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美(精选9篇)
沈从文《边城》的“美”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是用两个字洗涟出来的,那就是美和爱。美和爱在这里显然是不能分割的,本小说以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刻画和表现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文美和青春爱情美。《边城》这首爱与美的颂歌在追求纯真爱的主题下,以美的基调将自然的美和人性的美合二为一,达到了真正精神的最高境界即天人唯美的合一。色彩明丽、清新静雅的湘西风土自然美;淳厚古朴的风俗习惯、优美质朴的人情中透露的人文美;青年男女对生命和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手足之情及祖孙亲情无不歌唱出了青春之美;兄弟俩对爱情的追求和真诚、翠翠对爱情的信仰和对爱人的执着捍卫着纯真的爱情美;爷爷和天保的死、傩送的出走和翠翠痴情的等待无不刻画着那份无以名状的孤独美。这五种美被作者传神地融人了全部故事梗概之中。
1自然美
作者介绍翠翠在湘西生活的环境是茶峒、有日头早升夕沉,有小船开渡收渡。有一个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户人家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人茶峒城边。溪流如弓备,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铺成。静静的水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小河上每天有小船开渡收渡,多美得景色啊,犹如仙境,整座边城是由山水构成的,幽静深邃,青山绿水,美丽的吊脚楼,吊脚楼支撑的茶峒小镇,作者这样描绘:“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有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都看得明明白白。水中的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住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须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乡村社会,作为图画没有永不退色的鉴赏价值,沉厚的乡土气息。沉淀了恢弘沧桑,沉寂凄婉的悲壮。
2人性美
2.1邻里之间的真诚之美
沈先生描写的湘西,民风纯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而是相互友爱,真诚相待,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的人分文不收,富人不因家境富有而盛气凌人,能够体惜穷人,掌水码头船总顺顺送给老船夫吃的,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安排料理丧事。屠夫见老船夫买肉切好肉却不要钱,这里人人以诚相待,表现出林立之间的真诚相待,与美丽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体现了自然美与人性美得结合,这里的人们心灵明净如水,邻里之间的真诚。
2.2翠翠老船夫的美
翠翠是爱与美得化身,她的`出身具有传奇性,是父母圣洁爱情的结晶,她与老爷相依为命,她的爱情简单、真挚、自然单纯、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得天性,对于爱情的萌生,和对于爱情的觉悟都没有掺杂任何利益。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他五十年如一日,为来往的过客摆渡,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质朴憨厚,侠义心肠,他是一位慈爱,仁爱的长者,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他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便迫切的指出“马路”和“车路”的求爱途径,表现了一个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的胸襟,是纯粹人性美的特写。
2.3爱情之美
三个年轻人之间的爱情。天保和傩送两兄弟都对翠翠一见倾心。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而外出闯滩,出了意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心上人归来。展现出了一段凄美的爱情.爱情的结尾悲凉而深沉,如果真要说是哪一种爱情美的话,那只有一个词最合适--凄美。
2.4人性美造成的爱情悲剧
亲情爱情,边城里的人性美,正是一个爱情悲剧的源头,这个故事也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翠翠和姥爷的相依为命,两兄弟的手足亲情,对爱的真挚与坦诚无不是美的体现,兄弟同时爱上翠翠,老船夫一心想让翠翠“自主”的到幸福,但还未弄清他到底爱谁,便稀里糊涂的促成了天保的托媒,故事中所有的人,都是一群平常的、善良人,但这是这种美造成了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这是湘西地区淳朴的人文美,这份人文美恰是对现实生活中疯狂追求物质的一种嘲讽。再美的人文环境,再纯洁的心性也要沐浴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3孤独美
《边城》中的每个人都是处在孤独中的人,他们体现的美是无奈的命运,但是命运往往掌握在自己手里,也许正是他们内心的这份孤独美才让他们孤独的悲伤着。这一切似乎有些突然,突然得让人有些忧伤,因为无论是边城中的人还是我们,都没有想到那样的美好会就此消失;但是它又是那么自然的,似乎是上天注定的结局,命运注定那些人此生的孤独,注定那个古老的湘西走向历史必然的毁灭中。既定的命运使得这些人对幸福充满期待却又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最终只能一个接一个地走向命定的孤独。有的人已孤独地逝去,有的人也孤独地离开,还有的人,仍在孤独地等待……
《边城》中的“茶峒”山城是一个远离世间纷扰, 免受世俗侵袭的世外桃源。这里青山绿水, 这里环境宜人;然而这里淳朴敦厚、重义轻利的人性美远比那本就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更吸引人。[1]
一个来回摆渡五十年的老人, 一直勤勤恳恳地守着那个渡头, 守着自己的渡船, 默默的摆渡着一个又一个过渡人。他出力气、受公家报酬, 凡事求个心安理得, 也因此赢得周围人的尊重。过渡人好心把钱给他, 他却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一份安稳, 把别人无论是塞到自己手中的抑或是掷到船板上的钱一一塞回主人的手中;即使来不及追赶上把钱人, 也会将这钱用来买茶叶和烟草, 挂在腰带上, 待有人需要时无私奉上;唯独摆渡新娘时, 因为规矩才不得不收。他的生活并不富裕, 但是却好像与钱有仇, 只是静静的守护着自己的这份职业, 从自己的劳作中感受生活的力量。他重义轻利, 人性至美。[2]
接受老人摆渡的过渡人因为了解长者的脾气, 敬重长者的为人, 总会强行的要塞给长者钱;老人退还时两者总是相持不下, 都不肯退让;更有甚者, 扔了钱人直接跑了, 只期盼着能把这钱给老人留下。就算留不下, 也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加以偿还。比如那卖猪肉的一面要给老人钱, 老人不乐意;另一面要把猪肉最好的部分卖给老人。似乎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点跟钱过不去。殊不知, 他们只是遵从自己的良心, 守护那份重义轻利的美德。
二、祖孙互守的人性美
祖父疼爱孙女, 孙女爱戴祖父, 这样一对相互坚守、相互扶持的祖孙, 展现了人间最温馨、最动情的亲情画卷。
祖父夸赞自己的孙女, 无论是美貌还是内心, 然而似乎却不许别人关心翠翠的婚事, 一提此事便闭口不谈。其实殊不知, 这是祖父心中对翠翠的一种不舍与守护, 他不愿意翠翠到任何一个可能委屈她的人手上。可是时间不饶人, 祖父毕竟老了, 他需要为翠翠的婚事操心, 所以当大老托人说明对翠翠的心意后, 祖父告诉大老“车有车路, 马有马路”, 其实就是希望翠翠能够被疼爱自己的人名正言顺的娶回家去。可是当大老没了, 二老又不出对翠翠的炙热时, 老人急了, 他抹开脸面主动去探寻顺顺和二老的口风。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翠翠的好归宿。
翠翠是祖父一手拉扯大的, 她喜欢听祖父唱歌, 与祖父相依为命。“爷爷不去, 我也不去”“我陪爷爷”。一两句简单的对白就足以说明爷爷在翠翠心中的地位, 她要一直陪伴在爷爷身边。在渐渐地到了女孩对爱情懵懂的年纪, 她却总是在关键时刻似乎有所踌躇。其实她的踌躇除了与女孩子天生所带的羞涩有关, 更与自己的祖父有关。她不止一次地问自己, 也问祖父, 如果自己走了祖父怎么办?祖孙之间的相互守望, 相互扶持, 简单的日子中彰显出的是他们对于亲情最本质的把握。
三、坚守爱情的痴情美
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词汇, 在《边城》里也是贯穿始终的灵魂。“茶峒”里的男男女女无一不在坚守着自己的爱情。
翠翠到了对爱情懵懵懂懂的年纪, 虽然不懂爱情为何物, 虽然不懂自己为什么脸红, 又为什么欣喜, 可是却在与二老的第一次对话后就相中了他, 并坚守着对二老的那一份从来没有对人明说的感情。只有祖父能从自己的言行中推测一二。大老托人说媒, 家里良好的条件, 也有俊俏的外貌, 结实的身体, 可是翠翠就是不愿。二老午夜歌声却能让翠翠在梦中摘得了“虎耳草”, 那种象征爱情的草。大老死了, 二老对翠翠的热情似乎降了下来, 翠翠也不管, 只是默默地等待。即使最后二老离家出走了, 爷爷也走了, 翠翠也只是在原地等待那个可能永远也不回来, 也可能明天就回来的二老。其实她等待的哪里只是一个人, 她只是在守护自己年轻的心中所燃起的那束爱情的火, 她对自己的爱情忠贞, 她坚守自己的爱情。[3]
坚守爱情的另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描述便是这个边城中的妓女。这样的人物形象在人们的心中多是对金钱极度向往, 因为他们甚至愿意为金钱出卖自己的身体, 哪里有什么爱情可言呢?又谈何坚守呢?但是这里的妓女不一样, 她们一样对自己的爱情忠贞。也许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也许是受周围人文的影响, 谁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呢, 然而谁又需要理会究竟是为什么呢?不相熟的先交钱再谈生意, 相熟的钱或不钱已经无所谓了, 一旦相中了自己的意中人, 有了誓言便永不相弃。她们也全身心的为爱恨所浸透, 她们痴到无可形容。在约定的时间里意中人不来, 即使是在梦中也会与那意中人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爱情在她们身上同样得到了坚守。
另外的配角, 翠翠的妈妈, 后来收留翠翠的杨马兵也同样是坚守爱情的角色。翠翠妈妈坚守自己对翠翠父亲的誓言, 翠翠出生后便到地下去找他了;而杨马兵呢?年轻的时候给翠翠妈妈唱歌, 虽然不得其欢心, 可是在翠翠的成长过程中却一直守护, 在祖父去世之后, 更是承担起了对翠翠的照顾责任, 成为翠翠最为信任的人。谁又能说这不是他的一份对爱情的坚守呢?即使那个意中人对自己并无意, 也许这种坚守更值得人尊重和怜惜。[4]
四、结语
《边城》中的人物一个个都是鲜活的, 有力量的。之所以鲜活、有力量就是因为这一个个人物的身上都有一种美德。无论是淳朴、敦厚, 还是不离不弃, 祖孙互守, 抑或是坚守爱情、终生守望, 这些都是他们身上展现的美, 展现的力量。他们没有一个不在用自己身上的美来真诚对待日子。
参考文献
[1]冯晶津.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
[2]杨婉玲.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3 (8) .
[3]王倩.论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J].芒种, 2014 (11) .
【关键词】《边城》;人物美;老船夫;翠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重义轻利的淳朴美
《边城》中的“茶峒”山城是一个远离世间纷扰,免受世俗侵袭的世外桃源。这里青山绿水,这里环境宜人;然而这里淳朴敦厚、重义轻利的人性美远比那本就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更吸引人。[1]
一个来回摆渡五十年的老人,一直勤勤恳恳地守着那个渡头,守着自己的渡船,默默的摆渡着一个又一个过渡人。他出力气、受公家报酬,凡事求个心安理得,也因此赢得周围人的尊重。过渡人好心把钱给他,他却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一份安稳,把别人无论是塞到自己手中的抑或是掷到船板上的钱一一塞回主人的手中;即使来不及追赶上把钱人,也会将这钱用来买茶叶和烟草,挂在腰带上,待有人需要时无私奉上;唯独摆渡新娘时,因为规矩才不得不收。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却好像与钱有仇,只是静静的守护着自己的这份职业,从自己的劳作中感受生活的力量。他重义轻利,人性至美。[2]
接受老人摆渡的过渡人因为了解长者的脾气,敬重长者的为人,总会强行的要塞给长者钱;老人退还时两者总是相持不下,都不肯退让;更有甚者,扔了钱人直接跑了,只期盼着能把这钱给老人留下。就算留不下,也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加以偿还。比如那卖猪肉的一面要给老人钱,老人不乐意;另一面要把猪肉最好的部分卖给老人。似乎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点跟钱过不去。殊不知,他们只是遵从自己的良心,守护那份重义轻利的美德。
二、祖孙互守的人性美
祖父疼爱孙女,孙女爱戴祖父,这样一对相互坚守、相互扶持的祖孙,展现了人间最温馨、最动情的亲情画卷。
祖父夸赞自己的孙女,无论是美貌还是内心,然而似乎却不许别人关心翠翠的婚事,一提此事便闭口不谈。其实殊不知,这是祖父心中对翠翠的一种不舍与守护,他不愿意翠翠到任何一个可能委屈她的人手上。可是时间不饶人,祖父毕竟老了,他需要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所以当大老托人说明对翠翠的心意后,祖父告诉大老“车有车路,马有马路”,其实就是希望翠翠能够被疼爱自己的人名正言顺的娶回家去。可是当大老没了,二老又不出对翠翠的炙热时,老人急了,他抹开脸面主动去探寻顺顺和二老的口风。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翠翠的好归宿。
翠翠是祖父一手拉扯大的,她喜欢听祖父唱歌,与祖父相依为命。“爷爷不去,我也不去”“我陪爷爷”。一两句简单的对白就足以说明爷爷在翠翠心中的地位,她要一直陪伴在爷爷身边。在渐渐地到了女孩对爱情懵懂的年纪,她却总是在关键时刻似乎有所踌躇。其实她的踌躇除了与女孩子天生所带的羞涩有关,更与自己的祖父有关。她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也问祖父,如果自己走了祖父怎么办?祖孙之间的相互守望,相互扶持,简单的日子中彰显出的是他们对于亲情最本质的把握。
三、坚守爱情的痴情美
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词汇,在《边城》里也是贯穿始终的灵魂。“茶峒”里的男男女女无一不在坚守着自己的爱情。
翠翠到了对爱情懵懵懂懂的年纪,虽然不懂爱情为何物,虽然不懂自己为什么脸红,又为什么欣喜,可是却在与二老的第一次对话后就相中了他,并坚守着对二老的那一份从来没有对人明说的感情。只有祖父能从自己的言行中推测一二。大老托人说媒,家里良好的条件,也有俊俏的外貌,结实的身体,可是翠翠就是不愿。二老午夜歌声却能让翠翠在梦中摘得了“虎耳草”,那种象征爱情的草。大老死了,二老对翠翠的热情似乎降了下来,翠翠也不管,只是默默地等待。即使最后二老离家出走了,爷爷也走了,翠翠也只是在原地等待那个可能永远也不回来,也可能明天就回来的二老。其实她等待的哪里只是一个人,她只是在守护自己年轻的心中所燃起的那束爱情的火,她对自己的爱情忠贞,她坚守自己的爱情。[3]
坚守爱情的另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物描述便是这个边城中的妓女。这样的人物形象在人们的心中多是对金钱极度向往,因为他们甚至愿意为金钱出卖自己的身体,哪里有什么爱情可言呢?又谈何坚守呢?但是这里的妓女不一样,她们一样对自己的爱情忠贞。也许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许是受周围人文的影响,谁知道到底是为什么呢,然而谁又需要理会究竟是为什么呢?不相熟的先交钱再谈生意,相熟的钱或不钱已经无所谓了,一旦相中了自己的意中人,有了誓言便永不相弃。她们也全身心的为爱恨所浸透,她们痴到无可形容。在约定的时间里意中人不来,即使是在梦中也会与那意中人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爱情在她们身上同样得到了坚守。
另外的配角,翠翠的妈妈,后来收留翠翠的杨马兵也同样是坚守爱情的角色。翠翠妈妈坚守自己对翠翠父亲的誓言,翠翠出生后便到地下去找他了;而杨马兵呢?年轻的时候给翠翠妈妈唱歌,虽然不得其欢心,可是在翠翠的成长过程中却一直守护,在祖父去世之后,更是承担起了对翠翠的照顾责任,成为翠翠最为信任的人。谁又能说这不是他的一份对爱情的坚守呢?即使那个意中人对自己并无意,也许这种坚守更值得人尊重和怜惜。[4]
四、结语
《边城》中的人物一个个都是鲜活的,有力量的。之所以鲜活、有力量就是因为这一个个人物的身上都有一种美德。无论是淳朴、敦厚,还是不离不弃,祖孙互守,抑或是坚守爱情、终生守望,这些都是他们身上展现的美,展现的力量。他们没有一个不在用自己身上的美来真诚对待日子。
参考文献
[1]冯晶津.试论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2]杨婉玲.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8).
[3]王倩.论小说《边城》中的人性美[J].芒种,2014(11).
[4]白玛玉珍.谈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性美[J].青年文学家,2015(21).
教学要点:品味小说的人情美、人性美,思考湘西少数民族发展的源动力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课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有绿水青山,有古朴民风,还有真挚善良的人民;冷藏的凤凰有坚忍毅力,有脆弱敏感,也有植根于泥土,闯荡于滩涂的勇敢。本节课,我们体味小说里的人性美、人情美,思考百年边城永葆青春的魅力何在?
二、通读文本,分析节选文字里的人情关系及其展现的人性之美。
1、找出文中主要的三种情感关系。
(1)祖孙情 翠翠离家——爷爷讲父母的故事——听歌。
(2)男女情 唱情歌与听情歌。
(3)兄弟情 哥哥走车路占先,坚持把马路的机会让给弟弟。
2、相依为命,相濡以沫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故事,分析《边城》里蕴含的人性之美。
祖父 翠翠
内心爱慕,真挚自然
鼓励追求,
内心中意
纯洁无瑕,
一尘不染
朴实真挚,尊重情感
天保 傩送
4、作者歌颂真情,重在反衬随着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诱蚀和破坏,人与人之间那种自然和谐的情感也消失殆尽。作家沈从文没有作为革命者和诗人的郭沫若那种自抒胸臆的激情燃烧,也没有作为思想家和斗士的鲁迅那种口诛笔伐的深刻透彻,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用缠绵委婉的曲调,唱着别有情致的乡村爱情,描绘别具风情的边城生活,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理想人格赋予边城生活的人民,来传达自己超凡脱俗的伦理道理价值,擦拭隐藏于作品背后的伤痛,鼓舞作品内在的原始生命张力。
(1)在节选的文字当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积淀在民族骨子里的生命张力,引导学生试着归纳出要点。(师提出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根据文本进行总结)
祖父:在职务上毫不儿戏, 自甘贫苦,工作疲倦,喝半碗白酒,兴致很好,生性达观。
讲翠翠父母的故事并没有抱怨与遗憾, 信守天命,反而说“歌里种出了你”。
翠翠:与爷爷生气,看到萤火虫却又跟着明光追求,天真淳朴,胡思乱想,感到薄薄的凄凉,懵懂可爱。
(2)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都是民族命脉发展的营养元素,然而在诗情画意的背后,在淳朴风情的背后,还隐藏着作者深切的痛。品读文本,对沉甸在民族血脉里的痼疾望闻问切。(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①翠翠的父母既然是唱歌恋爱,那么这是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为什么却成为悲剧呢?
②爷爷得知“张冠李戴”的真相后,脸色为什么那么难看?
③祖父为什么会痴看星子联想自己被死亡抓走的情形?
明确:
①当地驻军不能与少数民族通婚的习俗,翠翠的父母面临着要么逃走,要么自杀的命运悲剧。
②爷爷中意的天保与翠翠中意的傩送发生了冲突,爷爷担心翠翠的路不要像她的母亲。
③朴素迷信思想植根于边城小镇的百姓内心世界。
三、拓展延伸探讨。
1、师提出探讨问题,帮助学生建构探讨话题。
——读沈从文《边城》有感
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是一本隽永清新的书,描写了湘西凤凰小镇的美丽风景和真挚的人性美。
关键词:边城 风情美 人性美
手捧一杯热茶,静静品读沈从文的《边城》,让人心灵颤动、浮想联翩的,是小说展现在我眼前的那一幅幅山灵水秀、天人和谐的风俗画。这些画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让我想起那袅袅炊烟的村庄,想起那落日映红江水的隽秀,让我不自禁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沈从文先生是湖南凤凰县人。湖南凤凰县也就是川湘交界的茶峒一带。在作者的笔下,那里似乎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山是自然的山,水是自然的水,人是自然的人,民情风俗还没有为儒家道统文化所熏染,淳朴正直的人情人性还没有被现代都市文明所扭曲。它确实显得落后、蛮荒、愚昧、闭塞了一些,但自然的神力与人们美好的天性却依然蓬蓬勃勃地生长。
沈从文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沈先生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沈先生给我们展示的是湘西世界
和谐的生命形态。正如他谈及《边城》时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中的美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风情美,一是人性美。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仿佛把我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在《边城》的开篇,有这样一段描写:“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美丽的湘西凤凰的风景是动人的,山城凤凰,山水环抱,常年深翠绿色的细竹,逼人眼目。
确实,湘西很美,凤凰也很美。凤凰,湘西的这座小城,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令无数人魂牵梦绕。
在这样美丽的山水中,养出来的人,当然也是很美的。有人说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生活是一种世外桃源的意境生活。那里没有纷争,没有城市的喧嚣,甚至连那青楼女子也楚楚动人。那里的风景,那里的人们,那里的事,在他笔下,灵动的湘西河畔充满着真、善与美。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 的善良人,他们保
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绘的人性美首先体现在老船夫和孙女翠翠身上。老船夫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牵挂翠翠的将来。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为命,对翠翠的挚爱展示了淳朴、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是全书的灵魂人物,她从小和青山绿水为伴,“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撑渡船的简单生活赋予了她一颗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夫不贪财、不嫌贫、不偷懒,乐于助人,在这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善良、淡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忧愁,对爱情的羞涩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烦恼。从小时候的学羊叫、学牛叫,到在头上戴小花再到后来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没有山盟海誓,没有骇人之举,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
通过他们的爱情表达了人性美。
书中这种处处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天保和傩送两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傩送不选择碾房而宁愿撑渡船;天保先是选择车路(指托人提亲),后选择马路(指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以夺得心上人的芳心)。同样爱上翠翠,但“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时作出的可笑行为”。爱情本身有“排他性”,但他们却都以互助互爱的德性,以一种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边城》的人性美还表现在边城人民的邻里之爱上。这里的人民质朴,不存在尔虞我诈的奸险用心,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患难与共。他们朴实无华:像老船夫拒收过渡人塞来的钱;到集市买肉时卖肉的老板给他多称一些;还有船总顺顺也总是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老船夫过世时,面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顺顺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质朴的边城人民之间浓浓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风世代相传,造就了边城的山水情。沈从文先生是以自己故乡的真人真事为素材来完成《边城》的写作的。他在《题记》中说,“就我所接触的世界的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支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
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正是这种诚实的笔风,使得他笔下的人物个个逼真鲜活,就像是镜头记录下的一段历史,完全真实。而这座边城,由于远离繁华的大世界,所以至今依然保存着原始的、自然的生活习惯和风俗。这又使《边城》中的故事没有了时间的约束,可以亘古不变,可以留传千载。因为,这里的人,一代一代,永远生活在美丽纯洁的自然山水中,他们的爱情与人生也同样自然、真诚、朴实。上辈子,他在溪中撑船,她在茶园采茶,他们纵情对歌,忘乎所以,这辈子,他在河滩抹桨板,她背着竹篓踩着台阶来赶集,他们照样纵情对歌,在这个世界里,光阴只是承载生命的一种形式,人们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演绎着同样美丽、纯洁的人生,经历着同样朴实、直爽的情感。
。《边城》的语言像是一幅清丽淡远的画卷。画卷里巍峨着山,清澈着水,挥舞着和谐动人的画卷。〈〈边城〉〉里的小城故事犹如流淌的小河一样,船浆划过,波痕徐徐攒动,却又平静缓和。〈〈边城〉〉里的纯朴民风仿佛如失传的秘色瓷般纯净澄明
看了《边城》,你除了会为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动,更会为故事发生的场地,人物所处的环境所感动。云贵高原的边界,美丽的湘西,层峦叠嶂如画屏,溪流潺潺如明镜。在这样秀丽而洁净的天堂里,什么样的故事不是美丽的,什么样的人物不是如画的呢?
然而,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边城》里的纯朴民风,像是在这个物欲纵横的社会里难以找寻。边城,那是一片思想的净土,洗涤着人们浮躁的心灵
沈从文
白日里,老船夫正在渡船上,同个卖皮纸的过渡人有所争持。一个不能接受所给的钱,一个却非把钱送给老人不可。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俨然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使这人不得不把钱捏在手里。但到船拢岸时,那人跳上了码头,一手铜钱向船舱里一撒,却笑眯眯的匆匆忙忙走了。老船夫手还得拉着船让别一个人上岸,无法去追赶那个人,就喊小山头的孙女:
“翠翠,翠翠,为我拉着那个卖皮纸的小伙子,不许他走!”
翠翠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当真便同黄狗去拦着那第一个下船人。
正说着,第二个商人赶来了,就告给翠翠是什么事情。翠翠明白了,更紧拉着卖纸人衣服不放,只说:“不许走!”黄狗为了表示同主人的意见一致,也便在翠翠身边汪汪汪地吠着。其余商人都笑着,一时不能走路。祖父气吁吁地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并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的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
路走!”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箪城!”
远处鼓声又蓬蓬地响起来了,黄狗张着两个耳朵听着。翠翠问祖父听不听到什么
声音。祖父一注意,知道是什么声音了,便说:
“翠翠,端午又来了。你记不记得去年天保大老送你那只肥鸭子?早上大老同一群
人上川东去,过渡时还问你。我们这次若去,又得打火把回家;你记不记得我们两人用
火把照路回家?”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哪。但祖父一问,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
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其实她那意思就是“你这个
人!我怎么记不得?”
祖父明白那话里意思,又说:“前年还更有趣,你一个人在河边等我,差点儿不知道
回来,天夜了,我还以为大鱼会吃掉你!”
提起旧事,翠翠嗤地笑了。
“爷爷,你还以为大鱼会吃掉我?是别人家说我,我告给你的!你那天只是恨不得
让城中的那个爷爷把装酒的葫芦吃掉!你这种人,好记性!”
“我人老了,记性也坏透了。翠翠,现在你人长大了,一个人一定敢上城去看船,不
怕鱼吃掉你了。”
“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
“人老了才应当守船。”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地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当地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祖父掂着那红纸包封的分量说:“翠翠,宋家堡子里新嫁娘年纪还只十五岁。”
翠翠明白祖父这句话的意思所在,不作理会,静静地把船拉动起来。
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曰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有删改)
(1)下面有关《边城》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边城》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表现了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美。
B.《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儿子傩送的爱情为线索,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心灵的纯净。
C.《边城》中的翠翠聪明、美丽、乖巧、纯朴、善良;天保不爱说话,聪明而多情;傩送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
D.《边城》中的天保、傩送兄弟二人都爱上了翠翠。天保走车路(托人提亲),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傩送走马路(通过唱歌表达爱意)胜过天保,天保退出竞争,离开茶峒,驾船下行,不幸遇难。傩送也终因内疚于哥哥的死亡,且得不到翠翠的理会而远走他乡。
E.《边城》中与翠翠相依为命的爷爷(外祖父),在临死前把翠翠托付给了原来和翠翠的父亲同营当差的杨马兵,杨马兵向翠翠保证“你放心,一切有我!”他把马匹托营上人照料,自己到碧溪岫为翠翠作伴,期待傩送归来。
(2)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老船夫与卖皮纸的过渡人的争持?(6分)
(3)试理解祖父“感情仿佛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的情感内涵。(6分)
一、《边城》阐释了人生之美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既是故乡的缩影, 又是他心中构想的优美的生活生态。他对恬美纯净的自然有独到的偏爱,他在给三姐张兆的信中这样说:“这几天天气很晴和……我站在船后舱看了许多的水,我心中好像彻悟了一些,同时好像从这条河中得到了许多智慧……山头夕阳极感动我, 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这表明了他对故乡的爱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自然状态, 把自然与人文都融聚到了博大的人性之爱里。
边城茶峒青山环伺绿水缠绕,弓背的溪流弓弦的山路,河床是大片的石头,“静静的水即或伸到一篙不能落底, 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皆可计数。”
如此成美的自然境致,比之避乱桃花源更令人感动,更叫人心驰神往。桃花源之美更是“人事”引起,茶峒来得更纯粹,更自然,更合于生活的本色。
固然, 我们并不排斥沈从文在自己的作品中幻化了自然人格与精神人格,使作品更趋于理想化,但这种理想化并不损伤边城茶峒带给人的神往, 反而使边城的生活生态更和谐更融洽,这种“美”恰恰超越了生活真实的艺术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化,所以边城才具备了高于生活真实的美感。
二、《边城》诠释了人生之纯
沈从文《边城》里“纯”是从人情的角度发掘的。谈及人情,当然应该先了解风土与风俗。我们且不谈沈从文故乡的风俗,单从文本本身来看,小说展现的风俗极为健康、极为自然,完全能称得上人性纯粹的写真。如特殊的地理经济特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榈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这种特点导致的特殊风土人情中“女人身上的交易”最为独特,虽言交易,但用情之真令人瞠目,“痴到无可行容”;再如迎亲送亲的风俗,全都欢欢乐乐喜气洋洋,即便是路过,也有人跟着送出好远;最“煊赫”的就是那端午时节的划船捉鸭的竞技,那竟成了茶峒乡俗中实证英雄诞生的方式,没有轰轰烈烈,也不需要惊涛骇浪,茶峒人一方面享受节日的喜庆与欢乐,另一方面寻找自己心中的勇士英雄,表达对他们的敬意与自豪。
纯朴的风俗默化了醇厚的秉性。这儿的人诚实、勇敢,“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求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得到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虽也为利,但更有情趣的是冒险的快乐与英武的展示,观及之人也不是欣羡其获利,而是为其敏捷与勇武喝彩。甚至如顺顺这样的掌水码头, 如此身份的人也是如此,“凡帮助别人远离患难,偏是人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能把急人之难当做自己无可逃避的责任是茶峒最经典的民风。沈从文并非一味用自己的理想美化心中的“家乡人”,他也认为他们“爱利”,也承认他们讲究“人事”,但正是“爱利”才使得茶峒生活显得尤为自然健康,没有这些反而显得做作。在这里,沈从文把想象中健康自然的人生与生活中真实的人生完美地糅为一体。
《边城》的“纯”还远不只是这些大义大勇之纯 ,微善小义的日常动随处能见:或行止所及,如爷爷弃世后翠翠得到的帮助,船总顺顺赠儿子的“战利品”和粽子给翠翠和爷爷;或情感所系,如爷爷在世时对翠翠的养育,爷爷的朋友端午节时替他看船;或秉性天然,如翠翠“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等等,越是日常越能表明茶峒生活的纯的普遍性。
三、《边城》呈现了人生之憾
在湘西这一充满原始生命形态的乡村背景下, 人们的生活平静而恬美。就是在这种其乐融融的生存状态下遗憾悄然而至,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翠翠耽于梦想,不敢大胆表露情愫, 使得她与傩送的爱会合无缘; 英俊能干的傩送的迟疑逃避,伤害了天保大老,导致他更不敢面对现实;淳厚质朴的祖父迂阔善良使翠翠陷入了孤寂的绝境; 个性豪爽的天保因成全弟弟而葬身茨滩; 洒脱慷慨的顺顺的专横迷信使得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没有了宁静的栖息之地。
“20年来的内战 ,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 ,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这句话透析出现代文明渗透到边远偏僻的湘西, 使得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受到动摇,难以维系,他内心感到极为孤独,他企图用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种自然生命形式作参照,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探求人的重造这一过于沉重的题旨。
四、《边城》有着非常清晰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追求
沈从文用理性的人文的反思挥舞人性化的大旗, 省示人们构建健康自然的人生生态,从中体验人生的优雅与美好,领悟人性的圣洁。他期待着将“这种理想化的生命形式”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知里或梦里,重造我们民族的品德,并深刻地揭露出与《边城》相对应的,正是那个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文明社会”。希望通过民族的改造重建理想王国 ,他希望从道德视角出发, 为湘西世界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摘要:沈从文在故乡的河流中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了整个人生。他对人类、对生命、对宇宙的体验通过《边城》在湘西的群山中那一脉静谧的水边达到了上下通融、与万物契合的崇高境界。作品阐释了人生之美,诠释了人生之纯,呈现了人生之憾,更渗透了理想化的生活构建。他希望通过作品重建理想王国,希望从道德视角出发,重造我们民族的品德,为湘西世界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散文化;以诚相待;爱;善与高尚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72-1
一、文字、语言美
沈从文的《边城》之所以这么美,究其根本应该是沈从文的文字、语言太过优美、梦幻。湘西记忆中的一切,在沈从文的笔下都得到了诗意的呈现,显得那么美好而动人,用他那梦幻般的话语塑造了一个山高水长、万物和谐、人人毫无心机的乌托邦式乡村田园世界,在喧嚣的都市旁边以如椽之笔谱写了一支如梦如诗、如泣如诉的乡间幽静小夜曲。这些都要归功于沈从文的文字美、语言美。
湘西小说《边城》的叙述语言具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并带有浓浓的诗意,给人以自然流畅、婉约柔美的印象。苏雪林也曾认定沈从文的小说是散文诗体裁。的确,清丽冲淡,《边城》的语言既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又有诗歌的简洁凝练、蕴藉含蓄。沈从文很讲究“文字组织的美丽”。此外,他曾谈到短篇小说向古代抒情诗学习的好处,其中第一点就是“可使小说作者对文字性能具备特殊的敏感,从而产生选择语言的耐心”。正是由于他对小说语言美的不倦追求,《边城》语言的运用达到了随意驱遣、游刃有余的地步,形成了清丽柔美、新鲜生动、古朴隽永的语言风格。
《边城》的语言美,还美在小说人物的对话之中。在叙述和描写之中加入对话,使小说变得更加生动、传神,也使翠翠这个形象灵动起来,更加全面地展示出翠翠的可爱乖巧,显现出“清柔之韵”。如翠翠和祖父的一席对话。祖父说:“翠翠,我不去,你同小狗去好不好?”“要不去,我也不想去!”“我去呢?”“我本来也不想去,但我愿意陪你去。”一问一答,翠翠的乖巧可爱,便跃然纸上,这是语言稚化的功效。
二、人性美
沈从文质朴灵动、婉约柔美的文字语言,描绘出了恬静、祥和的小说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出的人,又会散发出怎样熠熠发亮的人性美呢?
首先是小说中的祖父。老船夫的独生女15年前和一个茶峒军人唱歌相熟,很秘密地背着父亲发生了暧昧关系,结果不想有了小孩。父亲对此并未追究,没想翠翠母亲生过翠翠后,就随军人去了(殉情)。祖父一人默默地将翠翠养大,对翠翠百般疼爱,从未将翠翠母亲的过错归咎到孩子身上。这就是小说的第一处人性美,祖父不会为此感到羞耻而不管不顾翠翠,村中人也从未因翠翠的出身而对她有半点嘲笑与欺辱。以致翠翠到后来才慢慢知道自己的身世,健康地成长为一个亭亭玉立、可爱乖巧的女孩。在沈从文的世界里,人总是那么地温情,爱与理解总是那么地浓厚,以至于性的发生都是那么地顺其自然,没有任何的不可理解。
其次是吊脚楼妓女。沈从文在湘西世界里,总是怀着极大的同情描写吊脚楼上的妓女,这些作品久未印行。湖南已故老作家蒋牧良同志说:“他在作品里把妓女都描写得那么善良,怎么会出他的作品?”可见沈从文对于妓女的描写,渗透了更多的人性美在里面。妓女在文中只介绍了一次,但是却令人印象深刻。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哪怕是妓女,都是有情有义,她们也会忠于自己的感情、自己心中的爱人,她们对待来者总是以诚相待,而且从未觉得羞耻。沈从文给了她们很高的评价:“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
最后是总督顺顺。沈从文对于总督顺顺在文中多处细致描写,他喜交朋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但凡有人求助,一定尽力相帮。虽有小毛病,但却依旧那么公正无私,是一位高年硕德的中心人物。除此之外,在小说即将结尾处,总督顺顺还是没能够忍心放翠翠一个人,最终还是主动提出同意二老迎娶翠翠。他放下了大老的死与翠翠的联系的想法,放下了自己内心的担忧,选择了包容。这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常人所无法做到的。也许我们有恻隐之心,会选择用金钱或是别的东西补救,而不是从情感。但是小说《边城》里的人性美,不光有爱、善与高尚,还有一份责任、一份承担。
三、爱情美
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在人性美中,翠翠的爱情比起现代都市人的爱情来,更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著,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
翠翠对傩送的爱,始终信守着自己梦魂牵绕的最初选择,没有因为人事出现周折而改变。哪怕傩送意外死亡,翠翠“哭了一个晚上”,最后还是独守渡船等待未有归期的傩送归来。由此可见,翠翠对傩送的爱是经得起考验的,是执著的。傩送对翠翠的爱也是执著的,他从一开始就明确地追求翠翠,但摆在傩送面前的婚姻有两条路:一条是娶翠翠,过一辈子撑渡船的日子;另一条是娶团总的女儿,从陪嫁中可以得到一座碾坊。是选择渡船,还是选择碾坊?实质上是要爱情还是要金钱的问题。傩送舍弃碾坊,甘愿为真心的爱情守一辈子渡船。他们坚持着自己爱的人,坚持着爱情从未因任何事情的发生而改变自己的心意,这也是一般人所不具有的。
参考文献:
[1]雷丽平.《边城》语言的诗话、梦幻色彩[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04).
[2]贺冬梅.试析沈从文作品的人文情怀[J].文学界,2012,(07).
[3]柳友良.《边城》中的爱情美[J].文学教育(下),2011,(09).
[4]王招明.描写妓女的作品[J].读书,1982,(07).
作者简介:
沈龙朱的籍贯,应该像他的父亲一样,写:湖南凤凰人。但是,生命里流淌着凤凰的水,却在他乡漂泊了一生,如沈从文说,北京成了他真正意义上的老家,对沈龙朱、沈虎雏而言,更是这样。凤凰在这兄弟俩,是个遥远的属于父亲笔下的故事发生地。
沈龙朱第一次踏上凤凰的土地时,已经六十几岁了。他绝对不会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感觉,凤凰是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熟悉是因为常在耳边,陌生是因为第一次在眼前!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在北京去世,骨灰一直放在家里。当时凤凰县旅游局长田世烈策划了沈从文回乡。沈从文墓地是田世烈一个人策划完成的。田世烈说动了县里,县里就要把沈从文接回去,沈龙朱受妈妈委派,一个人回到了这个陌生的故乡。
田世烈说到那次沈龙朱给他的印象:
龙朱在凤凰共停留了七天,除掉两天我陪他去参观凤凰的名胜黄丝桥古城和齐梁洞外,他只身五次去到墓地,带着米尺详尽地测绘了一个墓地平面图,他说,回京后好向妈妈他们详细地介绍,把事情弄准确一点。见他这种细致认真的工作精神,我也很感动。每当入夜,我就去他的住处闲聊,聊各自的人生曲折。从龙朱的身上,我又一次清楚地看到了沈老先生人品的再现。
而安葬沈从文,只选择了一块不规则的高一米九的天然五色石,沈龙朱说:“选那块地方,搬那块石头过来,都是田世烈做的。”然后,由沈从文侄女婿、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家刘焕章带着当地石匠唐友权师傅加工而成。
石头正面是沈从文自己的话:
照我思索,可理解“我”;
照我思索,能认识“人”。
石头背面是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撰写的: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沈家人的原则
1992年,沈从文去世四年后,他的骨灰回到了故乡,一半撒入沱江,一半埋在山上。亲历了这一切的田世烈描述道:
在最后一捧泥土覆盖完毕,沈老夫人、虎雏、之佩、沈红及王亚蓉再也抑制不住一路上克制已久的悲伤,失声哭了。
他们去采来沈从文生前喜爱的“虎耳草”,后来大家都去采了来,小心翼翼地把它栽在墓碑石下的周围。
后,5月20日,张兆和的骨灰来到了沈从文身边,两个患难一生的情侣,一个只爱过一个最好年纪的人的沈从文,永远和这个最好年纪的人在一起了。
张兆和活了92岁。她的骨灰回到凤凰,是孩子们送回去的。妈妈骨灰入葬的那天早上,沈龙朱早早去了墓地,借了铁锹和镐,在埋放爸爸的地儿挖了两尺左右的坑,因为安葬父亲也就那么深。他们再把妈妈的骨灰倒下去。上边砌的小石子只用土糊着。放妈妈骨灰的时候,只通知了黄家老五黄永前表哥。沈龙朱说:
墓地从一开始,家里头——从妈妈那时候——定下的原则就是:比较宁静,不要弄得很花哨,而且不要影响周围老百姓正常的耕作生活。
因为那个地方的那条路,可以到后山去的,常常有牛群上上下下。我说,不要拦人家,不要挡住人家,这是人家正常生活的道路。因为山上头、山后头还有田坎,人家干活去呀。哪怕是拉了牛粪在这儿,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些都很好嘛。
实际上,这个原则县里头并不完全理解。
不完全理解,就不能完全遵守。县里认为墓地太小,不能供很多人同时瞻仰,就要扩建。扩建,就要把宝坎拆除重来,要往外延伸,道路也就势必重修。县里一定还要重新做台阶。沈家坚决反对,希望保留土坡,保持原样。可是县里还是有一次把坝子拆了想扩大了,后来也只好按原样恢复。
沈家一再声明原来提出的原则:不要东搞一块碑,西搞一块碑,不要挂很多东西,这里就是一块很普通的墓地。
即使妈妈回到爸爸身边,沈龙朱也希望县里不要做任何改动,也不要刻什么东西。但是县里重新做了一个碑,田世烈草拟文字的那块碑被取代了。沈家反复强调:“不管占多大地方,都不要干扰老百姓的生活,不要影响老百姓的生产劳动”。沈龙朱说:
与沈从文故居相比,墓地改动得少。难道是因为没法卖票没人承包才保留了一些沈从文的精神吗?沈虎雏说:“不是。有人是想卖,实在不便于卖票。”
但是沈龙朱、沈虎雏也有管不了的无奈,毕竟哥俩不能守在那儿。但他们始终坚持:“不能够建围墙,不要公园化,维持它原来的这个风格。”尽管他们理解这种按捺不住的冲动充满好意,和故居拼命抬高门票的意图是不同的。但是好意总是想让风格改变,就令沈氏兄弟很是无奈。
沈龙朱说:“真正保持原样已经不可能了。过去坡下头、口外头是一个旧的水车、碾坊,但是这块地现在盖起了三层楼,看不见河了。老百姓私下乱建,县政府也没办法。”
沈虎雏说:“河道本来很幽静,两边柳树很好。结果现在沿河都抢着盖出来旅馆,三层的甚至更高的,几个月他就能赚回钱来,而且都是违章建筑。违章建筑一直逼近墓地,堵着墓地的进口,全都盖满了,而且高度把从墓地往外的视野都挡住了。去了墓地,原来的感觉也没有了。盖房子的是当地的居民。盖房速度非常快,几天房子起来了,政府去制止,制止不了。你管我,那家你怎么不管?沿河几里路都盖上了,那就难办了。”
迁墓有可能吗?沈虎雏说:“没有这个打算,任何人都没有提过这事。墓地跟城区之间,原来很好的沅河自然风光全没了,变成两边全是房子非常狭窄的一条小过道。本来凤凰有规划的,这一段完全没有车,是步行的。从规划进入无序竞争,都是为了追逐利润。政府没有约束住,这一个管不住,其他的都来了。为什么会造成无法控制的局面?从动机来说都是为了赚钱,但是行政上头没有办法去约束这个,我就说不清楚怎么回事了。”
你到凤凰看到的不是沈从文的凤凰
许多人是冲着沈从文去的。沈虎雏说:“去了,看到的是变了味的东西啊,看到的都不是沈从文作品里的凤凰了,现在都已经改头换面了。变化反正越来越厉害了。”
秋天我去看沈虎雏的时候,他刚刚从凤凰回来不久。他说:“现在一年到头是持续的旅游,大概客房床位已经两万张了,到高峰时还不够用。沈从文离开的时候几千人都没有。而今那么多人挤在那个地方,完全就是另外一种味道了是吧?这是没办法的事。”
回凤凰,沈龙朱和沈虎雏兄弟都不进沈从文故居。因为沈从文故居已经承包出去了,承包期是50年。就是说开发商一下买断了50年经营权。50年之后,熟悉沈从文的这些人都没了,故居里的东西还是不是原来的东西?故居被改造来改造去,有多少真实留给五十年后的人?
现在的凤凰不仅是没有沈从文当年的味道了,而且也没有1992年沈龙朱第一次回去时的味道了。沈龙朱说:
还有个不好在哪儿呢?我们后来去的时候,找河边的吊角楼住,为的是河边的感觉。结果,对岸灯红酒绿,夜里头一直到十一点闪着霓虹灯,迪斯科的音乐遍布全河。你夜里在睡,外面就完全是在那儿闪动着,而且有重音乐。要是优雅点,中国古曲,哪怕西洋古典音乐也好啊!他不,他是那个跳舞的,这就大大地煞风景。
边城,不是爸爸的边城
边城不在凤凰,凤凰不是边城。边城在哪里?
沈从文写《边城》的时候,沈龙朱、沈虎雏兄弟都没出生。沈从文去世多年后,沈龙朱、沈虎雏兄弟来到了父亲笔下的边城——茶峒。茶峒在湖南省吉首市西北,在湖南、贵州、重庆交界处,也就是花垣县的茶峒镇。
7月,茶峒以政府更名的.方式,正式成为“边城”。沈虎雏不能理解这种做法。
但为了改名后吸引游客,政府没有少花力气。著名的大手笔,一是投入一千万元修建了“翠翠岛”,上面有民间绝技表演场和汉白玉翠翠雕像。二是修建了“中国边城百家书法园”,把六万多字的小说《边城》以书法样式刻在岩石上。
沈虎雏说:“完全变了味了。你看了《边城》再到那儿看,根本找不到感觉,完了。弄了一个城市公园一样的东西,很丑。你去看看就知道了。去了之后,你看,跟你从文章上看到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旅游开发的做法,让不熟悉历史渊源的游客,很可能以为是沈从文写错了。
茶峒,这个美丽了中国,美丽了世界,以内在的精神力量感动了无数读者的著名边城,在政府发展旅游的冲动中,已经从世间消失。翠翠是沈从文有感于边地人生命的美丽而创造出来的形象,当政府把这种创造转化成俗气的景点的时候,于是翠翠和边城只能在沈从文的文字里找到。
不过,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凤凰就是边城。可是,无论怎么说,由于主持开发的行政人员不能理解沈从文,不能理解沈从文那不凡的气质,不能理解沈从文寄托在“边城”的社会理想与道德主张,以背离沈从文思想的方式开发沈从文的文学遗产,于是,我们看到的今人以大量资金和拙劣手段塑造出来的“边城”,都离沈从文的精神境界越来越远。
沈从文的骨灰融入泥土,那块五彩石上刻着沈从文自己的话。把这句话刻在石头上,是全家讨论的结果。
张兆和与龙虎兄弟选择了“照我所思”这句话,肯定了沈从文思考的一生,是否也表明了家人对沈从文的理解过程呢?沈龙朱说:“对。我们后来逐渐理解了爸爸,觉得爸爸这个话很重要。他坚持:我不管人家到底认识我到什么程度,我自己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你别看我父亲表面软哩咕唧的,但他的性格还是很倔、很犟,非常犟,软硬软硬的,软犟软犟的。有些不想做的事情,他就不做。”
在儿子沈龙朱、沈虎雏身上,沈从文活着;在孙女沈红、沈帆身上,沈从文活着;在更多的似乎和沈从文没有血缘关系而实际上延续了沈从文艺术良知的人身上,沈从文一样活着!沈从文站在中华民族伟大思想家的行列中,用他的思考和爱,温暖昨天,温暖今天,温暖未来!成为我们民族贡献给世界的伟大财富,与人类共享!
【沈从文边城美】推荐阅读:
沈从文的《边城》赏析10-11
沈从文边城的读书笔记06-01
沈从文的《边城》读后感07-22
沈从文阅读09-29
《沈从文小说选》读后感05-27
沈从文的《湘行散记》读后感优秀05-24
边城中的人性美-边城读书笔记07-08
《边城》经典语录06-08
边城情节分析09-12
边城节选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