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2024-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精选8篇)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1

发布时间:2014-4-7信息来源:武乡县城建网

武乡县住建局局长 张王盛

实施城镇化战略,推进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现就推动我县城镇化建设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一、我县县情概况

1、地理环境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全县总面积1610平方公里。其中平川地占13%、丘陵占57%、山地占30%。全县辖9乡5镇1个农业开发区,374个行政村,942个自然村,丰州镇为县城所在地。全县总人口21万,其中农业人口18.5万。

2、自然资源

武乡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白云岩、石灰石、铝钒土、硅藻土、天然矿泉水等。其中煤炭储量28.6亿吨,现有煤矿13座,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全县白云岩矿探明储量约18亿吨,为全省四大金属镁示范园区之一。全县耕地总面积47万亩,人均2.24亩。主要作物有谷子、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等。全县有宜林面积36万亩,宜牧面积83万亩。

3、交通通讯

武乡境内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境内有太长高速、邢汾高速(在建)、208国道、太长线、沁涉线、权马线等六条干线,纵贯南北的太焦铁路和横跨东西的武左地方铁路在县城相交。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103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为70.21公里,其中:高速路19公里,二级公路122.1公里, 三级以下公路962公里,国道41.9公里,省道123.1公里,县道118.2公里, 乡道303.4公里,村道512.4公里,专用公路4公里。行政村通车率100%,92%的行政村通客运班车。铁路通车总里程110.3公里,其中:国铁18公里,地方铁路84.4公里,专用铁路7.9公里。通讯方面,全县95%的村开通程控电话,移动、联通网络基本覆盖全县,村通电话率达到98.6%,五大中心镇已全部开通了互联网。

4、社会经济

全县生产总值预计2010年底可实现36.3亿元,是“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12%,比“十五”期末增长205%;财政收入预计可完成10亿元,是“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00%,比“十五”期末增长28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年底可达到11773元,比“十五”期末增长169.4%,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302元,比“十五”期末增长42.6%。

二、我县城镇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武乡县城建于丰州镇,县城规划区面积为36平方公里,建成区总面积达4平方公里,目前初步形成了“田”字型中心区和“三纵三横”交通网络框架。四个中心镇建成区面积分别为:洪水镇1.02平方公里,蟠龙镇0.84平方公里,监漳镇0.3平方公里,故城镇0.31平方公里。全县共有人口21万,其中县城常住人口3.7万,城镇人口4.6万,城镇化率为21.97%。全县城镇基础设施现状为:

——城镇住房。全县城镇住房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4平方米。

——市政道路。县城道路总长17公里,道路面积32公顷,街道亮化率达98%。洪水镇镇区道路9公里;蟠龙镇镇区道路8公里;监漳镇镇区道路3公里;故城镇镇区道路8公里。

——供水排水。县城供水主管网32公里,日供水量5000吨,集中供水普及率86%;排水管网总长18000米,建有污水处理场1座,日处理污水8000立方米,回用水5000立方米,县城污水处理率达60%。洪水镇供水管网25公里;蟠龙镇供水管网20公里;监漳镇供水管网14公里;故城镇供水管网16.8公里。

——集中供热。县城现有集中供热热源厂2座,供热锅炉3台,换热站14个,配套管网15.5公里,覆盖面积107万平方米,县城供热普及率达80%。

——集中供气。县城现有集中供气站1座,配套管网50公里,年供气能力达474.5万立方米。

——环卫设施。县城现有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座,日处理垃圾120吨,县城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5%。

——园林绿化。县城建成区绿化面积172万平方米,绿地率39.7%,县城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8.7平方米。洪水镇镇区绿化面积3.5公顷;蟠龙镇镇区绿化面积2.8公顷;监漳镇镇区绿化面积0.93公顷;故城镇镇区绿化面积1.1公顷。

——社会事业。教育方面,全县现有中小学223所,其中小学199所,初中22所,二十轨制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县城建有二十轨制高中和职业高中各一所,初级中学2所(在建一

所)、小学5所;洪水、蟠龙、监漳、故城四个中心镇政府所在地均建有初级中学和寄宿制小学,基本可以满足辖区内适龄儿童入学需求。

——卫生方面。全县现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6个(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新农合管理中心),乡镇卫生院14所(其中五大镇为中心卫生院),卫生院分院6所,村卫生所377所,个体及社会办医13所。全县现有乡以上卫技人员574名,乡村医生410名,共有病床316张。

——广播电视。全县现有有线电视用户2万户,其中县城6000户,农村14000户,有线电视覆盖率和自然村电视覆盖率分别达80%和95%。同时,近年来文化、体育、科技等社会事业均得到长足发展。

我县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城市化率较低,仍处于低速发展阶段。目前武乡县的城镇化率仍在低位徘徊,城市进程还处于低速发展阶段。通过对比,2009年武乡县城市化率低于长治市同期水平19.07个百分点,与山西省同期水平相比低24.02个百分点,与我国东部相比,差距更大。

二是城市化严重落后于工业化,受地形等条件限制,县域范围内人口及乡镇企业等布局较为分散,导致城市化滞后工业化现象严重,2009年武乡县工业化率领先城市化率38.03个百分点,差距较大。

三是城市化质量较差。除县城外,其它4个中心镇职能不突出,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镇面貌普遍较差,城镇规模也较小。

四是城镇建设资金筹措难度大,融资渠道不畅,投资主体相对单一。

五是城镇规划及规划管理滞后。现有的县城规划不能很好的指导大县城发展,4大中心镇规划及规划管理滞后,规划管理队伍缺位。

六是住房供给与需求不尽平衡,对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流动人口缺乏有效的解决途径,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问题仍然突出。

三、加快城镇化的对策

今后我县城镇化进程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以县城和4个中心镇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配置、增强综合功能,以经济支撑壮大城镇规模,努力提高

城镇建设质量和城镇发展水平,构建武乡县又好又快的城镇发展体系。力争到2015年,县城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8万人。

(一)在科学规划中求质量。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是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决定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要立足长远,着眼未来,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设计,把县城和4个中心组规划设计好。要在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根据“一城两心、一带三区”的县城总体布局(“一城两心”即:依托老城与新区、两个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共同发展,老城片区公共中心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行政、商业、物流、文化等职能;新区组团公共中心将提供旅游服务、文化、办公、商务商贸等职能;“一带”即:以涅河生态廊道为轴,以带串点连接多个城市服务中心,建成武乡县城最具特色的公共生活休闲绿化带;“三区”即:充分利用涅河、马牧河、浊漳河北源生态廊道,将整个城区划分为相对独立但又具有便捷交通联系的老城区、新城区、龙湖区三大片区),抓好居住区、行政办公区、商业区、工业加工区、娱乐区等各功能小区的详规编制工作,对重要地段、重要节点、标志性建筑的规划设计方案要优中选优,突出特色,严格把关,切实解决千城一面、千街一面的问题。加紧4个中心镇总体规划调整修编,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处理好与周边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突出各自的特色,把各个城镇的特色充分挖掘出来,力争做到一镇一品的城镇特色经济。要根据各地资源秉赋、特色优势、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城镇风貌确立独特的建设风格,着力塑造各具特色的城镇形象。要坚持同步规划、配套建设的原则,搞好城镇供水、排水、供电、电信、有线电视等各类管网的综合布局,克服“重地上、轻地下”的思想,防止各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要严格规划管理,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审批一支笔”。加强规划管理、特别是加强村镇规划管理队伍建设,加大规划监察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建设。

(二)在经营城镇中筹资金。城镇化建设是相对无限度、高投入的系统工程,仅靠财政资金安排是难以全方位开展的。要树立“经营城镇”的新理念,把经营理念贯穿于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举社会之力办社会之事业,聚各方之财推进城镇化。一是坚持城镇资源资本化。土地资本是城镇最重要的资本和最具潜力的资本。政府要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统一组织开发、出让、拍卖,以地生财,以地建城。二是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政府、集体、个人一起上,内资外资一起投,构筑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要打造融资平台,把具有较好经济效益的城建项目包装好,采取项目打捆方式推向市场,争取银行支持,扩大银行贷款。要用足用好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示范和催化作用,采取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形式,引导吸收社会资金投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城镇建设项目中。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许其参与经营,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城镇设施建设。

(三)在加快建设中强功能。要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以项目建设为出发点推进城镇建设。突出抓好县城重点城建项目,加强城区道路、供电、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品位和综合服务功能。要加快县城新区的路网、学校、医疗、市场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新区房地产开发,拉大县城框架,扩展县城规模。要做好“山”和“水”的文章,注重城镇景观塑造、城镇亮化及园林建设,加快涅河生态发展带建设和龙湖休闲度假旅游开发建设,使城镇与四周自然山水相互融合,体现山城特色,孕育山水生态格局。要抓好县城污水处理厂、物流中心、星级宾馆、个体商业街区、特色产品专业市场等项目建设,形成具有武乡地方传统特色的商业中心区,增强县城服务功能。

(四)在创新体制中筑平台。进一步破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构筑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平台。一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完善城镇管理办法,推行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保证农村进城务工、经商人员与城镇居民在就业、教育、卫生、社保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农转非”,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加速农村人口城镇化。二是完善就业和创业培训机制。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健全劳务培训和输出网络,引导城乡富余人员有序输出,鼓励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拓宽城镇就业空间。三是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2

为了解庆阳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情况,2016年6月,以实地考察、群众座谈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庆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及一个试点县、两个试点镇做了调查研究。

一、庆阳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现状

(一)统筹编制城乡规划,不断完善城镇功能

庆阳市各试点县、镇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发展战略,已编制完成了试点城市、乡(镇)、村庄总体规划和城市、重点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规划全覆盖。形成了以总体规划为指导、控制性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保障体系。目前,正宁县已完成94个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多规合一”规划进入评审阶段;南梁镇编制完成了《南梁镇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华池县南梁镇历史文明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方案》《华池县红色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2011-2020)》和南梁红色小镇建设整体规划及三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规划;镇原县孟坝镇委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启动新型城镇化“多规合一”编制工作,实现城乡建设的“五统一”,对城镇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

(二)全力促进项目建设,切实提升城镇功能

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大力开展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统筹推进试点县、镇道路交通、供热供气、排污排洪、垃圾处理、停车场、便民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宁县自试点工作开始以来,共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3.31亿元,2015年新修通村水泥路197.25公里,全县10个乡镇已全部通客运班车,建成停靠站14个,建制镇道路通畅率达到100%,新增自来水入户村11个,解决了23 1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100%覆盖,开工建设周家110千伏变电站;华池县南梁镇已完成红色旅游小镇供水、排水,树木栽植、路灯安装、道路及桥梁、广播电视入户等工程;镇原县孟坝镇建成垃圾集中处理场3处,废旧地膜回收处理场、病死畜禽处理场各2处,划定临时停车场2处,车位200个,增置垃圾箱68个,实现了“三场三点三到位”,解决了农村“十乱”、街区“六乱”问题。

(三)完善政策资金配套,推进农村人口市民化

一是狠抓住房建设,按照“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要求,抢抓政策机遇,强化督促检查,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着力增房源、控房价、强保障,确保进城务工人员进的来,留得下,住得起,正宁县农村危旧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完成年度任务,孟坝镇紧扣“3341”项目工程,全方位谋划,快节奏推进,全镇今年实施重大项目13个,完成投资2.7亿元。南梁镇结合红色旅游资源,积极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农宅改造步伐,不断提升人居质量。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宁县加强社区综合服务场所和学校、医院、幼儿园、社区养老等服务设施建设,优化便民服务网络,目前已建成便民超市和平价菜店等生活服务设施94个,建成文化广场、乡村舞台95个,健全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三项医保制度,积极发展居家养老等多种形式的养老体系;孟坝镇新建幼儿园2所,刘城小学、王山小学增设学前班,完成醴坳、何范、峁合3所小学薄改和维修,给14个村卫生室均配备了健康一体机和专职医生,发放各类惠农资金2 200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5.1%,农村养老保险参加率达95.5%;南梁镇完成列宁小学科技楼建设,对7所村小学进行了维修改造,建成中心幼儿园1所、村级幼儿园2所,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完成镇中心卫生院和3个行政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达21.5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全镇农合参保率达98.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5%以上。四是加大资金保障,专项支持试点工作开展。2015年,全面贯彻落实《庆阳市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3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市财政安排1亿元以上资金用于市区和7个特色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以奖代补,确保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城建税费全额用于城市建设和维护。在试点开始后,正宁县也专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试点工作,确保了各项建设的顺利推进;镇原县孟坝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采用BT、PPP模式,优化项目投资结构,“兰洽会”签约项目3个,争取项目资金188万元,引资5.75亿元,完成投资2.8亿元;华池县南梁镇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河道治理及土地整理2个建设项目向金融机构融资贷款13 300万元。。

(四)坚持产城融合发展,强化城乡产业支撑

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协调推进”的思路,创新融资渠道,加快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招引企业入驻,以产业吸纳人口,让人口向产业园区和重点开发区集中。正宁县集中发展以周家工业集中区为主的产业集聚区,加快核桃峪矿井、电厂、罗川煤田、电解铝厂等项目建设进度,指导支持永和、湫头、三嘉、永正等乡镇重点发展苹果产业,榆林子、宫河、周家等乡镇重点发展烤烟、蔬菜、苗林、中药材等产业,西坡、五顷塬等乡镇重点发展草畜养殖,四郎河川区重点发展高原夏菜;孟坝镇建成太新、镇三公路沿线集中连片示范带、千亩集中连片示范点各2处,完成宽展湾、上秦万亩示范点建设,新办养殖厂6个,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1个;南梁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形成了以草畜、苗木及劳务输转为主导产业,以全膜玉米、小杂粮种植为区域优势产业,依托南梁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二、存在问题

庆阳市城镇化试点工作虽取得了较大进步,但还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一是城镇发展水平滞后。2015年庆阳市城镇化率为33.46%,远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城镇化滞后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城镇发展中还存在功能定位不准、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二是城镇建设资金短缺。庆阳市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市场运作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资金短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庆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三是农村投融资机制仍未建立。农村宅基地、农民承包地和林产仍未资本化,土地流转仍未迈出实质性步伐,各种合作社仍处在照猫画虎阶段,农村主导产业尚未形成,优势产业提质难、规模小,农民融资难,农民兼职就业、隐性失业、就业难等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市民转化难。四是农业人口城镇化分担机制还需进一步强化。特别是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空心村已成为农村生活、生产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能否集中养老、集中办学成为我们目前建设新型城镇化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更新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理念,是当代中国的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覆盖了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当然也要覆盖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坚持创新发展,优化规划布局

尽快完成新型城镇化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合理确定城镇发展定位、规模层次、空间布局和开发强度,促进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有效衔接。

一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庆阳原生态民俗文化游览胜地”和红色革命旅游、周祖农耕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历史古迹旅游、黄土生态旅游五大品牌,努力把庆阳建成甘肃重要的“旅游城市”。二是加快物流产业发展,立足区位优势,重点建设物流园区、物流枢纽、物流通道和县乡物流网络,形成干线贯通、支线顺畅、服务全市、辐射陕甘宁毗邻地区的物流产业新格局。三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以香包、刺绣、皮影、剪纸等优势文化产业为核心,着力提升特色文化产业的效益和知名度,全力打造民俗庆阳、红色南梁、周祖圣地、岐黄故里“四大文化”品牌。四是加快服务产业发展,为城镇下岗、未就业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

(二)坚持协调发展,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加快城镇路、热、气、排污、排洪、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旧城改造,以城镇建成区内城中村、住宅区、棚户区、商业区为重点,加快旧城巷道及供水、供热、排洪等地下管网提质改造,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加大工业集中区建设,推动区域市政基础设施向工业园区延伸,实现工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三)加快城镇公园及公共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试点小城镇必须建成1处中心花园或休闲广场,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全面落实节能、节地、节材、节水等各项环保措施,加大流域综合治理力度,扎实推进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和“天保”工程建设,着力创造“天蓝、地绿、水碧、山青”的宜居环境。

2016年4月22日,庆阳市成为14个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市之一。新型城镇化试点县、镇也可以借鉴这种雨洪管理概念,通过“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运用,以期改善生态环境。

(四)坚持共享发展,推动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

1.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转户制度体系,有序推进人口城镇化。在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完善落户政策,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

2. 深化用地制度改革。

合理调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和供应节奏,优先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用地需求。合理分配用地指标,保证城镇发展应有的空间。优化用地结构,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坚持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3. 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在试点城镇开展统筹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加快推进教育、医疗、保险、养老和社会服务中心等基本公共服务向社区、基层延伸。

4.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积极稳妥地做好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工作,进一步提升住房保障资源的使用效率。坚持不懈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扩大保障范围,将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摘要:笔者概括了庆阳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现状,总结了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新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3

1、注重规划引领,优化城乡发展布局与空间,推进荆州城镇化空间梯度发展

坚持用科学理念指导规划制订。要站在“五位一体”全面、协调、科学发展的全局高度来统筹。要从本地区各区域、各行业、各要素、各群体全面发展的全域广度来把握。要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全面角度来谋划。做到规划制定理念新、立意高、特色明。

坚持用科学原则引导规划制定。要立足实际,聚集优势。通过规划的统筹引导,使各区域、各产业、各要素、各群体、各资源有效整合,发挥最佳效应。要差异发展,体现特色。要市场导向,要素互动。要优化布局,拓展空间。比较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应该是实行三条路并举,即农村城镇化道路、区域城镇化道路、城市现代化道路。

坚持用科学方法制订规划。制订城乡一体发展规划,坚持从实际出发是基础、是前提,采用科学方法是途径、是关键。要高端设计,深入论证,科学评估,全民参与,层层把关。

坚持用科学的标准评价规划。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专项规划、区域规划,都要立意较高,设计新颖,优势聚集,特色鲜明,层次清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风格独特,要素互动,资源整合。

坚持用科学体制监督规划实施。科学的管理监督体制是督促规划落实的保证。根据乡镇规划人员素质和水平,建议将规划制订、修订、实施、监督权上调一级。同时,强化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及责任追究,严格依法依规制订、执行、修订、完善规划,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法律监督。

2、注重因地制宜,产镇融合,壮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与实力

科学定位,错位发展支柱产镇。要立足实际、科学定位。立足本地区位优势、资源禀赋、环境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实力及潜力等实际,适应发展需要,集聚优势,科学确定产镇发展目标、规模、特色、效益、功能,合理布局,适度发展。要集聚优势,打造特色。因地制宜,集聚本地资源、区位、人文、交通等优势,适应经济社会及生态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绿色环保、低碳循环、特色文化、观光休闲等产镇,树立以“多元、渐进、集约、和谐、可持续”为特征的城镇化理念,积极探索紧凑集约大城市区域化、重要节点集聚的农村城镇化模式。要上下联动,分层推进。

要始终坚持工业主导地位,优化城镇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园区建设,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新型城镇化。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服务业信息化升级,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工促农,带动产镇全面发展。以工带农,壮大产业规模。合资合作,合力打造特色产镇。

培植龙头,壮大产镇规模效益。制订产镇标准,创树产镇品牌。加强技术创新,打造精品名牌。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法人治理机构。

健全机制,发展壮大产镇集群。健全部门协力互动机制,合力推动产镇集群发展。健全区域协调共建机制,扩大产镇集群。建立部门、行业联系联动机制,壮大产镇集群。健全多元一体的监管机制,提升产镇综合效益和水平。

创新科技,提高产镇效益水平。健全科技服务公司,完善科技服务。创新经营体制,提供规范优质服务。健全落实扶持政策,优化科技综合服务。

3、注重城乡统筹,完善设施,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与平台

科学规划布局,健全“六网一体”网络体系。适应发展需要,健全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统筹规划协调,分责分级推进。强化目标责任,加强建设管理和维修。

创新投资体制,构建多元化投融资管理模式。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建立科学投融资体制。培植投融资主体,拓展投融资途径。创新融资模式,构筑多元一体融资平台。

健全科学监管机制,提高投融资效益。完善投融资责任机制,提高投融资效益。建立投资积累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完善投融资监管及风险评估机制,增强投融资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平等参与竞争机制,营造公平、公正投融资环境。建立健全融资担保、贴息机制,依法依规维护投融资主體合法权益。

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通过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连片发展,产生积聚效应。大力培育中心镇和特色镇,开展示范镇建设,推进“宜居村庄”建设。

4、注重生态建设,优化服务,增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活力与动力

区域城镇化发展必须遵循主体功能区的战略定位并与其有机匹配,做好在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的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工作。要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内容。适应城乡居民需求,健全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加强网络体系对接,实行信息资源共享。健全服务平台,完善服务内容。

加强政策标准衔接,分层分步推进。适应城乡居民需求,完善政策标准。加强标准衔接,缩小相互差异。规范申报办理程序,严格审批管理。健全动态管理机制,维护公平公正公共服务秩序。

加大政府投入,渐进实行均等化服务。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建立专项资金。加强扶困就弱,提高服务标准水平。严格资金监督,增强均等化服务实力。

强化服务监管,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服务队伍,强化服务责任。强化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能力。严格考评监督,提升服务质量。

5、注重体制创新,深化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与保障

改革行政体制,转变职能,健全精干、高效、科学的管理体制。精简机构,明确职责,健全科学的行政管理机制。强化基层,减少层次,健全高效的行政运行机制。更新观念,明确性质,健全社区自治组织和综合服务平台。强化责任,严格考评,健全依法监管机制。

改革户籍制度,分层分步,建立流动、有序农民市民化的配置机制。要因地制宜、分步推进。逐步落实待遇政策,保障其基本生活。采取多种途径,逐步落实进城农民住房。

改革土地制度,构建交易平台,健全公开、公平、规范、自愿的土地流转机制。依法开展农村产权确认,办理权属登记证。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农民承包土地经营权公平有序自愿流转。试点改革城乡建设用地,促进农村土地规模、集约经营。同时,还要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与社会福利体系、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制等改革。

6、注重以人为本,加强领导,营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城乡一体化发展,领导是关键。要健全科学领导机制,构建社会化工作格局。建立专项资金,提供工作保障。建立专家顾问团队,加强咨询指导、监督检查。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发展。主要打造一批示范平台,现场观摩引领。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4

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我市城乡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一个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基础是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先导,带动城镇建设,以工业经济发展反哺农业现代化发展。经过认真调研,分析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仅供参考。

一、我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1、区域情况:濮阳市辖五县一区及濮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下辖16个建制镇、59个乡,10个办事处,共有2989个村民委员会,56个社区居委会(不含油田)共计222个乡镇。2008年,全市人口363.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56万人,占总人口的17.76%,农业人口298.79万人,占总人口的82.24%,全市常住人口349.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8.19万人,乡村人口231.68万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1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065元。全市总面积41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64.3%,人均1.36亩。

2、城镇化现状:根据调研情况看,现已形成综合性城镇、油田工矿型城镇和农产品加工型城镇三种类型。一是综合性城镇:市区已经成为河南省重要的化工工业基地,主要由中原大化、中原乙烯、三强电力、龙丰纸业等重点工业企业,也是全市的流通中心,商贸流通中心;濮阳、南乐、清丰、范县、台前五县城已成为各自县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二是油田矿区型城镇:这类城镇是以中原油田矿区所在地为区域,主要有文留镇、柳屯镇、濮城镇、马庄桥镇和瓦屋头镇等。矿区建设带动了一批化工产业、玻璃电光源、机械加工的发展和人口的集聚,已经成为濮阳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活跃的城镇。三是农产品加工型城镇:这些城镇主要分布在农业地区,产业类型不突出,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小,主要以当地农产品深加为主,如八公桥镇、徐镇、韩张镇等。沿106国道沿线分布着市区、南乐、清丰、濮阳老城等主要城镇,濮范高速沿线分布着市区、范县、台前县等主要城镇,形成了“十”字型城镇发展轴线。城镇发展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市区和油田开采地区,如文留、柳屯、濮城和马庄桥等矿区镇。

(二)城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近年来,濮阳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为目标,创新体制,发挥职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城镇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有较明显的提高。

1、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体系框架基本形成。2008年底,我市的城镇化水平达到33.8%,初步形成市区---范县---台前县由西向东的城镇发展带及濮阳县---市区---清丰---南乐由南向北沿106国道的经济发展带,“十”字型城镇结构体系基本形成。随着我市辖区各产业集聚区的大规模建设,城镇职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过去以农业型为主要职能的城镇体系逐渐转变为农业型和工业型并重的城镇职能体系。目前,已经形成濮城、柳屯、文留、马庄桥等几个油田矿区城镇。现濮城的城镇化率已达到了46%,远远高于县域城镇化水平。

2、城镇化扩大了城乡的有效需求,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深入实施“以工兴市”战略,围绕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着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工业发展后劲逐步增强,部分支柱产业引领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开始显现。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和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的速度明显加快,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加大,以城镇为依托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拉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全市经济发展。

3、城镇经济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逐步增强。城镇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功能设施的不断完善,极大地吸引了周边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劳动力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城市和重点城镇的集聚,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4、城镇化建设促进了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我市紧紧抓住“构建中原经济区、促进中原崛起”和国家扶持政策的良好机遇,不断加大城市和城镇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效解决了一些城镇普遍存在的供水、交通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陆续建成了一批能够体现城市特色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使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制约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有了明显的缓解。

5、“工业强市”战略成效显著。2006年至今年6月底,重点工业项目共完成总投资393.14亿元。相继建成了中原大化50万吨/年甲醇、龙丰纸业10.5万吨/年杨木化机浆、25万吨/年轻量涂布纸、国电2×200MW发电机组、龙宇化工20万吨/年甲醇、武汉力诺40万台/年太阳能热水器、林氏化工5万吨/年聚异戊二烯乳液等一批重大项目。重点工业项目在壮大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增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在促进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建制镇工业迅速发展。近年来,油区内的乡镇立足濮阳石油、天然气、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和原有的产业基础,紧紧抓住全国产业转移的机遇,主动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地的交流与合作,制定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营造优良环境,新设计规划的8个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一次性通过省级审批。截止目前,入园企业的数量达160个。其中,建成投产项目51个,在建项目38个,新开工项目71个,累计完成项目投资16.5亿元。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强力推进,已成为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工业经济快速发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我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偏低。我市经济是典型的以能源开发为支撑的工业经济,工业投资布局相对高度集中,强劲的能源经济发展势头与相对滞后的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形成明显的反差,城乡经济结构“一头轻、一头重”,发展严重失衡。2008年底,濮阳市城镇化水平为3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8.1个百分点45.7%,比全省城镇化平均水平也要低出近2.2个百分点(36%)。城镇建设规模偏小,发展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市区和油田开采地区,如文留、柳屯、濮城和马庄桥等矿区镇,农产品加工型城镇则发展水平比较低,工产经济基础薄弱,城镇面貌仍保持在农村形态。另外,滩区面积大,人口众多,有37.5万群众,约占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且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严重制约了城镇化进程。

(二)思想观念保守,缺乏发展和创新意识。我市仍属欠发达地区,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方面不如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在资源、劳动力优势方面不如西部地区;随着中原油田原油和天然气资源萎缩,开采量逐年递减,接替产业跟进较慢;在招商引资方面,受环保容量的制约,在项目审批、企业经营、业主待遇等方面没有创新,没有出台具有濮阳特色的突破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商引资的效果,影响了大项目在濮阳落户;在与央企或其它大型知名企业实施战略联合重组工作才刚刚起步,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扩大成果。

(三)发展方式粗放,高新技术企业较少。在我市工业企业中,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整体素质偏低,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生存能力和成长性不高的问题。如,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特种玻璃和电光源产业中,有60%的企业产品只做到拉管,有30%的灯饰企业也只做到半成品,仅有10%的企业将产品链条拉长到产成品,如太阳能热水器、汽车灯、摩托车灯等;在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生产面粉企业居多,生产挂面、面点等精细终端产品的企业就很少。另外较为典型的我市4家食用油脂加工企业,无一不为山东“鲁花”、“金龙鱼”提供大量的散装油脂。以上足以说明,我市工业仍处于低层次阶段,科技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品牌意识,造成工业企业承接国家优惠政策能力低,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扶持资金少。

(四)大型工业项目少,发展后劲不足。一是大型项目少,后续项目储备不足。由于缺乏有效的推进机制、奖惩机制,近年来,全市工业新项目建设总量一直处于徘徊回落状态。每年新上重点工业项目从2006年的148个,下降到2009年的84个。其中,项目投资超亿元的17个,超5亿元的仅2个,明显缺少大个头工业项目;二是企业规模扩张慢,成长艰难乏力。全市地方工业中,除濮耐公司、宏业化工、恒润化工、蔚林化工、颖泰化工、鹏程化工等少数企业发展较快外,不少企业缺乏长远发展规划,不注重技术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或长期投入不足,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全市工业经济和城镇一体化建设的发展。

(五)支柱产业薄弱,工业化水平不高。产业支撑是城镇发展壮大的前提。濮阳市的工业结构多以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特种玻璃及电光源、林纸林板、冶金建材等为主,目前我市八大产业集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次形成的八大主产业仍存在着融资难、发展难、提升难,化解风险的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等诸多因素,对城镇化建设支撑力度还不够强劲。尤其是石油化工、特种玻璃及电光源等对天然气资源依赖性较强的工业,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八公桥、徐镇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型城镇,虽有几家粮油加工企业,但企业数目少,规模不大,形不成产业聚集和产业链条,对城镇经济拉动效益不明显。产业优势、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六)发展环境不宽松,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主要表现:一是承诺的优惠政策兑现不到位,甚至有意设卡;二是环境容量不足,从长远看土地储备不足;三是服务意识不强,办事程序繁杂,工作效率低下;四是本位主义严重,部门利益当先。没有真正形成全社会关心工业、支持工业的氛围,没有形成发展上的合力;五是“四乱”和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企业怨声载道,苦不堪言,甚至想另谋出路。

(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发展滞后。各县区财力对小城镇投入极其有限,小城镇建设基本走的是自主发展的路子。城镇规模小,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导致城镇功能脆弱,承载力、吸引力不强,服务功能不全,商业、金融业等形不成规模,难以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等引向城镇集中,社会资源共享程度低,不能形成集聚和辐射效应。如八公桥镇、徐镇、韩张镇等农业镇,道路狭窄,路况差,缺乏排水、通信、绿化等市政设施。造成乡镇级教育、居住、医疗等社会各项事业相对滞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要求。

三、我市城镇化进程制约因素

(一)思想制约。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政府和部门对城镇化和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没有正确把握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创新意识欠缺,发展紧迫感不强,有的乡镇在经营城镇拓宽融资渠道方面,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引导农民进城镇创业的方法、措施不多,力度不大。小城镇建设仍然存在用钱靠财政、建设靠政府的思想意识。

(二)政策制约。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到实处,支持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严重滞后。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使城镇建设缺乏空间,招商引资,发展工业项目,因土地问题常常被搁浅。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户籍制度等尚未完善。

(三)机制制约。在全国1887个重点镇中,濮阳市有6个,在全省的重点镇中,濮阳市有10个,但扶持发展重点镇、示范镇的政策倾斜没有到位,没有形成对重点镇、示范镇发展相应的政策措施,城镇发展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和形成。

(四)产业制约。近几年来,依托中原油田矿区型城镇建设的八大产业集聚区得到了长足发展,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区,产业集群已具雏形,但对天然气资源依赖性较强,如玻璃及电光源产业是高耗能、科技含量较低的行业,大都也是招商引资企业,对本土经济贡献不大。其他农副产品深加工型城镇企业数目偏少,创名优产品意识差,市场竞争力弱。

(五)规划制约。由于历史遗留因素,规划滞后,无法满足城镇建设的需要。在16个建制镇中,除几个油田矿区型城镇经济实力相对较强一些,基本完成了总体规划,编制了区域规划外,其他城镇现有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前瞻性和连续性。规划的滞后导致建设的无序进行,大多城镇扩张无序,镇区功能繁杂,个别城镇的部分街道还没有配套相应的排水、排污、路灯等设施,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

四、几点建议及思考

(一)突出特色,壮大城镇经济实力。一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以优惠条件引导推动产业关联度高的工业企业有序地向产业集聚转移,形成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簇群化发展的新型工业格局;二是培育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根据各城镇的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和发展区域经济品牌。如濮阳县、清丰县和南乐县的部分城镇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加工业,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在镇区集中布局。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支柱”,形成覆盖本地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形成沿濮清南分布的涉农产业带;范县、台前要依据现有的玻璃制造、石油化工、羽绒加工产业,引导企业集中连片发展,规模化经营,形成濮台产业带;三是充分发挥现有优势,集中力量培育壮大石油化工、煤化工、食品工业、玻璃电光源、林纸林板等支柱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高端产品、最终消费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

(二)立足产业发展,夯实城镇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是城镇发展的前提,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支撑,推进城镇化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推进城镇化,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提高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立足于城镇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吸引和推动能源化工企业在产业集聚区内形成集群发展,并通过周边城镇的相关服务职能,促进产业集聚区与城镇的同步发展。对于市区周边城镇而言,应当把加快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作为城镇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积极完善服务功能,提高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构建有利于城镇发展与管理的体制机制,以加快城镇化进程。

(三)发展农村公用事业,统筹城乡发展。一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学习李连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带动濮阳市新农村建设,以126个市级小康村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新型农村;二是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培育新型农民。要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在抓好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办好高中,抓好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三是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坚持用工业理念、市场观念发展农业,大力培育和壮大一批特色产业,打造一批有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城镇经济的发展。四是在沿黄地区实行移民建镇政策。在沿黄三县堤外分别设置重点镇,使黄河滩区35.8万人有序向城镇转移,实现移民建镇目标。

(四)推进一批示范新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搞好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全面深化各项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一体化的土地流转制度、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工业化建设步伐,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公用事业,形成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要把城镇周边新农村建设列入城乡一体化规划范围,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制订灵活政策,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城镇项目开发房地产。通过房地产开发,提升城镇品位和规模扩容,带动城镇周边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新农村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着重解决村居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村居排水沟和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重点挖掘村居建设特色,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达到“一村一品”的格局。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四化”(美化、绿化、硬化、亮化)作为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以较低的居住成本和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为让农民尽可能分享多的经济发展成果,建议在小城镇开发规划建设的同时,要规划建设若干舒适、廉价的大型居住区,完善生活、教育、文化、休闲等设施,要出台一系列配套优惠措施,让普通农民能买得起房,安得起家,尽可能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镇住下来,城镇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镇工业发展。

要全面推进城镇工业结构优化升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高端产品、最终消费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充分发挥现有优势,集中力量培育壮石油化工、煤化工业、林纸林板、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展城镇就业渠道。

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篇5

政协平舆县委员会

(一)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一是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规划不科学、管理不到位,违章违规建设较多等突出问题,政府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文件,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做出严格规定,对相关职能部门明确权利和责任,杜绝建设的随意性,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管理的规范性。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加快城镇扩容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打破城乡二元户籍管理模式,降低户口准入门槛。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城镇户籍限制。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就可以入籍落户。广泛吸纳外来人口和本地农民来城镇投资创业,让他们在子女入学、参军、就医、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合法权益维护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使他们“住得下、留得住、富得起”,为城镇发展聚集财气、增添人气。

(二)坚持科学规划,严格规范管理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准确定位、规范管理。一是城镇总体规划要高起点。要站在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构建总体框架,提高县城人口总量和综合承载能力。二是建设规划要高标准。在商业布局、建筑群体、生态景观、灯光夜景,道路交通等立体规划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将悠久的 1

县域文化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做到美化、亮化、宣传于一体。三是城镇管理要高效能。要严格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的模式审批管理,切实增强规划的执行力,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对城区内违章违规建筑,要加大查处力度,能拆除的坚决拆除,无法拆除的从重处罚,“叫停”自然建房,制止违规建房。对职能部门权责不清、配合不力等现象责令整改。对城镇执法难、管理难问题,要充分发挥城市综合执法部门的作用,变集中整治为规划管理执法工作的常态化,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三)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城镇化水平

城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因此,要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的理念,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目前,我们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是依托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带动城镇化。要逐步调整工业结构,注重发展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低能耗产业,为农村人口进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二是依托城区扩容建设。加大政策引导力度,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开发建设一些与现代文化相匹配的多功能住宅小区,彰显地方特色,增强城市吸引力。三是降低土地价格,吸引具备条件的农民进城购房,增加城镇人口,提高城镇化率水平。

(四)注重发展质量,提升城市品位

创新发展思路,多方筹措资金,加快项目建设,优化发展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一是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城西修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按照会议的安排,下面我就我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贯彻落实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大会精神情况

9月2日,“全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大会”就昭通新型城镇化发展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会后,我县及时召开了专题会议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进行了落实,拟定了实施意见,明确了目标并进行了任务分解。

二、新思路、新举措、新点子

(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坚持推动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相互协调。

1、着力做好“以工促城”文章。坚持主攻工业发展战略,不断扩大工业园区面积、完善工业园区功能、提升工业园区品位,集聚发展煤化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规划建设新拓展工业园区2平方公里,2014年实现新拓展园区框架4平方公里,新建成园区1平方公里。在园区规划建设商贸服务区,启动实施城市管道天然气工程进园区项目,完善园区功能配套,为园区企业及从业人员提供便 1 捷优质的商务服务。力争用3-5年时间把彝良工业园区建成在全市、全省有重影响的工业发展样板区,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高新产业的集聚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成为彝良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率先发展的强势板块。

2、着力做好“以农促城”文章。高标准抓好现代天麻科技产业园建设。加快天麻等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使更多的农民“洗脚上岸”,加入到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经营等领域,从而使更多的农民“非农化”、“市民化”,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

(二)建立健全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

1、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镇人口集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任务。(1)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改革“二元制”人口管理模式,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逐步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凡在角奎街道办和建制镇有合法职业、固定住所(含租住房)的居民及其共同生活的直系亲属,经审核批准可登记为城镇户口。(2)大力推进“村改居”、“农转非”工程。明后两年,大力推进村委会改居委会、农民转居民工作。这部分居民和全家迁入城镇落户的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允许保留,并鼓励依法有偿进行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因城市建设承包地被征用、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的,县政府负责提供就业援助、技能培训和最低生活保障。各地在办理户口迁移工作中,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工本费外,不得收取城镇建设增容费和变相收取各种费用。

2、坚持以人为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化过程中把保障农民权益放首位。积极开展就业和创业培训,完善面向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服务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扩大城镇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规划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普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3、加快住房建设步伐,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按需求量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2014年全县新建廉租住房3000套。对农村进城人口和已经转换为城镇身份的人口享受居民同等住房政策待遇。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住房租金补贴,扩大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范围,逐步放宽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条件,对符合低收入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实行应保尽保。加大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力度,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平稳推进房地产市场发展,积极鼓励普通商品住房建设,2014年全县新建普通商品住房6万平方米。

4、加大小城镇建设扶持力度。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机制,强力推进和积极扶持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作,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积极抓好示范镇建设,实行重点扶持:一是与小城镇建设管理密切相关职能部门管理责权向示范镇下放,可成立二级单位由镇和县职能部门双重管理;二是建设发展用地指标上重点倾斜,每年不少于15%用地指标用于以上小城镇发展建设;三是多方筹集资金,推进小城镇建设,在有条件的乡镇设立县城投公司分公司,统一实施项目建设融资工作。

三、取得的成效、主做法和特点、亮点

(一)明确思路,把握重点,着力构筑具有彝良特色的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发展新格局。

1、把拉开城市骨架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提升城区综合承载力。坚持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的原则,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县城建设上,按照优先发展新区、统筹推进旧城改造的思路,高起点 规划、高标准推进建设,既避免遍地开花、一轰而上,又防止畏首畏尾、裹足不前,做到成熟一片、动工一片、建成一片。当前,加快施工进度,年内建成洛泽河大道、渔湖大道,拉开城市骨架,拓宽城市容量;有条不紊地推动渔湖、堰坝塘、游乐场等新区开发和东西正街、中河坝等片区旧城改造,塑造城市新形象;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在确保被拆迁群众住有所居的前提下,分步骤、分阶段推进花生地、高涧槽等片区建设,有计划推进林业局、曹家沟等片区开发,力争县城人居环境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变样,将县城打造成“人气旺盛、活力强劲、宜居宜业”的山水新城。集镇和村庄建设上,按照人口聚集、能聚尽聚、环境改善、生产发展的原则和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聚商、以商活镇的求,量力而行,积极而为,推广荞山和树林模式,建新推旧,分片区、分步骤推进特色集镇和美丽村庄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三年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有机结合,整合发改、财政、住建、国土、扶贫、农业、水务等部门的资金和项目,对特色集镇和美丽村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申报并组织实施,确保项目建设程序规范,取得实效。按照“一年一片区、逐年覆盖”的思路,2014年着重抓好龙街、奎香、树林片区建设和高寒、偏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各部门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目标,开展项目申报前期工作,为明年项目建设奠定基础。着力提高城市品位。同时,注重规划的连续性和严 肃性,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决不能因为个人喜好影响规划的实施。

2、破解关键难题。一是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关于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的法律法规,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使被征地拆迁群众从思想上、行动上支持城镇建设,从根本上破解征地拆迁的难题。同时,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和被拆迁户养老、失业、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体系,做好就业、再就业各项工作,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后续生活来源。二是用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城镇上山、建设山地城镇和彝良成功申报全省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县的历史机遇,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集约用地新模式,统筹好各项土地指标,多渠道解决城镇建设的土地供求矛盾。三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将争取上级投资与市场化融资结合起来,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镇各类有形和无形资产,充分吸引企业资本、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建设,加快城镇资本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进程,着力破解资金筹措难题。

3、做好配套工作。县城和集镇建设上,注重绿地、公厕、照明、停车场、垃圾回收点等公共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建设汽配、汽修、建材、农贸市场等专业市场,加快县城二级客运站、污水处理厂和第二自来水厂等一批市政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城镇配套功能。大力加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群众娱乐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社会服务资源均衡分 布。抓好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等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充分发挥城镇吸纳就业、拉动消费和人口聚集功能。

4、注重城市管理。坚持建管并重原则,加大城镇日常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大力开展集中整治,重点治理占街为市、占道经营、店铺外溢、乱堆乱放乱倒垃圾、乱排污水、噪音扰民、乱搭乱建、乱停车辆、乱贴广告等不良现象,切实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同时,还注重宣传教育,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养成崇尚文明、讲究卫生、遵守公德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县城管大队进一步理顺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针对性采取措施,切实加大管控力度,各乡镇加强对国土所、住建所的领导,严格集镇管理的相关求,健全和完善集镇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5、构筑配套产业。立足彝良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二、三产业为突破口,促进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构建城镇产业体系,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大力推进矿产资源、水电资源、生物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等产业的开发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城镇经济发展优势,做强城镇经济实力。不断改善城镇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素科学合理配置,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相得益彰。

6、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中心村建设力度。认真抓好新农村建设点,以生态建设为目标,以“五改”、“三建”和村容整洁为抓手,切实加大中心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把文明新村的创建与文明之家、文明村社的建设紧密结合,把中心村打造成“村庄里的都市”,建成道路硬化、环境优化、民居美化、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管理有序的生态和谐文明村。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产业,高标准抓好“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实现每个乡镇拥有1-2个新村建设精品村的目标。继续推进农村公路畅通工程,逐步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配套,社区环境优美宜人,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强化保障,为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优化项目推进机制。成立彝良县推进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领导任组长,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组织部、发改、财政、公安、规划、国土、建设、、城管、城投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切实加强对全县城镇建设发展的组织领导,高位推动和协调解决城镇建设重大问题。建立推进城镇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的月度通报制度、现场办公制度和实地督查制度。

2、完善投融资机制,全力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坚持建设资金与融资方式同步考虑,土地实物储备与规划储备同步考虑,动员一切力量,整合一切资源,加大建设投入。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采用BT、BOT等投资建设方式,充分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加强融资平台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城投公司、土地储备中心、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为操作平台的新型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不断做强做大融资平台,整合城建资产,将政府掌控的道路、公园、自来水等公益资产、土地资产、廉租房、安置房、县政府直管公房等城建资产,通过划转、有偿收购等多种方式注入县城投公司。加强资金管理,完善调度机制,确保城建资金链的正常有序运转。在县推进新型城镇化领导小组的统一调度下,县财政专门抽调人员组建“城建资金管理调度办公室”,对资金来源运用实行统一调度。各类融资平台根据融资计划,负责融资任务的完成;各项目建设单位负责抓好工程质量、工期进度、安全生产,确保在规定时点完工。各项到期贷款本息由调度办按期拨付,确保政府诚信。

3、实行属地管理,创新征地拆迁管理机制。征地拆迁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县政府投资项目由县本级负责资金筹措和征拆政策把关,征地拆迁工作由县政府负责,乡镇、村(居)委会执行。每年一季度县本级所有城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征地拆迁任务分解到各乡镇或指挥部,提出工作目标和进 度求,实行乡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负责,并抽调责任心强、业务精通、作风正派、工作扎实的干部参与征地拆迁工作。积极稳妥实施征地拆迁安置,规范征地拆迁行为。严格执行征地拆迁安置补偿政策,坚决拆除违章建筑,为加快城镇建设扫除障碍,及时提供用地等保障。

4、注重选贤任能,强化人才支持。大力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引导各级干部学习钻研新型城镇化理论,掌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规律,树立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理念,熟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相关知识和规则。引进城镇工作人才,特别加大对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引导力度,选拔一批熟悉城市工作、综合素质高的干部充实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和乡级政府领导班子。对善于抓项目、引项目,在推进项目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干部大胆提拔重用。

5、加强宣传,大力营造城镇建设良好氛围。按照“树立大城建意识、营造大城建氛围、形成大城建格局”的求,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主题,紧扣拓展城区框架这一中心,县有线电视台加大内宣和外宣力度,开设专题、专栏,及时报道项目建设推进情况。同时,着力宣传红色文化、生态建设,为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品牌做好舆论推动作用,切实提高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营造“人人关心彝良,人人建设彝良”的良好氛围。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政策保障

建设用地紧张。城镇化建设中,工业用地、城镇用地和耕地保护矛盾突出,建设用地指标有限。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由于县级财政困难,安排用于城镇建设经费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城市建设发展的“瓶颈”。

(二)征地拆迁

县城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受征地拆迁、手续办理、资金短缺等诸多因素制约,推进缓慢。

(三)失地农民

在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下,对农民而言,土地具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双重性质。对于有些农民来说,土地基本上是他们收入的唯一来源。土地被征用后,虽然农民会得到相应的补偿金,但是大量实证调查显示,当前纯粹的低标准经济补偿,无法长久保证农民维持失地以前稳定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失地农民在很长时间以后仍会处于贫困状态。被征地农民就业困难,是安置失地农民工作的一大难点。

(四)“两违”整治

1、执法工作缺乏有机配合

按照部门职能分工,国土、建设、城管等部门对“两违”建筑都具有执法权,且执法权存在交叉现象,而在执法过程中,由于各部门执法理念不一致,执法工作缺乏有机配合,各干各的事,工作中相互扯皮、以罚代管、“有利争着管,无利不去管”的现象时有发生,结果导致执法工作存有盲区,出 现“真空”状态。

2、农民建房监管难度大

近年来,县城内农民建房越来越多。一些农民在建房过程中未报建,少报多建(超层、超面积、超红线、违反城市风貌设计求等)现象屡见不鲜,而建设部门无法对其实施有效监管,造成两违建设行为频频发生。

3、建设部门无强制执行权

由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两违”建设行为无强制执行权,对 “两违”建筑无权采取强制措施,必须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而法院的强制执行过程需较长的时间,“两违”建筑趁机加速工程建设,最终导致问题不断恶化。

(五)体制机制

在城镇人口管理体制中,仍旧实行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城镇化发展的新求。

彝良城镇建设起步晚、底子薄,县城四山环抱,发展空间小,土地供应不足。长期以来,城镇发展定位不明确,规划面积不足,规划时限短,特色不明显,县城“一城拥三河,山水总相宜”的独特景致没有充分显现。规划随意性大,缺乏延续性,规划的引领指导作用未真正发挥。经营城市局限于出让城市土地资源使用权、经营权,筹集城镇建设资金方法简单、渠道单一。宣传不到位,市民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意识淡薄。旅游、娱乐、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配套设施落后,发育不健全、档次低。

(五)人才队伍建设及其他方面

城乡建设工作本来就线长面广,随着我县建设项目的逐 年增多,较过去而言,建设行政执法任务更加繁重,但建设行政执法队伍的力量却没有增加,执法人员的配备明显不足。因此,执法力量的薄弱与繁重的执法任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执法工作不可避免地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

五、意见和建议

(一)制定优惠政策,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一是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规划不科学、管理不到位,违章违规建设较多等突出问题,政府部门研究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文件,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做出严格规定,对相关职能部门明确权利和责任,杜绝建设的随意性,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管理的规范性。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加快城镇扩容和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打破城乡二元户籍管理模式,降低户口准入门槛。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任务,放宽城镇户籍限制。只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收入,就可以入籍落户。广泛吸纳外来人口和本地农民来城镇投资创业,让他们在子女入学、参军、就医、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合法权益维护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使他们“住得下、留得住、富得起”,为城镇发展聚集财气、增添人气。

(二)坚持科学规划,严格规范管理

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准确定位、规范管理。一是城镇总体规划高起点。站在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构建总体框架,提高县城人口总量和综合承载能 13 力。二是建设规划高标准。在商业布局、建筑群体、生态景观、灯光夜景,道路交通等立体规划工作中,充分考虑将悠久的县域文化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城市建设中,做到美化、亮化、宣传于一体。三是城镇管理高效能。严格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的模式审批管理,切实增强规划的执行力,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对城区内违章违规建筑,加大查处力度,能拆除的坚决拆除,无法拆除的从重处罚,“叫停”自然建房,制止违规建房。对职能部门权责不清、配合不力等现象责令整改。对城镇执法难、管理难问题,充分发挥城市综合执法部门的作用,变集中整治为规划管理执法工作的常态化,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三)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城镇化水平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7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对社会各要素进行重新配置组合的必然形式。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乡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其新体现在一是规划在先, 二是开放, 三是集约。本文认为, 新型城镇化, 是指坚持以人为本, 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 以统筹兼顾为原则, 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业城镇化, 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 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城镇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 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为中心, 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 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 是农村农民不断减少,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从短期内的静止状态看, 城乡关系是一种统筹关系;从长远发展趋势看, 城乡关系是一种消长的关系。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就是要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 也就是说要由原来的“重城轻乡”、“城乡分治”转变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从改革的角度讲, 就是由原来的单项突破改变为全力推进户籍、保障、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总之,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 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1、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是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开发的着力点。

城镇化促进工业化, 影响着工业结构调整;城镇化积聚产业, 特别是服务业, 影响着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带动区域发展, 影响着区域结构优化;城镇化决定城乡一体化进程, 影响着城乡结构完善。同时, 城镇化是空间利用集约化最充分的体现, 城镇化把资源要素、包括人聚集到一个载体, 进行合理配置, 形成放大功能。通过集约化发展, 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和形态, 才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有效地发挥城镇功能, 用较少的资源要素消耗, 取得最大的效益。

2、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钥匙。

统筹城乡, 必须把城市做大做强, 把中心镇做大做强。解决“三农”问题, 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 使农村富裕劳动力从传统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 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 增加农民人均拥有资源量, 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化率, 提升城镇经济实力, 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 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

由于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快速发展, 城镇化明显加速, 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互促的新阶段。根据国际经验,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30%提高到60%, 是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目前中原经济区城镇化率已超过30%, 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可以说, 未来5-10年,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大、速度快、后劲足。因此,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完全符合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顺应了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潮流。

4、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依据区情的重要战略选择。

中原

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路径的选择, 必须与基本区情、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相适应。目前, 中原经济区区情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人多地少。河南省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着近600人, 是我国人口密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人地关系紧张, 应走集约型城镇化道路, 以较小的土地资源来满足规模较大的城镇化需求;二是生态环境压力大。中原经济区应当走环境友好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建设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三是农业大区。中原经济区肩负着保持粮食稳产、增产、安全和土地红线的重要责任。城镇化道路应注重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社会和谐, 有利于促进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四是区域内发展不平衡。在资源禀赋、交通区位、面临的主要矛盾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为此,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模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

5、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 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一般来说, 城市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的3倍, 城镇化每提高1%, 总需求增长1.2%, 带动整个GDP0.4个百分点, 每增加1名城镇人口, 至少可带来10万元的建设投资。目前, 河南省的内需是城镇化, 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 因为城镇化, 既能增加投资, 又能拉动消费, 是扩大内需的必然选择。

6、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世界经济发展表明, 城乡二元化结构不利于经济发展。推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 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 构建以大中城市为龙头、县级城市为主体、明星乡镇为补充的多点式城镇结构, 统领区域经济, 实现城乡统筹布局, 人力、物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有利于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河南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思考

1、着力抓住加快推进河南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机遇。

一是中

原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业已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构建了以促进“三化”协调发展为主的政策框架。二是“十二五”期间,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将由加速发展期向发展提升期转变, 从而为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勾画了基本的走向脉络。三是城镇化作为承载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结合体, 必将成为国家实施内需拉动战略的关键环节, 一些长期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户籍政策、住房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会有较大的突破性改革。四是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模式开始步入成形期, 一方面农业生产规模化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加快转移, 形成了城镇化的“推力”;另一方面产业集聚化发展推动人口向城镇加快聚集, 形成了城镇化的“引力”, 孕育出相互融合、互为动因的内生性发展张力。

2、着力把握好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

一是要突

出引领, “三化”协调。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联工带农的作用, 确立其核心引领地位, 促进要素集聚化和农民市民化, 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内在动力;加快新型工业化, 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经济结构升级, 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奠定基础, 从而形成引领主体突出、两大支撑有力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格局。二是坚持规划, 先行优化布局。注重规划先行, 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 强化各类规划的协调与衔接, 加强规划管理, 指导城镇建设有序开展。要把城镇体系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兼容在一个大的发展框架中, 优化空间布局, 统筹谋划发展。三是坚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从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 选准切入点、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扎实稳妥, 量力而行。四是坚持改革创新, 依法推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先行先试, 取得户籍、金融、土地、社会保障、社区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新突破。五是坚持以人为本, 群众受益。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 尊重群众意愿, 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 切实解决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和增收、创业等持续发展问题, 确保广大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着力抓住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具体措施。

郭庚茂省长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推进城乡建设, 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把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 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中原崛起的全局性举措来实施、紧迫性工作来推动、历史性任务来完成, 围绕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 把加快城镇化作为带动“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全面加强城镇建设, 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 努力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具体要抓住五点举措。

一是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要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 提升轴带发展实力, 加快地区中心城市发展, 加快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建设。首先, 完善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 建成沿陇海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和全国重要的城镇密集区;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 高水平规划建设郑汴新区。其次,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城市组团、城市新区、中心城区协同发展;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和形态, 加强城市新区建设。再次, 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把有条件的县 (市) 发展成为中等城市, 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 提高承接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和带动农村发展能力, 提升县城发展水平。最后, 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率先推进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城市近郊区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统一组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二是强化产业支撑, 进一步增强城镇发展动力。首先, 加强要素聚集与辐射, 壮大城镇经济。要抓住我国经济总体转型、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 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为依托, 加大工作力度, 积极争取在新一轮产业分工中, 全面提高城镇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 努力扩大中心城镇和镇域经济的总量;要加强城镇战略规划研究, 培育发展各个城镇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用区域发展政策指导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 避免趋同发展、低水平竞争。其次, 加快工业化进程。县域经济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高附加值、无污染、低耗能、节水型工业;建制镇、中心乡镇要发展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最后,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继续大力发展商贸流通、餐饮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咨询等服务业的同时, 培育扶持电子信息科技、文化传媒、旅游、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要依托城镇, 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要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 积极发展循环生产、低碳经济, 建设节约型城镇和社会。

三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 鼓励城市支持农村发展。以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业、工业化装备武装农业、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其次, 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 尽快开展农村土地市场开放试点。再次, 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步伐。将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业农村,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社会保障逐步衔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城乡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最后, 积极推动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城市近郊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鼓励一些地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先行先试。

四是妥善处理“三化”协调发展关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联工带农的作用, 确立其核心引领地位。新型城镇化引领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实现人口集聚、工业集成、农业集约。引领带动城市功能完善、生产要素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 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工业布局和先进生产要素以及公共服务, 为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腾出空间, 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 为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注入内在动力, 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 促进产业布局优化和经济结构升级, 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产业支撑;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奠定基础支撑, 从而形成引领主体突出、两大支撑有力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格局。

五是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增强城镇发展活力。首先, 市场机制多方融资。深化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 动员各方力量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建设资金, 实现城镇建设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其次, 市场机制管理城镇。要本着“谁投资, 谁受益, 谁担风险”的原则, 合理确定有关各方权益和应承担的义务, 打破政府垄断城镇建设和管理, 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的旧模式, 对城镇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推行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方式, 变政府对公用行业的直接行为为间接的监管, 集中精力加强对公用事业的数量、质量、价格和服务的宏观监管。最后, 市场机制破解难题。要充分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的相关政策, 进一步解放思想, 放手改革, 以经营城镇的理念, 努力破解城镇化建设用地难、融资难等难题。要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 投融资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切实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鼓励进城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等方式进行流转, 鼓励符合条件的投融资平台采取发行企业债券、信托计划、上市融资等形式筹措建设资金, 促进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对于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 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 “三化”协调发展, 面临有利机遇, 必须着力抓住机遇, 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 强化产业支撑,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妥善处理“三化”协调发展关系, 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增强城镇发展活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城乡一体,思考

参考文献

[1]王明瑞:关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河南农业, 2011 (11) 上.

[2]耿明斋:走好“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N].河南日报, 2011-11-23.

[3]王永苏:持续提升对新型城镇化引领的认识[N].河南日报, 2011-12-30.

[4]刘怀廉: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促进中原崛起[N].河南日报, 2011-12-22.

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8

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教师编制和数量紧缺

一是地方接收企业学校教师但未落实教师编制。2009年国企改制时,原四冶、贵电、十五冶、塔桥园艺场以及市属农、林、水场(库)办学校620余名教师整体移交地方政府管理,但这么多教师编制至今未落实。二是学生就读结构性转移造成城区学校教师缺乏。2008年,全市城镇中小学生数为71510人,占总数的42.68%;2014年,城镇中小学生数为127480人,占中小学生总数的76.47%。但城乡教师编制自2008年以来一直没有调整,致使城镇中小学校教师缺编。近年,因教师匮乏,生师比过大,城区小学平均班额57人,初中平均班额54人,均超过标准班额要求,“大班额”问题难以破解。三是超编使用教师。目前,中心城区(不含余江县、贵溪市、龙虎山风景区)小学生24544名,按照45人班额标准、每班配备2.5名教师,应配备1363名小学教师,但中心城区实际在编教职工只有1057名(含农村147名),聘用临时代课教师现象依然存在。目前,由于编制紧缺,各县(市、区)为保证正常教学秩序,不同程度存在聘请代课教师,个别县市区还存在财政补贴代课教师待遇,势必带来新的代课教师问题。

(二)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公共资源紧张

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存在生均占地面积不足现象,接纳学生数已近饱和。如此导致部分进城务工学生无法进入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被迫选择民办学校就读。虽然民办教育减轻了部分中心城区学校就学压力,但民办教育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能力提升渠道有限;教师待遇低,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势必造成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三)全市教师性别年龄结构不合理

一是小学教师性别结构失衡。男教师只占教师总数的38.9%。小学教师性别失衡,对学生的身心教育也是一种缺失。二是教师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全市45岁以上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40%以上,而其中小学45岁以上教师则占全市小学教师41%,中学45岁以上教师占全市中学教师56%;全市50周岁以上教师达1801人,近5年临近退休人员1077人。

(四)农村学科教师需求矛盾突出

一是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优秀教师匮乏,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仅为35%左右。二是农村学校学科教师结构性缺失。近年农村学校规模缩小,教学点增至177所,个别教学点班额只有2~3人。由于班额过小且点多面广,没有更多教师编制用于农村教学点的音、体、美和计算机教师的招聘。三是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负担重。农村教师跨年级、跨学科教学十分普遍,甚至部分寄宿制学校教师还要承担学生安全管理和照顾生活工作,大多数农村教师觉得责任和精神压力远远重于教学。近三年全省统一招聘的教师,80%的岗位编制都用于农村学校,但因交通、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相对城市较差,致使许多年轻教师、优秀教师不安心,留不住。

(五)全市教师职称评聘矛盾突出

目前鹰潭市高级职称教师2024名,有735人未聘任;取得中级职称教师4872名,有1387人未聘任。其中,全市现有小特高级资格教师193名,已聘73人,占全市小学教师总数1.4%,低于省定的2%聘任比例。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小学规模缩小,教师编制不足50人的学校难以按2%比例全部聘任。余江县、贵溪市、月湖区教育系统实施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中的岗位晋级,因财力问题暂未兑现工资。此外,目前实行的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分离制度,因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标准及比例的限制,以及已聘任中高级职务的教师岗位职数使用周期长,导致后续已取得中高级职称的教师难以聘任相应职务。

二、“调整编制、挖掘潜力、民办补充”破解教育困境

到2020年,鹰潭市城镇人口数或将突破80万,预计城镇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33万人,城镇教师编制问题亟待解决。根据全市城乡教师核定编制实际,通过采取“调整编制、挖掘潜力、民办补充”的措施,随生源变化合理调整教师编制,提升教师编制使用效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及管理,切实解决教师职称评聘矛盾;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办学,优化城区义务教育办学结构;推动教育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城镇适龄人口有学上、上好学,树立“学在鹰潭”的教育品牌。

(一)合理调剂教师编制

从实际需求来看,城区学校幼儿园、小学、初中教育阶段教师缺乏,较为突出的是市直学校、高新区学校、信江新区学校。因此,可在全市范围内调整教师编制。一是根据教育发展需求,实行教师人事动态管理。未来五年,随着信江新区、高新区生源增长,逐步从县(市、区)空余编制或农村初中学校富余编制中调剂部分编制用于信江新区、高新区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工资等教育经费投入随生源变化,教师编制调整由市级财政统筹配套保障。二是市直教育系统根据编制总量自我调节,解决部分学校编制问题,即从鹰潭市实验中学、鹰潭市职中调剂教师编制到紧缺学校。三是月湖老城区及新城区学校教师编制从区内农村初中学校调剂。在全市教师编制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不会额外增加财政支出。

(二)创新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扩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范围。推行教师“县管校用”,由设区市、县(市、区)根据辖区学校实际需求统一调配教师,教师在编不定岗,在区域内交流轮岗,确保教师配备城乡均衡,使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二是推进教师资源配置管理改革,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增强教师职业激情。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严禁公办、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补课、校外办班;开展清理“吃空饷”常态化,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教师编制等现象发生;同时采取适当政策,鼓励支持退休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讲学;完善高校师范生到农村学校顶岗实习制度,扩大农村骨干教师脱产培训的规模。四是深化学校后勤改革。在不突破现有编制总量的情况下,争取同级财政支持,鼓励城区学校和规模较大学校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逐步压缩工勤人员编制使用,扩大学校专任教师比例。五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市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信息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探索“一校多区”的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鼓励城乡教师在线互动交流,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努力扩大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

(三)扶持社会力量办学

一是落实《民办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落实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制度,完善符合教育特点的学校教师职业资格标准。二是将民办学校教师纳入管理范围,对民办教师进行培训、开展继续教育,提升民办教师综合素质。三是加大教育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举办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类学校。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教育公共政策,在财政扶持、政策优惠、师资建设等方面,保障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有平等的待遇,促进民办教育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缓解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压力。首先根据民办学校生源数,按标准足额拨付免杂费补助、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专项资金等经费。其次按照属地原则,从教育费附加中对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具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进行补助,补助人数控制在民办教师总数的30%以内,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万元,全市预计每年需补助资金810万元,其中市本级每年需补助资金165万元。再次从市本级教育费附加中拨出100万元设立市本级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市直民办学校(不含幼儿园)进行扶持;各县(市、区)设立本级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帮助改善本级民办学校办学条件。

(四)注重紧缺学科教师编制使用

一是义务教育教师招聘以农村为主、城区为辅。城区学校教师的补入主要通过遴选农村任教3年以上的优秀教师,激励农村教师素质提升,通过优秀教师交流轮岗方式促进农村学校发展。二是提高教师招聘准入门槛。推进小学教师学历专科化、初中教师学历本科化,部分高中教师学历学位达到硕士研究生水平。三是招聘教师时优先考虑“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同时限定音体美专任教师不得转教其他学科。四是对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矛盾突出的学校,实行“先补入再上编”的办法。如根据学校当年或两年内退休的教师数量情况,适当补充新教师数,待新教师试用期满合格、到龄教师退休空编后再为新教师上编。

(五)切实解决教师职称评聘矛盾

一是根据《关于江西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意见》精神,用足省定岗位设置职数,并在一定程度上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二是按照控制总量、消化存量的原则解决教师职称聘任问题。对距离退休不足5年的教师,已聘相应职务满5年的,可不占现聘等级岗位数。长期在教学教研一线,享有较高知名度,为本市中小学教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近五年获得省级特级教师、享受省级以上政府特殊津贴、省级学科带头人、省级以上模范教师或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一等奖或国家级二等奖以上等荣誉称号(奖励)的中小学教师;在农村中小学连续任教满30周年或在艰苦边远地区农村学校连续任教满25周年的教师,如单位无空岗,可先行办理聘任手续,今后通过自然减员消化达到平衡。三是以县(市、区)为主安排新增聘任中高级教师预算支出。按照当地现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标准,全市每年需要安排新增聘任中高级教师财政预算支出约242万元。

(六)超前谋划义务教育规划发展

将教育事业项目规划纳入设区市“多规合一”,与城市建设、人口增长规划同步开展。加大教育投入,通过改、扩、迁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超前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提高城区学校招生接纳能力,进一步调整新增城区教师编制,满足学校未来教学要求,促进城镇化教育服务功能提升。

上一篇:网络教研团队竞赛重点下一篇:高效课堂主题论坛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