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教案自相矛盾

2025-0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寓言两则教案自相矛盾(精选10篇)

寓言两则教案自相矛盾 篇1

蛇添足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

要求

.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古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两则寓言中所讲的道理。

重点

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理解两则寓言中所讲的道理。

2.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寓言故事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来复述。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自相矛盾

画 蛇 添 足

段导读:第1自然段介绍了故事的起因。

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完这壶酒。”

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有人提议比赛画蛇,得胜的那个人可以独享整壶酒。

个人就把酒壶抢过去了,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段导读: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了先画成蛇的偏要给蛇加上脚,结果被别人抢了先。

段导读:第4自然段写故事的结局——那个画蛇添足的人最终没喝到酒。

.学会4个会认的字和5个会写的字。

2.正确朗读《自相矛盾》,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

3.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生字、新词卡片;相关资料图片。

一 导入

.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

2.教师: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通过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寓言故事在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不同在哪里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

二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

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出示卡片:

矛 盾 弗 祠 遂 卮

3.结合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或:有人。

应:回答。

4.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5.教师范读课文。

6.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 读课文,深入体会

.指名读,讲一讲故事大意。

有个楚国人卖矛和盾,他夸耀自己的盾是最坚固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把它穿透,同时又说自己的矛是最锐利的,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穿透,结果被人问得哑口无言,回答不上来。

2.事情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指名读第一句。

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

学生: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

“鬻”的解释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出示语句: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

在理解过程中,学生无法在注解里找到“坚、利、于”等词语的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

楚国人的反应怎样?

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

5.为什么“弗能应也”?

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

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7.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时候呢?或者你觉得这个成语用在什么情况下合适呢?想一想,交流一下。

四 拓展延伸

.本文的这则寓言你知道是谁写的吗?课下搜集资料,留待下一节课交流。

2.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1.由于学生接触文言文比较少,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应当重点讲解字词的意思,让学生体会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点。

2.课文虽短,但学生加入了表演,使整个课堂生动了起来,学生理解起课文来也相对容易了。

3.同样,这节课可为学生增加小练笔。

.借助注释及字典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韩非及《韩非子》,知道《战国策》。

韩非及《战国策》的相关资料;幻灯片。

一 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韩非子•难一》里的一则小故事。你们搜集韩非的资料了吗?

学生交流谈论。教师出示:

韩非是我国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子》是韩非的著作,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值得一提的是,《韩非子》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

2.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这次带给大家的是《战国策•齐策》里的故事,听一听、猜一猜。

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听到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画猜出这个故事的题目呢?

二 读悟探究

.学生自由读课文。

画出生字,读准字音,注意“舍、数”的读音。

2.解释重点字词。

祠:在文中是祭祀的意思。

相谓:互相商量。

且:将要。

固:本来。

亡:丢掉,丢失。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说一说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是怎样发生、怎样发展的,结果怎样。

本文讲的是一个人与别人比赛画蛇,非要给蛇添上脚,结果本可以赢的比赛却输了的故事。

4.学生读第1、2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大意。教师:而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谁来读读?用自己的话说大意。“一人蛇先成”,他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读完后你感受到什么?

5.教师:他很得意,可是最后却没有喝到酒,为什么呢?理解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出反问的语气,将质疑、不屑的神情表现出来。

出示: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故事的结果怎样?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人“终亡其酒”呢?

他自作聪明,违背事物本来的面目,弄巧成拙,办糟了事情。

带着理解读一读。

三 学以致用

.找几个同学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可以先写剧本,注意神态和语言的描写。

2.总结点评: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卖弄小聪明,节外生枝,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3.想一想,你生活中有没有画蛇添足的时候,用这个成语造句。

教师点拨:比如同学们写作文,本来结构完整,可常常添上一些废话凑数,这可以说是什么?

四 总结全文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并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寓意是什么。

2.你能将文言文讲给别人听吗?选择一篇试背。

3.收集一些寓言故事,了解其寓意。

1.鼓励学生多读多想,便于理解古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

2.让学生熟读成诵,教师结合具体实例讲解课文。

3.安排学生课上表演课本剧,在课后写一个小剧本。

.解释成语的意思,并说说其寓意。

自相矛盾:自己的言行前后相互抵触。讽刺那些语言或行动前后不一致的人。

画蛇添足:用以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2.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3.有同学说,画蛇添足的人是在比赛完成且得到酒的情况下,以调侃的方式加上自己的想象改编的他的作品,并不可笑。对此,你怎么看?

4.选择一个寓言故事,写一个剧本,分小组演一演。

韩非 战国时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韩国公子。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韩非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卿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他写起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战国策》 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的顺序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9、寓言两则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把式、盘缠、硬要”等词语,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古诗蕴含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在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习准备】给学生发放导学案.【学习时间】两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两课时共用)

学案自学

第一课时使用:

1、认真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同桌两个可以互相帮助,相信你们能把下面的词语写正确,记牢固。

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大灰狼、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结结实实

把这些词语画到课文里,并给要求会写的字加上拼音。

2我是这样记住的我觉得最容易写错的字有:

我不理解的词语有:讨论后还不理解的词语有。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明白《亡羊补牢》主要讲了。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5、如果你是牧羊人,修补羊圈之后,发现羊再也没有丢了时,你会对街坊说。第二课时使用:

1、认真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同桌两个可以互相帮助,相信你们能把下面的词语写正确,记牢固。

南辕北辙、把式、盘缠、硬要

把这些词语画到课文里,并给要求会写的字加上拼音。

2、我觉得最容易读错的字有:我是这样记住的我觉得最容易写错的字有:

我不理解的词语有:。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明白《南辕北辙》主要讲了。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5课中(第一课时)

一、小组合作:

学生把学习所得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交流,要做到人人发言,互相补充。

二、班级展示:展示学习成果,逐题展示学案自学内容。

在展示的过程中,同学们要认真倾听,如有不同见解,在别人发言后再进行补充。

三、质疑探究

学习至此,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小组内自主质疑,自主解疑,如还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可针对课文内容,写作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来谈。)

五、达标测试

自行完成下面的训练题目,完成后小组内进行答案交流。

(一)看拼音写词语。

yùyánwáng yáng bǔ láokū longdiāo zǒuquàn gàohòu huǐjiē fanglǎo láng

()()()()()()()()

(二)读句子,并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那个人把羊赶进了羊圈(juànquān)。

2、你应该接受街坊(fáng fang)的劝告。

3、他的衣服烂了个大窟(qūkū)窿(lónglong)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亡羊补牢”中“亡”的意思是,“牢”的意思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课后(反思)

请同学们反思一下你在课堂上有那些学好的表现,有哪些收获,今后学习上有什么打算。

课中(第二课时)

一、小组合作:

学生把学习所得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交流,要做到人人发言,互相补充。

二、班级展示:展示学习成果,逐题展示学案自学内容。

三、质疑探究

学习至此,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小组内自主质疑,自主解疑,如还有疑问及时提出,大家共同探讨。

四、自悟自得 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可针对课文内容,写作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来谈。)

五、达标测试

自行完成下面的训练题目,完成后小组内进行答案交流。

(一)看拼音写词语。

nán yuán bēi zhépán chanyìng yàobǎ shì

()()()()

(二)用“/”划掉下面词语中不同类的一个。

1、诚恳诚信忠诚谎言

2、修理修改修整修长

3、结结实实快快乐乐不约而同热热闹闹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去,而他却朝着走,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辕”指的是;“辙”指的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课后(反思)

寓言两则教案自相矛盾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第二课时

一、齐读《南辕北辙》。

二、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三、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 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看着那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亡羊 ——不知悔改——再亡羊——心生悔意——补牢(知错就改,为时未晚)

南辕北辙 ← 南辕 北辙 →

背道而驰 相去甚远

教后反思

24_寓言两则_教学设计_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10个。积累词语8个。会写5个字。

2、读通课文,理解成语“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卖矛、盾人的语言和偷铃人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4、在阅读的过程中,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2.教学重点/难点

读课文,理解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的意思。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直接出示课题:21 寓言两则(1)指名读课题。(2)学习:寓

寓言,通常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的意思。(3)齐读课题。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自相矛盾”这则寓言。(1)媒体出示,板书课题:自相矛盾(2)指名读。(3)媒体出示图片:矛

(4)交流识字方法并出示“矛”的书写顺序。

(4)矛和盾古代两种作用不同的武器。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盾,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剑的武器。(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同桌互读,把每个句子读通顺。3.检查预习:

(1)媒体出示词语:矛盾

叫卖

夸口

锐利

坚固

戳不穿

哑口无言(2)指名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1.媒体出示句子:古时候,有一个人,一手拿着矛,一手拿着盾,在街上叫卖。(1)指名读句。

(2)理解“叫卖”的含义——吆喝着招揽主顾。(3)这个人是如何叫卖的呢?找到课文句子读一读。2.媒体出示句子:

他举起矛,向人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接着又举起盾,向人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1)读读句子,他卖的矛和盾都有什么特点?(2)指导读句子,突出矛、]盾的特点:锐利、坚固

理解:锐利(尖利)。(3)关联词:不论„„都„„,突出了矛的锐利和盾的坚固。(4)理解“夸口”的含义——说大话。(5)多种形式读句子。

3.这人为了卖出自己的矛和盾,非常卖力地在叫卖呢!你发现他叫卖中说大话的内容了吗?(1)媒体标红句子:

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得穿!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2)男女生读句子。

(3)理解关联词“不论„„都„„”,读懂说大话的成分。

4.当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这个人却——“哑口无言”。

(1)理解词语“哑口无言”。

(2)大家来设想一下: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会有怎样的结果?(3)试着用“如果„„,就说明„„”的语句说一说。

(如果戳得穿说明了什么?戳不穿呢?如果盾被戳穿了,但矛也因此而断了呢?)

(4)看来,这人说的两句话,前一句跟后一句,是相互抵触、不一致的。像他这样自己说话前后不一致,就是——自相矛盾。

课堂小结

四、小结复习

1.说话、做事自相矛盾的确是不好的。你现在有什么话要对这个卖矛和盾的人说?批评的话尽量少说,我们得告诉他错在哪里,得帮他总结一下教训。(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2.说话如此,做事也是这个道理。这就是《自相矛盾》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说话、做事都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3、指导写字:锐

左右结构

课后习题

五、拓展与作业

1.抄写本课词语:寓言 自相矛盾 叫卖 哑口无言 锐利

2、把《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说给爸爸妈妈听。3.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自相矛盾的?试着在同学中交流。

夸口

寓言两则教案自相矛盾 篇5

郑人买履 代码 六年级(下册)

备课教师 郭文武 辅导教师 设计日期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寓言内容,领悟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难点:弄懂寓言寓意,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

预习要求:

1、自学2个生字,练习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记下自己的疑难问题。

法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买过鞋吗?你是怎样买鞋的?

2、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一个郑国人是怎样买鞋的。(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指导(一)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读课文思考,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师生听,并请生评价。

(2)请读得好的学生范读其他学生模仿练习。

(3)运用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的方式熟读课文。

(4)指名回答;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为下面学习过渡)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我们具体来看一看这个郑国人是怎样买鞋的?

1、出示自学指导(二)

借助注释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练习讲这个故事,并在小组中交流。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先解释带点的字,再把每句话的意思写下来。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反:______市罢:______遂:_____履: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______度:________无自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名讲讲这个故事。(为下面学习过渡)

(三)、感悟道理,感情朗读。

过渡语:通过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1、出示自学指导(三)

学了这则寓言故事,请你谈谈这个郑国的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懂得了什么?然后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学习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当堂训练(1、2题随文检测)

1、先解释带点的字,再把每句话的意思写下来。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反:______市罢:_______遂:_______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宁:_______度:________无自信: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习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常生活中有像郑人这样的人吗?请举例说明。

五、学习反思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运用了那些学习方法?

六、板书设计。

宁信度

郑人买履 死板、教条

无自信

古代寓言两则 篇6

课题:第七单元 《古代寓言两则》备课人:黎冶、张成华、赵旭使用人:审核人:

授课日期: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的规律”和“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重难点:

领悟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预习:

阅读两篇寓言,然后给下面的字注音:

悯卮揠祠趋遂槁

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二、检查预习效果。

三、自学指导。

1、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小组互读(互相纠正错误)。

2、根据译文自己翻译课文。

小组内成员互译。

组内两人互译(重点解决“悯、揠、芒、病、趋、槁、祠、舍、卮、固、安、遂、亡”字的意思)。

3、小组内讨论两则寓言的内容。

说说这两则寓言给你的启示。

四、小组展示,点拨提升。

五、小结。

六、当堂检测。

续编故事:现在这个农夫懊恼不已,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新编一个寓言故事。

七、作业。

寓言两则 篇7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3个生字,读记:“伯乐相马、大汗淋漓、精神焕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等词句。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两则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两则寓言所包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两个小故事。

2、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寓言故事和其他的故事有什么不同?

过渡:是呀,寓言一般都是说明某个道理的,所以,今天谁能弄清每则寓言说明的道理,谁就是我们班的阅读高手。

过渡: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快乐读书屋里的文章,下面我们就用阅读寓言的方法来独立阅读这两则寓言。

a、了解故事的内容

(寓言的寓意蕴含在故事之中,如果忽视了故事的内容,难免会对寓意有所曲解。所以,我们要先了解寓言讲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b、理解寓言的寓意

(我们在理解寓意时,不能只停留在故事本身。如《亡羊补牢》这则寓言,它告诉我们的道理不是羊丢了就要修羊圈,而是要让我们明白,在犯了错误或受到损失之后,要及时想办法应对和解决问题,以免以后再受损失。)

c、思考它的现实意义

理解寓言要重视寓言的现实意义,思考它对我们现实生活有哪些启示和帮助

对于寓言的阅读方法,同学们有不懂的嘛?下面我们先来读书自学第一则寓言:伯乐相马。

3、这个文题谁会读?读了文题,你知道了什么?伯乐是谁?相什么意思?马指什么?

二、初读感知

1、指生分段读课文,订正字音“一匹”、“抚摩”

2、想一想自己从寓言中读懂了什么?。

三、理解课文

1、汇报交流,体会寓意

A、指名读课文,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B、体会寓意:读了这个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

2、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你是伯乐,你会怎样对待千里马?

3、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喜欢的原因。

四、自学理解

用学习第一篇寓言的方法,自学第二篇寓言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2、说说生活中没从实际出发,导致事与愿违的事例。

3、让鲁王用养鸟的方法养鸟,改写鲁王养鸟的经过与结局,五、总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作为千里马的我们就要抓住机会努力表现自己的优秀;既然用养人的方法养不活鸟,那我们就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待不同的人、事、物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投其所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六、检查识字

1、卡片认读生词,讨论记字方法

2、给认的字注音;

3、用形近字组词。

七、布置作业

1、把两则寓言讲给家长听,告诉他们寓意。

2、积累四字词语或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寓言两则

伯乐相马 鲁王养鸟

千里马常有 用供养人的方法养鸟----鸟死

《寓言两则》反思总结 篇8

两则寓言故事内容,语气都符合儿童的口味,作些简单的点拨,寓言、童话也是文章的一种体裁。但本课的学习效果很不好,本人课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备,由于学校今天正在演练突发事故的演习,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会儿失火警报拉响了,一会儿地震前照学习警报响了,一会儿房屋倒了……老师、学生都搞得像真有那么回事。绕乱了所有的教学程序与教学思路,只好顺其自然,干脆改变教学思路,零时出示了阅读要求,让学生完全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因为演习的干扰,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最后本人干脆从课文内容的表面结束了新课内容。

但在改变教法的过程中,阅读感悟写法,本人并没有忽视。本文是两则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使人们受到教育,那么又如何写寓言呢?(学文致用这是本人在语文教学中的精神)。点拨(写寓言一般有如下几种方法。一般方法。写寓言时,一般先确定寓意,也就是确定要讽刺和劝诫人们什么。然后从生活中选取能够表达寓意的材料,再写作。比喻法。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或借此喻彼,或借远喻近,或借古喻今,或借小喻大,把深刻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会出来。例如,《龟兔赛跑》。夸张法。就是用夸张的方法写,或把事情夸大,或把事情缩小,借此,给人以劝诫或讽刺。例如《刻舟求剑》。拟人法。就是用拟人的方法。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本不具有人的情感,但写寓言时,给它们赋予人的言行,心理活动和情感等,把它们当作人来写。例如、《小槐树和小柳树》

鼓励把文中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自编一则寓言。积累寓言故事,借鉴课文篇幅短小,内容生动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插图,主要抓重点词句,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的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感悟,抓课文的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提示寓意,让学生从中受教。(如、1、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3、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三个句子去掉“好像、焦急地、整天”等词后,意思和原句就不一样了。第一句去“好像”就是肯定没有长高的意思,与原句违背。第二名、去掉“焦急地”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句、去掉“整天 ”种田等待的时间就不具体了。)为了突破文本难点,最好引导学生参与动作,加以肢体语言好一些。比如、被拔高的禾苗为什么会枯死?(结合生活实际,植物的生长规律,突破难点,点出主题,不能违背禾苗的生长规律。)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篇9

李昭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能从人物对话中概括主要内容,并学会补充人物对话,明白语言描写的作用。复述故事并领会其中的道理。

2、比较寓言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做法,有理有据地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学过寓言故吗?有哪些?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小故事、大道理)今天我们将又学习两则寓言,齐读课题。

板块一:听写词组,积累语言

1、听写四组词语。(1蝉

悠闲

自由自在 2螳螂

弯曲身子

举起前爪

3黄雀

伸长脖子

啄食

4少年

弹弓

瞄准)

2、对照PPT自己批改。

3、再听写一组词语。(吴王

利益

祸患

恍然大悟)

4、前三组词语的内容和加上第四组词语以后的内容有何不同?(前三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概括,加上第四组词语是寓言故事“螳螂捕蝉”的内容概括)

5、根据四组词组,根据词组,概括寓言故事的内容。(自己练习—抽生回答—随机点评)重点理解“恍然大悟”一词,吴王究竟悟出了什么道理?勾画相关语句,齐读此句。

板块二:情景体验,角色朗读

1、你还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少年不在大众广庭下给吴王讲这个故事呢?这真是一位——的少年,学生填词。

2、演一演,同桌一人扮演吴王,一人扮演少年,练习台词,可以适当加入表情,动作和语言。(同桌互练—抽生表演)(PPT出示相关语段: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

3、根据课文内容,划出《螳螂捕蝉》原文的隔音符号,练读,齐读。板块三:学法总结,自学寓言

1、学法总结:关注词语—概述内容—理解寓意—人物品质——角色朗读

2、出示PPT,1根据学法自学《和氏献璧》。

3、你认为卞和是一个怎样的人? 板块四:联系做法,发表见解

1、思考:为什么把两篇寓言放在一起?共同点:都是与君王对话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你更赞同两则寓言中“少孺子”的做法还是“卞和”的做法?为什么?

请你独立思考,用简要的语句把态度和理由写下来,交流汇报。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1 篇10

学习目标

①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③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课前准备

①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亚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亚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①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②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③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交流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读正确字词句。②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了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③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适时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a.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b.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c.出示句子,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识字、写字、写词 ①识字:妻、虱。

②写字、写词。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女”连起来。“刺”左半部是“朿”不是“束”。

●布置作业:

同学们,此时,你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如: 1.从飞卫的三次指导中,你想对飞卫说什么? 2.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你想对纪昌说什么? 3.学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自己和同学们说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厂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②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③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②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③交流讨论。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写正确。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中石化学习报告下一篇:写中秋的作文800字高中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