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专用术语解释

2025-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安全生产专用术语解释(推荐6篇)

安全生产专用术语解释 篇1

“一通三防”——通风、防瓦斯、防火、防水 “三同时”——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从可行性研究至竣工验收、投入生产和使用,都必须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要求进行建设与管理,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三源”——重大危险源、伤害源、隐患源

“三类整改”——按A、B、C进行排队梳理、汇总分析和登记造册,必须立即解决的列入A类,限期解决的列入B类,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的列入C类。

“三件大事”——一是加强安全监管、监察体系和工作机制的建设。二是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特别能战斗的安全监管和监察队伍,为履行职责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四客一危”——客渡船、客滚船、高度客船、旅游船和危险品运输船

“五项落实”——落实整改的项目、措施、部门和负责人、时间、督察验收负责人。

“五项创新”——一是安全生产思想观念的创新。二是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三是安全生产监管手段的创新。四是安全科技创新。五是安全文化的创新。

“六个支撑体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安全信息工程体系、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安全培训体系、矿山应急救援体系

“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针”——“先抽后采、以风定产、监测监控”

诗歌鉴赏专用术语 篇2

评价诗歌内容的词语:咏物抒怀、怀古之作、思乡思亲、爱国颂歌、游子生涯、山水田园、军旅生活、乡土气息、城市风貌,爱国热情、忠贞爱情、青春颂歌、校园生活等。

评价诗歌主旨(主题)的词语:咏物言志、怀古伤今、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羁旅生活、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蕴藉、富有哲

理、画龙点睛等。

评价诗歌意境的词语: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优美等。

评价诗人心情(感情)的词语:愉悦、欢快、激动、激愤、沉痛、悲愤、哀伤、伤感、忧愁、寂寞、孤独、烦闷、憎恨、厌恶、不满,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思念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评价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凝练、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评价诗歌结构特点的词语:开门见山、逐层推进、环环相扣、前后呼应、自出机杼、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颇具匠心、新颖奇特、浑然天成、层层铺垫、巧埋伏笔、层次分明、曲折有致、复沓手法等。

评价诗歌总体风格的词语: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豪放、雄奇、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淳朴、自然等。

评价诗歌表达效果的词语: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修辞手法:夸张、拟人、比喻、比兴、对偶、对比、借代、烘托(衬托:正衬、反衬)、象征等等。

评价诗歌总体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写作特点)的语词:卒章显志、托物言志、类比象征、夸张衬托、烘托渲染、起兴寄托、状物移情、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对比突出、虚实相生、以动写静、想象联想、粗笔勾勒、浓墨重彩、诗情画意、抑扬结合(先扬后抑、先抑后扬)、明贬实褒、抑扬结合、移步换形、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言志等。

评价诗歌抒情的词语: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缘境生情、状物移情、感情细腻、感情真挚、托物言志等。

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托物言志等。

诗歌鉴赏题答题表述程式:这首诗通过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现(突出)了……思想感情,起到了……作用。

附录: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的景物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

来很大帮助。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 “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3、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鲈之思””,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后来文人以“莼羹

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4、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

此外,还有行为类意象,如“捣衣”,也表达对亲人的牵挂。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5、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

凄凉、哀伤的象征。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3、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作者赞扬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诗情画意。松柏常常象征坚贞、高洁、正直、孤直坚强的品格。

4:竹:竹象征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品格。

5、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6、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以“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五、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

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即深长的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六、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

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柳营:指军营。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5、请缨: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其喻杀敌报国。

6、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2、东篱、三径: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

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高考诗歌鉴赏专用术语 篇3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从意义的表达看,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就变成了二、二、一、二式。

2、诗、词、曲

诗、词、曲的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更为灵活。

诗的最高成就表现在唐代,词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宋朝,曲在元代最盛行。我们学过的诗作有《春夜喜雨》《望天门山》《长恨歌》《梦游天姥吟

留别》等。词主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曲以《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般涉调”是宫调名,“哨遍”是曲牌名,“高祖还乡”是标题)为典型。

3、四言、五言、七言、杂言

这些通常指的是诗的表现形式。言代表字,四言就是每句诗是四个字,五言即五个字,七言即七个字,杂言即字数不定。在古代诗歌中以五言、七言为最多。

4、歌、行、引

硬件术语之显卡术语解释 篇4

VRAM (Video DRAM):视频RAM。这是专门为了图形应用优化的双端口存储器(可同时与RAMDAC以及CPU进行数据交换),能有效地防止在访问其他类型的内存时发生的冲突。

WRAM (WINDOWS RAM):增强型VRRAM,性能比VRAM提高20%,可加速常用的如传输和模式填充等视频功能。

SDRAM (Synchronous DRAM):同步DRAM。它与系统总线同步工作,避免了在系统总线对异步DRAM进行操作时同步所需的额外等待时间,可加快数据的传输速度。

SGRAM (Synchronous Graphics DRAM):同步图形RAM,增强型SDROM。它支持写掩码和块写。写掩码能够减少或消除对内存的读-修改-写的操作;块写有利于前景或背景的填充。SGRAM大大地加快了显存与总线之间的数据交换。(如:丽台S680、Banshee)

MDRAM (Multibank DRAM):多段DRAM。MDRAM可划分为多个独立的有效区段,减少了每个进程在进行显示刷新、视频输出或图形加速时的时间损耗。

RDRAM (Rambus DRAM):主要用于特别高速的突发操作,访问频率高达500MHz,而传统内存只能以50MHz或75MHz进行访问。RDRAM的16 Bit 带宽可达 1.6Gbps(EDO的极限带宽是533Mbps),32Bit带宽更是高达4 Gbps。

● 3D显卡的基本3D功能

1. Alpha Blending: ALPHA混合,

ALPHA是3D纹理元素颜色特性中的特殊通道,利用它可对纹理(Texture)图象进行颜色混合,产生透明效果。

2. Billinear Filternig: 双线过滤。一种纹理映射技术,能够减少在纹理缩放时由于色彩分配不均而产生的块状图。

3. Dithering:抖动。这是变化颜色像素(Pixel)的排列以得到一种新颜色的过程。

4. Flat Shading:一种基本的绘制技术,用它绘制的每个三角形内部都使用同种颜色。

5. Fogging:雾化。将某种颜色与背景混合从而隐藏背景以达到雾状效果。

6. Gouraud Shading:用三角形顶点的颜色来进行插值(Interpolation)得到三角形内部每个点颜色。

7. Mipmap:MIP映射。它可以在内存中保存不同分辨率和尺寸的纹理图形,当3D 对象移动时允许纹理光滑变化。

8. Perspective Correction:透视修正。在不同的角度和距离都能更真实地反映在3D场景中进行纹理光滑变化。

9. Point Sampled:点抽样。一种简单的纹理映射技术,用最近的纹理元素来决定当前点的颜色。

10. Texture Mapping:纹理映射。在3D物体上贴上位图(Bitmap)或图象,使物体具有真实感。

11. Transparency:透明。

12. Z-BUFFER:它是用来存放场景象素深度的显存区。

安全生产专用术语解释 篇5

高考诗词鉴赏题对策及专用术语研究

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有些同学反映由于平时针对诗歌鉴赏题所作的练习都是选择题,一下子改为主观题根本找不到思路。事实上,经过对大纲及样题的研究,笔者发现做这类题也不是天马行空,仍然有很多规律可循,另外还需要掌握一些鉴赏术语,这样,我们不难做到“一矢中的”。通过研究,我把诗歌鉴赏分为以下几个层面(为了方便记忆,有些分项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并列关系):

一.语言层面 王安石称诗歌之语言为“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和其他文体用语不同,在高考的考查中,语言层面我们需要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例3: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例4: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④整体评估:对语言整体评估的重点是会用一些术语。在诗词的风格上,词有豪放婉约之别,诗曲又何尝不是。但专用鉴赏术语有:激越高亢。清婉秀丽。用语华丽,极尽铺陈之能事。用语平易,含义隽永。在语言结构上,倒装一般表强调,例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辛弃疾)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杜甫)意象罗列是使描写更具镜头感,是电影语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骑红尘妃子笑(《过华清宫绝句》杜牧)。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柳永)。二.内容层面内容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高考大纲要求同学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这道题上并不会出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还是要“会抓点”,“会术语”。①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专用术语:a.借景抒情(《山居秋瞑》王维)b.托物言志(《咏风》王勃)c.感物伤怀(《蝉》李商隐)d.情景交融e.以情驭景f.以景显情 ②注意诗词体裁上古今关系:专用术语:a.借古伤今b.借古讽今(《越中览古》李白)c.今昔对比d.怀古伤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③特殊意象:有些事物本身具有特定象征意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例如: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④巧用典故,化用前人诗句。这方面对学生课外阅读量和历史知识要求较高,但有时十分明显。例如:《扬州慢》(姜夔)中杜牧的诗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中拓跋焘的故事都是耳熟能详。象《长亭送别》(王实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⑤蕴含理趣: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种,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这些诗里所蕴含的道理只要求学生稍微点出而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这是它们的共同特点。几大诗人如杜甫、陆游、苏轼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深含理趣的句子。“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后游》杜甫)写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们去欣赏,用来说明大自然是无私心的道理。“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杜甫)看到水的缓缓流动,云的停着不动,竞争的心思,飞驰的意念都停滞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苏轼)这诗说明陷在里面不能跳出来,往往被各种现象所迷惑,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另外较有名的说理诗句如朱熹《观书有感》里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三.扩展层面

票据术语解释 篇6

1、出票

出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出票包括做成票据和将票据交付给收款人两个动作。做成票据即在原始票据上记载法定事项并签章;票据的交付指以形成票据关系为目的而将票据交予他人占有的行为,两者缺一不可。

2、背书

背书是指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票据行为。背书是一种票据行为,是转让票据权利的重要方式,它的产生是票据成为流通证券的一个标志。

背书按照其目的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转让背书,即以转让票据权利为目的的背书,二是非转让背书,即以设立委托收款或票据质押为目的的背书。

背书应当记载在票据的背面或者粘单上,而不得记载在票据的正面。如果背书记载在票据正面,背书无效。因为背书记载在票据正面,将无法确定背书人的签章究竟是背书行为、承兑行为还是保证行为,因而也不能确认该签章的效力。

背书时应记载背书日期、被背书人名称和背书人签章。背书未记载背书日期的,视为在到期日前背书。缺少背书人签章和被背书人名称,该背书无效。

3、提示承兑

提示承兑是指持票人向付款人出示汇票,并要求付款人承诺付款的行为。所谓提示即持票人向付款人现实地出示汇票,以行使或保全其票据权利的行为。提示承兑是汇票中特有的票据行为。持票人向付款人提示承兑时,必须向付款人出示汇票,否则付款人可以予以拒绝。并且这种拒绝不具有拒绝承兑的效力,持票人不得以此为理由,向其前手行使追索权。

4、承兑

承兑是指汇票付款人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承兑是汇票中所特有的。

承兑是一种附属票据行为,它以出票行为的成立为前提,承兑行为必须在有效的汇票上进行才能生效;承兑是汇票付款人做出的,表示其于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承兑是一种要式法律行为,必须依据《票据法》的规定做成并交付后,才能生效;承兑是持票人行使票据权利的一个重要程序,持票人只有在付款人做出承兑后,其付款请求权才能得以确定。

承兑汇票时,应当在汇票正面记载“承兑”字样、承兑日期并签章,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应在承兑时记载付款日期。

5、保证

保证是由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作为保证人,来担保特定的债务人履行其债务的一种制度。是债的担保方式。

票据保证属于要式法律行为,必须依照票据法规定的事项记载于票据上,才生效力;保证行为具有独立性,即使被保证人的债务因实质上的原因而无效,保证人也要承担票据责任;票据保证的保证人与被保证人的责任承担没有先后顺序之分。

6、付款

付款是指票据付款人在持票人提示付款时按票据上的记载事项向持票人支付票据金额的行为。

付款是支付票据金额的行为,并且只以支付票据上记载的金额为限,如果是给付实物或者其他有价证券,都不构成票据的付款;付款是消灭票据关系的行为,票据一经付款,票据关系得以消灭,票据上的一切债务人均解除其票据责任。提示付款是指票据的持票人在票据的付款期限内向票据付款人提示票据,要求票据付款人偿付票据金额的行为。持票人按照规定提示付款的,付款人必须在当日足额付款。

7、追索

追索是指票据持票人在依照《票据法》的规定请求付款人承兑或者付款而被拒绝后向他的前手(出票人、背书人、保证人、承兑人以及其它票据债务人)要求偿还票据金额、利息和相关费用的行为。

追索权的行使必须在票据法规定的期限内,并且只有在获得拒绝证明时才能行使。票据行为人类术语

8、出票人

出票人是开立票据并将其交付给他人的法人、其它组织或者个人。出票人对收款人及正当持票人承担票据在提示付款或承兑时必须付款或者承兑的保证责任。

银行汇票的出票人为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办理银行汇票业务的银行。银行本票的出票人为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办理银行本票业务的银行。商业汇票的出票人为银行以外的企业和其他组织。

向银行申请办理汇票承兑的商业汇票的出票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

(二)资信状况良好,并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支票的出票人,为在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开立支票存款账户的企业、其他组织或者个人。

9、付款人

付款人是出票人命令支付票据款项的人,付款人只有在票据上签章,确认付款责任(如承兑)以后,他才成为票据的债务人。

付款人是票据的主债务人。

10、承兑人

承兑人是指承诺在汇票到期日向持票人支付汇票金额的法人、其它组织或者个人。承兑商业汇票的银行,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与出票人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

(二)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

11、保证人

保证人是指具有代为清偿票据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是非票据债务人对于出票人、背书人、承兑人做成保证行为的人。保证人与被保证人承担同样的责任。

国家机关、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和职能部门不得为保证人,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12、收款人

收款人是收取票据款项的人。

收款人是票据的主债权人。收款人有权要求付款人付款,如果被拒绝付款,有权向出票人以及票据上的其它债务人追索票款。

13、背书人

背书人是指收款人或者持票人在接受票据后,经过背书,再将票据转让给他人的法人、其它组织或者个人。

对于背书人而言,所有的被背书人(受让人)都是他的后手。背书人对其后手承担票据付款人付款或承兑的保证责任。

14、被背书人

被背书人是指在背书活动过程中,接受背书票据的法人、其它组织或者个人。对于被背书人而言,所有背书人及原出票人都是他的前手,都有保证票据付款人到期付款或承兑的责任。

15、持票人 持票人是除出票人以外的持有票据的人,也就是票据的收款人。只有持票人才能向付款人或其他关系人要求履行票据责任。

16、申请人

银行汇票和银行本票的出票人为银行,向银行申请使用银行汇票或银行本票的法人、其它组织或个人均可以是银行汇票和银行本票的申请人。

17、代理付款人

《票据法》所称的代理付款人是指根据付款人的委托,代其支付票据金额的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

18、前手

对票据上的某一特定签章人来说,凡在其签章之前在票据上签章的债务人,均是其前手。对持票人来说,所有在票据上签章的债务人均是其前手。

票据债权人在到期日向付款人提示票据被拒绝付款后,可以向其所有的前手行使追索权。

19、后手

后手是指在票据签章人之后签章的其它票据债务人,此外,后手还应该包括票据的最后持票人。

一般来讲,后手在票据关系中的地位首先是票据权利人,即持票人,但是在其转让了票据后,就成为受让人的前手因而也成为了票据债务人。其在票据关系中在处于后手的地位时,由于他是从其直接前手处受让票据的,与直接前手具有最紧密的关系,因此他应该对其直接前手背书的真实性负责。20、签章

票据和结算凭证上的签章,为签名、盖章或者签名加盖章。单位、银行在票据上的签章和单位在结算凭证上的签章,为单位、银行的盖章加其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理人的签名或盖章。个人在票据和结算凭证上的签章,应为该个人本名的签名或盖章。

21、挂失

挂失止付是指失票人将丧失票据的情况通知付款人并由接受通知的付款人暂停支付的一种方法。挂失止付的效力是暂时的和有限的,它只能暂时停止付款,暂时防止票款被冒领、骗取,还不能从根本上产生确定的阻止付款作用,也不能解决失票人实现票据权利的问题。失票人应当在通知挂失止付后3日内,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或提起诉讼。

22、催告

公示催告,是在票据丧失后,由失票人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法院以公告的方法通知不确定的利害关系人限期申报权利,逾期未申报者,则权利失效,由法院通过除权判决宣告所丧失的票据无效的一种制度或程序。

23、连续

背书连续,是指在票据转让过程中,转让汇票的背书人与受让汇票的被背书人在汇票上的签章依次前后衔接。即第一次背书转让的背书人是票据上记载的收款人,前次背书转让的被背书人是后一次背书转证的背书人,依次前后衔接,最后一次背书转让的被背书人是票据的最后持票人。

24、对价

对价是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都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对价是相对应的代价,是相当或相等的代价,例如出票人从收款人处购买价值五万元的商品,签发一张金额为五万元的汇票给收款人,收款人提供的五万元商品就是相对应的代价。对价应由票据双方当事人约定,即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提供的代价,无论是商品、还是劳务或是债权等,均需由双方认可、同意,至于双方认可的对价发生质量、数量或履行日期、履行方式等方面的问题纠纷,则应按《民法通则》、《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处理,票据关系不受任何影响。

25、票据抗辩

票据抗辩,是指票据债务人根据票据法的规定对票据债权人拒绝履行义务的行为。在票据法理论上,票据抗辩分为对物抗辩和对人抗辩。对物抗辩是指票据债务人可以对抗一切票据债权人的抗辩,如票据欠缺绝对记载事项、票据债务人无民事行为能力、背书不连续、票据权利时效届满而消灭等,对人抗辩是指票据债务人对抗特定票据债权人的抗辩。

26、票据上的记载事项

汇票、本票、支票上的记载事项可以分为必须记载事项、任意记载事项、不生票据法上效力的记载事项和不得记载的事项四类。必须记载事项是指票据上必须要记载的事项,如果缺少这些事项,该票据无效。按照《票据法》的规定。(1)汇票的必须记载事项

(一)表明“汇票”的字样;

(二)无条件支付的委托;

(三)确定的金额;

(四)付款人名称;

(五)收款人名称;

(六)出票日期;

(七)出票人签章。(2)本票的必须记载事项

(一)表明“本票”的字样;

(二)无条件支付的承诺;

(三)确定的金额;

(四)收款人名称;

(五)出票日期;

(六)出票人签章。(3)支票的必须记载事项

(一)表明“支票”的字样;

(二)无条件支付的委托;

(三)确定的金额;

(四)付款人名称;

(五)出票日期;

(六)出票人签章。

任意记载事项是指记载事项可以在票据上记载,也可以不记载,但是这些事项一旦在票据上记载,就产生票据上的效力。任意记载事项主要有:禁止背书、委托收款背书、质押背书、现金字样、不得转让字样等。

不生《票据法》上效力的记载事项主要是指票据法规定以外的事项。这些事项即使在票据上记载,也不产生票据上的效力。这些事项很多,例如:违约金、银行帐号等。

不得记载事项是在票据上不得记载的事项,这些事项一旦在票据上记载,该票据即无效。这些事项包括:附有条件的委托、不确定的金额等。

27、票据权利与票据责任(1)票 据 权 利

票据是体现一定财产权利的有价证券。企事业单位是否愿意在经济活动中使用票据,将票据作为清结相互债权债务或融通资金的工具,关键在于票据权利的实现有无可靠保障,这是票据得以推广使用和流通的前提条件。我国银行结算改革以来,票据业务虽有较大发展,但是票据活动中损害票据权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已经成为影响票据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突出表现在票据权利人按规定向付款人提示付款而遭受债务人的随意拒绝或长期拖延支付。同时在票据权利的取得、行使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企业接受票据不注意审查、取得票据不给付商品、不按规定期限请求付款等。这些现象反映出在票据权利的取得、行使上没有明确的依据,票据权利的实现缺乏有力的保障,需要通过制定票据权利制度,为企事业单位依法行使票据权利,维护票据权利提供法律依据。票据法将保护票据权利作为一项重要的立法宗旨,对票据权利取得、行使条件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票据法对票据权利的规定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明确规定票据权利为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票据法》第四条第四款明确规定:“本法所称的票据权利是指持票人向票据债务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包括付款请求权和追索权。”持票人可以通过先向付款人行使付款请求权来取得票据金额,还可以在发生被拒绝付款的情况下,通过向其前手(所有的票据债务人),包括出票人、背书人及其保证人行使追索权,以得到票据金额的偿还。这种双重的票据权利,扩大了持票人行使权利的范围,增强了持票人实现其权利的可能性。

二是规定了票据权利取得的条件。《票据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分别规定:“ 票据的签发、取得和转让必须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真实的交易和债权债务关系。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给付票据双方当事人认可的相对应的代价。”、“ 因税收、继承、赠与可以依法无偿取得票据的,不受给付对价的限制。但是,所享有的票据权利不得优于其前手的权利。”、“以欺诈、偷盗、或者胁迫等手段取得票据的,或者明知有前列情形,出于恶意取得票据的,不得享有票据权利。持票人因重大过失取得不符合本法规定的票据的,也不得享有票据权利。”。只有给付对价的善意持票人才能按照票据法享有票据权利,无对价或无相当对价取得票据的,不得享有优于其前手的票据权利。

三是规定了票据权利行使的期限和条件。例如,在持票人保全票据权利的期限方面,《票据法》第十七条规定:“持票人对票据债务人行使票据权利,或者保全票据权利,应当在票据当事人的营业场所和营业时间内进行,票据当事人无营业场所的,应当在其住所进行。”《票据法》第十七条规定:“ 票据权利在下列期限内不行使而消灭

(一)持票人对票据的出票人和承兑人的权利,自票据到期日起2年。见票即付的汇票、本票,自出票日起2年;

(二)持票人对支票出票人的权利,自出票日起6个月;

(三)持票人对前手的追索权,自被拒绝承兑或者被拒绝付款之日起6个月;

(四)持票人对前手的再追索权,自清偿日或者被提起诉讼之日起3个月。票据的出票日、到期日由票据当事人依法确定。”;对持票人使用追索权必须具备票据得不到承兑或得不到付款并提供拒绝证明等条件。票据权利的保全和行使都是通过具体的票据行为来实现的,关于具体的票据行为,在票据理论菜单的票据行为子菜单中有详细的说明。

此外《票据法》还规定了持票人在丧失票据或出现纠纷时的补救措施和处理方法。例如,《票据法》第十五条规定:“票据丧失,失票人可以及时通知票据的付款人挂失止付,但是,未记载付款人或者无法确定付款人及其代理付款人的票据除外。收到挂失止付通知的付款人,应当暂停支付。失票人应当在通知挂失止付后3日内,也可以在票据丧失后,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公示催告,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关于票据丧失的处理方法,请参照票据理论菜单的票据时效子菜单中的保全票据权利中有详细说明。《票据法》第十五条规定:“持票人因超过票据权利时效或者因票据记载事项欠缺而丧失票据权利的,仍享有民事权利,可以请求出票人或者承兑人返还其与未支付的票据金额相当的利益。”这些补救措施有助于防止票款冒领,保护真正票据权利人的利益。(2)票 据 责 任

《票据法》规定:票据责任是票据债务人必须向持票人履行的支付票据金额的义务。票据债务人依法履行其义务,是持票人取得票据金额,实现其票据权利的保证。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转轨时期,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还不够完善,我国的票据实践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商业汇票的使用曾一度陷入困境,推广不开,主要原因就在于:票据债务人不讲信用,以各种借口向持票提出无理抗辨,不愿承担票据责任,发生大量的票据纠纷,从而造成企业之间货款拖欠,不仅损害了票据的信誉,在较大程度上也扰乱也商品交易的秩序。为严肃票据责任,票据法有必要规定票据责任制度,以明确哪些人是票据债务人,在什么条件下必须承担责任,以及对在什么情况下不得抗辨等问题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票据法》对票据责任制度的规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重要方面:

一是明确规定在票据上签章的人(包括出票人、背书人、承兑人、保证人)均为票据债务人,必须按照票据上所记载的事项承担票据责任。

二是汇票的付款人或承兑人、本票的出票人为票据的主债务人,负有无条件支付票据金额的责任;汇票和支票的出票人及其保证人,汇票、本票和支票的背书人及其保证人负有担保承兑和担保付款的责任;出票人、背书人、承兑人、保证人负有连带的责任。

三是限制票据债务人的抗辩权,《票据法》第十三条规定:“票据债务人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或者与持票人的前手之间的抗辩事由,对抗持票人。但是,持票人明知存在抗辩事由而取得票据的除外。票据债务人可以对不履行约定义务的与自己有直接债权债务关系的持票人,进行抗辩。本法所称抗辩,是指票据债务人根据本法规定对票据债权人拒绝履行义务的行为。”也就是说,票据债务人除非持票人有恶意或重大过失取得票据的情况,不得以自己与出票人之间的抗辩事由拒绝向持票人履行票据债务,也不得以自己与持票人之间的抗辩事由拒绝向持票人履行票据债务。

28、票据类型(1)银行汇票

银行汇票是出票银行签发的,由出票行在见票时按照实际结算金额无条件支付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银行汇票的出票银行为银行汇票的付款人。(2)银行本票

银行本票是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付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单位和个人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通常说的同城)需要用以支付各种款项的,均可以使用银行本票。银行本票可以用以转账,注明“现金”字样的银行本票可以用于支取现金。银行本票见票即付,可以用来支取现金,也可以用于转账,但银行本票仅限于在同城范围的商品交易、劳务供应及其他款项结算。

(3)定额银行本票

定额银行本票是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票面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单位和个人在同一票据交换区域(通常说的同城)需要支付各种款项的,均可以使用定额银行本票。目前,定额银行本票只在一些地区(如上海、广州等)使用。定额银行本票的面额只有1千元、5千元、1万元和5万元四种。(4)普通支票

支票是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支票上印有“转账”字样的为转账支票,转账支票只能用于转账;支票上印有“现金”字样的为现金支票,现金支票只能用于支取现金;支票上未印有“现金”或“转账”字样的为普通支票,普通支票可以用于支取现金,也可以用于转账,在普通支票左上角划两条平行线的,为划线支票,划线支票只能用于转账,不得支取现金。(5)现金支票

现金支票是专门制作的用于支取现金的一种支票。现金支票只能用于支取现金。(6)转账支票

转帐支票是专门制作的只能用于转账的支票,转帐支票不得用以支取现金。(7)银行承兑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由银行承兑的,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承兑银行开立存账户的法人以及其它组织;

(二)与承兑银行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

(三)资信状况良好,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8)商业承兑汇票

商业承兑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由银行以外的付款人承兑,委托付款人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9)银行本票申请书

单位、个人需要使用银行本票进行结算,可以向银行申请签发银行本票。申请人必须先填写银行本票申请书。银行本票申请书一式三联,第一联为申请人回单,第二联为银行借方凭证,第三联为贷方凭证。申请人交现金办本票的,第二联注销。(10)银行汇票申请书

单位、个人需要使用银行汇票进行结算的,可以向银行申请签发银行汇票。申请人必须先填写银行汇票申请书。银行汇票申请书一式三联,第一联为申请人回单,第二联为银行借方凭证,第三联为贷方凭证。申请人交现金办汇票的,第二联注销。(11)票据和结算凭证领用单

单位和个人在办理票据结算过程中,必须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印制的票据和结算凭证。因此,在使用票据和结算凭证前,必须先填写票据和结算凭证领用单。(12)银行进账单

银行进账单是持票人或收款人将票据款项存入收款人在银行账户的凭证,也是银行将票据款项记入收款人账户的凭证。银行进账单分为三联式银行进账单和二联式银行进单。不同的持票人应按照规定使用不同的银行进账单。

二联式银行进账单的第一联为给持票人的回单(即收帐通知),第二联为银行的贷方凭证。

持票人填写银行进账单时,必须清楚地填写票据种类、票据张数、收款人名称、收款人开户银行及账号、付款人名称、付款人开户银行及账号、票据金额等栏目,并连同相关票据一并交给银行经办人员。

对于二联式银行进账单,银行受理后,银行应在第一联上加盖转讫章并退给持票人,持票人凭以记账。(13)贴现凭证 持票人持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到银行申请贴现时,应根据汇票填制一式五联的贴现凭证。

贴现凭证一式五联,第一联银行作贴现借方凭证,第二联银行作持票人账户贷方凭证,第三联银行作贴现利息贷方凭证,第四联是银行给持票人的收帐通知,第五联由银行会计部门按到期日排列保管,到期日作贴现贷方凭证。票据法规定允许挂失止付的票据丧失,失票人可以向银行申请挂失止付。失票人申请挂失止付的,必须填写一式三联的挂失通知书并签章。

(14)挂失止付通知书

挂失止付通知书一式三联,第一联是银行给挂失人的受理回单,第二联银行凭以登记登记薄,第三联银行凭以拍发电报。

失票人应当认真填写挂失止付通知书。详细填明挂失止付人名称、票据丧失时间、票据丧失事由、票据种类、票据号码、票据金额、付款人名称、收款人名称、出票日期、付款日期以及挂失止付人联系地址或电话等事项,并由失票人签章。(15)粘单

粘单是为弥补票据本身不能满足记载事项的需要而粘附于票据上的纸张。票据凭证不能满足背书人的记载事项的需要,可以加附粘单,粘付于票据凭证上。粘单上的第一记载人应该在汇票和粘单的粘接处签章。

第一记载人是指第一位使用粘单的背书人。例如:丙接受转让来的票据,是票据的持票人,当丙背书转让票据时,发现票据的背面已经没有记载背书的余地了,这时,丙就应该使用粘单,而且丙是该粘单的第一记载人,并且丙在使用粘单时,必须在是票据凭证与粘单的粘接处签单(即通常所说的盖骑缝章)。在粘单上记载的背书,只要符合票据法规定的形式条件,即产生背书效力。(16)退票理由书

票据的持票人委托银行办理票款托收,或者向代理付款银行提示付款时,如果付款人或者代理付款银行拒绝付款的,可以要求付款银行(商业承兑汇票付款人的开户银行、支票出票人的开户银行)或代理付款银行出具退票理由书,并记明退票理由。

退票理由书可以证明持票人已行使其权利而未获结果,具有替代拒绝证明的作用。持票人拥有退票理由书的,不必再请求做成拒绝证明。(17)银行承兑协议

银行承兑协议一式三联,第一联出票人留存,第二、三联承兑银行留存。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银行,应按票面金额向出票人收取万分之五的手续费。经银行承兑后,出票人与承兑银行都必须遵守相关法律和银行承兑协议上所述条款。商业汇票的承兑银行,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与出票人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

二、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

三、内部管理完善,经其法人授权的银行审定。银行承兑汇票的出票人或持票人向银行提示承兑时,银行的信贷部门负责按有关规定和审批程序,对出票人的资格、资信、购销合同和汇票记载的内容进行认真审查,必要时可由出票人提供担保。符合规定和承兑条件的,与出票人签订承兑协议。

29、关于涉外票据

涉外票据,是指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付款等行为中,既有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又有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票据。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由境内向境外、境外向境内签发的涉外票据已经普遍存在。由于各国票据法律制度及民事法律制度对涉外票据中同一问题的规定不一致,适用不同国家的法律来调整这一问题所引起的法律后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就可能在涉外票据的法律适用上产生冲突。为解决这种法律冲突,就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则,以确定适用其中一个国家的法律。《票据法》第五章对涉外票据的法律适用作了规定,这对保障涉外票据的正常使用、流通以及纠纷的正确处理,维护我国票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涉外票据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有关票据债务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票据行为的方式、票据行为的效力等方面的法律适用规则,以及我国缔结或参加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的适用。

在我国缔结或参加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的适用方面,票据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本法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票据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

所谓国际条约是国家之间缔结的,确定其相互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一种国际书面协议。我国票据法是国内法,按照国际法优先国内法的原则,国内法应当服从国际法,这一原则在《民法通则》中已被确立,因此《票据法》也应当遵守这个原则。

本款旨在说明我国票据法与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的问题,本款明确规定了适用国际条约的总原则,同时,对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则不予适用。

所谓国际惯例是指国际经济交往中所形成的被普遍认可并具有一定约束力的习惯和常例。按照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当本国法律以及本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时,可以适用国际惯例。请注意,本条第二款对在国际惯例方面规定是“可以适用”而不是“必须适用”,主要原因是:

一、国际惯例本身就是不成文的、约束力不强的习惯做法;

二、适用这样的惯例,通常是当事人双方都认可的,或者是在契约中预先约定的,才具有约束力;

三、表明了这不是一个强制性规定,不适用也是可以的。虽然这一条只是一个原则,但它确定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准则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在民事行为能力方面,票据法明确规定:“票据债务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适用其本国法律。票据债务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依照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而依照行为地法律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适用行为地法律。”

这一条款的制定,旨在充分保障票据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有效的防止可能存在利用的在民事行为能力方面的差异而施行的规避法律的行为。对于票据债务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制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通常都不在票据法律中规定,而是在民法中加以规定。因此,由于各国民法对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律规定不尽相同时,在处理国际间的民事关系时,对当事人是否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判定标准有时存在冲突。对于这个冲突,根据本条规定,票据债务人的民事行为能力,适用其本国法律。票据债务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依照其本国法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而依照行为地法律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适用行为地法律。举一例:甲国法律规定18岁以上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而乙国法律规定16岁以上具有公民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如果一位17岁的甲国公民A,在乙国实施票据行为,在此情况下,应适用乙国法律,不能因为他是甲国公民而适用甲国法律(即本国法)。即是该公民应依乙国法律(行为地法)承担责任,也不得以其在甲国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为由而不承担票据责任。

在票据行为的方式、票据行为的效力等方面,票据法明确规定:“汇票、本票出票时的记载事项,适用出票地法律。支票出票时的记载事项,适用出票地法律,经当事人协议,也可以适用付款地法律。”根据本条规定,凡是汇票和本票,其出票时的记载事项,应当适用出票地法律。也就是说,出票人在何地出票,就应该适用何地的法律,而不是适用出票地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因为出票地即行为地,而民事行为适用行为地法,这是国际私法确立的一项基本原则。但对于支票的记载事项,原则上应适用出票地法律,但做为允许的方法,当事人可以根据经济活动及出票时的具体情况,协商确定适用付款地法。这样规定是因为,支票与汇票、本票相比,支票的付款形式仅限于见票即付,并且法律规定了很短的提示付款期限,所以,付款问题在支票中尤为重要,因此,有些时候适用付款地法律,可能更有利于保护持票人的权利,也就自然的允许当事人协议适用付款地法。

“票据的背书、承兑、付款和保证行为,适用行为地法律。”

在涉外票据中,背书行为、承兑行为、保证行为、付款行为都适用该行为所在地的法律,而不适用行为地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另外,使用汇票过程中,以上行为都可能出现,但对支票和本票面言,由于没有承兑制度,所以不存在适用承兑行为地法律的问题,对于支票而言,由于没有保证制度,所以也不存在适用保证行为地法律的问题。

“票据追索权的行使期限,适用出票地法律。”

由于各国票据法对追索权的期限及期限计算方法等不尽相同,因此,《票据法》规定,在涉外票据活动中,追索权的行使期限,适用出票地法。即使追索权的行使发生在出票地以外的国家或地区,也不能适用该国家或地区的法律。

“票据的提示期限、有关拒绝证明的方式、出具拒绝证明的期限,适用付款地法律。”

在涉外票据活动中,票据的提示期限、有关拒绝证明的方式、出具拒绝证明的期限可能会出现与行为地法律规定不一致的情况。《票据法》规定:票据的提示期限、有关拒绝证明的方式、出具拒绝证明的期限适用付款地法律。这样规定是因为,票据的提示,拒绝证明制作,只能在付款地进行,因此,票据的提示期限、有关拒绝证明的方式、出具拒绝证明的期限,也只能依照付款地的法律而确定。

“票据丧失时,失票人请求保全票据权利的程序,适用付款地法律。”

关于票据丧失后的权利补救措施,各国票据法的规定不尽都相同,有些国家规定采取公示催告的方式,有些国家规定采取担保的方式等,我国票据法则规定了票据丧失后的公示催告制度和提起诉讼制度。因此在涉外票据活动中,就涉及到应该适用何国法律的问题。本条款规定了:票据丧失时,失票人请求保全票据权利的程序,适用付款地法律。这所以这样规定,主要是由于付款地是票据债务的履行地,付款人是票据的主债务人,而且付款人所在地往往就是付款地,所以,失票人的票据权利保全程序适用付款地法律自然也就是最为合适、最为方便和最为有利的了。

30、我国《票据法》有哪些特殊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以下简称《票据法》于1995年5月10日经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从199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目前,在商品交易,处理债权、债务等方面已大量使用票据,笔者认为,学习和掌握我国《票据法》中的特殊性规定,对于实施好《票据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票据法中未采用无记名背书的方式

以票据转让的方式为依据,转让背书可分为一般转让背书和特殊转让背书。一般转让背书为正常情况下的票据转让背书。包含了两种,即记名背书和无记名背书(又称为空白背书)。记名背书是指背书人签章并记载被背书人名称的背书;无记名背书是指背书人签章但不记载被背书人名称的背书。由于无记名背书转让方式比较灵活,它采用直接交付的方式转让票据权利,所以在流通中较为盛行,一般被各国所采用和认可。但我国考虑到无记名背书方式的灵活性,可能导致票据在发生遗失、被盗等情况时,不利于正当票据权利人主张权利,为保证票据流通的安全性,我国《票据法》第30条明确规定,不允许采用无记名背书的方式,规定背书转让时必须记载被背书人的名称。

二、我国《票据法》中只规定了单纯承兑

承兑是汇票的一种特有制度,是在出票行为发生后的一种附属票据行为。由于承兑情况不同,各国把承兑分为单纯承兑和附条件承兑,笔者首先谈一下我国确认的单纯承兑的效力问题。

1.单纯承兑的效力。

所谓单纯承兑,就是付款人完全依据票据文义予以承兑,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承兑。我国《票据法》仅承认单纯承兑为合法有效的承兑,产生承兑应有的效力。付款人一旦做出承兑,就承担绝对的到期付款责任(详见票据法第44条)。我国《票据法》第106条款规定的了承兑人有关到期不付款的法律责任,即:“票据的付款人对见票即付或者到期的标据,故意压票,拖延支付的,由金融行政管理部门处以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票据的付款人故意压票,拖延支付,给持票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2.附条件承兑的效力。

我国《票据法》第43条明确规定,承兑不得附条件,否则,视为拒绝承兑。所以,在 我国《票据法》中附条件承兑不产生承兑效力。

三、我国《票据法》不允许一部分付款

以是否支付汇票金额的全部为标准,可将票据分为全部付款和部分付款两种。前者为支付汇票金额之全部的付款;后者为支付汇票金额之一部分的付款。根据《票据法》第54条之规定,持票人依照法定期限提示付款的,付款人必须当日足额付款。可见我国《票据法》不允许一部分付款。

四、我国《票据法》上的本票仅指银行本票

本票分为银行本票和商业本票,银行本票是指由银行签发的承诺自己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票据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我国票据法之所以只规定银行本票,而未规定商业本票,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所谓商业本票是指机关团体与企业、事业单位签发的本票。按照产生的基础不同,可分为交易性商业本票和融资性商业本票。交易性商业本票产生于商品交易中,目前使用的商业汇票中的对已汇票实际上具备交易性商业本票的作用,起到替代交易性商业本票的作用。融资性商业本票产生于短期的资金融通,如同企业债券。在国外也主要是货币市场的一种短期融资工具,使用这种工具的公司必须具备比较高的商业信用,同时,必须有银行或金融公司提供担保,并有一整套运作管理制度。我国目前尚不具备上述条件,如果允许企业单位签发和使用这种商业本票,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引起信用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而银行本票是以银行信用为基础,以使用人将款项交存银行为前提的,具备较强的信用。在交易活动中,使用银行本票,销货方可以见票发货,购货方可以凭票提货;债权、债务双方可以凭票结清债权债务,收款人将银行本票交存银行,银行即可为其入账,有利于加速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减少现金使用。基于这些考虑,我国《票据法》未对商业本票做出规定,而只规定了银行本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五、我国追索权制度采取一权主义模式

追索权制度,各国票据法主要采取两种立法模式。1.一权主义模式。

又称期前偿还主义。这种立法模式,确认追索权是一种偿还请求权,在到期日前,汇票被拒绝承兑时,持票人即可以向其前手请求偿还,即允许持票人在到期日前进行追索。日内瓦统一法,英、美、法票据法等均采取此立法模式。2.与一权主义相对应的是二权主义模式,又称担保主义。

该模式认为追索权包含了担保请求权和偿还请求权两种权利,持票人在承兑被拒绝时,对于其前手仅可以请求给予付款之担保,但不能进行追索,只有在票据到期请求付款再被拒绝时,才可以向其前手追索,请求偿还票据金额。这种立法模式不允许期前追索,持票人只有在到期日不获付款时才能追。德国、日本曾采取此种立法模式。为简化票据关系,维护票据信用,一权主义立法模式逐渐成为追索权制度的主要立法模式。我国《票据法》第61条对实行一权主义立法模式作了明确确认,允许持票人根据法律规定,于到期日前依法行使追索权。

六、我国《票据法》上的拒绝证明与一般票据法上的拒绝证明的区别

拒绝证明,是指持票人提示票据,请求承兑或者付款而遭拒绝后,在行使追索权前,为证明被拒绝之事实而提供的证据。就实质内容而言,我国《票据法》上的拒绝证明制度和我国台湾地区票据法、日内瓦统一法及其他票据法上的拒绝证明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为: 1.种类不同

一般票据法上的拒绝证书可分为拒绝承兑证书、拒绝付款证书、拒绝见票证书、拒绝记载承兑日期证书、无作为承兑提示的拒绝证书等。拒绝证书的范围较广。而我国《票据法》第62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拒绝证明仅分为拒绝承兑证明和拒绝付款证明。其他事项,不要求做成拒绝证明。2.做成义务和制作人不同

我国《票据法》第62条第二款规定,拒绝承兑人或拒绝付款人分别为拒绝承兑或拒绝付款证明的做成义务人,在拒绝的同时,他们负有做成拒绝证明的义务,否则,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即做成义务人和制作人是一体的。而一般票据法上的拒绝证书制度,均将持票人规定为做成义务人。例如,台湾票据法第86条第一款规定,汇票全部或一部不获承兑或付款,或无人为承兑或付款提示时,执票人应请求做成拒绝证书证明之。日内瓦统一法也作如此规定。但同时规定拒绝证书的制作人应该由拒绝承兑地或拒绝地之法院、公证处、商会或银行公会做成之。实行做成义务人和制作人分离制。3.是否可以免除的法律规定不同

我国《票据法》将做成拒绝证明规定为拒绝承兑人和拒绝付款人的法定义务。否则,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一般人不得免除。一般票据法上的拒绝证书,当事人可以约定免除之,同时也存在法定的免除拒绝证书情形。4.拒绝证书的替代

我国票据法第63第、第64条规定拒绝证明的替代制度,规定在法定情形下,人民法院的司法文书,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处罚决定及其法定证明可以替代拒绝证明的做出。但我国票据法显然未承认略式拒绝证明的存在,即我国票据法不承认拒绝承兑人或拒绝付款人在票据上记明提示日期,然后再记明全部承兑或付款之拒绝,并经其签名后,与作成拒绝证明具有同一效力。我国台湾票据法和英美票据法除上述法定替代情形外,还明确规定了略式拒绝证书与拒绝证书具有同一效力。5.效力不同

我国票据法第65条规定,持票人如果不能出示拒绝证明、退票理由书或未按照规定期限的其他合法证明的,丧失对其前手的追索权。拒绝证明不能提示,是追索权丧失的原因之一。此种规定和日内瓦统一法的规定相似。日内瓦统一法规定如果持票人未“做成”拒绝证书,则可能丧失追索权,而不是“出示”。英、美、法票据法则不把拒绝证书的不作成,作为追索权丧失的原因。不作成拒绝证书,不当然丧失追索权。

七、我国票据法在拒绝事由通知方面的特殊规定

拒绝事由通知,是指持票人将自己已进行票据提示,并被拒绝承兑或拒绝付款的事由等,告知被追索人。拒绝事由通知的意义在于,使被追索人预先知道追索开始,从而为被追索作好准备,成为自动偿还和及早筹集资金,以防止偿还金额的扩大或准备再追索。笔者认为,就票据的拒绝事由通知方,我国票据法与别国票据法存在以下方面的区别。1.通知的方法和内容

我国《票据法》第66条第一款明确要求必须采用书面通知,这区别于日内瓦统一法和我国台湾地区票据法,后两者允许以任何方式进行通知。另外,我国《票据法》实行投邮主义,规定在规定期限内将通知按照法定地址或者约定的地址邮寄的,视为已经发出通知。第67条对书面通知的内容做出概括性要求,应当记明汇票的主要记载事项,并说明该汇票已被退票。

2.违反通知义务的后果

未尽通知义务或未在法定期限之前履行通知义务的,为违反通知义务。违反通知义务会产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采取截然不同的立法体制。日内瓦统一法没有将拒绝事由通知作为行使和保全追索权的要件,仅把拒绝事由通知规定为追索权人应履行的义务或手续,未尽通知义务的,并不因此而丧失追索权,仅对因由于通知而产生的损害,负赔偿责任。其赔偿责任,不得超过票面金额。我国《票据法》第66条第二款规定了上述原则。而英美法将拒绝事由通知作为行使和保全追索权的必要条件,持票人如不履行退票通知义务,因此而丧失追索权。这反映了两大法系票据法在法理上的差别。

八、我国票据法规定,支票持票人超过提示付款期限后,付款人可以不付款

票据法第92条规定:“支票的持票人应当自出票日起10日内提示付款,异地使用的支票,其提示付款的期限由中国人民银行另行规定,超过提示付款期限的,付款人可以不予付款;付款人不予付款的,出票人仍应当对持票人承担票据责任。”

笔者认为,在我国如允许支票超过提示付款期限,付款人还必须付款,实际上是延长了支票的提示付款期限。这样会使出票人难以对其资金进行管理,影响其资金效益,同时也容易造成空头支票的发生。对持票人来讲,容易助长其违反票据法提示付款期限提示付款,不利于持票人权利的实现,同时也不利于加强对支票使用流通的管理。目前支票主要在城市范围内交换和流通,为了防止持票人久不提示付款,给出票人在管理上带来不便,为了防范空头支票的发生,为了有利于加强对支票使用和流通的管理,为了适应实际需要,票据法规定支票的付款提示期限自出票日起为10天。对超过付款提示期限的,付款人可以不予受理,这有利于督促持票人在规定的期限内提示付款。

持票人超过期限提示付款,付款人不予付款的,持票人丧失对其前手的追索权。但由于支票不同于汇票、本票,不具有主债务人,出票人处于相当于主债务人的地位,所以必须加重出票人的责任。为此,在这种情况下,持票人对出票人并不丧失追索权,出票人仍然应当对持票人承担支付票款的责任。

上一篇:某某实验小学“经典诵读”读书活动组织方案下一篇:生物制药技术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