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西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共10篇)

广西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 篇1

2002年7月2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菜篮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菜篮子‖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保障―菜篮子‖产品长期稳定供给为目标,以提高―菜篮子‖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水平为核心,加快实现由比较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保证卫生和安全转变,真正让城乡居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

农业部2001年规划实施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提出用5-8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首先从蔬菜、水果、茶叶等主要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入手,加快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步伐,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农产品食品卫生安全的质量问题,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从农田到餐桌‖全程控制的无公害农产品保障体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安全、优质的农产品。蔬菜是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主要鲜食农产品,其供应的好坏,食用是否安全,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我区从1986年至1996年实施首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以来,取得了很大成就。经过十多年―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发展,广西的蔬菜生产已经有了跨越式的增长,蔬菜生产及供应实现了品种花色增加,上市鲜菜总量充足有余,城市居民人均日、年占有鲜菜数量指标提高,蔬菜淡季缩短、周年供应基本平衡、市场繁荣的局面。目前我区年人均蔬菜占有量达240多公斤,是实施―菜篮子工程‖建设前1985年的3.6倍。蔬菜生产总量持续增长,实现了供求平衡,旺季时出现阶段性过剩,蔬菜大量外调。到2001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已达93.1万公顷,总产量2450万吨,农业产值160亿元,全区农民人均年蔬菜纯收达233元,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区除粮食以外的第二大产业,是我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稳定农村经济的优势产业之一。

但是,近几年来,我区蔬菜生产规模快速发展,却忽落了农业生产环保问题,工业―三废‖对生产基地污染日趋严重,相当多的蔬菜基地环境质量恶化,生产过程中人为过多过量使用农药、化肥,蔬菜产品不同程度受有害物污染,上市蔬菜卫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蔬菜集约化生产水平较低,蔬菜生产者千家万户仍然沿用传统的栽培方式,科技含量低,加上蔬菜周年生产,种复指数高,病虫害发生增多,有些菜农片面追求防治效果,滥用和乱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盲目加大剂量,增加施药频次,造成病虫害抗药性增强,病虫为害猖獗;蔬菜被农药污染日趋严重,市民食菜中毒事件屡屡发生。有关部门在1997、1998年―3·15‖期间,对首府南宁市的三个主要市场进行蔬菜抽样检测,结果为有机磷农药检出率为75-90%,有机氯农药检出率为80-100%,硝酸盐含量超标1-3倍。每年都发生多起食用受农药污染蔬菜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事件,如96年11月26日在南宁市内某工地就有118人食用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蔬菜发生了中毒。2002年1月13日,贵港市师范学校学生因食用被甲胺磷农药污染的蔬菜,造成125名学生中毒被送医院抢救治疗。蔬菜产品受到工业―三废‖、农药、硝酸盐、重金属等有害物污染,不仅引起急性中毒事故,还潜伏着一系列对人体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慢性中毒,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危害更大。蔬菜污染危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已上升为一种社会公害。全社会对要求清除农

药等有害物污染,生产供应―放心菜‖呼声甚高,已成为各级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迫切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2我区无公害蔬菜进展情况及特点

2.1客观定位、定义无公害蔬菜

早在―七五‖计划初期,广西的蔬菜科技工作者就把无公害蔬菜定位为绿色食品的初级产品,广西园艺学会率先在行业内提出按现阶段蔬菜产品卫生质量的高低,把蔬菜划分为三个档次:普通蔬菜、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日本、欧盟称为有机蔬菜)。普通蔬菜即常规生产上市的蔬菜,其特征是生产者自行安排蔬菜生产,产品自由上市销售。绿色食品蔬菜则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批准,其产地要求在自然、生态条件下,完全不施用农药、化肥、激素等化学物品,AA级产品为无污染的、安全优质并具营养保健功能的蔬菜。鉴于我区当前蔬菜生产客观条件的限制和蔬菜种植土壤、灌溉水、大气环境不同程度的被污染以及生产过程中控制污染源的难度加大,推行绿色食品蔬菜规模化生产难以实现。无公害蔬菜是按照地方标准生产,并控制几种主要有害物污染指标不超标的商品蔬菜,其特征是蔬菜生产全程按规范管理,产品质量经权威部门检测合格后,冠以企业品牌直销、配送方式进入市场,它被称作绿色食品蔬菜的―初级阶段‖,也是今后进行更高级别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必由之路。全国各省市在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名称定义上有多种叫法:洁净蔬菜、无污染蔬菜、绿色蔬菜、放心菜、安全卫生蔬菜等。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印证后,农业部到2001年4月才正式行文确定采用―无公害‖定义,并出台了一系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部颁行业标准。采用―无公害‖定义符合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条件的实际,适合我国广大民众的消费需求,也符合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对蔬菜安全优质的基本要求。这表明我区一开始就对无公害的定位和定义是准确的,并在制定实施无公害蔬菜标准工作中处于领先地位。

2.2率先制定地方标准,扎实开展基地建设

1998年11月,由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菜篮子工作办公室提出、本文作者起草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通过审定,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9年1月1日,以广西地方标准DB45/13-1999《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正式发布实施。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考核验收办法》也相继配套施行。为无公害蔬菜地方标准配套的《蔬菜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检测方法》、《蔬菜中有机硫农药残留量检测方法》、《蔬菜中有机氮农药残留量检测方法》和《蔬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检测方法》等四个地方标准,也随后通过了审定,由自治区质监局发布实施。至此,我区成为了全国最早颁布实施无公害蔬菜地方标准的省区。截止2003年3月底,该标准经过原自治区政府菜篮子工作办公室或自治区农业厅与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实施3年多来,已考核验收、认证合格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35个,面积达10866公顷(163000多亩),无公害蔬菜科学科研、示范培训基地1个,培训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合格持证上岗人员3300多人。我区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取得合格认证后,同时也在当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使用无公害蔬菜标识的产品直销配送饭店、宾馆、酒楼和超市,甚至出口港澳,产品供不应求,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9年11月,中国园艺学会长江蔬菜协会理事会组织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等地的蔬菜知名专家到广西考察,认为广西率先在全国发布实施

无公害蔬菜地方标准,并由政府主管部门与质量技监部门紧密配合,建章立制、建立规范的生产基地,推行―公司+基地‖等生产管理模式,实行考核验收、合格认证等制度,工作基础扎实,可操作性强,给予了较高的评价。3制定广西地方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的背景及依据1997至1998年,在酝酿和制订我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10年规划期间,我区与全国不少省市一样,甚至香港市场都发生了多起因蔬菜污染中毒的事件,影响面很大。国务院为此转发了农业部、卫生部等五部局的《关于严禁在蔬菜上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确保人民食菜安全的通知》,同时,每年自治区人大、政协会议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案呼吁推行无公害化蔬菜生产技术,改善上市蔬菜卫生质量,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菜‖。据此,自治区人民政府把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列入我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点,并责成菜篮子工作主管部门有计划地启动实施我区的无公害蔬菜工作。但在实践中对如何认定无公害蔬菜和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缺乏依据,没有相应的生产标准也使生产单位不能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品牌商标,消费者无法从市场上鉴别认同无公害蔬菜,体现不了无公害蔬菜的应有价值,调动不起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无公害蔬菜向规范化、标准化健康发展。

我区选择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既适合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扶持政策,也符合本省区的市场消费需求。在国家有关部门尚未发布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之前,广西先行一步,研究制定和实施广西地方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从而提高我区蔬菜卫生质量档次,解决蔬菜污染中毒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菜‖,成为我区各级人民政府加大投入建设的―民心工程‖。

另一方面,从九十年代初广西各地市就已经相继开始研究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1995年自治区科委立项实施―南宁市万亩无公害蔬菜技术经济开发‖项目。这些研究结果为编制地方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使制定及发布地方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的条件趋向成熟。

4广西地方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

4.1规定了标准适用范围。

4.2给无公害蔬菜下了定义:蔬菜中不含有高毒高残留农药,常规生产中不可避免使用的其他低毒低残毒农药的残留以及工业―三废‖、硝酸盐、重金属、致病菌等有害物质含量均不得超过标准规定允许含量的商品蔬菜。

4.3提出了基本要求:包括了环境选择,农药使用,肥料使用等。

4.3.1无公害蔬菜生产用地的环境要求–—远离有―三废‖污染的工矿企业、垃圾场、医院和生活区,不曾堆填过垃圾或工业、医院的废料废渣,灌溉用水符合质量标准,排灌系统设置及田园清洁要求等。

4.3.2农药使用要求——提出禁用农药名单,提倡使用农药名单,允许使用农药(含植物生产调节剂)使用浓度、次数、时期和安全间隔期,上市蔬菜的农药钱留量及硝酸盐、重金属、致病菌等有害物质含量允许的标准等。

4.3.3肥料使用要求——各肥料元素要合理配合使用,推广使用无公害蔬菜专用肥、有机肥、生物肥,列出禁用肥料及禁用时期等。

4.3.4规范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包括了叶菜类、瓜类、茄果类、豆类

等主要蔬菜种类。各种蔬菜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均包括了环境要求、肥料使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4.3.5特设标准的附录部分。包括了禁用农药名单(75种农药及含有这些农药的混配剂),推广使用的生物农药和抗生素施用标准,常用农药及植物生长调节剂(67种)施用浓度和安全间隔标准,在蔬菜中部分农药、有害元素允许的残留量标准,蔬菜灌溉水质量标准等。

5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要求及合格认证

广西农业厅、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根据广西地方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共同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考核验收办法》,规定了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必须达到要求,提出基地除必须符合广西地方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所规定的各项条件外,还必须建立4个体系,基本实现无公害蔬菜的产业化。

5.1必须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实行企业法人责任制,推行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基地、协会+农户等经营管理模式。

5.2必须建立完善的技术保障体系,为基地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套技术服务。

5.3必须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检测监督体系,对生产、流通全过程进行检测监督,保障产品质量符合广西地方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要求。

5.4必须建立完善的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实行无公害蔬菜统一采收、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定点、定牌上市直销和配送。这是实现无公害蔬菜经济、社会效益的最终保证。

办法规定,考核验收获得合格认证的单位,每年还要接受主管部门1-2次不定期的抽检,合格证则每两年审核换发一次。

6广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类型

我区已验收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有如下几种类型:

6.1设施型——桂林市菜篮子发展中心无公害蔬菜基地

该基地位于桂林市园艺场内,距市区15km,周围无―三废‖工厂、医院和垃圾场。基地面积15hm2,总投资1080万元,全部采用钢架塑料大棚,配防虫网、遮阳网。采用基质无土栽培方式,避免了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污染,灌溉水为无污染的地下水。经检测,基质中铅、砷、汞、镉、铬等5种控制重金属含量和灌溉水的各种控制重金属的含量及氧化物、氯化物、氰化特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也极低。由于在生产上采用的营养液成份均衡供应,严格控制农药使用,抽查产品(菜心、乌塌菜、莴苣、大白菜、萝卜、番茄、甜椒等)的5种控制重金属未检出,硝酸盐含量、农药残留量低于标准值以下,蔬菜质量附合《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广西地方标准要求,产品主要配送或直销宾馆、酒楼及超市。此类型还有广西农业现代展示中心无公害蔬菜基地、贺州地区万兴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无公害蔬菜基地等。

6.2生态型——金秀大瑶山无公害蔬菜基地

该基地位于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大瑶山腹地,海拨800-1000m,零散颁在进山公路两侧的十多个山坳中,总面积28.6hm2,基地周围山林环绕,有益生物及害虫天敌各类多,群落丰富,历史上很少使用化学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污染。经对不同点检测,土壤中铅、砷、汞、镉、铬等5种控制重

金属及农药残留含量均符合要求,灌溉水全部是山泉水,各种控制重金属含量及氧化物、氯化物、氰化物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也极低,是不可多得的生态型无污染蔬菜栽培基地。由于在生产中采用以有机肥为主的平衡施肥,以农业防治为主、广泛利用天敌综合防治病虫等技术,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经对基地产品(番茄、茄子、辣椒、黄瓜、大白菜、韭菜等)检测,未检出铅、砷、汞、镉、铬等5种控制重金属,硝酸盐含量极低,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此类型还有龙胜县泗水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全州县才湾无公害蔬菜基地等。

6.3城郊型——柳州市众望无公害蔬菜基地

基地位于柳州市郊区沙塘镇三合村,距市区15km,周围无―三废‖工厂、医院和垃圾场。基地面积30hm2,总投资200万元,为近年来新开发的蔬菜基地。灌溉水为无污染的地下水,灌溉水的各种控制重金属含量及氧化物、氯化物、氰化物等有害物质的含量也极低。由于地处城郊,各方面的技术力量强,在生产上技术投入大,按广西地方标准提出的生产技术规范组织生产,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使用,经对基地产品(菜心、小白菜、大白菜、花椰菜、莴苣、萝卜、黄瓜、淮山、大蒜等)检测,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广西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 篇2

关键词:无公害,桑蚕生产,示范基地,策略

桑蚕业是广西农业具备新兴优势特色的产业, 为促进全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最成功的产业之一。截止2013年底, 广西蚕茧产量连续9年全国第一、桑园面积连续8年全国第一、蚕种产量全国第一、亩桑产量全国第一、生丝产量全国第一、桑枝栽培食用菌产量全国第一、蚕农售茧收入全国第一, 已经形成“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的新格局, 桑蚕产业已发展成为广西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1]。本文通过对无公害桑蚕生产示范基地、条件和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提出了发展策略, 旨在通过发展生产示范基地, 以推动生态、文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从而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社会综合效益, 推动广西蚕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1 无公害桑蚕生产的定义

桑蚕业采用现代生物、食品加工和医药研发获得了以桑蚕资源为原材料的新产品, 拓宽了桑蚕生产的发展道路和桑蚕副产品的综合开发, 从而丰富了现代蚕业的内涵。由于多元化发展的现代蚕业建立在传统蚕业基础上, 始终以桑树栽培、家蚕饲养为支撑, 桑蚕生产无公害的切入点还是以传统蚕业为宜。桑蚕生产过程的无公害, 其内涵主要包括两大方面:桑蚕消费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 即严格控制桑园投放农药、化肥, 确保桑蚕产品消费安全, 蚕区环境无公害, 规范使用消毒药品, 保障蚕桑生产安全[2]。

2 建设广西无公害桑蚕生产示范基地的重大意义

目前广西发展桑蚕生产模式较为单一, 桑蚕生产安全令人担忧, 对桑种蚕种的安全生产、蚕农健康安全、桑蚕资源副产品安全和环境污染的安全都存在重大隐患。

2.1 有利于控制桑蚕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目前广大蚕农在桑树的种植中使用农药、化肥, 养蚕过程中大量使用蚕药所造成的水体、土壤和大气环境的污染非常普遍, 这些农药化肥和蚕药对人体健康都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通过建设无公害桑蚕生产示范基地, 可以将农药和蚕药的危害降到最低水平, 使周边的水质和空气污染都得到有效的控制, 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和确保农村居民的健康。

2.2 有利于提高桑蚕副食品的安全性

现代桑蚕业由于无公害农产品在初级生产阶段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用量, 禁用高残留、高毒害农药, 推荐施用具备环保认证标志的生物肥和农药, 严格控制农用水质, 因此生产的桑蚕副食品口感好、色泽鲜艳、无异味。在加工产品过程中未残留有毒、有害成分。

2.3 有利于提高桑蚕副产品的附加值, 增加农民收入

无公害农产品主要由省 (区) 级农业环境监测机构认定, 价格较同类产品高, 且在省 (区) 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通过生产无公害的桑蚕副产品, 既可以获得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产品, 又能通过产业发展, 从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 建设广西无公害桑蚕生产示范基地的可行性分析

3.1 优越的自然条件

广西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发展建设无公害桑蚕生产示范基地最有利的条件。广西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日照充足, 非常适宜发展桑蚕生产。因此广西宜种桑地域广, 年养蚕期长, 每年适合养蚕的时间长达8个月, 远高于国内其他省区。因此广西具备了丰富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比较江、浙, 年产茧批次多, 蚕茧上市较早。

3.2 有桑蚕科研、推广和良种繁育体系保障

广西的桑蚕科研、推广已经具有重大进展, 现已基本建立了县级桑蚕科研推广和良种繁育体系, 在商业部、农业部等部门均已颁布桑蚕业的行业标准, 同时广西地方标准也给桑蚕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广西已有专门从事小蚕供应的经营户和蚕种场, 向一家一户的蚕农供应3~4龄的小蚕, 这样既便于推广良种, 也利于多批次滚动养蚕, 让各自为战的分散养蚕, 成为相互协作的组织化行为, 大大提高了效率和效益, 降低了蚕农的劳动强度。广西小蚕共育率达90%以上。广西用于扶持蚕种场的资金投入也逐年增加, 从“十五”末的不足千万元, 增加到“十一五”末的近亿元。大量的科学种养技术在广西得到总结推广。目前, 广西拥有国内少有的集蚕业科研、推广、管理、生产等于一体的省级综合性蚕业机构, 重点蚕区县、乡、村也配备了专门从事种桑养蚕、技术推广的蚕业技术队伍, 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推广网络, 支撑蚕业生产发展。

3.3 有较丰富的蚕种资源和优质桑蚕新品种

科学种桑养蚕技术在广西获得大量的推广和运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部门研究和总结的适度密植快速成园丰产技术, 通过选用优良桑树品种, 合理安排种植密度, 充分发挥了亚热带地区的气候优势, 可以当年种桑当年养蚕。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已经成功培育了桑特优2号、桂桑优62、桂桑优12等多个优良桑树品种, 以及桂蚕一号、桂蚕二号等桑蚕品种, 为蚕农提供了更广泛的桑树、桑蚕新品种, 从而为广大蚕农建立无公害桑蚕生产示范基地创造条件。

3.4 广西桑蚕产业发展获得快速进展

广西总共拥有200多万亩的桑园、30万吨的蚕茧产生的下脚料、副产品, 不充分利用就会成为垃圾废料, 污染环境, 充分利用可以变废为宝并带来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 广西农业走出传统蚕业, 围绕桑蚕资源拓展新产品, 促进产业多元化进程, 创造全新的蚕桑产业, 拓展了其在食品、医药、化妆、丝绸制品、纺织服装等领域的应用。目前在广西桑叶养蚕、桑枝造纸和生产食用菌、蚕沙和废弃食用菌棒用作农家肥还田,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条。在宜州市金庆镇六坡食用菌生产基地, 目前项目一期已经建成了5个食用菌大棚, 总面积1.6万平方米。合作社收购蚕农的废弃桑枝, 粉碎后制作食用菌棒生产秀珍菇, 所生产的食用菌口感特别好, 主攻高端市场, 价格比一般秀珍菇要高20%以上。2013年, 广西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达1亿棒, 食用菌产量约4万吨, 产值约4亿元, 成为全国最大的桑枝食用菌基地。如果采用无公害桑园体系, 对于广西桑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谓意义重大。与此同时, 中国东盟自由商贸区的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对广西发展桑蚕业发挥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生产具备无公害特色的桑蚕资源副产品, 对拓展国外市场的也具有极为重大的推动作用。

4 广西建设无公害桑蚕生产示范基地的对策

4.1 追本溯源, 采用无公害的桑蚕资源新品种

建立无公害桑蚕生产示范基地的首要问题和发挥示范基地作用的基础是解决桑蚕新品种。引进己经试验成功的抗病性强、生物量高的优质桑蚕品种, 如桑特优2号、桂桑优12和桂桑优62桑树品种, 桂蚕一号、二号蚕种, 这些都是建立无公害桑蚕生产的关键点。

4.2 推进养蚕技术的崭新模式

小蚕共育是符合广西蚕业发展的一项新的技术模式, 其优点是降低蚕病发生率。为此, 按照无公害要求培育小蚕共育, 提升蚕体强健度和整齐度, 是促进无公害桑蚕生产极为重要的一步。比如推广无公害农药, 提高防病技术, 控制蚕病的发生;严格进行蚕种管理, 推行人、蚕分室的体系;加大上蔟管理, 以及加强蚕茧收烘市场的管理。

4.3 筹建无公害桑蚕生产示范基地

积极展开试验研究, 控制桑园的无公害生产环境, 加快环境和生产资料的综合治理;加强桑园无公害管理, 改善肥水管理, 及时进行桑园除草;加强桑树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以推进桑园病虫害防治标准化;控制农药污染, 淘汰有害农药, 改造传统防治桑园病虫害的落后技术, 探索科学合理的新方法[3]。

4.4 综合利用养蚕副产物, 建立生态桑园模式

展开生态桑园建设, 提倡集中焚毁病死蚕与废旧蔟具, 蚕沙的堆沤要远离蚕室, 经高温腐熟处理后再作为肥料施入农田, 采取“蚕-沼-果”的生态模式, 把养蚕的副产物蚕沙投入沼气池发酵作能源, 沼气池液可施入果园中。综合利用桑蚕资源, 既可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桑果可酿制果汁、果酒和果醋;蚕沙可以入药或制作成蚕沙枕头;蚕蛹可以用于泡酒和制作高蛋白粉;桑枝可以用于培养食用菌, 这些可以为广大农民创造经济效益, 提高蚕农生活水平。

4.5 建立健全高效优质的技术服务体系

健全技术服务队伍, 对技术人员实施专业培训, 提高蚕农的科技文化素质, 把先进实用的无公害化生产技术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大无公害桑蚕生产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 改变蚕农的传统思想, 逐步接受无公害将惠及于民的新理念。建立无公害桑蚕生产物资专用店, 从源头控制高毒害和高残留的农药, 最终达到无公害生产的效果。

4.6 制定无公害桑蚕生产标准

广西作为“东桑西移”的优势区域, 应当着力争取政府大力扶持, 建立和完善领导体系, 增加蚕桑产业的投入, 在形成无公害桑蚕生产标准化工作网络的同时, 必须加大资金投资, 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同时, 应向国内外无公害产业技术成熟的地方广泛学习调研, 认真制定符合广西特色的地方标准, 加强国际之间的交流, 努力提升标准质量, 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脚步, 经过借鉴外部的经验,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 精心编制地方标准, 从而搞活经营模式, 完善管理体制。在标准制定后, 能够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 推广和普及标准, 指引广大农民走上发展无公害桑蚕业的致富道路。

5 小结

无公害标准化桑蚕生产是一项关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在桑蚕生产发展过程中, 既有助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提高蚕茧产量与质量, 又降低了有毒农药和蚕药的生产使用, 从而降低了环境污染与社会公害, 同时也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提高了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建立无公害桑蚕生产基地, 是于民生和社会发展都有推进作用的重大措施, 应当引起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及广大桑蚕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陆春霞, 吴婧婧, 梁贵秋, 等.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在广西促农增收中的新举措[J].中国蚕业, 2013, 02:1.

[2]于爱华.无公害桑蚕生产之我见[J].江苏蚕业, 2004, 1:41-42.

识别无公害蔬菜有标准 篇3

叶菜类包括白菜类、甘篮类和绿叶菜类的各种蔬菜。属于同一品种规格,肉质应鲜嫩、形态好,色泽正常;茎基部削平,无枯黄叶、病叶、泥土、明显机械伤和病虫害伤;无烧心焦边、腐烂等现象,无抽薹(菜心除外):结球的叶菜应结球紧实;菠菜和本地芹菜可带根。花椰菜、青花菜应形状正常,肉质致密、新鲜、不带叶柄,茎基部削平,无腐烂、病虫害、机械伤。

茄果类包括番茄、茄子、甜椒、辣椒等。属于同一品种规格,须色鲜,果实园整、光洁,成熟度适中,整齐,无烂果,无异味和明显机械伤。

根菜类包括萝卜、胡萝卜、大头菜、芜菁、芜菁甘蓝等。属于同一品种规格,皮细光滑,色泽良好,大小均匀,肉质脆嫩致密。新鲜,无畸形、裂痕、糠心、病虫害斑,不带泥沙,不带茎叶、须根。

薯芋类包括马铃薯、薯蓣、芋、姜、豆薯等。属同一品种规格,色泽一致,不带泥沙,不带茎叶、须根,无机械伤和病虫害斑,无腐烂。马铃薯皮不能变绿色。

葱蒜类包括大葱、分葱、四季葱、韭菜、大蒜、洋葱等。属同一品种规格,允许葱和大蒜的青蒜保留干净须根,去老叶,韭菜去根去老叶,蒜头,洋葱去根去枯叶;可食部分质地幼嫩,不带泥沙杂质,无病虫害斑。

豆类包括豇豆、菜豆、豌豆、蚕豆、刀豆、毛豆、扁豆等。属同一品种规格,形成完整,成熟度适中,无病虫害斑。食荚类:豆荚新鲜幼嫩,均匀。食豆仁类:籽粒饱满较均匀,无发芽,不带泥土、杂质。

水生类包括茭白、藕、荸荠、慈菇、菱角等。属同一品种规格,肉质嫩,成熟度适中,无泥土、杂质、机械伤,不腐烂霉变,茭白不黑心。

多年生类包括竹笋、黄花菜、芦笋等。属同一品种规格,幼嫩,无病虫害斑,无明显机械伤。黄花菜鲜花不能直接煮食。

广西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 篇4

2011年标准化果园建设项目申报指南

果业是山西省的优势农业产业,是全省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也是增加植被覆盖率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生态产业。为了进一步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2011年,山西省农业厅在全省水果生产优势区实施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为指导各有关单位做好项目的申报工作,特制定《山西省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指南》,各有关单位要按照本指南要求,尽快做好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

一、项目安排的总体思路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围绕“山西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及2011年全省农业发展重点,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的思路。集中资金推进全省水果优势区域的建设,突出优势区域的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和标准化果园创建,充分发挥其示范性、辐射带动性,促进全省水果生产向“无公害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转变,以实现增 1 加农民收入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二、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项目的投资区域 根据《山西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的总体规划、《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和省农业厅确定的2011年全省农业发展重点的布署和安排等,确定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投资区域(范围)为运城、临汾、晋中、太原、吕梁、忻州、长治、晋城等市的50个水果生产基地县(市、区)。

三、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项目的实施主体和申报条件

1、项目实施主体(申报单位)

项目实施主体为市、县级的果业主管部门、农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果业部门和具有独立法人的经济实体、村民委员会、水果专业合作社。

2、市级申报条件

(1)领导重视果业发展,对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力度大,组织措施得力。

(2)申报单位技术力量雄厚且能严格执行有关财经纪律,最少有2名高级农艺师和4名农艺师组织和参与项目的实施。

(3)在项目实施区主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等工作。

3、县级申报条件

(1)项目区的领导重视果业发展,对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力度大,组织措施得力。

(2)项目申报单位技术力量雄厚且能严格执行有关财经纪律,最少有1名高级农艺师和2名农艺师组织和参与项目的实施。

(3)项目区必须是果树栽培适宜区域,具备生产优质无公害果品的条件且有较高的管理水平。

4、申报果园条件。

(1)果园果树品种优良,同一树种果园连片面积达到100亩以上。

(2)果园果树生长整齐一致,植株健壮,病株率低于5%;主栽品种和授粉树搭配合理,品种纯正。

(3)果园至少已应用我省近年推广的果树生产“十项技术”中的两项(十项技术为:果园生物覆盖、果实套袋、高光效树形、铺反光膜、病虫害连片综合防治、增施有机肥、节水灌溉技术、疏花疏果、人工授粉或果园放蜂、穴贮肥水等果园旱作技术)。

(4)果园的水果生产、销售情况良好,有80%以上的果品作为商品果销售,或有部分果品出口。

(5)果园园主技术素质高,具有示范带动作用。

四、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支持环节及补助标准

1、果园间伐减密、高光效树型改造补助

进行果园间伐减密,达到群体结构合理。苹果采用自由纺锤形或小冠开心形;梨采用小冠疏层形;葡萄采用多主蔓篱架式或“Y”字形。

支持环节:拉绳、开角器、保护剂、有机肥等农资的购置,技术资料印刷。

补助标准:购置拉绳、开角器、保护剂、有机肥等农资亩补助为100元。技术资料印刷每份补助0.4元。

2、花果管理综合技术推广补助

积极推广人工授粉或果园放蜂。实施果实套袋、铺反光膜等技术,提高果品质量。

支持环节:果袋、反光膜等农资的购置,技术资料印刷。补助标准:购置果袋每个补助0.025元;购置反光膜每亩补助80元。

3、果园生物覆盖补助

果园实行生物覆盖,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有利于缓和树势、早果丰产,有利于提高果品着色和含糖量,有利于提高果品质量。支持环节:草籽和秸杆的购置,技术资料印刷。

补助标准:草籽每公斤补助30元,秸杆覆盖每亩补助60元,技术资料印刷每份补助0.4元。

4、果树品种更新换代补助

果树品种更新换代和无病毒苗木的推广应用,促进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提高果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支持环节:良种苗木和接穗的购置,技术资料印刷。补助标准:良种苗木每亩补助80元,良种接穗每亩补助50元,技术资料印刷每份补助0.4元。

5、果园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补助

果园配方施肥是合理利用肥料,降低生产成本和保护果园土壤结构,促进果品生产向优质高效型转变。

支持环节:相关肥料购置和果园土壤测定费用等。补助标准:相关肥料购置和果园土壤测定费用等每亩补助60元。

6、果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补助

果园病虫害综合防治能够有效防治果园病虫害,科学合理利用农药,降低农药使用量,保护果园生态环境,提高果品质量安全性。

支持环节:有关防治材料和病虫害测报仪器的购置。补助标准:有关防治材料和病虫害测报仪器的购置每亩补助70元。

7、技术培训补助

举办无公害水果标准宣传和生产技术体系推广培训班,提高果农技术素质和果园管理水平,提高果园生产科技含量和果园生产效益。

五、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项目的建设规模及投资申报规模

广西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 篇5

摘要:本文概述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意义,无公害蔬菜认证体系及标准,无公害施肥管理措施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1、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意义

无公害蔬菜生产就是通过合理的栽培技术与植保措施,充分利用环境因素与品种本身的优良特点,降低蔬菜的农药残留与化肥污染,减少对农田环境的不良影响,使蔬菜、农田、气候三者协调发展,生产出无公害蔬菜及其制品。

1.1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和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产品供求关系已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低水平总量平衡和相对过剩,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由基本解决温饱转变为追求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多样性小康消费,逐步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效益型方向发展。农产品在满足自给需求以外进入商品交换中,粗级低质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产品销售不畅,低价位运行,适应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而适销对路的安全、无污染的无公害优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求和赢得市场青睐。

1.2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必要性

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是十分必要的,一是为维护人类健康;二是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三是为了适应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需要,四是树立我国农业环境保护国际新形势的需要。很多地区通过发展无公害蔬菜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发展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是蔬菜生产的必然趋势。

2、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 2.1生产标准

无公害蔬菜生产具体讲要做到“三个不超标”:一是农药残留不超标,不能含有禁用的高毒农药,其他农药残留不超过允许量;二是硝酸盐含量不超标,食用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不超过标准允许量,一般在432PPm以下;三是“三废”等有害物质不超标,无公害蔬菜的“三废”和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含量不超过规定允许量。

具体标准有: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4284—84农田污染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GB3848—1986地面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

GB9137—88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

2.2具体工作措施

2.21对蔬菜病虫害进行综合治理。做到既能控制病虫的为害,又要农药残留符合卫生标准,就必须积极推广低毒的生物农药,推广抗性品种,重视农业防治措施,禁高毒农药,科学应用化学农药。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保护生态环境。

2.2.2提高蔬菜肥料施用技术,既保证蔬菜的优质,硝酸盐含量不超过标准。有机肥要充足,使用粪肥一旦腐熟后施用,氮、磷、钾搭施合理,积极推广符合标准复合肥或配方施肥。

2.2.3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蔬菜基地必须合理规划。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无公害蔬菜产地应选择不受污染源影响或污染物含量限制在允许范围之内,生态环境良好的农业生产区域。土壤重金属背景值高的地区,与土壤、水源环境有关的地方病高发区不能作为无公害蔬菜产地。

2.2.4建立蔬菜质量检查、监督等管理制度和机构。

2.2.5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有关技术的研究工作。

3、无公害施肥

3.1施肥原则

坚持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相结合原则

3.2施肥原理

3.2.1养分归还学说

3.2.2最小养分率

3.2.3报酬递减率

3.2.4因子综合作用率

3.2施肥方法

施肥要以有机肥为主,其它肥料为辅。尽量采用多元复合肥,叶菜生长期短,要重基肥轻追肥,一次性施足基肥,生长期不追肥或少追肥,尽量在前期追肥,生长后期不追速效氮肥。在采收前8天,停止施用氮肥,减少硝酸盐在叶菜上积累。

各类蔬菜施肥重点:根菜类、葱蒜类、薯蓣类在鳞茎或块根开始膨大期为施肥重点。白菜类、甘蓝类、芥菜类等在结球初期或花球出现初期为施肥重点。瓜类、茄果类、豆类在第一朵花结果牢固后为施肥重点。

有机肥不会导致蔬菜硝酸盐污染,耐贮藏,菜质好。用于蔬菜的有机肥应经高温堆沤腐熟,杀死病菌、虫卵后施用。沼气废渣液是无害化肥料,肥效高,经常施用,病虫少,可减少农药用量50%,提高蔬菜产量80%。用沼气渣液生产蔬菜,是最佳的无公害蔬菜。

基肥、追肥的施用:氮素肥70%作基肥,30%作追肥,其中氮素化肥60%作追肥。有机肥、矿质磷肥、草木灰全数作基肥,其它肥料可部分作基肥。有机肥和化肥混合后作基肥。追肥按“保头攻中控尾”进行。苗期多次施用以氮肥为主的薄肥;蔬菜生长初期以追肥为主,注意氮磷钾按比例配合;采收期前少追肥或不追肥。

3.3施肥技术

3.4注意事项

3.4.1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

有机肥料的一般特点是养分全面,含有农作物所需的多种营养元素;肥效较长而且比较稳定;含有大量有机质,能够改良土壤。有机肥料的这些优越性是化肥所没有的。由于有这些优越性,施用有机肥料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一般品质较好。

3.4.2有机肥料需作必要的处理。

人畜粪尿、家禽粪便、饼肥、绿肥、等有机肥料,在施用以前,必须经过贮存、堆沤进行发酵处理,使其充分腐熟,然后才能施用

3.4.3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要配方施肥。

作物生长发育需要多种营养元素。单一施用某种化肥,往往导致养分比例失调,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3.4.4鲜食农产品在临近收获时尽量不要坠饰氮化肥。氮素化肥易造成农产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残留,因此鲜食蔬菜临近收获时尽量不要再追施氮素化肥,以防止亚硝酸盐含量超标。

3.4.5看天追肥:温度较高、南风天多追肥,低温刮北风要少追肥或不追肥。追肥应与人工浇灌、中耕培土等作业相结合,同时应考虑天气情况,土壤含水量等因素。

4、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

4.1防治原则

防治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根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采

用以抗(耐)病虫品种为主、以栽培防治为重点、生物(生态)防治与物理、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将病虫害的危害损失程度及有害物质最大残留量控制在经济允许范围及国家允许范围之内。

4.2主要病虫害

4.2.1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立枯病、猝倒病、病毒病、番茄枯萎病、晚疫病、早疫病、灰霉病、叶霉病、脐腐病;茄子褐纹病、绵疫病、根腐病、黄萎病;辣椒疫病、炭祖病、疮痂病、日烧病等。

4.2.2主要虫害

主要虫害:棉铃虫、烟青虫、蚜虫、白粉虱、红蜘蛛、茶黄螨等。

4.3防治方法

4.3.1农业防治:因地制宜地选用抗(耐)病品种。;例如:番茄可选用以色列石头番茄、百丽番茄等;茄子可选用早红茄1号、国茄1号、国茄六号等。辣椒可选用兴蔬系列辣椒。

4.3.2培育无病虫壮苗。

4.3.3温汤浸种

将选好的种子放在55℃的水中浸泡10分钟,并不断搅拌,待水温降至25~30℃时,停止搅拌,闷6~10小时后,控干水份,催芽育苗或直播。

4.3.4药剂处理

可选用10%磷酸三钠浸种10~2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2~3次,催芽播种。

4.3.5土壤处理

每平方米用福尔马林50ml加水2~4公斤喷洒床土,然后用薄膜覆盖2~3天后晾晒7~8天,再进行育苗。保护地可选无病虫土与腐熟有机肥6:4比利的营养土育苗。

4.3.6嫁接防病技术

可选用茄砧1号、托鲁巴姆、托托斯加作砧木,茄子作接穗,有效地防治茄子三大病害。用辣椒砧作砧木嫁接,可有效地防治辣椒疫病。番茄砧1、2号嫁接栽培,防治番茄青枯病。

4.3.7生物防治

充分利用天敌等生物措施。

4.3.8施用增产菌,增强植株的抗病性、增加产量和提高产值。

4.3.9实行翻耕、轮作、倒茬,加强中耕除草,清洁园田以压低病原菌及虫口数量,减少初侵染源。

广西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 篇6

1 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概念和意义

无公害苹果是指果园采用无公害生产技术进行生产, 果品经规定检测论证部门检测符合相关检测标准的果品。另外, 还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能保护或改善环境, 不能对土壤、水资源、空气构成新的污染和破坏。2003年我国苹果产量达2 110万吨, 居世界首位, 占世界苹果总产量的1/3以上。出口方面经海关出口苹果达59万吨, 在国际苹果市场上已占重要位置。国际市场深感中国苹果生产给国际市场带来的冲击和压力, 各种限制措施越来越强化,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升高对中国果品的卫生安全要求, 已成为阻挡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壁垒”。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只能以提高标准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不解决这个问题, 我国的苹果出口就不能有大幅度增加。面对高档果品市场或国际市场的需求必须充分认识到无公害苹果生产的重要性。

2 无公害苹果生产的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无公害果品生产起步较早, 在20世纪90年代已得到快速稳步发展, 目前已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生产制度, 即是“IFP水果生产制度”。其主要经验为:一是在主产区建立有效管理的生产组织;二是以各国或各生产组织以《欧洲仁果类IFP生产技术指南》为基础, 结合本地的实际生产条件建立自己的技术指南, 即地方标准。并根据新的技术成果及市场变化对标准进行不断的、必要的更新和提高;三是要对果农进行严格的培训, 以提高果农参与的自觉性和技术水平;四是要建立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指导的机构和机制;五是要在采收前后对果品进行取样检测, 只有检测合格的产品才允许使用该组织的IFP有机食品标签。

我国无公害果品生产起步较晚, 但在整体上已取得显著成绩。果农对高毒、高残留等有害农药使用危害性的认识普遍有了提高。尤其是普遍采用果实套袋后, 苹果的有害物质残留量大幅度降低, 卫生安全状况有了极大提高。但由于生产观念、生产体制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不是短时间能完全解决的, 我国无公害苹果生产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有三大问题, 一是果农对果品安全的认识还不到位, 积极参与的动力还不足;二是对无公害生产的技术还没有很好掌握, 农药、化肥等有害化合物质的滥用现象还比较普遍;三是生产组织不健全;四是无公害果品没有严格的监测制度作保证, 难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五是各地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叫得响的无公害果品品牌。

3 无公害苹果生产发展对策

我国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未来发展战略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注重在2个层面上同时推进, 一是在宣传普及层面上, 大力加强对无公害苹果生产意义的宣传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培训、普及。要使生产者认识到果园使用有害物质, 生产者是最大的受害者。有害农药对生产者的危害比对消费者高10倍以上。实行无公害生产, 首先是惠及生产者自己, 其次有利于公众消费者健康, 再者有利于提高生产者自己的果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二是在无公害苹果的品牌形成和市场开拓上, 要加强生产组织建设和监测、认证机构建设, 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 建立相应的生产组织, 以促进无公害苹果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和接受。目前, “面”的发展, 即在整个生产领域大力推广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应优先考虑。这是因为我国的苹果生产者多为面积小的家庭果园, 而整个生产领域需要大范围的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幅度地减少全国果园的农药、化肥等有害化合物的投入总量, 惠及全国的消费者。

从果农的角度来讲, 要积极、主动地加强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学习和应用。从目前来讲, 最重要的是掌握果园的管理技术。一是果园树冠管理技术。目前最普遍的问题是果园枝叶太多、太密, 果园严重郁蔽, 喷药时很难喷均匀, 这不仅使果园喷药操作困难, 增加用药量, 而且很难保证病虫害防治到位。二是掌握好果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制定一个年度病虫害防治历, 尤其是优先保护、利用害虫天敌, 使用选择性杀虫剂, 杜绝使用无公害苹果生产禁用农药。三是要注重合理施肥, 避免因肥水使用不当造成产量下降或品质降低。四是采用综合的果实管理技术, 尤其是采用果实套袋技术, 按一定果实标准进行生产, 逐步提高标准果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陈培民, 王建民, 张敏聪.无公害优质苹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3 (4) :26-27, 38.

[2]王海波.苹果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5 (12) :97-98.

[3]高九思, 秦菊仙, 闫玲玲, 等.无公害苹果生产现状与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 2007 (13) :64, 66.

广西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 篇7

广西全州县紧紧围绕科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富民、惠民”为核心,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统筹考虑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生态和生活环境设备等,从2003年开始大力发展食用菌。2005年,全州县委、县政府把食用菌生产列入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优势产业之一,从政策、资金、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在重点建立一批示范基地的同时,组建了食用菌协会,并先后引进福建田园公司、煌冠公司、中南产供销公司等落户全州,提供菌种、生产技术服务、保鲜、销售为一体,实行一条龙服务。2011年,全州县食用菌种植户已发展到28569户,占农户总户数的12.6%,栽培面积已达1100万㎡,销售最高价格10元/㎏,每667㎡蘑菇收入在1.5万元以上,其效益是水稻的10倍。并在绍水镇豆家底村建立了69h㎡亩“稻~灯~鱼~菇”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栽培模式,每667㎡产值达2万元,与单独栽培食用菌效益又有了明显提高。双孢蘑菇无公害栽培试验项目,是桂林市科技局于2007年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近几年来,在全州实施新技术后,为蘑农增产、增收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效益十分显著。该项目在全市具有创造性和先进性,适应性广,针对性强,技术推广应用前景广阔。现将该项目技术总结及经济效益分析如下:

一、无公害栽培技术

(一)备料(100㎡)

干稻草1750㎏(麦杆、玉米杆、花生杆、甘蔗渣等农作物桔杆替代30%)、花生饼或油菜饼50㎏、干猪牛粪1000㎏(牛粪可多些但干猪粪不超过250㎏替代)、尿素20㎏、复合肥10㎏、过磷酸钙50㎏、石膏粉60㎏、石灰50㎏(甲醛3㎏、敌敌畏0.25㎏消毒杀虫用)、薄膜约15㎏(4m宽)。

(二)蘑菇简易棚的建造

1、地点选择:交通方便,水量充足,易排水,远离污染源的地方建棚;2、整体布局:菇棚座北朝南,每亩水田可建简易棚约400㎡,要求菇棚和堆料场地布局合理,菇棚占地面积约165㎡,堆料场地约150㎡,且菇棚保湿、保温好,空气流通,无直射阳光。3、菇棚规格:每座简易棚,要求长30m左右,宽3.3m,高2.3m。4、菇棚材料:毛竹、4~6丝农膜4m宽、4号铁丝、1寸或1.5寸铁钉等材料。

(三)堆料、建堆

堆料、建堆与常规栽培相同,翻料第三次后2~3天即可进棚,进棚时草料标准,颜色呈咖啡色,生熟度适中,有韧性而不易拉断,疏松,含水量65~68%,PH值为7.5~8.5,一般用手握紧料有1~2滴水渗出即可。

(四)菇棚消毒及进料

每100㎡的菇棚可用甲醛1.2㎏,敌敌畏0.4㎏进行熏蒸,密封菇棚24小时,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排出毒气后,方可见料。把前发酵好的培养料迅速搬进菇棚。

(五)播种、覆土、出菇期水份管理、采菇

1、播种。(1)播种前使用1%的清石灰水一次性喷在菇床的培养料上,使料表面有促够水份(若阴雨天或料湿可不喷),马上进行播种。先把50%的菌种播后,抖入培养料中间,再播50%菌种在料面,然后用板轻轻拍平,使菌种与料面密切结合;(2)每100㎡用种120~150瓶,盛种的器具及操作者手都应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后轻轻捏松成颗粒状即可,不能用手搓,以免造成大量菌丝死亡;(3)播种后立即盖严薄膜及草帘三至五天内保湿为主,但要天天观察,若发现棚内有大量集结水珠可能滴入料面,应要适当通风防水珠滴入床面造成死种或棚内温度超过28℃也要适当通风。三天后,每天要适当通风2个小时,两头要放35cm见方的通气孔。除此之外,基本处于密闭保湿,五天后菌丝基本长满料面,才逐步增强通风,促进菌丝往下生长。

2、覆土。(1)土的制作:选择无污染,吸水性好,保湿性能强、较肥沃有中粘土,每100㎡用4000kg土。制粗细土各一半(粗土约1cm)。取土时将田面杂草铲净,挖去表层土15cm后, 才取表面的粘土,敲碎过禾筛,再用隔米筛将禾筛下面的土过筛,将筛内黄豆大的土另堆,用30~40kg灰拌匀,用0.5kg甲醛、0.15kg敌敌畏兑水50kg喷土,粗细土筛好,再用薄膜封闭24小时后打开通气,三天后方可使用;(2)覆土:当菌丝基本走过2/3或基本到底(约15天)进行覆土,先将粗土均匀地铺在料面上,过4~5天菌丝上粗土后再将细土又盖一层,覆土总厚度约在4cm,立即喷清水达到捏能扁,不散开,但喷水不能使水渗漏料面。

3、出菇期水份管理。出菇期,若水份偏干,采取轻喷、勤喷的方法调节菇房的相对湿度,使菇房湿度保持在90%左右,待土层缝中有点冒出菌丝时加强通风,使土面菌丝老练,土下菌丝大量增加,并在适宜的气温条件下打一次重水(约75kg)不漏料为宜,当土缝中出现黄豆大小的菇蕾时,再喷一次出菇水(温度在20℃以下喷水)。打水后气温高于20℃时禁止喷水,早晚加强通风,以防死菇。

4、采菇。(1)采菇方法:前三批菇采用扭菇法,即用大中食指将菇盖左右旋转,轻轻拔起,以免损伤小菇。前三批采完后,泥层老菌丝多,采用拔菇法,带起老菌丝,促进新菌丝生长,如果菇多密,可用小刀削柄,防止损伤旁边小菇,待一团菇采后清理干净菇头。前三批采完后,菇床上留下老根、死菇和老化菌丝,不仅会影响新菌丝生长,有碍子实体形成,而且会引起杂菌生长、病虫害等。因此,每次采菇后要及时清理干净死菇及老根,并立即补土;(2)采菇要注意卫生,手、工具要洗净消毒;(3)采菇时随采随切,菇柄长超过0.6cm,菇盖横径不超过4cm,随手放入内壁光滑有硬质容器内,采后盖上纱布,及时送往收购站,途中防止挤压和机械伤;(4)及时采摘防止破膜。

二、经济效益分析

采用双孢蘑菇无公害栽培技术与传统种菇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 1、每亩可实种约400㎡,亩产鲜菇400×8kg=3200kg。双孢蘑菇无公害栽培比常规种植亩增收鲜菇800kg,产量提高0.3倍。2、出菇期长,收益增加。据去年对比试验观察,常规种植的出菇期最多只有90天,而无公害栽培的出菇期达135天,对比出菇期长1.5个月。3、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强。常规种植的蘑菇薄皮、个小、大小不均、菇体不够结实,且菇脚小、畸形、易开伞。而无公害栽培出的菇皮厚、洁白、个大、大小均匀,菇体较结实、菇脚大、不畸形、不易开伞。由于无公害栽培出的菇的品质比常规种植的明显好得多,每公斤鲜菇的卖价一般多0.6~1元,不仅单价高,而且更抢手。4、效益增加。以种植100㎡计算,常规种植的100㎡×6kg×2.4元=1440元,而无公害栽培的100㎡×8kg×3元=2400元,对比增收960元,增收66.7%,减除无公害成本比常规种植100㎡增加的投资成本180元,纯收入增加760元,增收54.2%。

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运用论文 篇8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

无公害蔬菜是指农药残留不超过国家标准、硝酸盐含量不超标、“三废”等有害物质不超标、病原微生物等有害微生物不超标、避免环境污染的商品蔬菜。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控制病虫害是无公害蔬菜生产最关键的一个环节。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原则是:一是培育和选用抗病虫品种,或采用调节蔬菜生育期等一系列措施,提高蔬菜对病虫的抵抗能力;二是防止新的病虫侵入,或切断病虫传播途径等手段,防止病害侵染,或将虫害消灭于严重危害之前;三是通过栽培管理,改善菜田生态系统,创造一个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发生发育的环境条件。近几年来通过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其生产技术要点如下:

1生产条件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选择在远离工厂、医院等污染源3000m以外,水质、大气、土壤无污染的地域,能有山、河隔离带更为理想。农田灌溉水、土壤、大气、生活饮用水、水土保持综合等环境质量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基地面积应大于5hm2,土地连片便于轮作,运输方便。基地选定后还应合理规划,完善排灌设施,健全田间道路网络,培肥土壤等,创造一个优质、高效、低耗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生态环境。

2细化栽培

细化栽培技术就是要根据蔬菜病虫无害化治理的要求,研究蔬菜生长发育的规律、环境调控与产量形成规律,研究无土栽培、设施栽培、节水灌溉及这些技术的应用与病虫消长的关系;研究不同科蔬菜之间轮作技术、茬口安排技术、清理田园技术和引种试验推广抗病虫品种技术等综合技术,因地制宜制定(设计)出一套适合当地不同类型菜地和不同蔬菜品种的生产技术规范,供基地生产应用。

3强化应用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

随着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不断演进,保护、利用天敌,苏云金杆菌、Bt与病毒复配的复合生物农药、爱比菌素、农抗120、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的应用,灯光诱杀、气味诱杀,利用害虫对颜色趋性进行诱杀及防虫网、特种性能膜防病虫等生物、物理防治技术已日益受到重视,部分已直接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今后要充分应用已有的技术成果,进一步开放、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力争扩大取代化学农药的使用面。

4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优化蔬菜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农药药效,既控制病虫的为害,又可防止农药在蔬菜产品上的超标残留。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绝对禁止在蔬菜上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2)加强病虫测报,掌握防治适期。蔬菜病虫种类繁多,发生复杂,要抓住主要病虫和病虫发生的主要时期开展测报,一般害虫的低龄阶段和病害的发生初期为防治适期。(3)对症下药。据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记载,我国有蔬菜病害1133种、蔬菜虫害334种,但各地主栽的蔬菜种类和主要病虫发生种类并不很多,防治前一定要确诊后对症下药。(4)讲究施药技术。实施化学防治时必须把农药施用到目标物上才能有效地控制蔬菜病虫的发生、发展,才能保护蔬菜的正常生长,若施药“脱靶”就会降低防治效果和造成环境污染。(5)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控制农药的使用浓度、使用量、剂型、使用次数、使用方式和依法执行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5施肥措施

5.1重施有机肥,少施化肥

充足的有机肥,能不断供给蔬菜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有利于蔬菜品质的提高。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要加入发酵剂经过高温堆积发酵,使其充分腐熟方可施入菜田。发酵时将新鲜的粪污装入塑料袋中堆放或装入缸中,加入热水封口,在15℃以上的环境湿度下自然发酵。农作物秸秆加入速腐剂可直接还田,但将其粉碎后,堆腐发酵效果更好。堆腐的方法是每100kg粉碎的秸秆加入速腐剂1~2kg,堆垛后,表面用泥封严,一般20d左右成肥。

5.2重施基肥,少施追肥

实践证明,在相同基肥条件下,追肥用量越大,绿色蔬菜生产要施足基肥,控制追肥,一般施用纯氮225kg/hm2,2/3作基肥,1/3作追肥,深施。

5.3重视化肥的科学施用

一是禁止施用硝态氮肥。二是控制化肥用量,一般施氮量应控制在纯氮2250kg/hm2以内。三是要深施、早施。一般铵态氮肥施于6cm以下土层,尿素施于10cm以下土层。早施有利于作物早发快长,延长肥效,减少硝酸盐积累。实践证明,尿素施用前经过一定处理,还可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肥效,减少污染。处理方法为:取1份尿素,8~10份干湿适中的田土,混拌均匀后堆放在干爽的室内,下铺上盖塑料薄膜,堆闷7~10d即可做穴施追肥。四是要与有机肥、微生物肥配合施用。

5.4施肥因地、因苗、因季节而异

不同的地质,不同的苗情,不同的季节施肥种类、施肥方法要有所不同,低肥菜地,可施氮肥和有机肥以培肥地力。蔬菜苗期施氮肥利于蔬菜早发快长。夏秋季节气温高,硝酸盐还原酶活性高,不利于硝酸盐积累,可适量施用氮肥。

无公害蔬菜基地规划 篇9

兴平市马嵬镇农业示范园区无公害蔬菜基地

2010——2012年科普工作规划

兴平市马嵬镇农业示范园区无公害蔬菜基地在未来三年的科普工作中,要做到四“抓”四“新”。即抓示范,抓推广,抓培训,抓普及,要使科普阵地有新突破,科普活动有新抓手,科普队伍有新格局,科普工作有新跨越。通过示范推广,不断加快无公害产业步伐,使我市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使无公害蔬菜成为我市种植业中经济效益高、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为广大菜农致富奔小康做贡献。

一、提高示范效应,不断扩大科普示范基地规模

在今后的发展中,马嵬镇无公害蔬菜基地将不断扩大规模,在原有150个日光温室大棚的基础上,再投资100万元新建日光温室大棚50个,充分利用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带领周边乡村广大农民学习无公害蔬菜科学种植知识和技术,扩大种植户1万多户,基地面积扩大5000亩以上,亩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基地化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为全面提高我市“菜篮子”工程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农林局、科技局等部门高度重视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工作,在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中,一是狠抓源头整治,使生产达到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二是狠抓依标生产,禁止在菜田区销售和使用剧毒高毒农药,重点指导生产者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注意施用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使蔬菜达到无公害要求。在三年内,使兴平的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23000亩,带动陕西关中和周边县区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推动高效设施产业大发展。

二、加强科普阵地建设,科普活动常抓不懈

在现有科普阵地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科普阵地建设。要在镇政府、村委会及农户家中新建立科普阵地300平方米,再购置图书、杂志3000册,购置电脑1台、电视1台、数码照相机1台、投影仪1台。同时,在兴平电视台专题栏目中开设科普专栏,在兴平政务网、兴平农业网中开设网页。积极参加科技之春、科普大集、科技下乡活动,每年参加科普宣传12次以上。进一步加大科普宣传力度,积极编印、发放无公害蔬菜种植科技传单、图书和音像制品,积极更新宣传内容,保证每年更新10次以上,力争一月一次。在各乡镇和城区主要广场科普专栏里设立无公害科普知识宣传栏。

针对近年来无公害蔬菜消费市场向多品种、营养化发展的需要,引进和选育优质品种。同时,采取各种形式对菜农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使无公害蔬菜生产科技推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兴平市马嵬镇无公害蔬菜基地计划三年培训100期,培训过万人;开展讲座100次,听讲人数过万人;参与开展活动100次,发放图书资料过万份(册)。进一步扩大无公害蔬菜种植的示范和推广,进一步加大对广大菜农的科普培训力度,把科技致富经验传输给千家万户,使菜农增加一条致富途径。

进一步拓展科普活动的途径。不断加大利用电视台、电台、政务网、农业网、电脑、投影仪等现代科普设备的宣传力度。同时,要加大唐妃果蔬合作社的宣传力度,要以无公害产地认证和“马嵬”牌蔬菜的注册为契机,进一步抓好科普宣传工作。

三、完善科普工作队伍,推动基地科普工作扎实开展

马嵬镇无公害蔬菜基地要建立健全三支科普工作队伍,一是要建立一支精干的、高素质的科普讲师团队伍,要将农林、科技等相关单位的科普讲师团成员组成一个无公害蔬菜种植讲师团小分队,要定期不定期的深

入田间地头指导菜农种植活动,解决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为农民举办科普报告会,激发农民种植蔬菜的热情。二是建立一支科普志愿者队伍,吸收研究、种植、销售、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人员参加,并建立活动制度,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普宣传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发发挥唐妃果蔬合作社的作用,使科普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三是建立科技顾问团,聘请西北农大的专家教授,主管科技的副市长、科技局、科协、农林局等单位的主管领导及技术人员为科技顾问,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指导无公害蔬菜基地科普工作顺利开展。

四、提高科技含量,使科普示范推动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发展

广西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 篇10

广西具有优越的茶叶种植环境和悠久的种茶制茶饮茶历史, 是全国茶叶主要产区之一。至2014年, 全区茶园面积达74666.67hm, 茶叶产量70200t, 毛茶产值达27.79亿元, 茶叶产业已经成为边远山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主要产业之一。广西茶产业要提升, 关键是要实现标准化生产。

1 广西实施茶叶标准化生产的必要性和意义

1.1 茶叶标准化生产是保障茶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所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被消费者重视。而长期以来片面追求产量和分散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 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不仅威胁消费安全, 甚至由于滥用化肥、农药而影响生态环境。只有推行标准化生产, 不断提高生产者素质和意识, 才能实现对茶叶生产的全过程控制, 保证产品的优良和规格的统一, 从而提高茶叶产品质量, 保障产品安全。

1.2 茶叶标准化生产是实现茶产业增产增效的有效方法

茶叶标准化生产涉及良种、栽培、加工、植保、销售、储运等多个环节, 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 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成果, 将注重产量改变成注重质量和包装, 提高市场占有率,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必将实现农民收入增加, 茶产业增产增效。

1.3 茶叶标准化生产是创品牌、扩影响的必然选择

品牌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好的产品是创立品牌的基础条件, 没有质量稳定、统一的产品, 创立品牌只能是空谈, 因为一个品牌的形成, 是消费者长期对产品性能和质量的认可。茶叶标准化生产正是从茶树种植、管理、鲜叶采收、加工、储运、销售全过程以及操作环境和安全控制过程进行规范化操作与标准化管理, 确保产品品质特征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为品牌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因此, 落实茶叶标准化生产是确保我区茶叶品牌公信力和美誉度的基础, 是提高我区茶叶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影响的必然选择。

1.4 茶叶标准化生产是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由于缺乏科学指导和严格控制, 部分茶农盲目追求眼前利益, 在茶叶生产中滥用农药、化肥等现象比较普遍, 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而且对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推行茶叶标准化生产, 可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用药、用肥和规范生产管理的自觉性, 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是一项维持茶产业长远发展, 利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发展战略。

2 广西茶叶标准化生产现状

2.1 茶叶标准制修订工作情况

目前, 我国茶叶标准以国家和企业标准为主体, 以行业和地方标准为补充的茶产业标准体系在我国已基本形成[2]。我国茶叶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近年来部分地区也出现了茶产业协会为主发布的联盟标准。据统计, 目前广西共制修订茶叶地方标准34项 (见表1) , 主要涉及茶叶良种繁育、栽培、加工、产品等方面, 既为企业按标准进行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保障, 也为后续监管、打击产业产品的假冒伪劣行为提供依据。

2.2 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情况

所谓地理标志产品就是原产地产品标志和质量标志, 是一种知识产权, 在市场流通中起着“护身符”的保护作用[3]。实施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对提高产品知名度, 提升产品附加值, 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4]。在茶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方面, 目前广西共有17项茶叶类产品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及商标局的批准, 涵盖绿、红、黑和再加工茶等四大茶类, 地理保护范围覆盖全省所有主产茶区 (见表2) 。

2.3 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情况

目前全省共有已建、在建国家级茶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5 个、自治区级19 个,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河池市六龙茶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建设南丹县六龙茶标准园, 带来1001.3 万元产值, 获净利润153.42 万元, 增效20%以上。同时带动农户600 户以上, 并增加劳动就业500 人以上, 实现年人均增收2500 元以上。通过茶叶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 让广大茶农应用先进茶园技术管理、按标准化技术手段进行采摘和加工茶叶, 对规范茶叶的标准化生产和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4 茶叶品牌建设情况

“桂茶”品牌在全国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据统计, 广西茶叶各类品牌193 个, 其中26 个被自治区工商局认定为广西著名商标 (见表3) [5,6,7]。在2013 年全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 广西特色明显的横县茉莉花茶、六堡茶、桂平西山茶等分别名列15 位、28 位和85 位。据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发布的《2014 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 广西横县茉莉花茶、六堡茶、桂平西山茶分别名列14 位、29 位和81 位, “三鹤”、“茂圣”、“大明山”“浪伏”在《2014 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排行榜》分别名列29 位、62 位、72 位和83 位。

3 广西茶叶标准化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茶叶生产标准体系不完善, 标准推广力度不大

虽然广西制定了一批技术规程及标准, 但起步晚, 且都属于地方推荐性标准, 由于受市场的影响, 农民群众对标准化生产的认识不足, 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标操作, 加之农民对产品优质是否能实现优价等问题还存在疑虑, 生产全凭经验操作, 使生产的产品部分达不到质量标准的要求。同时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 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修订。

3.2 茶叶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标准化生产普及率偏低

广西茶叶生产多为农户分散种植和小茶厂加工, 标准茶园建设滞后, 产品认证不多, 由于资金投入少等原因, 大多茶园管理粗放, 处于严重缺肥状态, 只采不养的现象突出, 茶园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 影响茶园可持续发展, 原料品质就很难保证, 直接影响了茶叶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龙头企业、知名品牌的引领带动示范作用不强, 公司、合作社与生产基地、农户结合不紧密, 未能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机制, 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尚未形成, 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 严重影响茶叶产业化发展。

3.3 质量检测体系不够完善, 执法监督力度不不够大

茶叶标准化生产中的检测任务十分繁重, 如产地环境认定 (无公害茶叶每两年一次, 有机茶每年一次) 、茶园农资投人品和茶叶质量安全状况需要随时抽检[8]。而广西目前仅有两家茶叶质量检测中心, 分别是2013年1月成立的广西黑茶 (六堡茶)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2014年建成的广西茶叶及茶叶制品质量检测研究中心, 基本上靠企业自律性自测和工商和质检部门抽检, 而企业的检测设备和技术相对落后, 工商和质检部门的检测专业性不强, 不能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检测, 产品质量安全也就难以保障。

3.4 缺乏强势品牌, 市场竞争力弱

广西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虽有历史名茶, 如六堡茶、覃塘毛尖、南山白毛茶、桂平西山茶、开山白毛茶等[9], 但有名茶而无名牌, 规模小, 品质不稳定, 市场占有率低, 远不如国内传统名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铁观音等品牌影响力大。

4 推进广西茶叶标准化生产的对策

4.1 完善茶叶标准体系, 使茶叶标准化生产有标可依

建立茶叶标准体系是推进茶叶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10]。广西茶叶标准工作起步较晚, 涉及范围较窄, 许多方面都是空白, 例如产前标准、运输标准、检测标准等, 距离其他产茶省份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茶叶产业的发展。因此完善茶叶标准体系, 制定合理统一的标准是广西茶叶标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4.2 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使茶叶标准化实施有序推进

制标是前提, 实施是关键。近年来, 广西茶叶在标准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广西茶产业标准化程度与其他产茶省份有较大差距。一是要提高茶产业从业者标准化意识。多渠道、全方位宣传茶叶生产标准化的重大意义, 如培训班、现场会、技术手册等简便可行、通俗易懂的方法, 增强茶业从业者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和安全意识。二是建立标准化示范样板。扶持区内茶叶龙头企业, 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园, 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 通过示范引导以点带面, 整体推进。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 搞好科技攻关, 解决茶叶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 提高我区茶产业标准化生产的水平。

4.3 加强茶叶质量检测与监督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农资监管体系。主要是加强农药、化肥等农资的质量检测和监督管理, 确保茶叶生产无公害化。二是完善质量检测监管体系。在企业开展自律性检测的同时, 要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查。三是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凡质量不达标的企业不得进入市场销售。

4.4 实施茶叶品牌战略, 标准化效应日益彰显

品牌是标准化的产物, 更是企业的生命[11]。产品品牌化对茶叶标准化生产和销售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广西在抓好茶叶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茶叶产品质量的基础上, 应充分利用广西得天独厚的资源, 以“有机、绿色、保健”为核心, 鼓励有机茶叶产品认证、绿色茶叶产品认证、茶叶标准化示范区申报、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申报等, 给予扶持和奖励, 从而加快茶叶标准化生产进程。

摘要:文章分析了广西茶叶标准化生产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推进广西茶叶标准化生产的对策。

关键词:广西,茶叶,标准化,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清泽.茶叶标准化生产[A].2006茶叶质量安全技术培训暨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四川:四川农业出版社, 2006:12-16.

[2]洪爱珠, 茶叶标准化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 2012, (10) :308-309.

[3]陈佳, 秦秀菊, 林朝赐, 等.广西地理标志茶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市场开发[J].大众科技, 2010, (8) :147-148.

[4]董秀云, 郑金贵.福建省茶叶标准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学报, 2013, 28 (12) :1298-1302.

[5]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办公室.自治区工商局关于认定广西著名商标的通知[Z].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2012.

[6]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办公室.自治区工商局关于认定广西著名商标的通知[Z].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2013.

[7]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办公室.自治区工商局关于认定广西著名商标的通知[Z].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2014.

[8]徐奕鼎.我国茶叶标准化现状与发展对策[J].茶业通报, 2005, (3) :104-106.

[9]彭飞荣.广西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大众科技, 2011, (2) :127-128.

[10]高大可, 卢夏英.桃江县茶叶标准化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茶叶通讯, 2010, (2) :30-32, 38.

上一篇:寒假工销售劳动合同下一篇:2008年至2009年第一学期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