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考察(精选8篇)
陕西历史博物馆考察报告 陕西历史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内从简介来看陕西历史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国家博物馆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0平方米馆藏文物370000件属于国家宝级18件一级品近800件其中青铜器金银器陶俑最具特色并藏有国内仅有的唐幕壁画400多幅。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厅面积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线总长2300米。展厅跨度大层位高视野广阔照明设备灵活多用。博物馆的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整个陈列分为序言厅、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和已开辟为国际画廊的中央大厅等几个部分。馆内设有现代化文物库房、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图书馆、具备多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的报告厅。博物馆序言厅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陈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狮唐代顺陵石狮复制品衬以奔腾的黄河和黄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导观众去领略由黄土、黄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文明2008年正式开放以历史进程为线索选取各时代的典型文物进行组合陈列来揭示陕西地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状况。该陈列展出面积5051平方米展线长1247米在中央大厅分上下两层共三个展室分为七个部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第一展馆第一单元《人猿揖别》以距今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先民遗存再现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第二单元《凤鸣岐山》以陕西作为西周王都拥有的丰富遗迹、遗物展示了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尤其是伦理精神以及青铜铸造技术。第三单元《东方帝国》重点展示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军事特征表现了秦帝国垂范后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积极进取、一统河山的时代精神。第二展馆第四单元《大汉雄风》以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汉代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外开放与交往彰显其开放进取、开拓强盛的时代风貌。第五单元《冲突融合》以陕西丰富精美的农业民族与草原民族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表现了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特征。第三展馆第六单元《盛唐气象》通过隋唐时代典型遗存展示了中国古代最鼎盛时期的文化风貌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国际大都会长安和沟通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而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期隋唐时代典型遗存第七单元《告别帝都》展示了唐以后作为西部重镇和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依然独具魅力的文化创造和精神传承。基本陈列精选的2000余件珍贵文物包括反映古代先民生活情景和艺术追求的丰富多姿的彩陶器皿反映西周王都兴起与拥有的青铜器反映秦扫六合统一天下的青铜剑、兵马俑等以及显示秦汉建筑构件、大型瓦当民族大融合文化遗存、佛教东渐的宗教文物还有反映盛唐繁荣景象的唐代金银器和唐三彩等等并配以遗址模型、图表、照片等辅助展品系统展现自115万年前至1840年期间陕西地区的悠久古代历史和文化。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周、秦、西汉、隋唐几个盛期都是在陕西地区建都的所以该陈列以这几个时期为重点反映了陕西地区古代文化这几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专题展览厅位于序厅西侧陕西青铜器珍品展和陕西历代陶俑精华展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两个专题展览。展厅面积约2600余平方米展出文物600多件组。其中陕西青铜器珍品展选取这个陕西历史上文物最宏富、最突出的横断面从种类与用途、铭文与书法、造型与装饰、随葬与窖藏、青铜铸造工艺五个方面予以展示。展出青铜器260件组整个青铜器展室给人一种厚重凝炼的感觉。陕西历代陶俑精华展展出文物341件以时间为序分为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代五个阶段分别以神武鹰扬、气势古拙、神 1/2页
韵质朴、仪态轩昂、典雅华美、灰色凝练、余光明媚为主题展示了陕西乃至中国陶俑的发展过程。唐墓壁画馆收藏了近20座唐墓的壁画总藏量约1000平方米。我国历代墓葬壁画不论是出土数量还是艺术价值首推唐墓主要集中在唐都长安周围。由于墓室壁画采取从墓室中将厚度为0.5cm-1cm的画面揭取下来加以保存的异地保存形式为妥善保护这批壁画真迹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建馆同时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壁画观摩库对壁画进行收藏、保管同时便于研究和对外开放。唐墓壁画真品展每周部分时间对外开放。可观赏国宝级和一级品壁画十余幅其中主要有张怀太子墓鐾恋穆砬蛲肌?髁猿鲂型肌?褪雇肌?驳绿幽钩鐾恋你诼ネ肌?钦掏肌?嫉取一路走过整个展览馆如同进入了时光隧道领略了先民的精神物质生活追求更惊叹于他们的智慧勤劳对艺术的追求这些都已成为今天历史的结晶更亲身感受到什么事流连忘返。
一、历史上的帝国
世界历史上的帝国非常多。下面我们就比较有影响几个实体帝国进行考察。
(一) 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 分分合合, 起起落落也好多次了, 他称霸世界1500年。罗马帝国自奥古斯都开创帝国制度 (西元前27年) , 至君士坦丁十一世时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 (1453年) 为止, 存在将近1500年。罗马的扩张使罗马超出了一个城邦的概念, 成为一个帝国。罗马疆域的全盛时期是图拉真在位末年 (117年) , 罗马帝国此时总共控制了大约5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
战争耗尽了帝国的财政资源, 加重了民众的税收负担。查士丁尼耗尽了拜占庭帝国的资源, 使得其继承者缺乏必要的人力和财力来维持帝国的边疆。在穆斯林入侵的浪潮之下, 拜占庭帝国又失去了除君士坦丁堡和小亚细亚之外的所有地区。
(二) 元帝国
蒙元统一后的疆域是:北到北冰洋沿岸, 南到南海诸岛, 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 西北至今中亚, 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 全国划分为由中书省所直接管辖的首都附近的腹里地区、由宣政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 以及10个行中书省。领土达1400万平方公里。
元帝国的灭亡:明洪武元年 (1368, 元至正二十八年) 八月, 徐达率军攻陷元大都 (今北京) , 元惠宗北逃至上都, 后逃到应昌, 并多次组织反抗, 失败后在应昌去世。在明军的继续追击下, 元廷逃离中原, 最终来到漠北, 与明军对峙。从此以后, 自忽必烈传下来的成吉思汗的嫡系黄金家族对元政权的控制开始崩溃, 大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自立。额勒伯克之子坤帖木儿继位后也于建文四年 (1402) 被鬼力赤杀死, 改称鞑靼。去国号, 元朝正式灭亡。
(三) 大英帝国
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殖民地是本土的100多倍大洋洲14个:澳大利亚, 新西兰, 瓦努阿图, 图瓦卢, 所罗门群岛, 萨摩亚, 瑙鲁,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圣卢西亚, 圣克里斯多福与尼维斯, 巴布亚新几内亚, 斐济, 巴巴多斯, 基里巴斯.非洲21个:南非, 尼日利亚, 喀麦隆, 莱索托, 博茨瓦纳, 加纳, 马拉维, 坦桑尼亚, 津巴布韦, 斯威士兰, 赞比亚, 乌干达, 汤加塞舌尔, 毛里求斯, 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 塞拉利昂, 肯尼亚, 冈比亚。美洲8个:加拿大, 伯利兹, 圭亚那, 特利尼达和多巴哥, 牙买加, 格林纳达, 巴哈马, 安提瓜和巴布达.亚洲10个:印度, 巴基斯坦, 马来西亚, 新加坡, 孟加拉国, 马尔代夫, 斯里兰卡, 缅甸, 文莱, 民主也门.欧洲3个:爱尔兰, 塞浦路斯, 马耳他.地区2个:美国的一部分 (指纽约州及周围) , 中国香港。
然而,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逐渐高涨, 帝国开始衰落。到了20世纪40年代, 大英帝国不可避免地土崩瓦解。
(四) 德意志帝国
德国兴起于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德意志获得统一, 政治稳定,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统一的市场。科技发达, 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 经济快速发展。强烈的军国主义传统, 军事力量强大。
二战后衰落至1990年。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战败, 国力严重下降, 经济崩溃, 国家分裂。受到战胜国的压制。
(五) 俄罗斯帝国
俄罗斯帝国分两个阶段。
18世纪初期至19中期兴起。通过彼得大帝的改革俄国开始强大, 1861年农奴制改革, 俄国渐渐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国土面积广大, 资源丰富, 气候寒冷对战争有利。政府鼓励向西方学习, 对外侵略扩张领土。一战后衰落。政治制度落后, 沙皇专权, 阻碍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
20世纪初期、中期兴起。通过十月革命,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政治相对稳定。确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工业飞速发展, 科技也有较大发展。击败了纳粹德国, 国际威望大大提高。成为能够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衰落于20世纪末苏联解体。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得不到纠正, 使得农业发展极为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开始对统治者不满。政治腐败, 政治改革屡步维艰, 难以见效。
(六) 美帝国
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GDP的30%, 军事实力、科研实力以及综合国力均居于世界前列。因此, 正像保罗·肯尼迪所说:“即使美国衰落到占有世界财富和力量的‘正常’比重, 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仅仅由于它的规模, 美国在一个多极世界中仍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大国。”可以说, 当今世界, 美国是唯一的帝国。
但是, 美国综合国力将相对下降。随着美国实力的膨胀和过去的对手苏联的瓦解, 这种霸权主义野心更加变得不可抑制。2001年“9.11”事件后, 美国当局滥用美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把“反恐”斗争引向服务于美国利益集团加紧向世界扩张的邪路, 以至于给美国本身带来严重的后果。美国当局假借美国公众的价值观, 以枪炮为先导, 强行输出美国式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加紧向世界扩张, 遭到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美国全球霸权主义的衰落不可避免。
二、帝国之思考
以上我们列举了六个比较典型的实体帝国。他们的兴衰历史, 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
(一) 扩张是帝国的共性
历史上的实体帝国, 都有扩张版图的野心与历史, 都是通过扩张扩大自己的版图的。罗马帝国共控制了大约59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远远超过了原来一个城邦的概念, 成为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君主制国家之一。中国元朝控制的疆域北到北冰洋沿岸 (包括西伯利亚大部) , 南到南海诸岛, 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 西北至今中亚, 东北至外兴安岭 (包括库页岛) 、鄂霍次克海。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其殖民地是本土的100多倍。德国更是想通过一战、二战扩张版图。俄罗斯也是通过扩张才有现在的版图。所以, 扩张是历史上的帝国的共性。
(二) 衰落是帝国的必然
霸道, 可以说是所有帝国的本性。他们有的是凭借自己当时的军事实力称霸地区或者世界, 有的凭借自己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称霸地区或者世界。罗马帝国称霸欧洲近1500年之久。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到处都是他的殖民地, 成为近现代史上最霸道的帝国。但是, 他们有的灭亡了, 有的衰落了。美国更是霸气十足, 特别是苏联解体后, 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网民说, 今天的美国, 想打谁就打谁, 最牛。但是, 他也正在衰落。
(三) 精神帝国胜过实体帝国
我认为, 帝国有实体帝国, 也有精神帝国。
关于实体帝国的解释:1.[Empire]很大或有殖民地的君主国家。如: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等。不一定实行君主制而拥有殖民地或恣意向外扩张的国家。如:德意志第三帝国。2.虽没有帝王但向外扩张的国家, 有时也称“帝国”指版图。3.比喻机构庞大、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报业帝国、金融帝国。
精神帝国, 如宗教帝国的基督教、佛教等。在全世界人口中, 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 所谓的广义基督徒共19亿6599万。占世界人口的33.15%。回教有11亿7933万, 占世界人口的19.89%。印度教有7亿6742万, 占世界人口的12.94%。佛教有3亿5688万, 占世界人口的6.02%。道教268万。部落宗教有2亿4416万, 占总人口4.12%。没有信仰的有7亿7667万, 占13.10%。可以说, 世界上各种宗教都构成了自己独立的帝国, 特别是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并列为当今三大世界性宗教, 信徒占了世界人口一半以上。这个帝国是不可低估和忽视的。
(四) 和谐共赢才能长远
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 建立和谐共赢的世界。
苏联由盛而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沾染上了大国沙文主义病毒, 走上了争霸的道路。美国尽管尚未出现绝对衰落的征兆, 但其穷兵黩武, 大肆扩张, 已使他霸权地位的衰落成为不可避免。美国想打谁就打谁, 树敌太多, 衰落、灭亡是早晚的事情。历史规律告诉我们, 无论一个国家强大到什么程度, 只要它妄想奴役世界, 就一定会由盛转衰, 而其竭尽全力建立起来的“大帝国”, 也终必土崩瓦解。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性质和过去受压迫受侵略的经历告诉我们, 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 永远不做超级大国。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 压迫别的民族的民族, 是不自由的。一个号称社会主义的国家, 不管以何种理由和借口去压迫别国, 就说明他们在原则上已经背叛了国际主义。迄今为止, 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敢于像中国这样以如此明白无误的语言, 把反对霸权主义的决心昭示于世。而且, 在世界面前提出了建立和谐共赢世界的主张。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对自己正义的事业充满信心。
摘要:为什么历史上再辉煌的帝国都最终衰落了, 甚至消失了?总结、思考这个问题, 对我们今天的执政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 文章从历史上的帝国辉煌与衰落的历史的回顾, 对当今帝国的展望与剖析, 然后找出帝国辉煌与衰落的历史规律, 从而得到一定的规律性启示。
关键词:帝国,历史,考察
参考文献
[1]许倬云.《历史大国的兴衰》
[2]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1954年制宪过程中移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宪法,在当时是一种必然选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其历史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出来。
关键词:宪法;宪法思考;历史考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1954年诞生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半个世纪的时间不算太长,但共和国宪法的命运就如同共和国自身的命运一样,也是跌宕起伏。回顾共和国宪法变迁的历史,确实有太多的经验值得认真地总结,也有许多的问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正如韩大元所指出的“制宪史是宪法学研究的基础与出发点,对于研究宪法学的人来说,了解自己国家宪法发展历史是十分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天的宪政是昨天宪法发展历史的延续,也是我们预测未来宪法发展趋势的基础与依据。因此,我们需要以理性与客观的态度分析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宪法命运,并以宽容的精神评价制宪过程中展现其智慧的制宪者的努力。宪法学的发展告诉我们,成熟的宪法学首先以成熟的宪法史、宪法学说史、宪法思想史与宪法制度史的经验与知识作为依托。”①应该说,宪法学界对共和国宪法变迁历史的研究已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与重视,也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果,但仍有一些重要乃至重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前提,而且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本身的全部内容。作为人民民主共和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应当基于《宪法》视角,从明确国家的根本性质出发,以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制度、完善和发展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权力交接制度的法治化,并通过落实符合我国国情的违宪审查制度来实现。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换言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舍此,就不可能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根据十八大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这样,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制度、以及建立在此兩者基础之上的各项具体制度,就不仅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前提,而且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的思想,②也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本身的全部内容。
要实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规范国家的政治权力运行机制,完善违宪审查制度就十分必要。其实,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在《宪法》中已经成型,只是没有被清晰地发掘出来。过去,一般认为,我国宪法文本中被称为“监督宪法实施”的制度,就是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不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宪法都规定了宪法实施的问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37条、《立法法》第88、90、91条,以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第28条等亦规定了宪法监督问题,都是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法律根据。但是,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并不具有实效性,其根源,从理解法律文本的角度看,不在别处,而在于过分狭窄地理解了我国《宪法》中的违宪审查制度。
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必须奠基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之上,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首先是以宪法精神为根据表达出来的,因此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宪法》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现代化国家治理的宪法推进,应当通过明确国家的根本性质,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实现央地关系、权力交接制度法治化及落实违宪审查制度来实现。申言之,回归《宪法》、依据《宪法》、通过《宪法》机制培育新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机制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注释:
①许崇德.《宪法》,2004年版第70—79页
②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4年1月1日《人民日报》
参考文献:
[1]韩大元.《新中国宪法发展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42页
[3]戴立兴.《“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分析”》,《探索》,2013年第6期
二零一零年十月三十日,我们历史小组一行四人来到上海外滩做历史实地考察。虽然天公不作美,大雨始终伴随着考察的整个过程。但通过这次对外滩的实地考察,我们领略了外滩前后将近两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其中惊异之感无法言表。
对于全国甚至全世界人民来说,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其无论在经济、文化、还是政治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上海也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旅游城市,来上海旅游,外滩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浏览点之一。这次历史考察我们一行四人从松江大学城站出发,乘坐九号线,中途转乘二号线,在陆家嘴站下车。刚出站,就看到了屹立在面前的上海东方明珠塔,后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终于到达此次考察的目的地——外滩。
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位于黄浦江畔,全长约1.5公里。东临黄浦江,西面为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分别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被称为“万国建筑群”。这便是此次行程的主要目标。外滩历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后,上海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开始对外开放。19世纪后期,许多外资和华资银行在外滩建立,外滩成为了上海的“金融街”,同时又有“东方华尔街”之称。
由于万国建筑群中经典的建筑物实在是太多,我们小组经讨论后决定以中国通商银行为例,对外滩的历史进行更深层次的调查。之所以选择中国通商银行,是因为它是中国人自筹资金自己开设的第一家银行。1897年5月27日,盛宣怀在外滩6号创办了这所中国第一家发行纸币的银行。就是这幢假四层的哥特式建筑,在中国金融史上翻开了开篇性的一页。
中国通商银行自19世纪末创办以来,经历颇为曲折。先后被外国殖民者,北洋政府以及国民政府统治。建国后,人民政府接收该行的官僚资本部分,改造为公私合营银行之一,直至今日。在中国近代史上,这幢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欧式建筑的意义远不止停留在具历史性与艺术性。但由于特殊原因,我们无法进入其中做进一步的考察,值得在外面远观一下它的大致外貌:大楼占地面积1698平方米,建筑面积4541平方米,是一幢假四层的维多利亚哥特式风格的市政厅式样建筑,砖木结构,装饰上带有浓郁的欧洲宗教建筑色彩。入口柱廊则具罗马建筑风格特征,一、二层是典型哥特式风格的花窗棂窗户,第三、四层有小尖塔,顶层为坡式屋顶,顶层中间为哥德式尖顶,并装饰一排尖角形窗。
2011年5月16日至22日,我们一行40人,在刘远军老师向德富老师卢川老师的带领下,赴陕西西安学习考察。收获不小,启发很大。现将个人的学习体会报告如下:
一、简要说明
陕西省西安市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历史文化名称,十三朝古都,周,秦,汉,唐纷纷定都于此,在中国近代发展中也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对于文明了解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考察实录
㈠ 唯一的帝王合葬陵——乾陵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有“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唐时代精神。
㈡八路军西安办事处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位于西安北新街七贤庄,自1936—1946年间,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先后设立了秘密交通站、红军联络处和国民革命军第八路驻陕办事处。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内有接待室、救亡室、会客室、住房、库房、厨房、电台室、译电室、机要室和周恩来、朱德等重要领导人的办公室等旧址。馆内收藏有文物460多件、资料525件、回忆录623篇及照片3000张。这里记录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1936年到1946年间作为“红色桥梁”的历史。党中央领导人林伯渠、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先后都在办事处居住过。经念馆内还展出了当年的重要文件、手稿、书刊、照片和实物,再现了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历史风貌。
㈢张学良公馆
1935年9月13日,蒋介石为了“围剿”陕北红军,在西安成立了“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张学良为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之职。公馆大门开在北墙正东楼是机关楼,中楼是客厅、会议室,西楼是张学良居室。从1935年9月到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和夫人于凤至,秘书赵一荻小姐,以及儿子张闾琳及其其他随从人员在这里居住。西安事变的酝酿、策划、发生、和平解决也都在这里进行。1936年12月11日晚,张学良在西楼2楼会议室召集东北军高级将领王以哲、董英斌、黎天才等,宣布次日对蒋实行兵谏,布置其战略部署,并草拟了八项抗日主张。12月23日--24日,南京政府、中共代表团和张杨又在此举行了三方会谈,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六项协议,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㈣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
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 比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类: 青铜器已登录注册的有39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汉。种类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其中最为典型的商周青铜器,许多器物上铸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铭文。唐代墓葬壁画400多幅,画面面积1000多平方米。画面内容有四神、仪卫、建筑、狩猎、生活及唐与四邻的友好来往等。是反映唐代社会的重要形象资料。历代陶俑已注册的有2000多件。藏品时代包括秦、汉、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质地有陶、彩绘陶、釉陶和三彩。历代陶瓷器已注册的有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汉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秘色瓷和宋耀窑青瓷等。器物种类包括生活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历代建材已注册的有10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两周秦汉,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种类有陶制的瓦、瓦当、砖、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属建筑构件。汉唐铜镜已注册的有800多件。造形多样,图案精美。有些还铸刻着吉祥语句。金银玉器包括湮金望银的铜器。已注册的有2000多件。历代货币已注册的有10000多件。未清理造册(即不包括在总藏品数之内)的尚有50000多枚和近7000公斤。种类繁多,有西周贝币、战国刀币、秦半两、西汉金、王五株、王莽时的各种货币、唐金银币以及稀有的古代外币。除上述八大类外,还有字画、版本、经卷、织物、骨器、木器、漆器、铁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现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五、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
六、秦俑博物馆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现发掘已出土陶俑1000余尊,战车8辆,陶马32匹,各种青铜器近万件。根据出土兵俑的排列密度估计一号坑共埋葬兵马俑6000余件。凭栏俯视,东端 3列步兵俑面向东方,每列68尊,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接着战车和步兵相间的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俑坑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1列分别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横队,是军阵的翼卫和后卫。好一个2000年前的古代大军阵,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势不可挡。二号坑在一号坑北侧,平面略呈曲尺形,1976年发现,位于一号坑北侧约20米处,是秦俑坑中的精华,二号坑的发现揭开
了古代军阵之谜。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驽的跪式和立式驽兵俑组成;第二单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 元即俑坑中部车徒结合,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的长方阵。四个方阵有机组合,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三号坑在一号坑西北,成凹字形,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阵的指挥系统。高级军吏俑,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军吏俑,骑兵俑,武士俑,御手俑。秦陵两乘大型彩绘铜车,制作工艺精细,造型逼真,是我国出土文物中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七、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北广场 规模宏大,主题景观为水景喷泉,整个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南端设置有观景平台。音乐喷泉位于广场中轴线上,围绕喷泉有还不少细致的小景观,如北广场入口处的大唐盛世书卷铜雕,其后的万佛灯塔和大唐文化柱,旁边的大唐精英人物雕塑群,还有地面铺装的地景浮雕,具有中国美术特色的“诗书画印”雕塑等,甚至灯箱、石栏等建筑上都题有著名诗篇。
八、华清宫
上海博物馆建筑总面积39200平方米,建筑高度29。5米,象征“天圆地方”的圆顶方体基座构成了新馆不同凡响的视觉效果,整个建筑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在世界博物馆之林独树一帜。新的上海博物馆设有十一个专馆,三个展览厅。
上博的青铜器主要是晚清以来江南几位收藏大家的一批流传有绪的名品,如著名的大克鼎等。三十年代以后发现的精粹之品也不在少数,如浑源彝器中的精华牺尊等。上博陶瓷器的收藏集中了江南的大部分精品,史前时代的良渚文化细刻陶器,为稀见之品。原始青瓷的收藏,也是馆藏的特点。唐宋各代表性窑口的产品也都有收藏体系。至于景德镇的彩瓷的收藏,更有独到之处。上博历代书画的地收藏,素有江南半壁江山之说。书法中,王献之的《鸭头丸贴》、唐高闲的《千字文卷》、怀素的《苦笋贴》等,皆为一代的杰作。绘画中,唐孙位的《高逸图》、五代董源的《夏山图卷》、宋梁楷的《八高僧故事图卷》等都是稀世之珍。至于明清两代画家作品的收藏,更为当代之冠。其它各文物门类的收藏,也成蔚为大观。如钱币、古玉、玺印、雕刻等,都有一定的规模,且名品众多,自成体系。家具的收藏更是集王世襄、陈梦家两大家之精华于一身,世上实无人能出其右。少数民族文物的搜集在综合性艺术馆中颇为少见,体现了上博海纳百川的开阔胸怀和极富前瞻性的眼界和追求。
浦东发展的前景:在我看来第一印象就是那是如此秀丽,上海的建筑虽然高但是却不失江南的特色那就是秀丽,建筑有很多风格,更在有些老建筑上看到中国古代的绘画与雕刻。
上海市作为参加“能源紧缺体验活动”的城市之一,上海的能源紧张,道路不算太宽,浦东人口较密集。上海的地所谓的寸土寸金。要充分利用到每一份土地,平面上发展对于上海的实况以不实际,所以在空间上给予发展,由于要建筑大面积的绿地以不可能,但是又必须满足人们对自然的要求,可以考虑在室内装饰进行大面积绿华,不排除建造楼顶花园餐厅,更可以空出一部分空间专门进行绿化休闲。从而达到美化,清新空气,节省空间等功能。对与浦东的老建筑可以进行室内空间改造利用。而新的建筑采用的风格应当统一化,与上海的历史结合,但要有现代特色。作为上海新的经济区,交通要作到第一,港口要大,因为那是中国海口及长江的黄金水域。有利于与外不的交流发展与建设,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
对于上海科技管给人的感觉就是把高科技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尤其是可以把自然生态融入到室内设计有很大的创意,可以看出现代的室内设计已经渐渐把自然与生态相结合。
上海的金贸大厦是现代贸易中心,而即将建浦东成的世界第一高楼更是触进了中国贸易的发展,即有竞争又会相互促进。从金贸的楼顶来观察浦东新区,一派新景象,高楼耸立,更有东方明珠的美丽。交辉相映的灯火澄莹着上海新区的风貌。对与在上海浦东儿时的感觉更加焕然一新,那时从浦西看浦东还缺少几分韵味,而今这个高楼耸立的地方已经渐渐担当浦东经济中心的重任。新的形象更有大量的人口涌入,但是在浦东小住的我感觉与父母的生活却有不变,更加觉得浦东缺少生活的气息,上海的人文一直都是值得关注,而在浦东的人鄙弃了上海过去的`陋习,给人新的商业气息,走路是小跑。而上海的地铁下温度过高特别是在这个季节,让人烦躁。而让我安心的是上海的志愿者与清晰的标排,让人清爽。浦东人性化的服务不如我的家乡南京,我觉得这里服务更好。所以浦东的服务应当更加人性化。而不是仅仅靠着路标与指示排。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上海丰富的经济资源,是我国的支柱。
上海第xx届中国建筑装饰博览会,召开会上展出了最新建筑装饰材料和最新的建筑装饰施工技术。
最让我觉得中国科技的进步不仅仅在材料及技术上有所进步,电脑软件对设计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工具,而我国自主研发的圆方软件不仅用途方便,而且渲染很快很直观,价格在1万5钱元左右。很适用于高校的学习与公司的利用,以及设计着可以将自己的作品直接与客户交流。
北京实创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具备国家设计与施工资质的专业装饰名牌企业。公司成立于,十年的风雨历程,实创装饰已成为以家装为主,涉足工装、家具、家饰等产业的装饰行业品牌企业。参与拍摄的以实创装饰为背景的业内首部百集电视剧《将装修进行到底》,题材新颖、故事生动,更是家喻户晓。
对于上海国际装饰的展览让我亲眼见识到杂志上奢侈家具的魅力,不仅外观是给人审美的感觉,在我看来奢侈品的真正原因在与他的制作工艺的精湛,有的是纯手工制作,比大型的机器制作的更加完好结实,其中的一些造型是普通的工艺无法制作出的,但是有了高科技的结合和精确的力学计算使得家具十分的稳定安全。
XX年推出的“¥28800,精装搬回家”,以平方米计价的装修模式,就是把一部分热销的主材产品全部采用一流的建材产品。如:荣事达、箭牌洁具; 莱茵阳光、东洋地板;罗马利奥、奥米茄等品牌瓷砖;实创实木复合套装门;实创整体橱柜;特丽达、西飞等铝扣板;顶固五金;立邦墙漆等等,再加上基础装修组合在一起,实现了装修过程无缝链接, 告别了以往工程一旦出现问题后,厂商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工期拖延,主材之间衔接难的问题,让消费者不用在各个建材品牌之间奔波协调,真正的实现了家装、服务“一站式”,让消费者享受“成品家”的省时、省力、省心、省钱!准确的市场定位使其凭借“¥28800,精装搬回家”模式成功运营,定义了精装修的新基准。新的材料层出不穷。罗兰布衣引进了韩国,泰国,西班牙等地的各种进口面料,同时也代理了世界各国的知名品牌,有荷兰的乐思富,日本立川,香港万利,日本东装及国内的艺术窗帘,有上千种产品可供您任意选择。
立邦“超美”内墙乳胶漆类型:面漆产地:国产容量:5升型号:超美产地:上海规格:5l/桶。
关键词:情态标记,看,语法功能
“看”的本义为“以手加额遮目而望”, 是表示视觉动作的实义动词, 但是在发展中, 它的词汇意义逐渐丰富起来, 语法意义随之也就丰富起来, 除了与视觉动作有关, “看”开始语法化, 有关“看”的语法化, 前人有很多研究, 本文在前人基础上主要对“看”语法化的一个方面“情态标记”进行论述。
一、情态标记“看”的发展脉络
“看”的使用最早见于有文字记载的资料《韩非子·储说左下》:“梁车为邺令, 其姊往看之”中, 并且在先秦文献中只这一例, 为实义动词“看”的最早用例。隋唐五代时期较之六朝用例明显增多, 主要用于书面语的唐诗中, 宋元明清时期看字用例最多, 宋元时期还多用于像宋词这种书面语中, 到了明清时期已经偏口语化。“看”从隋唐五代时期基本上已经成为常用视觉动词, 在各时期发展中, “看”的词义也逐渐丰富起来, 不仅只表示实义动词, 而且逐渐虚化, 情态标记就是“看”虚化的一种表现。
1.1先秦两汉时期
据前人研究, 认为汉语表情态标记的“看”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比丘对曰:“弟子不骂, 直言‘脾淫种’耳。”江神女曰:“看此比丘, 己复骂软!” (东汉失译《分别功德论》卷五) 1”, 表提示的意义。
1.2隋唐五代时期
(1) 看他宾主往来, 问答不曾放舍。 (《敦煌变文集新书》)
(2) 此时更得朱 (珠) 归去, 看我如冤转被嫌。 (《敦煌变文集新书》)
(3) 外道自叹甚希奇, 看我此度诤强弱。 (《敦煌变文集新书》)
(4) 师云:“头戴中霄月, 足步一莲花。看他圆成处, 不如自归家。”《祖堂集》 (5) 或堕术法。役使鬼神。看他家好恶事。谁言我坐禅观行。凡夫盲迷不解。谓登圣道。皆悉降伏。 (《佛经》)
与先秦两汉时期相比, 这一时期, 出现了“看+人称代词”这种形式。这些“看+人称代词”的用例中, 把“看”解释为“观察、观看”似乎也是贴切的, 但是我们用语言结构的重新分析:
[[看他]圆成处]>[[看]他圆成处]
在语言的使用中前者频率明显高于后者, “看”与人称代词粘合在一起, “看”由一个实义动词演变成一种标记。
1.3元明清时期
(1) 你看我晦气! (《勘皮靴单证二郎神》)
(2) 贼将休走![看刀]! (《七剑十三侠 (下) 》)
(3) 被那雪狮、猱狮二精喝道:“那里走, [看打]!” (《西游记 (下) 》)
通过语料考察发现, 明清时期, “看”做提示义, 出现了一批后接“刀、打”等的宾语, 此时宾语仍是可以看见的事物, 但是它并不是让人观察和看这具体的事物, 而是提醒要小心由于这个事物所带来的影响, 这类的虚化较弱。
1.4近现代时期
(1) ) “我手湿了。”婆姨说。“用围裙擦手。”“看你这人, 不用围裙用什么?” (杨争光《蛾变》)
(2) 鸿渐恨不能把报一撕两半, 把那王什么主任的喉咙扼着, [看]还挤得出多少开履历用的肉麻公式。 (钱钟书《围城》)
(3) 你看我怎么对付你。
(4) 一个人不能去, 看掉在沟里头。 (老舍《龙须沟》)
《现代汉语词典》中“看”的一个义项是:用在表示动作或变化的词或词组前面, 表示预见到某种变化趋势, 或者提醒对方注意可能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某种不好的事情或情况。
我们认为“看”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发展为情态标记。
1.5小结
从以上发展脉络来看情态标记“看”表示“提示、引起注意”这一意义的用法主要有三种:
(1) 你看我晦气。
(2) 看刀/打……
(3) 你看我/你……
二、情态标记“看”的语法功能
2.1情态标记“看”的提示功能
(1) 贼将休走![看刀]! (《七剑十三侠 (下) 》)
(2) 她又低声地说, “看你, 扣子都没了, 呆会儿我给你钉上。”我低下头, 才发现我敞着胸露着怀, 扣子都被海喜喜拽掉了。 (张贤亮《绿化树》)
这类代表了祈使句的一种言语行为, 提醒对方注意, 其中这里的“看你”也可以用“你看你”来替换。
2.2情态标记“看”的责备功能
(1) 我教训你说:“[你看你]把袜子都弄破了, 你知道他们是你爸爸用血汗换来的吗?”
(2) [你看你], 该问问他姓什么?有什么事?……这伞是他挂在这儿的吗?”
刘心武《黄伞》
(3) 陈经济道:“你看, 我好心倒做了驴肝肺, 你倒汕起我来。慈说, 我去了。”
“你看你……”这一句式通过提示听话人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言行心理等使对方自省其过, 从而达到责备对方的目的。这就是说责备一般是当面进行的, 但也有在听话人面前责备他人的。2
2.3情态标记“看”的警告、威胁功能。
(1) 要是再犯这种错误, 看我怎么收拾你。
(2) 我等你爹起来, [看我]对你爹说不说! (《金瓶梅》)
(3) 你看我怎么对付你。
(1) (2) 中“看+人称代词”是“你看+人称代词”的省略, 这种警告威胁功能是因为一般都是说话人有主动权, 所以后面的动词一般都是自主动词, 用来警告听话人要预想后果, 以期达到以后听话人不在出现类似状况。
2.4情态标记“看”的关心功能。
(1) 你看你抖得这样厉害。你拿去买点热的饮食吃也好。”
(2) 快别跑了, 看摔着了怎么办?
(2) 姥姥上来走, 看青苔滑到了你。 (曹雪芹《红楼梦》)
提醒对方注意预防发生不利的结果, 关心对方的体现, 因为这种结果不知道是否能发生, 所以后面的动词一般都是自主动词。
2.2和2.4中都有“你看你……”这种形式, 形式上也都是祈使小句, 但是在所表达的话语功能上却是相反的, 这就要在语义和语用上对他们进行区分, 一种是注意自己行为或言语上的不当之处, 表达说话者埋怨或责怪等情绪。一种是对对方的不当之处仅是说话者的主观评价, 不一定是责怪, 更多是通过这种语气来表达对对方的关心。
三、情态标记“看”的形成机制
西方学者认为语法化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几种机制影响:语言结构的重新分析 (reanalysis) 以及对重新分析结果的类推 (analgoy) ;语义迁移过程中的隐喻 (metap hor) 和转喻 (metonymy) 。3上文中对1.2的分析体现了语言结构的重新分析可能带来的语义、形态、使用范围的变化。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隐喻是指用一个具体形象的概念去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模式, 而作为语法化的隐喻认知模式就是命题模式或意象图式 (imgaeschema) 从一个认知域 (ocngtiivedomain) 映射到 (mpaping) 另一个认知域里的相应结构上的过程。 (同2)
关于上述所引用的观点, 张秀松 (2004) 认为情态标记“看”由“提示”义“看”的现实域用法在认知域的投射缩合发展而来, 是“提示”义“看”的言语行为域用法, “看”的“提示、引起注意、要求小心”义都是从视觉活动义发展而来, 表示视觉活动主体特征的词也可表示认识主体的特征。4
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理论的同时提出了影响汉语词汇语法化的因素:句法结构和句法语义。虚词的语法功能往往直接受句法语义的影响, 由于词语的搭配以及句法中位置的固定, 其词义也会随之变化, 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虚化。
从语用的角度看, 语法化主要来源于语言交际中的经济性, 使用双方都要求句子的简单化, 例如:
“正好当时正在处理抄家物资, 阿宝终于花几块钱买回一对单人沙发, 那狼狈破旧的样子, 和危楼有点近似, 那肮脏灰暗的德行, 与阿宝倒相当般配。阿芳一见他拖回来, 像拖回两条癞皮狗, 心里马上就堵了一大块, 那时他脾气好, 不象后来对阿宝不客气, 但也微露怨言:“看你——” (李国文《危楼纪事》) ”
正如句子中阿芳的语言“看你……”, 后面的省略, 证实源于交际的经济性, 因为那部分未出现的部分不交代, 不影响交际双方的交流。
综上所述, 语法化的产生式受多方面的影响, 语言本身的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 其中很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福祥.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 语言研究, 1995 (2)
[2]高增霞.汉语担心一认识情态词“怕”“看”“别”的语法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3 (1)
[3]张秀松.提示”义“看”字探讨,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 (2)
[4]周同燕.现代汉语中“看”的语法化现象考察,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
[5]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 2006
[6]刘国燕.语助词“看”及其组合浅析,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9
[7]张云.视觉动词“看”、“见”使用情况历时、共时考察, 华中师范大学, 2009
摘要: 从地方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视角,利用历史回顾法和比较分析法,考察我国土地契约发展的历史,以期为当前农地流转中地方政府的作用定位提供思路和建议。研究发现土地契约制度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萌芽、定型和成熟三个时期,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土地权属的确定、交易程序的规范、契税制度和交易后权利保障等方面。土地契约制度的发展具有延续性,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即使局限于当时土地制度的弊端,但对于当前土地交易尤其是农地流转的相关制度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研究结论认为当前地方政府应当从契约订立、中介组织建立和民间契约吸纳等方面的加强农地流转管理。
关键词:土地管理;农地流转;契约;地方政府作用;历史考察
中图分类号:F30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5-00137-06
一、问题的提出
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而农地流转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必然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导向为农地流转提供了制度基础,各种模式的农地流转在各地广泛涌现。2011年上半年全国耕地流转比例达到162%,是1999年的64倍。然而,随着流转规模不断扩大,所引发的利益纠纷已严重威胁到农村社会的稳定[1],问题焦点在于土地流转行为和操作程序缺乏统一规范、土地流转市场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方面[2]。制度创新是问题解决的重要路径,而这也是政府在土地流转中作用的重要体现。要搞清楚政府管理土地流转的角色与定位,不可回避地要研究交易过程中的契约制度,这也是政府管理土地交易的主要方式之一。土地契约由来已久,古代中国土地契约制度和契约实践中,政府往往通过对土地契约的形式、内容以及订立程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定,保障缔约双方合法权益,维持土地交易市场的相对稳定,同时也以此为依据征收赋税,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虽然这是为稳固当时的土地所有制和国家政权服务的,但对解决当前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仍可以提供一定的思路。因此,本文通过梳理历代土地契约制度的发展变化,分析地方政府在交易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土地契约制度的萌芽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买卖契约最早在西周已经出现,而国家对于契约的管理也是从周朝开始,《周礼》中有记载:契约由大史、司约、司盟共同管理。当时的契约分为傅别、书契和质剂,傅别是反映债务关系的借贷契约,书契相当于今日的物资清单,质剂又分为质和剂,分别类似于买卖奴隶、牛马这样大的交易所使用的较长契券和小的交易使用的较短契券,当然在井田制下,土地国有,不得买卖,这些契约中并不包括土地买卖契约。但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土地买卖有了存在的可能,也促成了后来土地契约制度的萌芽。先秦时期,政府对契约管理采取积极的干预态度,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和机构,统一规定契约的格式,还经常检查监督其实行情况,并且保障契约的法律效用,使其具有诉讼依据、信用凭证以及政府收税依据等功能[3]。汉代对契约的管理已经逐步完善,契约关系也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和司法管理的范围,并规定了契约订立主体的资格,官方证人和担保人也在此时出现[4]。同时,“土可贾”(《左传》记载,“襄公四年,土可贾焉”,即土地可以买卖)渐渐变得广泛,也为早期封建土地契约制度的形成提供了契机。秦汉以后,国家从法律上认可土地自由买卖,但是对于土地契约仍采取放任态度[5]。
真正土地契约制度的开始是在东晋以后,国家干预民间买卖活动的力度大大增强,当然也包括对于土地交易契约的规定,其典型体现就是“文券”的出现。“文券”就是买卖交易订立经过向官府纳税而获得官府批准的契约,此制度自东晋诞生以后,历宋、齐、梁、陈均有发展。“民有私约如律令”,即承认民间土地买卖的法律效应。此时官方的目的显然是为了契税的征收,而对契约的形式和内容也是不大过问的,只是对一般的买卖制定了一些原则性规定[5]。至隋代,缔约人仍然可以选择缔结契约的形式。
隋时,土地契约制度已经初步成型,土地契约有了官方指定的文书,以及纳税验契的初步立契程序,这对于政府受理契约纠纷案件,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后来的土地契约历史也可以看出,政府在土地契约管理方面的完善也都是主要体现在文书形式、订立程序和契税征收的调整与革新等方面。
三、土地契约制度的定型时期
唐代,土地所有权非“硬化”,土地买卖成为可能[6],虽然仍有禁制,但原则上的规定在现实中总有“特殊情况”出现,而凡买卖田地房产必须立契的规定也是认可了土地买卖现象的发生。土地买卖公开化后,相应的制度也发生了很多变化。首先,土地买卖契约的名称由“文券”改为“市券”。“市券”不仅要有官印,还要有官府批示,官府统一规定了“市券”的格式和文字。而且内容上也有明确的要求,在订立土地买卖的契约中须写明土地四至,土地上的附着物也连同随之转让[7]。
其次,土地买卖程序上,《唐令拾遗·田令》规定“诸买卖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年终彼此除附。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意思是卖买田产必须到官府登记,得到官府许可,取得官府文牒,否则财物损失了,政府不予以处理。国家的直接目的在于在年终时“彼此除附”,即从卖主的土地登记中除去相应的土地数量,从买主的土地登记中附加买入的土地数量,掌控土地的流动情况,以保证国家地租额不致损失,因为在这过程中,官府还有一个审查程序,即审查出卖者的权利资格[8]。受到浓厚宗族思想的影响,传统习惯上就有家宅田产的出卖需要经过家主尊长的意见,政府也将此纳入规范的范畴,规定土地出卖须经家长同意,以此为权利资格。
过割程序是古代土地契约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在唐中期“两税法”后开始施行的,即土地买卖后要向官府申请转移该项土地所负担的赋税[7]。这一步骤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古代有许多土地买卖的原因都是“钱粮无办”或是“乏钱用度”,转移赋税也是穷苦百姓无法承担土地上苛捐杂税而选择出卖土地的主要原因。当然政府管理上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处于弱势地位的百姓的利益和订立契约的自由,体现了同情弱者的契约观念,这在后来土地契约制度发展中基本上延续下来了。
至此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已基本定型,此后的土地契约制度都是在此基础上有所增添或删减。除了制度形成初期的内容存在不够完善的问题外,唐律令中多次使用“私契”一词,承认了“私契”的地位和其规则,又有意造成了这样的局面:部分民间事务靠习俗调整,部分则由法律调整[9],导致了宋朝及以后各朝代政府想尽办法禁止白契,结果却徒劳无功,甚至适得其反。这里的白契,也就是“私契”,意思是未经官府纳税盖印的民间私立契约,与白契对应的是红契,即经官府收税盖印的合法契约。
宋代是中国古代买卖契约发展史上的高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直接原因是宋代国家政权全面介入了民间买卖契约的订立[5],体现在政府的管理涉及到了契约文书的格式、内容,立契的程序和契约的保障履行等诸多方面,其规范性和广泛性都是之前朝代不曾达到的。
在契约的格式方面,宋朝在土地交易中强制推行由官府统一印制的“官版契约”,交易双方必须到官府申请购买契纸来填写[10],法律也明确规定了契约的书面格式,必须写明顷亩,间架,四邻所至,租税役钱,立契业主,邻人牙保等要素[11]。如不填写“官版契约”,也可以由书铺按统一格式规范代为书写,这里讲的书铺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承办公证事务的公证机构了。与契约相伴生的契税、契押的格式也都趋于制度化,从两晋的契约税印一体的“文券”,发展到唐代的契约与税给两纸的“市券”,再到宋代把税给一纸即钞旁粘连在契约之后,称为“契尾”[12]。
宋朝“立契”的法定程序除了上述的填写契纸,还要登记纳税,加盖官印。经过官府验契纳税的契约叫做“税契”。税契后只有经官府印押的红契,才是买主取得所有权的合法凭证,也是涉及土地诉讼的主要依据,凡不依格式,不用官办契纸,或未入砧基簿(登记田亩四至的簿册),被视为违法买卖,所定契约不具有法律效力,印契和契税制度为宋以后各个朝代所继承[10]。
在土地契约的主体资格和订立权限规定上,宋基本沿袭唐律,确定家主尊长的合法地位,剥夺卑幼的资格,以及维护亲邻先买权,“四邻不售,乃外召钱主”[11],意思是四周近邻不买的话,再向外寻找买主。
宋朝政府除了在土地契约订立过程中的作为有所创新外,在保障契约履行上的作用也值得一提。首先,在契约履行中,政府将契约的内容合法与否纳入自己的管理范围,视情况否定契约中部分条款的效力,使契约关系更为公平合理[5]。其次,宋代规定了完备的担保制度,强化担保人的代偿责任,强调第三人的担保作用。现代担保制度中基本担保方式,在宋朝时就已出现了。最后,政府加大了监管力度,其法律制度强调政府的清偿作用,不允许私自强行牵制欠债人和以身代当债务,规定告官听断,政府介入,强制执行[10]。
宋朝政府的红契制度,从契约内容、格式,双方权责到订立法定程序,再到后期契约的履行保障,构建了标准而规范的契约制度系统,使国家不因土地交易而丧失原有赋税等财政收入,同时又减少民事纠纷,保护土地交易双方的权益,使田宅买卖市场更为有序。但也有学者认为过于关注契约的外在形式,想凭此限制和规范土地交易市场,这种“以形害意”的作法不仅损害了国家的信用,而且破坏了中国古代契约领域长久以来的“官有政法,民从私契”的传统,也违背了民间契约核心的本质——合意原则[5]。官府契约制度在与传统契约习惯的博弈中,使习惯法秩序化、规范化。还有学者认为,政府完善契约制度时,与习惯法发生种种冲突,实际效用受限,表现为民间白契盛行,政府控制乏力,重罚不见效,以致妥协,反而损失了法律的严肃性[11]。从宋朝的社会实际来看,由于传统的众法合一、重刑轻民的法律体系,违反契约时往往是民事制裁与刑事制裁同时使用,违契不偿也有不同程度的刑事制裁,可见惩罚过于严厉,但这些强制方法只体现在国家规定的契约关系中[10],对于制度法规的严格执行,宋朝政府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四、土地契约制度的成熟时期
田宅等不动产买卖或典卖发展至元代,更强调“经官给据”、“立帐问邻”、“订立书契”、“投税过割”四个法定要件。后三个条件是宋代法律已有的规定,但“经官给据”是元朝创造的,即所有权人在出卖土地时要提出申请,经官府勘查并由官府在产权公据文书上“半印勘合”后发给卖主,卖主方可凭此进行交易。这是国家重视保护土地所有权,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非法处分他人田宅的行为,对土地交易实行契前契后“双保险”管理的体现,也是古代民法史上独有的制度,但手续过于复杂,不利于交易的顺畅进行。为此,元律又严格限定了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时间,以避免交易受阻[13]。
尽管元政府沿用宋制,“附会汉法”,对田地买卖或典卖的法律程序要求也非常严格,但是由于其政府的建立源于奴隶制,土地制度混乱,官田剧增,土地契约制度的发展相对以往出现了扭曲现象[13]。
明代以元末土地所有权关系之混乱为鉴,采取了新的方式,编制了核实田亩的黄册和鱼鳞图册[14],促进了土地契约制度的发展成熟。之前的朝代也曾出现过类似于鱼鳞图册的、关于土地权属的图册,如土地契约附图,官府验证或批准的地权文件附图等的地权图,但其目的仅在于避免土地纠纷。而明代的鱼鳞图册意义除避免土地纠纷之外,还具有抑制偷漏税,加强政府对田地、赋税的管理等作用,是我国历史上对田地及其税务实行有序管理的标志,对后来的土地管理和赋税相关法律的有效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历史贡献[15]。正是通过鱼鳞图册对田地、赋税的良好管理,明代的土地契约制度在宋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无论是契约适用领域的普遍化还是契约形式的多样化上,都较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14]。
明代继承宋代的“契尾”制度的同时,也简化了买卖契约的订立程序,废除了唐宋元律中买卖田宅先问亲邻的规定,但该传统习惯在民间仍然保留了下来。现存的卖田、卖房契式中就有“投请房族,无人承买”的惯语。典卖田宅条款首次入律,使得典权法律化也是明代土地契约制度的一项创新[14]。
尽管至明代,土地契约制度已经相当完备[16],但在经济相对发达广东珠三角地区,土地契约制度仍然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土地买卖者想方设法逃税,导致虚粮厚积和政府税收日益混乱,至于假契带来的土地争讼更是层出不穷。实际上,广东的土地买卖,官有官法,民有民法,白契广泛流行而且被社会认同,炒买土地、兼并土地的势头强劲,封建法令也难以阻挡,这也正是封建政权的腐败无能,土地管理和税收制度混乱的表现[17]。
清代田宅买卖契约发展到“烂熟”阶段,书面契约几乎近于“形式化”[5]。清朝政府依旧通过对土地买卖契约有重要影响的契税制度和税粮过割程序以规范民间的土地买卖契约秩序,将缴税和不动产产权确认联系在一起[18],并且对土地买卖契约的主客体资格、契约的书写规范等都做出了细致而严格的直接规定[5]。
除了对已有制度体系的完善,清代还有一定的制度创新,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税契方面。清代税契从买卖双方纳税变为买方缴纳,从加盖官印的单一形式发展为官印、契尾的复杂形式[19]。
2.官牙制度。政府专门制定了官牙制度,并且对官牙的执业资格、取得执业资格的程序、官牙的权利义务等内容都作了详细规定。官牙作为土地买卖交易中介,很多时候掌管着官颁契纸的售卖,此外官牙还有担保人的作用。政府对于官牙的管理,与现代官员管理方式很相近,如地方官负责制度,定期对官牙工作审查。某种程度上,官牙是清代政府介入民间田宅买卖契约程序的最直接的手段,缓解了官方与民间契约管理不甚紧密的问题[20]。
3.印花税制。清末重启“契尾”之后又逐渐开始效仿西方实行印花税制度,要求“商民私立契约必贴用公家印花为证”,粘贴印花成为了契约成立的必备程序,也是契约法律效力的根据[19]。
清代土地契约制度“烂熟”和弊病的大体表现主要有:
1.契约过度形式化。官方条例对书写文字规范性的要求显得近乎苛刻,无论是国家所颁发的产权证明文书还是民间的交易契约,都要求以书面的形式明确“交易物”的界限,哪怕其所描绘的界限是模糊的,但没有这项内容,从契约形式来说,一份契约就不是完整的。因此可以说,清代田宅契约对内容完整性的要求已经达到了形式化的程度[5]。
2.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分歧。出现了在国家颁布废除强制使用官印契纸十多年后,地方政府还依然存在对民间契约订立设置各种门槛的现象。还有,国家明确规定田宅买卖3%的标准税率,地方往往加征税收,还提出各种“陋规”[22], 如有的地方存在“谢中费”(酬谢中间人的费用)这样的陋规,费用甚至高达地价的94%,类似的陋规花费还有走边,画字钱,出屋礼等等形式[21]。在“清与胥、共天下”的清代社会中,胥吏、书吏虽然是不入流的国家管理者,但他们往往将契约扣押不发、以图受贿而中饱私囊;更有甚者,胡乱填写册内价银数目,与契约内所填之数不符,百姓反而更多一层盘剥[22]。
3.白契盛行。延续到清代,白契依旧在民间盛行,其主要原因在于制度的本身。官牙制度,本是制度的创新,值得鼓励,但是由于官牙的官方背景和个人的品行,以及官牙设立的根本目的也不是提高民间田宅交易的效率,更甚者,官牙就是一个以逐利为目的的准商人形象[20],显然不会得到一般民众的信赖,而平易的白契更易受到民众青睐。官牙制度只是清代契约制度不能获得民众信赖的一方面原因,根源仍是清代国家政府介入土地交易的目的是税收收入的最大化,这必然导致民间的土地交易尽力规避国家法律的约束以降低交易成本[23]。可以说,制度本身就拒绝了贫苦大众,白契难以遏制也是理所应当的。
4.制度体系的不完善。清代土地契约制度的确已经日臻完善,但与土地契约制度密切相关的制度体系仍旧不完善,例如,有效的产权登记制度的缺乏,官方产权确认权威的非普遍认同,以及法律规定内容存在不切实际的部分[23]。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土地契约制度,也是距今最近的封建土地契约制度,对于政府在其中的管理有诸多值得关注和借鉴的,不论是从契约资格主体资格和土地权属的确认,到中间人担保和申请填写官办契纸,再到官府监督收税契约履行的一整套土地契约管理程序,还是程序的简化,税率的调整,制度的创新,甚至弊端的出现,都有值得推敲的地方。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考察历代契约制度发展历程,发现契约制度的形成在朝代的更迭中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例如同情弱者的契约观念,而且在延续过程中也有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做法,这使得制度趋向理性、科学。土地契约制度本身和反映出的契约观念给当前地方政府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首先,注重土地契约格式和订立程序的严谨性、完整性,同时又要注意避免程序繁杂和过于形式化,比如,元代的“经官给据”制度,虽说具有一定严谨性,但手续过于繁琐,产权的界定应由政府确认即可。另外,制度法规执行的严肃性,宋代虽是刑事民事同时制裁,惩罚过于严厉,但是对于制度法规的严格执行,宋朝政府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其次,在农地流转中建立一些类似宋代的书铺机构和清代的官牙这样相对独立于政府的服务于民间土地买卖交易的中介机构,政府对于其管理,特别是对其职权的赋予上应把握好分寸,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既可以发挥其实现政府与民众在土地交易中良好协调、沟通的桥梁功能,也有利于实现土地流转市场的稳定有序。
最后,鉴于封建社会,民间白契盛行,屡禁不止的现象,当前各地也可以在不影响土地权属管理的基础上尝试从形式、程序上吸收民间契约的部分因素,使得土地契约的订立更为广大民众所迎合。当前农户对农地流转方式的选择倾向于保留承包权,转出经营权、以转包或代耕的方式转给熟人亲朋、临时性的约定且口头协议等,政府可以设立一些更贴近农户意愿的流转契约方式,但在订立过程中对涉及流转双方或集体利益的环节必须予以规范。
参考文献:
[1]罗必良,刘茜.农地流转纠纷:基于合约视角的分析——来自广东省的农户问卷[J].广东社会科学,2013(1):3544.
[2]张月瀛.我国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商业时代,2010(26):103104.
[3]温慧辉.试论先秦时期两种主要的契约形式:“傅别”与“质剂”[J].史学月刊,2004(12):2024.
[4]李晓英.汉代契约研究[J].史学月刊,2003(2):8794.
[5]刘高勇.从格式固定化到内容形式化,中国传统契约的发展轨迹——以清代田宅买卖契约为中心的考察[J].云南社会科学,2008(4):123127.
[6]张姗姗.古中国的契约观念——以唐、宋为中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2):5261.
[7]詹爱萍.中国封建社会的证明制度(二)唐——公证文化的复苏与私证文化的勃兴[J].中国公证,2006(12):4448.
[8]霍存福.再论中国古代契约和国家法关系——以唐代田宅、奴婢买卖契约为中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6):125135.
[9]霍存福.再论中国古代契约和国家法关系——以唐代法律与借贷契约的关系为中心[J].当代法学,2005(1):4456.
[10]杨卉青.宋代契约保障制度[J].榆林学院学报,2007(1):4446,73.
[11]牛杰.论宋代契约关系与契约法[J].中州学刊,2006(2):181184.
[12]詹爱萍.中国封建社会的证明制度(三)宋——国家公证与民间私证的空前活跃时代(上)[J].中国公证,2007(1):2529.
[13]詹爱萍.中国封建社会的证明制度(五)元——国家公证、民间私证的急剧逆转时代(上) [J].中国公证,2007(3):2832.
[14]詹爱萍.中国封建社会的证明制度(七)明清——公证私证文化中的稳中求变与推陈出新(中)[J].中国公证,2007(5):3234.
[15]马崇鑫.明代鱼鳞图册及清代《南溪山刘仙岩形胜全图》评介[J].地图,1998(4):4347.
[16]陈学文.土地契约文书与明清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J].史学月刊,2005(12):1012.
[17]冼剑民.从契约文书看明清广东的土地问题[J].历史档案,2005(3):6469.
[18]刘高勇.论清代的契税与民间契约管理[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2):8588.
[19]詹爱萍.中国封建社会的证明制度(八)明清——公证私证文化中的稳中求变与推陈出新(下)[J].中国公证,2007(6):2932.
[20]刘高勇.官牙与清代国家对民间契约的干预[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1):111115.
[21]王德庆.清代土地买卖中的陋规习惯——以陕南地区为例[J].历史档案,2006(3):6772.
[22]许光县.清代契约法对土地买卖的规制——以红契制度为中心的考察[J].政法论坛,2008(1):183186.
【陕西历史博物馆考察】推荐阅读:
观《陕西历史博物馆》有感10-09
历史遗迹考察11-23
财政支出理论的历史考察07-08
二中-陕西05-31
陕西劳务员试卷10-02
陕西传统医学10-29
陕西省高考试卷07-10
陕西选调生考试真题06-11
陕西法院司法鉴定平台06-17
陕西省产科质量标准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