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就业心理准备(精选8篇)
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出现农民工和中职毕业生就业需求旺盛的现象,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及家长,你对走出社会就业准备好了吗?
一、中职生就业要克服几种心理误区
1、就业期望值过高
在薪资待遇方面:很多中职生初次就业月工资要求不低于1000元;在工作环境方面:很多学生希望在恒温无尘的环境下工作,甚至要求在办公室工作;在行业选择方面:很多学生趋向于选择IT、通讯电子类企业;在公司规模方面:很多学生趋向于选择大型国企,大型跨国公司与行业内著名企业。这些要求与中职生自身的综合能力相比,明显属于就业期望值过高。
2、就业随意性心理
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就业目标、职业兴趣、跳槽(辞职)原因、职业选择等缺乏明确认识。
3、缺乏前瞻性就业意识
前瞻性就业意识就是能在就业中确立长远的眼光,善于发现在职业中隐藏的发展潜力。许多学生愿意选择已处成熟期的企业,愿意做大企业的员工,不愿意选择处于上升期的企业,不愿意做。实际上,上升期的企业的员工,中小企业的基层管理者更有发展的机会。
4、就业被动性心理
在实现就业这一问题上,相当多的中职生存在着严重的依赖心理,表现了过多的不作为。主要依赖学校推荐就业,父母亲朋找关系实现就业。相反,靠自己在就业市场上实现就业的,自己动手设计就业推荐材料的,自己在企业劳动实习被企业留用的占极少的比例。
5、就业自卑心理
学生的就业自卑心理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低学历,使自身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是在外地就业的情况下,外劳与本地劳动力存在的事实差距易使外劳产生自卑心理。
6、主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意识不足
主动融入心理差,特别是主动融入当地人的社会生活圈的心理差,很多学生固守自己的生活圈,人际圈,而没有想到拓宽的必要性;妒忌心理作崇,特别妒忌与自己条件相当而比自己更突出的人;不知道和自己的直接上司融洽关系,很多学生认为(组长,线长)是绿豆大的官,自己凭什么要服从他,从而导致彼此关系紧张;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大局意识,团队精神。
7、怕苦畏难心理
很多学生在学校就在校期间就缺乏吃苦精神,不能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为末来就业做好理论准备。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意识,不愿意出差、加班,不能独自克服在外地工作时生活上的不方便等。
8、欠缺创业意识
中职生在谈到通过自主创业实现有效就业时,往往过多强调创业在资金、技
术、人才、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困难。有的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材料,创业对自己来说过于遥远。很少有学生表示出强烈的创业愿望,二、中职生要从现在开始为就业作准备
1、转变择业观念,正确定位自己,“先就业,再择业,再深造学习”从入学第一天起,中职生就应该给自己准确定位,即中职生是技能型人才而非高学历人才。因学历较低,在人才市场上中职生很难与大学生争饭碗,这样,所谓热门专业的“含金量”也就显得不足。但是,中职生如果把观念换一换,突出自己拥有一种或多种职业技能的优势,“先就业,再择业,再深造学习”,那么当初自己选定的这个热门专业就应该能在人才市场上发挥作用,给自己就业找到一席之地。现在仍有相当数量的中职学生和家长一提到就业,仍是非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不去,到民营企业、服务行业或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似乎就不是就业。这是典型的非理性选择,是不现实的,从而影响就业。
2、抛弃专业对口的强烈愿望
中职生就业很难专业对口,因为中职生就业基本在生产一线,流水线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都很难专业对口,何况中职呢?
3、树立一线意识
现在高职毕业生,一般的高专毕业生就业,都在生产服务一线,从普通工人干起,中职也就理所当然了。
4、树立发展意识(长远意识)
无论是岗位还是薪酬,企业给予中职毕业生的都是一个较低的起点。但是,谁能得到岗位调整或晋升,谁能得到加薪,并不取决于你是中职生还是高职、高专生,而取决于你在现实岗位的表现,因此,中职生一定要有长远意识,埋头干好本职工作,相信付出终有回报,天道酬勤。
5、坚持务实态度,不好高骛远
中职生求职时必须务实,踏踏实实地从低做起,千万不能眼高手低。要正确认识社会和自己,就业起点不一定太高,先就业后择业,从低做起,充分发挥中职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用技术的特点,踏踏实实地干,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6、学好专业课,努力做到一专多能
要使中职生能在当今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与众多的大专生、本科生竞争,就必须突出中技生的特点,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中职生必须学好本专业的课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考取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并根据自己的需要,考取其他专业的上岗证,为将来就业掌握多门技术,创造更多条件。如:数控专业要求学生一上岗就能操作数控机床,能简单编程,能基本看懂图纸。钳工专业能熟练操作普通机床,能看懂图纸,能设计简单的工艺流程。幼师专业要能唱歌,能跳舞,能讲故事,能书写美术字,能绘儿童画,能做手工,能授课。计算机专业要录入速度快,软件操作精,网页制作美。„„7、注重非职业技能即个人素养的的培养
中职生就业,需要一技之长,但更需要个人素养,如纪律观念、合作观念、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吃苦精神、创新意识、礼仪举止等,这是中职生就业最需要的职业素养。一个中职生能否受用人单位欢迎,能否受同事欢迎,能否得到提升加薪,关键在于具备不具备这些个人素养。
8、要有浓厚的创业意识
一、中职生就业相关的重要心理特征
(一)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实施某种行为的认知期望 (陈建文, 王滔, 2007)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来的。以往研究表明, 自我效能与工作相关的多个领域存在联系, 如职业和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创造力、应对方式和离职意向等。自我效能感不仅与工作相关的多个领域存在紧密联系, 而且对不同职业的工作相关变量都有影响。国内研究者所总结出的职业发展胜任特征模型中都包含自我效能感这一心理特征 (赵曙明, 杜娟, 2007) 。因此, 自我效能感是就业相关的重要心理特征, 高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的一般性心理特征。
班杜拉认为,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以往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的影响。成功的经验能够提升自我效能感, 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对于中职生来说, 他们大多数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 而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是衡量个体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因此, 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可能较低, 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要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二) 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 (也称情商) 是指个体认识和调节个体和他人情绪的能力。Mayer等人 (2004) 认为情绪智力包括四个部分, 分别为情绪认知、情绪促进、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情绪智力与职业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联 (张辉华, 王辉, 2011) 。张辉华和王辉 (2011) 通过元分析发现, 个体情绪智力与工作场所绩效的整体相关为0.28, 为中等强度的相关。此外, 在中国文化背景之下, 情绪智力与工作场所绩效的相关高达0.37。这可能与中国人的关系取向, 特别注重人与人的交往有关。
虽然中职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可能并不如同龄高中生, 但是在情绪智力方面并不会比他们差。由于没有繁重的学业压力, 中职生有更多的时间与同学交往, 可能其情绪智力发展得更好。因此, 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 可以强化中职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 让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更多竞争优势。
(三) 未来取向
未来取向 (future orientati on) 是指个体关于自己未来的思考和规划。人的一生都需要不断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 青少年期是集中思考和规划未来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的未来取向, 尤其是与教育和工作相关的思考和探索, 对于他们的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国内研究者于凤杰等人 (2010) 的研究表明, 普通高中生和中职生在未来取向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普高生对未来教育的投入水平高于中职生, 对未来教育和职业目标的实现持更积极乐观的态度。此外, 城市普高生对未来教育的探索水平高于城市中职生, 农村普高生对未来职业的探索和投入水平均低于农村中职生。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以发现, 在未来取向的职业探索方面, 中职生是要优于高中生;但是在职业目标的乐观水平和教育的投入和探索方面, 中职生比高中生要差。因此, 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 学校要强化他们对于职业方面的探索, 提高他们的职业目标的乐观水平, 同时引导他们对于未来教育进行更加系统和长远的规划。
影响中职生职业发展的还有其他一些心理特征, 限于篇幅, 本文不一一列举。
二、基于中职生心理特征就业指导的实施步骤
(一) 中职生心理特征测量
虽然以往的研究对于中职生的心理特征有大致的了解, 但是中职生内群体之间的心理特征也会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对每个中职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 才能够针对他们的个体特征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方案。对于中职生心理特征的测量,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 量表法。目前采用的量表一般是自陈量表。自陈式量表通常由一些列陈述句或问句组成, 如一般自我效能感就包含如下项目“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 我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被试需要对这些句子进行是否判断或者符合程度评分, 通过得分相加, 我们就可以得到个体在改心理特征上的的量化指标。
第二, 同伴提名和评定法。同伴提名具体是指使用一个或多个熟悉同伴对具有某一特征的个体进行提名, 获得的是部分儿童的计数数据;同伴评定具体是指使用多个熟悉同伴来评定目标个体行为特征的方法, 获得的是所有儿童的连续数据。因为同伴是中职生社会交往的主要对象, 同伴之间的交流非常频繁, 对彼此也很了解。同伴提名法通常采用以下的题目, 如“请你写出班上情商很高的名字”, “请你写出班上情商很低的同学的名字”。在通过自陈量表对心理特征进行测量时, 可能会受到社会称许性和自我提升的影响, 个体往往会给自己赋予更多积极特质;同伴评定法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 访谈法 (interview) 。访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根据访谈的标准化程度, 可以分为结构式访谈和非结构式访谈。结构式访谈的过程是高度标准化的, 即对所有被访问者提出的问题, 提问的次序和方式, 以及对被访者回答的记录方式等是完全统一的。非结构式访谈只有一个大致的访谈提纲, 其问题内容, 提问次序等方面都要灵活自由得多。
上述三种方法有各自的特点。自陈量表的特点是操作简便, 标准化程度高, 能够形成常模和进行比较;确定是容易受到社会称许性和自我提升的影响。同伴提名和评定的特点是相对比较客观, 信息来源多样化。访谈法的特点是对个体特征了解深入, 但是时间较长长, 无法大规模同时进行, 对于访谈者的技术要求也较高。在对中职学生的就业相关心理特征进行了解时,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三种方法中的一种;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同时采用上述三种方法。
(二) 心理素质的提升
在对中职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之后, 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教师可以通过归因训练来提升中职生的心理素质。所谓归因, 是指寻找事件背后的原因。下面将以自我效能感为例, 来说明归因训练对于提升心理素质的作用。前文提到, 成败经验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但是这一作用也受到归因方式的调节。个体在一件事情上获得了成功, 如果他将这种成功归因与运气或者任务难度过低, 那么这种成功对于他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并没有帮助。同样, 如果个体将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过大或其他一些外界因素, 那么失败也不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目前学校教育经常存在一种误区, 就是宣扬一种“所有失败都要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的观点, 殊不知这样一种思想很容易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而且也不符合实际情况。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 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 就可以达到扭转消极解释偏向, 从而最终提升中职生的心理素质, 帮助他们更好的就业。
(三) 基于心理特征差异的职业建议
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的人, 适合于不同的职业。不同类型的职业对人们有不同的心理特征的要求。所以, 教师在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 提出基于心理特征差异的职业建议就非常关键。下面以情绪智力为例来说明如何基于心理特征进行职业建议。由于情绪智力反映的知觉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社会交往中的影响最大, 所以对于那些情绪智力较差的同学教师可以建议他们多从事一些需要较少社会交往的工作。同样是进入IT行业, 那些情绪智力较低的同学就更适合设备检验和程序调试的工作, 而不适合设备销售和需求沟通的工作。
参考文献
[1]Mayer, J.D., Salovey, P., &Caruso, D.R.Emotional intelligence:Theory, findings, and implications.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4.15 (3) , 197-215.
[2]陈建文, 王滔.自尊与自我效能关系的辨析.心理科学进展, 2007.15 (4) , 624-630.
[3]于凤杰, 徐夫真, 王姝琼, 张玲玲, 张文新.城乡普高生与中职生对未来的规划和态度.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26 (2) , 161-168.
[4]张辉华, 王辉.体情绪智力与工作场所绩效关系的元分析.心理学报, 2011.43 (2) , 188-202.
关键词:中职生 就业 心理困惑 调适
一、当下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状况
1.大学生就业状况
今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今年的大学生就业报告称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仅为35%,与往年相比明显下滑;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也只有32%,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当下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此种环境下,我们才会看到并理解为什么国家公务员考试最近几年那么热,是因为大家都想找一个平稳的工作,而并没有把工资高低放在首位。
2.中职生就业状况
最近几年来,中职生的就业率逐年升高,但是随着中职学校全面免学费政策及助学金政策的实施,中职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一些学校还盲目开设市场需求热门的专业,从而导致部分专业的中职生供过于求,这又是让人忧心的一面,而且这种情况还在持续。
二、中职生就业心理困惑的具体表现
中职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层次低,对社会、职业认识较少,依赖性强,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中职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困惑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急功近利
部分中职生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但又不能脚踏实地的做事。他们巴不得一毕业就能进入好单位,并且有高工资。这种人在求职时对单位提各种条件,其结果只能是处处碰壁。
2.依赖心理
部分中职生离开学校走进社会后,没有应有的决策能力,在就业选择时唯父母长辈的意见或建议是从,不能独自做决断,依赖心理较强。
3.盲目从众
部分中职生没有主见,不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看人家往哪挤,自己就到哪里去。这种做法缺乏全盘考虑,有可能给自己的就业过程带来许多挫折,最终一事无成。
4.自卑心理
大部分中职生潜意识里自卑感较强,因为他们都是考不上普高,被迫选择中职学校的。因此在激烈的就业竞争过程中,认为自己既没有大学生的学历高,又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敢和人竞争,以至于在求职过程中屡次受挫而产生一种自卑心理。
三、中职生就业心理困惑的成因分析
(一)造成中职生就业心理困惑的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是社会因素。中职生离开家庭到学校以后开始独自一个人生活,从这个时期开始受到社会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多,这会导致中职生产生不健康的就业心理。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不良风气和社会不良信息。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改革开放引起社会的巨大变革和进步,但也让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行为和思想传播到国内。对即将毕业的中职生来说,社会上各种不公现象会加重心理的不平感和不安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正常的人际交往,也会加重他们就业的心理压力。
2.社会不良信息的误导
现在各种传播媒体包括网络、电视、广播、书籍、报刊杂志等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左右。但是这些传播媒体也会夹杂许多不良信息,如实习与就业同步,使学生未出社会,先做社会人的实践型人才。
2.2工学交替。即高职院校将企业教学纳入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体系的建立,学生完成一个阶段的专业理论课学习后,到合作企业完成一定课时量的生产实训。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并派专业人员承担和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学生到企业或企业提供的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如此交替进行,整个工学交替的实训作为一门课程记入学分。此模式有利于学生深入企业体验生活,了解工作流程,提高团队合作意识。为将企业文化真真正正与专业知识相融合,高校各专业应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为学生争取到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自己专业知识的习得情况,促使其在返回专业知识学习时,具有热情、目的性以及实操性。[JP]
2.3开展引智活动,利用企业文化活跃校园文化。聘请相关企业专家到高校做专业指导甚至担任兼职教师;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参观,了解企业最新的人才需求和工作方向,学有所成带回课堂,融入到专业知识的授课当中等。开展校企合作式的引智活动实现了社会效益,省时、省力、省经费,并且在效果上事半功倍。通过此模式,可以借鉴和吸收当代社会,甚至是世界的最新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直接作用到学生身上。这种模式,实现技术和管理的跨越式进步,使学生不与社会的进步以及世界潮流脱轨,时刻在吸纳最先进的知识,并应用到实践当中去,摸索创造出新技能,大大推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
3.校园环境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校园环境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生长在高校环境中的一种独特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精神状态上,具有校园特色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凝聚和塑造学校师生力量,培养良好校风的精神动力之源。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企业文化跟校园文化如出一辙,最大区别则是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经济效益社会性。若想更好地突破校企合作模式,促进校企合作进程上台阶有特色,就必须考虑如何将校园环境中这种单纯的文化与具有经济效益性的企业文化相融合。只有文化與文化的相互对接,相互碰撞,相互吸收,才能做到校企合二为一,共同培育应用型、实践型人才。
3.1实现校企文化相融合,企业必须请进来
校园中的环境文化设计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专业知识的汲取以及社会环境的了解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优良的氛围使学生在思想品德上受到熏陶。为促使学生更好的就业,学校学生组织应积极利用校企合作的平台,开展各种专业知识与企业模式相结合的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利用课堂教学、影视、网络等传媒手段,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时事动态、东西方文化与人文科技等;各系部紧密结合专业、行业特色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融入企业文化中的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竞争意识等内容;在活动过程中,最应该展现企业文化理念、发展过程、员工行为准则、形象等事迹。为做好宣传,须采用横幅、宣传单、报刊等方式对企业文化进行扩散,使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力量所在,共同认识到作为未来的企业员工应崇尚什么、弘扬什么、敬业什么,为今后职业生涯的顺利开展,设置目标导向和动力源泉。
3.2实现校企文化相融合,师生必须走出去
高职院校在探究“订单式”培养班以及工学结合等校企合作模式的同时,要注重将师生“送出去”。组织师生走出去,到企业参观,了解企业工作模式、岗位群工种、住宿条件等,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对自身责任和使命有更直观的认识。若条件允许,让企业负责人现身说法,将企业选择人才的标准,对待人才的态度,给予人才的待遇以及提供人才发展空间等一系列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信息传导给学生,激励学生学做人、学做事、学知识技能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专业教师感受了企业文化的熏陶后,有助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进行有针对性启蒙引导。“请进来”与“走出去”做法成熟之后,无疑对校企都是有促进作用。
3.3 实现校企文化相融合,需构建新型文化
高职院校在积极探索校园文化方向的同时,应将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利用学校这个资源充裕的舞台,采用“请进来”或“走出去”的方式,承办企业部分活动。无论是将企业活动请到学校开展,还是学生下到企业去与其开展活动,都是一个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社会实践中,体验企业真实模式的不错方法。
4.构建校中企长效机制——校友平台
校企合作的构建应当有一个宏观的、整体的构架,需要长远的考虑、精细的打算、详尽的计划,细水长流才是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持续性的。而在校企合作领域,笔者认为最具长效机制的建设当选校友平台。用事实、用例子、用数据说明最具说服力,何况是出自本校的资源。校友,在学生心里永远是最贴近自身的样板。“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河无以成江海”, 利用和整合好这个资源,发动校友人脉,是壮大、深远校企合作大计,促进教育链、人才联合产业链的有效衔接。首先,建立校友会平台,将活跃于各行业的校友联合起来,可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紧系各专业,开拓创新,打造特色。其次,成立校友会,有一个固定的校友合作圈。由于母校情谊的存在,他们可为本校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职位,这无疑可促进学校就业率;同时,学院可在此平台上寻求各式各样的校企合作机会。再次,校友会成立之后,可建立完善校友QQ群、校友微博、校友微信群、校友論坛、校友展等现代通讯方式,让在校学生能第一时间与自己所心仪行业的师兄师姐联系,充分了解行业需求,增强自己内涵。最后,定时组织校友回校,结合相关企业的历史、甚至是本人创业的历程让在校学生能借鉴和吸纳企业精神文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校友平台能为校企合作提供丰富的、延绵不断的资源;激励在校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毕业做一个出色的社会人员,加入校友会为母校和社会做贡献。构建校友会,是一种良性循环,能实现学校与校友共赢未来。
5.结语
当今社会经济文化迅猛发展,要求高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实操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维能力。为使高校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的要求,可抓紧落实订单式培养班、引进企业部门、传播企业精神文化及构建校友会长效机制,并且不断加强与企业构建协同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推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将学生作为主体,从思想上、行动上、内心上转变其观念,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实践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义山,薛元惠.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提高学生技能水平[J].改革创新, 2012,(11).
[2] 王力. 校企合作新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对策思考 [J].时代教育, 2012,(038).
[3] 欧阳序华. 浅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4] 韦华伟.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联系[J].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5,(06).
[5] 杨建,仲昭慧. 校企合作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 [J]. 教育学术月刊, 2011,(11).
[6] 刘彩琴,刘兴. 高等职业教育 “共融共赢”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J].教育与职业, 2012,(11).
[7] 卫冬妹. 三角双赢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9,(02).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市场化就业操作模式越来越成为就业的大趋势。如何引导中职生在今后的就业路途中少入歧途,迅速、高效地进入就业状态,已成为各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鉴于中职生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教育基础、人格力量等方面的特殊性,笔者试对中职生就业面试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面试前的准备工作
面试前的准备工作对农职业的中专生较为容易忽视,而事实上准备工作是否充分直接体现了面试者的思维、素质、能力、态度等多方面。
(一)准备必备物品,做好硬件准备。
面试前,应把文凭、身份证、报名照、钢笔、证明文件等带齐,以供考官查看。最好带上公司、企业的原始招聘广告,重温该企业的背景情况,重温应聘职位及该岗位的具体要求。
(二)查找交通路线,以免面试迟到。
(三)准备面试时的着装和个人修饰。
参加面试,在衣着方面虽不需特别讲究,但要注意整洁大方。男士衬衫要换洗干净,皮鞋要擦亮,力求表现出成熟、稳重、可信赖。女士不能穿过分前卫新潮的服装,化妆不宜过于浓艳,力求表现出热情、大方和有亲和力。总之,着装要协调统一,同所申请的职位相符。另外,还应保证面试前充足的睡眠,保证面试时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四)做好面试前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巩固。
面试者需尝试大声说出你在学校专业教育、技能训练以及曾参加的实习、或者工作中所学得的相关技能,以及为什么你是该应聘职位的最佳人选的理由,必要时可将要点记录在一张索引卡片上。同时需要将所应聘岗位及自己所学专业的主要知识点浏览一下,做好所储备知识的必要巩固。
(五)提前到达面试地点,观察并适应面试氛围。
面试者需确保面试前10分钟到达面试地点等候面试。在等候中注意观察该公司、企业的办公室气氛。如果大家都穿牛仔服装并用随意的口气打招呼,你就应该知道自己在面试时不必太刻板。
二、面试进行中的技巧
(一)发挥个人特长,争取就业机会。
有的同学使用形体语言较好,有些同学使用非语言交流很好,要注意相互间的学习借鉴。面试中的形体语言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个人给他人留下的印象,7%取决于用辞,38%取决于音质,55%取决于非语言交流。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面试中,恰当使用非语言交流的技巧,将为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1)握手:这是你与面试官的初次见面。如果他伸出手,却握到一只软弱无力、湿乎乎的手,这肯定不是好的开端。握手应该坚实有力,但不要太使劲,而且手应当是干燥、温暖的。如果你刚刚赶到面试现场,用凉水冲冲手,使自己保持冷静。如果手心发凉,就用热水捂一
下。
(2)坐姿:站如松,坐如钟,面试时也应该如此。要表现出精力和热忱,松懈的姿势会让人感到你疲惫不堪或漫不经心。面试前可照照镜子,甚至拍段录像审视一下自己。
(3)眼神:面试时应看着面试官,但不要瞪视,因为这样显得太有进攻性。不要不停地环视房间,会显得缺乏自信或对所谈话题缺乏兴趣。
(4)手势:说话时做些手势是很自然的,可手势太多也会分散人的注意力。避免说话时摸你的嘴。平时打电话时,可以在镜子前看看自己,因为你在面试中很可能使用同样的手势。
(5)仪态:没什么比抚弄头发、按笔帽、脚拍地,或不由自主地触摸身体某部分更糟糕了。要准备好发言,面试时镇定自若地说出来。
2.面试中的语言交流
除了个别特殊职业,很难说求职面试中存在有特殊的语言要求。语言是人类用以表达思想,进行社会交往的最基本的方式,而求职面试同其他社会交往一样,是以语言表达思维,互相沟通的社会行为,所以,社会所认可的良好的语言习惯也是求职面试应达到的水准。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要经过日积月累,决非一蹴而就之举,能在昼夜之间准备就绪。
良好的语言习惯不仅是不犯语法错误,表达流利,用词得当,言之有物,同样重要的还有说话方式,例如:发音清晰,语调得体,声音自然,音量适中等。说话时俚语不断,口头禅连篇,如病句、破句一样,都是语言修养不高的表现。
(1)发音清晰:发音清晰,咬字准确,对一般人来说不是十分困难。有些人由于发音器官的缺陷,个别音素发音不准,如果严重影响人们理解,或影响讲话整体质量的,应少用或不用含有这个音素的字或词。当然,如果有法矫正的应该努力矫正,不采用消极的方法。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口含鹅卵石练出一付伶俐口齿的故事,可能会使你得到一些启示。
(2)语调得体:无论是哪一种语言对于各种句式都有语调规范。有些同样的句子,用不同的语调处理,可表达不同的感情,收到不同的效果。若有人说:“我刚丢了一份工作。”使用同样的反问句:“是吗?”作答,可以表达吃惊、烦恼、怀疑、嘲讽等各种意思。有研究说,使用上扬语调易对听者造成悬念,提高他的兴趣,但若持续时间过长会引起疲劳。而降调表现说话人果敢决断,有时显示他的主观武断。得体的语调应该是起伏而不夸张,自然而不做作,富于感情变化的抑扬顿挫总比生冷平板的语调感人。
(3)声音自然:用真嗓门说话,音调不高不低,不失自我,不仅听来真切自然,而且有利于缓解紧张情绪。
(4)音量适中:音量以保持听者能听清为宜。适当放低声音总比高嗓门顺耳有礼。喃喃低语是没有自信的表现,而嗓门大亮,既骚扰环境,又有咄咄逼人之势。
(5)语速适宜:适宜的语速并不是从头到尾一成不变的速度和节奏。要根据内容的重要性、难易度及对方注意力情况调节语速和节奏。说
话节奏适宜地减缓比急迫的机关枪式的节奏更容易使人接受。
(二)克服不良习惯,树好第一印象。
面试时,自始自终保持斯文有礼、不卑不亢,大方得体、生动活泼的言谈举止是非常难,且需要平时多加注意。个别求职者由于某些不拘小节的不良习惯,甚至是其中一小点表现,破坏了自己的形象,使面试的效果大打折扣,导致求职失败。手:这个部位最易出毛病。如双手总是不安稳,忙个不停,做些玩弄领带、挖鼻、抚弄头发、掰关节、玩弄考官递过来的名片等动作。2 脚:神经质般不住晃动、前伸、翘起等,不仅人为地制造紧张气氛,而且显得心不在焉,相当不礼貌。背:哈着腰,弓着背,似一个刘罗锅,考官如何对你有信心?4 眼:或惊慌失措,或躲躲闪闪,该正视时却目光游移不定,予人缺乏自信或者隐藏不可告人秘密的印象,极易使考官反感;另外,若死盯着考官的话,又难免给人压迫感,甚至感受到你的攻击性,招来不满。脸:或呆滞死板,或冷漠无生气等,如此表情怎能打动人?需快快改掉。一张活泼动人的脸很重要。行:其动作有的手足无措,慌里慌张,明显缺乏自信,有的反应迟钝,不知所措,不仅会自贬身价,而且容易被考官看扁。
据调查,从目前招聘的情况看,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人才”和“学历”不是简单划等号。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中职生踏实肯干,动手能力强,年龄较低,可塑性较强。初期可以作为技术工人,参加工作后随着个人能力的发展又可以慢慢成长为有专业技术及管理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大部分的中职生对自己专业的前景有清楚的认识,能及时了解社会的就业需求,也能更好地为就业打好基础。数据显示,87%的学生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前景,只有13%的学生不善于通过网络、报纸、新闻等各种渠道去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在社会的就业情况。同时,在调查小组所采访的中职生中,很多人都表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有初步的规划,在特定时期会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职业规划作出适当的调整。“你觉得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调查小组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有25%的中职生认为是“专业水平”,有21%认为是“心理素质”,有20%认为是“沟通能力”,认为是“适应能力和品德”的有12%,还有10%认为是“组织能力”。同时,被调查人员的选择又有多样性。从数据上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当前我院中职生对自身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对企业的招聘要求了解透彻,善于从各方面学习知识,锻炼自己、培养自己,让自己在就业时有更多的选择。
仅4%学生了解用人单位要求———缺乏清晰就业信息
那么,做好准备的中职生,就业现状是否就是阳光灿烂的春天呢?调查发现部分中职生对就业的信心不足,缺乏对就业的正确认识。在问及对“毕业后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这一问题,57%的中职生回答“不清楚”,10%是“不能”,只有33%明确地回答“能”。而在“你对当前就业形势的看法”中,66%的学生仍然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比较困难。
面对这样的现实,中职生能否勇于直面现实,积极寻找方法,改变当前的现状呢?为此,调查小组围绕中职生本身的主动性设置了几个问题。“你了解过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要求吗?”,只有4%的学生表示有详细地了解过,有77%的学生只是听说过一点,甚至还有19%的学生没有去了解。调查小组认为,中职生自身主动性不强,对就业信息不明了,就会造成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闭门造车,而用人单位又招不到他们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而当问及“在找工作时,如何看待专业和工作的性质?”时,只有15%的中职生认为“一定要与专业对口的工作”,84%的学生则认为与专业有关就可以。调查小组认为,如果学生能按此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不要求一定要工作岗位和专业对等,在择业中会有更多的选择。超三成学生“不认低”找工作———就业期望值过高
调查小组发现,当前中职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方式主要有学校推荐、亲戚介绍、人才招聘会等形式,而且在择业过程中受到家庭成员的影响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在调查“你选择工作时主要听谁的意见”时,有30%的学生听父母的意见,有43%自己拿主意。在询问“当你找了好几个月,但却仍然找不到工作,你会不会降低自己的要求以便找到工作”的问题时,居然有31%回答不会,20%回答不清楚。从数据显示,调查小组分析认为,很多中职生在就业观念上还是不够成熟,不懂得要善于寻找机会,不断锻炼自己,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指导思想。
此外,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多数中职生就业期望过高,都想到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展示自己的才华、技术。在就业地点选择上,有77%的学生希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工作,有18%希望在大中城市工作,只有5%愿意去西部地区。同时,在“你所期望的工资水平是多少?”的问题上,1000元以内的选项无一人选,1000至2000元则占了多数达61%;其次,38%的学生选为2000至4000元,4000以上工资的也有1%的学生选。调查小组认为,这些数据无形中折射出目前中职生在择业时,不但要求工作单位地区好,而且效益也要好,导致一些不发达地区和待遇一般的企业,虽求才若渴,却少有人问津,经常招不到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也
使得有些毕业生错失良机,造成待业。
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充满期待———帮助顺利就业
在本次调查中,08大专班调查小组走访了07文秘计算机班、07艺术设计班、07模具1、2班、07电子商务1、2班、07旅游班、07数控班、07机电一体化班、07大专班,调查了几百个学生,发现学校对学生顺利就业起到重要的作用。
调查小组针对班级如何开展就业宣传工作做了随机采访,发现基本上每一个班级都不定期举行模拟招聘活动;或者与学院招生就业处合作,让企业走进学校,组织用人单位在学校举行招聘活动,甚至有的学生走出学院寻找更多的就业渠道,让自己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样,作为学生也非常希望学校能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所以,在问及“你认为学校是否应该多召开些校园招聘会?”及“你认为学校是否多为中专毕业生作一些社会的宣传?”时,高达85%和95%的学生都认为学校理应为中职生提供就业培训,积极为他们做毕业的宣传,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建议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先就业后择业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学历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就业形式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中职毕业生就业推向了市场,由过去的指令性分配变为面向企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灵活就业方式。在采访中,调查小组的“总指挥”认为,现在,如何把握择业期望值,成为了关系到中职生的择业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性问题。毕业生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自己择业的目标,面对现实,抓住机遇,才能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条件,发挥自己的专长,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顺利迈出第一步。
我国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从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特点,结合当前中职生源的素质来思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探索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中职生 职业生涯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当前中职生存在着这样的状况,他们在专业选择、就业定位和未来发展方面普遍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就业中表现出诸多不适:自我定位不准、学习动力不足甚至厌学,对职业了解不够,对社会和环境认识不多,对前途感到迷惘,品行不良等问题。所以从以上的情况看出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犹显重要。在中职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让学生明确自已要做什么,向何方努力。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将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生活也好像失去了激情,得过且过。教育学生最美好的青春应该是到社会上拼搏一番,明确个人的定位,知道自己的层次在哪里。通过对将来职业的规划,不仅能使得学生毕业后的人生走的更稳,也使整个中职生活变得有意义起来。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工作:
一、改变“面临毕业才开始就业指导”的思想,让学生一进学校就很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让中职生从进入中职学校开始,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就有了认识。在中职生一进入学校开始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只有明确了方向才有前进的动力和奋斗的目标,要让学生了解专业,对自己的职业有明确的定位。指导学生正确分析自我,不能在选学专业上随大流“别人学什么我也学什么”或者有朝三暮四的思想。明确“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比如对于一名喜欢计算机的学生,要问他为什么喜欢计算机、是否清楚知道计算机是要学什么。另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未来的工作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有目的学习,从一开始就形成“为了工作,掌握技能”的思想。在校学习期间鼓励学生考取各类技能证书,他们多掌握一门技能在社会上就多一分就业的机会,多一分竞争力,技能证书是他们就业征途上有力的敲门砖。
二、更新学生的观念,改变社会偏见。据介绍,现在中职生不但就业形势好,不少人还走上创业道路。在就职中能找准自已的定位中职生就业比大学生更受企
业的欢迎,为什么呢?企业的老板如是说:“虽然企业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但是我们宁愿选择中职生,而不大想再招大学生。”相对于大学生,中职学生的工作态度更踏实。大学生一到岗位就开始嫌这嫌那,抱怨“工作环境不好”、“设备落后、不能学到想学的东西”,不到三个月就要求提高薪酬待遇。而中职生的工作技能并不比大学生差,还经常很虚心地向老师傅请教技术,“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都比大学生强一些”。“大学生不能安心在生产线上,而技工则比较安心,相对比较认可自己的职业,工作也有明确的方向”。所以中职生能掌握熟练的技术且具有良好的心态在企业是很受欢迎的。
三、加强职业指导和生涯规划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是实现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途径。综合职业能力是中职生的职业素质在能力上的集中和综合表现,是多种能力的组合而形成的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是多种能力融会贯通而形成的能力。人才市场信息显示:用人单位越来越趋于选择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实践也证明,综合职业能力和劳动者的竞争能力是一种正相关关系。综合职业能力强的中职学生,无论是求职;还是立业,其成功率都非常高。所以在指导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除了要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要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参观人才市场等活动。在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的同时;了解社会、了解职业。教师要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认识自己在职业活动中还存在的问题和差距,采取有效措施,在职业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和职业活动是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源泉和动力。
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学校的实习生年龄偏小, 思想尚不成熟, 对于未来还没有明确的规划, 一下子走进社会困惑很多。实习前学校应引导学生很好地设计人生规划。首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家庭条件、现实环境等因素设计合适的职业发展目标。定位要准确, 目标要实际。其次要详细分解人生目标, 把长远的人生规划分解为若干个短期目标, 每个短期目标可操作性要强, 实现的可能性要大。短期目标是环, 长远目标是链, 环环相扣形成链。最后要补充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方案。告诫学生根据个人发展和现实变化, 不断调整职业发展目标与规划, 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
二、制订好实习期的理财计划
实习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突变期, 帮助他们理财既是塑造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也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方法, 助其理财十分必要。实习前学校要帮助实习生制定一个贴合个人实际的理财计划。计划的制定由班主任老师、家庭协助学生完成, 计划的落实由驻厂老师及家庭督促实施。驻厂老师要以各种方式时时提醒学生节约开支, 按月核算支出情况, 超额支出者应及时告知家长, 家校共管, 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做好安全准备工作
初进工厂的实习生思维还停留在学生状态, 员工角色意识差, 安全观念不强, 安全工作要未雨绸缪, 应从两方面做好准备。
1. 学生的安全教育。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从长期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 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守。实习前必须调取相关企业的管理制度, 组织学生认真学习, 教育其严格服从企业管理制度, 确保实习安全。
2. 法律层面的保障措施。
(1) 落实国家政策, 为实习生买“双保险”。“双保险”即学生平安保险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在企业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学校在册学生, 又是企业的实习工人, 身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 购买学生平安保险和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均符合政策。学校应该督促家长为学生购买学生平安保险, 并严格落实国家政策, 在学费中列支学生实习责任保险金。这是为学生负责、为学校发展负责的表现, 也是实习生安全工作的有力保障。
(2) 签订“三个”协议。一是学校与学生安全协议。要交代清楚学生在企业必须遵守的制度纪律。二是学校与家长监管协议。学校要召集家长会, 明确学生实习期间家长及学校的监管责任, 接受社会监督。三是学校与企业兼管协议。协议中一定要明确甲 (学校) 乙 (企业) 双方各自承担的安全责任, 严格按照国家关于中职生实习的有关规定明确责任主体。把责任明确在事故前, 把权益保障在事故后。
四、组织学生认识实习企业
实习前学校要组织学生对实习企业进行全方位了解。熟悉实习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精神、用人要求、生活规律等, 使学生感性上熟悉所要工作的环境。首先要较为详细地对学生介绍实习企业的发展历史, 其次要介绍企业的管理理念。让学生在进入企业前对企业基本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走进企业便能较快地适应环境。
五、选派优秀的驻厂教师
教师驻厂管理是目前各职业学校较为普遍的做法, 也是效果较好的实习管理措施之一。驻厂教师是校企间的桥梁。学生是在他们的引导下一步步认识企业、走向社会的。他们的工作责任重大, 必须选择责任心强, 善管理、懂管理、有经验的教师担此重任。学校与企业要为他们创造较好的生活环境, 提供优质的生活质量, 把校企合作的桥梁修得越结实越好。
〔中图分类号〕 G7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9(B)—0038—01
一、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保证顺利就业的前提
就业观是指从业者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点和看法,并以此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和指导思想,是毕业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具体反映。正确的就业观会使毕业生的就业之路畅通、广阔,而不正确的就业观则会导致毕业生就业之路趋向狭窄。
不正确的就业观主要表现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组织纪律性不强;对就业中出现的挫折和困难缺少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旦出现问题和困难便选择逃避;身份转换的思想准备不足,未能充分意识到从业者身份与学生身份之间的差异,导致工作态度懒散、拖沓,缺乏主动性和进取心。要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可以考虑从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入手,使其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恰当的、全面的自我认识基础上实现“人职匹配”,同时加强学生就业素养、就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条件与环境,从专业、兴趣、爱好、特长、机遇等方面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二、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是顺利就业的捷径
1.注意就业信息的搜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信息的畅通成为一个国家稳步发展的要件之一,对于中职学生的就业市场而言亦是如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取决于他们的知识、能力、社会因素等,还取决于他们所掌握的就业信息的多少,以及对信息的有效处理和行动的敏捷程度。因此,及时、准确地掌握就业信息并做出适时选择是毕业生实现成功就业、顺利就业不可忽视的途径之一。2006年4月下旬,我省教育行政部门在兰州召开了甘肃与天津市职业教育对口合作会议,我中心亦参加了此次会议。会后我们将有关就业信息及时传达给06届毕业学生。学生们根据自身的条件及志愿,迅速做出了抉择,有80名工科类学生赴天津成功就业。
2.培养毕业生推销自己的意识。
就业虽然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但是客观而言求职者总是处在被选择的位置。如何博得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好感和信任,以至最终让对方选择自己,这就涉及到毕业生如何推销自己的方法和技巧问题。要掌握这些技巧,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要让学生准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既不应妄自菲薄,又切忌妄自尊大。应更多考虑“我想做什么”和“我能干什么”以及“我会干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我必须要干什么”。只有准确地定位自己,才能减少碰壁的尴尬,从而找到最适合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岗位。
3.全面准确的求职材料。
求职材料是求职人向用人单位表达自己求职愿望和理由、展示自己知识、能力和经历,提出要求的资料总和。也是用人单位间接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主要材料,是决定学生能否被录用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求职材料进行把关,要求学生运用“就业指导”课学到的知识,认真撰写,反复阅读和修改后方可定稿。
4.提高学生的面试技巧。
面试是很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重要方法和步骤。通过面试,用人单位不仅可以考核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且还可以观察学生的仪表、气质、口才、应变能力和某些特殊技能等。为了使学生提高面试技巧,教师应:一是指导学生学习与面试有关的知识,让学生掌握面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二是举办“模拟招聘会”,让学生积累一些应聘经验;三是组织学生到人才交流市场,亲身体验面试的“滋味”,从而克服胆怯的心理,从容面对将要面临的考验;四是针对面试特点帮助学生作好准备工作,如尽可能地了解对方情况,准备好对方可能提出的问题及对意料之外的问题如何应对的方案。
5.要充分理解就业、创业、乐业之间的关系。
我校学生90%以上来自农村,他们虽然对将要就业的企业没有具体要求,但就业地区则大都要求在大、中城市,对地域偏远的企业单位则少有问津。而实际上中职学生的就业单位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城市郊区,甚至农村。如果学生一味地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将会丧失许多很好的就业机会。所以,毕业生在就业前就应当正确分析、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有在偏远地方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有哪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就到哪里去的思想准备。同时要消除择业观念中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想法。
三、健康的体魄是实现持续就业的物质基础
【中职生就业心理准备】推荐阅读: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09-16
中职生心理健康测试题10-28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10-31
2024年中职学校就业办工作总结10-07
浅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准备10-22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程的改革及教学09-11
中职生评语06-13
中职生求职简历07-18
中职生未来规划10-23
中职生励志教育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