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扶志工程实施方案(共9篇)
实 施 方 案
按照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服务导向,通过实施广泛覆盖的扶贫扶志大走访,组织全体教师走访贫困户,走访困难学生,虚心访学、访贫、访计。
二、工作内容
1、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落实教育扶贫措施,深入家庭了解学生情况,做好教育扶贫宣传,同时给学生和家长做好安全防溺水工作,做好交通、用电安全、食品安全宣传工作。
2、关心孩子成长,了解家长对孩子在校学习情况的满意度,听取家长对有关扶贫政策、以及对我县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
3、帮扶结队,开展我为贫困户做一件实事活动,认真填写走访笔记。走访期间,尤其要做好困难家庭学生、农民工子女以及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关注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帮助其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了解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及其家长思想状况,向他们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知道他们共同教育和培养学生。
三、活动形式和时间
以实地家访为主;对父母均在外地打工的学生,可采用“电话家访” 的形式;对工作较忙的家长,可采用电话预约的形式,集中走访形式为三天。
四、组织领导和工作要求
(一)组织机构
组 长:贺明超
成 员:张少荣 闫广阔 刘婷 王迪 朱牧 陶大俊 组长具体负责统筹协调、督导检查、信息反馈等日常工作。
(二)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学校认真贯彻文件精神,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认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活动有序、有力、有效,并把此项活动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师德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2、真正深入基层。参加“万名教师大走访、扶贫扶志助成长“活动的教师要主动深入家庭、深入家长、深入学生,要做到每个学生的家庭不漏不错,不留死角。
3、务求活动实效。各位教师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认真了解学生家庭情况,虚心听取家长和学生的建议和真心诚意为家长和学生办实事、解难题,对他们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能够解决的要及时解决,需要整改的要立即整改,对一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要及时向学校和柳树中心校反映。
4、完善工作机制。学校要认真开展大走访活动,建立健全活动台帐,详细记录走访家庭的基本情况和经济状况及学生学习生活状况,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等,做到逐一摸清情况动态,逐一建立走访记录表,学校按统一设计的表格上报并存档。逐一落实责任,对工作敷衍了事、活动流于形式的,将予以通报批评。
5、实行分包责任划分制,走访分为集中走访和常态化走访,集中走访时间为7月15日至七月17日,走访期间教师将走访情况拍照留存,并将走访照片实时上传平原微信工作群。对家长和子女均外出的采取电话访问,并做好电话访问记录,在走访记录表上备注电话访问,电话访问时间精确到秒。
(三)分包责任人区划分 闫广阔:平原村
唐晓悦 唐晓 刘春浩 张浙领 赵梦然 朱贤成 唐震 张梦函 殷果 刘世玉 李新文 尹超 何星星 李思函 曾一 张楠楠
朱牧:平原村
闫师伟 任欢 吴桐 刘春源 王苏豫 王昊东 汪佳好 张瀚尹 赵梦晶 孟令涵 朱贤华 陈晓玉 陈语涵 李宇鑫 陈乐 孟令洲 汪佳旺
贺明超 何岗村
钱茹雪 许金辉 张浩然 胡传辉 郭保龙 王青峰 周显红 何丹 李梦梦 徐文杰 杨孝鹏 胡欣伟 曹思媛 楚传林 尹恩昊楠
张少荣:何岗村
祝乐乐 韩昊 张家硕 张家阳 曹永亮 黄凯 朱艳凤 曹永辉 吴同倩 汪梦瑶
平原村
陈兵 任畅 闫晓东 李彤 李想 李雅洁 赵发轫 陶大俊 前进村
李爽 戎梦瑶 王嘉雯 范俊豪 谢喜红 王蕊 何阳 邬昌柏 郑星辰 谢鑫雨 范晶萍 魏鸿伟 何雨 昌志乐 刘念 郑稳 游梓轩 刘俊 郑浩宇 何芯梅
刘婷 石塘村
谢俊瑶 李帅 岳常双 董志鑫 杨平周强 张克超 付璨璟 董子怡 何平旺 何子怡 何祖权 何悦尔
王迪平原村
一、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关心“温暖工程”的实施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部分来自贫困农村的学生, 接到录取通知书后, 既满怀喜悦, 又忧虑重重, 喜的是经过数年寒窗苦读, 终于有了结果, 忧的是学费、生活费还没有着落。看着家长和学生的满面愁容,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 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就怎样才能使贫困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进行研究, 推崇以人为本, 以德治校, 倡导奉献精神, 在学生人生旅途最困难、最紧要的当口, 帮一点、扶一把, 使她们渡过难关, 顺利完成学业。各个学校纷纷启动实施“温暖工程”, 总的目标是救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具体的要求是学校挤一点, 教师献一点, 社会争一点, 并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 使之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近年来,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进一步深化细化了校园“温暖工程”, 最大限度地实践了代表学生, 服务学生, 发展学校。
为了便于了解掌握具体情况, 建立贫困学生档案, 层层落实责任制, 学校应首先制定《贫困学生基本情况一览表》, 详细记载贫困生的姓名、生源地、家庭贫困状况等, 其中对心理有缺陷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和家庭遭遇不测事件的学生, 记录则更为详尽, 然后层层分解任务。根据要求分管老师要经常做到“三问”:向学生家长定期询问, 情绪异常时及时问询, 通过舍长和学生干部侧面询问, 随时了解掌握贫困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 及时帮助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还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 讨论交流开展“温暖工程”活动的心得体会, 总结工作经验, 及时表扬先进, 制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二、突出援助主题, 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
围绕实施“温暖工程”, 找准切入点, 以点带面, 开展以下几项活动:
一是针对贫困学生物质生活问题, 长期坚持开展“献爱心、温暖贫困学生”活动。学校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补贴贫困学生的学习费用, 从而保证贫困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教职工也积极参与“温暖工程”, 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踊跃捐款捐物, 直到完成学业。对大家所捐款物, 根据每个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 定期按需发放, 有效地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生活问题, 确保她们安心学习。
二是针对贫困学生精神生活问题, 学校组织开展“献出您的关爱, 温暖一个心灵”活动。由于贫困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恐怖、偏执方面的心理问题可能源于家庭贫困所带来的心理紧张、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损, 因此, 适当的心理关怀能够缓解他们的心理问题, 培养他们健全的道德心理, 尤其是单亲家庭的贫困学生更是如此。对他们来说, 心理上的关怀引导与物质上的资助同样不可短缺。对此, 教职工特别是辅导员和任课老师, 都想方设法从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关爱这些贫困学生, 尤其注意从生活细节上给予她们关爱。比如,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咨询, 树立典型示范, 引导他们正视贫穷, 增强“艰难困苦, 玉成于汝”的意识, 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自强奋起, 将苦难转化为财富, 成为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有条件的老师在节假日的时候, 把单亲家庭贫困学生领回家, 当一天或几天“知心姐姐”、“爱心妈妈”等, 让他们体味和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和融融的亲情。
三是针对贫困学生家庭困境问题, 学校开展“延伸爱的空间”活动。在“温暖工程”的实施过程中, 不仅做好校内工作, 而且延长工作手臂, 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对贫困生的资助。学生平安保险是一种很好的形式。而对贫困学生来讲, 又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儿。我们主动协调保险公司, 为其他有条件的学生办理平安保险, 并把保险公司的返还金作为贫困学生平安保险基金, 无偿帮助贫困学生缴纳平安保险费。这样, 既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 又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的困难。另外, 学校每年都可以拿出宿舍楼管理、卫生绿化、函授生服务等勤工俭学岗位, 让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习间隙、双休日和假期勤工俭学。学生科、学生会还积极推荐品学兼优的学生到社会上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既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又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三、架起择业桥梁, 帮助指导就业, 使贫困者早日脱贫
在日益激烈的择业竞争中, 贫困毕业生也面临严峻的考验。对此, 学校适时组建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 专门负责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对贫困学生重点指导。主要采取三项措施:
一是进行岗前培训, 积极引导贫困生正确评价自己, 找准方向, 牢固树立吃苦耐劳意识, 强化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二是举办毕业生供需洽谈会, 邀请有关单位负责人来学校招聘录用毕业生, 其中特别注意介绍推荐贫困学生, 为他们顺利就业提供机会;三是走出校门, 多方联系, 帮助贫困学生就业, 尤其向一些用人单位重点推荐、介绍、分析贫困学生的长处和优势。经过学校的努力, 所有贫困学生都落实就业单位。
实施“温暖工程”, 使贫困学生感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体会到了人间的真爱。正是在这种潜移默化“温暖工程”中, 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温暖工程”坚持以为人本, 以德治校的方略的“良心工程”、“希望工程”、“稳定工程”。今后各级各类学校将继续完善细化“温暖工程”, 加大措施, 扎实有效地做好这项工作, 让贫困的学生消除自卑, 平衡心态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 为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文章主要研究和探讨了对贫困学生的救助问题, 这其中不仅涉及各级各类学校, 特别是高校以及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在对贫困学生救助的“温暖工程”中首当其冲, 唱好主角, 从各个方面对“温暖工程”加以完善和实施, 同时希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此也尽量献出一点爱心。
关键词:救助,贫困学生,“温暖工程”
参考文献
[1]张莉, 李凤新.高校贫困生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4 (04) .
[2]杨宝泉, 贾晓辉.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救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02) .
网络
经验
脱贫攻坚
近年来,我市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一体化推进,让安于现
状者燃起脱贫的斗志,让缺乏就业技能者端起致富的饭碗,引
导群众树牢“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认同,着力激发干部群众脱贫奔小康内生动力。
一、扶贫先扶志,提振群众脱贫“精气神”
着重培育贫困群众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精气神,实现广大
贫困群众“精神脱贫”。一是扶思想,以心理干预重塑“我要
劳动”的阳光心态。实施“心理敞亮工程”,派出
120
余名心
理咨询师对
1300
余名贫困户进行心理疏导,帮助贫困户恢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掌握脱贫技能,实现思想“脱贫”。
二是扶观念,以激励机制引领“我想脱贫”的社会风尚。
建立扶志激励机制,探索设立爱心助贫服务驿站,实现贫困群众扶
志自立。特别是助品室(即爱心超市)的运营,对辖区内有劳
动能力的贫困户,实施“扶志积分激励法”,建立“四个一”
长效机制(即制定一套积分制度、搭建一个兑换平台、组建一
支评分队伍、推树一批励志典型),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方式,为其提供社会捐赠的生活物品,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和参与度。三是扶信心,以精神文明建设遍洒“我能致富”的阳光雨露。运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活动载体,挖掘群众身边鲜活生动的脱贫励志百姓事迹,发挥典型带动作用,脱贫致富带头人从自身视角讲述身边脱贫致富励志故事,讴歌时代新气象,目前已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活动
1980
余场次。
二、扶贫必扶智,打造脱贫致富“动力源”
抓住教育扶贫、技能培训、兜底保障三个环节,久久为功,精准帮扶,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一是通过教育扶贫拉齐起跑线。实施“启智工程”,着眼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每年选派
200
名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选拔
360
名农村教师进城挂职学习;着眼于提高农村学生健康水平,累计投资近
4000
万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饮用奶计划,每年
投入
3700
余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午餐工程;着眼于解决
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难问题,投入
145.3
万元实施雨露计划、泛
海助学等教育资助补助政策,惠及贫困学生
441
人次。二是通过技能培训越过温饱线。探索就业车间扶贫模式,鼓励引导企业创办就业车间、就业工厂,组织贫困人口、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从事适合自己劳动能力的生产活动。目前,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700
多人,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
就业
2.4
万人。开展全员就业试点,建立居民家庭档案、就业
信息库和救助信息库,对
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有就业创业愿望的户籍居民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和爱心救助平台帮助企业找到好员工、农民找到好岗位。截至目前,试点村就业率达
99.8。三是通过保险保障延展幸福线。发挥保险在扶贫中的作用,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社会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率先实施包括商业医疗、养老保险在内的扶贫特惠保险。每年投入
1200
万元,实行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引导农民树立正确财富观,防止因伤致困、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目前,各类惠农保险累计惠及群众
130
万人次,实现风险保障
260
亿元,“小保险”发挥了“大作用”。
三、党建促扶贫,提升脱贫攻坚“战斗力”
开展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建立“1+1+1”的帮扶责任人体系(即安排
名市直部门单位或镇办干部作为
帮扶责任人,安排
名村“两委”干部作为帮扶联系人配合帮
扶责任人,共同结对帮扶
户贫困户)、“N+1”帮扶模式(“N”
是指帮扶责任人、帮扶联系人、签约家庭医生、家庭教师等,“1”是指一个贫困户)和
150
名驻村“第一书记”组成的10
支乡村振兴工作队,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与此同时,围绕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选精配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创新换届负面清单、任期责任清单和违诺问责清
单“三张清单”,列出了“不得担任”“不得自荐”的20
条负
面情形,近年来依规对
198
精准扶贫重在“扶志”与“扶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绝大多数国人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等特殊国情的限制,仍有很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严重限制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而单纯借助“输血式”的外部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要从“输血式”扶贫转变到“造血式”扶贫。
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地理条件限制,又有缺乏产业原因。因此,开展扶贫工作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病因”精准施策。而当前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自力更生的职业技能。因此,要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
精准扶贫要重在“扶志”。贫困县,原本是一个并不光彩的词汇,但是却因为由中央财政的巨额财政资金扶持和教育、科技、招商引资、甚至行政编制等方面的巨大政策优惠而成为众多所谓的“贫困县”争相追求的“香饽饽”,达到脱贫条件的贫困县则出于利益的考虑不愿“摘帽”。这些现象表明,某些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不是不能致富,而是缺乏靠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气神,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此,扶贫必先“扶志”,要通过宣传教育,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思想,调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精准扶贫更要重在“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地依靠外部“输血式”扶贫,给钱给物,虽然可以解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时之困,但没有脱贫致富的勇气和信心,没有脱贫致富的一技之长,没有“造血功能”,贫困地区就不能够从根本上断掉穷根,就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途径,要从根本上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必须要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要改变过去“输血式”扶贫的模式,转向“造血式”扶贫,从单纯的物质资金支持转变到重视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让群众充分认识到掌握
脱贫技能的重要性,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通过创业就业、产业发展来增强脱贫致富的技能。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2013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3〕3号)和铜仁市2013年扶贫生态移民工作会议等精神,为实施好我县2013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有效改善我县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农村贫困农户生存发展环境,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立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偏远落后地区人口战略转移,改善其生存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统筹城乡为主线,以整合资源为保障,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为目标,采取整合资金、统筹政策、整体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与发展旅游等特色小城镇结合起来,与农村危房改造结合起来,与基础设施向下延伸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科学、和谐、有序搬迁。确保扶
精
精
贫生态移民居住有改善、致富有路子、就业有岗位、迁出能稳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制定、规划编制、资源调配整合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统筹全县优势政策,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扶贫、以工代赈、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财政一事一议奖补政策、石漠化治理、生态治理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从而破解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尊重群众意愿,认真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不搞强迫命令、强搬强拆,确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举全县之力,全力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作。
2.坚持统筹安排、整体搬迁的原则。把生态移民与水利移民、地质灾害移民、工业园区移民、县城新城区规划移民、以工代赈移民等结合起来,采取政府帮扶、金融支持、社会捐助、农户自筹的方式,以自然村寨、村民组为单位整村整组整寨搬迁。
3.围绕县城新城区规划,坚持产业带动、集中安置的原则。以县城棚户区改造、三大工业园区和塘头、许家坝、大坝场、张家寨等集镇为主,同时在长坝石林、白鹭湖库区等旅游景点规划建设一批生
精
精
态旅游集镇,坚决杜绝从农村搬到农村,全部实行集中安置,不搞散 户、零星户和插花安置。
4.坚持就业优先、社保同步的原则。以就业转移安置为主,社保同步跟进,统筹解决移民的长远生计问题,放宽条件,制定奖励和激励措施,使部分移民能到园区企业就业,能到城市就业或从事三产服务业。充分用足用活用好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将移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确保移民有稳定的生活保障。
5.坚持房屋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的原则。县人民政府是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主体,负责统筹安排全县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统筹制定配套政策和整合项目资金,统一规划移民搬迁点,统一设计移民安置房样版图,统一实施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统筹抓好安置房建设。
6.坚持保护生态、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扶贫开发与保护生态相结合,以搬迁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贫困农户和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区、工矿区,特别是石漠化严重地区的贫困农户为主。搬迁后原有土地主要用于生态建设和经果林产业发展,实现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和消除贫困与改善生态双赢的目标,促进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精
精
(三)工作思路。
围绕一个目标、五个原则、五个结合、五个创新工作总体思路。即:以搬得出、有保障、奔小康为总体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筹建设、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的原则,做到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与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发展旅游特色小城镇相结合,实现对象范围创新、建设方式创新、金融贷款支持创新、房产权属确认创新、后续管理创新。举全县之力,在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的基础上,集中打造桃园万人安置点,建设精品工程、亮点工程。
(四)目标任务。
2013年,思唐镇、青杠坡镇共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1161户4500人。其中,思唐镇双塘村桃园安置点362户1500人,思唐镇城北社区安置点638户2250人,青杠坡镇楠木王村盛云新区安置点161户750人。
二、移民对象和安置方式
(一)移民对象。生态移民搬迁对象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居住在一、二类贫困村中的农业户;
2、生活在自然条件差、缺水缺电、精
精
不通公路、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土地负载过重,人均耕地少于0.64亩(下等质量),即使国家加大扶持力度,在当地仍难具备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的农业户;
3、生存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且居住分散,公共基础设施极度匮乏,建设成本高,只有通过生态移民搬迁,相对集中进行扶贫的农业户;
4、自愿搬迁,且通过
自己的辛勤劳动能够脱贫致富的农业户。
三、建设内容
新建扶贫生态移民住房1161套116100平方米,铺设供水管道12.2公里,架设供电线路6公里、安装变压器10台及1161户入户电线电表,道路硬化35000平方米,建设1个集贸市场2000平方和绿化亮化及排污设施建设。
四、投资补助标准及资金来源
2013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总投资9000万元(不含农户建房自筹资金)。其中,中央及省级财政资金5400万元,市、县级财政资金3600万元。
(一)住房。投资5400万元,按人均1.2万元进行补助。全部由中央及省补助。
精
精
(二)基础设施。投资3150万元,按人均0.7万元进行补助,由市级财政配套及县级整合项目,整合资金解决。
(三)征地费用。建设用地征地投资450万元,按人均1000元全部由县及项目乡镇负责安排落实。
五、桃园安置点集中安置建设规划
2013年桃园安置点在做好2012、2013年的安置任务外,要认真做好集中安置10000人,2200户的规划任务。将桃园安置点打造成全省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一个亮点工程。
(一)安置点规划建设规模。桃园安置点整体规划征收土地面积200亩,拟修建220000平方安置房,安置10000人,2200户农户。
(二)安置点规划建设进度。2012年安置495人,120户;2013年安置1500人,362户;2014年安置5200人,1119户;2015年安置2805人,599户。
(三)安置点规划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33000万元。其中,住房26400万元,基础设施6600万元。资金来源,总投资33000
精
精
万元。其中,中央、省补助资金12000万元,市、县配套整合资金3400万元,移民自筹17600万元。
六、配套政策
(一)住房政策。扶贫生态移民住房执行人均15—20平方米、户均80—120平方米标准,房屋设计要与城镇规划相衔接,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进入城镇安置的,为每户移民配套建设一个门面或摊位。对每户移民搬迁建房协调解决小额贷款3—5万元,期限15年,宽限5年,政府贴息。住房个人10年内不得转让,但可以抵押,10年后产权归农户所有。移民搬迁后原有
住房予以拆除,由当地政府组织复垦或进行生态建设。积极探索移民购买经济适用房或租住廉租房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移民安置房建设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闭路电视入网费和用水入户费。
(二)土地政策。县国土资源局负责统筹解决扶贫生态移民建设用地,用地指标单列管理。实行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对扶贫生态移民原有宅基地复垦为耕地的,置换成扶贫生态移民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由安置地政府统筹使用。减免办理土地、使用等相关费用。涉及的征地、拆迁等问题由项目乡镇政府统筹解决。建立健全扶贫生态移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扶贫生态移民原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转包、出租、转让,收益归原农户所有;以股份合作
精
精
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原农户参与收益分配。扶贫生态移民在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后,继续享受政府原有各项支农惠农补贴和退耕还林政策。
(三)就业政策。拓展扶贫生态移民就业途径,促进扶贫生态移民稳定就业。对扶贫生态移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通过组织劳务输出,以及对4050人员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等途径,促进移民稳定就业。
(四)产业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依托城镇、工业园区,引导和扶持扶贫生态移民从事农产品加工、商品经营、餐饮、运输等二、三产业。县人民政府设立扶贫生态移民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加大对扶贫生态移民从事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对新增就业岗位优先安排扶贫生态移民的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产业化项目,在专项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对吸纳扶贫生态移民就业的旅游项目,县财政在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安排方面给予倾斜。
(五)社会保障政策。扶贫生态移民必须是农村户籍人口,搬迁户数统计以2012年12月31日户口簿为准。搬迁后转为城镇居民的,实行属地管理,与当地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等社会保障政策;对孤寡、智障等丧失劳动能力的,由当地政府统一集中供养;符合条件
精
精 的扶贫生态移民(新建安置房不作为衡量条件)全部纳入低保。搬迁后仍保留农村户籍的,扶贫生态移民在原住地享受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新农合补助、养老保险等政策不变,由迁出、迁入地县级政府安排做好转移接续工作,解除扶贫生态移民后顾之忧。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主体。鉴于人事变动和工作需要,县人民政府决定调整充实思南县扶贫生态移民工作领导小 组(另行文),并明确成员单位相应工作职责。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相关项目乡镇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职能,成立相应机构,抽人办公,落实经费,制定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实施,实现责任到人、措施有力、抓出成效,形成一级抓一级、级级有人抓,处处有落实、齐抓共管促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明确部门职责,搞好协调配合。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切实履行职责,合力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县发改局负责编制扶贫生态移民总体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扶贫生态移民专项资金,牵头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工作;县扶贫办负责积极争取国家扶贫资金用于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住房建设,并会同县农牧科技局、林业局等部门切实做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后续产业发展;县财政局负责做好县级匹配资金的安排和资金拨付、监管工作;县住建局
精
精
负责协调推进集中安置点的规划、绿化、亮化工程和排污设施建设;县国土局负责土地调整、建设用地安排及土地整治,保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用地需求;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协调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道路建设;县水务局负责协调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供水工程;县供电局负责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电力设施建设;县工商局负责协调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集贸市场建设;县文旅局负责协调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安置区广播电视网络设施建设;县人社局负责职业技术培训;县民政局负责协调社会保障有关工作;县公安局负责落实扶贫生态移民的户籍工作,并制定放宽移民入城条件、统一城乡户籍制度的相关工作;县教育局负责做好移民子女入学安排及落实学生入学优惠政策等工作;县新闻中心负责协调做好工程实施宣传报道工作;其他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参与扶贫生态移民工作,在全县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把扶贫生态移民与地质灾害移民、工矿区移民、以工代赈移民、水利等工程移民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建设,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扶贫、以工代赈、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财政一事一议奖补政策、石漠化治理、生态治理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建设。
(四)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坚持高起点、高标
精
精
准规划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做到精心设计、合理布局、一步到位。认真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按程序规定进行项目论证和审批手续。按照审批的工程建设方案,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加快工程进度。加强工程质量监
督与管理,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制、工程质量终身制,严格检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五)强化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管理好用好扶贫生态移民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严格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加强审计督促检查,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六)加大督促检查,严格考核督查,确保工程落实。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情况纳入乡镇和各部门的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由县目标绩效办组织考核。全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实行一周一次上报、一月一次调度、两月一次检查、一季度一考评、半年一小结、年终一总结制度,对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的乡镇、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拖延塞责、不能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的乡镇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实行问责。本《实施方案》明确的各项工作任务纳入县政府督查程序,由县政府督查室会同县发改局、县监察局、县审计局等部门督办落实。
精
精
领导干部的示范力。把精准扶贫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 作为所有县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组织全县所有县级领导干部挂点扶贫到乡镇、到贫困村, 每个县级领导干部各带2个县直单位和1家企业定点帮扶1个贫困村, 同时本级财政安排每个乡镇专项帮扶资金50万元, 用于支持县级领导挂点村建设。每个县领导通过资金帮扶、技术帮扶等措施帮扶100名扶贫对象, 通过这种县级领导干部的“四合一”帮扶模式, 在每个乡镇率先建立一个精准扶贫示范点, 以点带面, 推进全县精准扶贫。
政府的推动力。一是加大本级投入。虽然全县财政捉襟见肘, 但加大县本级财政投入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态度, 一种为民情怀。该县设立了专项扶贫基金, 每年安排1000万元以上, 重点用于解决每年度贫困地区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急大难问题。二是加大部门定点帮扶力度。相较于其他行政村, 贫困村普遍落后3-5年的发展, 为了缩短差距, 该县将109个县直、驻县单位安排定点扶贫58个贫困村, 加上省、市定点扶贫单位, 每个贫困村都有2个以上的单位定点帮扶。安排过程中, 该县充分考虑单位的帮扶力量大小和贫困村的扶贫需求, 以达到均衡发展的目标。今年以来, 各定点帮扶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达1300万元, 帮扶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157个。
党员干部的帮扶力。俗话说“人多力量大”, 面对3万多名贫困人口, 单单依靠某级政府或某个部门来扶持, 是很难在2020年以前实现脱贫致富小康梦的, 所以必须充分动员起党员干部这支庞大的生力军来, 将3万多贫困人口化整为零。该县通过“三送”这个大平台, 组织了全县近2000多名乡镇、机关事业等单位在编在岗的干部与贫困群众结对子、连亲戚, 每名干部帮扶1-10户左右的群众, 也就是县级帮扶10户, 科级帮扶5户, 一般干部帮扶1-3户, 并按照省推行的“五定”帮扶模式进行帮扶。这样一来, 每户扶贫对象家庭, 都能有“私人定制”的帮扶。一年下来, 全县共签订了7000多份帮扶协议, 制定帮扶措施1万多条, 干部个人拿出帮扶资金20多万元, 撬动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 为帮扶对象送去的技术、信息更是不计数量, 贫困群众的脱贫步伐自然也就顺势加快了。
市场的牵引力。市场作为一种机制引入扶贫开发, 能进一步拓宽“大扶贫”的领域, 放大扶贫资源效应。筑巢引凤, 通过先期投入, 解决贫困地区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不足, 同时制定相应政策, 加大宣传力度, 激发有识之士的投资兴趣和创业欲望, 双向选择后达成投资意向。以大余县池江镇新江村为例, 该村灵潭里果业资源丰富, 但交通不便, 在发现其资源优势后, 2013年该县投入专项资金60万元, 修通了这条路, 道路修通后, 继而引来了一家农家乐和一家生态农庄入驻, 周边受益群众达200人。
社会的帮扶力。社会帮扶是扶贫开发的有益补充, 它能起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在扶贫济困的感召下, 通过制定享受扶持政策必须优先履行扶贫义务的前提政策条件, 带动规模企业和能人大户尽社会责任。比如:大余县享受多重政府扶持政策的老牌龙头企业——南安板鸭厂, 在享受政府扶持的同时, 也要求其作出扶贫承诺。近几年来, 该企业每年都可为200名贫困群众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 带动了1000多名群众发展板鸭加工上下游产业, 为全县扶贫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征求意见稿2014042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意见》(国办发〔2013〕86号),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发展教育是扶贫根本之策,扶贫攻坚的关键在教育。把教育扶贫作为扶贫攻坚的优先任务,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充分发挥教育对促进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以提高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者技术技能为重点,注重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注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为打造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奠定坚实基础。
二、实施范围
实施教育扶贫工程的范围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所确定的大别山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的12个县区(以下简称片区)。具体是: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岳西、临泉、阜南、颍上、寿县、霍邱、金寨、利辛等12个县(含叶集实验区)。
(四)提高继续教育服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通过教育培训与当地公共服务、特色优势产业有效对接,大力提高就业创业水平。完善毕业生和接受培训人员就业服务政策,通过带技能转移、带技能进城、带技能就业,使转移劳动力在城镇多渠道、多形式、稳定就业。
四、主要任务
(一)全面加强基础教育。
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实施学前教育第二期行动计划,以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为重点,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到2015年前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县城每3万人口建有1所公办园。充分利用小学及教学点闲置校舍改建或新建村级幼儿园,提高小学附属园的办园质量。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支持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继续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园的奖补。逐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的资助力度。规范幼儿园管理,提高科学保教的水平。
2.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实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确保学生方便、安全就学。全面实施国家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对农村小学、初中加强教学用房、学生生活用房等附属设施建设,加强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器材的配备。加
筹办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提升计划,支持学校开设更多农业技术、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事业管理等方面的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项目,重点支持一批社会有需求、办学有质量、就业有保障的特色优势专业,培育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2.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加强职教资源市级统筹,促进市域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发挥片区市域内省市级职教集团(联盟)的作用,促进集团(联盟)内学校合作办学。完善职业教育对口支援机制,组织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支援片区中等职业学校,鼓励市域内非片区县与片区县结对帮扶。落实国家奖补政策,促进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支持片区内初中毕业生到省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接受教育。
3.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扶贫、农业等部门联合制定培训计划。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作用,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都能接受适应就业需求的职业培训; 加强“雨露计划”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等各项资金的整合利用,创新培训方式和内容,让学习者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和培训方式,促进扶贫对象稳定就业。
4.传承创新传统技艺发展。支持与传承国家或省非物质文化遗
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
(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1.加快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片区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倾斜,加快推进校园宽带网络建设和升级改造,到2015年基本解决片区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宽带接入,为优质资源应用提供网络环境支持;加强网络条件下基本教学环境建设,逐步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2.推广优质数字资源应用。对片区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为具备条件的片区教学点开设“在线课堂”;推进安徽教育资源公共平台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各项应用落地进校、通达课堂,逐步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片区学校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鼓励片区省级以上示范中职学校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
3.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国家和省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管理公共平台相关应用系统优先在片区部署实施;优先开展片区教育行政干部信息化管理能力培训,提高学校信息化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加强学生学籍、资助、教育质量评价、课业负担监测、教育经费统计等重要基础信息管理系统在片区的应用。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教师特别是村小、教学点教师发放生活补助。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完善村小和教学点实际的职务(职称)评审标准。特级教师评选、教师表彰奖励指标分配向片区教师倾斜。
(六)实施教育惠民工程。
1.推进营养改善计划。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广泛宣传引导,强化督导监管,着力构建长效工作机制,继续确保对片区近百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全覆盖。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切实解决食堂从业人员和工作运转经费,大力推进学校食堂供餐,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加强学生营养监测,努力提高学生营养健康水平。
2.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全面实行“两免一补”,切实减轻农民教育负担。片区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基准定额公用经费,由省级以上财政资金承担担。建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
3.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高中阶段教育国家助学政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孤儿、残疾幼儿入园和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对来自片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先予以资助。鼓励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
位、就业见习补贴等形式,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对到片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补助标准上予以倾斜。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省教育扶贫工程领导小组。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教育厅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公安厅、省农业厅分管负责同志担任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研究解决教育扶贫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完善实施工程的配套措施和办法。
坚持“省负总责、市促推进、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各相关市、县级人民政府要落实领导责任,成立相应工作机制,把教育扶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统筹各方资源,加大实施力度;要明确工作职责,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实事求是确定规划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教育扶贫工程。
(二)经费保障。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省级财政逐步增加对教育扶贫工程的投入,设立省级教育扶贫工程专项资金。加大中央和省一般性转移支付、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等的增量资金向教育扶贫工程投入力度,省以上有关教育专项资金安
每年由省直有关部门选派一批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专家,赴片区进行对口帮扶或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加大片区干部培训力度,省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安排向片区倾斜。加强片区学校骨干教师的培养,每年从片区学校选派一批青年教师到发达地区学校挂职研修。继续选派省直单位干部到片区挂职扶贫和科技副县(市、区)长,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基层单位挂职。增加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到片区县名额。
(四)考核评估。
建立教育扶贫工程实施考核机制。对工程实施进展、质量和成效进行考核,作为对市县级政府绩效考核和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重点内容。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及时客观反映贫困状况、变化趋势和教育扶贫工作成效,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为推进全镇扶贫开发工作,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解决基本生存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根据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会议精神及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联系本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项目实施原则
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是一项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的工程。为积极稳妥推进项目的实施,在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政府组织、群众自愿原则。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土地等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上,镇人民政府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要发挥中央专项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以及对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调动搬迁户自愿搬迁的积极性。
(二)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镇人民政府要积极做好项目实施的前期准备工作,坚持成熟一个,审批一个,开工一个,做到有组织、有计划的稳步推进。
(三)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搬迁方式不搞一刀切,根据各搬迁点具体情况,能就近插花安置尽量就近插花安置,宜分散安置的则分散安置。有经济基础、建房用地条件较好的搬迁点,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
(四)镇人民政府实施、部门配合的原则。镇人民政府作为工程业主,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根据各部门的职责,制定相应措施,积极支持工程建设;镇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负责督促、负责检查。
二、易地扶贫搬迁对象选择
(一)搬迁对象选择依据
搬迁户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1、居住地生态环境恶劣,自然条件差的石山区贫困群众,人均耕地面积在0.3亩以下的;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工程建设中需要搬迁的农户;贫困地区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农民。(属地质灾害搬迁须市一级国土部门鉴定并确认)。
2、有劳动能力,遵纪守法,实行计划生育,愿意到搬迁地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
(二)搬迁区域的确定
根据我镇居住地生态环境及地质灾害情况,搬迁区域确定为我镇的高堆、甘棠2个村。
(三)扶贫搬迁对象的确定
1、凡符合扶贫搬迁条件的农户,必须自愿提出申请。
2、审批程序:搬迁户自愿申请。填写好《蒙山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农户申请书》和《蒙山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人口迁出审查表》,各一式四份。镇派出所、镇人民政府审查后签意见盖章,再由镇人民政府统一报县林业局审查签意见盖章,最后报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定案。
(四)各迁出点的移民规模
全镇计划搬迁规模为4户15人(其中高堆村2户7人,甘棠村2户8人)。
三、迁入地建设
(一)迁入地选择依据
1、各搬迁户就近插花安置,搬迁户不改变其原住小组所在地行政性质,生活住宅建设用地在自有的旱地(坡、荒地)安排,要有发展余地。由镇人民政府审查,上报县土地局审批后方可实施。
2、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3、所在地的干部群众积极配合搬迁户搬迁工作。
(二)迁入地的确定方法及各迁入点的搬迁人口规模
迁入地全部在迁出地本屯(组)选择,不存在土地纠纷,也可降低搬迁成本,易于群众搬迁。全镇迁入地及搬迁人口规模为4户15人,分别是:高堆村2户7人,甘棠村2户8人。
(三)迁入点的建设内容
1、迁入点的主要生活和生产条件及移民生产发展方向
各迁入点交通相对便利,具备路通、电通、水通条件,居住环境改善后,移民能安心搞好生产,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业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
2、搬迁户的生产用地来源
搬迁户仍使用原来生产用地,并在荒地、坡地垦荒开挖土地45亩(人均3亩)种植经济作物。
3、搬迁户生活资料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
新开垦耕地45亩,新建道路3公里,清理水利渠道2公里,搬迁户新建住房建筑面积250平方米。
四、迁出地建设
(一)退耕还林方案
1、移民迁出后,在县水果、林业部门的指导下,计划种植水果和毛竹或造林,恢复植被。
2、条件允许可垦为耕地,种植木薯或种桑等,发展经济达到脱贫致富目标。
(二)方案实施时间
搬迁后,用两年时间实施完毕。
五、投资预算
工程总投资7.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4.5万元,地方配套
3万元)。
六、实施时间及进度安排
2005年9月-11月,对2个搬迁点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做好宣传发动和搬迁户的思想工作,完成项目的实施设计方案。
2005年11月-2006年6月,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期内要完成住宅、道路、水电、新开垦耕地等建设,组织农户为下一步的生产、生活做好准备。
2006年7月检查验收阶段。项目竣工后,镇人民政府组织人员自检、自验,并将项目的有关资料整理归档。自验合格后,写出申请报告,由县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初步验收;初验合格后,再申报市有关部门进行验收。
七、工程效益及试点意义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是我镇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措施,是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解决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全镇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工程建成后,易地搬迁户生产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从而使未摆脱贫困的群众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群众安居乐业,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镇人民政府
为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桂发„2012‟7号),使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通过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取得初级、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并实现转移就业,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切实帮助农村劳动力通过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取得初级、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并实现转移就业,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二、目标任务
以我区29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桂黔石漠化区县和自治区2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享受国定扶贫开发重点县待遇的合山市为重点,面向全区“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培训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整合现有各类涉及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的资金,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大力开展各类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
2012-2015年,每年组织30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参加各类培训。其中: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每年培训15万人以上;
扶贫部门负责实施“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作,每年培训8万人以上;
农业部门负责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工作,每年培训6万人以上;
商务部门负责实施“家政服务工程”培训工作,每年培训1万人以上。
三、组织实施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
一是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和定点培训机构,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突出劳动者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对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贫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普遍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确保他们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初、中级职业技能。培训要突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适当安排劳动者权益保护、政策法规、城市生活常识、求职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各地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按照市场用工需求和劳动者个人意愿,瞄准我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行业领域和地方特色产业,改革培训课程,创新培训方法,增强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培训质量,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二是重点开展创业培训。对具有创业愿望和一定创业能力的贫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重点开展创业培训。各地要通过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培训模式,不断提高创业培训质量。结合当地产业发 展和创业项目,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特点,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培训。通过案例剖析、考察观摩、企业家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强培训效果,提升劳动者的创业能力。各地要为创业培训合格人员提供项目推荐、开业指导和后续咨询等服务,强化创业培训与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的衔接,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帮助他们提高创业成功率,带动更多贫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对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积极引导和组织他们按规定参加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提升其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劳动预备制培训要根据培训对象的个人意愿,按照不同的职业(工种)单独编班,采取全日制脱产学习方式进行培训,每学期培训时间要与学制教育规定的学习周数相同,且实训、实操时间不低于理论课时间。培训结束后,要组织培训对象到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参加相应等级职业技能鉴定。劳动预备制培训结束后,学员可选择相同或相近专业继续就读高一级技能教育班,接受学制教育;也可由学校或人力资源市场推荐就业。
(二)“雨露计划”扶贫培训。
一是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通过定点培训、订单培训、委托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取得技术技能资格证书并实现转移就业,使贫困地区的农民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二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农家课堂”、专家现场授课等方式进行,使贫困农户掌握1-2门有 一定科技含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三是学历教育。面向贫困地区就读普通高校或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拓宽资助面,提高资助标准,采取“奖、贷、助、补、减” 等多元资助措施,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完成高等学校或职业院校的学历教育。
(三)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
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农村社会管理领域的从业人员开展短期技能培训和农业创业培训,加快培育专业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劳动者队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一是种植业生产服务人员。包括病虫专业防治员、肥料配方师、蔬菜园艺工、果桑茶园艺工、割胶工等。二是畜牧和渔业生产服务人员。包括畜禽繁殖员、畜禽养殖技术员、人工草地建植员、渔业船员、水产养殖技术员、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员等。三是兽医服务人员。包括村级动物防疫员、兽药经销员等。四是农机服务人员。包括农机操作员、农机维修员等。五是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沼气工、农村经纪人、农民信息员等。六是涉农企业从业人员。包括农产品贮藏加工和流通企业技术工人、乡村旅游服务员等。七是农业创业人员。包括在农业生产、服务和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领域,创(领)办企业、专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农民。同时,辅助开展以国家农业农村政策法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科学常识、艾滋病防治、农业安全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经营管理常识、道德素质、农村消防安全、农村党员党性培育、农村青年 和妇女发展等农业农村公共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引导性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四)“家政服务工程”培训。
针对家政服务市场需求,充分运用家政服务促进政策,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发挥培训机构、家政服务企业作用,组织贫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参加家政服务员培训,为家政服务市场输送经过专业培训,具备家政服务基本技能的服务人员,促进家政服务就业,逐步形成规范、安全、便利的家政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服务需求。一是重点支持大中型家政服务企业自主培训。大中型家政服务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自主招收员工,依托自身资源,按照《家政服务员培训大纲》组织培训;学员考试合格后,由企业优先安排就业。二是依托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对不具备自主培训能力的中小企业,将用工需求报当地当地商务部门,并签订承诺安排就业的相关协议后,由当地商务部门委托承担家政培训项目的培训机构按照《家政服务员培训大纲》进行培训;学员考试合格后,由企业按承诺安排就业。
(五)加强职业技能鉴定。
各地要切实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质量建设为核心,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在职业培训中的引导作用。支持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面向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推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有关规定和要求,为劳动者提供及时、方便、快捷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对参加技能鉴定考核合格者,颁发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对符合条件的 劳动者,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给予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六)强化公共就业服务。
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人力资源市场为载体,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依托,强化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将公共就业服务向乡镇、村屯延伸,为贫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完善的就业政策咨询、职业培训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实现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劳动者个人供需信息的准确收集、快速发布、及时共享、按需匹配、有效对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创新服务模式和方法,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情况,制定专门的服务方案,加强与劳务协作省市的沟通和协作,主动与各类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联系,了解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积极开发适合岗位,落实扶持政策,鼓励、引导贫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或自主创业,提高就业稳定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扶贫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明确操作程序和工作步骤,严格工作要求,实行分类指导,稳步有序推进。
(二)明确工作职责。
职业培训扶贫工作以政府统筹协调为主,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推进职业培训扶贫各项工作顺利开 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扶贫部门负责实施“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商务部门负责实施“家政服务工程”培训工作;财政部门主要负责资金筹措和资金监管工作。
(三)资金保障。
2012-2015年,自治区每年筹措职业培训专项资金2.5 亿元,其中:通过整合各类涉及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的就业专项资金、“雨露计划”扶贫培训资金、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家政服务工程”培训资金等共2亿元,自治区本级财政安排0.5亿元。按照资金来源渠道和用途,用于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开展,保障职业培训扶贫任务的完成。
市、县财政也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安排职业培训专项资金,加大对本市、县职业培训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技能水平。
(四)加大宣传力度。
【扶贫扶志工程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面试热点扶贫先扶志11-23
放弃三支一扶志愿者06-02
鄂托克旗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实施方案06-05
扶贫百千万工程07-07
保险扶贫实施方案10-29
扶贫资金实施方案11-16
扶贫搬迁实施方案12-02
扶贫协作工作方案12-02
精准扶贫帮扶方案12-10
扶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