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诗歌学案(精选9篇)
【教学目的】
1、明确《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
2、明确诗歌鉴赏三步骤。
3、掌握读懂诗歌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握意象,体味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诗歌鉴赏三步走
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
三、如何读懂诗歌
标题: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注释: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 意象: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尾句: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卒章显志
题干:题干是答题的指引,也是理解的依据
(一)从标题初步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例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思考:标题与这首绝句内容上有什么关系?
这首七绝,是李白写给他的好友王昌龄的,题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
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例
2、江亭夜月送别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思考:标题交代了什么内容?
亭,话别之所;夜,启行之时;江,分手之处;送别,提示题材,交代事件,暗示情感(对朋友的不舍与思念,分别后的孤寂与怅惘。)
(二)从注释了解作者、背景、疑难词语、难懂的典故,深入理解诗意。
细心看下面两首诗的注释,提取有用信息。
例
1、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
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例
2、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三)通过诗中意象体味作者情感。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古诗中的“意象”就是客观事物对象(景物、山川草木等),但它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月(思乡、念亲);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杨柳(怨别、怀远);松(正直);菊(高洁);梅(坚贞);舟(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愁苦之情)等。例
1、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指出这首诗中主要的意象,通过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细腻逼真地描写了燕子频频飞人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
理即可)
例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找出诗中的具体意象,简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令人伤怀的暮春时节,杨花落尽,杜鹃悲啼,衬出李白对挚友的遭贬表达无尽的伤感,愁心寄予明月,借她来传达自己的同情与抚慰之情。
(四)通过诗歌卒章显志的结构特点领会诗意。
一般诗人都喜欢在诗的结尾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例
1、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追求?
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1、2句,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3、4句,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例
2、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全诗抒发了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表达了作者羡慕自由自在的渔樵生活。
(五)仔细阅读题干,帮助理解诗意。
题干多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具体的问题,但有时也会在提问之前有所提示。这些提示既是对诗文的注释,也是对答题的导向。
如“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节选自张九龄《感遇》)的题干是这样的:“《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请联系这句话,说一说你对‘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本来初读时对“自有岁寒心”一句颇费躇踌,但《论语》之语让我们恍然顿悟:丹橘之所以经冬犹绿,并非缘于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具有像松柏一样耐寒的节操。
例
1、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2007年四川卷(12)题,王安石的《葛溪驿》,诗的第二题是这样问的:“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从此题干的表达中,我们就可知道“心乱”是理解本诗内容的切入点。
四、课堂练习
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阅读鉴赏下列诗歌,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标题:寒食寄京师诸弟
尾句: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雨中的寒食节更显得寒冷,我独自坐听江上黄莺的鸣叫。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①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②。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意象:孤桐
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岿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清醒时,时时想着解决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
【如何读懂诗歌小结】
标题:通向诗歌主旨的第一条快速通道 注释:每个都有用,每个都要用 意象: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
尾句:一篇之妙,在乎落句,卒章显志
题干:题干是答题的指引,也是理解的依据
鉴赏诗歌除了需要关注标题、注释、意象、尾句、题干之外,还需要注意作者的概况(生活背景、经历、思想、风格等);表情、表意的关键词(动词、形容词、词类活用的词等);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
惊鸿一瞥, 留下第一印象
很多人都认为诗歌就是要细细品味的, 没错, 我不否认诗歌应该细品。不过在细品之前我们要对诗歌有个整体的印象。古人说过: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我们在读诗时既要能“入乎其内”, 也要能“出乎其外”, 我们要先把诗快速地读一遍, 得到一个整体的印象。对于前后内容差别较大的诗歌, 尤其要有整体印象。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诗人前面写的虽是乐景, 但后面抒的却是哀情, 如果对诗歌没有整体的印象, 只是单纯地从某一个方面 (景或情) 去把握全诗, 就会失之偏颇, 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细细端详, 看清眉眼长相
在速读后, 第二遍就要精读, 细细品味了。这一次的阅读要从多方面进行, 解决几个问题。
第一要注意诗歌的标题, 要从诗歌标题中获知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歌的类型。如看到《柳》就要想到这估计是一首咏物诗, 所写的物是柳;看到《山居秋暝》就要想到这估计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写的是秋天傍晚山中的景色。然后再结合第一印象, 基本上能准确判断出诗歌的内容和类型了。
第二要注意作者。假如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作者, 那么我们首先要想到该作者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创作风格。如果是不熟悉的作者, 那么后面的注解就要仔细看了, 看有没有和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 如果没有注解, 那就说明没必要关注作者了。
第三要注意正文, 正文无疑是重中之重。在阅读诗歌正文时我们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 用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把诗歌翻译一遍 (一句话也不能漏) , 然后适当地调整一下使语言稍微流畅一点。第二步, 挑出诗中的景物或人物, 找出其特点, 第三步就是情境再现了, 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 闭上眼睛, 在头脑里勾画出这些景物或人物组成的画面, 感受这幅画面的整体氛围即意境。
下面就以宋之问的《题大瘐岭北驿》为例, 具体说明一下这个鉴赏过程。
初读这首诗获得的整体印象是:这是一首思乡诗, 内容上有景, 有物, 有情。
细品这首诗。由题目可知, 作者身在大瘐岭北驿, 远离家乡。至于宋之问这个人, 很多学生不太熟悉, 如果诗后无注解的话, 要想获知写作背景很难, 所以对于写作背景我们暂且不深究。然后复述诗歌内容:“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开始南飞, 传说飞到大庾岭后它们就全部折回。但是我走到这儿后却不能停下来, 要继续前行, 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呢?潮水下落, 江面平静, 树林中一片昏暗, 瘴气弥漫不散。明日早晨, 我回头遥望故乡时, 应该能见到那岭上的梅花吧!”诗中的景物及其特点是“南飞雁至此回”“潮水下落”“江面平静”“树林中一片昏暗”“瘴气弥漫不散”, 这些是眼前实景。还有虚景是“陇头梅”。诗中的人物是抒情主人公自己, 他的特点是:身处大瘐岭, 但是还要南行翻过大瘐岭, 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最后就是情境再现了, 这首诗应该有两幅画面, 第一幅画面是:太阳已经落山了, 潮水回落, 水面平静得毫无生气, 树林里开始昏暗下来, 一个清瘦的身影负手而立, 向北方眺望, 可眼前瘴气弥漫, 什么也看不见, 一两声雁鸣引得他抬头, 只见大雁开始向北方飞去, 他多想让大雁带着自己回去啊, 可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奢望, 人虽在此, 可心早已随大雁飞走了。第二幅画面是:清晨, 雾气散开, 诗人又要起身南行了, 他一步三回头, 眺望故乡, 只见岭上的梅花已盛开。这两幅画面营造了孤寂、清冷的氛围, 抒发了诗人忧愁、失落、悲苦的思乡之情。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的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那么,在考场上如何在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呢?
一、抓标题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
1.把握标题的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例如,从《咏素蝶诗》诗题可知:①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②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③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题可知:①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 ②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
2.带着标题去读诗。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读者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以柳宗元的《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读标题:①时间是中夜(半夜);②地点是西园;③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猜想:①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②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
读诗:①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点题)。②标题里有月,诗中第二句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③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句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作者的心情很寂寞,那么,作者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带着对标题的疑问,就读懂了该诗。
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这样,就可以依据标题,了解开头的内容。
二、读正文
1.懂得诗词的一般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绝句一般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律诗一般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词一般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下片抒情。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①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等。
②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2.读关键语品情感。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古典诗歌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的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抓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就抓住了诗的主旨。抓“情感语言”,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果抓住了这些字,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
3.抓住景、事、情。
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学生要做的就是,仔细阅读全诗,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等,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的主旨。
三、挖掘暗示信息,读懂深层含义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也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有些诗歌的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诗歌的注释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诗歌的注释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诗词后的小注一定不能忽略。
2.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
第二课时:读懂诗歌正文
班级:
组名:
姓名:
使用时间: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鉴赏诗歌的语言。把握词类话用,体会诗人锻字炼句形成的意境。
2、注意诗歌中的文言句式,领会诗人的意图。
一、导(真题体验)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请翻译第三联:
参考答案: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
二、鉴赏特殊的诗歌语言
进行诗歌鉴赏,在读懂了诗歌的题目及作者之后,就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省略句子成分、颠倒词序等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三、思、议、展
1、找出下面活用的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变绿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使。。欢悦
空:使。。空阔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老:使。。变老
肥:使。。变肥 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暗:使(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黑暗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锦帽貂裘:戴锦帽穿貂裘。
小结: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活用作动词,且一旦活用就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所以我们应该把古诗当成文言文来读,以便正确理解诗意。
2、补充以下省略的词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我)与君离别意,(我们)同是宦游人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照)(吹得)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于)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像)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所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师往何处去)
(采药在何处)
(前山或后山)小结: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3、还原以下倒装语序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璧寒。
香雾湿云鬓,清辉寒玉璧。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长云暗雪山,遥望孤城玉门关。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林暗风惊草,将军夜引弓。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闻横笛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燕子飞时,绿水绕人家。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春风笑。
小结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1、语序倒装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②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③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谓--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
④定语变化。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A、定语前置。
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其实应理解为“遥望孤城玉门关”。B、定语后置。如: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⑤状语后置。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古人写诗倒装的缘由
①为符合声律的要求(押韵和平仄),增强诗歌的音乐美,让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
②为了突出和强调,诗人为了突出某种特殊的情感,在写作时有意将词语的语序改变。
③为追求“新意”,化平淡为神奇。
三、检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请准确翻译第三联:
参考答案:溪水之中危石耸立,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好像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冷色的青松,使照在上面的日光仿佛也变冷了。
相约而至的麻烦很多
电脑手机尤其是无形的网络
每一个清晨
叫醒酣梦的是手机
被窝恋床的就是网络信息
QQ诞生的时刻
创造的虚幻太多
甚至让众生忘掉自我天南海北梦幻虚拟
刀光剑影世间奇遇
辜负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机
虚幻迷离神仙境地
神交一网不遗余力
上进年华青春岁月因此而耗费
没有网络的时代
求学上进是人间最爱
勤学苦修造就一代英才
自从网络运营以来
书本学识成为吃糠咽菜
一切皆由无法触摸的网络统帅
虚拟世界的畅游
造就了虚伪龌龊脑瘤
杀父弑母只为一己所求
(河南人,现代大学毕业生,工作八年未知所在。)
虚幻荣耀的追逐
塑造多少人唯利是图
甚至于欺蒙亲友承诺子虚乌有
现实没有想象之中美好
一切起源于我们努力创造
开垦一席之地种植生活粮草
生活不是觉得那么糟糕
有付出自然终有相对回报
懂得舍得珍视珍惜一切相对
试行一段不用手机
从此执行着远离虚伪
做好自己感觉真实有意义
针对这一问题, 传统做法是老师把诗歌内容详细耐心地解释给学生听, 期望长此以往, 学生听多了, 就具备了读懂诗歌的“语感”。这种方法对具有文学修养的同学比较管用, 对于理科思维较强的学生就收效甚微, 一遇到新诗歌, 往往又读不懂。
本文提出用画表格的方法强制学生仔细阅读诗歌, 让那些具有理科思维的学生逐字阅读, 通过这种精密细致的分析方法, 看清名词、动词、形容词间的逻辑联系, 从而正确解读。
一、写景的句子, 列出名词及其特点
诗歌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读懂意象的感情色彩, 就能演绎出作者的情感。由于诗歌中倒装及跳跃修饰的关系, 学生在寻找意象时往往会漏点, 甚至找不到修饰的词。因此, 让学生“在写景的句子中找名词及其特点 , 并用表格罗列”是一个实际可行的办法, 能够“逼迫”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地细细阅读, 把握每一个细节线索。
【例】孤灯寒照雨, 深竹暗浮烟。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
首先找出全部名词, 得到“灯”、“雨”、“竹”、“烟”, 然后找该名词的相应特点, 得到“孤”、“寒”、“深”、“暗”, 列表如下:
这些意象渲染了一幅悲凉、暗淡、凄寂、凄怆的画面。
由于隔着动词, 部分同学会漏掉“雨”、“烟”的特点, 但用列表分析, 一个萝卜一个坑, 就不会有漏点。而且通过表格, 把名词及其特点放在一起, 可以得出这两句的正常语序:“孤灯照寒雨, 深竹浮暗烟。”理清语序对理解诗歌大有帮助。
接着, 继续思考表格中的名词及其特点之间的关系, 发现其他都很容易理解, 唯独“竹”的特点为什么是“深”呢? 答案就在表格里,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上述表格名词间的逻辑关系, 因为“雨”, 夜雨打湿了竹子, 竹子的颜色才变深了。
二、叙事的句子, 列出动词及其时态
在叙事的句子中, 最困扰学生的就是时态, 找出时态, 就能读懂虚实。正确列出动词及其时态, 就可以分析出叙事脉络,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大意。有时诗歌会明确提示时态, 如“明日巴陵道”中的“明日”, 而更多的时候需要用到分析技巧。
1.一句诗中, 往往只能有一个时态。
【例】天涯去住泪沾巾,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
首先找出该句中的全部动词, 得到“去”、“住”、“沾”三个。“沾”字的时态是最好找的, 联系上下句可以得出是写分别时的泪流满面之状, 所以是现在式。如果不能理解“去”、“住”的时态, 第二句就读不懂, 全诗就读不懂。根据“一句诗中, 往往只能有一个时态”的规则, 推理得出“去”、“住”也是现在式, 并将整首诗列表如下:
“去”是“离开”的意思 , “住”是“淹留、停驻 ”的意思 , 都是“去”是“离开 ”的意思 , “住”是“淹留、停驻 ”的意思 , 都分别时发生的。本诗的题目叫《峡口送友人》, 由此可知, “去”别时发生的。本诗的题目叫《峡口送友人》, 由此可知, “的是友人, “住”的是作者。同是为客, 之前共同来到万里之外是友人, “住”的是作者。同是为客, 之前共同来到万里之的天涯, 现在朋友又要走了, 新友已成故人, 作者则由原来的内容分类动词及时态天涯, 现在朋友又要走了, 新友已成故人, 作者则由原来内容分类动词及时态客人“翻成”送行的主人, 除送别之悲外更添一层羁旅漂泊、世醉别江楼橘柚香, 叙事别 (现在) 人“翻成”送行的主人, 除送别之悲外更添一层羁旅漂泊醉别江楼橘柚香, 叙事别 (现在) 事沧桑、沉痛无奈的悲慨。
2.送别诗中的地点暗示时态。
送别诗的地点一般分为以下三类:分别地、途径地、目的叙事忆 (将来) 送别诗的地点一般分为以下三类:分别地、途径地、目忆君遥在潇湘月, 叙事忆 (将来) 都是诗人的想象, 是虚写。内容是诗人的想象, 是虚写。
【例】醉别江楼橘柚香 ,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魏二》王昌龄)
这首诗的难点在于“忆”字, 让人产生误解, 以为是过去这首诗的难点在于“忆”字, 让人产生误解, 以为是过式, 如果无法正确判断时态, 就无法读懂诗歌。我们可以利用来时万里同为客, 叙事来 (过去) 如果无法正确判断时态, 就无法读懂诗歌。我们可以利来时万里同为客, 叙事来 (过去) 地点推导时态。这首诗的送别地是“江楼”, 友人即将乘舟远今日翻成送故人。叙事送 (现在) 点推导时态。这首诗的送别地是“江楼”, 友人即将乘舟今日翻成送故人。叙事送 (现在) 行。后文的“潇湘”泛指水路, 因此是途径地, 时态就是未来时。后文的“潇湘”泛指水路, 因此是途径地, 时态就是未来作者设想友人别后的情形用“忆”来总领, “忆”应做“遥想”解。者设想友人别后的情形用“忆”来总领, “忆”应做“遥想”列表如下:
理解本诗还剩最后一个关键, 就是谁在听。是作者想念魏二睡不着, 还是魏二想念作者睡不着?
因为题目叫《送魏二》, 所以作者留在有江楼的城里, 魏二则从水路远行。只有偏远少人的自然之地, 才会有猿啼。而且“猿”往往和“江”联系在一起, 如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 所以乘舟远行, 听到“清猿”, 独自一人留在“潇湘”, 对月思念, 辗转难眠的, 必定是魏二。不说自己思念对方, 而说对方如何思念自己, 落笔对方, 用想象和虚实结合的手法, 代为之思, 诗歌的情感意蕴更深远。
三、表格分析法的意义
1.提高阅读诗歌的效率。
对于那些语感并不是很好的后进生来说, 阅读诗歌往往囫囵吞枣, 扫一眼过去, 看懂几个词语, 猜猜大意, 凭主观臆断, 失之毫厘, 谬以千里。就算能初步读懂, 也难以读透, 如忽视诗人情感的转折、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叙事的虚实等。
传统方法是引导学生字字落实地阅读, 强调诗歌中每一个字都很重要。这样固然可 以使学生放慢阅读速度, 却无法提高阅读效率。因为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断层的美, 修饰词未必紧接着被修饰词, 很多语序都是颠倒的, 叙事也是跳跃的, 死板地按顺序字字阅读, 并不能真正读懂诗歌。
表格分析法能正确而深入地读懂诗歌。写景的句子里先找出所有名词, 然后找到对应的修饰词, 就能把握意象的特征; 叙事的句子里先找出所有动词, 然后找出对应的时态, 就能把握叙事脉络。这种提纲挈领、高屋建瓴的阅读方法, 能够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在放慢阅读速度的同时, 提高阅读精度。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品读鉴赏的能力。
传统教授诗歌的方法都是先把诗歌归类, 并通过反复训练让学生对特定词产生敏感度, 如看到“渔”、“武陵”就想到归隐, 看到“妆镜”、“丁香”就想到闺怨等, 可惜这招在现在的高考中越来越难以奏效。
当今高考避免模式化, 要求“考”学生的语文素养, “考”他们究竟能否读懂诗歌。典型的, 能够被简单分类的诗歌越来越少, 敏感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低。面对这么多“不典型”、“不敏感”的诗歌, 读懂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品读鉴赏的能力。
1.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歌的类型、写作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如:王昌龄《闺怨》题目即点明诗歌类型、写作对象、感情基调;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冬至夜即点明时间,邯郸点明地点,又有“思”点明情感,通过解读题目我们已能把握诗歌主旨。
2.关注作者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叶红了,有人赞美“红于二月花”,有人却伤心地觉得“总是离人泪”。因此,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联系这些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尤其对一些名家,我们要在平时多积累。
如: 我们读到李煜的作品自然会有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的推测,读到杜甫的诗就会有忧国忧民或是因短暂安定而喜悦的推测。
3.关注注释
注释是诗歌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一般来说,文本后给出的每一个注释都是有用的: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基调;有的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寓意;有的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主旨;还有的解释诗中的生僻字句,降低阅读的难度。
如:郑协《溪桥晚兴》注释写到作者为南宋移民,我们自然会想到此诗可能写一个亡国之民的哀愁,注释点出了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诗歌的主旨自然容易理解。杜甫《绝句二首》注释为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背景的介绍就暗示了本诗的内容应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的愉悦舒适。
4.运用诗词的章法
诗歌的章法结构为“起”、“承”、“转”、“合”。“起”即起句,“承”是承接,“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合”则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合句是诗人思想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常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照应开头、照应题目的作用。所以,“合”句是我们了解诗人感情、解读古诗主旨的最重要所在。如:林逋《山园小梅》尾联即合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即可看出作者喜欢在山林里自得其乐而不需豪华场面,表现了诗人隐居田园、不慕荣利的高尚情操。
5.抓关键字词
读诗歌时总有一些字词句能比较直观地透露情感,观注这些,我们可以轻易地走入作者内心,直击诗歌主旨。
如:郑协《溪桥晚兴》抓住“寂寞”、“扬花”、“杜鹃”已足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练习题中对“闲”字的理解自然不成问题。
6.翻译诗歌,疏通字面意思
很多学生读诗欠缺足够的耐心,他们还没读懂就动手写答案,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其实对于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而言,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考纲中把诗歌鉴赏称之为古诗文阅读,我们可以从翻译诗歌入手,疏通字面意思。当然我们不需要像文言翻译一样精准,但可以通过疏通字面意思找联系。如以下这首诗(2009年高考天津卷):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这首诗的第二联较难理解,但翻译一下就容易多了,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这时就会想到“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阴过酒樽凉”这一句,翻译过后就会知道原来在写竹阴的凉爽,再结合全诗自然会想到这一联也在凸显竹长势喜人。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学习重点: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学习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两课时
一、自学
1.了解艾青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⑴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⑵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2.诵读,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3.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喉咙()吹刮()4.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6.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7.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二、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三、当堂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4.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5.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6.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7.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8.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四、写作特色:概括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色。
五、讨论分析全诗归纳中心。
课堂检测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喉咙()吹刮()2.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诗歌是讲究炼字的。诗人把自己虚拟成一只鸟,却用了“嘶哑”一词来描写“我”的歌唱。“嘶哑”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理解本诗运用反复手法在创意境及抒情上的作用。
3.理解诗人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挚情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学习重点: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作者简介:
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
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舒婷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2.读准划线字字音。
干瘪()
驳船()
蜗行()
胚芽()
迷惘()隧洞()
绯红()
淤滩()
纤绳()3.词语解释。
疲惫:
簇新: 绯红:
喷薄: 迷惘:
4.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4)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 5.诗中所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⑴我是干瘪的稻穗,⑵我是失修的路基,⑶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⑷我是你雪被下的古莲的胚芽,⑸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2.具体研习,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①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边讨论。
②这首诗在运用意象上有什么特点?
3.欣赏品味
①体会圆周句式的表达效果。
圆周句式是重复同类型的句子或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把十分完整的语言单位的几个部分,按圆周形进行连续排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方面和谐统一的整体。
②象征和比喻的运用。
4.课堂训练
①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②说说对“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的理解。
5.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总结本节课所用到的诗歌欣赏方法。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这首诗。
2.课外找相关读物阅读,有兴趣的同学学写一篇赏析文章(可以就整体谈,也可以从某一角度谈)。
乡愁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3.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4.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学习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学习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愁是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你把搜集到的有关乡愁的诗句写在下面:
二、了解作者
搜集有关余光中的资料,互相交流。
三、有感情地反复朗诵,体会诗人对故乡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注意把握语调、语速和情感,正确顿句。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四、自主探究
1.乡愁本是说不清道不明不可捉摸且抽象的一种情感,诗人却以具体可感的事物将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找出诗中的四种意象。
2.找出诗中体现诗人人生经历变化的词。
3.四个人生序词代表了诗人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分别因什么而愁?
五、逐源务本
“诗以一字为工”,仔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感受这首诗歌的语言美。你认为诗中的语言哪些富有表现力?
六、拓展延伸
比较赏析:请阅读席慕容的《乡愁》,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回答后面的问题。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想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席诗共用了哪三种意象表达乡愁?这三种意象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两首诗有何异同?
七、同步练习
想象和联想是诗歌创作最基本的要素,请同学模仿《乡愁》以实写虚,以具体表现抽象概念的想象方式,就下面的句式作一下想象练习。
乡愁是()
我用残损的手掌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诗歌。
2.学习品味诗歌中的具体形象,理解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手法(意象)来抒情的特点。
3.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运用形象化手法来抒情的特点。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
戴望舒与徐志摩、郁达夫、邵洵美被誉为民国时期“四大才子”,可见其卓尔不群的才气。戴望舒之才在于其天才的印象派现代诗,他的一首《雨巷》广为传颂,曾经醉倒过亿万中国人的心,成为现代诗坛上不朽的力作,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高度评价《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阴暗潮湿的地牢里,诗人被毒刑拷打致残,他抚摩着被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寸寸国土,满怀着无限的忧愤与对新中国的热望写下了一首著名的现代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师板书)。
二、预习
(一)正确读出下列词语 灰烬
锦幛
荇藻
蓬蒿
蝼蚁
憔悴
蘸着
掠过
将自己认为还不会写的字写几遍。
(二)解释下列词语
残损:
灰烬:
蓬蒿:
憔悴:
(三)这是一首
(表达方式)诗,作者是现代诗人。
(四)通过预习你有什么疑问或是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三、读诗歌
要学习诗歌,第一步是要朗读好。朗读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重音等,(当然关于这些,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内都研究好)。
一般来说,在诗句中起主要作用的词语要重读;要通过恰切的语气、语调来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古人云:“诗言志。”白居易说:“诗,根情。”都是说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感的。通过你的预习,你发现本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悟诗意
为了更好地读好本诗,首先要理解全诗的大意。思考: 1.作者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哪些地方?(整体感知)
2.通过读诗歌的这些语句,你有什么发现吗?除了先写了自己的家乡以外,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3.作者写这些富有代表性的地域各是通过哪种具体的事物来抒发感情的?
五、品诗情
仔细研读诗歌,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忧愤、义愤、愤慨”的诗句,并说一说是怎样表现出这种情感的?
六、知诗人
《雨巷》使他一夜成名。1928年8月,23岁的戴望舒创作的格律诗《雨巷》在《小说月报》发表。诗中写道:“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叶圣陶在编发这首诗时,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洋溢着革命气息的留学生涯。1935年春天,30岁的戴望舒在法国留学。他用心创作,力求思想的进步,为国人翻译了《俄罗斯革命中的诗人们》。戴望舒积极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
无私无畏坚持抗日宣传。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1938年春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捕入狱。在狱中我们的诗人面对敌人的拷打依然毫不屈服,依然拿起笔来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在狱中戴望舒还写过一首《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的地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惟一的美梦。
让我们向一个高贵不屈而浪漫的灵魂致敬!
七、课堂小结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和分类。
2、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答题三步骤并规范组织答案
(二)学法指导:
(1)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方法一:一颦一笑总关情,言行肖貌要留心 正面描写:
(1)外貌描写:容貌、衣着、姿态等(2)神态描写:面部表情
(3)心理描写:情感、心理活动(4)动作描写:动作行为
(5)语言描写: 对话和自问自答
方法二:缘景明情品意象,侧面描写来衬映 侧面烘托:
1、注意环境(时间、天气、地点、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起到的作用。尤其注意意象在诗中的含义,理解这些意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2、注意次要人物对人物塑造的作用;注意对比反衬等手法 方法三:知人论世细推敲,巧看注释获信息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2细看题目,巧看注释。
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思想抱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2)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答题步骤 步骤一:说特点
人物形象描摹:特征(遭遇)+身份。
人物身份:游子、思妇、将士、官吏、隐士、文士等
步骤二:析诗句
分析描写方法,结合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识别依据。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描写等);侧面衬托(环境渲染、反衬等)
步骤三:明作用
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步骤三可根据题目要求以及诗歌本身灵活作答,有时可以省去)答题框架:
①本诗(词)塑造了(特征)的(身份)的形象②通过(描写手法)写出了(译重点诗句),体现了人物(特征)③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框架灵活使用)
(三)且做且思、边学边练(1)课内复习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请分析概括周瑜的人物形象。
步骤一:本词塑造了一个()的()形象
步骤二:词在上片通过()描绘了()的情形为英雄造势;
词在下片通过()写出周瑜的();通过()表现了
周瑜的(),通过()表现周瑜的()。
步骤三:诗人塑造周瑜英雄形象表达()的情感。(2)方法练习
方法一:一颦一笑总关情,言行肖貌要留心
采莲子
唐 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人物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步骤一:本诗塑造了一个()的()的形象。步骤二:通过()描绘()的情形,体现采莲女()的特点;通过()写出采莲女被人发现
行为后羞涩,体现她()的特点。
方法二:缘景明情品意象,侧面描写来衬映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诗中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步骤一:本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步骤二:诗歌前四句通过()写出()体现
了陆鸿渐()的特点;后四句通过()
()了陆鸿渐()的特点。
步骤三:诗人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
方法三:知人论世细推敲,巧看注释获信息
鹧鸪天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后移戎州安置,至元符三年(1100)得赦,在蜀地流徙五年余。这首《鹧鸪天》,就是戎州安置时答蜀士史应之之作。
本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
步骤一:诗中塑造了一位()的()形象
步骤二:诗通过()刻画他()的行为,展现他()的形象;诗人发出“付与时人冷眼看”的感慨表现了他()的形象。
步骤三:借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3)小试牛刀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四川卷)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智老,“儒先”叶天经.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步骤一:诗中塑造了一位()的()形象。步骤二:诗歌通过()描绘出()的情形,体现出诗人()的特点;
通过()描绘出()的举动,体现诗人()的特点;
通过()写诗人()体现诗人()的特点
步骤三:省略(4)作业巩固
调笑令·渔父
苏轼
渔父,渔父,江上微风细雨。
青蓑黄箬(ruò)裳衣,红酒白鱼暮归。
归暮,归暮,长笛一声何处。注: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简要分析词是怎样刻画“渔父”形象的?
(四)知识积累
(1)形象的概念及分类
诗歌形象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形象分三类:
1、人(抒情主人公自己和作者塑造的形象)
2、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3、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2)常见的诗歌人物身份类别 ①隐士:
1、古隐士(伯夷、叔齐、范蠡、谢安、陶渊明、“竹林七贤”等古代知名隐士);
2、虚拟隐士(樵夫、渔夫、钓叟、野老、村夫等)。②官吏:
1、贤臣(诗人塑造贤臣形象多来干谒达官显宦或表达渴望英才济世之情);
2、小吏(诗人塑造小吏的形象多为自己,且多表达身处官场下层的无奈以及对百姓的同情);
3、酷吏(诗人塑造酷吏形象多揭露现实丑陋以及对百姓的同情)。③女子:
家庭内:妇人(游子妇、征人妇、商人妇、贤妇、弃妇等);少女形象。家庭外:宫廷女性;娼妓乐妓;神话女性。④将士 将军:(智勇双全,英勇善战的将军;纵情享乐、腐化无能的将军)士卒:(以身许国、骁勇善战的士卒;境遇凄苦,厌战反战争士卒)⑤文士
儒士:服饰特征(纶巾鹤氅、穿深衣、戴章甫、簪笔、木屐等)狂士:(阮籍、嵇康等)
⑥游子、农民、商人、侠客、市井小民等(3)常见人物形象特征
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热爱自然、超脱世俗、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志趣高洁、饱读诗书、高雅脱俗、悠闲自得、旷达闲适、怀才不遇、潇洒俊秀、(儒士、隐士)
清高孤傲、不慕权贵、傲岸不羁、抗争世俗、慷慨愤世、豪放洒脱、狂放不羁(狂士)矢志报国、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献身边塞、勇猛剽悍、英勇善战、慷慨愤世、忧国忧民、饱经磨难境遇凄苦,厌战反战、思念家乡(将士)
清正廉洁、建功立业、同情百姓、残暴冷漠、贪污腐化、忧国忧民(官吏)
【如何读懂诗歌学案】推荐阅读:
小学生如何读懂诗歌09-23
如何做诗歌鉴赏题09-17
现代诗歌:如何看你12-01
如何让学生感受诗歌美02-01
读懂一首诗歌04-25
如何让你遇见我爱情诗歌06-30
诗歌形象 - 学案02-03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0-05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学案03-04
教师如何读懂课堂教师12-1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