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个人自传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花一世界--个人自传(通用18篇)

一花一世界--个人自传 篇1

----回顾我的成长之路

个人简历:

2006、7—2009、9洮南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2009、9—2011、7东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11、7—至今洮南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个人自传:

每一朵花的存在,都有其精彩,每一朵落叶的凋零,都有其永恒。时间是一个微妙地存在,转眼间,我已走上工作岗位八年了,论资历,并不老;论经验,还年轻。过去的八年里,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践行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一至理名言,一路汗水与泪水,浇灌着我的梦想之花---让语文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在这八年里,我没有炫目的荣誉,也没有耀眼的光环,但我一直在努力,我相信终有一天,我可以破茧成蝶,在语文教学这片园地里自由翱翔,飞得更高更远!

2006年7月,初走上工作岗位,还带着一脸学生的稚嫩,带着对工作对学生的十二分热情便走上了那三尺讲台,一旦踏上了这片圣土,我才知道做一个合格优秀的教师是何其的不易。没有任何经验,一遍摸索学习,一边传道授业,感谢石老师、战老师在我的工作之初给予我的那么多无私的帮助,他们的指导让我很快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的转变,渐渐适应有些繁重的高中教学生活。但那个时候的我,正犹如导师孙立权老师所讲的语文教学三境界中的第一境界:“刚参加工作的三年,我教语文如“隙中窥月”,就像小孩扒着门缝看月亮,既感新奇,又颇多疑问。”我也就像那个“隙中窥月”的小孩一样,尚只看到了语文教学的一小片天地,无法完全展开手脚,也只是游走于应试教育的教学园地里,曾经读书时的许多教学理想都无法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实现,语文教学就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和工作,没有一点诗意。

我始终不甘心语文教学就是这样一个枯燥的存在,还好,这个时候的我,有机会重返校园,再一次走上学习之路,更幸运的是,研究生期间,有幸遇到孙立权老师,孙老师高尚的师德人品,精湛的业务,在教学上取得的诸多成绩,无一不让我崇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读研的两年期间,跟随孙老师,学到了许多

课本上不曾有的东西,尤其幸运的是,孙老师还是一线高中语文教师,这使我们这些弟子可以更直接快速的学到一些教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两年里,我犹如一颗小树,吸收着阳光雨露,快速的成长着。

在研究生毕业之际,重回到工作岗位上,我感觉到了自己的蜕变,也仿佛感受到了导师说的语文教学三境界中的第二境界:“以后又三年,我教语文如“庭中望月”,就像站在庭院中仰望明月,丰富而完整,眼界大开。”我在那三尺讲台上,感受到了“庭中望月”那种眼界大开的美好,这时候的工作就变得活泼有趣起来,我和我的学生一道成长,这三年,我在教学中也取得了诸多喜人的成绩。2011年5月,我在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百花奖”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7月,我的教学课件《寡人之于国也》在吉林省第三届中小学多媒体教育教学课件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12月,论文《语文学习方式转变浅谈》在《现代教育教学科研》上发表,并获得了科研成果一等奖;2012年5月,我的课题《浅谈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获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二等奖;6月,在学校举办的高效课堂竞赛课中获得一等奖;11月,荣获市级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称号;2013年11月,论文《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研究》在第七届东北三省高中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获得论文类评比一等奖;12月,在白城市普通高中教学新秀评选综合知识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取得的成绩,更坚定了我在教学上的信心,这一路走来,我真切感受到了自己的蜕变。

一花一世界--个人自传 篇2

走进三月的校园, 迫不及待地捧着油墨香气犹在的课本,品味状物抒怀的篇章。倔强挺立的白杨树,回响着黄土高原久远的脚步; 暴风雨中海燕的呐喊,至今激荡着人们的情怀;流动的紫藤萝瀑布,带来的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红红的石榴宛然一笑,那才叫风度非凡。

那就让我们走进书海,走进经典,走进缤纷的世界, 大师们会和我们娓娓道来。一草一木都是生命, 只要有一颗能读懂它的心。让寒梅永远充满绿意, 让笛声随风飘荡,让晶莹的雪花除去喧嚣,让古老的龙柏留下神秘,让洁白的茉莉永远芬芳!

一花一世界 篇3

而当代中国职业画家无疑也面临着困境:如何充分吸收传统营养,再从中破茧而出;如何让画在消费时代仍然“气韵生动”,不堕“画师辈”?胡真来先生在思考与实践中走出了自己的路。

胡先生尤擅工笔。工笔与写意不同。工笔因其画物入微更容易招致缺乏气韵的垢病,而“气韵生动”恰是“谢赫六法”之第一要义。谢赫以其孤卷传世的《古画品录》,奠定了中国此后画论的基础。连那位拥有点睛之笔的大画家顾恺之也受到他的批评:“深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我们姑且不论这种评价是否中肯,但是可以见出,工笔因其纤毫毕见的表现手法更容易给人一种印象,即:视觉表现的冲击力远大于心灵上的深层感动。

而胡先生在他三十年的创作中不断思索,不断领悟,以心灵和万物对话,再以精妙的笔法形诸纸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不仅是冲击,而且是感动。以其《鹤舞》为例:水墨和朱红晕染出傍晚朦胧的意境,让人略感压抑,而两只正欲振翅高飞的白鹤恰恰打破了静谧的氛围。白色与背景的反差恰好形成一种张力,让画面陡然生动起来,欲飞未飞的“舞姿”让白鹤的美态妍毕见。倘若在近处欣赏,无论是画面位置,还是构成白鹤的线条,无一不显示出作者纯熟的技法。

又如《白莲图》,胡先生本来就擅画莲。他笔下的莲花虽然各有风姿,但在技法上却没有跳出传统的框架,即着重于细微处的描摹。如此一来,多的是刚入眼的生动,少的是引人遐思的韵味。《白莲图》正是作者对自我的又一挑战。背景不再放在河塘之中,而是用墨和三青色渲染出一个玄远的背景。作者在以往的创作中一向注重在叶和茎上着力,此次他一改常态,有意模糊对叶和茎的处理,使之与大背景相融合而着意突出白莲。在描绘白莲的时候也采取晕染手法,淡淡的阴影增添了让人回味的神秘意境,使人在欣赏时不但被莲之清韵所感染,而且为莲之朦胧而流连。作者对象的陌生化处理无疑是成功的。

如果说以上两幅画体现了胡先生在传统中对创新的思索与实践,那么《秋韵》则是对传统工笔画最忠诚的捍卫。秋日的池塘已是一派零落,寂寞的莲蓬之上几片带有夏日最后颜色的花瓣摇摇欲坠,荷叶已尽枯黄,两只白鹭眼中竟然也沾染上思人的愁绪。秋日的清冷韵致一贯是骚人墨客笔下的主题。作者为了凸现这种寥落之美,线条中多了几分瘦硬,色彩中多了几分孤寂;但更关键的是作者心随笔运,丝毫没有造作之感。宋代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引唐末名家荆浩的观点:“且善究山水之理者,当守其实。其实不足者,当去其华而华有余。实为质干也,华为华藻也。质干本乎自然,华藻出于人事。实为本也,华为末也。”作者这幅画算得上是去华守实的佳品。

当然,胡先生也有一些作品并不尽如人意,这大约与篇首所谈的大环境有关。这样一些画或许会得到某一个时代的认同,但其生命力终究是有限的。但庆幸的是,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他始终没有停息对艺术本身的热爱与追求。正因为如此,先生的画才能在卸下华丽外衣之后反而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一花一世界作文 篇4

那是一朵凛冽于悬崖峭壁无所畏惧的牡丹花,或是一朵匿身于海岭悄然绽放的水仙花,亦或是一朵坠落于凡间心却止于云端的马兰花。千言万语,道不出她的秀丽妖冶,汇集于天际的一点,蓦然崩射出她的名字—谢花!

也许,从出生的那一刻起,谢花的命运就注定是不平凡的。千不该,万不该,冥冥之中她与它的相遇或许早该到来,于是,似飞蛾扑火自取灭亡般,谢花不可救药的爱上了它—食堂的大肉串!

斯里兰卡·艺拉夫芬说过:“某个时间,某个地点,只要一眼,心动便发生了。”我想或许是这样的。

那是一个普普通通又嘈杂喧嚷的中午,花一下课就冲出束缚了她一万八千三百六十六秒的小黑楼,啊!那么远,那么近,心心念念的食堂就在前方。冲破黑暗的屏障,前方就是黎明!就是曙光,就是信仰!花咬咬牙,冲了过去。还是相同的感觉,还是熟悉的味道,这便是食堂了!

“跟着我左手右手一个慢动作,右手左手慢动作重播…”哼着最喜欢的流行歌曲,如春风吹过花稚嫩的脸颊,轻轻撩起丝滑的发丝,花面带微笑走上前,一步,两步,近了!又近了!5号窗口就在眼前!食堂大妈在冲她微笑!食堂大妈再冲他挥手!按耐住砰砰直跳的心,花用微微发抖的手从口袋中缓缓拿出饭卡,“嘀!”似是一秒的恍惚,又似是一个世纪的恍惚,花终于拿到了朝朝思,夜夜长的大肉串!这一瞬,似有天崩地裂,地动山摇!抑制下一切欣喜与癫狂,一个漂亮的270度回旋转身,花在身后学弟学妹们艳羡的眼神中潇洒离开,留下的,只有一丝淡淡的孜然香,掩于唇齿,止于岁月。

一花一世界,我想,食堂的大肉串便是谢花世界的针线,缝合起从过去到未来,彼此相伴的岁月,不再分开。

如是“为伊消得人憔悴,怎奈何,失它失心。”

一花一世界作文 篇5

等等!在花盆的另一侧,我发现了几朵花精神饱满,抬起了头,挺立身姿,绽放了它们的笑脸,站在了最高处,抬起了头,看着外面的世界。在这一大盆花里,唯独它们在晨光下是最闪亮的,是最能发光的。

同一盆花里,为什么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呢?我疑惑不解。

其实,这两朵花就好比我们,在同一个环境里,生长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像第一种情况的人无非就是无心向学,不求进取,不积极参加任何活动,也不敢于表现自己,还非常懒惰;第二种情况的人他们功课非常好,也很勤快,喜欢参加活动来展示自己,是努力向上,不断进取。

我不禁问自己:“那我是属于哪一种情况呢?”

我觉得,我两种都不是——因为我是出于两者之间的,为此,我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向第二种靠拢,力避第一种萎靡不振的精神状态。

一花一世界优秀 篇6

一、花开

对面楼顶栽种的樱花树开花了,粉白粉白的,十分惹人喜爱。

空闲时,我会靠在位于樱桃树正对面的窗前,手捧一本中国文学名着,轻轻地诵读上面的诗句,然后抬头,看那片开得如此灿烂的樱桃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地笑起来。

多么美丽的生命啊!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是的,我喜爱它。我想这应该就是我笑的原因。有时我会突发奇想,跑进房间疯狂地翻找出一本唐诗或宋词集来我想用这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来形容这片樱桃花。可最终的结果是无奈,我太挑剔,没有任何词句满足我由于喜爱而过于苛刻的要求。

那就让它继续绽放吧,继续绽放它那不管怎么样的溢美之词也无法形容的美丽。

二、花谢

过了几天,花的颜色由白变得有些粉,接着迅速地衰老一花一世界高中作文(3篇)一花一世界高中作文(3篇)。那满枝衰败的黄色是那么刺眼,让得我都不敢睁开眼睛去看它。

自己虽知有一天它终归会凋谢,可不料这日子来得如此之快。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我笑着这用这句千古名句去安慰自己,但心依然还停留在对这无与伦比的美丽就这样逝去的惋惜上。

时间的沙漏从来不为谁而停止,日子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过了一天又一天,也不知道那些残花们究竟飘落静归于何处,只是枝头没有了耀眼的白色,绿得深邃的樱桃叶在微风摇摆得落寂。

三、结果

天气逐渐炎热起来,我一边抱怨着人类亲手制造的温室效应,一边不经意地用眼角的余光向樱桃树瞥去。虽然知道今年不可能再看见那些花儿的芳踪,但在心里的某一个角落依旧期待着再次遇见那样的美丽。当目光再一次定格在樱桃树上时,我愣了。

在楼对面的樱桃树上,热烈的红与深邃的绿激烈碰撞,充满了蓬勃的生机。阳光照在红得娇艳欲滴的樱桃上,角度正好,让这鲜红的果实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我猛然想起,以前是光顾着去惊叹花的美丽了,樱桃花开了后,结出的美丽果实的才是真正精彩的重头戏。佛说,花草、树木乃至一片小小的菩提叶,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世界,都蕴涵了深奥的禅意。它们会谢,会死,但它们的美丽会永远留在人们心里。更何况这美丽的樱桃花,谢了之后还会将樱桃这透心的甜蜜献给世人。

一花一世界--个人自传 篇7

1928年潘玉良学成归来, 先后在上海美专、南京中央大学美术系任教, 由于先后举办的五次个人画展, 并在1929年参加“全国首届美展”, 活跃在当时美术界的文人墨客对潘玉良的风格嗤之以鼻, 在现实主义风格主导的20-30年代, 潘玉良所受到的侮辱和排斥可想而知。正逢巴黎的万国艺术展览会, 潘玉良以参展和举办个人画展为由于1937年再度前往巴黎, 离开了水深火热的是非之地。1940年所作的《三色郁金香》, 在笔法上吸取了野兽派的精髓, 背景的大面积色块的涂抹随意, 花朵随风摇摆, 娇艳欲滴。在对叶子的勾勒上“融中西画于一治”, 吸收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线描, 融合了西方绘画的勾勒, 将叶子招展的姿态跃然于画布, 动感十足。对于色彩的使用上, 潘玉良大胆而用心, 鲜艳的花朵在淡绿色的花瓶映衬下格外耀眼, 那萎败了的一朵, 并不是多出来的一枝可有可无的残花。若是删去, 不仅仅在结构上显得整体倾斜, 而且更使得绽放的花蕾单调乏味。寥寥数笔, 潘玉良看似散漫的涂抹, 仔细分析仍旧让人心悦诚服。

潘玉良个人风格的真正确立, 是在50年代到70年代时期。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后的50年代, 潘玉良面对多次申请回国“无肯定答复”, 当得知1959年7月潘赞化的离世消息后, 身处异国他乡, 潘玉良在无尽的煎熬和思乡中度过晚年。晚期的作品中, 在无意间总会透露出淡淡的曲婉哀伤。1959年创作的《白菊花》, 不再像早期作品中欣欣向荣, 而是颓败凋零。白色菊花与黑色花瓶, 蓝色背景, 三者的结合中肃穆静谧, 没有跳跃的色彩, 没有摆动的动感线条, 黑色花瓶的描绘墩重, 给人以沉甸甸的的视觉效果。背景的层层涂抹过程中, 块状的笔触有序的排列, 小心翼翼又似乎无所事事。菊花花瓣的周围闪着星星点点的光辉, 白菊花代表着对亲人的追忆。潘赞化喜欢白菊花, 正如他的品行, 一生两袖清风。内敛的笔法构图, 表现着画家的哀思和忧愁。

综上所述, 在对潘玉良每一时期的静物画单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 可以看出, 面对当时国内国外思想潮起潮落的情况下, 潘玉良吸取了各个门派的技法精粹, 但随着她的创作越来越多, 个人展览的每次举办, 都让她在寻找个人风格上又上了一个台阶。欣慰的是, 她并没有在仿效他人的同时迷失自我, 在50年代, 真正的找到了个人风格。她并没有单纯的接受西方影响, 摒弃中国传统国画, 也并没有像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现代主义风格派那样一味排斥外来风格。她像是一朵花, 尽情的吸收着各种营养, 绽放着她最爱的色彩。在后期, 她将传统国画的线描应用在作品中, 将国画的意境美和民族传统文化融合于创作中。她的静物画风格吸取了印象派的外光技法, 后期接受野兽派, 抽象派风格, 加上对本民族传统技法的感悟, 着色艳丽, 用笔夸张, 没有女画家的温婉, 反而有着超越普遍画家的气势。她懂得色调的互补搭配, 在对花朵的描绘上, 将自己置入花丛中, 仿佛自己就是那朵花瓣, 舒展身体, 迎接曙光。

参考文献

[1]雷志远, 杨新林.《潘玉良的静物艺术创作》.宁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界》, 2009.5.

[2]李京.《浅析潘玉良绘画风格的演变》.淮南师范学院,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3.

[3]王宏玲.《试论潘玉良第二次赴法风格的转变》.安徽大学, 硕士论文, 2010.4.

一花一世界 篇8

【摘 要】沈从文是20世纪三十年代京派小说的领军人物,其小说创作的重要内容是为现代文坛贡献了“文学的湘西世界”。本文试图从文化的维度来解读以《边城》为代表的沈从文的“湘西系列”小说,进而点明“边城”的三重概念:地理、时间和文化。

【关键词】沈从文 湘西世界 《边城》 文化

20世纪三十年代京派小说作家群中,沈从文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京派小说到了沈从文手里,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尤其是在艺术趣味和审美境界两方面。

在现代文学作家当中,沈从文有着独特的家族历史和个人经历,加之他对文学的执著和热爱,从而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文学风格。大约在1928年后,他摆脱了初涉文坛时的稚嫩,其“湘西系列”小说日渐成熟。他借湘西农村原始的、纯朴的民俗民情来表现对中国都市在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人性异化现象的憎恶与不满,同时更进一步思索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而这些,在他1934年出版的代表作中篇《边城》里,达到了高峰。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以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用极富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如诗如梦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外桃源”,字里行间一派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在沈从文其他的作品中(如《长河》、《柏子》、《萧萧》、《三三》等),也同样地表现出了对故乡异乎寻常的眷恋和关注,而由此构建的“文学的湘西世界”,正是他对20世纪中国现代文坛的最大贡献。

这种作家创作和地域的关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鲁迅之于鲁镇,哈代之于威塞克斯郡,马尔克斯之于马贡多小镇,等等。也让人进一步联想到以阿城、韩少功为主将的突显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寻根小说”。从沈从文的创作思路和写作用意来看,或可将其作品界定为“前寻根小说”。

和其他“京派小说”作家一样,沈从文同样撇弃了单纯的政治、商业或道德的视角,而选取了文化的维度来透视社会的现实形态。他的小说概括起来大致有两套笔墨:一套描绘淳朴原始的湘西农村,一套描写市侩虚诈的都市生活。其实后者是作为前者的反衬而存在的,创作重心还是“湘西”,在他看来,“湘西”虽然闭塞落后,但其中的自然与人性一切皆美,表现在《边城》中,便是小说中风景美与人性美的高度融合,这融合中寄寓了小说家真诚的文化理想。

沈从文“文学的湘西世界”的构述,是通过“湘西人”这一主体来完成的。终其一生,沈从文始终执拗地自称是“乡下人”,20岁的他怀着文学的梦想只身闯荡北京,几乎冻饿而死,郁达夫在《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一文中就详细地描述过沈从文当年身处绝境的惨状,这样的人生绝境之中,引发乡愁是自然的事,加之故乡的乡情民俗山水草木,使他对尚未完全被物质文明所侵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应该说,湘西的一切已经深深地楔入他的生命里。同样的,作为其抒写生命意识的文学创作当然也就没有理由回避“湘西”这一主题。以《边城》为例,为什么小说取名《边城》?其中表达的不仅仅是“茶峒”这样一个地理概念,意义不仅仅限于边地的一个小城,同时更是一个时间概念,一个文化概念。“边城”是大都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题记》)。但即便是在湘西,古朴的民风也正在消失。沈从文即是用昨日之湘西淳古来对照今日湘西的堕落,进而更深层地指喻了整个民族文化的衰落,据此,《边城》结尾处白塔的坍塌完全可以视为一个象征,一种隐喻。因此说,《边城》中所描写的生活确实存在过,但到《边城》写作时已几乎不复存在。所以说,《边城》具有浓厚的怀旧色彩和感伤情绪,其温暖的抒情背后隐伏着作者深深的悲剧感。

但对于湘西的描写,沈从文并不囿于对故土风物人情作照相机式的实录,他更沉浸于其中来思索“湘西”的过去和现在,进而将这种思考拓展到对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反思当中。沈从文在讴歌赞美湘西农村的风景美和人性美的同时,更以他独特的气质去思考其间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去寻找民族文化之根本,以此来重造国民,改变未来。

他的以《边城》为代表的“湘西系列”小说,无非是要人们有所思考,去“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边城》题记),即对“边城”历史于现状进行独特的思辩与批判。若以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剖析,《边城》之爱情悲剧结构后隐藏着更深的文化结构——作家企图用民族的“伟大过去处”来重塑民族形象、重造民族品德的热切愿望,但白塔的坍塌又暗示了这一愿望在现实面前显得无可奈何的孤寂苦闷。因此《边城》便具有了深层的“文化—象征”意味,这正是其“湘西系列”小说的文本意义所在:一方面,作家呼唤理想,企求人性的复归;另一方面,作家又看到了现实的不可逆转和传统农业文明必然破产的结局。虽然这种文化理想无从实现,但作家的文化信念永存,就象小说结尾的那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我们不应该过多地纠缠于依靠沈从文的文化理想能否真正实现国家重造和民族品德重塑,因为作家毕竟不是政治家,因此其构想不免带有幻想的成分。但沈从文这一思维角度,确有着其独特性,半个世纪后的“文化寻根小说”和沈从文的创作方向不能说没有丝毫的联系。

其实,沈从文也清醒地认识到了这种文化理想前景的暗淡,他不无自嘲地说自己这是一种“乡下人的打算”。也正因为如此,《边城》的背后总有一种忧伤,一份悲凉和几许惆怅,而他所描绘的明丽景物和温暖人情上,总也笼罩似烟似雾,挥之不去的愁绪,这是一种典型的诗人气质——执著而易感伤,热烈而又不免时时寂寞。这种清丽的忧郁和凄婉的怅惘,在《边城》和他的许多小说作品中都体现了出来。

严家炎先生说:“《边城》蕴蓄着较全书字面远为丰富的更深的意义,可以说是一种整体的象征。不但白塔象征着原始、古老的湘西的终结,它的重修意味着重造人际关系的愿望,而且翠翠/傩送的爱情挫折象征着湘西少数民族人民不能自主地掌握命运的历史悲剧。”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沈从文胸中深怀着的民族忧患意识。

總之,以《边城》为代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既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既是真实的生活,又是理想化的现实。归根结底,是一个“梦”,是二十世纪文坛一片美丽的森林。

一花一世界作文800字 篇9

桂花

桂花开花前,外表为淡绿色,低垂下来,好似一个个娇羞的姑娘,穿着清新小巧的花裙,迎风飘舞,哦,是仙女下凡了吗?八月,是桂花盛开的时期,在这时期,种植大量桂花树的地方可谓十里飘香,桂花小巧玲珑,有金黄、桔黄、淡黄等颜色,一簇簇紧密相连,却又错落有致,好似一个个坚强的女孩。但是,再美的花,终究是会凋谢的。桂花悄悄地谢了,正如它悄悄地盛开,飘飘扬扬,打着小璇儿,落下来,落下来,滋润大地,在树上的,只有枯萎的残花,一捏即碎,弱不经风,好似生命危在旦夕的老人。

梅花

梅花不像腊梅花那么得风欺雪压,它会在稍暖和的时候开花,长得有点像桃花。梅花不是密密麻麻的,但也不是稀稀拉拉的,每朵花的位置都恰到好处,似乎是事先安排好的,一棵树上的梅花似乎一朵比一朵艳丽,好像各国的公主在选美。梅花树可是有着千姿百态,远远地望去,树上的梅花如一个个点缀;慢慢地走进细看,别有韵味:含苞娇羞,含情脉脉;绽放潇洒,落落大方;怒放自由,青春洋溢。有的憨态可掬,端庄大方,有的超凡脱俗,热情奔放。她们或躺、或仰、或倚、或语、或舞、或思……奇姿异态纷呈,美不胜收。

牵牛花

我对牵牛花并不怎么欣赏。在小时候,牵牛花在我心里是好玩的,现在大些后,牵牛花的地位又低了一点,变成易活的。因为我没有从它身上看到哪怕一点点的高尚品质,但是缺点却不少,一是姿态不优美,占位子,因为它似乎只会拼命往上长,以前种牵牛花的时候,牵牛花把另外植物的位置都占了,害得阳台上拥挤不已;二是花像一个个喇叭,一点美感也没有;第三点嘛,就是常见不稀罕。“易活”这个词倒是当之无愧的,在泥土里随意撒几粒种子,只要不让它死,一般都能活下来,可见它生命力还是满强的。

描写一花一世界作文 篇10

后来的某一天,阳光微弱,风也不喧嚷,他看见了它,它给了他惊喜。一片广垠的墨色与绿色中间夹杂着一丝极不寻常的淡黄,自花心向外蔓延开缕缕紫红,就如同古玉上的血纹,惊心动魄却又理所应当,索性太阳直接给它镶上了金边。阳光只到这,不在映射深渊。这一径被点缀的花香弥漫,少年的步伐走得愈发轻快了,只看了一眼,从此再移不开眼。虽是天好云清,却忽地盼望一场雨,下得酣畅,下得淋漓。来一场雨,来得柔和些,莫不要将花瓣打斜,只是轻轻拂去它的尘埃;来一场雨,来的猛烈些,让它在到达另一个高度前,懂得生的可贵与价值。大雨过后,请再撑起一架虹桥,但不要将它带往桥上,因为桥的那头,是天堂啊。

日子久了,少年长大了,花也经历了几个春秋。它还是它,可他已不再是他。儿时的懵懂已变为了弱冠的抱负,他需要的是可以让他翱翔的天空,而不是只能供塔踩踏的大山。人啊,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少年果真背着竹篓哼着小曲向东走远了,夕阳执拗地将少年的影子拉了很长很长,一直扯到花的身边——这次他不再回来了。

少年在城市里打拼奋斗十余载,再回时,岁月抹去了他当初的棱角,社会这张被涂了脂粉的脸也毫无意外地亲近了他。一样空幽的山,一样茫茫的浓雾,一样泥泞不堪到野路,一样微弱的阳光,一样平静的风,一样的人带着一样的笑——眼前一片浓浓的叫人看不真切的绿,只有绿——是的,只有绿。少年还是面色如常地微笑着望向远方,眼里剩些破碎的片段,不寻常的情绪在他心里泛不起波澜。许久,少年转身走远,忽呛出泪沏开满目的尘垢,泪滴在大地的尘埃里,开出了花。

一花一世界 篇11

本案位处充满活力的深圳,大胆的创意设计能给年轻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让业主体验生活环境带来的舒适感。我们通过富有张力的色彩对比,在绿色主调中加入缤纷的红、紫、白、黄等元素,以呈现出国际化的大都会场境;希望在这惊艳的视觉享受中,哪怕是一花一世界,都能媚而不惑。

设计单位 SCD香港郑树芬设计事务所

项目名称 中航天逸二期F1F2户型

项目地址 深圳龙华

项目面积 177m2

本案最抢眼的是餐厅以及客厅的沙发的颜色,一般而言,绿色是较难驾驭的色彩,但设计师擅于运用夸张的手法将现实与浪漫紧密结合,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感。跳跃的色彩在空间中流动,深浅芥末绿、暖意的地砖、白色的橱柜,点缀的红色或紫色的花束……像是绚烂至极的喧闹声,又像是春意满园,绽放灿烂的花语,带来年轻而时尚的生活气息。

从玄关而入,即可望见一整面白色镜饰面柜子,它在体量及色调上与餐厅的酒柜相得益彰;在功能上,其实却是一个巨型的隐形鞋柜。客厅地面由木地板与大理石交织,层次丰富却不杂乱,与屋顶的白色几何形相呼应,营造出明亮而充满个性的公共空间。数码产品的流行让设计师特意弱化了电视主墙的设置,以一组“红柿压树出墙头”的装饰画作为点缀,更显红绿相衬的闹意。餐厅正对面是厨房,半开放式的西厨连贯着中厨区。既能享受吧台品酒的乐趣,又能防止油烟过重时影响客厅,形成了便捷、细化分布的用餐环境。

四房两厅的空间架构,让设计师预设出主卧、女儿房、书房及老人房的规划。主卧一反客餐厅亮眼的色彩选配,设计师以低饱和度且包容性强的蓝色凸显优雅知性。淡蓝色树枝图案墙纸为居室奠定了悠然自适的主调,再加上深蓝色花纹地毯搭配青花瓷瓶,愈显和谐、宁静。主卧另辟有一间超大衣帽间,同时还充分利用墙面的收纳,从玄关一直延续至睡眠区设置有连续性的衣帽柜体,为规整有序的设计技法作了极好的注脚。中性色调的墙体和窗帘也在一定程度上衬托了室内装饰的各种画作和雕塑之美。

在女儿房及主卧之间,有一方小小的阅读空间,明亮的暖性色调为业主及家人的安静学习及阅读创造了极佳的条件。颇富英伦风范的女儿房被精心装饰,红色条纹的床品、别出心裁的四脚椅,辅以英式条纹窗帘、方包床头,展现了设计师擅于将各种不同风格有机结合的功力及品鉴。

一花一世界--个人自传 篇12

项目面积:515平方米

设计公司:睿智匯设计

照明设计:睿智匯设计

设计时间:2013年4月

竣工时间:2013年9月

设计:王俊钦

参与设计:许光华、陈丽娜

文稿:魏宏佳

主要材料:黑镜钢、仿古银箔、石材、灰色极岩木饰面、贴膜/夹纱玻璃、皮革等

“一花一世界, 一鸟一天堂”, 一个理想的家居环境是我们渴望的世界, 每个人都期待拥有。本案样板间设计, 将生活形态和美学意识转化为尊贵身份, 赋予了现代豪宅新的内涵。

本案位于中国北部的哈尔滨市, 别墅项目是由顺迈集团重力打造, 定位于精英阶层的顶级别墅项目。为了更好地传达出开发商的最初意愿, 对于在销售环节起到重要作用的样板间设计显得格外谨慎, 开发商此次请来了台湾著名的睿智匯设计公司担任样板间设计, 在设计中我们看到了设计的艺术感和功能性解决方案, 同时也很好地传达了项目的商业价值。

一花一世界, 一鸟一天堂, 设计师要通过这套样板间传达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用乐观的心态获取快乐, 正如本案样板间所表达的惬意的家居氛围, 此套样板间采用以女性为主的洛可可风格为基本底蕴, 让整个空间从整体到细节都能够透出一股属于女性的优雅华丽、又不失个性的气质。

此套别墅样板间分为地下一层, 地上三层, 设计团队在整栋楼功能布局设计时, 保证了提供给祖孙三代享用的居家需要。一楼功能布局分别有玄关、卫生间、客厅、开放式厨房及用餐区, 其中, 客厅、用餐区、厨房之间做了完全开放的布局设计, 这种无障碍的开阔感受更显大气。客厅吊顶设计利用了向上延伸的弧形面, 以此拉伸了视觉高度, 配合现代气息浓郁的吊灯, 宛如挂在空中的太阳, 照亮空间的每一个角度, 低调又蕴含能量, 增加了生活趣味。用餐区将本案的华贵气质得以提升, 墙面与顶面的灵感源于花瓣, 内容丰富像是容纳了整个世界, 用餐区同样选用了富有现代感的“太阳”吊灯, 更加润色了花瓣的魅力。

地下一层主要以休闲功能为主, 配有女主人偏爱的舞蹈区、瑜伽区、钢琴区、茶水间和部分储物空间等。地面选用脚感较好的实木地板, 墙面的印象派艺术画将会引起你的注意, 它会激发你内心的那股难以压抑的、有时甚至令人惊讶的艺术独到见解。置身于如此高贵典雅, 浪漫舒适的空间中, 体现出人对品质、典雅生活的追求, 和对精神境界的向往。二楼主要功能为双亲房及儿童房, 双亲房设计沉稳又不失活力, 设计师将更衣室与读书空间巧妙结合, 推拉式隔断可以任意转换空间属性。同样为了完善功能性, 设计师将入门处设计成MINI BAR形式, 类似酒店客房中的小型饮品吧。床头背景选用了富有生机感的绿色, 来迎合年迈老人需要的心理状态和轻松家居感受。顶面是选用花卉图腾装扮, 灯光主要采用线性隐藏式灯光和筒灯的配合, 光线柔和, 温馨感从中而至!

三楼是主人卧室和客卧, 主卧分别有更衣室、卫生间、工作区、休闲露台几个功能布局。设计主题为花朵, 顶面的花朵图案配合墙面的床幔, 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感到惬意而舒适, 高雅而浪漫。主卧布局大胆创意, 将卫生间功能半开放, 其中浴盆完全开放, 而马桶与淋浴间均采用玻璃隔断式放置于两侧, 在开放的同时保证了基本的功能需要。主卧在建筑布局中设有休闲露台, 可以栽培花卉植物, 好友小聚的同时可以观赏园中景色。

描写一花一世界作文 篇13

凉花却步早浴寒,古城故人梦长安。

————题记

编钟上泛着古铜色的光芒,雨滴坠落的声音清脆成曲。琉璃瓦面上映照出苍穹灰色的心情。你一身戎装,战马归来。长安塔内,叶叶菩提。千年不朽的魂魄层层攀爬,青碧的颜色里温润如玉的生命昂起头,骄傲的与天空对峙。闭眸凝神,仿佛可以看见千年前千军万马的恢弘气势滚滚而来。编钟鼓乐,斧钺交响的盛世里赞歌成虹。

她从一个命运多舛的宫女,成了母仪天下的窦皇后。他从一个文韬武略的代王,成了“文景之治”的一代明君———汉文帝。窦漪房,你听到了么?一代帝王与你的爱情誓言在千年后的长安城里依然回荡着:“如果你不回来,我就踏平整个长安城”。菩提叶微微颤动,抖落一地的坚定。心形的弧度勾勒出佛陀的禅语里最美的释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絮语经纶,点卷焚香。悠悠古寺里,总有一抹虔诚,双手合十只为你,守着一叶软香绕指逝。拿了一只没有温度的笔,就再也放不下,我们都学着空空如是。每个人在骨子里刻进一个名字,以后的青春便都随之腐蚀。何时春暖花开,何处生根发芽。

长安花谷,满园沁芳。姹紫嫣红里簇拥着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纷繁。

都说普罗旺斯的薰衣草是一个奇迹,它的花语是等待。当它从欧洲远道而来奔赴长安的盛典,它的灵魂里便多了一份勇气,追随的信念。淡蓝色的风信子摇曳生姿,跳跃染阳的馨蕊恍然重生的海。海岸线般让人留恋,美得蜿蜒绝绵。蓝色的气息欣喜的打着卷,芬芳了这一季。浅辄的呼吸,沁人心肺的空气在体内悠绕出一圈圈若明若暗的心绪。你会不会觉得,海是倒过来的天。

白鸽纯洁的羽翼融合在葱郁的绿色中。和平的气流此起彼伏。飘出长安塔,流过长安城,笼罩在世界的上空。以看不见的姿态透明的存在。

诸位君王,如若你们可以看见,请细看。这是一次世界与长安城的约定,每一片菩提叶代表着中国人民对世界友人的真诚。

诸位君王,如若你们可以听见,请聆听。这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歌声。不同的语言,却在歌唱同一份快乐。

诸位君王,如若你们爱这千年之都。请你赐予盛大阳光,让我们在亚麻色的光晕里感受着融融之光。

这是穿越千年的对白,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共处。

待花开到荼靡时,一场花事眷生了。

待叶绽成玉如心,一曲菩提鸣浅歌。

泛舟碧江春,长安柳成荫。

一花一世界初二作文1000字 篇14

是谁在桃花潭水种下千尺深情?是谁在匈奴胡地弹响千载琵琶?是谁在乌江岸边拔剑铸成永恒?是谁在赤壁战场唱响大江东去?是谁在灯火阑珊处独上高楼?是谁在音乐殿堂点亮二泉明灯?是谁在民族危亡时彷徨呐喊?是谁在桃花源中悠然见南山?我想,他们的名字与他们的精神气质早已深深印入人们心中,他们的形象因他们内心深处的壮美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恒。

如果说,伟大的形象是历史天空中的明星,那么,平凡的形象则是滚滚岁月中沁人心脾的浪花。

小时受伤时,妈妈的怀抱是明媚的天空;遭受委屈时,爸爸的目光是温柔的港湾;落寞惆怅时,来自同学的安慰是花香阵阵;不辨方向时,老师的苦口婆心的指点是黑夜中的明灯;遭遇困境时,来自社会的帮助是春风雨露;孤独痛苦时,周围理解的目光如甘霖沁心。

是的,大千世界中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用精神、用爱、用内心淌出的清泉浇灌的形象啊!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把人间呵护得温情脉脉,正是这些纷繁而渺小的形象,把大地装点得万紫千红!

假如世上只有玫瑰,人间定会失去爱的浪漫;假如人间只有牡丹,世上便没有国色天香。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每一朵花都是平等的,大自然少了任何一种花的点缀,都会减少一分生气。

曾看过昙花开谢:静静的夜晚,寂寞的枝头,没有光的`渲染,没有叶的烘托,纤纤叶片,纯纯白色,从绽放到谢落,短暂得甚至没引起周围一片叶的注意,但她却如闪电一样,毕尽全力向生她养她的世界奉献了自己的光和热,奉献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乃至血肉之躯。没有因为无可奈何的短暂而怯懦、自暴自弃,没有因为短暂得遭人嘲弄而厌倦和逃避这个世界。其内心是多么的丰富、博大,又是多么的曲折、完整!

也曾品味过含羞草的“娇羞”:被手轻轻一碰,或与在风中舞动其他枝叶稍一接触,立刻收缩身子,低下头作害羞状。她真的是在害羞吗?是遇到危险就退缩逃避吗?不!她的行为使我想起在拥挤的公交车上自己的脚被人踩了还向别人赔不是的人的修养和境界。生命的世界多么拥挤,世间的争斗不都是为了谋取生存空间和生活利益吗?假如世人都像含羞草一样自律和忍让,把空间留给别人,世上还会有犯罪和战争吗?

一花一世界 篇15

撇开对欲望管理的教引,可否对“一花一世界”做个另解,让这句佛语对我们的财富管理也有所指导:一花即是一个个性世界,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朵花;由于生活目标、风险承受能力以及财产状况的不同,每个人或者家庭所应匹配的理财方案都是不同的。

我们知道,投资理财的关键是做好资产配置,寄希望于通过投资时机和品种的选择达到稳定的收益是不靠谱的。对于资产配置而言,各个投资品之间的搭配比例,完全取决于个人的生活需求,具有非常强的个性特征。每个人的生活目标是不同的,如有的人将着力点放在未来的子女教育上,有的人放在旅游上,有的人急需要安排退休生活,林林总总,而且时点各异,所以,对资产组合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率的要求都不同,这就决定了组合中的货币类、债券类、股权类的相对比例。投资策略中的恒定比例法,就是要求投资者在不同状态下的市场中保持一个相对固定的资产配置比例。因为这个固定的组合比例对应着你的个性,你不能因为市场的变化而随意改变自己的需求特征,要一以贯之地履行实现生活目标的理财策略。这也是理财与投资的重要区别之一:理财是通过投资组合实现生活目标,投资是仅仅为博得投资收益。这也是特许金融分析师CFA与国际金融理财师CFP的职业区别:CFA的职责是把市场上的好产品找出来,告诉我们哪只股票好,哪只股票差;而CFP的职责是告诉我们这些好产品中哪些适合我们,以什么样的比例来搭配。

永远不要忘记,理财是如何让钱为人工作的学问。离开了人这个主体,不考虑人的心理感受,再多的财富都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有何意义呢?很清楚地评估自己的生活需求,核定仅仅对应于自身的资产组合,遇到市场突变,虽然你可能也会面临财富损失,但你绝不会像没有规划的人那样惊慌失措,因为你很清楚这种变化对自己的目标有何影响,也很清楚如何根据现况来调整组合中的相对比例。

一花一世界--个人自传 篇16

2、一帘花影隐暗香,一袭清风拂入梦,月上西楼,自与影儿成双。一念起,柔软了心,清欢几许,可是心上轻缓流淌的暖。一程山水,俩俩相忘,自那日,红尘离散,浮生梦断;明媚如斯的绮愿,开出疼痛的花朵,忆念的唇齿间,碎了凉薄的誓言。素指撷梦蕊,芳心漫馨香,潇湘雨凉夜,独梦春娇妍。蝶影落花间,弦音绕指柔,飞花片片幽思染。

3、漫漫岁月间,我们总会经历无数坎坷,有些人视坎坷为上天的不公,你又曾想过,当别人遇到困难,你总迎刃而解的时候,是谁让你懂得这些知识?不要去抱怨自己经历的,而要静下心去感谢,因为那些坎坷让你成长了一成。

4、例如:我们这一生总会遇到很多不好的事情,终而产生痛彻心扉的回忆。但是,又曾想过没有?忘不掉的记忆为什么要选择强行忘记,不但让人疲惫不堪,还让人颓废。若选择去接受那些回忆,不选择强行忘记,当你走远回过头,你是否会发现那些已经不重要了。

5、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流年,今生,写一场波澜不惊的爱情,牵一双愿看透流年的风景的手,青色年华,绚烂光阴,我不想只是各自路过着彼此的心,徒羡一段风尘过往,曾给过的刹那芳华!在我们四目相对的一刹那,从我写满忧郁的眼中,你是否看到我的相守与执着。也许等待是我一生的宿命。

6、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否会有不一样的结局,就像你说的,他遇见她,就注定了她一生孤寂,若是注定要失去,不如从未得到,如果没有开始,何来结局?

7、多年后,你眉目依旧。若相惜,情难求,芳华减,断红线,谁深陷在谁眼眸的深邃中,那里有深种的因果,尘封千年的冰雪灵魂,终于在人世间的尽头度化你我。

8、我知道,有一天,我们都会老,谈着回忆同哭同笑,或许你会笑着把我拥入怀中,为我把眼泪轻轻拭掉,你会明了,红尘纷扰,不变的是白发齐眉的美好。

9、你知不知道,我好怕我的多愁善感会伤害到你,我不知道我到底要有多好才可以配得上你的好。你知不知道,这个天生有点悲观的女孩子,真的很想要微笑的陪你走下去,一直到不得已要分离。

10、执笔,想为你写一部永不完结的小说,却不现纸张也已泛黄,憔悴了你的面容!是真的放纵还是不该有的懦弱,我深深的想着,是因为太爱,还是真的不甘心,失去之后,视线才逐渐模糊!

11、我想起了她对我说过的:‘我们分手吧,我们不合适’,那句话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就这样结束了,以为还有挽回的希望,却谁知,她的朋友几天后告诉我她有男朋友了,还叫她去当电灯泡,她给我说:他男朋友是和她从小学上的初中的,我装作不在意,笑着让她替我向他送上祝福,可是心里更加痛了,我知道我和她再也不可能了。

12、十八岁以后,我开始相信每个人的天空都是灰色的。我突然想起多年前自己感觉特别灰暗时,我总是会期待某个人,某件事或者某个遭遇发生在自己身上,因为,我觉得它就像从层层乌云穿透出来的一道阳光,然后所有乌云哗啦啦地全部散开成为时光的花海。于是我们逐渐成为影子一样的角色,风吹花落间,逐渐遗忘和丢失从前的自己。

一花一世界--个人自传 篇17

不一样的云不一样的美,不一样的花不一样的香,想领略每一朵云的风采,想咀嚼每一朵花的芬芳。

有时候想想,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完美,以至于什么都得不到;是不是很多事情浮在表面,而荒废了过多精力;是不是计较的太多,让心胸变得狭隘。回顾走过的每一段路,经历的点点滴滴,错过的和过错的,有遗憾、有叹息、有幸福、有傻笑。更多的是醒悟,是经历后,有一种珍惜叫——在乎!

一花一花香,二人一世界。喜欢你的微笑,喜欢你的拒绝,爱上你那一份细心,那一份专注,最喜欢你认真做事的模样,让原本善良的你更添姿色。阳光很甜,你的歌声更醉人,每一晚沉浸在你的声音里入眠,融入进我身体的每一处。

人生路,总会遇见有些人、有些事、有些路。有些人我们知远近,有些人我们要深交;有些事我们随他去,有些事我们要较真;有些路我们绕道走,有些路是一辈子!一花一花香,二人一世界,人要学会知足常乐,懂舍得,有仁慈!

★ 比较励志且优美的句子

★ 人生的路上且歌且行散文

★ 富有哲理且优美的句子

★ 经典且励志人生感悟句子

★ 经典人生散文

一花一世界 篇18

关键词:《台阶》;语文教学;教学探讨

《台阶》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一篇值得令人深思的小说。父亲是浙西山区的普通农民。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一个风俗:台阶高,屋主任的地位就相应高。因此作品中的父亲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奋斗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文中的父亲性格鲜明,善良质朴、吃苦耐劳、好强。面对低下的地位,他奋发图强,努力改变现状,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农民的平凡和伟大。然而结尾处却传达出淡淡的凄楚和心酸。

在教学之前,笔者反复阅读这篇文章,读这个单元的单元导读,读这个单元的其他篇目。数次阅读让笔者越来越清晰地明确了作者写作本文时,仍是一个年轻人,不曾经历人生的起伏波荡,这与朱自清的《背景》不同。虽然同是描写父亲,但李森祥是以一个年轻人的视角、经历、体验等来描述辛苦了一辈子的父亲,并在字里行间将这种感觉逐一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同的视角决定了不一样的感悟。

带着这样的认识,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借此和学生来探讨本文的主题。一是在父亲初建台阶时,“我”的感受如何?二是当已经初二的我们,看到这样的父亲时,又会有什么样的感悟?三是已经是大人的“我”,看到父亲在修建台阶时,为什么不帮帮父亲?

一、在父亲初建台阶时,“我”的感受如何

文章前面就明确地告诉读者: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那时的“我”总会听到这样的感慨“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因此,那时的“我”更多的焦点是关注父亲对高台阶的执着追求。这也是本文着力描写的一个重点:“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读到这里时,学生很快注意到了“一块”“一片”“一个”等词,这样的限定词,更能读出这份准备的漫长、艰难。“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这句话中再次出现数量词“七个月”“四个月”“半个月”“半个月”,这些数字的累加是十二个月,也就是说父亲终年无休,不停地、不断地、艰苦地工作着。偶尔闲暇时,父亲坐在绿荫里,“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专注的目光是神态描写,这专注目光背后是什么?是父亲对高台阶高地位的羡慕和向往。这样执着的追求、这样的付出,是怎样的不容易呢?“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在和学生探讨赏析这部分时,笔者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并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其对文字有更直观、更深入地认识:一担是多重?鸡叫三遍是几点?黄昏时才贴近家门口归来,这山路到底有多远?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学生很快领悟到了这位父亲在实现理想前的艰难和心酸,从而更加明白台阶就是父亲的人生目标,为此父亲可以饱尝任何艰辛。追求高台阶的过程就是父亲的人生目标、人生历程,尽管这历程里饱含荆棘。

因此,儿时的“我”在父亲耳濡目染的熏陶下,了解到高台阶就是高地位。尽管那时的“我”对此并没有太明确的认识,但却时刻被熏陶着,甚至和父亲一样坚信着。对于一位农村中最普通的农民而言,这样的追求再正常不过了。乍看起来也许非常卑微,甚至显得非常庸俗,只是为了让自己在村里显得更有地位。但在这外表之下,却有着人性最原始的追求。因此,那时的“我”看到、体会到最深的是父亲不辞劳苦的艰辛、是父亲执着的目光。虽然辛苦,但是值得。

二、当已经初二的我们,看到这样的父亲时,我们会怎样

这个问题的设置,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寻找感情的共鸣。初二的学生带着对第一个问题的感悟,各抒己见。但大多数都表达了对父亲艰辛的心疼,对父亲的尊重,并表明如果是自己,一定会以实际行动帮助父亲实现理想,改变家境。在此基础上,笔者抛出了第三个问题。

三、已经是大人的“我”,看到父亲在修建台阶时,为什么不帮帮父亲

这个问题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理解的难度较高。因此,笔者换了个问法。请学生找出文章中直接描写“我”对台阶的兴致、情趣的语句。学生准确地找到这样一段话:“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文中抓住神态、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单纯的、开心的孩童形象,这一切显得是多么的生机、活力,然而都发生在新的台阶,也就是结果、结局之前。及至梦寐以求的新台阶建好后呢?“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所有的活力和生机全部消失了,留给读者的是一丝惘然。

伴随着这样的笔调,父亲也闪了腰,虽然仍然按要求不停地给新台阶浇水,可总感觉手有点不对劲。父亲渐渐地失去了追求高台阶的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天,甚至很少跨出家门,即使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也总是“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是作者的一句自问自答,“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里的“老”是如此地形象,既是生命的衰老,更是生命意义的衰老。正如高尔基所说:“生活的意义和乐趣只能在这种永不停歇的准备之中,在这种追求—满足—再追求以至无穷的前进过程之中得之。人们努力着、忍耐着、期待着,好像全部生活只不过是某个理想日子的预备期似的。如果没有那个日子的照耀,所有这一切充满忍耐、努力与期待的日子都会显得更加暗淡和不能忍受。而那个理想的日子,或者永远不会来,或者来了又去了,留下的真空依然只能用新的努力与期待来充实。”写到这,作者明确地传达给我们:其实人生就是在这种不断追求不断满足但又不断创造新的需求模式中度过的。父亲的若有所失正是由于新的需求断裂所导致的。对于父亲而言,高台阶有了,但高地位却让他尴尬、不知所措。这是父亲的局限性,也是父亲这代人的悲哀。

上一篇:五年级读后感教案下一篇:我家的小鹦鹉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