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精选11篇)

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 篇1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说新语》二则之《期行》。我将从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世说新语》二则是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的文言课文。《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主要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懂礼识仪。文中 “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可见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借“陈元方责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人必须明礼诚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A: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B:培养语感,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C:通过对本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礼诚信很重要,进一步陶冶性情。培养健全人格。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1、通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把握文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评价人物,使学生认识到明礼诚信的重要性。

二、说教法:

《陈太丘与友期》是叙事性的。其中有包含着议论的内容。这也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方式,确立为“诵读法

讨论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呵护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课堂教学的主题。,根据课程材准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

1、朗读法。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我将用孔子的一句话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孔子说过这么一句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说人如果不诚实,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事可以做好。所以说诚信是我们做人的一个原则,而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期行》正是说明了诚信的道理。

2、通读课文

语文的学习重在于读,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正音,读出节奏,语气,重音。

3、疏通文意

让学生们对照课文的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并且采用勾画圈点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标出来,然后师生一起把课文大意弄明白。

4、研读课文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将采用问答式教学法和讨论法,设计几个问题,1、说说《陈太丘与友期行》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2、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发现元方义正词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错误,什么错误?(从原文中找出词语)

“无信”、“无礼”(找出文章的核心)

3、让学生根据原文中友人态度变化的词语来分析友人形象。

4、从元方的处事方法的角度分析元方的性格特点。

5、讨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开展小组辩论赛)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学会怎么评价一个人,理解课文所要讲的道理。

5、小结课文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们知道,评价一个人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应该看到不好的一面。学生们学习了《期行》这篇课文,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性。学到了做人要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的道理。

6、布置作业:

围绕课文内容,任选一个角度(如从诚信、懂礼识仪、知错能改„„方面),写一篇读后感。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对话背景

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期行

对话过程

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结果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不顾

文章主旨:做人要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陈太丘与友期行说课稿 篇2

其实, 陈太丘这个人物是不可忽略的, 或者说是不可以轻易判定他是守信者。

从标题上看, “陈太丘与友期”与“友与陈太丘期”是有细微差别的, 前者以“陈太丘”为主, 后者以“友”为主;课文标题是前者, 那么为主的应该是陈太丘, 而不是友人。因此, 陈太丘这个人物忽略不得。遗憾的是, 目前《陈太丘与友期》的教学实际却忽略了他。

从“友人”方面看, 他是被歌颂的对象。他哪些方面值得歌颂呢?文中说得明白:他向元方打听陈太丘时用了“尊君”一词, 这说明他是很礼貌的, 值得歌颂;还有他认识到自己不应该在元方面前生气, 因为这事与元方无关, 打酒只问提壶人嘛。因此, 尽管面对一个7岁的小孩子也感到惭愧 (从严格意义上讲, 友人只是为自己生气搞错了对象而感到惭愧的, 也即承认了元方说他“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是有道理的) 想道歉, 并想拉住元方的手以示友好, 其态度是很诚恳的, 这就是他反省之后才有的行动, 这一行动恰好说明了他是一个具有知错就改品质的人, 也值得歌颂。如果他真的是一个“无信无礼、十分无礼, 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 不反省自己的过失, 反而怒责太丘, 粗野蛮横”的人, 那么, 他愿意给元方这个7岁的小孩子道歉吗?还能“下车引之”?这是何等的牵强附会呀!这种以矛攻盾的分析, 能自圆其说吗?这难道不是欲加之罪么?还是多分析一下友人为什么怒 (生气) 吧——这是解读本文的关键所在!

首先, 我们还是看看“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期行”应该怎样理解吧。对此, 课文脚本上注释为“相约同行”, 那么, “行”就是“同行”, 这已经清楚明白不过了。既然是“同行”, 那么陈太丘就不应该单独先行而去, 单独先行而去就是与“期行”有悖, 这就难免友人生气了。这里的“行”字, 换句话说就是“一起走”的意思;论语“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里面的“行”字, 就是“一起走”。网上对此的理解也是这样子的。由此看来, 友人的生气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那些教案以及教学设计当中的想当然等, 大概是没有正确理解这个“行”字造成的吧。

再看“友人”吧。他是守信者还是失信者?笔者认为他是守信的, 尽管在时间上失了约。他一定明白自己不能按时赶到, 这个时候他安全可以不去陈太丘家了;如果是这样的话, 一般情况下则更能说明他“失信”了。但是他还是去了陈太丘家, 这说明他在行动上没有“失信”, 而是“守信”的!还有, 陈太丘与友人的相约当中, 一定没有这样约定;“时间到了你 (我) 不来我 (你) 就可以走了。”如果这样约定了, 友人明知自己不能按时赶到, 也就没有必要还要去陈太丘家。其实, 失约并不等于失信 (就是他没有去陈太丘家, 也不一定是失信的) 。这个道理, 他懂;陈太丘呢, 不懂;元方, 更加不懂。天有不测之风云嘛。他因出现意外而迟到, 他是多么地希望得到陈太丘的理解和谅解呀!可惜的是陈太丘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人!陈太丘只想到约好的期限, 不懂得失约不等于失信的理儿, 不懂得在特殊情况下要灵活对待, 头脑简单, 一意孤行, 不替他人着想, 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教条主义者。不然的话, 陈太丘可能会这样想:友人时到人未到, 莫非是遇到了麻烦事或有重要的事必须做才这样的吧。如果能这样想, 陈太丘一定会在家里坚持等友人的到来的。这样的话, 友人与元方之间的矛盾连萌芽的机会都不可能有。由此看来, 还是理解万岁——这才是本文所要揭示的主旨啊!

当然, 一般情况下友人是不应该生气的;但在特殊情况下就不同了。据史料记载, 友人比陈太丘官大两级, 是陈太丘的顶头上司。据此, 友人对陈太丘的机械离去而生气, 说其“非人哉”是有理由的, “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即是。仔细品读“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 不难发现友人指责的是陈太丘的擅自行动先行而去——没有“一起走”。还有友人是有资格来生气的, 因为就是等到友人一起出发而误事, 那么承担责任的不是陈太丘, 而是友人, 无论什么事都是友人兜着的呢。友人能不生气吗?还有, 陈太丘在自己的家里等, 与不在自己家里等是完全有区别的。在其他地方等, 一旦夜幕降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怎么办?陈太丘只好不等而或回家或去目的地好了。如果这样, 友人就不该生气。而在家里等, 不论等多久都得等, 因为投宿等问题没有后顾之忧。友人怎能不生气呢?更因友人有车, 为何不等到友人到家后一起乘车走呢?友人能不生气吗?可惜的是, 陈太丘没有这样想, 或者说不会这样想, 因而也没有这样做。友人不生气才怪呢。陈太丘怎么就长着一颗木头脑袋呢?其实, 为了表示对友人 (领导) 的尊重, 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另外的地方, 陈太丘都得等。由此看来, 这生气是情理之中的事, 也是事态发展的必然之事。再从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方正》来看, 方正, 正直也。该文表现谁正直为好呢?当然是友人正直为好 (若大家都正直则更好) 。因为“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用现在的话说, 劳心者即领导, 劳力者即被领导。结合本文来看, 友人是领导, 陈太丘是被领导, 只有领导正直, 被领导才不受冤屈, 才得到幸福。至于元方还年幼, 自然不在话下。还有《世说新语》共设36门, 第12门是“夙惠”门, 专记聪明儿童的故事。《陈太丘与友期》却没有放在“夙惠”门, 是元方不聪明吗?不是。既然这样, 为何作者不将它放在“夙惠”门而偏要放在“方正”门呢?原来是, 放在“夙惠”门里的聪明小孩一般都是主角;而放在“方正”门里只能是个配角了——本文就是以他来陪衬友人的高尚品质, 突出友人的“方正”的。由此看来, 作者本人是深谙该文主旨的。

也看看元方这个小孩子吧。他的言行举止只是他的本能而已, 他的心怎样想口就怎样说, 这说明他童性未脱, 天真无拘;与其他胆小怯生的小孩相比, 他不畏惧陌生人的胆量是应该肯定的。正因为有他这种本能的表现, 他与友人之间才产生了矛盾, 因而“入门不顾”。不然的话, 他会迫不及待地躲了起来或被吓哭了什么的, 任凭友人生气罢了, 哪还有他与友人产生矛盾的呢?如果这样, 友人的高尚品质也就无法体现出来。所以, 为了体现友人的高尚品质, 从写作方面看, 元方在制造矛盾上只能这样安排。再从元方的回语来看, 说他聪慧也未尝不可, 因为他给友人头上扣上了“无礼”“无信”两顶帽子嘛。这帽子扣得当否?回答是这样的, 说友人“无礼”扣得倒还算当, 因为友人生气毕竟生错了对象;不过, 友人的“尊君在不”是有礼还是无礼?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友人是很有礼貌的。然而在元方的心里, 他认识不到友人生气是情理之中的事, 便认为这是“无礼”了;说友人“无信”则扣得不应当了, 因为有信无信的问题, 实在比较复杂, 元方是不会懂的, 他喜欢怎样认为就怎样认为, 他认为只要是误期了就是“无信”。所以, 他便给友人扣上了这两顶帽子。这其实是很伤了友人的自尊心的。然而友人不与元方计较, 因为他知道计较起来也是没有用的。俗话说:童言无忌。何况站在元方的角度来说还很有理呢。大人不记小人过嘛。友人是这样想的, 因此特向元方道歉等。这说明友人胸襟阔大, 品质优秀。换句话说, 友人理解元方, 元方却不理解友人, 因此矛盾不可避免, 这又说明了一个理儿:理解是相互的, 一厢情愿是不可求得和谐的。同时, 我们还明白友人为求和谐而屈尊道歉等, 是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的。如果元方少年老成地对友人说:“伯伯 (或叔叔) , 您别生气吧, 因为我爸爸不在家, 您生气又有什么用呢?”真能这样, 友人自会感到惭愧的, 同时还真的表现了元方的聪慧哩。可惜呀, 元方并没有这样说呀……

诚然, 矛盾出来了, 就得想办法解决。如何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呢?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从主观上去作文章, 于是, 友人“下车引之”。但因元方年幼, 友人的努力而为最终还是无济于事, 以失败而告终。

当然, 要解决这个矛盾, 或者确切地说, 不让这个矛盾出现, 还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陈太丘在家里尽管等好了。

继续看友人吧。如果真的蛮不讲理, 那么受到元方的指责后, 他不仅不会感到惭愧, 反而会怒火中烧。这样不仅毫不利于和谐, 反而会使矛盾更加激化。友人没有这样做吧。本来, 友人也很想向元方说明他为什么迟到了的原因的, 但这是没有用的, 因为元方毕竟只是一个7岁的小孩, 还谈不上有什么阅历, 自然是头脑简单, 思考问题单一, 不可能想到在某种复杂的情况下, 不守时的行为与守信的品质会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的身上的。同样, 元方也认识不到, 父亲在等了很长时间之后走掉, 在常态的情况下固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友人是因某种不得已的缘由而迟到赶来, 那父亲的离去让友人生气, 说出气话也是情有可原的。俗话说:“秀才遇到兵, 有理说不清。”友人便干脆委屈自己不说罢了。还是那句话, 理解万岁才是本文的主旨呀。

这样的主旨, 要七年级学生懂得的确很有难度, 作为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懂得它。

更有, 从写作体验来说, 文中所涉及人物不是可有可无的, 一定起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常练笔而能写点文学作品的教师, 一定会有深切感受的。正因为这样, 教学本文时我们就“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也不会冤枉一个好人”。那些教学设计等在这个方面是犯下了错误的。在向素质教育要质量的今天, 那些教学设计者应该尽快地汲取教训呀。

但是, 值得怀疑的是, “非人哉”中的“人”字应该是“君”字, 可能是作者或编者的疏忽而成了“人”字。因为从全文当中的“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来看, 都是“君”字, 很有和谐感;为了保持这种和谐感, 只能是“非君哉”。网上对此之译文就是“不是君子啦!”这是很对头的。当然, 这里的“君子”是指一个人做事要充满理性, 而陈太丘的先行离去, 恰恰是缺乏理性的表现, 所以“非君哉!”“非人哉”——“不是人啦!”如果友人真的这样说, 那实在是说过头了。但从全文来看, 友人是不会这样说的。我们知道, 要骂某某不是人, 那么这人一定是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或有畜牲一类的行为了。而陈太求仅仅只是先行离去, 怎能说“非人哉”?!

总之, 通过解读本文, 尤其是通过教学本文, 应该让阅世不多的学生们懂得本文的主旨是“人世间的事是复杂的, 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 世界就少一份矛盾多一份和谐, 理解万岁!”, 而不是以“诚信”为主旨的!

固然,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但毕竟其主角还是哈姆莱特, 绝对不可能变成李尔王。也就是说, 对文本的解读, 读者由于自身知识、阅历、个性等的差异, 对作品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往往会有差异, 差异的前提是不同的欣赏者对同一作品还是应该有基本上一致的认识和理解, 承认差异并不等于放纵读者的错误理解。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 如果我们认可让学生懂得的是“诚信” (或守信) 的重要的话, 那么我们就是对读者错误理解的放纵, 而不是承认差异;如果我们认可让学生懂得友人礼貌待人, 有错就改的良好品质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或者认识到友人胸宽量雅具有包容品质是值得后人效法的, 那么这才是承认对该文本解读的差异性。其实, 承认这一差异性, 就是对《陈太丘与友期》应该有基本上一致的认识和理解, 因为具有包容品质就是建立在对他人他事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就是以“和谐”为果的因。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理解他人包容他人, 那么我们还愁和谐不成?

摘要:《陈太丘与友期》是教材里的名篇, 但是该文的教学方案与设计, 以及思想开掘, 笔者通过查阅很多资料发现是值得商榷的。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反思 篇3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南仁中学 李小会

最早听说要送教下乡,选了又选,最后确定《陈太丘与友期行》,想一想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103个字,学生容易理解,没有什么要讲的?最初准备采用的是以朗读为主的方式。最后发现,这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篇古文,如果以朗读为主要学习方式,虽然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但是不能够指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词,分析人物形象,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所以最终选择还是按照常规的文言教学方式。

为了这次“送教下乡”活动,我试讲了四次。在我们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帮助下,我们语文备课组几位老师的认真指导下,名师工作室成员的努力下。我有几点感悟:一是好课是改出来的。二是课堂永远是学生的天地,学生永远是主角,教师只是执行导演。

本课单单是导入的设计,我就进行了五次。一是采用师生问话的形式,“同学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体现少年儿童聪明智慧的故事?”“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事后发现学生回答的问题,要么是太熟悉的老掉牙,要么是学生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如果要学生把这个故事讲下来,可能导入的部分就要花去五六分钟时间,从时间上不划算。二是采用讲故事《道旁苦李》,这就对老师语言表达有一个较高要求,而且这个故事讲下来也需要三四分钟,从时间上考虑还是稍有些长。三是采用老师直接导入,“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也来了解这样一位儿童陈元方。”四是以“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导入,结果发现我的故事还刚讲一半,学生就把最终的情节说出来了,搞得老师讲故事有点尴尬。五是运用陈元方11岁时巧妙应答袁公的故事,这个故事,()与本课元方七岁时的故事,有种水天相接的感觉,最终敲定用《元方善对》的故事。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就是文言字词的积累,如“期,舍,去,顾,引,尊君,家君,不”,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我当初设计了几个成语让说意思,如“不期而遇,舍近求远,瞻前顾后,抛砖引玉”。有几个班我是分为两大板块儿来进行,先积累后运用,结果发现这种模式不灵活,说成语的意思有点费时间。后来干脆就是“就字论字”。另外,老师还补充了一个表尊称与谦称词语的知识,“加大舍小令外人。”句子的翻译主要就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翻译句子的方法。

讲故事环节。最初采用的是让学生根据图来讲故事,效果并不好学生,只是把这篇课文翻译了一下。然后在另一个班告诉学生讲故事的时候要要介绍清楚,语言要生动形象,最终效果还是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老师指导太过于笼统,学生思想上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让讲故事语言缺乏感染力。最后在我们主持人的点拨下,告诉学生讲故事的时候要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想使故事生动,必须加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比如说友人怒,怎么样的友人怎么怒,我们可以填入盛气凌人,怒气冲冲,气急败坏的友人,友人气的直跺脚,用手指着元方大声的骂道,用力的甩了甩衣袖,面目狰狞的用咆哮的语气等等。然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讲故事,就比前几次生动形象了,其他的同学也愿意听。

这堂课的主体是学生。从最初的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小组合作疏通大意,学生质疑,学生讲故事,读课文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谈体会收获……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由易到难,有课内到课外,在能力的训练方面,由浅入深,不动口到动手,由朗读到讲故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了体验方面,有诚信、有礼到家风、国风的教育……回想起一句话来“要让课堂‘乱`起来。”现在想想这句话真是有道理。在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正襟危坐”,这样的课事倍功半。

陈太丘与友期行 练习卷答案 篇4

一、解释下列字词意思(15分)

1、期行:

2、日中:

3、舍:

4、乃:

5、戏:

6、不:

7、委:

8、引:

9、下车引之 之:

10、顾:

11、与友期行 期(词类活用):

12、太丘舍去 去 古: 今:

13、相委而去 相 古: 今:

14、友人惭 惭(词类活用):

15、相委而去 而: 俄而雪骤 而:

二、翻译下列句子(24分,每小题3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4、待君久不至,已去。

5、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7、友人惭,下车引之。

8、元方入门不顾。

三、回答下列问题。(31分)

1、下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C A、顾:元方入门不顾 三顾茅庐 B、乃:家祭无忘告乃翁C、去:太丘舍去 待君久不至,已去 D、引:下车引之

2、试揣摩下列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2分)

去后乃至 呼朋引伴 ⑴友人惭,下车引之。⑵元方入门不顾。

2、(1)惭愧。(2)轻视。

3、作者交代元方“时年七岁”,有何作用?(2分)

3、交代了元方年纪小,为下文突出他的聪慧明理做铺垫。

4、面对友人责骂自己的父亲,元方是如何回答的?这表现出他怎样的特点?(4分)

4、元方针锋相对地反驳友人,指出对方的无信、无礼,有理有据。(2分)表现了元方年纪虽小,但明白事理、聪慧过人。(2分)

5、“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5、(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6、“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了什么?(2分)

6、由“怒”转“惭”,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1分)“下车引之”说明友人想对元方表示友好,以示悔意。(1分)

7、元方“入门不顾”的理由是什么?试用文中关键词语作答。从元方的做法中你获得为人处事有哪些原则?(2分)

7、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1分)为人要讲诚信、有礼貌、为人要宽容等(1分)

8、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3分)

8、示例一:元方这样做颇为失礼,(1分)元方批评友人无礼,自己更应该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使有错,也应以礼待之。(2分)

示例二:元方这样做不失礼,(1分)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态度恶劣;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的一个难忘的教训。(2分)

9、文中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是______描写。(1分)

9、对比

10、《陈太丘与友期》主要写的是哪两个人?分别归纳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4分)

10、元方——聪明、勇敢、识礼、有节。友人——无信、无义、无礼,但能接受批评。

1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11、君:对对方的敬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12、在现实生活中,对人的称呼也有不同说法,试试说说以下情景该如何称呼,称别人的女儿常称,称别人的儿子常称,称自己的过世的父亲常称。(3分)

12、令爱、令郎、先父

13、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及翻译 篇5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注释

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 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

期行: 相约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乃至:(友人)才到。乃,才。戏:嬉戏。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信:诚信,讲信用。时年:今年。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 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已去:已经 离开。曰:说。则:就是。顾:回头看。惭:感到惭愧。古今异义词

1.去 古意:离开 ;今意:往、到。

七年级语文陈太丘与友期说课稿 篇6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学生基础差,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三、说课型定位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法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五、说学法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六、说教学流程

1.导语引人:展示课题:渲染气氛,促使学生思考

2.整体感知

(1)范读,引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

(2)多媒体显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显示补充省略部分的意见,并作强调。

(3)学生自主读文,独立解决问题,师引导讨论解决,并总结解决字词的方法。生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指导点拨,统一意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3、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4、指导背诵课文。

在学生再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掌握背诵古文的技巧。

5、合作探究

(1)、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老师点拨。

(3)、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

归纳出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参与讨论,以便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归类。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争辩,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

6、拓展训练

(1)、完成表格。

(2)、阅读《世说新语》里另一个故事,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拓展训练

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设计说明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一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2、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反应较好,较新鲜。

3、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5、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作业:讲究了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附:板书设计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陈太丘与友期》 篇7

导入:出示幻灯片漫画《曾子杀猪》,让学生讲述漫画所描述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明确《曾子杀猪》;诚信待人。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诚信的文章《陈太丘与友期》。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示: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注意把握人物性格(出示幻灯片)

二.合作探究。

1.以小组为单位,理解文中字词,复述故事。(教师给予评价)

2.当堂检测。

期()日中()乃()委()引()顾()尊君()家君()

请同学解释以上字词

三.现场表演。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请3位同学上台表演。(表演结束后教师作简要评价)明确:要抓住人物性格特点。

四.自学指导。

刚才看了同学们的精彩表演,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

1.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元方的特点如何?他从哪些方面反驳客人?

明确:1.友人,言而无信、粗野蛮横、无礼、知错就改。

2.元方,争锋相对、义正词严,机智勇敢,懂得维护家人尊严和为人之道的少年,直率,正直不阿。

3.讨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让同意支持“失礼”的同学举手,并请坚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分别说出理由)

明确:失礼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原谅一个能知错能改的人,不正也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并非无礼的原因:元方时年七岁,不应该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对子骂父、低劣品行的人可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

3.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你是怎样做的?(言之有理即可)

五.小结。

本文通过对话的形式,突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告诉了我们“诚待人,实处世”的道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做一个诚实守信、品行高尚的人。

六.拓展延伸,仿写句子。

例句:诚信是那黑夜中的明灯,失去它你讲寸步难行。(教师读学生所写句子)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试着背诵全文。

七.作业

1.解释文中重要字词。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8

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②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③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我们品味了两个少年关于雪花的比喻句各自的妙处。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一则小故事,看看我们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有益的启示。

板书课题: 陈太丘与友期 到底讲了什么内容?预习时看懂了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请一生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仔细听,若有出入,事后指出。

三、朗读课文,疏通词句。

1.边朗读,边口译全文。要求: 先自由读,易于品味、揣摩

(1)联系前几篇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借助下面注释,运用手头的古汉语字典,可运用加字法、换字法;同时,把原文省略的的成分补充上去。

(2)自己无法解决的,前后桌可以相互探讨。

(3)还是无法解决的,圈出来,等会儿集体交流、探讨。

2.疑难字词交流。补充: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3.请一生口译全文。其他同学仔细听,用铅笔画出自己认为有问题的地方,等会儿交流讨论。

4.自由朗读全文,看是否还有词句上的疑问。同时根据对句意的理解处理朗读节奏。

5.集体朗读。

6.分角色朗读。(注意二人前后语气的变化)

四、合作、探究几个问题:

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无对文章进行评论?

既然作者未进行任何评价,那我们就文中的人物进行讨论。

1.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的行为——陈太丘,友人和元方?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陈太丘:太丘舍去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友 人:去后乃至 尊君在不? 怒 非人哉! 惭,下车引之

——无信无礼,缺乏修养,然知错能改

元 方:(家君)待君久不至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入门不顾 (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他记住教训,承担后果)

——守信识礼,(聪明机灵)

可提示,如:“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元方如何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错误?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2.《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夙惠(天资聪慧)、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你认为应选自哪一门?理由?

“方正”(正直不阿,为人正派,品行方正)——三个人物的言行都围绕信、礼展开。虽也表现了元方的聪敏,但主要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是核心。可见是借元方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礼”重要性。

——可见,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积累有关成语、名句。

五、自由朗读,力争当堂成诵。

六、作业

① 完成课后练习

《陈太丘与友期》改写 篇9

一天后,这位朋友已经彻底忘记了这件事。

到了这一天,他竟然在和朋友喝酒。这时,他的朋友问他:“你今天没有事要做吧?要不然,你今天到我家去……”有人想起了什么:糟了,我前天答应陈寔,要和他一起办事的!酒也喷了出来。“你这是怎么了”他什么话也没说,放下酒杯,转身就跑。

“他到底怎么了?”他的朋友望着他,感到很奇怪。

友人坐上车,飞快的赶往了陈太丘家……

陈太丘站在院子里等了很长时间,一直到了下午,他的朋友还是没来:“这个人怎么能不讲信用?害的我等了一个下午!”陈太丘走出门,上了车,对正在玩耍的元方说:“儿子,我先出去了!”然后,马车走了。

元方今年七岁,在门外玩着沙子。

一只蝗虫嗡嗡地唱着歌,飞快地扑扇着翅膀,飞到了路上,吸引了元方的注意。他想去捉住它,却被吓到了。只见远处尘土飞扬,发出一阵阵嘈杂的“咣当”声——是一个人驾着车飞快地朝这边驶来,每行一尺都能把道路压出一个坑来。路边的蝗虫还在唱着歌,唱了一声,又唱了一声,第三声还没唱完,就被车轮碾成了碎片。“看来它是临死前唱的悲歌啊!”元方想着。

这个时候,被“肢解”的蝗虫动了几下。车上的人走下车,正好一脚踩中了它。友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走了过来。

“尊君在不?”

“家君等了您一个中午,见您不来,已去。”

友人怒目圆睁,眉毛促在了一起,手敲的车子直响,骂道:“他真不是人啊!说好和我一起去,自己却先走了。我不应该答应和他一起办事的!我做了这么长时间的车,赶了这么远的路,没想到他已经走了?!他凭什么……”

友人骂得满脸通红,但是元方却一声不响。他听见友人这样骂他的父亲,恨不得马上对他说:“你连动物都不是!”

可是他没有说出来。

元方说:“你和家君约定中午一起外出。你到了中午没来,则是无信;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则是无礼。是你言而无信,为什么要怪别人呢?”友人说不话来。他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对不起,我……”

元方没有理他,头也不回地径直走进家门。

陈太丘与友期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2、反复朗读,读出感情。

3、解析文中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为人处事之道。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解析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为人处事之道。教学过程:

一、导入:要是家里来了客人,家长正好不在家,同学们会怎样接待客人?(学生答)从大家的回答中,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好客,可是有一位少年却把客人拒之门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少年,了解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评判一下谁是谁非。

二、粗读,读准字音。

三、自读,疏通文意。

1.请同学点评读的优缺点,提出读文章不仅要读准字音,也要读出感情。明确要读出感情必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展示学习成果,翻译全文。以组为单位翻译全文。一位同学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注意强调重点字词的解释。

四、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感情,领会为人处事之道。1.整篇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陈太丘 友人 元方

起因————————过程————————结果

友人失约,太丘离开,友人迟到,对子骂父,元方反驳,友人惭愧。

2.在发生这件事的时候,这几个人物是什么样的感情?从那些话语那些句子可以看出人物的感情? 明确:怒 太丘舍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

3反复朗读,读出人物怒的感情来。

3.我们说文中的三个人都怒了,那么你认为谁怒的有道理,谁怒的没有道理,为什么?从他们的怒中可以看出他们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观点)明确: 陈太丘: 有理; 友人:无理;元芳 有理

4.太丘怒了,舍友人而去;友人怒了,做出了对子骂父的错事;元芳怒了,对父亲的友人不客气的回敬,在友人认识到错误后入门不顾。三个发怒的人上演了一出不和谐的戏。如果你是文中的三个人,你会怎么做让文中的气氛和谐下来? 明确:做人应有礼有信,遵时守约,闻过能改。遇到无礼的人或无礼的事,应对时也应有理有节。

《陈太丘与友期》课文翻译 篇11

注释

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 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

期行: 相约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嬉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今年。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 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已去:已经 离开。

曰:说。

则:就是。

顾:回头看。

上一篇:遵守公司规章制度下一篇:农业有关工作总结与农业机械生产调研报告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