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尊心如何培养

2024-1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孩子的自尊心如何培养(共12篇)

孩子的自尊心如何培养 篇1

自爱、自尊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及自我认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自尊的孩子积极乐观,更愿意与人交流,更懂得尊重他人;缺乏自尊的孩子对挫折敏感,容易出现各种行为障碍。父母要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孩子的自尊心。

让孩子知道你多爱他。多花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了解他们的想法并给他们拥抱和爱护,从而表达爱意。

示范如何爱自己。向孩子们示范如何爱自己,如何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让孩子懂得对自己和他人在责任心以及持之以恒的态度是人生不可或缺少的重要品质。

让孩子知道他是被尊重的。多和孩子做游戏,让他主导整个游戏的过程,并配合他。要用心倾听孩子说的话,对他的谈话内容表现出兴趣和关心,让孩子知道他是被尊重的。

制定规矩让孩子感到安全和自信。按照孩子的年龄,告诉他做事的原则和限制,以及不按规矩行事的后果。规范会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并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并对自己有信心。

多向孩子表达赞赏和感谢。当孩子主动配合或帮助父母做事情时,无论怎么微不足道,都要以积极的态度表达赞赏和感谢。

鼓励孩子多尝试,不过分夸奖成绩。鼓励孩子尝试新东西,不管是否成功,都不要过分夸奖他的成绩。这样很容易使他放弃努力。要告诉孩子学习新技能需要时间和耐心,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即使孩子失败,也要引导他们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和教

训,加以改进。

分担家务,培养自我价值观。给孩子提供为家庭做贡献的机会。比如打扫卫生、帮忙洗菜,这样能培养他的自我价值感。此为,还要为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让他了解自己掌握生活的能力。

孩子的自尊心如何培养 篇2

一、感受成功

父母、师长, 应该巧用心思, 不断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去做, 一有成就, 就给予褒奖、赞美, 让孩子经常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喜悦, 发现自己的价值, 懂得自己“不简单”。

二、接受鼓励

缺少鼓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孩子的心里, 永远乐于容纳赞扬, 希望得到成人的夸奖和鼓励。鼓励就像阳光、空气和雨露, 缺失了它们, 孩子的自尊之花就会枯萎。所以, 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地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并适时地赞扬, 积极地鼓励, 正确地推动, 使孩子在自豪中建立起自尊。

三、参与交往

人, 都是从属于社会的, 孩子长大以后, 社会就是他的舞台。从小要培养孩子的参与精神和交往能力。一些适合孩子参加的公益活动、旅游观光、友朋往来、亲眷聚会等, 要支持孩子参与其中。这样, 不仅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树立信心、陶冶情操, 而且能够训练孩子的亲和、交往、应变能力, 使孩子掌握必要的文明礼仪, 学会尊重他人。

四、乐于表达

父母、师长和孩子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平等、公正基础上的, 因此, 家长和老师一定要积极聆听孩子的意见, 并积极地给予正面引导, 培养孩子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习惯, 使孩子获得人格尊严和自我价值的满足, 让孩子在平等之中建立自尊。

培养孩子健康的自尊心 篇3

孩子的自尊心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就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终生。因此,作为成年人,特别是爸爸妈妈,既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要重视培养、提升孩子的自尊心。为了给家长们提供科学的指导,本刊特意请杨韶刚教授为读者朋友作细致的分析、解答: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什么是自尊?它对人生发展有什么作用?孩子自尊心的形成主要是受哪些因素影响?

杨韶刚答(以下简称答):心理学研究表明,自尊是“个人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正常而健康的自尊,可以使儿童主动而富有表现力地进行社会交往,对自己的能力表示乐观,能够为自己确立较高的目标并且力求完成。

很多研究发现,儿童自尊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态度和行为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与人生以后阶段的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例如,缺乏自尊心可能会导致社会适应障碍和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因此,引导、培养孩子-形成正常和健康的自尊心,是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

问:现在有些家长过分强调孩子的自尊,一味地表扬、奖励、赏识孩子,结果使孩子的自尊心强化成虚荣心。这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什么作用?应怎样培养孩子适当的自尊心?

答:你说的这个现象确实存在于不少家庭,我曾在《现代快报》上看过一则报道,报道上说家住杭州的孔先生邀请姐姐和小外甥女来家里做客。孔先生假装皱着眉头说:“小外甥女长得是很漂亮,只可惜皮肤黑了点,脸蛋像个小包公。”没想到外甥女听到后立刻气呼呼地大叫起来:“不准说我黑!”说完就举起小拳头朝孔先生的肚子砸去,随即又张开嘴巴朝孔先生的虎口咬去,留下一排红里透紫的牙印。接着,外甥女又把脑袋狠狠地往墙壁上撞,发出“咚咚”的响声。

看罢这篇报道,我除了为这个孩子承受挫折的心理错位感到惊异,也为成人与儿童不恰当的交流方式,给孩子自尊心造成不应有的伤害而深感痛心;同时,还为其家长不适当地培养孩子自尊心而惋惜。

形成必要而适当的自尊心,有助于儿童的道德发展。然而,心理学研究者认为,有自尊心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是一个道德的人,也不意味着他的心理就一定是健康的。因为研究发现,自尊心非常强的人,也会导致与他人或同伴关系的紊乱,甚至发展成为虚荣心。例如,父母或他人如果不表扬自己,就会很不高兴;对自己的缺点也不容许别人提及。反之,自尊心太弱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意培养儿童适当的自尊心,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家庭生活中创造接受孩子的良好氛围,父母要通过参与孩子的活动来做到这一点;其次,向孩子做出规定,明确好的、值得发扬的行为和必须要禁止的行为,但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必须帮助孩子为自己确立近期和长期的目标,并帮助孩子实现这些目标;再次,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见解,并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个人观点。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就要鼓励孩子有勇气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当然,对于什么是“正确的”事,最好是和孩子进行协商,最终由孩子自己确定。

问:既然我们承认孩子自尊心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父母或其他成人的态度和行为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与人生以后阶段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父母在家中应该如何培养、提升孩子的自尊心呢?

答:美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米歇尔伯芭曾以自己孩子的事例,讲述了在家庭中培养孩子自尊心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对我们的现代家庭教育是有积极启示意义的。

伯芭的二儿子亚当在5岁的时候和他3岁的弟弟长得一样高。一些外人见到他们时常误以为他们是双胞胎,为此经常会说,“哦,多么可爱的双胞胎啊!”但是,亚当的自尊心却受到了伤害,他觉得自己已经5岁了,怎么能和3岁的弟弟成为双胞胎呢,因此,他常常生闷气。

为了帮助亚当提升自尊心,伯芭开始关注这个孩子身体上的独特长处。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优点和长处,父母应该善于发现,并给予及时的关注。伯芭全家人的眼睛都是棕色的,但亚当却有一双漂亮的蓝眼睛。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伯芭开始有意地赞扬孩子的这种特质:“嗨,亚当,你的眼睛真漂亮。”或者说,“我们真幸运,有这么一个长着一双漂亮的蓝眼睛的孩子。”伯芭的丈夫也经常问,“嗨,我的这个长着漂亮的蓝眼睛的儿子,愿意和我一起去投篮吗?”亚当的祖父也加入到这个计划中,以“我的长着漂亮蓝眼睛的孙子”来称呼亚当。甚至他的兄弟姐妹也这样介绍,“这是我的眼睛长得很漂亮的弟弟或哥哥。”

大约三个星期后,亚当确实相信了大家对他的赞扬。有一天,他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伯芭问他:“亚当,在幼儿园里怎么样啊9”亚当回答说,“哦,太棒了,妈妈。一定是有人告诉老师说我有一双漂亮的蓝眼睛。”伯芭感到很惊讶,她并没有给老师讲过呀,于是她问道:“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亚当解释说,“老师好像知道,她一定要让我每天都坐在那张蓝色的桌子旁,很可能是要和我的蓝眼睛相匹配。”

从那以后,亚当每天都笑眯眯地走出门去,总是一脸阳光灿烂的样子。显然,亚当已经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所具有的这个长处,以后不需要再专门提醒了,因为经过三个星期左右的强化,孩子已经把自己的这种优点或特质内化了。

伯芭的这个发现和提升孩子自尊心的过程,给了我们的家庭教育一个重要的启示。众所周知,人和人之间是存在很多差异的,所以我们成人不能用同一个尺度要求所有的孩子。要善于发现孩子所独有的优点或才智,运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强化,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自尊心。我曾把它概括为以下一些具体步骤:

第一、明确孩子有哪种特长或优势。父母或孩子的其他监护人要花点时间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有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优点、才智或身体上的优势,然后把这些优点记录下来。例如,有艺术天赋、音乐特长、善良、诚实、可靠、举止优雅、做事有条不紊、友好、主动、敏感、有勇气、活泼、有爱心、乐观、坚忍、刻苦努力等。当以后又发现孩子有新的特长和优点时,继续坚持不懈地把它记下来。

孩子的自尊心如何培养 篇4

---------------------------关于培养职校生责任心和自尊心的调研报告

第一部分:背景及意义 研究的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是我们职业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解决当前和今后长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与持续发展,特对职校生的责任心和自尊心的培养作如下研究。

2006年学校派我送一批学生到苏州佳能就业,人事部主管就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对我们企业来说,工人技术的要求比道德的要求更重要,技术方面我们企业可以花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培养出一个熟练工,而道德是一个人长期培养出来的,无法短时间改变和提高。

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是无法与人真诚合作的,更是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目前,青少年儿童是一个庞大的以独生子女为主的群体,普遍存在着以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集体、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如:在学校,表现出自私自利,独行独断,随地吐痰,丢弃垃圾有之;懒于改正错漏作业,不诚实的表现朋之;对班集体漠不关心,主动为集体做好事少之又少。在家庭,“少爷、小姐”气十足,对身边的人呼呼喝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会做家务,不关心父母的疾苦,只会效仿“大款、明星”的“酷”法大有人在。种种的不良行为习惯,无责任心的表现,存在着未来社会的人格残缺,家庭、社会不和谐的危机。

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现行的教育,一个时期以来,我们重视人的智力、文化、身体等方面素质的提高,重视理想道德的教育,重视人的外在约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却往往忽视了责任感的教育和培养。责任是做人的根本,是一切道德的源泉。有了责任感,学生才能像老一辈那样把自己的学习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学习知识和本领中去,而且更有行为自觉意识,更乐于接受和承担任务并自觉努力完成任务。一个人若是没有责任感,在校不会是个好学生,在家不会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不会是个好公民,长大了也不会是个好职员、好丈夫。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今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同时,通过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将对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现实的意义。最重要的是,这将会成就孩子美好的一生。

研究的意义:

1.通过研究,唤醒学生责任意识和自尊心,激发学生责任情感,增强学生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责任感、对自己的学习责任感、对自己的事情责任感、对自己的家庭责任感、对自己集体责任感、对自己的品德负责有自尊心。

2.通过研究,提高教师责任感自尊心的认识和责任感自尊心教育水平。

3.通过研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探索可操作自我、家庭、集体责任感的培养途径、方法,提炼出学生责任感培养目标及内容,为其他学校、地区开展责任感培养教育提供参考。

第二部分:研究的内容

一、时间:

2007年9月1日至2008年7月1日

二、主题:

关于培养学生责任心及自尊心的调研报告

三、对象

2005级——2007级职高班及综合班的部分学生

四、方式:

1.问卷调查法:了解掌握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活动,在各时段的真实信息以及发展水平,收集成资料数据,帮助作进一步的分析处理、实践与研究。

2.家庭调查:调查家长的爱教育程序、职业、婚姻状况,教育子女方式。

3.个案法:建立典型实验对象的全程档案,作为实验评估和改进实验的依据。

4.观察记录法:在实验活动时,对实验的对象进行观察反应,并将之记录,作为资料、信息。

5.思想教育法:在开展实验研究前或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教育,以提高或矫正思想的认识。

6.三方交流法:学生、家长、学生相互提要求,三方议论和交流,形成统一意见。

五、提纲:

1.了解职校生和家长的心理现状和道德要求 2.探索培养学生责任感和自尊心的具体教育内容 3.职校生责任感和自尊心培养的途径

六、调查过程:

(一)了解职校生和家长的心理现状和道德要求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到职业学生上学的学生家长思想状况是21.2%想让孩子学好一门技术或继续深造,38.7%的家长对学生失去希望,让学生在职业学校混混,放在家里边管不住,不如少花点钱让老师管管,24.4%家长认为随孩子,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看是民主其实是一种不管责任的表现。6%是单亲或父母双亡,跟爷爷、奶奶过,家庭特别困难。15.1%家长护短,只准自己打骂孩子,不允许其他人说半个不字或批评半句,要求老师以哄为主。

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道德要求是:

27.6%要求上进,希望自己能学好一门技术或继续深造。37.9%没有要求不想学,不想努力,混一天是一天。18.6%崇拜社会上一些人物,想通过走歪门邪道发家互致富 15.9极度自卑,不知自己能干什么,每天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

(二)培养学生责任感和自尊心具体教育内容 1.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

⑴积极锻炼身体,做好“三操”;⑵掌握一些卫生保健知识,养成卫生保健习惯,讲究个人卫生;⑶穿着整洁得体;⑷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⑸注意心理健康,克服任性、自私、嫉妒、自卑等心理上的偏差。⑹树立自我创业意识,提高自信心;⑺多看名人传记,学习艰苦创业的精神。

2.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⑴按时到校、不迟到,带齐各学科学习用具;⑵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⑶独立按时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做到“当日事,当日毕”;⑷主动预习、复习,虚心求教,敢于置疑,不耻下问。

3.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的能力。⑴自己的事自己做;⑵做事专心,有始有终;⑶珍惜时间,估衙不拖拉;⑷做错事要勇于承担责任,并及时改正;⑸遇到问题,自己设法独立解决;⑹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4.对自己的品德负责。

⑴遵守公共秩序,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爱护公共设施和花草树木,不在公共建筑物上乱涂乱画。公共场所不随意怪叫、起哄。上车乘船、购物买票要依次排队,保持良好的秩序,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尽责。具有自我保护的意识。⑵爱护公共设施。⑶自觉保护环境卫生。⑷随时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5.对自己的集体负责。

⑴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观念;⑵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高度的集体责任心,关心集体荣誉,遵守集体纪律(课堂纪律、课间纪律),维护校园、教室卫生;⑶为集体争光,主动关心爱护集体的每一个成员;⑷热心为集体服务,承担并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学会对他人和集体负责。

6.对自己的家庭负责。

⑴按时回家,外出打招呼,不让父母担心;⑵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过分要求;⑶爱惜东西,懂得节约;⑷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三)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途径 1.激活责任需要,提高责任认识。

故事激发;利用宣传阵地,认识责任意识;抓住突发事件,及时宣讲,适时进行责任感教育。

2.重视文化陶冶,优化责任环境,再现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情感 ⑴营造责任感教育的学校文化氛围

利用班会时间,学习伟人名人事迹,学校在教学楼走廊和办公室挂上教师、学生自编自书的责任心格言牌匾,在学校每层楼墙壁的醒目处,贴有“爱护校园是我责任”、“有责任感的人今天可能平凡,明天决不平凡。”等小标牌,再现责任意识,时刻提醒师生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体现责任心。学着负责,学会负责。

⑵营造责任感教育的家庭文化氛围

3.深化责任体验,养成责任行为,提高自信心

⑴强化课堂渠道,渗透责任意识,寓责任感教育于学科教学中 在心理健康课中培养责任感;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责任感。挖掘教材因素,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责任感。端正学习态度,巩固学习责任感;在作业批改时巧妙运用微型评语培养责任感。

⑵寓责任感培养于学校活动之中,借助各种活动,体验责任意识。A.开展主题活动培养责任感:

围绕“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健康负责”的主题,可以开展“个人档案珍藏”、“我的变化”、“我是你的心灵之友”、“活出精彩的自我”、“做我真好”、围绕“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集体负责”可以开展“我和责任做朋友”等行动。围绕对他人负责:可以开展“建立深厚的友谊、我的邻居、群已关系、小人与君子、关心边缘人、我心目中的人、我与你“等活动。B.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实施心理辅导,内化责任意识,培养责任感。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热线及悄悄话信箱,建立“好朋友协会”或“开心超市”、“我能行俱乐部”等,相对稳定的团体心理辅导阵地。

C.开展宣传活动培养责任感和责任心

D.开展心理健康小报展活动,培养学生责任感。3.班级管理及活动中培养学生责任感

确定班级奋斗目标,培养责任感;明确分工职责,培养工作责任感;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促进儿童责任感的发展;开展劳动实践,深化责任意识。

4.寻求家庭支持,拓展责任意识,寓责任感培养于家庭教育之中 ⑴激发家长责任情感,得到家长认可

⑵要求家长做到“三做到”。提供尽责机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育孩子,家里的事别人的事帮着做;要孩子,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

5.内化责任信念,塑造责任品格

设立多种奖项,注意对职校生积极的责任行为的强化。让大多数学生都获得成功。如:增进协调奖、社会责任公民奖、珍爱生命奖、荣誉少年奖。为学生创设更多的选择机会,让他们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通过自然后果处罚法提高孩子表现出责任行为的自觉性。所谓自然后果惩罚法是通过让孩子承担由于自身不负责任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让孩子切身感受到自己不负责任行为对自己和他人所造成的严重影响,认识并体会到责任的重要性,从而在内心树立起责任意识,以避免类似不良如果的再次发生。

第三部分:总结

孩子的自尊心如何培养 篇5

注意孩子的自尊心_幼儿园教师心得

一天上午,我在组织主题活动《爱妈妈》时,孩子们都在热烈地讨论着与妈妈相关的话题,王浩峰却心不在焉地用脚踢着墙壁,我暗示了他好几次,他都无动于衷,我就点名批评了他,没想到他不仅不听反而弄出更大的声音,居然用手指抠起了墙壁,这时所有的孩子都看看他然后又看看我。我非常生气,感觉到教师的尊严受到了轻视和挑战,为了在孩子面前维护我的威信,我决定对他进行惩罚――在接下来的区域活动时,让他坐着反省。他不敢表示什么,但是从他的眼神里,我感觉到他的不满和委屈,仿佛在问:老师我错了吗?

对于这件事当时我没有觉得怎样。几天过去后,偶然在网上一篇文章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让孩子在大家面前接受批评是件很残酷的事情”。我突然感到十分不安。托班孩子是感性的,他们的情绪往往在活动中直接表露,峰峰当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的行为,影响了他人的活动。而我却把他当成有意破坏的行为来对待,并当着全班孩子的面轻易对他采取惩罚。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如果换成是我被领导如此批评,嘴巴不说心里也肯定不开心的。这种简单不理性的教育方式,无形之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弱化了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感情,降低了孩子对老师的信赖。我想,当时我若能采取另一种方式,如将他抱在怀里,淡化他与全班孩子对此事的反映,待活动结束之后再单独地指出他的错误行为,可能会更好,因为这样不仅能让他明白自己的错误是什么,错在哪,同时也维护了他的自尊心。

六句话最容易伤孩子自尊 篇6

“我早就说”。场景1:毛毛开心地拿着满分成绩单给妈妈看。妈妈却说:“我早就说你能考100分,过去考不好就是不努力。”解析:“我早就说”这句话带有对比、翻旧账的意思,孩子不仅感受不到被赞扬的愉悦,还有被批评的挫折。因此,和孩子说话要懂得“刹车”,做对了给予鼓励即可,切勿出现这样翻旧账的话语。“我早就说”还会出现在孩子不听告诫的时候,此时说这句话,有得意、炫耀的感觉,大人听了都不高兴,何况孩子。父母应该认真地帮孩子分析,为什么家长事先就能预期到失败。

“不行、不可以”。场景2:洋洋妈妈总爱说“不行”、“不可以”,比如洋洋放学回家开电视,妈妈就会粗暴地关掉电视,说“不可以看电视”;洋洋想吃糖,妈妈也板着脸教训说“不行”。解析:中国家长主观认定不好的事,往往会武断地禁止孩子去做,却不告诉孩子原因。孩子很迷茫,不知为何不可以,长大后不知道变通,行为模式僵化,甚至可能发展出对立型人格。因此,家长说“不可以”前,应说明为什么“不可以”;也可通过协商的语气来告诉孩子:“不是不可以吃糖,但糖吃多了要看牙医。你今天已经吃了一块糖,明天再吃好不好?”

“等一下”。场景3:特特从幼儿园回来,总想跟爸爸分享一些新鲜事,但爸爸总是对着电脑忙,心不在焉地说:“爸爸正在忙,你等一下。”解析:大人总是很忙,和孩子说过“等一下”后往往就没了下文。孩子次次满心期待,却总被冷落在一边,会逐渐觉得爸爸妈妈说话不算数,失去信任感。建议家长在忙碌时采用反应式倾听,即先理解地重复孩子的话语,然后诚恳地表明自己在忙。比如说:“爸爸特别想听宝宝讲在幼儿园发生的趣事,但爸爸正在忙,等一下再听你说好吗?”这样能让孩子感觉被尊重。记住,忙完后一定要兑现许诺孩子的事情。

“你看你!”场景4:东东帮家里收拾卫生,拖把上的脏水却甩到墙上了。妈妈气得大吼:“你看你!叫你别添乱!”解析:两三岁正是自尊心开始萌芽的时候,正面经验的累积才能建立自尊,而随便批评、嘲讽、指责会让孩子只感受到家长愤怒和生气,却不知道错在哪儿,容易造成自我价值贬低。因此,父母在表达不满情绪时,可以换个说法。比如提醒孩子:“你帮妈妈拖地真是太棒了,但要小心,不要用力甩。”然后教孩子如何正确拿拖把。

“你一定要”。场景5:爸爸妈妈要带小雅去串门,临走前一个劲叮咛:“到了别人家,你一定要老老实实地坐着,别乱跑。”解析:这类命令式口吻往往容易让孩子产生不被信任感。要把孩子当大人,让他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单纯命令,孩子将来才不会缺乏判断力。不妨对孩子说:“如果有个小朋友来咱们家,到处乱跑,还拿走你的玩具,你会开心吗?”用情景置换的方式教育孩子。

孩子的自尊心如何培养 篇7

孩子的心灵是非常脆弱而敏锐的, 需要成人的细心呵护和理解。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更加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每天面对那么多天真无邪的孩子, 我们肩上的担子就更加地沉, 生怕刺伤孩子那一颗颗弱小稚嫩的心灵。

我所带的班级是中班, 虽说我们的孩子都是4、5岁左右, 但是他们也会有自尊, 喜欢别人表扬, 也会像大人一样想得到别人对他的肯定, 愿意在集体面前有好的表现, 更不愿意别人看到他不好的一面!所以每次老师在评值日生, 小组长, 勤劳小工等的时候, 小朋友们都会争前恐后的举手, 生怕错过每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老师用大拇指在他们的小小额头上轻轻一点。这, 代表的是认可和表扬。

记得有一次我照顾孩子午休, 快起床的时候, 他们都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这时, 天鉴走到我身边, 很不好意思地对我说:“郑老师, 我……”看到他那紧张又有些害怕的样子, 我马上意识到, 这小家伙可能是尿床了, 但又不好意思对我说。我走到了他的床前, 看到凉席确实湿了好大一片。我就在他耳边轻轻的说了一句:“没关系, 一会儿把凉席洗干净拿出去晒干就可以了, 你先去小便吧。”他一听, 连忙跑着去厕所小便了。过后我把这件事情告诉班上的配班老师, 让我来处理这件事, 于是过了一会儿, 我悄悄地把天鉴带到了厕所, 帮他换上了干净的裤子, 他腼腆地、有点不好意思看了看我, 我对他说:“没事的, 天鉴, 下次要上厕所就要早点告诉老师, 好吗?”天鉴听了点点头说:“我知道了。”

人们常说, 树怕伤根, 人怕伤心。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 是孩子向善的基石, 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经常听到家长在我面前抱怨:“为什么孩子在幼儿园什么都好, 老师说什么都按要求做, 一回到家就娇了。”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时常提醒着我,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 孩子心中最尊敬崇拜的我们, 又怎能不去小心的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呢?

现实生活中, 不注意保护孩子自尊心、自信心, 不尊重孩子隐私的事已司空见惯。有的孩子一件事没有做好, 就说你怎么这么笨;孩子平时有些胆小, 就说你真是个胆小鬼;孩子偶尔一次小小的失误, 就指责你怎么这么不给人争气。有些家长、老师看孩子不顺眼, 总是指责、埋怨, 有的甚至打骂体罚。这样下去, 久而久之, 一个本来不错的孩子, 会在一片指责埋怨声中, 失去应有的上进心和自尊心, 最终难以成才。大学时, 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千万别对孩子说笨, 这个简单的字眼对于孩子的杀伤力是极大的。”是的,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也逐步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孩子是需要被关注的, 哪怕只是一个眼神, 一个微笑, 竖起大拇指的一个手势……

大学毕业实习的过程中,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大家都说她笨, 一个女孩, 一个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沉默不语。手上总是拿着一本相册跟一个白色的小公仔, 一天我无意中看见了相册中夹的一张爸爸抱着她的照片, 我心里有底了, 这一定是一个念家的孩子, 就是因为对家的过分依恋才会变成这样。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 我经常去找她说说悄悄话, 抱抱她, 经常在小朋友面前表扬她, 鼓励她。慢慢地, 她开始有了自己的小伙伴, 开始跟大家一起游戏, 一起学习……到我实习结束的那一天, 我要离开的那个下午, 她向我挥手再见, 我看得见她眼里流露出的一种不舍, 没有任何修饰的一种爱。这件事使我体会到, 孩子是需要关注的。

孩子的自尊心如何培养 篇8

关键词:肯定 激励 语言欲望 成功体验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27-01

自尊是幼儿自我意识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情感成分,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幼儿的自尊如果得到满足,幼儿就会体会到自我的价值,幼儿会产生自信心,可以对自我作出积极意义的肯定,这将会促进幼儿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一个人个性的形成,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幼儿时期,这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培养自信和自尊的重要时期。在教育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幼儿常常会产生自我否定的自我倾向,其对一些事物往往表现出消极的状态,没有热情、缺乏积极性、被动,有很强的依赖性,不敢当众发言。常把“我不会、我不行”挂在嘴边,而自信心是一个人自己相信自己的情绪体检,是对自我力量的充分估计。自信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是人们产生自信心的基础,对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幼儿的自信心和语言活动之间有着重要关系,这是幼儿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在这一时期,教师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一名幼儿,为他们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并给予正确、有效的引导,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发展,那么如何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尊与自信呢?

1 多肯定、多鼓励,用真挚的爱去滋润幼儿的心灵

自信心的确立,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做父母的在这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七点建议,不妨摘录如下,供您参考:

(1)父母要爱孩子,尊重他,这样他就会感到自己的价值。(2)不要在别人面前讲孩子的缺点,因为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由此可能会养成自暴自弃的习惯。(3)当孩子感到困难和苦恼时,应帮助孩子找到长处,这样,某些方面的不足就会以另一方面的特长来补偿,达到平衡。(4)帮助孩子分析他的优势。引导孩子向最可能成功的方面努力。(5)惩罚孩子时也要注意场合,特别注意在外人面前不要批评和惩罚孩子。(6)和教师交流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

2 注重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引发幼儿语言表达欲望

能力突出的幼儿一般会比较自信,在教师和伙伴们面前敢于表达。相反,能力稍差的幼儿就容易自卑、没自信。所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必须与培养幼儿的多种能力结合起来,使幼儿的自信心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基础上。在活动中,我运用各种形式来丰富幼儿的知识,引导幼儿学常识、学数学、学语言,引导幼儿动手动脑,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在学中玩、玩中学,在丰富幼儿知识的过程中有序列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力、注意力、比较概括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等。在游戏活动中,能很好地培养幼儿与同伴合作做事的能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给幼儿正确的交往技能。重视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并积极引导幼儿建立起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让每一个幼儿都被同伴和团体接纳,幼儿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若是获得愉快的、积极的体验,就会产生自信,因而更加主动地与环境交往,积极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自信,自信的增强也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两者互相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反之,若得到消极反馈,幼儿往往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进而妨碍他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交往,以致造成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每一个幼儿的性格特点,加以区分,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都积级的参与到活动中去,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

3 让幼儿在语言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师要有计划性地对幼儿进行培养和训练。首先,要让幼儿多去听、多去看、多去学、多去练,因为幼儿生来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然后,教幼儿一些文明用语,来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习惯。这样,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得到健康地发展。要给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因为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丰富的生活,才能为丰富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婴幼儿学习语言,都要与周围的现实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听、看、触、摸、尝、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知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注意发展语言交往能力紧密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1)能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学前儿童与教师、同伴或是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2)养成先观察,后表达讲述的习惯,能主动在集体面前讲述,同时,能积极的倾听别人讲述内容,并从中学习好的讲述方法。能有重点地讲述实物、图片和情景,突出讲述的中心内容。(3)养成学前儿童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形式和运用方式,掌握与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4)鼓励学前儿童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过程,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懂得讲述作用、愿意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具备讲述能力的人,才能真正与人进行语言交流。

总而言之,自尊感和自信心对幼儿的一生发展都十分重要,所以从小就要去培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积极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尽量放手去让孩子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努力创造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千万不要包办,在孩子的活动中给予适当的语言提示,使孩子能把实际操作和语言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在成功中获得自信。

参考文献

[1]次旦卓玛.培养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J].民风,2012.

如何培养孩子的品德 篇9

培养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品德,使他们成长为一个能干的、健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孩子。

一 培养诚实、守信的品德。孩子是否有诚实守信的的品德,直接关系到孩子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也关系到他人将对其行为作出何种评价的问题。为此,作为父母,应利用有关报道以故事形式讲给孩子听,鼓励孩子养成诚实品德,培养识别他人不诚实行为的能力。

二 培养自尊自信的品质 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不应利益关系而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的一种心理状态。父母应给年少的孩子提供一些增强自信的机会。如与孩子一起游戏时,有意识地给孩子创造一些获胜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突出孩子独特的优点等,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成功感,从而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培养守时、高效的品质。合理地安排时间,高效率地利用时间是学习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在家里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做作业拖拉,生活作息不守时的坏习惯,养成雷厉风行,干脆利落的好习惯好作风。

四 培养助人为乐、与人分享的品质。家庭是培养孩子爱心的重要场所。父母应让孩子懂得让有困难的人分享自己的奉献,将有利于孩子能成为一个有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这对孩子塑造完美人格和未来参加社会活动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

如何培养孩子的礼仪 篇10

有的父母,给孩子讲过《孔融分梨》的故事,与小朋友要互相谦让;书本上的说教,也讲了很多,而孩子只记住了故事,却依然不会在生活中应用。

孩子的学习,需要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尤其父母自己去践行,给孩子直接地示范。

过马路,遇到红灯,父母主动在路边停下来,孩子自然就会学会过马路的礼仪;如果父母看看路上车不多,就闯红灯过马路,那么,孩子很难养成过马路的礼仪。

父母从来不排队,无论在超市付款、在地铁候车、还是在肯德基点餐,都是能挤则挤,那么,孩子自然也不会排队。

孩子看过书上、电视上的许多礼仪知识,父母也陪伴着孩子一起看过、讲过,但是,如果不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些都只是美好的“故事”,与真正的教育无关。

如果父母自己不在意于礼仪,那么孩子也很难成为有教养的人。

因为孩子的家庭礼仪,一般在3岁前养成;孩子的社会礼仪,一般在6岁前养成;而这个阶段,孩子的礼仪,主要来自向父母的学习。

“问题孩子”也有自尊心 篇11

双休日我去串门。表妹一见我便说:“来得正好,你陪着他写作业,我赶紧加加班,有个策划案必须尽快赶出来。”我只好陪小强。

小强写完作业,我让他自己检查一下,他磨磨蹭蹭极不情愿地看了一遍,就递给了我。我一看就发现了问题:“取”字的耳字旁下提线出头,我记得是不出头的。于是我说:“‘耳’字的这一提是不出头的,你这个字写错了。”小强当场红了脸,翻开字典让我看。我不信,怀疑他趁我不注意在字典里的“耳”字上添了一笔,便拿起橡皮擦了擦。小强顿时意识到我不信任他,生气地从我手里夺走了橡皮。果然是我错了!我赶紧告诉小强:“是姨妈错了,要不是这次检查作业,我会永远错到底。谢谢你帮我纠正了写错这么多年的字。”小强一听,转怒为喜。

接着我要求小强预习第二天的课文——苏轼的诗《赠刘景文》。他抑扬顿挫地读了一遍,突然问我:“‘正是橙黄橘绿时’还是‘最是橙黄橘绿时’?课本上是‘正’,练习册上是‘最’。到底哪个对?”我还真被问住了,于是让他上网查。一查,竟有多种解释,我就让他在多种解释中确定一种。他想来想去,最终确定了其中的一个说法是正确的:“在古代,诗歌的主要传播渠道不是书籍,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这样的话,就会出现这种个别字相近的情况。到了现代,已经无法考证孰是孰非。通常来说,编者会根据自身对诗歌的理解或者认可程度来选择。因此,会出现个别字句的不同。这并不是教材的错误。”我表示同意他的看法,并要求他第二天上课时再问问老师。然后,我发自内心地表扬了他,说他能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判断。他高兴得手舞足蹈,笑得合不拢嘴。

我一高兴,把表妹叫了过来,把刚才的情况告诉了她。表妹一听,激动地说一定要好好奖励小强。

接下来我问小强为什么总是挨留,他一听一脸窘相,吭哧半天才答非所问地冒出一句:“妈妈整天在家骂我,老师从不对我笑,同学不跟我玩……”我一下子明白了,作为家长、老师眼里的“问题孩子”,小强受到了很多不公正对待,比如母亲的责骂、老师的冷落、同学的疏远,这让他心里充满了委屈。在内心深处,他想得到母亲的温暖、老师的关心和同学的接纳,在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便采取不做作业、上课捣乱等方式来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我痛心地说:“这些还不都是因为你不好好写作业、上课捣乱造成的!只要你好好学习,遵守纪律,也能戴上两道杠。”没想到小强一听竟两眼放光:“真的?”我郑重地点头:“只要你肯努力。”小强似乎看到了希望,话也多了起来,说同学不理他,下课后他就去二楼图书馆看书,他特别爱看《科学目击者》。他还告诉我,他有一个秘密,就是长大了考哈佛,将来设计好大的飞船,把外星球的小朋友接到北京过“六一”。

我摸着他圆圆的脑袋告诉他:“要想考哈佛,就得从明天起不挨留。”他涨红脸严肃地跟我拉了钩。

第二天放学小强果然没被留。表妹打电话欣喜地告诉我,说小强一进屋就跟她报喜:“我拿着语文课本和练习册问关于苏轼诗的问题,老师说两种都对。课堂上老师表扬我了,还奖励了我一朵小红花。”表妹还说,全班54个学生,只有小强没得过小红花,这次墙上小红花栏里他的名字旁终于不再空白。表妹有些后悔地说:“我得兑现承诺,奖励儿子;还有就是以后再也不骂儿子‘没半点自尊心’了。”顿了一下,表妹似乎突然醒悟了一样自我批评道:“原来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

我趁机指点表妹:“多看孩子的优点,经常跟孩子、老师沟通,别总是打击孩子。”

没过多久,表妹又跟我报喜:“小强不仅成绩好,而且现在很少被留了,同学们也都愿意跟他玩了,因为他知识面广,还当上了科学课的课代表。他这学期的目标是争取当上‘三好学生’。”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篇12

一、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必要性

首先,独立自主是孩子自身心理发展的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他是主体,教育者无论是家庭养育者还是学校教师只是指导者、监督者。所以我们成人先要从观念上明确孩子既是和我们相对的平等主体,要尊重他自身的成长特点;又要明确我们的引路人身份,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指点、建议、协助,而不是大包大揽。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

其次,独立自主是孩子健康成长、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根本品质。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呵护不是永远的温室,总有一天,他要独立去闯世界。纵是父母达官显贵,也不能陪他一辈子;纵是有金山银山,总有坐吃山空之时。更重要的是未来社会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对成功人士的评判标准究竟是什么,家长无法准确预见,所以能够教给孩子的只能是一种能力,可以随时面对风云变幻、处乱而不惊的适应能力,而独立性就是这种能力的基础。“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脱衣服等生活技能是不用训练的,因为小孩长大自然就会。其实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

二、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意义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的独立意识进行培养不仅可以有效促进他们动作的协调发展,开发大脑潜能,而且孩子在“我自己做”的过程中,能不断增强自信心,培养责任感,提高独立思考、独立做事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学会独立,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开发。孩子独立的最基本表现就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尤其是幼儿时期,孩子肌肉的发育和完善有赖于抓、握、捡、投,爬、坐、立、走等动作的协调发展。而这种能力的锻炼不一定非得去亲子园,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可以让孩子尝试去做。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认知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更利于大脑刺激,开发智力。

学会独立,可以培养自尊、增强自信。心理学家指出:当孩子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他就表现出得意、高兴等情绪,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

学会独立,也就学会了承担责任。其实每个人都有依赖的心理,但依赖不是小时侯吃饭、穿衣都要父母帮忙完成,而是在父母的示范、帮助下自己学会并熟练地掌握这项技能;依赖也不是长大后遇到了困难就推给别人,而是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有人给你鼓励、支持,给你建议、提示。学会了独立,才可以把自己照顾妥帖,才可以把自己该做的事情自己完成,也才能明白有很多责任要自己担当。所以独立有利于责任感的培养。

学会独立,可以提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事情让孩子独立动手去做了,就一定会遇到难题、遇到不明白或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如果父母不给解决而让他自己去想办法,孩子的小脑袋瓜肯定会转起来的。思维的懒惰性一旦形成,要比习惯、动作上的懒惰性更难改善。

学会独立,能够培养克服困难的坚韧意志。无论吃饭、穿衣、洗漱等小事,还是一个兴趣的坚持,甚至一项生活常识的掌握都需要付出不小的努力,都需要坚持到底的毅力。当孩子最终完成一个任务收获喜悦的时候,毅力也就得到了锻炼;当孩子日久天长养成了好习惯,坚持也就得到了培养。

三、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原则和途径

孩子独立意识怎样培养,其实是问给父母的。孩子就是父母的一件“作品”,有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最优、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呢?但这个作品不是静止的,它的独特性就在于它是人,随时都处于发展中的动态的人。所以哪些东西你能教给他,哪些东西具备了永远都不会过时,这些东西你该如何给予,是一个需要掌握原则和方法的问题。在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问题上,我认为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如下。

原则。

第一,抓住时机,从小培养。0-3岁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期,将会影响到未来一生的发展。恰恰这个时期的孩子可塑性很大,所以要及早给予良好的教育,培养独立意识,从而发掘孩子巨大的内在潜力。

第二,方法科学,层次明确。给孩子提供明确合理的标准,不能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要经常对孩子的良好表现给予表扬,激发其对自己的肯定,培养自尊。对于没有做到或做得不好的,要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到症结,进一步克服。对于禁止的行为,一定要说明原因、理由,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否定式。而对于道德范畴的不良行为如故意伤害等也要进行情感解释,通过让孩子明白自身行为与他人悲伤之间的关系既起到阻止作用又培养同情心。如果更为严重的则要进行严格、及时的惩罚。

途径。

作为父母,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较高质量的依恋关系。孩子是主动探索世界的个体,一切都是充满好奇的,一切又都是险象环生的。所以孩子的成长,就是一次次冒险。而这种冒险的情怀是被父母鼓励着还是被扼杀掉,取决于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依恋质量。当他从父母那得到鼓励并最后取得成功,这就是一次关于独立的锻炼。而当他的想法总是被阻止(无论是初于何种考虑),他也就被剥夺了一次次学会独立的机会。所以父母要学会充当孩子的安全基地,在他冒险寻求挑战时可以获得力量和支持。

其次,父母要采用温和、支持、民主的养育方式。在早

期就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使其建立起积极的自我工作模型。父母要注意说话方式,不说“你做什么都不行”“这么笨呢”之类的话,而是给他信心“我相信你能做好”“一定行的”。遇到关系孩子利益的事情,要多和他商量,真正把他当成家庭的一员。

再次,父母还要掌握恰当的方法。一是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力所能及的事,尽量让他们自己做,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还可让他们帮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根据不同年龄给孩子不同的任务,如三四岁的孩子可让他们喂鱼、浇花、剥豆、分发碗筷等,五六岁的孩子可让他们负责取奶、洗手绢、洗袜子等。二是随时与孩子沟通,启发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都是好奇好问的,对待孩子所提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动脑思考,尽量自己去寻求答案。而不要很快就给出现成答案,或者说这个我也不知道啊。不知道的要和孩子一起思考,甚至翻书找资料给出一些启示。三是给予孩子丰富的刺激,充分拓展自主空间。凡是身边的事物与环境在孩子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都要让孩子充分接触和了解,家里、社区、公园、城市,倒垃圾、做家务、闻花香、过马路,所到之处、所见之物,都是生动的教材,随时随地、时时刻刻,你都是老师。树立了这样的观念,孩子才能自由、自在、自主地成长。

最后,学会尊重,千万不要为孩子设计发展蓝图。很多家长把自己未竟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做自己的“接力棒”,所以希望孩子念名校、出类拔萃。其实孩子虽小,但孩子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有独特的兴趣、爱好和理想。遵循自己的内心,他才会自觉自愿、积极主动,才会有所成就。如果违背意愿,只能是兴趣索然、被动应付,不会有好成绩,甚至于反抗、背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甚至生命。

上一篇:关于思想方法的谚语有哪些下一篇:相遇初中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