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共5篇)
前言: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年一1870年),是19世纪最著名的英国小说家之一。他的父亲因债务问题入狱,为补贴家用,狄更斯只有去当鞋童工。但是他不想放弃成为作家这个梦想。于是,他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先从记者做起,之后成为了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生活经历在《远大前程》这部小说中有类似的体现。)狄更斯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描写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的底层人民过着苦难生活,亦反映了当时伦敦上层社会奢靡的生活习气。《远大前程》是狄更斯创作后期的最主要的作品之一,他在这一时期还创作了最著名的《双城记》等优秀作品。
《远大前程》描述的是一个名叫皮普的孤儿幻想破灭的悲剧。皮普本来是一个善良、纯朴、拥有理想的乡村青年。可是,当他遇到埃斯黛拉后,心中虚荣的种子开始萌芽,他立志步入上流社会,成为一名所谓的绅士,就是为了与埃斯黛拉相互般配。突然有一天,他将得到一位匿名人士的一大笔财产资助,自己的人生即将彻底改变,怀揣多年的远大理想也终于就要实现了。在来到伦敦之后,他追求奢华的生活,挥金如土,结果债务累累。几个月未见的姐夫——乔前来探望,他竟然产生了嫌弃之情,枉费姐夫从小对他的一片关心。就在此时,那个资助者为了见见自己“培养的绅士”,悄悄来到伦敦,但作为逃犯的身份被揭穿了。皮普知道后,感到非常震惊、甚至心生厌恶。可是,随着逃犯的去世,他的理想生活成为了幻影。后来,失去了这一切的皮普生了一场大病,好心的乔不但悉心照顾,还替他还清了债务。最终,还是回到了乔身边,感觉从未离开过。他终于领悟到所谓的远大前程就是吹弹可破的泡沫,对他来说,牢不可破的是拥有真诚的朋友和平凡的生活。小说从三个个阶段清晰展现了皮普的成长,由善良纯朴到爱慕虚荣,甚至贪恋浮华的生活,经历磨难后回归自我。最终逃不过命运的轮回,回到原本朴实的生活中。通过对皮普成长历程的描写,来展现主人公性格的发展。同时,也揭露了英国在维多利亚时期,资产阶级生活中,金钱关系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罪恶。
一、对不同时期皮普的性格分析
1、童年时期的皮普(关键词:忍辱负重、善良纯真、好问)
主人公皮普从小失去父母,狄更斯在小说的开始用第一人称介绍到:“至于我,从来没有见到过父亲和母亲,也没有看到过他们两位的照片(其实在他们的时代还不知道什么是照片呢)。”并且,皮普是由姐姐带大的,而他的姐夫是个铁匠,在以前那个时代里,这种家庭背景的孩子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童年的皮普只有一个奋斗目标,就是成为一名铁匠,如同姐夫一样。其实,姐夫乔是家里唯一一个可以交心的人,因为与善良温和的乔相比,姐姐乔·葛奇里夫人正好相反,她是一位脾气暴躁的女人。文中描述到:“我的姐姐乔·葛奇里夫人比我要年长二十多岁。她一直说我是由她一手带大的,因此在左邻右舍享有很大名气,倍受夸奖。从小我就想了解这里的‘一手’究竟是什么含义。我所知道的她的手,是结实笨重而又冷酷严厉的,因为她特别喜欢把她的巴掌打在她丈夫的身上,当然也喜欢打在我的身上。我想乔·葛奇里和我就是这样由她一手带大的吧。” 从这里可以看出,平日里,掌握家里大权的姐姐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姐夫乔与皮普,他们二人算是相依为命。
童年的皮普非常好问,求知欲强。“‘你这小鬼真讨厌,’我姐姐从针线活上抬起面孔,对我皱起眉头,说,‘没完没了地问。问多必失,问题问多了难免要受骗。’” 问到姐姐不耐烦,还是继续问。只要他想知道,便会打破沙锅问到底。
皮普是个善良纯真的孩子。他在墓地看望从未谋面的父母及兄弟时,遇上一名逃犯。本来可以告知姐姐姐夫或警察,但是他选择帮助这名逃犯,冒着被姐姐狠揍一顿的危险,不仅偷取面包,还将家中的肉食、酒食偷去给逃犯。文中对偷食物与锉刀时,皮普心理活动的描写明显展现了他的纯真:“对于怀有犯罪感的我来说,这种情形是令人讨厌的。看那一扇扇闸门、一道道水坝和河岸都突然地冲破了濛濛雾气出现在我面前,仿佛都在清清楚楚、直截了当地喊叫着:‘有一个孩子偷了人家的猪肉馅饼!捉住他!’牛儿也忽然在我面前显现出来,睁着它们的大眼睛,鼻孔中喷出团团白气,似乎也在对我说:‘喂,你这个小贼!’一头颈项上长着一圈白毛的黑牛用一双圆眼死死地盯住我,好像一名牧师,试图唤起我良心上的自责。然后,它又转动起那只愚钝粗鲁的大头,那个架势肯定是在责备我。我走过去时不禁用带着哽咽的声音对它说:‘牛先生,我完全是身不由己!我偷猪肉馅饼不是为了自己!’它听了我的解释才低下了头,从鼻孔中喷射出一圈雾气,抬起后腿踢了一下,又一甩它的尾巴,向别处走去。”幼年的皮普既善良质朴,又非常天真可爱,这正是与改变后的他的明显对照。
2、遇到哈薇什后的皮普(关键词:消极、虚荣)
哈薇什小姐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皮普的命运。在这里查尔斯·狄更斯运用他的哲学思想之环境对人类思想的影响——不同的环境可以造就不同的人。当然,内因才是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正是皮普的善良、纯真造就了他之后的命运。在婚礼前被抛弃的被哈薇什小姐,心存复仇之情已久,便让自己美丽的养女艾斯黛拉主动接近皮普,在他对她心动之后,又不断让他难堪。就这样,皮普如同一只马戏团里的猴子,被她们耍的团团转。由于对艾斯黛拉的爱慕,加上她的嘲笑,皮普渐渐对出生粗俗、笨头笨脑的自己心生厌恶,文中说到:“我现在对这些东西很是瞧不起了,这些东西过去没有烦恼过我,现在却使我烦恼了。它们确是些粗俗不堪的东西。”最终,皮普还是渐渐地露出了虚荣的尾巴:“我决定回家去问问乔,为什么他总是告诉我那些牌叫做贾克,而实际上应该是奈夫。我想,如果当年乔的教养高一些,我也不至于落到这地步。”这只是命运改变的开始。
在往后的日子里,与哈薇什小姐计划地一样,皮普越来越喜欢艾斯黛拉。甚至,产生了为了她而成为一位上流社会的人的想法,皮普说到:“‘毕蒂’,我先叫她保守秘密,然后才说道,‘我想做一个上流社会的人。’”“我非常认真地对她说:‘毕蒂,我想成为一个上流社会的人是有特别理由的。’”“这话是郝维仙小姐家一位美丽的年轻小姐说的。她生得比我见到过的任何姑娘都漂亮,我是太崇拜她了。我之所以要做一个上流社会的人就是为了她。”从这一刻开始,爱慕与虚荣之情在心中作怪,即使如此,他还是保持着纯真善良的品性。同时,皮普的新人生旅程也即将开始。
3、去往伦敦后的皮普(关键词:庸俗浮华、爱慕虚荣)贾格斯律师出现后,皮普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心的欲望变为现实。告别姐夫和比蒂到达伦敦后,皮普获得一笔可观的财产,并且接受了绅士培训课程的学习。忽然之间过上“上层社会”生活的皮普,无法自我约束,花钱如流水。并且,再次遇见艾斯黛拉之后,为了取得芳心,不惜挥金进入她的社会圈子。也就在这期间,皮普的性格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入“上层社会”,不但没有学会“高学识”,反而学会了富人子弟过着的奢靡生活。“我慢慢地习惯了继承遗产的事实,也于不知不觉之中开始注意遗产对我个人的影响,以及对我周围人们的影响。”“我们在花钱方面从不计算,有多少花多少。”“ 我贪图安逸享乐,由小乐而到大乐,这是必经之路,最后弄得一身债务。”因此,我们可以说,是皮普自身的问题,才会断送前程。
来伦敦后,皮普一点没有想念家乡的意思,连封家信都没写过。直到姐夫乔前来探望,他竟然露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架势,并且不再像以前那般亲密,不停地用客套用语称呼对方。姐夫乔用家乡礼仪对待他时,竟嫌弃厌恶,想尽快离开这个令人作呕的乡下人。不难看出,皮普完全不是以前那个善良纯真的少年了。他已经被社会这个大染缸改变,变成了一位庸俗浮华、爱慕虚荣的“所谓的绅士”。
4、获悉真相后的皮普(关键词:耻辱感、本性回归)
“我对这个人的厌恶,对这个人的恐惧,只想赶忙躲开这个人的反感,即使他是一头凶猛的野兽,也至多不过如此了。”这是皮普知道真相后的反应。皮普内心的耻辱感、痛苦感无法言喻,一直以为自己得到的一切是从哈薇什小姐那里,经过努力得来的。原来自己这么多财富的来源,竟是来自一位自己曾经在教堂墓地里救下的犯人。这段日子奢华的生活,竟是一位逃犯努力打拼而创造出来的。而且这名逃犯正被通缉,皮普得到的是“不义之财”。最终,由于这笔不义之财,还是没躲过牢狱之灾。所有的一切都已化为乌有,美好的幻影终于破灭。直到在善良的姐夫乔的帮助下,皮普走出困境,最后还是过着俭朴的乡村生活。
二、其他人物对皮普的影响
1、乔的影响 《远大前程》中的皮普自幼失去父母,只有一个善良温和的铁匠姐夫乔可以去依靠。在皮普姐姐和舅舅的欺凌下,是乔尽给予保护。姐夫乔过着“泥菩萨过江”的生活,即使如此,他还是给予了皮普如同生父般的关心,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让皮普慢慢地学会了关心他人。在姐夫乔善良温和、平易近人的性格的影响下,皮普也拥有并保持着可贵的纯真善良(从皮普对待逃犯的事件中可以看出这一点),而姐姐对皮普的最大影响就是——形成了忍辱负重的性格(这也造成了与哈薇什小姐相遇后,皮普被哈薇什小姐与艾斯黛拉玩弄于鼓掌之间)。
当然,人无完人。乔作为一个乡村铁匠出身,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也不能带给皮普较高水平的教育。无法满足皮普的求知欲,加上后来哈薇什小姐与艾斯黛拉对皮普的嘲笑讥讽,皮普内心的欲望越发强烈。终于,有机会去往伦敦接受绅士教育,姐夫乔也全力支持。只要对皮普的未来有帮助,姐夫乔便会尽力支持。即使,在皮普被上层社会的生活蒙蔽了双眼之后,乔依然站在皮普这边。并且,当皮普入狱、欠债时,姐夫乔也尽心尽力帮他还清债务。乔的所作所为也正是皮普本性回归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2、麦格韦契的影响 马格韦契是个逃犯,他与皮普的初次见面是在皮普童年时期,皮普帮助他脱离饥寒交迫的境地。再一次相遇——一直以为自己的一切来自哈薇什小姐的皮普在伦敦过上奢侈的生活后,某天夜里,马格韦契来访才终于真相大白。后来,皮普才知道这么多年马格韦契逃亡国外,辛勤劳作,赚取一大笔钱后,请求贾格思律师以匿名身份将财产赠给皮普,他的目的是就是要皮普进入上层社会成为“上等人”。然而就是,这些财产将皮普内心的欲望放大,造成皮普性格的转变。奢靡的上等社会的生活将皮普善良的性格吞噬殆尽,使皮普变成高傲、漠视亲友的人。即使这不是马格韦契愿意看到的,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虽然说是马格维契一手造成了如此的皮普,但是最终敲醒皮普的人也是他。皮普因为知道自己拥有的一切竟然与一位逃犯有关,而感到震惊甚至耻辱。之后,也由于马格维契被捕,皮普还是回归到之前的生活。
3、哈薇什小姐与艾斯黛拉对皮普的影响
哈薇什小姐出身高贵,却有个悲剧的人生。她在结婚前夜被抛弃,而且还被所谓的“未婚夫”骗走大量财产。已经彻底绝望的她,将自己套在庄园里,这么多年来足不出户。内心的绝望与愤怒,加上对男人的憎恨,全都转化为报复心理,而皮普恰巧成为复仇的对象。作为养女,美丽高贵的艾斯黛拉也成为了心理扭曲的哈薇什小姐手中的棋子——用来套取男人欢心后便立刻抛弃。
艾斯黛拉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并且拥有美丽的外表,可内心却冷酷无情,以此来玩弄男人的感情,达到报复的目的。郝维仙小姐对单纯的皮普说道:“你爱她吧,爱她吧,爱她吧!如果她喜欢你,爱她;如果她伤害你,也爱她;即使她把你的心撕成碎片,还是要爱她——慢慢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会更坚强,心碎也会更痛苦—— 你要爱她,爱她,爱她!”皮普越陷越深,就算知道艾斯黛拉在玩弄感情,他依然不会放弃对她的追求。
对艾斯黛拉的爱慕,使皮普原本想成为一名铁匠的理想变成成为一名绅士的幻想。他开始背离了善良的本性,并且为他所处的环境而羞愧。可谁知真会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皮普继承了一大笔财产,瞬间变身高富帅。以为这财产是来自哈薇什小姐的皮普,此时一定认为哈薇什会将艾斯黛拉嫁给自己,这使那份爱慕被放大,成了吃人的欲望,人也变得傲慢自大。他开始瞧不起以前陪在自己身边的亲友,连姐夫乔来访都非常不屑。但最终皮普还是知道财产的真相,再加上艾斯黛拉嫁给了别人,马格维契被抓,皮普的幻想破灭了。
四、结语
环境对人类思想的影响是查尔斯·狄更斯的哲学思想之一。他认为:不同的环境可以造就成不同的人。随着时间流逝,不同的环境影响着皮普的性格。皮普性格的变化,可以说是环境所致。但是,内因才是决定一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每个人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受到周围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促使人物的性格发展,使人的性格朝着好的或坏的方向发展。然而是好是坏,还是得由自己本身决定。正是由于皮普的忍辱负重、善良天真,使得哈薇什小姐有可乘之机,皮普陷入艾斯黛拉的爱情陷阱,最终导致这一结果。若皮普是个倔强之人,当初便不会任其摆布,早早就离开庄园,也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情。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轮回。尽管进入上层社会之后,变得势利、冷漠,对人对事都持有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观念,皮普还是意识到这所有的一切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终于回归本性,生活回到原点。
森鸥外(1862—1922)是日本近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在小说、翻译、戏剧、评论等方面卓有建树,与夏目漱石并称为明治时代的两大文豪,其创作作品和文艺思想对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舞姬》发表于1890年,小说中森鸥外的自传气息十分浓郁,有很多他生活和经历的影子。在他留德归国后,就曾有一名德国女子追随而来,在鸥外家人的劝说下,未能与鸥外见面,便黯然离开。《舞姬》是森鸥外著名的纪念留德三部小说—《舞姬》、《泡沫记》、《送信人》中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一篇。
《舞姬》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悲剧故事。日本留学生太田丰太郎来到德国,在德国大学受自由气氛的熏陶,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对日本官僚制度产生了反抗情绪。偶然的一次机会他与美丽的舞女爱丽丝相遇,爱丽丝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丰太郎出于同情,解囊相助,从此两人交往日益密切起来[1]。因为此事,被几个好事之徒谗言诽谤,丰太郎被撤职,失去经济来源和精神支柱,在不幸中与爱丽丝同居。但另一方面,丰太郎在心理上无法遏制思乡之情和功名之心,最后终于在天方大臣的压力和朋友相泽谦吉的帮助下,选择步入仕途,抛弃爱丽丝踏上回国之路。为此,爱丽丝精神错乱失常成为疯女,丰太郎内心也留下了不可治愈的伤痕。
二、留学经历
丰太郎自幼受到严格的家教,从旧时的藩馆到东京大学的法律系,他一直是名列前茅的高材生。并以陆军派遣的形式去德国留学,肩负着国家和家族的双重使命,抱着振兴民族、光耀门楣的宏图伟志踏上了异国求学的道路。此时的丰太郎是非常清楚自己肩负的责任和压力的,所以来到德国后,他一心苦学,甚至对上司的话惟命是从,生怕出一点差错。用纵然身处怎样的花花世界,决不为它所动的誓言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兢兢业业的学习和工作。
“我既不和他们一起喝啤酒,又不跟他们打台球。他们便说我顽固不化,道貌岸然,并且还嘲笑我,嫉妒我。其实,这一切都是他们不了解我的缘故。他们固然可以嘲笑我,至于去嫉妒这样一颗脆弱而可怜的心,真是何其愚蠢!彼此疏阔,他们对我不仅嘲笑,嫉妒,而且还夹杂着猜忌的成份”[2]。从丰太郎与同学的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留学生中间是被孤立的,与其他留学生不经常来往的原因应归结为他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与众不同的人。丰太郎并不是上司培养的机器,而是具有独立人格的。由于具备了卓尔不群的特质,进而在自己的孤立自傲的个性上滋生了优越感,作家此时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独白,“我的心宛如一颗处女的心,又似合欢树上的叶儿,一碰到什么便要退缩躲闪”[2],直接揭示了丰太郎内心的软弱。尽管如此,丰太郎却还把自己被孤立的原因之一归结为不去和其他留学生寻欢作乐。但是这种考虑问题的方式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回避自己无能、自欺欺人的方法而已,被孤立的真正原因其实是他孤傲的内心、优柔寡断的性格。
三、恋爱经历
从两人的相爱经历来看,众所周知丰太郎和爱丽丝的爱情是从丰太郎对爱丽丝的怜悯之心开始的。丰太郎黄昏散步时,看见了哭泣的爱丽丝,被她的美貌所打动,同情她的遭遇,救了她的急。但是从“她抬眼看我时,十分媚人,以至于我不忍心拒绝她的要求。她这眼波,不知是有意做作的呢?抑或是天然的风韵?”[2]这样的表达来看,并不仅仅是怜悯,这复杂的感情中还有一种对异乡少女的好奇和好感。事后,少女亲自到寓所来表示谢意,从这时起,两个人的交往日渐频繁,但到此为止两人之间完全是白璧无瑕的,按森鸥外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首先是师生间的情谊。然而正在此时传来“免官撤职”和“母亲去世”的消息,因此脆弱的丰太郎对爱丽丝的感情,突然炽烈起来。“现在她十分同情我的不幸,又因为惜别在即而不胜悲戚地低垂了头,几缕秀发拂在脸颊上,是那么妩媚动人,深深印在我这悲愤欲绝、深受刺激、兴奋得有些反常的脑海里,使我在迷离恍惚之中走到了这一步,又能奈何!”[2]丰太郎的境遇发生了剧变,遇到了不幸(被免职和母亲去世)才使丰太郎向爱丽丝急剧倾斜。在这种理智和感觉都失衡的状态下,不可能正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也不能冷静判断事态,在万分痛苦与恍惚中与爱丽丝结为了一体,使两个人的关系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也就是说,丰太郎对爱丽丝的爱情,是在丰太郎遭遇到种种不幸和不得志的时候,为了获得心理平衡,找到精神寄托才会与爱丽丝相爱的。那么,可以说丰太朗对爱丽丝的爱情是为了逃避严酷的社会现实,找到一个情意绵绵的温柔乡才产生的。
此时的爱丽丝对丰太郎来说算什么呢?首先当然是是精神支柱,诚心诚意来帮助丰太郎的便是爱丽丝。同时她也是丰太郎的经济援助者,她极力劝说母亲,让丰太郎寄居在她们家里。两个人把微乎其微的收入合在一起,在穷愁潦倒之中度过了些愉快的时日。此时能给予在异国他乡无亲无故又失业的丰太郎以经济上支持的,也只有爱丽丝了。随着时间的流逝,丰太郎的身心都得到了恢复,生活也趋于正常,此时森鸥外细致地刻画了丰太郎内心微妙的变化。
首先,明治二十一年(公元1888年)的冬天来到了,爱丽丝在舞台上晕倒了,由别人扶回家来。从那以后,她说不舒服,在家休息,吃了东西便想吐,家人怀疑爱丽丝可能是怀孕了。此时丰太郎是怎么说的呢?“唉,正当我前途渺茫,一身无着之际,如果真是这样,叫我怎么办好呢?”[2]他冷冰冰地诉说着自己不安的心情。此时他和爱丽丝已经是事实上的夫妻了,但从这感叹中我们看不到夫妻作为共同体共患难的情绪,更像是对这个“共同生活者”拖累了他生活的感叹和不安,丰太郎把爱丽丝怀孕一事当作是一个棘手的麻烦,没有一点作为男人该有的责任感。面对好友相泽来德后的一番规劝,丰太郎的态度是“爱丽丝的爱情也使我割舍不得。这颗软弱的心,一时竟拿不定主意,姑且听从朋友的劝告,答应他斩断这段情缘”[2],这种态度不仅对爱丽丝,对朋友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注意森鸥外此时的表达是“爱丽丝的爱情”而不是“我对爱丽丝的爱情”,这表明丰太郎内心的爱是在社会环境逼迫下产生的被动的爱。此时的丰太郎一边为爱丽丝的爱所牵挂,一边又担心自己会被故国抛弃,从而丢失可能是唯一一次恢复名誉的机会,他想抓住天方大臣和相泽的援助之手。此时,他那脆弱的自我在两个不同的价值体系之间徘徊摆荡。
随后,丰太郎随大臣去了俄国。收到爱丽丝炽热的信件时,“啊!看了这封信,我对自己的处境才若有所悟。我的心竟这样冥顽不灵”[2],如此看来,以他软弱的悲剧性格和脆弱性,即使没有相泽的劝说,只要丰太郎的自我解放具有不彻底性,他早晚都会抛弃爱丽丝的。相泽的出现只是加速了悲剧的发生而已[3]。从俄国归来时,面对爱丽丝热情的拥抱,思乡之情和功名之心时而压过儿女之情占了上风,那种追求仕途、名誉和地位的意识在其内心深处早已根深蒂固,此刻压抑在丰太郎内心的功名心和事业心完全浮出水面,于是他放弃自己的个性和自由,放弃爱丽丝,踏上了追求仕途、名利的归国之路。
小说最后借相泽之口,向爱丽丝告知丰太郎已向天方大臣许诺东归日本,爱丽丝承受不了被丰太郎抛弃的打击,过于悲伤和失望导致精神失常,爱丽丝疯了。懦弱的丰太郎连亲口对爱丽丝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都没有,森鸥外如此用意的安排,也彻底表明丰太郎与生俱来的软弱的悲剧性格。
四、性格是悲剧的最大诱因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性格为悲剧六大要素之一。表面看来,故事有这样的悲剧结局是因为丰太郎不得不对周围环境无条件服从而导致的。但笔者认为这是他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以此掩饰其自私和卑劣的本质性格。丰太郎回日本后定有机会发展事业,实现人生追求。帮他做出决定,促成他实现这些抱负的相泽实在是他的大恩人,丰太郎对他的感激之情自不必言。可是抛弃了发疯的爱丽丝,放弃了这段曾经美好的感情,又使他的内心饱受愧疚和不安的煎熬。他便将心头这挥之不去的遗憾和痛苦转移到好友相泽谦吉的身上。小说的最后一句“我心中对他(相泽)至今仍留着一点恨恨之意”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外在因素的影响、外力的推波助澜终究也只是外因,最终做出回国决定的还是丰太郎自己,这个决定无疑是他对自己未来人生的最大主见。
有人把悲剧依据其发生的原因划分为社会(或环境)悲剧、性格悲剧、命运悲剧等[4]。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主人公丰太郎聪颖天资的背后,有着内在的卑劣性和决断力差的弱点,懦弱、自私、不负责任是主人公丰太郎的性格特征,这是这场悲剧发生的最大诱因。
摘要:《舞姬》是日本著名作家森鸥外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小说通过青年官吏丰太郎与德国舞女爱丽丝的爱情悲剧,表现丰太郎自我觉醒后,在个人仕途与爱情之间的抉择。通过几个细节分析得出丰太郎懦弱性格以及对爱情不负责任的卑劣性是这场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以自我为中心,不负责任,软弱,悲剧
参考文献
[1]王永良.论森鸥外《舞姬》的悲剧性[J].呼兰师专学报,2001,(3).
[2]高慧勤.森鸥外精选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3]吴永红.试论森鸥外的《舞姬的》悲剧性[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6,(6).
关键词:吴荪甫 人物性格 双重矛盾
《子夜》是茅盾的著名代表作,其以30年代初期的上海作为大背景,以主人公吴荪甫——民族资本家与赵伯韬——金融买办资本家相抗衡,最终失败作为情节的主线,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真实面貌进行了艺术再现。作者将小说取名为《子夜》,是运用子夜的寓意,也就是半夜,离黎明不远,烘托当时黑暗的旧社会就在黎明之前。吴荪甫作为《子夜》中的主人公,是一切事件与人物联结的核心以及矛盾的焦点。在这种纷繁复杂的大背景下,吴荪甫具有复杂而又矛盾的性格特征,且无法摆脱历史的悲剧,在与金融买办资本家抗衡中,最终以失败告终。因此,对《子夜》主人公吴荪甫的性格进行剖析,具有较高的文学意义与历史意义。
一、精明能干、唯利是图的本性
如小说中所描述的那般,吴荪甫就像法国十八世纪的资产阶级。然而吴荪甫的精明能干、刚愎自用的个性在旧社会环境下,也只不过是虚有其表罢了。
吴荪甫刚毅坚强,面对挫折时不轻易放弃,敢于掷出大量的现金做最后殊死搏斗,虽败犹荣。吴荪甫具有非常强烈的事业心,且建筑的基础是贪婪地追逐利益,他的每一根血管里都透露着资产阶级唯利是图、投机倒把、损人利己、凶狠残暴的本性与特征,对待同业中的弱者,吴荪甫落井下石,蚕食鲸吞。他出于“个人利害的筹虑”,不仅吞掉了朱吟秋的丝绸厂,还利用各种手段,乘人之危,把好几个日用品小工厂吞为己有。对待工人,吴荪甫采取无情镇压的手段,进行凶残的剥削;而且在极力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情形之下,吴荪甫表现出来的民族资产阶级两重性便更加鲜明。为了发展自己的公司经济实力,谋取更多的利润。他决心与买办势力进行斗争,反对金融投机,然而在公债投机活动中却又勾结赵伯韬。可谓将吴荪甫内心唯利是图、重利轻情的本性描述得淋漓尽致。
二、无奈时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在《子夜》中,吴荪甫与大多数国内资本主义家是一样的,具有软弱性与妥协性。吴荪甫与赵伯韬勾搭始于黄金与白银的链条,这与吴荪甫试图摆脱买办资本控制的志向是背道而驰的。对于军阀混乱的情况,吴荪甫的态度是极为不满的,但从公债利益的角度考虑,却又盼望仗势不要停下来。对于搞公债投机,吴荪甫表现出来的是极力反对的态度,但是为了发展,他自己仍不免投入到了公债投机市场中。也就是说,吴荪甫虽有着精明能干、刚愎自用的个性,但其软弱性与妥协性使他挣脱不了买办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束缚,斩断不了这些联系。比如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很好地对吴荪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进行了描述:
卷入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彻底失败后,吴荪甫回到家中。啪嗒!吴逊甫掷听筒在桌子上退一步就倒在沙发上,直瞪眼,喘粗气,蓦地一声狞笑,跳起抢到书桌旁,拉开抽屉,抓出一枝手枪来,对着自己胸口,脸色黑紫,眼珠仿佛要爆出来似的,……可是手枪没有放射,吴荪甫长叹一声落在转轮椅子里,手枪掉在地下……
引文中吴荪甫面对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残局,他有着西楚霸王无脸面对江东父老的霸气,想要“以死谢罪”。但内心的孤独与恐惧一点点削弱了他的斗志,无奈之下,他终究还是妥协了,最终没能“英勇就义”。但这里我们也能看到他刚毅的本性。
三、个性丰满矛盾,刚毅性为主导
在《子夜》中,吴荪甫的性格不仅非常丰满,而且具有非常明确的主导特征。对吴荪甫进行研究的时候,其性格的丰满性与主导性都是不可以偏废的。
吴荪甫的性格具有多面性,比如说精明能干、刚愎自用却又具有同时代所有民族资本家的弱点——软弱性与妥协性,这就决定了其性格具有丰满性。吴荪甫性格内部的对立统一使其性格内在机制存在着多面性。而吴荪甫的多面性格也正是众多矛盾交织起来的。政治方面,吴荪甫紧紧依附着蒋介石的反动政府,在镇压工农运动的时候动用了反动军;同时,吴荪甫对蒋介石政权又表现出了十分的不满。事业方面,吴荪甫虽然将发展民族工业、维护民族利益作为自己的重任,但是又将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私利作为主要目标,使其陷入各种公与私的自相矛盾中。刚愎自用和惊悸软弱交织的丰满矛盾的心理状态在与买办资产阶级代表赵伯韬勾结美帝国主义的钩心斗角中可以随时看到。
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和增加金融资本,他迅速进入公债市场,加入赵伯韬等人秘密组织的公司。但后来发现赵伯韬就是他背后的敌人,于是便开始想法设法地对其进行打击,他决心跟赵伯韬对抗到底,在公债方面决定孤注一掷,破釜沉舟。表现出他的刚毅性,但当得知有美国的“有经验和金钱做后台老板”为赵伯韬撑腰时,立刻“脸色转白,他的眼睛却红得可怕”,内心惊悸惶恐。
但是,一个人物,无论其性格有多少方面、有多丰满,但其必定会在多样性中展现出统一,并占据主导地位。很多人都认为吴荪甫的性格主导特征表现为软弱,虽然吴荪甫在某种压力下是表现出软弱性与妥协性,但也是被逼无奈,好汉不吃眼前亏,刚毅凛然才是其“本色”,起着主导作用。吴荪甫有着为积累个人资产和振兴民族工业而奋力的雄心和抱负,有着刚毅的性格和勇于冒险的胆略。也努力地为此付诸行动。《子夜》中朱吟秋等中小资本家,他们不仅没有吴荪甫的勃勃雄心——致力于发展民族企业,而且也没有吴荪甫为这一壮志实现所应有的刚毅、执拗与百折不挠的品质。比如说,吴荪甫要想实现他发展民族工业的宏图大志,就要扫除买办资本家赵伯韬这一大障碍。当赵伯韬对吴荪甫进行重重经济封锁的时候,吴荪甫并没有退缩,而是用尽千万种方法打探到赵伯韬公债的秘密时,将“战势”进行了华丽扭转,转败为胜。在面对帝国主义的掠夺,同行很多企业都快维持不下去了,吴荪甫向唐云山说:“他们的企业到底是中国人的企业……所以为中国工业的前途大计,我们还是救济他们吧。”这里的“救济”表现了虽然有他的企图和野心,但也无不体现出吴荪甫的正义的一面,表现了刚毅凛然的爱国精神,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吞噬中国企业的雄心,这是其他民族资本家无法比拟的。
也就是说,虽然吴荪甫有着多方面的性格特征,但是刚毅凛然是其性格中最为核心的东西,也是吴荪甫性格的主导。有了这一主导作用,吴荪甫才能始终忠实于自己,达到“本真”的境界,做“本色”自我,也就使得《子夜》这一文本的可读性更强。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茅盾的笔下,吴荪甫是一个较为杰出的人物,相关学者认为这是茅盾对文学界作出的一个大贡献。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下,很多精明能干、刚愎自用、唯利是图的资本家表现出软弱性与刚毅性的双重性格,同时资本家的本质就是这些中国民族资本家所共有的命运,所共有的特征在吴荪甫身上形象地展现出来。
不可否认,吴荪甫的命运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被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軍阀混战的双重压迫下扼住了咽喉,他的雄心与才干很难得到施展,要想在压力和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需要能屈能伸,有软弱性与刚毅性的双重性格,而这种性格最终也未能改变他的悲剧命运,但他的梦想依然存在。语
参考文献
[1]罗历辛.《子夜》主人公吴荪甫的性格分析[J].金山(下),2011(4):53-55.
[2]景春友,孙宇辉,王磊.浅析《子夜》中吴荪甫形象的历史审美意义[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8(6):26-27.
[3] 茅盾.子夜[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8).
[4]崔莉.文学想象历史——重读《子夜》及“农村三部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6):41-43.
[5]汪注.三十年代上海与都市文本中的女性形象[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8):65-67.
[6]郑平.关于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形象的分析[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2(2):35-37.
《远大前程》 (Great Expectations) 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查尔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晚年创作的作品, 成书于1860年至1861年之间。主人公匹普 (Pirrip) , 一个平民社会的少年。物质生活清贫, 在灰暗基调的环境中成长。姐夫乔为人诚笃、宽厚, 匹普心中善良、同情心的“基因”萌发;姐姐的庸俗、势利使他沾染下层社会的陋习, 他对平民生活更加厌恶, 向往跻身上流社会。
作品采用许多富有创意的表现手法, 对比, 隐喻法等。最突出的是用“第一人称”方法回顾、追叙。这个方式表达, 真实、可信、有较强的感染力。[1]作品结构也颇有特色。沿着匹普命运的转变展开, 对“上流社会”的憧憬——意外获得财产——幻想破灭促成他觉醒——善良本性苏醒的道德归复。基本上是“正—反—合”的二元对立达到道德归复的轨迹。
二、匹普性格变化解析
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 是文学评论的重点话题。许多学者就《远大前程》及其主人公匹普做过丰富的阐释和解析。不同时代、类型和层次的受众的感受不相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笔者的一些看法在当前有表达的必要。从当代知识青年的“主观视觉镜头”对文学经典作品的观照与分析。
(1) 匹普童年的际遇与其性格形成
所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 具体到匹普这个孤儿, 他所受的责骂、嘲讽多于温暖关切。这使匹普对他的生存环境厌恶。匹普偶遇逃犯马格威契, 出于善良本性, 他从家窃取了肉饼、酒和锉刀。因家贫, 匹普受雇定期到沙堤斯庄园陪伴郝薇香 (Havisham) 小姐消磨时光。这是一个在感情上遭受欺骗、心里扭曲的老处女。把其养女艾斯黛拉 (Estella) 培养成冷漠、高傲的女性, 向社会报复。艾斯黛拉高傲、美丽而又冷漠。对匹普轻慢、冷淡。但她那高雅的举止、漂亮的容貌却令匹普倾倒。这段受雇经历, 加速了匹普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愿望。
(2) “飞来横福”与匹普性格变化
匹普憧憬的远大前程, 似乎“天随人愿”。贾格斯 (Jaggers) 律师为匹普带来了转机。一位神秘人物资助匹普到伦敦上学。匹普进入上流社会的愿望得以实现。但此时的他, 性格中负面因素滋长, 开始冷漠、势利。书中一个片段最突出这种变化。乔来伦敦看他, 竟遭匹普冷遇。乔面对匹普“上流社会”的生活环境, 显得拘谨局促。而匹普为他姐夫举止“不得体”而羞愧懊恼。生活上, 匹普挥霍无度, 以致债务缠身。物质层面, 他似乎使“远大前程”的梦幻得以实现, 但精神世界已发生畸变。
(3) 梦幻的破灭和匹普的道德归复
马格威契 (Magwitch) 归来。匹普得知资助人不是郝薇香小姐, 而是他曾帮助过的逃犯。一系列的巨变接踵而来, 马格威契被捕并被判处死刑, 财产充公。匹普变得一文不名, 负责累累, 又染疾在床, 遭到情侣埃斯黛拉的拒绝。接连的打击使匹普醒悟。 (他) “宁愿一生中天天在铁匠铺打铁, 也不愿意处在这种情况”[2]匹普一夜之间重新跌入社会下层, 但他却由遭受打击获得了良知苏醒。反映在两方面。其一, 他对使他生活发生戏剧性变化但最后带来灾难的马格威契予以谅解, 表现了他良知未冥灭, 宽厚、善良;其二, 匹普在朋友帮助下远走海外, 最终成为一个商业经营者。
作品情节跌宕, 描述手法新颖, 艺术氛围浓郁。匹普既不具备豪杰的激昂磊落, 也没有卑鄙龌龊。正因如此, 使这部文学名著不仅具有可读性, 更强化了其可信度和艺术感染力。匹普幼年的幼稚和沉湎于幻想正是人的欲望与现实生活冲突的结果。[3]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一个幸福的人绝不会幻想, 只有一个愿望未满足的人才会, 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 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 它与使人不能满足的现实有关联。”[4]匹普因侥幸挤入上流社会后产生的性格变化, 则是人性弱点的表现。在经历大起大落后, 良知苏醒, 能通过辛勤工作安居乐业则体现了人“良知良能”的内源动力。
三、从现实性解读匹普的心路历程
正如陈晓兰所言“狄更斯的‘文学伦敦’已经成为19世纪‘现实伦敦’的组成部分。”[5]狄更斯想象世界中的伦敦也影响了他同时代以及后几代人对伦敦的想象和认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狄更斯笔下伦敦的许多事物已经从地球上消失, 只是某些文字描述的意象仍存在于读者的理念中。然而, 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塑造的匹普, 至今读来仍有启迪、警策意义。19世纪的英伦三岛, 制度架构缺失、科技发展低下, 只有部分贵族、土地拥有者、有产者能够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占人口大多数的国民, 还要终生劳碌。那个时代像匹普那样为自己谋划“远大前程”者不在少数。然而, 除了少数天资聪颖且能把握机遇者能确有建树;大多数人面临着梦幻破灭。其中有些人还会如斯汤达笔下的于连或巴尔扎克笔下的拉兹蒂涅一样, 走向了自我毁灭的悲剧结局。匹普“迷途知返”能在晚年彻悟应属幸运者。
阅读古典名著宜从阅读中体味出更多的意蕴。目前我国社会利益分殊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化将长期存在。另一个不争得事实, 社会收入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 不同行业、职业从业者的社会声望也发生着变化。声望, 是众多的人对某人社会地位的主观看法……众人的综合评价即为被评价者的声望。[8]近年, 有关社会声望的调查较多。据徐欣欣博士近年的调查, 在69个职业中, 平均得分排名在前10位的职业中, 5种是政府官员。国有大中企业工人和国有小企业工人的声望得分分别排序为第59位和64位。[9]从这个排名折射出公众的心态, 有权有钱重新成为“成功人士”的显著标志。
一、梅布尔矛盾的双重性格特征
所谓的双重性格,主要是指人物性格的矛盾对立特征。伍尔夫在塑造梅布尔这一形象时竭力发掘人物精神世界中激烈的自我矛盾冲突,展示其性格的双重性。矛盾的双重性是梅布尔性格特征中最为典型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既爱慕虚荣又渴望诚实
梅布尔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她想方设法使自己成为本不属于她也不属于她丈夫的上流社会中的一员,当她接到达罗威夫人聚会的请柬时,她“碰了碰门厅桌子上那些信,说着:`真没意思',以示炫耀,端着架子走了出去。”接到达罗威夫人的请柬,她的内心中其实是无比喜悦,她又有机会可以出入上等名流社会人群中,但她却虚荣地表现出一种不以为然无关紧要的姿态。当她自己考虑应该穿什么衣服去参加聚会时,“她拿起一本从前她母亲的老时装样本,帝国时代的巴黎时装样本,她想,那个时候她们是多么漂亮,多么有气派,多么有女人味,比现在强多了,于是她决心就照那样来装扮自己,一心想要像她们那样,其实是想炫耀自己端庄古雅而又令人着迷。“虚荣的梅布尔参加聚会是想让别人夸她如何如何美丽,然而事与愿违。她虽爱慕虚荣,另一方面她又渴望诚实。既渴望她身边的人诚实也渴望她自己诚实。文章中曾两次出现“撒谎,撒谎,撒谎”。第一次是在罗伯特·海顿十分虚假又十分客气地回答问话之后,梅布尔感到十分厌恶,她自言自语道:“撒谎,撒谎,撒谎”。她认为“晚会不是使事物真实得多,就是使事物不真实得多;她霎时间看到了罗伯特的内心深处;她看透了一切,她看到了真相,这个是真的———这间客厅,这个自己,而别的都是假象。”由此可以看出她讨厌周围的人的虚假和虚荣。另一次是在故事结尾处,她想要离开聚会,在辞别时,她对达罗威夫人说:“我玩得非常愉快。我已经玩得很好了”。而后又自言自语道:“撒谎,撒谎,撒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梅布尔极其渴望诚实,不仅渴望自己诚实也渴望自己周边的人能够诚实。梅布尔就是这样一个既爱慕虚荣又渴望诚实的矛盾的结合体。
2.既自卑绝望又充满希望
家庭环境及童年经历经常为一个人的整个人生定下基调,规范其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在个体发展史上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个性气质及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梅布尔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她极其自卑。她从孩提时代就一直怀有的那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如此无情,如此残忍,简直难以打消。她觉得自己就像只肮脏衰朽吓人的老苍蝇。她是十口之家中的一员,钱总是不够花,总是节俭又节俭,削来削去,她母亲总是买大号罐头,家里楼梯外沿处的油毡总是破烂不堪,可怜的小家庭悲剧接二连三。她嫁给了在法院有份可靠差事、老干下手活的休伯特,住小房子,日子凑合,没有女仆,独自一人时吃点杂烩或只是黄油面包。由此可以看出她生活得极其拮据和窘迫。生活中的这种种种种令梅布尔感到十分自卑甚至是绝望。稍稍的不顺心不如意就会激起她的自卑感。然而她也曾有过梦想,她曾梦想着住在印度,嫁给某个像亨利劳伦斯爵士那样的英雄人物或某个帝国的建造者,在聚会的打击后,她梦想着到伦敦的某个书馆去,找到一本奇妙的、有益的、惊人的书或沿着河滨街走,偶尔走进一所会堂,一个矿工在讲述着井下的生活,于是她变成了一个新人,她会彻底地改变也会穿起制服,她也会被称做某某姐妹。虽然她自卑绝望,深受生活打击,但她仍有着一颗希望之心,希望自己能够完全变为一个全新的人,希望生活能够好起来,这充分体现出梅布尔既自卑绝望又充满希望的矛盾的双重性格特征。
3.既羡慕嫉妒又厌恶憎恨
梅布尔在自卑自己出身卑微的同时,无时无刻不羡慕着那些贵族们,她羡慕她们身着华丽高贵的时装,嫉妒她们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够像他们一样走动于名流上层社会。但看到她们如此虚伪如此矫揉造作,一种厌恶之情便油然而生。她把自己比作苍蝇的同时,也竭力把其他人看作苍蝇。“它们都努力抬起自己的身子,爬到什么东西外面来或爬进什么东西里面去,这些瘦弱、微不足道、忙忙碌碌的苍蝇”。而后又立刻意识到自己多么羡慕多么嫉妒她们。梅布尔又无法把她们、无法把别人看成是苍蝇,“她是一只苍蝇而别人都是蜻蜓、蝴蝶、美丽的昆虫,跳跃、扑打翻飞,唯独她拖拖沓沓地从盘子里爬出来”,由此可以看出梅布尔既羡慕嫉妒又厌恶憎恨的矛盾心情。伍尔夫也在小说中指出“嫉妒和怨恨———最可恶的两大罪恶是她的主要缺点。”
4.既懦弱多变又勇敢坚强
性格懦弱多变是梅布尔性格特征中最大的缺点。她那懦弱自卑胆怯的生性经常让她自己十分沮丧。她一直都是一个烦躁、软弱、不合格的母亲,反复无常的妻子,总是处在那么一种若明若暗的状态,无论什么都不是清清楚楚或是鲜鲜明明的,总是既像这个又像那个,就像她所有的兄弟姐妹一样,都是清一色没血性的可怜虫,无所事事。在穿了一件让她无地自容的衣服参加聚会时,她懦弱的性格表现得十分明显,只要出自别人之口的一句赞美之词,一句爱慕之词,就会让她觉得此刻一切都完全不同了,哪怕只说:“今天晚上你看起来真是迷人。”她的一生就可能因此而改变了。她也曾怨恨自己那软弱的摇摆不定的性格。她反躬自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不能总是把一件事情认识得很准,不能很有把握地认定米兰小姐对,查里斯错,并且坚持不变,不能对金丝雀、对怜惜、对友爱很有把握,以至于一进到挤满人的屋子里立刻就像是给鞭子抽得团团转似的?”这又得怪她那可恨的、摇摆不定的软弱性格,总是在紧要关头打退堂鼓。尽管是这样一个性格软弱多变的主人公,伍尔夫在故事结尾时也让她变得勇敢坚强起来,让她对未来、对生活充满希望,让她找到离开聚会的决心和勇气,勇敢坚强的渴望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过着一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生活。
5.既追求个性又迷失自我
人并不是生来就有这种软弱的性格的。梅布尔也是一样,她也想追求自我,追求个性。在她绞尽脑汁地想自己参加聚会穿什么衣服时,她想:“为什么我不能别出心裁?为什么不能我行我素,不管其他?”于是她从她母亲的一本帝国时代的巴黎时装样本中选择了自己的服装样式,决心照那样打扮自己,心想这样她既端庄古雅又与众不同。这足以证明她是多么的渴望追求个性。然而她的这一点点个性在聚会众人的惊异的眼光下,消失得无影无踪。她过分地看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缺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勇气,哪怕一句爱慕赞美之词都会改变她自己的一生,改变她的命运。她自己也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这种性格,抱怨自己这般年纪却还要看众人脸色行事,没有准则或信念,不能像别人一样畅所欲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梅布尔的这种既追求个性又迷失自我的矛盾双重性格。
二、从梅布尔矛盾的双重性格特征看人性
在《新装》中伍尔夫给我们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从梅布尔身上我们能看出其矛盾的双重性格特征:她既爱慕虚荣又渴望诚实,既自卑绝望又充满希望,既羡慕嫉妒又厌恶憎恨,既懦弱多变又勇敢坚强,既追求个性又迷失自我。其实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又何尝不是处在这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诚实,都知道诚实是美德,但又有几人能不爱慕虚荣。我们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卑的时候,与别人相比都会有这样的不足或那样的缺点,但每个人都会有美好的憧憬,时时刻刻地对未来对生活充满希望。每个人都会有其坚强的一面,也会有其脆弱的一面。在某一方面表现得极其勇敢坚强,在另一方面便会极其脆弱,不堪一击。贪婪、嫉妒、憎恨也是人性弱点最典型的代表特征。每个人都知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但又有几人能够真正做到不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真正做到两袖清风,超凡脱俗,出污泥而不染。从梅布尔身上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人性的弱点,她的矛盾的双重性格特征把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人性自身的弱点。
摘要:《新装》是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小说之一,小说刻划了女主人公梅布尔矛盾的双重性格特征:既爱慕虚荣又渴望诚实,既自卑绝望又充满希望,既羡慕嫉妒又厌恶憎恨,既懦弱多变又勇敢坚强,既追求个性又迷失自我。从她矛盾的双重性格特征中可以看出人的本性及弱点。
关键词:双重性格,女性形象,虚荣,自卑,人性
参考文献
[1]爱.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艾,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2]刘静.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文论[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8(3).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推荐阅读:
黄河的主人公开课11-16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10-19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教案06-07
做情绪的主人说课07-11
要做学习的主人作文12-05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07-10
关于学习的主人的作文:自主学习09-15
让幼儿真正成为音乐游戏的主人06-17
主人翁意识的重要性10-20
做情绪的主人读后感800字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