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概述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概述(共7篇)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概述 篇1

雷红波

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为了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实现既定盈利目标,通过前瞻性地选择业务发展方向与策略,对资产负债组合的规模、期限、结构进行主动管理的过程。下文从发展历程、管理内容、管理模式等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进行了综合阐述。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发展历程

1988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采用计划经济模式管理资产负债。1988年,我国采取了收紧银根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各商业银行出现不同程度的支付困难,少数银行甚至出现现金支付困难。经历此次**,资产负债管理逐渐受到重视,成为银行经营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199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建立了以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中长期贷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备付金比例、单项贷款比例、拆借资金比例、股东贷款比例、贷款质量9项指标为内容的非现场监管体系,标志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模式在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实施。

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资本充足率、存贷比、资产流动性比例、单项贷款比例等指标被纳入,成为重要的资产负债管理工具。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又下发了《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将监管指标分为监控指标与监测指标,其中监控指标作为对商业银行的硬性要求,监测指标作为指导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比例指标体系。

1998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实行指令性控制,各商业银行可在财政部和央行宏观经济政策指导下自主放款,这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向主动资产负债管理迈出关键的一步。

2000年,为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监管当局开始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引入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充足率管理模式。

2004年3月,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积极推进商业银行资本管理。

2009年9月,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方法、技术和监管程序等作了详细的规定;设置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依存度、最大十户存款比例和最大十户同业拆入比例等一系列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

2011年4月,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1 / 6

明确了将实施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四大监管工具。

2012年6月,银监会正式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分别对监管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计算、资本定义、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市场风险加权资产计量、操作风险加权资产计量、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等进行了规范,明确了我行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监管标准的基本要求和时间安排,同时废止《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2014年2月,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将流动性风险指标分为监管指标和监测工具,同时废止《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其中,监管指标包括流动性覆盖率、存贷比、流动性比例,监测工具包括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融资来源多元化和稳定程度、无变现障碍资产、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以及市场流动性等相关指标。

2014年9月,为抑制商业银行月末尤其是季末存款冲时点现象,缓解季末市场流动性压力,银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将存款偏离度指标纳入商业银行监管体系。

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修正案(草案)》,删除了余额存贷比不得超过75%的规定,将存贷比由法定监控指标转为流动性监测指标。

经过二十多年的变革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逐步形成一套以资本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二、资产负债管理内容

资产负债管理的含义较广,站在不同角度,其含义也有所不同。为满足监管要求,并确保银行经营安全性、流动性,实现盈利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资本管理、流动性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尽管信用风险管理广义上也属于资产负债管理范畴,但其更倾向于信贷管理。

(一)资本管理

银行资本是银行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注入的资金,用来吸收银行的经营亏损,缓冲意外损失,维持正常经营,为银行的注册、组织营业以及吸入存款前的经营提供启动资金。因此,银行资本的基本含义与一般企业无异,是指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与负债的差额,通常称为账面资本。但银行作为经营信用的金融企业,必须接受严格监管。从保护存款人利益、增强银行体系安全性等监管角度考虑,监管者提出监管资本概念,由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满足资本计入标准的构成要素所组成。对于银行而言,资本是有成本的,银行经营者为促进风险、资本、收益相匹配,指导业务发展,又从内部管理角度提出的经济资本概念。

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规定的银行必须持有的与其业务总体风险水平相匹配的资本。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借鉴了巴塞尔Ⅱ和巴塞尔Ⅲ等国际监管标准,结合国内银行业实际,建立了分层次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包括:最低资本要求,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包括2.5%的储备资本要求和0~2.5%的逆周期资本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

/ 6

以及针对特殊资产组合的特别资本要求和针对单家银行的特定资本要求,即第二支柱资本要求。该办法实施后,系统重要性银行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

监管资本要求是商业银行必须满足的,但资本是稀缺资源,其最低成本是出资者最低要求收益率,即资本所有者所要求的最低风险收益率,反映了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匹配关系。为完善内部资本充足率评估,促进风险、资本、收益相匹配,建立健全以资本和资本回报指导业务发展的经营机制,商业银行经营中提出了经济资本管理,通过差异化的资本配置策略,优化提升资本使用效率,实现经济价值增加值最大化。经济资本管理涵盖资本预算、分配、计量、监控、报告、评价等在内的全过程管理,可从机构、业务条线、客户、产品等多维度开展,涉及经济资本占用(Economic Capital,简称EC)、风险调整综合收益水平(Risk Adjusted Profit)、经济资本成本(Economic Capital Cost)、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或经济资本回报率(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简称RAROC)和经济价值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等量化指标。

在资本约束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及资产配置将受到影响。因此,资本管理的作用就在于通过资本配置和管理促进资产负债优化配置和风险控制,为商业银行及股东带来较高的经济价值增加值。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是指资产变现的难易程度。可以想象,当银行因暂时的流行性资金不足,不能满足客户的转账或提现需求,不得不暂时关闭自动提款机,或告知客户改日提款,客户会做出何种反应。如果银行信用受到怀疑,就可能出现挤兑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银行没有充足的现金储备,就会危及其生存,并进一步将风险传染至其他银行,甚至波及整个金融体系。因此,银行作为负债率最高的、经营信用的金融机构,流动性对其至关重要,流动性风险管理也成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将流动性风险定义为“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实施限额管理,根据业务规模、性质、复杂程度、流动性风险偏好和外部市场发展变化情况,设定流动性风险限额,包括但不限于现金流缺口限额、负债集中度限额、集团内部交易和融资限额;并提出流动性覆盖率(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与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的比例)不低于100%以及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的比例)不低于25%的要求;同时将流动性缺口、流动性缺口率、核心负债比例、同业市场负债比例、最大十户存款比例、最大十家同业融入比例、超额备付金率、重要币种的流动性覆盖率、存贷比共九项指标纳入流动性风险监测参考指标。

流动性缺口是指资产和负债在其期限结构的每一时点的差值。缺口存在于期限结构的每个时点,这就产生了流动性风险缺口暴露,该风险由银行不能及时筹集资金或融资成本过高所导致的。各个时点的流动性缺口规模并非一成不变,而会随着新项目进入资产和负债持续

/ 6

变化。站在当前时点看,未来某一特定时间范围内的流动性缺口也各不相同,可能一个月期呈现负缺口(流动性不足),而三个月期却呈现正缺口(流动性充裕)。因此,除了资产和负债需要在数量和期限上相匹配,商业银行还必须以循环滚动方式筹措资金。同时,筹措到多余资金也必须以循环持续的方式进行投资。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核心任务便成为动态、持续协调好流动性供求关系,避免当流动性不足时银行不能立即取得所需的流动资金而造成支付危机,或因过多的流动性供给而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因此,银行在流动性管理过程中,除了满足外部监管要求和内部流动性需求外,还必须在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做出权衡。

(三)利率风险管理

用于计算金融产品现值的贴现因子是其期限结构中每一时间点的现行市场利率,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了损失的可能性,即利率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将利率风险定义为: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从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从本质上看,利率风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利率变动导致资产负债价值变动的风险;另一类是期权性风险,这类风险存在于像赋有可提前还款条款的贷款等产品中。巴塞尔委员会将利率风险细分为四类: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性风险,前三类均直接由利率变动导致。其中:

重新定价风险是最主要的利率风险,产生于银行资产负债重新定价周期(对浮动利率而言)/到期日(对固定利率而言)的不匹配。重新定价风险又称为缺口风险或错配风险。通常把某一时间段内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之间的差额称为重新定价缺口或利率敏感性缺口。只要该缺口不为零,则利率变动时,银行则会面临利率风险。

基差风险(Basis Risk)在国内也称基准风险。当一般利率水平的变化引起不同种类金融工具的利率发生不同幅度变动时,银行就会面临基差风险。即使银行资产和负债的重新定价时间相同,但是只要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不完全一致,银行就会面临此类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是由于收益曲线形态发生变化(曲率或斜率发生改变)而对不同期限资产负债产生不同影响,从而对银行净利息收入和资产内在价值造成的不利影响。基于免疫模型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仅能对冲收益率曲线平行移动带来的风险,且无法对抗收益率曲线形态变化带来的风险。

期权性风险也称为选择权风险,是指利率变化时,银行客户行使隐含在银行资产负债中的期权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如客户在利息下降时以“借新还旧”方式转借较低利率的贷款并提前偿还未到期贷款。

尽管并非所有的利率变化都会对银行造成负面影响,但这种不确定性却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利率风险管理需要通过对资产负债规模、期限、结构的配置,使净利息收入保持稳定。

(四)汇率风险管理

/ 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商业银行均或主动或被动持有外币资产与负债,形成外汇暴露。由于存在未抵补的净头寸,汇率的变动将使之“暴露”在可能好的或坏的结果之前,从而面临着不利或有利结果的可能性,产生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管理就是要通过对外币资产负债的合理配置以及借助金融衍生工具,预防、规避、转移或消除外汇业务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可能的经济损失。由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外汇风险敞口相对较小,缺乏专业人才支持,汇率风险一般集中在商业银行总行统一管理,以实现规模效益。

三、资产负债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致力于实现资产与负债规模、期限、结构上匹配与均衡,按照流动性是实现安全性的必要手段、安全性是实现盈利性的根本基础、盈利性是保持流动性与安全性的最终目的的基本思路,以资本为约束合理配置资产负债,实现银行经营管理最终目标。

(一)以经济资本为约束优化资产业务结构

在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下,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发展必将受到资本的约束。而资本占用取决于各项业务和产品本身的风险,不同的业务、产品所对应的风险权重是不同的,即便资产规模总量、期限结构相同,不同业务结构的资产对应的资本占用却不尽相同,从而带来收益上的差异。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建立资本制约机制,以资本约束风险资产的增长,从而控制经济资本的增长,有效控制银行的总体风险,使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保持协调平衡,确保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监管要求;另一方面要转变传统的只注重账面利润而忽视经济资本占用的经营理念,将经济资本占用、EVA、RAROC纳入绩效考核、以及应用到贷款定价与授信审批管理中,通过资本配置促使分支机构优化资产结构,确保风险、资本、收益相匹配,实现股东价值回报最大化。

(二)以主动负债为补充保障流动性安全

多数银行分支机构都存在重资产轻负债现象,尤其在存贷比限制取消后,这种潜在理念会进一步加大商业银行整体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负债业务的主动管理。一方面优先发展一般性客户存款,努力吸收逐利性较低、业务粘性较强的存款,通过结算、现金管理、代发工资等业务增加活期存款沉淀,保持客户存款占负债的比重基本稳定;另一方面要从目标规模、定价水平、期限结构、叙做时机等方面加强对大额存单、协议存款、表内理财、同业负债、央行借款和发行债券等主动负债的管理,保障流动性安全,以合理成本实现业务发展。

(三)以FTP定价为工具集中管理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必然加剧市场利率波动,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也进一步加大。若银行分支机构都以外部市场为交易对手,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规模、期限、结构对冲利率风险,不仅会造成大量人力资源浪费,还可能因为业务规模小导致无法找到交易对手或交易成本过高。因此,只有将利率风险集中起来才便于对冲管理,将内部资金集中起来才能产生规模效益。这就需要借助内部资金转移(FTP)模式,由商业银行总行根据业务性质对分行每笔资产和负

/ 6

债业务分别厘定FTP价格,总行归集全行的利率风险进行统一管理,如通过利率衍生工具进行对冲。

FTP衡量的是资金价格,由市场决定。由于市场是统一、一致和有效的,因此FTP定价必须保持统一性,不因地区、机构、条线不同而存在差异。需要指出的是,即便通过FTP可将分行利率风险集中到总行统一管理,但这并意味着分行不存在利率风险。如果分行存在严重期限错配,即便资产与负债总量相等,仍面临巨大利率风险。例如,负债久期仅为6个月,而资产久期为2年,即便存贷款收益率曲线均平行上升25BP,银行也会遭受损失。

(四)以综合计划为手段均衡发展资产负债

存贷比限制取消后,商业银行为避免分支机构资产增长过快导致资本不足或流动性风险,可通过下达业务计划的方式促进资产负债综合平衡发展,包括资本限额、存贷款新增计划等。为指标分支机构调整存贷款业务结构,还可下达分条线存贷款计划。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概述 篇2

2007年,金融机构对于自身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的过高评价导致了金融机构的战略和政策出现超前性失误,由此成了爆发美国大规模破坏性操作的信贷风险———次贷危机的导火线,历史遗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说明,现代银行亟须建立一种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核心,具备前瞻性、可行性、计量性等功能特征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自1990年起,我国商业银行在初始余额的经营管理理念基础上逐步形成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该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 这种管理尚处于一种较为初级的阶段,尚未建立起以科学计量风险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科学的资本约束和分配机制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管理创新性研究具有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形势迫在眉睫。

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的概念以及方法,为后续的探索和研究做好理论铺垫,而后分析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模式出现的瓶颈, 最后针对种种弊端和不适应性的体现提出管理创新的思考和建议。

一、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一)我国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内容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根据其资产负债业务内容进行归纳, 可分为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管理和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其中,资产业务管理包括商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商业银行证券资产投资管理和商业银行现金资产负债管理;负债业务管理包括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和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管理。

(二)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方法

目前国际银行业主要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有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法、久期管理法、情景模拟分析法、Va R值分析法等。其中,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法是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和利率敏感比率这两个指标在利率波动的影响下对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额进行利用和管理;久期管理是指将时间与现金流量价值进行加权来评估总体利率风险水平;情景管理法是根据模拟和情景分析对风险做出度量,运用计算机技术显示管理效果;Va R值分析是指对某项资金头寸、资产组合或机构造成的最大可能损失进行预测,从而促进风险管理的有效进行。

二、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管理现状及瓶颈

(一)我国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管理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于1978年重建,吸收了国际先进的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资产负债理论管理体制,但由于受到当时短缺型经济的制约和计划体制的限制,我国商业银行于1988年遭受了挤兑风潮的侵袭。自1994年以来, 我国商业银行全面推行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1996年,中央银行在完善监管指标的同时将外汇业务和表外业务纳入监管范围。自1998年起,商业银行对信贷规模取消限额控制的措施,标志着我国资产负债管理体系逐步得到完善。但是,我国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仍然处于不发达的阶段 。

(二)我国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存在的瓶颈

与国际先进银行所采用的风险管理理念不同的是,我国仍然以风险控制为主要管理方式,这种差异性凸显了我国商业银行落后于西方银行的缺陷和不足,如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金融市场发育度不高,难以形成敏感性管理体系,不具备丰富的业务数据储存和科学的管理模型等,其资产负债管理内容结构、业务创新能力和技术、管理运作机制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尚未成熟,存在着许多瓶颈和弊端。

1.内容范围狭窄,结构不合理。商业银行若想达到持续有效经营、保持较高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实力的目标,最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保障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和多样性。

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内容呈现狭窄化,结构不合理的局限性,可以从资产负债结构的单一性和不稳定性两方面进行阐述。单一性指的是,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中存款占负债的比例和贷款占资金来源的比例都明显过高,即负债以存款为主要方式而资产以贷款为最重要的资金运用来源。不稳定性指的是,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导致难以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多元化,从而在数量和品种上缺少可交易金融产品的支撑,因此产生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严格管制的约束下难以通过金融创新工具的有效使用从而实现广泛融资和“三性”管理的瓶颈。

2.缺乏有效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和管理机构。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规避风险的金融工具和管理机构主要体现在一些对市场风险起到有效规避作用的金融工具如受到西方商业银行广泛青睐的利率期权、利率互换、货币互换等风险管理产品由于受到我国人民币市场运用尚处初始阶段的限制未能得到广泛运用,对我国人民币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形成约束。因此,即便商业银行意识到了风险的不利影响, 由于管理技术相对落后,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运用,大部分银行不知该如何控制和管理风险。

3.管理水平与西方商业银行存在明显差距。我国商业银行受到西方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框架和机构,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我国目前的市场环境存在很多制约因素,较为严格的监管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性的发挥,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借鉴、学习和践行现代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先进技术的动力。

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有:第一,长期利率管制使得商业银行更多重视流动性的需要而忽视利率风险和产品的定价问题;第二,由于国内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导致管理中所运用的方式以行政手段为主,经济手段和市场化运作手段处于弱势地位;第三,分支机构的管理精力受到强制性比例管理的限制,无法顺利开展相关创新业务。

4.人才吸收和培训机制缺失。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缺乏专门人才作为管理机构的专业执行者,出现了人才高度不足的现象。由于商业银行员工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定期将体现本行经营业务情况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资金流量表等报表报送至监管部门和总行,因此他们需要对经济管理类、信息管理类的专业知识进行较高水平的掌握,但是从我国的整体水平上看,他们对这类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专业人才具备熟悉国内外利率市场、并能够对之进行敏锐洞察和详尽分析、掌握和熟悉运用各种金融产品和管理工具的能力来主导利率风险防范工作,由于我国这类人才的稀有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整体的风险分析水平、预测和规避风险能力落后于西方先进国家银行的局面。

三、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创新的思考

我国商业银行应从强化资产负债全面管理,实现结构对称、优化和总量协调、平衡,统筹即期利益和远期目标,达到 “三性”最佳组合模式等角度出发,最终实现向现代资产负债管理方式的科学化转变。本论文就以上所阐述的几点瓶颈和缺陷,提出如下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创新的相关思考,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研究分析。

(一)注重资产负债业务内容的丰富和创新

在资产方面,要达到丰富资产种类、调整资产结构、实现资产创新的目标,我国商业银行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根据贷款对象对自身有限的可贷资金进行合理配置,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可对其贷款的金额数量;第二,积极运用创新手段开发消费信贷品种,参照国外先进新型贷款形式增加贷款种类;第三,与其他金融行业进行联合管理,适当增加债券等金融工具的持有量,研究持有的证券品种的创新性, 调整各类证券的期限结构和比例分配,改善资产的单一局面。

在负债方面,为了改善业务内容的单一和实现负债流动性管理,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着手贷款工具和业务手段的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通过对社会资金流向热点的观察、跟进和研究,开展资产负债业务品种创新,从各方面扩宽资金来源渠道,如积极争取基金信托业务, 有计划地发展大宗协议存款业务等;第二,在改善业务内容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引进和推广在国外得到广泛运用和行之有效的金融手段 。

(二)进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由于我国资产负债管理结构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和不稳定性,因此容易受到国家政策变动的影响。其中,若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合理,将会导致银行收益水平低下或流动性风险的产生;若资产负债总量结构不合理,将会难以抵御利率大幅波动的影响而引发利率风险;若资产负债分散程度不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某一特定风险的破坏性作用。因此, 为了应对新时期的挑战,商业银行应积极主动地调整资产负债的结构,使之达到服务于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的结构优化模式。总而言之,商业银行应在努力提高资产负债业务的流动性和多样性的同时,强化资产负债配置功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资产负债结构制约体制,实现最终的盈利目标。

(三)完善授信风险管理机制

授信风险是世界金融市场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形式中,产生历史最久远、意义最重大的风险种类之一,主要的产生原因是由于各种客观或主观原因导致合作伙伴中有一个或多个成员在投入项目的贡献程度上有所保留。信贷等授信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创新和完善对商业银行至关重要。虽然我国各商业银行在跟随西方先进发展步伐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授信风险控制水平,但由于受到国家宏观政策、市场不确定因素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仍然存在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技术落后,盲目扩大业务规模,忽视授信管理的后期跟进工作等局限。所以,在全国范围内构建全球化的统一授信机制、严谨的授信风险预警机制和科学的授信决策机制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至关重要,势在必行。

摘要:自1990年起,我国商业银行在初始余额的经营管理理念基础上逐步形成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体系,该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这种管理尚处于一种相对初级的阶段,尚未建立起以科学计量风险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科学的资本约束和分配机制等。对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进行创新性研究,分析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管理模式出现的瓶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创新的思考和建议,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持续性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初探 篇3

资产负债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如何尽快地向规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过渡,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与国际惯例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本充足率低,自有资金严重不足。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的水平,但我国对国有商业银行拨入的信贷基金当初就不是按比例拨入的,而且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资本金没有得到相应补充,因而现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极低,远远低于8%的水平。

二是存贷倒挂不平衡,超负荷运行严重。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贷规模盲目扩张,信贷收支靠拆借和占用汇差来平衡,导致存贷倒挂、超负荷运行严重,与商业银行存贷比例要求相差甚远。

三是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差。流动性负债长期资产化十分严重,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比例失衡,国有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靠借款来维持其流动性需要。

四是资产结构单一,存量板结。银行资产的80%以上都是信贷资产,且短期资产长期化十分突出,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不能满足流动性和多样性要求。

五是资产质量低,安全性差。逾期贷款和“两呆”贷款比例远高于商业银行资产风险比例的标准,资产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资产负债管理状况产生的原因

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看,首先是自我积累机制缺失。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分配是金额上缴和少量留利,没有建立起随资产增长而补充自有资金的积累机制,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信贷资金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充,从而影响了自身的资金实力,这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缺乏资金运营的约束机制。存贷不讲来源,期限不讲对称,盲目扩张信贷,争规模上项目,不管期限长短和风险收益,这是造成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存量板结,超负荷运行的根本原因。再次是缺乏经营风险消化机制。呆账准备金的提取和使用未能充分考虑自身经营风险,提取比例过低,且未能真正消化资产坏账,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风险有增无减。

从国家宏观金融运作看,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市场金融调控采取刚性办法且松紧无常,使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缺乏主动性,在调控中处于被动状态,从而给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带来巨大的负效应。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在资产的流动性方面缺乏必要的第二准备金,如短期证券投资,短期拆放,短期票据贴现等。而中央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采取规模控制办法,调控时紧时松:松时敞口供应,国有商业银行千方百计扩张规模,形成许多无效贷款;紧时“一刀切”,国有商业银行只得牺牲好的企业压缩贷款规模,这使得好的差的企业都不能搞活。中央银行这种刚性控制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每况愈下。

从社会经济环境看,主要是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企业经营机制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制约,政府直接干扰金融,企业吃信贷资金的“大锅饭”等,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按照信贷资金的“三性”原则来运转。

几点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着重开展工作:

构建资产负债管理的工具体系。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开展金融创新,在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制度改革、资本市场改革的基础上,及时推出债券、拆放同业、回购融资、利率及汇率期权期货、掉期等金融工具,为商业银行提供资产管理工具、负债管理工具、流动性管理工具以及风险管理工具,拓展商业银行业务空间,全面提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业绩考核体系。首先,为了实现银行短期的和长期的资产负债管理目标,保持银行的竞争能力,兼顾资金的效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建立资产负债比例指标体系通过比例指标指导、监管、评价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促进资产负债管理的开展。其次,定量分析与定向分析相结合。西方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开发出了诸如缺口分析、敏感性分析、久期、VaR等一些列的定量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学习和借鉴,改变银行过分偏重定性分析的习惯。最后,资产负债管理业绩考核体系要围绕风险,以风险为核心,考虑风险的成本和收益,全面精确地计量成本收益。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概述 篇4

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货币市场,根据市场供求水平由市场主体共同决定利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是利率的接受者。金融创新是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的利润,近年来的主要表现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随着同业竞争的加剧,非管制利率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客观上加速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并对银行负债业务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下面将分别就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的影响及对策做阐述。

一、利率市场化对负债业务的影响

(一)负债成本呈上升趋势,利差空间缩小

利率市场化将导致短期内存款价格竞争加剧,价格策略在一定时期内将成为银行争夺各项存款的主要武器,从而推动银行业整体负债成本的上升。各银行陆续披露的年报显示,绝大多数银行存款成本均较以往有所上升。数据显示,工行去年的存款平均付息率为2.04%,而上一年为1.98%;中行去年的存款平均利率为2.02%,较上一年增加了15个基点。实际上,负债成本上升的压力已经在信贷增速上有所体现。2014年银行业贷款增速降至13.5%,比前五年平均增速下降6.5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存款的利率市场化较早,目前主要通过规模影响负债成本,即同业存款规模越大、占比越高的

银行,其负债成本明显较高。

(二)负债规模大幅波动,增大流动性管理难度

银行体系与证券市场、货币市场的定价差异,也易导致跨市场资金的大幅波动,尤其在流动性紧张的关键时点,存款利率可能远高于证券或货币市场收益率,致使资金抽离证券或货币市场,大规模涌入银行体系。数据显示,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14年计息负债余额约为97.8万亿元。其中,负债主要组成部分存款、同业负债和应付债券余额分别达76.4万亿元、18.8万亿元和2.6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5%、32%和40%,占比分别为78.17%、19.21%和2.63%。

(三)负债产品创新加快,负债竞争日趋多元化。银行顺应存款理财化趋势,加快表外业务创新,主动发行理财产品,以满足客户对收益率的需求,将资金稳定在银行体系。截止2014年6月末,全国理财产品规模为12.65万亿,较2013年末增长23.54%,累计募集理财资金49.41万亿,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达5.2%,远高于0.35%的活期存款利率和3%的1Y定期存款利率。二对策

(一)加强主动性负债,严格控制负债成本

一是积极拓展财政、住房公积金、军队、海关、医疗、教育等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强的核心存款,尽量以核心存款增长支撑资产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可加快发展代发薪、代收付、借记卡、保障卡、国内结算等业务,通过现金管理、基金代销、第三方存管等带动个人存款。二是严控高成本负债,努力降低负债成本。综合平衡社保存款、财务公司存款、同业存款等高成本负债的贡献与成本,对高成本负债新增规模实行严格的比例管理。同时准确把握市场利率走势,在整体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情况下,尽量缩短高成本负债的期限结构,有效降低资金成本。

(二)转变发展模式,实现资负平衡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健全和完善资负管理机制,合理安排资产和负债规模增长,优化业务种类、期限和客户占比等内部结构,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专业性和前瞻性。二是完善内部管理体制,适应利率市场化的需要。三是加快提升风险定价能力,建立单一客户、信用和效益贡献的统一数据信息库,开发统一利率风险定价模型作为业务定价的测算基准。

(三)优化客户结构,打好业务转型基础 一是对公客户结构方面,可通过外部合作平台推进生态圈综合金融服务模式,尽量提升客户拓展的有效性。二是对私客户结构方面,应继续完善客户分层体系,通过深度挖潜、以户带户,不断扩大客户规模,并以产品配置、增值服务等增强客户黏性。三互联网金融对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产品对银行负债规模的影响,流失存款。银行系资金流向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蚂蚁搬家”效应目前尚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据银监会统计,截止2013年12月,中国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48.05万亿,总负债137.92万亿,总资产同比增速为12.8%,总负债同比增速为12.5%,总资产和总负债两项指标增速逐月呈回落趋势;W i nd统计数据显示,总负债项下居民人民币存款2013年10月减少8967亿元,2014年4月居民人民币存款减少1.23万亿元,5月存款增量开始反弹。余额宝截止2014年5月26日规模达到5742亿,货币基金达到1.59万亿,表明互联网金融产品对银行负债规模的影响。增加融资成本

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流的客户存款和理财资金,虽然最终借助各种渠道回流到银行体系内部,转化为同业存款、大额存单、协议存款等,但这造成了银行负债结构的变化和负债成本被动提高。银行系为消弥互联网产品的收益优势对客户的争夺,纷纷推出银行宝类产品,银行宝类产品的资金来源半数以上是银行自有客户存款或者理财客户,这种不得已的左右互搏,也加速了负债结构变化,促使存款比重降低,非存款类资金来源逐步上升;存款中定期存款的比重上升,活期存款比重下降。

(二)负债结构变化。

截至2014年5月末,负债中存款比重降低,非存款类资金来源占比上升,理财产品规模增幅达68%。存款中定期存款占比为68.5%,比上年同期增长1个百分点,活期存款占比为26.8%,较上年同期降低1.05个百分点。活期存款降低主要是余额宝类产品及银行宝类产品分流所至;理财产品规模的较大增幅,反映被互联网金融唤醒的草根理财意识及三四线城市居民较低的风险偏好;活期存款占比降低及高收益理财产品规 模上升推高了整体负债成本,银行净利差温和收窄。

实际上,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创新并不是两个独立的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的。并且共同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无风险套利空间缩

小,宝类产品对银行负债的冲击将越来越小,但互联网 金融产品利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若干非均衡性实际,以不同的视野和方式,持续寻找并攻击市场其他参与者 的种种缺陷和短板,在创新中扩散、发展其生态链条,将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这种发展对未来商业银行负债业 务的冲击,会变得更加激烈和更难以把握,不同类别金 融机构追踪信息技术进步,进行负债业务的转型和调整 是必然趋势。

对策:

1通过提升捆绑价值来增强吸储能力。一方面,要在利益捆绑、渠道与价值共享、产品交叉渗透、综合特色化服务提供、客户资金迁移成本加大等环节上,增强存款非价格竞争力。

另一方面,发挥托管业务稳存增存功能,以同业代理联动、产品营销互动增存,强化投行、渠道和理财产品营销,加强与网购、物流、文化产业、PE/ V C 等新业态客户合作,增强债务融资、I PO 及大小非解禁等新兴存款市场竞争力。

2通过构建互联网金融载体,创新渠道运营优势来增加吸储能力。传统金融业不能仅仅满足于生产金融产品,必须探索走向金融前端,建立自有渠道,获得海量客户和数据。从实 践领域看,平安集团控股陆金所的创新模式最为大胆,陆金所不仅演变为借贷平台的组织者和信用风险的担保人,而且成为整合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务的资产管理组织者,这种模式值得借鉴和探索。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概述 篇5

从会计学上说,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在未来将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经济责任。但从内涵上分析,负债经营也称举债经营,是企业通过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租赁和商业信用等方式来筹集资金的经营方式,因此只有通过借入方式取得的债务资金才构成负债经营的内涵。

因此,属于负债经营范畴的负债项目只有实际负债中的短期借款、短期债券和各种负债项目。西方的财务理论分析中往往将负债经营局限于偿还期在一年以上的长期债务,而将符合负债经营概念的借款性短期负债排除在外,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的负债经营概念。本文的分析将负债经营的内涵确定为所有符合负债经营概念要求的债务项目,即不仅包括长期负债、而且也包括短期的借款性负债。

[编辑] 负债经营的优势

负债经营能给公司的所有者带来收益上的好处,对于企业的所有者来说,负债经营的优势是明显的。

1.负债经营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对于资金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债权性投资的收益率固定,能到期收回本金,企业采用借入资金方式筹集资金,一般要承担较大风险,但相对而言,付出的资金成本较低。企业采用权益资金的方式筹集资金,财务风险小,但付出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债权性投资风险比股权性投资小,相应地所要求的报酬率也低。于是,对于企业来说,负债筹资的资金成本就低于权益资本筹资的资金成本。

另一方面,负债经营可以从“税收屏障”受益。由于负债筹资的利息支出是税前支付,使企业能获得减少纳税的好处,实际负担的债务利息低于其投资者支付的利息。在这两个方面因素影响下,在资金总额一定时,一定比例的负债经营能降低企业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2.负债经营能给所有者带来“杠杆效应”

由于对债权人支付的利息是一项与企业盈利水平高低无关的固定支出,在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发生变动时,会给每股收益带来幅度更大的波动,这即财务管理中经营论及的“财务杠杆效应”。由于这种杠杆效应的存在,在企业的资本收益率大于负债利率时所有者的收益率即权益资本收益率能在资本收益率增加时获得更大程度的增加,因此,一定程度的负债经营对于较快地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3.负债经营能使企业从通货膨胀中获益

在通货膨胀环境中,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而企业负债的偿还仍然以账面价值为标准而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这样,企业实际偿还款项的真实价值必然低于其所借入款项的真实价值,使企业获得货币贬值的好处。

4.负债经营有利于企业控制权的保持

在企业面临新的筹资决策中,如果以发行股票等方式筹集权益资本,势必带来股权的分散,影响到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权。而负债筹资在增加企业资金来源的同时不影响到企业控制权,有利于保持现有股东对于企业的控制。

[编辑] 负债经营的风险

负债经营能给公司的所有者带来收益上的好处,但同时又增大了经营风险。从负债经营的优势分析,负债经营能在保持现有股东的控制权前提下带来股东财富的较快增长,因此,资本市场上对干企业以及管理者是否有进取心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志即是其负债经营的程度。但是“物极必反”,过度的负债经营又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极大的危害。这种危害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负债经营本身所含有的风险因素。

1.“杠杆效应”对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影响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财务杠杆效应能有效地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但风险与收益是一对孪生兄弟,杠杆效应同样可能带来权益资本收益率的大幅度下滑。当企业面临经济发展的低潮,或者其他原因带来的经营困境时,由于固定额度的利息负担,在企业资本收益率下降时权益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

2.无力偿付债务风险

对于负债性筹资,企业负有到期偿还本金的法定责任。如果企业用负债进行的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率;或者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或者企业短期资金运作不当等,这些因素都会使负债经营不仅造成上述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大幅度下降,而且还会使企业面临无力偿债的风险。其结果不仅导致企业资金紧张。影响企业信誉,严重的还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3.再筹资风险

由于负债经营使企业的负债率增大,对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降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以后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使未来筹资成本增加,筹资难度加大。

[编辑] 小结

第三章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 篇6

一、单项选择

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是()。A.存款 B.资本金 C.同业拆借 D.金融债券 2.以下关于活期存款说法不正确的是()。A.活期存款多用于支付和交易用途,所以又称为交易账户; B.可使用支票、汇票、电话转账或其他电传手段来进行支付; C.银行对存户一般不支付利息或者是收取手续费; D.活期存款期限较短,无法作长期的使用。

3.以下哪种存款产品是基于定期存款的创新品种()。A.CD B.NOW C.ATS D.MMDA 4.银行出现存款的支付危机和信用危机,这是()。A.信用风险 B.利率风险 C.流动性风险 D.操作风险 5.商业银行进行存款市场拓展时,首先要进行()。

A.市场定位 B.市场渗入 C.保存现有市场份额 D.扩大存款市场总规模 6.关于同业拆借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同业拆借是一种比较纯粹的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行为。B.为规避风险,同业拆借一般要求担保。

C.同业拆借不需向中央银行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降低了银行筹资成本。D.同业拆借资金只能作短期的用途。

7.以下属于商业银行长期借入资金来源的是()。A.同业拆借 B.转贴现 C.再贴现 D.金融债券 8.存款保险制度首先出现在()。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二、多项选择

1.关于商业银行存款说法正确的是()。A.存款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B.存款为商业银行各职能的实现提供了前提。C.存款是决定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重要因素。D.没有存款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都无法开展。E.存款是商业银行补充性的资金来源。2.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款类型包括()。A.活期存款 B.定期存款 C.储蓄存款 D.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E.定活两便

3.在下列存款创新产品中,能开出支票或类似支票向对方进行支付的是()。A.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 B.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 C.协定账户 D.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 E.自动转账账户 4.影响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因素有()。

A.存款利率的变动 B.银行提供服务的质量 C.银行的资信水平D.宏观经济的变动 E.存款客户的数量

5.商业银行存款成本控制主要可以从以下哪几个方面着手()。A.控制利息成本 B.控制员工的工薪支出 C.降低管理费用 D.引进新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E.存款结构管理 6.以下属于商业银行“主动型负债”的是()。

A.存款 B.同业拆借 C.再贴现 D.金融债券 E.转贴现 7.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筹资的特点有()。

A.筹资目的性强 B.筹资主动灵活 C.资金具有稳定性 D.筹资成本相对较低 E.筹资范围广 10.关于存款保险制度说法正确的是()。A.一般说来,存款保险制度有益于存款人利益的保障。B.存款保险制度有可能引发银行经理层的道德风险。

C.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后有可能会导致存款人对银行的经营并不关心。D.我国已经开始实行存款保险制度。E.存款保险制度始于美国。

三、判断题

1.一般来说银行的定期存单不能转让,但可以作为抵押品使用。2.CD的出现表明银行由被动负债过渡到主动负债阶段。

3.银行的存款越多越好,可以扩张贷款和其他资产业务,从而获取更多盈利。4.商业银行为了占有更多的存款市场份额,应该加强银行之间的合作,扩大总的存款规模。

5.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存在借短贷长现象,如果市场利率上升,会导致利率风险。

6.借款是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不存在什么风险。

7.为了控制存款成本,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压低利率来减少利息支出,通过减少浪费和闲置减少非利息支出。

8.转贴现是银行之间的融资活动,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融资活动。

四、名词解释

1.储蓄存款

2.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3.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4.自动转账账户 5.非利息支出 6.同业拆借 7.金融债券 8.存款保险制度

五、问答题

1.解释“被动型负债”与“主动型负债”。2.商业银行存款的种类有哪些?

3.商业银行存款成本控制需要考虑哪些新的因素? 4.商业银行的短期借入资金业务主要包括哪些? 7.试述同业拆借业务的基本特点。

六、计算题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概述 篇7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  管理问题  管理方法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

(一)规模对称原则

规模对称原则又叫做总量对称原则,商业银行在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这一原则,这样才能保障管理的均衡性,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规模对称原则还可以增强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帮助银行获得更多市场利润,实现银行资产的优化配置,为今后商业银行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结构对称原则

结构对称原则一般又被称为资产分配原则,该原则指导下银行需要按照负债结构、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对其资产结构、期限、对象、利率进行分析,以确保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结构对称原则要求银行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偿还期限尽量保持对称关系,从而保障银行现金流的稳定性,同时银行成本负债要与成本资产相对应,以确保银行资金运行的安全性,为商业银行赢得更好的发展市场。

(三)成本收益原则

商业银行在运用该原则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选择的产品投资应当与收益、成本相对应,这样才能保障收益的合理性,最大限度降低银行管理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成本收益原则指导下,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资金来源、成本、期限、收益等数据设计出科学的投资模式,真正做到分化风险,以保障银行的稳定性。

二、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环境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环境不足,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在继续推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银行的自主调节能力,从而增加农村商业银行承担利率的风险。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目前还不能有效通过利率来改善自身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有时会受到金融市场的限制,不能做好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就不能运用期权、利率掉期等方法来进行风险转移,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资产负债管理质量,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低

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低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该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依然采用比例管理和风险加权资产管理两种方式,不能体现出商业银行的特色,有时还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降低银行自我发展的动力,不利于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考核指标不够科学,许多数据缺乏均衡性,不能真实反映银行的负债管理情况,从而给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带来巨大风险。

(三)银行负债结构不够合理

就目前状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不够合理,比如银行资金运用不科学,国债用途受到限制、二级市场自由度不高、信贷资金所占比例过高等,都给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从而影响到银行的正常发展。又比如,农村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不足,尤其是在利率管制作用下,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难度较大,相关人员不能按照负债管理要求开展工作,从而增加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风险。

三、提升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做好金融创新工作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工作不够成熟,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农村商业银行成立时间相对较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市场,就要做好金融创新工作,提高客户对银行金融产品的信任度,以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从政府方面来看,相关部门要给予商业银行发展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要优化利率市场环境,帮助银行降低自身发展风险,为他们创新金融产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激发商业银行的市场发展活力,满足他们资产负债管理需求;从银行角度来看,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客户特点开发出很对性较强的金融产品,提升产品的吸引力,以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银行也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比如实现比例指标有偿转让、经济资本有偿使用等,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质量,为今后该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打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农村商业银行要想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就要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要建立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比如要明确资产负债比例指标、规范资产负债管理流程、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等,从而降低资产负债管理风险,满足今后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第二,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手段,比如要积极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信息化,更好保障相关数据的准确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发展目标。第三,要完善银行的定价机制,比如在对金融产品定价时,银行需要充分考虑资金供求、目标效益、资金成本、市场竞争等因素,然后在银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制定浮动价格,以满足资产负债管理的现实需求。

(三)调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

调整农村商业银行负债结构是今后该银行的主要工作之一,如果银行片面强调资产结构或者负债结构,可能会对其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实现两者的平衡。因此相关人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保障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配置的适应性,双方一方发生变化时另一方一定要进行合理调整,从而保障农村商业银行的利润;第二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中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以满足银行中长期资产负债的管理,推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要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这样才能确保银行发展水平,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政府要为其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银行自身也要不断改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调整其负债结构,以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活力,最终达到该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为银行赢得更多市场利益。

参考文献

[1]龙军,张宏,程锐.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实务研究——兼论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及应对[J].武汉金融,2014,01:58-60.

[2]曹麟,银磊.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变化及其应对[J].海南金融,2015,02:69-73.

[3]毛国英.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做好资产负债管理的探讨[J].甘肃金融,2015,05:6-11.

上一篇:微电子技术论文下一篇:培训机构审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