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教案

2024-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解放战争教案(通用7篇)

解放战争教案 篇1

【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及影视和其他媒介的了解对解放战争的相关知识会比较熟悉,但往往零碎而不系统,且缺乏理性的分析和认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历史现象的分析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上。本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课,涉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阶段的斗争及结果,因而带有综括性,教学中要适当注意。

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重庆谈判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认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从而理解当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现实意义。通过战决战的学习,认识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从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

2、能力目标

分析重庆谈判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和平民主道路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对立双方的目的、力量对比等因素分析历史事物变化发展的方法。总结中国共产党斗争的重大活动,弄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线索。朗读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体会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摧枯拉朽的磅礴气势。

3、知识目标

蒋介石企图建立对全国的独裁统治;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订;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渡江作战、解放南京、追歼残敌。

4、教学重点难点: 重庆谈判,三大战役。

二、教学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重庆谈判”和“三大战役’’的影像资料

三、设计思路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授课中,采用让学生读、说、想、讨论等结合的方式,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导入:以两张图片来导入新课。提问

1、这分别是哪两位英雄人物?

2、可以简单介绍他们的事迹吗?

3、这两个事迹都发生在中国哪一段革命战争时期?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是一堂课的开始,用学生熟悉的图片导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重庆谈判

用知识抢答的形式,确立一个主持人,一个记分员,一个记时员,学生分成5 一6个小组,确定小组发言人,针对问题,合作探究,解答疑问,教师提供若干。

问题:

1、蒋介石为什么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2、中国共产党对待和平与内战采取何种态度?

3、重庆谈判是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派了哪些代表人物?

4、重庆谈判成果如何?

5、蒋介石是怎样破坏谈判成果的?

6、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事件分别是什么?

7、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时间和意义分别是什么?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要体现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寓教于乐,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教学知识,也训

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教学重点进行了突破。(二)、三大战役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出示《三大战役示意图》思考以下问题: 1、1 948年9月一1 949年1月发生了哪三大战役?

2、三大战役的领导人分别是哪些人?

3、三大战役的战况如何?分别取得什么战果?

4、三大战役有何历史意义? 让学生阅读课文同时结合地图,以加深直观印象,培养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和归纳纳分析能力。讲解时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展示三大战役的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三)、渡江战役

阅读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提问

1、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是什么时期的哪场战役?

2、百万雄师指的是什么部队,穷寇又指的是谁? 设计这一环节,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解读资料的过程中,既掌握了要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反馈巩固 根据板书总结,按讲课内容理清教学思路,并在讲述的过程中随机确定一些简洁的小题让学生回答,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完成教学所要求的知识目标。

第四环节:引导综合,适当拓展 提问:

1、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什么会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打败拥有美式装备、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军队?

解放战争教案 篇2

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 教案创新对有效实施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教案创新要实现从内容到呈现形式的全面变革。首先教案内容要创新,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就教学内容而言, 教案要着力凸显教师个人的思想魅力, 使课本中的原初文本转换成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文本;就教学过程而言, 教案要充分体现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 从而赋予课堂教学以灵活性和多元性品格;就教学对象而言, 教案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维的空间, 特别是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的能力。其次, 教案呈现形式也应同步创新,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以下几种教案形式:短平快的纸质文本;便于随时修改、永久保存和随身携带的电子教案;集文字、图片、视频和音频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共享教学资源的互动式教学网页;便于教师群体交流的备课博客等。总之, 教案的全面创新必然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价值转型, 充分解放师生双方的教学创造力。而后者又将对教案的研制和设计提出更新的要求, 两者在新的水平上形成良性互动, 共同推动整个新课程向纵深发展。

摘自《教育教学研究》

解放战争教案 篇3

提问:三则材料中涉及到鸦片输入主要危害有哪些?

这样设计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还提高学生归纳,提取有效信息能力。

【过渡】 作为当时皇帝道光帝应有采取什么行动?作为最有见识封建大臣林则徐

有何表现?

【多媒体显示】 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断无中止之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虎门销烟图提问:①材料体

现了林则徐怎样精神?(反抗外国侵略决心及为国家民族利益自我牺牲爱国精神。)

②林则徐禁烟,禁烟主观上为了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能否算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林则徐虽站在地主阶级立场,禁烟根本用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但他指挥虎门

销烟代表了中华民族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精神,故是民族英雄。)

此设计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能力。

【过渡】 不法英商非法鸦片贸易扭转了正常贸易中逆差所带给英国损失,但中国

禁烟运动不从根本上断绝了这条罪恶的“商路”,英国遂决意以此诉诸武力,因此有

人说:“若没有林则徐禁烟运动,就不会有中英鸦片战争”,对此有何看法?让学生

讨论、引入探究二。

【探究二】 二、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影响

1.鸦片战争爆发原因

【多媒体显示】 中国禁烟运动 “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

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

可能轻易放过的。” ——《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1)直接原因→虎门销烟过渡、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本原因

【多媒体显示】 第一组图军机处、1741年的英国下议院,第二组图蒸汽机、古代

犁耕图,第三组图鸦片战争前中英双方对比表。引导学生归纳战争爆发必然性:根

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生产资料。英国综合国力强大,而中国全面

落后,综合国力弱,为战争提供可能性,而虎门销烟是借口,既使没有鸦片输入及

虎门销烟英国也会找其它借口发动战争,所以虎门销烟是导火线。

2.经过(多媒体显示)

【多媒体显示】 《鸦片战争形势动态示意图》

帮助学生了解战争经过,然后提问:①清政府战争态度怎样?(战→和,抵抗→妥协)②你能说出多少作战英勇将领?从中学到哪些宝贵精神?(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敢,不怕困难,爱国等)通过这些教学互动,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从而有效实现思想教育目标。

【过渡】 在鸦片战争中,中国涌现了许多英勇的爱国将领,又处于天时、地利、

优势,但由于清政府腐朽、落后,妥协投降,结果争从清政府屈膝段降,中国败而

结束。

【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中国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多媒体展示】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场景的图片

教师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中英双方的表情,尤其突出清政府官员的满足和自得的表情。学生对清政府的表情会产生疑问,教师可结合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比如:清政府认为开放的通商口岸只有5个,且仅限于东南沿海地区而已,道光帝还认为“上海其地既不产稻米,也不产丝绸,风水也不好,那些洋人傻乎乎的,就赏给他们去折腾吧。”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清晰地了解到了条约的内容,也加深了学生对清政府腐败的认识。)

【多媒体展示】 教师展示《南京条约》表格,引导学生逐条分析危害,最后指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大影响是社会性质的变化。

【影响】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多媒体显示)

【设计思路】 教师结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历史概念、鸦片战争对领土、

抗日战争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目标一】掌握抗日战争的重大史实:抗日战争的爆发。日军侵华的罪行。中国人民的抗战。

【目标二】分析抗日战争的重大问题:日本侵华战争的背景和性质。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目标三】

1、通过揭露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歌颂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培养学生爱国和正义的情感。

2、通过学习抗战历史,联系当今日本右翼否认史实的态度,引导学生反思历史追求真理的态度。

3、通过把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联系,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总体分析:

本课内容反映了抗日战争的基本特征:从社会矛盾看,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从中国抗战看,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从战争态势看,中日双方进行了一场持久战。最终抗日战争获得胜利。

2、教材侧重分析

本课重点: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本课难点: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抗战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指导:

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熟悉,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讲述史实发表见解。本课内容与二战有密切关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中外历史相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大刀进行曲》。

【师】大家熟悉这首歌曲吧。它反映的是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生】抗日战争。【师】歌曲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生】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师】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

二.战争的起因:

【师】在近代历史上日本不断侵略中国。你们知道的有哪些侵略史实?【生】略。【师】我把日本侵略中国的主要史实进行了归纳。【课件】(近代历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

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获得《马关条约》,占领了中国台湾。1900年日本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获得《辛丑条约》。1914年日本出兵中国山东。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1932年日本发动了“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1935年日本发动了华北事变,控制了华北。1937年到1945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近代日本不断侵略中国?我提供两段资料帮助大家思考。【课件】(19世纪后期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资料中看,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是它的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严重不足的限制。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对市场和原料的迫切需求,日本政府打算采取什么办法呢?【课件】(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的对外政策)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对外政策看,采取什么方式?【生】侵略扩张的方式。【师】而且日本对外侵略瞄准哪些国家为目标?【生】吞并朝鲜和中国。【师】到此我作个总结:【课件】为什么近代历史上日本不断侵略中国?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市场小资源少等矛盾,日本政府一直奉行“征韩侵华”的侵略政策作为国策,吞并中国是其既定的目标。

【师】我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日本的侵略到20世纪30年代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了呢?

【课件】1930-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席卷日本,导致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在动荡的局势中,日本军部势力在1936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法西斯政府极力鼓吹通过对外战争来解决国内矛盾,疯狂地扩军备战。所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既是蓄谋已久的,又是迫不及待的。【师】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从日本方面讲是侵略,从中国方面讲是反侵略,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的神圣战争。

三.战争的过程:

【师】接着我们了解这场战争是怎样进行的。我先作个大致介绍。【课件】战争爆发的标志是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战争进行了三个阶段:从1937年7月7日到1938年10月是战争的前期,交战双方的战略地位是日本进攻中国防御。从1938年10月到1944年底是战争的中期,交战双方进入战略相持,指的是日本的进攻大大减弱,而中国还无法展开反攻,势均力敌。从1944年底到1945年8月是战争的后期,中国转入反攻日本转入防御。这场战争是一场持久战。经过长达八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军,赢得了彻底地胜利。抗战胜利的标志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师】对于这场战争,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两个方面的情况。一个方面是日军侵华期间犯下了哪些罪行?请看【课件】(侵华日军的罪行)。看了这些资料,你们概括说说日军的罪行表现在哪些方面?【生】罪行一,疯狂屠杀中国军民,比如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细菌实验。罪行二,建立汉奸傀儡政权,比如在南京建立汪精卫为首的伪国民政府。罪行三,大肆掠夺中国经济。罪行四,进行奴化教育,企图消磨中华民族的反抗意识。【师】看了这些资料后,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略。【师】日军侵华,罪行累累,铁证如山,无法否认。

【师】另一方面中国军民怎样进行英勇抗战?请大家阅读教材上对抗日的介绍。【师】看了教材上的介绍,你们说说中国抗日作战有哪几个战场?【生】中国国内,有蒋介石国民政府领导军队作战的正面战场,有中共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作战的敌后战场。中国境外,有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作战。【师】在这三个战场上发生了哪些重要战役?【课件】在正面战场上,战争前期国民政府组织了四次大的会战,凇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这些会战虽然失利,但是打击了日军的侵略势力,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徐州会战的台儿庄一战国民政府军消灭了日军上万人,这个胜利鼓舞人心。在敌后战场上,战争初期八路军打的平型关战斗是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并且与国民政府军的抗战相互配合。进入相持阶段后,八路军的百团大战更是重创日军,中

国共产党还充分发动人民进行抗战,称做人民战争路线。在境外战场上,中国军队成功救出被围英军。

【师】在抗日战场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课件】大家认识这些抗日英雄吗?这三位是李宗仁在台儿庄战役指挥中国军队痛击日军,谢晋元在凇沪会战中抗击日军,戴安澜指挥远征军最后牺牲在缅甸。这三位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重创日军,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打击日军,左权为掩护部队撤退英勇牺牲。大家知道的抗战英雄人物还有哪些?【生】略。

【师】请大家注意思考:中国抗日的三个战场之间有何联系?先看中国国内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之间的联系?【生】共同抗日互相配合。【师】这说明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怎样的战线?【生】国共两党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师】为什么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合作抗日?因为什么矛盾最激烈了?【生】因为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而国内的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了。面对侵略,一致对外。【师】再看中国远征军队到境外配合英美军队对日军作战,而中国的抗战受到了英国美国苏联等世界力量的支援,这说明中国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这些统一战线的强大力量,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

【师】请大家讨论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生】略。【课件】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是:从中国看,国共两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调动了全民族的抗战力量,是抗战胜利的关键因素。从世界看,英国美国苏联等支援中国抗战。从日本看,他发动的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都是侵略战争,不得人心,终是失败。

四.抗战胜利的意义:

【师】当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无论是中国国内的形势还是中国的国际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件】(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师】你们把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史实进行比较之后得出什么结论?【生】之前多次反侵略斗争都是失败的,但是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师】这必然大大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鼓舞中国人民继续革命争取解放。【课件】(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表现)【师】你们从第一段资料中得出什么结论?【生】中国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师】你们从第二段资料中中国参加国际会议收回被占领土,又得出什么结论?正是中国抗日的重大作用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所以我们归纳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课件】中国人民一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

五.战争的反思:

【师】关于这场战争,我们了解了不少重要事件,我还想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拍摄的照片《中国将军与日本孤儿》,这位中国将军是聂荣臻,这位日本孤儿叫美穗子。大家知道这个故事吧?请同学讲讲。【生】略。

【资料】1940年,美穗子的父亲加藤清利被侵华日军派任为山西省井陉县东王舍煤矿火车站副站长。美穗子和他的妹妹随父母生活在中国。在 “百团大战”中,日军的炮弹使美穗子的父母身亡。两个日本孤女被聂荣臻率领的晋察冀军区八路军战士抢救出来,聂荣臻司令员指示照顾好她们的生活。在战争时期物资奇缺的情况下,两个孩子享受了奶粉、罐头、白糖和水果。为了消除一些战士和群众的不理解,还专门召开了会议,讲明优待这两个孩子是人道主义,如果遗弃或虐待孩子就和日军一样没有人道。

聂荣臻决定把美穗子姐妹俩送往石家庄的日军兵营,以便回归她们的祖国。

1940年8月22日,在给石家庄日本驻军的亲笔信上,聂荣臻写道:

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

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

聂荣臻的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战争是残酷的,孩子是无辜的。日本军队惨无人道,中国军队充满人道。

后来美穗子妹妹因病死去了,美穗子被送回日本。但是悉心照顾日本孤儿的八路军干部袁心纯竟被日军用马刀砍头牺牲,护送她们回到日本军营的一位民兵的母亲在日军的扫荡中被日军用刺刀活活地捅死。

1980年聂荣臻元帅通过《解放军报》发表了《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报道,和日本《读卖新闻》社的跟踪报道,终于找到了美穗子。美穗子与聂荣臻见面时谈到,当她在日本说到这个中国将军与日本孤儿的故事后,一些日本人非常感动,一些日本老兵非常惭愧,他们更加认识到了侵华战争的罪恶。但是也有人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故事,强调战争是为了日本的利益,企图否认侵华罪行。聂帅义正词严地说,历史岂容篡改,中日人民的友好无法阻挡。

【师】说了这个故事后你们有何感想?这场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了什么?在战争中中日军队表现了什么?战后这么多年日本国内对待战争的态度反映了什么?我们有这样的共识:人类需要和平和正义,反对侵略和邪恶。人类需要反思战争的历史,被侵略的国家需要牢记历史不忘耻辱,而侵略的国家更需要牢记历史不再犯错。

六.课堂小结:

鸦片战争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识记《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

(2)理解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认识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3)通过讨论分析“鸦片战争的失败能否避免”,帮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失败的必然性。【教学重点】

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如何理解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的社会性质。【教学过程】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中国近代史的分期。

大家在初中都学过吧?中国近代史从哪一年开始到哪一年?以前初中没有学过吗?鸦片战争(标志着)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这一百多年都属于中国近代史。那中国近代史又分为2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的分界线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什么成为旧和新呢?他们最大的区别就是领导阶级的不同。我们说五四运动后,什么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也就是说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近代史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面开始本课内容的学习。

放出四幅图片,让学生在历史史实的情景再现中,步入本课鸦片战争的学习。图片中中战火喧嚣的场面,反映的就是发生在160多年前的鸦片战争。相信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很想知道: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 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咋一听好像有点道理,那么鸦片战争的爆发真的是林则徐惹的祸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本课的学习,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一、虎门销烟 背景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看后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中国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学生回答】……

看图表

概括指出:战前中国已经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呈现出严重的社会危机。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政治腐败:康乾盛世以后,清政府开始走下坡路,政治日益黑暗,吏治腐败,贪污贿赂成风。经济:此时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你耕田来我织布”,主要还是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军事:清政府军备废弛,军队装备还处于以戈矛为主的冷兵器时代。外交:此时的清政府,军备废弛、财政困难、整体上呈现出衰败景象,走到了穷途末路,却还没有自知之明,仍然自我感觉良好。以“天朝上国”自居,长期奉行“虚骄自大、闭关自守”政策,做着“天朝上国”“万邦来朝”“四海宾服”的美梦,使中国隔绝于世界潮流之外,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

而同一时期的西方世界,特别是英国处在怎样的历史发展时期?

学生回答后,概括指出:战前世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迅速崛起;前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英国于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自18世纪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并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不断开辟和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而不断加紧对外扩张,在东方建立自己的殖民体系。古老而又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国,必然成为他们侵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中国地大人多,市场大,而英国的胃口也大。英国要求打开中国市场,而清政府实行虚骄自大、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两者矛盾纠结,战争必然爆发。

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强烈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二、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前,英国最初试图用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但是,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入中国的“呢绒、棉纺织品、金属制品”等工业品,而中国的自然经济能够自给自足,不太需要这些工业品,加上清政府闭关政策的限制,其产品成为了典型的“滞销品”“破鞋”,没有人要。相反,英国从中国购买的“茶叶、生丝、药材”等物品,尽管有些是奢侈品,价格昂贵,但在西方却是“香饽饽”“畅销品牌”!这样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大量白银流入中国(1813——1831年中英贸易的图表反映)。

通过正当贸易不能打开中国的大门,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从材料一可以看出:1799——1838年,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数量激增)那 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鸦片给中国带来哪些灾难? 在看这个问题之前,先来回来我一个简单的问题。

(1)在中英正常贸易中,英国向中国输入的主要商品有哪些?销售情况及其原因如何?(输入呢绒、棉纺织品和金属制品。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销路不畅。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那自然而然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出口鸦片。(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走私鸦片的罪恶行径给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财政困难,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等。)

学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前面的学习内容。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不断开辟和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幅员辽阔的中国。而那时候的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政治腐败,财政困难,仍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自以为是天朝上国。

过渡:面对大量鸦片走私,作为当时皇帝道光帝应该会采取什么行动?作为最有见识封建大臣林则徐有何表现? 多媒体显示 林则徐

道光皇帝看到林则徐的奏折,认识到放任鸦片走私,将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任命主张严禁鸦片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组织禁烟工作。于是林则徐到 广东领导禁烟运动。1839年6月,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大量鸦片。这就是虎门销烟运动。

三、鸦片战争 过渡:不法英商非法鸦片贸易扭转了正常贸易中逆差所带给英国损失,但中国 禁烟运动不从根本上断绝了这条罪恶的“商路”,英国遂决意以此为借口诉诸武 力,因此有人说:“若没有林则徐禁烟运动,就不会有中英鸦片战争”,对此有何 看法? 要分析这个问题,就要回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上来看。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所以这场战争不是打不打的问题,只是早和迟的问题。禁烟运动只是借口,中英之间战争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由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必然会寻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经过

利用ppt动态展示图展现介绍鸦片战争的主要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战争的过程略)地图动态显示 鸦片战争两个阶段:

1840年战争开始——琦善同英军谈判 1841年英军扩大战争——1842年战争结束 结果

1842年,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8月29日,中国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内容

割地:损害中国的主权。

赔款: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它开创了侵略者勒索赔款的恶例。

开口通商: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一些城市是清政府在列强的威逼下开放的,因此它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翻PPT,清政府除了《南京条约》之外,还与哪些国家签订条约? 把书发到52页,看历史纵横

先讲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再讲补充条约。

看到这里,我想问,鸦片战争的失败可以避免么?来看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

鸦片战争后,英、美、法三国强迫中国套上了这不平等条约的枷锁,给中国带来了灾难和屈辱,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变化?教师概括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不再是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原来的封建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对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不但包括地主阶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还有经济的、政治的、当权的各种封建半封建的反动势力以及后来的官僚资产阶级。“人民大众”不但包括农民阶级,还有近代新生的无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正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革命任务也会有所改变。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正是由于社会性质的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由此革命任务也会有所改变。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思想领域的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变化的同时,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腐朽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战火再燃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蒋匪合流探析 篇6

关键词:解放战争,东北,蒋匪合流

一、东北光复后的复杂政治形势

1. 社会混乱和动荡

东北光复以后, 当时的局势极其混乱和动荡不安。在政治方面, 日本投降后, 整个东北的日伪统治的各级政权已全部瓦解。但一些伪满汉奸走狗在豪绅地主们的支持下, 成了维持会的会长, 把持乡村政权。中统、军统特务分子、汉奸、土匪、流氓等社会渣滓沆瀣一气, 频频制造暗杀爆破事件, 闹得人心惶惶。国民党的接收大员进入东北后, 到处网罗敌伪残存人员, 积极组织土匪武装, 大搞恐怖活动, 杀害我之重要干部, 打击革命力量。他们用封官加委的手段, 把反动势力集于国民党的旗帜下, 妄图在东北建立起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在经济方面, 八一五后, 日本在东北的大规模破坏, 和苏联红军出于民族利己主义, 把东北的一些军事设施、物资和重要的工业设备、工业物资、交通运输工具拆运苏联国内, 使得整个东北的社会经济陷于崩溃状态, 大批工人失业, 广大人民的生活仍处于苦难之中。在军事方面, 虽然日本被打败, 但在东北的一些地区, 仍有相当数量的日伪军、警察、宪兵保留着武器。他们还在兴风作浪, 有的受国民党的委任, 转入地下, 成了国民党的地下军;有的公开接受国民党的委任, 分别打着东北挺进军、中央先遣军、东北救国军等旗号, 在东北一些地区猖狂活动, 残害人民。

2. 国共两党运筹争夺东北

东北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如果国民党占领这一地区, 将切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与苏联的联系, 并将利用东北雄厚的工业基础, 对华东、华北、西北解放区造成成南北夹击之势。相反, 如果中国共产党控制东北, 就可以改变自己薄弱的物质基础, 形成不受国民党包围的战略基地, 摆脱长期被四面包围的局面。国民党为占领东北, 1945年8月14日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等一系条约, 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苏联承诺“一俟收复区域任何地方停止直接军事行动之时,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即担负管理公务之全权。”国民党政府企图通过外交手段, 从东北挤出中国共产党的力量, 达到独占东北的目的。8月30日, 蒋介石任命熊式辉为东北行辕主任, 以接收东北主权名义, 对东北进行争夺。同时, 国民党依靠美国的援助, 从陆海空三路加紧向东北运兵。

中国共产党为发展东北并争取控制东北, 早有筹划, 并投入了很大力量。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前夕, 留在苏联境内的原东北抗日联军部队抽调指战员组成先遣小分队, 空降到东北各地执行战前侦察和配合苏军作战的任务。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后, 延安八路军总部电令进入东北最便捷的冀热辽军区李运昌部和原东北军吕正操、张学思、万毅诸部, 分头向察哈尔、热河、辽宁、吉林推进, 配合苏联红军作战。1945年9月6日, 曾克林部进驻已由苏联红军解放的沈阳, 并成立以曾克林为司令员、唐凯为政委的沈阳卫戍司令部。毛泽东赴重庆后, 中共中央除继续组织部署延安及华北各地派大批干部及部队去东北。9月14日, 苏军代表贝鲁罗索夫中校飞抵延安。中共中央听取了关于东北情况的汇报, 中共高层与苏军建立直接联系, 协调双方在东北的行动。根据这些重要信息, 中共中央断然采取三大措施:一是决定成立东北中央局, 并以彭真为书记。记。东北局全权代表中央指导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及党员的活动, 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和党员必须接受其领导。二是决定调配大量干部去东北。三是向北发展, 向南防御, 发展东北我之力量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决策。此后, 中共中央又决定派罗荣桓、李富春、林彪、高岗、张闻天等去东北工作, 并且派遣大批部队和党政军干部前往东北。

二、蒋介石武装土匪, 蒋匪合流

实施武装土匪政策是八一五光复后, 美蒋反动派企图独占东北但又兵力不及的情况下, 实施的一个重要战略部署。

为了争夺东北, 早在1945年8月31日, 国民党就成立东北行营政治委员会, 任命熊式辉为行营主任, 并以国民政府名义划分东北三省为辽宁、辽北、安东、吉林、松江、合江、黑龙江、嫩江、兴安9省和哈尔滨、大连两市, 任命了9省主席和两市市长, 还派蒋经国为外交部驻东北特派员。10月26日, 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为了争夺东北, 蒋介石精心走了二步棋。第一步, 迅速派出接收大员, 但共产党军队先其到达, 先去接收大员难以实现接收东北的各地政权的企图。第二步, 乞援美国, 用飞机、军舰向东北运送军队, 可是, 仍需时日。蒋介石深感力不从心, 困难重重。经过思虑, 他决定起用散在东北的日军、伪军、伪警等, 与共产党争地盘。他认为当时东北的残余日军10余万, 共产党军队在一、二年内, 决不能消灭这20余万武装的部队, 将东北平安占领下去的。于是, 一批批国民党特务, 夹着皮包, 带着蒋委员长的委任状, 飞赴东北。东北地区的日伪残余势力、土匪摇身一变, 成为国民党军的先遣军、挺进军、地下军, 委以国民党番号, 充当争夺东北的别动队。这样, 在对日作战结束后, 就出现了蒋美勾结, 蒋伪合流, 篡夺人民胜利果实的严重局面。

日本投降后, 在东北首先组匪的是“国民党党政军东北联络部”的陈新民。相继而来的是所谓的“第一战区东北挺进军”, 活动于沈阳、本溪一带与哈尔滨附近各县。党务系统的有辽、吉、黑三省党部。吉林省党部主任委员石坚以“吉林地区先遣军”总司令名义共委编14个师, 活动于吉林、长春、蛟河、磐石、桦甸一带进行活动。“国民党东北党务专员办事处”系统, 则以主任专员罗大愚为首成立宣抚委员会, 在沈、吉、哈三地成立分会, 企图利用匪军进行组匪, 因无效果, 乃改变组织为“光复军”, 其活动地区几乎遍布东北的各地。其他如保安军、救国军等, 名目繁多, 系统庞杂, 各树一帜, 相互倾扎, 互不统一。国民党东北行营来后, 企图整编统一为“东北保安司令部”, 又派出东北几省军事宣抚特派员, 使系统更加增多。1946年1月至5月, 国民党收编土匪反动武装8万多人。

据统计, 国民党反动派在东北组织的匪伪系统就有16个之多, 有37种名目, 先后加委伪军、土匪总司令和总指挥32个, 军长33名, 师长158个。据1947年4月10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剿匪工作报告》中的统计, 1945年12月, 东北全境有土匪10万人左右。1949年6月25日, 东北公安部《关于东北三年来看公安工作报告》, 对东北的土匪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粗略统计, 东北有公开的与秘密的土匪武装约20万人。这些土匪活动范围广, 在北满的土匪有10万人以上。当时东北的土匪流窜于广阔地区, 盘踞东北半数以上县城和广大乡村山寨, 形成了遍地是匪患的严重局面。其人数, 据缴获匪伪名单材料表册号称百万, 但实际人数相差悬殊, 因为有的官多兵少或者有官无兵。姜鹏飞之98师吕海某部, 全部只有团长、联络员、秘书等5人。有的以少报多, 如第1战区东北挺进军第2纵队号称10万, 实际不足1万人。有的同时参加几个系统, 实力统计重叠, 如哈尔滨市代书记刘立权, 既是吉林先遣军师长, 又兼第一战区东北挺进军支队长, 后又为松江保安军指挥官。有的甚至自己出资, 到处钻营, 购买委任取得空头名义, 如先遣军57师补充旅旅长李兴堂, 就是以7000元买来的旅长头衔。总之, 匪伪分子为取得官位, 互相拉拢, 捏造夸大, 虚报实力者极为普遍。如曹兴武之先遣军对外号称40万, 但当国民党令他在哈尔滨集中10万人时, 仅集结了五六千人。

最新北伐战争教案 篇7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第11课

北伐战争

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

2.掌握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3.掌握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4.掌握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5.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

2.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同学们,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黄埔军校的门上有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副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下面看具体内容。

[板书]第11课 北伐战争

一、黄埔军校的成立

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课文第一段小字内容。看完后请先复述国民党一大的情况。

[学生看书]……

[学生复述]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国民党新的党纲,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大会通过的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主张。这样,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国共两党合作后,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教师讲解]国共在当时为什么要合作呢?这是由多重原因决定的。请同学们先看一组投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从材料中概括出国共合作的原因。[学生概括]华盛顿会议后,中华民族灾难更加沉重;“二〃七”惨案给中国共产党提供的教训是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单凭工人阶级无法战胜敌人;国民党符合同共产党合作的条件和愿意同共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产党合作;苏联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决定。

[教师讲解]同学们的概括已经比较全面,我想说的就是华盛顿《九国公约》后,中国又回到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帝国主义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军阀,争权夺利,又联合干涉中国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所发展的中华民族工业,战后又重新受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在帝国主义策动下,军阀混战不断,战火弥漫全国大多数省份。国内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经过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轰轰烈烈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军阀的大革命运动兴起了。

[教师过渡]国民革命运动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它的进行需要以武装力量为基础,而黄埔军校就是要为国民大革命培养军事干部。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2.黄埔军校的建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有关黄埔军校的内容。从中提炼出相关信息。

[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材料。

[教师过渡]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是北伐战争,那么,北伐战争的目的、对象、过程、结局怎样,这是我们这一节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大问题——北伐胜利进军。

[板书]

二、北伐胜利进军 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北伐胜利进军“一目”中的相关信息找出来,复述北伐胜利进军的过程。

[学生寻找]……

[学生回答]北伐从1926年开始。北伐的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北伐军总司令为蒋介石。北伐的主战场是湖南、湖北。

湖北战场的代表性战役是“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之战。北伐的路线是从湖南进入湖北,又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接着,沿江东下,直捣南京。另一路北伐军也从福建进入浙江、上海。1927年4月,又进攻张作霖的军队。

[板书]1.北伐的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2.北伐的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3.北代的主战场:湖南、湖北。

4.北伐胜利进军:①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南京 ②福建→浙江→上海。

[教师讲解]请同学们看“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我把北伐的过程讲述一下。我们先来看北伐的三个对象的情况。

同学们,北伐战争打击的目标是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国民革命军在以加伦为首的苏联军事顾问的建议下,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长驱直入,迅速消灭北洋军阀中最薄弱的一环——吴佩孚的主力,争取占据北方的张作霖和盘踞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的孙传芳两部在一段时间内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保持中立;待两湖战场取得胜利后,再引兵东向,消灭孙传芳部;最后北上解决实力最强的张作霖部。

根据这个战略方针,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一部和第四军叶挺独立团等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援助正被吴佩孚部击败而退守湖南衡阳的第八军“唐生智部”。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先后攻占株洲、醴陵等地,长沙守敌闻讯弃城逃跑。湖南工团联合会组织工人维持秩序,收缴溃散敌军的枪械,迎接北伐军。7月11日,北伐军进入长沙。8月中旬,北伐军总司令部迁往长沙,开始两湖战场的第二阶段。这时,集中到湖南的北伐军分成左、中、右三路,东路监视江西之敌,西路封锁长江上游,中路直趋武汉。中路军于8月中下旬连克平江、岳州等地,接着进入湖北。这时正在北方指挥直军同国民军作战的吴佩孚星夜南下,命令2万多主力部队死守“汀泗桥”。“汀泗桥”是粤汉路上的军事要隘,三面环水,一面高山矗立,易守难攻。8月27日,独立团在当地农民的带领下,穿过高山抄小路绕到敌人背后,出其不意地发起猛冲,突破了敌人的阵地。北伐军其他部队一起猛攻,敌人仓皇溃退。北伐军占领了“汀泗桥”。接着,独立团发扬猛打猛冲猛追的精神,很快占领咸宁城,并在其他部队配合下,于8月30日攻占了鄂南另一战略要地贺胜桥,打开了通往武汉的大门。这时,吴佩孚退守武汉,沿城挖掘战壕,在高地构筑炮兵阵地,表示“城存与存,城亡与亡。”9月初,北伐军总攻武汉三镇。汉阳兵工厂工人举行罢工。9月6日,北伐军攻克汉阳,7日占汉口,吴佩孚逃往郑州,10日占武昌,歼敌2万,两湖战场取得决定性胜利,叶挺独立团及其所在的第四军屡立战功,被称为“铁军”。

当北伐军在两湖战场取得重大胜利后,原来抱中立态度的孙传芳改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变态度,在8月底派重兵从江西向两湖侧翼进攻,企图拆断北伐军后路。9月间,原来担负监视孙部任务的国民革命军第二、三、六军和第一军一师进入江西作战,一度占领南昌。孙传芳调集主力猛烈反扑,重新夺回南昌,使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第一军第一师遭受惨重损失。于是,第四军、第七军先后转入江西,汇合其他各军,于11月初在南浔铁路一带发动猛烈进攻,终于歼灭孙传芳部主力,占领九江、南昌。江西战局根本改观。原来留驻粤闽边境的第一军两个师也乘势向福建发动进攻,在12月下旬不战而下福州。冯玉祥在五原誓师,挥戈南下,控制陕西、甘肃等省。

这样,国民军誓师北伐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取得了惊人的进展:到1926年底,已先后歼灭吴佩孚、孙传芳两部主力,控制了江苏、浙江、安徽以外的南部各省。冯玉祥部也控制了西北地区,准备东出潼关,响应北伐军。北伐战争胜利大局已定。1927年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了武汉。

[教师过渡]同学们,只有半年时间,北伐军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为什么在短期内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呢?下面,我们来对此作一个分析。

[板书]5.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师引导]同学们,从上面材料中,我们看到了工农运动的发展状况。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请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小结]北伐战争的进行有力地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工农运动的发展又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由此看来,工农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群众的大力支援应是北伐胜利进军的一个原因。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总结一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大致说来也就是这些,一是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二是国共两党齐心协力;三是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五是军阀之间的矛盾削弱了他们的力量。

[板书]①“北伐”方针正确 ②两党齐心协力 ③将士浴血奋战 ④工农大力支援 ⑤军阀内部矛盾

[教师过渡]在北伐胜利进军的同时,南方革命阵营的分裂趋势也在不断增加。1926年11月北伐军在江西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后,这种趋势日趋明朗并最终导致了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生。

[板书]

三、国民革命的失败

1.“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发生

[教师讲述]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准备把国民政府迁往武汉之机,蒋突然提出要把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迁到北伐军总司令部大本营所在地南昌,以便置于他的控制之下。1927年2月21日,他在南昌总部的讲演公开反共,并开始镇压工农革命力量。3月6日,他使国民革命军驻赣新一师诱杀赣州总工会委员长、江西省总工会副委员长、共产党员陈赞贤。16日,他从南昌到九江,指使“青红帮”流氓捣毁左派占优势的国民党九江市党部和九江总工会,在市党部打死3人,在总工会打死1人,打伤6人。23日,他指使暴徒在安庆捣毁国民党左派领导的安徽省党部和总工会、农民协会,并打伤多人。事实表明,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蒋介石右派集团的公开叛变只是时间问题了。

4月12日,蒋介石突然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当天凌晨,早就做好准备的大批“青红帮”武装流氓从租界冲出,向分驻上海总工会等处的工人纠察队发动突然袭击。工人纠察队立刻奋起抵抗。这时,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开来,声称进行调解,将武装流氓的枪械先行收缴。工人纠察队轻信了他们的欺骗,打开了大门,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被强迫缴械。一部分工人纠察队员进行抵抗,但因众寡悬殊,遭到失败。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人汪寿华已在前一天被杜月笙骗去,遭到秘密杀害。13日上午,上海工人和市民召开十万人的群众大会,会后整队游行,要求释放被捕工友,交还纠察队被缴枪械。队伍进行到宝山路时,第二十六军突然从埋伏处冲出,用枪向密集的人扫射,当场打死一百多人,受伤者不计其数。课本上有一组数字是几天之内,三百多人被杀,五百多人被捕,五千多人失踪。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同学们,继上海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相继以“清党”为名,大规模搜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单广东一地,被捕杀的就达二千多人。同时,阎锡山在山西,刘湘在四川也纷纷举行“清党”,并表示拥护南京政府。与此同时,北方的奉系军阀张作霖也捕杀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李大钊就是在这时被杀害的。大革命受到了严重挫折。

同年7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并提出了“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血腥大屠杀。这就是“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的大革命失败了。

那么,这次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板书]2.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师引导]同学们,“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发生,标志着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从咱们课本上所提供的图片“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可以看出,国共关系已经完全破裂。下面,我们根据一些材料来分析一下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及我们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分析一下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简单地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从客观上来看,一是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它们联合起来绞杀中国革命;二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采取突然袭击。从主观上来看,一是年幼的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二是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对蒋介石、汪精卫篡夺革命领导权的活动一再妥协退让,使党在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教师过渡]同学们,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同年4月18日,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那么,南京国民政府代表着哪一个阶级的利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的局势怎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前景怎样?下面我们就来看具体内容。

[板书]

四、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把本目中的一些知识要点找出来。[学生看书]……

[学生回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4月;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后来统治了全国。

[教师强调]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之后,中国大地上存在着三个并立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下半年,宁汉合流,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北伐,张作霖退往东北,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旧军阀在北伐中被打垮,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新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直到1949年解放战争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

●板书设计

第11课 北伐战争

一、黄埔军校的成立

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2.黄埔军校的建立

二、北伐的胜利进军

1.北伐的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的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北伐的主战场:湖南、湖北

4.北伐胜利进军:①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南京;②福建→浙齐市富区

洪河学校

孙跃威

初二历史

江→上海

三、国民革命的失败

1.“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发生

客观2.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主观

上一篇:财务室岗位职责下一篇:护理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