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

2025-03-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精选8篇)

二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 篇1

题:比一比

型:展示

时数:1时

案 教

自我挑战第一关:基础知识面对面

1、在()里填上﹥、﹤或=00()499

260()260

3000()3010828()808

234()2143

0000()99992、按要求排一排:(1)3001

3010

3100

003﹤﹤﹤

(2)6246

6426

6624

6264﹥﹥﹥﹥()第二关:基本技能来展示

1、按规律填数:9070、()、()、()

(2)400、4100、()、()、()

(3)397、387、()、()、()(4)9002、8999、()、()、()

2、按要求回答:

999

1)900、(82

640

847

(1)那些数在300-400之间?()(2)那些数在600-900之间?()(3)最接近1000的数是哪一个?()

(4)把这些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第三关:综合能力展示。

1、下面的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12()9﹥12712、用

3、、7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比600小的三位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位数和四位数的比较方法。

2、在比较散位数和四位数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以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三位数和四位数的比较方法。

三、教学过程小组交流1分钟,提出自己的疑问供小组成员讨论。展示20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三关的内容,同学认真听,认真评,并提出质疑。最后小结分钟。

二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 篇2

导学案

日月潭

魏家庄小学 刘现荣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有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自主感悟描写日月潭景色的句子,体会那里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宝岛台湾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教法与学法指导:分步导读,加深体验 教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中国地图、多媒体课件或图片、音乐磁带、师生搜集的台湾及其他风景区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

1、展示交流。出示日月潭的风光图片:这是什么地方?(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这里就是我国宝岛台湾著名的风景区日月潭)。(板书课题)你们对日月潭了解吗? 把你课外搜集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日月潭的向往;交流与展示,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谈话质疑。师:孩子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学生畅所欲言)今天我要带领大家去祖国的宝岛台湾游览,欣赏一下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板书课题)师生在地图上找到台湾的位置。

师:看到课题你们有哪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教师进行梳理:日月潭在什么地方?它的名字是怎么来的?那里的风光怎么样?)

【学会质疑是提高读书质量的有效手段。虽然这些“疑问”开始时是杂乱无序的,但是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并结合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和整理,将最有价值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提高与文本对话的深度和广度。】

1、轻声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做上标记。

2、同桌互相检查读文,没读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再听听学习伙伴是怎么读的。【阅读的过程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通过学生反复读文感知,既巩固了识字,又提高了朗读水平,培养了语感。】 识字

1、小组内由组长带领认读生字,注意读准后鼻音“朦、胧、境”,前鼻音“环、隐”,还要注意“绕”读第四声。

2、组内自主识字交流:这些生字哪些你已经认识了?是怎么记住的?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熟字加偏旁、猜字谜、联系生活经验等)

3、教师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夺红旗——抢摘“丰收果”——竞猜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教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在游戏和活动中巩固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读议

1、默读课文,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哪些能解决了?哪些还有困难?

2、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教师相机进行点拨指导。

(第一自然段写日月潭的位置;第二自然段写日月潭名字的由来;三四自然段写那里的秀丽风光。)【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尝试解决,利于提高读书效率,享受阅读的乐趣。长此以往,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引导学生走上良性的阅读轨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交流

日月潭的位置: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练习说话:日月潭在(第一句话说日月潭在台湾省,第二句说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教师引导学生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2、联系上下文理解“群山环绕”和“名胜古迹”的意思。日月潭名字的由来:

1、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写名字由来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结合朗读,教师画出日月潭的平面图,学生画出日潭和月潭的位置。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填空:

湖的北边像(),叫();湖的南边像(),叫()。

3、比较感知,指导朗读。

(1)北边像太阳,叫日潭;南边像月亮,叫月潭。

(2)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弯弯的”写出了月潭的形状,太阳虽然不会变,但“圆圆的”可以跟“弯弯的”对应,读起来有美感。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了准确用词的好处。)

读第二自然段要突出形状特点,使人明了日月潭的名字是根据它的形状特点起的。

4、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说日月潭名称的来历。【交流是检查学生与文本对话阶段性成果的一种方式,也是生生互动的主要方式。在师生的交流反馈中,学生会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主阅读的乐趣。】 背诵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一、二自然段。(看图背诵——想象背诵——根据板书背诵)练习

结合插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日月潭的位置和名字的由来。书写

1、学习书写“岛、展、环、绕、建、纱”。教师根据实际重点指导:“展”字竖提左边不要多一撇。“建”字的 偏旁要与走之儿区别。

2、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交流展示。

第二课时

复习

1、认读词语卡片:猜词卡——以打擂的形式抢读。

2、分组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交流

1、默读三、四自然段,划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句子。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多媒体课件播放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景色:湖面上飘荡着薄薄的雾是什么样子?看到“蒙蒙细雨中的日月潭”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运用多媒体课件将文本语言还原为生动可感的意想,让学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对日月潭的风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备,有效渲染了气氛。】 朗读

1、指导读文:第三自然段中第一句要突出雾的特点,“薄江”、“隐隐约约”读得轻一点。读第四自然段第一句时,音调可稍高,突出晴天日月潭的艳丽之美,第二句要舒缓,声音较虚,突出下雨时日月潭的朦胧之美。

2、学生练习读——范读——配乐读 读思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吸引”的意思。

2、根据教师的提问,学生读最后一句话: ①什么吸引了游人?(突出“风光秀丽”)②日月潭吸引了谁?(突出“中外游人”)

③日月潭吸引了多少中外游人?(突出“许许多多”)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采用问读的方式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与情感进行个性化朗读,注重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感悟,增强了他们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3、配乐朗读全文。背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中喜欢的部分。实践

1、交流日月潭的资料,进一步了解日月潭,争做最佳“小导游”。在给同学作介绍时,力争用上积累的好词佳句。

2.办个“宝岛台湾知多少”的图片展。把搜集来的图片配上简要的说明,办个小展览。【挖掘课外资源,拓展文本,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加深入。】 写字

1、学生观察其他六个字的写法,注意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巡视,强调“隐约、茂盛、省”中“点”的位置和写法,同时重点指导:隐:左窄右宽,右边“急”字中间的横不要超出右边的折笔。茂:关键是下边的“戊”字,斜钩要有力度,右上的点不可漏掉,中间不能加点(与“戌”不同)。省: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3、学生再写,体会字的结构和书写规律。

4、班级展示学生作业,评选“小小书法家”。

【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的规律,大胆进行书写尝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保证了写字教学过程的实效。观察发现,书写评议,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写字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写字能力。】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群山环绕:指日月潭四周有很多山,被群山包围起来。

名胜古迹:指前人遗留下来的建筑。

朦胧:模糊不清。

仙境:指传说中神仙住的环境优美的地方。相关链接:

1、阿里山。阿里山在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塔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塔山海拔二千六百多公尺,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这里所产的是世界罕见的高级建筑木材,如台湾杉、铁杉、红绘、扁柏和小姬松,称为阿里山特产“五木”。到了阳春三月,阿里山又成为一个绯艳绚丽的樱林。这里的樱花驰名中外,每年二月至四月列为花季,登山赏樱花的游人络绎不绝。山上有高山博物馆,陈列各种奇木异树,高山植物园内种有热带、温带、寒带数百种植物,游人既可饱览林海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波澜的胜景,还可增加见识。

2、国父纪念馆。位于台北市仁爱路四段,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年诞辰而兴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纪念馆占地35000坪,为宫殿式建筑。馆外有中山公园环绕,还有九曲桥、池塘、假山、柳树等景色点缀。馆内四大展览室装饰精美,设计新颖,展示中华民国建国史及现代名家艺术品。此外,馆内的表演厅、灯光、音响设备一流,经常举办高水准的音乐会。国父纪念馆成为市民户外活动、休闲以及欣赏艺术,文化演出的综合性场所。

板书设计

9、日月潭

日潭

月潭

反思:在教学时,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没有范读感到很遗憾,觉得学生的朗读比较少,忽略了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的情景,这是本堂课我认为最失败的地方,今后我一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多朗读,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来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在本堂课中,我重复性的语言较多,今后我要多注意自己在课堂的语言表达,做到语言精练,让学生易懂。这些也是我今后努

力的方向。

练习设计:

二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 篇3

年级: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 :日出

备课人:八年语文组              备课时间:2 月 25 日

一、学习目标 :

1. 了解黄省三、李石清、潘月亭三者地位状况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

2. 体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潜台词的运用及其作用。

3、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二、重点:体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潜台词的运用及其作用。

三、难点: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四、自主学习内容

1. 文中黄省三与李潘二人有几次冲突,最终怎么解决

2. 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有哪三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黄省三:

李石清:

潘月婷:

五、探究交流

1. 指出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的作用。

①那你可以到街上要--

②您说,要我去--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2. 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六、训练检测:

1、在对话和朗读中,对有些要强调的字眼应读得重一些。下列台词中哪个词应重读,请在括号中写出

○1李石清:  又是你,谁叫你到这儿来找我的?(    )

○2.黄省三:  我在银行里一个月才用您十三块来钱,我这儿实在是无亲无故,您辞了我之后,我到哪儿找事去?(    )

○3.潘月亭:  把他拉下去。放在别的屋子里面,给他拍拍捏捏,等他缓过来,拿三块钱给他,叫他滚蛋!(    )

2、说话时重音不同,意思的侧重点往往也不同。请在应该重读的词语下加着重号,使括号内外的句意相吻合

(1)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太少了!)

(2)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真不少!)

(3)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

(4)你为什么打他?(该打的是我。)

二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 篇4

(二)》

导学案教学案

课题 轴对称(二)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为此,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帮助学生完成这一内容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看一看等活动,使学生完整地经历制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理解。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剪刀 长方形或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导入。(5分钟)1.说出下列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第 1 页 2.说一说轴对称图形有哪些特征。

3.导入新课: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轴对称图形。1.观图,说出自己的判断。2.叙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3.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准备学习新课。1.下列哪些数字和文字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究新知。(20分钟)1.学做轴对称图形。

(1)课件出示教材25页第一个例题。提问:你看懂了什么?(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要求:按照刚才的步骤自己制作一个喜欢的图形。(3)组织学生交流。

提问:你们剪出的都是轴对称图形吗?制作轴对称图形关键的一步是什么? 2.看图猜一猜。

(1)课件出示教材25页第二个例题。

提问:这两个图形的另一半分别是什么样的?整个图形是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

要求:说出猜测的结果和依据。(3)组织学生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

第 2 页 思考:怎样剪出完整的花瓶和短袖上衣呢? 3.猜一猜,选一选。

(1)课件出示教材25页第三个例题。提问:你看懂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剪出的两个圆分别在对称轴的什么位置?与之相对称的圆应该在什么位置?(3)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想法。

1.(1)观察图示,明确按照图示呈现的步骤可以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2)进行实际操作,先把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对折,然后剪出所需要图形的一半,再展开。

(3)展示各自的作品,发现:剪出的都是轴对称图形。要制作轴对称图形,关键的一步是对折。

2.(1)观察出示的图片,知道它们分别是两个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想象它们的另一半及整个图形的样子。

(2)集体交流猜测的结果,并说出自己是怎样猜的。如:因为它是轴对称图形的一半,所以对折后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应该完全重合,所以右边的半个图形应该与左边相同,左边是花瓶的一半,右边就是另一半,合在一起就是一个花瓶。(3)将附页1中的图4剪下,按照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先沿对称轴对折,然后沿着已知图形的边线剪下,打开,看看

第 3 页 与自己的猜想是否一致。

3.(1)看图,阅读文字,明确题意:从四个备选答案中找出正确的一个。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把自己的想法跟同伴说一说,再进行集体交流,明确正确答案是图(3)。

(3)动手折一折,剪一剪,展开后观察整个图形,汇报自己的发现。

2.下面的图形是由哪张对折后的纸剪下来的?连一连。(1)(2)(3)3.将一张纸对折两次后,剪出如图所示的小洞,展开后得到的图形是()。

三、巩固应用。(10分钟)1.自己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2.完成教材26页2题。3.完成教材26页3题。

1.动手操作,按照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步骤随意剪出一个图形,然后展示交流。

2.先猜一猜,再利用学具剪一剪。3.先读题,明确题意后选择正确答案。

4.一个图形从镜子中看到的样子如右下图,你能猜出这个图

第 4 页 形本来的样子吗?在正确图形下面的()里画“○”。

四、全课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二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 篇5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3、理解歌词大意。目标达成: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理解歌词大意。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作者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 》、《 》、《茫茫的西伯利亚》、《 》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赢得了“ ”的光荣称号。

2、读准字音

磅礴()()澎湃()()

气魄()高山之巅()狂澜()哺育()浊流()屏障()解释词语 狂澜: 山巅: 哺育: 滋长: 【创境激趣】

1.本课的题目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也是题眼?

2.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3.歌词中 “啊!黄河!”出现了几次?起了什么作用?

4.诗歌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的? 【自学导航】

1.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心目中的黄河象征什么?具有什么精神?

3.根据“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划分层次并能概括大意

4、课文的结构

5、本文从那几个方面赞颂黄河的精神?

6、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7、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2、“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几次?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3、诗人反复吟唱:“啊!黄河!”,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出这三层的情感与气魄呢?

4、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 【展示提升】

典例分析 知识迁移 【强化训练】

1.“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运用 拟人 的修辞手法,表达了 华北 人民在日寇的铁蹄下奋起反抗的情绪。

2.“黄河”“河东”两句表明了华北人民抗敌的 有利的地理位置。

3.“万山丛中”和“青纱帐里”两句叙述了 华北人民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全民皆兵,英勇抗敌的事迹。

4.“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描写了敌后的广大军民拿起简陋的武器英勇抗敌的形象。

5.四个“保卫”运用排比修辞手法,表达了 中国人民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归纳总结 】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本文讴歌黄河历史的悠久、气势的雄伟及精神的坚强伟大。作者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板书设计】 保护我们的黄河——

我们的母亲河!【教学反思】

《马说》导学案 (八年级下册) 篇6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会文章的寓意。

3、培养振兴民族,奋发有为的高尚情操。

【学习重难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师寄语: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案】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常常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

一、课前自读

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祗()槽枥()()石()骈()策()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疏通文意

【探究案】

二、合作学习

1、找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才美不外见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2、同桌结合,一人读课文,一人参考课下注释翻译。注意标注以下知识点:

三、找出疑难交流解决

四、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

(一)一字多义。2、词类活用。3、重点词语。4、重点句子。

1、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3、骈死于槽枥之间策之不以其道鸣之不能通其意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

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词类活用:

策之不以其道

(三)字词解释: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执策而临之

【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6、虽有千里之能

(四)翻译句子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骈死于槽枥之间: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其真无马邪?

6、其真不知马也:

五、读课文探究问题

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2、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

3、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是哪些,结合内容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

1、怎样理解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寓意?

2、成才的关键在于有无伯乐,还是在于有无日行千里的能力

七、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学后反思】

八年级地理下册导学案 篇7

设计者:陈博文审核人:李荣荣

授课时间:2012年5月 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难点: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1.选择题

(1)京沪铁路经过下列哪个城市()

A.武汉B.南京C.杭州D.上海(2)在武汉交汇的铁路线有()

A.京九线B.京广线C.汉丹线D.京沪线(3)被誉为“九省通衢”的城市是()

A.上海B.重庆C.武汉D.杭州

(4)长江最长支流在下列哪个城市汇入长江()

A.上海B.长沙C.重庆D.武汉(5)关于上海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最大城市B.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C.全国最大的科技教育中心D.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港口

2.绘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简述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二、合作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拓展延伸:

结合所学内容、分析黄河沿岸没有成为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原因。(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分析)

四、系统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是承东启西的纽带。长江沿江地带拥有很多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五、巩固练习:做《综合能力训练》相关题目。

二年级下册音乐导学案 篇8

课题:6

(1课时)

一、目标展示:(1分钟)

1、努力培养自我朗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2、体味歌词意境,把握作者感情。

3、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二、自主学习:(14分钟)

1、你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吗?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地区;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2、你知道《黄河颂》的创作者是谁吗?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出生在湖北光华县。1927年在中学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创作了《五月的鲜花》歌词,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3、音乐欣赏:

4、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澎湃(  )(  )       气魄(   )      高山之巅(   )      狂澜(   )

哺育(     )          浊流(  )       屏障(   )

5、齐读课文,思考:

(1)开头的朗诵词的作用是什么?

(2)歌词包括几层意思,你能概括一下吗?

三、质疑交流、合作探究:(10分钟)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字是关键词?

2.诗中三次出现的“啊,黄河”有什么作 用?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黄河的英雄气概的?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归纳总结:(5分钟)

你认为全诗是写一种气势,还是写一种精神?你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指什么?

五、检测训练:(10分钟)

1. “望黄河滚滚”的“望”字,统领诗中哪些内容?

2.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出文中相应的诗句。

诗中所“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谨严。先是近镜头特写:                 ;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                  ;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                ;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                     。

3.为什么说黄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4.诗中说“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5.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摇篮。诗中说:“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你能从历史长河中撷取一朵浪花来解释一下吗?

导学更新

教学反思:

等级评价:

良()

一般()

课题:7《最后一课》导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结合小说背景理题目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学习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学习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

【学习方法】比较法,讨论法,点拨法

【预习积累】

1.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后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小说的基本知识:

■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2.给加点字注音

捂(        )      戒(       )   郝叟(        ) (        )   膝(      )   诧(       )

钥匙 (      ) (     )    祈祷(      ) (      )    哽住(      )   挟(      )懊悔(      )

4.了解课文内容

(1)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

(2)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该小说主要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3)从文中找一找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形有哪些不同?气氛、老师、学生、后排板凳几个方面比较

(4)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合作学习】

二、感情朗读展示

(1)自主阅读:挑选自己印象最深或让你深受感动的地方进行组内感情朗读。

(2)各组选一名同学代表朗读。给朗读代表提朗读建议。

(3)读完进行朗读评价。

三、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请韩麦尔先生为例说明。

(4)小弗郎士上课前后的思想感情发生了那些变化?试总结

(5)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明各有什么作用?

(6)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课后反思】

课题:7《最后一课》导学案  (二)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2.教育学生热爱汉语、学好汉语,培养爱国感情。

【课堂学习】

一、小组合作,品味赏析: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2.“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

4.“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

5.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6.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7.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二、放飞思绪,各抒己见

1、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2、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课后巩固】

1.给加粗字注音。

郝叟(          )    诧异(    )     惩罚(    )   踱来踱去(    ) 懊(   )悔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国人_____。体裁是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作者运用第(    )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     )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    )--(     )--(    )--(     ),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和小弗郎士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一位爱国主义作者,以长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尔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尔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爱的表现。

5.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

⑴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⑵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⑶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课后反思】

课题: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品味词语,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

2、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3、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4、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2、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此文写于20世纪代。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他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丰富,激情澎湃。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积累生字生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并从中选四个词语写一段话。

逼狭    崎岖    阻抑     险峻   一泻万里   奇趣横生    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2、激情朗诵:学生激情朗诵,初步感知课文。

3、抓住割断的关键词来看作者的行文思路:

4、说说本文的各段段意

5、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解题探究。

1、怎样理解“艰难的国运”?

2、怎样理解文中“雄健”的含义?

3、 “雄健的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5、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本文的语言运用有什么技巧?

6、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四:小结:

一分钟安全教育:

五、巩固练习:

1、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2、请同学们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①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②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③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④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顺利发展   ⑤曲折回徊,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⑥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⑦浊流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程 ⑧艰难的国运:“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⑨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⑩雄健的国民:勇敢、执著、爱国……

比喻的作用:此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层层设喻,步步推理,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丰富了文字的含义和作品的意蕴。

3、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教与学后反思:

课题: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位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1课时

【预习案】

练一练

1.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    )  嗥叫(    )  斑斓(      )  亘古(    )

默契(    )  田垄(    )  污秽(      )  镐头(     )

2.文学常识填空。

《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 ________,原名 ________,________ 作家。

3.学一学,用一用。

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课堂探索案】

一、激情导入

“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诵:

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求:

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

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③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2、品读赏析: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例:“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学法指导: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四、回味赛读,互动释疑

1、回味赛读: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组内交流解决。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七、作业设置: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教学反思】

10《木兰诗》导学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并领会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

预习导学:

积累与整合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可汗(    )(    )机杼(   )军贴(   )燕山(   )

朔气(    )金柝(    )红妆(    )胡骑(    )傍地走(     )

2.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通(       ),_______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      )通(       ),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与探究

1.诗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2.说一说木兰是怎样一个人?

3.你对木兰从军一事是如何评价的?

知识链接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②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③推举一名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第二部分(第4段)

第三部分(5-6段)

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

三、复述表演,走近木兰

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四、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2、课外探究:(这些难度较大,可随学生兴趣进行。)

①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②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③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④我对木兰的新看法

⑤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⑥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五| 教学反思

10《木兰诗》导学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一、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品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②第5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

从军缘由 --(    )写

出征前的准备 --(    )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 --(    )写 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    )写 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     --(    )写

家人迎接      --(    )写

木兰改装      --(    )写

作用: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二、体验反思, 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用自己的话归纳)

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组内交流解决。

三、达标检测

1.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①策勋十二转( )A.次 B.回 C.转动

②赏赐百千强( )A.多 B.大 C.有余

③愿为市鞍马( )A.市场 B.买 C.集市

④愿驰千里足( )A.希望 B.愿意 C.能够

2.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对第3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意思是非常、十分。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对偶 对偶 排比 对偶

C.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6.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四、教学反思

课题:《黄河,母亲河》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历史,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综合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习难点】

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中的。

【学习过程】

一、导入:学习黄河颂后感受导入。

二、进行分组,活动准备

全班分3个大组,每组(   )人,分工合作,小组长分配任务。

第一组负责搜集黄河的自然概况资料。

第二组负责搜集与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成语、古今诗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  黄河清,圣人出。  跳进黄河洗不清。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九曲黄河十八弯,一碗河水半碗沙。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河清海晏--指代太平,     九曲黄河--形容大河弯曲。     俟河之清--等黄河清了

中流砥柱--黄河在山门峡一带的水中石柱,比喻社会或一个团体中的中坚力量。

跳进黄河洗不清--比喻百口难辩。    山河表里--指陕西潼关的地势:有黄河和华山互为表里。

第三组负责搜集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黄河断流、水污染现状的资料。

黄河自然断流始于1972年,主要发生在下游的山东河段。在1972~的25年间,有出现河干断流,平均4年3次断流。1987年后几乎连年出现断流,其断流时间不断提前,断流范围不断扩大,断流频次、历时不断增加。1995年,地处河口段的利津水文站,断流历时长达122天,断流河长上延至河南开封市以下的陈桥村附近,长度达683km,占黄河下游(花园口以下)河道长度的80%以上。19,地处济南市郊的泺口水文站于2月14日就开始断流;利津水文站该年先后断流7次,历时达136天,是有史以来黄河断流时间最早、历时最长的年份。

三、讨论交流,完成预习题

(一)了解黄河自然概况(此活动由第一组同学负责)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二)、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此活动由第一组同学负责)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三)赏析一首有关“黄河”的古今诗词,由第二组学生代表朗诵精选的黄河诗歌。

《将 进 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四)了解黄河近百年的现状。(此活动由第三组同学负责)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2. 植物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经河道才能补充。3.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等。

(五)拯救黄河(此活动由第三组同学负责)

当我们展望历史,追寻人类起源时,一定会想起黄河。我们不会忘记,如果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就没有我们华夏子孙现在的美好生活。曾经,黄河两岸的人民靠黄河种植土地,得到食物和水源才得以生存;曾经,人名解放军靠黄河天险才取得战争的胜利。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啊!近些年来,她却遭到了严重破坏,河沙淤积,河床增高,导致黄河两岸的人民日夜牵挂着黄河绝堤。作为华夏儿女,我们要拯救黄河,拯救我们的母亲河。

黄河,从先秦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三千多年里,仅黄河下游就曾发生过一千五百多次大的决口,每一次都造成洪水横流、千里泽国的人间惨象。而近几年,由于人类乱砍乱伐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黄河又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断流和水污染等新的问题。

我们暂时不说保护黄河,就从我们松柏镇的一条小河来说。这条小河原来清澈见底,而现在由于人们把白色垃圾,污水全部丢到河水里,导致小河不再清澈,河里原本欢快的鱼儿双双死去,漂浮在河面上,而且河水还散发出一股难闻的臭味。但人们不知悔改仍然把东西扔到河里,让本就不清澈的河水更加浑浊。可见,人们对于保护河流的意识是多么浅显。

人们啊!醒醒吧!不要再去伤害那些无辜的河流,不要再去破坏平衡的生态环境。那样最后遭殃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到那时,别人会说:“那是他们自找的,黄河曾经还帮助过他们,现在他们伤害了黄河,黄河是在惩罚他们,惩罚这些无知的人。”是啊,黄河曾经保护过我们,但现在我们却一次又一次不知悔改的伤害了她。让我们一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拯救黄河,还她一片纯净!

四、作文指导:请以“拯救黄河”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形式:1、黄河母亲给儿女的一封信

2、想象作文,穿越时空来到古代或来到未来,

将黄河的过去、现在、明天串在一起,歌颂黄河的贡献,描写黄河的惨状,畅想未来的美好。

&nbs暗忍宀谩?br>

五、自由作文

【教学反思】

上一篇:冀教版四年级上册基础知识点总结下一篇:公安分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