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案例及分析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师德案例及分析(共7篇)

师德案例及分析 篇1

通过学习《教师职业理想与道德》一书,我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起着长远的教育作用。师德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要富有一颗爱心。教师的人生就应该是一部爱的经典,爱教育,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爱学校,爱岗位,爱学生,只有倾注了全部的爱,师德修养才能在爱的奉献中得到提升,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案例:

那是发生在我刚刚调入一所新学校的时候,高中历史又快到了会考的时候,由于带的是理科班,学生本身对会考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有的学生的上课也是在半玩半学中度过的。

班上有这样一位男同学,特别活跃,上课经常随便说话,搞小动作,注意力十分不集中。开始我采取了容忍的态度,所做的最明显的批评方式也就是上课时用微怒的眼神提醒他。他的回应也很快,在他看到我的神态后,他会收敛一些,但用不了十分钟他就又管不住自己了。在以后的两个星期里,我发现我的这种做法并没能使他明白我的用心良苦,反而他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愈演愈烈。可想而知,他这样的听课效果会带来怎样的学习成绩!的确,他的成绩越来越差。我想,是该找他谈谈的时候了。

这一天,我像往常一样拿着书,走进教室。他呢,还是像往常一样,吊儿郎当的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偶尔还想张开嘴,又要和别人说话的样子。我心里很生气,心想,就这个样子怎么过会考。即使再聪明,不学习也过不去呀。正当我讲到一半在黑板上写字时,突然,只听后边的同学“啊”一声,我回过头,正想发火,发现那个爱说话的男生,吐了满地的东西。周边的其他同学恶心的只想找个地方躲起来。我走上前去,摸了摸他的额头,并不烫。然后快速的到黑板前,把绰子和扫把拿来,扫了起来。其他同学见我这样,也都纷纷抢过来,主动帮助,将呕吐物扫除。然后我轻声问了一句:“还难受吗?能坚持上课吗?” 他说:“行!”这一节课是在很安静的氛围中上玩的。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像变了个人似的,再也没有像以前一样随便说话,而且周边的同学也像受他的感染一样,根本不用我在做任何的思想工作,就能轻易改掉坏毛病,学习成绩也一路飙升,最终在会考中取得了A的好成绩。

这件事是我教师生涯中是一段小小的插曲,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它却使我更加相信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案例分析:

师德案例及分析 篇2

1 高校师德建设的人文之惑

高校教师作为一项特殊的职业, 不仅仅担负着教书的基本任务, 更根本和实际的意义在于“育人”, 高校教师的魅力也就在于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集中体现于师德方面。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 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 (1) 前面已经指出,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风尚的转变已经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高校教师作为“社会人”也不可避免的在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质方面发生了转变, 这种转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发生重大变化。理想信念是个人道德素质结构中的根本所在, 它不仅仅是一种意识, 更重要的是对于社会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意志, 对于行动具有方向性的决定意义。社会对高校教师的价值期许是将个人利益与国家与教育与民族的整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树立牢固的民族教育观, 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社会四有新人贡献力量, 高校不仅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功能, 更重要的是对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少年进行各方面的教育, 包括:理想信念, 社会公德, 人生价值观, 人际交往等等。正因如此, 教师肩负着社会民族的希望。但是随着学校和社会的距离一步步的缩小, 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变现在:政治素质不过关, 盲目过度地追求个人私利, 对教育事业缺乏必要的神圣感和责任心, 不能正确地处理义和利、义和理之间的关系, 在思想上偏离正确的教育方向。这些问题严重的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学生的身心教育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

其次是教师的社会公德意识下降。社会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高校教师作为社会性的人, 无可厚非要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范, 尤其是作为学生的教育榜样一定要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但是在社会现实中, 部分高校教师由于只顾自己业务素质的提高, 轻视了自己社会公德意识的自我培养和学习, 对国家、民族和整体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缺乏必要的认识, 在生活中不能自觉遵守基本的社会规范和社会公德, 一方面自身的基本素质得不到很大的提高, 另一方面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再次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缺失。教师的职业道德, 是同教师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教师教书育人特点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它既是对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 同时又是教师这一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部分高校教师表现出职业道德素质缺失的状况, 这种状况表现在:一方面, 在自身素质方面缺乏必要的自身修养, 部分教师为了赶课题赶进度抄袭论文剽窃文章, 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是急功近利的急切偷懒心理在作祟, 反映出高校教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加强自身学习, 从而违反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 敬业精神淡薄。敬业精神是教师对自身职业所充满的神圣感和责任心的体现, 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对工作认真负责, 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责任心, 孜孜不倦教书育人。但是现实中部分高校教师对工作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 认为只要学生成绩过关自己的任务也就完成, 从而在行动上得过且过不思业务的改进, 不讲求上课质量和教育效果, 严重影响了教育水平的提高。

以上是从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个体、自身个体和职业个体三个方面所做的分析, 作为社会个体要有基本的社会公德, 作为自身个体要有高尚的理想信念, 作为职业个体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从现状来看, 高校教师在社会公德、自身修养、职业素养方面有一定的欠缺, 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认真对待这一特点。

2 师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校教师德性的缺失和德行的失范在本质上是全球化背景下人文精神的缺失, 而作为人文精神核心的伦理教育则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曾对教育的本质作过精辟的论述, 指出:“教育的绝对规定就是解放以及达到更高解放的工作。这就是说, 教育是推移到伦理的无限主观的实体性的绝对交叉点, 这种伦理的实体性不再是直接的、自然的, 而是精神的, 同时也是提高到普遍性的形态的。” (2) 教育本质上是伦理上的解放, 而这种教育共同体是一个伦理实体。高校师德缺失的原因从道德形而上学方面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在伦理素养层面分析, 教师对教育本质认识不足, 对教育共同体的实体意识缺乏相应的素养。樊浩教授认为“教育共同体必须是一个伦理实体。伦理实体, 是教育作为一个共同体的人文本性的实质。” (3)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不是契约和政治上的关系, 而是伦理性的关系, 这种关系是对民族集体意识的认同和归属, 高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不仅仅是完成一项社会性的工作, 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伦理性的教化和解放, 这种教化和解放一方面是教育学生向人性的复归, 另一方面是向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复归。所以高校教师作为学生人生航向的引导者, 最基本和最基础的人文素养就是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目前的情况是, 高校教师仅仅把教学工作当做个人的全部工作, 没有认识到自身承载着民族和社会的依托, 不具备教师应有的神圣感和高尚感, 因而在教育工作中失去了必备的精神家园, 教育和教师因此而失去了自身应有的魅力。

其次, 在个人道德层面分析, 高校师德现状恶化的原因可以分为“失道”和“失德”两种。一方面, 教师教育上的“道”可以做两种意义上的解读: (1) 伦理上的“道”。这种教育共同体本质上是伦理实体。 (2) 专业上的“道”。这种“道”是指经过专业上的训练而达到的一种专业素养和内在的精神境界, 高校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实施者, 对“道”的背弃表现为理论专业素质不强, 个人素养不高, 业务能力差等现象;另一方面, 高校教师的“失德”。从人性基础上来看, 目前高校教师在“修养”上下的功夫不够, 修养指的是修身 (趋向于作恶的可能性) 和养性 (性善意义上的培养) , 大部分人只是把侧重点放在业务上面, 而放松了对自我的约束和反思, 从而在一定意义上消解了个人人格魅力和精神感召力;从价值品质来看, 对自我修养的放弃必然带来责任感消失, 对自我约束力的下降, 从而不能真正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第三, 以上两方面是从内在的伦理道德建设方面来分析高校师德缺失的原因, 除此之外, 还有外在的社会和制度上的因素。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 高校和社会的距离越来越近, 这种距离不是空间上的隔离, 更多意义上是思维方式上的趋近和经济化意识的认同, 在这种思维方式指导下,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误读为“经济至上论”, 高校教育的各项指标也就和“经济”“效益”“利益”等经济学术语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施导者也就无可避免的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 盲目地追求个人利益, 在教育中一味地追求“量”的改变而忽视了“质”的发展, 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整个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作为人性解放的事业不能失去其应有的社会运作机制和自我修复机制, 所以高校师德的重构和返魅则成为每一位高校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

3 高校师德的重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 师德祛魅的重要原因体现在人文层面和制度层面, 而道德问题的解决也要从人文层面和制度层面着手。集中地看, 高校教师道德的重构策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对高校教师进行伦理上的教育。这里所谓“伦理上”的教育包括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方面, 高校教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教育共同体是一个伦理实体。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并不是孤立的分子, 它涉及到社会有机体各个方面, 在这个意义上它并不是作为社会缩影的“小社会”, 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与社会有机体协作运行的伦理实体, 即:教育事业是以伦理关系为基础的体系。作为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应具有与实体统一为一体的归属感, 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高校教师才能具有教育的神圣感和责任心;另一方面, 在教育共同体中高校教师尤其要注意处理好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教师被给予足够的尊重和权威, 天地君亲师是五位具有终极价值的人格定位, 老师则成为了文化传统的代表和文明的开创者, 所以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权威和威信, 这种权威和威信的来源则是高尚的人格情操和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 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又要保证与学生沟通渠道的畅通, 以平和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第二, 对高校教师进行道德和制度方面的教育。道德素养是高校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和基本素质。高校教师首先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情怀, 能从国家民族教育的总体利益出发, 具备基本的社会公德, 遵守本职业规范, 努力钻研认真求证, 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制度方面的建设则包括长久的学习机制, 工作考评机制和外在的监督机制。高校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不断加强自己的党性学习, 还要认真钻研本专业的文化知识, 不断充实和创新;对教师的教育成果进行量化考评, 这种考评包括教师个人的总结和自我评价, 学校和相关部门对教师的教学教育成果的评价以及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等层级;同样地, 对教师的监督则包括社会舆论对高校教师的监督, 学校和管理部门的监督、同事之间的监督以及学生对老师的监督等方面。

第三, 高校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引导力量, 教师要把传道授业解惑放在自己工作的第一位, 努力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 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所以, 如果在实际工作中把获取个人的利益放在工作的重心, 很难能体会到工作的神圣性和责任感, 也就辜负了社会和民族对个人的依托。

总之, 社会转型期下的高校师德建设是一项艰巨且长久的任务, 不仅要靠外在的制度层面的约束和管理, 更要建立持久有效的教育机制, 使高校教师真正体会和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神圣性和严肃性, 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俞克新等.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 1996:202.

[3]樊浩.教育的伦理本性与伦理精神前提[J].2001 (1) .

[1]樊浩, 田海平.教育伦理[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根据小案例 眯眼看师德 篇3

关键词:中小学 心理健康案例 评价 师德

师德在教师的综合素质建设中占有主导地位,它既是教师人格的标志,又是教师的操行体现。教师师德的好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尤其是中小学生,他们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阶段,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处在可塑时期,他们非常喜欢效仿甚至是盲目的崇拜某些人物,而作为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成为他们心中的偶像或楷模。如果教师的师德不够健全和完善,存在着某些扭曲和缺损,势必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致造成深远贻害。因此,在教师中深入开展职业道德建设,创造以身立德、为人师表的教学氛围,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对学生的摧残最大莫过于心罚。个别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指标,有时思想极为偏激,行为更有悖常理,常常把自己的压抑释放到学生身上,对学生无端的谩骂挖苦,更有甚者施以各种形式的体罚,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原本圣洁的学校、纯净的校园遭到了极大的玷污,教师的形象遭受相当的破坏,教师的名誉和威望也受到极坏的影响,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水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笔者就此项问题做了一些访谈、调研(内容:听课、同轨教师评课、教师问卷调查、教师座谈、学生征文等),通过调查发现教师的一些日常行为习惯非常不受学生的欢迎,如此这样,在学生感叹、反感、心灵受到伤害的情况下课改将怎样深入进行呢?

请看下面几个案例:

案例1:内容来自学生问卷

一位六年级学生在《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中这样写道:“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啊!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在哪里等待我们?那个善解人意、对班好、脸上天天带着微笑、上课能让同学们放松、对学生又有一定管教能力的老师啊!你一定在遥远的地方等着我们,等着我们向您那里奔去吧!我心目中的好老师”。

看了这段话,相信每个人的心都会很难过,孩子的要求并不高啊,这不只是特级教师如吴正宪、叶多嘉们所能做到的,一般教师也能做到。可是又是什么让这个孩子发出了似在狱底无奈的呐喊声呢?这个孩子到底遇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师呢?从如此悲切的呐喊声中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出这个孩子受到了多么深刻的伤害呢?

案例2:内容来自学生问卷

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在《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中写到:“……老师上课时对我们很严肃,……我做小动作被老师看见了,老师瞪了我一眼,没有说我,也没有打我,仍旧在讲课。可是下课后老师像变了个人似的,和我们一起玩起了跳皮筋,老师玩的时候和我们一样活泼……这时我的小闹钟把我叫醒了,我睁开了沉睡在梦中的双眼——原来这是我做的一个梦。我多想美梦成真啊!要是有这样一位老师,我会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看过这短短的几行字,禁不住泪眼婆娑了。

课上是严师,课下是朋友,这就是这个学生的美梦。

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公认的道理,那么可以想象,学生只是在梦中亲其师,那么能大信其道么?

上述案例原因分析:一、教师受到传统师道尊严思想影响,架子太大,使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望而生畏,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心理距离过大,导致学生呼唤梦想的老师。二、教师急功近利思想严重,动辄便以绷脸、发脾气给学生一种震慑,这样免去了很多口舌,以期提高课堂授课效率,然而就像车开的越快,从车上颠下来的东西越多一样。

案例3:内容来自小学生投稿

《倾诉》

敬爱的老师,您好!

我有满肚子的话想对您讲,可是因为胆小,不敢讲,这次就借作文练习的机会,一下子倒出来吧!

一次早晨小测验,我只考了75分,您还让全班同学回家签字,当时我心里直发慌,想到如果告诉爸爸妈妈,他们一定会唠叨没完,如果不告诉爸爸妈妈,又完不成您留的作业。当时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最后,我鼓足了勇气告诉了父母。

还有一次,期中考试的前一天晚上。

那天晚上作业特别多,墙上的大挂钟“当,当”地敲了十下,我还趴在桌子上写作业。“乐乐快睡吧!明早还得上学啊!”妈妈在催我睡觉。可妈妈哪知道我还有一堆作业没做完呢!书上密密麻麻的小字就像一条条蠕动的小虫,我心里真的急死了。夜越来越深了,爸爸妈妈都睡了,屋里静得很,只有大挂钟在“嗒,嗒”地跟我作伴。不一会儿,我的手指头便累麻了,连笔也握不住了。于是,我放下笔,揉了揉眼,抬头望望窗外。静静的夜,月亮露出半边脸,星星眨着眼。我真羡慕天中那明亮而自由的星星。我叹了口气,又写起来。写着写着,本子上的字模糊了。我看见一颗星星向我走来,它用细小的声音对我说:“小朋友,我带你到天上去玩玩好吗?”说着它就来拉我的手。我的手刚一抬,“拍”的一起,笔掉在地上了,我惊醒了,原来是一个梦。我扫兴地再一次望望窗外的天空,星星还是那样明亮,那样自由……

老师,您小时候上学也有这么多作业吗?您晚上不打盹吗?有时候我真怀疑您们没有童年。当然,我也知道您这是为我们好,希望我们长大成为有用之材。可是,我们现在还是小孩子,我们白天在学校学习七八个钟头,已经很累了,晚上回家再熬夜,小小年纪怎能吃得消呢?

看看我们这些可怜的孩子吧,说他们是在受折磨也不为过吧。

案例4:内容来自学生叙述

一位初一女生,有强烈的厌学情绪。请看其老师对该生及家长说的一席话吧:“怎么又来了?!怎么还不转学?!这里没人欢迎你知道么?!”

这个文弱的女生笔者见过,无论这名同学有多少缺点,也是不可以这样对待她的,起码她有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不只是摧残!是违法! 是犯罪!

案例5:作者本人原创文章,已作为卷首语被《大兴教育研究》09年第5期发表

我 多 想

我多想变成一朵白云

飘在家乡翠绿的山林

在那果园里留下亲吻

在那湖水中投下笑影

啊让翠绿的山林更加翠绿

让美丽的姿容更加年轻

------------------------------

这是20年前的一首流行歌曲-------《我多想》,歌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美好的憧憬。然而,听到这首歌却让我想起了一则往事,然而却远没有这首歌美丽。

那还是十几年前,离中考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一天正在判作业,忽然发现一份作业几乎没做,一看,是班里最优秀的学生之一百胜。想到已临近中考,又是一个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于是我非常生气。于是径直来到教室,像日本鬼子一样直愣愣地来到百胜桌前,大声质问道:这是怎么回事?该生由于一直学习比较好,几乎没有受到过老师的斥责,羞愧得低头不语,两手绞在一起撮啊撮。这更助长了我的“师道尊严”,趁此机会耍耍威风,更想来个杀一儆百,拿起学生的作业本,咔嚓咔嚓撕为碎片,一甩手,扔到了他的桌子上。一扭头走出了教师。我心里当时还在想呢-----好学生的作业本我一样撕,看看你们其他人等谁还敢再对作业大意!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大大超乎了我的想象,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该同学老实得像头小绵羊,寡言少语,见了我也不打招呼。课堂上处于游离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负罪感一浪超过一浪地涌上了心头,然而我却一直没有勇气向他说声对不起。“毁”人不倦的我现在每每想起此事,心中便隐隐作痛。一眨眼,学生们毕业了,撕本以后,我们之间没说过话,至今也没有见过面。还好,唯一 一点能让我有所慰籍的是,百胜毕竟基础好,考上了区重点高中。这还多亏撕本事件发生的晚,对他的学业没有构成本质的影响。如果这件事早发生一年,那么极有可能我就把百胜给毁了。

吉诺特说:“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的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

老师的手里虽说没有刀、没有枪,但却有着至高无上的力量啊------那就是,想让你愉快就愉快,想让你悲惨就悲惨;想让你开心就开心,想让你丢脸就丢脸。

吉诺特所说的每字每句好像都是指着我的鼻子说的,令我一阵阵毛骨悚然。

教师对于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影响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心灵的成长和发育。宽容幽默的教育,自然会培养出豁达大度风趣地人格;急功近利斤斤计较的的教育,一定会培养出狭隘孤僻的报复狂。然而,我却在事后才明白,至今才明白!据资料显示,在学生遭受的伤害中,体罚是表面的,而心罚所受到的伤害则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

据说韩国有个官员在微服私访,路过田间时,看到一个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大声问:“你这两头牛,哪个更棒?”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去了,农夫才附在官员的耳边小声地说:“边上的那头牛更好。”官员很奇怪问:“你干嘛用那么小声地说活?”农夫说到:“牛虽是畜类,但心却是和人一样的,如果我大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试想,一位农夫对待一头牛尚且如此讲究方式、方法,那么,我们做教师的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是更应该加以注意吗?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无意伤害是无心的结果,但无心之过变有过,归根到底,还是与教师的素质有关。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加强自身修养,让伤害学生的事情永远不再发生。

假如时间能够倒转,

我多想-------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向百胜说声“对不起”;

我多想-------抚着他的肩头,说声“我错了”;

我多想-------他能够谅解我,受伤的心不再痛;

我多想-------还能和他在课间打乒乓球、玩游戏。

我多想-------课间他还能追着我的屁股后面问这问那。

我多想-------这件事情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在所有的教师身上永远也不会发生;

我多想-------我是一个伤害学生的终结者,从此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从此不受伤害,一个个健康茁壮地成长。※

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其意义对于学生而言,不是终生的,也是短期内难以忘怀的。

而有些确实是终生的:一年轻人结婚,把老师朋友们都请来了,闲谈间聊起了往事。年轻人说:老师,您知道我对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么?老师茫然。学生说:老师,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话-------“我就知道你接不着!”包括老师在内皆不知所云。原来是在上学时打排球的事,该生和老师一组,老师把球传给该生,该生却没接着。老师大叫:“我就知道你接不着!”(请老师们说说该同学当时会是一种什么心态、什么想法?) 该生当时一定在想,哦,原来老师就一直没看得上我!他此前就知道我是笨蛋啊!

很多年过去了,学生印象最深的竟然是这样一句话!

由此再谈谈“追根求源”。

我们长为成人之后,毕竟会在某某方面强一些,某某方面差一些,这固然与基因遗传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与小时候的烙印有关,有它的形成原因。

有一个老师,说话、讲课声音特别好,就是“音质”好,有播音员的基础。后来在谈起“朗诵”一话题时,该师一时语塞,想来想去竟然从学生时代到参加工作从来没参加过朗诵、演讲比赛,这么好的声音条件应该很适合参加这样的活动啊。不用说没有得过个级别的获奖证书,就是连参加也没参加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他想到了一个可能的形成原因。一次上语文课,老师要求背诵毛泽东的文章“一张白纸没有负担, 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 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结果,他把“画图”错背成了“图画”,因为那时候的美术课叫“图画”课,所以印象比较深。结果招致老师一顿拍桌子------“画图!画图!画图”!可以肯定的是,该生以后背诵此篇文章是不会出什么问题了。但是会出什么问题呢?就出现了上述问题。虽说会背了课文,但是在老师喝斥之下,却失去了对朗读的兴趣。到底是不是这个原因呢?当然不能下定论。但是应该与此有关。或许有的老师会说,该生是不是太脆弱了,这点打击也经不起?

其实就连生命而言,何尝不是很脆弱的呢?学生的心灵何尝不是很脆弱的呢?记得我上初中时,一次上数学课,老师讲到了一个涉及时间的问题,老师让一名女生来回答,结果这名同学确实把几点几分说的驴唇不对马嘴。老师说:怎么了?早晨起来让你妈给你灌面粥给你灌胡涂啦?!该同学羞红了脸低声说道:我们家没有表,我不认识表。 事情就这样结束了。

没过几天,她的位子上就不见了她的身影---------现在想起此事,不由想起了毛主席的一首诗: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可想而知,她从此不再是学生了,生活的压力过早地压在了她那弱小的身上。现在想起这件事,心里总会说:不上就不上吧,反正上学没有给她带来快乐!

俗话说,庸医杀人,其实庸师也杀人,只不过庸医残害的是人的身体,庸师杀的是人的智慧。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一个天才的孩子,只是因为遇到了一位糟糕的教师,便泯灭了他的天才,从而变成了一个庸人。而教学的对象是人,教育人的事情是不允许失败的。好的教师能让人一生幸福,不好的教师则能让人一生痛苦。

《家有儿女》,妈妈刘梅评价自己调皮的儿子刘星:”虽然他不是什么名贵品种,但也算是祖国的花朵中的一朵花,咱也不能把他折了不是?咱就让他好好绽放吧!”

一次听北师大刘儒德教授讲了一个故事:说美国的小学生一个个都非常自信,哪怕成绩考得乱七八糟。一次他到一所学校调研,见孩子们的作业大都写得乱七八糟,就问老师:为什么不给他们纠正呢?老师说:问题太多了,一般只给指出一个主要的毛病,其他不一一指出,否则孩子们知道自己有这么多毛病,可能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为了显示自己的明察秋毫,有时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让学生、让孩子始终抱有希望,这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一个个例子说明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确实有伤害学生的现象,也就是说师德水平有待加强。那么如何加强师德建设呢?

1、营造“三位一体”的师德监督体系

师德监督体系需要学校领导、家长和社会共同创立。党政一把手要亲自营造师德建设的监督机制。一是常年开设校长热线电话,及时听取家长呼声。二是设立师德监督举报信箱,随时洞察师德表现情况。三是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和社会代表参加的师德纠风会,针对家长和社会反映出的有关师德的现象与问题,及时通报和反馈处理情况,广泛接受社会警示与监督。

2、处理师德建设方面的问题不手软

师德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措施做保障。如果措施不力,往往一项警示,一种要求,一个准则都要流于形式。

(1)凡是有悖师德的现象和行为,决不可姑息迁就。过去之所以在师德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是没有引起领导足够的重视,出现问题过于袒护和迁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得有些现象久禁不止。

(2)处理违章违纪现象不可手软。如果坚持出现问题及时通报批评,重者给予下岗培训处理,直至开除教师队伍,违背师德的现象就会杜绝。师德建设如果坚持与评优、晋职挂钩,教师就不会轻易拿自己政治前途当儿戏了。

师德案例分析 篇4

开学第一天,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走进新教室报到。我先组织大家找座位坐下,随后开始自我介绍。这时门口出现一个个子高高的小男孩,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地叫了声“报告”。我微笑着问他:“你找谁?”同学们齐声说:“他是谭灿,是咱班同学。”我心里一惊,他就是那个整天惹是生非的“痞样”孩子?听说他留过级,比班里的孩子大一两岁,个头比一般孩子高出许多,品性散漫,不爱学习,贪玩,爱打架。

我示意他进教室,他慢吞吞地走到最后一排坐下。接下来的两小时里我不时地关注他一下,只见他不是趴在桌上,就是靠在椅背上,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发完新书,准备放学了,我对大家说:“今天是开学第一天,谁愿意留下把教室打扫干净?”谭灿顿时有了精神,他挺直了腰杆,手举得高高的,叫道:“老师,我来吧,我保证扫得干干净净。”我高兴地答应了他。他带领几个同学把教室收拾得整整齐齐。

第二天一早,我就在全班表扬了他们,谭灿很自豪。以后的大扫除都少不了他忙碌的身影。同学们最佩服他擦玻璃的本领,有同学如此描述:谭灿擦玻璃水平一流,他擦过的窗户看上去像没装玻璃一样。

我心中暗喜,他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坏”呀!谭灿除了上课没精神外,其他事情做得都很棒。他体育很好,参加了学校的棒球队;喊口令声音洪亮,放学路队管理得规规矩矩;班里的体力活争着去做。真是个难得的“人才”。

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天,班里一个身材瘦小的女生向我哭诉,谭灿老跟她要钱。我问她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她说怕谭灿在放学路上打她。我又问其他同学有没有受到他的欺负。这下班里像炸开了锅,这个说欠他钱,那个说谭灿抄她作业„„可是怕他报复,谁都不敢说。我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等谭灿一到学校就找他谈话,告诉他如此下去的后果,并给他做了简单的普法教育。谭灿认错的态度诚恳,承诺尽快还钱。并请求我不要将此事告诉家长,因为他的家长比较暴力,遇到问题就狠狠地打他一顿。我答应他暂时不告诉家长,同时警告他不允许再有这样的事出现。不久他还清了欠人家的钱,也没再跟同学们要过钱。

像谭灿这样的孩子,不会一下子变好,行为上总有反复的过程,平时贪玩不写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也和别人打架。只要发现,我都会和他谈谈心。缺作业了,辅导他补上;和别人打架了,问明缘由,再教育他。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会改掉陋习的。

一天中午,我一踏进教室就听见谭灿气急败坏地大叫:“不是我,不是我!”我见他眼里噙着泪水,便示意大家不要出声。我先让谭灿去办公室等我,再向同学们了解情况。黄兰抢先说:“老师,谭灿弄坏了我的修改带还不承认。”我问他有没有亲眼看见谭灿弄坏他的修改带,他说没有看见。有同学证明不是谭灿弄坏的,因为谭灿刚进教室。我一边帮黄兰修理修改带,一边对大家说:“以后若没有亲眼看见别人做坏事,不要随便乱说,以免冤枉别人。” 我取出一本精美的小小笔记本,将封面乱涂乱画了一番,还将第一页和第二页也涂画得脏兮兮的,然后去找谭灿。谭灿一见到我赶紧申辩:“老师,今天真不是我弄的。他们冤枉人。”说着,眼泪又出来了。我领他到操场一个无人的角落,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他这才收住眼泪。我继续说:“我刚才已经批评过冤枉你的同学了,他们以后不会再冤枉你了。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冤枉你,而不是其他人?”他不好意思地说:“因为我常常欺负他们,给他们留下了坏印象。”

我拿出那本小小笔记本,问他:“这本笔记本好看吗?”他疑惑不解地说:“不好看,脏兮兮的。”我翻开第一页给他看,他摇摇头,我又翻开第二页,他使劲摇了摇头。我接着翻,他眼睛一亮,惊呼:“真漂亮!”我说:“你就像这本笔记本,本来是很好的,人人都喜欢。可是一年级时你仗着自己个子高,欺负别人,把封面弄脏了。二年级时你继续欺负别人,第一页也脏了。后来留级,你显得更高大,变本加厉地欺负人,第二页也脏了。这样的笔记本,放在人家面前,谁会喜欢?”我顿了顿,接着说:“现在怎么办,才能让大家接受这本笔记本,接受你?”

他抓耳挠腮不知如何是好。我把笔记本的封面和前两页撕了下来,递给他:“这是过去的你,还要吗?”他飞快地跑到垃圾桶旁,把它们狠狠地扔了进去。又跑回来对我说:“老师,以后我一定好好学习,好好表现,改变大家对我的看法。”后来,他一有不太好的表现,我就做一个撕笔记本的动作,他就收敛了。表现果然越来越好。记得蒙台梭利说过,观察是对儿童最好的教育。

当一个老师连最起码的观察的动机都没有时,估计这位老师的职业操守就会有问题了。而观察的出发点一定是与该老师爱心的多少是成正比的。只有老师的爱心的比重大,他才有可能用最大的耐心去观察儿童,信任儿童,在儿童的行为之中发现优点,激发他的内在潜能。从而为正确合理地培养孩子找到突破口。

从谭灿的故事里,我还想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要当好一个班主任,除了老师自己的爱心要丰富之外,自己所采取的方法也要十分新奇有趣,要讲究方法和策略。这样才符合儿童发展的心理,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整个谭灿的成长过程中,我认为自己的几个方法还是很值得彰显的。

其一是,我没有受其他老师或同学所说的影响。而是按自己的标准来判断是非,减少了对谭灿的误解。

其次,笔者用特别细心的观察,发现了谭灿热爱劳动的长处,找到了谭灿成长的激发点。或者正是在这样肯定他的长处的过程中,他的价值得到了再现,他的人格也得到他人的肯定。从而减少了他人对他的非正面评价,为促进谭灿的成长打下了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还有一点是特别让人感到心慰的。那就是我用弄脏笔记本的方式,给了谭灿一个特别的启发式教育。应该说这样的教育是很有特色的。也属于自己的一点创见。这样的立竿见影式的教育,不仅新奇可喜,还有相当的教育效果。笔者相信,笔记本的教育所起的教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当然,在整个过程中,表面上看是笔记本的功劳,但是真正起作用的应该是笔者综合性的教育的结果。比如对学生的高度的信任,给学生以成长的期待,妥善处理谭灿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给他营造一个良性的成长的空间。避免了谭灿在成长过程中的非正面因素的影响。

师德教学案例分析 篇5

作业:撰写一个你自己的课堂教学案例,在细节中体现你的教师职业道德。

答:一次示范课上一位二十多年教龄的女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频频去叫那些反应机灵,学懂会用的好学生,而是善于捕捉那些不敢大胆发言,没有勇气回答问题的差生的一闪之念.一位女孩刚把有信心的眼睛抬起的时候就被老师叫起来回答,结果是心理过于紧张,老师启而不发满头大汗,不知所措.这时老师让她坐下来,平静一下语气温和地说了句:“没关系,老师知道你会了.只是过于紧张而暂时想不起,以后经常锻炼就好了.”这堂课使人感到,女教师用自己的爱在点燃胆怯者的智慧之火,让学生受到“我有被爱的权利”.答(1)这位教师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视为自己的弟子,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不凭个人好恶,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她既看到了那些反应机灵,学懂会用的学生,更善于捕捉那些不敢大胆发言,没有勇气回答问题的学生.所以说她的这爱是公正的,无私的.(2)这个案例给了我们许多启发:① 对在道德,智力,体能,运动,交往和情绪上,特别是家庭背景各有差异的学生表示普遍的关切;②对学生的看法公平公正,没有偏见,避免个人感情色彩的影响;③批改作业尺度一致;④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发展条件,能较好地控制课堂上不同学生的发言机会;⑤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谈话时,语气一样;⑥不夸大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错误,不掩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错误;⑦不根据学习成绩的差异去处理学生做错的事;⑧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先调查清

楚,不急于下结论,不偏袒一方;⑨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中尽量缩小由社会不公正给学生带来的差异;⑩辨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不同的学生犯了相同的错误,要考虑不同的动机与原因进行处理.

幼儿园师德教育案例分析 篇6

财财,我们班新来的一位男孩,刚来园时,整天哭哭啼啼,基本上听不懂老师的话,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差(舌头动过手术,而且是从安徽来的)其余的能力也很差,属于发展迟缓一类,喜欢用打、抓、掐等方式与同伴交往,父母特别宠,在家不听任何人。 针对这样的孩子,我们在教育、感化的同时,要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要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记得每次画画涂色时,财财用蜡笔糊乱一下,被他气得受不了,此时,我们并没有反复唠叨,反而说:“今天有进步,以后能用一个颜色涂就好了。”这就是引导幼儿进“门槛”,这里的“门槛”就是“能涂一个颜色。”而每次说话只要求一个字、词都行,不要求说完整的话。对其要求适度,幼儿容易接受,也容易做好。

《女娲造人》案例及分析 篇7

(一) 教学目标

《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 它是袁珂根据《风俗通》中的两篇短文, 展开丰富的想象改写而成的。文章内容浅显易懂, 情节较易复述。根据这一特点, 确定目标为:

1. 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2. 在复述的基础上, 感受文中关于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情。

3. 想象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二)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探求、研究的方法, 自己感受, 比较阅读作品, 理解想象手法, 运用想象手法。

2. 通过阅读、讨论, 明确文中关于人类诞生的喜悦之感。

(三) 教学难点

在课业活动中, 激发学生结合多学科知识, 与他人合作探究, 掌握想象的手法并运用。

(四) 本文在教材中的位置、作用以及与后文的关系

本文处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书中, 是本册中的一篇神话故事。与后面的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相辅相成, 互相呼应, 共同探讨人类的起源。所以, 要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作为神话, 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二、《女娲造人》课堂实录

(一)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师:我们大家喜欢不喜欢童话?

全班:喜欢。

师:那谁能说说你知道哪些童话啊?

(生众说纷纭, 涉及自己知道的各种童话故事。)

师:那大家喜欢不喜欢神话?

全班:喜欢。

师:很好!大家说说自己知道哪些神话呢?

(生争相把以前所知道的神话说出来。)

师:今天, 我们就要学习一篇神话。在学习之前, 我们要进行一个小小的思维活动。

(放古典音乐, 投影课件封面。)

师:请针对屏幕上出示的“山楂和美女蛇”, 展开你瑰丽的联想和想象。看看它会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什么样的形象?

(学生议论纷纷, 各抒己见, 教师针对想象力和联想力, 略评。)

(投影课题和作者。)

师:在莽莽苍苍的大地上, 活跃着各色各样的人种。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他们从何而来?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说法, 我们中华民族也有着我们的瑰丽奇异的说法:女娲造人说。法国学者帕斯卡曾说:“人类所有才能中与神最接近的就是想象力。”今天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与女神作一次亲密接触, 共同研讨《女娲造人》。

师:在学习课文以前, 哪位同学给我们描绘一下你头脑中的女娲的形象?

生 (1) :美丽、善良、温柔, 很漂亮。

生 (2) :是一个女子, 长长的头发, 很勤劳。

师: (笑) 很符合中国人对美女的要求标准。可是有许多古书上是这样记载描绘女娲的 (出示女娲人首蛇身的图片) , 很出人意料吧。不论女娲的形象如何, 在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中, 她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全班:造人。

(二) 速读课文, 复述情节

师:对!那我们的竞赛就从这里开始。请大家速读课文, 做好复述的准备。读完的同学请举手示意。

(全班速读课文。适当做标记)

(两分钟后, 有学生举手)

师:真棒!已经有同学读完了。太神速了!

(学生纷纷举手)

师:咱班的学生太厉害了! (翘起大拇指) 读的很快。可是阅读的效果如何?我们通过复述来检查一下。谁来?

(学生踊跃举手)

生 (3) :本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刚开始大地上有了鸟兽虫鱼等, 可是仍感觉缺少了一点什么。后来出现了一个女神, 有一天她在小河旁, 影子映到水里, 她笑, 影子笑;她假装生气, 影子也生气。于是, 她灵机一动, 决定找一个和她类似的生物。于是她揉团黄土, 捏成和她相似的小东西, 神奇的是, 这小东西一接触地面, 就活蹦乱跳, 并且喊“妈妈”。女娲非常高兴, 给它取名叫“人”。女娲捏呀捏呀, 人也越来越多, 可大地太大了。女娲就用藤条放到泥水里搅动, 然后一甩, 落到地上的小泥点也成了人。不久, 大地上到处都有了人。可是人有生老病死, 女娲就把人分成男女, 让他们结合来繁衍后代。

师:非常好。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 (4) :我来补充, 就是女娲捏人, 累了她就随便找个地方歇歇, 然后接着干。

师:哦, 读得很仔细, 这说明女娲怎么样?

全班:勤劳, 喜欢捏泥人。

(三) 整体感悟, 探究品味

师:刚才大家就课文情节做了复述, 下面我们针对屏幕上的题目分组展开讨论, 明确问题的答案。

投影出示合作探讨题:

1.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2. 女娲作为神的特点是什么?作为人的特点又是什么?

3. 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师:下面, 带着我们的个性和理解, 思考探讨屏幕上的几个题目。

(学生讨论约八分钟)

师:好, 请各组同学选一个题目, 展示本组的答案。

生 (5) :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不是真的。之所以出现人是女娲造的这种说法, 那是因为当时科技不发达, 人们无法正确解释, 只好用这种说法来解释了。阅读提示中就有。这是神话的写法。

师:这位同学非常聪明, 还给我们点明他的答案的出处。这个题目目的就是让大家知道, 神话是虚构的, 它有时是因为一些问题无法解释, 像盘古开天辟地, 有时是表明美好的愿望, 像嫦娥奔月的传说。

生 (6) :我想回答第二个问题。女娲作为神的特点是她能有70种变化, 还能捏个泥人变成真人, 甩出的泥点也能成人。作为人的特点是她有人的情绪和喜怒哀乐。

师:那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表现女娲喜怒哀乐的句子?

(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师:紧承着女娲的喜怒哀乐, 我们来看最后一题:文章哪些地方体现了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哪组同学来回答?

生 (7) :我来。当小泥人落地就跳跃欢呼, 并喊“妈妈”时, 表现了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后文许多小泥人的跳跃欢呼也是。

生 (8) :还有!女娲的满心欢喜, 眉开眼笑也是的。还有女娲的日夜辛劳, 都是的。

师:非常棒!泥人的跳跃欢呼体现了获得生命的喜悦, 而女娲的表现则体现了创造的成就感及创造的喜悦感。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类似的感觉?

生 (9) :做出一道难题后, 我就很高兴。

生 (10) :背出一篇文章后, 我就很有成就感。

(四) 拓展延伸, 个性阐释

师:文章是语言的艺术。它就像一个万花筒, 从不同的角度, 展现的是不同的美妙的景致。所以, “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女娲造人有的是捏的, 有的是甩的。对不对?

全班:对!

师:我们上美术课做泥塑时有这样的体验, 即精心做的东西和粗制滥造的东西, 我们对它的感情有点不同。 (学生笑, 点头) 那大家展开想象, 女娲造的人和甩的人会有怎样不同的命运?讨论三分钟, 然后进行你富有个性的阐述。

(学生激烈的讨论)

生 (11) :捏的人将来大富大贵, 甩的人将来一辈子受穷。

生 (12) :捏的人因为是一个一个精心捏出来的, 所以很强壮, 但很自私。而甩的人因为是好几个或者是十几个一起出来, 所以集体感很强, 可体质不好。

生 (13) :我想接着他的说, 就因为捏的强壮, 有力量, 甩的体质不好, 要想抵抗捏的人, 就得联合起来, 就必须有集体感。

生 (14) :捏的人因为少, 将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就成了奴隶主、贵族等, 而甩的人因为多, 很普通, 将来就成了奴隶、下等人。

生 (15) :捏的人和甩的人到了黄土地上的成了黄种人, 到了黑土地上的成了黑种人, 落到雪上的成了白种人。

(全班大笑)

师:这位同学不仅为我们黄种人想了来源, 还为其他的人种做了解释。很富个性!有可能你还有更富个性的想象, 那么, 下课后相互交流, 好不好?

全班:好!

(五)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 可以没有诗歌, 也可以没有童话, 但是不能缺少 (全班:想象) , 对!不能缺少想象。它就像我们的翅膀。用“奇思妙想”中的说法是 (全班:让想象飞起来!) 。让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 飞翔在生活的花园里, 飞翔在诗意的人生中, 一路播洒快乐的歌声。

师:最后, 留一份作业。请看屏幕。

(屏幕展示:假如女娲穿越时空隧道, 来到我们这个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的社会, 面对环境和社会问题, 诸如沙漠化、战争、贫富差异等问题时, 她会怎样?请展开想象, 写一篇短文。)

(学生读, 然后急切讨论)

师:如果有精彩的想法, 就用你手中的笔勾画出来。今天就到这里, 下课!

三、案例分析

教育理念:一切从人出发, 一切为了人, 一切服务于人, 确定“人”在当代教育中的中心地位。

(一) 兴趣是激发学生运用无意注意参与学习的动力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 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 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因此, 本节课开始就设置情境, 让学生针对屏幕上的“山楂和美女蛇”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全身心投入文本的阅读和领悟。

本节课也不断拓展语文内涵, 突出人文熏陶, 即依照文学鉴赏的要求来改进语文教学, 以文学化的方法来教文学作品。在不忽略语文工具性的前提下 (对想象能力的培养) , 加大文学作品的人文性。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和愉悦的引导下、切身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从而从人本位的角度让学生增强作为人的自豪感, 和作者达到共鸣。

(二)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 本节课以此为指针

首先让学生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衔接, 接着自主阅读, 和文本对话。然后教师、学生、文本展开合作讨论进而探究文本的内涵和魅力。最后让学生再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 自主思考、写作。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自身的“读写以及口语交际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 着重在于引入互动机制, 改变师生关系。教师应认识到教学过程“先生在创造学生, 学生也在创造先生”, 师生互动应成为教学的灵魂。所以, 教师应在教学设计、课前准备, 以及课堂教学上都充满创造性的人性化的乐趣, 教师应和学生平视, 与学生对话。

(三) “一节课一个重点, 一节课一点提高。”

语文强调“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物声”的教学境界。可是, 语文的范围是浩淼无边的, 所以不可急功近利, 而应循序渐进。本节课于是在目标设置上抓住一个重点, 即“想象力的理解和应用”, 并且以此为线索, 逐一展开, 贯穿始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让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想象的手法, 并具有较好的应用在以后的写作中的能力。

(四) 引入综合活动, 并得以实施落实, 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要学会“偷懒”, 它是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的新的教学理念。所以本节课在问题的解决上, 主要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交往。

上一篇:第二章地形图及其应用下一篇:租房写字楼中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