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计划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计划(通用7篇)

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计划 篇1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接任初二两个班的科学教学任务,两个班共有学生56人。这届初二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不浓厚,他们的科学素养不是十分理想,但也有极少部分学生虽然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却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较欠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实际特点,在保护学生原有的学习科学兴趣的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本学期的教学的主要目标。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水和水的溶液”、“天气与气候”、“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天气与气候”。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重点、难点: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第2章“天气与气候”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统;简单的天气预报;比热的概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

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人类活动与洪水。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重点:植物的感应性现象;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胰岛素与血糖浓度的调节;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与反射弧;动物行为分类、体温的控制。

难点:动物激素的反馈调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反射活动中信号传导。

第4章“电路探秘”重点:电流的测量;电压的测量;电阻的相关因素;欧姆定律;电路连接。

难点:电压的概念:研究电阻的相关因素的方法;电路连接的计算: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方法。学情分析:

少数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却不是很积极,课后能不会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学习自觉性教弱,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爱好。

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要正确引导,以期让学生对科学充满热情。学生双基情况从其上课情况看,他们的基础不够扎实,很多简单操作做得不够充实,缺乏实践能力,以至于影响其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的能力较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认图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较弱。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教学措施:

(一)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面向全体同学,同时促进个别同学优势的提高,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2.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做好资源共享,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抓好课堂40分钟的教学,做到严厉、活泼、紧张的学习氛围。

(二)提优补差的措施:

1.面向全体同学,以目标抓优生,以情感促差生,以竞争促中等学生。

2.与中差生做好沟通工作,认真开展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厌学到好学轨道上来。

3.因人设题,因题选人,做到全体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肯定优生,鼓励中差生,达到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

(三)其他措施:

1.定期进行知识落实的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补漏工作。

2.进行章节知识的回顾,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做到系统化,便于学生的把握和巩固提高。

3.加强实验教学

(四)、教学进度表:

各个章节教案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

课题:1.1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和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

用水的观念。重点难点:1.水的重要性,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2.水循环过程和产生原因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水的组成和分布(p2图)

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1.地球上的水主要以__态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水以 ___ 态和 ___ 态形式存在。

2.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它覆盖了地球大部分的表面。其次是淡水,占2.53%;最少是的陆地咸水,占0.94%。

3.淡水中最多的是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淡水量的0.3%。

4.陆地淡水尽管只占总水量的 但水体的种类却非常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为我们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和__用水。

5.地球上各种状态的水,在是相互联系的。

【讨论】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证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有水吗?

二、水与生命

1.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物质之一。人和所有的动植物都需要水。如果生物体内缺水到一定程度,生命就会停止。

2.水和生命的关系。

(1)水是地球生命有机体的组成之一。以体中含水量占人体总重的 ____以上,一般动物含水量占体重的_______,其中水母占_____,草本植物中约占 ___________。

(2)水参与地球生物体的活动过程,即生物的____ 活动也离不开水。例如种子萌发的 外界条件之一就是______。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了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例如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为了得到并保证充足的水分,茎、叶的形态都发生了变化,能有效防止水分的蒸发,而根却非常发达,可达几十米深。

(4)总之,水对生命活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对人来说,水比食物更重要。

【讨论】 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是不是不需要水?

第二课时

三、水的循环

1.阅读p5水的循环图。

2.水循环的涵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地球上的水体、土壤和植物叶面的水分通过 ____蒸发__和_____蒸腾__进人大气。

通过气流被输送到其他地方,在一定条件下,水汽遇冷凝结成云而降水,又回到地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降落到地表的水经流动汇集到江河湖海。在运动过程中,水又会重新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等变化。

3.水循环的领域。

(1)海陆间循环。可以表示如下:

源得以再生和补充。

(2)

(3)

[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水循环中最重要的,它能使陆地上的水资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典型例题解析] 【例1】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 【解析】 本题的解答要从三个方面考虑:(1)地球上水体总量确实不少,但有96.53%是海洋水,淡水只占2.53%,且淡水的主体又是目前尚无法利用的冰川,可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2)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世界上各个地方水资源不同;同一地方,在不同季节相差也很大;(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所以我们要提倡节约用水。

【例2】 分析下面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运动过程框图,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框图中a、b、c、d、e所表达的水循环中的各种环节名称。

(2)目前人类对水循环中哪一环节可以施加影响?请举例具体说明。

【解析】 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循环中最重要的一种循环形式,要正确填写出题目中所要求的各种环节的名称,必须了解海洋和陆地之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广阔的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 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陆地上的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着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完成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回忆了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运动过程,题中第一小题的答案便迎刃而解。要回答第二小题的问题,首先要想到目前人类对水资源利用所采用的一些措施,诸如修建水库、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等等,然后思考一下这些措施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属于何种环节,问题便可得到解决。目前人类活动对全球水汽的蒸发、凝结、输送等环节几乎没有影响,而对地表径流输送,在局部地区却可以施加某些影响。

[课堂练习]

1.地球上储量最大的水体是()

a.海洋水 b.陆地水 c.冰川水 d.湖泊水

2.陆地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人类较易利用的只占淡水总储量的0.3%,它主要包括()

a.河水、湖泊水、地下水 b.陆地水、冰川、江河水

c.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冰川 d.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3.下列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

a.青蛙 b.水母 c.人体 d.植物种子

4.地球上的水呈 态、态和 态,分布于、和中,形成 水、____ 水和大气水,大气水主要是由海洋表面水蒸发而来。

5. 分布在地球各处的水通过、下渗,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在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循环。

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因为水不仅是___________ 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生物的 ____ 也离不开水,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做到节约用水且保护水资源。

课题:1.2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教学重点: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元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

物的概念和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物理性质

文字表示:纯净的水是无色的、无气味、无味道的液体

态)

文字体现:101kpa,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凝固点0℃ 沸点100℃ 思考:冰山浮于水面,说明了什么?答:冰的密度比水小 说明:4℃是时密度最大,为1g/cm

二.化学性质

1.水的电解

①实验过程:见书p7

②实验现象:a.两个电极上出现了(气体),两支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b.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产生

淡蓝色火焰);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慢慢打开活塞,观察到(木条又重新燃烧—复燃)

③v正:v负≈1:2

④重点强调气体的检测:

正极气体:放时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氧气的检验方法;负极气体:用燃着的木条点燃,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证明是氢气---氢气的检验方法 ⑤结论: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文字表达式: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实验中,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水变成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 :1。实验说明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早在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就提出了原子概念。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够“看到”原子的图象。

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能重新组合生成另一些分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那么究竟由几个氢、氧原子组成一个水分子呢?

附加:根据电解水实验现象得知:v(h2):v(o2)=2:1,试推导水的化学式

(已知ρ氢气=0.09g/l, ρ氧气=1.43g/l)

提示:v(h2):v(o2)=2:1

ρ氢气=0.09ρ氧气=1.43氢元素质量:氧元素质量=?:?

氢原子个数:氧原子个数=?:?

水分子的化学式为:

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水的化学式为h2o

启示:一要物质的化学式都是根据定量的实验结果测定出来的。

{微观分析}:微观状态下水分子的分解过程(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1 个水分子分解成了两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文字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而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二、小结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3、通过电解水实验证明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而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课堂练习

1.冬天,带水的自来水管容易冻裂,主要原因是 :

a.铁管热胀冷缩 b.铁管热缩冷胀

c.液态水比冰密度大 d.冰比液态水密度大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水里有氢气和氧气 d.将氢气和氧气充分混合,就能得到水

3.用符号或文字表示:

(1)两个氧原子(2)两个氢分子(3)两个水分子(4)一个氧分子

(5)h2(6)2h(7)2o2(8)nh2o

4.一个水分子的构成是 :

a.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 b.两体积氢和一体积氧

c.氢原子和氧原子 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h

2质量:

o2

质量=?:?

课题:1.3水的浮力 教学目标:

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

浮力。

2、能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3、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并会用物体的浮沉条

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1、物理知识得出的公式比较多,一多学生就感觉摸不到头脑,所以,在教学过

程中对公式代表的字母含义要一直强调,先中文再字母的方式。在得出阿基

米德定理的时候,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渗透。

2、对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漂浮,悬浮,下沉等字的规范表达要强调。实验比较

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思考非常重要,如实验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

3、密度计的原理应该让学生自己摸索出来,这样对前面的知识也是种巩固。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

1、液体的浮力。

船能浮在水面上,但有时候确会沉入大海呢?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有些人确可以在死海上看书呢?(除了游泳的技巧)

答: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实验】p19,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得出:※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p20,图1-43,先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块,使测力计的读数变小。(物块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将物块浸没在水下,测力计的读数也变小。(水对物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

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得出:※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f浮=f-f‘。(条件:物体在水中会下沉)

推广: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2、气体的浮力。

气体对进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有什么事实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热气球、烟上升等等)

【实验】p21图1-44,问学生该怎么做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

(现在状态下,打气针还没有完全插入篮球的气孔,排球不会漏气)

把打气针插入,气会从排球跑到气球里面,可以得出什么?

(杠杆左边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排球里的气体压强大,传到了气球里面,这样排开大气的体积增加了,浮力也增加了,所以杠杆失去了平衡。)

※气体也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二、阿基米德原理。

【提出问题】既然气体和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但浮力的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当人躺在浴缸的水中时,人会有什么感觉?水发生了什么变化?(人会有一种变轻了的感觉。浴缸的水面会上升。)

人为什么会变轻?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人变轻是因为人受到水的浮力。水面上升是因为人浸入水中后,排开了一部分水。)

【建立假设】那么,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物体所排开水的多少)

【实验】p21图1-45,将物体逐渐浸入水中时,物块排开水的体积逐渐增多,测力计

的读数逐渐变小,浮力逐渐增大。

结论: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排开的水越多,浮力越大。那么,如何定量的证实这个结论呢?

【设计实验】要测量浮力的大小,还要测量物体排开水的多少(体积)。如何测? 利用图1-45的实验器材,讨论:如何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怎么样安排实验的步骤?应当设计怎样的实验数据记录表?(然后交流讨论,给出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收集证据】

(1)在溢杯中盛满水,将小烧杯放在溢杯的出水口下;

(2)将物块悬挂在测力计上,用测力计测出物块的重g;

(3)将物块浸没在溢杯的水中,读出测力计的读数f;

(4)将溢杯溢出的水注入量筒内,测出它的体积v排水;

浮排水浮排液 阿基米德定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

同样,阿基米德定理可以推广到气体上面。

三.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1、对阿基米德定理这个公式f浮=g排水=ρ液gv排的理解应注意:

(1)公式中ρ液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

(2)公式中v排是浸入液体时,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完全浸入;物体部分浸入。

(3)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直接关系。

※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把物体压入水中,感觉浮力变大,这时候是从水面压入水下,当完全浸入后,就不会感觉到更吃力了,用物块挂在测力计下的实验来说明;※与物体的形状无关:用橡皮泥变形挂在测力计下的实验来补充说明。

2、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注意计算过程中单位要统一)

课堂练习:

1.关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b.浮力的施力物一定是水

c.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成正比 d.实心的铁球也能浮在液面上。

2.用手将一个木球放入水中某一深度后,松开手,木球上浮,在木球未露出水面的时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不变;b.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变大;c.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变小;d.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逐渐变小.

3.酒精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把体积为500厘米3的铁块浸没在酒精中,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_牛.

4、一个体积为1000厘米3的物体浮在液面上,受到的浮力大小为4.9牛,画出这个物体的受力示意图,并求出这个物体的密度,这个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

四、物体沉浮条件。

【实验】观察p22图1-48得出,一只上浮出水面,一只下沉到水底,一只悬浮在水中 问:既然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上浮,有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下沉,有的能够静止在液体内部呢?

原因:三只球所受到的重力不同,如果全部浸入受到水的浮力相同。根据力和运动关系: f浮

f浮>g 上浮 f浮=g 悬浮或漂浮

注意: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沉到水底:f浮+f支持力=g)

问:知道了物体沉浮的条件,那你平时常见到哪些物体在水中会上浮?下沉?

(木头上浮,石块在水中下沉)

问:你能不能根据木头、石头和水的密度大小关系,猜测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跟物质密度之间的关系呢?(密度比液体小的上浮,密度比液体大的下沉)

举例生活中大量的例子并相互作出解释: 如:煮汤圆和泄漏的石油

五、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

把模拟密度计分别放入水中和盐水中,问:为什么将吸管放入不同的液体中,液面所对的位置会不同?(因为不同的液体密度不同,受到的浮力也不同)

注意:密度计的下端装有铅丸或水银;密度计上所标的数值是纯数,这个纯数代表被测液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的比值。(下大上小,刻度不均匀)

2、关于轮船

问:捏成一团的橡皮泥会沉入水底,而做成空心的橡皮泥却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 做成空心的目的是调节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即把橡皮泥做成空心,它受到的重力没有改变,而因为空心的橡皮泥可以排开更多的液体,获得更大的浮力,从而使橡皮泥漂在液面。

轮船也是如此,titanic的沉没,进水。(p27阅读)

有多条载重线(吃水线),因为浮力的大小不仅与船只排开水的体积有关,而且和水的密度有关。

3、关于潜水艇

【实验】注意观察:当注射器将气体压入玻璃球时,或将球内的气体吸出时,玻璃球内的水量和玻璃球沉浮的状态。

当注射器将气体压入玻璃球时,球内的水量减少,球(和球内的水)受到的重力变小,一旦重力小于浮力,球将上浮;反之,当注射器将球内的气体吸出时,球内的水量增多,球(和球内的水)受到的重力变大,一旦重力大于浮力,球将下沉。

潜水艇的结构和沉浮原理。p25

课题:1.4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教学目标:

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3、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重点难点:

1、物质的溶解性

2、溶解的概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溶液

生活中,将蔗糖放入水中,发现蔗糖 消失了,水变成了 甜甜的糖水,说明,蔗糖在 水 中 被溶解 了。通过实验还会发现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它物质中。

【实验】

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或硫酸铜)晶体放如水中,有什么现象?

现象――可以看到沉在杯底部的高锰酸钾晶体周围出现一圈紫红色液体,紫红色慢慢扩大,隔了一段时间,杯中的液体变为均一透明的紫红色。

2、将固体碘(黑紫色)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

现象――可以看到加入的碘很快溶解,液体变成橙色(或棕色)。

【结论】:高锰酸钾固体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

1.溶质、溶剂和溶液。

(1)被溶解 的物质称为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能溶解其他物质 的物质称为溶剂;(如水、酒精等)

(3)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是一种混合物)(碘酒、高锰酸钾溶液、糖水、盐水等)

【思考】以上溶质是固体,那么溶质可否是液体或气体呢?

――可以。举例:医用酒精中的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溶质是二氧化碳气体,溶剂是水;泉水中溶有矿物质外,还溶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思考】:

1、果汁能溶于水中,果汁是溶质吗?

―不是,果汁中已经溶有许多物质,本身就是溶液

2、河水能用来养鱼,说明河水中溶解了哪些物质?

―河水中溶有矿物质,还溶有氧气等,冷开水中的氧气、矿物质很少,不能提供鱼生活所必需得物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溶液:①把两种能够起反应的固体物质混合在一起,反应进行得很慢,但如果把这两种物质分别配成溶液,然后把两种溶液混合,反应进行得快。②人和动物、植物摄取养料,必须溶液才能吸收。③生活中的酒、醋、酱油以及众多的饮料都是溶液。

2.溶液的特征。

溶液是一种 均一、稳定 的 混合物。

(1)均一是指溶液内部各处性质 相同 ;

(2)稳定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溶质和溶剂不会分离;

(3)溶液由 溶质 和 溶剂 组成,故是混合物。

3.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定。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 固体、气体,溶剂是 液体 ;

(2)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 溶质 ;但有水时,不论水的多少,水是 溶剂。例如:95%的酒精中5%的水是溶剂

4.描述现象

水是最常见的、也是较好的溶剂。日常生活中除水外,常用的溶剂有酒精、汽油、香蕉水等。实例:碘酒溶液中酒精是溶剂;油漆中的香蕉水是有机溶剂。【实验】准备一杯泥浆水,一杯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观察,让学生

二、悬浊液和乳浊液、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 悬浮液。

如: 泥水 就是悬浊液。有些药水如“钡餐”服用时需要摇匀,液体会变得混浊不透明,就是悬浊液。血液是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又叫 乳状液 牛奶乳白色,不透明,放的时间长一些,会出现一层白色油脂。这就是乳浊液。

3.悬浊液和乳浊液合称浊液,它们的特点是不均

一、不稳定。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思考】将泥浆水、牛奶与高锰酸钾水溶液、蔗糖溶液情况比较,能不能说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与联系?

【实验】p28物质的混合,把食盐、色拉油、粉笔灰等分别放入3个装有清水和一个装有汽油的试管中。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现象,再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请学生叙述现象,找出各自的特点:食盐不断地向水中扩散,溶解在水中。粉笔灰和色拉油与水形成的混合物浑浊、不均匀,静置后分层.色拉油在汽油中形成溶液。讨论后得出:

2.联系生活,介绍干洗原理。

我们穿的有些衣服的衣料是由天然纤维,如羊毛、真丝等制造的,湿水后会缩水、变形甚至退色。遇到这类衣服或衣物沾上墨汁、指甲油等用水难洗的污渍,就需要干洗。干洗时,干洗店使用一些有机溶剂作为干洗液,把油性污渍洗掉。由于干洗溶剂都是一些致癌物质或具有中度毒性,对人体有害。所以,拿去干洗的衣物要相隔数天才可领回,使残留的干洗溶剂先挥发掉。

[课堂练习]

1.溶液是由 溶质 和 溶剂 组成的。故溶液的质量等于 溶质和溶剂质量 之和。溶液的体积 小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因为 分子间存在着间隔。

2.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相同点是(d)

a.都是浑浊的 b.都是均一的 c.都是稳定的 d.都是混合物

3.溶液区别于悬浊液、乳浊液的根本之处是(b)

a.溶液五色透明 b.溶液稳定、均一 c.溶液可能有颜色 d.溶液没有气味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不同的物质分散在水里,结果是不一样的。(√)

(2)泥水是一种溶液,其中泥是溶质,水是溶剂。(×)

(3)凡是均

一、稳定、透明的液体都是溶剂。(×)

(4)生产和科学实验里,常用的是水溶液,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5)动植物所需的养料必须成为溶液状态后才能被吸收。(√)

课题:1.5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重点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在不断加入硫酸铜之前的溶液都是硫酸铜的不饱和溶液。思考、讨论: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那么,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

3、溶液和稀溶液: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

现象:氯酸钾未全溶,已达到饱和;食盐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过渡: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如何定量地判断溶质的溶解能力?

二、溶解度

(一)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即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理解这个概念,抓住四个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一般为水)、达到饱和、(2)

2解度是10克。

3溶解度是24

4是39 溶质的质量(单位为克)溶解度值越大,表明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练习:指出下列各句的含义及判断是非:、20℃,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克,表示。、20℃时,100克食盐溶液里含有10克食盐,所以20℃时食盐的溶、在20℃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克,则硝酸钾的、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

5、在20℃时,100克水里最多溶解39克氯化铵,则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9克

6、在30℃时,50克水里最多溶解20克硝酸钾,则硝酸钾的溶解度

(二)、溶解度曲线(p33图):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曲线上各点: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表示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情况。曲线的交点:表示这几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读图回答:

1、大多数固体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温度对溶解度影响最大的物质是硝酸钾,影响最小的物质是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如)随温度的升高而。

根据以上溶解度曲线回答 :

1、℃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0克;

2、10 ℃时硝酸铵的溶解度为 ;

3、℃时硝酸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为 克。

4、20 ℃时硝酸钠、氯化铵、氯化钠 硝酸钾四种物质的溶解度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为。

5、10 ℃时150克硝酸铵投入100克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为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温度升高到20 ℃,所得溶液为 溶液。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①有的影响很大(曲线较陡)。如:硝酸钾。

②有的影响很小(曲线平缓)。如:氯化钠。

2、极少数物质及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如:熟石灰。

3、曲线上的点:表示某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且溶液是饱和溶液。

4、曲线下面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5、曲线上面的点:表示溶液是饱和溶液,且溶质有剩余。

6、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7、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8、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巩固练习:

1.某温度下,把10克氯酸钾入50克的水中,结果发现还有6克氯酸钾没有溶解,求该温度下氯酸钾的溶解度。

2.如下左图,a、b、c分别表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t 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在t 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在 ______℃时,b和c的溶解度相等

说明:所谓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时相对的。自然界没有绝对不。习惯上称作“不溶”

的物质,只是溶解度很小,一般忽略不计而已。

例1:0.05克某物质在室温时溶于10克水中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是多少?该物质属于溶解性哪个等级?

提问: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温度高低、是否搅拌、食盐颗粒的大小

探究: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一、提出问题: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二、建立假说: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猜测:

猜测1:溶解度可能与 温度 有关

猜测2:溶解度可能与 压强 有关

猜测3:溶解度可能与 溶剂 有关

猜测4:溶解度可能与 溶质 有关

三、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方案1)在室温下配制硝酸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给饱和溶液加热后再加入硝酸钾,观察此时硝酸钾是否溶解了?一直加到硝酸钾不能再溶解为止。想一想:为什么加热后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

将此时的饱和溶液冷却至室温,你观察到什么现象?是否有大量的硝酸钾固体析出?想一想:为什么会有硝酸钾固体析出的?

得出结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温度是影响硝酸钾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温度(外因)

通过几次实验,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内因)、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讲解p33例题 四.溶液的配制(p34)--略 附:体积分数(p35)

课题:1.6物质的分离

教学目标:1.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

重点难点:1.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

2.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要用

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溶液普遍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自然界中的河水、海水和泉水等都不是纯净物,都是溶有多种溶质的溶液。那么,怎么将这些物质从水中提取出来,比如从海水提取食盐?

一、晶体的形成1、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a.常见物质的晶体如,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明矾、水晶、金属等,观察。

b.常见的非晶体物质,如硫磺粉、红磷、蔗糖、玻璃、橡胶、塑料、蜡烛、松香等。发现: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晶体的形成 思考:我们所吃的食盐是如何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

解答:我们所吃的食盐大多数就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

吹日晒,水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方法1:蒸发溶剂--适用于所有的饱和溶液。如食盐的提取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取到晶体呢?实验:p38-39

实验:1)配制一杯70摄氏度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利用吸管吸取一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片上。

3)仔细观察(或用显微镜观察),有没晶体出现?

4)静置、冷却、析晶

总结出这是利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即:

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

总结可得出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可以通过蒸发溶剂使溶液变浓,再继续蒸发溶剂而获得晶体;也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来获得晶体。

事实上,在生活生产中人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问1:为什么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

问2: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得到晶体?

问3: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

(前一种是,后一种不一定。)

例: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二、结晶水合物

无水硫酸铜粉末 是白色的 硫酸铜晶体 是兰色的 硫酸铜溶液 也是兰色的三、关于溶解和析出的平衡

由于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从宏观角度看,把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

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计划 篇2

关键词:教材特点;创设情境;典型事例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5-04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宿迁地区使用鲁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已经五年了,2011版初中化学课程标准颁布后,教材也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教材从内容的选取、知识的架构、目标的实现、能力的培养、科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都有显著特点,更加生活化、社会化、人文化、科学化。

一、教材精选身边的典型事例

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新教材从实际问题中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展开学习,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景。例如,请选择你感兴趣的物质(如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雨水、自来水、汽水、啤酒和洗涤剂等),用pH试纸测定它们的pH。

教材在落实核心知识过程中,注重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如:水的净化、钢铁制品的锈蚀与防护、燃烧与灭火等;以及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密切的环境问题,如:水的污染、大气的污染、新能源的开发、农药和化肥的开发和使用等。在文字的表述上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语言的表述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材更加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贴近。老教材中关于氢氧化钙是这样的“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新教材中这一句话改成了“氢氧化钙是熟石灰或消石灰的主要成分”,关于氧化钙老教材是这样说的“氧化钙俗称生石灰”,新教材改成了“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按照老教材中的说法熟石灰应该是纯净物,而新教材的说法就应该是混合物。新教材中的说法应该更符合实际的状况,如果不去研究新教材,而只根据经验去教书,可能会犯错。

二、教材注重情境的创设

初中学生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往往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新教材利用一些可读性强的情景材料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表述上多用启发性的语句,如“你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

为防止文字冗长、拖泥带水,在教材中设置一些栏目,如“多识一点”、“活动天地”、“实验探究”、“长话短说”等。每一个栏目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体味化学的独特魅力。 同时,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给学生留下很多感悟。

如:讲到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中的图片“光合作用”就很唯美,“葡萄酿成酒”就很令人向往,教材中表达氯化钠的形成时的插图,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形象。

三、选取适当的题材和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新教材注重引领学生认识化学在推进社会文明进程中重要贡献,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和利用前景,初步认识化学应用带来的两重性,形成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

比如,化学的开篇就有这样一段话: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每一次时代变革都与化学科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从钻木取火的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从钢铁、化石燃料得到广泛应用的工业时代到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化学科学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依靠化学,人类才能更好地解决诸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疑难疾病救治等重大问题;依靠化学,人类才能架设起从贫穷走向繁荣、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地球走向太空的桥梁。

再如: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分布范围也很广,但是大约97.5%的水集中在海洋和咸水湖里。跟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5%,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江河水、湖泊淡水以及浅层地下水,仅约占地球淡水总量的13%,占地球总水量的0.3%。

我们平时上课时,要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素材,多给学生一些信息,让我们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起来,让学生能从化学课堂走向实际生活,能在实际生活中体味化学的无处不在。这也正是王祖浩先生所希冀的那样,能让学生在化学课上体会出化学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四、教材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新教材充分体现科学探究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运用演示实验、科学探究、家庭小实验等多种探究方式,利用化学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清晰、生动和神奇的现象,启迪学生思考。

演示实验: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的四个实验:

实验1. 点燃镁条。

实验2.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几滴酚酞试液。

实验3. 将几颗锌粒放入试管中,再加入3~4 mL稀盐酸。

实验4. 取3~4 mL硫酸铜溶液于一试管内,再用滴管滴加4~5滴氢氧化钠溶液。

这四个实验就清晰而生动,神奇而富有感召力,如果第一节化学课上有这样的实验,学生一定会被神奇的化学反应现象吸引。

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比如单元3到实验室去“配制80g 10%的氯化钠溶液”等。教学中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地去做实验,能演示的演示,能分组的分组,实验的效果远非语言的讲解可以比拟的,如果仅从考试的分数上衡量可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但从学生学习化学难度上来看,从学生的终身学习上来看,从对化学学科的发展来讲,还是实验效果好得多。比如说学习盐酸和金属氧化物反应时,让学生做一做生锈铁钉与稀盐酸的反应,现象自不必死记,还可以在不同小组的实验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实验室一般没有生锈的铁钉,铁钉一般由学生自带,不同的同学带来的铁钉锈蚀的情况不一样,在加入等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后所看到的现象各有所不同,仔细分析下来收获颇丰。

五、教材注重体现科学方法的指导运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教材在编写范式上改变以陈述方式为主的传统做法,有计划地介绍有关的科学方法。配合内容学习观察、测量、记录、分类、比较和简单的实验设计方法,逐步展示类比、假说、模型化和收集信息、处理数据等方法的应用。如:第一单元出现了观察、测量、记录等内容,第二单元出现了物质的简单分类内容,第二单元的单元练习中出现了简单的比较和实验设计的内容。以后各单元就逐步展开了科学方法的应用,如归纳、演绎等,有些方法并没有明确说出这些是什么方法,但都有体现。

第七单元第一节酸及其性质中,先较详细地讲述盐酸的化学性质,后再学习稀硫酸时这样说: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与镁条、碳酸钠粉末和生锈的铁钉反应,你会观察到哪些现象?

在总结酸的通性时说:为什么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那是因为它们在溶于水时,都解离出了共同的阳离子——氢离子,正是由于氢离子的存在,导致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称作酸的通性。

在学习硫酸时,用到了类比的方法,在总结酸的通性时,应用了归纳的方法。在这样学习的基础上,我们非常容易地利用演绎的方法类推其他常见的非氧化性酸的化学性质。课本之所以进行归纳,其本意也正是想利用酸的通性来演绎出相关的内容,这在老版本中是没有的。

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新教材中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指导语,如:请你探究、试一试、阅读以下内容,并回答问题等有针对性的提示,有助于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方法,在版面设计上,页面上留出一定的空白供学生写要点、提问题,记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以及分析和判断的结果。

一堂好的课,不是老师教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学生有了得当的学习方法,比什么都重要,如果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教起来的任务就轻松了很多,我想这就是大家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意思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 毕华林,卢巍.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7

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检测 篇3

1.D 2. D 3.A 4.C 5.C 6.D 7.D 8.D 9.C 10 C 11C 12D 13B 14D 15 D

二、填空题

16.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右;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飞机(气垫船、轮船等);月球上是真空 (原因是(当电风扇工作时,电风扇对空气有向前的推力,则空气也对电风扇有向后的推力,而电风扇是固定在车上的,所以车在这个空气的向后的推力作用下,开始向后运动了)

17.20N 0N, 4N,竖直向上

18.⑴不应该,⑵不必,⑶惯性,⑷船尾的甲板上,⑸前

19.(1)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0~5N;

(2)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

(3)物体的重量是1.6N;

(4)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为1.6N;

(5)物体受到的合力为0;

(6)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答案不唯一)

20.增大摩擦;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21.不变

22.5;15

23.平衡;依然

24.静止;2

三、作图题 25.略 当旋翼旋转时,旋转的叶片将空气向下推,形成一股强风,而空气也给竹蜻蜓一股向上的反作用升力,这股升力随著叶片的倾斜角而改变,倾角大升力就大,倾角小升力也小。当升力大于竹蜻蜓的重量时,竹蜻蜓便可向上飞起。 竹蜻蜓的叶片和旋转面也保持一个倾角,所以当我们用手旋转竹蜻蜓时,它会得到空气的反作用推力而向上飞出

26.重心应画在物体的中心;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7.两只蚂蚁拖拉米粒的力的方向相反,得到的合力更小,产生的作用效果比一只蚂蚁用力的效果也就更小。

四、实验计算题

28.同时落地;空气阻力

新浙教版科学目录 篇4

第1节 水在哪里

第2节 水的组成

第3节 水的密度

第4节 水的压强

第5节 水的浮力

第6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第7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8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第9节 水的利用和保护

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

第1节 大气层

第2节 天气和气温

第3节 大气的压强

第4节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第5节 风

第6节 为什么会降水

第7节 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第8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第9节 中国东部的季风和西部的干旱气息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第2节 神奇的激素

第3节 神经调节

第4节 运动的行为

第5节 体温的控制

第4章 电路探秘

第1节 电路图

第2节 电流的测量

第3节 物质的导电性

第4节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第5节 变阻器的使用

第6节 电压的测量

第7节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第8节 电路的连接

实验与制作

第1章 生活中的水

实验一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实验二 硫酸铜晶体的生长

第2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

制 作 制作飞机机翼模型

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实 验 植物的向性

第4章 电路探秘

实验一 用电流表测电流

实验二 用龟压表测电压

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计划 篇5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Cl—35.5 K—39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我们经常会看到标有“补钙”“补铁”等字样的食品和保健品。这里的“钙”“铁”指的是()

A.原子    B.物质     C.元素     D.分子

2.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原子构成的一组是()

A.金刚石、氦气

B.水、铁

C.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D.氢氧化钠、氯化钠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B.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氯

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

D.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钙

4.下列化学用语中,关于数字“2”表示的意义正确的是()

A.2H:表示两个氢元素

B.Mg2+: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NO2:表示二氧化氮中含有两个氧原子

D.2NH3:表示两个氨分子

5.观察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是实心球体

B.质子、中子、电子均匀分布在原子中

C.质子与电子质量相等

D.整个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6.如图为锶(Sr)和溴(B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Sr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

B.Br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7个电子

C.Sr和Br可形成化合物SrBr

D.Sr和Br可形成化合物Sr2Br

7.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C.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D.铝原子与铝离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8.有NH3、N2、NO、X、HNO3五种物质,均含氮元素,且氮元素的化合价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则物质X是()

A.NO2

B.N2O

C.N2O5

D.NaNO3

9.下列有关物质粒子或图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都不发生改变

B.未见饭菜就闻到饭菜的香味,说明物质的分子很小,且在不停地运动

C.某粒子结构示意图为,表示的是一种金属阳离子

D.构成金刚石、石墨、C60等碳单质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都为6

10.下列物质按照混合物、单质、氧化物顺序排列的是()

A.冰水共存物、水银、二氧化锰

B.空气、硫黄、二氧化硫

C.食盐水、水、干冰

D.大理石、氯化钾、氯酸钾

11.过氧乙酸是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过氧乙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C2H4O3,属于氧化物

B.过氧乙酸是由碳、氢、氧原子构成的C.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6

D.过氧乙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2.根据下列元素的信息和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溴原子的中子数为35

B.上述五种元素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⑥

C.②和③所对应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BrNa

D.上述元素中,化学性质相似的是②和④

二、填空题(26分)

13.(4分)用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氢分子:__________。(2)氢氧化钙:________。

(3)三个亚铁离子:________。

(4)标出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

14.(6分)回答下列问题:

(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____________。

(2)水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是由__________构成的。

(3)水通电分解过程中,不变的微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湿抹布擦过的桌面,一段时间后变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定质量的水蒸气冷凝成水时,其体积变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10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序数为11的元素属于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原子序数为9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

(3)利用单质的可燃性制造烟幕弹的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4)含有原子序数为1、7、17三种元素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

(5)化学符号2OH-表示的意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6分)初中化学学习中,我们初步认识了物质的微观结构。

(1)氯化钠、金刚石、干冰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

(2)图1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该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图2是CO与O2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粒子是_____(填序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三、简答题(16分)

17.(8分)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

(1)碘固体(I2)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等质量的碘固体和碘蒸气比较,碘蒸气的体积远大于碘固体的体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空气是一种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取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先倒入半杯水,再放入一大块冰糖,立即在玻璃杯外壁液面位置做上记号,冰糖完全溶解后液面低于记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8分)构建安全体系,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国计民生。近期,媒体报道的某些环境问题、卫生问题和安全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1)据报道,某地两个月查处了13家“铝包子铺”。所谓“铝包子”是指所用面粉中非法加入了含有硫酸铝铵[NH4Al(SO4)2·12H2O]成分的泡打粉,食物中铝元素超标,危害身体健康。在硫酸铝铵中,所含非金属元素共有________种。

(2)露天烧烤不仅污染环境,导致周边空气中PM2.5严重超标,在烧烤的肉类食物中还含有强致癌物质——苯并(α)芘,化学式为C20H12,在苯并(α)芘中,氢元素与碳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为________。

(3)据报道,在104国道某段,一辆载有20多吨浓硫酸的罐车不慎侧翻,造成大量硫酸(H2SO4)泄漏。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_。

(4)世界卫生组织将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我国采取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等控烟措施。我国遭受二手烟危害的非吸烟人口多达7.4亿。烟雾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尼古丁(C10H14N2)和焦油,这三种物质被称为香烟的三大杀手。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尼古丁由3种元素组成 ②尼古丁中含10个碳原子 ③吸烟对他人无害

④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属于氧化物  ⑤在尼古丁中碳元素的含量最高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⑤

四、探究实验题(14分)

19.图

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

所示。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

mL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

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试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8分)

20.钠摄入过量或钾摄入不足都是导致高血压的风险因素。日常生活中选择食用低钠盐能实现减钠补钾。如图为某品牌低钠盐的标签,请你根据标签回答以下问题:

(1)氯化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

(2)人体每天摄入钠元素的质量不宜超过2.3

g。如果人体所需的钠元素全部来自该品牌食盐,那么一个人每天摄入该品牌低钠盐的质量不宜超过多少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一、1.C 2.A 3.A 4.D 5.D

6.A 点拨:Sr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在反应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离子,A正确;溴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反应中容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离子,B错误;Sr和Br可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SrBr2,C、D错误。

7.B

8.A 点拨: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N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NO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HNO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则X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可以为+3或+4。故选A。

9.A 点拨: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核电荷数不发生改变,核外电子可以得失,发生改变。

10.B

11.C 点拨:C2H4O3是一种含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A错误;过氧乙酸是由过氧乙酸分子构成的,过氧乙酸分子是由碳、氢、氧原子构成的,B错误;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2+1×4+16×3=76,C正确;过氧乙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3)=6:1:12,可见其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D错误。

12.D

二、13.(1)2H2(2)Ca(OH)2(3)3Fe2+(4)MO

14.(1)水分子(2)氢元素、氧元素;水分子

(3)氢原子、氧原子(4)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5)温度降低,分子间间隔变小

15.(1)金属(2)

(3)P(4)NH4Cl(5)2个氢氧根离子

16.(1)氯化钠(2)失去(3)D

三、17.(1)碘固体和碘蒸气都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2)等质量的碘固体和碘蒸气,含有的碘分子个数相等,碘蒸气中碘分子之间的间隔远远大于碘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所以碘蒸气的体积远大于碘固体

(3)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分子

(4)分子间有间隔,糖分子和水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间隔当中,使总的体积减小

18.(1)4(2)35(3)+6(4)A

点拨:(1)硫酸铝铵化学式为NH4Al(SO4)2·12H2O,含有N、H、Al、S、O

5种元素,其中所含非金属元素共有4种。(2)苯并(α)芘的化学式为C20H12,氢元素与碳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20=3:5。(3)设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x,则(+1)×2+x+(-2)×4=0,x=+6。(4)①尼古丁由3种元素组成,正确;②1个尼古丁分子中含10个碳原子,②错误;③因烟气中含有许多强致癌物质和有害物质,分子不停运动,别人会被动吸烟,故对他人有害,③错误;④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含氧化合物,故属于氧化物,正确;⑤尼古丁中碳、氢、氮元素质量之比为(12×10):(1×14):(2×14),所以碳元素含量最高,正确。

四、19.(1)进行对比

(2)B试管中的酚酞试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试液很快变红色

(3)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 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率越快

(4)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更能体现化学变化的过程(或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等)

五、20.解:(1)74.5

(2)设一个人每天摄入该品牌低钠盐的质量不宜超过x。

x×70%××100%=2.3

g x≈8.4

g

答:一个人每天摄入该品牌低钠盐的质量不宜超过8.4

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计划 篇6

(着眼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心理特点,把握教材,运用教材,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

本文的写作特色:

1、根据事物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2、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说明事物

3、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这得力于细致的观察和精心的选择

学情分析 《松鼠》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文字浅显易懂而且生动形象,学生本身对这样的文章是充满兴趣的。经过了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较好地去品味和理解课文。

设计思路 在教学本文时,我先设置用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内容及作者;再让学生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为进一步学习做准备。然后让学生精读课文,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有关说明文的一些常识内容,为后面教师的详细讲解做好准备。最后对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进行重点的赏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如:朗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重点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掌握“驯良”“矫健”“蛰伏”“苔藓”等重点词语。

2、抓住关键句子,准确把握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

3、学习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4、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激发关爱、保护野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先总说后分说的逻辑顺序

教学难点 准确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

教学准备 1、学生朗读课文,查阅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完成《伴你学》中的课文导学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今天想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大家认识,你们想不想知道它是谁啊?我这里有一个谜语,看谁能最先猜出来。“它形状像耗子,生活像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

2、简介作者 1、猜谜语

2、简介作者情况 利用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给加点字注音

驯良()矫健()帽缨()榛子()橡栗()蛰伏()苔藓()榉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请用“读完课文,我知道了松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物”的句式说一句话。 1、两名学生到黑板上给加点字注音,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加拼音。写完后对照答案互相批改。齐读词语。

2、指名学生回答

夯实基础,解决字词障碍,打好根基。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此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精读课文,合作讨论 思考:

一、再次阅读课文,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请介绍自己的三个特点。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提示:可以借助表格等方式来理清思路。

特点从几方面说明

漂亮

驯良

乖巧

二、回忆一下,前面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建筑类的说明文,了解了说明文常用的一些说明顺序,思考一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哪一种?

三、能言善辩(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一)说明文的语言要求是准确

例:1、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

经常;指大多数时间,而非全部时间都在高处活动。说明观察之仔细,表达之准确。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松鼠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船”中的“有人说”能删去吗?

点拨:这表明仅仅是听说而已,并非亲眼目睹。体现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反过来也说明其余内容是他观察之仔细,表达之准确。

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

副词“从来”起强调突出的作用,强调了松鼠与人无扰的习性。

(二)本文除了符合这一基本要求外,它的语言还非常生动。

----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例描写松鼠的漂亮---“面容清秀”

“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

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1.描写松鼠的活动---“歇凉”“练跑”“玩耍”

2.突出松鼠的灵性---“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3.用动作说明松鼠的精明能干---“搬”“编扎”“挤紧”“踏平”

4.写松鼠生活居住情况---“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一、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以小松鼠的口吻介绍自己的三个特点。

学生填写表格,理清文章思路。

二、学生回忆说明顺序的分类,总结出本文的说明顺序。

三、

(一)学生找出文中运用的准确的语言,并仿照例句进行简单的分析。

(二)学生找出文中运用拟人手法的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阅读课文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既能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前一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说明文顺序的分类,此题可以正好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生自己寻找文中运用准确、形象的语言,更能很好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同时让学生明白好的文章中每个词语都是值得品味的,在今后自己写作时要针对文章中的字词句进行锤炼。

指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写法,并指导其运用到今后自己的写作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

四、拓展延伸 1、文章结尾:“它的肉可以吃,尾巴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当你读到此处时,你会想到什么?

2、观看视频《来自小海豹的哭诉》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观后感。

3、为了唤起人们保护动物的良知和责任,放飞你想象的翅膀,用你喜欢的方式,为保护这些处境日益艰难的人类的朋友献出自己的爱心吧!(公益广告、漫画、表演……)

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动笔写出自己想写的内容,并在班级内朗读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文章的结尾富含深意,但是如何能使学生感受到结尾的高妙,就比较困难了,这里设计了这一个环节,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构思的精巧,也提高了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布置作业 1、完成《伴你学》上内容。

2、以“我家的小花猫”为题写一篇简单介绍小动物的说明文。

板书设计 松鼠

(法国)布丰

总:松鼠的特点(第1段)

漂亮-外形(第2段)讨

分驯良-习性(第3段)喜

乖巧-动作(第4、5段)

有用的小动物(第6段)

教学反思 我的这篇教学设计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但是本节课由于内容较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间过少,以后要注意,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展示自己,去相互交流。这是一节公开课,也是我第一次上这篇课文。上完之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发现这节课教学中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激趣导入

首先让学生猜谜语:样子像耗子,尾巴当被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学生一下就猜出来了,积极性很高。然后让学生看松鼠的图片。栩栩如生的松鼠形象,既呈现了松鼠的特点,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二、字词掌握得很扎实。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教师在此基础上出示本课重点字词,要求学生正确拼写,不仅了解了学生的掌握情况,也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尊重个性,学会合作。

三、巧妙设疑,激活思维。

在提问“松鼠是如何活动的?同学们想知道吗?他们在哪里居住,以什么为主食呢?”时,让学生去思考,使学生知道了松鼠的特点:机灵。从而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认识到松鼠没地方住了,没东西吃了,体会到着急,担心,害怕的情感,再带着这种情感读文。

但是本节课由于内容较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时间过少,以后要注意,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展示自己,去相互交流。这是一节公开课,也是我第一次上这篇课文。上完之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发现这节课教学中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够。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较少,有些流于形式,如:给学生自主赏析的时间不够充分。

2、各环节之间过渡性语言不够自然、流畅。

3、教师讲解较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我在上课时讲得较多,较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的训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惜缘

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计划 篇7

教案 浙教版

一、教学目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整式的概念。

2、理解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多项式的项、项的系数及多项式的次数等概念。

3、能确定单项式的次数、系数和多项式的次数。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讨论、猜想等数学活动,发展合理的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通过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单项式、多项式的概念,准确识别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多项式的项、次数与系数。难点:确定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多项式的次数。

三、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的概念,并由引例给予具体说

1、给出代数式:-3x, 学生活动 2-3x+4,2a, ab, a+3a-3,1、分组讨论, 动手操作

3xy222 , a+b+3, x-14 要求学生按一定的规律进 行分组。

2、学生在讨论中,教师深入 学生中间巡视,听取学生解决

2、各组对于自己分组的理由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并适当地进行阐述,说明组内各代数式进行交流。具有的共同特点。

3、归纳讨论结果,提出单项 式与多项式的概念。

3、观察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 的概念。

4、解释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

4、仔细观察例题,理解并掌

握单项式的次数与系数的含

说明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解决问题,引入新课。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3、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观察寻求规律,强化练习,掌握知识,让学生进一

明,教师再给出一组单项式,系数和次数。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5、根据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概念,结合多项式的概念,启发学生通过猜想,得到多项式中有关概念,并提出了整式的概念。同时应用引例中的多 项式给予进一步强化。

6、展示书本中练习做一做 注意概念落实情况。

7、出示例题 在学生充分思考、分析后,教师板书例题。

思考题:多项式 2a+2πr,2ar+πr2 是几次多项式,分别由哪些项组成,每项的系数是什么?

8、课堂练习: 分四小组进行比赛,看哪小组计算速度又快又好,评出最佳小组,并给予表扬,同时纠正学生计算中常出现的错误。

9、教师引导学生做出本节课的小节,归纳易出错的地方。

10、布置作业。

义,并填写表格。

5、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充分交流,总结规律,掌握知识。

6、对于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帮助解决或同学间展开讨论。

7、结合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寻求解决方法,口述答案。互相讨论,解决思考题。

8、由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在练习中巩固新知,三名学生板演。

9、做出本节课的小结并进行交流,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步理解概念。

5、通过教师设置疑问,提出问题,学生尝试着解决问题,使概念教学轻松愉快,学生乐在其中。

6、在学习中有意识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7、通过学生自己大胆尝试,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在探索中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 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8、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概念,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上一篇:残疾人社工服务方案下一篇:群众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