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学必修二知识点(推荐9篇)
力学的演变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而物理学的其它分支,直到近几个世纪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首先接触最多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运动称之为机械运动。由此我们注意到,力学建立的原动力就是源于人们对机械运动的研究,亦即力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机械运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了解了这些,可以对力学的主脉络有了一条清晰的线索,就是对于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首先要涉及到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变化和时间的关系,继而阐述张力之间的关系,然后从运动和力出发,推广并建成完整的力学理论。正是要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引入新的物理概念和方法,此间,由“物”及“理”的思维过程和严密的逻辑揄体系,逐步得以完善和体现。明确了以上观点,可以使我们在学习及复习过程,不会生硬地接受。机械地照搬,而是自然流畅地水到渠成。
让我们走入力学的大门看一看,它的殿堂是怎样的金碧辉煌。静力学研究了物体最简单的状态:简单的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并且阐述了解决力学问题最基本的方法,如受力情况的分析以及处理方式;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和正交分解法。应当认识到,这些方法是贯穿于整个力学的,是我们研究机械运动规律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运动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物体的运动,但并不涉及其运动的原因。牛顿运动定律的建立为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即动力学。至此,从理论上讲各种运动都可以解决。然而,物体的运动毕竟有复杂的问题出现,诸如碰撞。打击以及变力作用等等,这类问题根本无法求解。力学大厦的建设者们,从新的角度对物体的运动规律做了全面的。深入的讨论,揭示了力与运动之间新的关系。如力对空间的积累-功,力对时间的积累-冲量,进而获得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个途径-功能关系和动量关系,它们与牛顿运动定律一起,在力学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二、力学概念的引入
前面曾经提到过,力学的研究对象是机械运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为达此目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引入许多概念。以运动学部分为例,体会一下力学概念引入的动机及方法,这对力学的复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㈠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背景有:(理解)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等积累了大量资金。
(3)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5)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㈢工业革命起迄时间是: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开始标志: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结束标志: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
㈣发明创造: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685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
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火车)试车成功。
㈤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提高了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2)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变革:产生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第二次工业革命
㈠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兴起的条件: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2)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3)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
(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
(3)化工技术的发展; (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2)电动机、电灯(美爱迪生)、电车、电话(美 贝尔)、电影放映机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称“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政党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基本政治制度。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机关(我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我国唯一的立法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其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3、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审议、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和质询权
义务: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要求;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4、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上,人大代表民主选出,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决策少数服从多数。
②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关系上,国家行政、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中央集权,地方分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1、和平问题
a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b现状: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c战后世界保持总体和平的原因P98
d目前威胁和平的因素有哪些?P98
2、发展问题
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突出问题:南北发展不平衡。
存在原因: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4解决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建立国际新秩序
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是当今国际形势一个突出特点
2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我国的应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才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三、外交政策
1.含义: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决定因素: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2、我国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决定因素: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
主要内容:
①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纪的和平与发展。(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②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下列谚语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哪些特点?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华北地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南蔗北菜”
2.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答: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素等。
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等。技术因素主要有:机械、化肥、良种、冷藏等。
3.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在古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注意读图分析题,能从图中准确分析出某种农业类型布局的主导因素
4.热带迁移农业:特点:土地和住所均不固定的一种原始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的刚果盆地等地广人稀的热带森林及其边缘地区。其活动范围占据了世界土地总面积的1∕4左右。对环境的影响: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养分流失→土壤贫瘠→迁移重新毁林开荒。
5、亚洲水稻种植业:(1)分布地区:主要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或夏季高温多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气候区);
(2)特点:①规模小;②单产高;③水利工程量大;④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和商品率低
⑤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目前亚洲稻谷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90%,中国是世界上稻谷产量最多的国家。
6、混合农业:
(1)概念:指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
(2)分布:它主要在北美洲、欧洲和非洲的南非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此外,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农业”属混合农业。
(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优点:①农场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便于合理、有效地合理安排农业生产活动。③经济收入比较稳定。
7、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滥砍乱伐原始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
(2)过度放牧------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3)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土地盐渍化
(4)大量施用化肥-----土壤板结;(5)广泛使用杀虫农药----农产品、土壤受污染。
8.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分布:美国中部平原
区位优势条件:(1)优越的自然条件 (2)便利的交通运输 (3)地广人稀
(4)高度发达的工业 (5)先进的科技
9、我国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西北地区(新疆大农场) 经营方式主要是国营大农场。
共同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10.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了解)分布:潘帕斯草原
区位优势条件:(1)气候温和,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3)距海港近,交通便利
11、乳畜业:是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及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是:牛奶及其制品;布局主导因素是靠近市场,交通便利。
12.学会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可以结合图表分析判断)
(1) 制糖业(甘蔗制糖厂、甜菜制糖厂)、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厂——应布局在原料
地附近;布局类型属于原料指向型;原因是:制糖业——原料到产品失重较大,运输成本高。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厂——原料容易变质,不便于长途运输。
(2)啤酒厂、普通家具厂、印刷厂、石化厂——应靠近市场;布局类型属于市场指向型。 原因是: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费成本较高。
(3)炼铝厂、炼铜厂、电镀厂——应靠近能源供应地(水电站或火电站)。布局类型属于动
力指向型。原因是:消耗能源量大。
(4)电子装配业、普通服装、鞋帽、包袋、制伞、普通玩具等——应靠近劳动力丰富的地
方布局;布局类型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原因是:生产需要劳动力数量大,且劳动力工资占生产成本比重较大。
(5)集成电路、高分子合成、激光、精密仪表、航空航天、飞机制造等——应布局在科研
机构、高等院校附近科技发达的地区;布局类型属于技术指向型。原因是:对技术要求高。主导因素——人才与交通(或知识与技术)
(6)某些特殊工业的布局要求:气象站——要求环境清新,地势高爽的地方;感光器材厂
——要求环境清洁优美;自来水厂——一般应布局在河流的上游,水质好的地方。
(7)有污染的工业要考虑主要产生的污染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从而布
局选址时应考虑风向、水源地、河流流向、距离居民区的远近,并且在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立卫生防护带(绿化带)。
①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企业(钢铁厂、水泥厂、火电厂、冶金工业-炼铜厂、炼铝厂等)
——应布局在主导风向(单一风向)的下风向;盛行风(季风气候区-东亚的西北季风和东南季风;南亚的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应布局在与盛行风垂直地带的郊外;如果知道当地的最小风频,应该布局在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地带。这类问题一般图上可能给出风向图标,如果不给,题目中可能隐含风向,例如:我国华北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等这类问题就应该知道我东部季风区内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如果给出是西欧某地区则意味着吹盛行西风(偏西南);如果是南亚某地区则意味着吹西南季风和东北季风,做题时在图旁边先正确画出风向,再布局大气污染企业。
②水污染企业(印染厂、造纸厂、酿造厂、电镀厂等)污水排污口应远离水源及河流的上游,即布局在远离城区的河流下游(净化治理后排放)。
③噪音污染企业(锻造厂、轧钢厂等)应远离居民区。
④固体废弃物污染(钢铁厂、发电厂、垃圾堆放点等)应远离农田、居民区和水源地。 化工厂既具有水污染又具有大气污染,布局时既要考虑风行又要考虑河流水源。
13.工业联系的类型主要有:①产品联系;(工业部门之间彼此提供原料或配套产品)
②空间联系;(不同工业部门共用公共基础设施)③信息联系
14. 工业联系形成工业集聚——产生工业集聚效益——主要有: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成
本;提高利润。
15.工业过分集中会产生原料、燃料、能源、水资源供应紧张,造成交通堵塞,污染加剧等
问题。
16.能结合具体的图(区域图)表(数据)资料,分析某地区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一般方
法是:分析(1)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矿产资源:如煤、铁、或其它等;水资源)
(2)交通状况(公路、铁路、水运等)(3)工业基础状况;(4)劳动力状况(5)市场
状况;(6)技术条件;(7)农业基础等方面,此外,政策方面,经济腹地也可以考虑。
17.以辽中南为例分析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1)矿产资源丰富(丰富的煤、铁、石
油资源)(2)水陆交通便利(铁路、公路、海运便利) (3)雄厚的工业基础;(4)劳动力丰富;(5)市场广阔
沪宁杭形成全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的条件:(1)自然条件: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势平
坦,水资源丰富;(2)水陆交通便利 (3)工业基础雄厚 (4)技术力量雄厚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演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变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
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影响: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
2.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特点: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封闭性),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单位(分散性)。
3.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原始)→石器锄耕(原始)→铁犁牛耕(封建)
4.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犁耕技术完善。
5.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一直在世界上保持地位。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6.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如商朝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水平世界。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前炼钢技术世界。
7.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的“瓷都”。瓷器从唐代起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西方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8.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品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丝织中心,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明清时丝织业中心在苏州、杭州、南京。西汉起,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
9.宋代:①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店铺随处可设,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日夜市相连;③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10.明清时,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的是徽商和晋商。
11.“重农抑商”从当时来看,能够保护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但从长远来看,不仅阻碍工商业的发展,而且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12.海禁和闭关锁国,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70年代起,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使用机器生产,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企业仍属封建性质的企业,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不同。
1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兴起,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工业。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和洪盛碾米厂;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1)原电池(重点)
A. 概念:
B. 工作原理:
a. 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b. 正极:得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C.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
关键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 有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 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 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D. 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 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 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降低
E. 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 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质量减少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c. 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质量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F. 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难点)
a. 负极反应:X-ne=Xn-
b. 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设计:(难点)
根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 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 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 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A. 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关键形成了原电池,加速了金属腐蚀
B. 金属腐蚀的防护:
a. 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
b. 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界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效果。(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 电化学保护法:
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
(4)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A. 干电池(锌锰电池)
a. 负极:Zn -2e - = Zn 2+
b. 参与正极反应的是MnO2和NH4+
B. 充电电池
a. 铅蓄电池:
铅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
放电时电极反应:
负极:Pb + SO42--2e-=PbSO4
正极:PbO2 + 4H+ + SO42- + 2e-= PbSO4 + 2H2O
b. 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不污染环境的发电装置。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
总反应:2H2 + O2=2H2O
电极反应为(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负极:2H2 + 4OH- - 4e- → 4H2O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②欧洲人的 “寻金热”(动力)③奥斯
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方商路(直接)④传播天主教的热情⑤人文主义倡导冒险进取 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主)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进步和地理知识的丰富(客) 过程: 迪亚士—好望角、达伽马—印度、哥伦布——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大西洋—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向西走,两个“伦”)
【高一物理学必修二知识点】推荐阅读:
高一物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05-27
高一物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必修09-07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11-20
高一物理必修一期末试卷及答案05-25
高一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学设计)10-28
高一必修二数学知识点11-29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12-10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2-13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总结12-07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