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市场检查记录制度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食品市场检查记录制度(精选10篇)

食品市场检查记录制度 篇1

为了加强食品市场日常规范化管理,强化食品市场检查和日常监管工作,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制度。

一、食品市场检查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的重要方式。工商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检查计划,突出检查重点,完善检查方式,增加检查频次,提高检查效率,层层落实检查监管责任,做到任务到岗、责任到人,不断强化食品市场检查和日常监管工作。

二、食品市场检查的主要内容:查主体资格,看食品经营者证照是否齐全有效;查进货票证,看食品经营者在进货时是否履行了查验义务,是否建立进(销)货台账、票据是否完整齐全等;查经销食品,看是否销售感官性状异常或者被污染的食品;查包装标识,看预包装食品标签是否符合规定;查制度建设,看是否全面建立和落实《食品进货查验制度》、《食品进销货台帐制度》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查商标广告,看食品商标广告是否有违法行为;查市场开办者责任,看是否履行食品安全管理法定义务。

三、工商所应当对本辖区的食品经营者,划分责任区和明确监管人员,落实监管责任和任务,推行“两图一书”的管理方式,即“工商所辖区食品经营布局图”、“监管人员责任区分布图”、工商所与食品经营者签订的《食品安全责任书》,并认真开展日常监管工作。

四、检查人员应当如实做好检查记录,准确记载检查事项和处理结果,并经食品经营者签字,建立食品市场检查和日常监管档案,充分利用检查监管情况和信息,提高食品市场检查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应当依托“金信工程”,将食品市场检查监管情况列入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作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监管、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的重要内容,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经营者增加检查频次,加强监督管理。

六、应当结合本地实际,以当地消费者申(投)诉、举报多和与当地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品种为重点,适时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食品市场检查记录制度 篇2

关键词食品企业;标准制定;质量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食品生产加工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出现的问题也常常成为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热点。针对我国食品企业生产条件简陋、加工过程脏乱差、企业管理混乱、食品质量难以保证的现状,国家质检总局在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了广泛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研究制定了一整套事先保证和事后监督、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食品安垒市场准入制度。自2002年开始到2006年底,已逐步将28类所有加工食品纳入了市场准入管理,并对每一类食品制定出了相关的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细则中要求的相关指标已成为食品企业制定产品标准的门槛。

根据我国《标准化法》的有关规定,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类。食品生产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需要不断开发新项目,生产新产品,而国家食品标准的制定相对滞后,并存在着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不适应食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食品监督执法要求,为此企业有必要制定产品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具有与产品同时诞生的快速反应特性,可作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补充,可为开发产品、组织生产、开拓市场和政府监督部门抽检提供依据。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为进一步规范全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产品标准的备案审查工作,提高备案企业产品标准质量,首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精神,于2005年对已备案的食品企业生产标准进行了清理。将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淘汰出局;超过有效期或个别技术指标、检验方法低于或不同于国家、行业、地方推荐性标准须重新复审备案。并于2006年6月底制定了《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审查管理办法》,规定对列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的食品,其产品标准必须组织专家会审,要求食品企业产品标准应定期复审,复审周期不超过三年。企业逾期不复审的,由原审查单位取消其产品标准登记备案。本人工作的部门就在2005年5月协助市局标准科清理了2002~2004年佛山市禅城区备案的食品标准277份,并将清理出的需废止和修订的产品标准一一通知企业整改。笔者结合长期为食品企业制定产品标准的工作实践,就食品企业标准制修订程序及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可为食品企业制定出一份内容和方法均符合标准要求的产品质量标准提供帮助,或为食品技术人员参与企业标准评审提供参考。

一、食品企业标准制定的程序和内容

1、标准的起草

产品标准送审稿是标准的起草人员根据食品的种类、原辅材料、生产工艺等信息,查阅相关资料,依据类似的国家现行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及相应的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定下产品的相关技术要求(如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并对标准中规定的技术指标应进行充分的试验验证,凭检验报告得到相关指标的量化范围。标准编制说明中应阐述标准的编制原则,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与现行国标或行标的关系等内容。

2、根据《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审查管理办法》规定,食品企业申请产品标准备案时,应向有关质监局(以下简称“审查单位”)提交以下材料:

(一)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登记表;

(三)企业产品标准正式文本;

(四)企业产品标准编制说明;

(五)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3、企业标准的合理性审查

食品标准的会审人员一般由企业人员、食品类技术标准专家和当地市质监局标准化管理人员组成,会审的专家多由卫生监督部门、食品检测部门中的专业人员担任。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标准的编写应根据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和GB/T1.2-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要求;应不属于国家规定淘汰的产品,且产品名称应反映食品的真实属性;反映产品属性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应科学、合理、齐全,卫生指标和标签标识应符合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要求,低于国家或行业标准推荐性要示的指标是否合理;应符合相关食品审查细则的要求,包含细则规定的项目。

4、审查单位的受理和备案

首先企业生产加工的产品种类应包含在营业执照中的生产经营范围内方能得到审查单位的受理。审查单位应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备案审查工作,形成审查结论。审查合格的,应自作出审查结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产品标准文本予以备案,在其封面标注备案号,加盖“企业产品标准备案专用章”及骑缝章,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审查不合格的,不予备案,并自作出审查结论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限期修改产品标准再行申请备案或停止执行。

二、食品企业标准的修订

根据《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审查管理办法》的规定: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发布实施后,企业应及时对相关产品标准组织复审,并确定其继续有效、修订或废止。修订的食品企业产品标准依照上述程序重新申请备案。

食品企业修改已备案的产品标准的个别条款时,应书面提出修改申请,并经技术专家审核后送原备案审查单位审查确认。

综上所述,标准在提高产品质量,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工作中起着技术基础性的作用。只有待企业标准符合相产要求取得备案后,生产许可受理部门方可接受企业申请。此外,生产许可核查小组在进入企业对其必备生产条件进行现场核查时,还要对企业标准的合理性进行再次评价。

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以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积极推进企业标准科学化、合理化的进程中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一是调整了标准体系结构。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在食品安全领域采用通用标准取代单一标准和产品附加安全卫生指标的模式,分类制定食品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提高了食品安全标准的通用性和可操作性,增强了标准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二是明确了今后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原则。食品安全标准原则上制定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具体产品标准不再单独制定安全指标,所涉及的安全要求引用相应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三是对食品标准逐项进行评价,确定并安排需修订的标准项目,对水平较低的标准安排了修订计划。

三、企业标准的质量和水平

企业标准的质量和水平是标准制定工作的灵魂和根本。在实践中,从目前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当前企业标准的质量的水平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些企业标准的技术指示超出了自身的生产技术能力,产品在实际上不能完全执行标准。如;有些企业标准的名称、内容与实际产品不符。那么,如何保证标准的质量,切实提高企业标准的水平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对食品企业标准的修订和清理,初步解决标准间存在的交叉、重复和矛盾问题,以此提高标准水平。

二是从编写形式上严格要求。标准的体裁格式、章条、编号、文体结构及文字表达等力求严谨规范。

三是在技术指标上严格把关,尽可能纳入营养指标及食品主成分指标;在卫生指标上,则应针对产品存在的安全隐患设立限量指标,如:高脂肪食品应设“酸价、过氧化值”,粮食产品应设“黄曲霉毒素”,添加疏松剂的产品应控制“铝”含量,乳制品应设“三聚氰氨”限量。

超市食品查验记录制度 篇3

超市食品查验记录制度 根据“按需购进,择优选购”的原则,依据市场动态,库存结构及质量部门反馈的信息编制购货计划,报国珍专营店批准后执行.要建立供销平衡,保证供应,避免脱销或品种重复积压以致过期失效造成损失。2 严格执行企业制定的食品购进程序,确保从合法企业购进合法和质量可靠的食品。要认真审查供货单位的法定资格,经营范围和质量信誉,考察其履行合同的能力,必要时会同质量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现场考察,签订质量保证协议书,协议书应注明购销双方的质量责任,并明确有效期。加强合同管理,建立合同档案.签订的购货合同必须注明相应的质量条款。质量管理部门要做好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的审核工作.向供货单位索取加盖企业印章的,有效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食品批准证书》和《产品检验合格证》,以及食品的包装,标签,说明书和样品实样,执行《首营企业和首营品种的审核制度》。6 购进食品应有合法票据,按规定做好购进记录,做到票,帐,货相符,购进记录保存至超过食品有效期1年,但不得少于3年。严禁采购以下食品:(1)无《食品经营许可证》生产单位生产的食品.(2)无检验合格证明的食品.(3)有毒,变质,被污染或其他感观性状异常的食品.(4)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5)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食品。

食品市场检查记录制度 篇4

一、出厂的食品是自行检验的,检验部必检验,检验要履行记录手续,检验人员按规定签字,复审人要认真审核。

二、检验记录由检验员保管,每半年将检验记录交管理人员一次,做好交接记录,检验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三、依据检验记录(检验原始数据)出具出厂检验报告。相应人员要履行签字手续,并加盖检验专用章。

四、检验员要保管好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标准,及时更新,保证标准的有效性。

五、检验人员要经常保持化验室卫生清洁,负责维护保养检验设备,及时上报计量仪器设备检定,掌握各种设备使用状态。

六、要查验出厂食品的检验合格证和安全状况,并如实记录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检验合格证号、购货者的名称及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内容。

七、对检验人员经常进行培训,确保适应检验工作要求和资质要求,较好地完成检验工作。

安监局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记录制度 篇5

第一条为了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执法人员行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根据推进依法行政责任制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局行政执法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进行监督检查必须采取现场记录。

第三条安监局在依法行政组织领导方面进行监督应记录的内容:

(一)依法行政领导职责的履行情况;

(二)依法行政中长期规划和工作计划的制定及落实情况;

(三)依法行政重大问题的研究解决情况;

(四)依法行政统计和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

(五)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知识的学习培训和考试情况;

第四条安监局在行政决策方面进行监督应记录的内容:

(一)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重大决策集体决定、重大决策实施情况反馈、责任追究等制度是否建立和规范运行;

(二)行政决策权是否在法定权限范围内行使;

(三)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是否经过专家论证,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是否向社会公布或广泛听取公众意见。

第五条 安监局执行规范性文件监督管理制度方面进行监督应记录的内容:

(一)制定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法定权限;

(二)制定规范性文件是否符合法定程序;

(三)制发的规范性文件是否按照规定报送县法制机构备案;

(四)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第六条 安监局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行监督应记录的内容:

(一)是否依法确认行政执法主体,有无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机构或组织及其人员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的情况;

(二)是否定期清理行政执法依据,及时学习宣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有无适用已修改、废止、失效的法律依据的情况;

(三)是否依法分解行政执法职权、落实行政执法责任,有无权责不清、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未予追究责任的情况;

(四)是否建立和落实行政执法立案、回避、调查、听证、决定等程序,有无严重程序违法或滥用职权的情况;

(五)是否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自查,有无行政执法文书不统一、不规范的情况;

(六)是否建立行政执法职权争议协调机制,有无职能重叠、职权交叉得不到解决的情况。

第七条 安监局依法履行职责方面进行监督应记录的内容:

(一)是否在法定范围内行使职权,有无越权行政以及随意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或剥夺限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的情况;

(二)是否严格履行法定职责,依法查处并纠正违法行为,有无因行政不作为损害公共利益及行政相对人利益和导致行政管理秩序混乱、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情况;

(三)是否维护政府公信力,有无随意撤销、变更生效行政决定的情况;

(四)是否严格履行行政复议职责,有无该受理不受理、该审查不审查、该裁决不裁决的情况;有无拒不执行上级行政机关复议决定的情况;

(五)是否建立健全行政应诉工作机制,有无拒不应诉或者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行政判决的情况;

(六)是否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受理查处机制,有无推诿、敷衍、拒不查处投诉举报的情况。

第八条 安监局执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进行监督应记录的内容:

(一)编制及更新本机关信息公开目录的情况;

(二)涉及公众利益重大信息的公布情况;

(三)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申请公开信息的情况;

(四)本机关执法依据、执法人员、执法职权、执法程序、执法结果的公开情况。

库车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食品安全检查制度 篇6

标题:食品安全检查制度版本号/修订号:1/0 章节号:1

5食品安全检查制度目的规定验证的活动及其方法,确保对食品安全管理的单独要素和整体绩效进行验证,以对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信任。适用范围

适用于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管理要要素和管理体系整体绩效的验证活动的策划、执行和对结果的分析、利用。职责

3.1食品安全小组负责食品安全的验证和结果的分析利用。

3.2 食品安全小组长负责食品安全验证的组织和结果的审核,结果利用的批准。

3.3 各部门参与和配合完成食品安全的验证。程序

4.1 控制措施组合的确认

4.1.1 OPRP的确认

4.1.1.1 确认的时机

a)在OPRP实施之前。

b)在下列情况下,根据需要,对OPRP做必要的修改,在修改后的OPRP实施之前,要对其进行确认:

— 原料的改变;

— 产品或加工的改变;

— 复查时发现数据不符或相反;

— 重复出现同样的偏差;

— 有关危害或控制手段的新信息(原来依据的信息来源发生变化);

— 生产中观察到异常情况;

— 出现新的销售或消费方式。

4.1.1.2 确认的内容

确认的内容具体见《OPRP确认记录》

4.1.1.3 确认的实施

食品安全小组使用《OPRP确认记录》对OPRP进行确认,确认的结果记录在相关的栏目中。

4.1.1.4 确认结果的处理

当确认结果表明OPRP不能对响应的食品安全危害进行预期的控制时,应对OPRP进行修改、重新评价和确认。

4.1.2 HACCP计划的确认

4.1.2.1 确认时机

a)在HACCP计划实施之前,以及实施后每半年进行一次;

b)在下列情况下,应对危害分析的输入进行必要的更新,重新进行必要的危害分析,并对HACCP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改,在修改后的HACCP计划实施之前,要对其进行确认:

— 原料的改变;

— 产品或加工的改变;

— 复查时发现数据不符或相反;

— 重复出现同样的偏差;

— 有关危害或控制手段的新信息(原来依据的信息来源发生变化);

— 生产中观察到异常情况;

— 出现新的销售或消费方式。

4.1.2.2 确认的内容

确认的内容具体见《HACCP计划确认记录》

4.1.2.3 确认的实施

食品安全小组使用《HACCP计划确认记录》对HACCP计划进行确认,确认的结果记录在相关的栏目中。

4.1.2.4 确认结果的处理

当确认结果表明HACCP计划不能对响应的食品安全危害进行预期的控制时,应对HACCP计划进行修改、重新评价和确认。

4.2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验证

4.2.1 OPRP、HACCP计划的验证

4.2.1.1 验证的时机

a)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b)在下列情况下,应对危害分析的输入进行必要的更新,重新进行必要的危害分析,并对OPRP、HACCP计划进行必要的修改,在修改后的OPRP、HACCP计划实施1个月,对其效果进行验证:

— 原料的改变;

— 产品或加工的改变;

— 复查时发现数据不符或相反;

— 重复出现同样的偏差;

— 有关危害或控制手段的新信息(原来依据的信息来源发生变化);

— 生产中观察到异常情况;

— 出现新的销售或消费方式。

4.2.1.2 验证的内容

OPRP、HACCP计划的验证的内容具体见《OPRP验证记录》、《HACCP计划验证记录》。

4.2.1.3 验证的实施

食品安全小组使用《OPRP验证记录》、《HACCP计划验证记录》对OPRP、HACCP计划进行验证,验证的结果记录在相关的栏目中。

4.2.2 PRP的验证

4.2.2.1 验证的时机

a)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b)在产品或工艺过程有显著改变或系统发生严重故障时,对PRP进行适当的修改,在修改后的PRP实施1个月后,对其效果进行验证。

4.2.2.2 验证的内容

PRP的验证的内容具体见《PRP验证记录》。

4.2.1.3 验证的实施

食品安全小组使用《PRP验证记录》对PRP进行验证,验证的结果记录在相关的栏目中。

4.2.3 CCP的验证

CCP的验证包括:CCP监视设备的校准、校准记录的审查、针对性的取样检验和CCP记录的审查。

4.2.3.1 CCP监视设备的校准

食品安全小组按《HACCP计划表》中规定的频率(或监视设备校准计划规定的频率)对CCP监视设备进行校准,外校由政府部门认可并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

4.2.3.2 CCP监视设备校准记录的审查

食品安全小组对《监视设备内校记录》、外部校准报告以及《检测结果的评估报告》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

a)校准日期是否符合规定的频率要求;

b)校准的方式是否正确;

c)校准数据是否完整;

d)校准结果的判定是否正确;

e)发现不合格监控设备后的处理方法是否适当。

审查后,要在被审查的记录上签字。

4.2.3.3 针对性的取样检验

食品安全小组按《HACCP计划》要求的频率对CCP点原料或产品进行取样检测,以验证供应商是否可信或设备设定的操作参数是否适于生产安全产品。

4.2.3.4 CCP记录的审查

食品安全小组按《HACCP计划》要求的频率对CCP记录进行审查,审查后,要在被审查的记录上签字。需注意的是审查人员与表格记录人员不可为同一人。

CCP记录审查的内容如下:

a)监控记录审查的内容

— 监控是否按照规定的方式进行;

— 关键限值是否符合要求;

— 关键限值发生偏离时是否采取了纠偏行动;

— 记录中是否有监控者的签名;

— 记录中是否有食品名称和生产批号;

— 记录中是否有生产加工企业名称和地址。

b)纠偏记录审查的内容

— 纠偏行动记录中是否采取纠偏的时间;

— 纠偏行动记录中是否有原因分析、潜在不合格品的处理、纠正措施的实施与验证的内容;

— 纠偏行动记录中是否有实施者、批准者、验证者的签名;

— 纠偏记录中是否食品名称和生产批号;

— 纠偏记录中是否有生产加工企业名称和地址。

4.2.4 终端产品的检测

食品安全小组按《产品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的要求对最终产品的各项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以确定食品安全指标达到相关法律法规及顾客要求。

4.3 单项验证结果的评价

4.3.1 验证的结果应传达给相关食品安全小组成员。

4.3.2 对以上各项验证结果进行评价,以确定验证结果的正确与完整。评价人员应在相关的验证报告上签字。评价的责任如下:

a)食品安全小组长对PRP、OPRP、HACCP计划的验证结果进行评价;

b)食品安全小组长对CCP的验证结果进行评价;

c)食品安全小组长对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外部审核的结果进行评价;

d)食品安全小组长对最终产品的检测结果进行评价。

4.3.3 当验证表明不符合时,相关验证人员应向有关部门发出《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要求有关部门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时,应至少考虑对下列方面进行评审,看看是否这些方面出现问题:

a)现有的程序和沟通渠道;

b)危害分析的结论、已建立的OPRP和HACCP计划;

c)PRP;

d)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活动有效性。

4.4 验证结果的分析

4.4.1 在每次管理评审前,食品安全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对验证的结果(包括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的结果)进行分析,以:

a)证实体系的整体运行满足策划的安排和本组织建立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 b)识别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改进或更新的需求;

c)识别表明潜在不安全产品高事故风险的趋势;

d)建立信息,便于策划与受审核区域状况和重要性有关的内部审核方案;

e)证明已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食品安全分级检查制度 篇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强化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管理,科学有效实施监管,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保障食品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风险分级管理,是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结合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类别、经营业态及生产经营规模、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和监督管理记录情况,按照风险评价指标,划分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并结合当地监管资源和监管能力,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的不同程度的监督管理。

第三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风险分级管理,适用本办法。食品生产、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等食品生产经营,以及食品添加剂生产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制定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制度,指导和检查全国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工作。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本省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工作规范,结合本行政区域内实际情况,组织实施本省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工作,对本省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

各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开展本地区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的具体工作。第五条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工作应当遵循风险分析、量化评价、动态管理、客观公正的原则。

第六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风险分级管理工作,不得拒绝、逃避或者阻碍。

第二章风险分级

第七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等级划分,应当结合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风险特点,从生产经营食品类别、经营规模、消费对象等静态风险因素和生产经营条件保持、生产经营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建立及运行等动态风险因素,确定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并根据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督检查、监督抽检、投诉举报、案件查处、产品召回等监督管理记录实施动态调整。

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从低到高分为A级风险、B级风险、C级风险、D级风险四个等级。

第八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采用评分方法进行,以百分制计算。其中,静态风险因素量化分值为40分,动态风险因素量化分值为60分。分值越高,风险等级越高。

第九条食品生产经营静态风险因素按照量化分值划分为Ⅰ档、Ⅱ档、Ⅲ档和Ⅳ档。

第十条静态风险等级为Ⅰ档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包括:

(一)低风险食品的生产企业;

(二)普通预包装食品销售企业;

(三)从事自制饮品制售、其他类食品制售等餐饮服务企业。

第十一条静态风险等级为Ⅱ档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包括:

(一)较低风险食品的生产企业;

(二)散装食品销售企业;

(三)从事不含高危易腐食品的热食类食品制售、糕点类食品制售、冷食类食品制售等餐饮服务企业;

(四)复配食品添加剂之外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

第十二条静态风险等级为Ⅲ档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包括:

(一)中等风险食品的生产企业,应当包括糕点生产企业、豆制品生产企业等;

(二)冷冻冷藏食品的销售企业;

(三)从事含高危易腐食品的热食类食品制售、糕点类食品制售、冷食类食品制售、生食类食品制售等餐饮服务企业;

(四)复配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

第十三条静态风险等级为Ⅳ档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包括:

(一)高风险食品的生产企业,应当包括乳制品生产企业、肉制品生产企业等;

(二)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生产企业;

(三)保健食品的生产企业;

(四)主要为特定人群(包括病人、老人、学生等)提供餐饮服务的餐饮服务企业;

(五)大规模或者为大量消费者提供就餐服务的中央厨房、用餐配送单位、单位食堂等餐饮服务企业。

第十四条生产经营多类别食品的,应当选择风险较高的食品类别确定该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静态风险等级。

第十五条《食品生产经营静态风险因素量化分值表》(以下简称为《静态风险表》,见附件1)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根据本行政区域实际情况,对《静态风险表》进行调整,并在本行政区域内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对食品生产企业动态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应当考虑企业资质、进货查验、生产过程控制、出厂检验等情况;特殊食品还应当考虑产品配方注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等情况;保健食品还应当考虑委托加工等情况;食品添加剂还应当考虑生产原料和工艺符合产品标准规定等情况。

对食品销售者动态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应当考虑经营资质、经营过程控制、食品贮存等情况。

对餐饮服务提供者动态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应考虑经营资质、从业人员管理、原料控制、加工制作过程控制等情况。第十七条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参照《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要点表》制定食品生产经营动态风险因素评价量化分值表(以下简称为动态风险评价表),并组织实施。

但是,制定食品销售环节动态风险因素量化分值,应参照《食品销售环节动态风险因素量化分值表》(见附件2)。

第十八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通过量化打分,将食品生产经营者静态风险因素量化分值,加上生产经营动态风险因素量化分值之和,确定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

风险分值之和为0—30(含)分的,为A级风险;风险分值之和为30—45(含)分的,为B级风险;风险分值之和为45—60(含)分的,为C级风险;风险分值之和为60分以上的,为D级风险。

第十九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食品生产经营者监督管理记录,调整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

第三章程序要求

第二十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静态风险因素量化分值时应当调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许可档案,根据静态风险因素量化分值表所列的项目,逐项计分,累加确定食品生产经营者静态风险因素量化分值。

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档案内容不全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补充提交相关的材料。第二十一条对食品生产经营动态风险因素量化分值的评定,可以结合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日常监督检查结果确定,或者组织人员进入企业现场按照动态风险评价表进行打分评价确定。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利用日常监督检查结果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动态风险分值评定,应当结合上一日常监督检查全项目检查结果,并根据动态风险评价表逐项计分,累加确定。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动态风险因素现场打分评价,按照《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管理办法》确定,必要时,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现场打分评价工作。

第二十二条现场打分评价人员应当按照本办法和动态风险评价表的内容要求,如实作出评价,并将食品生产经营者存在的主要风险及防范要求告知其负责人。

第二十三条监管人员应当根据量化评价结果,填写《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确定表》(以下简称为《风险等级确定表》,见附件3)。

第二十四条评定新开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风险等级,可以按照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静态风险分值确定。

食品生产者风险等级的评定还可以按照《食品、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现场核查评分记录表》确定。

第二十五条餐饮服务提供者风险等级评定结果可以作为量化分级调整的依据,具体办法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第二十六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将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评定结果记入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并根据风险等级合理确定日常监督检查频次,实施动态调整。

鼓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采用信息化方式开展风险分级管理工作。

第二十七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当年食品生产经营者日常监督检查、监督抽检、违法行为查处、食品安全事故应对、不安全食品召回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记录情况,对行政区域内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下一风险等级进行动态调整。

第二十八条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下一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可视情况调高一个或者两个等级:

(一)故意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且受到罚款、没收违法所得(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的;

(二)有1次及以上国家或者省级监督抽检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

(三)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四)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

(五)不按规定进行产品召回或者停止生产经营的;

(六)拒绝、逃避、阻挠执法人员进行监督检查,或者拒不配合执法人员依法进行案件调查的;

(七)具有法律、法规、规章和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可以上调风险等级的情形。

第二十九条食品生产经营者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当年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记录中未出现本办法第二十八条所列情形的,下一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可不作调整。

第三十条食品生产经营者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下一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可以调低一个等级:

(一)连续3年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记录没有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所列情形的;

(二)获得良好生产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除外)的;

(三)获得地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奖的;

(四)具有法律、法规、规章和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可以下调风险等级的情形。

第四章结果运用

第三十一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结合当地监管资源和监管水平,合理确定企业的监督检查频次、监督检查内容、监督检查方式以及其他管理措施,作为制订监督检查计划的依据。

第三十二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划分结果,对较高风险生产经营者的监管优先于较低风险生产经营者的监管,实现监管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

(一)对风险等级为A级风险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原则上每年至少监督检查1次;

(二)对风险等级为B级风险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原则上每年至少监督检查1—2次;

(三)对风险等级为C级风险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原则上每年至少监督检查2—3次;

(四)对风险等级为D级风险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原则上每年至少监督检查3—4次。

具体检查频次和监管重点由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确定。

第三十三条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统计分析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分级结果,确定监管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及时排查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在监督检查、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中确定重点企业及产品。

第三十四条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风险等级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分类,可以建立行政区域内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分类系统及数据平台,记录、汇总、分析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信息,实行信息化管理。

第三十五条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根据食品生产经营者风险等级和检查频次,确定本行政区域内所需检查力量及设施配备等,并合理调整检查力量分配。

第三十六条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在风险分级管理工作中不得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

第三十七条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根据风险分级结果,改进和提高生产经营控制水平,加强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八条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参照本办法制定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小作坊、食品摊贩的风险分级管理制度。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负责解释。

学校食品卫生定期检查制度 篇8

一、学校食品安全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小组,设立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安全管理员。

二、学校食品安全工作小组负责学校食品卫生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对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培训,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检查等具体工作。

三、学校必须实行食品安全定期检查制度,检查内容包括食堂食品卫生、食品商店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学生自备菜卫生等。

四、学校食堂、食品商店每周一小查,每月一大查。周查由总务处牵头组织,月查由分管校长牵头负责。要建立食品安全检查台帐,对发现的问题,要发出整改通知书,由受检单位负责人签字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责令停业整顿或中止承包合同。对发现的严重食品卫生隐患问题,学校应及时向当地卫生、工商等有关职能部门报告。

五、学校自备饮用水,开学前和学期中各送检一次,由卫生部门负责检测。学校不送检由学校负相关责任,卫生部门不予检测,由卫生部门负相关责任。检测不合格的自备水要立即整改,未达到饮用标准不得供师生饮用。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开水或其他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

六、学生自备菜实行定期与平时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对自备菜的学生进行造册登记,实行专项管理。平时检查由班级生活委员负责,学生相互检查,相互监督,劝阻同学不要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定期检查由学校总务处负责,每周三对学生自备菜进行检查。

七、学校要创造条件,配置冷藏设施(或专用柜)集中保管自备菜,为学生自备菜提供免费热菜服务,一般安排在每周三。学生要求学校食堂帮助热菜,学校食堂不得收费,不得拒绝。学校应将免费热菜的时间、地点告知学生。

食品市场检查记录制度 篇9

中秋、国庆两节即将来临,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节日消费安全,根据《××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开展仲秋、国庆两节市场专项检查工作方案》(临整规办发[20__]1号)等上级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要求,特制定本方案,决定从现在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节日主要食品专项检查工作,具体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文件和会议精神,按照《××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工作部署,抓住节日消费旺季,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工作,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不法行为,净化节日市场,确保全区人民群众度过一个安全、祥和、愉快的节日。

二、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我区节日食品专项检查工作,区政府成立罗庄区节日市场专项检查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宣传、经贸、农业、卫生、畜牧、安监、公安、工商、质监、烟草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指导协调节日市场专项检查工作。同时设立5个专项检查督导组,分赴各街道具体督导并开展检查工作。各街道办事处要密切配合,并组织有关人员参加检查工作。

三、实施步骤和要求

本次节日市场专项检查为期一个月,即从现在开始到10月8日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阶段。各有关单位要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落实工作目标、整治重点和工作责任,对整治工作作出周密部署。新闻单位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搞好舆论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有关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法律法规及其重要意义,提高人们对开展节日市场专项检查、净化节日市场的共识和参与意识。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督促企业加强自身卫生管理,搞好企业自查,积极整改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自律和提高诚信经营水平。

(二)全面整治阶段。各街道办事处和各督导检查组要根据整治重点和任务目标,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查的基础上,组织人员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做到横到边,纵到底,不漏查一个摊点,不遗留一个死角,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特别是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卷烟和经营注水肉、病害肉的不法行为,要依法从严、从快、从重处理,做到该曝光的曝光,该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坚决移交司法机关处理。9月底,区节日市场专项检查领导小组将对五个督导检查组和各街道办事处、华盛江泉、北区节日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各有关单位要做好迎接市整规办督导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总结提高阶段。节日市场专项检查活动结束后,各街道办事处、北区、华盛江泉集团和各节日市场专项检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认真搞好检查总结,认真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查找不足,要对今后食品市场管理制定出具体的意见和措施。总结材料要在10月9日前报区整规办,由区整规办汇总后上报区政府和市整规办。

四、检查的重点和内容

本次节日市场专项检查的重点是酒类、卷烟、月饼、肉及肉制品等节日旺销食品。

(一)酒类、月饼生产企业必须具有国家和上级有关部门颁发的生产经营许可证件,企业从原料购进、产品生产、质量查验、包装销售、广告宣传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组织生产经营,企业各类证照齐全,生产现场卫生,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生猪屠宰点严格按照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和山东省《生猪屠宰管理办法》组织生猪宰杀、检疫检验和肉品销售。对检查发现的如下问题,要给予严厉查处。

1、对无证从事酒类、月饼生产和私屠滥宰生猪窝点要依法取缔。对组织生产不规范、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检验能力低下的企业,要责令限期停产整改,整改不合格的,要依法予以吊销有关证照。

2、对掺杂使假、以次充好、伪造厂名厂址、伪造认证标志等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要给予严厉打击。

3、对加工注水肉、经营未经检疫肉、病害肉的违法行为要依法处罚,全面遏制注水肉、病害肉上市,切实提高肉品质量。

(二)酒类、卷烟、月饼、肉及肉制品批发零售企业和个体经营门店要有合法的`进货渠道和经营手续,建立健全进货检验、索证、索票、购销台帐和质量追究措施。不经营来路不明,商品无标志、质量无保证和过期变质的食品。

对经营销售假冒伪劣酒类、卷烟、月饼、肉及肉制品的不法商贩要给予严厉查处,决不姑息。同时,查清进货渠道和生产厂家,追根溯源,一查到底。彻底铲除制造假冒伪劣食品、卷烟的生产经销窝点。

(三)宾馆、饭店和集体伙食单位、肉制品加工企业等原料用肉、用烟大户,按照国家肉品、卷烟有关管理规定,建立严格的肉品、卷烟购入登记制度。

对检查发现和群众举报反映的购进和使用私屠滥宰肉品、非法卷烟的单位和企业,要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确保货源渠道合法和质量安全。

食品市场检查记录制度 篇10

本季度检查,同比上季度完成情况已有明显改进。儿科保持较好,其它科室基本上能完成任务。但检查中也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①业务学习:少数科室对2个学习记录内容混淆。科室业务学习本与科室会议记录应分开成册,业务学习要求2次/月,会议记录应1次/周,要求可相对简单扼要,应据实签字记录,院部将根据签名情况发放补贴。②交接班时间不吻合。极个别出现与护理交接记录不一致现象;③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记录本内容较为笼统,极大程度上纯属简单挎贝粘贴现象,流于形式,缺少实质性内容,未能充分体现上级医师分析意见(以外二科、内一科多见);④危重病人抢救登记基本完整,较上季度有所改进,但个别科室缺少上级医师分析意见(五官科、妇产科、外二科);⑤死亡病例2例(内一科、ICU),已完成讨论记录,但记录内容层次有待进一步规范化。⑥术前讨论记录较为刻板,讨论内容单一,重点不突出,目的不明显,这是目前通病。要求讨论时各级医师能根据患者病情就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热烈的讨论和交流,重点突出,不同意见能及时提出,经积极讨论后最终能拿出对患者最有益的治疗方案。对于此次检查所发现的问题,要求各临床科室不能以应付检查的态度来对待问题,应改变观念,集中思想,统一认识,调动积极性,深入落实各项核心制度。

运行病历检查

检查期间,运行病历的“及时性、完整性”较好,但运行病历质量参差不齐,检查中发现问题主要存在于: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主诉过于简单,术语不准确,有的以第一诊断代替主诉,甚至词不达义,如“腹痛2天”、“突发咽痛3天”、“脑干脑炎去漳州市医院治疗2个月”、“突发人事不醒40分钟”等;有的住院时间超过1个月,仅有一次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且无阶段小结记录(内一科,住院号14018624);危重病人住院24天无上级医师签字,手术记录无主刀医师签字,病危通知书仅有家属签字,其余均空白,且病危通知单未发出(外一科,住院号14021021);病史书写极不规范(神经科,住院号14022841)属不合格病历;部分病历同意书填写不完整,告知内容重点不突出;个别病历有会诊医嘱及会诊单,但病程记录中只字未提。有的病历医生签字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病程记录中对病情变化的分析判断不够等等。

医疗文书是举证责任的主要证据。对于此次检查所发现的问题,主要反映在经管医生在对待病历书写态度上的“肆意性”,为应付检查而短时间内“杜撰”出来(较大部分为实习医生代写),没有真正实行病历层级质控。鉴于此类问题再三发生,应认识不足,转变态度,作出整改,要求各部门医生严格按照《病历书写规范》执行,确实作好该方面的质控工作,加强病历质量层级质控,逐级把关。

患者安全目标专项检查情况及整改意见

1、手术安全核查:本季度经先后两次患者安全目标专项检查,发现手术科室大致能遵照《术前准备管理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制度》执行,术前准备(重要检查)、腕带标识、手术部位标识、病历完整性等落实情况已得到明显改善。但检查中仍发现个别细节问题:①手术室“门口签字”现象。个别主管医生未能在手术前天完成医患沟通,此现象以妇产科、五官科较为常见。我们不能假借任何解释。设想该患者接入手术室后,并实行麻醉,而医患双方意见未达成一致,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②麻醉手术前(开始)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手术医师三方未能共同核对。此现象经常发现,以外三科多见。③个别病历《手术安全核查表》不完整(此现象在运行病历检查中仍存在)。④个别病历术前准备时间不充分(有当天或次日)。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几点改进措施:(1)继续贯彻落实《术前准备管理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在手术患者交接时要仔细核对患者的病历中的重要信息、术前重要检查、患者腕带重要信息。这是核对的第一步,加强把关,避免错误发生。(2)坚决杜绝“门口签字”现象。对此现象麻醉师、手术室接送护士有权拒绝。病房护士有责任将患者带回病房,并由手术医师负责落实沟通签字。(3)加强医务人员的责任心。当日参加手术团队成员应提前进入手术室,在手术和麻醉开始前,要对患者的重要信息进行三方共同核对,减少差错。(4)由于一些手术简单,分级较低,入院后第二天就进行手术,部分检查结果出具时间以下午为主,如果有异常需取消手术。这种情况不利于科室护理工作开展,手术室的安排手术工作都受到干扰,不利于工作有序开展。

2、危急值报告登记:经检查整改,我院危急值报告登记已按要求逐步实现规范登记报告。确实产生良好效应。针对儿科、检验科提出的问题(新生儿胆红素指标范围)下一步将做出适应性调整,以减少工作量。经追踪调查亦发现一些小问题:①儿科、检验科双方反馈提出新生儿胆红素报告较为频繁,工作量较大;②少数科室登记出现空格(病理科),部分病人未能达到有效追踪效果;③部分科室登记仍用旧登记本,且未按表格要求登记(第一格登记时间误以为序号),容易混淆(妇产科);④心电图室登记量较少,工作人员反馈床边心电图工作量相对较多,一般采取面对面通报危急值现象,较少登记;⑤从危急值报告登记追踪相关病程记录,发现病历中无体现,且无记载分析记录及处理意见。对此,提出以下整改要求:(1)对于儿科、检验科双方反馈情况,下一步将对危急值报告范围再作出适应性调整(特别是新生儿胆红素指标范围),目前可双方协调采取灵活机制处理。(2)按要求规范登记,准确填写相关信息,以便追踪落实。病理科一部分工作量面对外科门诊、妇科门诊,对危急值报告显得尤为重要,强调核对真实身份,并报告责任医生,必要时留取联系电话。(3)床边心电图理应登记报告,可床边心电图机旁备登记本,以便及时登记。(4)经检查、整改、再检查,危急值登记报告已基本落实到位,应继续保持跟进。下一步要求各临床科室责任医生对于危急值报告内容应体现在病程记录中,做到医嘱有体现,病程中有分析、处理记录(建议在专项危急值后标注“危急值”)。

临床路径执行情况

我院已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工作方案》,调整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和指导评价小组,重新修订实施信息化管理临床路径病种(8个专业22个病种),试行《临床路径管理奖惩办法规定》,规范《临床路径实施流程》,统计时间自8月15日至9月30日,第一诊断符合路径病种总数372例,进入临床路径数274例,完成例数180例,入组率73.65%(等级指标≥50%),入组完成率66%(等级指标≥70%)。临床变异数占一定数量(正性变异与负性变异有一定比重)。分析个中原由有:(1)各科室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很大差距,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目的认识不清,加之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初阶段出现诸多问题医生对操作流程不熟悉,导致医疗行为中对临床路径工作抵触情绪较为明显,故依从性低,从而影响入组率、完成率,变异现象相应增多。(2)部分科室临床路径较长时间无适合病例进入,导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形同虚设(内科: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塞)。(3)临床医生更改诊断和(或)实行转科治疗,不能及时或未退出路径。

经运行一段时间,临床路径的信息化管理已逐步落实,对下阶段的工作要求提出几点整改意见:

(1)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学习,严格工作纪律,强调入组率达到50%以上,入组完成率达到70%以上。

(2)继续加强临床路径信息化工程建设,并作好多方沟通协调机制,减少临床路径实施科室医生和管理部门的工作量。

(3)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应确实履行职责,对本科室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做小结,对存在的问题要查找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4)质控科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力度,对入组率、入组完成率、变异率等相关指标要动态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对科室的整改要督查,有分析、反馈,促进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的健康发展。

(5)目前电脑系统统计工作尚不能达到要求,建议各科室加强每月报表任务(妇产科应督促完成),完成手工录入与信息平台结合分析。

七、医技科室规章制度和记录本检查情况

药剂科:

1、临床医技双向反馈材料记录不完整。

2、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上报较少。3.第三季度药讯完成较好。

检验科:

1、危急值报告填写完整规范。

2、加强室内监控、室间监控,做好失控分析及改进措施。

病理科:

1、部分病理报告不及时,大标本应在五个工作日内完成。

2、双向反馈记录未完成,未记录临床反馈意见及改进意见。

CT、MRI室:

1、MRI室病人预约时间过长,建议推行弹性排班。2.临床科室检查单未收费或欠费情况下,CT室应主动打电话到科室解决,而不是让病人回到科室,以减少纠纷,临床医生也不要把检查单直接发放给病人,应收费后由护士发放。3.危急值做得较好。

放射科:

1、病例随访例数偏少、过简。

2、科室业务学习完成较好。

超声室:

1、危急值报告完成得较好。

2、ICU或危重病人检查应按急诊处理,医生或护士陪同。

3、做好临床医技双向反馈工作。

心电图室:危急值报告有遗漏现象,主要原因为床边心电图报告实行面对面告知,而忽略登记。建议床边心电图机旁备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并做好及时登记报告。

八、输血病历检查情况

本季度检查,共抽取30份输血病历(单份病历输悬浮红细胞量2U-10U)。完成质量较差,甚或不堪入目,完成尚好屈指可数。

此次随机抽取的输血病历,大致掌握临床输血适应症,较为符合临床科学、合理用血要求,均未出现不良输血反应。但检查中仍有个别病历存在不足。(1)输血表单问题:长期以来,临床输血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临床输血的首个环节——规范地填写输血申请单却很少被重视。我院大多数医生都能认真负责的填写申请单,少数医生责任心不强,记录不完整,不及时收集实验室检查资料造成项目空缺,有些医生不重视填写的重要性,认为只是一个手续而以,有的不知道规范填写的要求,无申请(主治)医师签名,有的甚至遗漏输血同意书,另外在管理上也缺乏有效监管,制度执行不力。(问题病历:神经科14016061、14011139、14018993;外二科14009984、14014887;外一科:14013708、14014102、14016127、14018307;妇产科14013588、14017003;内一科14015040、14015583、14017027、14016940)(2)输血病程记录问题:输血病程记录详细能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隐患,临床医生必须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准确、规范、完整地记录病程,这种做法不但是科学用血、规避输血纠纷的重要措施,而且是规范化管理的要求。部分科室输血治疗病情记录不完善,一带而过,过于简单,甚或记录遗漏(妇产科14013588、神经科14018993、内一科14015040、14015583;儿科14017700)。(3)《交叉配血出库单》未严格按要求执行输血前三查七对(儿科14017700,背面无护士核对手抄记录)。(4)输血医嘱:开具不规范(备血2U应为备红细胞悬液2U)(妇产科14014400),有的血库无盖章(外一科14014102、14018307);(5)用全血或红细胞≥10U未履行报批手续(外一科14014102)。对检查发现诸多问题,提出如下整改要求:

1.要求达到等级医院评审的4个100%。输血前检测率100%;输血前告知及治疗知情同意书签署率100%;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规范率100%;大量用血报批审核率100%。2.要求严格遵循输血前“三查七对”,防范输血事故发生。

3.要求继续加强《临床用血审批制度》学习。要求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对输血表单问题要求第一次输血时报告未反馈的可填写“见报告”,并于报告反馈后(病历归档时)补充“阴”、“阳”; 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加强告知义务,完善输血同意书签署;输血治疗病程记录应规范、完整详细(应有“输血记录”眉栏标志,记录内容至少包括输血原因、输注成分、血型和数量、输注过程观察情况,有无输血不良反应等),要求手术输血患者所有记录出血量、发血量与输血量均应保持一致;临床单例患者用全血或红细胞≥10U履行报批手续,需要用血科室主任签名或输血科医师会诊同意。

4.部分病历《交叉配备出库单》血库条形码掩盖重要信息,有可能导致核对困难,建议输血科应予以注意纠正。

5.对于检查中发现问题的输血病历责令相关责任医师作出整改,并及时归档(工作时限3天)。

上一篇:五年级上册语文的课堂教案下一篇:隐喻认知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