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2025-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植物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植物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篇1

1、植物生长物质包括: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质)

2、五大激素:生长素类、赤霉素类、细胞分裂素类、乙烯、脱落酸。

3、生长素类物质:IAA(吲哚-3-乙酸,最主要的一种)、IAB(吲哚-3-丁酸)、PAA(苯乙酸,番茄和烟草中)、4-Cl-IAA(4-氯-3-吲哚乙酸,豌豆中)。

4、生长素的分布:大多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尖和根尖端分生组织、形成层、受精后的子房、幼嫩种子。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成熟的叶片和根尖很少产生。

5、生长素运输方式:韧皮部运输(与同化物运输一样)和极性运输(局限于胚芽鞘、幼茎、幼根薄壁细胞之间的短距离运输,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以载体为媒介的主动运输)。

6、极性运输在缺氧、氰化物或2,4-硝基苯酚等有毒物时会受到抑制。生长素运输抑制剂:NOA(萘氧基乙酸,是输入抑制剂);NPA(萘基邻氨甲酰苯甲酸)、CPD(羧苯基苯丙烷二酮)、TIBA(2,3,5-三点苯甲酸)。TIBA与输出载体竞争性结合,而CPD和NPA结合到载体的调节点起作用。

7、生长素极性运输的机理:化学渗透假说,建立在细胞基部的质膜上有专一的生长素输出载体PIN和PGP蛋白,而在顶部有输入蛋白AUX1。质膜的质子泵把ATP水解,提供能量,同时把H+从细胞质释放到细胞壁,所以细胞壁空间PH低,在酸性环境中,IAA主要呈非解离型(IAAH),较亲脂,被动地可通过质膜进入另一个胞质溶胶;除此以外,阴离子IAA-通过H+/IAA共运输体(AUX1),主动地进入胞质溶胶。总之,细胞空间的生长素通过扩散或在输入载体AUX1蛋白协助下,从细胞顶端流入胞质溶胶;胞质溶胶内的生长素又在细胞基部质膜的输出载体PIN和PGP蛋白的协助下,输出细胞,如此反复,形成极性运输。

8、IAA的合成和降解:前体物质为色氨酸,色氨酸在叶绿体中合成,一些IAA会在叶绿体中合成。1/3的IAA在叶绿体中,2/3的在细胞质中。IAA降解:酶促降解和光氧化(IAA在体外,在核黄素催化下可被强光氧化,产物吲哚乙醛)。

9、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和抑制的作用。促进:细胞分裂/伤口愈合/形成层活动,不定根/侧根/根瘤形成,种子发芽/茎伸长/叶扩大/顶端优势/偏上性生长/光合产物分配,雌花增加/子房壁生长/乙烯产生/单性结实/坐果;抑制:叶衰老/花脱落/侧枝生长/块根形成。

9、生长素影响细胞分裂、伸长(浓度高时抑制,浓度低时促进)和分化。根对生长素的敏感度强,最适浓度是10的负10次方mol/L,茎为10的负4次方,芽为10的负8次方。抗生素:不具生长素活性,但与生长素竞争受体,对生长素有专一的抑制效应。

10、赤霉素类:一种双萜,四个异戊二烯单位组成,代号为GA,按发现的顺序进行编号

GA1GA2GA3„等,主要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茎端、嫩叶、根尖、果实种子)GA没有极性运输,根尖合成的沿导管向上运输,嫩叶合成的沿筛管向下运输。合成部位有3处:发育着的果实或种子、伸长的茎端和根部。GA在细胞合成的部位是质体、内质网、胞质溶胶。

11、GA的生理作用:促进:细胞分裂,胚轴弯钩变直/种子发芽/茎伸长/叶扩大/侧枝生长,植物开花/雄花增加/花粉发育/单性结实/坐果。抑制:衰老/成熟/侧芽生长/块茎形成。

12、赤霉素可诱发α-淀粉酶的形成,并在啤酒上促进麦芽糖化。

13、细胞分裂素类:CTK,腺嘌呤的衍生物,分为游离的细胞分裂素(玉米素、二氢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异戊烯基腺苷)和tRAN中的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本身就是tRAN的组成部分)。激动素(KT,6-呋喃氨基嘌呤,促进细胞分裂,不是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

14、CTK主要存在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如茎尖、根尖、未成熟的种子、萌发的种子、生长着的果实。CTK主要在根尖合成,并通过木质部运输到上部(少数可能在叶片中合成,通过韧皮部运走)。CTK是在细胞的微体中进行的。

15、CTK的生理作用:促进:细胞分裂/细胞膨大/伤口愈合/形成层活动,根瘤形成,种子发芽/叶绿体发育/叶扩大/气孔张开/偏上性生长/地上部分分化,侧芽生长/养分转移/坐果/果实生长。抑制:叶衰老,不定根/侧根形成。

16、乙烯:ET,气体激素。各器官都可产生乙烯,释放较多乙烯的时刻是:分生组织、种子萌发、花叶脱落、化衰老、果实成熟、机械损害、逆境胁迫。

17、乙烯的合成:前身是甲硫氨酸,在细胞液泡膜的内表面合成。过程是:甲硫氨酸→SAM+ACC合酶(在细胞质中)→ACC+ACC氧化酶(液泡膜内表面)+O2→乙烯。ACC在ACC丙二酰基转移酶作用下,在胞质溶胶中合成MACC,并储存于液泡中,该反应不可逆,调节乙烯的合成。乙烯为气体,不能转运,但是乙烯的前体—ACC可以在植物体内转运。

18、生长素能在转录水平上诱导ACC合酶的合成,产生较多乙烯。乙烯能够使呼吸跃变开始以后的果实(苹果)合成ACC,大量释放乙烯,这叫乙烯的“自我催化”;同时乙烯可以抑制ACC合酶的合成或促进ACC合酶的降解,也可以促进ACC丙二酰基转移酶的活性,从而使乙烯合成受阻或减缓,这叫乙烯的“自我抑制”。

19、乙烯作用的抑制:乙烯需要和金属(一价铜)蛋白结合,并进一步代谢后才能起到生理作用。Ag+、Fe-EDTA、CO2都可以抑制乙烯的作用。

20、乙烯的生理作用:促进:根和地上部分的生长和分化/不定根形成,解除休眠/茎增粗/花诱导形成/雌花形成和开花,果实成熟/花和果的衰老/叶和果的脱落。抑制:某些植物开花/生长素转运/茎和根的伸长生长。

21、乙烯“三重反应”:在黑暗中生长的黄化豌豆幼苗出现三种生长状况,即:抑制茎伸长生

长(矮化),促进横向生长(增粗),地上部分失去负向重性生长(偏上性生长)。

22、脱落酸:ABA,是种子成熟和抗逆的信号。在将要脱落或休眠的组织和器官中较多;根茎叶、果实种子都可以合成,在胞质溶胶内合成,是弱酸,以离子化状态大量积累在叶绿体(PH7.5)中(液泡和胞质溶胶里也有少量)。在逆境条件下会迅速增多。

23、ABA的合成:由甲瓦龙酸经胡萝卜素进一步转变而来。甲瓦龙酸代谢在植物激素合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间产物异戊烯焦磷酸在不同条件下,会分别转变为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脱落酸,同时也能形成类胡萝卜素。

24、ABA的运输:不存在极性运输。大部分以游离态的形式运输,也有部分以脱落酸糖苷的形式运输。ABA可在木质部运输,也可以在韧皮部运输,大多数在韧皮部运输。

25、ABA促进气孔关闭机理:水分胁迫早期,木质部汁液的PH升高碱化,这时部分木质部中的ABA形成解离状态ABA-,随蒸腾作用到达保卫细胞,使气孔关闭。木质部汁液PH升高作为促进气孔早期关闭的根信号。

26、ABA的生理作用:促进:侧芽生长/块茎休眠,光合产物运向发育着的种子,气孔关闭/叶片衰老/叶花果脱落/果实成熟并产生乙烯。抑制:种子发芽/IAA运输/植株生长。

27、其他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油菜素内酯类(BL,促进细胞伸长和分裂,油菜素甾zai类物质(BRs)中的一种)、水杨酸(SA,抗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抑制ACC转变为乙烯)、茉莉酸(JA,抵御昆虫侵害中的信号分子,诱导特殊蛋白的合成,促乙烯合成/叶衰老和脱落,促气孔关闭/呼吸作用,促蛋白合成/块茎形成,抑种子萌发/花芽形成/营养生长,抑叶绿素形成/光合作用)和茉莉甲酯(MJ)、,多胺类(腐胺(缺钾的生化指标)、尸胺、精胺、亚精胺等,和乙烯相互竞争SAM,促进生长,延迟衰老,适应逆境条件)。

28、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剂:生长素类(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α-萘乙酸NAA,2,4-D(低浓度时组织培养,中浓度时防止落花落果,高浓度时杀死阔叶杂草))、赤霉素类(6-苄基腺嘌呤6-BA,激动素KT)、乙烯类(乙烯利)。

29、植物生长调节剂—抑制剂:天然的有脱落酸、肉桂酸、香豆素、水杨酸、绿原酸、茉莉酸等。人工合成的有2,3,5-三碘苯甲酸(TIBA)和马来马来酰肼jing(MH)。

考研政治史纲复习知识点总结 篇2

第一部分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

第一章 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2、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社会阶级关系变动。(1)旧阶级的变化;(2)新阶级的产生(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面性,即革命性和动摇性)。

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民族矛盾,最主要的矛盾);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阶级矛盾)。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5、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武装斗争:三元里人民抗英。

6、瓜分危机: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

7、瓜分图谋破产原因:(1)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重要原因);(2)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义和团运动在粉碎瓜分中国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

8、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2)经济技术的落后(重要原因)。

9、民族意识的觉醒:(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成《四洲志》,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创了中国近代想西方学习的新风。(2)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3)严复写了《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翻译了《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振聋发聩的警世钟。(4)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第二章 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0、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2)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南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建立;(3)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前期,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具有进步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后期,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4)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5)意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客观原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根本原因,第一农民阶级不能代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第二没有科学的思想理论,第三没有正确对待儒学,第四只反清不反帝)。教训: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11、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1)洋务派的产生: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2)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以前者来支配后者;(3)目标:“自强”、“求富”;(4)主要活动:兴办近代企业(曾李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最大的兵工厂,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是最大的造船厂,崇厚天津机器局,张之洞湖北枪炮厂)、兴办民用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5)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30多年的洋务运动失败。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的管理具有腐朽性。启示: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求强”、“求富”,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

12、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1)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围绕要不要变法(张之洞《劝学篇》),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2)百日维新: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只经历103天就夭折了。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失败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教训:不但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第三章 辛亥革命(重点)

13、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陆续推行一些方面的改革,1906年正式废除科举考试,同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破产原因: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反动统治,因满、汉矛盾和中央、地方矛盾尖锐而分崩离析。(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1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孙中山被逼走上革命道路;(2)兴中会建立:1894年,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3)1904孙中山发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表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起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4)宣传与组织工作:章炳麟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写《革命军》(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写《警世钟》、《猛回头》(推翻“洋人的朝廷”);成立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建立(同盟会以《民报》为机关报,确定了革命纲领,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5、三民主义的提出:(1)同盟会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其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被称为三民主义。(2)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革命,但是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帝主张,放走了中国人民的最大敌人。(3)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政治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但是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4)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5)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16、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主要内容(1)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论战的焦点);(2)要不要推翻帝制;(3)要不要社会革命。重大意义,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革命形势发展,但也暴露了革命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的一些弱点,这些理论和认识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17、武装起义。萍浏醴起义(同盟会第一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史称“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保路风潮(四川最烈,造成“成都血案”),武昌起义(共进会和文学社联合行动,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18、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19、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政权的性质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局限性概括为:不反帝(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不给地(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和进步意义。

20、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21、辛亥革命的失败。(1)袁世凯窃国(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以及附从革命的旧官僚、立宪派的共同支持下,窃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2)北洋军阀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思想上对辛亥革命进行了全面的反攻倒算。中国重新落入了黑暗的深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梦想破灭了。(3)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挽救共和制度的努力都没有成功。护法运动的失败不仅是孙中山个人的失败,也标志着整个中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4)失败原因:客观上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主观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根源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第二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

第四章 开天辟地大事变(1919-1927)

1、新文化运动。(1)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改为《新青年》,《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2)基本内容:三提倡,三反对。(3)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4)性质和历史意义:这一时期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广大青年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5)局限: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在思想认识上,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在思想方法上,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在范围上,局限在城市,未和工人农民发生联系。

2、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第一人:李大钊。

3、五四运动。(1)直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1919.5.4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口号。(2)两个阶段:以学生为主,中心在北京;以工人为主,中心在上海。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3)历史特点: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4)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三种类型,一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二是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毛泽东、周恩来;三是部分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

5、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的发展进步,客观上要求有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有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1921.7.23,共产党一大在上海召开,12名代表,来自7个地方,代表50多名党员。还有共产国际的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参加。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选举了领导机构。历史特点:思想基础好,阶级基础好。历史意义:开天辟地的大事变。6、1922.7中共二大,中共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确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当前阶段纲领是:打到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还采取的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

7、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以1922.1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3.2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为终点,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8、农民运动。全国第一个农民协会:衙前农民协会。北伐前农民运动中心在广东,北伐时在湖南。

9、国共合作。(1)1923.6中共三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即“党内合作”。(2)1924.1国民党一大,通过了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0、大革命。1925-1927年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比以往任何一次革命,群众的动员更为广泛,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革命的社会内涵更为深刻,称为大革命。(1)1925.5五卅运动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2)1926.7,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为目标的北伐战争开始。(3)1927.4.12蒋介石“清党”和1927.7.15汪精卫“分共”两次政变标志着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最终失败。(4)失败原因:一是客观“三个由于”;二是主观是由于中共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三是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5)经验教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要坚持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有斗争的政策。(6)历史意义:有四点。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

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927.4.18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性质:国民党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而是变成了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同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本质的区别。2、1927.8.7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第一彻底清算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第二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第三选出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3、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1)1927.8.1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2)1927.9.9秋收起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3)1927.12.11,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革命工作以城市为中心是行不通的。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中国革命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1)大量事实说明: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2)毛泽东在实践上、理论上为这一新革命道路做出重大贡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进一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4)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1928.12毛在井冈山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1929.4结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兴国土地法》,1931.2进一步总结经验,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5、1931.11,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省瑞金县叶坪村举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根据地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雏形。

6、三次“左”倾错误。第一次瞿秋白的“左”倾盲动错误,认为革命形势在不断高涨,要求“创造总暴动的局面”;第二次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盲目要求举行全国暴动和集中红军力量攻打武汉等中心城市;第三次以王明伟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这几次“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及其严重的危害,最大的恶果就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出现“左”倾错误的原因:(1)“左”倾情绪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2)共产国际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3)党内生活不正常、打击压制正确意见,(4)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最主要原因)。7、1934.10,红一方面军8.6万人撤离根据地,向西突围,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博古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红军锐减到3万人。1935.1召开了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及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8、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1935.10到达陕北,同十五军团会合,至此,中央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1936.10,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长征的意义:(1)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2)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长征精神:五个“就是”。第六章 抗日战争(1937-1945)

1、日本侵华行为。(1)1931.9.18日本关东军制造九一八事变,1932.2中国东北全境沦陷。(2)1935日本制造华北事变,策动“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3)1936.11,日德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同盟。(4)1937.7.7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5)1938.10,日本占领广州、武汉,遭到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6)1944.4至1945.1日本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的豫湘桂战役,这是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2、日本所占土地被殖民统治,在东北扶持伪“满洲国”(溥仪“执政”),殖民统治14年之久。诱降汪精卫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38.12,汪精卫投降日本)。

3、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如“南京大屠杀”,以及“三光”政策,“活体解剖”,强迫妇女当“慰安妇”等。(2)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3)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4、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世界第一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5、1935.12.9北平学生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6、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1935.8.1中共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2)1935.12.25,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为抗日战争的到来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3)1936.5《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放弃了反蒋抗日的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4)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7、1936.12,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8、(解决军事路线和思想路线上的问题)1936.12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和《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

9、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2,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五项要求。1937.9.22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新的特点:一是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10、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1)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军民处于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2)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要战场,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企图通过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梦想。(3)其中有1938.3的台儿庄大捷,淞沪会战等战役,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出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4)正面战场失利的原因:客观原因是敌强我弱,主观原因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错误,即片面抗战的路线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11、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1)国民党对内方针的重大变化,1939.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2)制造多次反共事件,国民党在大体保住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的局势下,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保存实力,限制、打击八路军、新四军等共产党军队。

12、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方针。(1)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1937.8召开洛川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2)把工作重点放在敌后农村。(3)持久抗战的总方针。《论持久战》作为科学的理论基础,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4)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其中战略相持是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阶段。

13、敌后战场和游击战。(1)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2)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1940.8百团大战)。(3)游击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14、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平型关大捷。15、1939.7,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1939冬至1941年春,国民党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1941.1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16、策略总方针:指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17、抗日革命根据地建设。(1)1940,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比较完整的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基本政策,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致命了方向。(2)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性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三三制”原则。(4)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5)民族区域自治。(6)减租减息政策。(7)大生产运动,提出“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8)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等)。18、1939.10,宪政运动在国民党统治区普遍开展起来,批评国民党的***。19、1944,中国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废除国民党***、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得到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20、文化界提出“抗战、团结、民主”为文艺创作的三大目标。

21、延安整风运动。(1)1941.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2.2《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2)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是最主要的任务,表现形式主要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3)加强调查研究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4)深远意义: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22、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3、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1945.7.26,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9.2日本签署向同盟国的投降书。9.3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0.25中国政府收回台湾以及澎湖列岛,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1)胜利的意义:四点。(2)胜利的原因。(3)胜利的基本经验:五点。

第七章 为中国而奋斗(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8底)

1、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1)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根本目的是使战后的中国回到战前的状态。以武力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是蒋介石集团的既定方针。(2)美国支持国民党的反共方针,扶蒋反共。2、1945.5,中共七大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3、1945.10.10,周恩来与国民党当局签署双十决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4、1946.1,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5、国民党从来没有准备去履行政协协议,其方针是,先接收关内,控制东北、华北。而后进兵关外,以便独占东北。6、1946.6.26,国民党军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了全面性的内战,全面内战爆发。7、1947.7,中共中央作出出人意料的决定:不待完全粉碎敌人的战略进攻,不等解放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立刻将主力打到外线去,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

8、三路大军的挺进揭开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1947.10.10,中共提出“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9、土地改革。(1)1946.5.4,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2)1947.7至9月,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有乡村农民会接收”,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3)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10、第二条战线形成。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迅速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1)学生运动的高潮。(2)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11、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1)中国民主党派形成时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同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2)中国各民主党派都是主张爱国、民主的政党。(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对时局的意见》这个政治声明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用户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形成。

12、三种政治力量提出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存在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1)官僚资产阶级(北洋政府、后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主张双半社会道路。(2)民族资产阶级(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主张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社会。(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国共产党)主张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发展社会主义。

13、民主党派经过实践的教育,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确认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的正确性,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其原因是:(1)帝国主义不允许;(2)坚持***的国民党当局不允许;(3)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14、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至此,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15、1949.3中国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包括(1)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方针;(2)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3)规定政治、经济、外交等应采取的基本政策;(4)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并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16、1949.6.30,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是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17、完成创建新中国的任务,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承担的。制定了《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它规定了国家的国体、政体、经济政策、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等。

18、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4)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第三部分 社会主义(1949—)

看看,不做笔记了!

第八章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第九章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7-1977)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

1、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2、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3、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知道地位。

5、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考研政治大题知识点总结 篇3

1、认识论

① 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4p25(3);2p106(考点19))

真理尺度:必须遵循、规律本质、只有才能

价值尺度:必须遵循、满足需要、价值目标

统一:任何实践都是合规律合目的的统一

② 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4p25(1);2p8(考点2))

理性因素:理性直观、理性思维,指导、解释、预见

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想象直觉灵感,动力、诱导、激发

马克思主义观点:理性主导、承认非理性作用、认识其积极消极作用、划界限 ③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2p60(考点1);4p75(2,1段))

实践决定认识:需要、可能、产生发展、检验标准

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是本质规律认识、预见未来指导实践、精神力量推动创新 实践和认识统一的要求:实事求是、创新、认识改造相结合④ 认识的过程、结果、反复性和无限性(2p13(考点1、2);4p75(2,2段))

两次飞跃:实践—>感性=>理性;理性=>实践(更重要)

真理与谬误:认识的结果、辩证统一、对实践影响不同

反复性含义及原因:感性=>理性=>实践(循环);存在主客观矛盾

无限性含义:实践-认识-实践(往复),形式往复实质上升

2、(两个总特征之)联系(4p73(1)①;2p43(考点1))

联系的含义及特点:内部&外部相互影响、制约、作用;客观、普遍、多样

3、(三大规律之)矛盾(4p73(1)②;2p102(考点1);2p37(考点1、2))

矛盾含义:内部&外部对立统一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次要方面(两点与重点论结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到处随时,不同事物&矛盾表现不同

[普遍(共)(绝)<->特殊(个)(相)]——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4、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4p73(2);2p30(考点1))

规律的含义:必然趋势,本质、必然、稳定联系

能动作用的表现:自觉、目的、计划;现象本质;指导实践;指导行为生理活动 二者关系:[尊重规律<-实践->充分发挥]

如何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规律;勇于实践;依赖物质

5、人与自然的关系(2p43(考点2);4p57(1)(2))

人依存于自然:人依赖自然;生产再生产依赖自然

人改造自然:两面性=>和谐相处,发展兼顾保护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实践=>分化统一;人被动又主动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建设;处理×2;考虑×2;提;走

6、科技作用(4p57(3);2p9(考点3))

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作用:生产、生活、思维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质;量;管理;体现&标志

正确发挥科技作用:推动发展;正确利用

二、概论

1、“三农”问题(2p100(考点8);4p27(34,1))

建设新农村的思路:2以;方向(现代化);要求(一体化);布局(制宪公公)城乡一体化工作:统筹;反哺;改善生活;增收;机制;经营

工业反哺农业的意义:小康<-三农<-一体化;促进生产;促进自身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体改)(4p29;2p17(考点6))

市场经济和内涵:经济手段而非制度属性;市场更优;发挥作用,体现优越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共有;社会主义特有(所有制、分配、宏观调控);三个有利于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巩固公有发展非公有;调控;监管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p59(2);2p1(第一题);2p40(考点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1根本;2基本(3政1经);4具体;1法律;

中特优越性:政治(统一团结);经济(解放发展);文化(集中力量);社会(公平共富);综合(党、国家、人民、社会)

道路理论制度关系:道路->途径;理论->指南;制度->保障(统一于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马克思&中国;深化认识三规律;回答?问题;成就;总之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初级阶段路线;社会主义本质;和平发展 道路理论制度自信:源于科学、建设、创新;实践、理论、民族特色;坚持就行

4、协调区域发展(4p46(35(2)))

解决不平衡问题的必要性:经济、社会、国家层面

解决方法:总体战略;各尽其能;支持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5、科学发展观(2p59(考点5);3p143(5))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和基本要求:一盏灯为何人秋池涨房间冷;贯彻到全过程 科学发展的含义: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可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小康社会的要求

三、纲要

1、几代领导集体的贡献(4p30)

毛: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初步探索

邓:总结经验(国内外);基本路线;转移重心;改革开放;揭示本质;开辟中特 江:坚持捍卫;基本纲领;市场经济;经济&分配制度;建党;推向21世纪 胡:创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民生;先进性&执政能力建设

2、抗日(4p47(36,1))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首胜;觉醒;大团结;影响世界

原因:党;人民;世界

经验:大团结;爱国主义;综合国力;爱好和平&无畏战争;党的领导

3、历史人民的选择(4p31(1&2);2p40(考点4);4p61(1))

早期探索及失败的原因:(成就;失败原因)

太平天国:沉重打击,撼动根基;不代表先进生产力

洋务运动:促资发展,改变风气;封建性

戊戌变法:思想解放;局限性,不敢否定封建,幻想帝国主义,害怕群众

辛亥革命:推翻,终结,传播思想;软弱性,不分敌友

党的努力:三件大事

党胜利的原因:党(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有远见;虚心)群众

几种建国方案和结果:(方案;结果)

北洋军阀&国民党:地主买办,半殖半封;被反对被推翻

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共和国;内外条件不许,失败

工农小资:工人领导工农联盟人民民主,过渡;赢得支持,胜利

4、伟大复兴(4p61(3))

如何实现伟大复兴:走中特社路;坚持基本路线(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谐社会)

四、基础

1、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4p32(37(1)))

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影响:

+(自律、竞争、效率、民主法治、创新);-(拜金、个人、享乐)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道德建设:加强道德建设、法制建设、从我&小事做起

2、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途径(4p50(37(2)))

法治德治;道德建设工程;专项整治;思想政治工作;群众活动

3、民族精神(4p64(37(1));3p189(2))、时代精神(2p8(考点1);4p25(2);4p64(37(1)))

爱国主义时代价值:精神支柱;纽带;动力;力量源泉

如何对待传统爱国主义:历史唯物态度;结合时代;不苛求;提炼

现阶段如何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弘扬古代&近代;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创新,实践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社会主义,统一,全球化,弘扬民族时代精神 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维护国家利益;努力学习工作

创新的意义:民族、国家、党;理论创新(先导);党治国、马克思、个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综合国力(关键);经济社会(决定力量);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要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途径:

科技(战略基点->创新);转变(中心环节->资环);国家战略(理制科文)

4、雷锋精神(2p54(第10题);3p189(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精神;决定变革;根本力量

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是科学的人生观:

为他人着想->受欢迎;奉献->实现自身价值

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

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升华,实现社会理想才能实现个人理想

深入开展雷锋活动的意义:

巩固思想道德基础;弘扬传统美德、社会道德;文明建设;党先进性建设

如何继续学习雷锋精神:

教育;实践;志愿活动;干部示范;青年生力军;雷锋纪念馆

五、时政

1、新兴大国关系(中美:4p34;2p88(第16题),中俄:4p66(38(2));2p88(第16题))

如何发展中美关系:创新思维;相互信任;平等互谅;积极行动;厚殖友谊

当前大国关系调整的特点:利益中心;不对抗;矛盾态度;美国2条;新兴大国 中美倡导新秩序的区别:

中:五项原则;国际经济新秩序;独立自主一律平等

美:领袖;资本主义统一天下;国际机构;武力

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立场:12字;和平发展,支持反对;五项原则;合作 发展中俄关系的重大意义要做的工作和核心立场:

2、新干涉主义(4p35(38(2));2p24(第5题))

新干涉主义的含义和新特点:联合国;反政府;多手段;政治安排;英法同盟 中国的主张:不论大小强弱,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尊重,不得侵犯

3、领土争端问题(4p81(38(2)))

植物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篇4

1.无菌术是指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其中包括灭菌法、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灭菌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消毒是指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常用灭菌法包括①高压蒸汽灭菌法,这是手术用品灭菌最常用最可靠是方法;②煮沸灭菌法,用于金属器械、玻璃、橡胶类物品;③火烧法,用于紧急情况下使用的器械。消毒法包括药液浸泡消毒法和甲醛蒸汽熏蒸法。正确进行无菌操作的原则(十要点)要求一般了解即可。

2.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

(1)各型缺水(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低渗性脱水)和钾(低血钾、高钾血症)、钙、镁异常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原则。

(2)代谢性酸中毒和碱中毒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体内的[HCO3-]减少所致;临床突出表现为深快呼吸,呼气时有时带有酮味。面色潮红,心率增快,脉搏增快,CO2-CP<40%,尿液呈酸性。诊断主要是根据病史及深快呼吸,血PH值及[HCO3-]明显下降等特征。治疗方法一是消除病因,治疗原发病;二是根据[HCO3-]浓度来决定是否补碱,三是防止低钾血症,及时补K+。

(3)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的概念和防治原则。呼酸是指肺泡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生成的CO2,以致血液PCO2增高,引起高碳酸血症。呼碱是由于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CO2排出过多,以致PCO2降低,最终引起低碳酸血症,血PH值升高。

3.输血的适应证包括出血、纠正贫血或低蛋白血症、严重感染和凝血异常。注意事项是①严密查对,②关于保密时间,③血液预热,④不加药物,⑤加强观察,尤其是T、P、BP及尿色。要注意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等并发症。

4.外科休克的基本概念、病因(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及病理生理变化(微循环改变、内脏器官继发损害)、临床表现(休克前期、休克期)、诊断要点及各型休克的治疗原则(一般治疗、扩容补充血容量、应用心血管药物、应用强心剂、纠正酸中毒、应用激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积极处理无尿者)。

5.疼痛的分类、病理生理变化和治疗。

6.围手术期处理:

(1)手术前准备的目的和内容(心理准备、生理准备、特殊处理)。

(2)手术后护理的要点及各种并发症(术后出血、切口感染、切口裂开、肺不张、尿路感染)的防治。

7.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人体基本营养代谢的概念,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选择及并发症(深静脉插管的并发症、感染、高渗性非酮性昏迷、溶质性利尿、血磷过低)的防治。

8.外科感染

(1)疖、痈、软组织蜂窝织炎、丹毒、淋巴管和淋巴结炎及脓肿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甲沟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热敷,理疗,应用抗生素。有脓液形成,及时切开引流。如甲床下积脓,应将指甲拔除。

(3)脓性指头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肿胀不明显者可保守治疗,一旦出现跳痛、指头压力增高应立即切开引流。

(4)败血症和脓血症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菌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是①骤起高热,可到40-41度,或低温,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②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可有意识障碍;③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④肝脾可肿大,重者可黄疸,皮下出血斑等。菌血症可分为三大类,①革兰染色阳性细菌脓毒症;②革兰染色阴性细菌脓毒症;③真菌脓毒症。治疗一般是:①处理原发感染灶;②应用抗菌药物;③支持疗法;④对症治疗。

(5)破伤风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肌肉的强烈收缩,任何刺激均可诱发痉挛和抽搐)和预防(正确处理伤口,彻底清创,敞开引流,不缝合,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治疗(清创去除毒素来源,大量给予破伤风抗毒素,对症治疗控制痉挛,防止并发症)。

(6)抗菌药物在控制感染中的应用及选择:①无局限化倾向的感染应用抗菌药物治疗②选择应根据临床诊断、致病菌种类和药物的抗菌谱③同样治疗效果时尽量使用单一、窄谱的抗菌素④全身情况不良的患者尽量使用杀菌性抗生素⑤较严重感染,优先从静脉途径给抗生素。

9.创伤

(1)创伤修复过程(炎症期、增生期、塑形期)及影响因素:感染,血液循环障碍,低蛋白血症等身体一般情况欠佳,抗炎药物,糖尿病、尿毒症、肝硬变等疾病。

(2)创伤的处理和治疗:伤口分为清洁伤口、污染伤口、感染伤口。

10.烧伤

(1)烧伤面积的计算(九分法)和深度估计的方法:烧伤深度分为Ⅰ°,浅Ⅱ°,深Ⅱ°Ⅲ°;烧伤严重性分度:轻度,中度,重度,特重。

(2)小面积烧伤的治疗:烧伤清创术和创面用药。

(3)大面积烧伤的分期及各期的救治原则:现场急救,全身治疗,创面处理,防止器官并发症。

11.肿瘤:良性及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方法:要依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响学检查、内窥镜检查和病理形态学检查;防治原则:良性肿瘤和临界性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防止复发或恶性变;恶性肿瘤应针对全身治疗,I期以手术为主,II期以局部治疗为主,辅以有效的全身化疗,III期采取综合治疗,IV期以全身治疗为主,辅以局部对症治疗。

12.移植:移植的概念、基本原则和步骤。

13.麻醉、重症监测治疗与复苏

(1)麻醉前准备内容:包括病人体质的准备和麻醉前用药;及麻醉前用药的选择:安定镇静药,催眠药,镇痛药,抗胆碱药。麻醉前用药的目的:①增加麻醉效果;②镇静;③减少麻醉药用量;④减少腺体分泌。麻醉前用药的种类:①安定镇静类;②催眠药;③镇痛药;④抗胆碱药。

(2)全身麻醉的应用及并发症的防治:呼吸系统:呕吐和窒息,呼吸道梗阻,通气量不足,肺炎和肺不张;循环系统:低血压,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心室纤颤,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热,抽搐和惊厥。

(3)椎管内麻醉的应用:下腹部以下,腹盆腔,下肢,肛门、会阴部手术。及并发症的防治。

(4)局部麻醉的方法: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及常用局麻药的药理:普鲁卡因适用于浸润麻醉,丁卡因适用于表面麻醉,利多卡因适用于各种麻醉,布比卡因适用于产科麻醉;不良反应:毒性反应和过敏反应;和选择:根据各局麻药的特性和手术性质。

(5)重症监测(呼吸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应用及治疗原则。

上一篇: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下一篇:主持人思维能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