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教育实施方案(精选8篇)
摘 要:课程改革中,科学方法是新课标中的核心目标,科学方法教育已势在必行。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方法教育?笔者认为科学方法教育应遵循适时性、渐进性、融合性等原则,应在不同类型的课中贯彻实施,使科学方法的教育渗透于物理教学。
关键词:科学方法;教育原则;实施方法;注意点
一、问题的提出
自然科学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基本的科学方法。什么是物理科学方法?物理科学方法就是研究物理现象、描述物理现象、实施物理实验、总结物理规律、检验物理规律时所应用的各种手段与方法。常用的科学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图象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w纳法等多种方法。
许多基层初中物理教师,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中往往重理论而轻实验,重结论而轻过程,重习题操练而轻方法教育。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初中学生不仅应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应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说知识的学习给学生提供的是“鱼”,那么科学方法的学习就是给学生提供“渔”的过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本文就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实施进行一些初探。
二、课堂教学中开展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原则
1.渐进性原则
初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逐步形成,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充分发展,他们对方法也不太感兴趣,因此初中阶段应着重进行观察、实验方法的教育;对于科学思维方法,只能隐性渗透,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训练。
有的章节只隐含一些科学方法,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对科学方法就只需点到即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即可。而有的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联系较少,就不必硬要进行方法教育,特别是脱离教材而空谈方法,那只会使学生感到茫然,结果是适得其反。
2.融合性原则
所谓融合性就是要把科学方法的教育和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将三者有机融为一体,使科学方法的学习促进物理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传授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一堂物理课不但必须包含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还应有科学方法教育目标,使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物理教学教程中,各种科学方法交叉在一起,不可能在一种科学方法的教育完成以后再进行另一种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物理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把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
三、课堂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实施方法
如何实施科学方法教育?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科知识和科学方法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隐性和显性的原则,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方式展开。
利用物理学史渗透科学方法:初二物理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介绍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和理想实验的思维方法。教师应在教学中尽量将这些认识的程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它的思维和方法,使学生对研究物理学的“实验事实――提出假说――授受检验”这一基本方法有初步的了解,通过大量的个例分析,使学生逐步认识到:物理学的发展是观察、实验为基础,提出假说,经过科学抽象,运用数学工具,概括总结出规律,形成理论,再经过实验的检验,循环往复,使之不断丰富、深入和完善。这不仅是物理学发展中用到的科学方法也是学习物理知识时必须掌握的方法。
四、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注意点
1.贯彻的长期性
科学方法学习比物理知识学习要难,它不是一次教学就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初中物理科学方法大多是隐性的,只有在长期的熏陶下学生才能潜移默化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学到一些科学方法。
2.不能离开物理知识的传授
科学方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获取知识,教学应突出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轻视知识的传授。方法是获得知识的桥梁,离开了物理知识传授,方法教育是空泛的。物理教学加强科学方法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交给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终身受益。反之,不谈方法教育而侈谈能力的培养,不论愿望多么良好,仍不免是一纸空谈。
3.学生发展才是根本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人,学生的学的主人,教师在制订科学方法教学目标和方案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严格遵循感知、认识、理解这样一条认知规律,使科学方法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总之,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是科学这驾马车的两只轮子,前人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产生了许多有用的科学方法,而科学方法的应用和推广也大大推进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掌握打开科学知识之门的钥匙比对某些具体知识的占有更有意义。在课堂上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学生对方法的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高,激发他们对知识和科学的探求欲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素质也有很大提高。现代社会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变化迅猛,现在学生学习的有的知识或许终身都用不到,甚至很快被遗忘,但科学方法则可以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积极的迁移效应。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今后解决其它领域内的问题有着启迪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2061计划”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计划, 旨在帮助所有美国人, 特别是年轻人, 提高他们的科学、数学及技术素养, 以适应未来由科学和技术主导的世界, 使美国的下一代在面临巨大变革和考验时, 成为响应变革、适应变革、造就变革、影响变革的新一代。长期的科学教育改革, 必须始于学习目标, 而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对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1989 年, 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2061 计划”的第一本书—《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 为学生如何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成年人, 及在每个学习阶段应该具备什么素质提供建议。1993年, 《科学素养的基准》出版, 明确陈述在二、五、八、十二年级结束后, 学生应该掌握并能够使用的科学、数学和技术知识。1996 年, 美国推出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整体而言, “2061 计划”旨在提高人们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素养, 从而更加独立、负责任和富有成效地面对明日之生活。
为了达到上述标准中确定的科学素养目标, “2061 计划”在K-12 (幼儿园至高中毕业) 阶段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 促进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并为此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一、宁简勿繁:课程“瘦身”计划
在学校, 教师讲课和学生学习的时间有一定的限制, 但许多教科书和学科教学大纲并不是这样认识的, 它们列入大量内容, 其中不少是有着肤浅细节和远超多数学生能理解的技术术语。学习范围总是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 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2]。譬如, 小学科学课程年复一年地教授恐龙、植物等主题, 若要拓展其他主题, 教师通常要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和展品。到四五年级, 科学学习变成对术语的记忆和对课文的梳理, 这一重科学术语而轻科学实质的学习方法一直延续到高中。总的来说, 科学教育的现状是:教学内容有广度没深度, 信息过多却缺乏精髓。这样的课程和教学方式很难培养出人们的科学素养。对此, 有关专家指出, 不要从小到大强迫学生消化随科学进步不断涌现的科学内容和词汇, 而应进行科学课程“瘦身”, 为缓解国家在科学教育上的困境出一己之力。这便是宁简勿繁的理念。
“2061 计划”系列报告之一—《科学素养的设计》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减负的具体措施, 包括削减主要学科、删减主要学科的分支学科、减少技术词汇、减少无用的重复[3]。但真正实行起来, 却并不是容易之事。为此, 它提出参考性建议:如果与学习上的收获比较, “学科”的真实成本过高, 就停止该学科并考虑删掉。例如, 电路是一个物理学基本概念, 有研究数据显示:在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运行差别的知识上, 从小学到大学, 学生都存在很多困难。教师经常需要花费大量课外时间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 且不论收效怎样, 学懂电路概念对学生科学素养有多大重要性呢?从知识本身看, 除了对攻读物理学或工程学的学生有一定的价值外, 电路学本身对科学素养并没有多大作用。因此, “2061计划”得出结论:串联和并联电路作为一种科目, 最好不列为科学核心课程目标, 因为它需要很高的教学成本, 但只能获得很低的收益[4]。
为了避免被指责削减后的课程过于简化, 教师应考虑国家标准和基准的本意—什么是学生最应该了解的核心科学知识。课程“瘦身”的目的不仅是表面上删减课程现有内容, 背后的深意是为了赢得时间学习和理解重要事实、原理及其在科学、数学和技术上的应用。精简课程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付出, 可能很痛苦, 但相信结果会证明, 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二、“重软轻硬”:有效教学的新理念
进入21 世纪, 技术已成为非常有价值和强有力的教学工具, 尤其在美国, 技术一直被吹捧为教育的奠基石。然而, 由“硬件”推动的教育改革, 由于过于强调技术魅力, 过分夸大对学生学习所起的作用, 往往忽视课程内容和结构所起的作用, 这注定会失败。学校过于匆忙地引进这些技术, 很少花费精力核查它们的技术内容, 未能适当地确定其所能起的作用, 也很少培训教师学会如何使用它们。一旦学生、教师和家长发现这些新技术的缺陷, 就可能把它们扔在一旁, 永远束之高阁[5]。
值得注意的是, 新技术对提供新的教学方式很重要, 但所取得的效果应主动归功于课程内容和教学工作能够与新技术完美配合。教学是人类古老的手艺, 如何将教学法现代化, 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基于此, “2061计划”提出有效教与学的方法和原则, 有些在科学、数学与技术教育中尤其重要。
1.“学”不一定是“教”的成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习现象极其复杂, 既涉及学习者内部过程又涉及外部影响, 既有内容问题又有形式问题, 既有简单的学习形式又有复杂的高级学习形式[6]。一堂讲得很好的课, 许多学生, 包括学习天分很高的学生, 实际理解的东西比教师预计的要少。因为不管教师和书本传播的知识多么清晰, 学生都需要靠自己来体会它们的含义。因此, 学校应选择和强调最重要的概念和技能, 使学生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理解的质量上, 而不是所教信息的数量上。
2.重视学生的现存观念
有效地学习不仅要求新旧概念知识建立多重联系, 还要求人们彻底地重建思维方式。学生入学前, 对可能遇到的每个论题都带着或多或少的前概念, 有些是正确的, 有些是错误的。他们最初形成的信念会占据统治地位, 有些错觉会长期跟随, 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现存观念, 帮助他们转变错误认识, 理解并接受新观点。
3. 课程应与科学探索性质吻合, 反映科学价值观
科学知识的学习, 既要通过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更要通过做什么和怎么做获得定义。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考虑采取下列步骤培养学生在科技领域的典型行动和思维经验:从自然界的问题开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把注意力放在收集和使用证据上—提供历史背景—坚持清晰地表达思想—采取小组学习方式—不要把求知和发现割裂开—淡化记忆技术词汇的重要性。科学不只是大量知识的凝聚, 也不是一种累积知识和验证知识的方法, 而是一种融入人类价值观的社会活动。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好奇心, 奖励创造性, 鼓励健康的质疑精神, 同时避免教条主义[7]。
4.教学要消除学生学习上的顾虑
教师应特别注意, 学生在学习数学和科学时, 容易产生强烈的顾虑和失败恐惧感。例如, 化学科目中, 实验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而许多学生惧怕使用实验仪器或其他工具, 因此会失去动手操作的学习机会。教师应消除学生的这种恐惧心理, 告知安全注意事项, 提供使用仪器工具的丰富经验。此外, 由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大多数是男性, 女性往往会形成在这方面不如人或不适合从事该工作的刻板印象。因此, 教师要积极采取行动, 扭转这种令人沮丧的局面, 改变观念, 选用一些学习材料, 介绍女性做出的贡献, 鼓励女学生树立自信。
三、科学无处不在: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
现今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学校对社会文化的应变和数字技术的使用, 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 学生在学校教育系统内获得的知识脱离社会实践, 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这使得除学校之外的家庭、博物馆、社区等非正式环境下的教育越来越受到追捧。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非正式学习对激发和维持中小学生终身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习惯具有深远影响。作为一种探索和尝试, 以科技博物馆为代表的校外非正式教育场所, 正以独特的科学教育价值, 吸引着各国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关注。
在这方面, 美国科学促进会创立的以“科学无处不在”为宣传主题的“科学素养伙伴计划” (Partnership for Science Literacy, 缩写PSL) 有较大的说服力。PSL选取美国范围内的5 所科普场馆, 作为主要合作伙伴, 在许多社区开展一系列的科学主题活动, 发放“家庭科学指南”手册, 最终目的就是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各种科学知识, 意识到它的重要性。PSL希望借此向大众传达这样一种理念:“科学, 陪伴着您和您的孩子度过每一天;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 都需要科学的营养;父母的正确引导, 对孩子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科学带给你的不仅仅是知识, 也会是无限的快乐。”[8]
这一以家庭和社区为主的科学素养活动, 成为连接课外科学教育和课堂教学的纽带, 打通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渠道, 有效地贯彻终身学习理念, 科技博物馆在努力提高科学教育成效的工作中处于领导地位。“2061 计划”自与博物馆合作以来, 一直积极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 博物馆也在尝试采用新的方式为学生、教师、社区及学校系统服务。
学校是正式性学习的代表, 一大特色是权威性和结构化, 而博物馆等非正式学习情境则代表一种尊重、包容和平等[9]。非正式学习体现终身学习的理念, 使人们具备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从容不迫地应对社会变迁带来的挑战。
四、通向未来的桥梁—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是迈向科学教育改革的第一步。用科学知识武装教师, 然后提高所有人的科学素养水平, 这是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向智力和实践的挑战。为了使教师具有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完成根据“2061 计划”目标和原则设置的课程任务, 必须进行专业的教师培训。
教师培训的目的, 首先是帮助教师理解科学素养目标。“2061 计划”对科学素养的基准做了清楚的解释, 即客观反映出学生应该能达到的难度水平, 但人们经常按照自身对科学的理解及各地区和学校的现行课程解释基准。例如, 《科学素养的基准》中“地球”主题对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的描述:“开口容器中的水会消失, 而封闭容器中的水不会消失。”参与“2061计划”讨论的部分专家看到这一表述时, 以为是要求K-2年级的学生理解蒸发原理, 包括对分子、肉眼不可见的水蒸气及“蒸发”概念的理解。正在教K-2 年级学生“蒸发”概念的教师更是这样理解的。然而, 基准中并没有提到关于“蒸发”的内容, 只是描述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现象。这是某些基准的表达方式。以后才会根据这一现象再设立进一步的基准描述空气是气体的概念, 以及蒸发的概念。于是, 可以惊奇地发现, 培训前后教师对这一学习目标的理解会发生具体变化[10]。
开口容器中的水会消失, 而封闭容器中的水不会消失
深入研究学习目标前, 参与“2061 计划”研讨的专家通常会这样理解这一针对K-2 年级学生的基准要求:“了解蒸发作用”“理解物质存在的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对体积有量的认识”“应该了解水的特性。比如, 水是一种无色的液体”。
按照特定的研究程序分析后, 他们通常会改变对这一基准的看法:“这仅仅是对容器有盖没盖时出现现象的描述”“严格来说, 这只是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无须解释”“概念线性图中显示, K-2 年级学生不必理解蒸发的概念”“希望学生在二年级结束时能对这个现象有一定认识”“研究显示对该现象只需点到为止”。
如此“较真”有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基准和学习目标是决定课程内容的基础, 教师只有在真正理解的前提下, 才能保证传递给学生的是恰当而准确的知识。课程改革必须依赖于对学习目标即基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基本概念或任何类似专一性标准的透彻理解。为此, “2061计划”开发出专门的教师培训光盘—《科学素养教育资源:职业培训》, 供高校教师制订职前教育计划、各学区设计在职教师培训或教师自学教学目标时使用。
其次, 教师培训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传统的教师培训计划通常并不注重这一点。目前, 科学课教师面对成分越来越复杂的学生, 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态度和行为的挑战, 如欺骗、对教师权威的质疑、对学习漠不关心等。教师培训教育通常只是概括性地介绍不同群体学生的特点, 很少涉及如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有效教学的问题, 结果是大大加强而不是减少对某些学生的偏见。所以, 应当向未来的教师介绍各种有关的文献资料, 让他们了解, 在面对女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残障学生和家庭低收入学生教授科学课时, 可能会产生特殊的教学问题。由于社会人口组成的日益复杂化, 学校学生背景趋向复杂化, 教师应当谨慎教学, 学会对待各种背景的学生[11]。
最后, 教师应通过培训提升专业知识, 提高科学素养水平。所有的科学课教师, 绝对要具备足够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 才能实现《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科学素养的基准》所要求的各种目标。对此, 中学科学教师至少要主修一门科学专业课。只有加强对专业的学习, 才能对科学有深入的了解, 在重要概念、理论及应用上显现出自身的科学素养水平。
当然, “2061计划”是一个庞大的科学教育改革计划, 是全国性和系统性的。教师培训作为一个子系统, 发挥的作用毕竟有限, 而且最终是为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 是实现科学素养目标的捷径。从课程“瘦身”到新教学理念的贯彻, 从非正式学习的实践到未来教师的培养, 传递着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信念和决心, 值得科学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7]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1:序, 174-175.
[2][3][4]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科学素养的设计[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5:203, 203, 207.
[5][11]美国科学促进协会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译.科学教育改革的蓝本[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1:153, 209-210.
[6]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14.
[8]美国科学促进会2061计划.科学素养运动:连接校外科学学习和学校科学教育的纽带[EB/OL].http://2061.cast.org.cn, 2005-1/2015-10.
[9]Falk J, Storksdieck M.Using The Contextual Model of Learning to Understand Visitor Learning from A Science Center Exhibition[J].Science Education, 2005, 89 (5) :744-778.
【关键词】农村小学 科学素养 科学教育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3-02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民族素质的主要标志,科学素养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教育,尤其是小学科学教育[1]。科学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小学科学重新定义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小学科学教学面临着许多现实困难。如何基于科学素养培养,加强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便成为了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科学素养的培养宗旨出发,基于现状对加强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进行了相关研究。
1.科学素养的内涵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小学科学教育能够强化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课程标准》在科学课程总目标下,提出了三维分目标,即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小学科学教学应紧紧围绕着这三个维度,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以科学素养养成为核心进行教学。
2.目前农村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广大农村地区按照要求虽然普遍开设小学科学课程,但仍存在这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教育理念相对落后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小学科学往往被视为“副科”,普遍存在科学课被挤占现象。任课教师多为兼职,缺乏专业背景和教学方法[2]。虽然科学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科学知识传播的作用,但很难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不能很好的挖掘学生的创新和创造潜能。
(2)教学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
小学科学作为探究、验证性的课程,其教学过程需要依托于科学实验作为支撑[3],各地教育局虽然下拨了实验器材,能满足最基本的科学教学要求。但是,农村小学中缺少专职实验室管理教师,实验器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及时维护,导致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欠缺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
(3)地区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掘
受办学条件、地理和文化因素的限制,短时间全面提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环境确实存在困难。同时,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也拥有着亲近自然、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地区和资源优势,由于缺少专业教师资源和针对性的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目前农村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大部分还做不到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提升科学教学实效[5]。
3.提升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实效的对策
(1)加大专职科学教师培养,增强师资力量
科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针对现状应采取措施增强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力量。首先,应加强专职教师的专业和实验培训,提高农村科学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其次,应引导更多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到农村去任教,充实农村教师的新生力量;再有,应有计划地组织农村老师和县城骨干教师交流学习,促进农村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高素质的师资力量的培养,能够为科学素养的培养提供强力基础。
(2)加大农村小学财政投入,改善教学环境
实验室建设是开展小学科學教学的基础性条件,教育管理部分应以提供专项资金的形式引导农村小学实验的建设和更新维护,加强标准实验室的建设,为科学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3]。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界事物的初步能力和进行科学实验的初步技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加大优质精品课程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可能。首先,将优质课录制成视频或者网络远程教学,使偏远地区学生也能接受优秀老师授课;其次,教学课件、案例等资源共享,能够帮助农村科学老师更好的准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再有,应组织农村小学集体备课和网络教研,多渠道共同开发教学资源[5]。小学科学精品课建设能够使农村学生享受到更好的教学资料,加强其对科学知识进行理解,促进其科学素养的提高。
(4)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提高教学实效
农村小学处在一个较为广阔的自然空间,科学教学应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学校周围的蔬菜大棚、养殖场、花卉种植园等就是一个天然的科学课程实践基地,在天然课程课堂中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探究自然可以提高农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4]。同时,科学教学应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积极安排家庭小实验、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实验竞赛和体验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1]。
4.小结
小学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其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课程。只有从实际出发,基于科学素养培养角度因地制宜综合采取措施,才能全面提升农村小学科学的教学环境和教育实效,促进农村地区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蔡红颖等.谈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3(9):168.
[2]王俊卿.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10):61-63.
[3]冷冰.因地制宜上好农村小学科学课——浅议农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J].菏泽学院学报,2014(6):160-162.
[4]宋晓玉,谢丽华.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实效性[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11):73-74.
低碳生活是指人们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降低碳的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从节俭的角度出发返璞归真地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低碳生活理念还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低碳生活教育
首先,课堂上适当延伸,讲清讲活低碳生活知识,让学生树立低碳生活意识。生物课堂中一些内容与低碳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应着重分析这些联系,并做适当的延伸、补充。如在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要性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我特别补充了低碳生活的一些具体做法。
低碳生活就是简约的生活方式,从衣、食、住、用、行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
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从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终被遗弃,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以减少2.5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棉质衣服比化纤衣服排碳量少,多穿棉质衣服也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食:多吃素。生产1千克牛肉排放36.5千克二氧化碳,而果蔬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为该数值的1/9。另外本地的果蔬和水也比外地运输来的排放二氧化碳量小。此外,低碳饮食还包括适量喝酒,如果1个人1年少喝0.5千克酒,就可以减排二氧化碳1千克。
住:选择小户型,不过度装修。减少1千克装修用钢材,可减排二氧化碳1.9千克;少用0.1立方米装修用木材,可减排二氧化碳64.3千克。
行:少开车,选小排量车。每月少开一天,每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98千克,如果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自行车,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会更少。此外,排气量为1.3升的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47千克。通过及时更换空气滤清器、保持合适胎压、及时熄火等措施,每辆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00千克。不仅要低碳还要碳补偿,所谓碳补偿就是你产生了多少二氧化碳就补偿多少。树木利用植物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是碳补偿的最好办法,一棵树生长40年,平均每年可吸收465千克二氧化碳。因此,除了过低碳生活外,还要多种树。
用:节电、节水。以11瓦节能灯代替60瓦白炽灯,每天照明4小时计算,1支节能灯1年可减排二氧化碳68.6千克;只要少用10%的一次性筷子,每年就能减碳10.3万吨。另外,少用电梯,合理使用电视、冰箱、电脑等电器,及时切断其电源。工作时,重复利用单面纸,能电子化办公的少用纸张等都可以降低碳排量。
通过如此具体实在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低碳生活并不抽象,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实践低碳生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注意节电、节油、节气、节水、节粮,节约一切能源和资源。让学生明白,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一种责任。
其次,低碳生活的核心内容是节能、环保、减排,据此归纳整理,拓展延伸,挖掘低碳生活的素材,形成低碳生活知识的体系。下面是笔者整理的人教版新课标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与低碳生活教学相关的延伸内容。(见表1)
二、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加强低碳生活教育
通过开展以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低碳生活理念,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一是低碳生活在校园。如以“低碳达人我最棒”为主题开展活动,活动重点是让学生全员参与,切身感受。活动形式可以是低碳生活知识讲座、上海世博高科技低碳场馆介绍、低碳生活知识竞赛、学生演讲辩论赛、校园板报赛、校园广播有奖征文、低碳达人博客、低碳生活网上论坛及创办诸如《低碳生活我支招》等网络刊物,等等。再如组织“倡导低碳生活呵护生态家园’’的主题班队会,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学校低碳公约》或《师生节能环保行为规范》,并在校园网宣传发布和实施,从而引导学生提高节能低碳环保意识,关注学习生活中的节能形式,学习和寻找节能低碳小窍门,培育学生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让低碳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二是低碳生活进社区。如以“低碳社区我争先”为主题开展活动,活动重点是让学生加强宣传,营造氛围。教师要搞好策划,可根据学生家庭所在社区,组织学生与街道办和社区物业联系,进行低碳生活知识资料发放、低碳生活咨询、低碳生活倡议签名,参与小区板报制作、废物利用作品展,征集社区低碳改善建议等活动,还可与电台、电视台和报社等新闻媒体联系,扩大宣传效应,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感受是最好的教育,通过活动,密切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锻炼和教育了学生,使低碳生活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理解、配合与支持。
三是低碳生活人家庭。如以“低碳家庭我做主”为主题开展活动,活动重点是让学生落实行动,养成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在践行低碳生活的同时,也可以督促其他家庭成员革除生活中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和“超前消费”等陋习,逐步养成减碳的行为习惯。另外,还可通过追寻家庭一周碳足迹、低碳生活家长意见反馈卡、低碳生活家长交流会、低碳生活模范家庭评比等活动,将低碳生活教育长久地开展下去,使减碳行为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
总之,低碳生活是为了我们的未来,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的延展教育时,要与时俱进并持之以恒,因材、因地、因人施教,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灵活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为扎实开展“好习惯我知道,好习惯我养成,好习惯伴我行”的养成教育活动,根据恩阳区教育科技体育局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此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守则》、《规范》为基础,以《巴中常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党规》和恩阳区教育宣传的要求为导向,以“四个规范”、“三种习惯的培养”为内容,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文明的习惯,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为目的。将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活动与民族精神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健康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促进良好校风、班风、学风的形成。
二、活动目标: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1、在校内做一个有个性、会学习、知荣辱的好学生。
2、在家里做一个有孝心、会自理、负责任的好孩子。
3、在社会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道德的好公民。
4、通过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带动家长的文明、社区的文明,从而促进“五创联动”活动的开展,促进文明
和谐社会的创建。
三、活动的内容
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小事抓起。结合《守则》、《规范》、《巴中市学生文明礼仪常规》,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有计划地开展宣有成效的“四个规范”、“三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活动。
1、四个规范教育:规范学生的语言,倡导使用文明语言,告别粗话、脏话;规范学生的课间行为,倡导轻走慢走,消除追逐打闹行为;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学生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五个环节,着力解决上课心迟到、课堂违纪、抄袭作业、考试舞弊等不良行为;规范学生的校外行为,倡导校内外言行一致,告别校外违规、违纪、违反社会道德行为,乱扔乱写行为。
2、三种习惯。
(一)把学习习惯抓实
学生在学校里最多的活动就是学习,而且和每个老师都息息相关,从学习习惯抓起,容易形成全校动力。学习习惯主要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多思善问大胆质凝的习惯,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认真考试的习惯等方面加强训练。
(二)把生活习惯抓严
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有助于推动学生良好学习惯的养成。从学生的作息、就餐洗手、洗脸、理发、剪指甲、整理衣被、物品放臵等最基础的生活习惯养成的抓起,长期训练,反复抓。
(三)把行为习惯抓细
1、举止文明的习惯
结合我校实际,继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从学校礼仪、家庭礼仪、交往礼仪、公共礼仪等方面着手,教育学生对长辈、老师、同学、他人要有礼貌,待人接物要有礼节,争做文明学生。
2、遵守秩序的习惯
规则和秩序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准则。在校主要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秩序、课间秩序、活动秩序的习惯。在校外主要培养遵守交通秩序,商场秩序,活动场秩序的习惯,树立良好的大众形象。
3、尊重他人,团结友家的习惯
懂得尊重他人是做人的道德准则。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做到他人的尊重。人们相互尊重,生活才能快乐和睦,社会才能安全团结。教育同学要相互理解,互相支持,团结友爱,真诚相待。对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家庭有困难的学生要真诚帮助;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纠纷多做自我批评,冷静处理,不
能以大欺小,以强欺弱。
4、讲究卫生的习惯
让学生懂得卫生是身体健康的保证,是一个人文明的表现,既体现了良好的个人面貌,又包含了对他人的尊重的道理。教育学生既要讲究个人卫生(洗脸、洗脚、理发、洗澡、换衣服、换被褥、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就餐自带(备)餐具,也要讲究公共卫生(不乱扔乱丢、乱张乱贴、乱写乱画;不随地吐谈,随地便溺)。
5、勤俭节约的习惯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生活俭朴,不相互攀比,不盲目追求时尚;爱惜学习用品,爱护共公财物。从节约一分钱,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做起。
6、锻炼身体的习惯
热爱体育、崇尚运动。能够认识多种运动项目的价值。通过不同形式,认真上好体育课,做好早操、课间操;坚持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积极参加校内外的体育活动;掌握两项以上的运动技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
7、养成自立自强的习惯
每天自己整理衣物,打扫房间卫生;上学前自己整理好书本、文具等物品;家长不在时,能够妥善安排自己的生活;做事有计划,不拖沓,当天的事当天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自
己完成。
8、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
坦诚做事,以诚待人;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不说谎话,不弄虚作假,考试不舞弊,借东西按期归还,损坏按价赔偿。
9、养成安全意识习惯
增强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基本安全常识;注重活动安全,课间不在楼道、校园追逐打闹;室外体育课、运动会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范;注意交通安全,不坐超员车、无证车,不在公路上玩耍,走公路右边;不横穿公路,走斑马线;不在高速公路上走动;注意食品安全,不吃三无食品、过期、变质食品;不下河、塘、堰、库洗澡;遇到危险随时应对,及时拔打110、120、119急救。
10、养成感恩的习惯
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学会感恩于他人,感恩于父母,感恩于学校,感恩于社会。
四、活动要求
1、高度重视,突出重点
各班要高度重视此项活动,把“养成良好习惯,提升文明素养”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去抓,全员参与,人人受益。
2、言传身教,重在示范
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因此,在此项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做到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先做到做好,以教师的榜样引领学生。教师要做到“五不进课堂”:衣着不整不进课堂;吸烟不进课堂;酒后不进课堂;非礼语言不进课堂;接打手机不进课堂。
3、因地制宜,创新形式
各班要在此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实际,因地制宜,创新形式,做到“每期有目标,每月一主题,每周一重点,每天一训练”,力求“一周一改变,一月一养成”,提高良好习惯教育的时效性。
4、形成合力,以点带面
各班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作用,以召开家长会,学生实践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全面推进养成教育。让文明的学生带动家庭的文明,让文明的家庭带动社区的文明,为“五创联动”贡献力量。
五、具体措施 该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动员阶段(4月)
根据我校实际,制定出“实施方案”,召开全校师生动员大会,使全校师生进一步明确养成良好习惯,对于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推动文明和谐社会的创建的重要意义;利用标语、宣传栏、黑板报、国旗下的讲话、校园之声广播等阵
动,全方位进行宣传动员。
(二)落实阶段(5月份)
第一步:知——熟知、深知 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知中行 1、5月份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养成良好习惯,提升文明素养成”主题班会,让学生知晓,熟知各种良好行为习惯,选出优秀的主题班会在全校展示。
2、多形式学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守则》、《规范》、《巴中市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规》,鼓励学生联系家长,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学生。
3、各班在班内举行《纲要》、守则》、《规范》、《巴中市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规》知识竞赛。
4、教会学生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良的行为习惯,哪些该改政,哪些该发扬,从思想上明确,从行动上落实。做到“一会二讲三节约”,倡导“四带五无”,即:一会——生活会自理;二讲——学习、守纪讲自觉,集体活动讲秩序;三节约——节约一分钱、一粒米,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四带——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心带给长辈,把谦让带给他人和社会;五无——地面无痰迹,校园无果皮和纸屑等,课桌无刻划,墙壁无脚印,出口无脏话。坚持每天“一看三问”,即:一看教室、寝室、公区干净了吗?一问我扔了吗?三问我打扫了吗?
第二节:导——引导、疏导 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导中明
1、教师示范导
教师做到“五不进课堂”;校园生活严于律己;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严守人格底线。
2、典型引导
各班在此项活动,要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在行为实施中的榜样影响,让榜样起带头和示范作用,让学生感染学生,让自己成为其他学生的学习标兵。
第三节:悟——感悟、参悟 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悟中觉
1、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和指导学生自编顺口溜,举行知识竞赛、辩论会、演讲会、征文比赛、黑板报、手抄报比评等教育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学生加深对《纲要》、守则》、《规范》、《巴中市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规》的理解,使其逐步内化为自觉行为。
2、青年节前后举行全校师生“养成良好习惯,提升文明素养”主题演讲比赛。
第四节:引——躬引、共引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以引为本
1、每个月学校组织开展一次“养成教育”黑板报评比活动。
2、成立“学生行为规范监督小组”,发挥学生的监督作用,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纠正不良行为。
3、实行一周一布臵,一周一总结制度。周一由值周安
排布臵、总结全校养成教育工作。各班利用每周星期日晚自习总结上周养成教育工作,安排本周工作。各班召开一次主题班会,讨论会,进行阶段性总结。
4、发挥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办好校园广播站,在广播站建立“养成良好习惯”的固定栏目,及时表扬涌现的典型人物和先进集体。办好“学生行为习惯”公布栏,及时公布全校学生养成教育的情况。
5、印制《玉山中学家校黄同关注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沟通卡》。分“我受表扬”、“我在努力”、“在校表现”、“在家表现”四个栏目。孩子在家是否常说“三句话”(您好、我回来了;再见、我去学校了;谢谢爹妈);是否常做“三件事”(一是生活自理;二是学习自主;三是汇报自觉即孩子能定期自觉向家长汇报学习生活情况,能经常和长辈谈心)。
六、成立“养成良好习惯,提升文明素养”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冯 彬
副组长:赵敏德 邓大鹏
成 员:伏国伟 陈中国 唐 岚 赵 兵 苟中德 赵 海 孙 伟 苟献中 张 毅 王清刿 刘军民
(三)总结阶段(6月)
1、收集文字、图片资料。
2、各班做好工作总结,写好总结材料。
3、学校开展“行为规范标兵”评选活动,召开总结、表彰会。
七、每月活动安排及责任单位 四月:
1、制定实施方案。(政教处)
2、召开“养成良好习惯提升文明素养”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团委、政教处)
3、各班组织学习《纲要》、守则》、《规范》、《巴中市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常规》等。(班主任)
4、各班设臵“文明习惯日志”。(班主任)
5、召开“文明礼仪伴和行”主题班会。(班主任、政教处)
五月:
1、成立“监督小组”并开展工作。(团委、学生会)
2、召开“养成良好习惯,提升文明素养”主题班会,学生写“我的行为习惯养成”承诺书。(班主任)
3、开展“好习惯我知道”手抄报。(政教处)
4、开展母亲节“献给妈妈的爱”活动。(班主任)
5、“寻找身边的好习惯”演讲比赛。(政教处、团委)
6、制定“家校沟通卡”,开展“在家常说三句话、常做
三件事”活动。(班主任)
六月
1、开展“扶贫助残”爱心活动。(团委会)
2、“校园之星”评选活动。(班主任)
3、开展主题家访活动。(班主任)
1、引导幼儿感受发现风的大小、探究和判断风的方向,并尝试制造风。
2、初步了解风的利与弊,引导幼儿从小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蓝天山的风筝
2、物品:吹风机、扇子、风车、棉花等。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蓝天上的风筝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看天上飞的是什么?(风筝)
谁能说说怎样才能让风筝飞上天呢?
(引导幼儿说出有风的情况下,风筝才能飞上天。)
教师: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有风呢?你怎么知道有风?
(教师用扇子在幼儿的面前扇一扇,感受风。)
二、展开
1、感受发现风力
教师:你们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1)在对微风进行探索的基础上,激发了孩子关注风力变化的积极性。
(2)通过图片感受中级风、大风。
教师:风有风级,不同的风级表示风的大小不同,人的感受也不同。
2、探索判断风向
(1)教师:天气预报说今天是北风,这是什么意思?
(北风就是从北边来,是风向。)
用什么方法判断? 引发孩子的讨论。
(2)到户外进行观察活动。
如:观察旗杆上的国旗飘动;让孩子将羽毛、塑料球放在操场中间,让它们随风滚动……
让孩子通过活动,真正明白“风真的从北边来”。
(3)了解风是有方向的这一特征后,鼓励孩子想办法把“风向”记录下来。
展开讨论:怎样记录风向
可以标汉字,也可以标箭头,记录不求精确,只要初步学习使用科学的记录方式。
3、尝试制造风的方法
教师:(出示风车)这些风车在活动室能玩吗?
怎样才能让风车转起来呢?
三、结束
让孩子逐步发现风能帮人类做许多事情,利用风可以发电、传播种子等等,但也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在科学技术日益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今天, 一个人科学素养的高低, 绝不是无关紧要的, 它已经开始影响到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国民的价值观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科学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新世纪理科教育中极为关注的核心和焦点。为此, 我们对南京市郑和外校和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了解初中生与职校生的科学素养的现状, 发现存在的问题, 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2 依据
科学素养这一概念具有非常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通常理解为个体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
我国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不容乐观, 2003年的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仅为1.98%, 2005年的调查数据有所提高。纵向相比, 我们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是在提高, 但是和其他国家横向相比, 差距就显而易见了, 比如美国2000年已达到17%。当代中学生以及4~5年后即将成为各行业的技术型劳动者的职校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发展和进步。因此, 从学校教育开始, 加强科学素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3 研究方法和内容
3.1 南京市两所学校部分学生科学素养调查与分析
我们于2011年7月15日至7月30日对南京市某所重点中学和南京某所职业学校18名学生 (男生13人, 女生5人) 科学素养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与研究所得数据, 了解现行两类学校学生科学素养的状况如下。
(1) 被问卷调查学生个人基本情况 (见表1) 。
(2) 以学校类型分类, 两类学校学生总分对比 (见图1、图2) 。
从图1、图2可以看出高职学校学生的科学素养相对比他们低年级的初三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所下降。
3.2 针对职校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调查结果分析
(1) 科学精神。
主要针对学生质疑精神、探究精神、进取精神进行调查。在回答“在解决科学问题时, 完成每个步骤后我都会反思”这个问题时, 有33.3%的学生选择“有时是”, 22.2%的学生选择“很少是”。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在探索、进取方面需进一步提高。
(2) 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引发探究问题、产生科学行为的源泉。在解决科学问题时, 有44%的学生“经常是”尽可能的在实验数据中找结论, 33%的学生“有时是”尽可能在实验数据中找结论;同样在解决科学问题时, 44%的学生“有时是”尽可能的从各种资源中找相关信息, 33%的学生“经常是”尽可能的从各种资源中找相关信息。结果表明, 高职学生基本具备科学探索行为的意向。
(3) 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指在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在解决科学问题时, 66.7%的学生“有时是”比较和评估信息从而确定相关内容, 22.2%的学生“很少是”比较和评估信息从而确定相关内容。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4 结论分析
2003年我国公民基本科学素养水平调查显示:初中、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5%、6.2%, 即高职的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初中生的科学素养水平略高点, 但我们得到的数据却显示相反。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三方面的数据分析高职学生科学素养, 结果表明高职生具备基本的科学探索意向, 但在探索精神以及探索方法、思维能力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职业学校目前的状况来看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 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 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份。职校生中的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 这也造成了现阶段职校生的整体素质下滑, 学生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问题, 可以说现在的职校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职校生的目标是成长成为技术型的工人, 普遍认为理论科学知识无关紧要, 只要会技术即可, 故在学习上目标不明确, 动机层次不高。这些主观、客观存在的原因导致了我们职校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偏低。
利用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不仅有严密的科学知识, 更注重科学探究的实施过程。物理作为职业学校一年级学生所学的基本课程, 显然, 开展物理探究活动, 无疑是提高职校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1) 充分利用物理学史教学。
通过对物理学发展史的回顾, 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 懂得任何一个定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 任何一个部分的理论知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 可靠的、精确的实验是物理学中决定一切的基础。另外可以介绍科学家的动人事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让他们体会并学习伟大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的精神。
(2) 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
实验是我们物理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安排实验课, 在实验课上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大胆动手做, 去验证。比如在“电磁感应现象”一课教学中,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验证, 自己用灵敏电流计寻找感应电流, 并总结规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 学生们对此都兴趣十足。类似的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的学习经历, 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通过自主的探究、动手实践, 体验和感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用于创新的精神。
(3) 加强物理与其他领域的联系。
学生对科学新发现方面的信息比较感兴趣。物理学的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高科技领域的联系、与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各学科前沿的联系, 都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同时, 从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 物理学与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建筑工程专业都有很大的联系, 这些也都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4) 改变评价机制。
职业学校是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 在物理教学的评价机制上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 以实验探究、实验设计、收集数据、总结规律等自主性学习为主的过程性评价代替。
5 结论和启示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只要我们坚定不移的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自身优势, 注重落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注意方法上的灵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 必将会显著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建利.物理教学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魅力中国, 2009 (23) .
[2]陈正旗.浅谈物理学科教学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机融合[J].中学物理, 2011 (11) .
[3]朱广军.浅谈科学素养与物理教育[J].科技资讯, 2010 (28) .
[4]陈浩.淮安市初中物理教师科学素养的调查与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9 (3) .
[5]尤飞鹏, 陈国璋.高中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的培养[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5) .
一、从人物精神魅力入手,注重科学情感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历史和现代的典型人物,教材内容往往表现出人物之美。人物美之根本源于人格的熠熠光彩,精神世界的偉大高尚。科学家或科学类文章中的人物,他们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严谨、勤恳的治学风范,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和促动着学生的行为。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实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涤荡,形成景仰、羡慕的理性情感,从而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可紧扣“爱国、杰出”,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感悟詹天佑的人格魅力。詹天佑在受阻挠、受要挟、受嘲笑的情况下出任总工程师,使学生感受其的不怕困难、不怕嘲笑的“耐压”品性;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学习“勘测线路”部分,感悟他的“勤恳、严谨、自信”的工作态度;从采用“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解决修路难题中,展现出其的聪明、才智,感受其的“杰出工程师”的形象。通过以上几方面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便可激起学生对詹天佑的无比敬佩之情,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使学生的科学情感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从巧设问题入手,注意科学思维的培养
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和诱引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活跃,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往往能够掀起教学的“波澜”。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设计,刨设“问题诱因”,进而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笔者巧抓课文中人们对“怎样捞铁牛”的纷纷议论,设计了这样的“诱因”性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观众,你会采用什么办法捞铁牛?”这一问题假设,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议论纷纷的景象顿时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捞铁牛的种种不同办法,达到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求新求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浮力捞铁牛的?在当时情况下,你的办法和怀丙和尚的比,谁的办法好?好在哪儿?这一“比较式”诱因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认识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思考的全面、广度、周到、严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三、从恰当时机入手,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天真可爱、童心未泯,爱于幻想,敢于提问,对于任何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一句话,孩子们具有无穷无尽、用之不竭的创造力的源流。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成为扼杀孩子天性和禀赋的“刽子手”。这就需要教师作开掘和诱导,应鼓励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年龄特点优势,通过多种途径,找准培养的最佳时机,使学生的“大胆想象,善于求异”的创新能力,“勤于操作、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恰到好处,最大可能的培养,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开掘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在学生认识到“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这一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后,可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人们摹仿哪些生物的特点,发明了哪些东西?”这一问,使学生思维被激活,思路被打开,很快收集了所掌握的知识,说出了许多类似“根据蜻蜓,发明和制造了直升飞机”的回答,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激起了主动创新、积极尝试的欲望。紧接着,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诱导,启发学生思考:你会根据哪些生物给你留下的深刻启示创造、发明出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来呢?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学生思维活跃,创新的火花频频闪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从人物精神魅力、巧设问题等方面人手,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科学素养教育实施方案】推荐阅读:
教师的科学常识和科学素养11-11
科学素养的培养11-18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论文06-23
92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11-08
科学教学中的核心素养07-24
小升初科学素养测试题09-23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10-27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09-19
道德素养教育实施方案10-26
学校公民素养教育总结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