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问题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问题(共11篇)

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问题 篇1

建立农村商业银行的背景和动因分析

尽管江苏三家农村商业银行的成立已显示出了初步的成效,但毕竟是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不一致。理论界有人对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必要性和改革的意义提出了质疑,有的外界舆论也对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持否定看法。建立农村商业银行究竟有无必要,其改制背景是什么,动因是什么,如不改制,农村信用社的出路是什么,只有澄清了这些问题,才能准确把握将部分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重大意义,才能为我国下一步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的设计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1、我国一直就没有真正的合作金融: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前的制度背景

一些学者坚持认为,我国的农村信用社应该走真正合作制的道路。由中央政府发动的历次农村信用社改革,实际上也是以实行规范的合作制作为指导原则的。但是,现实情况是,经过多次整顿规范,农村信用社并未完全恢复真正的合作制。这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值得我们深刻反思。通过历史追溯和现实分析,谢平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正规的合作金融从来就没有真正存在过。这是因为,一系列制度安排导致了现存合作金融并没有减少交易成本,也没有真正符合合作制原则。”他认为,根据国际公认的“合作社七原则”,合作金融的基本经济特征应该统一表现为四个内容:一是自愿性;二是互助共济性;三是民主管理性;四是非盈利性。但是,将我国农村信用社与此四项原则进行对照分析后发现,不论是从农村信用社产生的历史渊源还是现实运作情况看,农村信用社一直未能遵循合作制原则。从自愿性原则看,广大农民当初加入农村信用社乃是行政力量的强制所为,而非自愿合作的动机所致,退社自由也未能得到体现;从互助共济性原则看,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都是按照商业银行的模式经营,贷款投向并没有体现社员优先、以社员为主的原则;从民主管理性原则看,客观上说,农村信用社长期置于国家银行或基层政府的管理下,社员的管理权力无法实施;主观上说,由于入股金额小,缺乏应有的管理知识,多数社员没有积极性也没有能力参与信用社的监督管理;从非盈利性原则看,因农村信用社已失去了互助共济和民主管理的特征,信用社经营管理人员的利益动机必然驱使其经营行为商业化,以追求盈利为目标。面临这种现实困境,农村信用社未来的制度选择有三个:一是继续维持现状,即名义上为合作制金融,实际上按商业银行运作;二是按照合作制对其进行规范,使之成为真正的合作金融机构;三是放弃合作制,建立新的制度安排。显然,第一项选择过于消极,它只能使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最终危及农村经济的发展。那么,在第二项和第三项选择中,究竟是选择前者(合作制),还是选择后者(新的制度安排),新的制度安排又是什么,我们认为,这就要取决于各农村信用社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取决于其自身现行经营管理状况和制度结构,不能一概而论,限定一种制度模式。

2、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结构发生变迁:建立农村商业银行的宏观经济基础

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发展理论指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随着经济的增长,金融中介体和金融市场必然发生演进。我们认为,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金融需求的变化传递的,即:经济增长→金融需求变化→金融发展。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金融组织形式,其变迁机制也是遵循这一理论的。将部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其经济基础就是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结构的变化。

以江苏为例,常熟、张家港、江阴三市都属于我国百强县(市)的前十名,城乡一体化程度已达到了较高水平。2001年,常熟、张家港、江阴实现GDP分别为303亿元、307亿元、365亿元,人均GDP分别达29181元、35900元、31664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分别是 5.1%、3.4%、4.2%,而全国平均水平是15.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853元、5583元、5599元,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2366元。三市中的大多数农民已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即便是以从事农业为主的农民,其生产方式也趋于规模化、产业化。在此背景下,以主要为社员提供小金额、单一化的传统金融服务的农村信用社制度显然难以适应这些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对这三个县级市的农村信用社进行改制,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为各类客户提供综合化、多功能、大金额的金融服务,是农村金融组织适应这种金融需求结构变化的理性选择。

我国幅员辽阔,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差异较大,经济活动主体的层次特征明显。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了以第一产业为主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转移,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同时,农村经济活动主体层次特征明显,有独立从事纯粹农业活动的普通农户,有以雇佣工身份参与经济活动的农户,有从事各种生产经营的个体经济组织,有各种类型的工商企业。经济结构的这种多层次性决定了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的多元性特征。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传统农业仍占较大比重,农业生产方式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较为单一,农户的小额存款、贷款需求仍有较大市场;而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农村地区,经济活动主体主要是一些工商企业、外资企业和规模经营的个体经营者,他们不仅贷款需求额度大,而且需要提供综合化、国际化的金融服务。因此,农村金融的制度安排要因地制宜,适应当地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结构,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以规范的合作制为基础的农村信用社制度,而在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对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商业银行这种金融组织形式,以使农村金融组织更好地支持各类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

3、金融市场竞争与合作金融存在固有矛盾:选择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微观动力

部分农村信用社选择农村商业银行这种组织制度形式,也是其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常熟、张家港、江阴这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随着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的提高,各种经济成份发展迅速,经济主体十分活跃,为金融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的金融机构,市场竞争激烈,金融总量已具有相当规模。在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前,除了农业发展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储的分支机构和农村信用社外,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已进驻三市。2001年末,常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有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张家港有交通银行,江阴有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常熟、张家港、江阴三市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总额分别达308亿元、257亿元、276亿元,人民币贷款总额分别达141亿元、155亿元、185亿元。在这一金融环境下,以传统合作制为基础的农村信用社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本实力和经营规模难以扩大。在合作制下,社员分散且资本实力弱小,社员可自由人社和退股,社员大会决策制度实行一人一票制,这就使得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困难。资本实力和经营规模不能扩大,直接影响农村信用社的市场竞争能力。二是服务对象受到制约。规范的合作制企业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按照我国政策规定,农村信用社对本社社员的贷款不得低于贷款总额的50%,其贷款应优先满足种养业和农户生产资金需要,资金有余,再支持非社员和农村其他产业。而在经济发达的县(市),各类经营机制灵活、经营业绩良好的中外资工商企业都是优质客户,是各金融机构争夺的焦点,但农村信用社在竞争中却受到制度上的限制。三是服务功能有限。由于制度上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对象以本社区的社员为主,其业务范围和业务品种也相应受到限制,不具有现代银行的全部功能,尤其不能适应规模较大的工商企业、外资企业对融资、结算等金融服务的需求。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面临的这些制度约束,使其难以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不利于其平等地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竞争。只有进行股份制改造,选择农村商业银行这一制度安排,才能消除原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制度障碍,使它们具备现代企业制度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具有制度化的增资扩股机制,服务对象不再受限于社区内的社员,服务功能相应增强,金融产品的创新空间扩大,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行体制下农村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和约束

从理论上说,农村信用社实现制度变迁,建立股份制的商业银行组织,使其具有了新的发展机制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但是,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是在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其内部制度和外部政策环境都带有深厚的农村信用社痕迹,仍面临着诸多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一制度安排不相适应的困境和约束,阻碍农村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1、农村商业银行的法律地位模糊

按照一般的理论逻辑,如果法律上认可农村商业银行属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法律地位就是明确的,法律赋予其可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义务应该是与其他商业银行一致的,其行为规范受与商业银行有关的法律法规调节。但现实情况并不如此。

首先,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法》对农村商业银行这一组织形式没有明确界定。该法在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根据这一规定,农村商业银行理应属于《商业银行法》所指的“商业银行”范畴。但是,在“商业银行的设立和组织机构”一章中,有关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的规定只是区分了三类机构,即“商业银行”、“城市合作商业银行”、“农村合作商业银行”,并无“农村商业银行”这一组织形式。从江苏的实际操作情况看,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显然是参照《商业银行法》当中的“农村合作商业银行”执行,即5000万元。而“农村合作商业银行”这一组织形式并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而且从理论上理解其含义也是模糊不清的,它既不是正规的合作制金融机构,又不是正规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况且,股份制的农村商业银行不能等同为所谓的“农村合作商业银行”。在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中,均未特别提及“农村商业银行”这一组织形式。

其次,在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中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混乱。如上文所说,(商业银行法)和其他法律法规都没有对农村商业银行作出特别的规定,那么,按照正常的法理逻辑,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就应当适用《商业银行法)。然而,在江苏的改革试点中,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性。为规范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行为,人民银行南京分行专门制定了《江苏省县(市)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和《江苏省县(市)农村商业银行示范章程)。在两个规范性文件中,有关风险控制要求等规定依据的是《商业银行法》,但有关机构设立、股权设置、管理架构等规定又脱离了《商业银行法),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商业银行法》第十七条规定,“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但在人民银行的政策性文件中,有关农村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立条件之一,即关于发起人的数量要求(不少于1000人),以及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的任期(最长不超过9年)等规定,在《公司法》中都是找不到依据的。这实际上就体现了农村商业银行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尚没有明确的主体地位。

2、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效应

尽管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已在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改革,但是,离规范的股份制银行制度安排还有较大差距,新的制度优势未能得到充分释放,激励约束机制仍不健全。

一是股东个数过多,股权过于分散。根据人民银行的政策规定,江苏的三家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数都在112100个以上,常熟市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数甚至接近3000个,且三家银行的股东中绝大多数是自然人股东。与改制前原农村信用社相比,股东个数已经有了大幅度减少,但股东数仍然显得过多,尤其是自然人股东过多。同时,股权也十分分散。人民银行规定,在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中,单个自然人的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自然人股东所认购的股份总额不得低于股本总额的50%,单个法人直接或间接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0%。股权上的这一制度安排,明显是受到“合作制”的影响,似乎意欲体现“互助合作原则”,让自愿入股、希望获得金融服务的农民尽可能地成为银行股东。因此,这种制度安排必然就带有合作制的固有弊端,导致股东的“搭便车”行为,多数股东,特别是自然人股东因为其所持股份很少,自身利益与银行利益相关性不大,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成本去监督银行的经营行为、参与重大决策。由此使银行内部人控制的可能性增大。

二是对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激励约束手段。主要表现是,薪酬制度仍一定程度上带有“大锅饭”色彩,内部收入分配并未充分拉开差距,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水平相对于其所承担的风险、责任和付出的劳动还不十分相称;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受限于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60的规定,这一持股比例不能形成足够的激励和约束效应,其在经营成功时可能获得的利益和在经营失败时可能的资本损失都是有限的,从而使得决策层、经营层人员缺乏足够的动力和压力去努力搞好银行经营管理;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的任职年限不超过9年的规定,可能给这些相关高级管理层带来负的激励效应,经营行为短期化。同时,独立董事不持有银行股份,与其他股东和银行不具有利益相关性,他们对自身的决策和管理行为所承担的责任有限且难以界定,激励约束机制不充分,由此可能导致其行为不尽职或不审慎。

三是内部管理架构还不健全。董事长与行长没有制度化的分权机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责并不十分清晰,这就很难形成内部的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董事长与行长的经营责任不能清晰界定和分割,可能导致经营失败时相互推卸责任,无法实施惩罚机制。此外,因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经营管理人员少,目前普遍没有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要求,在董事会中设立关联交易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薪酬委员会、提名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辅助性法人治理结构欠缺。这会影响到董事会的决策和监督能力。

3、人民银行的监管政策和监管体系存在抑制效应

因农村商业银行刚刚建立不久,且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功能定位缺乏充分、统一的认识,人民银行在对他们的监管上显得十分谨慎,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和机构的市场准入实施了严格的限制政策。首先,对其业务经营范围作出了限制,农村商业银行不能自动获得《商业银行法》赋予商业银行的全部业务范围,如要增加业务品种,需逐一报经人民银行审批;其次,仍要承担优先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的强制性义务,客户范围和服务对象受到限制;第三,经营地域限于所在县级市,不能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或兼并收购其他金融机构。这些政策限制也带有农村信用社的痕迹,是农村信用社监管的思维惯性使然,不能适应农村商业银行新的制度安排。在这些经济发达的县级市,金融竞争激烈,农村商业银行本来就因规模小处于市场劣势地位,如果再给其施加过多的政策限制,必然使其增加经营成本,阻碍金融创新,削弱市场竞争力,降低资产的盈利能力和内在抗风险能力。

人民银行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也存在明显的弊端。一是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事务仍由农村信用社的监管机构承担,监管政策必然受到针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影响,可能导致“体制回归”;二是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链条过长且监管效率低。按照人民银行的一贯监管模式,各金融机构直接接受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监管,农村商业银行地处县级市,首先就得接受人民银行当地支行监管。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属于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这一监管模式使其与人民银行总行、分行沟通和获取政策信息的成本很高,在存在较多管制政策的情况下,农村商业银行开办新业务和设立新机构的报批程序就会拉得过长,监管效率低下。

4、服务于经营管理的内部和外部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从内部看,农村商业银行的基础薄弱突出表现在: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人才结构层次过低,经营管理水平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能力受到极大制约;科技建设落后,科技开发能力有限,电子化水平不高;企业形象和信誉还没有得到国内外公众的普遍认同。从外部看,因属于地方性小金融机构,辖区外没有分支机构或代理机构,农村商业银行的结算渠道不畅,结算手段少,不能独立签发银行汇票,需要国有商业银行代签,也不能签发信用证。基础设施是银行经营的基本条件,也是银行竞争积发展的重要手段。基础设施的薄弱,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增强,对客户难以提供多样化、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也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张,成为农村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与改革深化

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变迁,适应了农村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农村信用社内在发展的要求。但是,股份制改革并非是制度变迁的全部。实质上,股份制改革恰恰是破坏了原来的制度均衡,使改革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处于一种制度结构非均衡状态,也就是表现为上文所述的种种困境和约束。因此,必需以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新的起点,深化相关改革,调整有关政策,实现新的制度均衡,才能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1、赋予农村商业银行明确的法律地位

在法律上具有明确的主体地位,是农村商业银行整个制度结构当中的基础,是进行其他相关制度调整的基本依据。很难想象,一个在法律上身份模糊的经济主体,会获得应有的权利保障。为此,应对现行的《商业银行法》进行修订,在其中确立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的实际,对其设立、组织机构等事项作出一般性规定。同时。人民银行应在遵循《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基本规定的前提下,制定专门的部门规章,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相关事项作出具体规定,调节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其他与农村商业银行有关的政策性文件也都应以《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作为法律依据,避免政策的随意性。

2、调整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

以规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安排作为参照系,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进一步进行改革,完善其法人治理结构。根据当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一是调整股东结构,适当集中股权。鼓励股权份额过小的自然人股东进行股权转让,适当提高单个自然人和单个法人的持股比例上限,取消自然人持股总比例的低限要求,允许形成相对控股股东。这是增强股东利益相关性和监督意识所必需的。二是建立权利和责任对称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要强化对农村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约束。主要措施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适当提高高管人员的收入水平,以体现管理劳动的价值;增加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或在条件成熟时,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给管理人员戴上“金手铐”,在其个人利益与银行利益间建立关联机制;取消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的任期不超过三届即9年的规定,使其对自身利益形成稳定预期,激发其最大工作努力;应强制独立董事持有银行的适量股票,增强其尽职的积极性。三是逐步完善内部管理架构。应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权利和责任制度化、规范化,权责范围得到清晰界定,以利于绩效考核和奖惩;根据银行的发展进程,逐步在董事会中建立各专门委员会,使董事会的决策、监督行为更为科学有效。

3、改革人民银行的监管政策和监管体系

人民银行在制定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政策时,应将其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待,而不应纳入农村信用社系统进行监管。逐步放松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和机构的市场准入管制,增强其经营活力。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以兼并收购或联合的方式,跨出所在县(市)经营业务,扩大其经营空间。近期内可以先考虑允许其到邻近相对发达县(市)兼并、收购银行机构或农村信用社,同时应许可其与异地的法人金融机构(如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进行多种方式的联合。调整对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组织模式,首先应将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组织与农村信用社的监管组织分离;其次,应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层次,缩短监管链条,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4、强化内部和外部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问题 篇2

一、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现状

目前, 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并不理想, 与预期的发展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 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银行本身发展方向存在偏差, 战略部署缺乏科学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银行内部管理体系不当, 无法切实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导致的。财务管理作为农村商业银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 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由于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而导致的管理混乱问题是当前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该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没有按照规定的方法对成本费用进行摊销, 导致银行业绩虚增, 表面盈利, 实则亏损;其次, 通过随意增减成本费用的方法来实现利润调节, 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的长足发展造成了影响;最后, 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在资金管理中将金融往来支出和日常费用开支混为一谈, 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 信贷风险防范意识不高

在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 能够对信用贷款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说, 经济环境、监管力度、信贷人员综合素质等。如果银行发展对信贷风险没有较高的防范意识, 那么势必会给银行发展带来危机。当前, 大部分农村商业银行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风险预警体系也存在漏洞, 无法在银行发展中发挥作用, 因此, 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三) 财务监控系统不够完善

财务管理是一项全面而又系统的工作, 新形势下的银行财务管理若想发挥应用的作用, 必然离不开健全的财务监控系统, 然而就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监控模式来看, 主要是事后监控为主, 却忽略了事前、事中监控的重要性, 从而导致监控效果有些不尽人意。尽管近年来银行领导部门认识到了这一问题, 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针对性的完善措施, 但这些措施大多不具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只能解决部分表面问题, 对于深层次的财务管理问题则束手无策, 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银行综合功能的充分发挥, 不利于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对策

新时期的农村经济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银行若想将财务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必须重视该项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就当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形势而言, 财务管理的改革创新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创新财务管理体制

结合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来看, 若想将财务管理体制进行有效创新, 首先应该更改传统的体制模式, 实行“垂直管理”和“双线负责制”的财务管理体制。该管理体制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银行的实际规模, 由总部财务领导人为核心构建垂直管理小组, 根据银行需求向各个小组安排管理工作。这样一来, 就可以是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系统化。与此同时,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促进银行经营效益最大化, 银行还要更新财务管理模式, 建立“业务合作型”和“以支持决策为主”的管理模式, 以此来促进财务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 创新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风险防范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直接关系银行的长足发展。为了扩大农村经济市场, 当前农村商业银行在业务上进行了拓宽, 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因素也随之增加。所以, 对财务风险防范机制进行创新至关重要。首先, 银行应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财会检查队伍, 对各项业务中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审视, 从而有效控制风险发生。其次, 要提高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工作的重视程度, 及时发现风险, 并进行有效预防。只有从多个方面着手, 才能够将风险发生率降至最低, 为银行的长足发展保驾护航。

(三) 创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银行财务管理越来越趋于信息化和网络化, 所以, 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创新也成为了银行财务管理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银行发展的各项业务涉及了诸多数据, 若想实现这些数据的有效管理, 银行必须建立大量的信息数据库, 同时还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将会计核算电脑化和网络化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在信息化时代, 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实现数据的有效收集、分析和整理, 对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 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对当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从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当前银行在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使商业银行很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所以, 在未来的时间里, 商业银行必须做好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工作, 切实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将其作用在银行发展中充分发挥出来。

从农村金融改革看社区银行的发展 篇3

[摘要] 社区银行在美国等国家都有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孟加拉国银行家尤努斯及其创办的格莱珉银行,这给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以很好的启示。“三农”问题的解决,为社区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提出了社区银行在农村组建的三项原则和发展模式。

[关键词] 社区银行 农村金融 发展模式

银监会于2006年12月22日,发布“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意见”,提出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的试点方案。其基本原则是:“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强化监管约束,加大政策支持,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

一、我国的村镇银行和孟加拉乡村银行

2007年中国首家由国有银行注资组建的村镇银行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挂牌营业。这家平凉市泾川县汇通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国家开发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入股1000万元人民币,平凉市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一户企业法人和十户自然人作为发起人入股800万元,新筹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孟加拉国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及其创办的格莱珉银行。该银行1983年正式注册成立,贷款原则是:不用任何抵押,窮人也能贷款;乞丐也能借钱,还不用支付利息。格莱珉银行被称为“穷人的银行”。在美国、欧州、澳大利亚,这种为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被称为社区很行。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的社区范围由按照市场化原则自立设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中小银行。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性的业务关系。

二、“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社区银行的支持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我国当前服务于农村市场的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目前,农业银行收缩网点,逐步退出县级市场;农业发展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粮棉油的大宗农产品收购资金;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整体规模不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有限。“三农”突出的资金问题是:一方面农村农民贷款越来越难;另一方面农村存款被通过各种渠道流往城市,这使得农村金融出现空洞化。

我国的乡镇企业特别需要社区银行的支持。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处于低谷期。大中型银行与乡镇企业信息不对称,从而使乡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农村社区银行和乡镇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更能有效地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社区银行信贷员通常十分熟悉本社区企业或个人的资金、经营能力、诚信程度、家族历史及日常开销等个性化因素。银行通过这些透明、准确的信息来判断企业或个人的还款能力及可靠程度,可以迅速做出贷款的决定,无论贷款额大小,都能从容应对,在避免不良贷款的同时创造可观的利润,更好地为农村社区中的乡镇企业和农民服务。

农村社区银行具有鲜明的“根植社区、服务社区”的特色,在资金运作中,将本地市场吸收的存款投放本地市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能够帮助当地的乡镇企业获得发展所需要的信货资金,帮助农民家庭获得需要的小额贷款,提供需求多样性的个性化服务。从而缓解银行资金由贫困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的“虹吸现象”。

三、构建农村社区银行的原则和发展模式

社区银行引入我国一定要适应我国国情。社区银行既不同于我国现行的中国农业银行等国有银行,也不同于农村信用社,实际上是一种立足本社区的民营银行。构建农村社区银行具有一定风险,所以一定要规范原则,建立保障体系,使之健康发展。

第一,要建立严格的准入、退出制度和完备的监管体系,避免社区银行成为地方官员和少数企业家圈钱的工具。我国对银行的监管机构是银监会,其运行规章制度是基于对国有银行的监督。而对社区银行的监管制度需更加完善。要制定社区银行的准入法规,对拟建的社区银行进行资格审核,包括对资金、章程、股份结构、监管措施、可行性报告的审查。要建立针对社区银行运作的新的监管机构和监管法规。还要建立农村社区银行的退出机制,就像企业允许破产一样。社区银行可以有亏损,有不良贷款,但额度不能超过其本金,如果坏账超过其成立时的本金,这个银行就必须破产。只有引入竞争机制,让有问题的银行破产、被兼并,才能促进整个社区银行的健康发展。

第二,建立社区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安全功能。我国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四大银行,都是国有银行,不存在破产问题。所以,普通老百姓将钱存入银行绝对放心。而社区银行是金融企业,经营不善也可能破产倒闭。但银行又与一般企业不同,它承担着社会稳定的责任。银行破产并不等于银行存款人的破产。所以,应当建立社区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保证存款人在银行破产后能从保险公司领取保险金,以维护存款人的利益,保持社会的稳定。

第三,划定合理的经营区域。区域经营是社区银行区别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显著特点。在审批农村社区银行时,一定要划定其合理的经营区域,促进在当地与其他银行进行服务对象的分工,更好地为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农户服务。划定的经营区域不宜过小,要注意为社区银行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业务空间。

参考文献:

[1]王爱俭:《中国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金融出版社,2006年

[2]李国文: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路径探析来源[J].《新金融》,2006.7

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问题 篇4

2015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中心支行积极履行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按照《**市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和2015年省、市两级农村金融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和要求,加强组织实施,全面推进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新的成效,不仅得到各级领导、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肯定,而且得到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官员专家的认可和支持。截至12月末,全市涉农贷款余额达到817.66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54.37%;比年初新增65.54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8.79%,其中,农户贷款余额362.09亿元,同比增长25.97%。

一、2015年工作进展

(一)推进产权融资体系建设,“三农”融资服务水平有效提升 1.“三权”抵押贷款实现扩面增量。

(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金融生态环境有效优化

1.升级完善农户信用信息系统。目前,已成功上线3.0版农户系统,新增“六权”信息、食品安全不良信息导入和展示功能模块,实现了部分信息批量化导入。

2.农户信用信息更新长效机制更趋完善。广泛开展农村“六权”信息征集工作,逐步探索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更新长效机制。截至12月末,全市农户信用信息系统更新率达到99%,共征集入库“六权”信息近30万余条。

3.“四信”建设稳步推进。截至12月末,全市已创建信用县2个(云和县、景宁县)、信用乡(镇)38个、信用村905个;评定信用农户41.3万户,其中35.53万信用农户累计获得贷款386.32亿元。

4.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更加广泛运用。截至12月末,已为1899个行政村(行业)开办“整体批发、集中授信”业务,提供授信169亿元,累计发放贷款99亿元。同时,在全国率先开展食安金融联合惩戒工作试点。已将276条食品安全不良信息录入农户信用信息系统。

(三)推进支付结算体系建设,金融基础服务覆盖面有效扩大 1.深化支付便农工程。截至12月末,全市累计办理小额取现业务182.81万笔、金额6.75亿元;办理代理转账业务67.61万笔、金额2.78亿元。

2.构建“3.0版”农村金融服务站。进一步拓展2010个农村金融服务站功能,重点是结合“互联网+”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站与农村电子商务点的合作共建。截至12月末,全市农村金融服务站与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结合的有425个,占比超过20%。3.推动农村现代支付结算体系建设。截至12月末,已在浙南茶叶市场和农贸市场成功投放溯源金融ic卡;“网上支付应用示范区”达到38个,新增10个;网上支付和手机支付业务量分别达到15050.8亿元、84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84%、153.07%。

(四)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实现金融服务渠道有效拓宽

1.稳步推进农村担保平台建设。以村级互助担保组织为重点,继续全面推进财政出资、行业协会组建和商业性运作等“四级”担保组织体系建设。截至12月末,全市已建成村级互助担保组织170家,新增84家,累计为农户提供担保7.55亿元;建成政府出资融资性担保公司2家、政府担保基金8个。

1.进一步健全金融组织服务平台。截至12月末,已引进4家金融机构,鼓励市内银行机构向县域、乡镇新设各级分支机构18家;设立村镇银行9家、小额贷款公司17家及农村资金互助社1家,实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县域全覆盖。

3.加快推进直接融资服务平台建设。截至12月末,新增股份制企业19家,推动海外上市企业实现零突破;在新三板挂牌企业新增10家;在浙江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新增60家。莲都和青田民间融资服务中心累计撮合民间借贷资金7.02亿元。

4.加强外汇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截至12月末,新设4个外币代兑点;全市9个外币兑换点、1家货币兑换公司累计办理代兑业务达21.53万笔、金额8.51亿美元;个人外汇贷款余额2316.72万美元。

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问题 篇5

农村经济改革已经走过了26年辉煌的历程,其运行机制已基本步入市场经济发展的轨道,初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农业、工业、三产业协调发展,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新体制。农村经济改革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三农”问题仍不容乐观,要实现县的农业保持可持续发展还有一场攻艰克难战要打。

一、农村改革取得的成就

农村经济改革基本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县农村改革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的发展,其主要标志是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现与小城镇的设立与逐步壮大,这一过程已经完成。1980年,全县普遍实行可耕地的农民家庭承包制,农户耕地经营自主,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被转移到二三产业。乡镇企业的兴起,打破了国有企业的一统天下,乡镇企业与个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壮大起来,培育了农村市场化运作机制,进而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格局开始被打破。农业、工业、三产业齐头并进发展,生产者的积极性大大地调动了,物质产品不断丰富,人民的温饱逐步得到解决。第二阶段是由商品经济进入市场经济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工农商的产业化、科技化、效益化、市场化,与之相适应的是城市化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全面小康的生活,当前正处于这一阶段过渡时期。近年来,县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进展很快,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生活。但要达到完全小康还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质量,提高工业所占比重,要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县农村经济改革的主要成就有:

1、产业结构,长期形成的单一经营已被突破,农村经济逐步向多类经济综合经营转变。几年来,县农村产业结构经过不断调整,呈现出了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农村产业结构从单一的生产转向多元化多层次综合发展。农业劳动力在劳动力比重中由1980年的88.9减少到2003年的61.22,2003年农民从事非农行业所得的人均收入为2601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60.40,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途径。在地区生产总值中,非农行业的产值所占比重由80年的41.63%上升为2003年的78.89%。尤其是乡镇企业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应运而生,蓬勃兴起,已成为县农村经济的主体。县城南工业园、三十六湾小有色工业区、金江煤区、汾市冶炼区快速发展,成为县工业经济的主载体。2003年,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1825个,从业人数达59921万人,占农村劳力数的37.36,工业增加值达100812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6.09%。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运输、服务业队伍不断壮大,2003年县各类商业网点5212个,销售额达22849万元,拥有载货汽车6128辆,货运量达79195万吨公里,客运量达42258万人公里。

二是农业内部的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转向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的格局。林牧副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8年的28.07%上升为2003年的54.49%,2003年农业产业经营产值达73446.62万元。

三是种植业内部的结构由单一的粮食作物转向粮食与经济作物协调发展,2003年县经济作物的面积2.97万亩,占全县播种面积的5.42%。

农村产业结构在突破单一经营的同时,城乡分割的经济格局开始向一体化发展,城市工业技术、人才优势同农村资源、劳力优势逐步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生产力。如县鸭业公司、有君婚纱厂共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余人,创工业产值上亿元。

2、经济形式。打破了过去单一的集体经济的模式,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个体经济和私人企业得到了空前发展,2003年个体工商户达到了5152户,从业人员12982万人,私营企业60家。目前,县公有制经济经过改革增强了活力,东山钨矿、泡金山矿、香花岭锡矿等国有企业经过改制后企业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效益明显好转。

3、市场体系。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农村商品市场开始在建立,现在多数农产品收购价格已经开放,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流通,进入市场。据统计2002年全县城乡集市达14个,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31279万元。为了提高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把握市场供需的千变万化,一些农民开始组织起来从事供销活动,出现了双溪香圩营销公司等组织,随着商品市场的发展,劳务、资金和技术等也开始横向流动,生产要素市场开始出现。农民由过去按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以统派购为方向转向面向市场适应社会需求来引导生产发展的方向,追逐市场已成为县农民进行生产的基本目标。

当前农村改革的若干重点问题答案 篇6

第1题 我国要显著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探索

A 农业电子商务。

第2题 只有由市场来形成价格,市场主体才会进入市

A 场。

第3题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A 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第4题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正在进行,但是当前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宅A 基地和农房能否转让上。

第5题 英国、法国都是将近二百年才能把城镇化率提

A 高到60%以上。

第6题 由于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和历史发展过程长短不一样,使得我国在土地规模上没有条件和新A 大陆国家比较。

第7题 两种规模经营形式、两种农业生产主体,在我A 国都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第8题 我国农业竞争力不足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农业

A 的资源禀赋。

单选题 共8题 答对8题

第1题 为保障农民种地收入,减少自然灾害损害,国

A 家出台了()。

第2题 对于使用强度比较高的土地,应该适当地

D()。

第3题 利用互联网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培育一批()的现代“种养加”生态C 农业新模式。

第4题 我国要把()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农业建设,B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第5题 信息化在畜牧业的应用有()。

C 第6题()上的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A 的过程。

第7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问题。

C 第8题 在我国城镇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的比重过高,而住宅用地比重偏低,这一现象不符合()

B 的城市建设理念。

多选题 共5题 答对4题

第1题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属A 于农民集体所有。

第2题 按照我国的法律规定,非所有者可以处分财产

A 的特别情况包括()。

第3题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要兼顾()的A 利益合理分配增值收益。

第4题 金融机构要结合“两权”的权能属性,在贷款()、风险控制等方面加大创新支持力度,A B C B C D B C D 错

简化贷款管理流程。

第5题 我们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农城乡关系。的新型工

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问题 篇7

一、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概述

1.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基本概念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指的是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单位与内部资金中心按照一定的规则对资金进行全额有偿转移的一种内部经营管理模式, 其目的是核算业务资金成本或收益。业务经营单位与资金中心对全额转移的资金的价格就称为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但这种价格体系只在某一银行内部有效, 与其他的银行和客户没有直接的关系。我国的银行经营管理中引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已经有20多年了,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进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 对资源配置、风险管理、评价绩效、产品定价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农村商业银行中引用这种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有助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2. 内部资金配置方式

商业银行的内部资金配置方式有两种, 即资金全额集中和资金择优分散配置。其中, 资金全额集中指的是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行对所有的支行及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的方式。具体做法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各个支行分别设立“上存资金”的相应账户, 将资金通过有偿的方式全额集中到总行进行统一管理, 总行以合理的上存价格付给支行相应的资金, 这样就方便总行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对于存款来说, 农村商业银行总行通常以高于平均存款利率的内部资金价格购买各个支行的存款, 这种购买方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支行上存资金的积极性。资金择优分散配置指的是农村商业银行总行根据资金运用的性质, 集中计缴支行的存款准备资金, 将各支行的经营管理需要的借用资金分成信贷资金借款、内部资金占用借款、备付资金借款三个项目, 依据择优配置的原则确定资金的配置。对于贷款来说, 当支行或事业部需要运用资金时, 可通过总行分配一定的资金, 由贷款的部门付给总行相应的利息。

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模式

1. 在成本的基础上确定内部资金转移的价格

在成本的基础上确定内部资金转移的价格是制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最简单的方法, 包括有息资金成本加总平均法和完全资金成本加总平均法。其中, 有息资金成本加总平均法是指将可用资金中利息支出进行加总再除以总费用得到的平均值, 而完全资金成本加总平均法是将可投资的资金的利息进行加总再除以总费用得到的平均数。

2. 在市场的基础上确定内部资金转移的价格

在市场的基础上确定内部资金转移的价格指的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资金的使用双方按照市场利率对所需的资金进行买进和卖出处理。由于资金的市场价格具有客观性, 因此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很多发达国家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采用的都是这种在市场的基础上确定资金转移价格的方式。但是这种参照市场利率的资金转移价格具有较大的变动性, 这是因为市场利率是通过每天的供求确定的, 因此具有较大的变化幅度。

3. 在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内部资金转移的价格

在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内部资金转移的价格指的是资金使用双方通过定期协商的方式, 确定资金使用双方都愿意接受的内部资金利率, 从而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方式。这种方式有效解决了以市场为基础确定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缺点, 充分考虑了银行的整体利益和资金使用双方的利益。但在实际使用中, 由于期限、数量等问题在与市场价格进行对比的过程比较复杂, 资金使用双方往往会进行讨价还价, 造成期限的延长, 从而对资金配置的效率产生不良影响。

4. 现金流法和非现金流确定内部资金转移的价格

现金流法指的是利用金融工具本身包含的现金流计算转移利率, 包括现金流加权期限法、零折扣系数法和久期法。现金流方法要求使用的金融工具必须具有可预见性并且产生的现金流较稳定。

零折扣系数法适用于固定利率贷款和债券的转移利率计算。非现金流法指的是利用确定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曲线和相应的期限或金融工具本身的利率特性确定资金的转移价格的方法, 包括利率差额法、利率代码差额法和直接期限匹配法。其中, 利率差额法指的是从当前账户利率中固定一个差额, 由客户根据具体的需要定义利率差额。利率代码差额法指的是在资金转移定价曲线中固定一个差额, 该方法适用于浮动利率产品的定价。直接期限匹配法指的是利用金融工具的交易期限与资金转移定价曲线的期限进行匹配, 将资金转移定价曲线上的利率直接作为转移利率的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无分期还款的固定利率贷款和浮动利率贷款。

5. 资金池法确定内部资金转移的价格

资金池法包括偿还曲线法和移动平均法两种。其中偿还曲线法指的是根据选择的收益曲线期限的加权百分比计算平均利率的方式。如果产品的期限不能确定, 可通过设置动态假设的方法进行计算。移动平均法指的是在资金转移定价曲线上选择的点计算历史平均值的方法。对于不能确定起始日期收益率的产品, 可以随机选取某一期限的过去30天的利率平均值作为转移计价利率。该方法适用于无到期日的资产负债表科目和没有固定合同期限的科目。

三、农村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操作难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政府的大力投入, 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操作还存在一些难点, 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以提升商业银行发展水平。

1. 人民币金融市场不健全

在农村商业银行中实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制面临着很多困难, 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民币金融市场不健全带来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基准问题。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够发达, 还未形成公认的具有权威性的市场收益曲线。此外,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仍然以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作为定价基础, 与市场利率有较大差异。针对这种现状, 农村商业银行首先应制定实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的总体工作目标, 然后围绕制定的总体目标结合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曲线代表银行筹资成本或投资收益的基本原理, 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曲线。

2. 市场上的非理性竞争

我国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都遵循着传统的以规模扩张为基础的经营策略, 在面对市场竞争时, 不惜以牺牲效益为代价扩张规模。这种非理性的竞争通常根据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进行定价, 使银行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 农村商业银行在实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制时, 应充分考虑自身发展, 根据风险与收益相对称的原则, 客观的分析市场上非理性竞争的原因, 并有针对性的确定产品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使农村商业银行在保证收益的同时给支行提供一定的收益空间。内部资金占用借款与备付资金借款在利率方面应与上存资金保持零利差, 因为对于支行来说, 清算内部资金占用和备付资金是开展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需要。零利差指的是内部资金占用借款和备付资金借款的执行利率与上存资金的执行利率应保持相同。

3、上存资金和借用资金的定价问题

上存资金和借用资金的定价问题就是内部资金转移过程中受让资金支行、出让资金支行和商业银行总行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这三者的利益分配不合理就会严重打击受让支行的积极性, 使整个农村商业银行系统的经济效益降低。因此, 必须处理好受让资金支行、出让资金支行和商业银行总行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使各个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的过程中都会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以提高整个农村商业银行系统的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实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制应建立在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性和全局性的基础上, 构造内部收益曲线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曲线。目前,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上已产生了一定的成效, 但有关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研究还不够丰富, 需要有关学者和研究人员进一步加强研究, 以促进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不断改革,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主流逐渐趋于扁平化和垂直化。同时,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 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基于这种现状, 农村商业银行应借鉴其他商业银行成功的资金转移定价机制, 并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 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和定价机制。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参考文献

[1]吴融.农业银行票据营业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管理改进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13, 05 (4) :16.

[2]潘明忠.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中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问题——新制度经济学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09 (5) :12-13.

[3]古!.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J].经济纵横.2012, 11 (8) :14-15.

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问题 篇8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金融创新 支农资金

▲▲1.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现状分析

农村商业银行是以农村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县(市)联社为基础组建的,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的数量和总资产规模急剧增加,根据市场研究分析报告和银监会统计,从2010年到2011年,农商行从85家增加到212家。总资产也在逐年提高,2003年为384.8亿元,2010年底,中国农商行资产总额2.8万亿人民币。2009年农商行涉农贷款占总贷款数额的57.2%,2011年上升至67%,支农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但是不良贷款存在问题,2005年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额为180.1亿元,2009年不良贷款额就达到了858.2亿元。近几年农村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监管,不良贷款率已逐年下降,2011年的不良贷款为341亿元,不良贷款率1.60%。

开始建立了支农服务新平台,为解决传统金融与现代农业不匹配问题,农村商业银行搭建金融支农服务平台体系。分别是银政合作平台,担保平台和银企合作平台。

▲▲2.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支农服务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股份制的金融机构,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存在诸多方面不足。

2.1资金供给多流向非农产业

农村商业银行出现大部分资金外流的状况。原因主要是随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村存款分流的渠道增多,农商行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农业贷款的报酬率低,所以农商行自然拓展其他大型的资产业务。主要表现在重视非农产业、大企业的作用,而轻视对农业、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2.2对“三农”信贷资金的投入力度不够

某些农村商业银行的“三农”信贷投入逐渐减少。据统计,因为农产品的开发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所以有的农村商银行的资金投向逐步从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投向发达地区,以开发更好的理财产品。

对风险较大的农户产业支持甚少。我国农业贷款有效的保障措施,贷款违约风险高,例如农业科技贷款,银行机构贷款投放的积极性不高。

2.3服务于支农的创新品种单一

现在,金融活动要求有灵活的资金流动,企业跨地区,跨国的经营活动,要求农村商业银行能提供跨地区跨国的贷款、结算、转账等金融服务。

目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匮乏,中间业务发展更是滞后,农村商业银行把中间业务的开发重心放在信用卡、代理和结算上,忽视了其它中间业务例如基金托管类、承诺类,交易类、咨询顾问类等业务的发展,业务技术含量低,不利于农商行支农服务水平的發挥。

2.4对支农服务的风险监管和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

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有些村民不及时偿还贷款,甚至有些故意不还,农商行必须加大力度宣传金融知识,拒不还款是违法及违反道德的。

风险管理建设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一是认知与理念滞后,农商行由农信社改制而来,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市场、操作等其它风险管理较为落后,执行不到位。二是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召开董事会例会,听取报告以获得风险信息,没有形成风险控制的事中或事前监督机制,风险管理多事人工操作,缺少风险管理科技平台。三是缺乏高水准的管理人才,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

▲▲3.提高农村商业银行支农服务水平的对策

3.1实施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放力度

各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吸收农民闲置资金,加大支农贷款的投放力度。实施优惠政策:在人员配置方面可以增加三农和微贷客户经理;在资金上优先满足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信贷需求;提高授信权限,根据当地贷款的实际情况,灵活授信,合理制定贷款的运行机制。为了提高贷款效率,可以规定一定限额以下的“三农”贷款和审批权授予一级分行;在调整利率方面,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对于有“三农”特色的贷款规定利率上限,或按规定的最低利率给予政策优惠,如农林牧渔类产业。

3.2农商行应提高支持“三农”科技创新的针对性

扶持现代农业的生产建设。现代农业的机器化和科学化需要农村商业银行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和贷款支持。把有发展前景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为农村基础的一些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例如农业产业园、动植物养殖基地等,开展一些咨询业务。

以农村金融创新推动农村科技创新。农村的抵押业务稀少,要推出以动产、知识产权等更多的资产为担保物,改善贷款业务的灵活性,增加担保品种;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可以根据情况签订协议,延长贷款期限,或允许其分次还款,缓解一次性还款的压力。

搭建农村科技产业创新信息平台。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贷款效率,通过展示平台,了解农商行及其政府相关部门的优惠政策,实现银政企的合作。

3.3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风险监管的力度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宣传农村金融的信用体制,强化法律意识。首先,对农户的电子信用档案分类存档,建立授信机制;其次,完善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引进先进的风险监管系统,建立信用评价体制,减少农商行的信贷风险。

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建设。首先,农村商业银行要引进技术,实现数字化操作,改善人工录入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其次,努力培养高素质风险监管人才,提升对风险的判断,决策能力;最后,增加风险管理的信息获取渠道,定时听取风险监管报告,适时调查,听取基层人员的反应。

参考文献:

[1]卢亚娟.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基于农村微观主体行为的实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6

[2]王葳.浅析农村商业银行实施支农小战略的重要性.经济师,2013(10)

[3]孙慧霞.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9:14-20

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问题 篇9

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到广大农民幸福安康,必须尽快惠及全体农民。坚持预防为主,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大地方病、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视健康教育。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和农民的健康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我国的医疗卫生状况和全民的健康水平。当前的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加强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搞好农村卫生工作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对于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领域和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居民占我国居民总数的2/3。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始终是我国健康教育工作领域的重点。19刃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20四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十分重视健康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积极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这在明确了健康教育在卫生工作中所占地位的同时,也突出了农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国务院体改办、卫生部、农业部等下发的《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2002年下发的《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叨1—2010年)》都明确提出农村卫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展健康教育,积极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体现了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明确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点要下移,应该放在基层,放在农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三)是增强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的基础

健康生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农村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增强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保护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动员农民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进而促进农村箱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健康教育是农村卫生工作的基础,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农村社区为单位大力开展农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实现自我保健,预防疾病,提高农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根本措施。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2年2月世界经济论坛闭幕报告中认为“投资于穷人的健康,是经济增长的跳板,投资回报率高达6倍”。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保障农民健康的最经济的途径。(四)是实现城乡卫生服务公平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医疗预防保健网基本覆盖了农村,农村的卫生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与城市居民享有的卫生服务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城乡之间的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城市占有80%的卫生服务资源,政府投入资金充足,医疗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农村的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卫生设施条件低下,存在缺医少药的现象。健康教育方面,更是天壤之别。2000年卫生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村15岁以上的人群中,只有36%的人知道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疾病预防等八项基本卫生知识。因此,我们要切实地通过财力、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技持和帮助,利用广播、网络、电视、报纸四大媒体开展农村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初级保健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卫生服务的公正、公平。

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问题 篇10

问题与原因

(一)村级包袱沉重,债务化解难。

截止2002年底,全镇十五个村债务总额为664.3万元,村平44.29万元,最多的解放村达83.2万元,村级债务农民人均420.5元。通过我们的调查了解,这些债务主要是因“普九”达标、部分农户欠历年款、和发展地方事业导致的高息借款、村垫付农业税、财务管理不善等方面原因造成的,且村级至今无能力偿还,加税改后村级资金来源渠道变窄,债务偿还就更加困难,导致村级债务逐年叠加,包袱沉重,债务化解越来越难。

(二)农民纳税意识差,农业税及附加征收难。

近年来,由于受市场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的比较效益逐年下降,农民纳税意识退化,农业税费征收难一直是困扰镇村两级干部的突出问题。税费改革后,一方面按照上级的要求,农业税及附加征收的主体是财政部门,而基层财政所人员少,一个村财政所只能安排一个人征收,有的甚至两个村由一人负责征收,面对千家万户,他们使尽全力也难以完成征收任务。而镇村干部的角色是协助,到户只能以“做工作为主”,理不直气不壮;另一方面,上级的规定锁定历年债务,不许征收历年欠款,征收了的还要清退,给部分群众造成错误理解,认为历欠款可以不还了。甚至有的农户还说当年的税费不交,到下年不也就成了历欠款,照样可以不还。这对部分交款积极的农户打击很大,致使一些交款积极的农户也不愿意还款了;第三,过去收税,农户可以上交实物,亏损部分村级从三提五统里补贴,而现在只能从农户手中收取现金,从而大大增加了收税的难度。因此,从这三个方面来讲,农村税费改后,农民纳税意识差,农业税及附加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村级经济实力弱,村级公益事业发展难。

税费改革政策规定,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按照“量力而行,群众受益,民主决策,上限控制,使用公开”的原则办理。但是,在村级实际操作中困难和矛盾重重,一是认识不到位。税改后,公益事业建设投入由村民决策并以村民筹资为主,对于村两委而言,一则怕麻烦,更担心得不偿失,与其一片好心办砸事,而遭“非议”,不如墨守成规顺其自然。对农户而言,因认识不到位,或出于对村两委的不信任,对村两委的提案明知应为而不予支持。二是组织难到位。村级换届选举形成的块块负效应(换选导致村民之间的小宗派小团体之间产生隔阂),使干群关系受到了一定影响,有时直接导致村民代表会议难召集,或即使走到一起也难形成“共识”。三是村级经济脆弱,发展难。税改前,村级经济来源渠道相对较宽,公益事业建设一般由村委会根据村级实际量力而行。而税改后,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有限的资金保村级正常运转尚捉襟见肘,更无力考虑其它支出;此外,村民大会虽同意的建设项目,也因农户收入增长过缓集资困难而不能落实。其结果导致公益事业发展受阻。如停止教育集资后,农村中小学的基本建设投资没有来源,虽然从转移支付中给了一点,但经费还是不足,必将使农村教育的发展受到限制。特别是“两工”取消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路、架桥、文化卫生福利事业等的组织工作更加困难,尤其是一些跨村级的水利工程将更难实施,出现了张推李卸的现象。

(四)镇村两级收入少,工作正常运转难。

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几个问题 篇11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  管理问题  管理方法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

(一)规模对称原则

规模对称原则又叫做总量对称原则,商业银行在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这一原则,这样才能保障管理的均衡性,提高银行资产负债的安全性。除此之外,规模对称原则还可以增强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帮助银行获得更多市场利润,实现银行资产的优化配置,为今后商业银行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结构对称原则

结构对称原则一般又被称为资产分配原则,该原则指导下银行需要按照负债结构、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对其资产结构、期限、对象、利率进行分析,以确保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结构对称原则要求银行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偿还期限尽量保持对称关系,从而保障银行现金流的稳定性,同时银行成本负债要与成本资产相对应,以确保银行资金运行的安全性,为商业银行赢得更好的发展市场。

(三)成本收益原则

商业银行在运用该原则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选择的产品投资应当与收益、成本相对应,这样才能保障收益的合理性,最大限度降低银行管理风险,提升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成本收益原则指导下,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资金来源、成本、期限、收益等数据设计出科学的投资模式,真正做到分化风险,以保障银行的稳定性。

二、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环境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环境不足,利率市场化改革还在继续推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银行的自主调节能力,从而增加农村商业银行承担利率的风险。除此之外,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目前还不能有效通过利率来改善自身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有时会受到金融市场的限制,不能做好金融产品的创新,也就不能运用期权、利率掉期等方法来进行风险转移,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资产负债管理质量,不利于银行的长远发展。

(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低

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低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该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过程中依然采用比例管理和风险加权资产管理两种方式,不能体现出商业银行的特色,有时还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降低银行自我发展的动力,不利于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考核指标不够科学,许多数据缺乏均衡性,不能真实反映银行的负债管理情况,从而给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带来巨大风险。

(三)银行负债结构不够合理

就目前状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不够合理,比如银行资金运用不科学,国债用途受到限制、二级市场自由度不高、信贷资金所占比例过高等,都给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管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从而影响到银行的正常发展。又比如,农村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不足,尤其是在利率管制作用下,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难度较大,相关人员不能按照负债管理要求开展工作,从而增加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风险。

三、提升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做好金融创新工作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工作不够成熟,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农村商业银行成立时间相对较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市场,就要做好金融创新工作,提高客户对银行金融产品的信任度,以增加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从政府方面来看,相关部门要给予商业银行发展更多的优惠政策,比如要优化利率市场环境,帮助银行降低自身发展风险,为他们创新金融产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激发商业银行的市场发展活力,满足他们资产负债管理需求;从银行角度来看,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客户特点开发出很对性较强的金融产品,提升产品的吸引力,以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银行也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比如实现比例指标有偿转让、经济资本有偿使用等,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质量,为今后该银行的金融产品创新打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农村商业银行要想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就要从三个方面出发:第一,要建立科学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比如要明确资产负债比例指标、规范资产负债管理流程、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等,从而降低资产负债管理风险,满足今后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需求。第二,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手段,比如要积极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信息化,更好保障相关数据的准确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实现农村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发展目标。第三,要完善银行的定价机制,比如在对金融产品定价时,银行需要充分考虑资金供求、目标效益、资金成本、市场竞争等因素,然后在银行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制定浮动价格,以满足资产负债管理的现实需求。

(三)调整银行资产负债结构

调整农村商业银行负债结构是今后该银行的主要工作之一,如果银行片面强调资产结构或者负债结构,可能会对其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实现两者的平衡。因此相关人员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保障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配置的适应性,双方一方发生变化时另一方一定要进行合理调整,从而保障农村商业银行的利润;第二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中要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以满足银行中长期资产负债的管理,推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要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这样才能确保银行发展水平,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增长。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政府要为其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银行自身也要不断改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调整其负债结构,以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活力,最终达到该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目标,为银行赢得更多市场利益。

参考文献

[1]龙军,张宏,程锐.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实务研究——兼论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及应对[J].武汉金融,2014,01:58-60.

[2]曹麟,银磊.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变化及其应对[J].海南金融,2015,02:69-73.

[3]毛国英.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做好资产负债管理的探讨[J].甘肃金融,2015,05:6-11.

上一篇:在全市旅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销售部煤质化验员岗位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