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心得(通用12篇)
诗歌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小学生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也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11月9日杨老师的讲座和课例学习,结合我的古诗教学,简单谈一下我在古诗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激趣导入。
我在设计《小儿垂钓》一课教学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你是怎样钓鱼的?”同学们当然积极发言,各自描绘自己钓鱼的样子。一下子,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我趁机问道:“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胡令能看见一个天真的孩子在钓鱼,你想知道这个孩子是怎样钓鱼的吗?” 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看到时机成熟,于是引出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次学生学习效果良好,就和开始的感兴趣分不开。所以,我认为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
二、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在教学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耘田”、“绩麻”、“未解”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
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三、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让学生模仿古人摇头晃脑诵读古诗,或模仿诗歌当中的人物的动作,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在教学《小儿垂钓》时,我让学生配上小儿垂钓的动作、表情等来诵读,使学生融入诗境,诗歌所表现出的孩子的天真可爱跃然其中。
四、展开想象,训练说话。
在古诗教学时,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并抓好说话训练。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学完《四时田园杂兴》进行小结后,我又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夏天农村大人小孩共同劳动的繁忙场景,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农村劳动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繁忙热闹的劳动场景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农村劳动的场景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们的争相发挥,达到了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写字
要求认的字可以集中学习,为朗读感悟打好基础。也可以通读诗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出生字再学习。
(二)朗读感悟
1、在朗读感悟之前,可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教师介绍,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教师范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美。
2、学生先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朗读诗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点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3、学生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针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诗文大意。
4、启发想象,感情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品味朗读,初步体会诗情。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
(三)实践活动。
1、可把自己课内课外学过的古诗词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可古诗词朗诵会,每组一两个节目。
3、可为古诗文配画,也可演一演,唱一唱
第二学段(3、4年级)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为学习古诗词做好准备。教师还可准备相关课件。2、导入新课时刻引导回忆,利用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3、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程序进行教学。知诗人,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教师做适当补充。读诗文,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划出不了解的地方。解诗意,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或全班交流。教师对诗意不做过多的讲解,鼓励学生多提问,同学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入诗境,让学生反复吟诵,想象诗词所描绘的情景和画面,画一画,演一演,也可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悟诗情,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让学生感同身受,感受诗人的心情 4、引导学生揣摩表达方法,品味诗眼,让学生进行欣赏,评价。5、在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丰富想象,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自然地实现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6、实践活动
(1)、可引导学生读,背各自了解的其他同类诗词。
(2)、有的诗词可以改写为情景剧,还可扩写
(3)、创设语境,巧用诗句。如:午餐时我看到有同学撒下饭粒,我们可以用“---------,--------”来提醒他;我们抚弄着迎风飘拂的柳枝,不禁轻吟“----------,---------”;我们冥思苦想,终于豁然开朗,可真是“-----------,---------”等等
(4)引导在习作中引用诗句,增添文采。
三第三学段(5、6年级)
1、善于利用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初读诗词,理解内容之后,体会情感,揣摩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侯,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教师则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4、要重视诗词朗读的指导,采用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诵读,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5、要切实提高古诗词的背诵积累质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学生默写。
6、实践活动与中段相似。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渐晓其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时,学生要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逐步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升华情思,于反复吟咏诵读中让古人的言语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学生藉此完成一次次对传统经典的内化和积淀。在古诗文的学习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诵读能让学生不断感受美的内涵,享受美的体验,启发美的追求。
一、抑扬顿挫———韵律美
古诗文中,无论是句式整齐还是长短相间,无论是节奏鲜明还是婉转回环,无论是双声叠韵还是平仄押韵,都是诗文韵律之美的一种表现。古诗词,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抑扬顿挫,铿锵婉转,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感受到悦耳流畅的音韵美,自然和谐的节奏美。在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不断诵读来体悟诗文的声调之美、节奏之美、音律之美。
在诗文教学之前,充分地让学生自读感知,是诗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后面“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如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等诗歌,较浅显易懂,只要识字的孩子都能读懂。详尽的文字理解已没必要,作主题分析也是多余,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多读:范读、齐读、个别读、配乐读、拍手踏步唱读等。《咏鹅》诗中“鹅,鹅,鹅”三字开篇,发音洪亮一路上扬,一字一顿而又同音相连,孩子们读得像亲切的呼唤,又挺着胸脯宛如小诗人般高兴和自豪。而诗中的平仄相对抑扬顿挫更让孩子们欲踏歌而行,古诗文的韵律之美已如一颗小小的种子种在了孩子们的心田。
在执教《伯牙绝弦》一课时,我有意先找一位同学试读,这位同学也能准确地读完全文,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表示刚才那位同学尚有诸多“不足”。于是其他同学又纷纷按自己的方式给大家朗读,“停顿、节奏、轻重缓急、一唱三叹”等韵律之妙被一一明确,文章沛然的感情也在铿锵而又低回的韵律里呼之欲出。
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诵读,把尘封已久的文字化为鲜活的声音和气息。可以说这已打破了阅读古诗文的第一层障壁,孩子们自然会觉得古诗文并不“古”(古老、古涩)。同时我们在诵读中也撷取了古诗文语言的第一层美———韵律美。
二、生动活泼———情境美
宋代文人张舜民认为,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人们也常说“如诗如画”。古诗文里的“画”,其实是诗文中的形象(景物、人物等)及其所构筑的想象空间、场景。古诗文言简意赅,只言片语往往也能“大有深意”,阅读时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句,反复诵读,体会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或是场景,走入作者苦心经营的情境。
古诗文朗读,就是把无声的古诗文转换为有声的“情景”的过程。我要求学生朗读古诗文时要做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在朗读中感知作者的深厚情感,深入体味作品的韵味和意境之美。
教学张籍的《秋思》一诗,学生读到“又开封”时干巴巴的———就是把信封又打开了呗。于是我抓住这个富有代表性的动作情景,引领学生充分体会,反复诵读。一系列设问:为什么开封?开封后诗人做了什么?想象一下,诗人又想说些什么话呢?学生不由得设身处地走入诗中,说说写写演演,俨然变成了诗人本身。再次诵读,便能把一个“又”字读得千回百转,把千言万语也说不尽的乡思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不但读出了感情,更想立刻记诵于心:古人微言大义令他们啧啧称赞。
五年级下学期的《杨氏之子》,杨氏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对这样妙趣横生的文章,我采用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把它变成生活中有趣的会客场景。当学生对杨氏子“否定回答”的妙处还未完全领略时(这确实是个难点),我又让他们原文对话———译成现代汉语对话———戴头饰表演原文对话,学生便从语气与情感渐渐到位的朗读对话中体会出了杨氏子的机智与聪慧。
入情入境的诵读,让孩子们捕捉到诗文中意蕴丰富的画面,走进了鲜活真实的场景,也才能有根植于心的理解和体会。古诗文真善美的表达便也“既能意会又可言传”,学生也感染到一种触手可及可融于心的美。
三、理至情极———情思美
古诗文语言精练优美,饱含丰富的意蕴和动人的意境。但是,古诗文与现代小学生的生活及认知距离较远,其在词句内涵、语法表达、平仄修辞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与现代汉语的差距与隔阂,这也是小学生阅读古诗文的首要障碍。而如果仅仅抓住字词句来分析或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读背背写写便会走入古诗文教学的两大困境———生硬的肢解与囫囵的食古不化,便也不会很好地实现“积累语言,陶冶情趣,文化渐染,塑造人格”的教学目标。
人们常说“诗言志”“诗言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古诗文之所以千百年来熠熠生辉,恰恰是因其所昭示的至理或真情吧!古诗文的情思之美自然是学生们理当发现、揣摩、融汇而至贯注身心的。古诗文是洋溢着心灵律动的情感载体,乡情、友情、亲情、爱国情、逸致闲情等是古人反复吟咏的主题,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应以情感点燃情感,实现文本、教师、学生间的情感共振与共鸣,让经典的语言和文化带上温情融入学生的血脉甚至歌哭。这份系于古人的情思仍然要心相印口相传———诵读之!
学习《伯牙绝弦》一课时,学生起初很难理解伯牙钟子期之间至死不渝的情谊,更无法企及其千古高标的文化价值。在学生充分自读,读准读通读得字正腔圆后,我抓住“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反复诵读。尤其让学生结合高山流水的曲子和图片,加以想象后,充分体会“峨峨”“洋洋”的宏伟大观,便知伯牙琴曲之妙,两个“善哉”于胸中勃发而出。自己读、同桌对读、闭目想象读、师生配合读,记得两个“善哉”读了不下五遍,伯牙曲之精妙,子期知遇之喜,全在这朗朗诵读声中。同学们也不知不觉地沉浸在“遇知音”的生命喜悦里。
有了前面情感的蓄势,学生再读到已化为一抔黄土的子期时,自然悲痛万分,唏嘘不已。知音不再的大悲痛也被孩子们读得低沉哀婉,痛彻心扉。这样的读,既是孩子们对诗文情思的揣度,也是一次融入自我生命体验的再创造。
2011版《语文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并强化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优秀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而最重要的方法便是引导学生诵读。愿孩子们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的美,捕捉意境的美,体验情感的美,不断丰厚自己的人文素养,不断丰盈自己的心智与生命。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朗朗上口文质兼美的佳作,语言精练优美,饱含丰富的意蕴和动人的意境。古诗文教学,学生要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逐步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升华情思,于反复吟咏诵读中让古人的言语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感受韵律美、情景美、情思美,藉此完成一次次对传统经典的内化和积淀。
关键词:小学古诗文,诵读,韵律美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
一、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
学习语文,必然要熟悉中国文化。这个形式怎样展开更加形象?怎样才能更大程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诗词,格律缜密,工于平仄,对仗奇巧,练字精工,言简意赅,描微摹细,意蕴深厚,情感丰富,气象万千。
比如,古人多用“明月”烘染离情别绪,“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等,在百度一搜索“月是故乡明”,要图片有图片,要视频有视频,要歌曲有歌曲,要音乐有音乐,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使学生在声光音像之中,激发起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勤读细品
语文学习中的格言警句颇多,比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无论是刀笔小吏还是国学大师,“读”书使其成就。所谓“诵之不辍,话语天成。”足见诵读之功用。因此,打造与时俱进的“诵读文化”,传承华夏民族的“文化血脉”是语文教学的重任。在诵读古诗文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意,增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提高诵读水平和对传统文学精髓的内化程度。
三、读诵古代诗词的方法
读诵古代诗词的方法,关键要深入作者的内心。
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读题,读作者,读课文,读注释,通过多次的“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语感,了解词的思想感情。“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了解了作者的特点、处境,作于熙宁八年冬,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仕途低谷。由于不满王安石变法,他自请外调在密州任地方官。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正是在密州上任的时期正式形成的。细细读之,再现诗歌意境,就会感同身受。想象到苏轼气概狂放,锦帽貂裘,酒酣气盛,前呼后应,千骑射猎,豪兴大发,吟诗作赋,他期待重任,期盼报效国家的神态与渴望如在目前。
实际上,也只有读得熟练,了解作品、精读文字,揣摩作者用意,感受作者内心,才会将诗词的精髓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记得一位学生家中经济遇到状况,心情抑郁,我让其他学生用李白的一句诗来安慰他,一个学生脱口而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再比如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是第一个女词人。她所做的《武陵春》,哀愁片片,多所寄托。可是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后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这首词,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不过是一个女人的无病呻吟。如果对李清照的命运有所了解之后,就不会产生这种误解。在李清照的一生中,前期安逸休闲,与丈夫夫唱妇随,所写的文章都是反映闺中生活,间或离情别愁;后来国家灭亡,居无定所,藏书文物都遭焚毁,生活艰辛;丈夫亡后,只身流亡,处境凄惨,内心悲苦,于53岁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候的李清照国仇家恨齐聚心头,词中之“愁”绝对不是分愁别恨,如果是的话,绝对不会有后来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之孤苦之句。了解了李清照的身世和《武陵春》的写作背景,再读《武陵春》,绝对是不一样的感受,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两句诗是大诗人陆游在人生的暮年,对写诗的技巧做的一个总结、对他的儿子的叮咛嘱咐。这种写诗的方法、技巧或曰思想,用于语文教学,殊途同归。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自然日久功深,自然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主题培训心得交流 山下湖镇詹家峧完小 黄锦峰
三天培训可不止三天的收获,若论收获,无法用时间衡量。牟旭兵、黄吉鸿、吴春玉、陈可英、莫国夫、赖正清……一堂堂充满着诗意的课堂教学展示,一个个洋溢着内涵的专题讲座,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神奇魅力的古诗词世界。宁静下来,脑海里就会有那一幅幅充满艺术气息的培训场景,耳边是不是还回响着老师们的谆谆之言。
牟旭兵,一位有着独特嗓音并充满艺术家气息的老师,让我见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游戏,真的,只是游戏,没有让人觉得是在上课,风趣幽默又不失睿智的课堂几乎可以作为我听课经历的最经典!
黄吉鸿,从他那里我第一次知道:桃花、鱼、苍苔等等原来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有特定含义的,我第一次听到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世界充满劳绩,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并深深爱上了这句诗。我还第一次知道《游子吟》里的经典画面、经典习俗、经典意象。还有很多的第一次听到……啊,这就是内涵!文化内涵!从黄老师这里我明白一个以前懵懵懂懂的事情: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首先应该是一个诗意的人。
吴春玉,我立马想到了小沈阳,过一会儿又想到了李玉刚。但两人都不及小吴老师的洋洋诗情。东北人在上海,北人南事,钢极致柔。无论怎么解释都不能掩盖吴老师熠熠生辉的阆苑诗才!一颦一笑间,斯言漫语中,让我感受了渤海之滨的知识涵养和风舞清雪般的诗词情怀。陈可英,诸暨人,自豪一下。听她的课,信息量大到爆棚!把古诗词中的鸟都找出来研究一下,这样的组织思维方式,给我许多写作和思考的灵感,值得好好回味和珍惜。
莫国夫,那大气磅礴的:“为民族的未雨绸缪!”至今还萦绕在耳边,久久没有散去。当时听见更是莫名激动和振奋。他所介绍的罗才军老师的《伯牙绝弦》让我心潮澎湃;他所主张的例如绍兴“投醪河”之类的本土小本课程文言文教学让我更是向往不已。
赖正清,洒脱自如的讲座让我感觉到了“治大国若烹小鲜”般炉火纯青的内涵修养。最为精彩的是最后和听课老师的有趣互动,其实就是一个个有趣简单、经典有效的古诗词教学范例,可模仿性和可操作性很强。
另外,我们的徐老师,真是一个认真负责的组织者,同时三天的培训也让我发现原来徐老师更是一个开朗洒脱、大气磅礴的人。
再另外,城西小学环境幽雅,闹中取静,真是一个很好的培训地点。最后改编一句诗结尾吧: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古诗教学是语文课程中重要的一个版块,每个学年都规定有具体的数目。会背会理解,能品意境是我们语文老师进行古诗教学的基本要求。大部分老师在教授古诗时常犯的一个垢病是:每一首古诗采用千篇一律的方法,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叶圣陶老师曾说过“古诗教学,重在陶冶情操,扩展想像,如果能抓住要点,讲解其中一两句就可以了,不必进行繁复冗长的讲解。”为此,我认为一个老师在组织学习古诗时,首先是要对古诗进行全盘的备课。只有对古诗的背景、作者等方面了如指掌才能对古诗进行有效的教学。
紧扣课改理念,为师者首要观念转变,摒弃教师板书,学生抄记的确满堂灌思想。要想法设想引导学生转变方式,尝试自学。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新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在教学古诗《江雪》时,由于这首诗内涵丰富,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时,每一部分我都是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前,学生能学会的就不教,确实不能学会的也是先让他们自学后再教。充分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进行尝试朗读、尝试讲诗意、尝试自己解答疑难问题,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很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告诉我们,诗进入了学生头脑,是诗意迸发的前提。
古诗是以她那丰富的内容,深远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而成为我国灿烂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选编进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古诗,诗词以它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的独特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古诗审美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呜,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朱熹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我在教学《泊船瓜洲》时,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语,体会出靠家近-----应该还,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唱;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让学生体会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浓烈的思乡之情。我会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 “ / ”,重音用 “ · ”,延长用“---”等。这样朗读抑扬顿挫,孩子们的感情自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在古诗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古诗不断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动手动口,给古诗加上各种朗读符号,自己练读,再同学间互读,接着全班试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的音韵节奏,领略诗的音乐美,并发挥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不光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经过了诗人反复推敲锤炼,有鲜明的节奏感,平仄押韵,琅琅上口,可以把它当作一首乐曲来看待,这就是古诗所独特的音乐美。
二、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
选入小学教材的好多古诗,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如《秋思》,在教学这些古诗时,不妨让学生自己来表演诗中的人物动作,使学生在开开心心演小品的过程中,体会诗中所描写的内容,增加对诗意的理解。再如,在教学《泊船瓜洲》、《长相思》等诗时,教师也可以运用简笔画来辅助教学。教师画上“瓜洲---京口”,学生添上朵朵彩云;教师画上一条长江,请学生加上一叶小舟,再画上重重高山;或是请学生动动脑,画出其中一句的画面。在作画过程中,学生在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理解,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兴趣浓,积极性高。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多种媒体都可以参与到古诗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从屏幕上了解“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体味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正是因为这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己要设身处地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体验诗人的情感经历,再来引导孩子们理解诗的中心、体验诗的情感。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古诗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探索,去发现。
三、深入理解,领悟意趣美、体验情趣美。
书法艺术讲究“笔断意连”的境界和效果。我们在古诗教学中有时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我们何不让孩子们对内容做回味、做迁移呢?在孩子们领悟了古诗描绘的那种美的意境之后,我顺应儿童的爱画爱美心理,让孩子们根据诗意作画。当然在画之前,还要提醒孩子们画的内容,除了古诗所描绘的内容外,还可以做合理的想象。文艺理论家曾说过:“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要使孩子们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来,做到“自化其身。”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诗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诗教学中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四、加强合作,探究古诗词之外延。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探索、合作和对话,在自主合作中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激发学生与古诗词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的进程中来,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大海中遨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也只有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探究,才能获得更多的收获。
一、深情朗诵,逐字解析,体会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讲究字数的对称、音调的平仄、句式的搭配,处处体现着语言美。例如,古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前两句最后的“晓”字和“鸟”子在音律上就很搭配。还有就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比喻的句式将庐山瀑布的壮观用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让学生去诵读这些饱含语言美的诗句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体现在:(1)通过不断诵读,体会语言音调的合理搭配,培养学生的韵律美。(2)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切实体会句式的作用,例如,学生在朗读排比句时,可以感受排比句感情洋溢、气势强烈的作用。(3)朗读可以矫正学生发音,对于小学生声线的发育有着很好的作用。
二、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展示古诗中蕴含的意境美、绘画美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家对于基础教育投入的增长,大部分小学教室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过去的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境美、绘画美只能从老师的描述中或者课本的插画中略知一二,不能准确地体会到古诗所蕴含的美学价值。现在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图片或者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古诗中所描绘的壮丽山河,幽静隽雅的世外桃源等。例如,在讲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时,西湖的美就可以通过播放图片,让学生切实地感受诗句描写的西湖美感。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直观地感受到古诗中描绘的意境美、绘画美,进一步深刻地理解了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对于情感也有了感情基调上的准备。学生在直观地体会美的同时,也开阔了眼界,对于诗句中的美丽景色有了切实的体会,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结合语言美、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美育的主要任务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学生通过体会诗句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绘画美提高了自己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对于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则需要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美。古诗的情感美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山行》等都是将诗人的情感寄托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2)抒发爱国之情和离别之苦。古代战火纷飞,不少诗人都要经受战乱带来的离别之苦,抑或为了自己的国家不得已加入战争。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和离别之苦,诗情充沛的诗人只能通过古诗去表达。例如,高适的《别董大》,孟郊的《游子吟》等,表达的是对于家乡的思乡之苦和对亲人的惜别之情。王昌龄的《出塞》则表现出爱国的情感。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富足安逸,通过对这些古诗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体会到残缺的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3)热爱生活,钟情于自然之美的山水田园诗。这类诗通过描写安静祥和的自然风光,表述自己寄情山水、与世无争、追求平凡才是真的生活态度。通过学习各类古诗,健全学生的情感美,加强学生健康的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是人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结合语文的课程特点,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寓于古诗词的讲解中。符合新课程改革中将学生的美学教育融入各科课程教学中的要求。语文培养的是学生的气质,文学修养。通过小学语文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绘画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能力,为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倪雪婷.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J].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6(2).
关键词:画面;情感;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253-01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读诗作画,我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
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学生自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词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做:
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的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于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境界创造条件,由此,我教古诗,常常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就能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资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
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过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三、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把握好教学方法。第一,注意背诵总量要求,因学生发育有个性差异,但要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完成。第二,课内诵读与课外诵读相结合,拓展诵读空间,适度加大诵读的容量。第三,科学检测与评价。一是诵读数量;二是诵读质量;三是名句妙语的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诗词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思维和能力上的“质”的提升。
如何在在有效的时间内,实行“量”的积累呢,我在借鉴了优秀老师的做法后,制定了以下计划:一,每周背一首课外古诗,周一开始就将古诗写在教室后面黑板上,每节语文课上课之前,让孩子熟读一遍,能背的就背,背不下来的,就读。二,每周用一个早读来复习所学过的古诗。三,每周用一节课来让孩子比赛背古诗,这样既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想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修养,要经常阅读古诗词,增强自身的国学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才能更好的去引导学生。
9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承担的“国培计划”—送教下乡活动,课上认真听取了几位专家的讲座和示范课,我感受颇深,收获颇丰。
一、深刻领悟了中国古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朽的精神魅力 每一位授课老师以配乐、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华古诗文诵读成果汇报演出,这几堂课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唐宋、明清的历史脉络,尽显古今诗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荡气回肠,令全体老师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总而言之,从这样一堂集古典与现代、文学与艺术之美于一体的课堂中传递出了中华文化的神韵和不朽魅力,并足见各位老师的功底之深厚!
二、尽情领略了各位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这次活动是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各位专家老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观摩课,各位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诗文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一场讲座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一个个教学案例让我们感到真情荡漾,自然流畅,活泼生动,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深感眼前一亮、受益匪浅的是程光照老师教《赏析》让听课的人如同走进了一个诗意的天地,整堂课中,程老师始终是如此的沉稳,一字一句,细细推敲,优美的视频,生动并带有回味的声音将学生们慢慢地带入诗境中,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领 略到了古诗文的经典魅 力,同时用朗读、吟诵、想象、小练笔等教学手段更是将诗文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既弄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还有,张建中老师的四年级作文指导讲座,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小学语文教材的熟悉让我们深深折服。整场指导他旁征博引,妙语如珠,他对小学生写作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把握,是我在过去的教学中所缺乏的,这一点让我们望尘莫及,带给大家的震憾是无穷的。
看到各位名师的风采,使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的心中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和认识,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还缺乏更多的思考与钻研,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因此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就必须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脚踏实地,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也只有这样,我们方能点燃和引发教学的火花,不断提高教学的境界,谱写美丽的教育人生。
关键词:古诗 兴趣 诗意 教学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可谓字字珠玑。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是小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可传统的古诗教学,教师讲,学生记,模式过于一致,方法单调。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新的尝试。
一、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对某件事感兴趣了,那就会有动力去把这件事做好。所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应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除了有良好的环境氛围以外,教师在教古诗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七步诗》时,在释题时跟学生讲曹丕、曹植二兄弟不能相容的故事。这些曲折动人的故事,引人入胜,易于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悟。在教《锄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烈日下老农锄地的画面,讲讲中午太阳当头照时的情景,并体会烈日下劳动的感受,想像农民辛勤劳动的形象,从而懂得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在教《游园不值》时,可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现中万紫千红的春景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西湖“曲苑风荷”的美景,把学生带入了诗的意境,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二、嚼字品词,体悟诗意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前提。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江雪》一诗的学习,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对第一二行诗句中的“鸟飞绝”中的“绝”、“人踪灭”中的“灭”的理解,勾画出天寒地冻、飞雪飘漫的天地。通过对每行诗的开头一字连成的“千万孤独”的感悟,营造出空旷、凄凉的境界。
在教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时,启发学生多元解读: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要在江上钓鱼呢?然后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假设,通过上网查找各种资料,查找作者的背景等,与同学讨论交流,充分让学生探讨答案的多样性。有的说是独享清福;有的说捕鱼为生;有的说排解忧伤;有的说喜爱钓鱼;有的说心中孤单;有的说诗人想钓两条鱼改善生活;有的说是养家糊口之需等等。此时老师就有必要将诗人的生平事迹向大家作一个介绍。(介绍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及时代背景)也让学生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展示给同学们。而学生听后看后会有全新的理解。此时再问:诗人真的是在钓鱼吗?那么他究竟是在钓什么?再充分让学生讨论,而此时学生的回答就有了新的突破。有的说:他藐视着冰天雪地带来的严寒和寂寞,把它当成一次意志的磨练,因为天寒地冷正是锻炼人的时候;他想承受常人承受不了的压力,品尝常人不愿品尝的孤独;高傲的诗人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孤傲的心情;他是在钓春天,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通过对“钓”字的品味,揭示出寂寥中的生机,平常中的蕴涵,触摸到诗人纯净高远的内心。
在古诗文教学中,正是这样紧密结合语境而对言语作细细的咀嚼,在吟诵中赏析作者在语言过程中“字斟句酌”,才使学生越读越有味,越读越深入,从而受到灵魂的洗礼,精神的振奋。
三、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作者的心情
让古诗词教学弥散醉人的芬芳,教学中就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和肌理,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感悟文本的空白意义,直指作者的心灵,进而唤醒学生的心灵。因此,古诗文的教学要以“读”为本,应体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这样一个渐进的朗读层次;要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欣赏、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比如配乐朗读、配画朗读、创设情景朗读等等,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来诵读古诗文。这样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的魅力,喜爱上古诗,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四、引导学生想象,提高审美能力
想象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古诗教学时,教师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展开联想,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我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我运用多媒体先让学生观看鹳雀楼以及周围的景象的图片。夕阳西下,波涛滚滚的黄河一望无际,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当时就站在那里,就是诗人王之涣,身临其境,看到这么壮美的景象,会说些什么呢?会怎么想呢?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另外,对于有一定描述性,情节性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让他们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一幅幅诗中所描写的画面。例如《赠汪伦》一诗,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然后加上自己的补充,引导学生想象作品所描写的场景:小船飘荡在水面上,诗人登上了小船就要离去,而好友汪伦却没有来相送。诗人这时不免有点失望。突然,岸边传来熟悉的歌声。诗人惊喜,发出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也没有汪伦对我的感情深啊!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就不难理解李白与汪伦之间感情之深了。
怎样去学习、理解古诗词呢?各人有各法:有人把它当作古文去逐字解读, 有人把它当散文去欣赏, 但他们忽略了诗中还有意境的存在、语言韵律的组合……
简单来说, 古诗教学的方法就是朗读与分析相结合, 两者要求有机统一, 协调发展。
一、朗读
鲁迅先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 发讫即罢。”这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反复吟诵,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体现整委婉。虽不一定摇头晃脑, 但却可以有意拖长腔调, 夸张抑扬, 读出节奏。入忘我之境地, 就会欣赏到优美的意境, 通晓诗人的心情。这样的吟诵, 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 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 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初步感受诗意。古诗的朗读必须注重节奏和音律, 要做到抑扬顿挫, 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这些在初读古诗时就应让学生有所感受, 使学生达到意会的程度。有些古诗, 诗题便是内容的眼, 如李白的《静夜思》,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朗读时语速可平缓些, 语调可略微低沉些, 要读出思乡的情感;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要以豪迈的语气去指导朗读, 体会到河山的壮丽, 诗人的喜悦之情;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 要以喜悦的自由的语气指导;陆游的《示儿》, 要突出诗人的悲痛心情与悲壮的气概。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在初读时就使学生的感情有所定向, 有利于理解诗意。
第二阶段:加深理解。初读是感受, 是较为朦胧的理解, 第二阶段的朗读要设置一些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一些问题, 再与分析相结合, 在朗读中加深理解, 在理解中朗读巩固, 呈螺旋式交替纵深发展。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在朗读中体会祖国河山的壮丽, 然后经过分析得知这样美好的河山已被金所占, 再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的悲愤之情, 直到体会到对祖国深沉的爱。在这个阶段, 通过分析朗读, 使学生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阶段:深化理解。由于古诗短小、精悍, 因而留给我们联想的空间极为广阔, 也正因为诗歌以极简略表现极丰富, 所以读诗时难免靠“猜”, 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握住有限的诗句, 去了解诗歌的主题:或反映民间疾苦, 或抒发个人胸臆, 或痛斥朝政腐败, 或自怜悲惨身世。在这一阶段的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辨味诗的关键词句, 理解诗的表现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 插上想象的翅膀, 描绘诗中的具体情景, 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这个阶段的朗读中借助插图和分析, 使学生的脑海中再现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场景:在美好的季节, 李白在黄鹤楼愉快地送孟浩然到景色迷人的扬州去, 当孟浩然的船扬帆远去了, 李白还在江边目送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同时品味“烟花三月”的宜人景致与“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的真情表达的方式:以浩浩长江水暗指自己起伏的心潮, 也就是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与自己的无比向往之情。
简言之, 反复朗读是古诗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指导朗读时必须要有目的, 不是光把诗背熟, 而是要循序渐进。教师要明白这是教法, 也要让学生明白这是学习古诗的最主要的方法。
二、分析。
古诗分析必须因“材”而定。
1. 了解作者、历史背景。
在唐宋浩瀚的诗海中, 有大量的古诗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状况所产生的一种心声及对人生遭遇的一种感慨。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在了解创作背景后, 才能对诗意有全面、正确地领悟。如文天祥写作《过零丁洋》时, 正值宋兵被金兵围攻, 宋军面临着兵败的危险, 看到这一切, 作为接触爱国将领的文天祥, 发出“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叹。可是, 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 他眼见报国无望, 最后以一句流传千古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达自己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 如能恰如其分地补充、介绍一些与诗歌有关的历史知识, 可以帮助学生消除一些由时代造成的隔阂, 让学生学会在学习古诗时, 邀游一番历史时空。
2. 把握重点、品味意象。
抓住重点词句有利于理清全诗的思路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在教学中, 必须重视找重点词句的方法, 并将它作为分析的切入口或“破译”诗意的重点。中国古代诗歌形象, 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 如花、草、山、河等表现主观感情, 所以,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 还应透过这些事物的表象, 看到内蕴的情感。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为何“烟”会“直”?为何“长河”会“圆”?其实这诗句写出了边塞烽烟的坚毅、劲拔之美, 同时“圆”字给人以亲切而略带苍茫的感受, 这也是当时被排挤出京城的王维的内心感受。
3. 拓展思路, 培养能力。
由于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邃,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在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教师可让学生借助画笔, 将诗中描绘的情境简单地勾勒出来, 或将古诗改写成小故事等等。如把《寻隐者不遇》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要求展开合理想象, 写出当时的情境, 要按一定的顺序, 内容具体, 语言通顺。改写时, 教师要激发想象;是什么人问童子?在什么地方问?可能问了些什么?童子是怎样回答的?当时山上是什么情况?找到了吗, 为什么?这样, 学生的思维空间便得到拓展, 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加强, 学生的语文素质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小学古诗教学心得】推荐阅读:
小学如何进行古诗教学06-25
小学古诗教学新尝试12-14
小学古诗教学创造教育01-11
小学古诗教学应注意“四当”11-01
小学古诗朗诵教学设计11-07
小学生古诗词教学10-25
小学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01-01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怎样渗透美育教学10-17
略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06-11
小学生古诗词教学策略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