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工作总结(推荐8篇)
篇一
我认为教师有爱心是师德之本,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肩负着神圣而伟大的责任,所以教师要热爱学生同时思想品质,学识,能力要不断提高。
一、教师要热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们在教学中,必然会产生师生关系,不同的师生关系往往在教学中出现不同结果,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是“民主型”的,因为民主的师生关系中,由于师生间的沟通,关系比较和谐,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境,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主动积极的去学习,大大地提高学习效果。反之,若师生关系是“专制型”。
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心情,对学生说“一”不“二”。特别的歧视差生,这样让学生始终是一种烦躁、恐惧的心情,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大大下降。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多方面的互动,会产生很多问题,若教师没有尊重、关心和热爱学生,可能会产生学生对教师好心的误解,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做到的。
二、教师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新时代的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我国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念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会摧残人才,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养,教育观,世界观,人生观起着直接影响作用。大多数教师政治立场坚定,但也有少数教师腐败堕落,甚至误人子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正确的观念教育学生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新型人才。
三、教师要有专业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我们从小就接受教育,学校教育使我们获得知识无疑会让我们终生受益。但不能完全适应于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人在大学获得的知识只是人生所需知识很少部分,很多知识要在学校后的教育中获得。我们不能固守原有的知识希望它能管用一生。当今社会,科学突飞猛进,信息与日俱增,知识不断地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新时代的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习,迎接知识挑战,不懂就学,没有就补,学习是由当代教师补充,更新专业知识的最好途径。...(剩余全文82.89%)
我国的教育历史源远流长,古有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新文化”运动,涌现出了鲁迅,蔡元培等一大批教育大匠,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渐渐认识到现有教育的弊端,提出了与应试教育相悖的素质教育。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素质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是我国教育的创举。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印发,“核心素养体系”出现在本文件中。“核心素养”理念,呼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和欧盟等国际组织所倡导的教育及课程改革的国际潮流。一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经合组织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研究中,特别强调能使用工具沟通、能在异质社群中互动与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在特定时段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核心素养推动着教育改革的浪潮,把学校教育推到了新的高度。
二、个案与现状分析
新时代的初中学生朝气蓬勃,以独生子女居多,当00后的标签出现在他们身上时,他们也表现出了时代的缺憾。请看以下个案。
小明(化名):男,聪明,自尊心强,有时又有自卑感。他对数学等理科较为喜欢,但是对文科深恶痛绝,经常被老师批评。在校时间在老师的督促下能够及时上交作业,但是回家作业却经常敷衍了事,经常在放学时没有交完作业就擅自回家去。
小涛(化名):男,平时学习态度积极,成绩也很好。但是性格执拗,内心脆弱,难以接受批评。有一次因为在校运动会上参加自己不擅长的项目短跑,在临上场时突然倔强地表示不想参加了,并且不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劝说。
小杨(化名):女,外向型性格,开朗乐观,大大咧咧,有个性,讲义气,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有一次因为网上QQ与低年级学生的口角,竟然采取威胁的方式恐吓小学生,造成及其恶劣的影响。在其妈妈到校后,她还与妈妈发生较大声的争执。
上学对他们来说是父母的要求,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任务。小明为什么不喜欢文科,就是因为他的记忆力在同龄人中较为薄弱,特别是没有理解的记忆,让他痛苦万分。因为学习没有给他带来成就感,他对待学习的态度基本是得过且过,没有长远的规划,更不要说科学精神了。其实,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每天的学习不过是机械的模仿和死记硬背,涉及实践创新的甚少。学生的课余时间充斥的是补课,学生们缺乏人文底蕴和审美情趣的环境和教育。
小杨的表现如此叛逆,与妈妈的争执说明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她的个性大大咧咧,善于交朋友,但是有时候冲动过激,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她内心里渴望被理解,却无法在正常途径获得关注,因而做出缺少责任感的事情。叛逆任性,甚至横行霸道的孩子内心都是有些小障碍,他们缺乏责任感和进取心,身心俱疲,需要我们老师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
小涛虽然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并没有学会学习,也许他平时的学习多倾向于模仿和记忆。当然,他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当出现他不擅长项目的时候,他只知道用躲避来维护自尊,甚至忘记了尊重他人。他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成绩优秀的他不应该做一个读书的机器,而是应该在各方面全面发展。
个案中的三位学生聪明可爱,如何帮助他们符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呢?
三、疏导措施
1. 多一点理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初中生身心发展速度快,但两者发展并不同步,心理活动复杂而激烈,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心理需求与现实的制约矛盾日趋突出。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理解他们的心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责任心。
小杨平时比较逆反,对老师家长都比较叛逆,做事比较冲动,没有责任感。威胁低年级学生事件发生后,我通过家访了解到她的爸妈平时工作比较忙,她放学回家父母都还没有下班,她就自己下点冰箱里的速冻食品当晚饭吃。她爸爸性格比较暴躁,对于女儿的有些不良行为,比如玩手机,与人争吵等,往往采取打骂的方式,更进一步激起了小杨的不满,她觉得父母对她不理解,甚至认为父母对自己不好。我了解情况之后,不急于找她谈话,而是理解她的立场,一个渴望得到关注和理解却没有得到的孩子是没有安全感的。我有时候跟她聊聊我以前学生的故事,夸奖她独立的生活能力,并时常关心她的生活,天冷了关照她多加一件衣物,放学晚了有时给她一包饼干。因为她的学习成绩尚好,我经常询问她有没有遇到难题,遇到难题要及时问老师或同学。渐渐地,她对我也多了一份理解。当她穿着另类或者学习不努力的时候,我的批评建议她也都能够接受了。等她平静下来后,我找她谈了一下威胁低年级学生事件。也许是我的理解让她感受到了温暖,她主动说起了事情的原委,并且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她也强调了对方学生的问题。我表扬了她知错就改的行为,但是也提醒她对方是低年级学生。我从将心比心地的事例入手,明确她威胁行为的恶劣影响,但是对引起她过激行为的前因表示理解。她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在这次事件中是需要承担主要责任的。我坚持日常对她的理解和关心,她慢慢地和我亲近很多,有时候还帮我发发作业本,做事也比较有责任心了,有一次,班里的其他同学发生较为激烈的争执,她不但没有参与其中,反而劝阻了差点起冲突的双方。
2. 多一点指导,健全学生的心理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仔细钻研,对无法熟练掌握的事物避之不及,他们骄傲又自卑,勇敢又懦弱。他们需要老师家长对于过程方法的指导,所以,当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或多或少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我们老师一定要多宽容,多包容,多给他们一些方法的指导。
小明重理轻文,在学习上遇到了很大的障碍。我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小明在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孝顺父母,是一个好孩子。但就是在学习上没有更好的方法,他自己也非常地着急,从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为了帮助他,我先从他自信的科目入手。因为他在理科上还有较大的优势,我常常在课上提问他,并且及时表扬他。好几次理科测试,他的成绩都有所进步,慢慢地,他对理科的兴趣越来越大,作业也越来越认真。我看时机已经成熟了,就找他聊聊文科的事情。依据大脑的特性及其运作机制:相对简单具象的知识尚可通过灌输来使学生完成识记任务,但相对复杂抽象的知识就必须籍由学习者的深层理解来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我还给他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他不是他的记忆里不好,而是人类的记忆都要符合遗忘规律。我与他分享我自己的学习方法,教给他一些有趣的口诀,我个人的经验是早上和晚上适合背诵,并且要有耐心,不厌其烦地多读多背,这样也会提高自己的背诵能力。我与任课老师沟通,让他们教小明一些实用的记忆方法,比如英语可以在早上梳洗的时候听,营造英语口语环境,有效帮助记忆;语文需要先把文言文的意思理解清楚,抓紧碎片时间朗读,然后晚上回家再背诵就轻松很多。我建议小明的妈妈买一些英语和语文的小读物和小故事给他课余时间看看,既可以丰富他的课外阅读,也可以提高他对文科的兴趣,让他体会人类社会深厚的文化沉淀。一段时间之后,小明的妈妈告诉我,虽然小明的成绩进步还不是很明显,但是他开始愿意学习文科,并且有时候会自己看看课外书,任课老师也有表扬他,他的信心有所增强,对学习有了一定的兴趣。
3. 多一点榜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爱和归属感的需要是第三个层次的需求,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才会向高一层次发展。初中生大多数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给与的照顾虽然很多,但是学校给与的关爱还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在有些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表扬和关心远远比家长的更重要。当今信息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学习,这是他们建立完整人格基础。我们老师要注重学习过程,优化学习方法,一定能够让学生们学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能力和方法。
小涛是班里的好学生,平时的表现一贯听话乖巧。但是有一次因为不想参加自己薄弱的体育项目短跑,固执己见,甚至与体育老师闹起了脾气。我当时很是吃惊,因为担心他的情绪,我通过学生了解到,小涛爸妈从小对他严格要求,他也非常听话地慢慢成长为优秀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受到很多的表扬,他已经习惯于表扬,而缺少挫折。父母对他偶尔的不当行为进行严苛的惩罚,甚至有一次,小涛在参加比赛时,因为太过紧张没有发挥好,没有取得好成绩,父母就惩罚他一周不能看电视,这在他小小的心灵上烙下了深刻的痕迹,一定要比别人优秀,如果不优秀也不能让别人知道。所以,这次老师让他参加他不是很擅长的项目,他担心表现不好,受到父母的责怪,同学的耻笑,因此怎么也不愿意参加。我主动找他谈心,告诉他不想参加可以不参加,但是要提前告诉老师,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他见我不勉强他参加项目,态度就缓和了许多。我知道他喜欢足球,尤其崇拜球星梅西。我让他讲述梅西的故事,告诉他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患过侏儒症的梅西也通过很大的努力,最终用高超的足球技艺征服世界。我鼓励他在自己不擅长的项目勤加练习,一定可以有所突破。一段时间之后,其他同学告诉我,小涛经常在练习短跑,争取要参加明年的校运会比赛。我相信小涛已经学会如何把自己的薄弱环节变成自己的强项了。
四、结语
核心素养对当今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年龄趋势,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帮助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学会学习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清田.“核心素养”:新课改的目标来源[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2]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J].中国教育报,2015
【关键词】核心素养 养成教育 内容构建 人格素养 实践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214-01
养成教育是指教育者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从“知、情、意、行”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人的基本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健康体魄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是学生社会性行为学习、获得、形成和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课程,是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层面。2015年,教育部颁布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和能力的要求,贴近时代、突出基本、易记易行,既有原则性的要求,又提出了具体的,便于学生操作的行为规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尘埃落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确立了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六大学生核心素养。在此背景下,学校如何开展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面對的一个重要命题。为此,我们要认清现状,把握时代特点,在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下,从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对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进行重新审视和调整,以切实培养学生养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成长所需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构建一体化、生活化的养成教育内容
养成教育的内容对整个养成教育的过程起着指导、调节和导向的作用,是实现养成教育目标的中介和重要依托。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我们往往把养成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定得“高、大、空”,要求过高过急,欲速不达。如爱国主义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一直讲到中学、大学乃至成人,不分层次,统一要求。这种缺乏层次的德育目标不能很好区分道德要求和道德追求,既高又空,导致基本的道德要求被忽视。为此,一方面应围绕德育的总目标,有计划、按阶段、持续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养成过程成为一个多阶段、多层次、多梯度、依序进行的系统工程。即在道德认识上,要求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在道德情感上,要求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在道德意志上,要求由无意到有意,由不自觉到自觉;在道德行为上,要求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另一方面应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下,结合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围绕优秀做人、成功做事、自主学习、幸福生活等维度,构建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养成教育内容,使养成教育的内容具体化、生活化。如围绕“优秀做人”这个维度,可开展爱党爱国爱人民、明理守法讲美德、孝亲尊师善待人、诚实守信有担当等主题的养成教育。而对于每个主题的要求,又要落实到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具体的、可操作行动上,比如:针对“爱党爱国爱人民”这个主题,有可细化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了解党史国情等要求。而在小学低年级段,热爱祖国落实到行动上就要求做到:认识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旗时庄严肃立,不戴帽子、手套、围巾,目光注视国旗并行队礼;国旗下讲话时认真倾听讲话的内容等。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格素养
(一)全面更新家长的人才观
大部分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只有好好读书,考上名牌大学,长大后才会有“出息”。于是,忽略了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和个性的充分发展,更严重的是把孩子学习质量的变化视为孩子人格培养和健康成长的过程与结果。对学生来说,面对家长在学习上的高期望,每天的学习过程成了冰冷知识的灌输,每天必须面对浩如烟海的题库,从而深深地感受到了自我主体性的丧失,对社会和家庭的温暖视若无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引领着我国的课程改革、育人模式及人才选拔制度的变革,为此,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更新家长的人才观,使之重视孩子人格素养的培养和发展。
(二)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活动能集中体现学生的品格和能力,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品格和能力。因此,学校应有开展针对性强、贴近学生生活、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开展“争做绿色小卫士”“感恩于心,感恩于行”“和美校园志愿服务”“小手拉大手和美齐步走”“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他们人格中的积极成分不断得到发挥,品格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最终达成让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去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习惯的目的。
三、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
“社会参与”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具体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而养成教育中的许多道德行为、意识都要通过实践体验才能逐步内化。而当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缺乏耐苦、耐挫精神,缺乏必要的独立生活意识和能力。体会不到劳动人民的辛苦,体会不到父母养育的艰辛,不爱惜劳动果实。因此体验性教育更显得十分必要。日本就很重视这样的的教育:一是要求学生都要从事一定的家务劳动;二是要求学生定期参加社会的公益劳动或简单的生产劳动;三是每年都有7到10天的耐苦性生活体验。让学生体验生活,品尝生活的甘苦,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锻炼机智和意志,转化学生体验生活的甘苦,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锻炼机智和意志,这值得我们借鉴。因此,在我们养成的教育活动中,要在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下,有计划有目的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教育阵地和途径进行各种体验性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最终达成知行统一。
四、开发家庭、社区内潜在的育人功能
学校、家庭和社区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均不相同,各有优势和不足,但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在这三种教育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实施养成教育大目标,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三位一体的养成教育网络是提高德育整体实效性的基础,也是从全局上根本转变德育薄弱现状的重要环节。学校也可与家庭、社区联手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合力网络的德育大格局,使学生在校与在家的5+2天时间内都能接受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养成教育,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的今天,只有我们教育者抓住时代的脉搏,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将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的要求融入到学校的养成教育中,并努力探索养成教育的新路子、新办法、培养学生养成适应社会发展和自我成长所需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让德育为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赴曲阜学习有感
南站镇中心小学 潘超
三月末,正直阳春,万物欣欣然。
何其有幸,在县教研室苑平主任的带领下,和几位老师一起前往圣城曲阜,参加了“苏鲁豫皖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落实专题研讨会”。一日半的会议,三位谦逊睿智的名师,四节精彩朴实的课堂教学,三场深入浅出的学术报告。学习着,惊叹着,钦佩着,感动着,而后是深深的沉思。遂记之一二,以期分享点滴心得,共勉之。
一、教学策略收获:
1.《我和祖父的园子》——在品读中赏析语言。
苏派名师张敬义执教了《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这是天才女作家萧红的名著《呼兰河传》中的节选。云淡风轻的文字中,充满了童真童趣,仿若“一切都是自由的”。这般美文,学生若能细细品读,沉入其中,定能受益良多。于是乎,在理清文脉“昆虫家园”——“‘我’的天地”——“自由王国”之后,张老师直奔赏析语言这一核心环节。
“昆虫家园”这一板块的教学,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昆虫和喜欢的原因,张老师则循循善诱,引导一定要关注语言文字本身,从萧红的具体描述中读出喜欢。孩子们受其感染,慢慢沉浸其中,开始关注“满身带着金粉”、“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这些句段,张老师形象地说:萧红可真了不起,一句话就生成了一段文字,绘声绘色绘形,悦耳悦目悦心,美美地读一读吧!然后,有感情的朗读水到渠成。
接下来,在教学“我的天地”、“自由王国”这两个板块时,这种赏析语言式的品读更是深入人心。张老师将作者模仿祖父的段落和学生一起读出了一首小诗,抑扬顿挫的变化,忽快忽慢,忽高忽低,学生们入情入境,恍若自己也变成了那个顽皮、淘气的小萧红。尔后,巧妙地拓展到《清平乐.村居》中“无赖”一词,孩子们恍然大悟,竟模仿出“最喜萧红无赖,园子乱除谷穗”这样有趣的诗句,正可谓得意又得言。
文字有温度,字字总关情。萧红质朴的语言对于当下不易感动的孩子们来说,是一种童心的返璞归真。张敬义老师将这篇美文教出了经典的味道,而品读、赏析这些语文教学的基本策略,最终能够在课堂上落地生根,我想还是离不开他不断地提醒“沉入语言文字当中”,不断地引导“从关注作者写了什么到关注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写的”,也正如他所言:喜欢汉字,喜欢读文,这才是真正的语文素养,也只有这样,才能感于目,会于心,动于情,发于声。
2.《伯牙绝弦》——在诵读中沉入经典。
安徽省特级教师施广胜执教了古文《伯牙绝弦》,精彩纷呈却扎扎实实。尤为感动于他不断地帮助学生明确古文的学习和浸润离不开诵读和积累。于是乎,在他的课堂上,听到了“语速放慢,适当停顿,就把这篇古文越读越好”、“再认真地读一读一至四句,体会那知音欢聚的快乐吧”、“这真是欲取瑶琴弹,知音却已逝,纵有千般意,复弹与谁听?子期死,伯牙是这样茫然、怅然进而决然,让我们读出此时伯牙的心声吧”、“这么经典的文章,去熟读成诵吧”这些虽质朴却极具感染力的引导语。也正因为如此,课堂上才出现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师生一唱三叹、互为知音,以及全体同学当堂熟读成诵这般壮丽景象!
对于经典古文,扎扎实实地以诵读为主线,在分层次的朗读中,体验着字里行间作者的澎湃感情,感悟着古文言简意丰的特点,进而沉入语言情境,内化积淀。施老师是这样做的,学生是这样学的,我也是这样被感动的!
3.《月之故乡》——在体验中涵泳语言。
诗歌是最为含蓄的语言艺术,寥寥数语,却把意象、意境、情感三者合而为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正因为如此,很少有人愿意在大型公开课上展示诗歌教学。尤其是文字浅白内涵却极为丰富的现代诗歌。可是,非常有幸,全国名师陈金龙老师就“迎难而上”,不走寻常路,自选了诗人彭邦祯的小诗《月之故乡》。两节课下来,学生非但不觉得枯燥,反而越上越带劲,对现代诗兴趣倍增。这样的课堂,借用陈老师的讲座题目最为合适,那就是——“生命成长的美丽相遇”。
静下心来,从头至尾回忆那美好的八十分钟。陈金龙老师好像做了许多,又似乎什么也没做„„你看,这首小诗,学生是陌生的,陈老师就开了一个头“天上一个月亮”,然后师生合作,慢慢地完成了这首诗;题目是学生根据陈老师的“绝招”——把九句诗读成一句话,抓住诗眼“看月亮,思故乡”定下的;初读是在孩子们原有朗读技巧上展开的,陈老师将所有功劳送给了这个班的语文老师;品读,他也只不过像一个引路人般,补充了一些诗人的生平际遇和流亡路线,适时拓展了《长相思》、《乡愁》这些思乡的诗歌,然后,学生所有真实的感受就在这样的移情体验中得以升华;创作小诗的过程,是内化运用语言的体现,他有的放矢,只是引导发现“反复”这一手法,然后鼓励模仿,于是出现了“饼之故乡”、“果之故乡”这样有趣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儿童作品。
他说“声音不在高低,语速不在快慢,而在文字背后有没有景,有没有情,这才是有感情地读书”;他说“不同的人,不同的时刻,思念故乡的感受是不同的”;他说“只要心中有故乡,一景一物,一庙一寺,一山一水都可以抒发”;他还说“写什么东西,为什么这样写都是有原因的”学生就在这样诗意的引导中,感悟着文字,体验着情感,涵泳着语言。
我想,语文课如若都如这般,那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将会得到无穷的滋养!这样的课堂,我愿意不厌其烦地去聆听,去学习,去琢磨!
二、评价与课堂智慧收获:
精彩的课堂呈现关乎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当然,更离不开师生的互动。印象颇为深刻的是三位名师质朴、走心的评价。好的评价语不能流于形式,它需要静心倾听学生说了什么,需要教学的充分预设,更需要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课堂智慧。
也许,心中有学生,课堂上才能风景如画。于是,张敬义老师在学生想说不敢说时,鼓励道“从你灿烂的笑容中,感觉应该挺有意思,说说看吧”;在引导对话朗读时,他风趣地说道“这一部分,就像相声一样,说学逗唱,有意思极了”。于是,施广胜老师的课堂上,真挚的鼓励喷涌而出。如他所言“学习即是成长”,“我们都是同学,同学同学,就是一起学习”,“不敢张嘴,到可以张嘴,到积累下这些词语,这就是进步”,“倾听,就要听同学说得好的地方,听同学说得不好的地方,听老师的点评和指导,然后为我所用”。他甚至花了不少时间对耳熟能详的“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样的初读要求做了详细的介绍。也于是乎,陈金龙老师才能在学生创作小诗语言比较干枯时,耐心的指导“好的诗句是写出来的,更是修改出来的”,然后一字一句地和学生通过朗读发现韵律之美,进而体会修改的魅力。或许,这样扎扎实实地教,这样关注着语言文字,关注着学生的转化,才是简约的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突围之路吧!
选择题
1、以下哪些颜色不是暖色?(A
C)A、蓝色
B、红色
C、绿色
D、黄色
2、以下哪些颜色是冷色?(A
C)A、蓝色
B、粉色
C、翠绿色
D、橙色
3、佛教起源于哪个国家?(B)A、中国
B、印度
C、巴基斯坦
D、越南
4、下列哪个时期的飞天形象更加轻盈飘逸?(C)A、西魏
B、清朝
C、唐朝
D、元朝
5、春天是(A)颜色的。
A、嫩绿色
B、橙色的C、白色的D、棕色的
6、秋天是(B)颜色的。
A、碧绿色
B、橙色的C、白色的D、粉红色的
7、消防车用红色的作用是(B)A、美观
B、警示
C、防虫
D、防盗
8、民间泥玩具的特点是(A)(B)(C)A、造型概括
B、形象夸张
C、色彩艳丽
D、形象写实
9、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B)A、角隅纹样
B、轴对称图形
C、中心对称图形
D、二方连续
10、如果一个图形绕着一个点旋转180度后,能够和原图形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C)A、角隅纹样
B、轴对称图形
C、中心对称图形
D、二方连续
11、(D)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极大的加速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推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因而被称为“文明之母”。
A、火药
B、指南针
C、造纸术
D、印刷术
12、中国雕板印刷术发明于(A),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A)朝代。A、唐朝
唐朝
B、唐朝
宋朝
C、宋朝
明朝
D、明朝
清朝
13、造纸术发明于(B)朝代,发明者的名字是(B)A、三国 诸葛亮
B、东汉 蔡伦
C、秦朝 秦始皇
D、唐朝 李白
14、我知道的吉祥纹样有(A)(B)(C)(D)A、连年有余
B、三阳开泰
C、五福临门
D、花开富贵
判断题
1、《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是点彩派画家乔治·修拉的作品。√
2、感恩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3、色彩的冷暖是相对的。√
4、下面两幅剪纸作品中,老牛是阴刻。√
5、这幅剪纸作品的寓意是富贵平安。√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1、物理观念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这些观念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2、科学思维
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实验探究
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实验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物理学科还应教给学生什么
——结合实例谈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达成
任用镭
物理教学究竟应该给学生什么?众所周知,知识只是载体。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获取终生受用的物理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才是物理教学应有之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理念和实际操作却有很大的距离。究其原因:一是功利性的教学,为考试单一目标服务,二是教师不知道什么才是让学生终生受用的东西。
传授物理思想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奠基
我们知道,物理学家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物理学思想方法,不仅能影响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推动社会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伽利略去世300多年,他所发现的自由落体规律,在物理学知识的长河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但是,他研究问题所创造的思想方法,为后人继承和发扬,创造了比自由落体规律价值高出千百万倍的财富。爱因斯坦和英费尔德在《物理学的进化》中评论说:“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科学史家朱克曼曾走访4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发现其“科学鉴赏力”和“高超能力”主要得益于从名师那里“学到一种发现科学真理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不是“从导师那里获得的实际知识”。事实也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中学毕业以后,一辈子不会去用F=ma公式计算力的大小,也不会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研究电动势,三五年后大部分物理知识也渐渐地模糊、淡忘,但是,在中学所接触到的物理思想方法,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
然而,现行高中物理教材只是依照学科知识为中心的逻辑结构编写的,原本作为物理认识活动的中介、连接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的纽带、在物理知识形成与发展中起着桥梁作用的物理思想方法,比如“时空观”“平均思想”“系统思想”“假设实验推理法”“逆向法”,等等,这些影响人生品质的物理思想方法在现行教材中只是知识的附庸,或是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中,或是冰山一角若隐若现。要让这些有价值的物理思想方法“浮出水面”,唯一的途径就是教师将教材中隐性的物理思想方法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明朗化、显性化、条理化地提出来,有机融入知识传授过程中。
比如用“比值定义法”概念在高中物理课本多达十余处,不论人教版还是粤教版都是以知识点出现。笔者在速度一节就把“比值定义法”作为思想方法显性化,其教学设计过程为:师问:物体匀速运动有否快慢之别?如何比较快慢?生讨论答:用同一位移比较时间长短或用同一时间比较位移多少。师问:能否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生讨论答:s/t或t/s。师问:同一匀速直线运动s/t有什么特点,不同匀速直线运动s/t又有什么特点?生讨论答:同一匀速直线运动s/t的值恒定,不同匀速直线运动s/t的值不同。师问:这个比值体现了什么?生讨论答:体现了物体运动快慢。师总结:我们把这个能体现物体运动快慢的比值称为速度,用v表示,有v= ?师继续问:s大或t小v一定大吗?学生因思维定势影响回答出错。师引导问:汽车1小时走了60公里,自行车10小时走了100公里,能说汽车比自行车慢吗?学生恍然大悟,运动快慢必须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位移大小或在相等位移时所用时间多少的情况下进行比较,即应视为一个整体,v与整体相关,即s∝t。师顺势点拨:这种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定义第三个物理量的方法我们称为“比值定义法”。并告诉学生在高中物理中,有相当多的物理量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随后的物理教学中,每遇到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都显性化,前后呼应,不断强化,学生渐渐认识到“比值定义法”为我们提供了利用外界因素来表示其属性或特征的间接测量方法。
营造合作学习氛围,为学生未来生涯搭桥铺路
“合作共赢”已成为当下最流行的词语。有研究资料表明,从1901年设立至1972年,某自然科学奖获奖者286人,其中185人是因与别人合作取得成就的,占64.9%。从时间段上来看,合作者获奖人数在第一个25年占41%,在第二个25年是65%,在1951年至1972年则占7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文献中更是指出:“人口的迅速增长、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世界多数人的长期贫困以及千百万人依然忍受的压迫、不公正待遇和暴力行为,均要求开展大规模的矫正行动。只有注入了新思想和强化了手段的国际合作才有助于这些行动的实施”。进入21世纪,科学研究越来越复杂,这不仅需要政治家的智慧以及科学家的合作,也需要大量能满足科学研究的不同层次人才的辛勤工作,合作将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物理实验课在营造合作性探究学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分组实验正好是学生体验合作性探究的最好时机,因此每次分组实验我首先强调合作要求,甲同学应做什么,乙同学应做什么,如何相互配合。同时改变过去一人一份实验报告的方式,要求实验分析报告必须二人合作完成,共同讨论,再写出研究报告。此外,在我的教学班,有一个独特的合作学习群体——让物理思维水平接近的学生组成讨论小组,遇到问题相互讨论。分层划组,有话可说,学生在小组内学业水平相当,也就大胆地发表意见,积极交流。采取这些举措,其目的不只是促使学生相互合作,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提高交流、合作、共事的心理品质,为学生未来生涯搭桥铺路。
在“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人说,中国青年不缺批判精神,缺少的是独立思考能力。粗听起来似乎悖谬,细想却有几分道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历来就有对权威和权力的膜拜。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一文中所言“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对我们也应是一种警示。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不是中国本土率先提出的。我们已经有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学生综合素质、三维目标等提法,再提“核心素养”有无必要?是否洋人有了新提法,我们就要赶“洋时髦”,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尤其是,“素养”这个新说法与“素质”这个老说法有何区别?
我国教育界泡沫很多,赶“洋时髦”也不鲜见,造的新词也不少,许多新词在实质上并无新意,本人也特别反感这种做法。同时,我也认为核心素养与核心素质并没有本质区别,把核心素养叫做核心素质也无不可。而且,如果现在用“核心素质”一词,则可以更好地与我们经常使用的“素质教育”“学生综合素质”等话语更好地对接,争议和迷惑就会少很多。甚至把“素养”“素质”通俗地叫做“本领”“本事”也无不可。
但我们依然要提出核心素养,这不是为了赶“洋时髦”,不是为了走形式,的确出于内在的需要。因为即便国外没有提出核心素养,即便我们不使用核心素养这个提法,我们依然非常有必要深刻反思: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课程改革中,面向21世纪,在林林总总的诸多素质中,到底哪些“关键”素质对于学生的一生发展最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最为重要?
师生的生命有限,教与学的时间有限,学校资源有限,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确需要突出重点素质的培养。关于核心素养,我们最该关心的不应是“素养”的叫法和译法,而应是何为“核心”。现在的讨论和争议有些走偏了。
从国际上看,提出核心素养不是搞概念游戏,而是严肃认真地应对21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1996年经合组织首次使用了“知识经济”概念,1997年发起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欧盟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素养》《面向变化中的世界的核心素养》,以及美国、日本等国的一些相关报告等,都体现出社会变革对于新的人才观、教育质量观的呼唤。
因此,核心素养不是面面俱到的素养“大杂烩”,而是全部素养清单中的“关键素养”,我们甚至可以将其简单界定为“21世纪关键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中间的“关键少数”素养,是这些提法的“聚焦版”,随意滥用核心素养一词是不严肃的。这些关键少数素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只有具备这些素养,学生才能成功地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综合各类国际组织与诸多国家的看法,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素养、国际视野、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自我规划与管理等素养。其中,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被高度强调,充分反映了知识经济对创新的强烈要求。
可见,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应试教育”所培养的“低级素养”,如死记硬背(记忆)的素养、题海战术(应对考试)的素养等。核心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如身体素质可以视为基础素养,但因为“太基础”了,国外的核心素养框架中几乎都没有将之列入。
目前,我国教育部正在面向社会征求对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意见,该文本认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九大素养,具体表现为25个素养。这里所建构的更像是学生“综合”素质或者素养,所列的素养在数量上偏多,没有充分反映“核心”素质的要旨,建议在修改完善时进一步聚焦于“关键素养”和“核心素养”。如果核心素养清单是不分轻重、面面俱到的,那么,其实质上所提出的就不是“核心素养”了。
提出核心素养,不是只针对学生的,也是针对全民的。核心素养在很多国家也是“最新版”的国民素质清单。这个清单,对于改造国民性也很有借鉴价值。
关 键 词核心素养;班主任;情感素质;内涵;结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17-04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近期热议的话题之一,这为基础教育的转型升级、课程改革的推进深化提供了新的目标与参照。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教育实践尤其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学生成长人生导师、班级建设关键人物的班主任,其核心素养又该如何呢?本文试图从情感素质的角度对此作一些探讨。
一、情感的功能与价值
情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在人类发展、社会运作、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价值,情感素质处于个体整体素质的核心。
1.情感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价值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情感曾被作为重要事件的副产品甚至是理智的对立面,而忽视了其功能性效用。只是到了近几十年,随着对情感研究的深入,情感的功能才逐渐被正确认识。研究发现,情感具有动力、调节、信号、保健、感染、迁移等多种功能[1],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情感在人类生存和适应中具有独特价值。基于情感的动力、调节、迁移等功能,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条件,能够更加有效地改造环境,从而提高生存和适应的能力。我们经常听到或见到一些人群或个体在极其严酷的条件下生存或生活的事例,而能够使他们坚持下来的,往往来自于某种强烈的情感。
(2)情感在社会运作与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首先,情感作为一种人际沟通的信息工具,可以及时有效地传递信号,促进和保持人际畅通。一些行业实施的微笑服务就是充分运用情感的信号与感染功能,提高服务效果。其次,情感可以成为缓解矛盾与摩擦的润滑剂,减少矛盾冲突的产生。在和谐社会的创建中,我们十分需要每位公民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人际接纳,相互尊重与宽容。第三,一个社会要运行良好,各个机构的职工必须有较高的职业情感,这不仅是增强办事效益的需要,也是提升社会稳定的需要。
(3)在情感文化传承与创造中具有突出价值。首先,人们具有情感的需求,也具有审美的需要,这促成了文学、艺术等文化产品的传播与发展。一些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与作品的情感内涵与表现手法有密切关系。其次,文学、艺术的创造本身需要情感的投入,没有热烈、丰富的情感,高质量的作品也难以完成。再者,情感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还表现为,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未来一代,要承担起传承创新的职责,而这需要个体本身具有一定的情感素质。我国本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三维目标中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是一个重要体现。
2.情感素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成分
管理学界在研究素质时,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结构模型和洋葱模型,认为素质的构成就如同冰山或洋葱一样,一部分显露在外,但更多的则隐藏在深处。其中,行为、知识、技能等更多是外显的、外层的,而态度、价值观、个性、动机等则是内隐的、深层的。这些态度、价值观、个性就是通常所指的情感层面的内容,这些内隐、深层的情感层面的素质主导、影响、调控着个体外层、外显的素质。
从教育学及心理学角度而言,情感素质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基本共识。一方面,在普通心理学的论述中,心理过程包括了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另一方面,尽管研究者对心理素质的认识有所不同,但如果从两分法而言,都认为其包括认知性素质(如记忆、思维、想象等)和非认知性素质。对于非认知性素质,尽管角度、名称差异较大,如非智力素质、个性品质、态度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心理动力素质、情意素质、心理调节力、情感素质等,但都包括了情感性内容。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认为情感素质在“素质”谱系中具有重要位置(见图1)[2]。
图1 情感素质在素质谱系中的位置
二、班主任岗位的情感属性
前面的分析从理论上说明了情感对于一般个体成长、学习、工作的重要性,那么作为具有特殊角色和作用的教师——班主任,其工作中的情感要求与体现则更为鲜明。
1.情感是班主任职业特征的集中体现
1983年Hochschild提出情绪劳动的概念,这方面的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位居情绪劳动类职业的前列[3]。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被赋予了一定的期待,不管你的情绪体验如何,都要表现出热情、活力、积极、愉悦等情绪状态。除此之外,在与学生、家长的交往中,要注意克制负性情绪,特别是面临学生顶撞或个别家长无理取闹时,也要表现出礼貌与尊重,这对教师的情绪调控要求非常高。而作为育人导师的班主任,对其在课堂内外的情感性要求则更高。
在关于班主任的胜任力及胜任特征研究中,直接或间接体现了情感的重要性。有人采用开放式调查、行为事件访谈法,得到我国中学班主任胜任力系统包括12项胜任特征:知识结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班级管理技能、教育观念、职业道德、情感、自我监控能力和人际交往、成就动机和工作质量意识[4]。王英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初中班主任胜任力结构包括10项胜任特征:育人能力、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班级管理技能、职业道德、情感、自我监控能力、人际交往、成就动机[5]。这些实证性研究进一步体现了班主任职业的情感性特征。
nlc202309090812
2.情感是班主任角色功能发挥的内在要求
在2006年及2009年,国家教育部分别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和《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在其中明确了中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意见》指出:中小学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并特别指出:“在普遍要求全体教师承担育人工作的情况下,班主任的责任更重,要求更高。”《规定》则要求班主任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这些政策文件,对班主任提出了立德树人的要求,彰显了班主任的育人角色与功能。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这都要求班主任不仅要有较高的技能,更要有高尚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培养人。
情感不仅是政策文件中对班主任的一种内在要求和应然素质,来自教育一线的班主任经验总结也确实反映了情感对于班主任角色功能发挥的重要性。爱心、情感、责任是这些经验性文章的常见论述主题或关键词,如“班主任的‘情感角色’”“班主任对学生要有三种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浅谈情感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论班主任工作中情感的重要性”“情感:班主任工作的润滑剂”,等等。
3.情感是班主任开展实践工作的必要条件
对于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从五个方面加以明确,分别涉及促进全体学生全面成长、做好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组织指导开展各类班级活动、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与教师家长保持良好沟通。班主任工作效能的提升,不仅需要加强认知性技能的培养,更需要关注情感性素质的支撑。从班主任承担的工作内容出发,至少有三方面的情感支撑策略:提高隐性影响(包括形象示范和环境育人)中的情感支撑策略、提高协调沟通(包括师生互动、家校沟通、同事协作)中的情感支撑策略、提高组织管理(活动组织、班级管理、评价实施)的情感支撑策略[6]。
情感是班主任实践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这是优秀班主任的共性体验。全国著名班主任任小艾老师说:“班主任首先应该是情感型的,具有满腔的热情爱学生,如果没有爱的基础,就没有教育。”[7]以民主教育著称的全国知名班主任李镇西在谈到班级管理中如是说:“教师一方面应当是学识很高的人,另一方面应当是无上诚实的人。让德育充满真诚,其德育基础是教育者人格的真诚”[8]。
三、班主任情感素质的内涵结构
班主任岗位的情感属性揭示了班主任情感素质是班主任职业素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内涵,也即是班主任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要更深刻地把握这一要义,需要从其内涵、结构上进一步展示和阐明。
1.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概念内涵
在文献梳理、实践考察、调查访谈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是指其在任职前后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经班主任工作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的,与班主任工作特点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心理特征。
对于这一概念,有几点加以解释:(1)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受到任职前后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先天的因素如智力基础、神经活动类型对班主任情感素质的发展与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又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其学习经历、工作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情感素质水平的高低。(2)班主任的情感素质与其工作实践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班主任的工作实践对其情感素质形成与发展起核心作用;另一方面,班主任的情感可能包括很多,但这里是指在其班主任教育工作框架及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3)班主任的情感素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一方面是因为情感本身具有内隐性、稳固性、持久性的特征,另一方面也与班主任的长期工作实践有关,经历了班主任工作的历练,其在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特点已经基本定型。(4)班主任的情感素质是指那些积极的心理特征。这突出了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教育导向特性,班主任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包括积极的、消极的,正性的、负性的,对学生发展有益的与无益的,但我们这里所讨论的班主任的情感素质,是指班主任情感中那些积极的,有益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有利于班主任工作开展的情感心理特征。
2.班主任情感素质的结构框架
借鉴卢家楣教授对情感素质的研究成果[9],我们认为,班主任的情感素质包括了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审美情感、人际情感、生活情感和情感能力六大类。为了进一步探讨并明确班主任情感素质各大类的构成,我们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班主任情感素质特征词语调查、班主任情感素质样例征集、班主任情感素质问卷初稿调查、正式问卷预测等过程,基于对1098名班主任的调查,借助专业统计软件,形成了包括六大类19种情感的班主任情感素质基本结构(见表1)[10]。
表1 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构成
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
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审美情感人际情感生活情感 情感能力
关爱感 乐学感艺术美感 幽默感 执著感情绪理解能力
自信感 自信感仪态美感 合作感 幸福感情绪疏导能力
成就感 成就感环境美感 乐群感 情绪调控能力
尊重感
宽容感
四、探讨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意义
在以往的研究和实践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成果,对于情感重要性的认识也非常高,但是关于班主任情感的系统研究却相对比较缺乏。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提出,对于推进实践和深化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和启示。
从实践改善上,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提出,对于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优化班级建设工作,乃至维护班主任自身的身心健康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在班主任工作中更加重视情感的价值,更加全面、深入地发挥情感的功能。比如大家当前关注的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就特别需要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支撑。学生核心素养涉及到爱国、责任、理智、审美、人际等多个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既需要全体教师的分工合作,更需要班主任的积极主导。研究发现,班主任的情感素质会通过班级环境显著影响学生的情感素质发展[11]。拥有相应的知识、技能,能保障班主任对相关工作能做、会做,而情感素质则能促使班主任把相关工作做得开心,做得更好。
nlc202309090812
从学术发展上,班主任情感素质的提出,对于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理论成果的丰富,对于促进班主任专业化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分析所搜集的资料发现,关于“班主任”的研究呈现“理论分析多,实证研究少;泛泛经验多,深入研究少;教育描述多,心理探讨少”等特点,这体现了班主任研究的相对滞后与片面,也难以满足实践中班主任工作开展和素质提升的需求。尽管对于班主任情感的重要性大家都表示认同,关于这方面的体会也不少,然而可惜的是,以往关于班主任情感素质的系统研究并不多,特别是缺乏深入的实证研究。就班主任专业素质提升而言,认知性技能的培训十分普遍,但关于情感素质的培养就比较缺乏。而调查显示,班主任情感素质总体中上,但具体情感则有低有高,这限制和影响了班主任工作的优化,需要加以重视和提升[12]。因此,研究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参考文献:
[1]卢家楣.心理学和教育——理论和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28-249.
[2]王俊山,卢家楣.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结构与提升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4(2):95-98.
[3]李红菊,许燕,张宏宇.情绪劳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4):409-411.
[4]韩曼茹,杨继平.中学班主任胜任力的初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59-61.
[5]王英.初中班主任胜任特征初探[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8.
[6]王俊山.情感支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提升的途径与策略[J].教育导刊,2014(10上):57-60.
[7]李凤兰.班主任要有全新的素质[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0(5):18-20.
[8]李镇西.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13.
[9]卢家楣.论青少年情感素质[J].教育研究,2009(10):30-35.
[10]王俊山,卢家楣.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问卷编制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46-49.
[11]卢家楣,王俊山,刘伟.中小学班级氛围、班主任情感素质对青少年学生情感素质的影响:基于多层线性分析[J].心理科学,2014(5):1174-1179.
[12]王俊山,卢家楣.中小学班主任情感素质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1):52-58.
责任编辑 王清平
【核心素养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核心素养培训学习总结05-24
年级核心素养11-03
核心素养研修心得05-26
音乐核心素养论文07-07
核心素养创新创业10-27
教师职责与核心素养09-20
小学语文课堂核心素养09-23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解读10-05
初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10-06
初中英语的核心素养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