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建设项目报告书

2025-03-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医院建设项目报告书(推荐8篇)

中医院建设项目报告书 篇1

项 目 名 称 :

专 业 :学 生 姓 名:

学 号:报 告

湖南省永州市妇幼保健院病房项目 应用化学 秦 洋

08051334 1.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病房大楼项目概况和建设内容 1.1项目概况

湖南省永州市妇幼保健院位于永州市冷水滩区道山路18号,医院南临道山路、北靠湘江河、东隔永州市市委招待所、西与永州卫生学校相临。现总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已建有门诊大楼一座,病房大楼一座,综合楼一座。另有一座砖木结构房屋做为药库、制剂室、单身宿舍使用,现计划拆除新建病房大楼。

湖南省永州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于1953年,下设产科、妇科、儿科、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等十几个科室,共计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58人,内设床位300张,实际开放的床位达350张以上。

近年来,由于病人住院率的逐年增加,病房不足所形成的矛盾日益突出,床位建筑面积、原有的设施等指标都无法满足国家卫生部编制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及地方的规范、规定。为此,河北省计委于1999年6月同意新建一病房大楼(闽计社[1999]87号)。建设地址选定在现医院大院中部。1.2工程建设内容

拟建病房大楼为病房北楼,在病房南楼和综合楼之间,建筑面积为19200平方米,其中地下室2200平方米。地上建筑12层,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妇产科、新生儿科病房、手术室等,床位290张;地下室主要建设内容:1000吨水池、电房、中央空调、车库、中心供氧设施等。项目完成后,医院总建筑密度为31.7%,容 积率2.17,绿地面积6321m2,绿化率32%。

该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其中土建4000万元,由省预算内投资分年安排1200万元,省卫生厅和医院筹集2800万元;设备等2000万元,全部由医院自筹解决。项目建设期3年,第4年达到正常就诊能力50%,第五年达到100%。

2、工程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 2.1工程建成后对水环境的影响

病房大楼的各种污水均应经过医院的污水处理站无公害化处理。根据工程分析,新病房大楼建成后每天新增污水排放量为135吨/日,主要污染成分是悬浮物、COD、BOD粪大肠菌群等,其中CODcr的浓度为196mg/l,BOD5的浓度为105mg/l。

湖南省永州市妇幼保健院原有一个一级液氯消毒处理设施,但处理效果不理想,现医院决定对原有污水处理站进行技改,污水处理站在医院北面,处理能力为600吨/日。设计运行处理时间为24小时/日,平均处理流量约为25立方米/小时,污水进行厌氧—好氧二级系列生化处理后再通过二氧化氯发生器投加消毒剂,杀灭污水中大部分致病菌和病原体,处理后的污水经脱氯后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后排放。

2.2、工程建成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新建的病房大楼没有比较集中的废气和烟尘排放源,故对周围空 气环境造成的影响不明显。

三、工程建成后 对声环境的影响

根据病房大楼各层的使用功能,对声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地下室的洗衣房和水泵房的设备噪声,噪声级约在80-90分贝左右,其它设备的噪声相对较小。噪声对低层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项目在建设中要采取一定的隔声降噪措施。

项目建成后,做为病房大楼,本身不会增加周围的噪声,但随就诊人员和车流量的增加,医院周围噪声可能会有所提高,建议加强管理和控制以减少噪声污染。

四、固体废弃物的影响

病房大楼投入使用后,手术和治病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临床废弃物,医院废弃物有许多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如手术、包扎残余物、敷料、化验废物、废药品,废药物等。因此,各类废物要分类打包处理,并针对感染性废弃物做消毒处理。这些垃圾均应由专用服务电梯在地下层处理间打包后直接送专门焚烧设备进行焚烧处理。

此外,楼内办公人员和病人以及家属会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垃圾,若按大楼内每天300人活动,人均产生垃圾1.0kg/人.日估算,生活垃圾日产生量约为300公斤,这些垃圾由各层保洁容器收集,集中堆放在指定的垃圾集散点,由环卫部门每日统一收集处理,只要加强管理,不会对外环境产生影响。

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病房大楼为12层为高层建筑,这在建筑物密度高的院内会对周边较低矮建筑和病房南楼的采光等产生一定影响,因该大楼与东、南、西三面建筑都有一定的距离,这方面的影响较小,时间也短。

六、环境保护措施评述

河北省妇幼保健院原来对所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都有着相应的处理措施,此项目为河北省妇幼保健院新建的病房大楼,新增加的各类污染物有些都可以通过原有的方式处理,有些则需要通过技改或重新设立。

医院对原有的污水处理站进行技改,扩大污水处理规模并改进技术,其工艺可满足病房大楼新增污水的处理,并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地下室泵房和洗衣房采用低噪声设备,设备基础设减震器,并采取其它隔声措施,可有效控制噪声影响,以满足环保要求。

病房大楼、手术室产生的废弃物送专门焚烧设备进行焚烧,生活污物经袋装后由环卫部门统一收集处理,其它不易氧化的污物进行针对性处理后送至垃圾转运站。

这些处理方法和设施以及上述提到的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保措施,从技术经济和环保方面考虑都是可行的,也是项目建设时所必须的。

综上所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论证,在采用了符合要求的环 保措施后,该建设项目是可行的。

中医院建设项目报告书 篇2

为摸清江苏省县(市)级综合医院建设家底,找出存在问题,研究进一步发展县(市)级综合医院的思路和政策措施,制定《江苏省县(市)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加强县(市)级医院建设,江苏省医院协会受省卫生厅委托,对全省县(市)级综合医院[以下简称县(市)级医院]的建设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来源与调查方法

1.1 资料来源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2008年底床位设置、人才队伍、基本建设、医疗设备、信息建设的函询调查资料;《江苏年鉴》有关全省县(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江苏卫生年鉴》有关医疗卫生服务统计资料。

1.2 调查方法

由江苏省医院协会组织江阴、宜兴、海安、高淳县(市)医院及相关专家组成调研课题组;研究制定调研方案,设计函询调查表,发送全省62所县(市)级综合医院填写;回收调查表,并对调查表填写质量进行检查核对,对其中不符合填写质量要求的,作补充更正,力求数据完整、准确;汇总、统计、分析调查资料。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全省县(市)域经济发展情况

全省62个县(市),县(市)域总面积89541.86平方公里。2007年常住人口5583.62万人,国民生产总值15108.98亿元,财政收入2282.6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7059.43元。2008年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5%。

江苏省不同地区(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发展情况详情见表1。

从表1可见,江苏省的苏南、苏中、苏北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别较大,苏北地区比苏南地区低4倍。

2.2 县(市)级医院床位设置情况

2.2.1 编制床位数。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编制总床位2 7 4 9 6张,平均每所443.48张。按地区分:苏南2 0所,共9 4 8 0张,平均每所有4 7 4张;苏中14所,共7053张,平均每所503.78张;苏北28所,共10963张,平均每所391.54张。床位与人口比: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每千人口编制床位数为0.50张,其中苏南0.67张,苏中0.48张,苏北0.40张。

2.2.2 实际开放床位数。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实际开放总床位34605张,平均每所558.15张。其中苏南12416张,平均每所620.8张;苏中7989张,平均每所570.64张;苏北14200张,平均每所507.14张。每千人口实际开放总床位数为0.62张,其中苏南0.88张,苏中0.55张,苏北0.52张。按实际开放床位数量分: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规模,<400张床位的12所,400~599张床位30所,600~799张9所,800~999张8所,>1000张床位的3所。

江苏省不同地区县(市)级医院床位设置与人口千人比情况详见表2。从表2可见,苏南、苏中、苏北县(市)级医院床位设置与人口千人比差别较大,苏南最高,苏北最低。

2.3 县(市)级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2.3.1 人员数。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共有人员45031人,与编制床位数和开放床位数的比例分别为1.62和1.30,其中苏南分别为1.69和1.29,苏中分别为1.51和1.34,苏比分别为1.67和1.29,差别不大。

2.3.2 卫技人员数。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共有卫技人员36561人,平均589.69人。其中苏南13345人,平均667.25人;苏中8697人,平均621.24人;苏北14519人,518.54人。全省卫技人员与编制床位数和开放床位数的比例分别为1.33和1.06,其中苏南分别为1.41和1.07,苏中分别为1.23和1.09,苏比分别为1.33和1.02,差别不大。不同规模的县(市)级医院卫技人员与开放床位数的比例见表3。从表3可见县(市)级医院规模越大,卫技人员配置比例越低。

2.3.3 卫技人员学历结构。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卫技人员中,有博士研究生29人,占0.08%;硕士研究生978人,占2.67%,两者合计占2.75%;大学本科13679人,占37.41%;大学专科10985人,占30.05%;中专10872人,占29.74%。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大学本科生的比例,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占卫技人员数的4.4 0%和39.18%;2.27%和38.53%;1.52%和28.24%。可见不同地区高学历人才比例差别较大。

2.3.4 卫技人员技术职务结构。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卫技人员中,有正高技术职务900人,占2.46%;副高技术职务3454人,占9.45%;中级技术职务14090人,占38.54%;初级技术职务15730人,占43.02%;未定技术职务2387人,占6.53%。正高、副高、中级技术职务的比例,苏南、苏中、苏北分别占卫技人员数的1.67%、8.96%、36.16%;2.67%、11.25%、40.07%;3.06%、8.82%、39.80%。可见苏北的正高技术职务比例比苏中、苏南高,苏中的副高技术职务比苏南苏北高,总体上高级职务比例偏低。

2.3.5 重点专科建设和学科带头人情况。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建有重点专科324个,其中市重点专科132个,县级重点专科1 9 2个,个别县(市)级医院建有省级重点专科。有学科带头人1223人,其中正高技术职务429人,副高技术职务731人。重点专科建设和学科带头人数量,全省各地差别不大。

2.4 县(市)级医院基本建设情况

2.4.1 医院占地面积。

全省6 2所县(市)级医院占有土地总面积2891484平方米,平均每院46636.84平方米,平均每张开放床位83.56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占地面积705324.8平方米,占24.39%;非医疗用房占地面积359844.8平方米,占12.44%;绿地面积738255.9平方米,占25.53%;道路占地面积5 3 4 2 1 5平方米,占18.48%;其他占地总面积553843.5平方米,占19.15%。以上可见医院占地总面积明显偏低。

2.4.2 医院建筑面积。

全省6 2所县(市)级医院建筑总面积3087113平方米,平均每院49792.15平方米,平均每张开放床位89.21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面积2592369.55平方米,占83.97%,平均每院41812.41平方米;非医疗用房面积494743.45平方米,占16.03%,平均每院7979.73平方米;危房面积积13312.3平方米,占0.47%。2.4.3江苏省不同地区医院建筑面积比较(见表4)。从表4可见江苏省县(市)级医院总建筑面积3087113平方米,平均每院49792.15平方米,平均每床89.21平方米,但地区差别较大,功苏南、苏中相近,苏北明显偏低。

2.4.4 医院其它基础设施。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电力系统,有高压电流58所(94%),低压电流57所(92%),双路供电50所(81%),自备发电配发系统45所(73%),不间断电源供电36所(58%)。供气系统采取燃煤式供气37所(60%),燃气供气10所(16%)燃油炉供气4所(6%)管道供气2所(3%)。供水系统采用外网水57所(92%),深井水19所(31%)。有污水处理设施60所(9 7%)。有垃圾处理设施5 4所(87%)。以上数据表明医院许多基础设施尚待完善。

2.5 县(市)级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情况

2.5.1 医疗设备配置总值。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总值377250.34万元,平均每院6084.68万元,平均每张开放床位10.90万元。其中苏南174416.28万元,院均8720.81万元,床均14.05万元;苏中86073.05万元,院均6148.08万元,床均10.77万元;苏北1 2 5 3 5 0.5 8万元。院均4476.81万元,床均8.83万元。可见苏北医疗设备配置较苏南差别很大。苏中处于中位数。

2.5.2 急救医疗设备配置。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配置10万元以下麻醉机222台(苏南23台、苏中63台、苏北136台),10万~30万元以上麻醉机248台(苏南117台、苏中58台、苏北73台),30万元以上麻醉机29台(苏南21台、苏中5台、苏北3台),三种规格的麻醉机合计499台,院均8.05台。苏南、苏中、苏北的差别在于麻醉机的档次不同。配置呼吸机605台(苏南256台、苏中157台、苏北192台),院均9.76台。建1+6以上中央监护系统96台(苏南31个台、苏中27台、苏北38台),院均1.55台。以上两种急救设备数量差别大。

2.5.3 功能科医疗设备配置。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功能科配置医疗设备价值116853.92万元,院均1884.74万元。其中检验科设备36150.01万元,院均583.06万元(苏南657.04万元、苏中548.70万元、苏北547.41万元);放射科设备4 2 2 9 5.0 1万元,院均682.18万元(苏南938.18万元、苏中701.80万元、苏北489.52万元);超声科设备36109.99万元,院均582.42万元(苏南933.35万元、苏中528.05万元、苏北358.93万元);病理科设备2299.26万元,院均37.08万元(苏南54.02万元、苏中36.35万元、苏北25.35万元)。以上数据表明,功能科医疗设备配置苏南、苏中、苏北差别较大,苏南明显好于苏北,苏中处于中位数。

2.5.4 大型医疗设备配置(见表5)。

从表5可见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的总量和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的分布情况。从总体上讲,苏南配置的医疗设备数量和档次高于苏中、苏北。

2.6 县(市)级医院信息建设情况

2.6.1 信息建设投资。

全省6 2所县(市)级医院信息建设总投资38192万元,平均每院6 1 6万元。其中苏南院均1 0 9 6万元,苏中院均4 8 5万元,苏北院均339万元。信息建设总投资中,网络投资1 1 6 5 6万元,占30.52%,平均每院188万元,其中苏南238万元,苏中258万元,苏北117万元。可见信息建设地区差别很大。2.6.2机房及其硬件建设。机房建设面积,平均每院66平方米,地区差别不大,主机安全、及应用安全等方面基本达到要求。机房硬件建设,小型机共6台,其中苏南2台,苏中4台,苏北无;PC服务器4154台,平均每院6.7台,其中苏南院均9.4台、苏中6.8台,苏北4.8台。可见苏北机房硬件建设较差。

2.6.3 计算机配置及应用。

计算机配置数量,全省共13454台,平均每院217台,其中苏南297台,苏中193台,苏北173台。平均应用系统的完善度,全省55.0%,其中苏南70.6%,苏中58.0%,苏北42.4%。以上可见苏南比苏中、苏北计算机配置及应用的情况好。

2.6.4 技术人员。

医院信息技术人员共292人,平均每院4.7人,其中苏南5.5苏中4.9人,苏北3.9人。医院信息技术人员中,有研究生学历6人(2.0 5%),大学本科生1 7 4人(5 9.5 9%),大专生9 9人(33.90%),其他13人(4.45%)。研究生和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苏南多于苏中,苏中多于苏北。

2.6.5 工作系统。

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中,拥有H I S、L I S、R I S、P A C S、O A、门诊工作站、电子病历、医生工作站等8个系统的有1 5所,只拥有其中7个系统的有3所,拥有其中6个系统的有4所,拥有其中5个系统的有6所,拥有其中4个系统的有4所,拥有其中3个系统的有8所,拥有其中2个系统的有1 6所,仅有HIS、个系统的有6所。表明医院信息化工作系统大部分医院尚未完成。

2.7 县(市)级医院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2.7.1 医疗服务工作量。

2008年,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总诊疗人次为25224922人,平均每院406854人次,日门诊量1115人次(以无假日计算)。出院人次1 2 5 3 0 4 7人,平均每院20210人次。隹院手术总例数429068人次,平均每院6920人次。门诊手术总例数215435人次,平均每院3475人次。以上表明县(市)级医院工作量较大。

2.7.2 医疗服务工作效率。

2008年,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109.2%,平均住院日9.8天。表明工作效率较高。

2.7.3 医疗服务工作效益。

2008年,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业务收入1161427.84万元,平均每院18732.70万7万元,平均每床33.56万元。业务收入中,医疗收入580576.62万元,占49.99%。业务支出1092889.16万元,其中医疗支出599440.27万元,业务收支相抵,结余68538.68万元。医院固定资产总值1062199.20万元,其中房屋建筑514735.86万元,专业设备412429.95万元。负债总额579017.66万元,债权总额473129.88万元。可见医疗服务工作效益较好。

3 讨论和建议

3.1 江苏省县(市)级医院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江苏省62所县(市)级医院建设规模有了较大发展,实际开放床位平均每所558.15张,每千人口0.62张,6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有20所,占32.26%。医院人员达到一定数量,素质也有了提高,开放床位与人员之比为1:1.30,其中开放床位与卫技人员之比为1:1.06,卫技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40.16%,具有中高级技术职务的占50.45%。医院建筑面积有了较大幅度增加,平均每所49492.15平方米,平均每张开放床位89.21平方米。医疗设备增加较快,平均每院设备总值6084.68万元。医院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初步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医疗服务利用效率和效益较好,县(市)级医院平均年诊疗总人次406854人,出院20210人,占全省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的9.93%,总出院人次的22.81%;占全省医院总诊疗人次的21.64%,出院人次的32.09%。平均床位使用率109.2%,高于全省医院平均床位使用率的89.45%;平均住院日9.8天,低于全省医院平均住院日的11.7天。县(市)级医院为保障县域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3.2 江苏省县(市)级医院建设的主要矛盾

尽管江苏省县(市)级医院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江苏省县域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状况仍不相适应,与全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面覆盖与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医疗需求不相适应。突出的矛盾是医院建设规模床位设置不足和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滞后。县(市)级医院床位使用率达到109.2%,就是床位设置不足的有力证明。另外,苏北、苏中、苏南在县(市)级医院建设规模上如此之大的差别,反映了区域医疗事业发展的不平衡,要随着区域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使苏北、苏中县级医院建设逐步缩小与苏南的差距。江苏人均GDP已达到5000多美元,经济发展已达到国际中等国家发展的水平,但医疗卫生设施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相同水平的国家。目前江苏全省医疗机构总床位数,仅为每千人口2.8张,卫技人员3.69人,县(市)级医院总床位数仅为县域每千人口的0.62张,卫技人员0.65人,因此供需矛盾突出。发展县(市)级医院建设规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3.3 对加强江苏省县(市)级医院建设的几点建议

县(市)级医院是农村医疗卫生网络的龙头,主要负责基本医疗服务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并承担对多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业务技术指导和卫生人员的进修培训,建设目标是成为名副其实的县域内的医疗中心。为逐步实现这个目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3.1 合理确定县(市)级医院的建设规模。

确定规模是医院建设的前提。本次调查显示全省62所县(市)级医院平均开放床位为558.15张。至2020年,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加到平均开放床位1000张左右。因为2007年江苏省医院总床位由1997年的95092张增加到151532张,10年间增长59.35%,平均年增长5.94%,按照过去10年医院总床位增加的速度,加上今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县域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群众医疗需求的不断释放,县(市)级医院床位的床位设置预计到2020年的12年间将增加80%左右,即平均达到1000张床位左右的规模。当然不同区域(苏南、苏中、苏北)不同县域,由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病员流向、疾病谱变化等因素,县(市)级医院的建设规模也会有所差别,床位设置也应相应增减,原则上按服务人口的0.8‰~1.2‰设置,一般为1000张左右。

3.3.2 提高县(市)级医院基本建设的标准化水平。

1994年,卫生部制发了二级综合医院基本标准。对指导全国县级医院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15年来,全国县级医院有了很大发展,原来制发的标准已不适应当前变化的新形势。2009年6月9日,卫生部制发了《县医院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江苏省应根据《指导意见》的精神,结合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县级医院建设的实际,制订《江苏省县(市)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这个标准应源于全国,高于全国,对江苏省县(市)综合医院建设有指导、评价、促进作用。根据这个思路,江苏省县(市)级医院在基本建设上要着重解决四个难题:一是扩大医院占地面积。目前全省县(市)级医院平均每床占地面积83.56平方米,大大低于《指导意见》规定113平方米的要求。对于一些医院因周边环境限制,难以扩大占地面积的,可考虑迁址。二是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要扩建医院房屋面积,尤其是要大大增加医技科室用房,使其占医院房屋建筑比例由目前的11%提高到27%;加大供应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感染性疾病科房屋建设,彻底清除危房。三是完善配套建设,如环境绿化,院内交通,地下交通,停车场所,供电、供气、供水设施建设等。四是做好规划。按照建设标准要求,科学论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3.3.3 突出县(市)级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县(市)级医院建设,核心问题是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按人员配置标准,增加卫技队伍的数量,保证快速增长的业务工作量的需要。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县(市)级医院工作。同时大力推行华西医院培训住院医师的经验,将合格的住院医师引导到县(市)级医院工作。二是要完善卫技队伍结构。要强调护理人员的补充和素质的提高,加强职业化管理队伍的建设,稳定医院管理队伍。要有计划地吸收高学历人才,按比例评聘各类卫生人员的技术职务,保持卫技队伍的合理梯度。三是要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要把培养和提高县(市)级医院的学科带头人纳入城市支援农村制度的重要内容,使他们成为县域危重症病人救治的把关人。

3.3.4 按“适宜技术”的要求搞好学科建设。

适宜技术是指与医院功能相适应的医疗技术。县(市)级医院的适宜技术主要是能较好解决县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和急危重症抢救病人的诊疗技术。因此,县(市)级医院要在此原则下搞好学科建设,并突出重点,根据病人需求和专科优势,搞好重点专科建设,提升医院技术水平。尤其要突出急诊科(急救中心)、麻醉科、重症医学科、ICU的建设,提高急危重症的抢救成功率和常见病、多发病的治愈好转率。但县(市)级医院的学科建设与城市三级医院的学科建设既有衔接又有区别,因为两者的功能任务不同,各有侧重。

3.3.5 按照标准要求完善医疗设备配套。

配置医疗设备,是完善医院功能,开展医疗技术服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要根据学科技术建设的要求,对照设备配套标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备,增加专科设备,尤其要增加诊断检查设备,急诊、急救、麻醉相关设备,逐步实现医疗装备现代化。对CT、X线机等17类大型设备,要根据医疗需求、疾病谱、社会保障水平和群众承受能力,并按国家有关准入规定酌情配置。

3.3.6 科学规划和实施医院信息化建设。

医院信息化是医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县级医院信息化建设,一要高起点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注重实效。防止因缺乏科学规划,出现盲目投资、重复投资现象;二要注重机房后台硬件及网络设备的运行质量和安全,核心服务器要做成冗余或共享磁盘陈列柜,经常对数据进行异地和本地差异备份,确保数据安全。运营设备的安全保障设施到位;三要精心选择合理的应用软件,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各软件运行安全可靠,特别是加强对终端电脑的管理。在所有应用软件中,要以电子病历的应用开发为核心,软件间的系统集成尤为重要;开放的标准的对外接口,要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关注的重点;四要加强医院信息化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使医院信息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高效。

中医院建设项目报告书 篇3

【关键词】 医院感染病例 质量 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5.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619-01

医院感染病例及时报告,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利于发现潜在隐患,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多存在漏报、错报、不完整和不准确等问题,对医疗质量评价和全面质量管理构成不利影响[2]。我院通过对1025例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全面分析,并總结病例报告所存在的问题,以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住院时发生医院感染的所有病例报告进行分析,病例所涵盖科室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产科等。

1.2方法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的相关规定,制定并要求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表”,医院感染管理人员需对病例报告进行认真核查。对病例报告填写的完整和规范程度进行评估,医院感染的漏报病例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以及时发现住院期间未上报的医院感染病例。对发现感染后,未在24h内,将“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表”交送至医院感染管理科视为迟报。

1.3结果

在本组1059份病例报告中,排除病例填写不完整,缺少诊断依据或诊断错误者82例。实际共发生医院感染1025例次,漏报病例48例,迟报病例33例,及时报告944例。

2存在的问题

2.1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临床上很多医生对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常忽视该制度的重要性,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进而导致错报、漏报、迟报或病例报告填写不完整等问题的出现。尤其是有些医生认为,患者出现医院感染,最关键的是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抗感染治疗,病例上报则无关紧要,因此思想上对病例报告持有轻视或忽视的态度。

2.2未有效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部分临床医生未能有效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仅依靠临床实践经验,因此在病例报告过程中存在较大偏差。此外,限于现有的医疗条件,由于缺少相应的病原学诊断依据,加之医院感染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因此给诊断带来了较大困难,使得不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进而造成病例漏报。另外,医生的诊疗和病例书写水平也是影响病例报告质量的关键因素,尤其是针对经验较少的年轻医生而言,这是造成病例填写不完整、错报和漏报的主要原因。

2.3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不到位

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不到位,进而造成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形同虚设,这也是影响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质量问题的关键因素。由于医院专门参与感染管理的人员十分有限,因此难以保障相关规定的严格落实。此外,在医院感染管理病例报告工作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难以让临床医生积极主动的重视医院感染管理报告制度。

3讨论

3.1加强人员培训

加强人员培训,是提高临床医生思想认识的有效方法。医院可通过开展系统的全院培训,让所有临床医生明确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并全面学习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的相关要求和书写方法,以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此外,针对年轻医生,医院的培训内容还应涉及医院感染诊断的相关知识,以提高临床医生的专业水平,保障报告质量。

3.2完善相关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报告制度也要进行完善,力求制定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的规范要求。在医院感染管理报告制度中,要明确临床医生责任,并对实施细则进行深入阐述。此外,与之相配套的奖惩制度也要同步出台,奖惩措施的制定要科学合理,以规范医生的行为,并保证医院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的顺利落实。

3.3强化感染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病例报告工作,必须要有专人严格监督,才能确保执行质量。因此需强化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建设,职责明确到人,并制定完善的监督准则。针对人员短缺这一问题,可通过筛选并动员临床医生,兼任监督人员的办法,让临床医生也参与到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管理中来,尤其是对漏报病例的筛查,可充分发挥临床医生的专业特长,同时还能降低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工作负荷,有助于医院感染管理病例报告工作的认真落实。

参考文献

[1]牛红玲.中医医院的院感管理工作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08(16):144.

医院新项目申请报告 篇4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企业职工的劳保医疗制度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费医疗制度,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又在农村发展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些都对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保障职工健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却暴露出了很多的缺陷。主要体现为由于企业规模不同、效益不同、职工队伍年龄结构和健康状况不同,医疗费用的负担很不均衡;是这种制度导致的医疗费用不合理支出越来越多,企业和国家的负担越来越重,最终使国家、企业和职工都受到损害。

根据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财政部、国家计委《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的规定,该项目为非营利性综合医院。该项目是对某市原有医疗体系的一个补充与完善。能够进一步健全某市医疗卫生事业。

武汉项目申请报告

武汉项目申请报告

武汉医院建设项目申请报告编写目录

第一章 总 论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第三章 市场分析

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第五章 产品、技术及设备方案

第六章 工程方案

第七章 节 能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九章 劳安全卫动生

第十章 消 防

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

第十二章 项目实施进度及招标

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十四章 财务评价

第十五章 风险分析

第十六章 社会评价

第十七章 结论及建议

附表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1.敬老院建设项目申请报告

2.项目备案申请报告

3.学校种植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请报告

4.最新建设项目立项申请报告参考模板

5.建筑项目申请报告

6.技改项目申请报告

7.项目奖金申请报告

8.水利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9.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格式

医院政风行风建设情况报告 篇5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政府纠风办和卫生局纠风办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始终坚持“纠、建、管、评”并举的指导思想,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在全院扎实开展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通过宣传发动、自查自纠、整改落实等阶段的工作,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使人民群众初步感受到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带来的实际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现将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根据卫生局要求,我院迅速响应、积极行动,召开了医院党委会议,研究成立了政风行风评议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书记负总责,党委成员分工负责,纪委监察部门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干部职工和群众广泛参与的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格局。

机构成立之后,医院党委制定了《xx市第二医院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实施意见》、《xx市第二医院纠风和行风建设责任制度》、《xx市第二医院关于对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的处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书》和《行风建设和纠风工作责任书》,明确了各科室责任人是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切实做到“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工作措施”三到位,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证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落实。

二、围绕工作重点、自查自纠,狠抓纠建并举

自查自纠是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也是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中最具有实质性的工作。全院上下紧紧围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注重预防、纠建并举,不断推动工作新进展。

一是明确工作重点。职能科室要把工作效能、工作作风、廉洁从政、信访接待、院务公开等作为评议的重点;临床科室要把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纠正大处方、滥检查、过度治疗、回扣提成、收受红包等不正之风作为评议的重点。要求各部门各科室在自查自纠过程中要端正态度,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客观评价自己,认真查找政风行风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做到敢于揭短亮丑,对存在问题不遮不掩。

二是广开言路、收集意见。我们注重广开言路,多渠道收集群众对医院的意见和建议,画好“自画像”。㈠今年我院完成了中层干部岗位调整工作,制定了每个科室主要负责人的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了每个中层干部的职责和目标,并明确各科室主要负责人的纠风工作责任,要求中层干部带头认真落实“三项制度”和“十个严禁”,认真履行卫生纠风工作责任制,严禁中层干部作风慵懒、吃拿卡要、不守纪律、不讲效率、不作为乱作为等。召开有关会议,对我院中层干部进行了无记名民主评议活动,有利促进了每个中层干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提升了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㈡我院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十月份广泛征求广大职工意见,汇总出建设性意见44条,其中“医院环境建议”、“食堂服务管理”、“评选服务明星”、“下乡服务”、“病房环境改善”、“医疗设备更新”等合理化建议,得到医院高度重视并积极进行落实。㈢通过无记名的方式,向门诊病人、出院病人发放200余份问卷调查表,广泛听取各类人员的意见和建议。㈣我们还聘请了分别来自人大、政协、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乡村医生、社区自由职业等不同单位不同行业的20余名同志,为医院政风行风评议特邀社会监督员,医院领导与特邀社会监督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主动听取他们对医院政风行风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特邀社会监督员针对医院政风行风情况踊跃发言,对医院的政风行风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三是纠建并举、摸清底数。在工作效能方面,主要查看行政服务是否便捷、高效、优质,有无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在工作作风方面,主要调查服务态度如何,有无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在廉洁从政方面,主要掌握有无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有无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利益现象。在信访接待方面,主要了解处理群众反映问题是否及时合理、是否及时反馈、是否主动征求群众意见。在院务公开方面,主要对行政权力运行是否公开透明、有无暗箱操作现象、处理问题是否公平公正进行摸底。对临床医技科室的自评互评涉及医德医风和文明服务两个方面,以真实了解科室行评工作情况。

三、整改落实、注重结合,促进工作进步

在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不断开拓政风行风评议的新途径;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基本要求,不断强化政风行风建设的新举措;以民主评议为载体,不断构建平安和谐医院的新平台;以源头防治为着眼点,不断完善预防不正之风的新机制;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不断取得医院政风行风建设的新成效的指导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针对自查自纠出来的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分为质量管理类、医疗服务类、物价政策类、医院管理类等问题,实现五定(定问题、定措施、定责任、定领导、定时限),逐一抓整改落实,做到了四个结合。

一是注重与医院中心工作相结合。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不是为中心工作泼冷水,相反,行风好转更能促进医院各项工作的提高。例如我们开展的“优秀科主任”、“优秀护士长”“明星护士”评选活动,其标准可谓是全面考虑、全面测评,从而全面促进科室工作进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卫生行政部门关于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要求,端正办院宗旨和办院方向,切实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通过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作为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核心内容来落实,努力打造“百姓身边的医院,百姓住得起的医院”;进一步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医;努力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作风,注重诚信服务,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加强财务管理,规范收支活动,完善分配办法,控制医药费用;严格医药价格管理制度,杜绝不合理收费。通过与这些活动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注重与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相结合。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中,我院向社会做出了“十项承诺”并付诸实施:365天天天应诊、门诊免挂号费、免停车费、免费为病人提供早餐、提供开水、洗衣、理发、免费为术后患者送萝卜汤、开设扶贫病房、对无主病人实行人道主义救治并负责联系相关部门、对流浪乞讨人员负责医疗救助,向中西医结合医院及传染病医院联系护送相应流乞患者,协助救助站遣返流乞人员,维护了社会形象,体现出了和谐社会的温暖。仅免费为住院患者提供早餐一项,自2010年1月至9月就供应早餐95057份,金额达142585余元。扶贫病房1~10月共为195人次减免费用111750元,惠民优惠卡发放1.6万张,优惠金额65700余元,为患者洗衣420余件,理发34人次,救治社会流乞人员11人,转诊1人,遣返2人。救治无主病人2人,耗资4万余元。通过办实事,达到了情为民所系、利为患所谋的目的。

三是注重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相结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目前医患关系中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问题,一方面,积极引导广大医务人员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和国有医院的公益性质,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费用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尊重患者的意愿,设身处地体恤患者的痛苦、体谅患者困难,视病人为亲人,为患者提供温馨、细心、爱心和耐心的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落实病人知情同意制度,帮助患者了解医学规律和医疗特点,理解医务人员的难处,通过医患双方的努力,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努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四是注重与医院形象工程相结合。我院先后开展了“三进二送”创先争优活动,一是进军营开展科技拥军活动;二是进社区到乡村开展义诊活动;三是到老干部家进行慰问活动。在开展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市场阳光服务活动中,我院组织机关后勤人员和各科专家从相毗邻的马头和北张庄开始,辐射面远至老区涉县的各个乡镇卫生院及农村,共开展较大的义诊活动20余次,义诊小分队驱车深入乡村进一步搞宣传活动上百次,使义诊活动真正深入到了千家万户,有力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我院还派专家走进企业给干部职工讲课;进社区宣传、义诊,搞健康咨询活动,并到陵西小学和浴新南小学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进行麻疹疫苗接种,保证了学生上课学习不受影响;特别是十月份以来,在杨院长的亲自部署安排下,下乡活动走向了长期化和正规化,党员带头,机关后勤干部职工认真落实,临床一线主任、专家和医生密切配合,使下乡工作达到了新的高峰,解决了关系群众和企业的切身利益问题,密切了党群关系,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提供了健康咨询保障。向乡村医生赠送心电图仪,开展心电图知识讲座,支持农村医疗,展现了我院良好的社会形象。

我院落实一日清单制度、公示制度,规范公开内容,创新公开载体。按照工作计划,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院务公开的实施方案”,编制了公开目录,绘制了院务公开流程图及配套的院务公开保障制度,院务公开形式包括院务公开栏、电子滚动屏、院报、医院网站、简报、各类会议、决议等。对大型基建项目、器械采购等均实行公开招标并公示,有效预防了腐败的滋生,增加了工作透明度。

四、强化认识,注重服务,构建长效机制

通过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深入开展,我院政风行风建设有了新的进步,取得了一些效果,有力地促进了医院的全面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增强了行风建设的紧迫感。通过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全院广大员工深刻认识到,开展行评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积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和谐邯郸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树立医疗行业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同时,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扎实深入开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程度,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关系到医院的长远发展。随着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不断深入,全院广大员工对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进一步加深,自觉参与意识有了进一步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有了进一步提高。

二是进一步使“医疗窗口亮起来”。根据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率,按照卫生局“医疗窗口亮起来”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进一步加强使“医疗窗口亮起来”活动。

1、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要求医务人员对患者满腔热忱,高度负责。推行文明用语和服务礼仪,落实首问和首诊负责制,24小时随走随办出院手续制度,杜绝服务忌语和服务态度“生、冷、硬、顶、推”现象,患者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满意率力争达到100%。

2、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以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为抓手,强化医务人员“三基、三严”训练和工作纪律,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严格执行卫生法律法规、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医疗服务价格政策,认真落实临床检查结果互认、药品集中采购、费用清单制等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处方管理,推行院务公开和药品用量动态监控,强化对超常处方预警和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检测,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努力做到服务零距离、诊疗零缺陷、患者零投诉、差错零发生、违纪零记录,确保医疗服务及时、安全、优质、价廉。

3、改善服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按照“程序最简、效率最快、时间最短、服务最优”的要求,简化就医环节,缩短医疗流程,提升工作效率,使就医流程井然有序、顺达通畅;开设急诊病人绿色通道,实行24小时急诊服务和检验检查结果限时报告制,门诊实行义务导医导诊服务,确保患者就医方便、快捷。

4、优化服务环境,塑造良好形象。利用横幅、标语、电子屏幕等宣传“医疗窗口亮起来”活动,营造争先创优氛围;在显著位置设立就医标识并搞好环境卫生,消除“脏、乱、差”现象,为患者创造安静、宽敞、明亮、洁净、温馨的就医环境;要求工作人员挂牌上岗服务、设立投诉台、明确24小时投诉电话,接受患者监督,规范文明服务窗口言行。

三是进一步探索了行风建设长效机制。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以来,我院紧密结合实际,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在抓好整改的同时,注重探索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修订完善了《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暨行风建设的考核考核奖惩措施》、《“医疗窗口亮起来”活动实施方案》《落实和完善卫生纠风工作责任制的实施办法》、《进一步贯彻落实“三项制度”的实施方案》、《新农合基金运行监控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和《明确职能科室主任负责人工作职责的通知》等。通过建立健全政风行风管理相关规定,进一步加强了医院廉政文化建设,营造了廉洁行政、廉洁行医、依法行医的良好氛围。我们在工作中还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原则,在积极探索政风行风建设机制上下功夫,加强教育,注重预防,切实提高全体人员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夯实加强政风行风建设的思想基础。

医院行业作风建设自查报告 篇6

一、概述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院党委书记王军为组长的医院信息公开工作领导小组,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龚希若任领导小组副组长,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医院信息公开工作的协调联系,并指定专人负责信息发布工作。同时,明确各科室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建立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有关科室和人员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二)编制《指南》《目录》。按照市政府有关规定,编制了医院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明确了公开信息的范围和内容,并按照指南和目录,对医院信息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分类。本院主动向社会免费公开的信息主要有概况信息、法规文件、发展规划、工作动态、人事信息、财经信息、公共服务、其他需要公开的信息等8类。

(三)完善工作制度。为推进医院信息公开工作深入开展,我院制定了各项相关工作制度,为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奠定了基础。一是严格公开程序。制定了医院信息公开操作规程、保密审查制度,对应主动公开的信息,规定了审核公开程序。二是统一公开时限。在操作规程中,对信息公开的时限作出了具体规定。应主动公开的信息,动态类要求在10个工作日内公开,文件等常规类在5个工作日内公开。三是规范公开格式。由专职人员,按照规定统一发布各类信息,确保公开信息格式的统一规范。四是细化工作职责。制定了责任追究、社会评议、考核方案,把职责细化到岗到人,建立了“科室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分工负责,职能科室具体承办,逐级审核把关,纪检监察督促检查,干部职工共同参与”的医院信息公开职责体系。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我院以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平台为主,医院网络、院报及其他媒体为辅,累计在市政府信息公开网络平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245条。机构设置等概况信息39条,工作动态类信息72条,法规文件、建议提案类91条,人事变更、规划计划、工作统计等其他信息43条。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我院没有收到书面或其它形式要求公开医院信息的申请。

四、医院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我办政府信息公开无收费情况。

五、因医院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

无因医院信息公开被申请行政复议或被提起行政诉讼、行政申诉情况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试析医院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 篇7

随着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加强和信息化程度的提升, 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期望与需求不断改变。如何建立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财务报告模式, 是目前医院管理者与财务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医院管理需求, 分析原有财务报告模式的不足, 提出医院财务报告模式改进建议。

一、现行财务报告模式存在的问题

1. 报送方式缺乏灵活性。

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通用的标准报告模式。这种通用的财务报告的好处在于降低了提供信息的成本, 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共性需求。但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具体决策及其模式千差万别, 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也必然各不相同, 通用财务报告显然难以满足所有使用者的信息需要, 导致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大大降低。同时, 现行财务报告的格式, 项目编排以及报送方式都是统一的, 缺乏灵活性。

2. 信息内容提供不够完整。

(1) 信息披露不完整。信息完整性是财务报告模式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在目前的财务报告中, 各个项目只是浓缩了主体的经济活动, 掩盖了医院个别经济活动的特性。比如存货信息披露不明细, 医院的存货包括库存药品、库存材料等, 在这些存货中有无积压过期、或库存量是否合理等。对于决策者来说, 这些经济活动的个别信息很多时候要比综合信息用处更大。

(2) 分部信息提供不足。大型医院往往下辖多所分院或分部, 因区域分布不同, 其绩效水平、物价水平、成本构成、收益率等都有差异, 合并报表就显得过于笼统, 无法揭示各分院所面临的绩效和风险。

(3) 忽视非财务信息。当今医院的经营环境已发生较大变化, 非财务信息的决策价值越来越重要。信息使用者更关心经营业绩信息、管理成效的分析评价、背景信息等非财务信息, 更关注社会效益和效率等社会公益的履行情况。

(4) 缺乏预测性信息。随着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加强, 医院管理者还需了解未来的经营发展情况。而现行财务报告无法提供有关预测性信息。

3. 数据信息具有一定滞后性。

(1) 现行财务报告反映的是资产的历史成本信息, 然而, 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 技术更新的变化, 已使其失去本来的面目。而且, 现行财务报告还允许采用和选择摊销、折旧、递延、预提等不同会计程序和方法, 从而使报表上反映的资产数额不能真实地表达其经济价值, 不是高估就是低估。

(2) 现行财务报告以权责发生制为编制基础。权责发生制强调的是收入与费用的归属时期, 而不管是否在本期实际收付现金。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物价波动已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 如果继续采用这种形式的收益表将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发展。

(3) 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根据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 一般按年、月编制。这种报告在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 信息使用者可以大致准确地预测本单位下一年甚至以后几年的财务状况。但面临的现实是, 市场竞争加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这就使得现行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差, 会计信息滞后, 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二、改进财务报告模式的原则

综上所述, 改进医院财务报告模式很有必要, 但在实际操作中应把握好以下四原则:

1. 满足需求原则。

为尽可能满足与本单位相关的上级部门和本单位管理者的信息需求, 应采用规范法和实证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使用者的具体信息需求。规范法就是事先通过目标预测, 推断出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以及对信息的使用方式;而实证法则是指通过使用者的实际需求, 在现实中对使用者的需求进行验证。在实际操作中, 应两者互相补充, 互相促进, 从而建立切实可行的财务报告框架体系。

2. 有效披露原则。

有效披露原则要求财务报告中的信息对于使用者的需求来说都是有效的。财务报告在披露信息时, 应注意发挥有效信息作用, 避免繁杂无章, 加大劳动成本。必须控制过量信息, 根据所提供信息的被利用情况, 确定哪些属于有效信息, 哪些属于过量信息, 对于过量信息不再予以披露。

3. 报表优先原则。

随着经济的进步, 财务报表逐渐演变为财务报告, 但财务报表一直都是财务报告的核心内容, 对于外部使用者来说, 有助于进行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基本是由基本财务报表构成。因此, 进行财务报表的改进是财务报告改进的基础。

4. 成本效益原则。

财务报告的成本效益指的是单位在完善改进财务报告信息之后所获得的利益, 包括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效益等。进行财务报告改进时, 要以其成本效益最大化为原则。

三、财务报告模式的改进对策

1. 增加非财务信息披露。

财务报告的本质就是单位经营情况的披露, 因此, 加强财务报告的改进, 就应该加大信息披露的作用。一方面, 扩展披露信息的范围, 更多地反映非货币信息, 比如人力资源、资产效能、运行势态等。另一方面, 扩展前瞻性信息, 即单位面临的机会和风险;管理当局的分析评价;背景信息, 包括行业运行情况, 单位发展目标等。

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方式比较灵活, 可用文字或数据形式在报表附注、年度财务报告等处加以说明。

2. 编制预测财务报告。

预测信息主要包括单位发展前景、经营预测、远景规划, 单位经营面临的机会与风险等。当然, 预测信息的提供也应当注意成本与效益。预测信息一般可采用上年、本年和下年三栏式结构来编制保本经营预测表、资产负债预测表和现金流量预测表等。

3. 编制分部报告。

分部报告通过将单位所有附属机构的重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按地区、行业和经营项目等分解归类, 完整反映财务状况, 也可以向各信息使用者提供个别分部的财务信息。

4. 提供实时报告。

为克服现行财务报告时效性差的问题, 可在保留现行定期报告模式的同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报告, 以使医院管理人员适时地得到财务和非财务的动态信息。

5. 加强精细化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科学方法, 是进行精细化规划的依据和前提。精细化财务分析主要是通过现代化手段, 将经营中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展现和从多个层次去跟踪。同时, 还要通过精细化财务分析, 去研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方法。财务精细化管理要求财务分析要“从财务的观点看经营, 从经营的观点看财务”, 也就是说, 不但要从财务视角剖析经营现状, 还要对未来经营提供财务支撑。

6. 关注区域卫生经济信息。

医院是社会公益性医疗机构, 因此更应关注区域卫生基本概况, 如:医疗服务现状, 医疗资源配置状况, 区域人口及医疗服务需求, 以及政府投入政策与机制等区域卫生经济信息等。

摘要:随着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加强和信息化程度的提升, 人们对会计信息的期望与需求不断改变。如何建立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财务报告模式, 是目前医院管理者与财务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针对医院管理需求, 分析原有财务报告模式的不足, 提出医院财务报告模式改进建议。

关键词:财务报告模式,分析,建议

参考文献

[1] .医院会计制度.财政部、卫生部发布, 2012年实施

[2] .医院财务制度.财政部、卫生部发布, 2012年实施

[3] .杨博.试论当前我国的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 2006 (8)

中医院建设项目报告书 篇8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分析;监测;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562.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30-02

1前言

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剂型的不断增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ADR)和药源性疾病已受到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关注,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是合理用药的重要依据,是加强药品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及减少医患纠纷的重要手段和措施。笔者对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集上报的71例ADR进行统计分析,并总结了ADR的一般规律和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降低ADR发生率。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ADR病例来源于我院20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集的71例合格ADR病例报告表。

2.2 方法 将收集的ADR报告,按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引发ADR的药物、药物剂型、用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给药途径与ADR的发生 由统计结果可知,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ADR为主,占总例数的83.09%。不同的给药途径致ADR发生的比例详见表1。

4讨论

4.1ADR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71例ADR报告中,患者年龄最小1岁,最大86岁,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生率最高,提示中老年患者是ADR监测的重点对象之一。中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各脏器功能减退,患病的机会逐步增加,用药的种类相应增多,加之其药物代谢减慢,发生ADR的机会和程度就高于其他年龄段。因此,中老年患者用药,应适当调整剂量,尽量减少合并用药的数量,并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可能出现的ADR,及时作出处理,减少ADR的危害性。此外,发生ADR女性多于男性。这与药源性疾病的性别分布一般规律(一般来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 一致。

4.2ADR与用药途径的关系,由表1可见,ADR发生率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59例,占总例数的83.09%)。其主要原因是:首先,静脉给药时药物直接进入人体,无肝的首过效应,故药物浓度较高,对机体的刺激较强;其次,静脉给药不但对药品的质量要求较高,而且对输液的整个操作过程要求较严;另外,注射剂为保持其稳定性而加有缓冲液、防腐剂或其他添加剂,这些也有可能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增加[1] 。因此,建议临床给药时,应尽量减少静脉给药,遵循“可口服勿注射”的基本原则。静脉输液时应注意控制给药速度,尤其是对某些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更应谨慎。

4.3ADR与使用药物的关系71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品种达39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和中药制剂居前两位,而抗微生物药的ADR以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居多。目前抗菌药物的使用很普遍,临床科室必须根据《抗菌药临床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减少或避免无明显指征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情况。随着中医药事业发展,一些中药制剂、新剂型的不断涌现,使中成药使用呈上升趋势,其ADR的发生也随之增多。尤其是中药注射液,因其多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不易提纯,原药材质量及制备工艺对其质量影响很大,来自不同厂家及不同批号的药物间质量波动也很大,许多注射剂与大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极易引起ADR[2] 。

4.4ADR的临床表现,71例ADR报告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有41例(57.75%),其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①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而且不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②各种药疹主要为变态反应所致,而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的本身即为全抗原,有的则是半抗原,进入人体后较易引起变态反应[3] 。在所收集的71例ADR报告中,某些ADR报告对ADR的临床表现、合并用药、治疗及愈后等描述不够完整,需不断完善。通过对我院71例ADR报告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药物本身、患者自身体质、临床应用等),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应明确药物与药物、药物与机体间的相互作用,做到谨慎、合理的选择用药,以期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参考文献

[1] 郑策,梅丹,王兰,等. 关注制剂中辅料的不良反应[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9):644.

[2]王霞我院104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8):1183.

上一篇:简单的期末考试黑板报下一篇:学生代表大会会议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