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理性的作文素材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感性与理性的作文素材(共11篇)

感性与理性的作文素材 篇1

关于感性与理性的作文素材

名言

不能控制自己情感的人,是一家破损的机器。——苏霍姆林斯

事例

1、希特勒,无人不知的恶魔。二战期间屠杀犹太人,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如今想起来依然令人发指。他便是利用了群众的民族情绪,让群众们的感性完全服从了理性,才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当人被情绪完全控制,甚至会完全不顾虑所做的事情是反人类的。由此可见,被感性控制住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2、庄子不仕不是因为没有机会,而是面对诱惑不以为然的坦然放弃。这是一种笃信和坚持,是一种气魄和大觉悟。当楚王请他出任宰相时,他一句“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就轻易的将不少自命风流的人物抛置身后而自姿逍遥了。

3、1944年,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重大转折。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全面转入反攻。就在盟军制定“地毯式轰炸”日本计划前夕,司令部来了一位特殊的中国客人。

盟军作战室的布朗森上校热情地接待了这位中国客人,但随即对客人提出的要求感到纳闷:他居然要求盟军在轰炸之前,在军用地图上标注出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一批建筑文物的.位置,务必尽全力保护这些古迹。也正是这位中国人,6年前,他的故乡北京宛平城、团河行宫等历史名城、名苑惨遭日军的炮火摧残,被迫举家逃亡。在长沙,他一家人又险些在日军的空袭中丧命。随后,他的亲弟弟,在“淞沪会战”的硝烟中英年早逝;他的内弟接着在1940年保卫成都的空战中壮烈殉国。布朗森上校怎么也无法理解,就是这样一位集国恨家仇于一身的中国人,为什么要倾力保护敌国的古建筑呢?中国人平静地解释说:“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恨不得将整个日本夷为平地,但优秀建筑绝不是某一个民族的私有财产,它属于全世界、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在这位中国人的据理力争下,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在盟军的猛烈轰炸中奇迹般得以保全,遍布二都的宫殿、城墙和寺院也毫发无损。这位为日本名胜古迹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人,便是著名建筑师梁思成。

佳句

1、当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甚至被当做战败国来处理时,那些怀着满腔热血学生们完全被感性折服了,虽然他们事后被警察逮捕,但是如果没有这感情的暴动,又何来的“五四运动”?当日本全面侵略中国,当南京大屠杀的噩耗传来。还有哪个人不愤怒?还有哪个人需要理性?纵使双方实力悬殊甚至十倍不止,也要拼尽了在这一刻属于祖国属于民族的生命。虽说绝大部分感性都应符合理性,但是在那些时刻,我们需要的是热血,是疯狂。

感性与理性的作文素材 篇2

一、歌唱中的理性与感性

声乐大师夏里亚宾曾说:“我在台上演出时,有两个夏里亚宾在表演,一个是充满了激情,而另一个则控制着不要太冲动”。同其他舞台表演艺术一样,歌唱者在舞台上表演时都拥有两个自我,分别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并承担着各自的任务。一个自我比较感性,充满激情,随着作品中的情绪而喜怒哀乐;另一个自我则比较理性, 提醒自己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表演,以使自己的舞台表现不至于失控。声乐表演过程中二者缺一不可。正是在充分发挥二者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才使得声乐表演过程即情感充沛,又具有内敛深刻的艺术魅力。

二、感性的完美展示离不开理性的适度把控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舞台上所表现的情感是一种艺术化了的情感,应该和生活中的情感有所区别。如果不顾作品的艺术性而任意使其生活化,开心就放声大笑,悲伤就痛苦不已, 那么这种表演就肯定达不到应有的艺术高度。这时,就需要演唱者的理性意识及时作出调整,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在演唱中,理性因素还体现在对于声乐技巧的运用上。如果在演唱时情绪过于激动,就容易产生气息上浮,喉头不稳等等问题,我们对于声音的控制力就会大大降低。也就很难调动不同的声音色彩去表现作品中细腻的情感。比如,有一位学生在表演《黄河怨》这首作品时,完全被作品中痛苦绝望的情绪所左右,在唱到激动时竟泣不成声、无法控制了。虽然她自己受到了深深的感动,但由于声音、情感等都处于失控状态,使得观众没有感受到作品应该带来的震撼和魅力。声乐表演中演唱者的角色定位是对于作品的二度创作,是把作品中的内容和情感表现给观众的传递着,所以在表演中,既要有充沛的情感储备,又要理性地控制自己的声音和情绪,使之能够准确地将要表现的内容有效地传递到观众那里,这样的艺术表演才是成功的。

三、理性调控的最终目的是感性的完美体现

声乐演唱的成功之处在于演唱者通过准确的情感表达使观众得到艺术享受,歌唱者在表演时的身体、情绪状况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实际的表演效果。在现实生活中,人在不同时期难免会出现不同的情绪波动。但是作为一名演唱者,在演唱当天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要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有意识地尽量做到心情愉快而精神饱满。否则,不良的情绪就会造成演唱时的单调呆板,不能引起观众的兴趣,这样声乐表演的最终目的将不能很好的实现, 也可以说就是一次失败的表演。我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曾经在一次演出开场前半小时突然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但是想到现场的观众,以及一名职业歌唱家的职业素养,迪里拜尔强打精神,用完美的表现结束了当天的演出,甚至比平时的演出效果还要完美。很显然,此时的理性调控是多么的重要。演唱者在理性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投入到一种情境中时,会使我们把与演唱无关的悲观情绪暂时抛开,更加专注于所要表现的歌曲情感当中,从而使作品的感性表达得到完美体现。

四、理性与感性有机配合,实现声乐表演的完美境界

声乐艺术是一门包含丰富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综合表演艺术, 其过程充满了复杂的生理运动和心理活动。感性与理性的相互配合,更是将歌唱带入完美境界的必要手段。首先,演唱者要将作品中所描绘的思想内容、情绪意境有感情地演绎出来;同时,演唱者的理性思维也要时刻监督者自己的激情演唱,不仅要根据作品内容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还要注意歌唱时的音准、节奏、艺术处理、语言、伴奏的配合以及与合作者的交流等技术层面的内容, 以使得整个表演能够按照预先的设计圆满完成。在这样的表演过程中,演唱者的感性与理性共同工作,有机配合,共同帮助演出活动取得成功。但是,即使是事先设计好的表演流程也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音响出现问题、嗓子突然失声、忘记歌词等突发情况。这时,就需要演唱者的理性意识及时做出调整,能够尽量使自己不受外界的干扰,尽快重新投入到作品的演唱之中。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歌唱者一定要具备将理性和感性有机结合的能力,这样才能在舞台上做到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声乐表演的成功离不开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要想取得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演唱者就必须将自己的感性与理性意识适度、有机地配合起来。只有充沛真挚的情感与高度的理智完美集合,才能使自己的演唱迈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摘要:声乐表演的成功离不开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要想取得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演唱者就必须将自己的感性与理性意识适度、有机地配合起来。只有充沛真挚的情感与高度的理智完美集合,才能使自己的演唱迈向更高的艺术境界。

人生的理性与感性散文 篇3

人生,理性解惑,感性调和。

理性是深思熟虑,感性是当机立断;理性是精心策划,感性是大展宏图。

理性是精雕细琢,感性是大刀阔斧;理性是细腻温和;感性是豪爽奔放。

理性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容;感性是士可杀不可辱的傲骨。

人生苦短,我们应该学会理性工作,更应该会感性生活。

理性是撇,感性是捺,撇比捺高,就可以把感情管住。如果捺比撇高,就不是人字,而是入字。

让理性服从感性会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理性控制住感性才是正确之路。

理性是生存,感性是生活,生命不息,生活不止。 理性就是行为控制情绪,感性就是情绪控制行为。 理性的人通常是用思维去权衡事情。感性的人通常是心态去对待生活。

理性的人大多有一颗谨密睿智的心,感性的人大致都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

理性和感性都是一种生活。我们需要理性地思考人生,也需要感性地拥抱生活。

理性是一种生活责任,感性是一种生活态度。

理性是生活的深度,感性是生活的基础。

手握感性,心怀理性,用感性造一方世界,并用理性守护这方土地的宁静。

有一种幽柔叫感性,有一种高雅叫理性。

理性处事,感性做人,正视人生,享受生活。

感性与理性不冲突,与理性冲突是愚昧,与感性冲突是麻木。

理性是感性的基础,它让我们在人生之路上走得安稳;感性是理性的延伸,它让我们在赶路的途中不忘风景、愉快前行。

心理学家萨科贝尔说感性与理性相对,感性属于非理性的一部分。

康德说,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寻求有效方法去达到目的的行为称为理性;寻求喜欢的方式去达到目的的行为称为感性。

局里人感性大于理性,局外人理性大于感性。

关于台湾问题的理性与感性思考 篇4

[摘要]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三国时期以后台湾就与中国大陆保持者密切的关系,而后台湾被占领、收复经历了较多过程,最终蒋介石逃到台湾,将这个问题遗留下来。新时期的台湾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当年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为中美日三个大国之间博弈较量的重要一环。本篇将简要概述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然后从理性角度分析影响台湾问题的因素以及台湾问题的解决方案;从感性角度分析海峡感情及其发展影响。

[关键字] 台湾问题 历史由来 解决方案 海峡感情

一、简看台湾历史以及台湾问题的由来

考古学家通过台湾与大陆的地形以及大量的历史文物证明很多台湾的土著民是大陆迁移过去的,三国时期政府就与台湾建立的联系。公元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巡检司,级别不高,属九品。“职巡逻,专捕获”,捕捉罪犯,兼办盐课,但这是中央政府派驻台澎地区的第一个行政执法机构。自此以后,中央王朝开始派员管理台澎地区。我们可以从“台湾”的名字简要看看历史的台湾:秦时,称台湾为“瀛洲”,秦灭汉兴,称台湾为“东瀛”,三国时,又称台湾为“夷洲”,隋唐至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元朝时,又称台湾为“琉球”,明朝初叶,称台湾为“东番”;商船横渡海峡时,习惯上以台湾北部高山为辨别方向的标记,因山势如罩鸡之笼,故又称“鸡笼”,渔民们常在台湾西部港口修船补网,称港口为“魍湾”,后来泛指台湾。明朝中叶,台湾又有了“大湾”、“大员”、“台员”之称。福建沿海人民又称之为“埋冤”。以上四个名称与闽南土语“台湾”的读音相同,故称之。明朝万历年间,因台湾“地形如弯弓,浮海如平台”,遂称之为“台湾”。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次年改台湾为“东都”。后来,其子郑经又改“东都”为“东宁”。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解放战争中,国民党一路溃败退居台湾,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就开始筹划渡过台湾海峡、彻底歼灭国民党残余,解放台湾进而解放全中国的计划。1949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金门、马祖以外的台湾外围的主要岛屿,并开始正式准备发起渡海攻台。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军进入朝鲜,第七舰队驶向台湾海峡。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面临来自东北和东南两方面的军事威胁。同时,美国还加强了对侵越法军的支持,向越南派出了军事顾问团,中国南部边疆的形势也骤然紧张。从当时中国的实力来看,要同时在三条战线与美国作战显然存在极大困难。而且当时人民解放军尚未有具有战斗力的海军和空军,要想短时间内突破美国第七舰队的封锁,进而解放台湾并不现实,于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推迟渡海攻台。1954年12月2日,美国政府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正式确认了美台之间的互助同盟关系。这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严重事件。条约规定,如果缔约一方遭到武装“攻击”,另一方将“采取行动,以对付共同的危险”。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但是台湾问题并没有就此解决,美国之后一直干涉台湾内政,对台军售等。由上可见,台湾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二、针对台湾问题的理性思考

以上历史可见,美国在中国的台湾问题上绝对是最大责任者。美国为什么要这么做?对它有什么好处?美国显然是看到地大物博的中国未来发展前景无限,作为世界第一大国,它是不会让中国顺利地发展而影响它自己的地位的。中国的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美国正是想通过台湾这个棋子时刻骚扰中国的领土完整,进而影响中国的发展。同时,台湾是中国大陆重要的门户和出海口。在经济上中国的商品输出最重要的就是东南的各个出海口。在军事上,东部海岸紧邻日本,而日本本土上就有美国驻军,中国要出海就只能通过台湾海峡和南海,一旦台湾问题恶劣,中国很容易被美国封锁。在另一方面,台湾问题得到解决的话,中国可以直接通过台湾进入太平洋,对中国的战略军事有极大的好处。

台湾问题上另一个重要因素自然是日本。《马关条约》上日本就向台湾伸出魔爪,因为它自己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短缺。台湾又是个富庶的岛屿,并且对自己的战略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日本对待台湾也非常认真,特别想从中获利。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领导人各自冷静地对待台湾问题。毛泽东当时宣布停止炮轰金门,表示希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进而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通过香港的顺利回归为台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榜样。胡锦涛总书记任职期间,马英九上台,达成了“三通”,很大程度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连战来京访问,很好地促进了国共对话,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大帮助。总书记也提出,台湾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我们总不能一代又一代地拖下去。不拖下去,解决的契机在哪里?

我们奉行不放弃使用武力,努力实现和平统一。现如今要想统一台湾,一方面中国需要不断发展自己,才有能力减小外部因素对中国内政的干扰;另一方面需加强与台湾各个方面的交流:让台湾与中国的经济融为一体,文化相识共通,政治友好交流,人民密切往来。我相信这样台湾实际上与大陆就已经融为一体了,和平统一更是不在话下。

三、针对台湾问题的感性思考

感性与理性的作文素材 篇5

好比这次我从西安回来,一口气删了800多个好友,退了所有的群,只留下30个人左右,这就是属于我的一种感性。但是原因我现在自己也不清楚,也许有点生活重新开始的意思,同学们都问我为什么删他们,我始终有点不好意思回答,索性理解为QQ中毒吧。而原以为生活真的可以焕然一新,到头来一切照旧,大概这就是理性吧。作者说的很简单,理性与感性是一对互相争吵的双生儿,而且作者把感性上升为了自身灵魂,那理性又何尝不是一种社会精神呢?你有了灵魂才对起自己,我还觉得有了精神才对起别人。

我告诉周围的人毕业之后我想去农村支教,他们都用一种很奇异的眼光扫视我,认为我完全是去带坏小孩子的。其实我对我教书育人还是很自信的,而且我觉得这是一种磨练。总之在我的骨子里,无论我以后做什么工作,我都还是很渴望当一名老师的,我走过很多弯路,不想再有人跟我一样活得太累了。如果我们不去关注那些处在最深的夜里,犹自彷徨街头无所归依的孩子们,那之后他们又将去往何方呢?何况我们还都是孩子。

文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只是长大了,理智了,不再像小孩那样整天做白日梦了’我们一面这样自我欺骗,一面加速走向痛苦的深渊沉沦。”

我觉得这正是我们现在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当真是镶嵌于成长之中,都只是历史与文化的奴隶。所以我喜欢黑夜独自在树林晃荡,那时才能思考自己的真实的向往。我承认自己是个用理性伪装的很好的男人。即便如此吧,社会需要这样的人,需要很多很多。我也不反感自己成为作者所嗤之以鼻的那类人,以我的虚荣心,我还比较向往如此。

论音乐欣赏的感性方式与理性目标 篇6

人类认识活动中, 依靠各种感觉器官与周围世界发生着感性的、自然而直接的联系。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经过生存劳动和各种社会实践, 发展起那些能够确证自己是属于人的美的感受, 其中包括对于自然音响和对于作为艺术的音乐音响的美的听觉感受。感性认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 它是认识活动的必经之路, 那么音乐欣赏也不例外, 它也必须经历感性认识阶段。音乐欣赏的感性认识方式具体有哪几种?下面将根据听众的差异、音乐作品的差异和欣赏目的的不同将其概括为三种感性方式。

1. 感知

音乐欣赏的第一种感性方式就是感知。人们在听到某些自然音响和音乐音响时, 会不假思索地从中得到一种愉悦。“当倾听某种歌声时, 我们还没有听清其歌词与旋律, 就已经深深的感动了。有的音色会使人立即兴奋或松弛, 有时会使人狂怒, 有时会像微风一样轻抚我们, 它会作为通向生动性情的美感的技法, 只在几秒钟对我们起作用”。因此, 音乐欣赏者通过感知音响和音乐表象的东西来进行欣赏, 这种欣赏所处的心理状态往往是一种感受层次。音乐感知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音乐欣赏者仅仅将注意力集中于音响效果及其音乐的感性外表上, 其主要是为了满足他们耳朵的感性体验, 而对音乐音响之外的事物或者更深层次的音乐内涵却置之不理。这是一种近乎生理的审美反射, 是来自于这些音乐本身的愉悦感觉, 正是这种感觉, 构成了音乐欣赏的出发点。音乐欣赏者在这种感性欣赏方式中, 被音乐的最基本的要素所吸引, 不由自主地被音流牵引而且在其中得到他们所想要的愉悦。处于这种感知状态的音乐欣赏者, 大多直接进行乐曲的体验, 品味乐曲中的微妙情绪, 但他们并不刻意去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意义, 也不关注音乐的内容。感知的欣赏方式作为人们最普遍最直接的欣赏途径, 一般适合一些情绪比较鲜明的、结构比较简单的音乐, 比如背景音乐、音乐小品、轻音乐等等。而不适合那些精神内涵比较丰富、思想比较深刻的作品。当我们听一首音乐作品时, 无论是声乐作品:像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夜莺》, 还是一首无伴奏合唱:如拉索的《回声》, 人们首先感知的是作品所带给他们的音响, 吸引其听觉和注意力的音乐才会使他们产生深刻的印象。

2. 理解和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的第二个感性方式就是理解。它侧重于对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和理解。由于音乐欣赏的目标不单纯是感官的快感和情感的愉悦, 而必须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 因此就需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辅以逻辑思维, 使感官———感情欣赏能上升到理性欣赏层次, 使生动形象的感性体验与准确深刻的理性认识完美地结合, 以实现审美心理活动的完善和飞跃。而当音乐欣赏的感性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 就会向理解和情感方面跃进。这种音乐欣赏方式主要在于欣赏者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于音响的旋律之中, 同时还对这些音响的形态和运动规律进行简单的思维分析, 沿着音乐的运动旋律, 欣赏者不断的进行想象和联想, 并且根据他们所经历着事情, 如生活经历或者音乐经验, 从而对音乐的作曲人或者作词人所处的境界或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理解和体验。对于音乐欣赏审美活动, 情感体验是其最为直接最为普遍的感性活动。可是, “还有很多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并不满足于停留在直观感受上, 他们还期望在直接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音乐作品进行观念上的把握, 也就是通过概念和逻辑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理解音乐”。依照这种主动的积极的音乐欣赏方式, 欣赏者将会对自己的音乐感受范围予以拓展, 同时也将自己理解程度进行加深, 从而实现自己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时, 随着乐曲旋律听众会悲哀难过, 这是建筑在知觉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在知觉阶段已感受到音响不好听、不悦耳, 相信情感欣赏这一阶层是永远限制着我们。情感体验的发挥对于这一欣赏方式, 往往跟那些思想内涵丰富、结构较为复杂以及哲理性比较强的音乐作品比较适合, 比如贝多芬的交响乐和奏鸣曲, 对于这种感性认识方式, 欣赏者往往是凭借其所具有的经验或者知识, 对音乐所表现的内涵进行解读。因此人们在欣赏时, 不仅仅局限在对于音乐额度感情体验上, 而要充分运用理性, 进行深深的思考。如舒曼的《梦幻曲》, 其曲调的优美、婉转能给人带来情感上、精神上的满足, 所以不论是何种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那么欣赏者应该对音乐作品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而且对作曲人的性格、经历、身世以及他所处的社会背景也要有一定的认识, 只有这样, 音乐欣赏者才能将其了解、体会到的音乐精神内涵与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融会到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中, 最终才能较完整地体验到音乐之美。

3. 综合体验

音乐欣赏的第三种方式就是对前两种欣赏方式进行结合, 即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方式。综合体验式音乐欣赏方式主要是欣赏者对音乐相关的各要素及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而又全面的体验。这种综合体验其实就是人们感性认识晋升为理性认识的阶段。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性的感知、体验、理解之后, 将会进一步地对音乐所蕴含的内涵和更深层次的东西进行探索和体验。这种欣赏方式往往跟音乐的艺术背景、人类情感等内在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只有欣赏者对音乐所表达出的人类情感和艺术情操进行充分的联想和理解, 他才能获得完满的理性的音乐体验, 即达到理性目的。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 通过对其的了解, 可以发现有这样一句“通过斗争达到胜利, 从而获得自由”的内容, 它给听众一定的限定, 使听众进行丰富而又宽阔的联想和想象, 使其得到综合的情感体验。对于这种音乐审美方式, 它涉及到了其它文化艺术跟音乐艺术的互译互阐, 也融合了人类认识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审美过程, 这种欣赏方式能帮助欣赏者对各种音乐作品的真正理解, 实现其圆满的审美情操, 它适用于各种层次的欣赏者, 也适用于各种类别的音乐作品。

二.音乐欣赏的理性目的

前面已经提到, 音乐欣赏其实是一种审美的心理过程, 也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有着感知、理解、体验、综合体验等感性方式, 它们最终的目的是实现理性的目的。其实在音乐欣赏的感性方式中, 也掺杂着理性的因素, 比如对音乐的理解, 对音乐内涵的分析和思考等等, 这些都是理性的因素。音乐欣赏中所发生的这些理解、体验等, 都是运用一些理性思维对音乐进行评价和审美的。当音乐欣赏的感性经验发展到一定的程序, 它将会晋升为理性目的, 即人们思维活动的更多参与。音乐欣赏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对音乐的理性认识, 即通过音乐的欣赏, 了解作曲人的生活背景、创作意图、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以及音乐所反映出的艺术情操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欣赏者通过理性思维进行理解和获知的。欣赏者除了直觉的收听音乐之外, 还必须对音乐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作曲人所具有的创作思想和音乐中所应用到的方法、手段进行分析和了解。比如《江河水》这样一首民族器曲, 只有在听众进行理性的认识之后, 他们会感到悲哀, 而联想起乐曲中所反映的旧社会我国劳动妇女的悲惨处境。再如肖邦的这样一首曲子———《b小调“革命”练习曲》, 对于它, 听众不但会产生出激动情绪, 同时也会对肖邦乐曲中所蕴含的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品会。因此, 欣赏声乐作品就常常从词与曲结合所创造的音乐形象的整体出发来进行分析和理解;欣赏器乐作品既要求欣赏者通过反复的欣赏加深对乐曲的音响感知和感情体验, 同时还要求欣赏者多学习和借鉴一些有关资料, 深入了解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活、思想、创作意图。

综上所述, 作为一种审美活动, 音乐欣赏是一项多层面的心理活动, 音乐欣赏不但有着一定的阶段性, 还有一定的连续性。对于不一样的欣赏者, 不一样的音乐作品以及不一样的欣赏方式, 其反映出的认识境界或者意境也各不相同。

参考文献

[1]师玉丽.试论感性在音乐欣赏心理过程中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 2009, (6) .

感性与理性的作文素材 篇7

德意志理性文化思维特征与中华感性思维特征优势的交融与互补。就是带着这种文化预期,他们选择了德国利勃海尔作为合资对象,这种技术与文化引进替代,对日后海尔文化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海尔文化中那些严谨的程序化、规范化、理性化的运作方式和人性化的管理观念,都深深的打上了中、德文化交融的印记,成为其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和竞争优势。

在现代社会中,品牌已经成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到今天,人们都已经明白名牌与品牌效应的巨大经济价值,但在十几年前还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大多数企业还不知道品牌意味着什么的时候,海尔已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并不断提升这一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资产。只有充满超前意识的优秀企业家,才能够认识名牌与品牌的价值和机会。海尔集团从初期依靠商场销售,到建立自己的品牌专卖店,迅速提升品牌的知名度,通过2001年调整营销模式,构建分销服务体系,并搭建信息化平台,实现各种商流信息共享,来实现与客户的零距离,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营销效率

近几年来,国外一些著名品牌涌入我国,对于我国市场和群众的消费导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品牌,昨晚企业的无形资产,其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买商品,就是买品牌,买满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时尚。因而在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的同时,进一步用服务来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凭借这种亲和力,海尔还顺利实现了产业延伸,使新产品更容易打开新市场。海尔人懂得,高品位的服务不仅包括服务热情、服务规范周到等内容,更重要的是在服务中凝结着一种先进的文化,还注重体现先进的服务理念、真挚的服务精神和高超的服务艺术。这种服务文化渗透于品牌服务的各方面,赋予品牌特有的内涵和强烈的个性,使其熠熠生辉、商誉倍增。“顾客永远是对的”、“真诚到永远”、“用户的需求是我们永远的追求”、“24小时服务”是海尔对顾客真诚承诺。为更好的贴近顾客,服务顾客,海尔集团消费者可以参与设计新产品,推行五星级服务。曾经有一位潮州顾客写信给海尔总裁张瑞

理性选择,感性生活 篇8

每一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因为被咬过的不同程度便注定了与众不同。或许由于得过且过顺其自然的侥幸心理使他终究无法散发出成熟的芳香,或许由于欲乘长风破万里浪的青云之志,使他终究修成正果„„,虽有结果的高低之分,但其间的酸甜苦辣却也耐人寻味。

上帝是公平的吗?每每思考这个问题便一阵的茫然。一夜成名不在少数,西晋文学家左思寒窗十年写下《三都赋》,字字珠玑、妙不可言,一时之间洛阳纸贵,从声名显赫到晚景凄凉大有人在,少贫好学的和珅天资聪颖、勤奋努力,备受乾隆赏识,最终却因贪落得身败名裂。成就的路上风雨无数,历经层层险阻后方才在山穷水尽之时见得柳暗花明,而对于惨痛的结局,想必在心里也有过挣扎,然而迷途中的他们却无法抵挡诱惑,沦为时代的罪人。“公平”二字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它在造就天堂的时候也根种了地狱。

大千世界,真实与虚幻的交织就像一座迷宫,每一步的选择都至关重要,理性的认知判别才能在迷雾中见到光明,放飞梦想。

传说每一个人都是天使的化身,他们会在后天的洗礼下散发美丽的光环。生活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同时又曲折坎坷,在这条路上有的人一生无悔,有的人抱憾终身,危机与机遇的并存使生活中的每一天处处充满刺激与挑战,是迎难而上还是避而远之终因人而异。谁都有可能创造下一刻属于自己的奇迹,贫穷的人会因雄心壮志步步高升,显赫的人会因安于享乐穷途末路,世界也就是这么的奇妙。

光阴荏苒,转瞬即逝,时代的高速发展也促使了人们匆匆的脚步。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流失了很多来自内心原始的那份真,财富与地位的追寻固然重要,但试想它们可以买回昔日的种种快乐、换回那些本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吗。一个真正理智智慧的人是永远都不会忘弃他的本源的,在感性的世界里享受生活的美好,活得感性一点,就是随性一点,生活会轻松一些。

感性与理性的作文素材 篇9

笔者认真分析新课程,在感性结合理性的理念指导下,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上课的质量做了实验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美术上册(岭南版)

一、三种不同的教学顺序与内容安排

初二(7)、(8)、(9)班不做任何教学内容上的改动,完全依照教科书课程安排的教学顺序。其教学顺序为:美术馆与美术市场→奇妙的水墨世界(中国画)→有性格的形象(1.独具魅力的面具;2.名画中的肖像)→绿色的梦(设计)→我们的T型舞台→让生活插上翅膀(设计应用)。

初二(4)、(5)、(6)班在教学顺序上做了部分改动,顺序如下:有性格的形象→美术馆与美术市场→奇妙的水墨世界→让生活插上翅膀→绿色的梦→我们的T型舞台。我以做面具的手工课为开端,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手工作品的效果展现让学生自我挖掘优点并加以修改。接着引入名画中的肖像,学习色彩及造型的表现力,加强他们的造型能力;课前先不画在纸上,而是利用以前教师塑造的泥塑人物,让学生上台给立体的人物塑像着色,用新奇的方式和强烈的色彩来加深学生的色彩感觉。之后从名画导入到对美术馆与美术市场的了解。在中国画部分稍作改动,用多媒体形式介绍宣纸的制造过程以及颜料提炼步骤,并让学生水墨书写。然后才加入用笔、用墨的技法教学。最后是设计课,先让学生多接触各种商业广告、设计,开阔眼界。再在班内以社会上新产品发布会方式让学生自行发表见解,用言语表达。师生热烈讨论交流后,给予学生充分时间制作,并加以指导,最终完成作业。

初二(1)、(2)、(3)班的实验则大胆尝试,课程教学顺序及教学内容都有调整,甚至还会根据学生的状态灵活调整学习内容。例如,遇到节日就鼓励学生互送礼品,再引入手工与制作的教学。而在色彩教学前,我插入简短的素描及色彩教程,从游戏方式入手。首先,课上直接摆放实物,允许学生用任何方法,比赛谁先在纸上画出它的真实大小,并规定画完后还要着色。用这种方法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接下来的色彩人物教学,让学生自己调配二十种以上的不同颜色,并做成色表备用。色表完成后,再要求他们用这些色块来表现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自己需求,主动探索表现方法,自行用笔和颜色去摹仿和创作。总之,我要看到他们能开心地完成作品,并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乐趣。

二、从实验教学比较三种不同教学效果

从实验的结果来看,以初二(1)、(2)、(3)班的效果最为理想。这并不是说初二(1)、(2)、(3)班的成绩最优秀,而是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热情高涨,通过一系列的美术课活动,他们快乐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并且还相应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表现能力。而且,初二(1)、(2)、(3)班坚持从绘画根本着手,也确实提高了不少学生的表现能力。他们在学习中大大拓宽了人文知识面,有了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进入了最佳状态,学生之间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仍有部分同学过于关注自己是否画得像,对独立创作缺乏信心,还没有彻底放开手脚去绘画和表现,基本功还有待继续提高,这样才能跟上创作热情的脚步。

三、结论

初二(1)、(2)、(3)班的实验应该是最成功的,教学中“感性”与“理性”的度把握得最好。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而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学的凝聚力和趣味性,融入了老师的感性与理性并重创意性思维。教学手法的多样性,令大多数学生都能充满热情去学习,而理性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二(4)、(5)、(6)班的整个教学过程是非常愉快的。一些学生的作品非常有创意,在色彩运用上大胆且极具感染力。但大多学生仍表现为造型能力的不足和构图的混乱。这说明纯感性的教学方式也不适合现在的学生。因为他们本身已习惯于侧重理性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想要收到更好的效果,不仅要在教学方式上多加推敲和尝试,还需学生的学习方式、思考方式有所改变。

初二(7)、(8)、(9)班虽然用的也是新课程,但是过于简单地对新课程进行理性操作,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所以并没有更好地发挥新课程的作用。

总的来说,以上的实验还很明显说明一个问题:即使是新课程,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开创性仍然是教学前行的最重要因素。躺在别人的成果上,不进则退。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一味地机械教学,是无法进一步提高整体水平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篇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现象,理想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本质。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是人脑凭借感觉器官以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具体形象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则是人脑在感性材料基础上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的形式反映事物。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只有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一面,而且还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趁透,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辨证统一关系。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从认识的来源看,一切真知都是从社会实践中的来的,而感性认识直接来源与实践,在社会时间中,人们首先获得的是感性认识的直接经验,只有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然后才能进行科学的抽象,达到理性认识。因此,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了,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唯物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示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商品价格---价值规律

2.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

感性认识虽然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但它属于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它只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认识的真正任务,不是认识事物的表面,外部特征,而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只有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坚持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在认识论中坚持了辩证法。有一则故事叫做“辩日远近”,讲孔子去东方讲学,遇到路旁两个小孩在激烈争论什么,便走上前去看过究竟。其中一个小孩说:“太阳早晨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接着说:“不对!应该是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前一个小孩反问道:“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足有伞那么大,到了中午,却变成茶盘那样小,这不是近大远小的缘故吗?”另一个小孩理直气壮地答道:“早上的时候,天气凉飕飕的,中午却热得像在汤锅里,这不正合乎近热远凉的道理吗?”对于两个小孩究竟谁是谁非,孔子也难于决断。于是,两个小孩嘲笑孔子说:“谁说你是一个无所不知的圣人呢?”在这则故事中,小儿辩日、孔子难断的原因,说明了要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单凭直观的感性认识,应该重视理性认识,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统一,不仅表现在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上,而且还变相在他们的相互渗透上。这就是说,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感性认识渗透着理性认识,主要表现在:

(1)人的感觉是理解了的感觉。人的感性认识与动物的被动感知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的感性总是渗透着理性的感生,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感觉。人在感知某一具体事物时,大脑并非一张白纸,总是有以往的理性认识掺杂在其中,理性认识加强了感觉的明确清晰的程度,并且由于理解而使感觉更敏锐,更深刻。

(2)人的感觉必须通过概念,理论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纯粹的心理体验是不能作为认识传达给别人的。

(3)感性认识在理性认识的参与下进行,人总是用自己已有的逻辑只是去感知外部对象的。如看到玫瑰花是红的,黑白是黑的,实际上,人们头脑中早已有了红的,黑的等理性认识了。

理性认识中有渗透着感性认识因素,主要表现在:

(1)理性认识不仅易感性材料为基础,而且要以语言、文字、图像及通信手段等感性形式来传递和表达。越是抽象的理论,越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传递和表达。

(2)对理性思维的深刻理解,往往要借助于丰富的感性经验才能获得。正因为如此,对同一理论的理解,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往往比青年人理解得更深刻。4 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这一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因为想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只存在于各种现象之中,只有积累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从而为人脑提供材料,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占有丰富的切合实际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前提条件。

“扣盘扪烛” 说从前,有个生来就双目失明的人,从来没有看见过太阳。他很想知道太阳是什么样子,便去向明眼人打听。别人拿来一只铜盘,告诉他:“太阳的样子就像这个铜盘,是圆圆的”。瞎子接过铜盘敲了敲,听到发出响亮的声音,便满意地走了。过了几天,瞎子听到当当的钟声,以为这就是太阳了。旁人对他说:“不对,太阳是会发出亮光的,就像点燃的蜡烛一样。”于是瞎子又找到一根蜡烛摸了摸,记住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偶然碰到一根竹萧,不禁高兴地叫到:“啊哟!我摸到了太阳。”这则故事中,瞎子想从感性认识开始认识事物,这在方向上是对的。但他不了解感性认识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一味依赖于自己的感觉,而忽视大脑这个思维器官的作用,对听来的、摸到的片面感性材料一概不作分析,结果闹出把钟声、竹萧当作太阳的笑话。

第二,应用科学的抽象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正确的逻辑加工,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可靠途径。掌握了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想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要进行自觉能动的选择。毛泽东指出:“要完全地反映真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经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否则,即使拥有丰富的感性材料,也未必能上升飞跃到理性认识阶段。

伯乐、九方皋相马的哲学启示

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编写的《淮南子•道应训 》中有这样的记述 : 秦穆公对伯乐说 :“ 年纪很大了 ,你同族的子弟中有可以派他们去相马的人吗 ?” 伯乐回答说 :“ 一般的好马 , 可以凭外貌骨架来识别他。若是识别天下难得的千里马 , 就得注意他身上若隐若现的神韵 , 甚至抛开他的形体不顾。像这种马 ,超凡绝世 , 奔驰如飞 ,不留足迹。我的孩子们 ,都是下等材料 ,可以告诉他们哪种外形的是一般的好马 ,但不能传授他们相千里马的本领。我有一位一起打过柴的朋友九方皋 , 这个人在相马本领方面 ,不在我之下。让我引见给君王吧。”穆公接见了九方皋 ,派他出外寻求千里马 ,三个月以后九方皋回来禀报说 :“ 我已经相中了一匹千里马 , 在沙丘。” 穆公问 :“ 是怎样的马呢 ?” 九方皋说 :“ 雄的 , 黄色。” 穆公派人前往沙丘提取 , 却是匹纯黑的雌马。穆公很不高兴 , 叫来伯乐责备说 :“ 败兴的很 ,你引见的那个求马人!连毛色、雌雄都分不清楚 , 又能识别什么千里马!” 伯乐听了深深叹了一口气 , 说 :“ 竟然到了这样神秘的地步 ? 这正说明他为什么本领高出我千万倍 , 神妙的无法估量啊。像九方皋观察到的 ,是马的天赋灵性。他正是看到了马的精华所在而忘掉了粗糟的东西 ,考察到马的内在素质而忘掉了马的外形特征 , 他看的是应该看的 , 而不去管不必看的。像他这种相马的经验 ,比千里马还贵重呢。” 马赶回以后果然是匹千里马。所以《老子》 说 :“ 最直的好像是弯的 , 最灵巧的好像是笨拙的。” 这段记述中 , 九方皋相千里马的高明之处是 : 看到马的精华所在而忘掉了粗糟的东西 ,考察到马的 内在素质而忘掉了马的外形特征 ,看的是应该看的 ,而不去管不必看的。

这告诉我们这样的哲学道理 : 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 ,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抓住事物的本质 , 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 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相千里马 : 毛色、雌雄等外形特征是 “ 粗 ”“伪” “表”, 是现象 ,是事物的次要方面;马的天赋灵性神韵是 “ 精 ”“ 真 ”“ 里 ”, 是本质 , 是事物的主要方面;看到了马的精华所在而忘掉了粗糟的东西 , 考察到马的内在素质而忘掉了马的外形特征。这正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 ,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 抓住了事物的主要方面。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 不可分割的整个思维过程 , 这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的过程 ,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 我们既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 , 又要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很多 , 贯穿于其中的核心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它要求 : 对矛盾各方面及其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 坚持一分为二;对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其他各种矛盾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 坚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感性与理性的作文素材 篇1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新近公布了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5910万,首次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但网民比例不高,只占人口总数的4.6%。虽然我国上网计算机数、域名数、网站数等参数都有了较大的增长,但也有很多数字在减少。

收信、账号数量减少

CNNIC:网民从感性走向理性

1月16日,CNNIC发布了第1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从诸多的调查数据,如电子邮件使用、上网目的、上网习惯等可以看到,我国网民互联网使用习惯趋于理性和成熟。电子邮件以其广泛性、便捷性,居于网民的各项应用之首。考察它应用的情况,具有代表意义。

网民每周收信:比三年前少了2.3封

第11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网民平均每周收到7.7封电子邮件(不包括垃圾邮件),收到垃圾邮件8.3封,每周发出电子邮件5.5封。回顾每周发出电子邮件结果,2000年1月是10封,2002年7月是5.3封,1月是5.5封,总体邮件数在下降,最近略有回升,处在平稳期。总体下降说明了人们对电子邮件的使用告别了以前的新奇感,更加注重实效。略有回升则说明网民对电子邮箱的使用更频繁了,互联网在人们对外通信联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电子邮件账号:比三年前少了2.5个

在电子邮件账号方面,目前网民人均拥有1.5个E-mail账号,其中免费的E-mail账号为1.2个。在2000年1月,两数据分别为4.0和3.0,在2000年7月是3.9和3.3,2002年7月是1.6和1.4。数目逐渐递减,说明网民在电子邮箱的使用上越来越趋于理性,逐渐固定于常用的`1-2个邮箱。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

此前,收费并不为人们接受。如今,收费电子邮件已经是成熟的商业模式,人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更为合理。最新调查显示,用户对电子邮箱服务由免费转向收费的看法表示“完全接受”和“可以理解”的比例达到了66.6%。另一方面,收费电子邮箱服务商提供了更成熟的服务,可靠性更强,速度更快,安全稳定性更强,容量更大,又反过来促进了网民合理使用互联网。

上网目的:获取信息占多数

就网民上网目的来看,也显示了成熟性。第11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53.1%的网民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的目的。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意味着资源,意味着机遇。网民显然看到了这一点。近几次调查结果相比可以看出,以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一直在稳步增加,最新的与半年前相比又增加了5.5%。

CNNIC相关负责人表示,网民的成熟意味着中国互联网的成熟,意味着网络企业或相关产业可以从中找到更能创造经济效益的商业模式。

网民数量“超日赶美”

CNNIC: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上一篇:林业局201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下半年工作谋划下一篇:我的同桌同学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