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钻空空教案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活动钻空空教案(精选10篇)

大班科学活动钻空空教案 篇1

游戏设计:

根据大班小朋友活动量大的特点,为了发展幼儿的灵敏能力,训练幼儿急速奔跑的能力, 我设计了游戏《小兔钻山洞》。小兔的形象是幼儿比较熟悉、喜爱的,能吸引孩子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来,整个游戏过程中让幼儿更换角色,使幼儿动静交替,培养幼儿适应角色的变化。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遵守游戏规则进行游戏活动的良好习惯,感受游戏的快乐。

2、发展幼儿的灵敏能力,训练幼儿急速奔跑的能力、和身体协调运动的能力。

3、锻炼幼儿反应力,及遇到危险的躲闪能力。

4、让幼儿适应角色的变化,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

5、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

带领幼儿有秩序地到户外活动场地,根据游戏需要,先选一只“大灰狼”和一只“小白兔”,其余小朋友一部分两人一组扮演山洞,一部分扮演小兔躲在山洞里(一个山洞躲一只小白兔)。

活动重难点:

时刻叮嘱小朋友在跑的过程中要小心,以防摔伤。

活动过程:

1、告知幼儿该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引导小朋友做游戏,老师先扮演大灰狼去抓洞外的小白兔。在抓的过程中,小白兔要围着山洞跑,跑进哪个山洞,洞内的另一只小白兔要迅速的跑出来,大灰狼又去追这只兔子。该游戏以“别让大灰狼来逮住”为开始口号,游戏进行中,小朋友一起念儿歌:“小兔小兔快快跑,大灰狼来抓你了。小兔小兔钻山洞,别让大灰狼来逮住”。

2、幼儿做游戏,老师从旁观察、指导。

当一切准备好,请小朋友一起念儿歌。“大灰狼”和“小白兔”按照刚刚老师的示范进行游戏。<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被抓到的小兔子挨顺序和山洞的小朋友互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

游戏结束:

1、组织幼儿有秩序的回到教室,总结游戏情况。

2、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念一遍儿歌,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结束游戏。

游戏反思:

首先,从选材上看,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精心选材,小兔的形象是幼儿比较熟悉、喜爱的,能引起孩子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来,整个游戏过程幼儿在不断地动静交替中,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是主动的,积极的,充满了乐趣。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科学活动“插花”,是我们对导向式教学活动进行的一次尝试。“插花”来源于生活,先抛给幼儿一个明确的任务――“插花”,让幼儿围绕任务去尝试探索,从中发现问题――“怎么插花瓶都会倒”,教师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怎样使花瓶不倒”,并提供材料支持幼儿完成。探索过程对幼儿很有挑战性,“任务=材料+创意”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发现物体不易倒的原因。

2.探索多种使物体不易倒的方法,培养探究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意识,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组矿泉水瓶、娃哈哈瓶、塑料花、泡沫块、小石头、橡皮泥、各种盘子、盖子、硬板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抛出任务“插花”,发现花瓶易倒,引起探索兴趣

1.师:老师做了很多花,想请小朋友帮忙把花一朵一朵插在花瓶里(矿泉水瓶)。

2.教师请一幼儿将三朵花插在瓶子里,提问:花插在花瓶里,出现什么情况?(花瓶很容易倒)

二、初步探索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在比较中了解不易倒的原因

1.师:今天带来的花瓶都是容易倒的,我们要想办法使花瓶不易倒。我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等会每人拿一朵花插在一个花瓶里,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使“花瓶”不易倒。如果你成功了就请你贴上自己的号码,将花瓶放在花坛上(地面有条线)。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

3.幼儿操作后交流。

师:风来了,要看看谁的花瓶比较稳固。(用纸对每个花瓶扇一扇)

预设:

幼儿行为一:同样装了石头,一个倒了,而另一个不倒。

教师的对策:拿出来比较。

师:刚才用了同样的风力.为什么都装了石头的花瓶,一个倒了一个没倒呢?

幼:因为这个瓶子石头装得比较少……

师小结:对,石头装多了就比较重,能使花瓶更稳固。

幼儿行为二:用光碟,一个放上面,一个放下面。

教师的对策:

师:这两个都是用了“光碟”。这个为什么倒了,而这个不倒呢?

幼:一个放在上面,一个放在下面。

师小结:对,重的放在上面反而更容易倒,而粘在下面使花瓶的底盘变大了。

三、探索多种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培养探究意识

1.师:桌上还有很多材料,这回要请你想出跟刚才不一样的方法去试一试,你可以使多个花瓶站稳,比比谁想的办法最有创意。在花瓶上也贴上自己的号码。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孩子可以想出两个以上办法)

3.交流讨论。师:我们来看看你们都用了哪些办法。

预设:

幼儿行为一:会用多种材料,探索出不同的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如:增加重量、使底盘变大、将花站直。

教师对策:考虑进人下一环节“探索不借助材料,使花瓶不倒”,对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发展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幼儿行为二:大多数幼儿都采用增加重量一种方法。

教师对策:调整计划,改变原先预设的第四环节,改为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继续探索用不同的材料使花瓶不易倒。

四、不借助其他材料,探索使花瓶不倒的原因,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能力

1.师:现在桌上就只有许多花和花瓶,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使花瓶不易倒?

2.幼自由探索。

3.展示几种成功的方法。如:将几束花插在一个瓶子里,将小瓶放在大瓶里再插上花。

师:我也有一种方法可以使花瓶不倒(教师将花茎折短再插在花瓶里),知道为什么吗?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再去试一试是什么原因。

大班科学识字活动:动物乐园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游戏中认识飞、跳、爬、游几个表示动作的字,复习小鸟、小兔、小虫、小鱼等几个动物词;

2、发展幼儿扩散思维,让幼儿初步接触更多会飞、会跳、会爬、会游的动物名称。

活动准备:大盒子一个、小盒子数个(中间挖有一个洞);大、小字卡(大的一份、小的数份):小鸟、小兔、小虫、小鱼、飞、跳、爬、游;磁铁黑板;各种各样动物图片或动物字卡(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1、复习导入

教师拿出一个盒子(事先已将字卡“小鸟”、“小兔”、“小虫”、“小鱼”放入,让个别幼儿进行摸摸看的游戏,摸出来后,该幼儿要说出这是什么词?若说对,全体幼儿齐声说:“对、对、对,这是xx。”帮助幼儿进行小鸟、小兔、小虫、小鱼等几个动物词的认读复习。

2、认读新字

教师把小兔,小鸟,小虫,小鱼的字卡贴在黑板上。请幼儿说说这四种动物常做什么动作?(小兔跳,小鸟飞,小虫爬,小鱼游),教师在幼儿说出后出示字卡:跳,飞,游,爬。

3、认读字卡:跳,飞,游,爬

4、看字卡做动作

教师将字卡放入盒内,第一遍教师抽出一张字卡,全体幼儿认读并做相应的动作;第二遍,个别幼儿上前抽读并做动作,做对全体幼儿齐声说:“对、对、对,这是x。”第三遍将幼儿分成数组,每组幼儿一个盒子,分别在组内进行抽字卡做动作的游戏。

5、游戏:对号入座

教师发给每位幼儿一张动物图片,并在黑板上贴上字卡:跳,飞,游,爬。请幼儿把动物们对号入座,分别把它们贴到飞,游,跳,爬四个字的下面,并读出来。(能力强的幼儿可发给动物字卡)

6、结束

小朋友回去后可以继续找会游,会飞,会跳,会爬的小动物的名称,下次来教给其他小朋友。

大班科学活动:它们能通过弯管吗

设计思路

我班幼儿挑食的问题比较严重,每天午餐时,遇到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就很高兴,遇到不喜欢吃的食物就愁眉苦脸。因此,我试图通过学习活动让幼儿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另外,刚升入大班的幼儿,遇到问题还是喜欢找教师帮忙,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综合以上两点,我设计了“十元午餐”的数学活动。

《一元午餐》原来是一本绘本,其中包含很多数学元素,反映了一个小学生的生活。因此我决定适当改编故事,开展一次数活动。我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调整:第一,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一元钱可选购的东西太少),把故事改为《十元午餐》,将餐厅价目表上的价格全部换成以元为单位的。第二,原来菜单上只有奶酪、比萨饼、冰激凌等食品,考虑到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我将菜单调整为有各种荤菜、素菜和水果等(鼓励幼儿科学合理地选择有营养的食物,做到荤素搭配,引导幼儿不挑食、不偏食)。第三,改编故事,使之更加精炼(改编后故事围绕吉米口袋里的十元钱展开,吉米通过观察菜谱,精心计算,合理运用十元钱),故事中包含了认识钱币和计算等内容。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为吉米安排一份合理的午餐。

2.鼓励幼儿能与同伴合作记录并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图片1、2(具体见教案),统计表,钱币(1元、5元、10元),幼儿菜谱,黑板。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图1

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吉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观察图片)

小结:午餐时间到了,吉米肚子饿了,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吉米需要自己去餐厅买午餐。

2.出示图2

(1)看一看,吉米一共有多少钱?(1o元)

(2)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又快又准确地数出这里一共有多少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小结:把相同面值的钱币放在一起,就能很快地数出一共有多少钱了。

二、取钱

(1)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不同面值的钱币,请你们用自己的办法取出10元钱。

(2)你们是怎么取钱的?(各取了几张什么面值的)把取钱的方法记录在统计表中。(教师统计)

小结:可以拿各种面值的钱币,(合起来是10元)这样买东西会很方便,不用一直找零。

三、设计菜单

1.两两合作设计菜单

(1)吉米拿着钱来到了餐厅,他该买些什么呢?

(2)(幼儿观察菜谱)两两合作为吉米设计一份10元以内的菜单。(将幼儿设计的菜单展示在黑板上,交流分享)

小结:挑选食物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口味,还要想想食物是否有营养,不能偏食、挑食,当然还要算好价钱,不能超支。

2.小组合作设计菜单

(1)(幼儿观察菜谱)四人合作为吉米设计一份10元以内的菜单,要既营养又实惠。

(2)互相交流设计的菜单,分享经验。

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一、实践生活化的情境教学,迁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个性化的魅力,实现了幼儿快乐学习的理想。

“数学来自生活,最终必回归生活。”这句话充分强调了数学教育的最终归宿――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以后,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必然。活动中可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用相关的经验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十元午餐”的设计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平时幼儿都有和爸爸妈妈一起买东西、算价钱的生活经验,只是会不会算、怎么算、有没有方法的问题。这种建构于幼儿经验之上的活动,更贴近幼儿,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活动中幼儿也始终能够围绕着内容思考,从而达到预设的目标。但仅仅来源于生活是不够的,活动最终的目标应该高于生活。“十元午餐”的最后环节仅仅解决吉米的午餐问题是不够的,可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生活中,可以增加一个延伸环节,对学到的内容做个小结,让幼儿知道以后如果有一个人点快餐的机会,也可以尝试运用学到的方法。

二、注意教的艺术,让幼儿在主动建构中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幼儿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的出现也正是幼儿认知冲突的关键时刻,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使幼儿能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内在愿望,明确幼儿学习新经验的需求和动机,同时对幼儿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合理运用间接引导,启发幼儿学习,引发幼儿思考。

活动中幼儿设计菜单后的交流分享环节,他们一时不能马上发现菜单中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急着给予幼儿提示,可提供幼儿充分观察、思考、讨论的时间,引发幼儿思考和发现其中的问题。当幼儿发现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在此基础上概括小结,这样才是启发幼儿学习,引发幼儿思考的最佳方式。

科学活动大班教案 篇3

“帮助幼儿探索周围生活中常见的理化现象,获取有关的科学经验”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目标之一。“磁铁的奥秘”截取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同样的两块磁铁,有时一碰就吸相互,有时怎么都吸不住”的现象,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具有递进性的幼儿探索活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发现并揭示磁铁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建立有关磁性原理的粗浅概念。

活动目标:

1、 通过探索活动,感知磁铁的两极,初步了解“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

2、 学习仔细观察磁性现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书探索的结果。

3、 发展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 环形磁铁每人两块(其中一块的两端分别www.涂上红色和蓝色,以表示不用的两极,使其成为彩色磁铁)。

2、 各种形状的磁铁(也按极性分别涂上红色和蓝色)、红色标志、蓝色标志、塑料吸管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彩色环形磁铁,感知环形磁铁的两极,并初步了解磁铁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

1、每人拿一块彩色环形磁铁和好朋友的彩色环形磁铁碰一碰:红的与红的一面碰一碰,蓝的与蓝的一面碰一碰,红的与蓝的一面碰一碰。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2、引导幼儿表述探索结果:红的与红的一面相碰;蓝的与蓝的一面相碰,两块磁铁之间会相互排斥,红的与蓝的一面相碰,它们就会牢牢地吸在一起。

3、小结:环形磁铁有两极,当相同的极相碰时就会产生推力,而不同的极相碰时就会产生吸力。

二、利用彩色磁铁,感知所有的磁铁都有两极,并且“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1、用彩色环形磁铁与其他形状的磁铁碰一碰;不同形状的磁铁之间也碰一碰,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2、引导幼儿表述探索结果。

3、小结:所有的磁铁都有两极,并且相同的极相碰时会产生推力,不同的极相碰时会产生吸力。

三、根据磁性原理,找到磁铁的两极。

1、启发幼儿利用彩色环形磁铁,找出另一块环形磁铁的两极。

2、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探索结果,在环形磁铁上分别贴上红色标志、蓝色标志。

3、讨论:你用什么方法找到了磁铁的两极?

四、让磁铁浮起来。

1、设置疑问:你能利用老师提供的塑料吸管让环形磁铁浮起来吗?

2、 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启发、暗示操作方法:把环形磁铁按S-N-N-S极性顺序串在塑料吸管上,磁铁就会浮起来,如图。

3、幼儿介绍自己的探索结果:是什么原因使磁铁浮起来的?

五、观看磁悬浮列车图片、磁悬浮玩具等,了解磁性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扩大幼儿的视野。

注:1、与磁性黑板配套使用的塑料圆形磁铁的后面就是一块小的环形磁铁,教师可以把它取下作为操作材料。

活动评析:

大班科学活动雨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通过实验让幼儿初步了解云、雨的形成,培养幼儿观察和探索自然变化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多次组织幼儿观看不同的云和雨。

2、准备两瓶开水,一个较大的烧杯和一块玻璃片;为每组幼儿准备一个杯子和一块玻璃片。

活动过程:

1、猜谜引题:

云: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有时象棉絮,有时象鱼鳞。

雨: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在水里就不见。

提问:你见过的云、雨是什么样子的?

2、幼儿实验:教师为每组幼儿的杯子里倒入开水,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水蒸气上升现象及盖上玻璃片后,水蒸气产生的变化。

3、教师在大烧杯里演示边提问幼儿操作结果,帮助幼儿小结云、雨的形成

4、讨论:雨给人们带来哪些益处和害处。

5、教师讲述故事《小水滴旅行记》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肥皂 篇5

【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肥皂】多彩的肥皂

一、活动目标:

1. 通过尝试活动,使幼儿发现肥皂的外形特处和用途。

2. 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各种感官司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3. 通过吹泡泡活动,增添幼儿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 形状、颜色、气味不同的洗衣皂、香皂、药皂、婴儿皂每组一份。2. 脏手绢若干,脸盆四只。

3. 吹泡泡玩具人手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尝试一:引导幼儿观察肥皂的外部特征,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多种多样的肥皂

1. 请小朋友试着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筐中的肥皂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味道。

2. 幼儿动手尝试,教师引导、鼓励幼儿运用不同的感官司进行尝试。

3. 请幼儿相互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介绍给大家。

4. 师生共同部结: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形状,各种各样的味道。

(二)、尝试二:洗手间

1. 提供四盆水,肥皂若干

教师提问:手绢脏了,你们能把它变干净吗?

2. 幼儿尝试洗手绢,教师个别指导,同时引导幼儿观察洗的过程中手绢和水的变化,感知肥皂的用途。

3. 讨论:肥皂的用途。

4. 总结。

(三)、尝试三:游戏“吹泡泡”

出示吹泡泡玩具,幼儿动手尝试,引导并鼓励幼儿吹出又大又多的泡泡。

小朋友在欢乐中结束活动。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活动准备: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活动过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 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 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 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活动延伸:

1) 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大班科学活动《气象记录》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的天气,知道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2.学习通过观察天气和温度计做天气记录。

3.能够大胆地参与讨论、设计天气图标,对天气记录感兴趣。

活动准备

相关视频或音频

活动过程:

1.启发幼儿回忆近期天气

T:你们知道最近几天的天气吗?谁愿意告诉大家?(教师做出举手的动作)

T:是啊,最近几天都是晴天。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

T:看来小朋友们知道晴天、雨天、雪天、台风。

2.观看天气预报,讨论天气预报的作用

T:我们来看一段电视上的天气预报,小朋友们想一想,天气预报中有哪些内容? T:哪位小朋友愿意告诉大家,天气预报里预报了什么?

T: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天气预报中的内容,天气预报里预报了气温,天气,还有舒适度…… T: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天气预报的作用吗?与座位附近的小朋友讨论,之后,我请小朋友回答。

3.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T:小朋友们,我们经常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天气情况,你们知道这些天气符号吗?你们知道晴天怎么表示吗?

T:对啦,晴天可以用一个太阳来表示,就像我画在黑板上的这个。

T:你们知道阴天怎么表示吗?

T:你们知道雨天怎么表示吗?

T:雨天可以在云彩下面加一些雨点。加的雨点越多,表示雨越大。

T:如果在雨中加一个雷电,表示什么呢?

4.认识摄氏度

T:你们知道这个(在黑板上画出来)是什么意思吗?

T:对,这就是摄氏度的意思。

5.了解通过动植物的变化判断天气情况

T: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要下雨之前,小动物的变化吗?

T:老师来告诉你们,一些通过动物来判断要下雨的小常识。小燕子在下雨前飞得低因为虫子的翅膀上粘上了水珠飞不高它在捉害虫。小鱼都游到水面上来因为他们在水里很闷。蚂蚁在下雨之前忙着搬家。

6.知道如何填写天气记录表

T:小朋友们,你们从今天下课,有一个任务,要把每天的温度记录下来。这个是《幼儿画册》上的记录表。

T:这里要把气温记录下来,这里要把天气的符号画上去。

T:小朋友们,谁知道把这几天的天气记录下来会有什么作用呢?

大班科学活动公开课教案 篇7

1、通过观察、操作,引导幼儿认识时钟,能区分时针、分针,学会看整点、半点。

2、引导幼儿讲出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并学习运用文字、符号、图画等形式制作作息时间表。

3、培养幼儿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教具:大的钟面一个(能拨动时针和分针),时钟课件。

2、学具:小时钟、表现幼儿一日活动的图片每人一套,每人一套作画工具、废旧材料、胶水、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通过听音乐《谢谢你小闹钟》引出课题。

二、引导幼儿认识钟面,能区分时针、分针。

师:要遵守时间做事,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钟表,今天,小朋友都带来了小钟表。

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钟表上有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朋友交流一下。(引发幼儿有目的的观察并产生了幼儿间的互动)

师:小朋友你们发现钟表上有什么?

幼:(幼儿齐声回答)有数字、针。

师:有哪些数字?

幼:(幼儿齐声回答)1、2、3、4、5、6、7、8、9、10、11、12、

师:有几根针?它们的长短一样吗?粗细一样吗?(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钟面上有小朋友说的12个数字,有两根针,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短的叫时针,长的叫分针。请小朋友用自己的小手指一指哪是时针?哪是分针?

(幼儿操作,并学说)

三、通过演示课件时针、分针赛跑,引导幼儿感知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认识整点、半点。

1、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幼儿发现时针和分针转动的规律。

师:今天呀,时针和分针要进行一次跑步比赛,现在它们都站在数字12的起跑线上了。请你们猜猜谁会赢?好,比赛就要开始了,预备―开始!(教师操作课件 )

提问:谁跑的快?(分针)

议论:分针和时针跑的时候,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呢?教师反复操作。

(分针跑一圈,时针走一格。)分针时针谁会赢,(分针)

小结:长针长,短针短;长针走得快,短针走得慢;长针走一圈,短针走一步。

(评析:大屏幕上的课件把知识准确的传达到孩子们的眼睛里,通过老师的反复演示课件时针、分针赛跑,让幼儿明确了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

2、认识整点、半点。

师:那小朋友分针走一圈指到12上,时针指在几上,就是几点整。分针指向6,时针指到两个数字之间,就是半点。如: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3和4两个数字之间,就是3点半。

(教师操作钟表---请幼儿说出是几点。引导幼儿说出分针指向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点。)

师:今天小钟表还给我们带来了几位小伙伴一天的生活图片我们来看一看吧!

(1)、来小朋友看看两位小伙伴是几点起床穿衣服,洗脸刷牙的呢?(7:00)你能不能把你的小钟表拨到7:00呢?来试一下吧!(小朋友真棒!及时鼓励)

(2)、看小朋友是几点上学呢?小朋友拨一拨吧!

(3)、小伙伴是几点上课的(幼儿操作)

(4)、小伙伴是几点做操的(幼儿操作)

(5)、小伙伴是几点吃午饭的(幼儿操作)

(6)、小伙伴是几点课外活动的呢?(幼儿操作)

(7)、小伙伴是几点放学看电视的呢?(幼儿操作)

(8)、小伙伴是几点睡觉的呢? (幼儿操作)

师:这是小伙伴一天的生活也是他一天的作息时间!那你能说一说你在幼儿园的一天。几点钟做什么事情吗?小朋友和你的小伙伴讲一讲拨一拨你是几点起床?上学然后正确地拨钟表,看谁拨得又对又快,并启发幼儿要遵守作息时间。

四、幼儿制作“我的一天”(休息日或幼儿园的一天)作息时间表

请幼儿用文字、图画及符号等形式进行表征活动,用画钟表表示具体时间。

师:小朋友都知道你的一天几点钟所做的事,我们来做一份作息时间表吧?来小朋友看老师制作的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布置幼儿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作息时间表(幼儿制作)

五、幼儿制作欣赏与介绍。

幼儿陆续画完,相互介绍“我的一天”作息时间表。

大班科学活动的教案设计 篇8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泥鳅

活动目标:1、感知并了解泥鳅的主要特征,体验抓泥鳅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激发幼儿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1、幼儿已初步了解有关鱼类的知识。

2、泥鳅、脸盆、棉手套和塑料手套等。

3、相关的录象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受泥鳅,了解泥鳅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泥鳅是怎么样的?

2、幼儿观察后自由讲述自己的发现。

3、再次玩一玩、抓一抓,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5、看相关的录象,梳理有关泥鳅的知识。

二、尝试体验、比较发现粗糙材料易抓泥鳅的现象。

1、平时看过大人是怎么抓泥鳅的?

2、出示材料,交代要求:每一样都去试一试、抓一抓,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

3、幼儿尝试、比较、发现不同。

4、讨论:棉手套和塑料手套抓泥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

5、师生小结

大班科学活动钻空空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磁铁,通过探索引导幼儿发现磁铁能吸住铁的东西。

2、学习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盘操作材料:内有磁铁、铁丝图形针、螺丝帽、钥匙、硬币、木块、布条、纸条、玻璃球、塑料玩具、竹筒等。

2、每人一个纸杯,内装回形针两个。

3、画有磁铁的图片一幅。活动过程:

1、出示操作材料,让幼儿发现磁铁,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师:小朋友,请你看一看,你面前的盘子里有些什么?请你玩一玩盘子里的东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特性。

(1)师:是哪一块东西能粘住别的东西?把它找出来。这块能吸住别的东西的铁块,它的名字叫磁铁。

(2)让幼儿操作盘内的材料,探索哪些东西是磁铁的好朋友,幼儿尝试分类把磁铁的好朋友放入桌上的大盘子里,教师个别指导。

3、小结磁铁有哪些好朋友,教师做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磁铁的好朋友都是铁做的,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

4、讲述故事《小磁铁去旅行》,初步了解磁铁对人们生活的帮助。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溶解》教案 篇10

教学理论依据: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大班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并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逐渐增强,对身边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乐意亲自动手去探索。

本次活动的开展基于幼儿对溶解知识丰富的感性经验,比如冲果汁、喝冲剂等等,并利用丰富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感知溶解现象,提升幼儿零散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在此节活动中,幼儿通过猜想、尝试、实验、总结的方法,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并总结和了解使物体加速溶解的方法。实施策略: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因此在此次操作中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1、多媒体展示法:

利用ppt播放故事情节,设置悬疑,引起幼儿探索兴趣,充分调到幼儿探索“糖消失的秘密”的欲望,并一直利用课件将故事贯穿整个活动始终,形象直观生动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特点。

2、故事情境法:

利用小兔子给小青蛙送生日礼物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疑问贯穿整个活动始终,使整个活动饶有趣味。

3、设置悬疑法: 利用故事中的小青蛙和小兔子遇到的难题的情节对溶解现象设置悬疑,引发幼儿思考,层层深入感知溶解现象并探索加速溶解的现象。

4、操作—观察—记录法:

每个疑问的解开都需要幼儿与老师配合进行的操作,幼儿通过操作丰富直观的材料,验证自己的猜想,利用最直观的方法感知溶解现象。每次的实验都需要幼儿进行仔细的观察,发现物体是否能够溶解在水中,并要求幼儿有方法的观察,如从杯子的各个方位特别是底部进行观察。教师提前做好记录表,让幼儿及时记录总结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养成记录总结的好习惯。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操作,知道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发现物体的溶解速度与外力作用、水的温度及物体的大小等有关。

2、能认真专注的操作和观察,并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

3、对观察、发现和探究事物的变化感兴趣并乐于与同伴分享。重点:通过实验感知溶解的特性。

难点:知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水的温度、物体的形状大小等有关,并能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自己的发现。活动准备:

1、方糖若干块、方糖碎末10包。

2、盐、花生油、果珍、彩沙各若干。

3、小勺子、记录表、笔、搅拌棒与幼儿人数相同。

4、水壶9个、保温杯五个、抹布四块、一次性塑料杯80个。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设置悬疑,启发幼儿思考溶解现象。

1、故事导入,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和猜想。

2、幼儿与老师共同操作材料,验证幼儿关于糖“化”在水里的猜想,起到示范操作和记录的目的。

教师导语: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糖和水,现在我们来试一试,我们来观察一下糖在水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小结:当一种物品在水中慢慢的消失了,我们就说这种物品溶解在水里了。

二、幼儿实验,知道有的物体可以被水溶解、有的不能被溶解的特性。

1、故事情节引发幼儿继续思考,巩固溶解知识。教师提问:糖能不能送给小青蛙做礼物?为什么? 小结:原来能够溶解的东西不能送给小青蛙做礼物。

教师提问:小兔子又想了几种物品:盐、彩沙、花生油、果珍。那么这些东西里哪些可以溶解哪些不可以呢?

2、幼儿猜想,并填写记录表。

教师讲解填写猜想记录表的方法:你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记录表,第一栏是我们要实验的四种材料,第二栏里你们可以选择你们喜欢的符号来表示你们的猜想。教师小结:我发现小朋友们的猜想不太一样,那么到底谁的是对的呢?还是让我们亲自实验一下吧。

3、幼儿实验验证猜想,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教师结合PPT讲解实验和记录的要求:都有哪些材料、怎么操作、注意什么。教师巡回指导,指导个别幼儿的实验、观察和记录。4.幼儿分享实验结果。

教师请幼儿分享实验结果,并鼓励幼儿交流不同的发现和思考。教师小结:能够溶解的有:果珍、盐。

不能溶解的有:彩沙、花生油。所以能够送给小青蛙的是:彩沙和花生油。

三、幼儿再次实验,发现可以使物体加速溶解的方法。

1、情境引导幼儿思考加速溶解的方法。

小兔子请小青蛙到家里和甜水,可是糖溶解的好慢,你们想个办法帮帮它吧。教师鼓励幼儿根据生活经验,思考并交流使糖溶解更快的方法。

2、幼儿实验,找出使糖溶解更快的方法。

教师讲解实验方法:你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吧,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给你们一段时间来准备你刚才想用的办法,准备好了我们倒计时三个数一起开始糖的溶解实验,看看你们的办法是不是真的能加快糖的溶解。

3、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方法和发现。

教师提问:我看到你的比我的快,你用的什么方法啊?还有谁用的这个方法?谁还用了不同的方法?

4、幼儿交流分享实验的发现。我看到这个小朋友是第一个举手完成实验的小朋友,你来分享一下你的经验吧。教师小结:物体溶解的更快,一般有三种方法:增加水温、使溶解的东西变小、溶解时进行搅拌。或者是几种方法同时使用。

四、播放课件,引导幼儿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

1、幼儿联系已有经验,回忆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2、教师通过课件总结提升。

上一篇:一堂特殊的公开课教案下一篇:部队班自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