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精选8篇)
1.“3S”测绘技术在现代土地科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介绍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及3S集成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3S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规划与整理、土地勘测定界、土地动态监测和土地执法检查等现代土地科学中的基本应用过程和方法。“3S”测绘技术使土地管理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展,人地矛盾和土地不合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土地科学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刻不容缓。现代土地科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而逐步产生和发展的,重点解决或缓解当今社会人与资源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落后的土地管理技术一直制约着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开展利用以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为代表的“3S”测绘技术进行现代土地科学研究就很有必要。
1.“3S”测绘及其集成技术
1.1 GPS、GIS 和RS 测绘技术
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该系统由地面控制、空间和用户装置等构成,其主要优点有:全天候、全覆盖、高精度三维定位定速定时和快速省时高效。GPS现已广泛用于航天器定位、全球授时、地形测绘、国界测定、海岛与礁石联测、山体测高、测量板块和地壳运动、交通管制和工程建设等。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GPS中的RTK技术,以实时定位、厘米级定位精度、作业时间短和效率高等特点逐步在资源调查和土地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GIS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系统。GIS 处理和管理的对象包括空间定位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和属性数据等,GIS 已在城市规划、交通运输、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邮电通讯和公共设施管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土地行业,利用GIS可快速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将空间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完整地结合,确保图形与数据的一体化,实现对土地利用的数据建库、数据分析、数据管理和成果输出等。
RS 是指不直接接触目标物和现象,在远离地物的遥感平台上,使用遥感器接受地面物体的电磁波信号,并记录、传送到地面,经过信息处理、分析判读和野外实地验证,最终服务于用户的全过程。RS 具有信息丰富、全天候、多光谱特性、信息获取周期短等优势,特别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像清晰,空间分辨率高,现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可持续发展、资源综合规划与利用、自然灾害防治、气象观测预报、农作物估产、环境动态监测等工作中。尤其可利用RS进行土地动态监测和分析,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1.2 “3S”集成技术
“3S”集成是将GPS、GIS、RS及其他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的高新测绘技术,包括GIS与RS,GPS与GIS,GPS与RS,GPS、GIS 与RS等4种集成模式。单独地运用一种“3S”技术不能提供对地观测、存储管理、信息处理、分析模拟等能力,不能满足复杂工程的需要。在“3S” 集成中,GPS 主要用于实时、快速提供目标、各类传感器和运载平台的空间位置;RS用于实时或准实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信息,以发现地球表面变化,用于更新数据库;GIS则是对各种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动态存储、集成管理、分析加工。当前,应将“3S”测绘技术充分地渗透到土地管理的各个领域,促进现代土地科学的发展。“3S”测绘技术在现代土地科学中的应用
2.1 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它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土地资源调查是为查清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的土地数量、质量、分布及其利用状况而进行的量测、分析和评价工作,目的是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布局、制定农业区划和土地规划提供依据,并为进行科学的土地资源管理创造条件。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和土地评价及土地监测等。可利用“3S”技术建立土地调查系统,并应用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
RS、GIS和GPS等为土地调查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RS快捷、实时、高效地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GPS 快速准确地采集土地利用变化图斑的空间位置;GIS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编辑实现数据管理自动化。当前的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技术流程如下:采用现代遥感技术获取影像资料,完成正射影像和基础图件制作;通过遥感影像和外业自动化调查进行实地调查;进行内业处理,完成信息的汇总统计和分析;实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更新机制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
2.2 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评价(又称为土地评价或土地分等)是指在土地资源调查完成后,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在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前,必须先进行充分的土地评价,明确各块土地最合适的用途。随着我国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对土地进行科学评价是有效管理和利用土地的一项非常迫切的任务。但由于我国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定级估价的技术手段还不完善,土地定级估价中还存在估价方法和标准不统一,估价指标体系有效期短和估价时间长等问题。
应用“3S”技术,可实现土地资源评价的定量化、自动化和智能化,“3S”技术用于土地资源评价的要点:GPS 实现各土地评价单元的准确定位,并辅助于实地评价和核查;RS 为评价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实时获取各类土地资源评价单元的属性信息和利用现状;GIS 实现土地利用数据、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等的分析,利用相关指标权重和评价模型得到各评价单元总分值,划分土地等级,最终输出土地评价结果;利用RS 和GIS 技术确定土地类型图和快速生成的土地评价单元图。
2.3 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在规划设计前,要做好与土地相关的所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处理分析等工作。这些信息的处理,不但可以为后续的规划工作提供数据基础,更重要的是明确土地性质、质量,从而确定未来发展中可使用用地和不可使用用地;确定保留用地和适宜城市发展的用地;在明确土地的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具体确定各类用地的具体范围。
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3S”技术充分展现其实时性、准确性、自动化和高效等优点。利用RS,通过遥感的数据处理,可以直接得到理想的图片及数字结果,准确及时地反映土地信息。利用GIS 建立土地利用信息系统,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详实的资料;利用GIS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自动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数据库,进行土地利用远景规划和利用类型预测,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设计和布局制图;利用GIS结合规划设计模型,实现对规划设计结果的模拟显示和分析。
2.4 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国内已有利用“3S”测绘技术开发精确农业信息系统,该系统能精确地界定待整理农地的数量和空间位置,针对不同区域农地
提出土地整理的方向和措施。
“3S”测绘技术用于土地整理的要点:利用GPS进行地物的空间定位和测量。土地整理工作涉及田块的划分、产权的调整等大量与空间定位有密切关系的内容,利用GPS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确度;利用RS的高分辨率影像,辅以其他背景资料,通过目识解译,快速准确地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并绘制1∶5000~1∶35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土地整理提供基础资料;利用GIS 建立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进行土地平整的填挖土方量的工程计算和三维仿真模拟,以及土地整理规划、工程放样、工程施工等图件的编制。
2.5 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土地勘测定界(简称勘界),是指根据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和土地整理等工作需要,实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为用地审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资料而进行的技术服务性工作。土地勘界主要包括权属调查、土地测绘和编写勘测定界报告。根据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勘测定界分为外业调查、外业测量、内业整理汇总及归档阶段四个主要阶段。
“3S”技术可充分用于土地勘界的全过程:在土地勘界外业中,可使用GPS进行定位,将基准站的已知数据和观测数据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接收基准站数据,并采集GPS观测数据,形成差分观测值,实时计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该测量方式可以提高土地勘测定界精度,并且无需通视,观测时间短,操作简便;在土地勘界内业中,采用GIS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土地勘测定界测量和土地征收数据进行管理,能保证外业和内业数据处理的一致性,实现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保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以及方便数据查询。
2.6 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指运用遥感、土地调查等技术手段和计算机、检测仪等科学设备,以土地详查的数据和图件作为本底资料,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分析。传统方法的土地动态监测方法是由用地单位直接上报和登记数据,监测主管部门只能被动的了解土地变化。在“3S”技术体系中,由于遥感解译的矢量数据具有地理坐标,利用GPS 的精密定位功能,可以在野外对室内不确定的解译成果进行精确核查,提高遥感解译结果的可靠性和精度,“3S”测绘技术可有效地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国内已有研究人员利用TM和CBERS数据,在野外用手持GPS进行验证并更新数据库,利用GIS提取出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建立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库,最终实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应用“3S”技术进行土地动态监测的主要步骤如下:利用RS 快速主动地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 利用GPS准确而快速地获取变化信息的数量和特性,将变化信息与历史信息进行空间分析,获得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利用GIS实现土地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与可视化,实现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更新,实施土地动态变化成果制图。
2.7 在土地执法检查中的应用
土地执法检查承担着保护土地的重任,处于土地管理的前沿阵地,是有效贯彻国家严管土地政策的基础工作。目前土地执法检查主要有超前控制方法、跟踪检查方法、目标管理方法以及协作处理或公开处理等方法。但违法用地多位于偏远的郊外或隐蔽的园区中心,在日常动态巡查中是难以发现的。“3S”技术用于土地执法监察,可以帮助土地执法人员快速准确发现、到达疑似违法用地现场,辅助疑似违法用地的巡查、核查、违法违规处罚处理以及结果汇总上报等工作,形成“天上有眼睛、地上有巡查”的全方面立体式的监督。
“3S”技术用于土地执法检查,实现土地管理的“数字执法”,其技术流程如下:首先利用遥感监测技术与土地执法动态巡查相结合的办法,最大限度地发现土地违法行为,再利用便携式GPS接收设备和GIS提供的电子地图,快速准确找到疑似违法用地。结语:
“3S”测绘技术彻底地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土地管理方法和模式,优化和完善了我国当前土地管理的方式和内容。但是,“3S”测绘技术的三维展示和虚拟现实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运用才刚刚起步,在技术和方法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2.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分析和处理海量的通用技术,土地的管理工作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地理数据管理等,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系统,迫切需要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 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 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管理和研究空间数据的新兴技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产生和发展首先是在土地管理中得到应用。一方面,土地管理本身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系统。这是因为土地是人类最宝贵的非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之一,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重视对土地的管理和利用。土地的管理工作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市场管理等,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系统,迫切需要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管理中存在大量的空间数据,需要采用空间技术来进行管理。传统的关系数据库技术对属性数据的管理已相当成熟,但对空间信息的管理显得力不从心,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不仅可以管理属性信息和空间信息,而且还可以实现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间关系的管理。因此,土地是地理信息系统(GIS)最古老、最广泛的应用领域之一。早期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几乎全部是处理和土地有关的信息系统,GIS 的概念正是由于计算机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而产生的。
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土地的这种渊源使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土地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统计,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地籍信息管理、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利用现状动态监测、城市地价评估等。现已建立了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技术系统、建设用地管理系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系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一、地籍信息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籍信息的管理体现在其信息直接反映每一块宗地的特征, 它包括宗地的基本信息(位置、面积、利用类别、等级等), 权属管理(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等), 附着物信息(地上、地下建筑及各种设施情况), 文档信息(调查原始资料、法律、条例等)和图形信息(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完成土地调查、登记、统计、评价, 为地籍管理提供依据, 为土地法律咨询提供手段。在城乡地籍管理领域,并建立了地籍管理系统、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时域地籍信息系统、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日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由于土地利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是为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分析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土地利用状况信息,因此需要一套完整和科学的实时更新机制,既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现势性,又能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在土地利用调查以及动态监测中, 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相结合, 获取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信息, 监测土地利用变化,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以及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的土地评价分析, 利用专家们的知识与学问研究, 建立土地利用决策模型, 辅助土地利用决策。把计算机技术与GIS 技术应用于执法监察工作中,不但减少土地执法人员在调查取证中进行土地现场勘测的工作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而
且可以及时把握土地违法案件的发展与变化的动态信息,为执法监察管理和决策提供高效和科学的信息服务。在土地动态巡查过程中,对于有效防范土地违法行为发生,有力发挥土地执法监察效能起了积极作用。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国今后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 其主要任务有具体落实土地利用总量平衡分解指标的数量与分布, 土地生产潜力等级与土地质量等级的划分和图形的编制, 土地开发、整治、复垦规划项目的落实与实施, 土地用途管理,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反馈等。
土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一切发展的源头,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掌握土地利用的动态信息是新形势下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它是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对土地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 会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建设。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现状, 各类土地的动态监测, 是制定土地管理工作中长期利用规划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土地管理的特色是对土地空间特性的管理。土地空间特性,包括土地的地理位置、相邻关系,图层的划分及与土地相关的各种空间属性和人文属性。土地的这种空间特性,为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提供广阔的天地。GIS 最初的应用领域,就是建立与土地管理、土地规划相关(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数据库等有关系统的管理和规划等)的土地信息系统(LIS)。因此,GIS是进行土地管理,建立土地信息系统的最佳平台。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土地资源管理,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建设与发展,我国的综合发展逐渐面向全球化、世界化,而通过对我国相关政策与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将使我国的发展更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脚步,促进我国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文章主要通过对于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介绍,从而进一步加强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水平提升,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
1 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概论
土地利用转型,就是将我国的土地资源由之前的利用形态进行相关的改革,实现另一种土地利用形态的转型。而通过相关研究学者的不断研究和发展,对于土地利用形态进一步产生了新的拓展和改革,主要包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在这两种形态的综合引导下,将促进我国土地利用转型的健康发展[1]。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部分相关部门之间会产生关于土地利用的利益冲突,从而使土地无法达到合理化的规划和利用,而通过土地利用形态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部门之间的相互冲突,充分发挥出土地资源的效用最大化,保证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土地利用转型的过程中,区域性转型是其中的主要研究方向,由于同地区内的土地资源利用不会存在冲突的产生,这就说明土地的利用转型主要应用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土地利用转型[2]。土地资源管理,主要是指相关部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途径对于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土地资源作为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之一,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不仅可以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的保障,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2 土地资源管理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
(1)土地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影响。首先是土地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对于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通过土地资源管理者在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下对于土地资源的管理手段,就是土地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在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经济手段中,最常用的就是地租和低价。通过对于土地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控制,将有效的促进土地利用形态的快速转型,国家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对于土地利用的税收收入,通过其经济手段实现对于土地利用转型的经济保障。
(2)土地资源管理的工程影响。其次就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工程对土地利用转型产生的影响。在其管理工程中,包括多种的相关土地管理技术,比如系统工程技术、土地政治技术等。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仍然不够完善,许多地区的土地利用继续进入转型阶段,而通过土地资源管理的工程技术,实现对于土地利用的合理整治,将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转型,为我国的综合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3]。与此同时,在进行土地利用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转型进行相关的规划,实现土地利用状态的长期有效保持,合理有效的提高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而土地资源管理对于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空间结构等方面。
(3)土地资源管理的政策影响。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政策下,极大程度的约束了土地利用转型的实施和发挥,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于相关政策对于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比如,受到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我国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不得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这就使我国的土地利用的转型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导致我国农村的土地利用状态存在不合理等落后问题。
3土地利用转型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影响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中都是一项需要长期完善和管理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保障国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而通过对于土地形态的调查和研究,我国的部分土地利用模式已经相对落后,逐渐呈现出不适应我国未来发展趋势的利用状态。因此,可以实现土地利用转型概念引导下的退耕还林政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土地的不合理开垦和树木的不断砍伐使我国逐渐陷入了生态平衡破坏的时期,而退耕还林就是我国在此提出的一项实现土地资源再利用的相关政策[4]。通过实现在部分耕地区的森林建设,重新恢复我国的生态平衡,积极贯彻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退耕还林政策的提出,就是我国实现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案例,也是土地利用转型对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产生的主要影响。
4 结束语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生产大国,对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保证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前提,而土地的改革和管理,也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重点发展的对象。土地利用转型和土地资源管理是综合性非常强的国际性前沿课题,也是一很复杂的现象,土地利用转型和土地资源管理提出和引入,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再利用发展提供了基础的理论保障。本文通过对于土地利用转型和土地资源管理的分析和研究,促进我国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汪晗.中国土地科学论坛——村镇住宅土地利用分区管制技术暨第十届全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会议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1,9(12):87-90.
[2]严金明,王晨.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模式评析与政策选择——以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7):1-8.
[3]郭贯成,仲济香,陈会广.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引致土地利用管理的新矛盾及其应对——基于“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与土地利用管理改革”研讨会的思考[J].中国土地科学,2016,2(1):75-81.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土地资源管理;互馈机制
土地是人类主要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研究其利用的转型,核心目标是探讨如何管理好土地资源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土地资源管理由数量管理向质量管理的转变,这对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拓展深化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阐述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基础上,探讨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二者之间的互馈机制和相互影响,以强化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成果在土地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一、土地利用转型概念与理论模式
(一)土地利用转型的概念
土地利用转型在一定的区域内和特定的时期内,主要是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结构共同组成的。也可以指单一的土地类型在高一级土地类型中所占的主要份额。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类型也发生着一定的变化,逐渐向着显性形态和隐形形态进行转变。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实现了社会的变化和不断创新,在一定阶段内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相对应,实现了土地形态由一种状态向另外一种状态进行转变的过程。
(二)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
区域土地转型主要是代表不同部门利益的土地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发生的冲突。因此,应该提出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对土地的利用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实现了由强冲突向弱冲突之间的转变,使土地利用类型各部门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平衡,促进了该时段城乡土地利用系统形态向着质态的方向进行转变。
二、土地资源管理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
土地利用转型是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共同约束的结果。经济社会制度和政策尤其是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和政策作为重要的外部因素对土地利用转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土地资源管理决策部门应适时、快速洞察各类土地利用信息,制定有关政策法规措施及宏观规划决策,科学管控土地利用转型。
(一)土地资源管理经济手段与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资源在管理过程中,应该结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当前的土地经济活动进行加强和引导,以便更好的实现管理职能的创新。地租和地价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对土地的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实现对土地形态的不断转变。国家为了对土地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建立不同税种的形式,稳定了国家土地的耕地面积,实现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实现了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控制,并且向建设用地的方向进行转变。另外,国家通过拨款的方式来实现对土地的宏观控制,能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实现对土地利用的转型。
(二)土地资源工程与土地利用转型
当前,国家的土地利用结构呈现出结构不优化的现状,应该对土地的整治措施加以解决,所以当前土地的整治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应该形成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土地的利用面积,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以便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土地整治的要求,实现了对土地利用结构的有效调整,提高了耕地的质量。另外,还可以通过增加投资的形式,对城市的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并进行深入的挖掘,实现城市土地的隐形转型。
(三)土地资源管理政策与土地利用转型
土地资源管理的政策制度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對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出发,并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对土地利用形态的指导,以便达到整体经济效益的实现,对土地的显性转型和隐形转型产生重要的影响。土地资源在转型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城乡二元土地管理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等。
三、土地利用转型对土地资源管理的影响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一个国家或区域应根据当前土地利用形态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措施。美国目前的土地利用形态表明其林地和牧草地的比例几乎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同,但与在此之前的几个发展阶段相比有着较大的变化。美国土地资源管理在建国200多年来,随着国家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而不断作出相应的调整,由早期的不加选择地处理公有土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到开始注意土地资源的保护,以至形成一种新的保护食物生产资源的土地伦理和政府激进主义。中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尤其是耕地和建设用地的管理,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同样正在或将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和革新。
总结:
为了顺应当前土地利用转型和土地资源管理的需求,应该对原有的土地政策进行不断的调整,推进土地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该结合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对转型时期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便能够增强土地资源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城乡的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02:131-138.
[2]龙花楼,李婷婷.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J].地理学报,2012,02:201-210.
[3]韩宇.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比较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4]吴一洲.转型背景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重构效应[D].浙江大学,2011.
专业介绍 就业前景
专业排名土地资源管理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之一,是研究土地资源与资产之利用、配置和管理的一门科学,是人地关系中重要的基础组成部分,具有应用基础和管理基础。
1、研究方向
目前,各大院校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研究方向都略有不同的侧重点。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该专业所包含的研究方向有01.土地调查与评价 02.土地利用规划 03.土地经济与管理 04.土地行政管理 05.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06.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 07.土地信息与国土资源遥感等。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及房地产开发经营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研究与实施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专业特色
该专业为地理科学、资源科学与管理科学交叉的学科分支,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经济管理理论和新的测量技术、信息技术,对土地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和评估。其研究方向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显示地理与资源学科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和掌握空间分析高科技手段的优势和特色。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
初试科目:
①101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60高等数学、619土地资源学选一
④819土地利用规划学、838土地经济学选一
(注:以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中有所不同)
5、相关专业
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二级学科有:
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一)国土资源丰富,管理备受关注
在现代社会里管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 也不例外。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国土资源丰富,如何管理好我们宝贵的国土资源是目前中央和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件大事。土地问题和土地管理已被全社会所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去研究它,利用它,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和切实保护土地已成为我国土地管理的一项长期政策。
(二)经济发展,资源有限,积极保护,合理利用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总量有限,而人类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有关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及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日益重要。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乡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土地作为资产在投资领域乃至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促进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均需要从产权管理、资本运作和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三)紧密结合时下热点,努力寻求解决方法
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土地资源是农村的最大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农村土地,实现农村土地的财产权利,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同时,因土地资源管理不当而引发的一些经济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譬如耕地资源锐减,粮食安全受到威胁;被征地农民失地失业无保障,有失社会公正,社会稳定受到威胁;土地高度垄断经营导致房价快速上涨等等。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已是刻不容缓,因此,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都需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方面的广大毕业生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土地资源管理人气院校
【关键词】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城市土地资源是指城市市区内的土地资源。城市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空间载体,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场所和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进而扩大城市经济总量,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增强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地方各级政府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1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关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土地资源配置市场机制失灵和政府宏观机制失控现象同时发生的怪圈。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不够协调城市建设以总体规划为依据,由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的,双方在制定规划时如没能充分交流,两个规划必有不相协调的部分,这就会为今后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不利影响。如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有些在城市发展用地控制区内,有的甚至在近期建设用地范围。这样,使科学合理的建设行为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事关经济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往往因征地影响速度和效益。
土地管理与建设规划管理步调不够一致法律法规对土地管理和建设规划管理程序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不力,导致两个方面的管理时常脱节,给城市建设和土地管理造成影响,不能保证城市建设有序进行,或者造成办事效率低下影响建设速度。这主要还是一个管理体制和领导体制问题,这要求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与城市土地管理部门要协调一致。
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在我国城市化发展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有的城市政府加强了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的利用,城市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遭到了破坏。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的速度比较快,但城市人均占地面积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城市地皮紧张、住宅拥挤、道路堵塞、交通不便、教育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市民实际需求。同时城市土地使用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十分突出,由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土地资源无偿划拨或无偿使用,造成了很多城市土地出现了多征少用、早征迟用,甚至征而不用的奇怪现象,一些城市不顾中央和上级政府的要求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擅自乱征乱批土地,很多城市盲目发展开发区,出现“开而不发,围而不用”的现象,导致了大量土地资源浪费。
城市土地市场化运作尚待规范有的地方为了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热衷于拍卖黄金地段的土地,这种市场化运作方式本来无可非议,但往往偏离方向,未能充分考虑城市功能分区的需要,未能严格按城市规划进行控制,结果把该作绿地的地块作为建房,该作住宅区的建成工业区或者商业区,又由于客观存在行政干预,以致法定的建设规划人为地成了一纸空文。这需要城市建设与土地管理部门在开发利用城市土地时要充分考虑城市近期目标与远期发展的关系,协调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土地。政府部门要从长远利益着想,合去一部分眼前即得利益,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并可适当增加城市绿地建设等公共设施建设,以改善城市的景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吸引力,从而最终使城市土地升值,达到开发与利用的目的。
2 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土地是一个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载体,土地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因此,要使有限的城市空间发挥最大的效用,必须高度重视对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努力提高土地资本的利用效率和地域空间的生态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
制定科学的城市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确立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土地规划必须超前,应起到先行指导城市开发管理土地的作用,使用地者事先知道各地块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做什么,怎样做以及不可以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开发管理土地在城市规划的约束下进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对用地规模、各类用地的比重、空间控制标准、建筑密度控制标准、人口密度控制标准予以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城市土地规划必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必须重视城市规划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性,要按照级差地租原理,合理安排利用城市土地。
挖掘城市土地的内部潜力,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集约和节约开发利用土地,关键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通过摸清城区内闲置土地的数量,筹集资金开发利用存量土地,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第二,合理布局城市土地,做到地尽其力,优地优用;第三,综合开发城市土地,提高土地容积率,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第四,组织科技力量,针对城市存量土地潜力进行分析研究,挖掘城市土地的内部潜力。第五,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维护土地资源可更新能力。要在对现有土地保护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要对用地单位的容积率和绿化率、公共用地面积等严格控制,以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确保城市土地资源不会遭受新的破坏。
转变城市地方政府观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政府应该科学合理制定开发整理土地供应计划,并综合考虑经济、人口、城市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等因素。开发管理土地供应计划应该是公开的、透明的竞争。政府要实行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整体思路,确保土地的永续利用,从而促进城市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市场,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国家应该对土地市场严加控制,政府要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按照国家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来配置土地,政府通过土地利用计划垄断一级土地市场的供给,控制一级土地市场的出让总量,运用政策影响土地供给价格。城市二级市场作为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再配置,其管理的重点应放在严格审验土地使用者的土地用途及土地规划,把住产权登记关,充分利用优先购买权。而对于土地的三级市场及房地产交易与消费市场,国家应建立一整套规范的监督机制,以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从而健全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资源需求增大,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协调人口、资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缓解人地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科学、有效地管理,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运行秩序,加快城市土地经营管理的进程,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效益,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土地资产收益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专题信息调研
本次考核为进行专题信息检索并撰写相应的检索报告,独立完成。交打印版和电子版(电子版文件命名格式例:0801土资3208000000姓名-课题名称),由学委收齐在第17周周五上午课间交至图书馆3楼301办公室,过时不候。报告应包括课题名称、课题分析、检索工具、检索策略、检索结果、文献综述各项内容。封面见下页。
1、课题名称。根据自己所学专业,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研究主题,自拟。课题范围应大小适中,名称中至少要包含两个主题词。
2、课题分析。主要有:关键词(中英文)及简要解释,课题的学科,课题内容简介等。还可简单说明选题原因。
3、数据库选择。列出所有准备使用的数据库和网站名称。不少于4个数据库。
4、检索策略记录。记录每个数据库的检索策略和结果数量。
5、检索结果筛选、浏览和记录。均以文摘格式记录。
(1)检索出中文期刊论文7篇,其他2种类型文献各1篇。中文期刊论文还需给出引文格式。
(2)检索出英文文献1篇,并翻译题名和摘要的第一句话。
其他类型文献: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图书、科技成果、标准等均可。
(3)一篇中文文献的全文的第1页。
6、综述。概述你对课题的认识,如课题现状、特点、发展趋势、提出建议等。可引用所查文献,但不可大段复制,不少于400字。两种形式任选一种即可。
7、附加:技巧、心得与建议。有感而发,长短不拘。谢绝网上下载。
本次作业的参考资料包括:专题信息调研说明、学生优秀习作。
说明:
1、查关键词的英文、解释可用CNKI的工具:http://dict.cnki.net/
2、请在课堂时间先通过学校图书馆访问各数据库,以下载全文和查得英文文摘。未查完的中文文摘可直接通过几个数据库的主网站检索。(无下载全文的权限)
.cn
以下课题可供参考选用:
1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2关于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问题研究
3住宅小区建设中的环境监理体系研究4太阳能技术在建筑节能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5旅游房地产的发展及展望6房地产泡沫研究
7商业地产的发展与趋势8轻轨与城市发展
9我国城市近年的户型研究10近年的房地产政策对楼市的影响研究 11土地储备开发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12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研究
13土地储备开发与轨道交通发展14房价与基准地价的关系研究
15关于收回国有土地使用权问题的探讨16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中的问题分析 17我国农村土地信托制度研究18谈土地征收程序中的问题
19关于住房保障问题的分析20城市化与房地产业互动关系研究 21房地产企业信息化问题研究22土地违法违纪问题研究
23我国征地制度改革研究24房屋拆迁及安置补偿问题探讨
25试论如何加强土地资源管理26房地产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27中国房地产行业现状及发展对策28高校物业管理的重点与对策研究 29城中村改造的问题、模式与对策研究30房地产行业节能减排的重点与对策
31开发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评价研究32房地产企业应对低碳经济挑战的策略研究 33城市中、低收入者住房供应模式与途径研究
34产业转移对土地管理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35耕地价值估算研究36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37房地产开发企业介入物流地产的可行性分析
3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念创新与实践
2010—2011学第 二 学期
信息检索与利用专题检索报告
课题: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手机
指导教师
关键词:耕地保护,土地管理,问题,对策
一、耕地保护的重要性和严峻性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基础,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保证和支撑。而农业的发展, 从历时态来看, 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从共时态看, 则依赖于对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可以说, 没有耕地农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木之林。而我国的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因素使得保护耕地成为当前土地管理中重要和严峻的问题。
首先,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严重匮乏。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截至2007年, 我国的耕地总量约为12173万公顷, 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印度, 世界排名第四。虽然从总量上看我国的耕地资源相对富足, 但我国却是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我国的人均耕地仅为0.095公顷, 这个数值仅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二, 全球排名更是在120名之后。
其次, 我国耕地资源不仅面临量上的不足, 更面临质上的欠缺。我国国土面积广大, 但平原面积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小。从耕地分布来看, 仅有约三分之一的耕地分布于平原和盆地地区, 其余的三分之二则分布于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区, 这些地区的耕地较为分散、地势起伏不平不利于现代化农业机械的使用, 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此外, 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耕地都受水土流失问题的侵害, 这对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二、当前耕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耕地资源所面临的巨大挑战需要我们加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 分析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对耕地保护的不足和问题之处, 从而为有效路径的寻求提供理论准备。当前, 我国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如下两个个方面。
1. 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还有待发展和完善, 而内容上的欠缺直接导致了执行上的困难和混乱。这体现在:
(1) 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规定, 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是集体。目前, 我国超过90%的耕地都归集体所有。因此, 这种产权模式直接影响了我国耕地的使用和保护情况。但对于集体这一概念, 相关法律法规却没有明确的划分和界定, 从而出现了多重主体和主体虚化的问题。主体界定不清会直接导致责权划分的模糊和管理上的混乱, 更进一步它会使农户对其所使用的土地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这导致农户在实际使用耕地时, 往往忽视对耕地的长远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常常采用掠夺的方式利用耕地资源, 从而造成耕地资源量与质上的双重退化。
(2) 《土地管理法》规定, 各省级政府应当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这一规定在考虑量上的同时, 却忽视了质的保护。很多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片面的量上的指标, 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 盲目毁林开荒或围垦河湖, 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耕地的质量和产量, 更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
(3) 《土地管理法》规定, 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 国家和政府可以依法征用土地, 包括耕地。但什么是公共利益也是个较为含混的概念, 在实践过程中, 很多地方政府为了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 以发展经济、招商引资等旗号为借口强行占用耕地, 极大地损害了农户的利益, 影响了耕地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2. 耕地资源动态监测和保护系统的缺失。
保护耕地资源, 一方面需要法律法规对相关内容有明确、合理和可操作的规定。另一方面需要监测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以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真正落到实处。但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 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建立动态的耕地监测和保护系统。动态监测系统的缺失, 使得国家和政府很难及时了解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政策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常常是出现了非法占用耕地的情况后才发现问题。而很多行为, 如不合理的占用耕地以建设工厂或房屋, 其错误行为在实施完成后又很难进行彻底的更正和弥补, 从而造成了耕地资源的长久性的破坏和损失。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 仅在2001年我国涉及土地违法使用的案件就超过12万件, 约1万公顷的土地因此受到影响。
三、对加强耕地保护的思考和建议
基于对耕地保护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 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情况, 我们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加强土地管理, 切实保护宝贵的耕地资源。
1. 完善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 增强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对此, 我们应当参考现代产权理论和制度的相关内容, 严格、合理的界定相关概念, 明确产权主体的具体内容以及权利与义务关系, 增强农户对耕地的处置权。在明晰责权和保护农户权利的基础上, 提高农户对土地的归属感和责任心, 让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切实将保护耕地作为关涉自身利益的自觉行为。
2. 在制定各地保护政策时, 不但要注重对量的规定, 更要注重对质的要求。
对此, 我们应当加强对耕地质量的监测和控制,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评估和保护机制, 将对耕地质量的保护纳入考核地方官员的政绩指标中;根据各地耕地的不同情况, 科学规范的确立耕地质量保护的相关计划和目标, 有效地进行农业区域划分, 实现耕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3. 加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 健全耕地保护的外部监督机制。
耕地保护政策的切实落实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过去一方面由于政府和公众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途径, 另一方面公众对耕地资源保护的意识还比较淡薄, 缺乏对耕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认识, 因此公众在耕地保护上还缺乏应有的效力。为此, 政府应当加强对耕地保护重要性的宣传, 以多种形式, 生动和深入地开展对耕地科学知识的宣传。利用网络、群众信箱和领导热线等多种形式展开与公众有效且相互信任的沟通, 以弥补动态监测系统尚未全面建立的不足, 发挥公众的积极性和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吴群.中国耕地保护的体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 2011年[1]吴群.中国耕地保护的体制与政策研究.科学出版社, 2011年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利用
1.土地资源利用要科学规划和加强管理
(1)坚持规划先行,保障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规划先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提升土地价值作用巨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生态旅游及文化产业快速走向新阶段的题中之义。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措。通过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同时,我们还要合理统筹规划建设用地。切实的利用好乡镇土地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科学布局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结构和分配。以超前的科学规划意识为指导编制规划,以保护耕地为出发点,落实各项事业,着力于保护耕地、整洁村容、方便居民生活,规划城乡和区域的综合发展、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超前规划好新农村以后用地。规划要满足乡镇和村庄建设的共同、和谐发展。在保障耕地质量和总数量的基础上,完好的衔接乡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与工业布局。统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规划,实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机衔接。
(2)加强管理。首先,实行规划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选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城市建设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地上建筑物建设必须按批准的规划要求实施。农民建房应当与旧村改造、土地整理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尽量不占或少占农用地。各乡镇要采取严格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农民建房向集镇和中心村集中。其次,实行耕地保护责任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层层落实耕地保护责任,每年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各乡镇人民政府必须对本行政区域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以及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负总责。
2.要牢固树立节约集约用地理念
(1)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为核心,切实转变粗放用地方式。要破除节约集约用地无关紧要的思想,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要深刻认识国情、省情、市情和县情,要从“地大物博”误区中走出来。就我们国家而言,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因此,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新增建设用地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布局,严格划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科学合理有序推进可以充分利用的土地,因地制宜地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提高单位建设用地产出效益,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要加大用地保障推动跨越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盘活利用存量土地相结合。在挖掘建设用地内部潜力、盘活存量土地方面,做到了与新一轮城乡地籍调查结果结合、与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结合、与企业改制结合、与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结合。通过将闲置土地盘活使用,有效地减轻了用地压力。同时,要注重土地规划的有机衔接,做到“想远、看近、抓当前”。想远,就是要围绕“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总体战略,及早谋划土地利用长远规划;看近,就是要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道路及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规划的衔接,确保“多规合一”;抓当前,就是要在现有可利用土地规划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案,优先保障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
(3)严控新增建设用地供应:一是从严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用地准入门槛,对用地标准以及投资强度、容积率强化按相关规定达标;二是把好供地环节用地面积、项目的审查关,重点支持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和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合理用地,重点保障“三农”、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建设。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积极引导农居向小城镇、中心村集聚。严格执行法规政策,增加工业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投资强度,盘活存量土地,避免土地闲置和浪费,鼓励用地单位建造多层厂房等,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3.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主方向
(1)要加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宣传,引导各级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城镇扩张与生态和谐的关系,把用地观念统一到国家的政策要求上来。要加大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的宣传,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质量的社会实践中去,切实转变传统用地观念,把用地观念统一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来。同时,积极落实高水平节约集约用地措施。城乡所有工业用地坚持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原则。加强工业用地、物流用地等建设标准的研究和制定,适度提高容积率,控制绿地率,集中布局配套设施。将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使用调整相结合,把土地供应给用地集约化程度高、效益好的项目。凡适合进多层标准厂房的行业或企业,全部入驻多层标准厂房。引导企业推进“零增地”技改。
(2)加大土地监测力度,实现土地管理科学化。加大土地监测力度,建立土地信息管理制度。加强土地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随时了解土地利用变化,为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将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技术、数字测量与成图技术等应用于:土地资源管理,加大土地动态监测和信息管理力度,建立土地信息管理系统,随时了解土地利用变化,为制定土地管理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3)积极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增加耕地。首先,加强农用地结构调整和农业区域布局优化的引导。鼓励利用非耕地和在不改变耕地种植业用途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确保不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面积。通过经济补偿机制和市场手段,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有利于增加耕地的方向进行。其次,稳步推进土地整理。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整理。加大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大农村居民点整理力度,稳妥推进迁村并点和空心村治理。组织实施土地整理重大工程,土地整理资金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土地整理重大工程倾斜。
4.结束语
【土地资源管理系统】推荐阅读: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介绍06-30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未来就业前景介绍06-02
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就业前景06-17
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习题09-13
《土地资源》地理说课稿07-24
土地资源与经济发展10-2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评价09-07
土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07-12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土地资源》说课稿06-14
英国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