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讲话心得体会(精选5篇)
雷
艳
云
2016.10.17 有幸在本周五下午学校举办的家长学校开班仪式上再次见到杨老!记得上次是在八中聆听孔子学术研究会举办的一次讲座中见到,时隔一年,他老人家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儒雅的谈话赢得家长们的阵阵掌声,而以八十三岁高龄站着给大家讲话近两个小时的执着与敬业更是深深的感动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聆听这样一位德高望重老者的谆谆教诲,我只能学习、学习、再学习!写作心得体会对我来说很吃力,杨老的讲话内容很多,自己的水平只是听的懂而以,若要让再深入阐述,无异于班门弄斧。只就我印象深刻的几点汇总如下:
第一 赞美与反思
对于杨老所讲的人应该多反思自我,这点我体会较深,早些年因为求学机会难得。每一天的学习都倍加珍惜,经常在日记本上反思每日的所作所为,不断的自我纠正、完善,所以提高较快,进步也大一些。而之后在工作十多年后思想放松,惰性也油然而生,加之生活琐事增多,对于工作逐渐开始有些倦怠,整日疲于应付很少反思,导致工作原地踏步,进步很小。
今天杨老的讲话再次激发了我的进取心,工作就应该多反思、多积累多提升,否则干多少年也是原地踏步。从今天开始我将以这篇心得体会作为我的首篇工作随笔,以后一定努力工作,不断反思进取,力争突破自我。对于赞美,我一直有个误区,认为只有有突出贡献的人才配以赞美,而杨老的赞美观却很简单,他认为只要有进步的地方都应该去赞美。相比之下,我对于家人、学生、同事以及朋友们的赞美却很吝啬,很少去使用赞美,这点以后一定多注意,细心发现别人的可取之处,多去赞美他们的闪光点,多去肯定别人的进步,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美好。
第二
女人似水才能营造好的家庭氛围
为人师是我的工作,为人妻、为人母是我的生活。我知道不论男女都应该自强自立、拼搏进取,但不论怎样都不应该忽略家庭对于每个人的作用,只有家庭和睦工作才会有更大的动力。教师的为人师表应该是各方面的,包括自己的生活也应该有滋有味。不要过多纠结于对方的对与错,互相谦让、互相关心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女人属阴,似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去斤斤计较,能应变自如却又不失其水的本性,这才是最聪明的女人。这样的女人才会培养出有教养有德行的儿女。反思自己,距离还很遥远,继续努力吧。
第三
不要太骄纵自己的孩子
杨老说到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孩子捧于手心,不让干任何家务活,娇生惯养。殊不知这样对孩子是在慢慢害他,等孩子逐渐长大,有了独立思维他会无法适应社会。这一点对到来的家长们很受益,自己在这方面也一定多提醒自己不要惯着孩子。......
结合自身机关工作经历, 发觉首长讲话稿通常在以下情况会交给机关人员撰写:一是首长事物繁多, 对某一项具体的工作来不及细致的了解, 需要机关人员提供详细的材料, 以便首长掌握并内化为自己的讲话;二是首长或本门领导对某个机关人员有初步的认可, 需要给其加加担子锻炼其能力;三是首长对某一名机关干部已经非常认可, 专门指定其撰写。也许有的人认为第三种情况中的机关干部, 肯定很辛苦, 总有写不完的材料, 但殊不知, 撰写的过程正是挖掘自身潜能, 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过程, 而练就的本领是自己的, 会终生受益的, 本领越大, 以后的出路就会越广。因此, 结合军用公文写作这门课程的学习, 我初步归纳了一些首长讲话稿的写作体会。
一、首长讲话的含义
首长讲话, 不是简单指首长说的话, 而是指首长作为部队、机关的代表者, 就一些重要工作、重要问题, 在特定的会场条件下, 所提出的具有权威性、规范性、针对性、指导性的意见和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首长不是作为一般的个人来讲话, 而是代表一级组织一个单位做工作指示;他的讲话不仅仅是个人意志的表达, 而是首长以个人身份, 代表一级机关的发言。
二、撰写首长讲话稿的具体要求
一是要有一定的思想性。首长讲话不仅要部署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更重要的是要阐述进行某一具体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方法。首长讲话的指导性, 从根本上讲, 不在于讲话者的身份即权威性, 而在于对问题的深刻独到的见解和说服力。一个首长讲话稿成不成功, 对部队官兵有没有启迪, 对工作有没有指导意义, 关键在于问题看得准不准、抓得稳不稳, 道理讲得透不透, 有没有一定的境界, 也就是有没有思想性。这里所谓的思想性有特定的含义, 就是指对具体问题和解决措施的深刻见解。
二是要实实在在。首长讲话面对的是做实际工作的官兵, 讲话的基本作用是回答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解决的矛盾。因此, 要真正能吸引官兵, 触动官兵, 对官兵有所启发, 对工作有指导作用, 就必须紧贴实际情况, 立足实践, 实实在在。不能不着边际地说空话、套话, 不着边际地讲一般原则。提出的问题要实。就是要尽可能从大家关注的、熟悉的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引出讲话的主题。在进行分析论述时也要实。就是要做到力求论述通俗易懂, 便于被官兵理解和接受。使用语言要实。就是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明白朴实的语言, 要力求把思想性和可操作性融合起来。
三是内容要准确。首长讲话的内容必须准确、全面、稳妥, 防止片面性、出现偏差。这是由首长讲话的功能和性质决定的。首长讲话要用来指导工作和统一官兵思想, 如果不准确, 就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后果。可以说, 准确是首长讲话的根本。要准确把握分寸。特别是涉及到对具体问题的判断, 讲到什么程度比较稳妥, 要仔细琢磨, 做到恰如其分。在首长讲话中, 一些关键性的语句直接关系到对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工作指导的准确性, 因此, 必须反复斟酌, 力求准确无误, 不出纰漏。
三、撰写首长讲话稿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领会首长意图。首长讲话是首长个人思想和承办机关指导工作思路的重合。因此, 不仅要体现承办机关和直接撰写者的意图, 尤其要体现首长的意图。这就要求承办机关撰写者要善于领会首长意图。领会首长意图, 关键是要和首长加强思想交流, 首长工作繁忙, 撰写者要多主动和首长接触, 不明确的地方要向首长多请示。平时多留意首长的言谈话语, 最好能仔细琢磨推敲首长行文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如有可能进一步掌握首长的所思所想, 关注首长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交流越紧密, 越深入, 越透彻, 撰写的过程就会越顺利, 质量也就越高。
二是要提高思维水平。对于首长讲话稿, 首长交代意图往往很简明扼要, 有时甚至不作交代只是要求就某一具体工作撰写讲话稿。对撰写者来说, 关键还是要能够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首长的思想尽可能地接近, 就是说能与首长在同一个思维水平层次上思考问题。这就需要对首长关注的问题焦点, 首长思考问题的根据, 首长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首长个人的思想和表述风格等, 要做到心中有数, 了然于胸。这样就会对首长交代的意图做到心领神会, 正确地把握住要点, 乃至提出首长已有所感或正在思考但没有表达出来的思想。
三是要凝聚集体的智慧。一些比较重要的场合的首长讲话稿的撰写, 要尽可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尽可能全地收集相关材料。对涉及到的一些重要问题, 要找一些既有理论知识, 又有专业知识, 还有实践经验的“老机关”来商量, 请他们提出意见和想法, 以供研究比较。多吸收各方面的意见, 可以使思想更深刻, 论述更全面。为使讲话更加符合实际, 还可以找一些负责直接执行任务的同志进行交流, 尽量把讲话所提出的指导性意见, 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和因素考虑进去, 从而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执行。
无论是约翰迪尔,还是久保田,在其企业的发展方向上,都有稳定的智力结构和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他们可能没有学习“科学发展观”,也未必研究“三个代表”,但他们从全球最优秀的管理理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却和我们科学发展的理论体系不谋而合,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英雄所见略同”吧!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系统地阐述了我们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行,并针对当前只传达精神,不注重理解和运用于实践的现象,他还特别强调“不要把理论当成教条、本本”,“也不要把他当作空洞无物的一种精神”,而是要“认真领会、理解和实践”。
我们很多企业,都会在表面上学习,把他当作一种精神传达,没有深入的学习和应用,比如在人才管理(稳定智力构架)和联系群众(用户培养)上,存在不科学的现象。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似乎在我国农机企业中,人才流失事件频发,都是与缺乏“机会”和“舞台”有关,而这“机会”和“舞台”,恰恰在优秀的外资企业那里。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我们的农机企业整天口口声声喊着要为保卫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如今却连人才资源这一战略资源都无法保障。
“发展是硬道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发展的本质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提出要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包括人才,也包括用户。我们的企业,在人才管理上没有做好,在用户培养上,同样存在不足。
“要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能把我们放在心上。”胡总书记用最简单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去联系群众、培养用户。我们的竞争对手,在践行这一理念。而我们的很多所谓的民族企业,却总是在不停的敷衍用户,甚至是欺骗用户。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我们的“人(人才和用户)”一直在流失,也不能怪我们的“人”不够爱国(到外资工作,不购买国产品牌)。
精神懈怠的危险, 能力不足的危险, 脱离群众的危险, 在农机行业尤为明显。我们有整套的科学理论, 完全可以武装我们的实践, 可我们在做什么呢?
我们有时间研究对手, 有时间公关相关部门, 有时间出国考察, 有时间开会宣贯各种精神, 为何我们却总没时间把心思放在行动上呢?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 认识真理永无止境, 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一、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面对实践和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 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胆创新, 百折不挠, 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我们党成立90年执政60年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历史, 基本发展逻辑都是依靠改革创新这个武器在包围与突围两个战场上不断成长、壮大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回答“中国革命如何革法, 中国革命道路怎么走”的问题中, 逐步探索找到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式独特革命道路。而“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 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2]126毛泽东后来总结道, 对中国革命“怎样革法, 革些什么, 哪些先革, 哪些后革, 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 都没有搞清楚, 或者说没有完全搞清楚。”[3]300试想如果没有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领导集体突破把苏联经验和革命模式神圣化的教条主义包围, 大胆创新, 又怎么会有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和平赎买的方法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国际共运史上比较成功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试想如果没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性探索, 又怎么能把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列宁的未竟遗愿付诸实践, 以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的伟大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956年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开始, 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277的重大问题上进行了艰辛探索, 他在党内率先发出“以苏为鉴戒”, 独立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号召, 毛泽东探索实践成为“始于毛、成于邓”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实践的现实出发点。毛泽东在探索实践中所犯错误也成为后来邓小平探索的“活水源头”。试想如果没有毛泽东作为拓荒牛的艰辛探索, 开拓创新, 又怎么能“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新的财富”[1], 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怎么会走得那么顺畅和通达。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新审视中国基本国情和所处历史阶段, 提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于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建立政治统治之后, 以及过渡时期结束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所处历史阶段, 虽然经典作家和毛泽东都有一些相关论述, 如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3]116两个阶段。但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和“中国现代化之父”的邓小平, 从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4]53, 到党的十三大及以后正式“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1], 这在国际共运史上还是首创的。他“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 特别是在中国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 经过艰辛探索, 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试想如果没有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以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这条党的思想路线开路, 勇于探索, 突破了资本主义汪洋大海包围, 突破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突破对社会主义的一些陈规旧识, 突破社会主义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的世界级难题, 中国社会主义大旗还能打多久?能否顶得住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能否熬得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场政治风波, 至少中国经济肯定会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第二代手中接过改革创新的接力棒, 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 顶住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在中国蔓延, 突破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制裁恶浪, 突破了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的诬蔑和指责, 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21世纪。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们党面对实践和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 锐意改革, 大胆创新,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七一”重要讲话通篇贯穿改革创新精神, 并把这种精神贯穿于党的建设和治国理政的各方面工作之中。一是贯穿到党的建设之中。胡总书记指出, “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 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 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1]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同时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 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1]二是贯穿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之中。实践发展、认识真理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党和人民的实践以及指导这种实践的理论都是不断前进的。党和人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创造性实践必将为理论创新开辟广阔前景。三是贯穿到制度创新之中。他警示全党“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 ”[1]既继承传统, 又大胆创新, 才能“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1]四是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之中。当前, 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 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 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所以我们必须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定信心、砥砺勇气, 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 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1]。五是贯穿到科技创新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就必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1]六是贯穿到各种体制的创新之中。我们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创新, 继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1]七是贯穿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之中。改革创新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核心, 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起都必须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 以此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八是贯穿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之中。要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出发, 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九是贯穿到提高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自主创新能力之中。“抓紧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积极稳妥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 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全面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1]
三、建党90年的经验表明, 我们党必须紧紧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 致力于改革创新, 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谋幸福
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传承了我们党极端重视人民群众主体性作用的优良传统, 通篇贯穿着一个坚定信念: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是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
胡总书记在讲话中阐述到, 我们党成立90年来, 团结带领和紧紧依靠人民, 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从物质层面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从贫穷落后跃至经济总量世界第二, 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从人文角度看, 一个突出表现是我国人民的主体性地位不断发展, 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胡总书记告诫全党同志, 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 这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他警醒全党同志必须牢记,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这些精辟论述坚持和体现了“权为民所用”的人民主体观;“情为民所系”的爱民观;以及“利为民所谋”的人民利益观。[5]
胡总书记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地指出, 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拜人民为师, 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坚持问政、问需和问计于民, 真诚倾听群众呼声, 真实反映群众愿望, 真情关心群众疾苦, 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要与群众平等相待、生死与共。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 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 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他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经常深入实际、基层和群众, 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 引导干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 我们党必须直面长期而严峻的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考验, 以及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胡总书记一再提到脱离群众的危险这个问题, 强调我们党在未来建设和改革创新中一定要加强与群众联系, 把人民放在重要位置, 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 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摘要:胡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贯穿着一条主线:我们党成立90年执政60年多, 总是紧紧依靠和团结人民, 勇于面对实践和时代提出重大问题, 致力于改革创新;通篇贯穿着丰富的人民主体观思想, 通篇贯穿着一个坚定信念:人民是真正英雄, 是创造历史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改革创新,解答,实践,时代,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EB/OL].[2011-07-02].ht t 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jiandang90nian/cont ent-2/det ail
[2]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N].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 (第8卷) [N].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一、理论创新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
治国理政乃国之大事, 治国之道, 理政之策, 不可不察也。治国理政, 简言之, 即治党、治国、治军, 主要任务与基本要求就是“治国必先治党, 治党必先治吏”。“治国必先治吏”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 而“治国必先治党”则是党的性质、地位与使命的时代要求。毛泽东同志指出:“治国就是治吏,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 国将不国。”[1]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党的性质、党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党肩负的历史使命, 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 治党务必从严。”[2]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面把握治国理政的内容和任务, 积极推动治国理政工作, 不断提高治国理政水平, 努力成为治国理政的行家里手。
治国理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断提高治国理政水平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必须与时俱进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新中国执政6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理论创新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 是党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的不竭动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 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治国理政的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指导治国理政实践的理论也应与时俱进。勇于和善于根据国情变化、历史与实践的发展要求, 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 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鲜明风格与政治优势。推进理论创新,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验和根本原则。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不断涌现, 迫切需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新的实践。胡锦涛同志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 关键是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 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3]习近平同志的干部科学工作“群众观”[4]、经济社会发展“稳定观”[5]、干部选拔任用“四有论”[6]、干部德行评价“三观论”[7]和党的领导工作“落实论”[8]就是当前其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创新, 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成果。
二、“两观三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习近平同志“两观三论”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创新, 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又稳发展的治国之道、理政良策, 也是一种新的科学执政观。
习近平“两观三论”是关于“群众观”、“稳定观”、“四有论”、“三观论”和“落实论”的概括统称。 (1) 习近平干部科学工作“群众观”就是指关于认识群众、相信群众、对待群众与依靠群众的正确的、完整的看法与根本观点[9]。“群众观”的内容包括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路线、群众工作以及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等几个方面。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 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正确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保障。 (2) 经济社会发展“稳定观”是关于维护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稳定, 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做好群众工作,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总的观点、态度和看法[10]。“稳定观”的基本问题就是“实现什么样的社会稳定, 怎样实现社会稳定”。“稳定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又稳发展, 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 最终目标是建设平安、幸福、和谐的小康社会。习近平“稳定观”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全面的稳定观, 是一种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又稳发展的新型稳定观, 是一种实现经济社会有机体良性发展的稳定观。 (3) 干部选用“四有论”是指选拔任用有韧劲、有思路、有激情与有贡献的优秀干部的一种概括统称[11]。“四有论”内容要求包括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核心是科学发展;关键是选出来、用起来;目标方向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4) 干部德行评价“三观论”是指在干部德行评价中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正确树立与严格遵循“世界观、权力观与事业观”的一种概括统称[12]。“三观论”为领导干部如何“做人、做官、做事”明确了方向;“三观论”强调“权为民所赋, 权为民所用”, 要求“工作上要大胆, 用权上要谨慎”;“三观论”的核心与主线就是树立与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5) 习近平党的领导工作“落实论”是在领导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关于落实问题的系统化与理论化[13]。“落实论”的基本问题就是“怎样抓落实、靠谁抓落实、拿什么抓落实”。“落实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敢于抓落实、勇于抓落实、乐于抓落实、善于抓落实、精于抓落实, 要常怀落实之心、常思落实之责、常谋落实之策、常抓落实之事、常验落实之效。
习近平同志“群众观”、“稳定观”、“落实论”、“四有论”和“三观论”五者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 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治国理政, 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体来说: (1) “群众观”是稳定观、落实论、四有论、三观论的宗旨、目的与归宿, 而稳定观、落实论、四有论、三观论则是“群众观”的条件、方法与途径。 (2) “稳定观”是群众观、落实论、四有论、三观论的目标和基础, 而群众观、落实论、四有论、三观论则是保持、维护与促进“稳定观”的保障条件和重要支撑。 (3) “四有论”是群众观、稳定观、三观论、落实论的主体保障和力量来源, 而群众观、稳定观、三观论、落实论则是“四有论”的实践基础和内在要求。 (4) “三观论”是群众观、稳定观、落实论、四有论的检验标准和评价依据, 而群众观、稳定观、落实论、四有论则是“三观论”的实现条件和具体运用。 (5) “落实论”是群众观、稳定观、四有论、三观论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和理论指南, 而群众观、稳定观、四有论、三观论则是“落实论”的客体内容和实践对象。
习近平同志“两观三论”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治什么国、怎样治国、靠谁治国、为谁治国”等重大问题, 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创新和丰富、发展。其本质内容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又稳发展。核心要点是:为群众、促发展、选好人、用好权、抓落实。检验标准是: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最新成果, 是一种新的科学执政观。
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发展表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理论创新, 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 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政治水平。这是一条基本经验, 也是一个最为根本的方法。
习近平同志“两观三论”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最新理论成果, 同时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的、发展着的理论体系。我们要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习近平同志“两观三论”的科学内涵, 着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努力做到认识上有新提高、思想上有新收获、工作上有新成效。
摘要:治国理政的主要任务与基本要求是治国必先治党, 治党必先治吏。群众观、稳定观、四有论、三观论和落实论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理论创新, 也是一种新的科学执政观。
【杨老讲话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总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06-12
习书记讲话心得体会06-16
主席北大讲话心得10-28
听七一讲话心得体会05-27
学习习总讲话心得体会05-27
学讲话鼓干劲心得体会06-19
山西重要讲话心得体会09-21
七一讲话教师心得体会11-08
纪检干部学习讲话心得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