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

2024-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共12篇)

《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 篇1

小石潭记

执笔:郝宁审核:备课组

八年级班姓名:组别: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

2、品读课文,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悟读课文,理解作者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自学指导】

1、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结合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文意,不解之处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自学检测】

1、作家连线:柳宗元,字,代中期杰出的,。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 。《小石潭记》是中的第四篇。

2、请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参( )差( )披拂 ②往来翕( )忽 ③斗( )折蛇行

④悄( )怆( )幽邃 ⑤犬牙差( )互 ⑥寂寥( )无人

⑦凛liè( )⑧翠màn( )⑨连zhuì( )⑩清chè( )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4、我的质疑与理解:

【合作探究】

活动一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依据是什么?

2、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活动二合作探究,品析美景,了解写法

4、作者借小石潭的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5、作者用什么写法把小石潭的美景展现出来的?

6、我的质疑与探究:

【归纳延伸】小石潭之旅,我来当导游

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优美幽静,令人向往。如果要把小石潭记开发成旅游景点,聘你为导游,你如何向游客介绍小石潭记?

要求:既要保持小石潭记原有的特点,又要融进现代化的风格,结合原文改编成导游词,既要生动形象,又要简洁明快。(只要介绍一个景点即可,字数在60字左右)

【达标检测】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西:________)

②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乐:________)

③皆若空游无所依。(空:________)

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_________蛇:_________)

⑤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__)

⑥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凄:_________寒:_________)

⑦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________)

⑧皆若空游无所依。 (游: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3、背诵并默写全文。

[相关链接]

你知道《永州八记》的来历吗?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忧伤凄苦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a潭记》、《钴a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学后反思】

《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 篇2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语文六册教材里共有41篇文言文 (含语文专题中的文言文, 如《狼》《田忌赛马》等) , 《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17篇。纵观整个苏教版语文教材, 在最重要的六篇借景抒情类的文言散文中, 就写作技法 (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而言, 是对七年级上册的精品美文《三峡》的承接;从思想情感 (被贬后的借景抒怀) 而论, 又可以联系今后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佳作。可以说, 这篇文章安排在八年级上学期,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石潭记》隶属于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个单元以“江山多娇”为主题, 以优美隽永的语言描绘了江山的美丽多娇, 其中有神奇秀丽的西双版纳, 有风光如画的阿里山, 有别具魅力的水城威尼斯, 有积水空明的黄州承天寺, 更有水清境幽的永州小石潭。《小石潭记》作为本单元主题的第一篇, 具有极为重要的总领作用。首先, 本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全文不足200字, 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 其用词之精、技法之多, 最令人惊叹, 也是最值得学习的;其次, 本篇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 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其用情之隐、意蕴之深, 也是最值得思考与品味的。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如凄、寒、邃、清等实词, 以、其等虚词。归纳和掌握本课中词类活用的词语。 (教学重点)

2.能清晰、流利背诵出《小石潭记》。

(二) 能力目标

1.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 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小石潭记》一文的行文思路 (内容大意) 。

2.学习对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并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如寓情于景、侧面描写、动静结合等。 (教学难点)

(三) 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研读, 结合教师的补充材料, 能有理有据地说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心境,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教学难点)

2.通过反复朗读, 进行“美点寻踪”, 获得美的感知。 (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

在学习《小石潭记》之前, 学生除了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的《三峡》一文, 还没有正式接触过描摹自然山水、寄情自然景物的古文, 对如何发掘、体会景物描写背后作者的情感还比较陌生。不过之前已经学过情景交融的现代散文《春》 (朱自清) 、《济南的冬天》 (老舍) 、《夏》 (梁衡) 等现代散文名篇, 两者有诸多共同之处, 都是通过对用词、绘景的语句, 议论抒情语句的筛选、辨析, 从而发掘作者在其中寄予的情感、表现的心境。

但是, 《小石潭记》创作时间距今已经很久远, 学生之前还没有学习过柳宗元的作品, 对柳宗元其人、其事了解都很少, 无法较好地结合史实、作者的身世经历来“知人论世”, 所以要通过反复地阅读来使学生感受柳宗元短文的用语。尤其是当学过《记承天寺夜游》和《岳阳楼记》后, 一定要将它们进行对比阅读, 一是加深对已学课文的认识, 二是在对比阅读中发现《小石潭记》的独特之处。

此外, 需要通过补充课外与本文有关的史实资料、柳宗元生平资料,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文的作者、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 从而更好地发掘《小石潭记》一文背后蕴含的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和心境, 这样就可以完成本文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目标:情感 (心境) 。至于文章大意, 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 自主解决, 教师要注意结合以往所学进行补充和归纳。

总之, 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启发法等多种方法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

四、教学准备

(一) 教师准备

1.制作PPT课件。本课从图片、古典音乐、背景资料、知识结构展示到文字呈现的展示, 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 都需要精美课件的配合。

2.课前单独对班级几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诵读指导。

(二) 学生准备

1.通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给生字注音。

2.利用网络或书籍, 收集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伴随着一曲《高山流水》, 展现一组充满大自然魅力的山间图片, 教师缓缓导入: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江南小桥, 青山绿水, 会令你赏心悦目;塞北大漠, 落日长河, 更使你驻足惊叹。或许是这一汪浅浅的水潭, 总能留下多情的“诗仙”;或许那一池柔柔的绿波, 却难以排解忧伤的柳宗元。今天, 就让我们跟随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步伐, 去永州的小石潭看看, 领略那里的无限风光!

(二) 了解作者

1.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

2.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 (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 注意在此不展示写作背景) ;如果学生交流能较好地完成这一环节, 教师补充省略, 只强调笔记的书写。

(三)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明确节奏

1.指名回答 (抽查基础较弱且不爱回答问题的几位同学, 一人念一排) 。

课件出示:

2.强调节奏:舒缓。

(四) 二读课文———读出疑问, 合作研讨

1.个人自读, 勾画疑难:自读课文过程中, 每个学生分别在课文中勾画出至少一个有疑问的难词与难句。

2.左右互评, 合作研讨:同桌共同研讨, 分别解释各自的难字或难句。

(五) 三读课文———读出韵味, 师生共研

1.全班齐声朗读, 要读出文言文独有的韵味, 要求学生挺胸坐直, 拿起书本, 放声朗读。

2.学生提出疑问, 由学生帮助解决, 教师点拨, 同时引导学生画出本课的重点字、句;找出常见的一词多义情况, 教师进行归类板书。 (课件展示板书, 用红色字体强调重点字词)

(六) 一课一得, 当堂检测

发放印好的“跬步卡”片, 要求学生在8分钟内不翻书及相关资料, 闭卷完成。练习内容包括文学常识、词类活用归纳、重点语段翻译, 做好之后, 全班校对。

跬步卡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七) 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孔子云:“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山之磅礴, 水之灵动, 使人迷醉。山水之美, 自然的折光, 更是心灵世界的折光。置身于优美的山水之中, 看山山有情, 赏水水有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永州觅得了一处这样的清幽之境。让我们继续跟随柳宗元的脚步, 去看看文章描绘了哪些优美的景物, 去开启难忘的寻美之旅吧!

(二) 一读课文———听读课文, 梳理思路

指定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背诵课文, 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 思考两个问题。

1.整体感知: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梳理思路:前四段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游览内容。

【课件出示板书】

游踪顺序: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

【美点寻踪一:结构美】

(三) 二读课文———精读语段, 赏析技法

1.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2) 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课件出示板书】

发现小潭 (移步换景)

行→隔→闻→伐→取→见

小丘篁竹水声竹道小潭

3.全班背诵第一自然段。

4.全班男生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1) 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

(2) 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3) 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课件出示板书】

潭中景物 (侧面描写、动静结合)

游鱼→潭水 (清冽)

不动→远逝 (动静)

6.全班男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7.全班女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1) 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 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 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课件出示板书】

小潭源流 (比喻修辞、动静结合)

溪身→斗折蛇形 (曲折蜿蜒)

岸势→犬牙差互 (参差不齐)

【美点寻踪二:语言美】

9.全班女生背诵第三自然段。

10.全班齐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1)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 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 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一乐一忧似难相容, 该如何理解?

注意此时在课件中出示作者的写作背景, 联系写作背景进行讲解。可适当引用柳宗元的《江雪》, 并提出教师个人的理解, 关键词:气质。

【课件出示板书】

潭中气氛 (寓情于景) :

孤凄悲凉 (情) ←→幽深冷寂 (景)

(作者的气质、心境) (石潭的气质、特征)

【美点寻踪三:情感美】

小石潭的气质:小

(1) “全石以为底”, 小而一目了然, 如小小盆景的底座支撑;

(2)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 小而细细可辨, 如小小盆景的假山装饰。

(3)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小而树蔓点缀, 如小小盆景的绿枝摇摆。

(4) “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而清晰可数, 好比小小盆景的池沼荡漾。

(5) “明灭可见”“不可知其源”, 反衬出此处石潭的“小”。

(6) “四面竹树环合”, 不一会儿便游览完毕, 足见其“小”。

小石潭的“气质说”

小石潭的气质:小而精、小而清、小而幽、小而美。小石潭的遭遇:远离人群、无人问津, 小而孤独。作家的气质:被贬的小官, 官小而有才华, 官小而有志向, 官小而有抱负。

作家的遭遇:远离政治中心, 无人赏识, 小而孤独。

12.全班背诵第四自然段。

13.全班背诵第五自然段。

教师一句话点评: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 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四) 三读课文———配乐朗读, 读出感情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请学生示范朗读。教师注意点评两处“乐”字以及“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等句的读法。

【美点寻踪四:音乐美】

(五) 四读课文———学做导游, 学以致用

1.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 设计一段导游词, 允许发挥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2.请3至4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

【美点寻踪五:意境美】

(六) 五读课文———配乐齐诵, 总结课文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请全班同学一起背诵。

【课件出示板书】

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 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 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 都值得我们借鉴。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教案设计最大的亮色是以“小”见“大”, 通过解读小石潭记“小”的气质去解读作者柳宗元独特的心境——复杂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其实, 如果广泛阅读一些名家授课的经典实例, 可以发现各个名家解读的侧重点虽然不同, 但无一例外都是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充满着解读文本的创新精神!同比阅读, 以余映潮老师解读《小石潭记》的设计最为大胆, 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余映潮老师的《小石潭记》教学实录案例:

【趣味欣赏】

师:什么是“趣味欣赏”呢?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题, 叫你们找一个字, 一个“清”字;然后再找一个词, 什么“清脆”呀, 什么“清幽”呀, 什么“清冷”啊, 什么“清秀”哇, 找了没有?没有找。老师告诉你们吧。来, 注意这个“清”字啊, 它是这篇文章中含义很丰富的一个字眼。老师找了很多, 一起读起来。 (大屏幕显示)

清新清凉清秀清越清澄清脆清亮

清澈清幽清冷清寒清寂清静清冽

清凄清丽清晰清纯 (生齐读上面的词语)

这个板块的设计是最令我记忆深刻的一个环节, 其最富有想象力的地方在于“趣味欣赏”这一块将一组带“清”的近义词扩展成句子来表达对小石潭之美的欣赏, 可以说是奇妙的一笔。

从这个富有想象力的教学设计, 笔者想到了《小石潭记》教学方案设计的其他角度。“清”这个字可以用来解读, “潭”这个字也内涵丰富, “小”这个字也未尝不可!“石”这个字亦有道理!“记”这个字也颇具匠心。

以“石”字为例, “全石”“卷石”是明写石潭, “犬牙差互”是暗写石岸;“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 “影布石上”写出了水的清澈;“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 还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悲凉心境, 可谓一字千金!

再以“记”字为例, 小石潭记的游踪顺序, 处处见“记”, 记的内容丰富, 有美石有美水, 有美树有美鱼, 有美景有美乐!记的方式多样, 有移步换景、有动静结合、有生动比喻, 也有正侧结合!还有记的同游者也颇有深意——为何最后一段同游者众多, 却依然使柳宗元觉得“寂寥无人”, 于是“记之而去”呢?这些都是执教者可以认真思考的富有价值的问题。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篇3

[关键词]小石潭记 古代写景散文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25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名篇,文章按照“发现小石潭——观赏小石潭——感悟小石潭” 的理路布局内容,脉络清晰,顺理成章。其中描写潭水、岩石、树木、游鱼等景物时,作者善于抓住特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使人如临其境。

二、教法学法

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临水聘怀,写了潭水、瀑布、海潮、春游等,调动视觉、听觉、触觉,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觉、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然的观感,对社会的思考。所节选的文章都是优美的写景散文,自然教学的重点就是不灾抓住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习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同时体会作者借描写景物所表达的情怀。出于这种考虑,我设计从四个方面来指导学生学习这篇古代游记散文:一要明意,二抓析景,三品情怀,四学语言。而教学方法则采取“问题探究式阅读法”,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教师先借助多媒体频屏幕出示一组图片,这是学生熟悉的家乡山水风光的画面,在显现每一张图片时,让学生简单描述一下画面的景物特点,之后教师简单给予指导,比如学生描述时大多都会拿几个词汇略作概括,这时教师就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描述,同时明确指出,本文学习中,我们就会接触到古代写景高手柳宗元写景状物时所运用的方法。

(二)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出写景的顺序以及情感线索,并且自觉掌握重点字词。

(三)找出对小石潭景物描写的重点段落,概括景物特点。

(四)诵读文章,请学生合作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小石潭给你怎样的印象?请用下面的句式表达你的感受。

“小石潭很—— ,因为它—— ”(让学生初步领略小石潭千姿百态、美妙如画的整体形象,同时归纳出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2.作者是如何抓住小石潭的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一抓景物特点;二巧妙的运用描写方法)

以第二段为例,这一段,作者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潭水和游鱼的美景,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用的是特写镜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像是在空中游动。“皆若空游无所依”与吴均“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与朱元思书》)和郦道元的“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水经注》)有异曲同工之妙。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这显出了水的清澈。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3.柳宗元用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透过这幅画卷,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为什么 ?(分析归纳“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之所以写得突出,是因为他不像一般人游山玩水那样,只是浮光掠影,得到一点浮泛的印象,他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写到了山水之中去,创造出新的境界。比如第四段就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的竹子和树木密密环抱着,非常寂静,见不到来往的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不宜久留,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小石潭的“幽静”,并把环境中的幽静深入到人心灵中去,把景物与心情结合起来,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心境透露出作者被贬后的凄苦心情,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遭遇的曲折反映。

4.这篇山水游记的语言极为精美,这样的文章魅力何在?

作者描写景物虽不见刻意技巧,却又有深层的技巧,像“皆若空游无所依”,用“空游”形象地写出水的透明,话说得极精炼。再如“斗折蛇行”四个字,却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静态和动态,含义丰富而不深奥。再像“明灭可见”,用光线的明暗来说明视线和溪身的交错,说明水面的光亮等等。这些话简练、丰富,写出了作者经过深刻观察后的独特体会,很有意味。

《小石潭记》导学案及答案 篇4

主备人: 执教人: 备课时间:2017年4月 使用时间:2017年4月

课题:《小石潭记》 课型:新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掌握译文。

3.按照游览的顺序,分析课文内容。

4.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知识链接

《小石潭记》的作者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记是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三.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整体感知文章

2、给加点字注音。篁()竹 清冽()为坻()为堪()怡然()幽邃()......俶 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 3.整体感知文章

⑴文章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⑵根据课文段落,分析各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写在教材每段旁)4.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下来,上课时交流。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现代文翻译。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增强语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4.品味作品写景的妙处。

一、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内容

二、自读课文,注意读音及停顿。

三、结合课文注释,自己翻译课文,把不能解决的字词及句子记录在下面。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按照游览的顺序,分析课文内容。2.掌握情随景生,情景交融的写法。3.理解作者悲凉凄苦的情怀。

二、朗读课文,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交流展示自主学习内容

四、合作学习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使用了哪些动词?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先闻声,后见形;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2.第(2)段中潭水有何特点?采用了什么方法写潭水?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文中对景物的描写运用怎样的写法。

潭水清澈。侧面描写。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定点特写。3.第(3)段中描写潭的水源,抓住溪流、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溪流: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比喻。4.第(4)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五、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第一段描写了 空竹、水声、小潭 以及潭边的 翠蔓。

第二段描写了 潭水 和 游鱼。表现潭水 清澈 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的 曲折蜿蜒 岸势的 参差不齐 来写。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中 幽深冷寂 的气氛。

六、补充内容:

1.本文的“景”与“情”: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与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景物的描绘中结合作者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但无人赏析,四周被竹林环抱,其景物的幽深冷寂与作者心境的孤凄悲凉形成强烈的比衬,表现了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抑郁心情。

2.学习各种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拟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3.板书: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游鱼、潭水 溪身、岸势 幽深冷寂

(动静结合)(清澈)(曲折蜿蜒)(参差不齐)

第三课时 练习测评:

1.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C、F、G)(多选)A.闻水声,如鸣佩环。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C.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D.俶尔远逝,往来翕忽。E.斗折蛇行,明灭可见。F.凄神寒骨,悄怆幽邃。G.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H.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2.“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方,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析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a、b是,c不是)

A.闻水声,如鸣佩环。B.皆若空游无所依。C.似与游者相乐。3.作者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是(D)A.深秋时节出游,天气凉了。B.游的时间长了,接近黄昏,有了寒气。

C.小石潭四周没有多少游人,潭水很深。D.自己的心境凄苦孤寂。5.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⑴“伐竹取道”与上文“隔篁竹,”呼应,又为下文“ 寂寥无人 ”埋下伏笔。

⑵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赏景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先乐后忧。

6.据要求填空

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

间接写潭水的句子是。7.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写鱼静态的句子。写鱼动态的句子。写鱼情态的句子。

8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水,却又无处不在写 水。

【拓展训练】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全文。

〔乙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攦①之形;其旁,堡坞②,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③,益奇而坚,其疏数④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⑤,而列是夷狄,更⑥千年不得一售其伎⑦,是故劳而无用。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注释〕①梁攦(lì):屋的正梁。②堡坞:土筑的小城堡。③箭:小竹子。④疏数(cù):疏密。⑤中州:中原。⑥更:经历。⑦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吾 疑 造 物 者 之 有 无 久 矣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乃”与“良久乃已”中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B、乃悟前狼假寐

C、乃不知有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甲乙两文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表达了柳宗元

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节选元结《右溪记》)

〔注释〕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凹陷(又作“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甲文第二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⑵以其境过清

清:

⑶南流数十步

南:

⑷不可名状

名: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小石潭记——学案 篇5

课型:新授课 执笔:毛迅 审核:八年级语文教研组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

2、能够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3、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4、能够对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对重点句进行翻译。

5、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6、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二、学习重点:目标1、2、3、4

三、学习难点:目标5、6

四、学法指导:

1、充分利用相关学习辅助资料;

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结合学案,在课文中采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五、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文学常识积累

要求:查找有关资料(如课文注解等其他语文资料),整理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提示:)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也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要求: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悄怆()篁()竹 清洌()为坻()为屿()..... 翕()忽 为嵁()差()互 寂寥()幽邃().....

2、词语解释(在课文中进行批注)

的?为什么?

二、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提示:在课文中进行勾画和批注)

1、作者在文中重点写了哪些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3)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

2、作者是怎样把情和景结合起来的?

3、其他写法的运用

(1)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2)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三、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简洁而又丰富,细致而生动,用短句产生节奏感,读起来悦耳动听,字里行间还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

(三)、延伸探究(小组合作学习)

一、思考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2、“似与游者相乐”写到了“乐”,与后文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否矛盾?为什么?

3、读了课文,小石潭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二、延伸写作(用作文本完成)

1、你也曾游览过一些风景名胜,请选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处,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要求写出该景物的特征及当时的心情。

《小石潭记》导学案设计 篇6

—、解题激趣。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大家之—,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在政治生活上遭到很大的挫折。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时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读以入文。

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正音:藻( ) 荇( )

划分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文横

盖/竹柏影也

提示: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三、翻译理解。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 逐:于是 盖:原来是 但:只是 相与:一起

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四、分析鉴赏。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并不平淡,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

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人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米小圈上学记》导学案大全 篇7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封面,了解书的名称、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目录,了解大概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3.通过阅读《买来的差使》,学会合作、学会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准备:《米小圈上学记》系列12本,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简介导入,引入阅读

1.米小圈从懵懂的一年级,到好玩的二年级,再到长大的三年级,他一直在陪着你不断成长。

新学期开始,米小圈又遇到很多倒霉的、快乐的、苦恼的事——其中让他苦恼的事,就是日记和作文了。不过,北猫哥哥把自己的日记魔法和作文魔法诀告诉了米小圈。这个魔法就放在书的最后哦!赶快来看看吧

好玩的日记、好笑的插图、倒霉的米小圈。等待你们的阅读。2.齐读书的名称《米小圈上学记》。

(二)看封面,读人物介绍,了解主要人物 1.看封面,故事主人公谁?

米小圈是个聪明、调皮的小学生,虽然每天都很倒霉,也有很多很多的烦恼,比如他的名字,好朋友铁头笑话他:米小圈你的名字真好呀,小学时候叫米小圈,中学叫米中圈,上大学叫米大圈,老了就叫米老圈…… 2.还有哪些人物?

小圈妈、小圈爸、莫老师、魏老师、肌肉老师、小牙、铁头、李黎、郝静,车弛、徐豆豆、潘美多、何伟等。

(三)读12本书名,了解系列的精彩

(三)读系列之《一箩筐的快乐》,走进文本的精彩 这本书到底写了哪些有趣的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目录。1.指名读目录。

2.你感兴趣的是哪个故事? 3.交流

(四)读故事《一箩筐的快乐》,学会合作、学会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

(五)布置课外阅读:

1.读完《一箩筐的快乐》,读完之后和爸爸妈妈或同学交流读后收获。

《小石潭记》教案设计 篇8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不要漏字)

2、教师范读提示,学生再读课文。(想象在欣赏自己的作品)

3、出示标题。(多媒体显示)

(1)小石潭--------记

(2)小石潭记------

4、释题

(1) 解释“游记”

(2) 回忆《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体验孤独的情感。

5、体验情感,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疏通文意。(多媒体显示)

2、重点字词理解。(多媒体显示)

清冽、参差披拂、蒙络摇缀、往来翕忽、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探究发现

1、学生自读课文,词句探究。

(1)欣赏“闻水声,如鸣佩环”

提示:明写水,暗写石。

(2)欣赏“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提示: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人物内心的感受的。

(4)欣赏“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提示:巧妙地运用比喻,把溪流比作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2、写法探究。(多媒体显示)

五、拓展延伸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

从文中任选一处造句,必须要用含有“清”字的`一个词。

(1)“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3)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

(4)“清凉”的竹林里飘散着“清新”的气息。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景物很“清幽”。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内心很“凄清”。

(二)《小石潭记》趣味欣赏。学生记录并朗诵。(多媒体显示)

(三)根据图片背课文。(多媒体显示)

六、课堂总结: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篇9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难点:作者的忧乐情怀

学法指导:诵读 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音乐导入,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身体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被贬后的诗人为摆脱抑郁悲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有一天他来到了小石潭……

二、作者-、文体简介 出示图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熟读课文。

3、学生熟读课文注脚、理解句意。

三、精读赏析,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1、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重点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

1、四人一组讨论:作者在小石潭欣赏时的心情如何?并找出原文有关句子加以说明。(乐——忧)

2、作者为何而乐呢?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水声美、好奇心。

(2)景美而乐。请学生说说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景物的?

石:奇特树:茂盛水:透明(侧面描写)鱼:欢快(动静结合)

3、作者为何而忧呢?(环境:幽深冷寂身世:被贬)

4、全文写乐与忧有什么关系呢?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游玩山水中的欢乐一经凄凉环境的影响,被贬官后的郁闷之情又立刻涌上心头。(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四、体验反思

你学生了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收获?(写景的写作方法)

1、借景抒情。

2、动静结合。

3、侧面描写。

4、抓住景物特点。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篇10

1、知识目标:了解柳宗元的生平情况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结合书下注释流畅翻译课文第一段

3、情感目标:初步感知作者所处时代背景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能结合书下注释流畅翻译课文第一段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移步换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鉴赏导入课文学习。

Ppt展示《江雪》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二、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中华书局1974年版)

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异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始得西山宴游记》与《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并称为《永州八记》.

三、文学常识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 “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四、课文学习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积累实词,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1.从:自,由。

2.小丘:小山岗,在小石潭东面。

3.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鸣佩环:像玉环和玉佩相碰发出的声音。环:都是玉质装饰物。鸣:发出声响。

7.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8.伐竹取道:砍伐竹子,开辟道路。 伐:砍伐。取:这里指开辟。道:路。

9 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10.见:看见。

11.水尤清洌(liè):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特别。清洌 :清凉。清,清澈。冽:凉。

12.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为:把……当作(此句为倒装句,宾语前置,“以全石为底”)。以:用来。为:作为。

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岸,岸边。

14.卷石底以出:实为“石底卷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卷:弯曲。以:表修饰,形容如何“出”。

15.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形成了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岩:高出水面较大而高耸的石头。

16.青树翠蔓,蒙络(luò)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翠蔓,翠绿的藤蔓。

(二)思考并讨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4.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板书】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五、课后作业

1、背诵第一段

《小石潭记》 教学教案设计 篇11

1、 理解文章内容

2、 体会作者感情

3、 品析文章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 互动序幕

师简介文章的地位及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互动扩散:讨论与交流课前预习表的内容

项目 发现 问题

题目

内容

情感

写作

学生将预习结果进行小组讨论,并凝成焦点问题

三、 互动火花:碰撞与探究

师生共同交流,凝成对文章内容、情感、写作等方面的发现。

进一步交流存在的问题,将凝成的`问题进行探究、深化

四、 互动收获:共识与共鸣

教师从文章内容、作者感情、写作特色方面做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按照互动四环节的模式进行设计,教师根据课文的重点设计好课前预习表,给学生一些指向性,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阅读文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整个过程中参与讨论交流,碰撞探究,最后在不断的评价和整合中对文章的重点及情感方面达成共识,产生共鸣。让学生在与文本、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中,充分解读文本,从而达到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的目的,并在人文情感方面起到教育的作用。但由于本次是初步的运用互动四环节的理论来设计,虽理论上觉得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因设计的内容过多,互动扩散发散的方面太多,学生不能及时发散,影响了后面的互动火花的顺利完成,导致时间不够,未能形成共识,产生共鸣。因此,在以后设计时要注意发散点不宜过多,过宽。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分析 篇12

《小石潭记》里作者主要是记小石潭,他写潭水、写岩石、写树木、写游鱼,宛如一幅优美风景画,通过刻画优美的景色,着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环境,借景来表达自己在贬官生涯中孤寂凄凉的心境。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识,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义,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描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得抑郁忧伤的感情;体会作者笔下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依据教学目标 的设计要体现语文学习的整体性特点,要突出学生学习提高的新内容,要明确便于落实和检测的特点来设计的。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一个重点是疏通文义。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应是学习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教法设想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大约为二十分钟,所以要不断的变换教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文言文的教学朗读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所以对重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诵读法、质疑法和讨论法。在难点的突破上,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写作背景来达成。教学辅助工具是多媒体。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阅读浅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习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阅读法、质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时,引导学生对照注释及借助工具书学习,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学生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小组合作、开放式讨论。在赏析课文内容时采用探究阅读法,创造性阅读法。这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以学过的诗《江雪》导入 ,引出唐代诗人柳宗元。

设计意图:利用已学过的柳宗元的诗导入 ,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从情感上拉近与作者的距离,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

2、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资料。学生交流后,多媒体呈现有关柳宗元的资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聪慧好学,21岁中进士第。他与韩愈、刘禹锡是同事。永贞元年,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但找到保守势力的反对。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永州之贬,一贬就是十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始的西山宴游记》《钴鉧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江雪》、《捕蛇者说》等大量诗文。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山水游记,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3、整体感知 走近《小石潭记》

(1)朗读课文

听读(扫除文字障碍)——自读——齐读

指导: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读出节奏,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极其重要的,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2)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圈点勾画出疑难词句,小组内质疑,记录不能解决的难题,全班讨论。教师点拨,强调重点字词句。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灌输。引导学生养成查工具书看课下注释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小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新课标指出“凭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3)课堂检测 巩固基础(重在词义句义)(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

上一篇:会计证考试的判断题正确答案的技巧下一篇:贸易术语中英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