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礼仪

2025-0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学中的礼仪(推荐11篇)

国学中的礼仪 篇1

学前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学前教育的成功,为幼儿的小学教育打下良好基础。因为学前时期是幼儿心理刻痕最为深刻之时期,对幼儿的认知结构有极大的影响。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里,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时,有“前概念”和“直觉”两个亚阶段。运用皮亚杰的图式理论来看,前运算阶段正是幼儿行为与礼仪图式大量建立的阶段。此时幼儿对事物的判断是基于感性的概念特征内容,接着进入依照概念图式对人与事进行直觉的判断。由此看来,这时幼儿获得的行为与礼仪图式,很可能进入深层意识里(直觉,下意识),形成内在的行为、礼仪基本认知,并外显为幼儿的行为与礼仪举止。以后如不是遇到特别的变故与环境,幼儿的行为与礼仪认知结构就只有量的补充,而不是质的变化。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成功的幼儿行为与礼仪的教育,就可以使幼儿今后有着良好的行为与礼仪习惯。这就提高了他们的人际智能,增加了社会的和谐度,减少了幼儿今后可能遭遇的人际矛盾。这体现为幼儿园课程的礼仪教育内容。

很巧的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礼仪典籍。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春秋时期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孔子的“克己复礼”,直到后来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规范社会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要部分。这份遗产我们本来应该继承。很遗憾,因为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遭遇战乱兵祸,革命潮流冲刷,社会不停震荡,加之1949年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把古代礼仪典籍当作扫除对象,致使这份遗产渐渐零落,渐渐被民众遗忘。而日本与韩国则把来自中国古代的这份遗产很好保存于民众行为举止里,所以他们的国民举止显得彬彬有礼,素养良好。

今日,开展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使得我们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也担负重大责任。伟大的民族复兴首先是现代文明人的培养,包括使人的行为习惯与举止礼仪进入高度文明的层次,逐渐形成一个和谐社会。而借鉴古代培养幼儿行为与礼仪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显然是可行的。今日之学前教育,学习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把国学礼仪典籍纳入课程内容结构里,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定位和目标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是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和现代礼仪教育内容共同组成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完整内容结构。这是我们对国学礼仪典籍教育的基本定位。

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归家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还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但是,国学礼仪典籍的内容,不可能体现现代礼仪知识,如关于国旗国歌的礼仪、吃西餐的礼仪、乘公交车的礼仪、唱“卡拉OK”的礼仪等。

因此,国学礼仪典籍教育被放弃是错误的,它成为学前课程礼仪教育内容唯一内容也是不对的。把它和现代礼仪教育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选择。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比之现代礼仪教育更丰富的内涵还在于它以吟诵或诵读的方法,使幼儿在记忆力最佳的生理敏感期记住古代语言精华,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这对幼儿今后继承古代文化精华、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也是很重要的。

幼儿园定位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课程目标为:

(一)幼儿能逐步熟悉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喜欢诵读。

(二)幼儿能理解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乐于进行实践。

(三)幼儿能在学习经典礼仪内容和现代礼仪内容后,形成较好的文明礼仪素养。

建设礼仪典籍教育的潜课程

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为课程内容。

国学中的礼仪 篇2

一、注重情景教学, 培养幼儿礼仪意识

我国国学中的传统礼仪, 首先是对“孝”的传承, 对父母的感恩。孩子往往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但是对于回报、感恩则感知较少。教师在进行国学教育中, 要注重培养幼儿对父母的感恩, 只有懂得感恩的人, 才能回报他人和社会。在幼儿园进行国学礼仪体验式教学中, 可以和幼儿玩“篮球宝宝”的情景体验游戏。先让孩子们将篮球放到自己的衣服里, 然后告诉他们, 妈妈在怀孕时期, 每天工作和生活非常不便, 行动比你们这样衣服里塞着个篮球还要笨拙, 并且还要对这只“篮球”细心呵护, 既不能碰到坚硬物体, 也不能过分运动, 否则肚子里的小宝宝就有危险。孩子们怀揣着“小宝宝”, 都变得格外小心, 走路轻手轻脚, 弯腰捡东西小心翼翼, 尽量不挤压到“小宝宝”, 说起话细声细气, 语气变得很温柔……当孩子们回到座位上时, 累得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体验到了孕期妈妈的辛苦。“孝”是国学中最为重要的礼仪, 对“孝”的深刻内涵应当让幼儿从小就理解。正是通过这种情景体验, 幼儿感受到了妈妈怀孕的辛苦, 体会到了长辈的艰辛, 对感恩有了自己的感悟, 让爱妈妈、爱长辈的情感在幼小的心灵不知不觉地形成, 并逐渐使其成为幼儿的自觉行为。

二、注重氛围教学, 培养幼儿礼仪习惯

幼儿园为幼儿礼仪的学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可以通过营造文明的环境, 让幼儿通过环境熏陶不断学习国学礼仪, 并学习如何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运用礼仪, 在生活中如何做到与人方便, 从而构建一个自然、生态的生活环境。可以通过设立图书角, 让幼儿养成阅读习惯, 建立文明意识, 养成构建文明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在进行国学礼仪体验式教学时, 可以带领幼儿朗诵 《弟子规》:“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并对其内容进行讲解, 帮助幼儿建立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可以带领孩子们进行图书阅读, 并告诉他们:图书角是阅读场所, 大家在阅读过程中不要大声喧哗, 以免打扰到他人。每本图书都有自己的家, 大家在看完书之后要将书放回原处, 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干净整洁, 也方便别人看书。与此同时, 可以让孩子们讲述自己从书中得到了什么知识, 在生活中如何做才能促进环境的生态化、自然化。另外, 还可以布置展示区, 幼儿可将自己的小手工制作、小心得、小体会在此区域展示, 使得幼儿可以与小伙伴进行交流, 从小伙伴的手工制作、心得体会中获得启发, 学习到知识, 让幼儿体会到“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的道理。 总之, 幼儿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 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懂得了环境礼仪的重要性, 加深了对礼仪中习惯重要性的理解, 从而建立文明意识, 养成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

三、注重故事教学, 培养幼儿礼仪思维

好的生活习惯, 能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幼儿学会与他人相处。教师在进行国学礼仪教学时, 尤其要注重幼儿优良生活习惯的培养, 激发幼儿根本性的礼仪思维, 才能做好礼仪的教育和传承。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 对幼儿进行礼仪、礼节的渗透, 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中国传统故事蕴含着深刻内涵, 是幼儿园教学故事的优良蓝本。比如《闻鸡起舞》《滥竽充数》《囊萤映雪》等中国古典故事, 都是教学中可以用来进行宣讲的好故事。再配上优美的音乐, 让孩子们沉浸在优美的音乐中, 沉浸在励志的情感中, 感受国学经典的力量。 在中国古典故事教学中, 非常有必要讲解《弟子规》的内容, 讲解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的意思, 让幼儿了解尊敬长辈、礼貌用语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故事, 可以消除幼儿对于礼仪的陌生感和抽象感, 不仅能让幼儿从故事中学习到知识, 更可以让他们领略到刻苦学习的精神、待人接物的礼仪及礼仪的重要性。讲完故事后, 教师还要注意加以总结, 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让幼儿懂得生活中的礼仪, 学会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尊敬师长, 与他人和谐相处。因此, 通过故事教学, 可以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故事中蕴含的礼仪内容, 可以让幼儿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产生情感共鸣, 轻松接受礼仪教育。

四、结束语

总之, 中国国学内容源远流长, 其中的精华更是取之不尽。 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 要不断渗透国学内容, 开创多种活动方式, 让幼儿充分体验国学中所蕴含的礼仪知识, 通过不断体验的方式, 对幼儿起到教育和培养的作用, 为其未来的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品德与行为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萍.幼儿园国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学苑教育, 2014 (14) .

国学中的礼仪 篇3

近几年,每过一段時间,便会掀起一阵“国学热”,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热”、“儒学热”,与之相伴的还有读经热、祭祀热、私塾热、修家谱热等等,但从来没有哪一次,国学得到了持之以恒地、普遍地推广。

而那些送孩子去国学班的父母,“动机”五花八门:有纯粹只想给孩子的履历“镀金”的;也有“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心理作祟,跟风的;还有“急功近利”,想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脱胎换骨,从“熊孩子”变成乖孩子的。有个家长的理由更耐人寻味:“就跟那年抢碘盐一样。”

总之,少有家长寄托于孩子是否能通过国学在今后成为一个知书达礼、有教养的人。多数家长都抱着“让孩子学学玩”的初衷,坚持不了多久便半途而废;或孩子的行为规范一旦达到预期,就立马退学。这点,从国学班的学生生源就可看出,3~12岁,父母对孩子最头疼的一个年龄段。

在深圳创办了“儒愿学堂”的蔡孟曹,就遇到过很多类似情况。一年前,学堂里收了一位“顽童”,因为在学校被罚站、挨批,产生厌学情绪,其父母只好求助于蔡孟曹的私塾。结果,一年后,孩子变得有礼好学,父母便将其转回了学校。

“私塾有时候成了学校‘坏’孩子的避难所,这些父母将读经教育当作权宜之策,并非真正了解私塾的价值所在。”蔡孟曹无奈道。

另外,在很多家长看来,虽然如今“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而知荣辱”,中华礼仪复兴是必然选择,但对于一百年前就被废止的《三字经》、《四书五经》、《弟子规》等小学启蒙教材,仍然未从根本上消除对其“迂腐”、“呆板”的成见。

“国学谈的是忍让、不争。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孩子要学的是如何展示自我,坚持忍让、不争很可能就找不到工作,或在单位平平淡淡一辈子。”37岁的罗番送儿子学了三个课时的国学后,就果断放弃了,“他正在读初三,如果没有竞争观念,我很担心他不能考上好的高中,也就无法考上好的大学。”

难道孩子成为圣贤之人,就会失去生存能力,变得呆板?

国学讲师蔡礼旭说,学礼的孩子知道处处尊重别人,替人着想,大脑更灵活。“有时候在机场排队,很多孩子都站不住,在那里撞来撞去,有旅客会说,这个孩子真活泼!但那已不叫活泼,而是随便、没有家教。”

不学礼,无以立

当然,还有家长拒绝送孩子学国学,是因如春笋般崛起的“国学行业”乱象丛生,商业化色彩过于浓重。调查发现,学生都通过死记硬背来学习古书。这样流于空洞形式的国学,没有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表达到位,也很难说能起到培养孩子情操、感悟力的作用。

种种现象,让国学最终遇冷。但剥开国学备受争议的外衣,它的重现却影射出中国如今对儿童礼仪教育的缺失。这种缺乏,从父母本身对国学的误读和对家庭礼仪教育的忽视开始。国学固然有糟粕,但它的精华,又有多少父母领悟并习得?

比如,有父母担心《弟子规》里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会让孩子变得缺乏主见和反抗精神。而实际上,孩子长大后,阅历变得丰富,怎会不形成自己的主见?归根结底,是父母本身对长辈不够尊重。很多父母都会当着孩子的面,对长辈不敬,甩脸子、发脾气,甚至训斥。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仪的人很难在社会、团体当中立足。

在一家私企做销售主管的苏赫十分感慨,“现在很多年轻人,缺乏的不仅是职业素养,更是个人素养。之前公司来了个妹子,常常不打招呼就外出不说,打电话过去不接,事后看到也不回复,对人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更别说我还是她的上司。后来她拉肚子请假,一个二十几岁的成年人,电话居然让妈妈代打。无语的是,我这边客客气气,她妈妈却态度恶劣,责问我是不是给她女儿分配的工作过重才导致其生病。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

父母总认为,礼仪有何重要?还不如多给孩子报补习班、兴趣班。国学讲师蔡礼旭说:“我相信很多家长都喜欢把孩子往分数那边推,然后等孩子大学毕业出来,很可能连跟人打招呼的基本能力都没有。我见过不少大学生跟人打招呼还要妈妈提醒。”

而孩子的这些问题,其实都出在父母身上。人的社会化起始于家庭,人的文明礼貌的养成,也必然是从家庭开始。

基本的礼仪最重要

那些文化不高、不懂礼仪规范的有钱人,因为自己在这方面吃过亏,都想让孩子成为一个在社会上受欢迎、得体有礼的人,鉴于对国学有偏见,于是送孩子去学费用高昂的西方礼仪。

然而文化底蕴不同,造就的礼仪规范也不同。中国传统礼仪,讲究的是以家为核心的尊师重道、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而西方礼仪侧重的,却是高端社交。这与西方的婚姻观有关。西方的家庭,以夫妻为核心,子女一旦成年,便要离家,今后成立家庭,也不会再回家住。社交对他们的生活来说,至关重要。他们所形成的礼仪规范,更多的是关于见面礼节、餐桌礼节、交谈礼节等。

并且,这种颇具贵族风范的礼仪多有阶层之分,一旦家长不替孩子把关,孩子也许会变得虚荣、做作。比如“小绅士、小淑女、小王子、小公主”礼仪班,所学的是如何正确使用刀叉、喝汤不发出声音、走路端庄优雅等,为的是应付一些高雅、隆重的场合。

学了这些礼仪,私下里孩子是什么样,终究还是什么样。方灵7岁的侄子学的是西方礼仪,她说:“我弟弟弟媳工作忙,没时间管教孩子,发现孩子有点‘熊’,就送去了小绅士班,但没什么用。家里来了客人,不打招呼直接扑到人家怀里玩儿,到了吃饭的时候,不看其他人是否坐下,自己就先坐到桌子前敲碗筷。”

说到底,连基本的礼仪都没学好,就直接跳级,又怎会学到高端礼仪的精髓,这根本就背离了“礼”的真正含义。一个人私下里不懂得尊老爱幼,不懂早上出门要跟父母打招呼,不懂吃饭要等长辈先动筷子,在重大场合表现得再得体,也只是道貌岸然。

推动儿童读经运动的南怀瑾大师曾无限感慨:“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如今却像个乞丐一样,向西方讨文化的饭吃。”

父母才是最佳的礼仪施教者

事实证明,再粗俗的父母,也希望养出一个懂礼貌、有教养的孩子。但这类人没有意识到,需要学习礼仪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他们自己。有的国学机构曾试图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学习,但遗憾的是,“心浮气躁”的家长,甚至不如孩子。家长做不到,孩子又如何做到?

有个家长就抱怨,他和孩子一起参加了为期7天的国学主题的冬令营,回家后觉得孩子懂事许多,但没过几天,孩子就“原形毕露”。家长找国学老师抱怨,老师一句话就让他哑口无言:“那你对待孩子的态度变了吗?是否做到了以身作则?”

国学老师刘智清说得好:“国学本来就应该是父母教给孩子的。”父母怎样教?当然是言传身教。70后的何珺回忆,自己的礼仪习得全靠父母的言传身教。比如,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父母会出门迎接,并以礼相待;对爷爷奶奶,父母从来都毕恭毕敬,轻声细语;而父母之间,虽也有争执,但从不大吼、说气话,两人相敬如宾。

何珺说,他舅妈是个厉害角色,跟大家族里几乎所有人都吵过,唯独对他爸妈毕恭毕敬。“她有次跟我说,我爸妈身上的良好家教,让她不好意思乱来。”父母的言传身教让何珺受益匪浅,别人都说婆媳难处,她却和婆婆处得像姐妹。

《你的礼仪价值百万》里说,礼仪是一个人教养、风度、人文情怀、从容的内心以及丰富的见识所带来的谦逊态度,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而正是这些修为和内涵,才是礼仪真正核心的价值,是无法包装的心灵魅力。

国学礼仪园特色计划(精选) 篇4

2018——2019学年上学期

礼 仪 特 色 计 划

世纪星快乐城幼儿园 二零一八年八月

登封市嵩阳办世纪星快乐城幼儿园 2018—2018学年上学期礼仪特色计划

在上学期的特色工作中,我们从本园幼儿的实际出发,进行了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探索,力求通过幼儿园、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在文明礼仪教育及传统文化上取得突破,为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为了进一步开展我园礼仪特色及传统文化教育,特制定以下计划。

一、工作目标

1、开展《轻松快乐学礼仪》教育活动,活动形式中重视情景创设,促进幼儿亲身体验,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2、每周进行亲子诵读活动,幼儿与家长在家中进行诵读,同时在周五邀请家长入园参加亲子诵读课堂,家长和幼儿共同进步。

3、各班通过评选“文明小天使”,树立榜样,促使幼儿自觉遵守幼儿文明礼仪行为规范。

4、结合党建“五个一”活动,开展各项爱国教育,如:观看爱国电影、播放爱国歌曲、定期唱爱国歌曲、参观革命基地等。

二、具体措施

1、期初制订《轻松快乐学礼仪》教学计划,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文明礼仪主题教育,并通过一个重点、三周渗透中,采取每月一个主要重点的方式在一日活动中渗透。

2、帮助幼儿理解《幼儿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内容,掌握文明用语、礼仪示范动作,使每一位幼儿都认识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的内容和教育意义。

3、创设文明礼仪良好环境氛围。

根据每月工作重点布置有关的墙饰、展版、宣传标语或警示语;在语言角投放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图片。

4、寓规范训练于幼儿日常生活管理之中。在常规教育工作中,坚持把培养幼儿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和行为标准放在首要位置,关注指导幼儿的学习生活、交往以及日常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平时仪表、言语为切入点,通过强化训练,把文明礼仪教育落实到幼儿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让他们从中受到影响,得到锻炼,养成习惯,从而提高。

5、开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活动,根据每月主题每周有计划地组织一节专门的礼仪教育活动,丰富教育教学形式,使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使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习惯。

6、每周、每月开展“文明小天使”评比活动,通过以幼儿主体的相互监督和自我教育保证幼儿的文明礼仪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提高。对于评出礼仪较好的幼儿纳入幼儿园升旗队,为大家做好榜样。

7、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了解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并积极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8、定期开展亲子诵读,诵读经典《弟子规》、《孝经》等,并逐步引导家长、孩子理解其中的含义,将其运用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月份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制定《轻松快乐学礼仪》教学计划,教研组带领教师进行集中学习,讨论。

2、按照教育计划开展经典诵读:《弟子规》《孝经》。

3、结合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

十月份:

1、邀请家长到园进行家长读经活动。

2、开展党建“五个一”及礼仪教育活动。

3、结合节日开展主题教育:重阳节(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

十一月:

1、开展党建“五个一”及礼仪教育活动。

2、结合节日开展主题教育:孔子诞辰日、感恩节。

十二月:

1、开展党建“五个一”及礼仪教育活动。

2、结合节日开展主题教育:冬至、元旦。元月份:

1、特色教育资料归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中。而礼仪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由于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尚小,我们要采用晓之以理的启发引导法、动之以情的情景感染法、示之以范的榜样示范法、导之以行的行为训练法,让幼儿在游戏中锤炼,在活动中矫正,在实践中巩固。只要我们坚持不放弃,只要我们和家长携手共同努力,坚持从正面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质,启迪幼儿幼小的心灵,相信我们的礼仪教育一定会卓见成效的。

世纪星快乐城幼儿园

巧用国学机,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 篇5

礼仪向来都被视为衡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之一,同时也是体现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学机中包含的国学经典《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仪,就不会有什么成就。

实际上,礼仪教育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礼貌教育,更是一种道德修养、完善人格的教育。《天津日报》曾发过这样一篇报道,记者去韩国、日本访问时,见到很多小朋友自己背着书包上学,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幼儿园,对不认识的路人也彬彬有礼,与陌生人也会打招呼、问好。联想到我们国家的孩子,不觉有些汗颜。

博闻天才国学经典听读机里面的音乐是精选意境优美60节拍左右适合心灵熏陶的经典中西方古典音乐,而摒弃那些节拍激烈或者过慢悲伤的曲子,国学是精选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经典美文,故事是精选有助孩子行为习惯养成和智慧的拓展的精品故事。这样在孩子有限的教育时间内,给予他们耳濡目染最好最权威的受益一生的教育!

国学中的礼仪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国学经典,塑文明形象,当礼仪之师》。神州大地,国学经典传承千年。

我们记得一代名相蔺相如,完璧归赵,却不倨功自傲,仍以国事为重,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将军廉颇的不敬,引出一段将相之间“负荆请罪”的礼仪佳话。

我们记得一代圣贤孔子,他游历天下,教学四方,纵然历经千难万险,也依然坚持“不学礼,无以立”的育人之道,以文明礼仪教化后人,真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道出了做人的基本道理——文明礼仪,不仅是人际交往的首要工具,更是人们衡量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在国学经典的浩瀚大洋里,我们看到了无数以文明礼仪教化后人的词章,它们溅落在历史的长河,激起遥远的绝响!

《弟子规》中写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三字经》中有言:“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管子》有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左传》有云:“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荀子有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这是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通过在国学经典的海洋里遨游,我知道了什么是礼仪之邦,什么是做人之理,什么是为师之道。

为师之道,我们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源泉,是教书育人的园丁,更是传承文明的使者,推动社会文明的楷模。为师之道,我们的文明礼仪不仅要表现在课堂上,而且要表现在生活中,表现在无数的细节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学 1

生和社会的楷模。因此我们要塑自身形象,争当礼仪之师。

为师之道,我们首先要传承文明的语言。《增广贤文》说得好,“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学生向我们打招呼时,一句“你好”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一句“让我来帮助你”让孩子的心中倍感温暖;当学生取得成绩时,一句“祝贺你,要加油啊!”让孩子有了前进的动力;当学生与我们挥手再见时,一句“回头见”让孩子们留恋与老师的相处。我们文明礼貌的语言应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为师之道,我们还要传承文明的行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走廊上,当我们弯腰捡起一张纸片的时候,孩子们会在身后寻找纸屑果皮的痕迹;运动课后,当我们递给孩子一块纸巾时,孩子们会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自己的双手;课堂上,当我们为孩子竖起大拇指时,孩子们会送给我们最纯真的笑脸。生活中,当我们关心他们健康时,他们会把我们当成最亲最近的人。我们文明的行为应如同一首首美妙的乐曲,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为师之道,我们还要传承文明的思想。因为文明的语言和文明的行为背后一定有文明而高尚的思想。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师所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要评价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要传承文明,就要有高尚的思想。我们文明的思想应当充盈校园,荡漾在学们的心田。

文明就是高山,礼仪好比大海。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溪流。让我们乘着“畅游书海、品味书香”读书节的文明春风,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从一点一滴做起,扬已之长、补已之短,共塑那高山般伟大的情怀和大海般宽广的修养,争当礼仪之师。让我们与孩子们一起拥抱文明、与文明同行!让校园的礼仪之花永远绽开笑脸!

国学经典中的励志句子 篇7

2.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4.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5.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6.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7.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8.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汉书枚乘传)

9.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玻(史记留侯世家)

翟鸿燊国学中的管理之道 篇8

《翟鸿燊国学中的管理之道》有感 在《国学中的管理之道——立德修身》中,一代国学大师翟鸿燊教授用他生动幽默,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道之间的关系。

人生是一个体道,悟道,得道的过程。我们似乎很容易“体道”,执着于“悟道”,却鲜有“得道”。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到处都是“体道”的过程。学习中的迎难而上让我们体会到坚持的豁然开朗,工作中的积极进取让我们体会到收获的妙趣横生,生活中的怡情自得让我们体会到“道法自然”的融入慧心。“体道”充斥着我们的生命,每一次困惑后的清醒,每一次接近自然的冲动都为一个“道”字。但是我们往往不满足于此,我们追求并执着于“悟道”,执着于得道后的东西,孰不知这种思想已离得道越走越远。“最笨的人,就是出色的完成我们根本不需要做的事;最愚昧的人,就是用他的聪明才智努力犯错误的人。”这是讲座中的一句话,道出了我们所有的执迷不悟。

圣人、仁人、智人懂得放弃,懂得取舍,所以才能修身养性,人、世界、宇宙结为一体。从翟教授的演讲中,我体会到“有一种爱叫做放手”的真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自己,然,样子,人始终是要回到本原。仁者乐水,智者乐山。由古到今,圣人们始终酷爱悠闲,这种悠闲的性情烙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格的印记,它不同于印度人那种坐在菩提树下玄思宇宙、冥想来世的悠闲,而是热爱现世的生活,并加以理想的诗化。圣人从这种融入自然的悠闲中参透“放手”的美德,他们不为追名逐利而奔忙,闲得自在。悠闲与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懒散不同,懒散是出于对生活的消极旁观,而悠闲则在于对生活的积极品味。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悠闲最要品味的是人这个万物之灵所特有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充分享受到自己生命真正的、独特的乐趣。我们要试着接受乐山乐水的教育,娱乐其中,从然中悟道,释放自己,或许我们会更接近于“得道”。

国学中的礼仪 篇9

主讲:国学大师翟鸿燊

你们老有人问我,团队的忠诚度怎么建立,如何找有忠诚度的员工?其实,我送给各位一个字,也就是我们山东人,也是我们国人,非常重要的一个字,那个字念孝,孝顺的孝字,再加上文化的文字,那个字就念教育的教,《三字经》中说“首孝悌,次见闻。”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道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那怎么样找有忠诚度的员工,因为中国文化叫忠孝一本,所以你们选人的时候要注意,我不相信,一个对父母都不好的人,他能把团队带好,好也是假的,同不同意?我不相信血浓于水的关系,兄弟姊妹都不想好好处的人,他能把客户服务好,好也是骗人的,同意吗?我不相信一辈子连几个铁哥们、好朋友都没有的人,他一辈子能干大事,同不同意?所以我就提醒你,对父母都不好的人,坚决不能重用,怎么用,你心里得有点概念,另外有的年轻人,现在连孩子都不想生,什么叫家庭,丁克家庭,他连他祖宗的血脉都不想延续,他能给你开分公司吗?所以,人尽其用,你可以安排他干点别的活,你绝对不能让他去拓展市场,做分公司经理,那你就要考虑考虑。“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岳母刺字”,许世友,他为了孝敬母亲,在部队的大院边盖了个猪圈,因为他母亲爱养猪。李嘉诚,比尔.盖茨。所以《论语》里面有很多在讲孝的文化,什么是孝?无违。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最担心你的身体健康,比如说:色难。今天有的人认为,孝顺就是能养老,《孔子》:“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犬马皆能

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啊,所以态度很重要,对父母能不能做到和颜悦色,所以北师大有一个博士,那天我到沈阳讲课,他到北京的大观园酒店去送我,我们在吃午餐的时候,他就跟我讲,他说翟教授,过去我不知道什么叫色难,他说今天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幕,我理解了,母女俩坐车,那个母亲头发都花白了,那个女同志可能有30岁左右,母亲把矿泉水瓶盖拧开,把水递给她的姑娘,姑娘,天这么热,快喝杯水吧,母亲倒是一脸的慈祥,可是没想到那个女儿,得、得、得,罗索罗嗦,烦死了。色难,给老人脸色看,那就叫大不孝,你为什么给老人脸色看,色难呢,面相打不开,是你内在有阴暗和嗔恨造成的。所以,有深爱才有和气,有和气才有愉色,有愉色才有婉容。咱们清华大学,每年都有一个卓越少年班,结果

看他一眼,连个招呼都不打,现在不是了,一回家的时候就跑过去,哎呀,搂着他爸的脖子,爸,下班了,他一下感觉到那种亲情,然后把他父亲让到那个沙发上,一杯热茶给端过来了,老爸,上一天班辛苦了,快喝杯茶,过去吃饭的时候,给他得盛饭,给他得盛汤,盛多了盛少了,干了稀了,他都色难,过去出差回来,进屋就是翻包,只要礼品买得不合心愿,他立刻就色难,立刻就给老人脸色看,现在不是那样了,进屋包接过来,衣服挂上,拖鞋递过去,爸,你下了飞机咱俩通完电话,我就把洗澡水放好了,我放的热水,刚才我拿手试了一下,温度正好,老爸一路风尘,辛苦了,快泡个澡吧,这个老总把浴室门一打开之后,更感动得够呛,他发现不但洗澡水给放好了,上面还撒着一层花瓣,这个老总往那个浴缸里一躺,他美得够呛,他才知道自己是爹呀。澳大利亚过来招生的时候,有一个表格让填,请写下来你爷爷奶奶的名字,咱们竟然有的学生拿起来,对不起,我得问我爸,请把你姥姥、姥爷、外祖父、外祖母的名字写下来,他说,对不起,我得问我妈,三代人的名字他都给忘了,他还能知道祖宗是谁吗?人什么都可以忘了,不能忘记祖宗,各位同意吗?现在盖房的人,已经把天井做出来了,应该有邻里文化,同志们,这次来看奥运会,人家花一个亿的租金,租我们的四合院住。有一次我出去讲课的时候,他们的领导叫我讲《孝经》,讲完了之后,后面有演讲,本来让我讲45分钟,最后他们不让下课,最后讲了将近2个小时,没想到我讲了2个小时,他们哭了一个多小时,下课的时候,一个40多岁的老板,上台给我鞠躬,说翟教授,听完你的课我才发现,我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他说,我开洗浴中心开了四年了,没有给我爸爸做过一次足底,没有给妈妈做过一次按摩,他说想想还算人吗?所以那天我听说很多人回家干了一件事,给父亲捶捶背,给妈妈捶捶腿,跟老人坐在那儿认真地聊聊天,再孝顺一点的,给洗洗头,洗洗脚,那个老总,天两天过去了,三天五天过去了,三个月五个月过去了,三年五年过去了,一直到他爸爸走(去世)那天,这样一个愿望,没有给他爸爸达成,所以他非常懊恼,在那儿哭了好几天,所以那天他就跟我讲,他说以后谁要再说我有时间就去看你,你千万别相信,什么叫有时间就去看你,一个人心在哪里,他的时间才能在哪里!他就是想这五年的时间全在功名利禄上,这五年的时间全在那两个小钱上,他说,弄到最后不管挣多少钱,连亲情都没有了,连父亲这样一个要求都满足不了,挣多少钱又能怎么样呢?所以有的人没事了到西藏去找**,这个我也支持你,但是我要提醒你的一件事,如果你的父母还在的话,他们才是你的活菩萨!咱们郑州大学留了个作业,让孩子春节的时候给父母磕个头、请个安、拜个年,还引起了争论,其实你有什么可以争议的,你到那个寺院里见到那些神像、铜像,你磕头都磕得那么自然,给你生命那个人,就是没有他们就没有你,你在他们面前五体投地磕个头怎么还有心理障碍呢?所以,人要报四重恩,党比喻成什么,母亲,把黄河叫母亲河,我们把山河也比喻成母亲,你要读过《道德经》的话,老子把道德比喻成什么,母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同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所以我讲到这儿,我就愿意把这个观点分享给你们,就是一个连父母都不热爱的人,他怎么会真正地爱国,一个连父母都不热爱的人,他怎么会真正地爱党,一个连父母都不热爱的人,他怎么会爱山河,一个连父母都不热爱的人,都不孝顺的人,他怎么会追求道德。跟我朗读:百善孝为先,小孝,治家,忠孝,治企,大孝,治国治天下。同意吗?所以我讲到这儿,跟你旁边的同学加深一下印象,跟他握个手,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百善孝为先。所以你好好看看,我们这些文化的根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关系都是什么,家庭性的,“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其实这些文化都是非常深的,包括我们有个同学叫我给讲讲《士兵突击》,其实《士兵突击》的核心文化就是这些文化,不抛弃,不放弃,所以学文化,一定要把这些经典文化学好,你读杂书万卷,不如读经典一卷,这些文化你看着都在说现象,就是一个人能调整好自己的面色都是非常困难的,能够做到每天和颜悦色,能够去掉一脸死相,这都是讲的实际上是内在的东西,而不是外在的,所以一切都是从心开始。有深爱才有和气,有和气才有愉色,有愉色才有婉容。忠孝一本,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其实这些文化,同志们,多深哪!何为尊亲呢,光前耀后,光宗耀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

国学中的礼仪 篇10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作为信息技术核心的电子媒介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育部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信息化已经势在必行,电子媒介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

幼儿园国学教育是个体教育的启蒙阶段,通过国学教育可以使幼儿从小接受经典的熏陶,提高幼儿人文素养。《弟子规》就是一部以学规的形式对幼儿进行学习指导和品行教育的启蒙读物。为了让幼儿保持学习《弟子规》的兴趣,并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可借助一些适当的电子媒介。而电子媒介与《弟子规》的整合为教育教学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

一、概念的界定

电子媒介通常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电子媒介是以电子信号来记载和传递信息的媒介,有模拟和数字之分。狭义的电子媒介则是以数码技术为手段的传播媒介。本研究对电子媒介的界定是在幼儿园国学教育活动中所使用的电视机、录音机、影碟机、幻灯机、投影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打印机、扫描仪、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介。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括文史哲、琴棋书画等诸多方面。国学教育的目的只能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而不单是精通几部国学经典。本文所选的案例《弟子规》,全篇360句,共1080字,通俗易懂,朴实无华,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经典教材。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用通俗易懂的道理,传授幼儿为人处事的道理,让幼儿学习规范和礼仪,并落实到一日生活中去。

二、电子媒介在幼儿园国学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幼儿教师在国学教育活动实践中对电子媒介的分类不清,选用盲目;缺乏应用电子媒介的策略,对电子媒介的应用只留于形式。鉴于此,我们将从电子媒介的选择以及在国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策略入手,通过《弟子规》这一案例来探讨电子媒介在幼儿园国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一)科学合理地选择电子媒介

1.对电子媒介的选择要考虑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对电子媒介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到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也是指导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基本思想。不同的学习目标不仅决定教师的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还决定对不同电子媒介类型的选择。国学教育的内容不同,对电子媒介的选用和要求也不同。例如,《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一句,教学目标是熟读并背诵,可简单播放音频的录音机即可;教学目标是理解句子含义,就要选择能够播放视频图片的幻灯机或者是电脑。

2.对电子媒介的选择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认知结构有很大的差别,电子媒介的选择必须与幼儿的年龄特征、兴趣需要相适应。教师在选用电子媒介时不仅要考虑教师教的需要,同时也要了解幼儿学的需求。具体来说,小中大班孩子在认知能力上也存在很大差别,对电子媒介的选用还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同样是学习《弟子规》,小班幼儿的诵读活动,即使只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几张静止的画面,对切换画面的速度都要提前考虑好。

(二)应用电子媒介创设幼儿园国学教育活动的情景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学习的本质就是借助学习情境的帮助,实现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幼儿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因此,在国学教育活动中,运用电子媒介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营造出一个真切的体验情境,有利于激发幼儿对经典作品的兴趣,使幼儿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投入学习。如《弟子规》中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这一句,句中的 缓揭帘,勿有声在我们日常活动中很少见。为此,在教学时,可先播放一段关于古人生活居住时的录像,让幼儿了解,所谓的缓揭帘、勿有声,即是轻轻的开门的意思。

(三)利用电子档案袋促进幼儿园国学教育成果评价动态化

国学中的礼仪 篇11

【内容摘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大学生,是大高校学生思想政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目标。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大学生通过对国学精粹的学习和领悟,能够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存留下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以国学教育为载体依托我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励志教育等主题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Guide students to healthy growth up, cultivate qualified college students needed for the society, is the university student thought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nd continuously explore and practice of the important goals of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Texts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contains rich life philosophy and moral standards, behave in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to who is the humanities background, inspire the national spirit, surviving the blood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carrier of traditional sinology education depends on the power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our country constantly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develop the ideal faith education, motivational theme education acti vities such as education, to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the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promote students to form good moral quality.【关键词】 民办高校 国学教育 校园文化 时代价值

一、高校国学教育工作目标与思路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学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

校园文化建设最主要的是方向问题,高校国学教育指导思想至关重要。这个方向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方向,就是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教 育和研究。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最大限度的摆脱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又要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认真辨析校园文化的科学因素和民主因素,善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符合社会需要。

(二)坚持因材施教的国学教育工作特点。

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国学教育与中小学生学习国学又有所不同。作为一所民办独立学院,学生普遍表现出:综合索质较高, 但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目标远大, 但毅力和自信心不足;创新意识较强, 但自我管理和协作意识较差;个性张扬,但集体主义意识较为淡薄等特点

根据学生的特点,探索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以我所在的学院为例,就制定出了“学院倡导、分院组织、学生实践”的陶冶型国学教育模式,以国学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利用微型课程(不定期的报告、讲座、讲演)、参观旅游.各种表演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国学教育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规范学生的行为标准、倡导学生在引导下自发学习国学传统文化,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紧密结合,赋予国学教育新的历史时期下新的学习意义。

二、高校国学教育背景下校园文化体系的构建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的推进,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新观念、新追求和新现象,这一方面为大学生在道德发展、价值取向和人生观等方面提供了多元的选择;另一方面,这也使得一些在核心价值上相互冲突的道德同时存在,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带来了冲击。全球化浪潮下,思想界对人的发展的终极目的的反思,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以道德伦理价值为取向 的思想,再次受到热切关注。中共中央在16号文件[1]中针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加强基础道德教育等要求。国学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有民族特色的价值思想和价值观念,其中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将积极的因素同时代发展相结合,进行创造性的转换,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益元素。将国学文化中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明礼诚信、和谐处世等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理想信念教育等相结合,紧密围绕学院“厚德 诚信 自强 卓越”的校训精神,构建富有社会主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打造传统文化主题校园文化环境,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物质载体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进行校园硬环境建设时,要高度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按照现代与历史和谐并存的要求,因地制宜,将学院文化内涵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修身、立志、从教、治学思想相结合。

(二)推行国学文化学术讲堂,开展文化素质拓展活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已有很大提升,但是文化实力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国学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和基础。要充分发挥国学教育在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精神力量中的重要作用。开展国学教育,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青少年,对于提升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国学专题报告会、弘扬传统国学文化的专题学术活动,将国学中蕴含的丰富爱国思想、民族优秀 品格和高尚道德追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国学教育的时代特色。

(三)结合国学经典价值观,丰富主题教育内容 1.以爱国情怀为理念,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带有鲜明的时代性。作为历史范畴的爱国主义,包含了超越历史时代局限的深刻内涵,正是由于这部分内涵的不断积淀,爱国主义才能历经数千年历史变迁而始终成为一种稳定深厚的传统,它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精神支柱。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爱国主义传统,蔺相如完璧归赵到苏武北海牧羊,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之中,代代相传。

以弘扬民族精神为核心,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学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在活动中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感。

2.以开拓进取为主题,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子坚持“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积极向上的奋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国学教育要以弘扬时代精神为核心,依托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点,突出对于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展现才能,提升综合素质。

3.以明礼诚信为指引,塑造大学生文明行为

“不学礼,无以立。”中华民族向来以礼著称,礼仪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支柱,是我们综合素质的体现。今天,学院在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不忽视孔子文化“礼”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

社会公德是大学生理应具有的道德基础,包括遵守公共秩序、明礼诚信、具备公民意识。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所,如教室的墙壁上乱涂乱画,在走廊及自习室里大声喧哗、说脏话等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针对这样的想在,可以倡议和鼓励同学们在进行晨读,诵读弟子规、论语、增广贤文、道德经、中华古典诗词等国学经典,在诵读经典美文的同时,感悟国学精粹,陶冶道德情操。这项活动以提升学生道德水平为目的,以儒家文化“仁、礼、信、孝”等思想为内容,以调动学生主人翁精神为切入点,从学生对家长、对老师、对同学的言谈、举止入手,运用主题班会、板报、演讲会,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并积极、认真地去实践。

4.以和谐处世为原则,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过于强调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求权利,不尽义务;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缺乏对他人的理解,缺乏团结、协作、互助精神;注重个人职业理想,但集体意识、服务意识淡薄……因此,往往陷入人际交往的困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和”的观念被反复强调,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在古人看来,天是道德之天,人是道德之人,一草一木也得道而生,有德之品性。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孟 子肯定“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墨子在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上,主张“兼爱” “非攻”,反对侵略,对于大学生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是不无启发。

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积极发挥服务社会、服务发展的功能,把国学经典教育活动由学校延伸到社会、家庭、社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生深刻体会到给予和奉献的满足,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进而为推动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高校国学教育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一)国学教育在校院园文化建设中的几点经验 1.思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学习国学,不应只是对知识的沿袭,更重要的是对思想的传承。学习国学,不能也不可能从国学中去寻找解决眼前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关键是要引导大学生真正理解与领悟国学经典中的含义。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注意剔除国学中的糟粕而取其精华, 传播健康积极的思想和价值观,又要灵活掌握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动机和特点,通过由此及彼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的方法,开拓其思路,使其豁然开朗,寻求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机遇,从而使大学生认识到国学蕴含的博大智慧对推动思维创新的魅力,体验到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

2.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 除了学校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外, 还具有快速接收和消化社会各种观念和信息的敏捷思维,他们和社会构成相互影响的关系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大学生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注重对国学思想进行现代解读,就是站在现代立场,运用现代观念,对这些思想重新进 行解读,把对我们现代生活依然有指导意义的思想链接到现实世界、新时期的道德规范结合传统的美德和荣辱观共同影响和塑造当代的大学生的品格。

3.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对国学的学习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其发挥作用,空洞的理论知识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大学生从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印证国学中的思想,培养社会归属感 为达到预期效果,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从多方面着手,共同发挥作用。社会的参与也很重要,社会活动对学生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之,要让大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国学拓展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面, 活跃思维,启迪智慧,锤炼思想,又能灵活运用国学来指导生活,体会人生

(二)努力的方向

一是借助传统节日、纪念日庆祝活动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将祖国发展的光辉历程以及党的思想理论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育永恒的主旋律”的意识深深植根于全院师生的心中。

二是深入扎实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浸润到学生心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化成学生的自身修养,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上一篇:小学英语90学时培训体会下一篇:村级财务管理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