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博物馆设计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酒文化博物馆设计(精选8篇)

酒文化博物馆设计 篇1

—— 关于申报2009年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说明

迎驾酒文化博物馆基地位于佛子岭风景区内,南依青山,北临东淠河,基地西北角是迎驾集团通过佛子岭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迎驾大桥。与基地相邻一侧的桥头是颇具汉代建筑韵味的“迎驾景苑”商住楼,对岸桥头是4A级宾馆“迎驾山庄”东面是迎驾集团的总部所在地,内部包括生产厂区、办公和生活区。2 区位分析

区位主体特质:迎驾酒文化博物馆是以酒文化、迎驾企业文化、地域文化展示、传播为主要内容的一 总体说明

1项目简述

中国迎驾酒文化博物馆为拟建项目,建设单位为安徽迎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选址位于安徽霍山县风景旅游城镇佛子岭与迎驾集团公司毗邻。院和安徽建苑规划设计研究苑于规划设计”。2项目背景 2.1项目概述

(1)安徽佛子岭镇位于霍山县西南,距县城(2)佛子岭镇域的佛子岭景区是全省首批风景名胜区,也是全省最早的外事参观点。其主要景点有佛子岭大坝、佛子岭人工湖、卧大佛、睡美人、度假村、跑马场、东淠河漂流等。佛子岭风景区流传着狩猎场、晾甲滩等有关汉武帝南巡的动人故事。佛子岭水库为新中国第一坝,是我国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水库。(3)安徽迎驾集团位于佛子岭风景区内,背依大别山,面临东淠河,紧邻佛子岭水库。因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至时称衡山国的霍山,得名。

集团核心企业—安徽迎驾贡酒有限公司,是全国白酒行业前酒厂,始建于1955年,已有标志保护产品”,迎驾贡酒传统酿造技艺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2.2项目成因

迎驾集团从1955年建厂以来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史,快速发展中的迎驾集团公司一方面为了更好地展示企业文化,所空间;另一方面与佛子岭优越的城镇旅游、商贸功能结合,打造独具个性的建筑旅游文化,集团公司在紧邻迎驾集团企业原佛子岭中学的基地上拟建迎驾酒文化博物馆。2.3周边环境简介

2009年

50多年的专业酿酒历史,迎驾贡酒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受迎驾集团委托,4月—6月共同编制完成“中国迎驾酒文化博物馆建筑与15公里,总面积官民到城西槽坊村附近的水陆码头迎接圣驾而平方公里,人口20强企业。前身系霍山县佛子岭 2.2万。“迎驾”“迎驾”博览类建筑,区位主体具有以下特征(1)迎驾集团作为提升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文化的一张文化名片。(2)中国酒文化展示、传播、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媒介。(3)佛子岭区位关系特质:(1)地处国家(2)中国名酒——迎驾酒业的故乡。(3)汉韵徽风、山水城市旅游文化城镇特色的核心场所。(4)与颇具汉代建筑文化传承特色的3设计中的核心问题如何把握设计区位空间关系的特质性,从战略上来审视、抉择博物馆建筑创作的功能、文化、艺术、审美的城市设计命题。如何规避博物馆场地空间条件的局限性,突出博览建筑的文化、艺术个性化空间品质的生成。如何把握规划生产厂房、保留建筑与酒文化博物馆建筑文化意象在整体空间形态上的协调统一。如何把握酒文化博物馆场地景观环境与规划生产厂房入口景观环境在文化品位与整体景观效果上的空间关联。4规划指导思想、设计原则与设计目标规划指导思想驾酒文化博物馆的建筑文化意象与整体建筑形态的整合。空间。设计原则:4A级风景区和迎驾集团利用自身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环节。

4A级风景名胜旅游区。

:在相关文化和当代中国酒文化博物馆实践的比较空间研究的基础上,4A级”迎驾山庄”宾馆一水之遥。合理能动地进行建筑空间的组合与整体空间的设计,来

重点把握迎以此生成独具个性化兼具时代品质的建筑

由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127。提升企业形象、提供员工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以及提供研究酒文化的场

(1)在中国传统酒文化、汉代建筑文化、迎驾集团企业文化、佛子岭地域文化充分调研和酒文化博物馆比较空间研究的基础上生成迎驾酒文化的总体建筑文化意象。

(2)立足于建筑旅游文化景观特质性的目标建构与追求,在中国传统酒文化的大背景下,突显建筑创作的城市设计命题。

(3)区位空间审视和现状分析双向开展,把握博物馆区位空间的特质性

不同性质的绿化群落空间。

(2)在博物馆的东向延展面上设计景观小品和围墙,引入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和汉代元素。(3)紧邻用地东侧的一栋住宅楼影响博物馆北向景观,在基地沿道路一侧设置较高大乔木绿屏。4主要技术经济术指标

规划总用地面积:5.06公顷

(4)通过周边保留建筑的改建和待建建筑的设计来达到建筑文化意象和整体空间形态的协调统一。

设计目标: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力展精品旅游文化品牌。努力营建博物馆建筑文化、艺术审美个性化整体空间品质。力求打造中国酒文化博物馆第一品牌。二 规划设计

迎驾酒文化博物馆规划总用地314m。1平面布局

由于基地地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向狭长,东西向主要景观界面延展度不足。规划平面布局充分考虑其基地特点,为保证馆区主要景观界面的水平延展,门前停车区、馆前广场、主馆区东西向布局,主管区的西侧是现状保留的生活区,利用“具有汉代建筑风格的墙面划分”的镂空处理的围墙设计以限定东西向公共空间和半私密性空间。设计限定生产厂区,同时使得博物馆主景观界面的延展和统一。广场以现代型制布置,馆前广场内按不同功能设置具有汉代建筑色彩和历史内涵的休闲绿化空间,广场东西两侧设两组“祥云”模纹花坛,给人提供馆前活动和休憩空间。2交通分析

利用场地西北角的迎驾大桥为主出入口,将人流、货流、车流作有序的规划,人流、车流、货流均由北面迎驾大桥进入,人流步行至广场区及主馆,货流和车流主要通过博物馆东侧进入。车流在博物馆东侧设门前停车场,货流在厂区门前东侧设停车场,广场区及馆区不考虑普通车流通行,内部车辆、贵宾以及消防车均通过东侧车流入口通达。做到人、货、车分流并保证馆区及广场休闲的安全、亲切的文化氛围。3绿化景观分析

(1)整个场地园林化,建筑空间与绿化有机结合,利用草皮、灌木、乔木等组合成各种形态及

5.06公顷,基地形状为不规则长方形,东西宽主馆区南面是规划厂房,利用围墙和景观小品的208m,南北长博物馆用地面积生产办公用地面积:住宅建筑用地面积道路广场用地面积绿化用地面积体育用地面积总用地面积: 总建筑面积: 博物馆建筑面积生产办公建筑面积住宅建筑面积容积率:绿地率:停车位;博物馆建筑面积博物馆建筑面积展厅面积:接待办公面积:内庭院面积:地下室面积:会议报告厅面积:销售品面积其他面积::12900平方米9858平方米:3495平方米:7541平方米:6774平方米:9995平方米5.06公顷22543平方米:5170平方米:9842平方米:7531平方米0.4536%54位

:5170平方米2082平方米501.24平方米622平方米345.6平方米544.12平方米414.72平方米660.84平方米25.5%6.9% 14.9% 13.4% 19.8%100%19.5%

三 建筑设计

1建筑设计要点

(1)作为博览类建筑与规划设计项目,重点把握建筑的文化意象和整体空间设计,打造佛子岭和迎驾集团的的建筑旅游文化品牌。

(2)把握建筑文化意象与突显汉赋和酒文化的城市设计基本命题在物质空间上的内在契合。(3)利用场地周边环境,塑造协调统一的建筑空间。

(4)在建筑形式处理上,总体把握,重点处理,在建筑中融入时代特征。

(5)通过保留建筑的改造设计和规划建筑的设计从整体空间形态上与博物馆协调统一。2平面布局

平面布局按传统内庭院式结合露天展示场地设置。建筑整体以一层为主,局部三层,一层为接待和展厅以及藏品库房,二层为办公用房和会议以及报告厅,三层为技术办公用房。

合理组织参观流线、前厅是进入博物馆的第一个功能空间,中国酒文化展厅、迎驾酒文化展厅、汉武帝迎驾霍山蜡像馆和字画室依次围绕内庭院布置,次入口两侧分别是藏品库区和接待办公区。3参观交通路线,大空间灵活隔断

以酒文化为主体的专题博物馆其路线要有顺序性及可选择性。因此,参观流线以环内庭院组织为主。内庭院周边展厅向内庭院开敞,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相互渗透,丰富观览视角的多样性。陈列室由大空间与专题性陈列室组合,大空间陈列根据布置灵活设置隔断。4建筑创作的城市设计意境

基于山水城市思想方法理论实践的建筑创作城市设计意境: 西江月·曲水流觞

水墨青山人家,烟雨杏花村口。信步青山涉漫水,醉读迎驾青爵。由来空樽对月,漫品曲水流觞。兰亭集外又一序,将进酒,迎驾人。5建筑创作特点:

基于迎驾集团汉文化的认识及中国酒文化在地域文脉上的传承,确立汉赋与酒文化的城市设计命题,运用“编钟、爵、刀币”;“斗拱及充满汉代建筑风格的墙面划分”以及“迎驾标志”等特质性要素的符号综合意象,来生成博物馆极具个性的空间品质与文化、艺术的审美情境。使建筑型体既具现代特色又有汉代建筑神韵的的建筑形象。

(1)重点把握汉赋与酒文化的城市设计建筑创作命题,建筑文化意象的表达与博览类建筑职能空间的内在空间契合(2)充分利用佛子岭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基地及周边环境的内部联系,突显生态主题,将馆区与周边的山水自然环境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

(3)突出山水城市自然地理环境的特质空间和建筑所在区位空间特质。把富有酒文化的“爵”与汉赋“编钟”符号构成的连廊加以组合用于入口空间的表达。

(4)对于传统建筑语言符号的解构和重组。提取一些传统建筑语言符号,将之简化、变形、重新组合运用,就可以起到引人注目、发人深省,加强环境语言的信息传递的作用。(5)景观小品空间在公共建筑空间和形式上的运用。

为了打破建筑基地十分有限,东西向主要景观界面延展度不足的限制条件,在景观小品创作上注重酒文化博物馆建筑整体界面的延展与统一,确保文化意象的整体性。

景观小品提取汉代“刀币”与“汉阙”等语意符号,运用传统园林空间的“亭”“廊”与汉代元素中斗拱、影壁等元素符号结合在一起。在彰显汉代建筑庄重、沉稳、大方的同时,又透溢着时空的发展。

四 设计总结

立足文化传承与建筑旅游文化景观特质性的目标建构与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酒文化的大背景下,结合地域人文、自然、历史文化特色,突显汉赋与酒文化的建筑创作城市设计命题,运用“编钟、爵、刀币、斗拱”汉文化建筑文化意象和“迎驾标志”等特质性要素符号的综合文化意象,来生成博物馆极具个性的空间品质与文化、艺术的审美情境,把握时代特征,传承历史文化,力求打造中国酒文化博物馆第一品牌。

探讨了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的关系,认为建筑创作的标志性和独具文化、艺术的个性化空间品质的生成与城市设计文化、艺术、审美的特质性存在着内在的空间契合,表现在:建筑创作命题、文化意象生成与形态空间的塑造的城市设计基本命题与区位空间审视主要技术路线的一脉相承与整体空间设计的整合性。1方案设计特点

(1)立足于文化传承和建筑旅游文化景观特质性的目标建构与追求,突显建筑创作的城市设计命题。

(2)在相关文化与当代中国酒文化博物馆实践的比较空间研究的基础上,确立迎驾酒文化博物

馆的综合建筑文化意象。

(3)建筑文化意象和整体空间形态的整合:

区位空间审视和现状分析的双向开展,把握区位空间的特质性和设计中的核心问题,确定建筑的整体空间走势和整体空间关系。

通过景观小品的设计规避博物馆场地空间条件的局限性,合理能动地进行建筑空间的组合与整体空间的设计,来突出博览建筑的文化、艺术个性化空间品质。

把握规划建筑、保留建筑与酒文化博物馆建筑文化意象在整体空间形态上的协调统一。

(4)环境设计:休憩设施、灯饰、地面铺装形式等与建筑文化意象的协调统一 2实践意义

(1)更好地展示迎驾集团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提供员工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功能以及提供研究酒文化的场所空间。

(2)与佛子岭优越的城镇旅游、商贸功能结合,打造独具个性的建筑旅游文化。

(3)为其他类似建筑与规划设计项目的文化意象的生成、整体形态空间的整合以及区位空间审视的方法提供启迪与借鉴。

3理论与学术的主要观点: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

思考建筑创作的标志性和独具文化、艺术的个性化空间品质的生成与城市设计特质的内在空间关联。认为建筑创作的标志性和独具文化、艺术的个性化空间品质的生成与城市设计文化、艺术、审美的特质性存在着内在的空间契合,表现在:建筑创作命题、文化意象生成与形态空间的塑造的城市设计基本命题与区位空间审视主要技术路线的一脉相承与整体空间设计的整合性。建筑创作的标志性

1首先是城市设计命题的确立。区位空间审视和现状分析的双向开展来确立城市设计的基本命题。2.文化意象的整合。相关文化形式的深入调研分析和比较空间研究的开展,确立城市设计的总体文化意象。

酒文化博物馆设计 篇2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凡为世间人,便摆脱不了地域性。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我们每一个人都因故乡的风土人情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形成的群体性格差异表现在江南人钟灵毓秀,塞北汉大气粗犷,燕赵多壮士,湖广出才子,川人敏辩,晋人善贾,其一概都是受其地理的影响人文的熏陶。而这种差异反映在“文化”上,便显象出精彩纷呈,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山西人饮食离不开醋,醋的古称为“醯”,(山西晋中一带现在仍有醯醋的说法),和“西”谐音;其实山西人准确来说应该叫“老醯儿”,而不是“老西儿”,这就是人们称山西人为“老西儿”的原因。

俗话有“一千年文化看北京,三千年文化看陕西,五千年文化看山西。”在如此浓厚的历史底蕴下的山西醋文化,如何使它更好的体现出它的价值?坐落于山西太原东湖之滨的山西醋文化博物馆就很好地发挥了它的这一价值,一六二三年明朝天启之年始建。原名魁星楼,现更名为水阁楼。历经300多年,九八年由水塔公司出资在原址上取其精华重建。外形酷似湖北黄鹤楼的九层阁楼式仿古建筑。楼高49.88m。该楼为砼框架结构,它采用金龟背水制形,楼设高台基,四面出平台,台基上承托着六重八角飞扬的屋檐,那挑出的伸长翼角。古塔飞檐斗拱的舒展曲线和楼层屋面上覆盖着的大面积U型的琥珀色琉璃瓦片使得整座楼看起来雕梁画栋、溢彩流光、宏伟壮观、气势磅礴,真真称得上"华北第一阁"。这座极具明清两代特色的建筑如今已成为清徐的象征和标志。

泛光照明加以古建屋顶曲面和琉璃瓦材料质感的纹理、特征使的古塔建筑最细腻的泛光效果。塔顶艺术性的采取全彩变色的LED模组灯光亮化设计,突出了照明视赏的瞻仰,使塔顶建筑物全彩灯光在夜晚空间得到轴线的延展与变幻,强化了亮化高潮的敏感度。具有“成像”功能的东湖之滨将临水古塔灯光侧映在湖水之中,光与水浑然一体。

古塔最高两层中保留了原楼造型,其中的第九层在魁星阁中塑有巨型“魁星点斗”神像,故称为魁星阁。八层为观景台,远眺东湖及清徐全景。象征着清徐大地文运亨通,人才济济。

七层为山西醋文化博物馆,陈列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展出了历史上的制醋工具和民间盛醋容器,主要有彩陶罐、“醋”字坛、醋篓、铁甑、水罐、水瓢、风箱、老秤、龙凤壶、石磨与磨斗等,古色古香,朴实无华。第二部分陈列了涉及醋文化的古书史料3000余册(件),精美珍贵、木刻线装,多数出自清代以前。我国古代的优秀的医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里面就有对醋描述,详细记载了醋在医疗上的功效、保健等作用,不仅是《本草纲目》,其他著名的医学古籍如《本草备要》、《典制文琳》等,也有详细的记载食醋在调味、保健等方面的功效的篇幅。此外,在诸多的古代文人笔记文献和典籍中记载着食醋的制作,储存,和运输等工艺的篇幅,对古代皇家、民间个人和商家制醋、贩醋的工序记载的很详细,对各地食醋的质地和原料配方也有详细的记载。从汉魏以来至今发现的古籍中记载的食醋制作的配方和作为医疗用途的秘方达五十多条均以原著或复印、摘抄形式陈列于此。第三部分介绍了有关醋文化的“通史”提纲492条,在展柜陈列280余幅素描图,展示了中华民族食醋文化的产生、演进和发展历程。墙上还悬挂了写意画,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传说中有关醋文化的一些典故。

全馆采用声、光、电等现代表现形式,全面品味醋文化、解读醋文化、展示醋文化。给醋文化以充分的、突出的展示空间以增强对人的视觉冲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空间设计上采用动态的、序列化的、有节奏的展示形式,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人在展示空间中参观醋坛、醋罐、醋缸、醋作坊;醋史、醋艺、醋知识等为依据的空间感受,以最合理的方法安排观众的参观醋知识的流线,使观众经济地完整地在流动中介入醋文化展示活动,尽可能不走或少走重复的路线。尤其是在展示的制醋工艺介绍的重点区域内路线不要重复,路线安排做到尤如音乐旋律般的流畅的空间处理,错落分明有致.使整个设计顺理成章。在满足游览者参观游览功能的同时,能够让参观者感受到醋文化的区位和博物馆空间变换的魅力。

重视博物馆空间的安全性。参观流线的安排要尽可能想到了各种可能发生的意外因素如:火警、停电、意外灾害等,考虑到了相应的应急措施。要设置足够的疏散通道应急、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系统等。在考虑到观众的通行、休息的方便与给观众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尽可能地考虑到了伤残人士的特殊需求,以谋求"无障碍"设计。

二层为水塔公司展厅,以流动的展示方式介绍了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继承、弘扬并以悠久的醋历史孕育出的这一醋文化民族产业。在展示空间空间设计的过程中,把游览者的学习需求放在第一位。其余各层为公务用房,是集游览、办公、商务为一体的多功能阁楼。

酒文化博物馆设计 篇3

摘要:

当前以IP为载体的各行业衍生品开发,将博物馆、电影等融入到产品设计之中,形成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衍生品产品开发方式,并通过互联网的资源平台传递给消费者,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品牌塑造的“设计+”新产业业态模式。

关键词:

设计+ 文化衍生品 IP

1.背景

传统企业和产品的生产一方面存在限制价格战等低端模式,另一方面存在冒牌、抄袭、无版权问题。以阿里平台为例就,“淘宝网”的售假问题—直亟待解决,据跟踪假冒产品的一家美国公司NetNames估计,“淘宝网”商品中有超过20%以上为假货,由此冰山一角可见传统产业陷入的转型升级困境。同时,伴随消费升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从简单产品功能性需求的诉求模式到更关注品味、个性等心理满足的情感诉求,给我国传统制造产业进一步带来巨大挑战。

与此同时,针对国内传统制造产品的低利润和无内涵、缺少品牌的现状,尤其是传统产品与设计+模式难以撬动市场。为此,基于互联网的浪潮,国内各大电商纷纷争夺IP和文化布局,对传统行业中的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并基于设计+和文化IP模式变革提升,带动品牌塑造和传播及抢占价值链高端,力图实现传统产品创新发展。

2.设计+与文化衍生品开发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院士认为,我们国家既需要支柱性产业,也需要设计产业,尤其是设计产业的强大创意渗透力,能有效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提升我国的制造水平。当前,一些代表性的设计企业能走在前端,在吸纳世界创意精髓的同时,积极通过构建设计的创意生态链,以“设计+城市”、“设计+网络”、“设计+服务”、“设计+孵化”的方式重新定义产品链。通过区域文化结合到产业中,产业结合文化,提高价值,空间带动传统产业链创意升级。包括以互联网的巨大链接,将产品等信息数据化进行网络传播,通过营销平台:阿里(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进行产品系列营销。

产品融合IP,即文化创意类衍生产品,激发消费者对文化内涵的深刻感受。新型产品设计融入IP设计的方式。文化衍生品代表的不仅仅是文化元素,比如风靡海外的“星球大战”文化衍生品代表的不单是电影中的文化元素,而是消费者超级英雄的崇拜和象征,此类产品在传播流程中被赋予灵魂。逐步建立品牌效应。以中国为例,各大电影将IP授权商业联盟。进行电影元素的二次开发,也将电影中的特色文化融入到那些定制产品中,达到相对成本优化和较大价值链的提升,以此拉动内需增长和产业链创意升级。

衍生品的设计是一种“再设计”。重新审视、理解文化背景、设计表达。设计师将文化元素原本的思想与情感通过自己的设计传达给大众,让其精神和情怀以贴近生活呈现。在设计衍生品之前,深入了解文化背景,比如梵高、星球大战文化,确保传达出原本文化所拥有的内涵,并对此思考与重构。对文化概念的合理演绎、升华,是设计文化衍生品的核心。在产品设计基本流程中,对文化元素的调研应该放在首位。现今的文化衍生品基本可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将文化元素以平面的方式融入到设计中,表达通俗易懂,开发成本较低;二是对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与改造后,将其与产品功能造型等相结合;三是从文化的内涵出发,不再局限于具体的文化元素或象征,把文化的精神融入产品之中。以往的衍生品多以平面媒体类为主,但近来范围越来越广,文化衍生品逐渐扩大至各个产业。此外,考虑到消费人群,文化衍生品的设计离不开设计感与实用性的融合,设计师需要全面考虑产品的材料、细节、制作流程等,制订出可行的设计方案。

3.“设计+”与博物馆及电影IP文化衍生品开发案例分析

(1)博物馆衍生品的合作模式

消费者在参观博物馆途中,常常会被某种艺术品深深吸引。当前,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热潮从国外传入国内市场方兴未艾。比如梵高博物馆和天猫合作的“燃烧的梵高”系类产品。以及台湾故宫博物馆的“朕知道了”系列,产品将高雅艺术带入群众中去。一款“朕知道了”胶带纸,把帝王般的享受和权利通过胶带纸印的“朕知道了”字传递给消费者,这也是文化衍生品的独有魅力。

2015年,天猫与梵高博物馆开启文化衍生品合作,进一步打造设计+文化,进行传统产品文化元素的再创造,传递出梵高作品表达出的情感,带给消费者精神慰藉和共鸣,从而打开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提升品牌价值。文化衍生品,作为一种二次创造的产品,通过设计师的文化创意充分积淀和了解,进行设计+创新嫁接,把梵高艺术品的价值进行深入塑造。同时,“天猫”在其平台内也全力支持合作伙伴,如品牌商自主结对、登陆众筹平台,帮助其尽快走出一条切实可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当然,在产品设计的完整流程中,博物馆版权方全程监督,确保对IP对整体销售有极大的保证,也维护“天猫”在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中一贯的“品牌、正版、高端”的品牌形象,让消费者买到性价比最高的正版衍生商品,并进一步推动国内众多品牌商家和天猫一起合作。

(2)互联网下的电影衍生品开发

《功夫熊猫3》2016年1月29日上映之后,阿里推出了相关文化衍生品设计与众筹平台,既能满足消费者在观影后延续欢乐的情感,也为资金不足的参与文化衍生品合作的企业提供支持。《功夫熊猫3》的衍生品开发触及的领域非常之广,从快消、汽车、金融、零售、主题乐园等,整个产业链的价值被《功夫熊猫3》带动起来,几乎可以说是一场文化元素的视觉盛宴。《功夫熊猫3》也策略性地选择各行业的领军品牌,据称《功夫熊猫3》与合作伙伴的联合推广媒介价值近15亿人民币。如此丰盛的市场蛋糕,引诱着那些观望状态的产品生产商,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线下商场零售渠道等展开全方位立体联动,数亿消费人群被触动。

从美国来看,衍生品收入高达电影总收入的70%,远超电影票房的两倍。通过这个数据来看,国内的市场跟进步骤基本相同。无论是天猫、京东还是阿里等,几大行业领军品牌算是第一个吃鱼的,都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入版权,借助设计+进行IP授权的模式,全力打造文化衍生品的市场开发,并以此为支点拉动整个传统产品的创新生态链,以文化为星星之火,文创产品发展可以表现成为燎原之火的兴旺形式。

4.结语

博物馆及电影IP的文化衍生品赋予使中国的传统产业看到了黎明的曙光,相较于国外的成熟和高品质的衍生品市场还有巨大的差距,但是互联网时代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中国的创意元素和丰富的文化特色将会提供丰富的IP素材,设计师纷纷响应创意设计的浪潮,设计底蕴和文化内涵日渐丰富。产品中传递出无可胜数的精神慰藉和共鸣,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社群化差异化需求,彰显了制造业与设计结合的创意风度。同时文化+背景下的产业量和商务活动方式将形成良性循环,资金上有众筹模式的支持,传播上有各大互联网平台,品牌特色文化会形成消费者需求圈。文化衍生品行业由点触发,借由虚拟空间传播,观望企业也纷纷加入IP开发热潮。文化设计下蕴含的工匠精神促进时代的创新和进步。衍生品再创作的过程中不乏融入时尚气息,遍布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衍生品一经发布,多会成为微博微信爆炸式转发的热点。其购买方式从传统的纸媒式的钱币到银行卡、微信、支付宝式的网络支付交易方式。并且带给受众丰富的体验式营销的概念,同时通过创意设计和文化的融合视角,产品将带来不一样的情怀感。受众将对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各种传统产品产生美好的记忆。

安徽古井酒文化博物馆 篇4

古井酒文化博物馆位于亳州古井镇古井酒厂对面,为仿明清宫廷建筑,是安徽 “十大”行业馆之一,也是国内最早的酒文化博物馆之一,连同古井酒厂、魏井、宋井,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工业旅游示范点”,

资料

文化博物馆作文 篇5

虽然这次春游的真正目的地是泉州的开元寺,但我还是更喜欢上午去过的闽南文化博物馆。

上午乘车到博物馆时,一下车,便看到了一个宏伟的建筑,那建筑上面写着“中国闽南缘博物馆”这几个大字。建筑前面的阶梯两旁各蹲着一头石狮子,仿佛两个严厉的守门人,虎视眈眈地视察着每一个过往的人;脚下踩着的那一颗铜球就如同警察的电棒,随时有可能射出。

进了博物馆,我们马上惊呆了,一幅巨大的榕树画立刻映入了同学们的眼帘。同学们惊叹的不仅是这幅画的巨大,更惊叹于这幅画的细致。画上的榕树粗大挺拔,无数根垂下的龙须栩栩如生、非常精细,使这棵榕树看起来像一位老迈年高的老人,令人肃然起敬。画中的榕树旁边有刻着:同文、同种、同根生。欣赏完榕树巨画,我们便开始了解制作这幅画的工具与制作过程。了解到制作这幅画的工具是什么之后,我们都非常地惊谔:制作这幅画时用的工具居然是火药!真不知道他们当初是怎么“炸”出这幅画的。

进了博物馆内部,真正的闽南历史之旅终于正式开始了。首先,我们先参观了古代的石器。什么刮削器啊,什么石核啊,什么砍砸器啊,虽说都是用石头打磨成的,但是导游说这些石器都非常的有用,古人在弄开或弄断东西时都需要它们的帮助。往里继续走,我们便见到了我们遐尔闻名的航海家郑成功,他高举着右手,用食指指向前方,摆出了一个很有气势的“POSE”,使人忍不住想多看几眼。再向里边走,我们看到了许多战争时用的武器。什么土长枪啦,木雕三孔火药罐啦,双管火药短枪啦,甚至是大炮,对于我们这些玩过“穿越火线”的九零后都太落后了,于是,我们在这儿没停留多久便赶往下一地点。

后面几个地方也没什么新鲜的,除了那个放置古乐器的地方。我与乐器很少接触,对乐器的了解更是少之甚少,所以才对这里感兴趣。我数了数,一共有六个乐器,分别是三弦、二弦、独弦、木拍、洞箫还有琵琶。虽然都不认识,但它们的造形非常独特,有时间我一定去了解一下它们的相关知识。

临近中午了,我们已在博物馆门口等候上车。我又看了一眼那宏伟的建筑,看了一眼阶梯旁的两只气势汹汹的石狮子,便跟上大队伍,匆匆而去了。

博物馆如何扩大文化共享 篇6

人民论坛记者:“十一五”期间,我国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全国数千家博物馆正变成无障碍、零门槛的公益文化场所。博物馆成为人民群众共享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成果的场所。中国湿地博物馆在服务群众、扩大公众参与方面有什么经验?

陈博君:文化部部长蔡武曾说过,“文化民生”是文化工作的目标和重点。可以说,博物馆公益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我国政府服务于民的重要举措,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更是中国百姓即将进入公共文化免费时代的象征。免费开放扩大了中国湿地博物馆的观众覆盖面,让更广泛的公众以观赏、体验等博物馆特有的教育方式认知祖国湿地资源、直观感受湿地文化。

展览是博物馆提供公共服务的最主要最直接的部分。不论何时何地举办的任何展览,都是为了给当时当地走进博物馆的人看的。展览的内容固然需要研究,展览的内容给谁看,为谁服务,怎样服务得更好,怎样让参观者满意,怎样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获得应该获得的知识,这些问题更需要研究。

中国湿地博物馆建馆以来,我们一直通过举办各种展览来吸引更多的参观者。为此,我们每年都要组织不少于10场的展览,其中围绕湿地主题的大型专题展览每年不少于3次。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先后举办了“神奇湿地?岩层秘影”古生物化石展和“神奇湿地?海洋奇观”海洋生物展。在2月份举办的古生物化石展中,共展出了古鸟类、带毛恐龙、原始兽类、滑体两栖类动物以及被子植物等500余件珍贵的化石。考虑到各年龄层的游客需求,我们还设计了大型仿真恐龙与化石标本共同展出的方案,并且推出了化石标本修缮制作体验活动、拼图活动、数恐龙比赛及中小学生原创故事大赛等丰富多彩的配套活动,两个多月的展览期间,共吸引了37万游客前来参观。7―10月份举办的海洋生物展,则展出了200余件活体海洋生物和200件海洋生物标本,令参观者大开眼界。展览期间推出的湿地寻鱼、沙滩拾贝等趣味活动,更是受到了青少年朋友的热捧。

此外,我馆还成功承办了国际动漫节中国湿地博物馆分会活动,推出了首届“原创先锋”动画作品影展开幕式、加拿大国家电影局专家与国内艺术家交流活动、动画作品影展、大学生科普动漫创意设计竞赛优秀作品展、寻找杭城百名天才小画家活动等。活动开幕当天,单日入馆人数达到2.4万人次,刷新了博物馆单日最高入馆人数记录。通过成功融入展会,博物馆聚集了大量人气,截止10月8日,今年入馆游客已突破了80万人次。

今年最后一个季度,中国湿地博物馆还将好戏连台,推出多项有份量的大型展览,一是承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鼎力支持的“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展示会”,将在全国首次集中展示已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我国30多块国际重要湿地;二是承办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西泠印社等单位共同发起的“百年华彩乐章――第三届中国(杭州)国际当代优秀水彩画家提名展”,集中展出44位国内外顶尖的水彩画家的精品力作;三是主办“西溪文化民俗展览”,这将是中国湿地博物馆开馆以来首次利用馆藏自办的文化展览,让参观者在了解湿地自然风貌的同时,更进一步了解西溪湿地的历史人文知识。

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中国湿地博物馆将成为更多民众学习自然知识、欣赏湿地美景、参与艺术创作、提高环保素质的课堂。

将静态的设施建设变成动态的文化服务、文化研究

人民论坛记者:当前,博物馆在社会与自身双重需求下,要以学术的态度、方法对待服务领域。在这方面,中国湿地博物馆是如何做的呢?

陈博君:培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与智慧,是中国进一步发展、崛起的文化准备。文化服务是行为,而不仅仅是产品。以博物馆为例,建筑规模、馆藏展品是基础,硬件建设是必要的。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容易做,看不见、摸不着的事情就难了。将静态的设施建设变成动态的文化服务、文化研究,这是我们中国湿地博物馆一直在努力的事情。

我们中国湿地博物馆以湿地保护为主题,同时依托西溪湿地而建,因此,积极打造“湿地文化”和“西溪文化”是我们在文化建设方面努力的两个重点。

在弘扬湿地文化方面,我们创办了“一网一刊一室”三大阵地。一网就是中国湿地博物馆网站动态及时发布信息、传播知识;一刊就是《国家湿地》杂志,融知识性与可读性于一体,全面普及湿地文化知识;一室就是湿地阅览室,广泛收罗了与湿地相关的书籍、报纸和刊物,供游客免费阅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坚持“填补空白、争创名刊”的目标,创办了国内唯一的湿地类综合读物《国家湿地》,这份98页的全彩双月刊目前已正式编发了9期,业界影响力越来越大。

在西溪文化研究方面,我们也做了不少工作。首先是建立了西溪研究院,开展了西溪全书的编撰工作和西溪历史文化的研究工作。同时,我们还把红楼梦文化研究列为西溪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开展以“西溪隐红”为特色的新红学研究。今年7月2日,我们成功举办了“杭州与红楼梦”大型研讨会,中国红学会副会长孙玉明、全国著名红学专家蔡义江、吴新雷、周思源、丁维忠等3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西溪,畅谈红楼梦与杭州的关系。接下来,我们还将在西溪湿地内建设西溪红学陈列馆,全面展示红楼梦研究的相关成果和物品,重点向大家介绍土默热先生的红学研究成果。

中国湿地博物馆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国”字号的湿地博物馆,理应发挥龙头作用。在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和各地湿地类博物馆的积极响应下,2010年,中国湿地类博物馆联谊会在杭州西溪湿地宣告成立,全国17家单位加入了联谊会,中国湿地博物馆担任会长单位。会议通过了联谊会章程,交流了湿地博物馆建设发展的经验,并约定每年举行一次联谊会成员大会。

中国湿地类博物馆联谊会成立一年来开展的工作,引起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的高度关注,理事长徐善衍等领导多次酝酿讨论成立湿地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在得知中国湿地类博物馆联谊会的工作卓有成效后,协会专门派出常务副秘书长李元潮专程来中国湿地博物馆调研,并以最高的效率向中国科协和民政部递交了成立湿地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报告。

酒文化博物馆设计 篇7

关键词:博物馆,景观设计,地域性

博物馆作为一个蕴含城市文化和传统的载体,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年来在全球许多大小城市都能看到新建或者扩建中的博物馆建筑,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更为显著。博物馆作为一个物化的城市发展史, 通过收集、陈列、和典藏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 起到连接时空的作用, 使人们可以直观透视城市的历史变迁与叠加发展。

一、博物馆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

传统博物馆过分强调教育功能, 观众被动地接受知识, 使得参观成为人们进入博物馆的主要活动。就内部空间而言, 公众的活动区域被大范围地限定在博物馆建筑内部, 展览线路设计过长, 使得观者的游览心情受到很大影响。就外部空间而言, 观众进入博物馆后, 与周围的城市空间完全割裂, 在心理上没有获得良好的参观铺垫。因此传统博物馆在功能和空间上都显得过于单一。

随着公众流动性的加大和人群的多样化, 功能单一的传统博物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求。现代博物馆在教育功能的基础上, 增设了许多新的功能, 向着提供公众服务和更宽广的文化交往平台的方向发展。一些博物馆文化, 如美展、艺术展和博览会都需要能为公众服务的公共空间, 在景观设计中安排一些同博物馆活动有关的设施和服务, 作为活动的补充, 是博物馆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现代博物馆作为一个开放系统, 其景观设计就是要创造一个为观众所认同, 并能使公众参与其中的开放性文化空间。

二、博物馆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特征

随着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人们相比较于传统的地域性文化, 往往更崇尚西欧发达国家的文化特征, 以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来设计自己。全球化进程使得博物馆景观设计的建设在形态和文化属性上趋于雷同, 很多博物馆的景观设计更多停留在视觉欣赏层面, 并单一的以环境空间和形体为目标, 没有考虑博物馆景观设计应反映出当地的地域文化及历史积淀这一基本特质。因此, 在博物馆景观设计中, 应充分考虑地域性文化的两方面特征, 一是以人文历史因素为主的文脉特征, 从精神层面来看, 景观具有文化与物质的双重性, 好的景观设计往往超越了其物质形态, 以一种具体的文化方式展示在观众面前。另一方面是基于人文历史因素的生态系统特征, 其内容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以及人与环境共生的思想。

1. 文脉特征

文脉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的对话与内在的联系, 指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 美国人类学艾尔弗内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柯亨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 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到或传授, 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推广到景观设计领域, 文脉就是人与景观的关系, 景观与其文化背景的关系。

将地域文化赋予博物馆景观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化或者视觉化, 而是基于博物馆所处的城市空间的文脉分析, 确定特定对象的传统风格和历史风韵。博物馆作为宗教、文化、习俗、历史文化信息的物化载体, 其鲜明的个性决定了博物馆景观必须深深植根于所属地域的人文历史之中, 呈现出独特的属性特征和审美价值观。如北京香山饭店, 整座饭店凭借山势, 高低错落, 蜿蜒曲折, 院落相间, 营造出江南特有的风光和韵味。

2. 生态特征

如今, 随着全球性资源、环境、人口等多方面问题日趋严重, 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善待自然和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和唯一的出路, 自然生态系统保障着人类的幸福和健康, 对它的理解和维护是景观设计规划的基础。因此, 地域性景观设计具有生态特征, 其中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保护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对待景观环境, 不能再只是随心所欲地布置和排列, 应全力保护自然景观及维护景观的完整性以及景观中水体和空气的质量。二是人地共生, 即天人合一的思想, 作为一个活着的人, 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有机体和生物相联系, 我们完全依赖于地球上那些尚未开发的景观区域的生产力。因此, 人与环境不仅要共存, 还要共荣, 人与自然必须共同发展和建设。

三、博物馆景观地域性文化实例研究——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

1. 项目概况

鸿山遗址博物馆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新区鸿山镇, 博物馆依托于吴越贵族墓葬群邱承敏而建, 用于遗址及文物的研究和展示。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景观用地分为三类, 一类建设控制地带为2220亩, 可作观赏农业区的墓地背景环境;二类建设控制地带为2070亩, 其中遗址博物馆占地330亩, 湿地公园占地1740亩;三类建筑控制地带为240亩, 可作为游客服务中心的历史村落景观。其设计重构了一种与当地自然景观相契合, 同时反映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历史氛围的建筑景象。博物馆建筑和景观设计均采用了与周边乡村相呼应的地方材料, 建筑体量被压低, 并将主体部分与封土推拉开距离。主入口设在西侧, 面向主要道路, 与遗址景区的浏览流线相配合。

2. 地域性体现

(1) 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博物馆位于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河流湖泊众多具有典型江南水乡特色的自然环境之中, 在满足功能需要并充分尊重周围地形地貌的前提下, 方案对周边的农田和水系进行合理的梳理, 通过景观水道将整体环境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景观体系:即起到保护丘承墩原生地貌、周边农田肌理和耕种方式的内环区域;设置主入口景区、博物馆入口、休闲活动区、乡情体验区、湿地景观区等功能分区的外环部分;以及起到了隔离博物馆与外界道路作用的水环部分。在设计手法上, 方案通过对周边地形进行微调整、种植乡土植物、设置服务设施以满足不同的休闲活动需求。整个博物馆景观设计再现了江南的历史风貌, 展现了鸿山遗址浓重的历史文化感和沉郁的苍凉氛围。

(2) 对地域文化的尊重

本区域以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墓葬群遗址为设计主题, 博物馆建筑将遗址封土堆的形态、呈东西走向的农田肌理以及苏南民居特有的坡屋顶几种设计元素相融合。为了同建筑相适应, 博物馆的景观环境呈现出以下两种形态, 一是结合了江南特有的文人雅文化, 如入口处和中央庭院地面的青砖铺地;二是粗犷的先秦文化, 如外墙采用仿土喷砂、场地道路朴素的石渣铺地等, 都力图

中西方文物建筑保护的理念差异

余奕华 (广州市黄花岗公园广东广州510070)

摘要:文物建筑作为特定时代的遗存, 具有独特的价值, 但在城市化进程中, 这种价值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损害。本文就中西方文物建筑相关理念的差异进行比较, 并指明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关注点。

关键词:文物建筑;城市发展;保护

一、文物建筑概述

1.文物建筑的定义

西方的文物建筑, 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或称之为文化遗址 (cultural relic building) , 或称之为历史建筑 (historic buildings) 等, 可以将英国学者费尔顿在《历史建筑保护》一书中对文物建筑的定义作为西方定义的一个共识, 其内容为:文物建筑就是可以使我们自发或是自觉的去认识, 了解造就了它们那个时代和人民的建筑。文物建筑不可再生, 一旦遭到破坏, 就不可能再恢复, 并且依附在文物建筑本体的历史信息也随着散佚, 它便失去了作为文物建筑的价值所在。而在我国的《文物保护法》里虽然没有定义, 但其提出“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就可以看作是对文物建筑的概括。无论是西方的定义或者我国的概念, 虽然表述各不相同, 但都是对文物建筑本质的概括, 其核心概念是一致的。

2.文物建筑的价值

文物建筑并不能等同于普通的建筑, 它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反映着其产生的时代的社会、文化、科技、生活等方方面面, 它是历史的见证, 是特定时代的遗存, 是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的实体。文物建筑的价值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即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文物建筑的历史价值指的是这一建筑本身能反映出它当时所

烘托出具有历史感的古朴悠远的效果。整个博物馆景观融合了江南的桥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民居文化等多种文化, 充分体现出吴越文化的特有内涵, 在尊重历史珍视过去的基础上, 实现遗址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3) 乡土植物的配置

植物在景观中起到了重要的造景作用, 对植物不同品种的使用可使景观形成完全不同的风格特征, 并与地域环境紧密结合。乡土植物对于当地的特殊气候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也反映了场地的历史氛围。同时, 乡土植物还具有生态功能, 可以影响一定范围内的小气候和环境, 如增加温度、降低湿度、阻碍尘土和噪声以及某些有害气体, 从而改善场地的卫生条件。利用好植物的生态功能, 可以使绿地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 乡土植物应该作为本景观绿化配置的首选品种。鸿山遗址博物馆景观设计以维护和利用原有树木的配置为基础, 并对场地内部的植被环境, 按照功能分区进行整治和梳理, 栽植的植物多为原生乔灌木、草本花卉和水生植物, 从而营造出一个同环境相适应、能还原历史场景氛围的景观植物群落。

(4) 地域景观材料的运用

江南民居以青砖和荒石为主要砌筑材料。鸿山遗址博物馆景观区域中所有的铺地以荒石碎铺为主, 局部采用青砖铺设。在荒石之间留有一定缝隙, 野草从缝隙中生长地面, 形成粗狂古朴的氛围, 同时缝隙又有利出排泄雨水, 生态又自然。区域内的绿化也多沿用周边农田中的农作物, 根据时令和季相种植, 呈现出浓处时代的社会情况, 也包括其在历史进程中所充当的某一事件的现场或名人的居所。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文物建筑外观造型的风格、工艺等主观的美的感受。这种感受反映了建筑所产生时代的艺术风格、工艺技术水平、审美取向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情况。文物建筑的科学价值指的是文物建筑所反映的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二、中西方关于文物建筑保护的观念差异

1.民众意识的差异

当前欧洲文物建筑的保护有自《威尼斯宪章》以来形成的全民性保护意识的支持, 并在民众中已然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应该把文物建筑视为人类文化的共同财产。这种理念根植于民众意识之中, 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支持与广泛的应用。由此而产生的一个成果就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设立, 从而对促进世界各地之间的合作和合理保护全人类共同的遗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国的文物保护意识离西方有很大的落差, 远未成为民众的普遍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地被忽视。这种意识层面上的差异, 使中国在文化保护上的观念便更多的依赖于行政命令的贯彻与执行。更具体地说, 在中国的文物建筑保护, 必须先有一个官方的保护机构存在, 然后再由这个保护机构来开展文物建筑的保护工作, 其保护资金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国家的支持。而西方全民保护意识的存在, 使他们可以在国家层面得到政策以及资金的支持外, 也得到广泛了社会支持, 如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钻石展”、伦敦科学博物馆的“游戏进行时”展、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接受私人资金赞助等数不胜数。

2.内在价值的差异

过去的观念注重的是对文物建筑的实体的保护, 而新在观念则认为建筑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实体

郁的乡土气息。

四、结语

在博物馆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概念, 并非一味的将历史文化填充进去, 地域文化有别于历史文明, 它是以人类行为为主导, 自然环境为依托, 强调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各异属性间的交互性、共融性的协调统一。博物馆景观设计应该在“守特色”的标准上寻求发展。而对无锡鸿山遗址博物馆的景观设计的了解正是对以后在博物馆景观中融入地域性概念的起点和动力。地域性景观设计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它吸取当地传统优秀文化与民间工艺技术, 与当今社会发展形态相结合, 从而呈现出多层文化重叠的良性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钢.地域性景观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16) .

[2]约翰·O·西蒙兹、巴里·W·斯塔克著.朱强、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05

[3]李存东赵文斌刘环.遗址景观环境设计的生态策略——无锡鸿山遗址公园博物馆景区景观设计[J].中国住宅设施, 2012 (9) .

[4]谢敬颖王葆华.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科教导刊, 2010 (17) :174.

酒文化博物馆设计 篇8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 城市 建设 作用

博物馆文化既是人类社会财富,又是人类历史进程。所谓社会财富,是指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历史遗留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所谓历史进程,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己的素质不断提高的文明化过程。

博物馆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近代,博物馆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文化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以欧美发达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博物馆文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成为社会和城市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伴随着社会和城市文化的快速发展,也促使了博物馆和博物馆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和提高。

博物馆文化主要是以藏品文化为主体、职能文化为辅助的博物馆综合性文化。藏品文化是指以文物标本所渗透或代表的历史文化,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具有固有的稳定性;职能文化是以博物馆人的工作为表现所反映出来的博物馆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职能,它主要是以藏品文化为基础,并围绕藏品文化这个核心而开展和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它因人而异,因社会环境而异,具有可变性。两者相比,博物馆的藏品文化不应社会(特别是社会政治)的变化而随意变化,职能文化在传承和传播方式、方法上却应随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博物馆文化在现代社会和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如下方面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在社会和城市文化教育中的辅助作用。

博物馆文化是社会和城市文化的象征之一。在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辅助教育作用。它虽与专业教育不同,但它具有社会化教育、辅助性教育、业余知识型教育等特点。从教育的角度讲,虽然它不是专业性的学校教育机构,但它可以起到学校教育中同样学习知识的作用;从科研的角度讲,它不是专门的科研单位,但是它所研究的对象,对社会科研工作者可以起借鉴的重要科研分支作用;从资料的保存角度讲,它不是公共图书馆,但是它具有可以给社会各界查找历史资料的人们提供实物标本的功能作用。因此,博物馆文化社会教育的特殊作用,是任何专业化的教学单位都不可取代的。

二、在社会和城市历史文化中的传承作用。

博物馆是社会和城市历史文化的专业收藏、陈列展览、宣传教育机构。一是博物馆对藏品的收藏和通过博物馆职能对藏品文化的正确发展,为保护社会和城市历史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传承社会和城市历史文化发挥着宣传教育作用。二是本着对社会和历史文化负责的态度,为确实保护好社会和城市历史文化见证物,认真做好博物馆的藏品收藏、征集工作,发挥着博物馆的职能作用。三是通过对藏品文物的科学研究工作,把文物知识传播于当世,传承于后世,对于全民保护文物和学习、了解社会和城市历史文化知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是运用博物馆公共文化场所的社会化职能,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的需要,结合实际改变和改革传统的方式、方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征集社会化、科研专业化、传播与宣教市场化,对社会和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起着服务作用。

三、在社会和城市旅游文化中的观赏作用。

博物馆文化是旅游和旅游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观。旅游及旅游文化是近代兴起,现代发展的一种新的现代产业文化。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在现代迅速繁荣和发展,是与旅游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崛起分不开的。尽管博物馆不是旅游业,但是博物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文物实物资源,对游客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因此,博物馆作为现代旅游业异常重要的人文景观和不可回避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经营精英们的重要发现。

四、在社会和城市科学文化中的研究服务作用。

博物馆的主体文化是藏品文化。就是说博物馆最主要的功能是记载和研究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没有藏品文化的基础,就没有其它职能文化的开展。围绕藏品和藏品文化,博物馆需要做的就是收藏、研究和教育三项基本工作。收藏是对文物、标本等实物资料进行更好、更科学的保护和管理。研究是对藏品文化的发掘和历史文化的总结。教育是围绕藏品文化进行宣传,使人们更多的了解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而作为主体文化的博物馆藏品文物、标本是科学研究的珍贵资料,对社会和城市科学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研究和服务作用。

五、在社会和城市建筑文化中的示范作用。

博物馆收藏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建筑文化遗产,特别是一些遗址博物馆,是历史遗留的具有较高价值的艺术文化和建筑文化。在现代的城市建筑中,一方面通过城市规划,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和保留这些建筑物和艺术文化,同时,又通过复原、仿制,在城市房屋规划建设中追求这种历史特有的文化风格。欧洲国家特别注重这种建筑文化的保护,如法国、意大利、英国都保留着14—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文化,德国城市曾饱受二战的破坏,但在恢复性的建设中,也借鉴了本国和欧洲其它国家的艺术文化和历史建筑文化,这都反映了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对历史文化,其中包括历史艺术文化和历史建筑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上一篇:知识产权法第二讲下一篇:劳动就业概论复习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