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经济论文(精选8篇)
作者 王勇
学院材料学院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学号109091010
3英文篇名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ncepts of Rural Economy in China
关键词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制约因素;思路
摘要 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前提条件。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提出新时期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
英文摘要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is the basis of the entire economy and the precondition of increasing the national economy level.The pape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of developing of rural economy based on the current conditions,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concepts to develop it in the new period.引言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但是,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农村发展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因此,探索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十分重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的改革又是从农业开始的。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矛盾,有些还相当严峻。准确把握这些问题和矛盾.有利于在新阶段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做出科学抉择。
1.1农产品品质较差
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农产品供给由过去长期、全面的短缺转为结构性、地区性和阶段性的过剩I”。我国农产品虽然在产量上呈大幅度增长趋势,但产品质量长期处于低下水平,导致产品积压。造成这种现象一是由于人均资源匮乏。人多地少.人均资源匮乏始终是困绕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围家,特别是耕地和水资源极度短缺.要想在这种有限的资源空间中生产出越来越多、越来越优的农产品,就不得不提高农业技术成本。以使农业生产达到预期目标。二是由于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滞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追求农产品产量最大化的技术模式,虽然这种模式随着社会发展进行了
一定的调节。但仍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在中国市场国际化的形势下。必须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农业竞力.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资相对不足,己成为影响农业技术进步制约素。随着国内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的变化以及国际市场农产品市场准入条件的提高。再继续追求过去那种农产品产量最大化的生产方式,就会难以适应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此时,选择新的农业发展方式势在必行。
1.2农村劳动力过剩
我国的劳动力众多.剩余劳动力大都集中在农业和其他传统产业部门。当前我国经济
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劳动力就业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劳动力结构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从1990年开始,我国劳动力结构中.传统部门的劳动力人数开始出现持续下降。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在1991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此后便开始下降121。近年来,由于一些城乡企业不景气,市场需求量降低,农业劳动力回流有所上升。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开始出现劳动力供给持续减少的趋势。虽然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但由于我国劳动力基数较大.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依然严峻,尤其是近年来农业和非农业领域出现的资本、技术密集化趋势使这一矛盾更加突出。
1.3农民收入偏低
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从农村本身来看.农业劳动生产率低、非农产业发展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民素质偏低、进城就业数量少等都是重要因素【习;从外部看,农民负担沉重、农村对城市贸易条件恶化也是重要因素。随着社会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有了一定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逐渐上升,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另外,我国的农业发展越来越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而增
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这就相对减少了农民收入。在现阶段.虽然农业物耗率的增长慢于农业总产出的增长。但我国农户有一半左右仍处于自给自足状态,不出售或很少出售土地产出品,物耗率的上升使这些农户的纯收人绝对额减少。
1.4农村生产性投资不足
农村投资的问题除了资金的限制外.还受到投资动力不足、投资“技术”条件差和投资引诱不足的约束。农民缺乏生存和竞争的压力,单门独户抗风险能力低下。使得农民通过投资来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动力不足。目前,农村地区的交通、通讯、市场条件和新技术的获得及掌握能力均较差,一些地方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官僚主义、腐败现象严重,这都使农村投资者投资欲望降低。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思路
我国农村改革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某些重大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体制性矛盾未
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并没有使城市化以及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若想缩短城乡差距,既不能依靠增产和提价,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农业、农村经济本身,必须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加快解决城乡经济结构的突出矛盾。加快农村的整体配套改革。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2.1 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收人问题一直是国家进行农村经济建设的首要问题。虽然目前农民收入有所增长,国家也制定了很多对农民有利的政策法规。但城乡收入的差距依_然在扩大。因此,若想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首先解决农民负担沉重问题,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改革农村税费,实现农民负担规范化。坚决杜绝不合理收费;二是反腐倡廉.精简机构。减低乡村行政费用;三是公正执法,尊重农民的人格尊严,使农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力。此外。还要改善农产品贸易中的不合理政策,提高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从而加快农村建设步伐。
2.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随着市场国际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扩大.我国农业必须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农业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由此可见,新一轮农村产业结村的调整应包括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区域结构。要通盘考虑数量与质量、生产与加工、营运与销售,多层面、多环节、全面性进行调整14]。首先,农业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应以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为基础;其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比较优势的产品为依据,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同时还要优化品种和品质,提高农产品质量.争取更广阔的市场:再次,要创新农业组织制度.以农业市场规模弥补生产规模的不足,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新技术。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2.3建设并完善农村技术市场
技术市场是我国农村的薄弱环节。由于一些地区比较闭塞,人口素质偏低,导致农村技术匮乏,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技术市场151。可与一些大专院校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外请一些专家进行定期指导培训,并以讲座等方式提高业户的技术水平,以提高农村技术市场的科技含量。在进行硬件改善的同时,还要进行软件改造,完善技术市场配套法规,建立技术市场资金支撑体系,发挥网络优势。开拓网络技术市场。
2.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整合旅游资源,实行多元化开发,建设特色旅游强县。同时,把房地产业作为重要财源补充的机遇性、策略性产业来抓,把加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作为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着力点来抓,初步形成起点高、收益快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
2.5有效转变政府职能
发展经济.要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及时有效地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就
是政府自身制度创新的问题。如果政府能够根据外在经济社会运行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自身制度创新,调整职能,转变职能,就会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因此,政府应尊重和维护市场的效率,转变观念,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新观念,对农户、乡镇企业等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多给予(提供优质服务)、少索取(减少乱收费),为有效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理顺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提供条件。
2.6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农村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保护生态环境是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发展工业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地区工业发展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要坚持环境兴县,发展生态工业。拒绝污染环境的项目,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新型丁业化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双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3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对策
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仍将持续、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大幅度调整、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美国次货危机对我国出口影响进一步加剧、围外对农产品进口质量标准要求不断提高的新情况下,对加强农产品出口工作提比如下建议。
3.1重点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规范出口企业与目标市场和农户之问的合作关系,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出口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建议2008—2010年.每年设立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对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给予政策性扶持。
3.2加强农产品出口中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辽宁省贸促会农业行业支会和辽宁省农业国际交流协会等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加快组建由出口企业、农民和社会物流企业参加的农产品出口合作社,实现生产基地化、规模化、专业化和营销市场化,建立完备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能力,把农产品贸易做大做强。
3.3设立境外展洽谈活动专项资金。组织和引导农事企业参加境内外展洽会等经贸活动。宣传辽宁农产品.吸引合作伙伴。强化企业招商引资对外合作力度.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
3.4开展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全国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事企业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政策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国际贸易要求,推动农业对外开放工作。政府对相关知识培训应给予资金扶持。结语
农村经济发展是我园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层次.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没有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我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今后,我国需要继续加大农村经济建设力度,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政府领导和政策扶持,按照各地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建立农业中心,提高农业人口素质并提高就业率,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华.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问题的思考[D]安徽大学, 2003
1. 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农村金融要发展, 其资金来源只能是农村的剩余资金。将农村的剩余资金进行吸收, 这样可以使农民的剩余资金得到出路, 保证资金安全, 并从中获得相应的收益。这些吸收的资金进行集中后, 可以对需要资金的农民和需要资金的项目进行放贷, 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 这些吸收的资金不能用到农村以外的地方去, 即不能使得农村本来就缺乏的资金外流, 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决农村资金的强烈需求。
2. 农村经济增长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
农村经济得到不断的增长,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资金经过累积达到较高规模, 但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也需要资金的融通和贷款的扩大, 这对金融的发展产生了需求, 这其中包括各类的借款、贷款等需求, 这些都必须有农村的资金来补充才能满足需求。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民收入的提高, 也客观上需要农村金融的发展, 用金融的力量来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
二、我国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政府积极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给予了高度地重视, 不断加大农村建设的投入。要使农村发展获得庞大的资金, 用以支撑农村经济发展, 就需要引入金融的方式, 对农村的金融进行大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就目前而言, 农村资金的供求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资金的供给量跟不上资金的需求量, 发展农村金融是非常重要而紧迫的事情。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虽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 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等情况的制约, 农村金融体系尚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善: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不合理;农村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外流严重;农村金融产品单一, 金融服务与创新滞后;农村的金融类管控措施还跟不上时代发展需求, 由此使得金融的发展无法适应金融资金的需求现状。因此, 加快发展农村金融, 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问题是当务之急。
三、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 扩大农村金融规模, 合理规划区域布局
就农村金融发展相对落后的现状, 必须通过政府的扶植和指导, 设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 建立各类金融服务机构, 尤其是在比较偏远的地方建立金融机构, 满足农村的金融发展需要, 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机构进行合理布局, 促进金融机构的服务合理化, 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2. 提高农村金融效率, 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为了提高金融发展的效率, 首先, 我们需要提高金融机构服务的质量, 为农村的存款、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使农民能够方便、迅速地取得所需要的贷款。第二, 需要提升农民的金融素质, 建立农民的信用意识, 使农民遵守国家规定, 进行合理的借贷和偿还, 如果条件成熟, 可以建立信用评级制度, 对农民的信用记录进行评价, 从而促使农民提升自身的诚信意识。第三, 需要根据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 推动金融的体制创新, 推动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项目, 如信用卡、电子化交易、综合化交易等, 同时, 要引导农民对全新的金融产品进行接触, 建立现代金融意识,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 加大农村资金投入, 杜绝农村资金外流
在金融网点得到普及、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得到提高的基础上, 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 促进农村金融的创新服务。农村的资金需求具有自己的特点, 农业是农村资金的重要需求点, 对于农业来说, 农产品的生产和产出周期非常长, 投入市场前无法准确预估收益, 这样, 就需要长时间资金的借贷服务, 也需要庞大的资金作为借贷的支撑。所以, 为了保证农村的资金需求, 必须杜绝农村资金向外流动, 使资金能够在农村地区实现流转, 使得农村资金充足, 农民不需要用太过昂贵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发展资金。
4. 完善农村金融监管
金融必须具备稳定的体系才能够健康发展, 金融的稳定离不开金融的监管, 只有通过监管, 才能保证金融市场的合规合法。在农村金融发展的同时, 需要加大农村金融的监管力度, 政府需要设立相应的监管部门, 中国人民银行也需要创新监管体系。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的监管力度, 必须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规律和金融服务规律进行研究, 按照农村金融的具体实际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服务。此外, 必须完善与农村金融监管有关的法律及外部环境。
四、结语
对农村经济而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农村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农村金融持续而有效的支持。我国农村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 还不能非常顺畅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在充分的金融改革和金融服务创新的基础上, 农村经济会取得更加高效的发展, 农村的生活水平会得到更高的提升。
摘要:本文在阐述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与现实困境, 提出了发展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关系,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双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8.
[2]王曙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6.
[3]冉光和, 张金鑫.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06) .
[关键词]近代 中国农村 经济 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状况如何,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当工业资本还没有积累起来以前更是如此。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时,需要有一个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其增长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一个国家近代化的进程。
发展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本文试图从农业生产率的高低、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民收入和受教育程度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不发展问题。
一、农业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通常以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计算。
以河北省清苑县的农村为例,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薯类、大豆和什粮为主。其各年产量见下表。
总的来看,亩产量变化不大。其中,小麦、高粱、谷子、大豆的单产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有的还略有下降,玉米和薯类的亩产变化较为明显,1936年比1930年分别提高了6.9和4.94个百分点,大概与玉米、甘薯在华北地区仍然处于推广普及阶段而单产量有较大上升空间有关。但1936年多数农作物的亩产量都相对高一些。
二、产业结构的变迁
1.棉花种植
19世纪末以后,随着国内外纺织工业发展,国内外市场对棉花的需求激增,促进植棉工业加快发展。1905年平汉铁路建成通车后,铁路沿线的交通运输能力迅速提升,较大改善了各级市场与产棉区的联系,进一步推动了华北地区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张,以河北省清苑县11个村为例:
以上调查数据显示,植棉最高水平不是在30年代而是在40年代,也就是说植棉的发展并没有因抗战而停止。这一时期农民所以普遍植棉,几乎完全由于市场上利润的诱惑使然。随着国内外纺织工业的发展,对棉花的需求不断增大,各地棉花市场迅速膨胀。一方面,市场给农民的产品提供销路,带来利润,另一方面也对农民的经济生活产生波动与干扰,带来一种新的痛苦,也是自不待言的。但不管怎样,和以往相比,传统的耕作习惯毕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当时的经济学家张培刚颇有感触:在市场的感召下,“利之所在,群起趋之”,不论一向传统的耕作习惯,还是农民的“固执性”,都奈何不得。
植棉的经济效益比较高,这是吸引农民转产棉花并使棉田面积稳步增长的主要原因。再有,棉田需要投入比较密集的劳动,有利于缓解清苑地狭人稠、耕地不足的矛盾,也有利于安置妇女、小孩的闲散劳力。
2.职业门类的进一步细化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性农业与商品性工副业密切结合,是农民适应当地自然、社会生存环境的产物。有限的耕地以及简陋的生产手段只能勉强解决吃饭问题,在华北的农村,除了传统的家庭养殖业和织布业外,职业种类有了进一步扩大,农民在主业之外的更多的选择机会。在河北省清苑县农村工副业的调查计11村2119户。兼营或专业的工副业生产共492户,几乎占调查农户总数的1/4;而且,工副业种类多样化,达36种之多,从行业的性质看,多数是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又对劳动力有着很大可容性的服务性行业,即第三产业。其次,从农户工副业的生产规模或资本规模上看,是相当分散的,绝大多数小本经营,薄利运行。在492户中,年利在200元以上的6户,占1.40%,其中千元以上的仅有2户。年利200元以上者全部从事商贩业,即牲口贩、木柴贩、猪鬃贩和布庄等,而其他手工业户全都是小型作坊,有的就是出卖手艺或劳动的工匠,如裱糊匠、小炉匠和搭棚匠等。再其次,与此相关的一项调查表明,从事工副业的主体是中下层小农。按500户调查,地主和富农从事副业的仅为10-20%,而且大多从事商业(织布业除外);中农情况居中;最多的是贫雇农,贫农有副业的达到76%,而雇农情形更为特殊,雇农几乎都有副业,甚至副业成了主业。贫雇农户不仅有副业,往往还兼两种或三种副业。500农户中,全无副业的共242家,一半还不到,也就是说,有副业者占农户总数的58%。尽管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工副业主要在于维持生计而不是创造利润,但是它们在农村经济生活中的意义不可低估。
3.乡村工业化
发生在华北农村的历史表明,乡村工业化与农业相关相适,然而它的最终产品又在耕地以外实现,从而走出狭义上的农业,使单一的农业产品结构走向多元。该地区的工业化,无外乎两类,一是农产品加工,二是满足乡村居民消费的服务业即第三产业。纺织、粉坊、油坊、豆腐房、苇编、猪鬃加工等属前一类,而木匠、铁匠、泥水匠、运输、各种商贩和饮食业等则属后一类。当然,两大类的功能又相互兼顾与交叉,比如食品作坊是农产品加工业,同时是满足是满足人们进一步生活需要的服务业;小商贩是消费服务,可他们所售商品往往就是农产品或以农产品为原料。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业及以乡村居民消费为对象的第三产业,所以能在贫瘠的冀中大地上站住脚,不仅因其符合经济社会的自然发展过程,还因为它最大限度的节约企业成本。
4.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的范围是多方面的,有生产性收入,如农副产品的出售所得,打工所得等;也有非生产性收入,如生产生活资料的租金,即地租和房租、高利贷利息、旧军政人员薪金以及赠送等。当然中等农户的全年收入基本上限于生产性收入。而非生产性收入只有地主和富农才可能获取。下面以河北省清苑地区有代表性的中农收入情况为例。
上表中的数据难免存在误差,但它总体上还是给人以大体不差的比例关系:收入部分的比例前面已经做了分析,此不赘述。支出部分里,生活消費占去78%,而饮食部分又占去生活消费支出的80.62%,因此,如前所述恩格尔系数为绝对贫困型。饮食支出占总收入之比则是68.70%,“糊口农业”的经济特征在这里可以得到充分的量化证明。近10%负储蓄率与这样的收入消费结构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一种绝对贫困型的生产生产生活方式中,农民家庭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为继,更谈不上持续的剩余和积累,以及普遍地投入和扩大再生产。至于农业商品化的提高,是因为饥饿、负债而被迫走向市场的一种虚假的商品化。
三、对二十世纪上半叶华北农村经济发展与不发展的思考
以上分析表明,尽管二十世纪上半叶冀中乃至华北农村饱受内战、外患的蹂躏和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农村经济变化相当缓慢,可从整体上讲还是在发展,并非完全停滞、毫无作为;尤其是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农村经济结构有所调整,农户相当一部分产值已在耕地以外实现,表明了小农家庭经济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然而,这种发展水平和速度若与同时期的欧美诸国相比较,则又是相当缓慢的。
以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来解释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不发展,是中外许多经济史学家的做法。一部分学者包括有的西方学者认为人口问题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实际上,人口问题固然重要,但人口问题也同样有一个科学定位的问题,忽视人口问题和将一切不发达问题都归结为人口,都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以人口与土地资源配置看,19世纪初叶,华北人均占地比之18世纪大幅度下降:河北人均耕地下降到2.65亩,山东3.41亩,河南3.13亩,这是中国人均耕地下降速度最快的历史时期之一。但到1932年,三省人均占有耕地分别为河北4.29亩,山东3.39亩,河南4.31亩(10),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人口压力有所缓解。按照人口压力越大工副业越发展的逻辑,19世纪初叶的工副业应该高于20世纪上半叶,而历史事实却是19世纪初期华北三省的农村家庭工副业虽也有一定的变化,其整体发展水平却无法与20世纪上半叶相比,可见人口压力并不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北方农村工副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问题在于,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比例,何谓适度,何谓过剩,依据不同的时间和地区,会有不同的答案,人口在多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需要做出具体分析的问题。就中国大多数地区而言,晚近几十年来人口增长显然过快,即便如此,也很难把中国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前中国农村的贫穷与落后完全归咎与人口。中国20世纪70年代后农村经济取得巨大进步,并非人口与土地资源比例变化的结果,如果说有变化的话,是人均耕地更加狭小了。另一个经常可见的简单事实是,同样的人口和土地等资源比例,往往会有较大不同的农业发展水平。何况,人口无节制的过度增长,像第三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发生的那样,本身就是贫穷和愚昧的表现;它会随后者的改善而改善。也就是说,不能否认人口问题在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起飞时的重要作用,但从一般意义上讲,它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那么,什么是中国农村发展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产权制度、以及政府因素是决定农村经济发展与不发展的主要原因。
美国著名的学者诺思用产权结构的变化和交易费用的下降来解释制度变迁极其带来的经济发展,对经济史作了极有说服力的解释。制度学派认为:“在某一资源的产权没有归属的情况下,一个经济当事人若要利用这一资源的好处,或避免他人运用这一资源对自己造成损害,就必须与这一资源的所有可能的使用者谈判,而当这一资源有了确定的归属以后,谈判对象就会大大减少,从而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并且由于明确了产权边界,也使人们的计算变得简单了。因此,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又便利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推动了经济发展。”
以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为例,在家庭承包制实行十几年后,乡村一派中兴景象,到处是新的建筑、新兴的家庭工业和从事新行业的人群,让人再次感受到农民家庭经济可能焕发出的巨大潜力和可塑性。毫无疑问,产权的明晰化及其有效的保护,是经济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发展经济,反之,也可以阻碍和破坏经济。不能否认华北小农家庭经济包蕴的内力,同时也有理由指出,如果小农家庭经济的权益(如个人财产权的保护、赋役的限定等)给予更明确的界定和保护,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农村会有更快的发展。
另外,还必须指出,如果当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能够对农户和农村基础设施给予更多的投入,家庭农场的产出和整个农村生产力本应增长的更快。现代社会中的行业发展,都需要政府的有效扶植,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更是如此。而华北地区降水量不充分且极不均衡,又有黄河淤沙经常引起河水泛滥,农业自然条件严峻,要解决旱、涝以及灌溉等问题,不是一家一户甚至一村一乡能完全承担的,非政府出面不可。改良和推广优良作物品种也是一样,政府都有不可替代亦不可推卸的經济职能。国民政府低效、无能,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作为。例如,如果20世纪20-40年代能够像50年代和60年代那样兴修水利,发展和推广优良作物品种,会使产出有明显增长,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除此以外,良好的市场环境、经营规模、资本技术条件、生态环境以及国内国际市场条件等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实际上,各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它们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各个因素的作用也是不平衡的。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刘佛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二十八年保定农村经济调查报告》河北省统计局编,1958年;
[3]《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丁长清、慈鸿飞著,2000年;
——高安市工商局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情况汇报
(2010年7月26日)
高安,地处赣中偏西,全市人口84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80%,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牛等生产基地,农业发展在全市经济发展总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来,我们高安市工商局立足地方实际,充分发挥职能,把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作为服务“三农”工作的切入点,一手抓培育发展,一手抓监管规范,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纪人队伍稳定建康发展,到今年6月底,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备案的各类经纪人853户,从业人员3600人,主要涉及货运、肉牛、蔬菜三大领域,为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农民增收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一、主要作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近几年来,我们高安市工商局历届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农村经纪人培育发展工作,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常务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职能股室局和基层分局负责人为成员的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工作领导小组,把培育、发展、监管农村经纪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干部认真学习《经纪人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经纪人管理办法>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使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激励干部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工作。为帮助农村经纪人解决实际问题,我局建立健全了联系帮扶农村经纪人工作制度,与农村经纪人结对帮扶,切实帮助农村经纪人解决涉及市场准入、合同签订等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强化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工作力度,我局结合实际,制定了经纪活农工作实施方案,将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工作列为目标考核项目,层级分解,严格落实责任制,并与绩效考核、评优评先挂钩,有效的促进了农村经纪人的培育发展工作。
(二)严格规范,促进有序发展
认真开展行政指导是规范农村经纪人在市场经济中经纪活动的重要举措。农村经纪人作为一项新兴的行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地位突显。我们本着“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并将行政指导这一非强制性的柔性监管手段引入经纪人监管工作中。我们着力抓好“四规范”,即:一是规范准入行为。按照《经纪人管理办法》及《实施意见》的要求,核定规范的企业名称、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一户宣传一户、发展一户规范一户、检查一户管理一户,严把经纪主体准入关。二是规范明示行为。指导经纪人向社会公示《经纪执业人员明示表》,每个经纪人将所聘用的经纪执业人员的照片、执业的经纪项目、联系电话等在经营场所明示,便于群众监督。三是规范服务行为。指导中介组织业恪守职业道德,文明服务,公示《服务公约》等方式,提高中介组织服务自律意识。四是规范经纪行为。建立经纪人及经纪执业人员的档案,健全经纪人及经纪执业人员的信用记录,对经纪人及经纪执业人员实施信用分类监管。今年5月,高安市灰埠镇一姓陈的老人家,来到我局黄沙分局反映,一肉牛经纪人在促成他的一头肉牛成交后,硬要他额外补偿100元的辛苦费。接到反映后,我局黄沙分局找到当事人,对他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归还了老人家的100元钱,并将他的信用等级降下一级。今年以来,我局在监督管理中,对中介组织提出整改意见10份,下达限期办照通知书16份,取缔无照经营户7户,规范中介组织经纪合同33份。对有违法违规行为或参与违法违规活动的经纪人及经纪执业人员进行查处。有效地规范了经纪执业人员的经营行为,促使经纪人的经纪活动规范有序、公平竞争。
(三)加强培训,提升综合素质
搞好经纪执业人员培训是提高农村经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我局针对辖区一些农村经纪人法律意识淡薄、生产常识缺乏、营销知识匮乏、管理技能低下的现状,采取以会代训、技术讲座、法律宣传等方式,组织开展农村经纪人市场营销、生产技术、管理常识、法律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农村经纪人执业综合素质。一是法律法规培训。在组织经纪人参加宜春市局举办的培训班学习的同时,我局组织业务骨干,对农村经纪人开展《经纪人管理办法》、《商标法》、《广告法》、《合同法》、《公司法》等法规培训10余场次,500余人次,提高了经纪执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了守法经纪的自觉性。二是经纪技能培训。我局与相关乡镇联合,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教授,对236名经纪人进行了营销技能、种植、养植、农产品品质鉴定、包装储运、成本核算等培训,并开展疑难解答、现场指导,有效的提高了经纪执业人员的经纪执业能力,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主力军。三是职业道德培训。我局针对一些农村经纪人不正确按照法律的规定执业,只顾自己赚钱,在农户中形成了“虽然离不了,却又信不过”的尴尬局面,认真组织经纪执业人员学习《经纪人管理办法》,使其进一步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经纪人在经纪执业中应遵守的义务和禁止的行为,明确做一名合格经纪人应具备的条件和能力,明确经纪执业中应恪守的职业道德和执业行为规范,增强了农村经纪执业人员的市场意识、守法意识、服务意识、道德意识,自觉的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主动协调,壮大发展规模 立足工商职能主动介入协调是促进农村经纪人发展的重要方法。为提高我市农民组织化程度,我们积极与相关部门和乡镇配合,主动介入协调,出谋划策,将松散的经纪人组织起来,成立经纪人协会,使其成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经纪人队伍。在协会建设中,我们遵循“因势利导,多种形式”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各乡镇的产业特点,不拘一格组建协会。我局黄沙分局针对辖区肉牛交易量大的实际,就把养牛大户、贩运大户和肉牛经纪人组织起来,成立了“高安市黄沙岗镇肉牛流通协会”,并成立了党支部,由分局长兼任书记;针对上湖乡是高安市最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实际,我局黄沙分局帮助该乡成立了上湖乡蔬菜流通协会,并以该协会为依托,为该乡蔬菜申请注册了“上湖”牌蔬菜集体商标,该商标为全省首例蔬菜集体商标,到目前,全市在蔬菜、肉牛、货运信息等领域成立各类协会有10多个,这些协会经常组织会员活动,帮助会员解决经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成为会员的“靠山”,有效的促进了经纪人经营的规模化、活动的组织化、手段现代化、功能综合化、市场多元化、服务信息化,大大提高了我市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带动了全市“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为给货运信息经纪人提供一个集中交易的场所,我局积极为市政府当“高参”,在城郊兴建了全省最大的集货运信息、汽车配件、新车销售、旧车交易、汽车修理、汽车装修、餐饮服务等一体的汽车运输专业大市场,目前,这个市场拥有货运信息经纪人500多名,经营着180多家货运信息部。带来大江南北信息归聚,五湖四海货运皆知,有如商品超市,司机一来就可找到货源,使业务量与日聚增,日均介绍货源12.2万多吨,揽来运费40多亿元。
二、初步成效
1、为服务“三农”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通过培育和引导,我市在肉牛、蔬菜、货运信息等领域涌现了不少集科技、信息、商务、生产于一体的新型农村经纪人,已从过去的提篮小卖、小商小贩中解脱出来,走上了联合经营、实业兴商之路。原高安平安货运信息部的熊树根,靠一部电话机、一张桌子、二张椅子起步,他率先在本省的新余、定南及外省的湖南湘潭、广东的广州等地设立了5个货运信息联系点,使信息部如虎添翼,业务大增。短短几年,他已发展到拥有自备 200多部各种运输车辆,下属三个分公司(一个运输公司、一个物流公司、一个汽车贸易公司),一个半挂牵引车车厢厂,年上交税收200余万元,集汽车货运、仓储、物流、汽车贸易、配载于一体,投资额超过1800多万元的综合性汽车运输物流企业。象熊树根从做经纪人起家,原始积累完成后,再创办经济实体,实体形成后,又支撑经纪人事业,这样良性循环、良性发展,使一大批经营者走上了实业和经纪双重发展的路子,达到双赢互动的效果。农村经纪人已成为我市农村一手连生产,一手连市场的桥梁纽带,“市场+经纪人+农户”的模式正在成为我市农村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农村经纪人的推介,我市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市场,如“上湖”牌无公害蔬菜不仅畅销湖南、广东、浙江等地,还走出国门,远销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肉牛远销浙江、上海、广东、海南等地。
2、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纪人,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牛、车、蔬成为高安农村经济发展的三根支柱,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致富,财政增收。一是养牛成为致富门路。高安享有“黄牛之乡”盛名,但农民以前养牛只是为了耕田,如今却变为养牛赚钱。近几年肉牛饲养量以每年30%以上的比例递增,到去年底,存栏量达22.6万头,出栏12.5万头,这其中有80%是由经纪人促成交易的,成交额达4亿多元,使参与养牛农民最多的增收达十多万元,一般的也有七八千元。二是种菜成为主要收入。高安农村历来有种菜的传统,但以前由于销路不畅,农民不敢大力发展,面积总是在一万亩左右俳徊,自从有了农村经纪人,很快带来新局面。如,上湖乡人多地少,土壤非常适应种菜,但以前常被卖菜难所困扰,我们高安市工商局就主动上门服务,审时度势地走出了三步棋:帮上湖蔬菜注册商标;为该乡蔬菜销售选拔培训28名农民经纪人;组织该乡32户蔬菜贩运户成立“高安市上湖乡蔬菜发展有限公司”。三步到位,全盘皆活。如今“上湖”牌无公害蔬菜不仅畅销湖南、广东、浙江等地,还走出国门,远销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去年全乡蔬菜产值达3亿元,人均收入6500元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仅蔬菜一项,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经纪人搞活了“蔬菜之乡”,销路畅通激发了农民种菜热情,如今高安的蔬菜面积猛增到20万亩,年产值达6.2亿元,全市农民及种菜户人均增收506元,并涌现出一批种菜年收入超十万元的大户。三是货运成为财政支柱。万辆汽车跑运输,十万大军跑货运,这是高安汽车兴市的真实写照。近几年来,高安货运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每年为该行业提供交易服务120余万次,帮助货运业获取运费40多个亿,与此同时,货运经纪人也从中获得丰厚回报,年收入突破4600万元。随着收入的增加,对国家贡献日益增大,每年上交税收以20%的速度增长,去年上缴税收达到8000多万元,今年可望突破1亿元。
3、为工商部门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新的舞台。发展农村经纪人为我市工商部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舞台。一方面,我们通过建立联系农村经纪人工作制度,深入农村广阔天地,使我们的干部真切地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迫切需要,接受了爱农护农的教育;通过联点联户,扶植发展,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工商部门的信任和拥护,改善了工商部门的形象。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拓展了工商部门服务“三农”工作的职能。我局依托基层分局设立了涉农合同服务指导站,积极扶持发展农业合同,推广经纪合同示范文本;为农村经纪人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大力实施了品牌富农活动,引导并帮助农村经纪人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树立农产品品牌,今年以来,已指导帮助4件农产品商标申请了注册,对全市8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下发了商标注册建议书,并制定了帮扶联系措施;在全局广泛开展了“走千万农户送服务下乡”活动,引导农村经纪人以“经纪人+农户+基地”模式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扶持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今年以来,全市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567户,其中,农村经纪人136户,全市个体工商户累计达到19461户;新发展私营企业282户,全市私营企业累计达到2840户;全市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2户,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累计达到94户,实现规模经营,抱团发展,为农村经纪人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江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刚
近年来,江安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在不断提升,但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区县的差距也日益扩大,集中表现为我县县域经济实力不强、财力不足、特色不浓、效益不高,以至于县域比较优势得不到发挥,竞争优势难以形成。因此,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繁荣县域经济、构建和谐江安具有深远意义。
一、初步成效
近年来,我县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经济能耗强度稳步降低。全县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为220895万元,2009年为493033万元,年均增长22.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05年为4012万元,2009年达到12399万元,年均增长32.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5年为29947万元,2009年达到204345万元,年均增长6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2005年为2504万元,2009年为18840万元,年均增长71.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为115414万元,2009年为226456万元,年均增长18.3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05年为161227万元,2009年达到289424万元,年均增长15.75%。万元GDP综合能耗2008年下降4.4%,2009年下降5.5%。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县工业发展相对较快,2005年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9.7:27:33.3,2009年为26:46:28,第二产业的比重提高了19个百分点,呈现出明显的工业化特征,但是第三产业不升反降,这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优化税源结构,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不相适应。
(二)科技含量相对较低。2009年,我县共有大小企业近2000个,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有34个,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的企业仅1个,4—10亿元的企业2个,1—4亿元的企业19个,纳税上千万元以上的企业仅1个。说明我县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信息化程度低,名优产品少,工艺流程简单,设备设施滞后,资源产品、初级产品及工艺落后的产品占主体地位,企业提升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资源要素依赖性强。我县工业主要以能源、高耗能、矿产、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为主,属资源开发型和速度效益型,这一经济格局决定了经济快速增长必须靠企业产量的扩张和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来支撑。导致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较大压力。
(四)园区要素配置不足。2009年江安阳春工业园区的产值仅20亿元,距离100亿园区的差距还很大。阳春工业园区特别是西区(康家坝农产品加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有效地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内公路、电力、标准厂房、污水处理厂、给排水管网等要素保障水平还需要加快完善。
(五)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受历史和地理因素影响,我县开放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外需对经济的拉动力较弱。2009年,实际到位市外资金29.49亿元(无外资),地方外贸出口43万美元。与发达地区相比,对外开放程度低,开放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三、对策与思考
(一)在优化产业结构上实现突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重视要素投入和数量增长,更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结构
优化中提高质量和效益。一要着力提升工业实力。突出“奋力拓展,放手发展”主题,按照“抓大扶优,做强提速”的工作要求,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推进技术创新;狠抓节能减排,探索循环发展;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实效;增强发展后劲,提升整体竞争力,切实解决工业科技含量低、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项目少的问题,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积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以海丰和锐公司、华夏酒业、四川天竹公司为代表的“化工、酒类食品、竹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鑫源食品、远东竹业、斌艳食品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阳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要素配套,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工业集约化发展。探索循环发展,延伸和拓展氯碱化工、磷硫化工、酒类食品、竹加工产业链条,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氯碱化工基地、中国最大的竹纤维产业基地、中国浓香型白酒核心价值区和重要的原产地品牌——“川南酒乡”、长江上游重要的商贸物流枢纽港、川南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轻工制造业基地和川南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到2010年,力争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26.5亿元,可比增长30%以上;工业投资突破26亿元,同比增长43%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个以上;新增产值上亿元企业5个以上。二要着力提升三产比重。按照“科学规划、增强功能、优化结构、扩大总量、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要求,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导向,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和城市建设互动、融合、协调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到2015年,力争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县就业人数的比重达40%。
(二)在推进科技进步上实现突破。经济集约增长的实质是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关键在于科技进步。一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通过实施“院地
合作”工程,增进地方与科研机构相互了解,有目的地引进技术,并不断消化利用;建立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鼓励骨干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二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力度。鼓励支持企业使用先进设备和低耗高效的生产技术、工艺,降低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经济增长由投入量扩张向投资效率和生产效率提高的转变。三要加快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坚持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制订更加实惠的人才政策,创造更好的环境,吸引优秀人才;同时从源头抓起,认真抓好教育,既要抓好普通教育,又要抓好职业教育,努力培养地方实用性技术人才。
(三)在节能减排上实现突破。加强环境保护,推进清洁发展、节约发展是提高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一要健全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节能减排。在节能上,要加大《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力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强引导和监管,推动节能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在减排上,要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将排污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严格执行环境“三同时”、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等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依法推进减排工作,对不符合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一律关停;对超标排污的,采取坚决措施进行治理;对通过治理又反弹的,要加大力度进行处罚。二是要完善设施设备,用技术加强节能减排。督促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引进先进工艺和设备,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降低高耗能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企业,引导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节约生产。
(四)在招商引资上实现突破。要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仅靠自身发展远远不够,必须有增量资金注入和新项目的引进。要把提升利用外资水平作为推进结构
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引导企业向更宽领域对外开放、向更高层次招商引资。将优势资源、优势项目、优势产品作为招商引资的有效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围绕产业发展重点抓好招商,围绕产业发展导向配置土地资源;依托丰富的水能、矿产、旅游等资源储备项目,“筑巢引凤”,催生项目;加强项目包装推介,围绕大项目、大企业抓好招商,利用外来资金嫁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形成政府与市场、企业与社会共同推动的新格局,还必须提供“四种保障”:
一是提供环境保障。深入分析、广泛宣传我县发展面临的机遇,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认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将工作重心放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大力开展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营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环境。
二是提供制度保障。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推动行政方式创新。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发展,尽快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以及民间投资项目核准制、备案制。大力发展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健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基本功能。积极探索用经济杠杆加强污染治理。
三是提供政策保障。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要求,制定全县产业导向目录,明确鼓励、支持和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制定并实施严格资源节约、集约利
用的政策,利用经济手段,辅以行政手段,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发展,扶持发展低消耗、低污染的产业。改变要素配置方式,将有限的资源要素向重点扶持发展的产业配置,鼓励企业集约用地、节约用地,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整合各类资源,重点支持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项目。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千头万绪,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条主线,并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才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一、新农村建设要有完整的思路和准确的定位,因地制宜编制发展规划
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结合当地实际,从产业发展入手,充分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充分解放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民的充分就业。离石区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求今年启动的新农村建设必须与产业建设挂起钩来,没有产业支撑的新农村建设一律不批。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到各县市调研新农村建设时,我们了解到一些情况。有些县市,编制一个村的规划就花掉10-20万元,不切实际地把农村绘制成城市化,处处高楼洋房,娱乐设施齐备,惟独没有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没有百姓养鸡喂猪的场所,没有农村特点。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新农村建筑,曲解中央村容整洁的精神要求,严重脱离农村农民的实际,使中国房产农村化,城乡房产齐开花。如果这种想法不加以制止,即使新房盖起来了,各种娱乐设施配齐了,也建不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农村改善住房条件是重要,但还不是当前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当前最重要的是发展农村经济,充分解放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民的充分就业,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让农民有较高的收入。
二、新农村建设要有多元投入的新机制
现在多数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靠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全部依靠国家投入也不现实,必须争取多元投入,形成以工补农,以财扶农,以城助农的合力兴农的氛围。
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投入,用足用活国家扶持政策。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3917亿元,全国人均300元,农民人均约500元。我省新增财力的60%、市新增财力70%都将用于三农建设,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这是党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各级领导应尽职尽责积极争取资金。
二是要突出企业帮扶,抓好村企互动工作。由于我市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普遍滞后,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历史欠帐太多,单靠国家投资远远不够,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突出抓好企业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认真总结推广孝义、柳林等县实施的行之有效的村企互动、企业帮扶,一矿一企帮扶一个贫困村建设一个新农村的经验。柳林县确定了68户企业结对帮扶40个新农村和28个贫困村,全县已掀起了村矿互动建设新农村的热潮。有条件的县也应学习他们的经验。
三是建立龙头企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广东省实施千龙带千村,收到良好的效果。河津市西卫村的两户龙头企业带动了整个村的经济发展,全村农民离土不离村,由农民转变成工人,实现了劳动力的全部转移,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充分的就业。社会事业基础建设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我市应鼓励每个龙头企业拿出部分资金帮助新农村建设,扶持发展一项产业。以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方式达到双盈的目的。同时市县政府应扶持建立几个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小杂粮加工龙头企业、干果加工龙头企业、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必要的扶持,让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我市农村丰富的资源,引进外来资金和项目,加速我市新农村的建设。高平市引进雨润集团200万头生猪冷鲜肉项目,达产达效后,每年可实现产值20亿元,上缴税金300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1500人。每年可直接拉动农民增收4000万元。我市在招商引资时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工作,引进外资项目,带动本地农业、畜牧业、林果业、小杂粮等产业的发展。
五是鼓励农民投资建设自己的新农村。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引导致富能人回村投资,借智生财,借资兴业,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把农民看作帮扶对象,而要把农民作为农村建设的主体。目前,贫困地区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到城市经商打工,农村已呈现出缺乏劳动力的现象。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我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9%,再加上打临工的约20万人,就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8%,尤其是有包工头的村庄,如临县阳宇会村,外出务工人员占到该村劳动力的80%以上。市委二届二次全会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5485”总体发展目标,稳定转移劳动力80万人,届时转移的劳动力将占到劳动力总数的80%左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全部转移,农村留守人员大部分是老弱病残,有拖累的妇女劳动力。农村将缺乏懂技术、有知识、会管理的人才,甚至缺乏熟练种地的农民和身强力壮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农业是天生的弱质产业,弱质产业靠弱势群体经营。这样的人口结构、生产力结构,即使国家再加大农村建设的投入,投入的资金也未必能真正用到刀刃上;投入的科学技术不一定能真正被掌握;农机具等先进生产设备未必能被很好地使用。
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作规划时,既要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输出渠道,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平,又要充分考虑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必须依靠大量的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在农村劳动力输出的同时,一定要留足足够的青壮年劳动力,让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人建设,有人管理。
四、新农村建设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耕作的有限土地不足以使他们致富,且时刻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民要生存,要发展,不得已才外出谋生,要想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就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特色产业。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它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有利于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工农之间协调发展;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抓住两区开发机遇,认真实施产业化项目。农业产业化是运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本途径和重要经营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业经营方式,必须抓住产业化经营这一关键,以产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抓住两区开发机遇,抓住“1215”农业产业化工程的机遇,全力抓好双百双千项目范围内的58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创造条件,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既要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模式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更要创造条件不拘一格地推进适合本地的产业化的发展。石楼县种树专业队、柳林县红
枣嫁接专业队、交口县石头饼、柳林县真空包装碗托都是一种产业,只要有经纪人队伍或能人牵头,把它们做好,做大做强,就能带动一个县城或一个区域地方经济的发展。
五、新农村建设要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目前,中央关于建设新农村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建设新农村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取决于农村基层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尤其取决于他们创造性的工作。一个好的基层组织关键是做好两委班子的配备。特别是班长的配备,要从政治上可靠,发展农村经济有能力、百姓信得过的人员中选择。可拓宽选人视野,从农村能人中选择、从大学生中选择、特别是从我市各县切掉职务50岁左右的科级干部中选择。
(一) 甘肃农业总体经济不断增长。甘肃省作为传统农业省份, 对于乡村经济而言, 农业的经济规模具有发展的决定意义。从纵向分析, 根据表1显示数据甘肃农业经济总量取得较大发展, 2014年经济总量是2001年的4.35倍, 是2010年1.5倍, 总体趋势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
(二) 增长速度相对均匀。近年来, 甘肃农村经济总体呈稳定的增长, 根据表2数据统计2001年~2014年甘肃年均农业经济增长速度为5.86%, 整体增长比较稳定, 表2中最高年份为2001年, 比最低年份2007年高3.5%, 振幅较窄, 特别是2010年之后增长波动的幅度相对变小。
(三) 农业部门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伴随甘肃省工业强省战略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自2001年以来, 甘肃省农村经济对整体经济总量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 其中2010年之后更为明显, 除去2005年特殊年份之外, 2014年农业份额相比较于2001年下降6%。
二、甘肃省农村居民及消费现状分析
(一) 农村居民的收入现状。从表4显示的数据, 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001年的3.8倍, 是2010年的1.67倍, 人均收入不断改善。但总体来看, 农村居民的收入情况滞后于甘肃农业总体经济增长幅度, 相比较2014年经济总量是2001年的4.35倍, 农村居民增收低于此水平。
(二) 农民增收增长幅度。根据表5显示, 甘肃农村居民增收呈加速上升趋势, 分阶段来看2001年至2005年增长率平均幅度为6.76%, 2006年至2010年平均增长率为11.63%, 2010年之后13.79%, 2001至2014平均增长速度为10.72%, 基于各项增收政策的不断推进, 甘肃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呈上升趋势。
(三) 甘肃农村居民的消费现状分析。甘肃省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1978年甘肃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8.18元, 到了2013年增加到4849.60元, 增长了54倍, 年均增长12.4%, 总体呈现较快增长。同时, 从农村居民的消费质量来分析, 农村居民恩格尔消费系数虽然有所波动, 但整体趋势不断下降, 呈现优化结构。
三、甘肃省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一) 种植业结构的差异。目前, 甘肃省种植结构还相对欠合理。以甘肃省2014年统计公告显示, 甘肃粮食比上年增产1.74%, 夏粮增产幅度为11.39%、秋粮种植减产1.38%, 从市场实际分析, 经济作物相对进入不断的调整阶段。
(二) 自然条件及生态环境。甘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自然因素影响大、干旱范围广、水土资源不匹配、植被少而不均、承载力低、修复能力弱, 特别是生态条件差的陇中黄土高原占全省70%以上的耕地。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导致甘肃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气候条件, 抗御干旱、洪涝、冰雹、大风等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脆弱。
(三) 农业技术水平。甘肃省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 整体农村经济科技成分比较落后, 虽然在部分城郊地带或河谷地带存在现代设施农业, 但整体表现为乡村落后的生产技术, 阻碍了乡村经济发展的特征。在2014年, 甘肃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545.71万千瓦, 比上年增长5.3%。农村用电量51.26亿千瓦小时, 增长1.8%。农用化肥施用量97.60万吨, 增长3.1%。农业是乡村产业的支撑, 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基础, 在区域内部河东地区地处干旱区域, 农业为传统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模式, 不注重土地、肥力的保护, 使乡村土地的规模经营效应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四) 城乡收入的差异和城镇化的相对落后。目前, 甘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7年的5, 302元上升到2014年20, 80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1, 692元增长到2014年的5, 7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92倍, 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9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1995年,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3.13倍, 2014年收入差距为3.63倍。此外, 甘肃省城镇化水平滞后, 在2013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 甘肃城镇化率是40.13%, 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3.6个百分点, 仅高于贵州和西藏。城镇化水平西高东低的特点明显, 兰州与河西地区集中城镇化水平较高的4个市, 嘉峪关市城镇化水平位居全省第一, 兰州市集聚了全省28.47%的城镇人口。
四、甘肃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借助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国家精准扶贫契机,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由于甘肃特殊的生态环境, 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打造和在精准扶贫视域下, 要着力加强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生态脆弱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防风固沙工程、植树造林、水土保持工程。
(二) 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对低产田进行改造, 调整生产结构, 加大经济作物的种植。引进适用技术, 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科学合理安排种植作物, 加强乡村公路、通信、医疗卫生、学校等基本设施的建设, 推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三) 整体提升甘肃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大力推广先进农业科技, 推广先进、实用、成熟的农业技术, 培训农民, 建立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加强农业的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大力推广小型农用机械, 对农民购置大型农机进行补贴, 完善农机服务机制。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 提高乡村人力资源的竞争力, 采取多种措施培训乡村人力资源, 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甘肃省统计局.1995、1997、2014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gansu.gov.cn/
[2]牛永红.甘肃省城乡一体化现状及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15, 1
[3]牛永红.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背景下甘肃省支柱产业体系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5, 9
[4]牛永红.甘肃省城乡经济现状及融合发展的机制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17
[5]蔡丽.精准扶贫视域下甘肃农村脱贫致富对策建议[J].商, 2015, 8
[6]阿拉腾巴特尔.对鄂尔多斯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探析[D].内蒙古大学, 2010, 5
[7]石磊.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 2009, 3
[8]崔瑞峰.浅议如何破解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难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5, 3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路经济;发展措施
一、引言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公路管理部门要对于公路经济的发展提出更加有效地引导策略,围绕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对当前的公路经济管理工作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公路经济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作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基础,公路行业的健康发展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二、对收费公路的机制进行调整
现阶段,我国收费公路的管理机制上还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并且其中存在一些由于管理理念不够先进所导致的漏洞和问题。作为公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收费公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如果收费管理制度存在疏漏和问题,那么就很容易影响地方公路经济的发展,造成各种损失。公路经济管理部门要对于这方面的问题进行重视,对管理方式和模式进行改进革新,引入市场化的管理理念,做好服务、监管、价格管制以及市场准入等多种有效管理手段,提升收费公路管理机制的有效性。
三、推进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
公路经济的发展,对物流行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公路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点工作对象。在当前我国公路经济发展中,物流运输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从政策等方面也给予了引导和扶持。例如,大力推进各类集散中心、货物分拨中心的建设工作,同时扶持物流企业发展,给予其更多的资源方面的倾斜和支持。在当前物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地对公路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明确,完善主体。地方有关部门要对物流发展的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结合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从公路经济管理的角度给与支持和配合。公路管理部门也要推进公路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管理制度和理念进行调整转变,真正地将公路经济管理工作的效能进行提升,为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支持和保证。
四、对公路经济监管机制进行优化
公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套科学合理的监管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各类贪腐问题一直是以往监管机制形势下,公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针对于这方面的不足,我们要提升监督管理的重视程度,同时融入和鼓励司法机构介入和公共监督的介入,让整个公路经济的发展受到更加全面的监督,这样才能让公路经济管理工作处于一个正确的发展路径之上。在对于监管机制优化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对相应的处理机制进行联动和调整,提升违法成本和相关机制执行落实的效果。与此同时,在监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对相关收费公路服务企业自身服务能力的监督管理,确保其服务水平,提升公路安全保障效果。只有从多个角度进行监管,这样公路经济的发展才能得到更好地维持和保障,从而实现长远且持续的健康发展。
五、提升公路经济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
对于公路经济的发展来说,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保障。公路经济管理部门要积极推进队伍建设工作,提升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作战能力,将提升素质作为一项常态工作来对待。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内部管理,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积极地带头进行学习,打造和谐单位,构建一个良好的氛围。组织机关内部也要积极推进各项培训教育工作,做好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职工教育中,也可以引入各类争先创优活动,让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提升队伍综合实力和业务素养,让职工自身精神面貌得到更好地改进。另外,在内部队伍建设工作开展中,也要融入多种工作形式,提升内部凝聚力。
六、加强养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公路建设工作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公路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短缺已经成为了当前公路建设工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和挑战。面对市场经济环境的特点,我们要深入地进行思考,做好投资控制,同时降低公路建设和维修的成本,提升建设效能。在展开公路养护工作的过程中,要对养护方式进行科学化的调整,在不影响公路日常使用的情况下,合理分配养护计划,对以往建设中存在的遗留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更好地对公路使用寿命进行延长。对于公路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要进行提前预计和分析,提出可靠的提前保养的思路。做好公路的养护工作,可以有效地提升公路的使用效果,这也是公路功能得以发挥的基础前提。例如,在雨水多发季节,我们要提前做好排水的处理工作,对相应排水设施进行准备,确保公路横纵排水系统正常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排水问题对公路设施造成损害。另外,预防性养护工作开展中,养护人员要做好环境情况的了解以及认知,在做好环境特征把握的基础上做好公路环境情况把握,尤其是对于泥石流以及风沙等特殊情况,要做好预见评估,以此掌握各类因素都对公路具有怎样的影响。根据路段灾害情况以及不同路段的工作强度情况做好养护人员的分配,对于病害较大的区域,要增加公路养护人员数量,而如果病害较少,则需要适当减少人员数量,即通过对人力物力的科学分配实现精准养护。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公路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是非常关键的。面对市场经济的需求,我们要对于自身思路进行创新,抓住公路经济管理工作优化改进的切入点,为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王燕.浅谈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J].轻工科技.2015(12).
[2]汤新建.浅析我国高速公路经济的发展[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5).
[3]徐涛.公路交通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6(34).
【发展农村经济论文】推荐阅读: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论文06-17
农村经济如何发展11-04
农村发展分析06-25
农村经济发展方向10-05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09-20
临安农村发展历程10-27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06-14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10-02
农村产业发展状况06-09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