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推荐8篇)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篇1

第一部分

前言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设臵,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它要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共同参与,消除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或对立,打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自主、自立、自信的精神。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正确指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第二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

1、青少年品德教育校本课程是让学生把课本中学到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进行整合,使知识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使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从学校走向社区,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品质得到综合的训练和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青少年品德教育校本课程以活动形态开展,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教,在教和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它不仅要考虑课程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深切体验,从生活和所处的周围社会中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

3、体验理念。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目前已被教育界广泛认同。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使知、情、意、行同步发展,培养学生完善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坚定的意志。

4、资源开发理念。开放搞活、盘活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家庭和社区中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人物资源――社区内的优秀人物(离退休干部、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各线的突出人才等);习俗资源――社区的风土、人情;特别资源――社区内有特别意义的人、事、景、物等。这些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本质上是由当地人民创造和积累的。

第三部分 设计思路

我校课程开发领导小组针对当前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日娇生惯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的一些基本传统美德开始在这一辈人身上淡化,缺乏吃苦与合作精神,没有远大理想等现实。经过充分论证,最终决定加强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与研究,将研究的主要目标定位在寻求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易于接受、便于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德育途径、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此学校领导小组制定了教研制度,每周一上午第四节为教研时间。经过一个学期的研究,制定了 以“四点四会”为主题的校本德育研究体系。

第四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 目 标

通过该项校本德育课程的开设,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得到有机整合,以此为基础,搭建起和谐德育的平台,使学校的德育工作目标更明确、方法更灵活、评价更具体、效果更明显。

二、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基。能将家庭、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与课堂中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学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在相互的交往中,同学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4、经历调查、分析、实践、总结、反思的过程,学会思考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5、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务、社会服务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能综合运用从学校、家庭、社会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2、能在日常生活中躬行孝道,懂得父母为生活奔波的辛苦与不易,师长工作的责任与艰辛,理解师长,尊重长辈;

3、体会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同情心和一颗永远快乐的善心

4、懂得服务的价值与真谛,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服务意识,使学生成为一个懂得回报社会的人。

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同时,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第五部分 课程的主要内容

内容之一:以对家庭负责为起点,学会孝敬 活动建议:

1、承包一件家务活。

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自己为父母分忧的好习惯。

2、每周跟父母作一次长谈。

利用周末,将一周来的学习、工作情况和自己的所思所想跟父母作一次倾心谈话,在亲情的交流中彼此间更加信任。

3、每学期都给父母一个欣喜。

每月指导学生找出自己在本月的最大收获汇报给家长,给家长一份欣喜。

4、每学期至少设计、组织实施一个家庭“PARTY”。通过设计、组织开展家庭“PARTY”,建立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每年学生要记住父母等家庭成员的生日,记住母亲节、老人节、仲秋节等家庭人情味浓厚的节日,在这些日子里,设计、组织家庭“PARTY”。

5、每年岁末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

因此每到岁末,学生都要以“书信”的方式与父母做一次交流。书信中,可以无拘无束的谈自己的苦恼,谈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分歧,谈自己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感激

内容之二:以对学习负责为基本点,学会求知

活动建议:

1、精选一条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一条格言的选择,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人生理想、价值观、人生观。我们在全校开展了优秀格言评选活动,学生通过选择格言、解释格言、“我最喜欢的格言”演讲等活动,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收获很大。

2、选择一个学习榜样。

榜样,既可以是古今中外的英雄,模范人物,也可以是身边表现优秀的老师、同学。我们通过开展“我心目中的英雄”演讲、“校园明星学生评选”、“十佳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在心中选定了一位学习的榜样,作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标竿。

3、总结一条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贵在得法。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更注重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学习方法。学校层层开展了学生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有许多学生的学习方法,非常值得推广。我们将参加校级交流的学生自我总结的经验汇编成校本读本---《开启智慧之门》,供全体同学学习、借鉴。

4、练就一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项目和一种愉悦身心的艺术爱好。

结合校本课程学校规定每天下午第四节为“自主活动”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班级或校级兴趣小组参加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加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或艺术活动。学校加强检查力度,严禁教师利用第四节时间上文化课。此举非常受学生欢迎,校园文化也呈现出了丰富多彩、朝气蓬勃的活泼气象。让学生利用课间相互开展游戏、自由活动,得到充分

内容之三:以对集体负责为凝聚点,学会关心。活动建议:

1、自选一项为集体服务的项目。

开学之初,按照学校政教处的要求,各班首先召开好一个主题班会,即“班级岗位竞争会”。由班主任对班级岗位提前划分好,包括大到班干部岗位、课代表岗位……小到班级门窗关锁、多媒体管理……,使得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在履行职责的同时,培养起了关心集体的责任心。

2、每天为集体做一件有益的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事不分大小,只要有益于集体的就做,哪怕是丢在地上的一张纸、一块瓜子皮,只要随手拾起丢到垃圾箱内,都可以看做是有益于集体的事。每天各小组召开一次碰头会,组员陈述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久而久之,培养起了学生的公德意识。

3、每学期为班级或学校提供条好计策或者意见、建议。

学校对好的意见、建议或计策积极采纳,对当事人予以表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4、寻找一个“合作伙伴”。

为培养学生的相互关爱的意识,学校组织开展了找一个“合作伙伴”活动。学习优秀的找一位学习较差的;品德优秀的找一位比较调皮的;家庭优裕的找一个比较贫困的做伙伴,于生活中进行关心、帮助。在相互的交往中,同学们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5、选一位喜欢的老师做“知心朋友”。结合学校实行的“班主任十辅导员制度”,我们引导学生选择一位自己喜欢的学校老师做自己的“知心朋友”。可以随时向“大朋友”请教问题,倾诉心里话。通过该项活动,老师也可以打破班级界限,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及时有效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密切了师生关系。

内容之四:以对社会负责为制高点,学会报答。活动建议:

1、树立一个远大志向。

理想是引领人生航程的灯塔,我们通过开展“我的理想”演讲比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2、一个服务社会的社区岗位,参加一支“志愿者服务队”。我们利用学校所在的区位优势,与市老干部局、军干所、敬老院、科技园、烈士陵园、交警队、汽车站等众多单位结成共建单位,指导学生选定自己的服务岗位,利用节假日、星期天以“志愿者服务队”的形式参与到社会实践、服务之中,每学期都收到社会各界写来的表扬信300多封。

3、每学期确定一个社会实践研究课题。

我们结合 “中美合作项目----中学生社会实践研究”的成果,带动全体同学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参与各类调查、研究、分析,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06年3月26日在潍坊市教育局组织的“中美合作公民养成教育模拟听证会上”,我校七年级五班研究的课题----“社会区垃圾处理问题”得到了与会评委的一致好评,获得一等奖。

4、自我评定所做的一件最有益于社会的事。

年末,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回顾一年来自己回报社会中所做的一件最有益的事情,各班评出最优秀的事迹参加学校评比,学校将此作为校园明星评选的一个重要依据。

第五部分 课程实施建议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校本课程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2、坚持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在活动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要注意为学生创造亲身体验的真实场景。要寓教育于生活实践中,必要时还可以运用道具,布臵特定场景等方法,促成与模拟角色相匹配的活动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真实感。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动脑、动手、动口,融多种感受于一体,集各种体验于一身,创设产生深刻情感与内心体验的沃土。

3、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应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要。

5、要注意协调好各方的关系。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家庭、社区中的人力资源,采取措施吸引各方人员的积极参与。家长和社区人士在实践中可以是组织者、引导者、陪同者,也可是受教育、受服务的对象。学校师生、学生家长、社会各界人士,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都不尽相同,自然对教育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也不同,容易各持一端。因此,要加强交流,使不同的看法和做法,逐步统一到教育方针、政策、法规上来,实现三方教育人员在思想、情感、行动上的整合一致。

第六部分 课时安排及师资要求

学校将校本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每两周一课时,并设专兼职教师,有班主任、政治教师分别承担着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活动的具体课时,组织形式要根据活动的具体内容确定,要根据学校、家庭、社区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有的活动可安排一个课时,有的活动可安排几个课时,有的活动可分组分班进行,有的活动可全年级或全校集中进行,有的活动可在学校开展,有的活动可走入家庭、社区。

第七部分 评价与反馈

评价与反馈是青少年品德教育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校本课程的评价将以激励性评价为主,能通过各种途径的表扬与奖励,从而激发活动的热情。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

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要采用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相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并行。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更让家长参与课程评价活动。要在学习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提倡采用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搜集能反映学生在该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资料。用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予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做到正面引导。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篇2

一、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1.人格塑造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学校要为他们灌输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心灵深处播种下良好的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的种子, 以此规范行为,砥砺心智,为青少年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打基础、做铺垫,使青少年最终成为有益于他人、 有益于社会的人。

2.国家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德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二、新形势下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功利化取向之间的不协调。

长期以来,一提德育,往往存在着“理想化”的观念。如,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英雄主义教育等,使德育陷入“纯理想化”的境地。而现实中讲究的多是实利、实效,这必然使人们强化功利意识,而不会去追求徒有虚名的“义”。学校所倡导的价值体系与现实生活中的功利化取向有差别。学校教育要确立集体主义价值观,面对的却是为个人打算, 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要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现实中却常有助人者被诬陷;信任别人,却上当受骗;讲实惠比讲奉献更得到肯定,等等。

2.学校德育工作与升学竞争之间的不协调。

重智轻德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倾向。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对政治漠不关心,对参加集体活动、公益劳动不感兴趣。虽然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各类学校不同程度地渗透了素质教育。但是由于德育效果难于量化,难以带来立竿见影的成绩,因此目前仍然保留浓厚的应试教育痕迹。在群众的心目中,升学率仍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乃至唯一标尺。

三、学校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

1.学校的德育工作要贴近生活。

首先,要引导学生直面人生,即要全面认识社会。德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高尚的品德和情操的人,而高尚品德和情操必须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践来体现。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实际,才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德育的魅力,突出德育的前瞻性、引导性和现实指导性,从而增强德育实效。这就要求德育应摒弃过去教条式的传递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要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社会的主流,看到积极的、正面的东西,也要让他们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懂得社会上除了美好的东西之外,还存在许多不良的现象,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地位、权利、义务和责任,意识到作为一个责任公民还负有改造社会的任务。

2.转变观念,共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首先,各级机关必须切实增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意识,把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措施,制定德育发展规划,破解阻碍德育的思想观念,改革影响德育工作质量的制度机制障碍,纠正轻视德育的短期行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加强德育的整体合力。其次,要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通过弘扬社会正气、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学校德育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学校、家庭、 社会要配合教育,协同作战。学校党、政、工、团、年级、学科、班主任、任课教师齐抓共管、步调一致,形成多元化的格局,使新时期德育工作有地位、有形式、有措施。

青少年品德教育浅析 篇3

摘 要 从当今教育现状出发,透析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并分析其根源,结合东西方品德教育发展历程纵向分析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最后给出几条关于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的思考解决策略。

关键词 青少年 思想品德 东西方教育 和谐发展

一、青少年教育体制现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逐步加大教育投入,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尽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总体仍存在一些问题。许多青少年公德缺失,生活无规律、学习没计划、行为少规范,纪律观念短缺乃至法制意识淡薄,集体主义观念缺乏以至于自私自利,奢侈浪费。结合陕西省未成年20年犯罪调查数据分析,自1985到2005年青少年犯罪比率由1985年的24%上升至2005年的74.4%,同时初犯的平均年龄由上世纪90年代的l4-l5岁降低至21世纪初的l2岁。

现阶段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学业轻品德、重分数轻能力。实用教育主义和崇洋思想无形中导致思想品德课地位下降。社会、家庭对此都颇有干扰。许多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独断专行,缺乏公德意识。溺爱娇纵使子女任性自私,粗暴专制使子女暴躁蛮横。社会的浮躁及网络,舆论缺乏正确导向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困难和阻力。

限于经济因素,应试教育和片面的素质教育对德育工作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当今教育体制和计划指标直接与学校评价,教师利益挂钩,为考试服务的这种本末倒置的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道德教育的目标、方法及途径都亟待改革。

二、东西方教育发展的对比分析

探索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一要纵向分析中国两千余年文明进程,这也恰好诠释中国品德教育发展的历程。

首先,“大学之道,在于明德”阐明了德育的地位,《大学》开篇指出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学生要“明德”而后以此“修身”。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正是古代德育的一贯要求。其次,“有教无类”,“弘益人间”阐述了古代德育方法和宗旨。提供平等、自由的教育机会。在儒家思想指导下,后来采用科举制度,八股取材,都继续贯彻儒家教育思想,造就一代代忠君爱国的典范,随后广泛普及东亚各国,影响深远。

进入近代以后,传统教育开始受到西方思潮冲击,这一时间教育以增进知识、健全人格、促动发展为目的。思想家斯宾塞指出“教育就是自我发展”,“是完美生活之预备”。近代教育一改传统教育中内容僵滞,体制散乱,效率低下,精神扭曲的局面,极大的解放了思想,造就大量科技人才,孕育热血维新志士,培养先驱革命同志。西方近代教育观念的引进和传播催生了新式教育,重新诠释有教无类的思想,倡导了义务教育理念。

西方文明的历程,也鲜明指出品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早期欧洲,亚里士多德便提出了体、德、智、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为了把城邦治理好,必须注意公民的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习惯。因为,在他看来,理性和习惯是人们具有“善德”的根基。因此,他指出,“在教育儿童时,我们当然应该先把功夫用在他们的习惯方面。”

从文艺复兴到科技革命的数百年间,西方国家贯彻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对品德教育的忽略造成了道德的堕落,掩盖了教育理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宗旨,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最终对利益驱促使近代资本主义野蛮扩张,直至世界大战相继爆发,究其根源必然也有漠视品德教育的原因。二战以后,在欧美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政府逐步认清实用主义教育观所留下了后患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开始注重发挥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发展青少年爱国主义品德教育。

现代教育的理念都可以找到历史的根源。从世界文明自我完善的发展史中也可以找到解决当今教育问题的方法。而当前针对应试体制所提倡和实施的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正是在儒学教育和亚里士多德那里所找到的答案。

三、青少年思想品德问题几点解决策略

1.发挥家庭积极影响,倡导社会公德教育

家庭是配合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社会化环境,其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学校教育的成效。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要营造宽容和谐的家庭氛围,创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

第二,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同时完善对家长的教育问题。

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完善科学合理的青少年行为规范,约束其行为导向。积极发挥多方面影响,保证孩子在宽容和谐的氛围里健康乐观地生长。

2.发挥网络舆论教育,正确引导品德教育

近年来网络发展紧密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正确分析网络地位必将对教育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把握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加强教育网站建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第二,加强网络道德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规范上网行为,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堵”与“疏”并举,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削弱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作用。

第三,建立监控引导机制,严格部署制定网络规范,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3.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完善读书育人措施

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指明教育要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育体制改革需要总结我们自己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借鉴国外发展教育事业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尤其值得注意。要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对外交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建立在当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

4.发挥教育能动作用,建立内因引导体系

内化是指自身思想与他人的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观点信念和其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价值体系导向。以情感为中介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同时解决了各种价值的矛盾冲突。这时便形成了稳定的品德。

社会公共道德内化指学生把社会标准转化为自身的需要。对青少年进行相关教育需要综合考虑其各个方面尤其是心理层面,应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自我加工和自我创造性,变成学生自身认识重组的需要。而国家公德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内化。

四、结论

现阶段要完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最终实现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而不仅仅依赖于学校教育,这一使命的最终实现需要一个正确的教育方针,完善的教育保障机制,需要教育者摒弃功利思想,长期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余会芹.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影响因素刍议.法制与社会.2009.10.

[2]李忠熹.古代教育理念之东西比较.亚洲教育论坛.2004.8.24.

[3]李义军.西方国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特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70-72.

[4]陈力思.现代化进程的生命线——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2000(5).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篇4

摘 要: 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飞速发展的特殊时期,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随着教育的发展日益突出。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小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丰富小学生的心理世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结合一个发生在小学生中的典型案例,来分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出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再现

今年三月份开学之初,我的班上转进来一名男同学,个子中等,面目清秀,文静,不太爱说话。报名的时候我问他一些问题,他不太愿意回答,家长说可能是认生,因为是属于我校的施教范围,加上开学事情多,我也没有过多的与他交谈。正式开学之后,我才慢慢察觉到他的心理问题。第一次上语文课,大家都表现得很积极,但是就他趴在桌子上,不参与同学们的学习,开始做作业了,他却无动于衷。这时候,我走过去询问他是不是哪里不舒服,还能不能写作业,这时,他好像发疯了似的把笔折成了几段,还在书上乱画。当时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得任由他折腾,没过多久他就平静了下来。当天中午午餐时,班上的生活委员告诉我说他没有来吃午饭,我随即到教室去了解情况,询问他是不是发生什么事情了,但他一句话也不说,我当时拿他真的没办法,一天发生了两件难事,只得联系其家长,把缘由与家长说清楚了之后,家长也没抱怨什么,只说不要管他,他时常有这种情况,饿了的话他会吃饭的,放学后来接他时再细细问他。

后来经过详细了解,这个学生在原学校时老师对他的教育存在偏见,家长又过于溺爱,每天都会接送他,现在转到我校,原则上是要住校的,但家长要求只在学校就餐,住宿回家,因为是个案,学校也就没有过多的在意这个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发觉这个学生还是缺少了太多学校给予的关爱,加上成绩差就逐渐被老师沦为边缘人物,以致于到新学校后产生极端行为。了解原因后,我试着去与他沟通,先与他交谈开始,其他没有要求。渐渐地,他开始接受了老师及同学,开学时的“发疯”情况及不吃午饭的情况有所改变,也逐渐开始和同学们交流,能完成一定的作业了。

二、案列分析

从这个学生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这名学生还是存在很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对新环境的自卑及封闭自我。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情绪上容易波动,从而出现极端行为。另一方面,过于依赖父母,没有他们在身边会感觉很害怕,缺乏独立生活和学习的勇气,就如案例中讲述的,对于融入集体吃饭都很害怕。

三、原因分析

当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多,就这个案例而言,造成这名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

1、家长过于溺爱,没有给他提供或创造独立生活的空间及机会,过于包办孩子的一切。同时对于孩子身上发生的不正常现象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没有及时采取正常的方式方法给予解决,使得孩子的心理问题愈来愈严重。

2、学校及教师只看重学生的成绩,把分数看成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全面的唯一指标,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对其健康成长的重要程度远大于分数,导致学生渐渐被边缘化,久而久之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

四、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还有很大差异,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严峻的时刻。怎样有效地发觉小学生中出现的种种心理不良现象,从而制定一系列科学、有效地解决办法,是当前农村小学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提供的只是一个个案,不能代表众多小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但能给我们以警示。小学生产生和形成不良心理的诱因十分复杂,有先天的,但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有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主观因素。因此,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加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努力通过卓有成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解决当前农村小学生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学校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既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2)搞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舒心、愉悦的成长环境,外部环境对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有很大帮助的。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虽然国家有规定每所学校必须配备一名心理健康教师,但对于广大的农村学校而言只能是可想不可求,但我们不能因为没有专业的心理教师就放弃这方面的 教育。农村学校可有针对性的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把他们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学识、教育专业技能及人格等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此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

3、学科课程教学要紧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发挥课堂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阵地作用。

目前,我们许多农村小学很缺乏有关心理辅导课,这方面的教育只能是靠极少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来完成,这样的效果及普及率是非常有限的。要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同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广大教师要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教育内容,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对各学科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知识培训,使之更新教育观念。同时,还可以在现有的一些课程中。设计有关的心理辅导活动,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挫折,正确对待自己的消极情绪和加以调节,对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应给予适时、有效的指导。

4、充分发挥出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作用,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学校及教师无可比拟的作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缺少学生家长的参与。学校应尽可能地采取多种形式,尽可能地让广大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比如,创办家长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家长学校授课的重要内容。

5、切实搞好“留守儿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学生与家长很久都不见面,大多数学生一年和自己的家长见一面。长期的留守,得不到父爱、母爱,对这些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校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农村小学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每一天的日常教学中。学校教育还要多研究、多探索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上家庭的配合,社会各界帮助等多方努力,给农村小学生一个阳光健康的心理,让学生快乐美好的生活,使每位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结语 总之,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关系到祖国未来的重要工作,我们要认真分析其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并从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来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能够把这么一项长期、复杂且动态的系统工程做好,真正培养出具有较强心理素养的接班人。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关心、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充分、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 晖,杨会芹.山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晌因素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2].林伟兰.当前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对策.时代教育.2013年第4期 [3].李莉.农村小掌生心理毽康现状爱时策.百花园地.2013第5期

[4].王强.论家庭教育对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育心理研究.2013第18期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全面的认识成长的含义。

2.激发孩子欣赏自己的成长,展示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心,产生成长的喜悦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和纪念物,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全面的认识成长的含义,产生成长的喜悦。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长大的“证据” 和家长对自己的评价。教师:课件。教学过程:

一、猜猜他是谁

师:喜欢玩游戏吗?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老师这有咱们班同学的一些照片,照片中的主人一定要不露声色,咱们要考考同学们的眼力,看看他们能不能猜出来。

师:同学们,----本来就是我们朝夕相处了六年的同学,为什么我们却费了这么大的劲才猜出他呢?

学生交流。

师:是啊,同学们,你们长高了,长大了。你已不是那个懵懵懂懂的小孩子了,你已成为了一名小小少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追寻我们成长的脚印。(板书课题)

二、小小举证会——我能证明我长大

师:同学们,也许你还依稀记得你牵着爸妈的手,依依不舍地走进教室,也许你还记得你大声地念着a,o,e,可是不知不觉中,你发觉自己(学生说:自己长大了)。同学们都说自己长大了,已经是个少年了,你怎么证明呢?你的证据都带来了吗?

1.衣服和照片证明

学生展示小时候的衣服、照片,给旁边的同学看看你的变化。

学生比对小时候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通过照片上的变化,说明自己长大了。(指几名同学说说自己或者同学的变化)

师:衣服还能穿吗?是啊,连小胳膊都伸不进去了,你确实长大了。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展示,老师能感受到你们都在慢慢长大。2.本领和懂事的证明

师:刚才同学们展示的都是你们身高和体型上的变化,想一想,还有哪些能证明你已经长大了呢?

生:知识的增长,懂事,学到本领,会照顾老人,给弟弟当教练„„ 师:是啊,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许多的本领,学会了许多的知识,我们变得越来越懂事了,这些都说明——我们长大了。

3.老师眼中的学生(展示几位学生的素质报告册)

我这有我们班几位同学的素质报告册,我们来看看老师对我们的评价。我们班的同学有这么多优秀的品质,看来你们确实长大了。4.家长眼中的学生(学生拿出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单)爸爸妈妈眼中的我们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拿出来读一读。

师:经过六年的小学生涯,在父母和老师的眼里你确确实实长大了,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少年。

5.成长的标志

师:同学们,长大就意味着你多了一份成熟,长大就意味着多了一份责任,请每个同学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总结你长大的标志,先小组交流,然后写在脚印卡上,写完后派体表粘贴到成长树上。(播放歌曲《小小少年》)

一个个词语,一句句话,见证着你们的成长,老师还想送给你们一个长大的标志——烦恼。你们有过烦恼吗?其实烦恼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什么烦恼和困难都能战胜,因为我们的本领越来越强,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

6.成长线

师: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许许多多我们难以忘怀的事情。我们把这些事情连成一条线,就是自己的成长线。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成长线。

同学们,你还记得第一天走进校园的情景吗?去年的今天你在干什么?在你长大的过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事情是什么?也让我们来画画自己的成长线吧。当然,你也可以把自己的成长线延续下去,设想一下自己美好的未来。

学生完成自己的成长线,展示。

师:从你们的成长线中,我看到了你们充满趣味的童年,下面让我们随音乐高歌一曲,留住这美好的童年。(播放歌曲《童年》)

三、总结下课

竹文化与学生品德教育 篇6

周守伦

中华民族历来尚竹,竹子与中国诗歌书画艺术、园林建设以及人民生活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中国也因此被誉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没有哪一种植物能够像竹子一样对人类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把竹子给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的作用和影响,称为竹文化。就教育而言,现代教育正在实现由“知识”的教育向“文化”的教育的嬗变。而竹文化与学生品德教育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我校把“弘扬竹之精神,塑造竹之品格”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展。

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无论是“岁寒三友”还是“四君子”,竹子都位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竹子四季常青,挺拔秀丽,潇洒多姿,独具韵味。当人们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中,一种清新和优雅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正如苏东坡所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虽然没有牡丹的富丽,也没有松柏的伟岸,更没有桃李的娇艳,但是它却独具虚心文雅、朴实无华的素质和坦诚无私、高风亮节的品格。它不苛求环境,不玄耀自己,却把绿荫奉献给大地,把财富奉献给人民。

竹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从春秋时期开始,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佳作,创造了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形成了我国独树一帜的竹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中地位显赫。《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大量竹诗,直接提及的就有5首,间接提及的有数十首

之多。如《诗·卫风淇奥》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子猷)(王羲之子)、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以及清代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等文人墨客,也都是爱竹、尚竹、品竹、赋竹的大家。尤其是郑板桥,更是独领风骚。他在《竹石》图的画眉上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难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高度赞扬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就崇尚画竹,画竹艺术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具有相当的地位。竹子高尚的精神风貌和特殊的审美价值,不但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而且也成为艺术家推崇的楷模。大文豪苏东坡也是一位画竹大师,他关于“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为古往今来的画家所崇尚,其《墨竹图》被世人称之为奇作

基于以上思考,为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发展品位,我校把竹文化作为学生品德教育的载体,把“弘扬竹之文化,塑造正品质”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1、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我们对校园环境进行了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整体设计和改造。打造文化墙,把学校的【核心理念】:正;【核心价值观】:言正、行正、身正;【办学理念】:蒙以养正;【办学目标】:创建长寿区竹文化特色小学;【办学特色】以“竹”扬“正”;

【校训】正言、正行、正身;【校风】:人人有节,个个成长; 【教风】:德学兼善,严慈相济;【学风】:事事用心,节节向上等学校文化建设标志均上墙。打造了以“竹苑”为代表的竹文化景

观,雕刻“君当如竹”的标语,引领学生学习竹的优秀品质。在教学楼顶上制作“正言、正行、正身”校训标语,让学生一进学校就目睹校训,时时警醒自己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逐渐养成优秀的品质。在教学楼底楼打造“竹文化书画长廊”;二楼打造“学生行为规范长廊”;三楼打造“经典文化长廊”;四楼打造“孝文化长廊”。让师生在耳闻目染中受到熏陶,提升学生思想品质。

2、学校开展“竹文化”主题教育。

围绕竹文化的班级文化建设已经启动,从体现竹子精神与竹子品格的班级理念,体现竹子精神与竹子品格的班级行为约定以及竹子书画、竹子诗词等班级环境,即视觉识别等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班级文化设计。以“竹”为载体,以“竹文化”为核心主题,开设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如:“竹文化”诗歌大赛、“观竹”作文赛、“颂竹”演讲赛、“竹子”绘画比赛、“竹工艺”创新大赛等。

3、校本课程开发:竹文化校本课程已经在语文、美术、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分别开发出教材文本并开设课程,其中涉及德育范畴的有“竹诗晨诵”、“竹子美文、诗词赏析”、“竹子与精神文化”、“竹子与历史名人”等。此外,我们还正在积极筹划开发竹编、竹刻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竹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品德提升。

4、建立校外活动基地

学校以木鱼山楠竹林为校外活动基地,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竹子生态,让师生亲身体验竹,领悟竹的品格,陶冶情操。

5、开展探究性活动

在“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主题活动的基础上,尝试与开展探究性学习如:竹与生活、竹子历史、竹子与诗歌、竹与民族文化等。

6、开展竹文化宣传

通过如下形式在师生中广泛宣传竹文化:橱窗展示、学生各类竞赛、主题网站、广播、小报宣传、举办竹文化艺术节等。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篇7

一、城市社区青少年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市社区青少年的教育活动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就教育主体的形式来讲过于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人教育也逐步扩大了施教范围,对于我国成人教育机构来讲,虽然对城市社区青少年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是教育群体的问题,成人教育机构是负责教育城市社区青少年的主要基地,但是我国的成人教育机构面向的招生范围非常广泛,这也就意味着教育机构中受教育者的年龄参差不齐,对于教师而言,这使得管理难度大增,教育效率低下。虽然我国在成人教育的这个问题上有了新的进步,但是实际上还处在一个发展的状态,对社区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比较单一,没有专门的教材和完善的教育体系,对培养社区青少年的目标和方向并不明确。社区青少年本身就长期受到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很多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大大高于普通青少年,这个接受教育的过程会让他们深感约束;还有很多教育机构存在着管理不严的问题,在业余的时候,社区青少年泡网吧、打游戏的现象非常普遍,这都给社区青少年的教育带来了难度。

二、城市社区青少年教育发展的破解方式

面对社区青少年的教育发展问题,无论是作为教育机构的教育者,还是家庭和社会都要高度重视起来。成人教育机构是社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针对社区青少年的特点设置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以青少年的德育为主,抓好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对他们自身的不良习惯要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管教;成人教育机构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划分,并根据发展的需要设置合理的教材和课程。加强和社区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了解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尽量用真实的情感去感化他们,让青少年感受到来自身边的温暖。

城市社区青少年的教育发展不仅仅只是教育机构应该要做的,家长更要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加强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时刻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家长是青少年接触到的直接教育者,应该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青少年的教育不容忽视,对于没有太多时间或精力来教育的家庭也不要忽略了对青少年的关爱。社会更要为青少年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只要我们人人都能以身作则,就能为广大的青少年做好学习的榜样,这也是转变教育的方式。对于沉迷于网络的社区青少年,教育机构、社会和家庭要利用合作教育实现对社区青少年的监管和教导,严厉打击和杜绝未成年进入相关的娱乐场所,可以适当地组织健康、积极向上的活动,让社区青少年参与其中,例如去博物馆参观,在丰富他们知识视野的同时,还能达到相应的教育目标。

在社区青少年接受成人教育的同时,人们应该实现成人教育的改革,加大教育整改力度,青少年不但要接受素质和能力教育,还要培养他们更加专业的知识结构,丰富他们的知识和视野,尽量开发出更加合理的教育模式。作为成人教育的机构而言,更要加强与正规教育的衔接延伸,在保留成人教育特色的同时实现社区青少年的针对式教育,这样,对社区青少年来讲不但能接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关爱,还得到了健康的成长环境,有利于社区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面对城市社区青少年教育问题所面临的困境,无论是教师还是家庭和社会,都要正确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社区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已刻不容缓,成人教育作为直接的教育机构,应该负起作为教育人的责任,时刻以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为重,从何实际出发,针对社区青少年的特点制订合理的教育方案,加大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力度,实现与正规教育的接轨,逐渐让社区青少年的教育正规化。

摘要:社区青少年是我们城市当中的一个重要群体,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一直都是一个热点的话题。社区青少年是这个问题当中最为显著的群体,我国针对社区青少年的教育也有了新的进展,但在当前的环境中,社区青少年的教育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文章针对这个问题结合当下的社区教育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青少年,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慧霞.社区管理中青少年教育路径探究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34):80-82.

[2]张湘豫.浅谈城市社区青少年教育[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1):83-85.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篇8

一、影响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客观因素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青少年思想品德不良是在某些客观因素影响下,通过他们的心理活动逐渐形成的。影响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来源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当今青少年,他们的父母大多是从事“打工一族”的低薪阶层,而饱尝生活的艰辛。他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女成才心切。这一方面有利于对孩子进行教育,有利于配合学校教育。但另一方面又不切实际对子女提出过高的期望,造成孩子心理上焦虑、烦躁,又助长了“自私”和“独尊”心理。对孩子的迁就、原谅,形成了行为上的“懒惰”“无礼”。心理上的虚荣,造成缺乏理想和抱负,追求物质享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不同程度的扭曲。家庭教育的不规范,严重地削弱了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

(二)学校因素

为了适应新世纪教育的需要,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试图削弱开始“指挥棒”的绝对权威作用。但由于人们观念滞后,仍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学校仍在实行着“应试教育”。学校给教师下的指标,教师以分数评价学生,学生以一分之差决定升学命运。一些学生升学无望提早辍学去打工。教师为完成“指标”忙于知识辅导,为教而教,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求利原因、等价交换原则被人们错误地应用于道德领域,带来思想道德方面的某些失衡,诱发了人们以“金钱”衡量一切,助长极端利己思想行为,败坏了社会风气。学校是社会的细胞,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中的不正之风必然对学生造成影响。在学校,不管老师在讲台讲的是什么道德精神和行为规范,作为校园文化,师生关系都已收到市场经济意识的侵袭。歌舞厅,黄色淫秽音像,网吧不健康内容的诱惑,社会风气不佳的影响,腐蚀了人们的灵魂和意志,给青少年思想道德带来了不少隐患。改革开放,西方世界好的东西来了,坏的东西也来了。受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影响,一些人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吃.住,穿讲究高档,办事讲排场,哥们儿气重,推崇“金钱游戏人生”,“我拿青春赌明天”等流行思潮,这些思潮潜移默化地毒害青少年的心灵,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致使有些青少年成为“无理想,无追求,无公德,无所谓”的玩世者。

二、青少年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恃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小学生,是确立是非观的重要阶段,是具有可塑性的,思想品德不良行为是完全可以矫正的,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行为习惯呢?笔者从3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一)加强艰苦创业精神教育,纠正恃富不学的不良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国家的富民政策,很多家庭告别昔日的贫寒,过上了舒适而富裕的生活。现今,相当部分学生生活在富有的家庭中,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由于生活的优越,一些学生出现了恃富不学,学而不进的不良现象。我在上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这个框题时,提出:当前,我们为什么还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呢?学生经过讨论后,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我指名让几位学生回答,结果好几位学生的答案大同小异,都认为从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事业到个人所从事的事业来讲都是必须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我也表示肯定的意见。此时一个平时学习成绩差,被班里同学称为“富二代”的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不同的见解。”我示意他将见解说出来。他说:“我认为现在再来提倡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已经过时了,因为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了,人民基本过上小康生活,到讲享受的时候了,为什么还要我们过着如苦行僧式的生活呢?譬如我的家里有成亿元人民币,不用我读书和创业,我一辈子都用不完。”此言一出,大家哗然。虽然他的见解有偏差,有恃富不学的思想苗头,但为了保护他发言的积极性,我不批评他,而是用平等民主的语气引导他说:我教育学生发扬艰苦朴素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并不是要求学生回到吃野菜,穿破烂衣服的年代,而是要你们明白人的一生应当如何度过,“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让你们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是我们的“本”,让你们知道“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千依百顺,是造成恃富而不学、学而不进的主要原因。目前独生子女多,有的家庭生活条件好,家长把孩子当做掌上明珠,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什么。由于这些学生自小长在无忧无虑、随心所欲的家庭,进到学校后,学校各方面的要求和管理,他受不了约束,加之学习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劳动,他受不了这烦恼之苦。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我家什么都有,学习成绩好与差无所谓。

(二)不可轻视礼貌教育

八年级某班一学生,在课堂玩手机捣乱,被老师叫到办公室,他不但不听老师的教育,反而对老师破口大骂,当老师把该生的妈妈叫来一同教育该生时,该生对自己的亲生妈妈也一顿臭骂,令所有在场的老师非常气愤。这种情况虽属少见,但学生在校不尊重老师,回家不尊敬家长的现象时常可见。

这是小事吗?不是!如果一个学生不尊敬自己的老师,那么他又怎么可能诚心诚意地去接受老师的教育呢?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学会尊重自己的家长,那么他长大了,又怎么能知道尊重他人、理解、体谅别人呢?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互相谅解,那么又如何能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安定的建设环境呢?唯我独尊,为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乃至兵戎相见,不少青少年犯罪就源于此,因此,礼貌教育也是一个不容轻视的思想品德教育课题。

(三)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我评价、自我要求、自我监督、自我总结的习惯,逐步培养并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可以给学生介绍伟人的名言或教师自编警句以便他们鞭策自己。例如,我校有几位学生经常逃课去校外的网吧上网,我找他们到政教处谈话时,自编:“网吧,网吧,网得我一身伤疤;网友,网友,网得我一无所有;网恋,网恋,网得我总是失恋;网络,网络,网得我一生坠落。”的警句供他们鞭策和反思自己沉迷于网吧的行为,他们深受教育,之后都不去上网了。又如我在教授八年级《思想品德》:“公民的教育权利和义务”这个框题时,针对有些学生平时走路和上课时都低头玩手机,不理会老师上课的现象,我又自编“今天贪玩手机,明天就会担粪箕行田基;今天抓紧学习时机,明天就能坐上飞机食肯德基。”的警句来告诫他们要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明天才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才会过上幸福生活。学生听后,个个哈哈大笑,都说:老师,你的警句很有趣,又有道理,我们又听得明白。对思想品德不良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要求他们写日记来约束自己,要求他们经常向教师反映自己的思想状况,以便求得教师的及时帮助,更主要的是要他们自我反省,自我约束。

总之,中小学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使他们真正成为社会的栋梁。

上一篇:学校经费预算制度下一篇:辉县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