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通用11篇)

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 篇1

1、《观潮》;赵宗成、朱明元;写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浙江海宁盐官镇)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哆嗦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告诉我们要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2、《雅鲁藏布大峡谷》;杨逸畴;讲了

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8844米),有一个世界最深(6009米)最长(504米)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那里的水“千姿百态”,自然景色奇异,被誉为“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告诉我们要 有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鸟的天堂》;巴金;讲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一株500多年树龄的古榕树,广东新会)的所见所闻所感,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告诉我们 要热爱和赞美大自然和谐美好的生命力。

4、《火烧云》;萧红;讲了 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告诉我们要 善于观察火烧云和遐想它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观。

5、《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苏轼(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艺术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讲了

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告诉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游山西村》;陆游(号放翁),南宋诗人;讲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乡间的风光习俗、农民淳朴和好客的品性;告诉我们 不管陷入什么困境都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

6、《爬山虎的脚》;叶圣陶;讲了 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告诉我们要 有探究的愿望,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会有所发现。

7、《蟋蟀的住宅》;(法)法布尔;讲了 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告诉我们 要学习认真观察事物,并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讲了 1910年,魏格纳在病房的世界地图上发现,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形状十分吻合,从而推测太古时代地球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巨大板块,后因大陆不断漂移,才形成今天的各个大陆。为了证明自己的发现,他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工作,找到了许多事实,提出大陆漂移的假说告诉我们要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9、《巨人的花园》;(英)王尔德;讲了 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他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于墙外。从此,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春夏、秋都不肯光临,只有冬天永远留在这里。一天,孩子们从墙洞爬起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孩子们再次被赶出花园,花园又被冰雪覆盖了。后来,在小孩的启发下,巨人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团,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告诉我们 快乐应当和大家一起分享,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10、《幸福是什么》;(保加利亚)埃林·彼林;讲了三个孩子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去寻找和认识幸福;告诉我们要想获得幸福,就要通过辛勤的劳动,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好处,让别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

11、《去年的树》;(日)新美南吉;讲了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给树唱歌,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树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告诉我们做人要珍惜友情信守承诺和保护大自然。

12、《小木偶的故事》;吕丽娜;讲了老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脸上添上了一个“笑嘻嘻”的表情,以为只要会笑小木偶就会永远快乐;接着写小木偶在着急、生气、委屈甚至是痛苦、伤心时也总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写小木偶在女巫的点化下,拥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时他发出了内心的感叹:“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告诉我们: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的快乐。但生活是复杂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不同的事情会引起我们不同的情感态度,要用我们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生活,面对生活。

13、《白鹅》;丰子恺;讲了一只引吭大叫音调严肃郑重、步态从容不迫非常傲慢、吃相摆架子非得有人伺候的鹅;告诉我们要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和学习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14、《白公鹅》;(俄)叶·诺索夫;讲了一只有海军上将派头、走路慢条斯理、走路优美、生活得自由自在的白公鹅;告诉我们要学习抓住特点对事物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15、《猫》;老舍;讲了一只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性格古怪的猫;告诉我们 要学会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要热爱生活,要学习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16、《母鸡》;老舍;讲了一只先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浅薄、媚欲;后又负责、慈爱、辛苦有“伟

大的鸡母亲”形象的母鸡。告诉我们要学习对动物特点的表现方法必崇敬母爱。

17、《长城》;讲了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一万三千多里长,远看如长龙,近看高大坚固,凝聚我国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万里长城;告诉我们要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要有民族自豪感,以及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从不同的观察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地观察,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18、《颐和园》;讲了 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等处处都有美丽景色的北京大公园颐和园;告诉我们 要学会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和园林艺术的魅力,以及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19、《秦兵马俑》;讲了在我国西安临潼出土,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秦兵马俑;告诉我们要学会从整体到部分、从一般到重点的观察方法和列数字的说明手法。

20、《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讲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朋友孟浩然到广陵的事;告诉我们要珍惜友谊。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讲了 孟浩然的朋友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孟浩然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告诉我们学会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和积累诗句热爱祖国的诗歌。

21、《搭石》;刘章;讲了一条无名小溪里人们摆放的,任人走,任人踏,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情感的一排排搭石;告诉我们要能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人性美,和学会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竹林;讲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有着美好的情感,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有着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23、《卡罗纳》;(意大利)亚米契斯;讲了 小男孩卡办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他、默默地关爱他;告诉我们要能从讲述的故事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理解、互相关爱,以及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进行细致描述的方法。

24、《给予是快乐的》;(美)丹·克拉克;讲了 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告诉我们要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讲了少年周恩来在租界耳闻目睹中国人受洋人欺侮的事;告诉我们要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26、《那片绿绿的抓山虎》;

肖复兴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 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学作文应先学做人、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和作文修改方法。

27、《乌塔》;汪晓洁;讲了“我”在罗马遇到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她趁暑假游历欧洲,而且是独自一人,费用也是她用三年时间打工所挣;告诉我们一是要独立生活、自立自强,二是想要全面认识世界,必须亲身经历。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讲了(去信)张国强同学认为同学们嫉妒他获奖,因而疏远他,他感到很寂寞,所以写信向柯岩老师读者,希望得到柯岩老师的帮助。

(回信)柯岩老师在回信中通过合理的推断,分析了张国强失去朋友的原因,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只有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一点一滴地改正自己的缺点,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好朋友;彼此知心交心,患难与共,才能飞快地进步。告诉我们避免犯类似的问题,以及学习如何用书信进行交际。

29、《呼风唤雨的世纪》;甬祥;讲了先用设问的方法指出人类用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接着用今昔对比的方法,具体介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后,作者指出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告诉我们要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要热爱科学。30、《电脑住宅》;蒋豫浙;讲了一栋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由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设计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的,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告诉我们电脑能给人们带来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适的生活,我们要憧憬未来和探索科学技术。

31、《飞向蓝天的恐龙》;徐星;讲了 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告诉我们 要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要体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与艰辛;要热爱科学、探索未知。

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 篇2

师:今天,先请大家来读一篇作文,题目叫《一张画像》,看看这位同学的作文写得怎么样。(给学生看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作文《一张画像》原稿,选自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肖复兴著《我教儿子学作文》附录二。)

生:(议论纷纷)这也太差了!改动这么大,全是修改符号!不用读,就知道不怎么样!

师:因为改得多,所以你们认为这篇作文很差。但是,你们知道吗?这篇作文写于1963年,当时获得了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一等奖。作者是一名初三学生,他的名字叫肖复兴,如今他已经是当代著名作家了。(板书:肖复兴)一篇获得一等奖的作文,怎么会写得不好呢?

生: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错误呢?

师:仔细读一读原文,你就会发现,文中并没有什么大毛病。我来朗读一部分原文,大家感受一下。(师朗读)你们发现什么错误了吗?语言流畅,还挺生动,的确是一篇优秀作文。那么,是谁“鸡蛋里面挑骨头”,找出这么多毛病的呢?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板书:叶圣陶)叶圣陶先生在为肖复兴修改这篇作文的时候,已经是一位69岁的老人了,他那么大年纪,还如此认真,有的地方,他对文中的一句话就做了七处修改。现在,就请你们开动脑筋,默读《一张画像》,并对修改之处仔细思考,想一想叶圣陶先生为什么要这么改?他是不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

师:(15分钟后)读完了全文,请大家谈一谈收获。

生: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原文说“站在门口”,修改之后变成了“站在教室门口”,修改之后更准确了。

师:的确如此,只说门口,那谁知道是办公室门口,还是教导处门口呀!何况这段是写人物的第一次出场,更应该交代清楚地点。

生: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原文写“上课了”,叶圣陶改成了“上课铃一响”。“上课了”是已经上课的意思,“上课铃一响”是上课前的事,还没上课呢。

师:你解释得非常好!同样一句话,有没有“了”,意思绝对不同。我读这篇修改稿的时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叶圣陶对“了”字的增删。在这篇作文里,有的地方删除了“了”,有的地方又被加上一个“了”。请你们说一说,如果句子里加“了”,表示什么意思?

生:句子有“了”,一般就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了。

师:对!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肖复兴的作文里,哪些“了”被火眼金睛的叶圣陶先生发现用错了地方。

生: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作者原来写“画了起来”,叶圣陶把“了”删除了。“画了”就是已经画完了,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正在画。

师:说得好!我在同学们的作文里看到过这样的话:“放学回到了家,我立刻翻开了作业本,写了起来”,你们说,这些“了”该不该用呢?

生:不该用,如果用“了”,就表示作业已经完成了。

师:大家读一读第九自然段,叶圣陶连删三个“了”字。你们仔细想一想,“谈到了国家大事”和“谈到国家大事”,意思是不是很不一样呀?

生:第一句话的意思是说到国家大事之后,就不说,已经结束谈话了。如果删掉“了”,就表示正在谈论国家大事。

师:这样的错误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认真的态度,是不会发现的。你们再来读下面的那句话,这回不是删掉“了”,而是增加“了”。大家说,“长大”和“长大了”,有什么区别?

生:(思考)“长大”是一个过程,“长大了”是已经长大。

师:对,你讲得好!文中的王老师是问肖复兴,等他长大了之后做什么,你们说,是不是这样?同学们自己在平时写作时,也要注意这样的问题,包括平时说话,也要多留心。可不要一张嘴,说出来的都是病句呀!

(继续引导学生理解叶圣陶先生的修改,略。)

师: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叶圣陶先生不是在“鸡蛋里面挑骨头”,他是在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在为肖复兴的作文锦上添花。看到叶圣陶先生这密密麻麻的修改,你们能说说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吗?

生:(纷纷回答)细心!认真!追求完美!……

师:我带来一本《叶圣陶文集》,这里有他手稿的影印件,你们瞧瞧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在原稿纸上写文章的。(师翻书,向学生展示手稿)这是他65岁时写的文章,题目叫《认真地努力地把语文学好》,作为一位大作家、教育家,完全可以龙飞凤舞地写字了,而他却写得工工整整,就像一个小学生在完成作业一样。一丝不苟,追求完美,这只是叶圣陶先生一个方面的特点,这还远远不够。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大作家,曾经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地位很高,时间很宝贵,竟然一丝不苟地帮助一名陌生的中学生修改作文,作文发表时,根本没有“叶圣陶”的名字,只有“二十六中初中三年级肖复兴”的名字,他不图名,不图利,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呀?

生:大公无私!

师:差不多,但是,“大公无私”应该用在对待国家,对待集体的事情上,用在这里,不太恰当。

生:无私奉献!

师: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做事情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对他人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人。

第二课时:红花对绿叶的感恩

师:得到叶圣陶先生的鼓励,肖复兴对写作充满了信心。长大后,他真的成了一位著名作家,他始终没有忘记叶老先生对他的关怀。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他创作了散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朗读课文)

师:读过文章,大家知道了,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而作的,不是为了纪念爬山虎,为什么题目要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呢?既然是写叶圣陶的,如果让我起题目,就叫“那位默默奉献的叶圣陶”。有人知道肖复兴为什么不直接提到“叶圣陶”,而把题目叫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

生:因为他们家养爬山虎。

师:如果他们家养的是牡丹花,就叫“那朵美丽的牡丹花”吗?要是养了一只小狗,就叫“那只可爱的小狗”,是这样吗?

生:不能这样。

师:你想一想,爬山虎这种植物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绿色的叶子,爬满了墙。

师:那好,你再想想叶圣陶,他做自己的事情认真,为别人做事也那么负责。肖复兴当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生,和叶圣陶没有一点关系,他能为肖复兴付出这么多,这么认真地替他修改作文,这能说明叶圣陶是怎样一个人?

生:(纷纷回答)乐于帮助他人!无私奉献!……

师:对,爬山虎也是这样。你们有没有感觉到,炎热的夏天,你站在爬满爬山虎的墙边,会感到一阵阵凉爽,这就是爬山虎的作用:在炎炎夏日默默地为人们送来阵阵清凉。这正是叶圣陶与爬山虎的相似之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师:我们再来仔细读一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哪个词儿是作者要突出的关键词呀?

生:“绿绿的”!

师:对,这个“绿”字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一定隐藏着作者的意图。绿色与叶圣陶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生:(一时无语,思考。)

师:爬山虎这种植物,只长绿叶,不开红花。叶圣陶先生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多么像绿叶呀!他甘当绿叶,不做红花,所以课文中写道:“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板书:绿叶)那么,谁是那朵娇艳的红花呢?

生:肖复兴!

师:(板书:红花)叶圣陶就甘当这样的绿叶,让肖复兴的作文变得完美,让肖复兴和他的作文变成娇艳的红花,博得人们的赞赏,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呀!你们看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肖复兴这样感慨道:“我应该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师:现在,谁能用一段完整的话告诉大家,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生:因为爬山虎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美德,而叶老先生也有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题目叫“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师:你说得虽然没错,不过有点简单,作者要强调的“绿绿的”,没有体现出来。

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人们带来阴凉,那样无私,它不会开花,不去炫耀,叶圣陶先生就是如此。一位知名的大作家却用他那宝贵的时间给一位素昧平生的中学生修改作文,使其成为一朵艳丽的花,而自己却甘当绿叶,不求回报,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好,你既说出了爬山虎的特点,又说出了叶圣陶的品格。如果说叶圣陶对肖复兴作文的修改是绿叶对红花的关爱,那么,肖复兴的这篇回忆文章就是红花对绿叶的感恩。你们想一想,如果绿叶与红花相遇,他们会说些什么话呢?请你任选其一,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一段话。

(10分钟后,朗读点评,略。)

师:今天,我们见识了绿叶的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感受到了红花那颗永远不变的感恩的心,他们都是我们的好榜样。希望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不只绿在肖复兴的眼前,也永远绿在我们每个同学的心中。

备课笔记

主角和配角

一堂语文课,课文是主角,课后的“资料袋”是配角,这是天经地义的,就像一部电影,大明星当主角,无名小卒当配角,这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一切都不是万古不变的。

我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很熟悉,早在十多年前,我就在肖复兴的《我教儿子学作文》这本书中仔细阅读过原文和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我一向喜欢阅读作家的手稿,透过他们的修改痕迹,我能发现他们思考的过程,体会到他们字斟句酌的匠心。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真可谓细致入微,就像母亲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细细对比原文与改后的语句,我不仅受到遣词造句方面的启发,还被老一辈文学家、教育家一丝不苟的精神所震撼。联想到当前许多出版物中可笑又可气的文字错误,许多畅销书作家惊人的创作速度,我们这些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晚辈,是不是应该在老一辈面前无地自容呢?

当我翻开人教版语文书,在“资料袋”中,重温叶老先生的修改稿的时候,我再一次受到震撼。我看过叶老先生的照片,那是个憨厚朴实、与世无争的老人,我也见过叶老先生的书法,那是些工工整整、笔锋内敛的字体。就是这样一位老人,曾经担任过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的叶圣陶先生,利用自己的宝贵时间,帮助一个陌生的初中学生创造了笔下的完美。这时,我忽然明白了,肖复兴为什么把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叫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了。甘当绿叶,不做红花,这是爬山虎的特点,更是叶圣陶先生的写照。

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肖复兴作文《一张画像》原稿,是解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一把金钥匙。先把钥匙握在手里,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铁将军,我们都不会皱一下眉头。所以,我觉得语文书里的“资料袋”制作得太小了,不足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绿叶全貌。好在,我的课堂我做主,我把《一张画像》的全文,连同叶老先生写的评语,全都印发给学生。结果,还没正式阅读课文呢,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所以,理解起课文来,就轻而易举了。

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 篇3

1.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可以得到一条( )。

2.经过一点可以画( )条直线,经过两点可以画( )条直线。

3.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叉开得()角越大,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 )关系。

4.周角的一半是( )度,是( )角;平角的一半是( )度,是( )角。

5.小于90€暗慕墙凶觯ā?);大于90€岸∮?80€暗慕墙校?);等于90€暗慕墙凶觯ā?)。

6. 3时整,时针与分针所形成的夹角是( )角;6时整,时针与分针所形成的夹角是( )角。

7.下图中最多有( )条线段,( )条射线。

8.请你把学过的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角<()角<()角<( )角<()角

二、辨一辨(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住保?分)

1.可以读作线段AB,也可以读作线段BA。

()

2.探照灯射出来的光线可以近似地看成直线。 ()

3.角的两边画得越长,这个角就越大。()

4.大于90€靶∮?80€暗慕墙凶龆劢恰?()

5.直线一定比射线长。()

6.所有的直线都相等,所有的平角也相等。 ()

三、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6分)

1.过一点能画( )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条直线。

A.1 B.2C.3D.无数

2.线段()。

A.没有端点B.只有一个端点C.有两个端点

3.一条( )长10厘米。

A.线段B.直线C.射线

4.如果∠1+∠2=∠2+∠3,∠1=55度,那么∠3=( )度。

A.55B.90C.35

5.窗户门上的角一般都是()角。

A.锐B.直C.钝D.平

6.下图中,直线a与直线b平行,线段AC和BD的关系是( )。

A.互相垂直B.长度相等 C.互相平行

四、量一量(8分)

五、画一画(共15分)

1.过等边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A、B、C分别画对边的垂线和平行线。

2.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

120€? 15€? 90€? 105€? 65€?

六、数一数(共8分)

下图中各有几个角?

七、做一做(每题7分,共35分)

1.光明村要修一条路和省道相连,连接点修在哪里比较合适?为什么?你能把这条路在图上画出来吗?

2.已知∠1=45€埃?=?∠3=? ∠4=?

3.已知∠1=25€埃?=?∠3=? ∠4=?

4.写出下面角中有几个锐角、几个直角和几个钝角?

5.当钟面上分针指着12,而分针与时针形成90€敖鞘保闭胫傅氖鞘裁词郑糠终氪?2时走到5时,它走过的角度是多少度?所成的角是什么角?

八、挑战自我(做对奖10分)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三课 篇4


《鸟的天堂》

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我们走过一段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边。在河边大树下,我们发现了几只小船。

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树叶真绿得可爱。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土地是湿的,大概涨潮的时候河水会冲上岸去。“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于是船开了,一个朋友拨着桨,船缓缓地移向河中心。

第二天,我们划着船到一个朋友的家乡去。那是个有山有塔的地方。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

这一次是在早晨。阳光照耀在水面,在树梢,一切都显得更加光明了。我们又把船在树下泊了片刻。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鸟的天堂》的语言美

语言大师巴金的文章,流畅自然,朴实生动,富有热情。《鸟的天堂》一文更是如此,语言上准确生动,朴素优美,简洁洒脱,富有节奏感。

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

巴金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在表现榕树生命力之美时,这样写道“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如果去掉“似乎”变成写实,就显得不真实了;如果换成“我觉得”就把感觉和景物截然分开,语气平淡。“颤动”如果变成“涌动、跳动、颤抖”,就不能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准确地刻画出来。“似乎、颤动”传神地把当时作者的感受、联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写榕树的叶子亮丽,又反客为主,写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叶子对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让人不得不看,榕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第二次去看榕树,写群鸟嬉戏,“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极言场面之广大。从听觉写“声”,从视觉写“影”,写影比写鸟本身更能体现当时的热闹纷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充分写出形态的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节奏明快,情深意厚

《鸟的天堂》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自然流畅,琅琅上口。课文开头多用短句,简洁明快,令人渐入佳境。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具体生动,情深意厚,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生动热闹,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读时就给人以“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又较多运用排比、复迭的句子,体现热闹欢腾的景象。

在感情上,作者善于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如在划船途中“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写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当没看到鸟后失望、迷惑“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我不禁这样想”。明写想法暗写心情。当被大榕树生命力所倾倒和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前面的间接抒情对后面的直接抒情又给予衬托铺垫,使结尾的抒情显得异常强烈,震撼人心,结尾如豹尾般有力:“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三、欲扬先抑,气韵贯通

文贵曲忌直,本文围绕作者的思想变化,欲扬先抑。先写第一次看到是几株大榕树的错觉,先抑,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撼,又抑,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前后对比,波澜起伏,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

全文读之自然流畅,诵之琅琅上口,归功于文章的气韵贯通,写动态的第一段,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下面的一段,则体现了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的连通: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化。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三地园作文 篇5

它来到草地上,看见燕子在蓝天下自由飞翔,它着急地问:“燕子,你天天飞来飞去,知道什么是快乐吗?”燕子说:“我一口一口衔泥,造成了温暖的窝睡在里面,觉得很快乐。”波斯猫说:“一个泥窝有什么快乐?我天天谁在绵绵的沙发上,也没觉得什么快乐。”

波斯猫说:“你还有什么快乐?”燕子说:“我照顾宝宝茁壮成长,帮助农民伯伯除害虫,让庄稼健康成长都是我的快乐。”波斯猫想了想,我既没有宝宝,又不会捉虫,我的快乐是什么呢?于是它打算去问问别人,它继续向前走,突然飘来一阵悦耳的歌声,原来是青蛙在开演唱会,青蛙的下面还有很多粉丝在为它鼓掌。波斯猫急切地问:“青蛙,你的快乐是什么呢??”青蛙拍了拍肚皮说:“我现在就很快乐呀。”波斯猫心想,我的嗓门又不大,于是又问青蛙:“你有没有其他的快乐呀?”青蛙回答说:“我还有一个快乐是为农民伯伯捉虫。”波斯猫说:“又是捉虫。”于是它就告别了青蛙。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目录部编版 篇6

第一单元

1 观潮

2 走月亮

3_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4_ 繁星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语文园地 [1-3]  [6]

第二单元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6 蝙蝠和雷达

7 呼风唤雨的世纪

8_ 蝴蝶的家

习作:小小“动物园”

语文园地 [1-3]  [6]

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暮江吟

题西林壁

雪梅

10 爬山虎的脚

11 蟋蟀的住宅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习作:写观察日记

语文园地 [1-3]  [6]

第四单元

12 盘古开天地

13 精卫填海

14 普罗米修斯

15_ 女娲补天

习作:我和____过一天

语文园地

快乐读书吧 [1-3]  [6-7]

第五单元

16 麻雀

17 爬天都峰

习作例文:

我家的杏熟了

小木船

习作:生活万花筒 [1-3]  [7]

第六单元

18 牛和鹅

19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20 陀螺

口语交际:安慰

习作:记一次游戏

语文园地 [1-3]  [7]

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

出塞

凉州词

夏日绝句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3_ 梅兰芳蓄须

24_ 延安,我把你追寻

习作:写信

语文园地 [1-3]  [7]

第八单元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26 西门豹治邺

27_ 故事二则

扁鹊治病

纪昌学射

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

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

语文园地

识字表

写字表

词语表

什么是部编版教材?

部编本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在几个省市试用;,全国大部分地区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语文 中国历史 道德与法治;,全国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

209月,全国新入学的中小学生将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本。今后三年,“部编本”将陆续推向全国使用。

“部编本”教材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名著导读”等多个版块,把课外阅读也纳入教学体制。如一年级的“和大人一起读”倡导孩子跟父母、老师一起读充满童趣的故事、童谣、寓言、科普等,鼓励创造使用朗读、讲读、对话表演等多种方式。

在20部编版课本【包括语文,中国历史(7-8年级)世界历史 目前还仍然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这些课本在部分实验地区使用

在年9月全国中小学(小学和初中)开始全新启用部编版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3科课本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课文大幅度减少,例如部编版7年级上册课本就开始每一个单元肯定都会有一篇古文(或古诗),从这开始古文再一次的在语文课本中多了起来。并且语文课本要求读的书也多了起来初中6个学期,每一个学期要求阅读2本书。

初中部编本教材语文在八、九年级中单独拥有两个单元为古诗(文),体现了部教育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20,全国七年级新生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语文》、《中国历史》、《世界历史》、《道德与法治》);全国一年级新生统一使用部编本教材(《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有哪些变化?

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 篇7

一、课堂导入的现状

目前存在一部分老师对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在教学过程中是采用了导入方法, 但导入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 未能抓住学生喜欢新奇事物的特点, 缺乏生动和灵活性, 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有甚者, 有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几乎不采用任何导入方法, 翻开课本就直接切入正题, 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断下降。

二、多样化导入的必要性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开始上课, 学生会有着各种各样的心理, 老师要在短时间里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和心理杂念的干扰, 就要在短时间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思维的齿轮运转起来。但是如果我们的课堂都采用同样的导入方式, 那么即便是多么富有艺术, 亦会导致学生的审美疲劳。要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导入, 创设一个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 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 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 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使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堂的多样化导入

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可以有不同的导入方式。具体采用何种方式, 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 采用最合适的方式。本文基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去年的树》, 分析探讨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多样性。

( 一) 故事导入

所谓故事导入是在讲新课之前, 教师为学生讲一个简短、生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 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课堂上使用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导入课文, 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激发思考, 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课堂上来, 高效的进入学习状态。如课文《去年的树》可以这样导入:

师: 亲爱的同学们, 上课之前老师给你们讲个幽默有趣的故事, 好吗? 故事的名字叫《鹅的生日》。有一只鹅要过生日了, 因为黄鼠狼每次放的屁都是又臭又响, 大家都在犹豫要不要请他来。经过反复讨论, 最后决定让黄鼠狼来, 前提是他一定不能放屁。宴会进展得很顺利, 大家都很高兴。令人意外的是, 黄鼠狼竟然晕倒在地上。经医生诊断, 原来是长时间憋着不放屁造成的。

师: 故事《鹅的生日》的作者是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新美南吉。你们想不想知道更多的新美南吉写的童话故事?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新美南吉的另外一篇童话故事《去年的树》。

小学阶段的孩子充满了稚气, 这一方法利用了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天性, 通过讲述同一作者写的俏皮、幽默的精彩故事, 孩子们能从幽默的故事中, 感受到学习童话故事的有趣,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 二) 音乐导入法

实践证明: 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用音乐导入新课正是创设良好、轻松、愉快的环境行之有效的方法。播放音乐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使我们的课堂气氛显得放松。学生在消除紧张心理的同时, 自信心也会随之提高。如课文《去年的树》可以这样导入:

师: 同学们, 上课之前我们来听一段音乐放松一下吧。 ( 播放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同学们, 我们刚刚听的这首歌的歌名叫什么?

生: 友谊地久天长

师: 是的, “友谊地久天长”是《魂断蓝桥》中的经典歌曲。在很多西方国家, 这首歌通常会在除夕夜演唱, 象征送走旧年而迎接新年的来临。这首歌在很多亚洲地区中的学校毕业礼或葬礼中作为主题曲, 象征告别或结束的情感。其中的一段歌词说到“怎能忘记旧日朋友, 心中能不怀想, 旧日朋友岂能相忘, 友谊地久天长”, 是的, 好朋友之间的情谊怎能轻易忘怀。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讲述两位好朋友的真挚友情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讲的是什么样的情谊吧?

在设计导入时, 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歌曲作为开场, 借助与课文紧密联系的歌曲作为导入途径, 这种方法能在情感上引起学生共鸣, 又可活跃气氛, 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学习。

( 三) 质疑导入法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 他们阅读课文, 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 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 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课文《去年的树》可以这样导入:

师: 同学们,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新课《去年的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生1: 去年的树和今年的树能有什么变化呢?

生2:我知道, 树有年轮, 去年的树肯定是比今年少了一轮。

生3:可是这是常识啊, 有什么好写的呢?

生4: 老师, 这篇课文不是写年轮的, 是写小鸟和大树的故事。

师: 同学们都回答的很好, 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请同学们带着你们的疑问, 读一读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问题的提出, 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并激发他们思考, 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他们有独特的思考方式。虽然他们常常跑题, 问题的回答不是预设的答案, 但是只要这个时候老师及时的进行总结、引导, 学生就能顺利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 四) 图片导入

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也是课堂中常用的, 利用图片导入, 既形象又直观。图片可以给学生一个富有吸引力的直观想象, 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课文《去年的树》可以这样导入:

师: 请同学们看看这张图片 ( 出示本课的课文插图) , 说说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1: 小鸟在欢快的唱歌。

生2: 灯火在歌声中欢快的跳舞。

生3:小鸟把新学会的歌曲唱给煤油灯听。

……

师: 同学们, 这只是你们的猜测, 让我们一去去看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 一些抽象语言无法描述清楚的时候, 就可以借助插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字, 再通过文字去体会背后的情感。一幅插图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幅彩色图画, 更是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 五) 游戏导入法

游戏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这一焦点上, 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通过游戏后的提问, 提醒了学习课文的主要内容, 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如课文《去年的树》可以这样导入:

师: 同学们, 在第三课我们学习《鸟的天堂》知道了大树是鸟儿栖息的地方, 鸟儿在大树的怀抱里活泼、自由的生活。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个游戏好吗? 由四个同学充当大树, 剩下的同学充当鸟儿, 看看哪棵大树停留的鸟儿最多。

师: 这位充当大树的同学真棒, 你的大树停留的鸟儿最多, 说说你的感受。

生: 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 能让这么多鸟儿停留, 我觉得很自豪。

师: 是啊, 能和好朋友在一起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新课《去年的树》, 文中也有一对好朋友, 鸟儿和大树, 可是它们没有你们这么幸运, 它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读一读课文吧。

借助游戏巧设悬念, 拨动学生的心弦,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游戏导入法对中低年级学生特别有效果, 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再巧妙地转移到课文学习中。

四、结语

导入不管采取什么形式, 都要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示教学内容, 这样才能收到实效。[4]一堂课的导入, 只有短短的3—5 分钟, 教师要在这三五分钟内安定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这就要求老师要精心设计导入语, 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如何把课文知识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教给学生, 如何把一堂平凡普通的课上得生动活泼, 如何把平淡的课堂化为神奇的世界, 是每一位语文老师追寻的目标。

摘要: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 巧妙的导入, 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消除学生心理杂念的干扰。然而, 有许多老师对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导入方法枯燥乏味。同样的一堂课, 有多种多样的导入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 运用最恰当的方式导入。以《去年的树》为例, 列出五种不同的导入方式, 分析探讨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多样性。

关键词:课堂,导入,多样化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四年级上册) 5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蔡伟, 纪勇.语文案例教学论:课堂导入与收束3[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 篇8

有效开展数学概念教学,是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重要基础。下面以李健老师执教的《直线 射线 线段》(直线、射线、线段以下合称为“三线”)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开展概念教学。

一、注重对“三线”概念本质的体悟,通过想象使学生有效获得对概念的初步认识

数学概念反映的是一个数学内容的最本质的东西,只有抓住本质,才算抓住了数学概念教学的“牛鼻子”。

李老师紧紧把握直线、射线的无限性(线段具有有限性是已学内容),着力在无限性上做文章。首先,她在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线时,从学生的话语中获得直线、线段两个名词。对于同一条直直的边,一个学生说是直线,一个学生说是线段,学生认知上产生了困惑,在不知所措时,教师巧妙通过课件,以动画的方式展示了神奇无比、能上天入地的孙悟空的金箍棒,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能向两端无限延长的是直线。我们知道:许多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不到它们的原型,说明他们在生活中并不真实存在,它们只是存在于人的理性的头脑中。这样的数学概念比在生活中能找到原型的数学概念更增添了一层抽象的面纱。只有想象能帮助形成概念。孩子们早已熟知的金箍棒很早以前就存在于孩子们的头脑里,它的魔力足以激活孩子的想象,无需教师做过多解释就能理解直线了。概念形成的同时,孩子们自然对直线与线段做出了区别,分清了二者一个无限长,一个有限长。同理,射线概念的形成,也着力于对其本质——无限性的把握。李老师是通过手电筒的光先射到黑板上形成线段,再想象射向无穷无尽的宇宙,不遇到任何障碍物畅通无阻时,就形成了一条射线。

二、注重对“三线”概念体系的建构,通过整理使学生有效获得对概念的深入认识

数学概念通过整理把新旧的相关概念加以比较归纳,形成完整有序的概念体系,才能有效地从整体上深入认识概念本质。

李老师通过多媒体带领学生逛“三线”城,一方面让学生见识数学中书面上不同样子的直线、射线、线段,加强对“三线”的去形式化的本质把握。另一方面用填表的方式,从作图、曲直、端点、长度上对“三线”做一完整的系统的比较(见下表)。这样学生不仅从视觉的表象上,还从概括的抽象上加深了对“三线”的认识。逛“三线”城整理概念时,学生动眼看图形、动口说特征、动手画图形、动脑想理由,多感官参与活动能有效加深对三线概念的理解掌握。

接着是图上作图。如果说填表是着眼于对“三线”的区别上,那图上作图则是对“三线”概念内在联系的探究。首先是师生同时操作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点一个点,就可以得到两条射线。这时整体看是一条直线;部分地看,可以看到两条射线,说明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然后是师生再在直线上点一个点,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是线段,说明线段也是直线的一部分。这时,整体看是一条直线;部分地看,可以看到线段,也可以看到射线。数学概念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的,对这种联系的把握,使“三线”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更为丰满,也更为真实起来。

三、注重对“三线”概念知识的巩固,通过练习使学生有效获得对概念的提升认识

数学概念的掌握除了在体验中形成,在整理中完善,还得在练习中、运用中巩固与提升。李老师通过以下五个环节使学生对概念获得巩固提升。

首先是听一听,让学生听故事回顾了三线的本质特征。其次是判一判,通过辨图形发现了书面形式下判断“三线”的方法——根据本质特征的外在表现,即端点的个数来判断。再次是画一画,通过过一点画直线的操作活动,类推过一点画射线、画线段的情况。教师让学生先猜想再操作,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然后是说一说,说说哪些数学图形是由线段或射线或直线构成的。师生共同例举,发现线段构成多边形,射线组成角,数轴、坐标系、平行线等由直线组成,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使“三线”概念具有了生长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三线”的内在目的性,能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最后是比一比,教师打比方:“一愿烦恼是线段,有起点有终点;二愿智慧是射线,有起点没终点;三愿快乐是直线,没起点没终点,快乐到永远。”从人性的角度赋予数学概念新的内涵,把数学概念本身具有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了“三线”概念的意义。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文内容 篇9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课文内容

1、《飞夺泸定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介绍事情发展的背景;然后围绕“飞”“夺”两字展开,叙述红军飞速赶到泸定桥、攻占泸定桥的过程;最后从长征和抗日的全局评价了飞夺泸定桥的意义。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2、《桥之思》以散文诗的形式描述了我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桥。从桥的基本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介绍了“路桥”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心桥”的和谐美好,寄托了作者希望世界更加和谐、美好的愿望。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白公鹅读后感 篇10

有一次,我的小主人拿着鱼饵、渔竿和小凳子走出家门,我一看就知道他要去钓鱼,于是紧随其后。小主人来到河边,坐在小凳子上准备钓鱼。我想:我是这条河的主人,青草茂密的河岸是属于我的,水边洁净的沙滩也是属于我的,我是不会让你钓到鱼的。

小主人把鱼饵甩进河里,我伸长脖子游到渔竿下,刚想咬一口,小主人敏捷地把渔竿提了提。我咬了个空,垂头丧气地游到一边假装玩耍,趁小主人不注意的时候,我用尽全身的力气拍打翅膀、摆动双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了过去,咬住鱼饵,吃到了美味的“战利品”。小主人大声呵斥道:“你别再捣乱了,要不然我就把你抓起来交给妈妈,用你和白菜一起熬汤喝。”我听了一点也不在乎。随后,我与另外一只鹅打了一架,弄得河里满是羽毛,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河边的芦苇也沙沙作响。小主人气得脸色发青,最后,他无可奈何地走了。

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 篇11

【关键词】随文练笔 教材单元主题 教材时效性 教材有效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68-02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运用语言的典范,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是教育学生的良好素材,因而也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一把钥匙,利用语文教材,开展随文练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笔者就刚执教结束的四年级上册来谈谈随文练笔的几点体会。

一、紧随教材的单元主题进行随文练笔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本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设计编排,单元内各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呈现、展示。如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课文均为写景文章,主要选取三个“世界遗产”景点来体现民族自豪感和培养自觉保护文化、自然等遗产的意识。笔者先是着眼于“写人文景观”,然后各有侧重进行随文练笔。学习《长城》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练笔描写了具有百年历史的兰州中山铁桥;学习《颐和园》根据游览顺序、移步换景进行练笔,写了兰州著名景点黄河风情线;学习《秦兵马俑》描述与想象相结合的写法,描绘了五泉山。中山铁桥、黄河风情线、五泉山等都是兰州有名的人文景观,大家耳熟目详,有话可说,掌握了方法,自然也就对这些风景名胜如何呈现心中有数,笔下不滞了。同为写景的第一单元《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四篇文章是自然景观,随文练笔主要学习仔细观察大自然的神奇,描述自然景观的雄奇瑰丽。同学们有写黄河的穿城而过,有写夏天雷雨天空的变化,有写沙尘的狂虐;第三单元的童话类随文练笔着眼于根据事物的特性进行想象;第六单元叙事类的随文练笔要侧重主题深化;第七单元的写人类随文练笔注重人物性格特点的塑造;第八单元科普说明类的随文练笔则是了解科技,展望未来。紧紧围绕单元主题随文练笔,使得学生对一个主题进行多侧面、多方位地思考练习,形成体系,从而可以开发和重组,以致得心应手。

二、抓住教材的时效性进行随文练笔

课堂上学生对文本材料产生共鸣,心有所动,不吐不快时让其提笔倾诉,学生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由“心动” 而 “笔动”,学生就有物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如学习《乌塔》一课,学生读到乌塔为独自游历欧洲所做的准备时,与之相比,年龄相仿的自己除了佩服,还有自我反省,包括社会环境、父母教育、成长经历。笔者布置了这两项练笔《我与乌塔比童年》《读了〈乌塔〉,我想到了…》,学生任选一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开头一段“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不仅衬托出环境的安静,“阳光”“美丽”“甜丝丝”等词也预示着事情有着好的转机,可见恰当的环境描写不仅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还能暗示事情的发展。学生认识到了这一点,随文练笔就此出发,有的续写这篇课文——小钱康复后去感谢台湾青年,遇到暴雨天气,得知青年出了事故急需输血,毅然回报青年。其中的暴雨天气描述得心惊肉跳,给人一种不祥之感。还有的学生写了自己考试后看到的窗外风景来表达欣喜或沮丧的情绪。《猫》一文学习后学生掌握了用明贬暗褒的反语来表现自己的喜爱之情,随之运用这种方法写出了所喜爱动物的特点。

三、抓住教材的有效点进行随文练笔

整合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有效进行随文练笔。一篇课文可以进行小练笔的点很多,围绕单元主题,选取最有价值的点来练笔,或仿写,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作者对叶老先生家爬山虎的描写是借景抒情,表达作者对叶老先生由衷敬佩之情。学生借用一些典型景物来反映人物品质,表达内心情感:深夜书房的灯光反映爸爸的钻研,门外些微的脚步声牵动着痴呆爷爷对儿子的守候,一双双鞋垫寄托了农村奶奶对儿孙辈的惦念。或补白:《巨人花园》中小男孩的眼神信息,《卡罗纳》中“我”面对卡罗纳时的心理活动或举动,《去年的树》那棵树被砍伐时惦念朋友之约的焦急和伤心。或拓展:《呼风唤雨的世纪》介绍自己生活中的科技发展。学习第二单元《蟋蟀的住宅》、《爬山虎的脚》一组课文时学写观察日记。这些随文练笔有时关注于修辞手法,有时关注于内容细节,有时关注于语言风格,有时关注于文章结构,有时关注于知识拓展,有时关注于情感培养…教学中选取最有价值的点是随文练笔得实效的关键。

四、随文练笔要注意质和量

训练的量要适度,不能贪多求全,增加学生负担,引起学生反感,不能蜻蜓点水,草草了之,没有效果。还要注意训练内容的难易度,过难过易,都会造成耗时低效。为了检查这种练笔的适度性和效果,笔者将全班同学分成八组,每组八人,由作文能力较强者担任组长,每周出一期八开大小的《随文练笔园地》,每人可选择本周内自己随文练笔最满意的作品,或完整的一篇,或出彩的片段,或精妙的句式…教师对各组作品评比并展示,肯定练笔的意义,指出努力的方向,使同学们对自己随文练笔的质和量心中有数,同时教师也对全班随文练笔情况有清楚地了解和掌握,以期下一步的训练有的放矢。

通过一学期的练习,将语文教材的四大功能——凭借功能、示范功能、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充分利用,能适时适度地做好随文练笔,使阅读与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阅读的深入,也有利于写作的浸润,使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难点和重点得到有效解决,这也是笔者作为语文教师今后继续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蒋熙玲. 语文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初探[J].文学教育,2013,(09):100-1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上一篇:我们的智慧校园小学作文650字下一篇:乡村教师国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