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精选10篇)
椐估计,地球上生物约有300万-1000万种以上,但至今有案可查的仅150万种,经人类研究和加以利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定名就已灭绝。在目前的生物种系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现在每年在非洲热带雨林中还能发现200多种新植物。由于人类的活动,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已由19世纪的55亿公顷减少到现在不足28亿公顷,每年减少面积约为2000万公顷,其中1100公顷是热带雨林。无数的动植物在人类还没认识它们之前就随着原始森林的砍伐、污染、围湖填海等原因提前从地球上消失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面积的锐减,无法再现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人类将面临能否继续以其固有方式生活的挑战。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持续合理利用亟待加强,刻不容缓。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以高等植物为例,中国约有3万种,美国及加拿大共约1.8万种,而整个欧洲仅1.2万种。
由于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80%人口分布在农村,对生物多样性具有很大的依赖性。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庞大的人口压力给生物多样性造成很大影响,致使中国成为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的国家。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了约25%共156种,形势十分严峻。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又是多种生物的起源中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工作,己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尤其是近年环境保护、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方针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进程。
截止到1995年末,全国已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799处,面积达7185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7.19%,其中10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6处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到1995年底,全国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繁育基地200多处,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中心在全国主要口岸城市设立了17个办事处。同时国家有关部门还组织实施了对大熊猫、朱鹮、扬子鳄、海南坡鹿、野马、麋鹿、高鼻羚羊等“七大拯救工程”。面对全国范围内的生物物种危机,这些努力无疑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体国民的重视和对物种栖息地的持续改善。
关键词:国际组织决议,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
随着人们对公海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发展和海洋环保意识的提升, 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目前已成为国际海洋事务的一个热点问题。公海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需要相关的国际法律制度进行规制。然而, 由于公海环境及资源保护的发展历程较短以及环境资源保护的特殊性, 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条约, 仅在某些国际条约中散见涉及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个别条款。但值得庆幸的是, 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已积极致力于公海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并通过了大量的决议。这些决议属于在严格意义上不具有法律拘束力、但又具有一定法律效果的“软法”。“软法”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是一个运用广泛和引人注目的现象。其通过程序较为简易, 可以在各国就有拘束力的法律规范达成共识以前, 迅速地反应国际社会或有关国家对某一领域或问题的关注和愿望[1]。国际组织决议在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处于蓬勃发展的趋势, 其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的规范作用。
本研究将从国际组织决议的法律地位及其在国际环境法中的作用入手, 梳理与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的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决议, 并对这些决议现有的作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最后, 结合我国在这些国际组织决议形成和完善中的作用和我国政府的立场及态度, 提出我国应该重视国际组织决议在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 积极参与相关事务, 为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和我国海洋权益的维护打造更广阔的平台。
1国际组织决议的法律地位及其在国际环境保护中的运用
1.1国际组织决议的法律地位
国际组织决议, 是指国际组织的某一机构, 依程序规则以书面形式通过的决定。其形式和名称呈现多样性, 如决定、命令、规章、建议和宣言等[2]。《国际法院规约》并没有提到国际组织的决议可作为国际法的渊源,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国际组织迅速发展壮大, 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国际组织决议的作用和影响也日益增大, 并在一定领域起到了调整国际社会关系、指导国际合作行为的重要作用, 从而关于国际组织决议法律地位的讨论也越加热烈。
传统国际法学说认为国际组织的决议不是国际法的直接渊源, 但也有学者认为不应简单地把国际组织决议排除在国际法渊源之外。国际组织决议分为内部决议和外部决议。内部决议是国际组织为其内部工作目的而制定的、关于组织本身职能的决议。这类决议包括很多组织性决议及大量对具体事项作出决定的决议, 可对国际组织内部以及会员国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 但对国际法的形成没有什么意义。外部决议是国际组织为参与国际社会部分事务的管理而制定的扩展到组织本身职能之外的决议。一般而言, 外部决议不具有法律拘束力, 但普遍性国际组织, 如联合国的一类决议包含着有关国际法原则、规则或制度的宣言。这种宣言往往直接确认、阐明、以至于创立国际法原则、规则或制度。此类决议则应属于国际法的渊源范畴之内[1]。
从法律效力上看, 目前大部分国际组织决议都属于“软法”, 其与国际会议的文件、国际机构确定的标准和准则等一样, 从国际法理论上看并不具有法律拘束力, 而属于国际道德的范畴。软法文件与司法判例或公法学说一起, 共同构成了说明现有国际法规则或产生新的国际法原则规则的重要证据, 从法律渊源角度说, 它是国际法渊源的辅助材料[3]。
1.2国际组织决议在国际环境及资源保护中的运用
如前所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组织决议在国际法渊源体系中的作用逐渐增强, 而国际组织决议的蓬勃发展又突出表现在国际环境及资源保护领域。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并发布《人类环境宣言》以来,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陆续推出一系列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重要决议, 如《人类环境行动计划》《内罗毕全球环境状况宣言》《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巴厘宣言》《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等。这些决议在全球环境保护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其中申明的一些原则已经构成国际社会公认的国家行为准则, 有的原则和规定在国际公约中得到体现, 一些具有较强的国际性和规范性的原则和规定对国际和国内立法都起到了指导作用。可以肯定地说, 国际组织决议在推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督促国际社会做出并履行维护全球环境的承诺、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的作用是明显而富有成效的。
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这一领域的一个特殊事项, 与之相关的国际组织决议也层出不穷。目前, 涉及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组织决议主要如下。
2规范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组织决议及其相关活动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制定《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开始, 有关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陆续通过各类具有影响力的决议或文件, 积极推进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尽管没有法律约束力, 这些组织的活动及由此产生的“软法”, 对保护公海生物多样性, 包括保护公海和深海渔业资源、建设和管理公海保护区、防止和治理公海污染等诸多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1全球性国际组织决议
2.1.1 《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及《二十一世纪议程》
《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 (以下简称《里约宣言》) 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的最终文件, 由172个国家共同签署通过, 包括一系列解释了国家权力和义务的原则, 用于指导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里约宣言》规定, 各国对其自然资源享有主权, 但有责任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范围下的活动不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地区, 包括公海的环境。大会同时还通过了一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行动计划, 即我们熟知的《二十一世纪议程》。根据该议程, 各国承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保护和养护海洋环境的规定来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环境的退化。在公海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 各国同意维持种群数量或使之恢复到可以生产最佳可持续产出的水平, 承诺确保对捕鱼活动进行有效监测和执法, 保护和恢复濒危海洋物种, 保护栖息地和其他生态敏感区。
会后, 根据两个重要决议, 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制定和贯彻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 积极采取行动履行对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的承诺, 使公海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进入到可持续发展时代。
2.1.2 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的《执行计划》
里约会议召开10年之后, 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此次会议确认了之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并制订了一份《执行计划》, 以加快承诺的兑现。《执行计划》制订的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明显降低当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率, 规定应制订遏制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国际计划, 应采取行动维持重要和脆弱的海洋和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 包括国家管辖范围以内和以外地区。《执行计划》同时还鼓励应用生态系方法, 规定根据国际法律建立海洋保护区, 并到2012年建成具有代表性的海洋保护区网络。
根据《执行计划》规定的目标, 各国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投入海洋保护区网络的建设, 以保护某种特有物种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区建设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2.1.3 联合国粮农组织及相关决议
为有效保护公海生物资源, 敦促缔约方以更为负责和可持续的方式在公海上进行捕捞,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通过《负责任渔业行为守则》, 2001年又制订了“预防、制止和消除非法、无管制和未报告捕捞行为”的国际行动计划作为补充, 要求各缔约方通过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开展活动保护公海渔业资源。2008年FAO专家和技术咨询会通过了《公海深海渔业管理国际指南》, 为各国和区域渔业管理组织对深海渔业进行更好的管理, 可持续利用和保护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 实现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制订的建设有代表性的海洋保护区网络的目标提供了科学和全面的指导。
2.1.4 联合国大会特设工作组相关决议
联合国大会特设工作组全称为“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非正式特别工作组”, 是按联合国大会决议成立的, 专门研究与国家管辖海域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相关问题的工作机构。作为联合国大会特设的非正式工作组, 其形成的决议充分反映各国代表团和与会者的观点及讨论情况, 并提交联合国大会审议, 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2011年6月召开的第四次会议在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通过了关于启动建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法律框架进程的建议。建议包括了海洋基因资源、海洋保护区和环境评估、能力建设和技术转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将对保护公海海洋生物多样性和公平分享海洋基因资源利益, 推动国家管辖海域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法规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1.5 《生物多样性公约》下相关活动形成的决议
《生物多样性公约》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基因资源的收益分享提供了全球法律框架, 其缔约方会议曾多次涉及公海和深海底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 并制定了诸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准和准则。如2006年制定的《关于通过合作及沿海国的努力控制可能影响国家管辖范围外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和过程的规定》, 和2008年公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确认具有重要生态和生物意义的公海和深海生境保护区的科学标准”以及“需要保护的海洋区域的生物地理分类系统”[4]。
这些标准和系统的制定为各成员国和有关组织根据生态和生物重要性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代表性等要求确定符合标准的区域, 实施保护和管理措施, 建设公海保护区网络提供了科学基础。
2.2区域性国际组织决议
根据区域海洋公约成立的区域海洋组织, 通过其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协定及其重要会议制订的战略计划和行动计划等文件决议, 针对所在区域海洋环境面临的问题开展了大量工作, 特别在确定和建立位于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域的海洋保护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在公海上建立保护区网络提供了强有力的框架支持, 在缔约国及其他有能力的机构之间搭建起了合作与交流的平台, 为保护公海物种和生物多样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2.1 《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保护公约》及相关重要决议
《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保护公约》 (OSPAR) 是目前指导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法律工具, 具体工作由OSPAR委员会管理。根据2003年在保护东北大西洋海洋环境委员会第二次部长级会议上通过的2003/3号决议, 各缔约国应充分重视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域建立保护区网络的需求, 积极提出可纳入OSPAR海洋保护区网络加以保护的区域, 亦可与观察员, 即非政府组织合作共同提出提案[5]。根据该决议精神, 2006年世界自然基金组织向OSPAR提交了一份正式提案, 将中大西洋洋脊, 包括Charlie Gibbs断裂带在内的区域列为保护区。2008年, 提案通过了OSPAR的所有技术测试和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的科学评议, 位于中大西洋洋脊的“Charlie Gibbs断裂带”被列为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域潜在海洋保护区, 并纳入OSPAR保护区网络的一部分。
2.2.2 《地中海海洋环境和海岸带保护公约》下的相关决议
在地中海地区, 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影响力的区域法律莫过于《地中海海洋环境和海岸带保护公约》 (巴塞罗那公约) 。2003年, 公约缔约国一致通过《生物多样性战略行动计划》, 确定建立海洋保护区 (包括公海) , 保护远洋生态系统、敏感物种和重要且未完全了解的海底区域。在该行动计划指导下, 地中海地区的海洋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现已成功建立起派拉格斯地中海哺乳动物保护区。迄今为止, 派拉格斯保护区仍然是地中海唯一一个位于公海范围内的海洋保护区。
2.2.3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公约》和《南极条约》下的相关决议
作为保护南大洋海洋环境的两部重要法规,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公约》和《南极条约》同时也具备了在公海建立保护区的管理机制, 并鼓励缔约国加强合作, 在南大洋指定和建设海洋保护区。2009年11月, 第28届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委员会大会通过决议, 在南大洋设立公海保护区——南奥克尼群岛南大陆架海洋保护区。保护区内禁止一切捕鱼活动;禁止一切渔船在该区进行任何形式的倾废排污;禁止实施与任何渔船有关的转运活动。保护区的建立对于维护南大洋海洋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 同时对全球其他地区建设公海保护区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3国际组织决议在该领域产生重要作用的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目前在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 一些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开展的相关活动及达成的决议数量多, 涉及面广, 起到了相当重要的规范作用,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全球性和区域性公海生物多样性法律制度的空白, 并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起到了优先推动的作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是和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制度现状、环境危机的特点及国际组织决议的“软法”性质分不开的。
(1) 源于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法律制度缺失。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国际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新兴领域才刚刚起步。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以后, 各国纷纷确立了自己的管辖海域, 建立了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公海则是沿海国家管辖以外的海域。在一国的管辖范围内, 主权国家可以依据自身的法律和政策确定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措施, 但是对于公海的保护和利用在国际法上来说都不是一个国家可以自行决定的[6]。目前, 国际法上并没有专门为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量身定做的国际条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也只是宏观性地有所涉及。这就导致了在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没有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国际法律规范可供适用。
(2) 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作为一种环境危机, 具有现实紧迫性和不确定性。在环境和资源破坏的事实被披露之后, 公众舆论的压力常常会迫使国际社会迅速采取措施, 以消除和阻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另一方面, 环境问题经常带来不确定性, 对某一特定环境现象的科学认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常常是不全面、不准确和不清楚的, 使得各国不愿意采取代价昂贵的环境保护措施[7]。加之公海属于国家管辖之外的海域, 对于公海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不能给各国带来短期的现实利益, 需要相关国家出于承担保护海洋环境及资源的义务感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识。这就导致关于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规范通常只用笼统和含糊的语言, 而较少涉及具体的、强制性的保护和管制措施。此时, 具有“软法”性质的国际组织决议便成为最佳选择。
(3) 作为“软法”的国际组织决议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进步性, 代表法律的发展方向。“软”针对的是条款本身缺乏可操作性、可执行性而言, “软法”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建议或口号, 也不是可供当事国自由选择的任意性规范。虽不是法, 但其对法律的意义和作用不容低估, 它所体现的意义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 从法理角度, 软法宣示了人类对于某类问题的一般价值观念和基本认识, 具有政治和道义影响力。② 从法的渊源角度而言, 软法为硬法 (如国际条约、国际惯例) 甚至一般法律原则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③ 从制定和通过程序和机制上, 软法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更大的自由度[3]。正因为“软法”的上述特点, 其对于填补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空白, 满足保护的现实需求、回避相关国家的争议和不统一的认识, 加快立法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4国际组织决议在该领域的作用趋势及我国的应有作为
4.1国际组织决议在公海生物多样性领域的作用趋势
4.1.1 继续发挥重要规范作用
作为国际社会的论坛和谈判场所、国际立法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国际事务管理者和协调者、咨询和信息的提供者, 国际组织及其决议对推动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和管理体系的完善、敦促各国兑现就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的承诺、促进保护公海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合作具有关键作用。即使不能直接参与国际决策的非政府间组织, 也担任着向国家及政府间组织提供咨询和信息, 影响各国政府和政府间组织的决策过程、监督国家及政府间组织国际义务的实施等重要角色。随着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对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持续深入, 将会有更多国际组织加入这一行列。
事实上, 除了上述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之外, 在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还活跃着很多重要的国际组织, 如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和公海联盟等。这些组织多年来一直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致力于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 其决议涉及公海渔业资源保护、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公海保护区建设、管理等诸多方面, 在提升全球对公海保护的共识、推动对公海生态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推进和促成具有代表性并有效管理的海洋保护区系统的建设、敦促成员国履行对保护公海生物多样性做出的承诺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国际组织决议出现的领域, 往往都是如环境、人权等具有高度国际共识却又极其敏感、存在相当多立法“瓶颈”的领域。对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这样的新兴领域而言, 各国在认识上是一致的, 行动也积极配合, 但是在很多问题上, 由于牵涉国家的根本利益, 加之自然科学上的不确定性, 导致形成有拘束力的法律文件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可以预见的是,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国际组织决议都将在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们应该对其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4.1.2 为相关国际条约的制定奠定基础
除此之外, 国际组织决议和国际条约之间的界限也并非是不可跨越的。国际组织决议往往可以为条约奠定原则基础, 或影响国际习惯法规的形成, 对于发展将来的国际法尤其是国际惯例或证明一个已经存在的国际法规范, 具有证明和指引的效力[1]。虽然国际组织决议不是国际法的直接渊源, 但其形成一般都经历了长时间的准备和非常仔细的讨论, 并经过多数表决得以通过, 在很大程度上指示着国际实践和国际立法的趋势和方向, 某些国际组织决议的重要原则和精神还可能被全球性或区域性国际条约吸收, 从而发展为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国际实践中不乏这方面的优秀例证。如1948年12月10日的《世界人权宣言》, 经过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长期讨论后其内容被纳入1966年12月6日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和《公民和政治权利公约》;1970年12月17日的《关于各国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海洋及其底土的原则的宣言》, 经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讨论后被纳入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成为其中有关国际海底制度的重要内容。
综上, 由于各种原因, 专门针对公海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条约不可能一蹴而就, 与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的国际组织决议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承担着指导国际行动、敦促国家承诺的重要角色。伴随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入, 未来约束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法律制度将极可能从现有国际组织决议中衍生发展而来。
4.2我国的应有作为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海洋大国, 一直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全球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缔结国际环境条约, 主动参与了部分国际组织文件和决议的制定工作。为保护公海渔业资源和物种的多样性, 我国先后参与了联合国《养护和管理跨界鱼类种群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协定》和《促进公海上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协定》的制定, 表达了我国在公海渔业资源保护方面的立场和观点。此外, 还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 加入了《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公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中白令海峡鳕资源养护与管理公约》等重要的国际性和区域性公约, 并按照其相关规定和重要决议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编制国家方案或行动计划, 认真履行所承诺的义务, 扩大了影响, 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同时为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我国海洋环境、资源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公海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涉及面广, 错综复杂, 事关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环境和法律等多个方面, 解决起来绝非易事, 实现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将是十分漫长的进程, 期间国际组织决议仍将起到关键的指导性作用。从目前的分析来看, 这已是必然趋势。我国只有更深入地融入这个大趋势, 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加大对国际组织决议的研究并全面参与国际组织决议制定和执行的过程, 才能在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不断发展成熟的进程中掌握主动, 获得更多的海洋利益。
为此, 一方面, 我国应更加积极地利用现有的国际组织平台, 本着积极参加, 有取有予的原则主动参与制订议程, 在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组织决议形成、修改、完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表达我国和以我国为代表的一大批发展中国家的立场, 促进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立法进程;另一方面, 应努力创立由中国主导的国际组织或区域合作论坛, 使我国能在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及其相关决议的制定中起到主导作用。在此过程中, 应把握好权利和义务相当的原则, 发挥与我国自身国际地位相称的作用,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切实承担大国责任, 在为促进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作出应有贡献的同时, 争取在该领域的话语权, 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为推进我国海洋开发、管理事业的全面发展打造更为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王铁崖.国际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5:456.
[2]洪丹.试论国际组织决议的法律效力问题:以世界卫生组织与我国迎战SARS危机为视角[J].前沿, 2006 (9) :122.
[3]万霞.国际法中的“软法”现象探析[J].外交学院学报, 2005 (80) :96.
[4]CBD.COP9decision IX/20marine and coastal biodiversity[R].UNEP/CBD/COP/DEC/IX/20, Montreal:CBD Secretariat, 2008.
[5]Sabine Christiansen.High Seas MPAs Regional Ap-proaches and Experiences[R].UNEP (DEPI) RS.12/INF.6.RS, Nairobi:UNEP, 2010:9.
[6]刘惠荣, 韩洋.特别保护区:公海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视阈[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09 (5) :142.
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含三个层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多样的生物不仅能直接为人类提供各类资源,还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特殊基因,使得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全世界目前约有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这种情况对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都造成了严重损害。
为了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3个国家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2月29日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第55届联大通过第201号决议,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改为5月22日。
2、依法保护鸟类,依法保护野生动物。
3、美好的环境来自我们每个人的珍惜和维护。
4、不恫吓,不投喂,不追逐野生动物,爱我就别理我。
5、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也是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6、人类和动物是朋友,相濡以沫从未变。可恨有人心太贪,任意捕杀去赚钱。动物绝迹将不远,后代子孙只能书中见。世界动物日,请放下屠刀,爱护动物,让自然更和谐!
7、保护野生动物,不打鸟,捉蛇,捉青蛙
8、期望的眼眸不只你拥有……
9、保护森林湿地资源就是保护人类和野生动物家园
10、动物也需休息,请勿肆意打扰,大呼小叫。
11、保护野生动物,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12、地球没有了动物,就如蓝天没有了白云;
13、你喜欢它,请你爱护它,你不喜欢它,请你要更加爱护它,它是我们的家园守护者!
14、保护鸟的栖所,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
15、携手保护湿地,应对气候变化。
16、没有动物,生命没有了动力
17、对所利用动物应怀感恩之意,对所饲养动物应怀体怜之情。
18、动员起来,为拯救我们的地球掀起一场环境革命
19、保护野生动物,建设美好家园
2、保护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共存。
3、不要热衷于把野兽驯养成家畜,应尊重其他物种的异质性。
4、野生动物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眼红。
5、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请保护动物
6、对动物最好的保护,就是不干扰它们的自由生活。
7、拒食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8、保护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共存
9、不参与残害生灵的活动,如射猎动物。
10、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美好家园!
11、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请维持生态平衡。
12、提高环境意识,爱护花草树木,保护野生动物,维护公共设施,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13、我们是动物的骄傲,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人类需要动物,动物需要人类,地球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地球。
14、鸟是害虫的天敌,鸟是人类的朋友。
15、保护动物,与自然和谐。
16、保护动物吧。不然世界上的最后一种动物是人类。
17、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
18、动物有难时热心救一把,动物自由时切莫帮倒忙。
19、动物是我们的朋友,请大家尊重朋友,珍惜这份友谊,谢谢!
20、见到诱捕动物的索套,笼网,夹子等应果断拆毁。
21、不要购买野生动物制品,否则,你就是间接屠杀者。
22、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
23、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见到今天的动物。
24、莫以人的智能去诱骗,迫使动物做勉为其难之事。
25、如果爱鸟,请去观鸟,不要关鸟。
26、见到街头耍猴的违法现象应予制止或举报。
27、保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人人有责。
28、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29、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 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国家生物课程标准要求生物教学要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 国家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在进行生物课程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教学的传统做法。通过调查发现各地生物教育基础薄弱, 实验设施缺乏, 课堂教学往往以教科书为主, 与生产、生活联系较少, 生物教材和老师的教学方法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学生在学习生物课程时, 其学习的内在动力首先是学生的兴趣和发自内心的寻求问题解决的渴望,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提倡教学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通过合作和自主探究, 获取知识。
本人通过承担的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宿迁地区生物多样性在生物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课题审批编号为SQ10GR189) , 认为合理地利用有地方特色的生物多样性的资源进行生物课程教学是切实可行的, 是比较受欢迎的。而且对于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生物科学素养、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等能力有着较好的作用, 可以显著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应用地方特色的生物多样性, 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应用生物多样性创新生物教学的课堂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 很多课堂是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 不能体现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如把生物多样性融会于生物教学中, 可以明显的提高生物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1) 融入生物多样性课前精心编制好导学提纲
导学是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提高兴趣和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在课前, 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选择恰当的切人点, 融入适当的生物多样性, 精心编制好导学提纲, 在导学提纲中以生物多样性为载体出示一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导学思考题和课外探究活动。
(2) 融入生物多样性打造探究式课堂
(1) 首先结合生物多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根据本节课内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通过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 以身边的生物多样性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本节课, 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能够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愿望。
(2) 结合生物多样性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该环节一般采取学生先根据导学提纲设计的问题,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生物多样性, 让学生在课外先初步探究, 如:高中课本中“调查种群的密度”就可以让学生到野外或农田中去调查。“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让学生从不同水域中取水样进行观察, 比较环境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等等, 然后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讨论, 教师再在课堂上进行引导、总结, 进而突破重点和难点。对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鼓励同学们相互讨论, 合作交流, 共同解决难题。
(3) 融入生物多样性在课堂中进行反馈训练、巩固落实
根据学习的相应内容, 结合生物多样性知识, 以生物多样性为背景, 编制相应的习题进行巩固性练习, 进行变式训练, 提高学生的解题兴趣、能力与应变技巧, 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应用生物多样性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 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应用生物多样性, 以学生的现行生物学教材为基础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 特别是生物学教材中适合学生继续研究学习的内容与有限的课程资源相结合的校本课程,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如本人在实践中就组织学生进行了《我在校园种蔬菜》、《乡土树种的调查》《走遍宿迁———农特产资源调查》等实践探究活动,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展, 学生既增强了对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生物科学素养、科学探究、合作学习等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极大的提高了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在生物教学中应用好生物多样性, 可以大大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有助于生物学课程的实施, 提升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由被动学变主动学, , 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大大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同时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更加了解并热爱自己的学校和家乡, 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 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应用好生物多样性,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值得我们共同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毛新勇 (华东师大) .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八年级《生物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本章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不分节,内容涉及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课程标准对于本节课的要求是: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处理、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领悟各种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课标也提出了达到的目标: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课我设计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习活动学生和老师充分互动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促使课堂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有效发挥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活力。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这一课题是高中生物第九章第一节。虽然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只要求识记,但其对于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理解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及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自觉性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记住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物种丰富、特有和古老物种多、经济物种多、生态系统多样却性面临物种灭绝、种群萎缩及生态环境破坏等多方面的威胁而这些威胁主要来自人类的掠夺式开发与环境污染;记住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与法制管理。
2、能力目标:能根据具体实际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初步方案;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向群众进行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及保护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与措施。
2、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具体环境条件制定具有可行性的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
四、教材处理
牲畜品种改良达到某阶段时, 由于改良后的牲畜体质下降, 生存环境的变化造成疫病爆发, 可能会导致牲畜品种的灭绝, 这时原始品种就能显示出特有的品质, 适应性、抗病力较强, 所以为了保证地球上生物群的安全, 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特别对自然界原有物种的保护更为迫切, 因为就家畜而言, 由于改良后的生产性能提高, 在商品经济时代追求利益, 往往会加快改良, 造成原始品种灭绝, 如果这种现象一旦发生, 那后果是灾难性的, 我们地区现在就有濒临灭绝的阿勒泰白头牛、哈萨克牧羊犬、哈萨克牛等物种, 这已引起了相关部门重视, 但要真正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将这些物种保存下来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为保证世界生物多样性, 各国已组织形成了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 各国通过采取有效手段, 保护好各国拥有的生物物种, 并在资金、技术、生物遗传资源的共享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 已取得了丰富成果。
虽然,不能够与当今九大类全球主要环境问题相比(全球变暖、臭氧层破环、酸雨、热带雨林的消失、野生物种的减少、海洋污染、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土地沙漠化、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但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同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幸的是没有受到很多的关注。
⑴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们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并按人类社会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现代农业系统更多依靠外来的输入,科学家、公众和管理者已经开始担忧这种高投入依赖性与生态系统简单性的食物系统可否能长期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对资源的依赖性也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土地质量的下降;过份依赖化肥杀虫剂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水平。农业的扩展是造成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农业生产的持续提高,必须寻求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业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冲突及增加它们之间互补性的方法。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是生态系统管理的一个新方法,也是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农业生态系统健康更多的和人类健康相联系,了解生物多样性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作用及其健康的影响对于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它们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所有的农作物全是经过野生种的驯化、选择、繁殖、杂交等被培育出来的。农区内分布的野生珍稀濒危物种、生境和遗传基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农业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研究尺度也从物种多样性尺度到景观多样性尺度,而且多尺度研究已成为目前研究的趋势(图1)。
图 1 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及其相关要素
⑵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
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土地过度开发、集约化利用导致的农业景观格局的改变;农业扩展、发展及农业活动导致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物种的变化;环境污染。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日益进展,农业景观正在改变,这不仅体现在农田正逐步作为他用,而且非农业用地的草原、湿地和森林亦逐步消失,导致了自然生境的缩减和农区生态系统的趋同化。我国农业总产值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5强,长期的农业活动已使近半数的陆地国土和全部水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农业生态系统已受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近30多年来全国新开荒地0.34亿hm2,等于历代开辟耕地总面积的1/3,引起农业生态系统对生物多样性胁迫的问题。同时农业的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由于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生态系统中尚存的珍稀或濒危物种受到更大的威肋;存于边际土地的生物因土地开发、狩猎、采集利用等受到更深层次的破坏。许多改变是不可避免的,惟一的出路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利用,使发展与环境尽可能协调。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单一化生产方式导致了一个需要经常人工干预的生态系统,使得其内部调节机制逐渐丧失,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而农业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过量采集等因素造成农业生物品种减少和分布面积缩小或消失 J。土地的集约利用促进野生生物加速从农区消失,同时也会造成地力下降、病虫害增加等后果。农业生产活动如土地的农业利用、耕作、作物间套种植方式、放牧、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农业动植物遗传改良(包括外来种引入)也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而环境污染造成局部地方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中益虫(如蜜蜂类、寄生蜂类等)和益鸟减少;此外,一些常有的、为人类所机会性利用的引进物种取代了当地的或特有的植物和动物,这些都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⑶农业生物多样性服务功能(价值)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可以提供粮食、纤维、燃料与收入,而且具有调节养分循环,控制当地小气候,调节水力过程,抑除不需要的外来物种与去除重金属等污染物作用。其他的功能还包括参与作物传授花粉、微生物提供土壤肥力服务及昆虫和野生动植物提供害虫控制服务等。利用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业产量也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这些更新过程与生态服务功能大都是生物性质的,因此它们的持久力取决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根据生物多样性在作物系统中的功能,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组分。如服务于农业生产力的生物多样性组分可以划分为3类:第一,生产性作物,其中作物种类、农民选择、树木动物等因子起关键作用;第二,资源性生物,通过传粉、生物控制与生物分解等对生产力起控制作用;第三,破坏性生物,杂草、昆虫害虫、微生物病原体等可以通过耕作管理减少其危害。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可以导致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基于当前生态学和农学理论,低虫害潜力的农业生态系统应该有高的作物多样性,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合理安排实现,如轮作、多种种植、作物镶嵌种植、多年生作物种植等;高的作物密度和作物基因的多样性。
⑷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对策
①农田生态系统管理
农田生态系统管理是指在某一限定的生态系统内协调、控制发展方向或人类活动,平衡长期和短期目标,并获取最大利益的行为。农业生态系统是受人类管理的生态系统,从空间尺度上可以划分为农田、农场、流域、生态区、生态大区、生物圈等不同的等级结构,从目标上涉及生物、物理、社会和经济方面。因此,农业生物多样性的管理也应从不同的等级和维度加以分析。在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依赖于生态系统内部及周边的生物多样性、系统中不同作物的持久力、不同的管理强度和农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隔离程度等。图2显示了农田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及其提高措施。已有的文献表明,农业种植业管理的战略应包含作物在时间与空间的安排、非作物植物及其田间的组分与丰富度、土壤类型、周边环境和管理的强度与类型。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农田生态系统中,采取少耕和免耕的方法能够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从而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推荐阅读: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总结05-25
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方案07-24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05-27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式07-17
保护生物多样性导学案10-07
国际宽容日演讲05-27
国际宽容日国旗下06-08
5月15日国际家庭日活动方案10-12
国际反腐败日活动方案07-14
国际艾滋病日主题班会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