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通用8篇)
3月29日下午,路局长一行4人,在xx中学校长办公室,对xx镇义务教育工作进行了近5个小时的调研。主要内容有3个:一是了解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二是校园文化建设进展情况;三是学校的质量与发展。经过交流与研讨,“美育金中”的办学理念更加清晰,“诗意栖居、墨香校园”的金中校园文化建设主题进一步确立,为xx中学的质量提升和发展阔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美国教育家布来森曾说:“任何一所学校的环境都是在黙黙地对孩子们发表演说,孩子们会注意它,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为了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浸染,金中非常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使其不仅有绿树成荫的自然美,还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漫步于金中一尘不染、如诗如画的校园,你能强烈地感受到生态美与文化美相溢得彰,相融相合的独特魅力。
金中校园种植的花草树木很有特色,秀美知性的古化石—银杏布满校园,大象广场桂树飘香,教学楼前伟岸的松树与婀娜的垂柳相映成趣,茶花、玉兰、月季、海棠、百日红、龙爪槐等点缀在绿草红花之中。实验楼前栩栩如生的大象正从东向西稳步健行,喻示教育是稳而慢的艺术,讲究足踏实地,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大象石上的纹理从左下到右上与其前行方向成约450夹角,喻示教育有着无限发展的时空,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到真经。大象无形、大爱无疆、大石为基、师生安康,是文化石的全真写照。走进金中,“诗意栖居、墨香校园”的文化主题充溢校园;教学楼大厅及楼梯处处是师生书画作品的展示之地。儒雅的孔子头像与现代文明象征的雷锋头像矗立在大门两侧墙壁的大型浮雕上,传达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金中培养雷锋式青少年的培养目标和思路;实验楼东西两侧的大型彩钢浮雕,分别表现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这些主题文化与校园自然美相映成趣,使师生时刻得到启发和熏陶。
更为突出的是,金中以“三大实践活动”(实施蛋奶工程、写规范字、读经典诗文)系列教育为载体,在师生中开展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读圣贤书、做文明人”的校训教育,使文明礼貌、勤俭节约、感恩励志、健康教育和爱国教育等常规教育融入三大实践活动之中,使师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已初见成效。伫立校园,我们会感觉到今天的金中胸怀坦荡,随处可见的师生书画艺术作品散发着浓浓地墨香,传统、现代、科学、文明在金中相得益彰,这就是我们心中的金中。
一、学校文化的内涵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 并为全体成员所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方式, 它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精神底蕴, 是学校赖以生存的重要根基。从本质上讲, 学校文化是一种具备系统性的组织文化, 是一个由若干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形态组成的系统, 包含了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 它对师生思想的引领、情操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 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1、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类的一种所特有意识形态。对于学校来讲,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统帅, 好比人的大脑, 统管全局, 也是学校最高层次的思想和战略系统, 具备俯察学校现实, 提出个性化的学校价值观、统领并指导学校行为和视觉、环境系统的功能。
精神文化内含两个领域:一是学校的基本价值取向。它本着人性化、个性化的原则, 对核心理念、办学精神、办学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学校的管理观、用人观等各项内容进行提炼和升华, 塑造全新的价值体系;二是学校的事业取向, 包括学校的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及品牌的确立等。学校精神一旦形成, 就会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 展示出强大的内聚力, 它能够把学校所有成员都团结在这面精神的旗帜下, 真正发挥鼓舞士气、凝聚师生力量的作用;它能使群体的每个成员产生一种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 齐心协力, 服从群体, 服从大局。
其实, 学校教育的过程, 就是充分发挥学校精神, 为师生的生命成长铺垫底子的过程, 师生在学校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下, 获取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观点、生成智慧、积淀文化, 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2、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 主要指学校行为所显现出来的个性和精神, 规范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它好比人的四肢, 有着保障学校文化顺利推进的功能。行为文化包括学校组织的发展战略、运作方式、工作行为, 组织成员的的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交际方式等。
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的过程和外化, 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改变师生的生命状态, 其效果的呈现方式是师生的各个方面, 尤其是学生的精神状态、文明举止、行为习惯。积极健康的学校行为文化展示的是“教师儒雅, 学生文雅”的精神风貌, 相互间懂得谦让, 懂得尊重, 懂得珍惜, 懂得关爱。
行为文化建设, 最难的是课堂。如何使课堂成为生命化的课堂, 是行为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行为文化建设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当是一种师生的“生命场”。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体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生命体彼此分享阅历、情感、观念和价值取向。在这个“生命场”里, 蕴含着人的生命素质、生命质量、生命境界等持续不断生成的能量, 这是一个渐进的生命体相互作用和相互推进的、彰显生命光彩的过程。
3、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的构建包括核心制度和外围制度。当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学校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看, 核心制度应是对学生的发展, 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直接影响的制度, 如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学生评价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师评价制度等。而学校其他内部管理制度, 如后勤管理制度、社区参与制度都是外围制度, 它们都是为核心制度服务的。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动态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 制度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但科学的积极的制度建立, 能降低“风险”, 促进“发展”。学校教职工的整体素质, 是制约学杖制度建设的根本性因素, 中层干部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 学校领导则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因素。在学校管理过程中, 按照“依法治校、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部署实施学校制度建设, 解决制度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确保规章制度顺利运行。
4、物质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在物质环境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是学校文化“内核”的载体, 体现一定的价值目标, 审美意向, 是富有内涵的人文环境, 健康的学校物质文化, 可以鼓舞人、激励人、濡染人, 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和保证。一方面, 人建设并创造了物质环境, 并通过活动使物质环境打上人类思想的烙印;另一方面, 人又是物质文化的受用者, 时时刻刻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成员智慧、力量、集体感的象征, 它使人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地。
物质文化的基础是环境文化, 它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文化, 它的存在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可以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的硬件设计形式、学校环境建设理念、学校物质资源配置方式等属于物质文化关注的要素, 学校应按照“清新、高雅、和谐、开放”的原则, 建设优良的环境文化, 让校园充满艺术性、教育性, 体现校园独有的浓郁的文化气息。
二、学校文化的培育
学校文化产生于学校自身, 是由内而外生成的物质环境、文化气氛和精神氛围, 也是学校全体成员自觉与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导向和塑造, 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大, 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但学校文化不是自发形成, 而是需要精心的培育、长期的积淀, 与时俱进。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 如何将学校的文化碎片加以整合, 将其提升为文化的整体, 是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打造学校品牌形象的关键。
1、继承传统是基础。
当人们走进一所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学校, 一定会时时处处的感受到文化的存在。从学校的建筑、布局到教职工、学生的一言一行, 再到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都会明显感受到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力量的存在。
对学校文化的培育, 需要继承和创新, 既可以从传统出发, 考虑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个基础, 也可以将学校文化根植于当地的自然面貌、地缘特点、办学历史的背景之中, 用文化创生理念, 用理念引领学校发展。笔者工作的大足区龙岗一小, 其文化主题“蒙以养正”, 就是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出发, 从历来被称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周易》中提炼得来, 同时, 又将之融入“尚雅习正”的校训之中, 将学校倡导的养成教育以传统文化定格, 并充分结合学校的自身实际, 坚持与时俱进, 更新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 进而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 实现了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的历程。
2、以人为本是原则。
学校文化的培育, 核心要素是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 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 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和灵魂。一所学校只有拥有优秀的学校人本文化, 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 才能凝聚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打造出一流的学校品牌。
实践证明, 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动力。比如,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只有关注了人的客观实际和现实需求, 才容易内化为师生的行动准则, 并一以贯之。一所学校形了成自己特有的文化, 学校每一个成员都会因获得学校这种文化滋养而成长起来。当一代代师生从这里走出去的时候, 带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智慧, 同时也带走了学校特有的文化烙印。更重要的是, 只要这片特有文化的土壤还存在, 这种文化就会不断积淀并更具影响力, 就会影响更多的人从这里成长起来。
3、全员参与是保障。
学校文化的积淀非一朝一夕之功, 也非一人一事之力, 是全校师生广泛参与, 长期累积的过程, 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学校文化主旋律中的一个音符, 进而凝聚力量, 释放魅力。
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 也是学校文化的直接传播者, 需要增强文化建设的紧迫感、使命感和对本校文化特色的自豪感, 通过课程与活动实现学校文化的的传承和创新。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 既是学校文化的参与者、体现者, 又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离开了学生, 学校文化就失去了继承性, 不再具有生命力。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效, 不仅要看对学生的影响程度, 还要看学生参与建设的程度。通过有针对性教育活动, 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创造潜能, 使学生在感动和感悟中, 在感染和启发中, 形成弘扬学校文化的自觉性。
三、学校文化的提升
一个备受人们尊敬爱戴的人是靠人格站立的, 同样, 一所誉满社会的学校是靠其文化内涵站立的。学校文化的价值在于师生能经常受到文化的激励和熏染。因此, 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提升学校文化力, 使文化成为展示学校独特形象、凝聚学校成员心志、推动学校创造性发展的巨大能源。
1、营造环境, 重“熏染”。
一所充满魅力、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 一定有着高品位的育人环境。作为一种育人的基础途径, 打造物质环境文化是打造文化校园的基础, 学校建筑与景点设置, 需要从美化、教育化、艺术化入手, 大环境到小细节都要精心设计和安排, 传递学校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理想, 彰显学校文化的熏陶功能。学校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的规划要科学合理, 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要以爱国主义教育、文明行为规范教育、道德教育为总目标精心设置, 一处精美的雕饰、一块特色性的标志牌、一道人本化的警示语都要融校园、家园、乐园、公园于一体, 努力创设“一草一木都能说话、一砖一石皆可育人、每一面墙壁充满文化、每一个角落陶情励志”的具有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
2、挖掘理念, 重“引领”。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它不是飞来之石, 而是根植学校沃土的一株长青树, 越是挖掘提炼, 越是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基于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 是将学校的传统与现实结合起来, 将学校精神和校园环境结合起来, 它的原创性是任何“整容”“嫁接”所不可企及的。
有什么样的理念, 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学校的发展方向是由校长、老师与学生共同构成的理念体系所确定的, 因此, 学校理念的确定, 对学校的整个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代表了学校的传统精神, 代表了时代对教育的期待和呼唤。学校的魅力在于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浓厚的文化气息。一所充满理想、洋溢人文气息的学校一定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它是熏陶、引导全体师生情操无形而强大的推动力。在理念文化的提炼与彰显中, 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 明确办学方向, 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 确立独具特色的校训、校徽、校歌, 使之成为凝聚学校的力量, 激励广大师生齐心协力, 开拓进取。
3、组织活动, 重“升华”。
学校活动是学校办学理念外化为广大师生员工行为的最有效的途径。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 精心组织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领学生全面成才、学生乐于参与、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和支持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设计要体现普遍性、高雅性、自主性, 突出学生为主体, 形式丰富多彩, 内容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通过活动培育校园文化精神,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 真正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 应该是基于学校, 生成于学校, 并发展于学校。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 它对于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优化管理策略、提升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起着重要作用。
摘要:教化之本, 始于学校;学校之名, 在其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 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 学校文化对师生思想的引领、情操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 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校,内涵式发展,思考
参考文献
[1]刘效连, 刘玉平, 《学校文化策划——理论与实务》.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6年.
[2]陶西平, 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J].基础教育参考, 2007, (12) .
一、以国学构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意义
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这充分说明国学将是未来特色学校的品牌课程之一,以国学构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以国学构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1.利用学校已有的国学特色,夯实内涵式发展的根基
每个学校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特色校,可以夯实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基。福建省厦门松柏中学,从2006年福建省高中语文课改增设国学校本课以来,已经在国学教育方面创建了自己的品牌,即两岸国学教育交流特色。台湾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得比大陆好。通过加强两岸国学教育交流,吸收台湾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方面的经验,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夯实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根基。坚持做好国学特色,还可以促进海峡两岸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建设全国一流的品牌学校。
2.创建学校未来的国学特色,明确内涵式发展的方向
随着《纲要》的颁布,“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学科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学理支撑”受到各级大学的重视。很多大学也开始招收国学特长生。如果学校继续致力于推广国学教育,使学生形成特长,学校更具特色,就能够为全国高校源源不断地输送特色人才,这将使一所普通高级中学更富生命力,也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方向。
三、以国学构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实施方案
1.成立国学领导小组,加强国学特色教育的领导
《纲要》还鼓励各地各校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的建设,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霍普金斯也指出“教师的发展能够为学校建构可持续发展的能量”。为凸显学校国学教育的特色,学校应成立国学推广领导机构,号召有兴趣致力于国学教育教学推广的各学科教师,本着自愿原则,成立国学工作团队,建设一支国学教育骨干队伍,在国学特色校建设、交流与推广过程中,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缔造者和有力保障。
2.实行各处室总动员,充分挖掘国学特色
以国学构建学校内涵式发展,学校各部门各处室要凸显出国学教育的特色。
一是教务处可利用其管理职能,构建内涵式发展。如开设国学诵读课,在早读课或阅读课上实施,组织学生进行系列经典诵读,积极营造“诵读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可根据各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安排诵读内容。如初一诵读《弟子规》《三字经》,初二诵读《百家姓》《千字文》,高一诵读《论语》《大学》,高二诵读《孟子》《中庸》等。
二是鼓励根据教师特长开设个性化的国学特色校本课。学校可组织教师开发国学系列校本教材并开设国学校本课,将国学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使国学校本课程成为学科课程的有力补充,形成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加强国学教育特色。语文组可以经典为主,如古代诗词歌赋、《古文观止》等;历史组开设以文化历史名人为系列的校本课,或发展史、史书史料、出土文物鉴定方面的校本课等;政治组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等;音乐组开设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的课;美术组开设古代名画欣赏、书法欣赏等;体育组开设太极拳等;数学组可以组织研究《九章算术》等。有些课程若难以找到与国学的关联,也不必勉强,可以自成特色,建设学校“一校双翼”的多元品牌。
三是总务处在学校整体环境的设计、规划上,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既要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要求,又可营造富有国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广大师生沐浴在古香古色的典雅环境中,使学生在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感受国学,学习国学。
3.开展以传统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的德育
一是开展国学主题系列活动。利用升旗仪式、班团活动、重大节日、报告会、家长会等,广泛开展多种包含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将国学主题班会纳入班级考核进行评比。以国学文化立人,培养不拘形式、大胆创新的优秀学生。
二是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设立创新性国学活动主题,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开设“德育国学大讲堂”,引导师生在实际生活中了解传统美德,认识国学内涵,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并努力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国学教育模式。
4.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校本培训、评比和研究
一是开展国学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可以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形式,让教师参加校外国学培训课程或研讨会;以学校国学发展阶段需求为中心,邀请名副其实的国学专家来校指导。
二是每年开展国学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促使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反思,不仅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还可改进教学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是鼓励教师申请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国学课题,尤其是两岸国学教育比较与交流的课题,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竞争力,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总之,以国学构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是学校发展的需求。实现中国梦,实际上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华民族的复兴,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通过国学构建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不仅可以使学校的生存和发展更具可持续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成长为阳光儒雅、积极向上的时代接班人。
对加快区域性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思考
在办大教育、办大职教旗帜下,各地职业教育发展似雨后春笋,如火如荼,培养了一大批有知识、懂技能的职校生,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又在思考,如何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笔者结合本校及当地其它一些职校实际认为,内涵建设已经成为职校在新时期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在职校的内涵建设上做文章.
作 者:夏端武 作者单位:宿迁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宿迁,223800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5)分类号:G642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职校 内涵建设
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理解过程,人在理解中成长,理解是人的生命意义的表现。另外,从教育学这个角度看,理解不但是情感的,也是认知的;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是教育的常规,更是教育的创新。
从上世纪末开始,人类社会由后工业时代逐渐进入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社会变革时期,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人性与科学理性的交融,同样使教育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平乐,上海远郊一所普通的中学。三年前,不甘教育寂寞的平乐人,在华东师大教授熊川武博士的悉心指导下,从教育的内容到教育的理念与教育的行为方式,从隐性课程到显形课程,大胆进行教育的改革,让教育从文本回归到人本,从理性走到教育的理性与人性的融合,让教育走向理解的教育,更符合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这就是平乐的理解教育。三年过去了,平乐迅速由一所薄弱学校走向上海市先进学校行列,被上海市教委有关领导认为是“为上海加强初中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当我们透过成功表象看本质时,我们发现,决定平乐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三年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平乐人的精神与平乐文化。这种文化带有深深的理解特征与平乐痕迹,我们谓之为“理解文化”。
学校“理解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育其实是一种文化活动,其功能在于“文化传递”和“文化创造”。学校文化是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背景”与源泉,是教师受教育与教育学生的土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进行的教育改革,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转型,是对学校文化土壤的改造。所以,具有学校个性特征和现代教育思想的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土壤。
在我们的理解教育中,“理解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教育主体借助交流在认知、感情与行为上实现人的生命意义。”我们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理解过程,人在理解中成长,理解是人的生命意义的表现。另外,从教育学这个角度看,理解不但是情感的,也是认知的;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是教育的常规,更是教育的创新。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根据我们的理解,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哲学解释学,我们将理解教育定义为: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交流、活动,让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都得到合理发挥,从而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理解认知对象,使教育主体的生命意义得以实现的过程。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理解教育彻底抛弃了“教师中心说”,教师也从教育的精神和知识权威的神坛上走了下来。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但其主体性的发挥不仅仅受到其自身认知结构与精神世界的影响,还必须要与其面对的学生的主体性保持理解、通融,最后消除在认知、情感、行为上的自我误解及相应误解,达成共识。理解教育将学生从“被知识灌输的对象”中解救出来,学生成了认知和情感发展的主人,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指导性主体的作用,更注重教育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文化具有深深的理解特征与平乐痕迹,我们就谓之平乐的“理解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不仅仅对未来平乐人起教育与导向作用,为未来平乐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且,这种文化的形成过程,也教育了在校的所有平乐人。另外,由于我们的“理解文化”是在具有生成性与生命性的.理解教育思想指导下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故而同样具有生成性与生命性。
学校“理解文化”的建设
将理解内化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三年来,平乐努力建设具有“理解”理念的学校文化,主要包括理解环境文化、理解精神文化和理解制度文化三个方面。
学校“理解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理解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着学校文化的方向和实质。让“理解教育”思想内化为平乐人自己的教育理念,再外显为平乐人的教育行为方式,并在实际与研究中沉淀为学校的“理解文化”。这是平乐发展的过程,也是平乐发展的一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实行学习化管理,并主要通过如下一些策略来实现:
组织学习型组织。对我们平乐这样一所从未进行过具有前瞻性课题研究的学校来说,教师观念落后,师生关系紧张,师生误解与自我误解严重,要真正实施“理解教育”谈何容易?为此我们以课题的组织、学习、实施、研究为手段和目的,着手组织学习型组织。学校成立了学校龙头课题“理解教育”研究(市级),教师们在初步学习研究的基础上,在总课题下成立了7个子课题,各教研组形成与之配套的课题研究,每位教师都全程、全面参与课题的学习、实践和研究。
致知是形成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我们不仅学习华东师大熊川武教授的理解教育理论,请熊教授和他的博士生每周或每两周一次来校讲学或指导。课题中心组成员还根据自己的理解,编辑了《理解教育读本》一书,将熊教授的一些“艰涩”的理论结合平乐的实际诠释出来,并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我们除了请熊教授担任总课题的指导外,又请了5位博士分别担任我们子课题的顾问。开始一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周都邀请他们来指导课题的研究实施。这些工作大大缩短了教师对理解教育的理解时间,我们开始走向理解。
力行(实践与体验)是先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再外显为理解教育行为方式的最佳途径。明代王守仁提出:“致知在实事上”。结合实践,我们认为,通过学习共同建立我们共有的愿景,最好的途径是实践(体验):让教师们在实践中反思传统教育的弊端,揣摩新教育理念内含的先进思想;让教师们在实践中尝试先进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方式,并在实践中尝试到成功。反过来,实践的进行又促使教师们不断地学习新信息,形成了学习、实践、学习的良性循环。平乐是理解教育的发源地,理解教育就是在我们平乐教师的学习、实践和研究中走向成功的。
格物(反思、研究、创新)是沉淀为学校“理解文化”的充要条件。朱熹认为:“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我认为,做学问,“格物”“致知”“力行”不可偏。为了推行学校教育改革,我们在“理解教育”研究总课题下设立了7个子课题,各教研组形成与之配套的课题研究,每位教师都要参与。三年的研究、学习和实践,教师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模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目前为止,教师在相互交流、合作中开发了二十多种具体的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理解教育策略;形成了两百多篇理解教育研究论文,编辑了三本理解教育文集,有几十篇已发表在各级刊物上;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理解教育个案等。三年的学习化管理使广大教师超越了传统的教育观,懂得了理解教育的实质就是要体谅、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欣赏所有的学生,诚心诚意地去帮助他们、鼓励他们、感化他们,让每一名学生在平乐健康地成长。这就最终形成了学校“理解文化”----理解学生,教在心灵;理解老师,勤学奋进;理解自己,塑造人生。
建设具有“理解教育”特征的学校环境文化
“理解环境文化”建设是学校“理解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柱。学校“理解环境文化”作为一门隐性的课程,每天、每分、每秒都教育着周围的人。我们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了阅报栏、黑板报、图书室、阅览室、团队活动室、校史展览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悬挂张贴名人、名言挂图、展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图书角、外语角、知识长廊;分班级建设小绿地、小花池、小植物园等,使学校的每个墙壁、每块绿地、每个角落都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感染与熏陶,以和谐、优美、无声的环境表达着师生以及人与环境的理解。
建设学校理解道德场,让理解伴随师生成长
所谓理解道德场就是由师生、家长、社会共同营造的理解型德育场。它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始终弥漫在校园内外,影响着师生的成长历程。如学校建有“心海”信箱,让遭受误解的学生有说话的地方;学校建有理解室,接受学生的宣泄、倾听学生的苦衷、引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等;如组织学生利用班会课、集会等阵地对理解教育进行辩论:在实践中体验理解。
关于全面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学校内涵发展
水平的意见
各学区、中学、局直中小学、幼儿园、民办学校:
2016年既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又是迎接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复检的关键之年(2017年我县将迎接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复检评估)。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要开好局起好步,把学校工作的注意力和关注点聚焦到学校管理上来,使我县由教育大县变为教育强县,在社会转型、教育深化改革、文化回归的综合改革大潮中有所作为。因此,县教育局研究决定将2016年确定为学校(幼儿园)管理标准落实年,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理念,以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和《幼儿园管理条例》为指导,以完善学校法人治理体系为核心,按照“整体规范、全面推进、以点带面、形成特色”和“行政推动、《标准》指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思路,创新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构建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提升学校法人治理能力,推进学校治理法制化、规范化和民主化,全面加强学校管理,进一步推进幸福教育,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实现师生幸福成长,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转变管理理念,更新办学思想
(一)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现管理育人的目标。
在2015年全面学习《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和规范学校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按照《标准》的要求和职责进一步做好《标准》与学校文化、五星级学校创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的深度融合。形成局统筹规范管理,学校照章自主办学,社会多元民主共治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有效实施学校自主管理,激发办学活力,释放教育智慧。要建立好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克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流弊,发挥学校各层级领导干部的职能作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在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和特色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让教师得到全面成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努力打造具有围场特色的幸福教育。
(二)树立学校管理新理念,顺应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国家高考制度改革方案已出台,基础教育将产生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这就要求学校管理理念随之进行变革和调整,学校校长的角色定位随之转换,同时要求校长在从事学校管理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新策略,进行相应的新思考。做为教育干部尤其是校长务必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转变旧的管理理念,树立现代学校管理观念,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
1.学校管理由制度管理向人本管理转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做为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他追求的价值取向: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永远高于物质利益。就是要求对教师的管理必须树立如下理念。
第一,信任教师,知人善任。培养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将骨干教师的素养框定在师德修养、教学能力、教学实绩和科研能力四个方面,引导教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力量吸引并影响学生。给教师搭建更多更大展示、学习、进修、交流的平台,在多方面向优秀教师倾斜,鼓励并扶持他们建功立业;把业务管理权限下放,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师充满智慧地开展工作。把责任还给教师,让教师创造性整合、补充、调整、拓展课程,把时空还给教师,充分利用教师拥有的资源,尤其是信息人力和社会资源为学校所用,进而将学校、家庭、社会联系起来,形成育人共建的合力。
第二、无情决策,有情操作。人本管理实质是保护人的自尊,激励人的情感,彰显人的价值。教育是一项直面人生的事业,教师要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要让教师的职业生活丰富多彩,鼓励教师追求精益求精的育人境界,真正把“育智”教育转变为既“育智”又“育心”的教育,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进程中要求学校校长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搭建成长成功的平台。尤其对青年教师要从他们的职业思想和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上进行全方位多形式的打磨和历练,对待不同层次的教师要在其成长进程中采取不同的策略和路径,形成梯次递进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师团队。
第三、固志不倦,乐教善育。学校管理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如何让教师在漫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保持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我们在教师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哲人曾说过:“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因此,对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发就需要加强师德教育,使广大从教者真正树立职业观念,固化爱岗敬业的职业思想,培养他们的教育情怀,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做有教育追求的施教者,做幸福并快乐着的园丁。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影响和带动学生。古人云:才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垂范作用是一种不留痕迹的最有效的教育。
2.学校管理由权利经验管理向科学文化管理转变。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是业务上的指导,再次才是行政管理。校长的人格魅力、学识水平和率先垂范是最有力量的领导。校长是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者,要引领教师明确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深入教学一线参与教科研活动,为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提供咨询服务,将自己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渗透并传播到教师的学科教学活动中,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备课、上课、说课、反馈、教研等)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评价注重过程,把握要素,讲究科学,突出实效。
时下,以人为本的管理已成为广大校长的共识。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尊重师生的意愿,遵循他们成长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校长要讲究领导艺术,尊重师生并让他们学会自我尊重;发现优长并让师生学会自我发现;激励师生并让他们学会自我鼓励。发现每个人的优势并因势利导,发挥优势开展工作,形成民主、宽松、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满足师生合理需求,激发师生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感受生命成长的美好幸福。
(三)强化学校管理,不断丰富学校内涵,创建学校特色,激发办学活力。
在科学的学校管理工作中,不断优化学校管理的各个要素,在学校管理向“人本”和“学术”管理的转化中,不断丰富和提升学校的内涵水平。学校内涵是个相对的概念,具有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特质。学校内涵的基本要素包括: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建设、教师专业成长、课程体系的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校特色的创建、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几个方面。以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保证,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培育和创建为突破,以教师和学生、课程和课堂为重点。注重质量,务求实效,精细管理,规范操作,不断创新。对此要求学校要坚持科学发展,结合本校实际合理配置并不断优化教育资源,积极探索和改革学校管理的新路径和新方法。
打造特色是内涵发展的显著特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永恒的主题。我们必须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质量观,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努力拓展学生的发展领域,搭建个性发展激发潜能的平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生命精彩注力。不断引导教师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培养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稳步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没有教育的高质量也就没有学校的根基和价值。
学校内涵发展就是要使办学的各要素协调有序的向前发展,从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和谐持续健康发展。在学校内涵发展的进程中创建学校特色,激活发展动力,是提升学校内涵水平的重中之重。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在学校各种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反思凸显出来的亮点。创办特色学校是基础教育多元发展的内在要求,其核心内容是切实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形成人才辈出、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教育氛围。随社会转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教育多元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而基础教育多元化发展必然呼唤特色学校建设。
创办特色学校更是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使学校文化趋向独特性和稳定性的必然要求。它能聚集师生的上进心和创造力,促进学校的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进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校长在推进学校发展方面的首要职责是创办特色学校,发展特色学校,让特色引路,形成干群的向心力,让学校特色更鲜明,激活广大教师的创造力。其次是强调管理过程中的自主性,让教师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约束自己,真正实现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第三是管理过程中的合作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增强学校的亲和力。让学校里的干部、教师和学生在特色建设的过程中享受到不断成长的喜悦,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人生精彩奠基,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四)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完善教育治理体系,提高教育治理能力。
对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的现代学校而言,要依据教育政策法规和现代学校所拥有资源进行思考和设计,确定学校一段时期内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实现目标过程中的机构设置,资源配置,实施流程,工作规范等都需要进行设计,设计要目标明确,构思全面,措施得力。建立和完善以教师、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组织架构和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构建师生综合评价的有效形式和机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明确学校的教育服务功能,树立“顾客”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因,这就要求学校克服传统的“官本位”的思想,树立学校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思想,逐步形成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提升具有开放性、服务性、民主性的治理能力。
强化依法办学意识。加强学校章程和配套制度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依法制定具有各自特色的学校章程,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落实和扩大学校在育人方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以章程为统领,理顺和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并完善教学、科研、学生、人事、资产、财务、后勤、安全、对外合作、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明确各种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等,形成规范、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
坚持和完善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负责制。建立校务委员会,对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及涉及学生、家长、社区工作重要事项的决策等提出意见建议,完善民主决策程序。依法保障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加强家长委员会建设,保障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活动实施监督,提出意见建议。
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按照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公开办学信息,治校方略,保证教职工、学生、社会公众对学校重大事项、重要制度的知情权。重点公开经费收支、招生就业、基本建设招投标、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安排等社会关注的信息。学校配置资源以及干部选拔任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学术评价和各种评优、选拔活动,要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实现过程和结果的公开透明,接受利益相关方的监督。
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学校应当依据国家教育基本标准及有关行业标准,根据自身办学实际和发展目标,确立本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对照人才培养要求,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质量、师资建设、管理制度、校园文化等监测评估,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机制,坚持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健全多元化评价体系,积极采用现代化评价方法和技术,保证教育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独立性,认真开展自评,开展对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等的满意度调查,切实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个性发展。
二、重点任务目标及工作要求
(一)依法制定学校章程,落实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结合本校历史、人文、地理等因素,形成较完善的学校文化发展思路,拟定学校章程,并提交全体教职工讨论通过。依据学校章程,制订好学校“十三.五”规划,全面修订学校管理制度,编印《教职工手册》、《学生手册》。
(二)落实层级管理要求,制定好学校发展规划 要按照“规范——特色——品牌”的途径,制定好学校五年发展规划,首先,各学校要对照《标准》,补齐短板,全面达到规范化要求,同时,对学校实行层级管理制度,按照“扶优壮强一批,成长提高一批,规范引领一批”的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建成市级品牌学校3—5所,特色学校达到30%,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规范化管理。根据学校基础实施层级管理,对评定的五星级学校要重点突出学校特色建设,最终形成自己的品牌,对现有的五星级学校搞好监测和服务,减少行政干预,学校要明确发展目标,明确学校自身努力方向和局里需重点扶持的工作内容,集中用力,年终考核时只对学校自己制定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评。
(三)提高中小学生(幼儿)的文明素养,在社交、礼仪、出行、起居等一日常规活动中,做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的人,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新体系,从我们的教育干部和教师做起,进一步开展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重新构筑学校德育工作新体系,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入手,落实好《中小学生守则》,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小学生守则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人生发展打好底色。2016年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示范学校、示范班级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在课题组的引领下,做到学习有样板,工作有方向,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绝对不能说做两层皮,或者听着激动,工作不动。我们要在学习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在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中不断丰盈各自的学校文化,使学校各项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培养出人格健全、品德高尚、有家国情怀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深入开展书香校园建设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书香校园建设活动已开展多年,但师生的自主阅读行为大部分学校没有形成,原因是学校片面的搞应试教育和没有找到很好的推动途径。现在部分学校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那就是让学生读透适合学生特点的整本书,师生共读一本书,每学期要阅读2—5本书,并开展好读书交流活动。阅读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学校要高度重视阅读活动的开展,把书香校园建设做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切入点和立足点,高度重视。要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主,减少功利性。
关键词:中职学校,内涵发展,思考
近年来, 随着职教形势的整体好转, 相当部分的中职学校不仅规模扩张了, 办学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面对新的办学形势和办学环境, 中职学校已开始思考和探索内涵发展问题, 希望通过内涵建设, 使学校办出品位、办出质量、办出特色, 从而提高中职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此, 笔者拟就中职学校的内涵发展, 从学校管理角度提出一些想法。
内涵发展要有清晰明确的办学理念
一所学校需要走什么样的发展之路,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所决定的, 有什么样的理念, 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办学理念是对“如何办学”、“办什么样的学校”、“落实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问题的理性认识与选择, 是指导整个办学过程的思想、观念和行动的原则。因此, 学校确立办学理念, 不能仅仅局限于几句高度概括的提示性口号, 应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 对“理念”的认识与选择层次化、具体化, 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理念体系。并且, 理念要深入人心, 必须成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追求, 并在学校时时处处体现出来。否则, 那些所谓的“理念”就只能停留在口号、标语或学校领导的主观愿望上, 于实际办学无补。
按照这种认识与逻辑, 中职学校选择内涵发展, 一是学校领导者, 尤其是校长对“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职教发展理念要有系统的认识和明晰的办学思路;二是要围绕内涵发展的价值层面 (为什么) 、事实层面 (是什么) 和技术层面 (怎样办) 的问题, 组织广泛深入的学习研讨活动, 切实提高广大干部和教师的认识与觉悟;三是要结合具体的工作研究, 将宏观层面的导向性理念逐步转化为指导各项工作的微观层面的操作性理念。只有这样, 学校内涵发展的理念才可能变为大家的行动自觉与行动指南。
内涵发展要注重环境和氛围的营造
中职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的战略转移, 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 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加强内涵建设的内部环境和氛围。
以创建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基础民主和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也是广大教师对学校工作环境的迫切愿望。随着社会的进步, 广大教师对学校工作环境的要求已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条件的改善, 而非常在意人文环境的民主和谐。许多时候教师表现出的“心不齐、气不顺”, 往往也是因学校管理不民主、上下关系不和谐造成的。况且, 内涵发展相对于规模发展来说, 内容更复杂, 专业性更强, 要求更高, 更需要民智民力。只有学校管理的充分民主, 才可能有效激发民智;只有上下关系的充分和谐, 才可能顺利地聚集民力。所以, 创建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 是有效地满足广大教师的心理需求, 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性工作。要创建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方面是学校领导要讲究领导方式, 管理决策多走民主途径, 切实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另一方面是领导者能及时有效地预测和化解各种矛盾与冲突, 积极引导大家共创和谐氛围。
注重引导和保持更多能量投向学校内部中职学校的内涵发展滞后, 从主观上反省是学校为追求规模发展而放松内部软件建设, 尤其是业务建设与管理造成的。所以, 学校要加强内涵建设, 注重引导和保持更多的能量投向学校内部是前提和条件。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大家正视学校内部存在的问题与内涵发展需求, 并集中精力思考和开展内涵建设, 才能较好地与广大干部教师的职责要求结合起来, 全面扎实地推进学校内涵建设。要引导和保持更多能量投向学校内部, 学校领导必须克服一些既定思维方式和社会浮躁之风的影响, 不要常以一些所谓的“大事”、“要事”分散大家的精力。如一些学校为追求更多的校企合作对象、有资助的项目以及来自各方面评比、评估、授牌等, 动辄举全校之力。学校如果常被这些所谓的“大事”、“要事”所困扰, 不仅正常的工作秩序得不到保障, 大家的注意力也被有意无意地引导到学校外部, 哪有心思搞内涵建设?
发挥好领导干部的自身影响学校要加强内涵建设, 就意味着学校工作的重心要转移到与培养学生直接相关的教学业务上来。学校领导干部能否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教学建设上, 是否站在了教学改革的前沿, 自身的行为就是一个最好的信号。值得注意的是, 现在的学校校长不兼课了, 也不深入教学研究, 有的甚至连中层干部都成“职业”的了, 能亲历亲为教学、教研工作的已越来越少了。俗话说:喊破嗓子, 不如做出样子。要营造内涵发展的校园氛围, 必须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干部的自身影响, 领导们必须亲近教学、亲近师生。
打造高素质的教师群体是内涵发展的关键
教师对内涵发展理念的感悟, 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解, 对教学内容的把握, 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 无一不影响学校教学建设、内涵发展的进程和质量, 并且教师不仅仅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实践者, 也是内涵建设的思考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 教师群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内涵建设的成败。
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一个高素质的教师群体, 一是要抓好学科带头人、专业“领头羊”的甄选, 通过一级带一级, 形成以各专业“领头羊”为核心的团结互助的战斗集体;二是要以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为载体,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机制, 营造教师成长的条件和氛围, 使教师人人见贤思齐, 加快专业发展的步伐;三是要采取多种措施, 加快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四是要创造机会, 搭建平台, 组织教师参加专业技能与教学技能比武活动, 不断推出新的“明星”教师, 并对其取得的业务成绩给予充分认可;五是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校园氛围, 以尊重教师、尊重人才、看重教学、看重业绩等进一步激发教师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让每位教师身感压力而不压抑, 使每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与学校、学生息息相关。
构建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是内涵发展的当务之急
学校的内涵发展, 可以理解为学校教学工作的软硬件建设。从目前情况看, 各中职学校的硬件建设的确上了一个台阶。但相对于高效的硬件建设, 教学软件建设却明显滞后与低效。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学管理机制不适应。
目前, 中职学校教学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专业建设与管理缺乏明确具体的承载主体。具体来说, 许多中职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等职能机构之下只按学科设置教研组 (室) , 而未按专业划分设置专业组。各专业如何建设、如何发展, 如果分散到各教研组 (室) , 其作用显得弥散;如果由教务处或科研处直接负责, 又显得力不从心。二是教学管理职能肤浅而狭窄。许多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视点仅仅局限在教学管理的部分表层工作, 如编制课程表, 检查教案、作业, 组织听课、评课, 开展教师教学及学生操作技能比武活动, 安排和组织期中期末考试工作等, 对于如何营造专业特色, 如何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如何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习惯与业务素养等深层次问题很少涉足, 往往满足于对现有教学秩序的维持。三是教、研脱节, 校本研究缺乏组织。对学校教学工作哪些地方需要研究、需要改革, 很少有计划地组织进行研究。教师科研基本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学校只管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评比奖励。四是教学质量管理措施不到位, 考核评价途径单一。由于中职生源主要是中考成绩不够上普通高中的学生, 许多中职学校往往回避严格的质量管理。并且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主要依赖一张试卷, 对于体现职教质量特色的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 学校缺乏科学、可行的考核办法。
上述问题的存在, 迫切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职能定位, 并从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研究管理、教学装备管理、教务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 系统地构建适应职教特点的教学管理机制, 以良好的管理机制提供教学建设与管理的承载平台。
课程建设是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以及专业特色的营造, 首先是通过课程体现出来的。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材建设、教学装备、课程教学等, 无不影响着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只有紧密结合课程建设的相关工作, 才会有动力、有方向、有内容。所以, 课程建设必须成为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课程建设, 培育专业特色, 提高办学质量;通过课程建设, 培养教师的职业习惯, 发展教师的业务技能。
抓好课程建设, 主要应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体系的建构及其优化;二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其优化;三是课程实施途径、方法、手段的变革及其优化。其中, 打破传统学科课程模式的课程体系重新建构, 基于岗位典型任务的岗位或项目课程及其教材的研究开发, 以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等, 是目前课程建设面临的最艰巨任务, 职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抓好。职校也只有借助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才可能带动师资、装备、育人方案、教育理念及校风等学校内涵要素的全面进步和提高, 从而使学校办出质量、办出特色。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高职缺什么内涵[J].职教论坛, 2007, (7) .
[2]章兢, 彭兰.大学理念与大学教学[N].光明日报, 2005-01-05 (11) .
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之后,均衡发展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内涵发展成为学校管理者普遍关注、高度重视的大事。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笔者深刻认识到,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与实施内涵发展,就不能不注意教育的一致性。
为什么强调内涵发展的一致性
谈到内涵发展,人们会习惯性地谈他们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其实,我们还有必要问一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要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内涵发展的“内涵”。
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质量的发展,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的“软实力”,区别于外延发展过多关注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内涵发展把学校发展的注意力集中在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使得规模与质量、效益达到有机的协调统一。
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特色的发展,要求学校管理者树立起特色立校的基本理念,将办学特色放在学校发展的突出位置,在办学特色的创建和学校品牌的培育中,使学校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内涵发展是一种追求创新的发展,不依赖于外力的推动,而源自于内部自发的动力,创新是其显著的表现形式。挖掘、利用、整合学校已有资源,将学校导入到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表面上看,学校内涵发展工作的抓手林林总总,但倘若缺乏清晰的指导思想、工作路径和严谨的逻辑,“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或是“眉毛胡子一把手”,其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笔者强调,在学校内涵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教育的“一致性”。所谓“一致性”,就是学校教育的一切行动与措施,都要为学校的顶层设计服务,要为学校的育人目标服务。无论是渗透办学理念,还是确立办学特色,都是为培养人服务。在抓学校内涵发展工作时,从理念、文化到环境,从制度、措施到办法,从管理者到师生,保持一致性,才能获得教育的最大效益。
内涵发展理念与行动的一致性
没有认识上的变化就不会有思想的觉醒,没有思想的觉醒就不会有行动上的变革。笔者所在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小学将自己的办学理念,凝练为两个字:“筑基”,即“为每一个孩子未来聪慧高尚的人生奠基”。
学校立足区域特点、学校实际,特别是生源结构、学生成长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确立了“礼”“体”“艺”为学校办学特色,强调“修身在礼、强身在体、立身在艺”,从而达到“培养健康、安雅、灵动的阳光少年”的育人目标。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将着力点聚焦于课程,致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
国家课程校本化,学校采取了三种途径,即忠实、调适和创生。忠实,即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不折不扣地实行国家课程计划;调适,即教师对课程计划进行主动改造和调整以适应具体的实践情境。课程及其文本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设,但当具体面向每一个学生,则需适时调适其内容,以便课程的实施适合于每一个水平层次的孩子;创生,即教师与学生联合创生教育经验,包括教学方法与手段、适合学校实际的课堂模式,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推行合作学习,培养孩子们自主合作的意识,内化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效能。
校本课程特色化,首先要有大课程观,学校里发生的所有教育行为都可以是课程。近年来,三角湖小学开发了《品·行》《文·彰》《武·艺》《童·趣》四大类66门特色课程。其中,《品·行》课程以修身尚德、习惯养成为主,将德育渗透入教育教学活动中;《文·彰》以国学经典诗文、礼仪为主,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安雅言行;《武·艺》以武术、声乐、绘画为主,旨在让孩子们健康身心;《童·趣》以体育运动、游戏创编为主,旨在让孩子们灵动志趣。
四大类课程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既互相依存又相互补充。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坚持各个环节整体联动,即坚持课程内容、课堂模式、课程评价改革的一致性。从办学理念、特色、目标到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路径,在每一个环节和细节方面,保证课程改革的一致性。
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创造性实施,成为学校育人目标——培养健康、安雅、灵动的阳关少年——的有效保障。
动态平衡中的一致性
教育的科学是行动科学,强调一致性,绝不是指静态的、固化的规章制度要求的整齐划一。而是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动态平衡的一致性。
在教育实践中,有两个永恒的变量,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师。
学生的内涵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目的。一届一届的学生,每个个体差异性较大,任何学校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创建一个课程,适合每一届、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思考:到底是创办一所适合学生的学校,还是让学生适应学校呢?回答往往是如此的不假思索、夺口而出:“我们当然是要创办一所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而且是适合所有孩子的学校”。可是,现实却往往出现另一番情形:美好的理念和目标虽然挂在墙上,教育者的行为却表现为“两张皮”“另一套”,没有真正倾听孩子内心的成长需要,没有把教育的育人功能落实到一言一行中,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须知,对于儿童,“发现”与教育同样重要。教育者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潜质,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做到“各美其美,人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让每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教师的内涵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师,教育的施行者也是教师,重视教师、培养教师,树立教师第一的观念,对于学校教育来说意义重大。三角湖小学一直奉行一个简单的理念——教师即课程。也许,并非所有教师都能胜任学生所申报的课程,但教师也是可塑的。为了保证孩子们所申报的课程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学校要对教师们进行培训、再塑,帮助他们开发特色课程,让他们具有执教新课程的能力。在三角湖小学,数学老师教编织,语文老师教科技,英语老师教烹饪,等等,“跨界”而教的教师大有人在。
教师即课程,还有另外一层深意。笔者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上的机械劳动,既没有自发的创造,又没有来自外力的改变。如果学校建立有效的机制,提供舞台和机会,帮助教师拓展延伸自己的技能,挖掘自身的潜能,就能够帮助教师享受到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对这两个变量真正重视了,在教育过程中保持了动态平衡的一致性,教育的目的就能实现。
教育并不复杂,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会有好的效果;让孩子在成长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拥有值得回味和纪念的童年,就是好的教育。作为教育者,对更高质量更好教育的追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小学)
【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考】推荐阅读:
学校内涵发展相关材料09-08
大寨镇中心学校学校内涵发展工作总结07-25
以“千里马”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07-12
规范管理提升学校内涵10-23
市内涵建设特色学校创建汇报10-12
高质量内涵式发展06-22
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内涵的思考06-18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07-12
对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的诠释06-12
石羊小学内涵发展方案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