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防范与调处机制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疗纠纷防范与调处机制(精选12篇)

医疗纠纷防范与调处机制 篇1

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纠纷解决机制,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我院自开展诉讼与非诉讼衔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以来,各庭室积极加强与乡镇政府、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居委会等非诉讼部门的配合和协作,通过诉前调解、委托调解、联合调解等衔接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谐。

通过开展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法院收案数稳步下降,案多人少的矛盾得到初步缓解,有力促进了执行工作的良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当事人节约了诉讼费用,减少了诉累,得到人民群众的肯定和好评。

一、我院在积极探索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纠纷解决机制的一些具体做法:

1、紧紧依靠党委领导,积极争取政府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充分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

2、各相关庭室积极加强与当地政府、司法所等非诉讼部门的配合和协作。

3、在审判工作中全面推行全员、全程、全面调解,把调解贯穿于立案、审判、执行的整个诉讼环节;把调解工作积极向诉讼之前延伸,在法院立案庭设立人民调解窗口,在法庭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为其他组织调处纠纷提供支持。

4、加强普法、宣传力度。

二、贯彻落实最高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及市中院的《太原市诉讼矛盾联调工作办法》中存在和遇到的问题。

1、化解矛盾纠纷组织结构单一,尚未形成党委领导,法院引导,其他部门配合的大格局。目前,参与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化解矛盾纠纷的主体主要是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和人民调解组织,而与仲裁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的衔接仍是空白。即使是上述几个部门,有时也存在单兵作战的情况,党委及法院在该机制实际运作过程中的领导和引导地位得不到应有体现。

2、化解矛盾纠纷人员的能力层次不一。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主体即调解人员,除自身应具备处事公道,为人正派,群众认可等条件外,还需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并具备一定书写、表达能力,但目前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的人员在数量上所占比例不大,且在知识结构、化解纠纷能力等方面,层次不一。

3、化解矛盾纠纷工作衔接流程亟需细化并规范统一。目前,虽然相关部门在开展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中相继出台了一些配套性规范制度,对于法院与其他相关非诉讼部门开展化解矛盾纠纷衔接工作起到了指导作

用,但在制度内容的设计上原则性较多,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4、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整体水平不高。从目前调处的案件数和已达成调解协议的比例来看,化解矛盾纠纷的成功率不高。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的非诉讼部门,因缺乏机制制约,思想上片面认为化解矛盾纠纷是法院一家的工作,其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是为法院干工作,担心参与化解矛盾纠纷会占用本部门其他工作的时间、精力和人力、物力,影响本部门工作业绩,从而造成对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积极性不高,而导致成功率低的局面。

三、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相衔接存在的问题

1、各类纠纷解决机制尚未形成一个有机协调统一的整体和化解纠纷链。

2、在依法治国的理念下,诉讼至上的一元化思路仍占主流。

3、缺乏法律制度以及相关机制的支撑。

4、由于缺乏长效机制和经费等保障,一些制度的落实受到多方的制约和限制,实践效果难以保障。

四、法院在参与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衔接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法院自身的规范、引导、指导作用发挥不够。社会矛盾纠纷一旦在非诉讼环节处理不掉,将最终由法院作出处理,因此,法院要充分发挥化解矛盾纠纷的规范、引导、指导作用。但在实践中,因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不是非诉讼部门的法定职责,未列入考核范围,造成非诉讼部门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于化解矛盾纠纷缺乏足够重视,加上法院与非诉讼部门互不隶属,法院引导化解矛盾纠纷的地位不能彰显,导致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

五、非诉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范围及非诉调解协议司法效力确认的操作程序

1、非诉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的范围

(1)人民调解。即民间调解,调解的主体即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人民调解委员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对民间纠纷的调解。

(2)行政调解。它分为两种:一是基层人民政府,即乡、镇人民政府,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对一般民间纠纷的调解。二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对某些特定民事纠纷或经济纠纷或劳动纠纷等进行的调解。

(3)仲裁调解。即仲裁机构对受理的仲裁案件进行的调解,如劳动仲裁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的调解,调解不成即行裁决。

2、非诉调解协议司法效力确认的操作程序

1、当事人提出确认申请,2、人民法院受理,3、人民法院审查,4、作出确认与否的决定。

六、几点建议

1、依靠党委领导,争取政府支持,形成党委牵头,法院引导,其他部门参与的化解矛盾纠纷大格局

一是通过向党委汇报、建议,将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纳入非诉讼部门的综合治理考核中,作为部门工作考核和任用干部的一项硬指标,从而提高非诉讼部门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的主动性,为化解矛盾纠纷衔接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二是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将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从而调动非诉讼部门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的积极性,为化解矛盾纠纷衔接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2、充分发挥法院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中的引导、指导作用

通过加强对人民调解组织的指导、沟通,提高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对人民调解协议的申请确认工作,维护人民调解协议的威信,促使当事人愿意调解、尊重调解、履行调解,保证化解矛盾纠纷工作良性循环。

3、加强法院同司法行政部门、人民调解组织及其他非诉讼化解矛盾纠纷组织的联系和配合通过召开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诉讼与非诉讼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感情交流。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解决与非诉讼部门在化解矛盾纠纷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深入调研,不断创新、完善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化解矛盾纠纷机制

通过定期座谈、调研,及时发现在诉讼与非诉讼衔接化解矛盾纠纷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配套规范,从而保证化解矛盾纠纷衔接工作的不断发展。

5、加大宣传报道力度

医疗纠纷防范与调处机制 篇2

近年来, 我单位在房产登记工作中已遇到数起当事人持调解协议申请相关房屋登记的情况, 主要集中在继承、离婚分割业务等方面。在实践中遇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县 (区) 级以下调处机构的人民调解员都不具备长期直接从事房产登记工作的经验, 对房产登记所涉法律法规政策知晓的广度和研究的深度较为有限, 其主持调解所形成的调解协议, 往往存在事实调查不清, 法律适用不准等问题。二是调解协议从法律性质上来讲是民事合同, 虽对争议各方有法律约束力, 但不属于确立房屋归属的“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的生效法律文书”, 当事人必须通过申请登记——公示这一程序才能取得物权, 且不属于《房屋登记办法》规定的申请登记的情形, 需要争议各方共同申请登记。三是登记机构能否依据当事人的申请和调解协议直接办理登记尚存争议, 赞成者认为该类协议对物权变动的基础原因 (即债权设立) 已经明晰, 只需经过登记——公示这一程序就能完成物权变动, 可以直接办理, 反对者认为应要求当事人依据《人民调解法》第33条的规定, 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登记机构实行的是“要件式”登记受理;不应陷入审查物权变动基础法律关系的漩涡中。四是家庭财产继承纠纷, 当事人就房产继承事项达成一致, 持调解协议申请登记, 若直接受理即违反了《司法部、建设部<关于房产管理登记中加强公证的联合通知>》要求房屋继承必须办理公证的相关规定, 若要求其达成调解协议后再办理继承公证, 则加重了其经济负担。

二、建立房产登记纠纷调处机制的构想

建立房产登记纠纷调处机制, 是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 在房屋登记机构内部设立专业的纠纷调处机构, 通过和法院的有效对接, 将调处成果经过司法确认后, 快速、有效地运用到房产登记工作中。

(一) 意义及作用

1.能有效形成化解矛盾的合力。建立房产登记纠纷调处机制, 通过登记机构和法院的有效衔接, 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大调解机制的覆盖面和社会影响。

2.有利于深化“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建立纠纷调处机制后, 登记机构主动作为, 便于及时、就地、有效地解决和平息矛盾, 符合“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3.能有效节约司法资源。人民调解工作对于解决公民主体间的民事纠纷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利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迅速解决, 节约国家的司法资源。

(二) 可行性分析

1.有上位法作为依据。《人民调解法》第8条明确:企业事业单位根据需要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据此, 作为事业单位的登记机构设立调处中心是有法律支持的。根据《房屋登记技术规程》的要求, 登记机构自2012年6月1日应成立登记审核委员会, 审核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不仅包括登记机构的登记官、还包括法官、律师等专业人士, 登记机构可以建立专业化的调处队伍, 具备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

2.有工作人员作为支撑。目前各地登记机构均有一定比例的人员通过了房屋登记官考试, 掌握了房屋登记的知识和技能。

3.有具体操作的可行性。调解行为本身并不具备可诉性, 对登记机构从事的调解行为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或复议。

(三) 调处的矛盾种类

1.房屋买卖、交换等合意交易行为过程中的纠纷。此类纠纷的争议双方为房屋转让的出卖人和买受人以及房屋交换的互换人, 常见的是一房多卖、房款支付、交易税费、中介费的分摊、房屋交接等方面的纠纷。

2.房产继承、析产、分割等基于身份行为引发的纠纷。此类纠纷最为常见的是多个继承权人对于继承遗产房屋的纠纷、离婚时的财产分割或离婚时未进行财产分割的房屋处分、家庭共有房产的分割析产等方面的纠纷。

3.商品房销售纠纷。主要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商品房买受人对于房屋面积 (特别是分摊面积的认定及面积误差超过3%的处理) 方面的纠纷, 此外还包括预告登记、预告登记转本登记过程中涉及的纠纷。

4.涉及抵押权的纠纷。主要包括对于抵押权登记有效性的争议及抵押权人实现抵押权过程中的矛盾纠纷。

5.异议登记、更正登记申请人和簿载权利人之间纠纷。此类纠纷涉及的面比较宽, 指争议一方已通过登记程序成为簿载权利人, 而利害关系人对此提出异议。

(四) 调处的办法和程序

1.一般调处程序。通过“申请—受理—选择调解员—举证质证—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房屋登记”, 形成可以直接用于房屋登记的调处成果。调处机构无法受理或调解未果的案件应及时告知当事人走法院诉讼程序。

2.调解员的选任。调解员一般应由具备大专以上学历、从事房屋登记工作5年以上、通过房屋登记官考核的人员或审核委员会的专家成员担任。调解机构建立调解员信息库, 简单案件适用简易程序, 由当事人选择确认一名独任调解员, 相对复杂的案件适用正常程序, 由当事人各选择一名调解员, 调处机构另派出一名首席调解员, 调解员的选任适用回避制度, 应与案件没有利害关系。独任调解员或首席调解员认为有必要的, 可将案情提交审核委员会研究讨论, 形成处理意见。

(五) 与法院的对接

登记机构和法院建立对接机制的核心要义, 是施行“统一受理, 分类处理”, 凡是调处机构能够处理的, 形成调解协议后, 和法院联动, 快捷、高效地进行司法确认;调处机构不能处理的, 迅速进行案件分流。

1.案件分类处理的衔接。登记机构进行调处的只能是案情简单, 事实清楚, 法律关系明确的案件。无法达成调解协议、案情较为复杂、事实难以认定、适用法律拿捏不准的案件经过审核委员会研究后, 应及时分流至法院。

论医疗纠纷调处法律机制的构建 篇3

[关键词] 医疗纠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医疗责任保险

医疗活动本身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医疗事故的发生原因也多种多样。客观上,目前的医学水平无法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而主观上的原因也在导致着医疗事故的频发。如,德国某医疗保险公司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德国平均每年发生的医疗事故约19万起,致死人数将近19000人,报告认为德国医疗事故死亡率高于交通事故丧生率,而其中意想不到的和本可避免的医疗事故数量更高,每年大约平均发生36万至72万起。无论是对医务人员还是患者来讲,在当前中国的医疗体制和科技水平下,都在承擔着医疗风险带来的相应损害,医疗纠纷的不当解决也严重影响着医疗事业的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三调解一保险”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置体系,该体系的构建需要法律机制的完善。

一、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构建的建议

目前我国已就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处理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主要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通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有关医疗损害赔偿部分。同时,各地对于医疗纠纷的处理,也纷纷制订了地方政府规章,如《宁波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条例》。但当前这些有关医疗纠纷调处的法律规定尚存在不统一和有待完善之处,所以发生纠纷后当事人还是更愿意通过民事调解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截止到目前,我国共建立了3,396个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员2.5万多人,55%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有了政府财政支持。2013年,全国共调解医疗纠纷6.3万件,调解成功率达88%。如,丹东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自2013年成立以来,共受理调解医疗纠纷35件,调解成功率为93.8%,协议履行率100%。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在医疗纠纷调解制度的构建方面做好如下工作:

(一)建立医疗纠纷调解的专家队伍

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负责人应来自于医院,在组建调解队伍时,我们应考虑医疗纠纷的专业性,要有临床医学、药学、卫生法学和保险等专业资质的专职工作人员。同时还要建立专家库,在处理纠纷时要有专家的介入。专家库的成员要有来自医疗机构的权威和法律、保险方面的专家,可以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每次调解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如,丹东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建立的医学和法学两个专家库,共有152名专家为调解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服务。

(二)将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体系

目前,各地开展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都是免费为医患双方提供服务的,其经费来源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宁波开创的第三方调解机制,调委会独立于卫生行政部门之外,由司法部门负责调委会的日常管理和人员招聘,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由财政保障。我们可以借鉴宁波的做法,由财政加以保障。

二、对医疗责任保险制度构建的建议

医闹和医疗纠纷久调不决的问题,主要还是在于责任的分担和赔偿金额的确定上存在争议。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已建立了医疗责任保险体制,如宁波市自2008年起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都按照《宁波市实施医疗责任保险的规定》,缴纳一定保费,投保了医疗责任保险。日前,国家卫计委、司法部、财政部和中国保监会等五部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的意见》,指出2015年底前,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参保率应当达到100%,二级公立医院参保率应当达到90%以上。

医疗事故责任险,它不仅有利于医疗事故中的病患及其家属获得及时有效的经济保障和医疗救治,而且有助于减轻医疗事故中医院尤其是当事医护人员的经济负担。目前,我国有些地区已建立了非强制性的医疗事故责任险,保险公司也非常愿意提供该保险项目,但医院参加的不够踊跃。主要是在保费的承担上,院方要为全体医护人员缴纳保费的话,负担较重。而且经核算后,院方宁愿选择赔偿,也不选择投保,因为投保的费用远超过其每年用于医疗事故赔偿的费用。所以,要建立强制性的医疗事故责任险,还需要对保费的负担问题加以重新核算,尽量公平合理,以调动院方投保的积极性。

三、对医疗纠纷调处预案工作的建议

医疗机构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都应做好医疗纠纷调处的预案工作,确立纠纷发生后的工作程序。如,在纠纷发生后,本着自愿的原则,告知当事人可以选择人民调解、诉讼、自愿协商和解、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处理的方式解决。如果当事人选择了人民调解的方式,调委会就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从专家库中确定一批责任心强、业务精专的专业医疗人员、律师、保险业务员和调委会工作人员一起从事调解工作。在纠纷调解时,专业人员要直接面对患方,剖析讲解医院方在诊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医疗技术和法律定位,特别要讲解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什么该赔、什么不该赔、该赔多少、为什么赔等,一条条给医患双方算"明细账"。同时要明确调解的时限,避免久调不决。

总之,无论是医闹问题,还是暴力袭医问题,应当找到病根,从根源入手,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当前我们要恢复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可以从制度上加强管理。如:建立网上会诊制度,以解决医疗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建立各专科医生分类管理制度;将医生参与网上会诊作为晋升职称、职务、年终考核指标之一;建立药品的医院与药店联网统一售价制度,以解决医院利用其垄断性,抬高药品价格的问题。再如,针对如何避免过度医疗的问题,可以构建治疗方案网上公开制度、过度医疗的责任追究制度等。

同时,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也要探索医患纠纷解决的良好途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对于医疗纠纷“三调解一保险”体制的建立,应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医患纠纷解决的有效方式。

社区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篇4

为了创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氛围,认真贯彻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关精神,坚持预防为主,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把人民内部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的方针,为维护社会治安的安定、稳定。实行XX社区人民调解包片分工制度,各包片区居民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分析、规定以下几点:

一、各包片干部有责任对社区居民进行定期的法制宣传。

二、各包片干部必须定期深入辖区、了解社区居民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三、各包片干部深入到矛盾纠纷多的重点单位、重点地区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排查摸底。

四、各包片干部必须积极发现突出问题、寻找社区居民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矛盾纠纷隐患。

五、各包片干部必须及时解决社区居民在生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对短期内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加大工作力度,及时排除居民内部存在的矛盾纠纷,并登记汇报。

六、包片干部对不能排除解决的困难纠纷要采取控制、缓解等措施并及时汇报,社区调委会应找准突出问题,分析主要原因及时组织矛盾纠纷的排查分析工作。

XX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 篇5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深化平安XX建设的决策部署和县综治委《关于开展“平安先行单位”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本局工作实际,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的组织领导,健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体系,确保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抓出结果,抓出成效。

(一)完善领导机制。要切实在局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健全完善维护稳定长效机制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把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查处工作纳入局里工作的议事日程来抓好落实。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坚持既要抓好单位的行政业务工作,又要抓好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为高标准、高质量做好行政业务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主要领导要负总责,亲自抓,要经常结合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开会研究分析各种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提出解决办法,并督促检查落实,使各种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或化解,不发生任何问题。

(二)完善排查调处机制。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科室齐抓共管的格局,基层单位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主动化解矛盾纠纷,最大限度消除各类不稳定因素。

(三)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拓宽了解、掌握各种矛盾纠

纷的信息渠道,要建立维护稳定信息员制度,充分发挥维护稳定信息员和信息责任人的作用,落实信息责任,随时掌握思想动态信息,并坚持在第一时间信息报告制度。努力做好信访工作,及时解决信访中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杜绝越级上访,力争达到零上访要求。要坚持工作报告制度、重大节假日和平时休息时间段值班制度和维稳“零”报告制度。

(四)完善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各类处置预案,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映灵敏、协调有序、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特别要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掌握、处理好,要把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群体性事件作为处置、协调的重中之重,切实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采取有效措施,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中。

(五)完善考核奖惩机制。要进一步健全和维护稳定的各项制度,要把单位维护稳定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加大考核力度,加强实施奖惩。

医疗纠纷防范与调处机制 篇6

工作长效机制的通知

各村(社区)、镇直各单位: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建设平安**、构建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这项工作对于维护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群众、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加强我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现就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效机制通知如下:

一、整合力量,加强基础,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

新形势下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要把着力点放在基础。要整合资源,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确保基层有人负责、有人抓、有人干,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镇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维稳、综治组织协调,以司法为依托,纪检,综治、信访、派出所等部门参加的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统一受理、调处辖区内的纠纷。各单位都要确定相关工作机构或见

了调解组织,具体负责本单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各村(社区)要依托各类基层群防群治组织,建立矛盾

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站(小组)和信息员(调解员)队伍。

二、定期排调,防控并举,建立健全矛盾排查纠纷

排查调处工作机制

按照小矛盾纠纷排调不出村(社区)、单位,一般矛

盾纠纷排调不出乡镇,重大矛盾纠纷排调不出县的要求,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把重点从事后处理转移到事

前排调,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协调各方、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矛盾排查

调处工作机制。

1.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社情信息网络,切实做好

决策预防、苗头预防、个案预防三个重要环节的预警防

范工作,及时发现各种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

问题。

2.定期排查机制。认真执行村(社区)、单位每周,乡镇半月排查制度,及时了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

题,全面掌握辖区内的各种矛盾纠纷情况,逐级汇报。

重大节日、重要活动和敏感时期内24小时值班和“零报

告”制度。实行乡镇、村(社区)毛笋纠纷排查调处例

会制度,定期分析矛盾纠纷形势,研究解决突出问题。

3.联合调处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

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加强组织协调,落实责任,将

矛盾纠纷的疏导化解责任落实到各村(社区)、单位、领

导干部和责任人,要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

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解决在萌

芽。要定期召开联调会议,分解细化任务,以事定则,人随案走,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充分发挥综合优势。

对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组织专项治理,对重点

人、重点事、重点地区进行集中排查调处,确保不出问

题。

4.分级调处机制。村(社区)主要以矛盾纠纷摸底

排查为主,做到不漏人、不漏户,信息灵敏,摸排准确,报告及时;乡镇主要以调处化解为主,对一般性矛盾纠

纷及时调解,确保不出乡镇和单位。

5.督查指导机制。加强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督

查指导,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定期回

访当事人,督促协调调处事项的落实,及时掌握当事人的思想和行为动态,防止激化矛盾,发生上访或滋事情

况。

6.应急处置机制。各村(社区)、单位对问题比较突

出、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要有基础党政组织和调解

组织负责掌控疏导。对大规模集体上访,有关村和单位

负责人要亲自处理,依法妥善安置,及时上报落实情况,坚决防止由集体上访演变为群体性事件。

三、加强领导,明确任务,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

调处工作责任体系

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摆在村党支部、村委会

及各单位工作的重要位置,按照“一把手”负责任和班

子成员“一岗双责”的要求,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

处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调节谁

落实”的原则,明确各村各单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任务,实行重大矛盾纠纷领导包案制。严格考核奖惩,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作为干部特别是村、单位主要

领导工作作风和处理排查复杂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把

工作绩效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信访工作目标考核。

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

行表彰奖励。对工作走过场,未认真进行排查调处以及

处置不及时或处置不当导致矛盾激化酿成事端的、实行

医疗纠纷防范与调处机制 篇7

当前,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渐显露,且呈现加剧增多、调处难度大的特点,成为影响社会不稳定的隐患。近期笔者对我市近三年来的矛盾纠纷产生原因、种类、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就我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提出初浅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我市社会矛盾纠纷的发展趋势、主要特点及原因

(一)矛盾纠纷发展趋势。近三年来,我市共发生社会矛盾纠纷6829件,平均每年发生2378件。从矛盾纠纷的类型来看,邻里、婚姻家庭、土地承包、赔偿、计划生育、征地拆迁纠纷排在前6位,共5162件,占纠纷总数的75.58%。从矛盾纠纷的变化来看,婚姻家庭、劳动、赔偿、房屋宅基地、施工扰民5类纠纷共2413件,占纠纷总数35.33%,与前三年这五类纠纷2879件相比,总体呈下降趋势;邻里、土地承包、征地拆迁、计划生育、村务管理5类纠纷3675件,占纠纷总数53.81%,与前三年的这五类纠纷3264件相比,总体呈上升趋势。

(二)主要社会矛盾纠纷特点。综合分析我市社会矛盾纠纷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矛盾纠纷主体呈现多元化。从当前我市基层矛盾纠纷的表现形式上看,纠纷主体已不仅限于单纯的婚姻家庭、邻里、房屋宅基地、债务、继承、赡养等一般性民间纠纷,而是扩展为劳动争议、物业管理、山林土地、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医疗、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等新型矛盾纠纷。纠纷的主体为公民与基层行政村(居)、公民与企事业单位、公民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矛盾纠纷。呈多元并存的局面。

2、矛盾纠纷内容呈现多样化。从矛盾纠纷的法律性质看,社会矛盾纠纷的内容由过去单一的民事纠纷发展为民事纠纷、经济纠纷、行政纠纷并存的等多种内容。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已经不再是民间主要矛盾纠纷,而是以资源权属、环境及生态、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工程建设中群众利益维护等经济内容的新型矛盾纠纷日益突出。其中,因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补偿、企业改制、职工下岗、劳动和社会保障、司法不公、执法不当、涉法涉诉、区域性、接边地区等方面的众多新型社会矛盾纠纷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3、社会矛盾纠纷客体呈现复杂化。从矛盾纠纷客体看,许多纠纷往往同民事赔偿、治安处罚,甚至刑事案件搅在一起,有历史的、政策的、利益的以及机制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也包括处理不当的因素。传统思想文化积淀与现代物质、政治、精神、社会文明相互冲突,计划经济时期所形成的传统经济观念思维方式与市场经济、法治建设、民主政治进程相互不适应导致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极其复杂性,从而决定了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矛盾纠纷必然呈多发、频发的态势。此外,因各类经济组织实现经济利益渠道的曲折性和有关行政组织的行政行为、办事行为的随意性,使得矛盾纠纷客体的形成因素增多,生成过程边复杂,矛盾纠纷客体由简单向复杂转变,导致了社会矛盾纠纷客体的复杂化,矛盾纠纷的演化也由直线式变成曲线式,处理难度相应增大。

4、社会矛盾纠纷规模呈现群体化。在农村,由于基层行政组织不依法办事而引发的土地、山林、荒山、荒地、水塘承包、坟山、不当集资收费等纠纷,众多农民成为纠纷当事人;在城市,因企业改制,职工下岗、企业内部集资、社会劳动保障等问题引发的纠纷,众多下岗职工和有关方面的单位和人员成了纠纷当事人;在企地纠纷中,因利益冲突,企业和当地周围群众成了纠纷当事人;在金融兑付、城市房屋拆迁等方面,许多有共同利益的群众成了纠纷当事人。因社会矛盾纠纷当事人的群体化而使其规模不断增大,许多纠纷因处理不当而引发群体性事件。若不深入调查,弄明情况,或措施不力,将严重损害群众利益。

5、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方式呈现激烈化。基层的社会矛盾纠纷特别是一些重大疑难的矛盾纠纷,往往涉及人员多,涉及部门行业多,仅仅靠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单位或某一个组织很难有效解决,尤其是群体性事件。当事人的合理诉求往往与不合法的表达手段交织在一起,多数人的合理合法要求与少数人的无理取闹交织在一起,群众的自发行为与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利用交织在一起,基层调解组织受调解权限、调解方式、调解手段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化解起来难度大。当事人在一时未得到解决的情况下,采取静坐、下跪、上访、群体围攻甚至武力相威胁的手段,有的纠纷并非利害冲突,只是为一句话、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酿成严重的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

(三)主要社会矛盾纠纷及成因 在社会关系总体和谐稳定的新形势下,当前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下列纠纷:

1、经济利益矛盾纠纷急剧增多。三年来,在我市农村合同、赔偿、劳动、土地承包和征地拆迁等生产经营性、债务纠纷达2321件,占纠纷总数的34%;上升幅度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因为国家重视“三农”,实行了减费免税、种粮补贴等政策,种田热起来了,土地紧俏起来了。有二轮土地承包政策的落实、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征用土地而引发的纠纷随之增多。

2、社会保障矛盾纠纷明显突出。三年来,公民与法人及社会组织之间的纠纷6419件,占纠纷总数的9.5%,以下岗、待业职工与企业及政府之间的纠纷为主,并在群体性上访事件中占相当比例。主要是因为企业改制重组、减员增效,加上部分企业长期拖欠职工工资、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生活保障金等,严重影响了职工生活。民营、私营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3、城市化建设矛盾纠纷不断涌现。比较突出的是工业新区建设、旧城区改造、道路扩建、房屋买卖等引发的拆迁补偿,失地农民的补偿安臵,这些纠纷形成了城市社会矛盾纠纷的热点。

4、劳资纠纷层出不穷。务工人员在打工中由于文化水平低,不懂法,也不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发生劳动报酬难以获得、工伤(亡)事故等劳动争议时,不知道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是采取殴打雇主、聚众闹事或上访等过激行为。

5、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居高不下。虽然婚姻家庭纠纷呈下降趋势,却位居各类纠纷的首位。占纠纷总数的26.29%。主要表现为第三者插足、非法同居、未婚先孕、单亲家庭、未成年犯罪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引起的个人思想观念、家庭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裂变是导致婚姻家庭纠纷频发的直接根源,也是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最大隐患。

6、干群矛盾纠纷发生频繁。三年来,其他纠纷1667件,占纠纷总数24.4%,位居各类矛盾纠纷的第四位主要原因是一些部门和行业不依法行政办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推诿扯皮或方法简单,损害了群众利益;一些单位党员干部利己思想、官本位思想严重,在工作中缺乏全局观念,不能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高度处理矛盾纠纷,而是站在本单位、小团体的立场上考虑利益得失;一些基层干部在工作中缺少法制观念,处理基层矛盾纠纷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滥用职权,越权行事,结果不但没有化解矛盾纠纷,反而激化了矛盾,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或群体性事件错综复杂,处臵困难。

二、化解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

化解矛盾纠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多种化解矛盾纠纷的方式,但要做到定期排查、及时调处、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主要还得依靠各级人民调解组织。

(一)抓紧推进司法所相关业务立法工作,充分发挥其化解矛盾纠纷的主要阵地作用

司法所是我国基层政法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人民调解、安臵帮教、社区矫正等任务,在化解民间纠纷、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司法所已经成为基层党委、政府和群众离不开、信得过、受欢迎的好帮手。然而,基层司法所基本上是一套人马、五块牌子(司法所、三调联动站、帮教矫正站、法律援助工作站、法律服务所),在履行职责中法律依据不足、工作主体与法律主体不统一的现实严重影响了各项业务的开展。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应加速推进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臵帮教、基层法律服务等业务的立法工作。

(二)充分发挥基层调解组织的作用

人民调解组织遍布城乡、网络健全,调解员植根基层、贴近群众,调解工作具有平等协商、互谅互让、不伤感情、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具有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和法制宣传教育等功能。三年来,全市132个调委会、676名专兼职调解员,主动参与调解社会热点、难点纠纷,共调解各类纠纷6000多件,成功率达97%以上,充分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优势作用。因此,司法所和基层调委会要继续切实搞好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农村调委会要立足广大农村,坚持原则,依法调处,最大限度地做好各类简单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三)切实解决好热点、难点问题

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各类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发性事件的解决和处理,积极主动搞好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对人民群众申办的事项,要热情接待,依法审批,依法行政,切实为人民群众搞好服务;对人民群众反映的基层党政组织和企业内部的有关部门问题,要充分理解和尊重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切实解决好基层群众反映的问题;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件,要主动汇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疏导化解,公开、公平、公正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做好稳定工作。

(四)着力将涉法矛盾纠纷纳入依法解决轨道

法律部门应当以化解涉法矛盾纠纷为己任,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切实解决好各类民事、经济、行政纠纷,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对公民与村(居)、企业之间出现的承包合同、不法侵权等纠纷,在依法调处无果的情况下,引导当事人运用诉讼或仲裁的方式寻求依法解决,教育归劝当事人不要采取聚众围攻、越级上访等方式解决纠纷。

(五)努力健全“三调联动”工作机制

2007年开始,我市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开始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和依托,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即“三调联动”)的工作机制,逐步走出了一条“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司法行政主办实施、相关部门协作联动”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新路子,运行一年多来,化解了许多在全市有重大影响、疑难、复杂的矛盾纠纷,有效的促进了社会稳定。但还需进一步健全“三调联动”工作机制,一是要建立纵向联动工作机制,市“三调联动”办要加强对各单位调处工作的指导,积极介入下级调处不了的疑难复杂和重大矛盾纠纷,协调相关单位、部门及时调处,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形成纵向联动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横向联动工作机制,各单位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按照工作职责的要求,分工负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有效化解,形成横向联动的工作格局;三是完善应急处臵和调解机制。在工作中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科学应对,有效处臵的工作方法。对情况紧急、问题突出、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要组织力量全力做好疏导教育工作;对有激化蔓延倾向的苗头性问题,要建议党委政府和调解组织加强掌控疏导;对大型集体上访和特别重大的矛盾纠纷要建议党委、政府和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参加调处,依法妥善处臵,确保一旦发生重大问题,能够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调处得好。

(六)不断提高调解员整体素质

加强调解队伍建设是抓好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的关键,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作风顽强,业务精湛的调解工作队伍是落实各项调解工作任务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工作中一是建立培训制度,加大培训力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建立庭审旁听制度,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组织村、居委会调解主任旁听人民法庭审理的民事案件及刑事自诉案件,现场学习人民法院诉讼中的调解方法、证据采信、引用法律法规及裁量标准把握等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调解员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技巧;二是要结合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变化,制定培训规划,逐步使培训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主动自觉地依法处理问题,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以适应新时期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需要;三是要不断充实调解队伍。要有计划、分步骤对调解员队伍进行调整补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吸纳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以及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参与人民调解工作,不断优化、充实、壮大人民调解员队伍。

(七)健全保障激励机制

三大纠纷调处程序 篇8

一、受理申请

受理权属纠纷调处申请,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与权属纠纷有直接复利害关系;

(二)有具体的权属请求和事实依据;

(三)有明确的对方当事人;

(四)属于土地、山林、水利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争议;

(五)争议的土地、山林、水利所有权或者使用权未经依法确定权属,或者虽经

依法确定权属,但有证据证明,已经确定的权属确有错误的。

二、申请书

当事人申请调处权属纠纷,应当递交申请书,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争议当事人是个人的,应当写清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住址;争议当事人是集体的,应当写清单位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说主要负责人和姓名、职责。

(二)权属争议区域的四至范围、面积。

(三)对土地、山林、水利的权属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三、被申请人答辩和提交证据材料

被申请人不按规定提交答辩意见和权属纠纷证据材料的,不影响调处程序的进行。

四、调查取证

主要针对双方当事人提出的权属争议,进行相关材料的核实。

五、调解

(一)调解记录应写清调解的时间、地点、调解人姓名。

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案由、记录人。调解结束所有参加调解会的人签字按印。

(二)双方当事人如达成和解协议,应及时制作协议书,协议书应写清双方事人的基本情况,简要阐述权属纠纷情况,协议内容(应当写清争议的地点、界限、划分的范围,文字一定要准确,不得有歧义),双方当事人签字按印,在场人签字按印,最后落款年月日。

(三)双方当事人不能达成和解协议,是集体与集体的权属争议,应告知当事人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确权。同一集体内的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的权属争议,由乡人民政府确权。

六、归档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 篇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

第一条为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公司建设活动,提高综治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公司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小组,由公司综治委成员单位成员组成,定期召开会议,上传下达,分析研究各种矛盾纠纷,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督促、协调有关部门及时解决。

第三条 定期排查。各单位综治领导小组对各种不稳定因素实行经常性排查和定期排查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建立基层单位排查网络。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针对一个时期突出的矛盾纠纷进行排查,对带有倾向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及时排查,重大节日、政治敏感时期进行重点排查。对排查出的不稳定因素要建立档案,弄清问题的性质、原因,明确责任,提出解决办法。对排查出来的各类矛盾纠纷视轻重缓急,分类归档,及时上报。

第四条 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七项制度。即:领导接待日制度、信息报告制度、例会制度、定期培训制度、回访制度、督促检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条 调处措施到位。对各类矛盾纠纷做到抓早、抓小、抓苗头,充分发挥基层民调组织的作用,在做好日常调解工作的同时,做到“多发性矛盾集中调解,突出性矛盾重点调解,经常性矛盾随时调解”。

第六条 回访到位。对已调处的矛盾纠纷,做到件件有材料,事事有结果,同时坚持谁调解谁负责,定期回访,倾听当事人意见,防止出现反复。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汇报 篇10

政和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 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今年以来,我县司法行政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中心,以强化法律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为载体,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和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平安政和”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基层基础、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实效,及时排查和化解不稳定因素,为全县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将我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开展自查如下:

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一)主要成效

按照闽人调(2007)1号和南人调(2007)1号文件的安排部署,在全县组织一次集中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坚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作为维护稳定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坚持 维护稳定“一把手”负责制,与平安建设和经济建设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定期研究维稳对策和措施,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今年1—3月份,全县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84件,调解率100%,调解成功180件,成功率97.8%,防止群体性上访2件,涉及97人,防止群体性械斗1件,涉及人数80人,全县无民转刑案件,无群体性械斗事件,无纠纷积案引发恶性事件,无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群众安全提高,基层基础扎实,调解网络健全,调解水平提升。有力地维护了全国全省“两会”期间全县社会稳定。

(二)主要做法:

1、强化领导,精心部署矛盾纠纷工作。为切实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安定稳定,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作为政法综治工作的第一要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每季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矛盾纠纷工作,每半年召开一次稳定形势分析会,每月召开一次县委或政府办公会议研究解决重大信访问题,对重大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坚持每月安排4位处级领导带班接访,县委五套班子成员分别挂乡(镇)下访解决重大矛盾和信访问题。县综治委成立了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20多个县直相关负责人组成。今年来,根据省、市的文件精神,我们结合县情实际,认真研究制定了《关于在春节及全国全省两会期间集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实施方案》,组织召开了各乡镇和县综治委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了维护社会稳定动员会,对开展这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县直党委综治委、各乡镇相应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形成了党委 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联动的排查调处工作格局。

2、健全机制,促进矛排工作规范运作。

我们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重心下移、联动联调”的工作思路,不断完善机制建设,健全预防机制、分析机制、处臵机制。县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因事故或纠纷等问题引发集体上访的处臵工作机制的通知》和《关于处臵信访人在县委、县政府机关门口聚集上访的工作预案》,对涉及人数较多的突发重大矛盾纠纷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研究处臵方法,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的应急处臵机制,确保依法果断有效处臵。此外,我们还建立完善了预警、排查、联调等机制,完善了信息报送,挂牌督办,跟踪反馈,建档立册等制度,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

3、突出重点,着力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涉及面广,我们采取多种形式。一方面突出排查涉及林改、征地拆迁、企业改革等方面的矛盾纠纷和可能引发“民转刑”、异常访和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做到早排查、早发现、早防范。另一方面在全国“两会”期间,集中排查化解涉及三农问题,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改革问题、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以及涉法涉诉上访等问题进行,有力地维护了全国“两会”期间社会和谐稳定;再一方面我们注重抓好重点问题的排查化解,对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实行包人、包案、包时间、包措施、包责任的办法解决。

4、重心下移,完善基层调解组织网络。一是完善覆盖全县的县、乡、村、警务区、“二会”、村民义务联防五级组织网络,将矛盾纠纷预防机制延伸到基层,实现抓 早、抓小、抓苗头,及时掌握各类纠纷动态信息,目前我县已建立各类调委会147个,其中村(居)调委会130个,行业性调委3个,企业调委会3个,区域性调委会1个,全县已有90%的调委会达到规范化建设。二是推行驻村特派员制度,巩固基层调解组织力量。把年富力强的干部派驻到行政村,与原单位脱钩专抓政法综治工作,协同抓好计划、经济、党建等方面的工作,他们利用人熟、地熟优势,及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上报各种信息,提高了解决社会矛盾的实效性。三是构筑社会矛盾防范体系,我县在创建区域性调委会活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了镇前与周宁、澄源与寿宁、杨源与屏南、石屯与建瓯、东平与建阳等县、市、省际边界联防联调组织建设,构建了我县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的社会矛盾防控体系。并形成了长效机制,有效地预防了边界地区纠纷难调解而引发赴省进京上访事件的发生,促进了边界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居民和睦相处。

此外,我们还积极研究探索,努力在机制创新、方法创新上下功夫。去年以来,我县在石屯镇偿试运用民主听证方式解决当前农村因村务、林改、低保、水利水电开发、乡村公路硬化引发的矛盾纠纷取得良好成效。目前,我县正准备推广运用民主听证方式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成功做法。

5、联动联调,构筑大调解工作新格局。

我们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精心组织构筑了以信访局的矛盾纠纷接访,综治、司法行政的矛盾纠纷排查和人民调解组织的纠纷调处三大职能为基础,由县、乡两级综治委组织协调,对各部门分散的调解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联动协作的工作局面,提高调处工作的效力,在加强联调的同时,坚持领导包案责任制,按照定 责任、定单位、定领导、定人员、定时限的五定要求,制定出包括矛盾纠纷性质,类别、原因、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等内容的工作明细表,将责任落实到部门、单位、落实到人、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形成合力,有效化解了一批疑难纠纷。另外,我们还成立了交通事故、安全生产、医疗纠纷、意外伤亡、林业纠纷等处臵工作五个领导小组,专门处臵突发性、群体性事件。

6、梳理分类,准确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我们根据各部门,各单位排查出来的各类矛盾纠纷进行认真分析,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梳理筛选和分类,逐一分析原因,找准突出问题和调处工作的切入点,并分别提出切实可行的调处意见,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针对今年我县各单位排查出来的各类矛盾纠纷分析;纠纷类型:以山林纠纷、婚姻纠纷和生产经营性纠纷为主;其主要原因:一是当前农村集体林权改革还在进行中,发生山林边界、权属纠纷多;二是近些年外出务工人员多,由于城乡差距和婚姻观念转变导致离婚纠纷多;三是我县兴建许多水电开发项目,引发当地村民与业主之间征地拆迁、林地、农田淹没补偿等纠纷多;针对我县矛盾纠纷的特点、类型以及发生的动向、规律,下阶段我们将以开展“平安政和”创建活动为主线,认真落实责任,扎实抓好社会稳定工作,在化解矛盾纠纷上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重大矛盾纠纷继续实行挂牌督办,对于全县社会稳定分析出来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实行县级挂牌督办,按要求逐一抓好落实。县综治委将适时组织相关部门到各乡镇、村(居)督查矛盾纠纷调处情况,每季度召开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调处分析会,共同商讨维稳对策。二是对群众反映强烈,情况复杂的村(居)由县有关领导牵头,抽调县直有关部门人员 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进一步掌握纠纷动态,模清矛盾纠纷发展规律,为更好解决各种矛盾提供决策依据;三是进一步加大有关林业、土地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基层调处力量,积极引导群众通过协商或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减少和预防集体上访,防止矛盾纠纷激化,促进全县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四是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工作长效机制。继续巩固完善全县五级人民调解网络,根据长期坚持,有所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着实抓好调解组织建设和人民调解员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整体工作能力和调解水平。同时进一步发挥驻村特派员作用,精心构筑社会矛盾防控体系,促进人民调解工作向更高的层面迈进。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涉及山林承包,山林权属争议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仍然是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二是随着我县境内许多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的陆续开工,涉及工程建设的征地、拆迁、工程转包以及农田、山场补偿等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如我县重点工程下温洋电站库区村民移民后遗留的系列问题,可能引发不稳定因素;三是基层基础比较薄弱,有些地方基础差,社会稳定的有效防控体系和运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群防群治工作有不少薄弱环节,第一道防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于当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和问题,我们将进一步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采取有利的措施,逐一进行调处,切实维护全县社会和谐稳定。

二、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辖5个乡4个镇和1个街道,共设10个司法所。现有办公用房20间,面积约380平方米,10部电话,5辆摩托车,1台电脑。县机构编制委核定我县10个司法所行政编制共16名,现有司法助理员8名,(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我县司法所于1998年全部挂牌建所,作为县司法局的派出机构,实行县司法局和乡(镇)双重领导、以司法局为主的管理体制。县政府按现有司法助理员人数核拔人头经费每年1500元;去年我县相继收到闽司(2006)147号《关于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和闽财行(2006)36号《关于基层司法所经费保障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后,我局非常重视,立即行动,按照文件精神要求抓好落实。一方面,组织全局领导干部、职工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并传达贯彻到各司法所及司法助理员;另一方面,结合当前我县基层司法所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动向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作专题汇报,及时与县委组织部、政法委、机构编制委、人事局、财政局协调和沟通,进一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文件精神上来。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加强基层司法所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对我县司法所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分进行规划,报县委政法委审定。县委政府针对我县司法助理员缺编问题同意给予解决。今年计划招收公务员2名;从乡镇公务员中调剂3名充实到司法所,确保每个司法所有1至2名司法助理员来保证工作正常运作。

针对副科级司法所所长配备问题,县委、政府、组织部根据我局汇报和上级文件精神,明确同意给予配备司法所副科级所 长,与乡镇政府换届时同步进行,但要严格把关、严格考核。我县配备司法所副科级所长主要通过三种形式进行。一是从现任司法所所长中,按德、能、勤、绩、廉表现突出的原则,推荐担任副科级所长;二是从局机关股(室)中,把工作表现突出、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公务员推荐到司法所担任副科级所长;三是从乡镇后备优秀干部中选拔担任副科级所长。去年八月中旬,我县县委政法委已组织考核组对现任四个司法所长和五个股长进行考核,对表现出色的向组织部门推荐担任副科级所长,同时对四个副所长进行考核,对能胜任工作的给予任命所长。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我县属省定经济欠发达地区,享受省财政转移支付县,经济非常薄弱,要将司法所业务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有一定难度。

2、司法助理员缺编,难以在较短时间内解决。由于我县财政困难,全县总编制数已满,仅能分期分批解决;若从现有乡镇公务员队伍中调剂解决,但乡镇中现有的公务员年龄偏大,年青的又属事业编制,不符合相关规定,为此,一时难以进编充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司法所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单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 篇11

一、矛盾纠纷受理登记制度

1、调解人员受理纠纷时要认真做好接待服务。如果是口头申请,接待人员应认真听取当事人对纠纷情况的陈述,并做好接待笔录。

2、受理纠纷登记的内容包括:调处时间、调处单位、调处人、矛盾纠纷情况、调处情况等。排查登记的内容包括:排查时间、地点、排查人姓名、被排查的纠纷种类、性质、起因苗头、当事方基本情况、责任方等。

3、受理纠纷登记后,对当事人所反映的纠纷情况要注意保密,不经当事人同意,不得随意泄漏。

4、调解人员将对受理矛盾纠纷的要求及时向分管主任或副主任汇报,由主任或副主任确定事件进行调处,将确定的调处时间、调处地点、调处人员及时告知纠纷当事方,确保当事方能按时参加调处。

二、矛盾纠纷排查制度

1、不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实行全覆盖、全方位、多层次排查,做到情况早发现、早报告、工作早到位、问题早解决。

2、实行不定期集中排查梳理矛盾纠纷工作。

3、重大节假日、敏感时期和纠纷多发期,要及时组织人员集中排查;对重点人、重点事,加大排查力度,进行重点排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隐患。

三、矛盾纠纷预警、调处制度

1、制定完善处置群体性矛盾纠纷和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矛盾纠纷信息动态。

2、对于重大的矛盾纠纷,要及时受理,多种手段并用,努力解决在初始阶段或萌芽状态。

3、发现重大纠纷隐患(可能发生群体性上访、群体斗殴现象)应当及时报告分管领导,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4、受理的矛盾纠纷,能及时调处的,组织调解人员及时进行调处,不能及时调处的,告知当事方可择日调处。

5、调处矛盾纠纷时,根据情况,可指定一名或多名调解人员进行调处,对调处难度大、复杂的矛盾纠纷,可组织邀请相关部门召开调解会议参与调处。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篇12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篇一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将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整合力量,创新方法,使各类矛盾纠纷得到全面及时妥善地解决,维护了稳定大局,助推了科学发展。自今年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以来,全镇共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36起,成功调处34起,防止民转刑案2起,防止群体性上访事件5起,没有一起矛盾纠纷因排查调处不及时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

1、突出“三个到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清醒的认识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对待人民群众态度问题这个根本,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和宗旨意识,在处理矛盾纠纷、开展排查化解工作中,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正确对待群众、坚定相信群众、全心依靠群众,牢记“守土有责、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密切掌握社情民情,认真搞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二是组织领导到位。为使社会矛盾纠纷能够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正常开展,镇党委成立了党委书记为组长,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综治维稳、司法、公安、民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治办,纪委书记徐钦民兼任办公室主任。各村也都相应成立了以村党组织书记为组长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从而在全镇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村级组织、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良性工作机制,实现了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格局。三是工作落实到位。我镇建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月例会制度。并要求各村根据实际,每月也召开一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对一些重大疑难纠纷,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还亲自参加研究、及时部署,确保排查化解任务落到实处。

2、做到“三个靠前”,及时化解矛盾纠纷

加大改革力度,致力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目的。在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工作中,张汪镇各级党员干部认真做到了“三个靠前”。

一是领导指挥靠前。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时,全镇各级领导干部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靠前指挥,面对面做好群众工作,决不回避矛盾,敷衍塞责。通过积极主动,抢前抓早,及时采取措施,尽快控制局面,平息事态。二是干部工作靠前。镇党委、政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认真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工作责任制,加大排查调处力度,及时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在此基础上,加强信息报送和通报工作,对可能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和异常上访信息,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做到防范在前,处理及时,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三是宣传教育靠前。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干部和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干部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充分利用法律武器,积极依法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同时,采取发放宣传单、大集日集中宣传、法制讲座等形式,教育群众正确处理法律纠纷、邻里纠纷、家庭纠纷等,认真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引导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使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按照正常渠道反映和解决问题。

3、狠抓“三个前移”,营造和谐稳定环境

地方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近年来,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张汪镇努力做到“三个前移”。

一是精力前移。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稳定与发展放在同一高度上来认识,切实做到“两手抓”和“两手硬”。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敏感性。及时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增强处理复杂局面下各种难点热点问题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抓基层工作,紧紧抓住群众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力求通过及时化解一些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的稳定,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力量前移。近年来,张汪镇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共有综治宣传员85名、纠纷调解员248名、治安联防员621名、案件协助员91名,形成了“层层有人管综治,层层有人抓综治”的良好局面,基本实现了规范化运作,群众自治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张汪派出所每天都出动治安巡逻车,对村24小时监管,保证了各村的社会稳定。三是措施前移。镇党委、政府进一步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协调理顺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发挥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稳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严格执行村级事务决策“五步法”,进一步提高群众对村级重大决策的民主参与程度;狠抓党务、政务、村务的“三公开”督察力度,特别是加强村级财务的公开水平,凡是群众关心的土地调整、征地、拆迁、各种补偿等问题都做到及时公开、全面公开,真正做到了“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在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上,着力加强治安联防与治安巡逻,杜绝和减少治安隐患和漏洞,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人员的高压态势,对各类突出治安问题定期进行集中整治,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加大矛盾调解能力建设力度。要进一步完善调解组织网络,健全纠纷排查、信息分析、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发现在早、处置在小。要着力把握社会矛盾纠纷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抓住要害化解矛盾,不仅形成化解婚姻、家庭、邻里、赔偿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的方式方法,而且要积极探索成立征地拆迁、医患纠纷等专业调解组织,调处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劳动争议、行政争议和医患纠纷等新型矛盾纠纷,形成化解专业化矛盾纠纷的方法体系。要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建立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的科学评估体系。要重视加强村调解组织建设,发挥好“第一道防线”作用。

二加大部门协调配合力度,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注重和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积极推动信息联通、工作联动和矛盾纠纷的联排、联防、联调,形成推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强大合力。同时,积极整合各方面调解资源,搞好“诉调对接”、“访调对接”,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有机结合,提升化解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

三加大调解工作宣传力度,营造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良好氛围。加大对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大调解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使“处理矛盾首选调解、调解也是法制建设、调解反映社情民意、调解小成本大效益”等全新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广大老百姓信任调解、选择调解、使用调解,使广大人民群众关心支持大调解工作。

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不断加强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新路子、新机制、新方法,以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突出成果,为推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富裕安宁做出了积极贡献。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篇二

灵秀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在鹿城镇党委政府,鹿城镇综治维稳中心司法所的领导下,社区两委班子始终坚持以增强社区党建活动为核心,采取“抓队伍、强素质、搞服务、聚民心的”方法,紧紧围绕创建中心广泛,发动辖区单位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真抓实干,初见成效,突出创建“和谐型”社区特色,着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文体活动极大丰富的快乐园”。

年初来社区成立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计划,拟定了工作职责,实施方案。半年来,社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创建平安为主线,以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紧紧围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这个大局,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全面落实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积极倡导居民和共建单位开展争当文明市民、创文明楼院、文明单位活动,设立了消防、综治、计划生育科普、反对邪教等宣传栏,通过教育引导,提高了居民素质,现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如下

一、矛盾调处成功率高。

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主动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纠纷,依法调解、以情调解、公平解决纠纷。在调解工作中,专职调解员擅于运用亲情、友情等讲道理、讲法律,使情、法、理有机地结合,达到化解纠纷的目的,并耐心、细致、公正的进行调处,化解了多起矛盾纠纷、积怨,调处成功率达90。以上。

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

半年来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共3起,及时有效的把各种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三、维稳组的建立。

由于排查调处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为更好地做好排查调处工作,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决定成立了维护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等工作领导小组,每月下到辖区单位进行一次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所有社区群众在遇相关情况下可随时向维稳组调解组反映、汇报。为构建平安和谐的灵秀社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制度的确立。

及时对本月的纠纷排查调处情况进行研究,讨论。专职调不断的加强调解业务知识和调解能力的自学提高,通过学习提高了综合素质,更好的开展人民调解工作。

上一篇:创新创业实践感想下一篇:五子棋游戏软件工程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