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8篇)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瑞昌市洪一学校:王 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图片说明澳大利亚特有的生存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学生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4.初步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综合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2.澳大利亚以发达的农牧业、工矿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特征。

(二)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有独特古老生物的原因。2.分析区域地理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搜集关于澳大利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澳大利亚的国徽,国旗,风景照片以及澳大利亚养羊业的资料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在全世界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已经学习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典型—日本,水旱灾害频繁的印度,国土辽阔,资源丰富,工业发达的俄罗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国家也比较典型,它被誉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如此多的美誉,它就是世界上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学生谈自己所知道的澳大利亚。)

一、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1、展示课件资料,体味澳大利亚被誉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真正含义:

阅读资料,学生思考回答:(1)澳大利亚有多少种其它大洲没有的植物?(9000种)(2)澳大利亚有多少种特有的鸟类?(450种)(3)全球有多少种有袋类动物分布在这里?(140多种)

小结:综上数据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特有生物多。

2、提问:你知道的澳大利亚特有动物?(鸸鹋、考拉、袋鼠、鸭嘴兽)这些特有动物的长相、生活习性?(看课件图片)

3、分析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多的原因。

教师播放有关地球演化的演示课件,同学们讨论思考下列题目。引导学生从时间、环境、天敌等方面考虑。

(1)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 ——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自然环境比较单一,生物的进化速度减慢,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大型的野生肉食类动物,就能够生存至今。

(3)南极大陆也长期孤立存在,为什么没有那么多特有生物?

——南极大陆始终位于地球的最南端,由于位置在地球最南,气候寒冷,环境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生存至今的特有生物很少。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澳大利亚在拉丁语中意为“南方的土地”,并且是世界上唯一独占一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之所以特有生物多,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亚大陆较早与其他大陆分离,孤立的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气候温和,利于动植物的生存和发展,加之这些动植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会长期保留下来。

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1、引入:同学们是否看到过羊毛衫有的标有“100%澳毛”的字样,这是什么意思?(提示:这些羊毛衫全部用澳大利亚进口的羊毛织成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产品还有毛线、皮衣等。)

2.、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占世界的比重及地位

让学生学习了解P76阅读材料,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历史。

归纳: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为羊特别多,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教师小结:我们了解了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的发展史,是由于自然环境适于绵羊的生长,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国的自然条件:提示从地形、气候等方面来考虑。3.、分析澳大利亚的地形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读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学生自学、讨论。

地形特点:①东部山地:海拔800-1000米,主要有大分水岭。

②中部平原:海拔不足200米平原。③西部低矮的高原:海拔200—1000米。

优越条件: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

(2)指导学生读图:

澳大利亚地形图上找出重要地理事物名称

墨累河──澳大利亚最大河流,北艾尔湖──地势最低,澳大利亚盆地──大自流盆地。

(3)引导学生分析农牧业与地形的关系。

提示: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地形不同,放牧的方式和发展农业与牧业也不同。

4、.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教师指导学生读澳大利亚气候图。(1)找出南回归线,看看它穿过澳大利亚的位置,说出澳大利亚在五带中的位置。(2)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讨论分析其分布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3)思考:澳大利亚70%的羊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为什么?

提示: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些既适合于畜牧业又适合农业。(补充:中西部、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较干燥,适宜牧畜过冬和繁殖)

5、综合地形和气候因素,想一想,澳大利亚的牧场应分布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东部、北部、东北部、西南部,因为这些地区地形较为平坦,西南部地区气候适宜,降水相对于其他地区较为丰富,东南部虽然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但引水灌溉可以满足小麦和畜牧业的利用,因此这些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

6.教师小结:

澳大利亚的人民充分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并且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很高。澳大利亚有发达的农牧业,主要的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其中是世界上绵羊数最多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其次牛肉、小麦出口也较多。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澳大利亚之所以畜牧业发达,跟自然环境中的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利于羊群的生存有着决定性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

人们为什么称澳大利亚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澳大利亚还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这句话又说明了什么呢?

二、新课内容

(一)“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引导学生读图——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矿产?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布地区。

学生发言:

铁矿,主要分布在西北部; 煤矿: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 铜矿:分布在东北部;

教师小结补充:还有金矿、石油、铝土矿、铅锌矿、锰矿、镍矿等等。可见澳大利亚确实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埋藏浅、质量优、储量大等特点。

2.强调:二战后澳大利亚利用丰富的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了采矿业、冶金业和机械制造业,现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之上的,澳大利亚开采的矿石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由于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有人称澳大利亚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小结:澳大利亚有发达的工矿业。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人展示了澳大利亚发达的服务业。目前,澳大利亚的服务业已超过农牧业和工矿业成为其经济支柱。

(二)、澳大利亚的城市分布

引入:澳大利亚生物独特,那么它的面积、人口和城市又是怎样的特点? 复习回顾:上一学期,我们学习了澳大利亚,它是世界面积第六位的国家,其面积数有769万平方千米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是个地广人稀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口城市怎样分布的呢? 学生讨论归纳:

分布特点:人口和城市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在东南沿海 主要的大城市:首都堪培拉,港口悉尼、墨尔本

2、读图: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图。

提示:澳大利亚的城市化水平很高,多数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的分布特点反映了人口的分布特点。

3.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澳大利亚著名城市的图片。

(1)教师展示有关著名城市的图片介绍,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2)教师播放悉尼标志性建筑──悉尼歌剧院景观,提醒学生为什么2000年的成功的绿色奥运会能在悉尼举行?(提醒:这里有闻名世界的建筑艺术经典──悉尼歌剧院,拥有白帆逐浪的海,细腻迷人的沙滩,街道处处野芳幽香,佳木秀丽,海鸥盘旋,、悉尼塔、海港大桥等。

4、谈谈学习后你对澳大利亚的印象。

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

很多老师都喜欢上澳大利亚这一节,我也不例外。学生对这个特点鲜明的国家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往我在上这一内容的时侯,由于教学手段有限,传统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怎么好。后来我逐渐改变了教学方式。课前对这一节教学内容作了深入的分析,对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图片及相关资料,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互动教学,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效果很好。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关键词:澳大利亚,法务会计准则,司法会计

一、概述

澳大利亚法务会计准则化可以从20世纪末澳大利亚大规模的司法改革谈起。为了适应涉及专业性问题案件的司法处理, 澳大利亚法律改革委员会 (ALRC, Australia Law Reform Committee) , 发布了多项法律改革报告。通过对2002年的《法务会计准则公告》 (Statement of Forensic Accounting Standards) 以及其指南性文件《联合指导说明———法务会计》研读, 我们可以发现2002年的准则响应了司法改革的要求[1], 它主要用来规范注册会计师协会 (CPA Australia) 和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 (ICAA, 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in Australia) 中专门从事法务会计服务的会员 (即法务会计特别职业团体, Forensic Accounting Special Interest Group) (1) 的执业行为。2006年后, 澳大利亚会计职业界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并成立了会计职业与道德准则委员 (Accounting Profession and Ethics Board) , (2) 促成了法务会计的新发展。该组织于2008年12月发布了新的法务会计职业准则《APES215:法务会计服务》, 并已于2009年7月1日正式施行。从澳大利亚法务会计准则化的历程可以看出: (1) 法务会计是发展是为了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 即提高涉及财务问题的犯罪或者民事纠纷事实认定的效率和可靠性; (2) 会计职业界的积极应对并根据司法改革的要求及时制定相应的法务会计服务准则指导实务操作是澳大利亚法务会计近十年发展的主要特征; (3) 2008年准则是从职业道德层面规范会员的执业行为, 因此, 它的性质是职业道德准则。

二、澳大利亚法务会计准则解析:基于比较分析视角

现行澳大利亚法务会计准则是由会计职业与道德委员会于2008年12月发布的第215号《法务会计服务准则》。与2002年准则相比, 形式上的最大不同之处是该准则取消了前版《准则》与《指导说明》两分的方法, 提高了原《指南说明》的效力;从内容上来看, 2008年的《法务会计服务》准则规定更为全面、具体, 对于专家证人服务 (在2002年准则中被称为独立法务会计专家服务) 要求得更为严格, 准则的操作性更强;从适用范围上来看, 它适用于所有提供法务会计服务的会员, 与2002年仅适用于FASIG的会员有很大的区别。

(一) 业务类型方面的改进

2008年准则将法务会计服务分为咨询专家服务 (consulting expert service) 、专家证人服务 (expert witness service) 、普通证人服务 (lay witness Service) 、调查服务 (investigation service) 。与2002年相比, 除了在称谓上有区别之外, 2008年准则细分了服务类型。

这种细分实际上是基于现实和司法实践的考虑。从各大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统计数据来看, 调查服务是最为普遍的服务, 新增这种服务类型一方面是基于现实的考虑与总结, 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调查服务是其他服务的基础。普通证人与专家证人服务之分则是为了与普通法系国家证据规则中普通证言和意见证据相衔接。意见证据是“证人对案件争议事实的看法、观点或者推论等”或者说, “意见是基于我们的印象或者感知特别的技能或者知识作出的判断或者结论”[2]。因此, 意见证据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在法庭上, 意见证据受到严格的限制, 一般认为意见证据是专家证人的“专利”[3]。在该准则中给出了下面的区分标准:普通证人服务是基于会员的专家知识直接获取或者得出的证据, 专家证人服务则是由经过专业培训、具有相应知识或者经验的会员向法院发表就是否违反技术性或者专业性规定、损失的数额、会计利润及索赔的数额等发表意见的服务。这种区分标准是有意义的, 它有效区分了普通证人和专家证人服务的类型, 便于对专家证人行为的约束, 如要求必须具备必要的财务会计知识的专家、保持充分的独立性等。

(二) 独立性及其在专家证人服务中的运用

2008年准则借鉴了独立审计准则对独立性的定义, 认为独立性包括实质独立 (Independence of mind) 和形式独立 (Independence in appearance) 。但是, 独立性要求主要运用于专家证人服务当中, 并对独立性考虑场合作出了强制性规定: (1) 会员在提供有独立性要求的法务会计服务 (专家证人服务) 时应当保持独立; (2) 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应当考虑独立性问题: (1) 为客户提供专家证人服务; (2) 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专家证人服务, 而这两个业务具有关联性。 (3) 提供专家证人时, 应当向法庭披露与业务相关的问题, 以有助于法院对独立性程度的评价。

另外, 2008年准则对专家证人服务的独立性的规定更为具体。依据不同类型的会员, (1) 规定了在提供专家证人服务时关于独立性的注意责任。虽然准则区分了不同会员类型, 但是他们对法庭的义务是一致的: (1) 对法庭的责任要高于对客户或者雇主的责任; (2) 这种责任是利用其专业知识, 中立的、无偏见地帮助法庭理解与争议相关的事实; (3) 不是当事人任何人一方的辩护人; (4) 如果有任何争议事实或问题已超过会员专业知识范围, 应当及时告知法庭。2002年的《指南说明》也有相似的规定。但是, 由于当时法务会计专家证人服务准则的规范范围仅限于公共服务领域, 即由法务会计特别业务小组 (FASIG) 提供专家证人服务 (独立法务会计专家服务) , 所以不尽相同。

(三) 其他事项

1. 专家证人报告是法务会计提供专家证人服务的成果。因为它会直接应用于法庭的事实认定, 因而必须要遵循诉讼程序的规定, 包括报告格式、内容以及其他影响到发表意见的附注和说明等。事实上, 两版准则对报告准则的规定区别不是很大, 这主要也是由于诉讼程序具有一定的稳定的缘故所引起的;

2.在提供法务会计专家证人法务时, 应当遵循的除独立性的其他义务和原则, 两版准则都有相似的规定且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主要包括公共利益原则、专业胜任和必要的关注、保密、收费等方面的义务性要求。

3.2008年准则具有较强的内在统一性, 这是2002年准则的区别之一。在内容规定方面, 《法务会计服务》准则借用其他相关职业准则情况时常发生, 即要求会员提供法务会计服务还应考虑其他职业准则对会员提供专业服务的要求。

三、澳大利亚法务会计准则的评价及其启示

现代社会分工的细化是不争的事实, 社会分工的细化催生了新的职业群体。然而, 作为一种职业行为必然受到一定的约束, 这种约束通常表现为行业认同、道德准则甚至是法律。因此, 职业行为准则最初层次的重要意义在于约束职业者行为;从更深层次意义来说, 它维护着一个职业的内在尊严。应当说, 衡量一项职业行为准则的好坏, 大抵可以从这两个标准来衡量。

澳大利亚法务会计准则约束的是从事法务会计专家服务的行为, 对于诸如不涉及专家证人服务的咨询服务、调查服务以及普通证人服务未做强制性的要求, 前后两部准则都遵循了一个原则。这是符合现代的法治理念和澳大利亚的法治环境的, 对于专家证人服务的限制是由于:他在整个涉及财务问题的诉讼过程中起到阐明事实的作用;其发表的意见可能为案件事实的依据, 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公正裁决, 因此, 必要的限制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对不涉及的专家证人服务的其他类型服务作出这样的限制就显得没有合理的理论依据。依照这个思路, 2008年准则在对业务类型的理解方面有重大的突破, 即将法务会计服务分为:咨询专家服务、普通证人服务、调查服务、专家证人服务, 与传统将法务会计服务分为, 调查会计与诉讼支持[4]有很大的区别。这两种的划分方法的标准是不同的, 前者是依据其诉讼过程中所扮演角色划分, 而后者则是根据法务会计所做的工作来划分的, 两者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从规范的角度来讲, 按照角色的划分方法显然优于传统的划分方法。因为, 规范的目的在于约束行为, 而对于约束何种行为则需要首先明确。法务会计准则是规范专家证人行为, 因此, 按照角色重新划分业务类型不但有利于准则对行为的规范, 而且解决了传统划分方法所带来的相互交叉问题。

因此, 从上述分析来看, 澳大利亚法务会计是一个有明确规范目的和规范对象的准则, 对从事法务会计工作的会员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另外, 从澳大利亚法务会计的发展历程来看, 它经历一个由行业认同的行为准则到职业道德的发展过程, 2002年的准则仅适用于FASIG的会员;而2008年准则则适用于澳大利亚三大会计组织中提供法务会计服务的会员。实质上, 上升为职业道德规范的准则必将对法务会计职业界提出更高的要求, 其目的在于维护这个职业的内在尊严和操守。

另外, 司法改革的促进作用对澳大利亚法务会计准则形成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澳大利亚法务会计准则也渗透着司法的精神和理念, 考虑到诉讼程序的特别要求, 并在此基础之上提供专业意见。尽管, 它只是一部职业道德准则, 尚停留在道德的规范之上。但是, 它为澳大利亚法务会计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规则支持;从全球范围来看, 澳大利亚最早实现了法务会计的准则化, 对其他普通法系国家, 乃至我国也具有借鉴意义, 至少可以为我们反思我国学者的研究提供一个标准。

四、对我国学者研究的反思

我国学界对法务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从开始的介绍性研究到现今研究的成果来看, 至今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观点。相反, 来自于传统司法会计研究学者批判、质疑法务会计存在的声音, 让我们不得不为法务会计的存在寻找更多的证据;即使承认法务会计存在的学者对它的理解也大相径庭。因此, 反思是必要的。

(一) 法务会计在中国的困境:与司法会计研究学者一同商榷

法务会计的最大争议来源于司法会计研究学者, 他们甚至否认法务会计的存在, 认为法务会计是一种翻译的错误, 典型的代表是于朝[5]。于朝一贯反对法务会计且明确撰文表示法务会计只是我国学者误解, 并提倡强化司法会计的发展。那么, 这种主张是否是有根据的与合理的呢?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在我国, 法务会计的研究始于会计学者基于对我国涉及财务问题案件剧增的现实问题的一种反应, 并希望可以借鉴在美国等国家行之有效的法务会计为我国处理类似案件提供指引。但是, 研究司法会计的学者为何如此反对法务会计, 甚至嗤之以鼻呢?咎其原因, 除了会计学界部分学者过于浮躁、否认在中国发展了几十年的司法会计以外, 还包括缺乏对中国诉讼制度的了解;而司法会计所持的相悖观点, 也似乎缺乏了对法务会计本身以及普通法系国家证据制度的深入研究。

与司法会计研究的学者的分歧的阐述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考察与分析。

1.“法务会计”的翻译有错误吗?于朝 (2009) 认为forensic accounting翻译为法务会计没有理论依据。他的主要理由有: (1) forensic accounting是普通法系国家对“司法会计”的称谓, 并认为它与中国的“一元” (1) 司法会计理论相通。他还认为, 以“一元”司法会计理论为代表的司法会计理论与舞弊审计理论存在混同, 而西方的法务会计同样与舞弊审计存在混同。 (2) 将forensic accounting翻译为“法务会计”将司法会计与舞弊审计的混同使得问题复杂化, 并导致重复性研究。笔者认为上述理由可能存在以下的问题: (1) 认为法务会计与中国的“一元”理论相通, 有失偏颇, 因为法务会计实际上不止为法庭提供证据, 还包括诉前、诉中等等程序的参与;不仅可能作为专家证人出庭, 更有可能提供咨询或者调查服务, 实际上远远突破了一元理论的范围。与此同时, 他主张的二元司法理论恰恰是与英美法的法务会计提供的服务一致, 包括参与诉讼程序和非诉程序;而他主张的消除混同则是将司法活动和经济管理活动泾渭分明的相区分, 实际上其难度非常大。 (2) 普通法系毕竟与我国当前的法律制度有所不同, 因此, 将forensic accounting翻译成“法务会计”抑或是“法庭会计”并无大的区别;不将它直接翻译为“司法会计”更是有利于区分与我国司法会计是不同的, 而如果将其翻译为“司法会计”反而与于朝所提倡的司法会计与舞弊审计的理论相悖。

2. 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存在差异吗?答案是存在。以澳大利亚法务会计准则所规范的法务会计专家服务来说, 其实际上需要普通法系国家的专家证人制度为基础。在这种制度下, 法庭可以采纳当事人聘请的专家对专业问题的意见证据, 并可以作为定案依据。我国虽然也存在对应的司法鉴定制度, 即对专业性问题可以有司法鉴定机构提供司法鉴定, 法院可以采纳。但是, 在具体的诉讼程序方面, 它们的差异也是明显的。此问题就是提供法务会计的学者必须要澄清的问题, 同样, 这也是我们质疑司法会计学者观点的关键所在。

3. 澄清了上述问题之后, 我们再来回答中国是否需要法务会计。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改革, 我国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 出现了类似于美国、澳大利亚的现实问题, 各类涉及财务案件层出不穷[6], 产生了亟需解决的纠纷和矛盾, 而传统的司法会计发挥的作用的似乎并不是非常完美, 典型表现为证券类侵权案件难以获得赔偿。因此, 我国法律制度不断革新是一个必备条件, 法学界也在谈论完善我国现行的诉讼制度, 引入专家证人制度。在此种情况下, 法务会计或许会所有益处。

(二) 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差异抑或融合

除上述论述以外, 笔者认为我们有必要对司法会计和法务会计作出澄清。自法务会计在我国提出至今, 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的关系的争论就没有停息过。典型的观点有:盖地教授认为, 法务会计与传统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等不同, 因为它并不是服务与某一个特定的报告主体。他按照此逻辑, 将税务筹划、司法会计等都归入法务会计的领域[7]。与此观点截然相反的是戴德明、周华的观点。戴德明、周华认为, 法务会计和司法会计的关系应当是前者包含后者[8]。另外, 黄申认为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的主要区别在于:执行人的立场不同、行为目的不同、作用的时间不同、作用的场合不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法务会计和司法会计, 一个是法庭服务, 一个是当事人服务[9]。

笔者认为, 事实上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致的——即澄清案件中财务事实问题或者损失的计量等事实问题;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的区别应当是建立在法务会计提供是一种专家证人服务之上的, 因为司法会计提供的主要提供是种司法鉴定服务, 并未象法务会计一样延续到整个诉讼过程, 提供除具有鉴定服务以外的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 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关键区别不在于其是为谁聘请, 也不在于谁包含谁, 而是在于不同法系的传统。

澳大利亚、美国的司法改革也应证了上述笔者的观点, 澳大利亚联邦法院发布的《澳大利亚联邦法庭专家证人法庭程序指南》规定了专家证人并不是当事人的辩护人, 对法庭的责任应当高于对当事人的责任;并在2002年和2008年准则都体现了该司法精神。在美国, 《联邦证据规则 (2004) 》对专家证人的聘请主体可以是法院也可以是当事人, 这种规定正是因为专家证人的第一责任对于法院的责任, 而不在于为谁所聘用。如果, 我们也借鉴和学习澳大利亚的做法, 按照现实需要改进现行的诉讼制度, 允许专家证人出庭并承认其意见证据的证据效力。那么, 法务会计与司法会计的争议将不再那么重要。

(三) 法务会计路在何方

从澳大利亚法务会计准则的诞生的历程来看, 它得利于澳大利亚的法律改革。澳大利亚职业组织的积极努力同样促进准则的形成, 美国也有过这样的过程。1993年联邦最高法院一个关于专家证人证据可采性判例Daubert v.Merrel Dow Pharmaceuticals Inc, 促进了美国专家证人制度的改革, 法务会计在便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如在安然事件诉讼中法务会计发挥的作用便是有力证据[10]。同时, 学界也同样为这次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思想支持, 如在1982年Francis C.Dykeman的著作《法务会计:作为专家证人的会计师》就是典型的代表。因此, 中国发展法务会计的空间在于证据制度的改革, 而促成这项改革则需要学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See IACC&CPA Australia, Joint Guidance Notes GN2-Forensic Accounting, July, 2002, Appendix1-Conference of Independence Accounting Experts.And also see ALRC, A Review of the Federal Civil Justice System, February2000.

[2]高忠智.美国证据法新析:相关性证据及其排除规则[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146.

[3]陈界融.美国联邦证据规则 (2004) 译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76-77.

[4]冯萌, 李若山, 蒋卫平, 杨晨光.从安然事件看美国法务会计的诉讼支持[J].会计研究, 2003, (1) ;林钟高, 武立明, 刘国君.论专家证人制度下的法务会计诉讼支持——基于中外案例比较的研究[J].新会计, 2009, (5) :2-8.

[5]于朝.论司法会计理论与舞弊审计理论的分野——兼谈法务会计的误解[J].中国司法鉴定, 2009, (6) :38-40.

[6]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2006年全国知识产权、司法会计、建筑类司法鉴定情况统计分析[J].中国司法鉴定, 2007, (4) .

[7]喻景忠.法务会计理论与实践初探[J].财会通讯, 1999, (5) :7-8.

[8]戴德明, 周华.法务会计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1, (3) :1-5.

[8]黄申.会计学与法学的边缘学科探析[J].财会月刊, 2000, (6) .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澳大利亚当代建筑以灵活多变的遮阳技术闻名于世界,外遮阳系统往往成为立面表现中永恒的“主题”,每栋建筑都堪称是建筑遮阳与建筑立面完美的结合。尤其是在常年受海风影响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夏天湿度较大、日照强烈,温度可达38℃;冬天气候温和,最低温度大约在5℃左右,必须采取有效地遮阳措施来防止夏季强烈的日晒。本文所列举的表皮遮阳案例着重强调建筑外围结构与建筑主体相互分离的构成方式。

绿化外遮阳与建筑表皮一体化设计

绿化外遮阳主要指利用落叶乔木或藤蔓植物的自然遮阳方式。一方面,它利用了植物枝叶具有遮阳、滤光和防止眩光的特性阻挡了夏季阳光直射;另一方面,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内部水分会通过蒸腾作用从叶片表面散失到空气中,起到降低环境温度的作用。在设计上一般采用种植于建筑主要朝向上的落叶乔木遮阳,可以兼顾冬夏两季对阳光的不同需求:夏季繁茂的枝叶可以遮挡阳光;冬季温暖的阳光则可以穿过稀疏的枝条射入室内。另外,也可以利用藤蔓植物攀爬的特性在建筑表面形成有效的保护层

以墨尔本市政府2号办公楼(CH2)为例,这幢办公建筑在北向、东向和西向的外墙上都设置了遮阳措施,北向(朝阳方向)利用金属格架和室外露台进行垂直植物遮阳,东、西向则利用穿孔金属隔板和可自控的木质百叶遮阳。其中,建筑北侧外墙上的垂直植物遮阳共有九层高,每层都为植物生长所需设置了独立且连续的金属格架和室外露台,且露台两侧还安装有供藤蔓植物攀爬的不锈钢网(见图1)。沿窗边种植的绿色植物由再生水浇灌,且栽培在可嵌入露台中的特制花盆里。植物与立面构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起到了遮阳、防止眩光和提高空气质量的作用。

标准化外围护构件遮阳与建筑表皮一体化设计

工业化建筑的外围护结构件多采用标准化构配件、工厂化生产加工、现场机械化装配施工。在预制加工好的外围护结构部件中,工业化建筑外遮阳部品的整合在形式上构成均质、韵律、具有“标准化”特征的建筑表皮。

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的斯旺斯顿学术教学楼(Swanston Academic Building)。这栋建筑于2012年9月落成,是由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和莱恩斯建筑事务所联合设计的一栋生态可持续设计的“垂直校园”建筑,为墨尔本商业中心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冲击力和城市活力(见图2)。艳丽的建筑外观使用了由周边建筑物提取出的像素化图片抽象而来色块,正如莱恩斯所说“该建筑的自身来源于它所置身的环境”,“它是一个变色龙以及一面镜子”。外立面是由表面突起的三角形元素的面板组成的,它可以根据建筑物的方位不同提供不同角度的阴影。另外,玻璃窗上大胆的着色结合高性能玻璃的使用,降低了太阳辐射对室内温度的影响,还可以避免产生眩光。

墙体系统智能式外遮阳与建筑表皮一体化设计

位于墨尔本中央商业区以北CUB酿酒厂旧址的像素大楼(The Pixel Building)也因其别具一格、五彩斑斓的“像素化”表皮让人印象深刻(见图3)。像素大楼于2010年7月由505工作室设计完成,是澳大利亞有史以来第一座取得“绿色之星”六星评价认证满分的办公建筑。这栋建筑使用了双层表皮遮阳系统取代了传统的百叶遮阳,利用造型各异的翼片过滤掉多余的太阳辐射,完全通过自然光线达到办公空间的采光需求,且光线柔和无眩光。这些固定在建筑表皮上的彩色翼片运用了先进的三维电脑辅助设计技术,模拟了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日照特征,使遮阳系统的效率达到最大化(见图4)。

能源采集式外遮阳与建筑表皮一体化设计

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是一所位于墨尔本中央商业区的城市大学,各具特色的教学楼沿街分布,营造了集思想自由和多元化创意为一身的特色校园文化。2012年由毕业于该校的建筑师肖恩·葛德赛和柏涛建筑事务所合作完成的第100号设计中心(100 Building Design Hub)创新地应用了环保可持续的理念。这栋建筑最大特点是采用了“第二表皮”这一创新理念(见图5),在建筑的四个立面上覆盖着由16000块高强度磨砂玻璃构成的外围结构,每个玻璃组成单元都如同一张圆形光盘,在电脑与可旋转电机设备的控制下,可以根据墨尔本的即时天气自动调整旋转角度,控制阳光的入射量,起到遮阳隔热的作用。在不远的将来,这种双层立面系统还有能力进一步将磨砂玻璃替换成太阳能面板,每个联动圆盘装置都配备有自动感应器,可最大限度地将太阳能面板暴露在阳光下,实现最大化的能源回收利用。

结语

澳大利亚东南部沿海地区因其极端地理气候条件,产生了多种与建筑表皮多种形态相结合的外遮阳建筑一体化的设计手法,这种大胆创新的思维的成功应用,为未来绿色建筑多样化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实践基础。

(作者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篇4

指导学生阅读时,先从整体入手,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即按“埋木匣” “挖木匣” “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层,逐层的学习。

首先,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文,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埋下木匣的 ,为什么埋 怎么埋?学生都能根据问题思考,相互补充学懂。

然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对比阅读和读读画画方法读懂课文。进行汇报,把妈妈埋的木匣和科利亚埋的木匣相比,就为后面科利亚的思考作铺垫。用图示的方法可以清晰地看到步子的变化,因此第一次没找到木匣。

关注学生是这一环节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用表格、线段图等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二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语文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篇5

在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时,我出示了阅读提示:如果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应按怎样的顺序讲?概括一下学生的回答,就是一下三个内容: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知道了什么?

阅读提示给了学生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再次认真读课文,各抒己见。在理解“第一次为什么挖不到木匣”时,有的孩子说:“科利亚首先从妈妈的木匣没有丢,还在原来的地方得出结论,自己的木匣不会丢,而且也在原地。”又有学生说:“科利亚的妈妈是大人,她的步子不会变大,而科利亚就不同了,他的步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步子变大,这样根据原来的步子是找不着的。”我又问:“科利亚是你们这样想的吗?”学生齐声回答:“是”。我让学生读文中11—12自然段就是答案。我出示“果然”一词,让学生找出文中带该词的句子,并读一读,用“果然”一词练习说话。布置作业,让学生把课文最后一段抄在笔记本上,注意冒号和双引号的用法和正确写法。

我借机阐释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光是人的身体在发生变化,就连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电器走进了千家万户,这样我们的社会也不断发展,我们的知识也随之而增长,文化生活也就丰富了等。

澳大利亚证券与投资委员会 篇6

澳大利亚证券与投资委员会

澳大利亚证券与投资委员会于2001年根据澳大利亚《证券投资委员会法案》(ASIC法案)成立。该机构是一个独立政府部门,并依法独立对公司、投资行为、金融产品和服务行使监管职能。澳大利亚证券和投资委员会是澳大利亚银行、证券、外汇零售行业的监管者。随着2001年澳大利亚《证券投资委员会法案》的出台,ASIC从此把零售外汇交易市场纳入日常监管范围,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一同监管,成为了澳大利亚国家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澳大利亚从事金融交易服务的众多知名机构,都是在ASIC的严格监管下为澳洲乃至全球投资者提供服务的,包括AETOS资本集团、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中国银行澳洲分行(BOC)、澳大利亚联邦银行(CBA)、CityIndex澳洲、FXCM澳洲等。澳大利亚证券投资委员会ASIC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和严格的执行力度,受到了各国投资者和监管同行的一致认可,一直以来都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严格、最健全、最能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金融监管体系之一。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7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University of Newcastle,以下简称Uo N)是澳洲著名的研究型大学,该大学以高质量和有特点的教学而倍享盛誉,在近年来的多次全澳大学教学质量评估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笔者借助于3个月的访问机会,通过访谈(访谈了该大学的学习与教学中心(Center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简称CLT)的主任、副主任、工作人员、主管校长、参与中心活动的诸多院系教师等)、观察(观察了各种工作坊、教学展示、教学研讨会等)及文献分析(搜集了该中心的年报、季度报告、宣传资料、机构介绍、网站文献)等多种数据搜集方法,着重对CLT的运作机制和特点进行了实证性探究。本文将从观念、学生、教师和技术四个方面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呈现。

一、推广教学方面的信念与理念,促进重视教学的价值观和全新教学理念在大学中的传播和生成

首先,CLT所有工作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在全校推广重视教学的基本理念,弘扬以教学为本的价值观。这种观念导向其实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从2000年开始,澳洲联邦政府决定把对大学教学质量的评鉴结果作为对大学拨款的重要衡量指标。基于此,各个大学都开始把提升本校的教学质量作为工作重心之一,并纷纷建立校级的学习与教学中心来对教学进行专门性的研究、管理、监督、改进、支持等工作。Uo N的副校长凯文·麦康基(Kevin Mc Conkey)是学校的第一常务副校长,主管教学,其日常工作的中心就是领导、管理、组织CLT的各项活动,着力推进全校的教学创新与质量提升。他在访谈中指出,“CLT的工作受到大学战略规划中的如下第一原则的指引,即致力于为所有学生提供一流的高质量教学,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塑造高水平的毕业生”。CLT通过与全校各个院系的广泛合作,组织各种直接面向学生和教师需求的工作坊、研讨会,并在此过程中自然地渗透教学为本的理念,卓有成效地推动了一种重视教学的整体文化在校园中生成。

其次,CLT除了强调对教学的重视之外,还试图传播最新的学习与教学理念,全力打造一种高效的、高质量的整体学习与教学支持环境。CLT的中心主任盖尔·胡恩(Gail Huon)教授是著名的学习与教学研究学者,手下员工也都是有学术建树的专家。因此,在强大的专业背景基础上,CLT力图将最前沿的教育科学理论付诸大学教学实践,使大学得以在丰富理论的滋养中健康成长。基于此,CLT的实践宗旨是,通过生成高质量的学习环境,把学术性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以及与预期学习结果相一致的评价等紧密地联系起来以推动高质量的学习。

二、强调服务学生学习的核心思想,为学生发展提供全面支持

“在教学卓越的基础上,推动学生学习走向卓越,是CLT的重要使命”。[2]由此,CLT贯彻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基本思想,着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支持。研究表明,CLT所提供的学习支持类型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诊断性学习支持(diagnostic support)

诊断性学习支持是CLT着力打造的一种颇具效果的学习支持形式,它强调通过专业性测试帮助学生获得其一般性能力或专业性能力方面的诊断性信息,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参照和帮助。从类型上看,主要有两种诊断性学习支持形式:一是面向所有院系学生的普遍性支持项目,如诊断性的学术英语语言测试项目(The Diagnostic Academic English Language Test,简称DAELT)就是其中一种。DAELT是一种主要面向非英语国家的国际学生的英语语言测试和支持项目。在测试完成之后,学生会获得其学术性的读、听、写方面的语言技能的反馈。据此,对那些在某些方面还有缺陷的学生,CLT会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学术性的英语语言技能障碍,以保证学业过程的顺利展开。二是面向具体院系学生的专业针对性支持项目。如CLT与科学及信息技术学院就合作开发了一个数学诊断性测验(Mathematics Diagnostic Quiz)项目,旨在帮助该学院的学生评估自己在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过程方面的理解,引导学生根据测试反馈选择适合的专业和课程,并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帮助。总之,诊断性学习支持旨在帮助学生对自身的知识基础形成清晰的认知,并在学习救助与未来发展的选择等方面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和指导。

(二)学术性学习支持(academic support)

学术性学习支持主要是一种发展学生一般性学术能力的学习支持项目,这些学术能力包括学习时间的管理、学术论文有效的阅读策略、论文写作、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等。CLT通常会在每个学期的前半部分安排系列性的工作坊(workshop),且每个工作坊又会在不同时间段上滚动举行,从而有效地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除了一般性的学术能力的学习支持项目之外,CLT还为每个专业院系选派两个学习顾问(learning adviser),他们时刻与院系教师保持密切联系,了解院系学生在当前课程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主要是作业上的问题及困难)。在此基础上,CLT开发了一个名为合作性学习空间(Collaborative Learning Space)的工作坊项目。该工作坊会由派往各院系的学习顾问根据院系学生的专业学习(及作业)情况而进行专题设计,每个院系每周都会有一个大约5~6小时的学术学习工作坊,并在网上发布预告。调研结果表明,这种学习支持方式在帮助学生解决专业学习上的困难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践效果,并已成为大学日常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个体咨询性学习支持(individual consul-ta tion s upport)

CLT还开发了面向学生个人的个体咨询性学习支持项目。它与前面的基于小组形式的学习支持方式互为补充,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个性化的、更具针对性的学习咨询和支持服务。如果学生在学业上存在困难,可通过平台进行登记预约,CLT会安排具体的时间来让学生与专业学习顾问进行30分钟左右的面对面交流,解决学习上的各种疑难。但需要强调的是,CLT所提供的个体咨询性学习支持,“不仅仅是去帮助学生检查校对(proof-read)作业,而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作业过程中的学术性问题与困惑,发展学术性技能(academic skills),最终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3]

三、关注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为教师成长提供各种支持与帮助

副校长凯文在接受访谈时表明,“CLT为教师提供的支持,不能仅仅是即时的教学问题的解决办法,更应该是一种长久的能力构建,……,CLT通过多种支持路径打造高质量的教师教学专业发展体系,旨在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推动教学走向卓越”。综合来看,CLT为教师的教学发展提供了如下类型的支持。

(一)入职教师的证书课程

CLT为所有新入职教师提供了为期4天的证书课程(certificate curriculum)———《大学学习与教学的原理和实践》,所有新手教师均需参加修读且通过考核。对该证书课程的学习资料的文本分析表明,把科学严谨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及实用的教学手段、技术及方法相互整合,帮助新手教师建构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一贯性体系,是该系列课程的最大特色。从课程内容看,它包含了大学课程与教学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兼备的重要方面,如理解大学学习、连贯性的课程设计(coherent course design)、教学策略、小组和大组教学、分组工作(group work)、教学档案袋的构建等。从课程的学习形式来看,主讲教师都具备极为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大学教学实践经验,他们会把来源于教学现场的真实案例引入到课程讲授中来,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相连、相互支撑,有效促进了新手教师对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感受和顿悟;而新手教师的课程设计实践及研讨、教学设计实践与研讨等“实践—研讨—指导—反馈”之活动,则有助于他们及时消化所学内容,并通过展示、获得反馈、自我认识、修正等循环活动,达到理论认识和实践技能的共同提升与推进。总之,正如CLT中心副主任彼德·鲁克尔(Peter Looker)教授所指出的,“证书课程的核心本质就是提高与认证,我们希望通过多样的形式(如上课、讲座、工作坊、案例研讨、课程设计帮助等),帮助新入职教师获得高质量教学的必要的理论和技能基础,……,它是我们设计的教师教学发展的支持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在职教师的教学专业发展培训

CLT在每个学期都组织一系列面向在职教师的教学培训活动。培训活动分为两类:一是系列性的教学发展工作坊(teaching development workshop)。这是一种以讲座和讨论为主的教学专题研讨活动。CLT会在每个学期开始之前,根据上一学期教学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和整体情况,在综合考虑、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并发布本学期所要举办的工作坊系列。比如2009年第2学期开设的工作坊系列主要是学术性教学系列(scholarly teaching series),其中包括课程评估和更新、教学设计、学习评价等亚系列。每个工作坊会在不同时间段内滚动多次举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通过学校人事部门的网站自由地进行选择、申报、获批和参加。二是非系列性的教学研讨、教学展示(showcase)等活动。活动一般规模比较大,通常一学期举办一次,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度研讨和实践经验推广。笔者参与了一个名为《学习发展展示》(Learning Development Showcase)的主题展示活动。该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展示部分,即把各院系教师和CLT在学生学习支持上的理念与实践经验进行介绍(用展板及电脑等展示),每个展区前都由CLT的专业人员向参会者作详细讲解。随后的第二部分为深度研讨部分。CLT会组织不同院系的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进行发言,围绕主题对个人经验及认识进行深度描述。台下的参加者可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可与其他参会人员展开交流。CLT的主任或副主任直接担任研讨活动的主持人,依凭其精深的专业背景,将各种精辟的点评、提问、引导等贯穿于讨论活动,使研讨过程充满了深刻的实践启迪与理论意涵。总之,无论是工作坊,还是教学展示及研讨活动,都既具实践指向又具理论深度,参会教师既分享了彼此的经验,又深化了对教学的理解,这一做法和经验值得我国大学加以研究和借鉴。

(三)教师教学研究项目及教学奖励的申报支持

CLT对教师教学成长的支持还体现在,全力鼓励、帮助教学优秀(excellence in teaching)的教师申报各个层次(国家、州和学校)的教学奖励基金和教学研究基金。近年来,随着澳洲政府对大学教学质量的日益关注,每年在教学奖励和教学研究基金上的拨款投入(包括国家、州和学校三个层次)都逐渐增加,并产生了各种教学研究和教学奖励项目。CLT不但会及时向全校教师提供各种申报信息,而且会在每个项目申报之前6周就安排好各种支持活动,如包括对如何完成申请的工作坊和研讨会;对开发教学档案袋(它是教师个人教学研究和绩效的重要证明)的建议;帮助准备各种申请资料;安排以往基金(或奖励)获得者的指导;申报程序的支持等。研究表明,自CLT于2006年成立以来,全校每年获得基金(或奖励)(特别是国家和州层次)的教师人数都逐渐增加,且参与申报的教师人数也越来越多;而通过教学研究项目与奖励的申报活动,又带动了更多的教师参与到CLT组织的各种日常教学发展活动中来,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推动了重视教学、研究教学和改进教学的整体文化在大学中的快速传播与生成。

四、吸纳先进的信息技术,搭建丰富的支持性平台与资源访取通道

CLT依托全校的Blackboard信息管理平台,引入并镶嵌了各种极其先进的学习与教学管理软件,使学生和教师对于资源的访取与发布变得极为顺畅和及时,同时,学习的内容、方式、手段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需求,而教师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与学生互动的机会,总之,信息技术的整合与使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与教学时空观。[4,5]具体来说,学生在CLT所创建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中,登陆个人帐号,就可及时准确地获知自己所选课程的一切相关信息(如课程通知、教师信息、课程大纲、课程文件以及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可以进行在线测试以及在线递交作业,如果所交作业是课程论文,则系统自动地将论文输入防作弊软件(Turn-It-In)以检查该作业是否抄袭,并将作业及其检查结果一同在线转交给任课教师,既方便快捷,又从根源上防止了学术不端行为;学生也可参加各种课程学习的在线互动活动(通过Blackboard平台中所整合的email、讨论版、聊天室、虚拟教室、小组在线工作等各种互动方式)来更加迅捷地获取资源、掌握动态。从教师角度而言,CLT实际上为教师创建了功能极其强大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随时在网上发布所教课程的各种信息、文件和资源,与学生展开及时的互动,并对学生给予及时反馈;也可以利用强大的录播软件(Lectopia)实录所授课程,并通过Blackboard平台同步传输给远程学习的学生;教师还可便捷地在网上进行在线测试、在线评分、在线反馈等各种工作等。总之,正如中心副主任彼德介绍的,“在CLT,我们有一支专业化的学习与教学的技术及资源开发团队,其成员均为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他们紧跟学习环境设计理论以及学习与教学软件的世界发展前沿,并将其引入、整合到本校的大学学习与教学实践中,为全校师生创建最先进、最便捷实用的学习与教学环境。他们的工作对大学教学的变革、创新及质量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世界发达国家的研究型大学近年来都陆续创建了学习与教学中心,以推动大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文以澳大利亚Uo N的CLT为个案研究对象,在实证性考察的基础上,从理念、学生、教师、技术等四个方面对其运作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报告。由此,笔者试图就此简略延展出对我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及建议。

第一,在整体的评估导向上,应加快实现从大学外部评估向大学内部教学促进之转向。世界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末就逐渐完成了这种重心转移,政府、大学都把大学内部的质量促进看作解决教学质量问题的关键措施。由此,外部评估其实更多地起一种辅助、支持、监督之作用,其最终目的在于激活大学内部的活力,从大学母体内部实现教学质量的跨越式提升,而CLT的创建正是这一评估导向整体转变后的直接结果。

第二,在大学内部的观念层面,应树立重视教学的整体价值观,提升教学在广大教师心目中的地位。通过对Uo N的调研,笔者发现,该校教学的高质量其实与学校整体对教学的重视密不可分。Uo N的校长、副校长、学院院长、系主任等各个层次的领导都对教学关注有加,并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投入了很大精力。学校、院、系各个层次都建立了专门性的学习与教学委员会,每个学期都会频繁地定期开会,密切跟踪教学方面的发展状况,及时解决问题,改进教学工作。由此可见,西方大学建立学习与教学中心,不是一种随机的、孤立的行为,而是扎根于大学观念、信念及态度的整体转变之情境中,并与大学整体的教学变革与教学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三,在大学内部的机构层面,应加大对国外研究型大学的学习与教学中心的措施、经验等方面的跟踪与考察力度,尽快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内部建立类似的实体机构。西方各国大学从2000年开始陆续建立的学习与教学中心,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及参考模板。我国的各研究型大学应该组织专门队伍,加强与国外大学的合作与交流,推进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具有各个学校自身特色的学习与教学中心。同时,国家层面也可通过政策引导,先在几所大学进行试点,并给予财政上的专项支持,在先期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积累经验,逐步向其他高校推广。

第四,在大学内部的政策制度层面,应着力打造一个能产生合力的适应性的政策制度系统。研究表明,CLT的运作依托于一个良性的外部政策制度的支持系统,以产生相互促进、彼此支撑的前进合力。比如,在教学研究基金政策和教学奖励基金政策方面,Uo N每年都会加大拨款力度设立基金项目,CLT则积极地宣传、鼓励和帮助教师申报研究或奖励基金;而在教师的晋升制度上,那些获得过国家、州或学校层面的研究或奖励基金的教师,往往都会受到政策倾斜和扶持,对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都突出的教师,则会受到重点关注和破格提拔;Uo N还设计了极为详细、完整且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对那些教学质量不高、满意度不佳的教师,CLT则会通过有针对性的救助措施对其教学能力进行提高和完善。由此可见,Uo N所制定的很多教师奖励、晋升、支持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其实与CLT的宗旨是一致的,即旨在“唤醒对教学的重视,推动学习与教学走向真正的卓越”。因此,我国研究型大学应当深刻地认识到,创立学习与教学的支持中心,只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一种手段或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应在理念更新和制度重构之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的持续性改进真正构筑起高品位的大学教学文化!

参考文献

[1]S.Reichert&C.Tauch.Trends IV:European UniversitiesImplementing Bolagna.Brussels,European Universities As-sociation.2005.20.

[2]Center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Newsletter.2009(6)[EB/OL].http://www.newcastle.edu.au/unit/ctl/docs/ctl_newsle-tter_august_2009.pdf,2009-10-03.

[3]Center for Learningand Teaching.Academic Skills[EB/OL].http://www.newcastle.edu.au/unit/ctl/lsp/academic-skills.html,2009-10-04.

[4]Center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Learning in the OnlineEnvironmen[tEB/OL].http://www.newcastle.edu.au/unit/ctl/resource/learning%20in%20the%20online%20environment/newcastle/index.html,2009-10-06.

中国与澳大利亚高考制度比较 篇8

澳大利亚的高考制度以多元化而著称——形式多元的考试方式、丰富多彩的考试内容、灵活多样的评分方式、多元化设置的考试科目等。使得中学的课程多样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生的选择多样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创造型人才。

中澳两国高考制度的差异主要存在于考试实施方式、录取标准、成绩评定方法、科目的设置四个方面,本文就中澳两国的高考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希望有关方面能科学地借鉴澳大利亚高考制度的优点,以推进和完善我国的高考制度。

一、实施方式之比较

建国初,我国高等院校实行单独招生考试制度。1950-1951年期间,为各大区的高校联合招生。全国“统一招生。统一考试”的方式始于1952年。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统一高考被废止,高校招生改由推荐制度来代替。这一做法一直持续到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为止。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我国不断改革高考实施方式,以期探索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科学合理的考选制度。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在高考实施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自上海实行高考自主命题试点以来,2002年北京也实行高考自主命题,到2006年,自主命题的省、市已达16个,涵盖了6大区域,占全国考生的65%,基本形成了“统一考试,分省命题”的格局。

相比之下,为了有效地改变“一试定终身”的考试弊端,澳大利亚近年废除了全国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高中两年的综合成绩加上一次地区性的“全澳等级考试”成绩来决定考生是否被录取,而不是以一次会考成绩作为高校新生录取的唯一标准。很明显,新的高考制度旨在克服考试所带来的偶然性,强调考生平时学习的表现,因而也受到了学校、考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按照新的高考制度,学生每门功课的综合成绩是根据其高中两年期末考试、课外作业、作文和演讲4项成绩来评定的,学校选取学生成绩最好的4门课合成个人原始分,作为大学录取的依据。

从中、澳两国高考实施方式比较可见,我国高考的实施方式,开始由国家组织的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批卷的一次性考试制度向由国家组织,各省自主命题的、多次、灵活的考试制度转变。这种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会提高普通高校自主招生的权利,有利于各省市素质教育的推行,但同时高考的权威性、安全性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命题成本高、水平参差不齐也是亟需解决的难题。与中国高考制度相比,澳大利亚的“全澳等级考试”则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学生必须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次考试和作业,打消临时抱佛脚和碰运气的侥幸心理。

二、录取标准之比较

我国自195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实行统一考试以来,高考录取标准的改革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而且基本上沿续的是以分数高低并由高向低录取的一贯制(“文革”招生除外),大部分考生只能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才能被高校录取,而且高校录取新生,很少考虑其他方面。为克服此种弊端,教育部曾于1985年开始对“德智体一贯优秀,德体较好,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异,有较强创造能力”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试行保送生制度。2003年,教育部又在22所高校进行自主招生改革,以逐步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让高校不拘一格选拔新生。

在澳大利亚各州都有自己的高考系统,因为是联邦制,所以教育也是各自独立的。不过虽然是独立的,相互之间也有一定的录取标准。比如在昆士兰的高考成绩统称OP,OP越低说明排名越高。OP 8分说明是这个州的Top 8%。同样在维多利亚州是VCE考试,VCE 95表示是Top5%,在南澳是SACE考试,类似VCE。参加当地高考的学生一般可以填写8个志愿,优先录取前面3个。

澳大利亚高考当次的成绩,只占总成绩的50%,其余50%是高中最后一年平常学习成绩。澳大利亚高考是在每年10月,不由国家统一命题和组织,而是由各州举行。最后由国家对考分进行评价,得出每个考生的全国通用分数,称作UAI,是各大学录取的标准。

由中澳两国高考在录取标准上的比较可以看出。澳大利亚高考录取更为合理和灵活,与中国以一次考试分数高低择优录取不同,澳大利亚高考本次成绩只占50%,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尽管我国试行了保送生制度和实行部分高校自主招生,但考生还是要参加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和各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分数在录取中占据很大的权重。

三、成绩评定方法之比较

当今各国大学入学考试的计分制度主要有等级制、百分制和标准分制3种。中国的高考在进行“3+l”。“3+2”及“3+x”改革之前,一直实行的是百分制的计分方法(单科满分为100分或120分),总分为各单科成绩之总和。实行“3+2”科目考试后,各单科满分成绩为150分。近年,部分省市逐步引入了标准分计分模式,其基本方法是按文、理分组,考生各单科的原始分数先换算成为标准分,同时计算百分位,然后,在此基础上换算成总成绩的标准分和百分位,成绩报告中显示了各单科和总分的标准分数和百分位,不公布各科及总分的原始分数。原始分按照正态化转换原理,转化为平均分为500、标准差为100的标准分,标准分数的范围为100分-900分。标准分以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为计算单位,可以较准确地反映本辖区内考生考试成绩的相对水平,但在实际比较中没有多大意义。

目前中国高考不包含校内评定,尽管有的省份开始规定大学招生要参考考生的学习档案,但与规范、系统的校内评定是两码事。所以。内地的高考成绩是100%的统考成绩。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除了志愿因素外,统考成绩几乎是大学招生的唯一依据。

澳大利亚的成绩评定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单元作业完成情况,二是水平测试。11年级学生学习第一、二单元,只有平时作业和考查,没有考试。完成作业好的获“S”,否则获“N”,并记入成绩档案。作业形式多种多样,如做模型,画宣传画,绘图表,写实验报告和论文等。12年级学生学习第三、四单元,除平时作业外,还有水平测试(CATS),是对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检测和评估,一般一学年三至四次。各学校选学的课程相同、测试项目也相同,以便于统一评分标准。不同课程有不同测试项目。如理科有的科目可写研究报告、设计图表;文科有的科目可演奏乐曲、表演舞蹈戏剧等。在测试中,也可有一两次考试,试卷由校外评审人评定成绩。一般由两人独立评审,最后取平均成绩,然后报送地方审核中心进一步核对,以检查其对成绩评定是否合理。评分标准分五级,每一级又分两级,可以把学生成绩、能力和水平十分清楚地区分开。12年级结束后,至少有1个单元获取“s”,才可授予高中文凭。并把学生各科成绩、能力和水平记入档案。若学生想入学,高中教委会把档案寄送高校招生中心,中心将成绩等级(AE)转换成相应的入学分

数,然后决定录取与否,不再另组织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总之,在澳大利亚,大学招收新生时主要根据学生高中两年的综合成绩和一次统考成绩来进行综合评定。因此,高中生进人大学学习并非以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大学录取的标准。

就成绩评定方法而言,澳大利亚的评分方式更加多元化,有可供借鉴之处:一是对高中两年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能使学生认真对待平时的考试和作业,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习惯,注重从各个方面发展自己;二是实行统考又可侧重考察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的高低,把握教学质量。三是这种大学入学考试模式克服了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在考试形式和成绩评定方面的单一性,有益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中学办学和大学选拔新生。

四、科目设置之比较

高考科目设置以及所考科目的权重,一直是高考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自1952年全国实行统一高考以来,高考科目的设置就一直在不断改进。1955年,原教育部将科目设置由文、理两类分为文、理、医学三类。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试科目设置只分文、理两类。1983年试行高中毕业会考,经过10年改革和试点后,提出了“3+2”的方案。该方案在选拔人才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缺点是共性太强,个性不足。为此,教育部于1998年提出了“3+X”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新方案。从2002年开始,我国全面实行“3+x”科目设置方案,其中“3”指语文、数学、外语并为每名考生必考科目,外语是笔试与听力相结合;“x”是指高校根据本校的层次特点和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个科目中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所报的高校志愿,参加高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的高考科目设置则广泛许多,学生可按其兴趣特长自由选择。每年各州划定毕业考试科目的范围之后,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特长选课,每所高中都有几十甚至百多门课程可供选择,从最基本的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到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编程等等,这些课程都可以作为高考科目,学生们可以在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且为大学专业课程的选择及将来职业道路的选择奠定基础。而无论选哪几门,分值都是平等的,比如音乐、戏剧与经济学、高等数学就是平起平坐的。由于高考科目是任由学生发挥其兴趣及长项来选,所以高考也就负担不重了。兴趣广、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了与高考无关的科目还会增加被大学录取的机会。除此之外,在科目程度和高考时间上,学生也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如果一个学生在11年级就选了12年级的数学和外语,并提前一年通过高考的话,那么他在12年级再选几门功课,不仅多学到了东西而且对最后的总分也就更有把握了。

通过比较可见,两国的科目设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科目设置的范围上,中国高考的内容只覆盖高中所学的基本文化知识,只有“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两大分类;而澳大利亚的科目设置更为广泛,涵盖几十甚至上百种科目,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自由选择。二是在考试的要求方面,中国考生只有报考文科或理科两种选择,而澳大利亚则不同,除了和中国高考相同的英语、数学等基本课程外,更有丰富多彩的音乐、美术等科目,其选择范围更广,更充分地体现了考试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考生的负担。

五、借鉴与启示

通过上述四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澳大利亚的高考具有以下4个显著特点:一是高考形式灵活,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二是录取标准科学合理,更加多元化;三是高考评分方式公正,不以一考定终身;四是考试科目设置广泛,学生有自主选择权。这些都给我国高考制度的完善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其一。考试的目的应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考试的终极目标不只是为了获得学历证书,而更多地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澳大利亚的高考制度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求,强调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澳大利亚的高考制度相比,我国的高考偏重于书本知识的甄别和选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现象。

其二,考试内容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学校的教学内容也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而开展的,由于考试内容偏向书本知识,因而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目前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不强,使得学生不能有效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而且,考试内容不具有选择性,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三,考试形式应向多样化发展。目前,我国的高考也有了多种考试形式,但主要还是以笔试为主。笔试虽然能较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单一的考试形式不利于多方面、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能力。特别是笔试的客观题容易使学生形成临时抱佛脚和碰运气的侥幸心理,不利于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而且固定的考试科目。单一的考试形式,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束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其四,录取标准应更加多元化。我国的高考评价体系除了文理科有明显的区别以外,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录取标准上只有分数上的要求不同,对考生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不明显。导致的结果是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不能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与优势,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规格要求。因此,我国高考的改革首先应逐步建立综合化评价体系以取代简单的文理分科、只看分数的做法,从根本上为推进素质教育扫清障碍。

综上所述,设置多元的考试科目、公正的评分方式、不以一考定终身等特点,无不反映出澳大利亚的高考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促进其未来发展的教育思想。

当前,我们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多元化信息时代,生活是多元的,科学研究领域是多元的,人的兴趣爱好及对各种知识的选择和追求也是多元的。如果再用单一的高考形式去对待不同个性的学生,势必会影响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影响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澳大利亚多元化高考制度的精髓将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成为我国在教育改革中很好的参考。

上一篇:中考语文如何复习下一篇:网课的心得体会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