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推荐10篇)

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 篇1

作者:汉阳区教委教科研中心 文斌

上传时间:2004-05-27 16:15:07 来源:

[关键词]教学设计 确立教学 制订内容 选择方法 设计过程

[摘要] 2001年9月,遵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不知不觉已被推到了改革浪潮的最前沿。本文仅就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来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给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带来的思考。教学设计包括确立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确立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与阶段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制订要突破学科限制,突破知识序列,突破教材思路,体现应用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兴趣性。遵循:1.学科整合原则;2.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相结合原则;3.技术与人文相结

合原则。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有任务驱动法;课题解决法;协作学习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是开放式的教学过程。课堂向课前开放,课堂向课后开放。整个教学过

程呈现为“双向互动”。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作为信息社会中有效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生存能力,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为现代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2001年9月,新世纪新学年新学期伊始,遵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将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目前俄对于部分学校来说,信息技术课程是由原来的计算机课转变而来,但这不简单地只是课程名称的改变,而是现有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是现行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我们要站在迎接21世纪挑战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局高度来看待这个改变。因此,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不知不觉已被推到了改革浪潮的最前沿。那么,老师,你准备好了吗?你的教育理念,你的知识储备,你的应用能力使你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吗?本文仅就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来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给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带来的思考。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创造,乔以斯和威尔认为,“所谓教学,就是创造由教学目标,教学理论,操作程序,实施策略等组成的环境。”教学设计包括确立教学目标,制订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一、首先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发生行为变化的期望和追求,这种行为变化?quot;在教学后学生必须能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即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过程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教学目标体现教学主体的愿望和主观的要求,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可以说,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主要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可划分为:

知识目标: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技能目标:培养采集、加工以及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情感目标: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能力目标: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信息、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阶段教学目标理解为各学段各单元各课时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总体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在各阶段有所侧重,但

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要贯穿本课程教学始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总体目标,又要实现具体目标,既要明确显性目标,又要重视隐性目

标,既要达到终极目标,又要促进条件目标。

二、制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根据各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教学周期可从原来的课时为单位,变为以星期甚至以学期为单位。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信息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的内容。其中信息技术是主要的部分,但不是惟一的内容。教学内容的制订要突破学科限制,突破知识序列,突破教材思路,体现应用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兴趣性。

制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应遵循以下原则:

1.学科整合原则

在美国学者比尔看来,体现当前科学新动向的教学法应包括三个步骤:第一,讲完一般的背景后,接着进行本门学科的训练;第二,运用本门学科的知识,解决这一领域的大量问题;第三,各门学科通过共同的问题,互相联系起来。他称之为”三层塔“。这种”三层塔“模式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的教学。用信息技术解决其它学科的问题,将其它学科的思想方法渗透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互联网的教学不仅仅是对浏览器窗口、界面、操作的教学,还是使用工具获取信息的教学,更是过滤、处理、分析信息的方法与手段的教学。首先完成对本学科知识的探究,即尝试使用互相网,然后应用互联网知识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相关学科知识的共同问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相当大的部分内容应当是在其他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完成的。

2.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相结合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世界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触手可及。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不再是单纯地囿于一定的范围之内,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开放的,所以学生在获取信息时,就应从全球的角度出发,对信息加以综合利用。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在即,如何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现代中国人也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制订上要突破教材局限(教材的更新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从学生实际出发,开放教学内容,归还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内容的权利,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从中体验到全球对自我的一种帮助和自我对全球的一种责任和贡献,教育应使伴随着网络成长的孩子具有更开阔的视野

和更民主的意识。3.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原则

当高新技术层出不穷,生活和工作中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时,当人们辗转于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世界时,如何弘扬人文精神成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点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此教学内容除信息技术成分外,还要有血有肉,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人与自然、人与技术、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科技的先进和伙伴的友谊,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人文价值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如学习某一软件时,可介绍相关的人物与成长经历;在体味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时,别忘了多关注身边真实的人和事。信息时代的教育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使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得到升华,弘扬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选择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重大变革,信息技术教师应首先感受到并有条件率先实践它。在当代教育哲学的视野中,教与学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立足点只能是学而不是教,因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是手段,学是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手中掌握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在传统的模式上有大的突破,创设研究性、协作性和自主性学习方式的环境,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有:

任务驱动学习法

以”任务“为驱动,改变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构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以浅显易学的实例(操作)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每项内容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任务“是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是师生活动内容的核心,是教学环节的连接点,是教学过程的转折点,是全体师生的共同兴奋点,应该融入师生的共同智慧。”任务“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形式(文字说明),图表呈现,或观察得出任务,讨论得出任务,也可以边学习边得也任务。

课题解决学习法

学生需要自己去寻求答案,学生的已知条件比”任务“学习少,学生需要更大的自主性,创造性工作的成分更多,更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发展学生的信息能力。

协作学习法

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支持学生之间进行交互活动,学生利用计算机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互教互学,小组讨论和小组解决问题等合作性学习活动。由多个各有所长的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竞争,协同,帮助,分工等形式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

刻理解和领悟。

四、设计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应是开放式的教学过程。可表现为:

1.课堂向课前开放。先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事先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对新的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在主动渴求之中。

2.课堂向课后开放。如”课题解决学习法“可把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带向终身。

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为”双向互动“。一是师与生互动,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法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要求能与学生达成共识;教师的教学情感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的教学行为能引起学生的”共振";二是教与学互动,即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呼应,教师的教学行为目的与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呼应,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行为表现、效果表现、心理表现)能获得教师的关注和积极反应。三是情与智互动,即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体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以非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开发激活学生的智力,使教学目标的实现获得充分的智力支持,同是又以智力的发展、教学目标的成功实现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学习意志,形成情与智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有人说,一节好的课能反映一种教学思想。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急遽变革,教育改革将更加频繁、广泛和深刻,教师将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资源、模式、过程、手段与方法,因而要求教师不仅要自觉地在情感、意志上不断调适,而且要具备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其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能力。因此,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力求把握信息技术的课程理念,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也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的反思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1.信息技术课的课程理念与目标体系--董玉琦副教授访谈(网络科技时代:2001.8)

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校模拟,电子技术

教学设计包括了诸多方面的内容: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目标分析、学习策略制定、媒体选用、学习成果评价。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的蓝图, 因此,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首先依赖于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设计当中。在目前, 教学设计主要有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课程教学中, 它们各有千秋。因此, 我们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选择相应的教学设计, 或根据需要将两者融合。在进行设计时, 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重要因素, 考虑它的引入是否有助于发挥其它要素的系统功效, 是否有较为理想的投入产出比。若上述两点得到肯定, 则需要设计信息技术的引入时机、引入方式、预期所起的作用及对该作用的评估方式等。教学设计是整合的突破口, 融入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是整合实践的保障。因此, 要想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 首先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之中。

教学成效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通过反馈的信息可以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以便掌握情况, 修定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的自觉学习, 提高学习效果。

以下对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整合的要素分析进行信息技术与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整合, 先要分析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诸要素才能有针对性地搞好“整合”, 这是搞好高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基础。

1 教学对象分析

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较强, 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他们自我意识强, 人生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但是, 也要看到, 他们多年来一直习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因此, 要充分估计他们的能力和潜能, 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转变他们习惯的思维定势。

2 教学目标分析

总体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技术课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 对学生进行电子设计能力训练, 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准备必要的知识, 并为今后从事有关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在学习中认识电子技术对现代科学技术重大影响和各种应用, 了解并适当涉及正在发展的学科前沿。这门课中教学内容包括了十个部分:常用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放大电路中的反馈;信号的运算和处理;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转换;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电源。其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其中的“了解”是指学生能够明确概念、原理, 并能准确地表述, 属于最低能力层次;“理解”是指学生能够在识记的基础上, 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全面正确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判断和应用;“掌握”是指学生不仅能够全面、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 把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能够运用原理分析实例或用实例说明原理, 举一反三, 而且能准确把握各原理之间的关系, 灵活应用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属于最高能力层次, 包含对原理的创造性运用。

具体目标是: (1) 认识二极管、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的结构及其低频小信号等效模型, 理解其工作原理、外特性和主要参数, 掌握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稳压二极管的稳压作用。 (2) 掌握基本共射放大电路放大的基本概念、主要性能指标。掌握组成放大电路的原则和基本土作原理。掌握放大电路的两种分析方法:图解法和等效电路法。能进行电路的静态和动态分析, 正确估算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和动态参数Au、Ri和Ro。正确分析电路的输出波形和产生截止失真、饱和失真的原因。初步认识晶体管放大电路韵三种接法及派生电路。理解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3) 认识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能对多级放大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掌握直接耦合放大电路中差动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并能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能解释零点漂移现象。 (4) 了解集成运算放一大电路的结构特点于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了解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认识集成运算放大电路中的电流源电路。 (5) 了解研究放大电路频率响应的必要性;掌握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的基本概念:上限频率、下限频率、通频带、波特图、增益带宽积。能够计算单级放大电路中只含一个时间常数时的f H和f L, 并能画出波特图。了解多级放大电路频率响应与组成它的各级电路频率响应间的关系。 (6) 能够正确判断电路中是否引入了反馈及反馈的性质, 例如是直流反馈还是交流反馈, 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 (7) 掌握由集成运放组成的基本运算电路 (比例、加减、乘除、积分、微分等) 的工作原理、分析方法 (节点电流法、叠加原理) 。理解模拟乘法器在运算电路中的应用。理解LPF、HPF、BPF和BEF的组成及特点, 并能根据需要合理选择电路。了解干扰和噪声的来源及抑制方法。 (8) 掌握电路产生正弦波振荡的幅值平衡条件和相位平衡条件, 以及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了解变压器反馈式、电感反馈式、电容反馈式和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工作原理, 理解它们的振荡频率与电路参数的关系。并能够根据相位平衡条件正确判断电路是否可能产生正弦波振荡。 (9) 理解典型电压比较器的电路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理解由集成运放构成的矩形波、三角波和锯齿波发生电路的工作原理、波形分析和有关参数。了解信号转换电路的工作原理。 (10) 理解功率放大电路的组成原则, 掌握OCL的工作原理, 会计算其最大输出功率和转换效率, 并了解其它类型功放的特点。掌握晶体管的甲类、乙类和甲乙类工作状态, 理解功率放大电路最大输出功率和效率的分析方法, 了解功放管的选择方法。了解集成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综上所述, 教学目标包括四个方面:在知识方面, 要基础宽厚、适应力强;在能力方面, 要培养自学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工程思维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应用方面, 要建立工程背景、进行实际操作和综合应用;在情感方面, 要能保持对模拟电子技术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要乐于理论联系实际、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现象及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 要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严谨科学态度不吐作作风及坚特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创新科学精神和基本素养, 要有团结协作精神, 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 乐于与他人交流与合作, 具有奉献精神, 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目标细化, 并有意识地落实到每堂课。

3 信息技术环境分析

我校计算机、网络等教育信息技术硬件条件比较成熟, 并且全部安装了互联网和校园网。

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 篇3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个性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课程,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为最终目的,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校应给予信息技术课程足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本文以现阶段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思路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促进路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实现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质量高效提升的目的。

一、现阶段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学观念非常滞后,很多教师一直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教学质量,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其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不仅电脑数量无法满足学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同时,这些设备也过于陈旧,软件更新也不及时。再次,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是很高,这也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最后,评价体系不够健全,一直以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以机考和考卷考試的方法为主,这种较为单一的评价体系,有待健全和完善。

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思路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促进路径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路径,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路径: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完善教学评价、扩大学生的视野、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具体内容如下: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自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并给予尊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按照一个标准去衡量班级的所有学生,对学生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个性,不要过分压制,而是去引导,使他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教师应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方式,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实施,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促进班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能够整体性提升。比如,在教学生如何进行图片处理时,可以给学生介绍几种不同的图像处理工具,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喜好进行工具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完善教学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一直都是以考核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但是这种评价模式过于片面和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无法满足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需要,更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目的。因此,教师应对传统的评价模式进行优化和升级,完善评价机制,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也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性评价,也可以在期末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表现、态度进行综合性评价。可以说,这种评价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和平台。

3.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对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充分的运用,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同时,学生学习兴趣也被充分调动出来。通过学生的自主性探究,学生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更加深了对自我的认知,将自己的特点和爱好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

4.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

为了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活动,通过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他们的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出来,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个性化教学。比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学生在为自己小组出谋划策的过程中,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正如前文所述,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无论是在学习能力还是在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组,从而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合作学习模式,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有效激发,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通过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虽然现阶段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教师转变工作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潜力,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就能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全面性人才。

参考文献:

蒲政治.现代教学评价技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0(10).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篇4

重庆市涪陵第一中学校408000蒲凤粼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渐渐被普及起来,而且要参加各种考试,目前,教材不统一,也没有教学参考书供教学参考,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以找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本文就有关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计算机课堂教学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被纳入中学必修课程之中。但随着教育部教基[2000]35号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又由原来的以计算机编程为重点的学习,转向以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从计算机课程承接过来的学科,既有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又有其特殊性,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唯一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

这一改变使计算机教学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刚刚普及,教材不统一,师资配备也有所不同,所以各个地区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就有所差异,这就增加了我们高中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从课程指导纲要中获得了教学任务和目标,没有教学参考书和具体的教学方法供参考,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我是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从事教学六年多来,就这门课的教法和学法做了些探究,总结了一些做法,希望与同仁互相交流,互相借鉴,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一、实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性质决定了有课堂任务,只不过看老师怎么组织、通过什么方式来完成这个任务罢了。高中学段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要求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所以这个“任务驱动”式教学不只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思维:逻辑思维,培养一种能力:自学能力。这就要求老师把握好“度”,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放手时即放手。尤其现代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所以我们在上一些贴近时代又比较简单的内容时要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手,不作过多的讲解。比如:在讲到收发电子邮件一节时,就只给学生提出以下任务:

1.先仔细看书。(已经会收发电子邮件的同学就直接做第二步和第三步);

2.在网上搜索一个提供免费电子邮件的网站,然后申请一个自己的免费电子信箱;

3.登陆信箱,编写一个新邮件,分别利用“立即发送”和“以后发送”方式,将邮件发给同学和老师。

布置完任务后,全班同学就行动起来了,已经会收发电子邮件的同学就直接在机器上开始操作-1-

了,不会的就努力地看书,害怕落后于别人,老师这时的任务就是寻视,必要时画龙点睛,时间留给需要帮助的同学。这样一节课,学生觉得有事做,很充实,并且也体现了自己的能力:自己独立完成任务的同学会很有成就感,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在老师帮助下完成的同学会觉得自己还需努力。反过来,老师也觉得轻松,往日讲得口干舌燥的也没人理你。

二、多种教学方法组合实施,落实教学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虽然有优势,但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实施。对于概念性较强的内容,还需要多种方法组合使用,以达到落实基础知识与发展学生特长相并重的目的。例如在讲解Windows系统时,首先让学生比较Windows与DOS有哪些不同,然后给出一份Windows水平测试题,让学生自我检测,找出自己的不足,最后采用动态的交互式多媒体课件“Windows入门与提高”,让学生利用课件学习,教师随堂指导疑难。这样既落实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评价,又能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便于及时纠正。

再如,可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让有专长的学生来讲授。这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给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但要注意的是,请学生讲课,教师要做出适当补充,因为学生虽然能通过讲课有所收获,但往往缺乏经验,知其然却不能及时解释其所以然,他们只注重对操作步骤的讲解。例如讲幻灯片效果时,只是讲第一步选定对象,第二步添加效果,第三步修改效果,第四步放映……。大多数听课的学生虽然很配合,但听完后只会模仿而不能利用以上制作幻灯片效果的方法变通。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讲解做出补充,告诉学生各操作步骤的作用所在,其原理是什么。

三、确立不同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

高一学生入学前来自不同的学校,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已经具备开发软件的能力,有的对Windows的基本操作都知之甚少。这种情况就要采取分层教学,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备课时,尽量使自己的课每一个学生都感兴趣,都能学到东西。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以达到不同的分层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在课堂上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控

高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但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大多局限于上网和游戏。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由上网和游戏引导到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提高应用能力和培养信息素养是高一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兴趣不是天生的,大多要靠后天的培养。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作探讨性训练。经了解,高中学生对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程序设计较感兴趣,但没有基础,只是看到别人的作品很羡慕。如何利用这一切口,引导学生的学习呢?如果一味地由老师讲解,学生也会感到枯燥,我曾经这样做: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网上教学的地址,目的是让学生自学,其次再演示网上优秀的作品,对所展示的作品点评,讲解作品中采用的技术关键点所在,指导学生如何借鉴,如何与同学合作,如何在网上搜索资料,如何在BBS上求助等等。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一个学生通过

自己的努力在网上学完了Flash MX,并在我区第三届科技节参加的高中组Flash动画制作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说明学生兴趣引发的潜能是巨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可能单独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也可能在同一节课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各个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来定夺。为了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上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操作技能,获取、处理、传输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努力和探索,寻求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黄旭明,2005、8,《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 篇5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智能楼宇的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之一。本文从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入手,运用科学论证的方法,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整合的方法进行了初步地探索,明确了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楼宇智能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改革;高职

一、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及主要思路

(一)、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智能楼宇是多学科、高新技术的巧妙及集成,大量高新技术竞相在此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然而,21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迅速,高新技术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只有通过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的改革,学生才能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加强专业课程的整合不仅能使对专业人才的教育更加倾向于重点,对学生的培训更有针对性,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相关技术知识时不盲目,更有方向性。这样即能保证学生能跟上时代要求不被淘汰,也能提高高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从而为社会为国家输送满足需要的楼宇智能化人才。

(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

1.理论知识的教授要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涉及的技术领域广泛,知识面广,要求投身于该领域的人才属于复合型的技能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然还会有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将运用到智能楼宇中。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态,时刻更新知识技术信息库,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够解决可能面对的所有问题。

2.课程教学的改革要遵循“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基本原则

智能楼宇的诞生不早但发展却十分迅速,社会对相关方面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尽快培养出合格的技术型人才,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必须遵循“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原则,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以完成任务的方式实现对知识技术的掌握,提高学生的专业岗位素养,使学生一毕业便能立刻投入到专业的工程建设工作中去。

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整合方法的初步探索

(一)、对教学的课程知识进行整合、拆分以及拓展,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的针对性,适当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涉及的技术广泛,知识繁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和综合的高新技术专业。若对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技术不加以区分侧重,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免会因为教学内容的宽泛和觉得压力大,导致学习的方向、目的不够明显,毕业后的适应能力不强。所以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改革中对一些基础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如对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筑识图与构造》和《建筑电气CAD》进行整合,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能把握好侧重点、方便学生学习重点知识,还有利于师资的建设。在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的同时,还可以对一

些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拆分和拓展,如将教学进程分成几个部分来实施,增加行业背景职业标准介绍等,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效率实现科学教学,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加学生自身的竞争力。

(二)、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及应用,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高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强调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术的学习,不仅要在课堂上吸收理解,更要在实际操作中达到融会贯通,精益求精的境界。对于高职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推动学生到实训基地里去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练中学,学中练,不仅能最快的实现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及应用,还能对学生的专业操作技巧进行实训培养,真正实现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使学生一毕业即能走向生产建设第一线。

(三)、积极引入项目教学法,让课程项目化、教师师傅化、学生工人化,注重学生职业岗位素质培养

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中,要求要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基本教学原则,这就要求学校不能单一靠学校本身对学生进行培养,而应该走“校企联合”的模式,实现部分课程由安防行业有施工经验的经理或工程师讲解,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基地的优势,增加校外实训基地见习时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师傅化,学生要工人化。教师需要将要解决的问题或是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引发学生对于项目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相互协作,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完成教师交予的项目。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一种职业的氛围下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得到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团队精神的培养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素质,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企业单位的工作环境氛围。

三、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课程整合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给学生增加负担

高职教育下培养的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是需要毕业后直接走向生产建设第一线的人才,即以技术为主的人才,所以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定位于管理员及助理管理师层次。高职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时,应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量力而行,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从而增加学生的压力负担。

(二)、充分考虑到社会市场的要求,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在进行楼宇智能化的教学时,不可盲目推崇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而应结合我国的社会环境、企业能力的实际情况,在充分了解到企业市场的需求下,对学生进行对口教育。国外的某些技术和理念固然优秀先进,然而却不一定适合在教学中推广。当下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技术人才为主,只有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结论

随着智能楼宇在我国的发展,社会对于楼宇智能化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只有通过不断更新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理念,结合社会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职业岗位素质的培养,专业课程的整合及调整,引入“项目教学法”等,才能在楼宇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时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社会企业输送合格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国伟.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思考[J].教育界,2009(2)

[2].蒙朕光.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高教论坛,2011(4)

[3].高曙光.高职院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策略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1(1)

[4].杨丽英.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项目教学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

(4)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篇6

1 教学内容模块化

为改变以往教学内容一刀切以及更新不及时等弊端, 信息技术课程把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基础篇、办公应用篇、网络应用篇和多媒体应用篇, 每个模块都是采用真实的案例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模块化,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2 教学模式理论实践一体化

加大教学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实训基地, 所有的教学内容全部在理实一体化教室完成, 每个学生一台机器, 边学边练, 在边学边做的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3 教学方式灵活化

3.1 利用网络交流软件, 营建网络学习环境

Blog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交流软件, 它以网络为媒介, 可以迅速地发布自己的收获和体验, 及时有效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成为一种个性化的展示自我的综合平台。QQ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即时通信软件, 支持在线语音、视频和文字聊天, 支持文件的共享、网络硬盘等, 同时, 可以与移动通讯终端等多种通讯方式相连, 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及时沟通软件之一。由于绝大多数同学都有个人Blog和QQ账号, 并经常通过这两种方式上网交流和沟通, 因此, 将Blog与QQ结合, 充分利用Blog和QQ的各种功能, 搭建异步学习和同步学习的学习环境, 学习者之间既可以进行面对面地交流, 也可以利用网络环境开展任务协作, 不仅有助于学习者之间取长补短, 分享收获和体验, 相互竞争和鼓励, 也有利于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教师设立教学资源专区, 教学素材、大纲、课件、教案等均可在教师Blog内查阅。开设QQ群组,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 可以通过QQ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 这也是教师和学生沟通, 情感交流的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

3.2 发挥网络教室优势, 多媒体辅助教学共进

在计算机专用教室里可以使知识传授与学生的上机操作同步进行。同时, 充分利用QQ软件提供的文件共享功能, 把所有的教学素材, 如声音、动画、图像、视频等资料提前传送给学生。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 把理论内容的讲授与实际操作的内容相结合。依据教学内容不同, 通过Flash, Power Point等技术运用展示学习内容, 以优化、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丰富自主学习资源。同时, 对于重点、难点问题, 可以着重突出, 多次强调, 充分利用各种视音频资源, 使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熟悉教学内容, 并可以在遇到难点问题时, 反复观看视音频资源, 自主解决问题。

3.3 教师布置主题任务, 学生分组合作

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给出几个需要大家完成的学习任务主题, 以抛砖引玉,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青少年网络沉迷现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网络搜索引擎特性的对比分析”“主流IE浏览器特性的对比分析”等。此外, 学生也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尝试定义问题等方法, 确定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和研究任务。基于此, 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进行分组, 以6个人为1个组, 共分8个组, 每组推举1位组长来承担组织学习的任务, 组长由小组成员共同推选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随后, 小组首先确定小组的任务、目标、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人员的分工, 定期的会议时间, 以及最终成果的呈现形式等等。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能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融入小组学习之中, 有助于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考核方式多元化

考核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 因此对学生的考核评价, 不能仅凭一张试卷简单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 要本着新课改所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原则, 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样化的评价, 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 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同时要突出评价的激励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问题解决后, 小组上交成果, 并进行组内自评, 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师生共同讨论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及最佳的解决方法, 找出优点及不足, 为下一个知识内容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 弱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因此, 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 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全部采用上机方式, 占总成绩的70%。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既考核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又考核了学生的学习结果, 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监督。

综上所述,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课程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他们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使他们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 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中, 我们一定要遵循特定的理念与原则, 大胆开展教学实践, 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铮.网络与信息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2]祝朝映.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 2003 (10) .

[3]甘海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刍议[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6 (6) :210.

[4]谭炳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 :153.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 篇7

[关键词]农村小学 信息技术 计算机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1-081

随着国家“改薄”项目工程的推展,农村小学陆续有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三通两平台”的实现使得农村小学教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村中心小学基本上拥有了一间学生计算机室,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不再是奢望。但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值得我们思考和不断尝试。下面笔者谈谈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一、管住机子,稳住学生

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计算机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多么神圣、新颖的事物,学生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在让学生操作计算机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管住机子,稳住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有步骤地进行操作,不然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失控。

二、活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传统的学科教学一样,信息技术课程要充分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式,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教学“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时,笔者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而从眼前的计算机的结构说起:先介绍各个设备的名字,然后让学生看一看各个设备的后面有什么。学生一个个兴致勃勃地弯下腰去查找,有的说显示器后面有两条线;有的说键盘后面有一条线;还有的说主机后面有很多线。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顺藤摸瓜,看看这些线都连接什么地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了解了计算机的各个设备,而且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更重要的是,这种亲自动手的学习方式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任务驱动,让学生主动参与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为驱动,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笔者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大任务中有小任务,小任务中隐含着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每一课完成一个或几个小任务。其次,注意任务设计的层次性,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最后,要考虑任务设计与其他课程的结合。

例如,教学“在PowerPoint中插入声音”一课时,笔者制作了任务卡和升级卡。基本任务卡:要求学生能在文件中插入声音,在设置自定义动画时加入声音。升级卡:让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方法收集各种声音素材,然后再用不同的工具软件(如Windows中的录音机、超级解霸等)制作多媒体作品。学生制作出了很多具有个性的作品。有一位学生的作品“古诗欣赏”中不但配上了优雅的古典音乐,还加入了自己的朗诵录音,这样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使作品非常有创意。这样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学生既在实践中学到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又拓展了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

四、小组合作,体现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当以启发、引导代替“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授课前,对班级的学生情况做全面的、详细的分析,其中包括对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等情况的了解,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选出小组长。小组长是按照本人自愿和他人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条件是学生学习成绩好、学有余力、素质过硬。而对于学习基础和操作技能较差、兴趣淡泊的学生,则按一定比例安排到各个学习小组,一名小组长带2~3名组员,上机座位按小组进行调整。教师在课堂上作为一名巡视员和指导员,隨时加入到某学习小组中,点拨、引领学生思考,与他们一起合作学习,同时还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学习成果的分享和合作。这样的小组合作使学生在共同的操作实践中各展其能、各抒己见,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空间,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往和分享的能力。

五、及时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学中,教师的及时点评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在教学中,每一节课都安排一定的评价环节,展示学生的作品。在展示作品时,即使是一个很不理想的作品,也要找出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体验成功,找到自信,激发学习动力。在点评时,笔者还特别注意向学生展示一些有创意的作品,以起示范、引领作用,让全体学生在评价中分享成功和收获。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方法多样化,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

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 篇8

河西堡中心小学

郭述桂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也迫切需要我们改变教育方式。为了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展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数学教育的普及与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另一方面也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同时,其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教学也因与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整合而得到优化。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就是对教学观的反思与课堂结构变化的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发生的最根本的变化之一是教师作用与角色、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权威和智慧的源泉,而成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伙伴、援助者和指导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不仅仅是从听与做作业中获取知识,而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讨论的启动者和调整者,问题解决的参与者、经历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与权利。以下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谈几点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理念的整合。

理念是理性化的一些观念,具有稳定性、长效性、持续性、指导性。形成正确的数学教学理念是更好从事数学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为理念在数学教育活动过程中具有统驭作用。《数学课程标准》非常重视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的重大影响。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同时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强调的是“学”,这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信息技术正好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氛围与环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获得及时的体验、拥有足够自主的空间,从而真正实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学习。我们数学教学的概念、规律的获得等教学内容时可以尝试使用,让学生在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实现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

因此作为数学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们教师不仅要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数学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这种“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叠加,旨在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达到数学教学各要素的丰富和谐,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内容的整合

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使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而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该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化,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如教学亿、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先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阅读报刊、上网查询等等,搜集有关数据。学生带来的材料,有我国的国土面积,有我国的人口数量,有世界上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有美国“911”中遇难的人数,有新浪网一天的点击次数,有自己家里每月的用电、用水量等等,天文地理,无所不有。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数据材料,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爱祖国、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的五爱思想教育。

又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可以让学生先找出生活中有角的物体,如红领巾、三角板、折扇、可以折叠的防盗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等等,以图片的方式保存,再利用网络环境的互动进行交流,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角”。

正是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呈现丰富性、多样性,同时通过互联网等平台拓展师生的交流范围,面向世界、开阔视野,加强与他人的联系、协作。

三、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整合

1、课堂教学情境氛围更和谐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常常能有效地营造学生研究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问题。如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首先用多媒体计算机出示一副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行走的情境图,通过演示两人行走的方向,让学生认识两个怎样运动是相对而行、相背而行、相向而行,然后重点演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的情景:先闪动两人走过的路程,接着闪动相距的路程,直到变为一点,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这个概念。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唤起了学生实际生活的环境,直观展示两人从出发到相遇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研究、探索新知识的热情。

2、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更精彩

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言)、文字和图像,主要通过书、纸的记录和传播。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统整。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黑板、投影片、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的各种信息,由计算机加工成文字、图形、影象等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的处理(如动画),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堂教学时,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连接起来,或者在网络教室中进行,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以简单明了、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形与数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方便

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可以有效地实现精讲讲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就可以用多媒体演示教材上的实验——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甚至32份或更多),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使得这课的重难点轻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课堂练习内容形式更丰富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从教学过程的优化出发,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将促进知识的形成,强化能力训练。比如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电脑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订正机会等。在练习巩固中,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多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习题,练习容量大大增加。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刚学完加减法应用题时,设计出富有生动情趣的“动物集会”的幻灯画面:小鸡、小鸭、小猴、小猫……等各种动物,位臵不同,数量不同,形态不同。课堂上,学生看着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思考着其中所孕含的数学问题。在渴望展示自己才能的心理支配下,观察更仔细,思维更活跃,因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编出许多情节不同、叙述不同、类型不同的应用题。这些新颖的画面表现的数学问题,学生都必须经过观察去发现,通过思维来整理,因而使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获得良好的训练。

此外,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作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的工具,教师还可以利用工具软件记录、管理教学材料,并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其他教师实现远程交流。

四、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教师教育思想和理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克抗教授于2001年1月撰文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学习方式的目标。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可以有助于实现让学生自己分层次选择学习内容、个别化学习。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2.信息技术更有利于实现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练习中,电脑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投影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3.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读、写、算)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学生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图表以及汇报研究成果等。这样,既达到了学习、应用技术的目的,又较好地促进了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环保中的数学问题》的教学就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以往教学这部分内容往往把重点放在统计图表的认识和绘制上。结果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去画图制表,却对统计图表的意义和如何利用这些图表获得有效信息研究得较少。而后者恰是统计知识教学的重要目标。利用计算机中的图表工具,只要输入相应的数据,计算机在几秒钟之内便自动产生统计图,而且可以根据需要产生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这样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对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推断上,培养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信息技术与小数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2)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3)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4)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

(5)信息污染与网络安全。

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 篇9

如教学《燕子专列》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在总结全文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本课的FLASH动画课件。随着那动人的旋律、感人的画面,学生对那位救助燕子的小姑娘贝蒂的敬佩之情从内心油然而生。看着那些在天空中翩翩起舞的燕子,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提出了要求:“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像故事中的小姑娘那样爱护动物、保护环境。”这样,我把学生在课文中树立起来的环保意识,通过播放画面的形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加深了。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每一个人都应该像那位小姑娘那样爱护动物、保护环境。在无形之中,感染了学生,培养了他们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导课时,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画面显示: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小鸟在上空婉转歌唱,到处盛开着鲜花……同时,我在播放图像时,又适时地引导学生全神贯注地观察画面,并提出了发散性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山谷中的小村庄,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踊跃发言,谈感受,体会小村庄的环境之美。然后,我自然导入了课文的学习:“可是,这么美丽的村庄在许多年以后却消失了,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在这里,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小村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迅速进入了对课文重点和难点的把握,马上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小村庄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使它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进而集中精力品读课文、思考问题、主动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

在新课改的语文教学中,不再只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与生字词的读写训练,加强了研究性学习与综合性学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让研究性学习更好地落到了实处。如教学第六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调查周围环境》这一节,因综合性学习涉及的范围广,针对性强,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以及自主合作学习的空间;同时,综合性学习与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有着紧密的联系,是该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尽可能让学生发扬合作与自主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伙伴与学习方式,开展调查、访问、观察、查找资料。有许多学生选择了网络,他们查找了许多环境方面的资料,如《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有害化学药品对生物的危害》。通过这些资料,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周围环境的巨大变化,对那种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而不关心周围环境的行为感到深恶痛绝,并为改善家乡的环境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如亲手种花种树、从小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为花草树木做广告牌等等。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阅读教学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子

在教学《燕子》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燕子的特点,我与学生一起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共同感受了燕子的可爱、春天的美好。我播放了杜甫的《绝句》和苏轼的《蝶恋花》两组古诗词课件。画面展示:在春风荡漾下,燕子时而盘旋,时而落在柳树上。鲜花怒放,柳絮漫天飞舞,好一派美丽的春光。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春天的美丽,增强了热爱春天和大自然的感情,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课下,我让学生对春天进行仔细观察,学生怀着对春天的无限向往,很快写出了一篇篇优美的文章,篇篇洋溢着对春天的憧憬和赞美。这与上课时多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信息及时反馈,提高了语文自学能力

多媒体CAI的介入,为教与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可以选择的功能,同时提供了及时的学习结果验证。学习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可选择进行的学习路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调节自身视、听、读、写、做的创造性的集成的学习环境。现在有许多软件,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的进度及兴趣选择课程,只要一做完,学生就可以立刻知道成绩,对的会获得表扬,错了也会被友好地告知错在哪里,以便学生随时检测自己的知识构架哪里出了问题,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提高了语文自学能力。现在有许多课文都能在网上找到相关的课件,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这个桥梁,既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学能力。

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课程整合;课例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具有传统的教学无法替代的效果,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为例,它具有如下一些优势:

一、信息技术优化物理课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课程的有些教学内容的特点是要展示物理现象发生的原理与过程。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如何在授课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因其形象性、生动性、信息海量性和操作的便利性,运用在物理教学中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光的反射与平面镜成像教学中,老师用板书操作浪费时间,且图形绘画准确性不高,此外学生对图形特征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而对实际运用的掌握却十分薄弱。于是,在实际教学课件设计中,可以运用动画的形式来显示光线运行的过程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样做能让学生体会光线是怎么运行的和平面镜是如何成像的。加深了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将课本中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呈现物理事实过程

物理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直白化和教学过程的形象化,降低对学生感知能力的要求。例如:在四冲程内燃机教學中:四个冲程是如何连惯运行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具的落后,使得教师常用静态的图片展览或用模型模拟实验。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显而易见:(1)静态图片理解难度大;(2)模拟实验太小,有部份学生看不到,尤其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教师花较大的精力去讲解,否则学生注意不到,理解不了,为提高模拟实验的效果,教师常在运动的每个过程中配上语言解释,这种语言引导虽然可以起到辅助学生理解的作用,却不利于对学生潜在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的挖掘和培养。用多媒体动画技术模拟“四冲程内燃机运行过程”,有以下优势:(1)物体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2)运动轨迹清晰、规范,色彩鲜艳,视觉效果好,便于学生观察。(3)无需任何附加语言解释,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和分析。此外,信息技术的便利性使得多媒体课件可反复使用,重复播放,强化学生的记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理解和分析。这种教学方法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有利于对学生潜力的发挥。

3.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化繁为简

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具有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所不及的特点,体现在图片、文字、音响、动画、声音的海量、直观和媒体信息的同步性。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优点,变静为动,动静结合,通过教学情况的动态展示,使学生不仅能领会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老师在解决问题中的整个思维过程,以及解题步骤中体现的思维方法,使学生能将抽象问题现象化,再运用抽象思维来解决这一现象问题,实现思维的飞跃和解题能力的提高。例如,电流这一概念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在讲解这一概念时,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教学课件中可以先让电路中的电流和水管中水流进行类比,电路中的电流要想与水管中水流进行类比,水管中必须先充满水,这样进行对比教学后,对以后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无念经电阻是大是小;也及以后电压概念的引入都有很好的帮助。通过情景教学引入教学内容,可以让物理课堂充满活力,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认真观察,能起到较大的帮助。

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材设计——增加问题情景设计,活跃课堂氛围

在欧姆定律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此实验可以避免现实实验不当操作造成损失,或者会得不到正确的结论。而哪些不当操作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问题提出来,并进行模拟实验,让他们感受到所造成的损失和错误的结果。这些问题有:连接实物时,开关就处于断开状态;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就调到阻值最大位置;在研究电流与电阻阻值大小关系时,电阻(阻值)变化后就保持导体两端电压不变,如何保持、滑动变阻器向哪个方向调。这些问题都能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他们情绪高涨,思路开阔。然后教师可以开始模拟操作或让学生操作,这时每一个学生都聚精会神,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三、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代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使得教师不再是教学资源和信息源的唯一途径和唯一权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的,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知识的探索者。教师则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提出的一项目标,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例如,在家庭电路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将课程任务布置下去,然后进行分组,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组讨论和分析、处理与应用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他人所长,也能拓宽知识源,开拓学生的视野。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运用在物理教学中,为物理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是物理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且这种教学手段的视听结合、手眼并用、模拟性强、反馈及时等特点使它不仅适用于物理课程,其优越性能较好地运用到其他领域和其他学科教学中。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整合的特点,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大胆结合和整合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教学模式的革新和教学手段的优化,有利于教师克服目前教学中教具陈旧、缺乏的困难,方便了教师的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华.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手大赛引发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7(03).

[2]张轶炳,李芒.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性与多样性[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

[3]牛佳.基于优质课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量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2011(05).

[4]刘成新,李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化解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09).

上一篇:在大学生村官欢迎会上的发言下一篇:快乐的生日的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