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信息平台建设规范(共8篇)
浦江县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 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规范
(讨论稿)
根据省《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和《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规范》的要求,切实推进我县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现制订《浦江县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公开共享规范》,供项目信息公开和信用信息共享工作实施时使用。
一、项目信息公开专栏
(一)县级专栏
1、县级专栏的设计开发和日常运维工作由县信息中心负责,各部门须协同配合,做好各类信息的公开、汇集和共享等工作;
2、依托政府网站开设项目信息公开和信用信息共享专栏,名称为“浦江县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信用信息共享专栏”,并在县政府网站首页显著位置设置专栏链接图标,点击可链接至县级专栏;
3、县级专栏设置项目信息公开、信用信息共享、组织 机构、工作动态、政策法规、咨询投诉等栏目(一级栏目),视情设立相应的二级栏目;
4、依托县级专栏,按照省统一要求,部署完成县级目录注册管理系统和县级目录采集终端系统建设;
5、有条件的可依托其专栏建立本地区目录注册管理子系统,实时采集本地区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目录元数据,向省、市级目录注册管理系统传输注册目录信息。
6、县级专栏内须设置项目信息搜索栏。在搜索栏输入关键字,可对专栏内公开的项目信息进行全文检索。
(二)部门专栏
1、各有关部门须依托其门户网站开设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专栏,名称为“浦江县+专栏建设单位名称+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专栏”,并在其门户网站首页显著位置设置专栏链接图标,点击可链接至本部门专栏;
2、各部门专栏设置项目信息公开、信用信息共享、工作动态、咨询投诉等栏目(一级栏目),视情设立相应的二级栏目;
3、各部门专栏中有关项目信息公开的栏目须根据《浦江县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指导目录及实施要求》集中公开项目审批信息、项目建设管理信息、从业单位和主要从业人员信息、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审批和出让信息等内容,并开放链接端口;
4、各部门专栏中有关信用信息共享的栏目须根据《浦江县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信息共享指导目录及实施要求》设立本部门“信用信息共享目录”,公开本部门信用信息,提供信用信息共享的获取功能,通过县公共联合征信平台获得信用信息;
5、有条件的部门可依托其专栏建立本部门目录注册管理子系统,实时采集本系统内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目录元数据,向省、市级目录注册管理系统传输注册目录信息。
二、项目信息公开
(一)项目信息公开的基本内容,应包括:项目审批信息、项目建设管理信息、从业单位和主要从业人员信用信息、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审批和出让信息等。
(二)项目信息公开内容列表页采用分页浏览方式。列表条目内容应以“序号”、“项目编码”、“项目名称”、“发布日期”等标识。点击条目进入该条目项下的详细信息。
(三)详细信息页面上方应显示项目信息标题,注明信息发布部门和日期。
(四)项目审批、核准信息由项目审批部门采集、审核和发布。项目建设管理信息由项目建设单位提供,项目主管部门审核、发布。从业单位、主要从业人员行为信息由项目建设单位提供,项目主管部门审核、发布。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审批和出让信息由国土部门采集、审核和发布。
(五)公开的项目信息须更新及时,信息准确和完整。
三、信用信息共享
(一)信用信息共享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从业单位基本信息、资质信息、项目业绩信息、信用评价信息、良好行为记录信息和不良行为记录信息等;从业人员基本信息、执业资格信息、良好行为记录信息和不良行为记录信息等。
(二)从业单位信用档案的内容,应包括基本信息、资质信息、业绩信息、荣誉(奖励)信息、不良行为信息等。
(三)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的内容,应包括基本信息、执业资格信息、参与项目信息、荣誉(奖励)信息、不良行为信息等。
(四)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中的各类信息须注明来源部门和采集日期。
(五)信用信息的更新工作须按照《浦江县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信息共享目录及实施要求》的要求,及时、准确的汇集需要更新的信用信息。
四、信用等级评价结果公开表示规则
(一)各行业根据本行业规则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的从业单位信用等级评价,评价结果信息公开时应遵循公开表示规则。
(二)信用等级评价结果公开表示分为A、B、C三等。
(三)信用等级评价结果公开表示为A等的,表示从业 单位在评价期内信用较好,投标行为规范,履行合同情况较好,工程质量优良,无不良行为记录。
(四)信用等级评价结果公开表示为B等的,表示从业单位在评价期内信用一般,投标行为基本规范,履行合同情况一般,无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无不良行为记录。
(五)信用等级评价结果公开表示为C等的,表示从业单位在评价期内信用较差,经营活动中有违法行为,履行合同情况较差,有工程质量安全事故记录,有严重不良行为记录。
(六)信用等级评价结果信息公开共享时,评价结果信息的对应表示工作由信息发布或提供部门负责。评价结果信息对应表示后的展现方式是评价结果信息后位加括号标定对应等级信息,以示区分。如“AAA(A)”,表示原等级为AAA,对应表示后的等级为A。
五、信息表现格式
(一)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表现形式为电子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二)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办公文档、纯文本、表格、网页、图片、音频、视频。
(三)根据GB/T20916-2007,文本文档采用XML格式,图片采用BMP格式,音频采用WAV格式,视频采用AVI格式。
(四)办公文档、纯文本、表格和网页中的中文采用简 体中文字符。
六、项目编码规则
(一)编码对象是工程建设领域的工程项目。
(二)项目代码由项目审批单位在项目立项时负责赋码,项目代码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唯一性和不变性。
(三)项目代码是采用组合编码方式生成的特征组合码,由19位前段码和不定长序列码组成。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为: 6位行政区划代码,9位项目建设单位组织机构代码,4位和不定长序列码。
(四)行政区划代码:6位数字,按GB/T2260(2007)的规定执行。中央的行政区划代码为“000000”。
(五)项目建设单位组织机构代码:9位数字。
(六):4位数字,表示项目立项的。
(七)序列码:不定长字符的序列号,在同一前段码下应具有唯一性。
关键词:信用违约互换,信息披露规范,比较
信用违约互换 (credit default swap, CDS) , 源于发达的金融市场, 是一种信用衍生产品, 其实质是通过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实现规避信用风险。作为衍生金融工具, 信用违约互换的高收益性与高风险性同时并存, 及时有效的为信息使用者提供相关会计信息是非常必要。而完善交易者财务报表及其附注向报表使用者提供信用违约互换产品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方面的影响信息, 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等, 还需要加强对信用违约互换会计信息披露规范。
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规范
基于美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美国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及信息披露规范的研究与实施的经验和成果较为丰富,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制定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相对比较完善。
1. 金融危机前有关信用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
为适应美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自1990年至2007年, FASB在发布制定、修订等会计准则中有多项会计准则针对金融工具或涉信用衍生工具的会计处理及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
1990年, FASB发布《SFAS105:具有表外风险的金融工具和信用风险集中的金融工具的信息披露》, 其中规定了金融工具的定义、性质、范围以及风险类型;1991年发布了《SFAS107: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 其中进一步规定了应披露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具体内容, 包括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确定的依据方法和相关的重要价值。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及相关准则应用的反馈, FASB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及信息披露相关规范进入了修订阶段。1994年, FASB发布《SFAS119: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对SFAS107、105进行了修正, 使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规范更完善;1998年, FASB发布《SFAS133:衍生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会计处理》衍生金融工具均按其公允价值于资产负债表列示, 按具体持有目的对其公允价值变动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并建立了一套新的披露要求, 分别取代FAS105、FAS107和FAS119;2000年, FASB发布《SFAS138:某些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交易的会计处理——对SFAS133号的修正》对FAS133中套期的特定类型制定了具体的技术处理规定;2006年, FASB发布《SFAS155:特定混合工具的会计处理——对SFAS133和SFAS140的修正》、《SFAS156:金融资产服务的会计处理——对SFAS140的修正》、《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三项准则, 进而形成了一个按GAAP原则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框架, 丰富了公允价值的披露内容;2007年为了使有些没有运用复杂的套期会计准则计量的相关资产和负债的企业有机会减缓由此造成的账面利润波动, 从而改善财务报告质量, FASB发布《SFAS159: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包含对SFAS115的修正》允许企业对一些金融工具和一些特定项目有选择的按公允价值计量。
2. 金融危机后有关信用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
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 导致全球信用风险大幅攀升。为充分披露信用衍生工具对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2008年3月, FASB发布《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活动的信息披露》 (SFAS161) , 这是一项系统的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的准则。准则指出:定性披露使用衍生工具的目的与策略, 在报表衍生工具列示的基础上, 以表格披露其公允价值损益, 并明确其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对应的位置
2008年9月, FASB发布《关于信用衍生工具和某些财务担保的披露:对SFAS133和45号解释的修正》 (FIN 45-4) , 要求信用衍生工具的卖方提供更多关于自身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对信用风险产生潜在不利影响的信息, 改善交易各方对信用衍生产品会计信息的披露。该公告还要求信用保护卖方披露未来可能被要求支付的最大金额、相关信用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 以及出售的信用衍生工具的偿付风险等信息。
由于金融危机期间, CDS等的市场价格不能恰当地反映其真实价值, 公允价值计量遭到了质疑。2008年10月, FASB对SFAS157做出补充, 解决市场流动性不足时信用衍生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2009年6月, FASB发布SFAS167, 使衍生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更加严密、审慎。
二、中国关于衍生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规范
中国专门针对信用违约互换产品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要求相对较少, 集中体现在金融工具会计处理和披露的规范中, 相关的规范体系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 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2001年11月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要求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以表外项目对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进行披露。
2006年2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规范了目前金融工具的报表列报和表外披露的内容和形式, 要求报告主体披露金融工具所采用的重要会计政策、计量基础、在报告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中金融工具重要性以及金融工具所产生的风险性质与程度等方面的信息。
2011年12月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5号 (征求意见稿) 》, 其中企业发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会计处理给予指导意见, 这成为目前国内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最详尽与直接的政策指引。该“解释”指出, 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与财务担保合同相关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处理;对于其他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将其作为衍生工具并进行会计处理。同时, 对于企业发行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披露情况, 建议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相关规定进行列报和披露。
2. 银行监管机构发布的办法与指引
200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于颁布了《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暂行办法》, 虽然未对具体的披露内容和格式做出具体的要求, 但规范了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政策、计量基础和账面价值。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6年12月出台《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 通过“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价方法”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
2008年9月18日, 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 以实现管理和规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作用。其中“合格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章节对信用衍生工具的风险缓释界定进行了相应规定, 即当信用违约互换与由总收益互换提供的信用保护相同时, 可作为信用衍生工具。
2009年3月11日,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交易商协会发布《NAFMII主协议》, 明确了“衍生金融产品是指市场参与者一对一达成的、按照双方具体要求商定交易条款的金融衍生合约, 这其中包括符合以上条件的债券衍生产品、汇率衍生产品、利率衍生产品、信用衍生产品以及以上衍生产品交易的组合等。”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2010年10月发布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 该指引对我国信用风险缓释产品业务开展提供了指导和规范。
3. 上市公司监管机构发布的有关规范
2003年3月19日, 证监会颁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8号》 (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特别规定) 中规范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基础、风险头寸、公允价值、和套期确认标准等相关四项内容应披露的信息。
三、中美信用违约互换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比较及建议
1. 中美信用违约互换相关会计信息披露规范比较
中美信用违约互换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内容在规范格式、对象、信息分类公允价值计量、风险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具体比较见表2。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 美国FASB以具体规则的方式, 专门针对信用衍生工具的会计信息披露, 制定和发布了相关的准则, 且在信用衍生工具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规定更为全面、系统;中国以基本原则为导向, 尚缺少专门的信用衍生工具的具体会计准则, 因此指向性不明确, 风险管理的指引不全面, 在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和披露方面还有待完善和加强。
2. 完善中国信用违约互换会计信息披露相关规范的建议
完善中国信用违约互换会计信息披露相关规范, 应以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为指引, 借鉴美国会计准则相关规范, 强化以下内容:
(1) 应建立针对信用衍生产品的相关规范。随着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制定有针对性、适用信用衍生产品特征的会计信息披露内容非常必要。
(2) 在目前中国信用违约互换市场流动性不足、业内缺乏统一的信用风险模型等的情况下, 在年报附注中披露CDS公允价值时, 信息尽可能详尽、充分。如发行的CDS的公允价值层级、使用该层级的理由、内部风险定价模型的各种详细信息、使用不同模型估价的CDS的公允价值占所有CDS公允价值的比例等;
(3) 基于信用违约互换的风险特征, 加强对交易主体应该向信息使用者披露信用违约互换相关风险的定量信息及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目标的披露, 以使信息使用者及时了解可能发生的风险及风险程度, 采取积极的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宋常、周银蕊, 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与列报的思考, 会计之友, 2006 (3) :62-63[1]宋常、周银蕊, 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披露与列报的思考, 会计之友, 2006 (3) :62-63
[2]陈志远, 岳小迪.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表内列报的影响及改进趋势研究[J].当代财经, 2008, (6) :98-102[2]陈志远, 岳小迪.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表内列报的影响及改进趋势研究[J].当代财经, 2008, (6) :98-102
[3]FASB.SFAS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s[S], 2006.9.[3]FASB.SFAS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s[S], 2006.9.
加快建设基于大数据的
社会信用信息体系
为充分发挥大数据作用,形成真正统一的全国信用信息平台,推动大数据征信产业发展,建议如下:
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步建设全国统一的综合信用信息平台
我国政府各相关部门通过多年的业务积累,均获有大量企业、个人的资信信息,积累了各自成型的业务数据库,但因受到行政管理条块分割现状以及技术条件制约,形成了数据孤岛和多重技术标准,依靠传统的技术手段无法实现信用数据的跨系统整合,信用平台建设缺乏统一、全面的信用数据基础,信用体系的建设面临数据源瓶颈。建议分步骤建设全国统一的综合信用信息平台。
二、采集应用互联网数据,建设信用数据第二轨
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海量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感知数据,形成了多元化的数据源。信用数据的来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信贷、保险、信用历史等金融领域,也不限于线下交易数据、公共事业、商业信用、社会信用等社会机构的组织内数据,更扩展到电子商务、社交数据、网络行为等领域。一方面这些数据的加以利用,大幅拓展了信用数据源,为信用评价的完整性、准确性提供了数据支撑;另一方面,海量、非结构化、动态增长的互联网数据大幅增加了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大数据技术可从海量且价值密度低的互联网数据中提炼、转化高价值的互联网信用数据,并通过组织内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的比对,挖掘信用信息之间的关联性,描绘信用主体信用全貌,通过更全面的数据来综合评判信用主体,实现数据的全面性和数据保真。
建议在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中,运用大数据技术采集电子商务、社交数据、媒体信息、网络行为、互动评价等互联网公开信息,建设信用数据第二轨。将互联网数据纳入综合信用信息平台中,实现政务组织数据、社会组织数据和互联网数据的数据融合,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系统。
三、政府积极培育大数据征信产业
首先,建立政府授权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数据采集机制。
企业与社会组织、互联网平台掌握着大量信用信息数据,因为数据权属关系不清,国家也没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导致大数据征信产业在数据采集中遇到障碍。要通过政府授权和市场化手段来规范数据的采集,对于纳入政府信用信息平台的数据,由政府依据有关法规、参照信用信息采集目录,授权大数据采集机构予以采集。对于超出此范围的行,由数据采集机构与数据权所有者、数据拥有者要按照市场化机制运行。
其次,要建立大数据采集机构准入机制。
数据事关国家安全、商业机密、公民隐私,国家要建立数据采集机构的准入机制,建立许可证制度,许可国资或者具有国资背景的可信机构负责数据采集。
第三,国家要支持、鼓励大数据征信技术创新,推进产业链发展。
国家要通过政府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大数据征信技术发展,加快发展涵盖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服务、数据交易、数据应用的产业链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理并答复:
积极回应代表关切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一、关于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是连接各地区、各部门信用信息系统,开展信用信息共享、整合和服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
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会同各地区、各部门正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建立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研究制定统一的信用指标目录和建设规范,在实际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各部门现有的、成型的业务数据库,降低系统新建成本,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并通过互联网数据技术打破条块分割、数据割裂,促使各部门内部、跨部门系统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及数据资源的共享交换。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批复了国家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一期)及社会信用信息共享交换试点工程项目建议书,研究提出了《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总体方案》,委托江苏省、浙江省、辽宁省分别负责社会信用信息共享交换、信用信息分类、地方政务信用信息目录的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了优良信用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共建共享工作机制,梳理形成了第一批信用信息共享目录,成立了专题研究和规章建设、标准化、需求协调、共享技术、联合惩戒机制协调等5个专门工作小组,分别由证监会、质检总局、环境保护部、国家信息中心和工商总局牵头。同时,先期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立了部际信用信息共享交换网站,推动实施部委间信用信息共享交换,目前已接入了36个部委,组织力量建设了“信用中国”网站,为社会各成员了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动态、相关政策法规及信用知识,使用和查询信用信息等提供便利。
二、关于互联网数据采集
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数据主要来自各级行政、司法机关及经依法授权或者委托承担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并按照有关规定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征信机构提供基本的信息服务。
关于将互联网数据纳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建议,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将会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认真研究,并结合实际工作考虑其可行性。
三、关于大数据征信业发展
人民银行积极履行征信业管理职责,引导具有征信经营业务资格的征信机构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依法采集、加工、制作、应用来自电子商务、社交、网络行为等领域的信息,支持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能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征信产品和服务,鼓励拥有大数据的机构进入征信业,批准阿里、腾讯、拉卡拉等互联网公司和平安等金融集团公司进行个人征信业务准备。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动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征信业抓住大数据所带来的机遇,推动征信业与大数据深度结合,进而丰富征信产品供给,满足大数据时代的社会需求。
四、关于国家要支持大数据征信技术创新与推进产业链发展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会同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制定大数据战略及行动纲要,推进各行业对大数据的研究和利用,充分发挥大数据的社会治理价值。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上报了《关于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的若干意见》,并经国务院第95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并正式印发。这为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推进“智能”监管,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模式,不断提升监管效能,提供更有效服务指明了方向。
平台以充分保护社会公众隐私安全为前提。一是确保身份安全。社会公众必须经过严格的身份验证,才能成为平台的注册用户,使用平台的信息查询功能。二是确保操作安全。注册用户进行信用信息查询时,还须通过手机短信、数字证书等方式与平台交互,通过验证核实后方能获取信用信息结果。
平台现提供两种身份验证方式:一是数字证书验证方式,即通过与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合作的商业银行颁发的数字证书确认个人身份;二是问题验证方式,即通过在线回答问题方式确认个人身份。
平台提供个人信用信息提示、个人信用信息概要以及个人信用报告三种产品服务。注册用户可通过互联网或手机短信提交查询申请并获取查询结果。查询结果非实时反馈,一般为成功提交查询申请的第二天。
个人信用信息提示是注册用户在个人征信系统中是否有逾期记录的提示性信息。注册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或手机短信提交查询请求;次日,用户可以登录平台查看查询结果,对于通过手机短信方式提交查询请求的,平台还会自动通过手机短信反馈查询结果。
个人信用信息概要为注册用户提供其在个人征信系统中信贷记录、公共记录和查询记录的汇总信息。注册用户登录平台后在线提交查询申请;次日登录平台,申请获取确认码,平台会自动将确认码发送到注册用户预留的手机上,正确输入后,可在线查看本人的个人信用信息概要。
一、存在问题
1.知识老化,思想认识不到位。信用社员工普遍年龄较大,对科技知识学习掌握得不多,思维定式仍然沿用老办法多,对新事物接受少,接受慢,因而对快速发展的信息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具体表现为“三个不知道”:一是不知道有哪些最新的科技手段;二是不知道如何让科技推动业务工作的开展;三是不知道如何检查科技工作。对科技工作往往很茫然,束手无策,认为是太专业的工作,工作决策中主动应用的少。
2.人才过少,人员配备不到位。主要是专职人员少,技术队伍力量比较薄弱,联社即使单设科技部门,人员也不多,只有2人,但信用社网点多,如某县联社21个信用社10个分社,而现在信贷、会计等部门,人民银行、银监会及上级省联社上线使用的程序越来越多,大小程序均在十几个,任务特别重,人员配备根本不到位。
3.单兵作战,无法形成规模优势。由于信用社是县级一级法人,条线组织机构不健全,而科技工作需要投入的资金又比较多,所以整体规划能力差,基层只能是各自为阵,这是信用社科技工作落后的最主要原因。
4.人员不足,科技培训不到位。信用社目前科技人才匮乏,极少有科班出身、专业对口的本科以上的毕业生,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百分比远远低于其他的金融机构。在人才少、基础差的情况下,系统的培训也很少,从专业计算机系统管理员到一线临柜的操作员,基本都是干中学,学中干,素质虽然有所提高,但与时代的要求尚有差距,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知识,他们很难承担日益繁重的科技任务。
5.管理粗放,合规意识不到位。由于人员水平限制和制度观念淡薄,对科技工作综合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为:个别人随意离开工作岗位,且不及时签退;密码设置规律性强,喜用易记的生日、家庭或单位的电话号码作密码,保密性差;有少数营业网点对设备随意摆放,线路凌乱,没有理顺、固定;有些网点网络设备运行环境较差,防震、防潮、防火、防鼠等防范措施不到位;有些用作管理的计算机尚未安装杀毒软件,或虽已安装但不能及时升级;有些机房还储存有辐射性、强磁性、易燃性物品,对正常营运形成了潜在威胁等。由于管理
不到位,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6.机构缺失,系统开发不到位。农信社信息化建设还基本停留在电子化阶段,即以电子化代替手工处理业务,系统研发很少;应用系统无源程序,维护成本高,后续开发难;电话银行刚刚建立,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渠道电子服务方式没有。同时办公自动化远远不够,系统开发不到位,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
二、对策建议
要认真贯彻落实省联社科技工作发展规划,以巩固综合业务系统为基础,以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和中间业务等增值产品为重点,努力增强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协调意识、学习意识,实现科技职能从“建设型”向“服务型”转变,科技队伍从“技术型”向“全能型”转变,抓建设、抓风险、抓管理,提高科技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科技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服务功能显著增强,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信息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很多情况下农村信用社依然不能发挥其最大效能。因此必须要加快科技建设,加速科技进步、加强科技管理。
1.省市县三级要切实对科技工作重视起来,提高自身对科技的认识。要重点解决领导观念的转变,主要的途径是领导层本身要强化自我学习,尽快变外行为内行。今后在配备县联社和信用社领导班子时,要有计划地选聘一部分正规院校毕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提高领导使用计算机参与辅助管理意识和应用意识,通过应用效果促进观念的转变。
2.省联社统一招聘大中专毕业生,加速人才的更新换代和合理配置。各联社在增加硬件设备投入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增加人员,鉴于目前科技人才比较短缺,可主要从两个途径解决:一是以优惠的政策、优厚的待遇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招收应届毕业生;二是将信用社现有人员选送到高等院校脱产进修,使其“充电换脑”增长新知识,调整现有的人才结构,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3.完善省一级的大型数据中心。信用社科技信息化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全省数据大集中。农信系统的信息化基础非常薄弱,无论在技术、设备以及人才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其他银行,单个法人的农信社资金也非常有限,能投入信息化建设的就更有限。因此农村信用社加快科技发展,必须要有战略性的思考,全省一盘棋,统筹安排,立足整体定位,提高整体规划。
4.省市联社要对业务人员全面培训,增强人员素质。省联社应从培训对象、培训内容、教学方式入手做好全面的培训工作,增强员工素质。首先是要做好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全辖的计算机的应用程度;其次是做好一线员工特别是年龄较大员工的培训工作,使大家都能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采取普及性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幻灯片采取图文并茂等方式介绍金融行业科技创新新业务,激发员工学习兴趣,拓展金融科技知识。
5.省市联社应加强对县级联社的管理,健全规章制度。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一整套符合信用社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范,严守商业秘密,及时做好数据、文件的备份工作,对重要文档要定期装订保管。在软件管理方面,专业人员要及时对版本进行升级,不得使用
盗版软件,对软件及时进行维护等。为了搞好科技管理工作,各地方应解决科技人员工作中必备的联络设备及费用,在交通车辆等方面给予应有的支持与倾斜。
管理办法(暂行)(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规范水利建设市场信息的管理,确保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从业人员和在建项目的管理更加公开、透明,并逐步完善相应的动态管理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宁波市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包括在宁波市内承接水利工程建设业务的水利施工、监理、设计等企业的信息、水利建设从业人员的信息和在建项目的信息。
第三条
宁波市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在宁波市水利建设市场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网络路径:http://)上进行发布。经平台发布的相关信息可供社会公众查询,并作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重要依据。
第四条
经平台发布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信息,作为今后水利建设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等工程业绩认定的依据。
第五条
宁波市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遵循依法、公开、公正、准确、及时的原则,维护宁波市水利建设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确保国家机密,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二章信息登记要求及程序
第六条
工商注册地为宁波市内或工商注册地为宁波市外但准备到宁波市承接水利建设业务的下列水利施工、监理、设计等企业都应登记相关信息。
1、具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资质(主项或增项)的企业;
2、具有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资质的企业;
3、具有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咨询、质量检测、招标代理、供货、安全评价、施工图审查等相关资质的从业单位。
第七条
第六条所称的“相关信息”,包括以下几类信息:
(一)企业信息,包括企业的基本信息、资质信息等。
(二)从业人员信息,包括人员(工商注册地为宁波市外的企业只需登记拟派进甬人员)基本信息、所持有的水利从业资格证书类别、各类证书的相关信息等。
(三)在建项目信息,包括在建项目的合同内容、主要管理人员信息等。
在建项目是指工程建设所在地为宁波市区域内、施工合同额在500万元以上或监理、设计服务费合同额在30万元以上的项目。
第八条
首次申请登记信息的企业,应先办理开户手续。开户方式如下:
工商注册地为宁波市内的企业,将企业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和营业执照传真至宁波市水利局进行开户。
工商注册地为宁波市外的企业填写《外地进甬水利市场主体基本信息表》(可在平台下载),连同相关附件资料,由授权委托人本人报送至宁波市水利局办理开户。
前款所指的“相关附件材料”指以下材料:
1、法人亲笔签名的授权委托书;
2、在甬授权委托人由其所在企业缴纳的一年及以上时间的社会保险费书面证明材料(由企业工商注册所在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出具);
3、授权委托人的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第九条
企业开户后既可进行信息登记,登记完成后进行提交;提交后的信息若需修改,应按变更手续办理。
第十条
各水利施工、监理或设计等企业应在监理签发开工令后7个工作日内登记在建项目信息。经各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对,市水利局核定,在建项目信息在平台上方能生效。
第十一条
工商注册地为浙江省外的企业在平台上登记的建造师应为一级注册建造师。
第十二条
从业人员证书上的“工作单位”必须与登记信息的企业名称一致。
第十三条
同一水利建设从业人员登记所有证书上的工作单位应为同一家企业。
第十四条
新企业开户申请,日常受理,20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企业首次报送的信息,每月末集中在平台上进行发布。
第三章信息更新及维护
第十五条
平台上已发布的各企业、从业人员或在建项目的相关信息发生变化的(在建项目完工日为完工或竣收验收鉴定书印发日期)30个工作日内在平台上办理相关变更手续,打印纸质材料后,连同相关证明材料(刻录成光盘)报送至宁波市水利局。
第十六条
水利建设从业人员证书信息发生变更的,所需的纸质材料(一式两份)和光盘材料如下:
(一)企业发生持证人员工作单位调动的
1、变更申请表(平台上填报后打印,调出企业或调入企业同意后盖章);
2、调入企业的聘用劳动合同原件、复印件;
3、调入企业为持证人员交纳社会保险的书面凭证(至少应当包含最近三个月内其中一个月缴纳的社会保险,且至少应包含养老、医疗、失业三个险种);
4、持证人员的证书原件。
(二)企业名称发生变化的
1、变更申请表(平台上填报后打印,企业盖章和法定代表人签字);
2、变更后的企业营业执照和资质证书的原件、复印件;
3、持证人员证书原件;
4、企业名称发生变化后为持证人员交纳的社会保险书面凭证(至少应当包含最近三个月内其中一个月缴纳的社会保险,且至少应包含养老、医疗、失业三个险种)。
第十七条
工商注册地为浙江省外的企业,在甬授权委托人两年内不得变更。
在甬授权委托人受权超过两年、确需发生变更的,应提供下列材料,并由新的授权委托人本人报送至宁波市水利局。
1、变更授权委托人申请表,并说明变更理由(平台上填报后打印,并加盖企业公章,原授权委托人、新授权委托人签字)。
2、新的授权委托人由其企业缴纳的一年及以上时间的社会保险缴费书面证明材料,且至少应包含养老、医疗、失业三个险种;
3、法人亲笔签名的授权委托书;
4、新的授权委托人的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第十八条
在建项目完工的证明材料为验收鉴定书(合同工程完工验收鉴定书或单位工程验收鉴定书或竣工验收鉴定书)或质量监督机构出具的单位工程验收质量结论的核定意见或竣工验收质量监督工作报告。
第十九条 在建项目完工证明材料审核通过后,在建项目自动转为已完工项目业绩进入平台后台保存。今后将不出具业绩证明,均以网上查询成果为准。
第四章附则
第二十条
各水利建设施工、监理、设计等企业应及时、准确、完整的报送相关信息,并对报送信息的真实性负责。一经发现违反该规定的,将对有关企业和人员按照不良行为记录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
对于未及时在平台上报送在建项目信息的企业,将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二十二条
平台本身自带加密功能,各企业在信息报送过程中,要加强本企业信息运行保障和安全管理工作。并应确定1名管理员具体负责平台信息报送及今后的数据维护工作。
第二十三条
任何企业或个人均有权举报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主体及从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应实事求是,以企业名义举报的要加盖公章,以个人名义举报的要使用真实姓名。
第二十四条
近年来, 国家质检总局启动探索建立质量诚信评价系统及应用工作。通过相关调研发现, 现阶段大家的主要工作还停留在质量诚信档案采集或者评价探索方面。
在质量诚信系统及应用方面, 截至目前已采集完成2011年以来的全市工业企业的基本信息、行政许可、监督检查不合格、奖励、监督抽查和质量违法等质量信用信息, 除79816家制造业企业基本信息外, 另采集企业质量信用信息83762条, 其中不良记录9925条;督促本系统各单位各部门及时更新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信息。
2 存在问题
尽管在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建设上我局有了一定的积累, 但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渠道单一。目前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全部来源于质监部门监督管理信息, 尚无采集企业、市场、顾客、消费者产生信息的渠道和平台。
(2) 企业信用信息审核把关单一。目前纳入“全国企业质量信用档案数据库”的信息仅由质监部门审核, 缺少纳入信用系统前的专家评审把关和企业核对程序。
(3) 质量信用系统建设滞后。目前我局使用的企业质量信用系统是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开发的, 只停留在信息归集阶段, 功能较单一, 没有进行分级、应用的系统开发和安排部署。
3 建设思路、目标与规划
3.1 系统平台建设思路
围绕国家质检总局“放、管、治”三位一体提升质量的工作思路和市委市政府的相关会议精神, 在充分利用我局前期信用采集数据和初步建成投入使用的综合数据平台动态更新的相关业务数据基础上, 建立以企业质量档案为基础、以企业 (产品) 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以企业质量信用评价为核心、以分类分级监管为手段的“企业质量信用平台”。
3.2 平台建设目标
平台将实现企业主体相关质量档案、企业 (产品) 质量信用记录智能归集、质量信用流程化评价、质量信用记录交换共享、质量分类分级监管预警以及质量信用评价结果适时发布公开等综合性功能, 支撑我市社会信用体系总体建设目标的实现。
3.3 平台建设规划
质量信用评价与应用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边建设边修正和完善, 在质监业务系统平台中属于高级应用, 因此需要分阶段进行建设。可以考虑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建设, 规划如下:
(1) 质量信用数据归集和评价探索阶段。主要包括质量信用数据的归集整合工作。要实现系统内外的质量信用数据跟信用主体的紧密结合和动态更新。与此同时, 要探索建立相关的质量信用评价体制机制, 摸索科学合理可行的质量信用评价模式, 并不断对照和逐步完善质量信用评价体系。
(2) 质量信用评价数据分类监督应用阶段。工作则是要将质量信用评价数据应用到我局各质量监督监管业务系统中去, 指导和改进相应业务工作的开展, 给市局相关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4 平台主要功能和架构
4.1 主要功能架构
平台主要功能结构包括4个大的功能模块, 其中质量档案归集和质量信用评价功能模块在第一阶段进行建设, 后面两个功能模块在第二阶段进行建设。
4.2 平台功能模块说明
为便于质量信用信息公开和质量信用评价工作有效开展, 本系统要实现与综合数据平台、其他委办局监管系统的质量信用记录归集功能。
质量信用系统将记录信用信息提供者 (或录入者) 的信息, 按照“谁履职、谁采集、谁负责”的原则, 要求业务系统归口单位、数据导入者、或录入者负责所提供的质量信用信息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合法性, 并将相关证明材料留存备查。若归集的质量信用记录有误, 质量信用系统提供更改申请和更改审核功能, 记录更改的原因, 同时留存原有记录备查。
质量信用系统所归集质量信用记录, 包括但不仅限于:
(1) 质量行政许可信息, 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食品及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计量器具制造许可、特种设备生产单位许可等。采集数据项包括行政许可类别、产品分类、证书编号、发证机构、发证日期、有效期等。
(2) 强制性产品认证和自愿性产品认证信息, 即CCC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数据项包括产品分类、证书编号、发证机构、发证日期、有效期、证书状态等。
(3) 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信息, 即国家监督抽查结果、重庆市监督抽查结果。数据项包括产品名称、产品分类、检验结论、不合格指标、抽查日期、检验机构等。
(4) 日常监督检查信息, 即:数据项包括检查内容、检查结果、检查日期、检查人员、检查单位等。
(5) 奖励与良好行为信息, 即:政府质量奖、名牌产品、标准贡献奖、计量保证能力标志、标准化良好行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数据项包括:奖励与良好行为名称、奖励与良好行为对象、奖励与良好行为级别、证书编号、发证日期、有效期、发证单位等。
(6) 质量违法信息, 即:质量违法、标准违法、计量违法、特种设备违法、认证违法等违法行为信息。数据项包括:违法违规类型、违法内容、处理结果、违法日期、处罚类型、处罚单位等。
5 平台应用技术
(1) 开发平台:基于J2EE企业级应用架构。
(2) 应用服务器:Weblogic应用服务器。
(3) 数据库:Oracle数据库。
(4) 系统框架结构:浏览器/服务器 (Browser/Server) 模式。
(5) 其他:支持Web Service的集成和扩展数据接口技术;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技术;基于元数据技术的质量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管理。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作为质量技术监督主管部门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诚信评价体制和机制, 不仅需要对企业、个体的质量信用进行评价分级, 还需要探索将诚信评价结果应用到质量监督的分类监管工作上去, 从而有序提高地区乃至国家的质量水平。
关键词:质量技术监督,质量信用,质量诚信评价,体制和机制
参考文献
[摘要]随着信用经济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信用交易越来越频繁,由于授信者与受信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建立社会信用体系使信用信息实现共享可以有力地解决上述矛盾。本文在充分吸取国际上信用信息登记系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联系我国的实际,提出了建立一个以商业银行控股的征信公司为核心,以行业协会、商会主导的行业信用信息共享为支撑的多元化信用信息共享系统,以推动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信用体系;信息共享;数据库;信息整合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5—0057—04
一引言
200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央行牵头16部委参与成立了企业与个人征信工作专题小组,负责我国征信体系的规划设计,同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此后,信用体系建设在全国各部门、各地区相继展开,很多地方在政府的推动下,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制约与阻碍,其中信用数据的整合成了制约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最主要瓶颈之一。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是我国信用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对我国的征信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不同信用信息共享模式的比较
市场的需求催生了征信机构的产生,征信机构通过从不同的信息源收集受信主体的信用信息,通过信用信息登记系统将信息整合后以信用报告形式出售给授信机构,在征信机构获得利益的同时,也解决了社会信用交易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根据国际上的经验,信用信息登记系统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公共信用信息登记系统和私营信用信息登记系统(见表1)。从实际经验来看,两种模式各有利弊。都能在一定领域发挥各自的作用。私营信用信息登记系统在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及改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公共信用信息登记系统对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同时拥有公共信贷登记系统与私营信贷登记系统的国家对受信人守信的约束力比只拥有私营信用信息登记系统的国家更加有效,且公共信用信息登记系统在进行金融监管,防范金融系统危机方面比私营信贷登记系统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根据世界银行对全球36个国家信贷登记系统的调查结果显示(见图1),只要信用体系设计合理,公共信贷登记机构和私营信贷登记机构可以共同存在,优势互补。
三我国信用信息共享模式的设计
信用体系的建设既不能闭门造车,不考虑国外的经验,也不能对发达国家的模式生搬硬套,搞“拿来主义”。本文力求在不违背国际惯例及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符合我国信用体系发展的信息共享模式。我们构想的目标是建立起公共信用信息登记系统与私营信用信息登记系统并存的信用体系模式。
(一)私营信用信息登记系统
私营信用信息登记系统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以商业银行控股的征信公司为核心,以行业协会、商会主导的行业信用信息共享为支撑的多元化信用信息共享系统,主要分以下两个阶段实施。
1商业银行入股成立征信公司
不同的国家由于面临的实际情况不同,在私营征信公司的所有权结构上也会存在差别。根据世界银行对全球范围私营征信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私营征信公司的所有权结构主要有三种。其中59%的私营征信机构由非金融类的商业性机构拥有,28%的私营征信机构由金融类机构拥有,还有9%的征信机构由行业协会或商会所拥有,三种所有权结构的利弊见表2。
从国际经验来看,征信公司在建设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投入,可能出现巨额损失,通常盈亏平衡期在5年以上,行业门槛比较高,一般私营机构不具有投资资格。我国虽然征信市场有很大的潜力,但目前征信产品的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因此征信公司可能会经历更长的亏损期,这与我国目前一些私营征信公司运营的状况相符。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由商业银行人股成立独立的征信机构是比较合适的。不同商业银行之间可以通过合作成立征信公司,该模式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信息分散,但从长远来看,可以迅速形成市场竞争机制,避免由央行直接办公司形成信用市场的完全垄断。当前国际上私营征信公司发展较快的国家也都呈现出一种寡头垄断的市场机制,授信机构在进行授信时会从不同的征信机构购买信用报告。
商业银行控股征信机构的另一个弊端是不同银行之间可能出于对优质客户的保护,不愿意相互进行合作成立信用信息共享机构,或者是大股东为了防止其它银行“搭便车”,会排挤其它银行参股征信公司。要解决这类矛盾,第一可以通过与征信公司签订保密协议,限制银行对征信公司数据库的访问权限。例如只有当受信主体向银行申请授信时,银行才可以对数据库进行访问,每次访问的时间及原因都会在数据库自动形成记录,目前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数据库就采取了这种技术。从而限制了商业银行对数据库访问的权限。第二种方法可以考虑在征信公司运营一段时间后稀释单个商业银行的股权,从而使得征信公司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我国的香港即采取了这种模式促进了地区信用市场的发展。第三可以考虑在向商业银行提供信用报告或信息查询服务时,将单笔贷款的贷款机构名称给予屏蔽。
2进行信用信息的整合
信用信息是生产征信报告的原材料,信用信息的整合过程既是信用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征信公司产品的生产过程,如何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是私营征信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从我国目前信用信息分散的实际情况出发,本文考虑建立以银行信贷数据库为核心,以行业和政府部门数据库为支撑的综合数据库(如图2所示)。
征信公司数据库建设主要从事以下三方面的数据库建设。
(1)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我国信用信息分散于不同的部门,掌握信用信息的政府部门主要有工商、税务、司法、海关、质检、安检、财政、环保、劳动保障、房产登记等部门。由于我国征信行业主管部门不明确,法律对政府部门信用信息的开放也没有明确规定,因此这些部门的数据大部分对社会是处于封闭状态,很多政府部门都开始着手建立系统内部的信息数据库。例如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税总局都建有本系统的企业数据库,公安部也正在建设全国人口信息资源库。
政府部门掌握的信息是征信公司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门,可以考虑以有偿的方式或者合作的方式获取该类数据。对于内部数据库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部门,征信公司可以考虑采用快速组合的方式获得数据,即征信公司无需再重复建设数据库,只需设立数据库终端与政府部门的数据库进行连接,从而获取相关信用信息;对于内部数据库尚不完善的政府部门,征信公司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其建立部门数据
库从而获得信用信息。按照信息共享的对等原则,征信公司可以向合作的政府部门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数据库的信息共享服务,或者以优惠的价格向相关部门提供综合信用报告。
(2)银行信贷信息数据库。银行信用信息数据库是征信公司数据库的核心,也是衡量受信主体信用状况最重要的数据。该数据库主要采集来自股东银行的数据,可以考虑征信公司从股东银行优惠获得数据,同时股东银行可以在信用报告的价格上获得优惠或者根据股东银行访问征信公司数据库的次数多少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数据库信息的采集模式可以考虑采用目前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数据的处理方法。
(3)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主要通过与行业协会或者商会等非政府组织进行合作建立。截至2007年底,我国共有全国性民间组织1 898个,其中大部分是行业性组织,该类组织对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为行业信用信息的采集打下基础。
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主要由行业协会牵头,本着自愿的原则,鼓励行业内的企业向数据库提供信息,成为行业信用信息建设的会员,会员企业可以共享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的信息,从而加强风险管理。由于行业协会或商会的技术资源有限,因此征信机构可主要通过提供技术支持与协会或商会合作,协会或商会则以征信机构为载体建立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来促进行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形象。
在上述基础上,征信公司将上述三个数据库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信用报告,依法向社会提供信用产品服务。
(二)公共信用信息登记体系
我国中央人民银行已经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信用信息登记系统,即央行征信中心,目前该系统已经实现全国金融机构联网运行。要推动我国私营信用信息登记机构的发展,就必须对央行征信中心进行合理定位。为了避免对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全面重新洗牌,我们提出以央行的征信中心为基础建立公共信用信息登记系统。
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及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将央行征信中心主要用于金融行业的监管与宏观的调控,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设立最低数据采集门槛。国际上公共信用信息登记机构对信贷信息的采集门槛一般为人均国民收入的两倍以上,将目前央行征信中心里储存的低于采集门槛的数据有偿剥离至私营征信公司数据库;第二,央行征信中心的数据使用实行对等原则,该数据库只采集金融机构内部数据且只向提供数据的金融机构开放;第三,为了给私营征信更大的发展空间,避免征信行业的天然垄断,应禁止央行利用征信中心建立盈利性征信公司以及向社会提供信用报告服务。
四信用信息共享模式实现的配套机制
前文我们重点论述关于信用信息共享模式的设计,这是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前提与核心,而该模式的顺利实现需要一系列的相关配套机制作为必要条件,只有正确处理好以下相关配套措施,本文提出的信用信息共享模式才能成为可能。
(一)颁发行业建设指导意见
行业指导意见即征信行业建设的总体方案,主要对行业发展方向起指导作用,明确信用体系建设的主体。当前很多政府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都希望能自建征信公司,而不愿将信息提供给私营征信机构。指导意见应鼓励政府部门与私营征信机构合作,而不是自建盈利性的征信公司。考虑到我国行政体系的设计,行业指导意见应由国务院在和各部门沟通的基础上颁发。
(二)明确行业主管部门
明确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进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加快推动行业标准化建设也是当前信用信息共享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由于我国征信体系建设主管部门不明确,导致各级政府部门都不愿意交出手中的指挥棒,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各部门间信息壁垒难以打开的原因之一。由于金融机构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以及当前我国中央银行在征信体系建设中取得了各项成就,可以考虑由人民银行主管我国征信行业。
(三)完善信用立法
信用立法应主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明确信用信息共享及使用的范围以及数据的存储方式,例如在信息收集与使用过程中对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界定,数据的存储应注明数据的来源或提供机构以及数据的修改权等;第二,对现有的《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适当修改,避免法与法之间的冲突,使得征信公司的数据采集有法可依;第三,规定信息主体的权利与行使渠道,通常信息主体的权利包括知情权,异议的提交与处理,司法救济等;第四,对非法传播或使用信用信息行为的处罚。
(四)培育信用产品市场需求
【信用信息平台建设规范】推荐阅读:
兵团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办法12-01
构建湖南信用信息系统12-26
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网06-01
个人信用信息查询使用授权书10-21
淄博市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11-07
农村信用社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2-01
大连市残联信息软件平台建设规划09-14
企业环保信用管理平台06-23
个人信用报告查询平台10-13
信用贷款p2p平台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