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对策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预防对策(共8篇)

预防对策 篇1

近一段时间以来来,车辆事故频仍,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损失。如何减少事故,本人经过调查分析,特提出如下预防车辆事故的对策:

我认为要杜绝或减少车辆事故发生,主要应抓好以下几点:

(一)抓好思想教育,解决交通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出现违章行车、酒后开车、疲劳驾车现象,是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是思想认识不深的问题。因此,要教育官兵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充分认识车辆事故的危害性和行车安全的重要性。一要认真学习交规,增强安全意识。结合部队担负任务的实际,组织车管干部和驾驶员队伍定期开展安全学习教育,认真学习《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增强驾驶员的安全观念,强化安全责任意识,熟记安全规章制度,掌握预防事故的基本知识,牢固树立法规记心中,平安在手中的安全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要做好心理疏导,筑牢思想防线。以三互活动为载体,积极主动做好谈心交心工作,了解掌握驾驶 员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针对驾驶员易产生与众不同、高人一等的优越心理、违章行车的侥幸心理、掉以轻心的麻痹心理、意气用事的赌气心理、得意忘形的兴奋心理、对工作环境的厌倦心理和争胜卖弄的逞强心理等,抓好思想教育引导,搞好心理疏导,筑牢思想防线。三要抓好警示教育,汲取经验教训。在车场门前设立安全警示教育栏,把安全警示教育作为每天的必修课,把兄弟单位及驻地周边发生的车辆事故写在警示栏中,让每个驾驶员在出车前看到、行车中想到,汲取教训;组织观看影视资料,用大量的事实、实例和血的教训教育驾驶员,切实增强安全行车的意识。

(二)抓好作风养成,解决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违章行车、酒后开车、疲劳驾驶是安全意识不强的问题,也是作风不实的问题。要解决作风不实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一要加强用车管理,严格车辆派遣。要严格落实车辆派遣制度,按照用车单位申请、车管部门承办、值班领导签批的程序派遣车辆,用车单位必须提前向车管部门申请用车事由、车型、时间、路线,根据申请用车的数量、路线采取从严控制、适当结合的原则派遣,尽量少出私人车、少出长途车、少出随行车,可派可不派的车坚决不派,避免随意派车、重复派车的现象。二要搞好维护保养,确保车况良好。严格车辆审验关,对超负荷运转、有严重事故隐患的车辆,要认真记录在案,坚决停止使用。有的单位只要车辆能发动起来就不得不跑,从而埋下了事故隐患,预防车辆事故,必须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要认真落实车场日制度,充分发挥车场日的作用,抓好车辆的日常维护保养,保持车辆时刻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三要遵守交通法规,确保行车安全。教育驾驶员认真遵守部队车辆使用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地方交通法规,做到文明驾车,坚决杜绝违章行车、酒后开车、疲劳驾车,时刻树立忧患意识,切实做到为部队负责、为家庭负责、为个人负责、为他人负责,牢记职责,善待事业,时刻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引导驾驶员热爱本职,破除军车特权思想,牢固树立遵章守纪行车、安全行车、礼貌行车的思想观念,把行车安全、行为文明、服务优质作为每个驾驶员的自觉行动。

(三)抓好带车管车,解决行车途中监督失控的问题。不管是违章行车,还是酒后开车,或者疲劳驾车,都是因为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因此,抓好干部带车管车工作是加强行车途中监督,预防车辆事故的有效措施。一要管好驾驶员。带车干部要管好驾驶员的思想状况、身体状况和作风纪律,随时观察分析驾驶员的思想、身体和行为等表现,并做到与驾驶员同吃、同住、同检查、同责任、同归队,防止驾驶员带情绪出车、带病出车、违章行车;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驾驶员的休息、睡眠,坚决杜绝疲劳驾驶行为。二要强化带车责任。明确带车干部完成任务和安全行车的具体要求,掌握行车路线、明确回场时间;明确带车干部负有带车管车,帮助观察、监督遵章,及时提醒、签署回执,确保行车安全的责任,把带车干部的责任落实贯串到行车安全的全过程。三要带头遵守规定。带车干部要明确管理驾驶员的责任,遵章守纪当模范,严于律已作表率,做到三个严禁,即:严禁暗示或者强迫驾驶员将车交给自己驾驶,严禁指使驾驶员改变行车路线或者执行无计划任务,严禁催促或者怂恿驾驶员违章驾驶。

(四)抓好自购车管理,解决私家车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根据调查显示,酒后开车已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私家车又成为肇事的主力军,10起事故中约有8起是私家车造成的。因此,抓好官兵自购车管理刻不容缓,必须加强官兵自购车规范化管理,把官兵自购车纳入部队统一管理范畴。一要抓好思想教育,强化安全意识。组织购车官兵认真学习《公安边防部队预防车辆事故规定》、《道路安全交通法规》等规定和相关交通安全知识;组织观看车辆事故血的教训和给家庭造成极大伤害的警示教育片,教育官兵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坚持不懈抓好安全行车和警示教育,引导官兵深刻认识车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观念,切实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二要加强技能培训,提高驾驶技能。组织购车官兵开展车辆基本常识、一般故障排除、驾驶技能等方面的学习系统培训,定期组织对车辆基本知识、交通安全知识、驾驶技能等方面进行严格考核,巩固和提高官兵驾驶技能,技术不达标的不给开车,切实解决部分官兵实际驾驶水平不高的问题。三要搞好审核把关,完善管理机制。按照部队车辆统一管理的要求和标准,对自购车辆的牌照号、发动机号、行驶证、驾驶证等逐项对照审核登记备案,列入经常性管理范畴;制定《官兵自购车辆规范化管理规定》,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自购车辆规范化管理。四要加强监督管理,明确安全责任。依据《公安边防部队车辆安全管理规定》,严格落实单位与个人监督管理关系,层层签订自购车辆驾驶安全承诺书和安全责任状,逐级明确安全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做到对官兵自购车辆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切实排除车辆交通事故安全隐患。

接二连三的发生,次次都是触目惊心,有的开车撞死撞伤老百姓,有的自己驾车车毁人亡,这些事故不仅影响到部队的形象和声誉,同时也给部队、家庭、自己和他人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尽可能地杜绝和减少车辆事故的发生,是新形势下部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进一步提高部队整体战斗力的重要环节。下面,我试着从车辆事故原因和预防对策,谈几点体会和看法。

有效预防和减少事故是车辆使用管理的根本要求,是确保部队安全稳定的迫切需要,是保证官兵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抓好这项工作,需要部队各级官兵积极行动起来,牢固树立交通安全意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车辆安全事故,降低车辆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车辆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

部队车辆事故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造成车辆事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违章行车。从历年来的交通事故来看,驾驶员违章是最主要的原因,占事故总量的60%左右。有的官兵认为自己是军车,地方交警无任何资料可查,开车违一下章,闯一下红灯,也没人敢把我怎么样。主要表现形式有:闯红灯,违章调头,开英雄车,在闹市区高速行驶,在大街上违章停放,在单行道上逆向行驶,这些行为,都是导致车辆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二)酒后开车。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数据显示,大约50%至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开车有关。全球每天有3000多人死于交通事故,10多万人受伤。每年有120多万人死亡,大量人员伤残。其中,因酒后开车导致的伤亡占25%。而部队干部驾驶私家车发生的事故80%以上,都是因为酒后开车。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不论是在地方还是在部队,酒后开车都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重大隐患。

预防对策 篇2

图书馆图书的损坏大体来自三个途径:读者、图书管理员以及图书销售机构。

(1) 读者的不良使用习惯对图书造成的损坏。

对借阅图书进行批注及答题等。这是一种最严重也是最为普遍的损毁书刊的现象。有些读者在阅读刊物时候, 随意在书刊中勾画文章要点、写读后感、写注释、画画、配不文明语言等等。对于各种附有习题的各种专业考试之类的书籍, 有的读者直接就在书上答题。如果是自己的图书, 这类批注和答题在某种程度上, 可以算是一个可提倡的好习惯, 但在面对广大读者借阅的图书中, 这种现象将被认为是公共道德的缺乏。

阅读过程中对图书进行撕页和裁剪。 撕页和裁剪是图书借阅中又一类较常见的图书损坏现象。主要表现为:有些读者对一些自己认为有用的文献信息、文章段落或者精美图片, 不是自己摘抄下来或是拿去复印, 而是直截了当地从图书中撕扯、剪切或者剥离下来, 经过修补或者换页等方式加工处理后再拿到图书馆来还。撕页和裁剪造成很多图文并茂、价格不菲的科技、时尚书刊千疮百孔, 严重影响了后来读者对图书的阅读, 破坏性极强。

对图书的随意堆放。开架借阅过程中, 读者可入库任意选书, 但有的读者入库后, 由于不了解图书分类和排架规律或者不严格遵守借阅规则, 将抽出的书随意乱放。主要表现为:书架两旁有阅览桌, 个别读者图方便, 不放到阅览桌上, 人站在哪, 就往哪放;有的读者不习惯使用“代书板”, 归架时找不到图书原来的位置, 致使图书不能归还原处;有些读者甚至把图书当坐垫, 或是随意的把图书放在自习课桌上。这些不良习惯都将造成图书污损。

故意破坏图书借阅标识。在开架书库里, 每本图书都贴有条形码, 这是借还图书的标识, 然而某些读者用碳素笔或圆珠笔在条形码乱划, 使光笔失去检验, 导致工作人员不得不更换条形码, 以及相应数据, 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2) 由于工作人员原因而导致的图书损坏。

在开架借阅过程中, 负责开架借阅工作的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比起闭架借阅来说是增加了, 导致馆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检查和监督读者书刊损坏情况, 即使检查中发现了书刊损坏问题, 也可能由于时间和精力不足问题而未能及时处理; 当然, 也有些馆员服务态度不佳, 服务质量不高, 容易导致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不满, 故意损坏或偷窃书刊以泄心中怨气等等。

(3) 图书装订质量较低而导致的图书损坏。

图书的装订质量较差, 也是导致图书损坏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有的图书到了读者手中以后, 由于装订质量较差, 读者一不小心就散了架。这类图书损坏现象虽属个别, 但也是图书损坏现象中不可忽略的因素。

2 高校图书馆图书损坏预防途径研究

鉴于高校书架图书的损坏途径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读者、馆员及出版机构, 图书的损坏预防也应该基于这三个方面展开预防, 同时强化图书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建设。

(1) 对读者入馆开展定期培训与平时指导教育, 提高读者素质。

读者素质教育要立足于定期培训与平时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其中入馆前的教育尤为重要。每年的10月是高校新生入馆的时间, 由于他们对读书馆的藏书体系不了解, 面对浩瀚的书海, 新生不知从哪入手查找。同时, 由于图书保护意识的缺乏, 对藏书随意取放, 乱写乱画, 导致错架, 乱架率较高, 图书的损毁严重。因此, 应有计划地对新读者进行借阅前的教育, 向他们介绍图书馆, 教会他们利用读图书馆的方法, 讲解图书馆的借阅规则, 组织他们观看图书馆的相关知识的专题片, 使读者充分了解图书馆, 学会利用图书馆。此外, 可开设文献检索课, 对读者进行文献检索和信息利用能力的教育。平时, 对刚入校的新生, 图书管理员尽可能利用空闲时间主动询问读者的借阅需求, 辅导他们了解图书分类、排架等, 教会他们怎样查找图书资料, 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优质服务, 在读者中建立起图书馆的良好形象。

(2) 图书管理员要不断学习, 增强责任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

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办好图书馆开架阅览的关键, 图书馆作用发挥的程度和服务效率的高低, 都与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 这就要求学校要定期开展对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培训教育。通过服务意识教育, 使馆员树立全心全意地为读者服务的思想, 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图书管理的工作当中去。通过业务培训教育, 让图书管理员充分熟悉图书管理工作, 熟悉馆藏文献特点和藏书布局, 从而使每个馆员既能从宏观上给读者提供全面系统的馆藏信息, 也能在微观上投入到对图书上架和整架等具体得事务中去, 能及时发现图书破损和及时修补。通过有效的学习教育, 使图书管理员的服务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 服务质量将不断获得提高, 这也必将减少图书损坏率。

(3) 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图书管理手段建设。

实行开架借阅, 必须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开架借阅制度”及“入库规定”等制度。如入库时, 读者必须携带贴有本人照片的借书证和借书板, 目的在于防止借用或冒用他人借书证造成混乱和乱放图书现象。对于私藏图书、毁坏图书甚至盗窃等不良行为, 要给予批评教育, 并制定出合理的规章制度, 给于相应处罚。同时, 不断细化图书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规定, 图书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巡视、督促、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严格的管理尽可能的的切断图书损坏途径。

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 一方面它不仅可以减轻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提高工作效率, 使图书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图书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 使用计算机对图书进行管理, 可以用计算机来记录图书去向, 辨认借阅者的类型, 打印、催还图书通知单等多项工作, 这对图书损坏的预防也将不无裨益。

加大设备投资, 改善管理条件, 抑制损毁图书现象的发生。目前, 各高校图书馆大都设置了图书监测系统 (如:防盗报警器) 和监控系统 (如摄像头) , 从而有效地对图书的损毁, 偷盗等现象的发生。另外, 图书馆还要不断完善技术服务项目, 如配备先进的复印设备, 使读者能方便的复印自己需要的书籍资料, 从而遏制读者撕书“开天窗”等现象, 减少图书的损坏与丢失。

高校图书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 只有通过广大师生员工齐抓共管, 协作努力, 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图书的损坏。

摘要:图书馆以其丰富的藏书, 在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全校师生员工的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被誉为“知识的宝库、文明的殿堂、大学的心脏”等。然而, 由于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缺陷和读者对图书保护意识的缺乏等原因, 图书被污损、撕毁甚至丢失的不良现象屡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馆藏资料的完整性。探讨了高校开架图书被损坏的主要途径和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临床输血风险及预防对策 篇3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感染性疾病;预防

【中图分类号】R4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95-01

随着输血知识的普及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近年来安全输血已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临床输血引起的医疗用血纠纷也时有报道。临床输血作为一种治愈疾病,抢救生命的重要医疗手段,是现代医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受当前科学水平的限制,输血还不能做到百分百安全。故在此对临床输血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寻找预防对策。

输血的风险

1、输血不良反应:

1)发热反应:由于多次输血或妊娠,体内产生的抗白细胞、血小板或血清蛋白抗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而导致发热,溶血及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的早期也可出现发热。2)过敏反应:主要是血浆中存在抗A抗体所致。3)输血导致急性肺部并发症,如肺支气管痉挛、急性肺栓塞、急性肺水肿、急性肺损伤等。4)大量输血时可导致枸橼酸盐中毒,酸碱代谢紊乱,血钾改变,高血氨。5)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之所以会发生主要取决于受体的免疫状态;供、受体之间的组织相容性(HLA抗原性);输入的血液中含有免疫活性淋巴细胞。

6)免疫抑制作用:输血对受体的免疫调节起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使移植物成活时间延长,另一方面也可引起肿瘤的复发和手术感染。

2、输血病原体感染性疾病

输血或血液制品有传播疾病的危险,常见的经血传播的疾病有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巨细胞病毒、疟疾等。目前虽然血液检测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但由于存在“窗口期”所以还是有漏检的可能性。

3、如何预防输血的风险:

3.1临床工作中应认真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决定输血前,经治医生应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上签字。确定输血后,护士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对于从血站拿回来的血液制品输血科要认真核对验收,并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领发登记,有关资料需保存十年。

3.2输血前应对输注的血液和患者的血液做ABO、RH(D)鉴定,对受血者的血液做不完全抗体筛查检测。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当患者的血浆中检测出有临床意义的抗体时,必须找相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为患者做交叉配血实验。

3.3积极处理输血不良反应,医生在输血前应详细了解受血者的妊娠史,输血史包括输血反应记录,并认真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上。输血科应向医生说明成分输血的优点,合理使用成分血。为了预防免疫性输血反应,应大力推广去白细胞血液成分。

3.4對于预防输血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播应做到:开展无偿献血,严格血液的筛查,临床合理用血,避免不必要的输血,正确掌握输血量;实施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

总之,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全面质量体系,有助于保证血液质量和减少输血风险。临床医生给病人输血是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可以用其他药品所替代的就决不输血,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安全用血,从而避免或减少纠纷。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48号.

外来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篇4

一、外来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趋势据最高人民检察院近期公布数字显示:2003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69780人,占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总数的9.1%,比2002年上升了12.7%,侵犯财产罪,占批捕总数的75.3%。据了解,近年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逐年上升趋势。1998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38983人,占批捕总数的6.5%,2002年批捕的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占批捕总数的8%。全国检察机关自1998年至2003年共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317925人,占全国批准逮捕总人数的7.3%。如某区检察院在2003年办理的案件中,外来青少年犯罪在全区外来人口犯罪中所占的比例最高曾经达到52.6%,状况堪称严重。分析外来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以下特点:

1、案件类型以侵财型案件发案率为最高。在各类青少年犯罪案件中,侵财型案件占70.2%,其中盗窃案件比例最大。总体来看,各类侵财型案件涉案数额一般不大,多为几千元数额,但是盗窃数额有逐步加大趋势,作案场所也由公共场所行窃向入室盗窃发展。同时,一般的盗窃案件有向抢劫犯罪方向发展的趋势,极有可能转化为严重侵犯人身权的犯罪,社会危害性愈发严重。

2、犯罪形式向团伙化方向发展。由于青少年自身具有善于交友、重义气、喜欢从众的心里特点,加之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趣味相投、言谈投机使得青少年很容易形成小团体,一呼百应、是非观念不清、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鉴别力极容易走向犯罪。同时个体力量小、能力差、经验少,也使得青少年在犯罪时乐于结伙同行,以减轻恐惧感,也容易减少犯罪后的罪恶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外来青少年多以同乡为聚集方式,一般居住地相对集中,逐步形成区域势力,成为解决个人纠纷的团伙势力。如在某区,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河南某地和安徽某地人员为集中居住的两个势力团伙,一次,双方中有人在同一火锅店吃饭,在吃饭过程中因琐事发生争吵,继而动了手,安徽这方的人吃了亏,第二天即纠集了七、八个同乡找到河南这边的人,河南人见势不妙,迅速喊来十几个老乡,带过来一麻袋砍刀,见到安徽人就砍,双方发生群斗,一20岁青年当场被砍死,另一人受重伤。

3、犯罪手段向成人化方向发展。由于外来青少年远离家庭生活,较早地融入成人社会中,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更加成人化,很容易受到成年犯罪的利用和教唆。他们的犯罪由以往存在的偶发、稚气的特点向老道、狠毒的成人化方向发展,作案手段日趋成熟,由冲动性的犯罪向预谋性犯罪发展。特别是盗窃等侵财型犯罪中,预谋诡秘,组织严谨,呈现规模化和集团化特点。如某区办理的王某等八人抢劫、盗窃、销售赃物一案。其中最大的只有20岁,最小的15岁,共入室盗窃十余起,窃得现金上万元,还有金首饰、手机、邮票等物,销赃得款也达上万元。年仅17周岁的王某俨然是这个盗窃团伙的头儿,大部分时候他都亲自出马,其余人都听他的。每次作案约二、三个人出动,先采好点,哪几个人在外面望风,哪几个人入室盗窃,偷到钱物就赶紧跑,分工明确。这几个十几岁的少年胆大妄为,入室盗窃时手持菜刀,如有人进来即可采取威胁的方式。这群少年成天厮混在一起,将不义之财用来泡网吧、洗桑拿、上饭店……整日吃喝玩乐,花完之后再去偷,靠此为生。

4、犯罪主体多以流动性大、无固定职业青少年为主。外来青少年带着美好憧憬离家来到城市,而社会人口流动加剧也增加了寻找工作难度,加上一些青少年自身无一技之长,又不能吃苦耐劳,在心理失衡、生活困难的情况下,意志薄弱者极易产生社会对抗心理,特别是看到身边一些人采取非法手段发起不义之财,便经不住诱惑,走上了犯罪道路。这些人员作案场所和区域流动性大,同时也给打击犯罪增加了难度。

5、传统节日前成为侵财型犯罪的多发时间段。受中国人传统观念的影响,逢年过节成为外来人口返乡的高峰期。特别是青少年务工人员更是念及家中亲人,每逢大的节日,如春节,更是他们离开暂住地回家团聚的时间。然而,由于一些人在外打工收入不高,怕回家无法向家人交代,便很容易产生走前捞一把的念头。于是,盗窃等犯罪一般在这个时间段在城市中成为多发高峰期。

二、外来青少年犯罪的成因青少年自身的生理特征、社会辨别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都处于不成熟阶段,缺乏辨别和控制能力,尤其是外来青少年一般受教育程度不高,法律观念淡薄,加之其生活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很容易沾染不良习俗,从而极易导致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发生。分析外来人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居住地社会治安不佳,生活环境差是造成犯罪的外部原因。由于受自我经济条件的限制和从事具体工作区位限

nbsp;加强对外来人口特别是外来青少年的管理,是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政府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关系到城市改革的成败和社会治安的稳定。只有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外来青少年问题,建立起多位一体的社会预防网络体系,外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才能得以有效遏制与减少。

农村基层组织职务犯罪预防对策 篇5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然而,近年来村“两委”干部职务犯罪现象呈现多发、高发、频发趋势,侵害了群众的合法权益,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相关案件的查办情况,笔者现对村“两委”干部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对策。

一、农村基层组织职务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行为多涉及经济问题。目前,村“两委”干部职务犯罪多涉及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等罪名,涉案人员大多以获取非法经济利益为目的,或通过滥用手中职权收受、索取他人财物,或利用各种名目截留、侵占集体财产,或将公款挪用于经商、炒股、购买理财产品等营利活动,而村干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等犯罪行为的发生,多是由于涉案人员法律知识不足、工作方法简单等引起,具有偶发性,占案件总数量比例并不高。

(二)涉案金额较小但影响恶劣。虽然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中有“小官大贪”的情况,涉案数额巨大,但仍属较个别现象。总体来看,村干部职务犯罪大多是从贪小利开始,往往犯罪次数多却涉案总数额较小,然而由于其属于最为典型的“发生在群众身边,危害群众利益”的职务犯罪案件,会直接影响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引发群众不满情绪甚至形成群体事件,造成严重的社会舆论和恶劣社会影响。

(三)犯罪手段具有较强隐蔽性。随着村级财务管理的不断规范,村干部企图谋取非法利益已无法轻易得逞,因此虚开发票、虚挂往来帐、收入不入账或多收少入账等手段成为其违法犯罪的常用手段,他们希望通过此类具有欺骗性和迷惑性的方法逃避法律惩处,其犯罪行为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而这些获利方式仅从账目表面难以发现问题,特别是当相关人员“统一口径”时,更给犯罪线索发现、案件查办带来了不利因素。

二、农村基层组织职务犯罪原因分析

(一)法治意识淡薄。整体上看,村干部文化水平较低,对国家法律法规尤其是监管制度缺乏系统学习,对违法行为所承担的后果认识不清,许多涉案人员甚至以为只要把贪污的钱退回去就不用负法律责任。正是由于其法治意识的淡薄,致使个别村干部毫无自我约束意识,一味放纵自身行为,物质欲望过度膨胀,在金钱和利益面前抗腐化能力极差。

(二)监督管理乏力。相关监督部门职能发挥不是十分理想,乡镇对农村监管制度尤其是财政制度仍然不是十分完善,在许多方面只有框架规定,没有详细标准,从一定程度影响了监管的落实。乡镇一级对村级财务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仍然存在“村里的钱不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可”的思想,助长了不正之风。

(三)村务公开不透明。村务公开包括政务公开及财务公开两部分,按照规定村“两委”必须定期将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公布,自觉接受村民监督。然而,大部分发案村的政务、财务公开并不及时甚至从不公开,村民知情权、监督权根本无从谈起,客观上也令个别村干部胆大妄为、肆无忌惮。

三、预防农村基层组织职务犯罪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村干部廉政教育,提高抗腐拒变能力。检察机关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法律和廉政知识教育的培训力度,特别是要提高初任村干部遵守法律法规、廉政制度的自觉性、主动性,有效提高其抵御各类诱惑的能力。同时,检察机关要加强农村法律知识宣传力度,利用标语、广播、发放明白纸等方法提高广大村干部对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提高广大群众行使知情权、监督权的主动性,并运用手机、互联网等先进传输平台开展法律宣传活动。

(二)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实现规范化管理。有关财务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在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人员配备的同时,严格入账、审账程序,减少财务管理漏洞。同时,各级政府应严格执行惠农资金专户管理制度,切实做到惠农资金专款专用,对每笔涉农资金都认真执行建档制度,定期研究惠农政策落实情况,通报惠农项目实施进度,做到每笔资金事前预算、事中跟踪、事后审计监督,有效防范各类违反财务规定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篇6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所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逐渐增多,青少年违法犯罪也日渐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我国对青少年犯罪实行综合治理,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结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心理矫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对青少年犯罪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以有效控制青少年犯罪增长的势头。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

青少年犯罪由于其主体的特殊性,与成年人犯罪有不同之处,其主要特征有:

(一)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者,就是盲目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公作案手法,逞“英雄”,往往不顾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等。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三)从犯罪手段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有的青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学会运用反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较为严重。

(四)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五)从犯罪身份看,辍学、失学少年人数居多。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根据国内外的犯罪经验以及理论来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如下方面:

(一)社会环境及不良文化现象不时腐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青少年的生活离不开五彩缤纷和充满形形色色诱惑的大千世界。当今社会难免残留着旧社会的痕迹,在一些阴暗角落滋生蔓延着一些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相称的丑恶现象。一是近年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灵里种上了贪慕虚荣的种子,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导致他们不择手段地侵犯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利。加之,见权忘义、唯利是图、坑

蒙拐骗、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而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在目前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音像制品、文化娱乐中充斥着大量的封建迷信、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尤其是大量引入的港澳台电视节目,渲染凶杀暴力、淫秽色情等情节 ,这种受污染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三是社会上很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严重影响了青少年上学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经常逃学。另外就业困难,使一些青少年整日无所事事,久而久之走上邪道。四是社会上日益增多的偷盗、抢劫、赌博、斗殴、色情等犯罪案件的潜移默化,使他们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给孩子造成难以矫治的人格障碍。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在行为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是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秽语连嘴,在家乱摔东西,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二是家庭经济条件差,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造成青少年去偷、抢;三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孩子的心理畸形;四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五是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育,娇生惯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六是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不闻不问,任其发展。青少年在这些不良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使他们变得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学校缺乏给学生一个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是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这种情况不仅在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甚至已经蔓延到了高等教育中,直接影响了未来高层次人才的创造性品质的培养。由于整日忙于应试或为考试而埋头学习,直接造成青少年出现了很多异常的生理现象,进而也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个性和人格发展上愈加片面和扭曲,一旦走上社会,他们往往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极易出现行为异常,严重的甚至发展成犯罪;二是法制教育缺乏。近几年来,虽然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在社会上开展“送法上门”、“法律进校园”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但大多是为了应付课程,甚至教育者本人就是法盲,加之青少年自身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正确的是非、荣辱、善恶观念;三是在具体教育中缺乏联系实际,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

点和接受能力。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还逃学;四是有些教师歧视后进生,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甚至是公开进行人格侮辱,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了身心健康;五是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苗头”性问题进行抑制;六是班主任缺乏对本班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对学生的情况缺乏全面掌握;七是教师的教育方法缺乏科学,有的采取变相体罚,致使一些学生弃学、辍学,过早地混迹于社会。在校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学习,极易走上邪路。

(四)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

一是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二是有的青少年在家庭经济方面与高收入者盲目攀比,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不良企图;三是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抱有想试试的好奇心理;四是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青少年自身的这些特点,如果得不到正确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和家庭又疏于管理,或结交一些不良朋友,就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造成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很多,既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处于特殊时期,辨别是非能力很差,易冲动,好感情用事,做事不计后果,而且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有家庭和社会的因素,其中,家庭环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少年的成长。据有关部门一次对全国八省市二千余名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的调查,父母分居、离异、再婚和丧偶的占24.1%,家庭成员或近亲属中有犯罪记录的占20.5%。调查还表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增多,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又很难收到实际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措施不力,防范不足,缺乏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律体系。

1、完善立法,采取法律的手段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国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有《少年法》、《少年法庭法》,许多国家在这方面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比如,有的国家禁止18周岁以下青少年在公共场所持有香烟,无论是否点燃,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买烟,哪怕是为别人买,违者将被处罚。还有的国家规定晚上10点以后,如果再向青少年销售白酒即视为违法。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现有法律、法规由于线条过粗,规定过于笼统,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比如,我国《刑法》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所谓必要的时候,有关解释为例如家中无人管教,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实管教不了,或者群众反映强烈,坚决要求政府收容教养,这种规定显

然不利于实际操作。因此,许多未成年人家长和有识之士,呼吁有关部门要在进一步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2、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父母应履行好首任教师的职责。

每一个新的生命的诞生,都纯洁得像一张白纸,畸形成长的每一个孩子,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父母的过错。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只是结果,犯罪心理的形成,往往是大人们肆无忌惮的行为活动,有意无意间扮演了“教唆犯”、“包庇犯”的角色,是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人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子女的首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子女。从法律的角度上讲,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责任人,要对孩子进行教育,父母首先要教育自己,从自身做起,学好人,做好人,做好事,用律己正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孩子,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另外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教育常识和方法。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注意孩子在社会上受到的不良影响,关注孩子结交的朋友圈,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家庭结构失调、家长有不良恶习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都极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所以说,家庭安定则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则社会和睦。

3、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渠道作用,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全面教育是学校的基本责任。但是,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道德、法制教育明显薄弱,青少年对有关法律知识知之甚少,法制教育存在着许多盲区。人类社会只能在秩序中存在,破坏秩序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是学校教育应当给予孩子的知识,也是为人师者启蒙育人的起码责任。而不少学校办学宗旨有失偏颇,重智育,轻德育,埋下了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危机。据了解,近年来少管所14到16岁的孩子逐年增多。他们中有80%是在犯案前就已经辍学,是学校的“双差生”(成绩差、品德差)。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好名声、好荣誉,将他们赶出学校,使他们升学无望,前途茫然而游手好闲,丧失人生目标追求,再加上他们没有学校和家庭的管束,因此很容易被社会上的犯罪团伙拉下水,滑进犯罪的泥潭。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工作,一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首先是传道,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以及如何做人,其次才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二要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在学校开设法制课,设置专业法制教员,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司法机关提供的案例,按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和知识层面,编写出由最常用到常用等不同难易程度的教材;三要加大法制教育工作力度,让学生每周至少有一节法制课。同时要建立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的考核制度,使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把学生学法、懂法、守法落到实处。目前,不少学校虽然也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但为什么效果不佳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人员兼职,造成时间紧迫、准备不充分、法制课太少、授课方法不当、责任心不强等,使法制教育大多流于形式。

4、加强社区的共建共管优势,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研究表明,人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形成是与他周围的环境密不可分的,所以青少年的周围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以村镇、社区为依托,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和“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的活动,针对反动、淫秽、暴力等非法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的恶劣影响,新闻出版、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要齐抓共管,持续开展各种集中行动和专项斗争,政法部门要加大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力度,清理整顿学校周边的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有效净化青少年成长的文化环境。通过实施“万村书架工程”、“新世纪青少年读书计划”等活动,向广大青少年推荐、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丰富青少年文化生活。在社区开展创建“青少年法律学校”活动,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法律宣传教育,聘请一批关工委的老同志、司法机关的专业人员担任青少年法律学校的顾问和教员,构建社会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由各级团委和综治办等单位,立足社区,以未成年人为重点,突出教育、保护和预防,抓试点,抓落实,逐步建立一批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在扩大就业机会的同时,应加大对待业青年的培训力度,地区间应加强对就业信息的沟通、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务工人员的流动进行调配、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避免岗位与务工人数失衡,造成无业人员的盲目而无序流动。做好已犯罪青少年的改造工作,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的违法犯罪青少年,社会上不要歧视,要做好帮教和安置工作,减少重新犯罪。

5、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的阵地作用,不断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各级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应从社会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青少年问题,要以“党在我心中”为主题,帮助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广泛开展青年志愿者、希望工程、保护母亲河、18岁成人预备期教育等道德实践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在道德实践中提升道德素质。要不断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活动,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经常组织青年团干、团员到有关学校、居委会、乡镇、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讲座,使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情观、金钱观、公德观,引导他们走上光明的人生之路,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6、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育:(1)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父母的离异。青少年渴望得到母爱和父爱,父母离异时,必须对孩子加以引导,教育他们正确对待父母离异的客观事实,帮助孩子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同时,离异父母要多给孩子一份爱,要避免家庭阴影笼罩到孩子的身上,保证父母离异后子女的健康成长。父母离异子女的心理健康应引起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重视,要认真对待,加强防范。(2)要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卫生教育。要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他们学习英雄人物,不要学“帮派义气”,组织他们收

看一些健康向上的电影、录像、电视、书画、报刊。家长和教师必须注意榜样的作用,要给孩子和学生做出表率,要耐心教育他们懂礼貌、守纪律、讲道德、讲文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3)要对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性教育。对青年(中学生)要开设性心理及性行为的课程。让他们了解性科学,用科学的性知识保护自己的健康,引导他们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积极开展道德、法制教育。应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明辨是非和抵制错误的能力,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加强对青少年进行道德、理想教育,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要多方位、多渠道地进行。家庭是子女成长和接受启蒙教育的场所,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过于苛求、简单粗暴、歧视讥讽起不到教育的作用,也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激起逆反心理。因此,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启发、诱导、鼓励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煤矿安全事故原因及预防对策 篇7

一、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

(一) 管理的疏忽和失误

在煤矿管理中, 有的管理人员玩忽职守, 管理的规章制度相对来说不科学、不健全。加上种种方面的原因, 一直是我国煤炭企业发展中的一大障碍。管理者的疏忽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 在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组织设置不为合理, 管理的规章制度也不安全;第二, 在煤炭生产和管理过程中, 管理没有实行责任人落实制度, 没有切实的将责任规划到个人和企业, 造成管理者掉以轻心、玩忽职守, 在工作中不认真, 做事不负责任;第三,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设置不科学、不全面, 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不足;第四, 安全生产管理和检查工作开展的不彻底, 未能及时的发现潜在的安全事故隐患并及时将其消灭在萌芽中。

(二) 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及心理状态上存在缺陷

煤炭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企业人员自身所存在的综合素质及心理状态上的缺陷所造成的。例如:人员与安全相关的知识的缺乏, 对煤炭作业的危险性和安全运行的方法的无知、轻视, 技术含量比较低。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安全生产不够重视, 在工作中存在侥幸心理, 还有的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时缺乏应变能力和指挥能力, 应急处理的反应比较慢。管理人员的处理能力不足等都为煤矿事故埋下了炸弹。

(三) 生产中的信息缺失

信息缺失是指在煤炭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 煤炭企业所掌握信息不正确或不完全, 导致生产管理的决策者的决策出现错误, 因而对煤炭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财产损失。总结起来说, 信息缺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不完全, 在传输过程中出现数量上的减少, 导致决策者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二是在质量上存在的问题, 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 传递出不正确的安全信息, 导致决策者的决策出现错误, 造成人为原因存引起的不安全行为和煤炭企业事故的发生。

二、针对煤炭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 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设

要保证煤矿安全事故防治的效果的提高, 必须建立一套符合实际的安全生产管理、完善而又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 必须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规范用于煤炭事故管理的资金预算、管理, 建立严格的审批和监督管理制度。规范职能, 加强企业各部门的严格划分, 促使各部门人员在自己的义务和权利范围内做好本职工作和行使职权。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实行责任明确制度。2、完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必须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 掌握煤矿安全事故的底数和事故发育的分布规律, 找出安全事故的易发区和危险区域, 拟定出规范的防治计划。并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防范方针, 建立完善的煤矿安全事故管理体系。

(二) 加强人员的安全宣传教育, 提高人民的安全意识

我国有关部门可以加强煤炭事故的宣传和培训, 强化人们对于事故的认知, 明确事故对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影响, 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必须强化灾害意识, 才能在事故来临时不至于惊慌失措, 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应对事故的发生。管理人员和人民群众都要正确认识到事故的发生绝非偶然。因此, 强化管理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是防范事故的重要保证。例如:可以村为单位, 开展事故的知识讲座、组织广播电视讲座等, 对人们大力宣传事故知识, 培养全体人员的安全事故意识, 在不同的地方制作安全事故教育宣传栏, 培养在事故发生后能够自救的意识, 提高生存能力, 同时从最大程度上减少损失。通过对人们的教育使人们对事故能够更加重视, 做到居安思危, 增强防灾的意识。

(三) 加强煤矿的安全信息管理

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建立信息预报, 及时的对安全事故进行监控和防范。定期的发布一些关于煤矿安全事故的宏观变化信息, 增加工作人员对煤矿安全事故的把握程度, 从而采取有效的煤矿安全事故防范措施, 将煤矿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及时消灭。同时, 要通过广泛的途径, 及时获取真实且准确的安全信息, 改善设施配置, 健全人员配置, 拓展安全信息收集渠道, 实现信息渠道的多样化, 加强煤矿安全信息网络建设。

总之, 要加强煤矿事故的预防管理, 必须先正确认识到煤矿生产中的问题, 并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管理, 将煤矿事故消灭在萌芽中, 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摘要:长时间以来, 煤炭企业安全事故频发, 一直是我国煤炭生产管理的一个重大难题。因此, 要正确的认识到煤矿安全事故的原因, 并采取有效地预防对策, 以指导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工作, 保障广大煤矿职工的人身安全, 构建和谐社会。在本文中, 笔者从煤矿事故的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做了以下几点浅析。

关键词:煤矿安全,事故原因,预防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彦昌.浅谈煤矿事故多发的原因及对策[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7 (06)

[2]范铁君.煤矿安全事故综合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 (21)

[3]吴红波, 颜事龙.煤矿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分析及其预防对策[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 (03)

儿童龋齿的病因及预防对策 篇8

龋齿是牙齿硬组织逐渐被破坏的一种疾病,为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龋齿如不及时治疗,除引起患牙疼痛,咀嚼不便外,进一步发展可致患牙丧失,影响儿童的消化能力,有时还可继发牙髓炎和牙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龋齿的继发感染可以形成病灶,导致或加重心肌炎、关节炎、风湿热、肾炎等全身性疾病,对儿童的身心将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我国儿童龋病的患病状况虽较以前有所下降,但仍然较为严重;调查结果也显示,两个年龄组龋齿充填比率都很低,5 岁为3.3%,12 岁为11.2%,提示家长对龋病的治疗重视不够。因此,防龋工作应从小抓起,重在预防,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以治助防,以防促治”的指导思想。本文仅就儿童龋齿发病原因进行分析,并由此探讨儿童龋齿的预防对策。

1 病因分析

1.1主要因素

“细菌-食物-宿主-时间”是目前大多学者普遍认同的龋齿形成的主要因素,也称“四联”因素。

1.1.1细菌

细菌在龋齿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致龋的细菌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是某些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这些细菌与唾液中的粘蛋白和食物残屑混合在一起,牢固地粘附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形成牙菌斑。牙菌斑中的大量细菌产酸,造成菌斑下面的釉质表面脱钙、溶解。临床调查证明口腔中牙菌斑多的儿童发生龋齿也多。

1.1.2 食物

在龋齿形成过程中,食物是细菌的重要作用物。糖类食品是致龋的重要因素。食物中如含糖量过多,这些物质可为菌斑中细菌提供生活和活动所需的能量,并可通过细菌代谢作用使糖酵解产生有机酸,酸长期滞留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使釉质脱钙破坏,继之某些细菌又使蛋白质溶解形成龋洞。若口腔内糖类食物残渣积蓄过多过久(如不刷牙、睡前吃糖),则可加速上述过程。致龋的糖类很多,最主要的是蔗糖。

此外,饮食提供牙齿发育的必要营养,牙齿发育时期,营养决定牙齿组织的生化结构,钙化良好的牙齿抗龋性高。如果食物中含有的矿物盐类、主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钙、磷、维生素B、D 和氟等不足,牙齿的抗龋性就低,造成龋齿发病的条件。

1.1.2宿主(牙齿、唾液等)

牙齿的形态、结构和位置与龋齿发病有明显的关系。牙齿咬面的窝沟过深、牙列不齐、牙缝过大等缺陷,均容易滞留细菌和食物残屑,而且不易清除掉,容易诱发龋齿。矿化不足,特别是钙化不足的牙齿,釉质和牙本质的致密度不高,抗龋性低,容易患龋齿。氟在牙齿矿化结构中的含量虽然很微少,但对增强牙齿的抗龋性很重要。研究表明,含氟量过低的牙齿抗龋性也低。乳牙和年轻恒牙的结构和钙化程度都还不够成熟,因此容易受致龋因素的影响,患龋率高。

此外,唾液在龋齿的形成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唾液是牙齿的外环境,起着缓冲、洗涤、抗菌或抑菌等作用。量多而稀的唾液可以洗涤牙齿表面,减少细菌和食物残屑堆积。量少而稠的唾液易于滞留食物,助长菌斑形成和粘附在牙齿表面上,诱发龋齿。

1.1.3时间

龋齿的形成,上述三种因素必须要有足够时间进行相互作用才能达成。若口腔内细菌和食物残屑积蓄过多过久,可加速龋齿的形成过程。

1.2社会因素

1.2.1不良的生活方式

不良的生活方式常为龋齿的发生提供条件。

儿童未养成口腔清洁习惯,口腔环境差,则细菌易于滋生,容易诱发龋齿;爱吃甜食、睡前吃糖、偏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会造成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患龋率增高。

1.2.2防龋意识淡薄或偏差

家长或儿童防龋意识淡薄,认为坏几个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未能自觉采取各种防龋措施,致龋齿发生;亦有些家长防龋意识有偏差,尤其是对待乳牙患龋,认为终究要换牙,即使患龋也没有关系,对防龋工作及龋齿的治疗未予足够重视,致龋齿发生或龋病加重。

1.2.3防龋知识缺乏,未能有效防龋

由于防龋知识来源不足,有些家长或儿童虽然知道龋齿的危害,但防龋做法不当,如以不正确的“横刷法”刷牙,选用不合理的牙膏、牙刷等,虽然表面上似有洁牙行为,但因刷不净牙缝里的食物残渣,未能达到有效防龋的效果。针对以上病因,龋齿的预防应有的放矢,注重实效。

2 预防对策

2.1 保持口腔卫生,减少或消除牙菌斑口腔不洁,细菌滋生是龋齿发病的主要原因。有效洁牙,防止牙菌斑形成是预防龋齿的关键。应教育儿童从小养成口腔卫生习惯。最有实效的洁牙方法是漱口和刷牙。漱口和刷牙可以清除口腔中的大部分細菌,减少菌斑形成。未能自行洁牙的幼儿可由家长用柔软毛巾或绒布擦洗牙齿。幼儿在两岁半到三岁时应开始学习刷牙,做到饭后漱口,早晚刷牙各一次,每次3 分钟。尤应重视睡前刷牙,因为夜间间隔时间长,细菌容易大量繁殖。应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即“上牙由上往下刷,下牙由下往上刷,里里外外都刷到,咬合面上来回刷”。这样就可把牙缝和各个牙面上的食物残渣刷洗干净。不可横刷,横刷容易损伤牙龈,也刷不净牙缝里的残渣。

2.2 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或控制糖类的摄入

家长及学校应合理安排儿童膳食,保证儿童营养摄入均衡,尤其对牙齿发育有益的蛋白质、钙、磷、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应充分供给;对牙齿健康不利的糖果、糕点等甜食应减少或控制供给;对有利于清洁牙齿、且不易发酵的粗糙或纤维性食品,如蔬菜、水果等,应鼓励儿童摄入。此外,应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教育孩子少吃零食、不偏食、睡前不吃糖等。

2.3 增强牙齿的抗龋性

除饮食中提供钙、磷、维生素等促进牙齿钙化外,尚可通过各种氟化法增加牙齿中的氟含量,增强其抗龋性。比较有效且易于推广的氟化法有:饮用水氟化法、含氟牙膏刷牙、氟溶液漱口等。不过应注意不管何种氟化法防龋,均应在低氟区使用,且应注意氟剂量的控制,以免发生氟斑牙。近年来有报道显示,在一些地区开展多种氟化法防龋已取得明显成效。此外,据测,茶叶中含氟较高,常喝茶水,或用茶水漱口,不仅能除污解腥、抑菌消炎,还能起到护齿功效。

2.4 保证或促进唾液分泌

为保证牙齿良好的唾液环境,应注意摄入足够的水分以利于唾液的产生,对于任何可引起唾液分泌减少、唾液成分、性质改变的疾病均应予以积极治疗。

上一篇:惋惜词语的释义及近义词下一篇:复旦大学陈果的博客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