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篇1

本节课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热力环流部分”。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所以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2、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通过读热力环流图,让学生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二、教法分析

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三、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了解比较薄弱,对自然地理事物仅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构建。

2、学法

观察法;讨论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盆中的热水水汽向上升和冰箱冷气向下沉,并让学生观察壁式空调、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提出问题: 冷空调和暖气片的安装位置有何不同?为什么?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版块一:介绍有关气压的基础知识

1、讲解气压概念

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以百帕(hPa)为单位。

2、读图析图,感性认知

让学生观察课件图片,同一地区,近地面和3000米高空气压的不同,总结出结论一: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版块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情境导疑,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等压面图: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受热均匀,等压面与地面平行。(引出等压面的定义)

让学生观看视频中的实验,封闭的玻璃箱里一碗热水和一碗冰会发生什么气流流动现象,并让学生试着动手画出气流的运动方向。(由此引出热力环流的知识)

2、课件展示,原理分析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面受热不均时产生的空气流动,同时对等压面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自学课本第30页和图2.3 热力环流的形成。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太阳辐射)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冷热不均)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气压差异)老师通过板书展示热力环流流程图,加强学生知识的系统性。

3、读图分析,深化理解

学生观察课件图片,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① B、C、B′、C′气压大小的排列; ②近地面低压和高压的分布; ③ 等压面弯曲的规律。(本节难点,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由此得出以下结论:(通过课件,老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该问题)结论二:高压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

结论三:一般而言,近地面热低压,冷高压 结论四:等压面高压向上凸,低压向下凹。结论五: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正好相反。

版块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生活中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和城市热岛效应

1、海陆风

(学生观察白板图片)思考 :在海边拍照时,要怎么站位才能拍出更好的效果? 运用课件和海陆热力状况,结合第30页的活动,学生思考并能画出白天和晚上海边的热力环流图。显示歌曲:《军港之夜》歌词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 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 睡梦中露出幸福的微笑

海风你轻轻地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 „„

„„

提出问题:这几句歌词中的风向与自然现象有所不同,你知道有什么不同吗?

2、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学生观察白板图片:城市景观图和城郊热力环流图 小组合作探究:绿化带和工业区该建在什么地方?

(三)课堂总结:

一、气压和等压面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应用: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

(四)课堂练习:

图中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近地面何处是高压区?_________; 何处是低压区?_______。

(2)在图中画箭头完成热力环流。(3)A、B、C三点都位于北半球同一条纬线,此时若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则A点处在__________(陆地或海洋)。

(五)课后延伸:

①材料一 :四川盆地地区的夜雨量占总降水量的60%—70%; ②材料二:夜雨寄北——李商隐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分析巴山多夜雨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一、气压和等压面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应用: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中牟二高

张慧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篇2

一、全局性教学地位的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内容, 位于教材中的第一章节“行星地球”的四节中的第二节, 属于一个衔接环节。主要的教学目标为: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通过对各种资料的观察以及课前室外的观测, 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等。本节教学重要教学难点为太阳活动 (黑子和耀斑) 对地球的影响。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可以自主的通过预习、查阅资料、寻求教师的帮助等形式进行深入的学习行为。此节教学内容作为高中生进入到高中学习生活后的第二课时, 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进而树立自我的地理思维。而在此节学习活动前, 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宇宙中的地球”的相关内容, 对于地理教材中的太阳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 为地理教师的新知识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并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此, 此内容不仅是地理教材中“行星地球”这一章节中的基础内容, 同时也是起到衔接新旧知识的作用。

二、具体教学内容的结构框架分析

(一) 内容组织结构分析

(1) 地理知识内在隐含的知识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节内容, 主要是以“为地球供应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为主要知识框架。在教材引言中就运用图片来进行描述, 从生活、具体生产活动中的具体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太阳辐射为地球为其供应出的相关能量。并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进行扩展其实际案例, 来进一步论述其他地理知识。通过学生的讨论学习, 进而全面掌握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差异的相关学习内容。于此同时, 地理教材中还涉及到了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 以此作为实际学习材料让班级中学生观察分析太阳黑子数变化的活动, 进而充分的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内相关知识。

(2) 地理学习能力框架

当前阶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种。地理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将其进行有效的融合, 并结合教材中的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一学习知识, 进行深化学生的学习印象, 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的查阅学习资料, 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其的认知, 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思维能力。人教版教材中运用两种实际案例进行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这一做法不仅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合作学习意识以及知识转换能力, 学生同时也在实际学习活动中, 通过有效的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 全面的掌握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相关知识, 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

(二) 内容表述结构分析

(1) 叙述性质的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叙述性课文, 作为构建地理教材整体脉络的基础内容, 不仅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中的教学依据, 同时也是对地理相关专业理论、地理知识潜在规律以及地理原理等知识的具体文字表述, 具体表现为教学课文及图表型教学资料等。在进行教学“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一课时, 教材正文中描述了当前阶段中太阳的主要成分、温度以及太阳辐射的地理界定等, 其叙述语言十分简洁易懂, 并通过配合相关的图片教学资源, 充分的进行阐述了其内容。教师在进行讲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主要影响这一内容时, 需要进行合理的运用叙述性课文的教学内容, 进行梳理其中潜在的学习规律, 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学生在此种教学环境中学习, 不仅不会产生学习厌倦情绪, 同时极大的树立了自我的学习信心, 进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 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

实践性质的教学内容作为当前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新课改实施下的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求。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此节课程中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设置相关实践活动来进行全方位的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通过教师合理的应用此内容, 不断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进而高效的达成课堂学习任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的简单分析,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此教材内容的编制是严格遵循新课改教学要求, 并充分结合了当前高中地理教师与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实际需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材, 不仅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还可以更加凸显出教学的重点侧重点, 进而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摘要:文中主要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作为实际案例, 进行深入的解析此节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教学地位、具体教学内容的结构框架。此举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掌握其教学内容, 同时进一步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参考文献

[1]白雪, 宋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分析[J].学周刊, 2014.16:80-8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篇3

【关键字】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分析;教学

作为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热力环流教学效果直接地影响学生地理知识学习,诸如,季风、大气运动、气压带等等。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中最为基础、最为简单的运动形式,在全球性大气环流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对分析大气运动以及气候特征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热力环流,实际上就是由于大气受热不均匀造成的,由于气压空间分布存在着差异性而产生大气运动,气压变化对掌握热力环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分析

由于高中地理教材版本较多,不同版本教材对于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分析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强调热力环流在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地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大气压力的产生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特别是静止大气中,单位面积所承担的空气柱压力也就是所谓的气压。在一定面积,空气质量以及重力加速度等都会直接地影响气压,随着纬度以及高度等发生变化,那么重力加速度也发生了变化,气压值也存在着差异。在同一个地区,随着高度变化,重力加速度也发生变化。在热力作用下,气温升高使得空气受热、膨胀,空气不断上升,在某一个高度上就会增加空气质量,当气压升高并且比四周气压高,那么空气就会向四周溢出。结合质量守恒定律相关原理,由于上方气息扩散使得近地面气压不断降低,这样就能够形成低压;温度降低时,那么空气也会下沉,空气质量降低,那么上方空气则会聚拢,气压升高,形成了高压。总之,由于空气上升以及空气下沉等引起热力作用,在某一高度气压降低或者是升高都可能造成高空空气流入、流出,造成空气柱质量方面的增加、减小,地面气压则会升高、降低。

二、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学对策

1.复习相关知识点。在进行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概念以及气压影响因素等直接地影响到实际的学习效果,由于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关于气压的相关观念,学生大多是在初中阶段进行简单了解,但是却并没有深入掌握气压概念以及气压变化实质。在开展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补充关于气压的相关概念以及影响因素等,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坚持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循序渐进。热力环流作为大气运动活动,是属于理想状态下的设想,主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所造成的,属于空气环流。教师可以结合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来进行讲解,当地面受热均匀时,那么大气不会出现运动;当地面受热不均时,那么就会出现封闭循环系统,也就是热力环流。教师可以结合质量守恒、气压等相关知识点来引导学生分析地面气压变化,最后能够明确热力环流。

3.做好热力环流的总结概括工作。当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的初步认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实践,结合自身对于热力环流的理解来画热力环流过程图,进而总结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有效概括热力环流相关知识点:当地面出现受热不均匀时,那么空气会出现垂直运动,高空中的同一个平面会出现高压与低压的差异,这样就会出现空气水平运动,促使近地面渐渐出现高压和低压的差异,进而出现空气水平运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能够提升学生对于热力环流知识点的总结能力以及概括能力,删繁就简,加深学生热力环流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理性认识能力。

4.结合具体案例来加深对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理解。教师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诸如,局地环流、三圈环流等等,在山区暴雨产生原因的阐释过程中,可以借助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原理来进行解释,午后的山坡温度不断升高,那么空气受热之后则会产生上升气流,水汽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则会凝结,进而产生降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使得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原理与学生生活相关联,进而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点,提升学生地理知识现实应用能力,同时为之后的地理知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热力环流知识属于原理性知识,抽象性以及理论性非常强,教师不仅需要考虑到学生想象能力,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处理气温、高度以及气压等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提升学生理性认识,提升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教学效率。作为理想型大气环流状态,热力环流教学不仅是教学的重点,还是教学的难点。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明确自身肩负的重要责任,准确地把握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点,构建完善地理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网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相关知识点来促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形成原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为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旭升,陈智文.高中地理“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分析及教学建议[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4):35-36.

[2]薛静.关于“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探讨——教学设计(二)[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6):46-49.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篇4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团和锋的概念与分类;能判断出冷锋和暖锋。

(2)理解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的特点。

(3)理解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过程、气流运动特点以及规律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的原因。

(2)通过读图对比分析冷锋和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认知水平。

课前预习

一、锋面系统

1.什么是气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团

温度

湿度

密度

冷气团

暖气团

2.锋面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锋面结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锋面附近天气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锋面的分类(连线)

冷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

暖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准静止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锋

6.比较冷锋和暖锋的特点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分类

冷锋

暖锋

概念

锋面符号

暖气团上升状况

降水位置

天气特征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1.低压、高压与气旋、反气旋的区别

2.气旋与反气旋比较

气流状况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气流

水平方向

垂直方向

天气状况

我国典型的天气

下列天气或气候是何种天气系统造成的(连线)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    准静止锋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冷锋

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

暖锋

北方秋季“秋高气爽”

气旋

北方夏季的暴雨

反气旋

东南沿海的台风

课堂探究

一、锋与天气

冷锋和暖锋的判断方法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1](1)下列表示暖锋过境气压变化曲线是()

A.A

B.B

C.C

D.D

(2)下列表示冷锋天气的示意图是()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动手画一画南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示意图

[典型例题2]

读“天气系统示意图”,完成(1)~(3)题。

(1)从该天气系统所处半球和气压分布看,它属于()

A.北半球高气压

B.北半球低气压

C.南半球高气压

D.南半球低气压

(2)若该天气系统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我国的天气为()

A.伏旱天气

B.梅雨天气

C.出现台风

D.寒冷天气

(3)当该天气系统位于上海正东方向海面时,上海市吹()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三、锋面气旋

锋面气旋:是活跃在温带中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又称为“温带低气压”或“温带气旋”。锋面气旋是不同于热带气旋的一种冷心系统,其出现伴随着锋面,尺度一般较热带气旋更大,可达几百乃至数千千米。

(1)思考:有锋面反气旋吗?为什么?

(2)锋面气旋图的判读(以北半球为例)

①此时A、B、C、D四地各吹什么风?

②图中A、B、C、D四地中,目前在冷气团控制下的是    ,在暖气团控制下的是。

③A、B、C、D四点中可能有降水的是。

④未来几天内B、D天气会如何变化?

[典型例题3]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天气系统位于    半球(“南”“北”)。

(2)该系统属于    气压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来说属于。

(3)B地目前在    气团控制下,不久将经历    天气过程。

(4)在A、B、C、D四个区域中,目前以    区域降水为主。

课堂练习

读“某地四种不同天气系统过境前后气压变化示意图”,完成1~3题。

1.关于四种天气系统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暖锋过境

B.乙是低压过境

C.丙是冷锋过境

D.丁是高压过境

2.在图中②时段中,天气以晴好为主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四种天气系统与其影响下可能出现的天气现象的组合正确的是()

A.甲——寒潮

B.乙——长江流域的伏旱

C.丙——台风

D.丁——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天气

4.读“北京至乌兰巴托地区之间的冬春季节某日的锋面活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为    锋面,其冷气团的源地在。

(2)在这类锋面影响下,冬季常有       等灾害。

(3)如此时为北京时间12点的状况,且锋面平均时速为60千米,则锋面到达北京的时间约为几时?请预报未来24小时内北京的基本天气情况。

参考答案

难点突破

(1)没有锋面反气旋。反气旋,高压脊处的气流是向两侧辐散的,不可能形成锋。

(2)(1)A:西北风;B:西南风;C:西南风;D:东南风(2)A、D B、C(3)A D(4)B地:会出现阴雨天、大风,降温;D地:会出现连续性的降水,升温。

[典型例题3](1)北(2)低 气旋(3)暖 冷锋(4)A、C

课堂练习

1.C 2.B 3.B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当然,自然科学和哲学总是相通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本章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时,选择了学生熟知的图片和例子,以及精选的视频材料来演示,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以更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原理。

而今天要讲的第一节,是本章的总论,全面剖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类。从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及地表形态的影响等方面阐述内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实例具体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从发生条件、能量来源和作用方式等方面阐述外力作用,运用学生熟知的例子说明不同方式的外力作用彼此之间的关联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从两个层次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第一个层次:每一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其牵涉的内、外力作用。第二个层次:各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地壳物质循环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促使的、内力作用产生了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成了地表的基本格局,而外力作用则总是减小地表形态的高低起伏。按照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原因的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是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就没有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是举例加以分析。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内外力和表现形式,内外力的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且要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能力目标:重在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并且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内外力作用以及二者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能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方法:

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讨论法;

二是结合课本的探究与活动,加深对地壳运动特征的理解;

三是结合景观图片以及视频材料分析地貌的成因,注重学生观察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首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就选择了一个视频材料,喜马拉雅山的形成。通过这个三维模拟动画,让学生看出:地表形态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而是经历了漫长时间,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这种促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力量,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生在动态的感知中,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运用视频材料,生动、形象和直观,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补充地质作用的概念,为学生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而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时,请学生阅读教材和案例,提出思考问题: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

3、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这主要是想培养学生看书看图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事实证明,效果确实不错。对比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印度尼西亚地震引起海啸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显示印度尼西亚亚齐省海啸前后的地表形态变化的卫星图片),说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

接下来,让学生分析两个案例,分析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第一个,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学生可以总结出,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

另外一个案例,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让学生认识:这里的地壳运动应该属于垂直运动;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的特征。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使知识变的鲜活、有趣。

然后教师总结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相对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同时多媒体显示喜马拉雅山褶皱山系的图片),相反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同时多媒体显示东非裂谷带与大西洋的卫星图片)。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的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在这里以东非裂谷带的形成为例说明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相互关系。

最后采用多媒体打出比较表,把地壳运动的这两种形式进行一下比较,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在介绍外力作用的时候,也采用同样的分析思路,先是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介绍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时,借助视频文件来进行说明,看一看温度是如何使岩石风化的。学生观察之后,很容易可以理解,刚才观看的这个过程,白天,当岩石外面受热膨胀时,好比一个瘦人穿了件大衣服,没有什么影响;夜晚,当岩石外面冷却收缩而内部膨胀时,就好比一个胖子穿了件小衣服,衣服必然要破裂,所以坚硬的岩石也就崩踏破碎成了小岩块。这样,就把原本非常抽象的内容很顺利的理解了。通过视频文件帮助突破难点。

在介绍侵蚀作用的时候,重点说明流水的作用。流水的作用强大而普遍,流水侵蚀使地表变的崎岖。在这里,关键是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这里他们就可以讲出,下雨的时候,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雨水会把地表的泥沙带走,下切冲出一条条小的沟壑;如果雨水越积越多,就会沿着小的沟壑流走,带走的泥沙也就更多,慢慢的沟谷不断发育,不断加宽加深,小沟变大沟,就形成了崎岖的地表形态。

接着,我就补充说明瀑布、峡谷就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多媒体显示瀑布、峡谷形成原理的图片说明)。我国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就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加上地表植被破坏,流水侵蚀严重,所以形成了这样的结果(同时多媒体显示黄土高原地表形态图)。

长江三峡,两岸峭壁林立,可能大家会认为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其实也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流水不断下切侵蚀,使河床越来越低,就形成了三峡现在的地貌(多媒体显示长江三峡高山峡谷景观)。

像流水对于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这种破坏作用就叫做侵蚀作用,当然这种作用不只来源于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也都有侵蚀作用。

用多媒体给学生显示风蚀蘑菇、冰斗或角峰、海蚀陡崖等地貌景观片。

然后启发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学会分析这些常见的地表形态分别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

最后介绍搬运作用及堆积作用。这里要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的崇明岛,是中国的第三大岛,就是因为长江每年输送了大量泥沙过来,慢慢的堆积所形成。因为这部分内容学生不是很清楚,并且课堂时间有限,而后面的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还将详细说明流水的堆积作用,所以我直接简略讲解:平原河流的入海口,往往形成了三角洲和冲击平原。而在山区河流的出山口,河流由山区流入平原,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而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了堆积地貌——新月型沙丘。在沙漠中有大量的沙丘,这些沙丘在风力作用下会成为流动沙丘,当风在搬运途中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便导致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这是沙漠地区基本的地表形态。另外,细小的粉沙尘土,被风携带到更远的地方才沉落,因而在沙漠的边缘地带常形成黄土堆积,如我国的黄土高原。

各种外力作用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介绍完之后,启发提问学生: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四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在学生们讨论后,让他们派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全的话,让其他学生补充,然后,可以显示投影片: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总结:风化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的产物又为搬运沉积提供了条件,其中侵蚀和堆积作用是是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作用形式。所以外力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紧密相连的,又是互为条件的;正是在它们长期缓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态。

用多媒体给学生显示各种地貌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对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进行归纳总结。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的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要注意说明的是,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他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结合在一起,一般来说,内力作用起主导作用。此段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应以综合的观念看待地表形态,让学生认识到,今天所见的地表形态,均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地表一直处于不断变化运动之中。

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内外力的比较表。让大家从对比的角度来更好的理解一下内外力作用,所以达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里,教师进行一个总结过渡:内外力作用共同对地表形态进行塑造,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由此引入地壳物质循环的教学。

先让学生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同时思考,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分别和哪些内、外力作用有关?

然后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出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并且找出形成原因。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回答:岩浆岩主要是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的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地表被侵蚀的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是外力作用。变质岩是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这样,岩石圈的物质就处于永不停止的循环转化之中。

然后,指导学生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示意图》,既加深他们的理解,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水平运动 地壳运动 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表形态 风化 外力作用 侵蚀 搬运 堆积 堆积地貌 风蚀地貌 侵蚀地貌 垂直运动 熔岩流地貌或火山 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地壳物质循环

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本节内容进行一个总结: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思考的问题。

教学评价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新理念,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他们的实际接受水平来设计整个的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方式多样化;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借助视频的虚拟实境、图片等可视材料,帮学生突破时空阻碍;多媒体的有机结合、综合运用,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案例分析,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探究地理规律、并指导实践,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4.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初步了解怎样进行工业的区位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本地实际,以广州钢铁厂为例进行案例教学,并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软件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 2.联系实际理解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

二、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

三、教学难点工业联系和集聚现象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课件出示工业城市图)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集聚则形成了工业地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来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一)工业联系

1.生产上的联系:有投入——产出的关系(课件教学)

工业生产的过程复杂,工序繁多,往往需要经过多家工厂的加工才能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因此,在这些工厂之间就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这两家工厂之间就形成了工序上的工业联系。2.非生产上的联系:如地理空间上的联系(课件教学)

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形成了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建立在这种工业联系基础上的。

(二)工业集聚[来源:Z+(课件教学)xx+k.Com] 1.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2.工业集聚可获得效应:

(1)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2)工业集聚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例如,为了充分利用运输设备,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集聚;为了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减少能源成本,耗电最大的冶金工业,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聚等等。案例2:通过这个案例,完成活动

活动:1.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涉及哪些不同类型的工业联系? 点拨:惠州音响整机生产厂与周围音响零件专业生产厂集聚属于专业化的工业联系。

2.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有哪些优势? 点拨:可以加强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3.根据惠州音响零件的来源百分比,说明惠州音响零件供应厂家的地域分布有什么规律。

点拨:距离递减规律,距离惠州音响整机组装厂越近的地区零件来源所占比例越高。[来源:学科网]

(三)工业地域(课件教学)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工业地域: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之为工业地域。1.工业地域形成的两种情况 ⑴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⑵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如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①把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密切的工厂布局在一起。②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形成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建成的。

2.两类不同性质的工业地域

课堂活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工业地域按其发育程度划分,各有哪些工业部门,其发展状况如何,然后填写表格:(表格中的内容可分组让学生先自行填写,然后,老师给予分析、讲解,并将标准内容用投影仪依次展示出来,供同学们学习使用)

两种工业地域的比较

工业部门 发展条件 区域特点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区域 面粉厂、制糖厂、糕点厂、糖果厂 经济较落后,受资金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只有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初步 的加工工业

面积较小,发育程度较低,工业发展势力较小 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区域 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工业 工业的生产过程复杂,协作工厂多,工厂设备大,管线长,占地多 面积广,发育程度高,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众多,往往形成工业

城市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一)工业的分散(课件教学)工业分散的两个主要原因:

1.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厂之间并不要求工业集聚。如: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之间,可以相距较远。

2.有些生产企业所需要的零件也不可能在同一地区生产,这就形成了工业分散现象。

如: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也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甚至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如美国福特汽车的生产网络)

工业分散的结果及意义:跨地区、跨国网企业趋向全球化;企业趋向中小型→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

[来源:学科网]跨地区、跨国网企业趋向全球化;企业趋向中小型。→→

(二)工业地域联系(课件教学)

工业地域联系的两种常见方式:

1.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为工业的地域联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更使工业的地域联系如虎添翼。今天,一个跨国企业可以把它的研究开发部、加工基地、销售总部分设在世界各地,但是这些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像在—座办公楼里—样方便。课堂练习(课件出示)课堂小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篇7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的写作语体由口语变为书面语。本课以一篇有着各种常见问题的学生作文入手, 引导学生们换位思考, 从读者的角度, 依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给作文评定分数, 在此过程中逐步发现影响作文得分的因素, 并进行修改。影响作文得分的因素依次为:书写、字数、段落划分、要点、时态、标点、语言性错误 (如单词拼写、单词形式、短语、句式等) 。针对改后的没有错误的文章, 再引导学生发现并练习写出五档作文的方法:即运用高级词汇或短语、高级句式以及连接词。学生利用高级表达法把这篇文章改为一篇五档作文。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一直处于探索、体会、发现的状态。高中英语新课标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应该形成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 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通过利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学生可以在课堂中体验高考对他们的写作要求, 从而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 是学生语言输出的重要体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 略教育学 院资深教 授Swain提出的“可 理解输出” (Comprehensible Output) 假设认为, 包括写在内的语言产出性运用有助于学习者检验目的语的句法结构和词语的使用, 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 有效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语言运用 (Using Language) 中的写作环节能够检验学生对单元话题的了解程度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高考中, 写作占25分之多, 足以说明写作的重要性。另外, 本单元的话题是关于伟大女性的,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完成情感升华, 认识到女性的贡献, 从而激起自己贡献他人的崇高理想。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英语写作的经验不够丰富, 见到一个写作题目, 打不开思路, 不知从何入手, 从而造成写作内容枯燥, 匮乏;写作时使用简单句过多, 主语单一, 对一些高级表达方式的使用尚不习惯。本次写作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使用高级表达方法, 从而完成由口语到书面语的转化。高中生正处于心理、人格各方面成长的阶段, 写作任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 应该发掘出写作任务背后的深层寓意及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

1. 通过使用高级表达方法完成从口语到书面语体的表达, 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让学生通过体验来感受从普通文章提升到高级文章的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林巧稚乐观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 (尤其是女学生) 的自信心、事业心和责任感, 从而塑造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指导学生运用实用的方法描写人物。

2. 情感教育。高中生正处于心理、人格各方面成长的阶段, 对于写作任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 应该发掘出写作任务背后的深层寓意, 及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次写作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更为让学生学习林巧稚心系人民, 忘我工作的精神, 倡导学生向她学习。

教学难点:

1. 学生的英语写作经验不够丰富, 见到一个写作题目, 打不开思路, 不知从何入手, 从而导致写作内容枯燥, 匮乏。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正确分析写作背景材料, 拓展其写作思路。本课中, 教师将从本单元Using Language的复习入手, 引导学生写关于林巧稚的文章。学生在谈论熟悉的人时会感到有话可说。

2.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写的语体由口语变为书面语。现阶段的高中生写作时使用简单句过多, 主语单一, 对一些高级的表达方式的使用尚不习惯。本次写作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使用高级表达方法, 从而完成由口语到书面语的转化。这节课以一篇有着各种常见问题的学生作文入手, 引导学生们换位思考, 从读者的角度依据作文评分标准给作文评定分数。在此过程中, 学生能够逐步发现影响作文得分的因素并进行修改, 依次为: 书写、字数、段落划分、要点、时态、标点、语言性错误 (如单词拼写、单词形式、短语、句式等) 。针对改后的没有错误的文章, 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并练习写出五档作文的方法:即, 运用高级词汇或短语、高级句式以及连接词。学生利用高级表达法把这篇文章改为一篇五档作文。

3. 课堂教学内容与高考要求相结合。全国英语高考题 (新课标卷) 中写作占25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高考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培养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复习

要求学生利用上节课的知识来填空。

Name: Lin Qiaozhi

Profession: ______________

Life time _______________

Achievemen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本步骤一方面帮助学生回忆已学的关于林巧稚的信息, 另一方面也是本节课作文谈论的话题, 起到引入教学内容的作用。

步骤2:评价作文

(一) 根据步骤一内容, 展示给学生一篇写作题目。

三八国际妇女节要到了, 你们学校将进行“伟大女性展”活动。现面向全校学生征稿, 介绍并歌颂伟大女性的贡献。请你依据以下要点写一篇关于林巧稚的文章。

要点:

注意 : 1. 词数100左右;

2. 可以适当增加细节, 以使行文连贯。

展示给学生高考评分标准 :

1. 总分25分, 5个档次。

2. 根据文章内容和语言初步定其档次。

3. 词数 <80或词数 >120的减2分。

4. 内容要点, 应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以及上下文的连贯性。

5. 拼写与标点符号, 视其对交际的影响程度予以考虑。

6. 书写较差影响交际, 降低一个档次。

展示三篇写作作品, 引导学生从评分老师的角度来分别评价作文, 并总结影响文章得分的因素 :

书写极差, 完全无法辨认。——0分

书写工整, 但是有多处语言表达错误, 未分段, 标点使用不规范。——15-17分

书写工整, 但是只运用了简单句式。——20分以下

影响文章得分的因素:

(1) 印象分: ①书写②段落③词数

(2) 内容分: ①标点②语言错误③时态④要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写出高分作文, 并向学生展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五档作文的评分标准 :

第五档要求 : (21-25分)

1. 书写规范, 卷面整洁, 字数适当, 结构清晰, 层次分明, 格式完整。

2. 覆盖了所有内容要点, 时态正确。

3. 正确应用了较多的语法结构, 高级词汇及丰富的句式。

4. 有效地使用了语句间的连接成分, 使全文结构紧凑。完全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

设计意图:本步骤中, 学生将逐渐发现作文得分的影响因素, 从而在写作时避免一些常见问题。学生在评判这几篇文章的同时, 也能更多地了解林巧稚的贡献。本步骤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林巧稚精神的热情。

步骤3:如何使得你的作文完美

通过3组句式的转化练习, 让学生亲身体会写作中从口语到书面语的提升, 并总结出完善作文的方法:1.运用高级词汇或短语;2. 运用高级句式 (a. 名词性从句b. 定语从句c. 状语从句d. 非谓语动词等e. 强调句f. 虚拟语气g. 倒装h. 语态) ;3. 运用连接词。

1) We all think he is a great man.

We all think highly of him.

2) Suddenly I thought out a good idea.

A good idea occurred to/struck me.

3) He knows a lot about foreign literature.

He has a good knowledge of foreign literature.

* Advanced words or phrases

Group 2

1) The little girl knows so many things. It surpriseshim.

① The little girl knows so many things that itsurprises him.

② So many things does the girl know that itsurprises him.

③ The little girl knows so many things, whichsurprises him.

④ It surprises him that the little girl knows somany things.

⑤ What surprises him is that the little girl knowsso many things.

2) The young man heard the bad news. Hecouldn’t help crying.

①Hearing the bad news, the young man couldn’thelp crying.

② On hearing the bad news, the young mancouldn’t help crying.

③ The moment/As soon as he heard the badnews, the young man couldn’t help crying.

3) He fell asleep. The door was open.

He fell asleep with the door open.

*Advanced sentences

A. Clauses

a. Noun clause (名词性从句)

b. Attributive clause (定语从句)

c. Adverbial clause (状语从句)

B. Structures: a. doing b. done

c. to do d. with …

C. Emphasis (强调句)

D. Subjunctive Mood (虚拟语气)

E. Inversion (倒装)

G. Voices ( 语态 )

Group 3

1 ) A s i s k n o w n t o a l l , c a r s h a v e b e c o m ea popular means of transport, bringing greatconvenience to our life. They have also caused someproblems such as air pollution and traffi c jams.

As is known to all, cars have become a popularmeans of transport, bringing great convenience to ourlife. However, they have also caused some problemssuch as air pollution and traffi c jams.

* Transitional words

A. 表递进关系的:moreover, besides, in addition, what’s more, furthermore, what’s worse, to makematters worse…

B. 表转折关系:however, on the contrary, though, but…

C. 表列举:fi rstly, secondly…, last but not least…, for one thing…for another…

D. 表总结:on the whole, in short, all in all, in general, in a word, in brief…

设计意图 : 本步骤中, 学生将发现把普通的简单句变换为高级句式的方法, 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步骤4:练习运用——修改文章

要求学生利用高级词汇或短语, 高级句式和连接词修改步骤二中的第三篇文章, 使之提升为五档作文。以第二句话为例, 共同体会如何从简单的口语式句型提升到高级的书面语句式。

E.g.: She wrote a book. In the book she taughtwomen in the countryside to keep babies clean andhealthy.

Possible versions:

① Writing a book, she taught women in thecountryside to keep babies clean and healthy.

② She wrote a book in which she taught womenin the countryside to keep babies clean and healthy.

③ She wrote a book so that she could teachwomen in the countryside to keep babies clean andhealthy.

④ It was in the book she wrote that she taughtwomen in the countryside to keep babies clean andhealthy.

修改后的文章为:

Lin Qiaozhi, born in 1901 in Xiamen, Fujianprovince, was a specialist in women’s diseases.

Lin Qiaozhi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and gota doctor’s degree in 1929. She devoted herself toimproving Chinese women medical conditions andreducing the death rate of having babies. She wrotea book in which she taught women in the countrysideto keep babies clean and healthy. She didn’t getmarried throughout her life. However, with her help, about 50, 000 babies were delivered. In 1983, thegreat doctor died, leaving behind a lot of medicalexperience.

People all think highly of her. Her devotion andselfl essness encourage us to carry on her work.

提醒学生从整片文章大局出发, 再做细微调整。

Lin Qiaozhi, born in 1901 in Xiamen, Fujianprovince, was a specialist in women’s diseases.

After she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and gota doctor’s degree in 1929, Lin devoted herself toimproving Chinese women medical conditions andreducing the death rate of having babies. She wrotea book in which she taught women in the countrysideto keep babies clean and healthy. She didn’t getmarried throughout her life. However, with her help, about 50, 000 babies were delivered. In 1983, thegreat doctor died, leaving behind a lot of medicalexperience.

People all think highly of her. Her devotion andselfl essness encourage us to carry on her work.

一篇档次较高的书面表达应该是:

语境合情合理, 过渡自然;

语句有简有繁, 随“意”而安;

语法结构正确, 无懈可击;

语言地道, 书写规范;

思想健康, 积极向上。

设计意图:本步骤引导学生当堂利用所学方法, 把普通的简单句式变换为高级句式。让学生见证一篇普通作文到五档作文 (21分—25分) 的变化。

步骤5:总结

如何写出高水平作文?

(一) 印象:1. 书写2. 段落3. 词数

(二) 内容:1. 标点 2. 语言错误 3. 时态 4. 要点

(三) 闪光点:1. 高级单词或短语 2. 高级句式 3. 连 接词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 学生可以对本课内容有整体的把握, 同时加深对提高写作水平的理解。

步骤6:作业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内容写一篇英语作文。

请你以“Madam Curie, a great woman scientist”为题写一篇文章。

设计意图:对于教师而言,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通过作业情况,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课的掌握程度, 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所学知识, 发现自己欠缺之处并及时弥补。作业的主题是:“伟大的女性居里夫人”, 与课堂内容一致, 也能激发学生对于伟大女性的崇敬之情。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1. 学生的课堂行动

2. 学生的认知水平

3. 学生的作业情况

评价方法:

课堂评价。教师运用准确、多样、有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

测试。以作业、试卷等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可以采用老师评阅, 学生互阅和家长评价的方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篇8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2、当今交通运输方式正在朝着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3

、最终目的: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运输安全。

二、交通运输布局

1、概念:各种胶用运输线、点纵横交织而成的网络。

2、形式:单一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和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 3、层次:省级综合运输网、大区级综合运输网、国家级综合运输网。

4、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和线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点:港口、车站、航空港;线:铁路、公路、航道。 5、影响因素:

山地:“之”字形分布的公路,避开陡坡

平原:少占用耕地

自然

技术(保证)

地形

地质:避开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多发地区 水文:尽量避开河流、沼泽地

经济:促进资源的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加强区域联系;带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的发展。

6、港口建设条件:

自然:水域:港阔水深、避风条件好、不冻不淤; 陆域:地形平坦开阔

社会经济:依托城市;经济腹地广阔,经济发达。

第二节、交通布局变化的影响

1. 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表现在聚落空间形态上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

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

2. 湖南株洲是沿铁路发展起来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日本科学城―――筑波市,决定了城市形态呈南北狭长的带状。

第13 / 15页

3. 商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大城市中,往往形成多个商业中心。这些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布局,与交

通运输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4. 相邻社区的若干个商店组成商业网点。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网点,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

高速公路沿线。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以交通最优为布局原则。

5. 集镇也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交通线路的改变也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 1、历史回顾:

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关系基本协调 农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破坏 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恶化—环境问题严重 后工业化时期-谋求人地协调 2、关系: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一方面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环境对人的影响:反馈作用

二、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酸雨、热带雨林的破坏、国际河流等 三、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是发展问题。

2、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4.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人与物种)、共同性原则(共同治理)、持续性原则(资源、

环境承载力)。

5.途径:①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②公众积极参与

第14 / 15页

清洁生产:A、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B、提高经济效益;C、促进资源 的综合利用,提高利用率;D、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

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利用

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

③循环经济 意义:改善、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保护土地资源;调 生态农业

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缓 解农村能源紧张状况;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实现社会 经济、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6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①必要性: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篇9

一、单元任务分析

1.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有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有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技巧及叙事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思考、领悟,以便为后续学习应用性文章打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2.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整本教材来看,教材的编排侧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本单元学习的这些文言基础知识与能力都是阅读鉴赏古文必不可少的装备,是学生学习整套高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知识的基础部分,更是学生全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点学习任务。所以以本单元为突破口,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以后学习各类文章奠定文学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3.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初中到高中的过度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怎样引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这需要老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想办法把抽象繁琐的知识具体简单化,让学生多读、多思考、多总结。

二、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总体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转》《战国策》《史记》等的文学常识;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比如: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2)能力目标: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领会古代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3)情感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客观评价人物性格特点。2.具体实施(分目标):

《烛之武退秦师》:了解《左转》有关的文学常识;侧重学习本篇文章中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让学生能够理清思路,简单概括故事情节。

《荆轲刺秦王》:了解《战国策》有关的文学常识;侧重分析荆轲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鸿门宴》:了解《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要求学生在对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人物性格特点把握的基础上,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及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三、重难点

重点:教会学生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即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与公正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方法

《烛之武退秦师》: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诵读法(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精彩的人物语言。

《荆轲刺秦王》: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诵读法(分角色朗读),让学生领会荆轲的英雄精神。

《鸿门宴》: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讨论法,朗读法,让学生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

六、课时安排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篇10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 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推理、分析找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内在关系 2.通过读图分析,使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的环境人后容量如何估计

3.结合我国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关系,进一步认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学会处理复杂社会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2.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观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两项基本国策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教学难点

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世界人口一直在增长,据预测,下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达到处100亿以上。地球只有一个,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能容纳多少人口呢?一个国家或地区,又能容纳多少人口?多少人才是最合适的数量呢?

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

(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

(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木桶效应 ①资源(最主要因素):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②科技发展水平: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

③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④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人口的合理容量

(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

(1)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①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2)措施:就整个世界来说

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活动]P14 ●板书设计

上一篇:工作业绩与贡献的范文下一篇:我进步了小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