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体制改革前沿(共7篇)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中国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十二五’期间改革的重点。未来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财税体制改革是一个前提。所以,没有财税体制的改革,就没有中国改革的未来,也很难建设成一个公平、正义、善治的现代国家。因此,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为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体制保障,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字:财税体制改革十二五
随着“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完成,我们迎来了我们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完整、结构优化、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完善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种,财产税、环境资源税及其他特定目的税相协调,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复合税制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和调控经济、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财税体制改革作为“十二五”规划重点中的重点,我们更加应该予以重视和完善,所以新世纪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应着重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财政体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做好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相关工作。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二是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试编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研究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探索试编政府资产负债表。继续推进预算公开,进一步提高透明度。三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增值税改革试点,相应调减营业税,从制度上逐步解决货物与劳务税收政策不统一的问题。完善消费税制度,将部分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以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健全个人所得税制度,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强化对高收入的调节。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按照“正税清费”的原则,清理政府非税收入,提高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然而在“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我们不但要做到以上三方面,而且还要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根据《建议》精神,结合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真总结以往财税改革的经验。所以“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我们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明确方向,服务大局。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贯穿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全过程,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体制保障,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二是整体设计,协调联动。妥善处理政府与纳税人、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财政与金融、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统一规划,全面设计,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加强各项财税改革之间以及财税改革与其他改革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改革合力。三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既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又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精心谋划,远近结合,分步实施,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确保改革平稳有序进行。
而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完善财政体制。所以在合理界定事权的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健全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建立并不断完善科学完整、结构优化、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健全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健全税收制度。完善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税种,财产税、环境资源税及其他特定目的税相协调,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调节的复合税制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国家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和调控经济、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
同时在“十二五”时期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同时,我们也应该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在保持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和市场作用边界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受益范围、成本效率、基层优先等原则,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并逐步通过法律形式予以明确。同时,结合推进税制改革,按照税种属性和经济效率等基本原则,研究进一步理顺政府间收入划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并且完善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科学设置、合理搭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弥补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的收支缺口,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分类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并从
监管制度、技术操作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规范省以下财政收入和政府支出责任划分,将部分适合更高一级政府承担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上移。强化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础建设,加快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把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满足县级基本财力保障需要,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为目标,在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奖补机制,力争在“十二五”前三年基本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十二五”后期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我们也需要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公共财政预算,提高公共财政收入质量,增加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提高基金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政策,扩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范围,加快推动地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规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扩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报范围。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深化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加强项目库建设,夯实预算编制的基础。继续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内容。建立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制度。进一步增强地方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强化非税收入管理,建立规范的收入管理体系。完善各单位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均衡性和效率。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的预算公开机制。在完善预算编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结合修订预算法,明确预算公开的原则和主体,完善预算信息披露制度,强化预算公开责任制度,加快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最后,我们要推进税制改革,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进一步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强化税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在实施和完善消费型增值税的基础上,结合增值税立法,稳步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从制度上解决货物与劳务税收政策不统一问题,逐步消除重复征税,促进服务业发展。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充分发挥消费税促进节能减排和引导理性消费的作用。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鼓励科技创新。全面改革资源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开征环境保护税,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完善消费税制度,进一步发挥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按照强化税收、规范收费的原则,继续推进费改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完善财产税制度。按照适当提高社会保障统筹级次的要求,健全社会保障筹资机制。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在统一税政的前提下,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培育地方支柱税源。中央集中管理中央税、共享税的立法权、税种开征停征权、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税权等,以维
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对于一般地方税税种,在中央统一立法的基础上,赋予省级人民政府税目税率调整权、减免税权,并允许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实施细则或具体实施办法。
关键词:财税体制,转移支付,分税制,事权划分
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顶层设计中,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财税体制, 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 构建地方税体系, 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财政体制改革的核心, 是建立起公共财政体制。
一、当前我国财税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1994年分税制改革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政分配机制。随着改革不断深入, 分税制逐渐显现一些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政府间财力与事权的不匹配, 财权层层上移, 事权层层下放, 县乡财政困难。具体表现如下。
1. 政府职能定位不清, 事权共担推诿现象严重。
中央和地方之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含糊不清, 即“上下不清”;中央与地方政府在投资问题上纠葛不清, 1994年分税制改革既没有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应当逐步退出生产经营性投资的领域, 也没有清晰地划分政府投资的事权。
2. 政府间收入划分不合理, 地方税收体系不完善。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 宏观税负水平也容易随之提高, 要注意宏观税负水平的合理增长与控制问题, 收入与支出仍然不对称问题。地方政府赤字严重, 税制老化严重, 地方税收体系不完善, 中央财政集中度未达到改革设定的目标, 不利于增强中央调控能力。
3. 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资金分配和管理不规范。
一是财政转移支付立法工作滞后。二是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三是转移支付额度分配制度尚不完善。四是转移支付过程不规范, 而且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监管。
4. 省以下财政体制不完善, 县乡财政困难。
目前, 我国的“三农”问题、地方土地财政问题、房地产问题, 其根源都在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系混乱。
二、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 我国已经具备了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思想准备、理论支持和物质条件, 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1.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财税体制改革。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 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 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2. 新一轮财税改革的实力和基础已经具备。
一是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显著提高。二是制度保障环境日趋成熟。三是增值税“扩围”为重构财政收入分配体制提供了契机。四是地方政府也有开展财政体制创新的积极性。
3.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已经清晰。
分税制经过18年的探索, 党和国家谨慎细致地设计了改革思路, 循序渐进地推进。一是以制度化方式合理确定事权划分。二是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三是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四是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三、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措施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不能仅仅局限于缓解眼前的财政收支矛盾, 更应该着眼于长效机制的顶层设计。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立足于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围绕进一步理顺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 明确、合理界定事权和支出范围, 完善税收制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通过“一定四完善”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中央——地方相互协调发展的财政分配体制。
1. 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是集权与适度分权相结合原则。要采取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混合体制。二是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原则。这是“十二五”期间财政体制改革的核心思路。从中央到地方支出责任细化, 明晰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三是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原则。在改革过程中既要有宏观的设想, 又要有具体的措施, 分阶段、有步骤, 循序渐进, 不至于造成大的社会波动。四是致力现实、追求长期均衡原则。要为收支规模的正常扩张和收支平衡构造长期有效的条件。
2. 合理界定事权划分。
事权划分通常是指政府体系内部的分工, 通俗地说就是各级政府“应干什么”。一是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功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求财政循着“市场经济——社会公共需要——政府职能——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这一路径, 政府实现从全能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切实转型。二是理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与责任支出。首先, 应该重新认识我国政府间的关系。其次, 应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 建立动态协调机制。再次, 明确各级政府支出中的, 应适当上收事权。最后, 根据事权划分确定各级政府的投资范围和审批权。三是各级政府事权与支出划分方案。中央政府拥有决策权, 地方政府向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为中心转型, 各级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应重新加以调整, 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
3. 完善税收制度。
完善税收制度的方向是, 通过调整现有的中央税、共享税, 提高中央财政集中度, 完善地方税收体系。一是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控制性地位。通过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扩大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征缴范围和比例、积极探寻集权与分权的平衡点, 来保证中央的税收来支持国家宏观调控。二是进一步完善分税制,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紧跟经济发展形势, 研究开征新税种, 推行“房产税”, 适时地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调整和减少共享税。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政管理权限健全地方税收体系。三是各级政府收入划分方案。依据受益原则划分税权, 保证地方支出所需税收主要由地方政府征收。
4.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一是建立以纵向为主、横向为辅, 纵横交错的转移支付模式。二是完善转移支付结构, 进一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三是完善转移支付监督制度。
5. 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
一是完成“省直管县”、“乡财县管”改革。实施“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改革不是权宜之策, 而是长久之计, 实现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体制, 有望解决现在省以下理不清的体制难题。二是完善省以下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划分。各级政府的财力必须同各级政府的事权相匹配。三是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中央财政继续安排一部分资金作为奖励和补助, 引导省级政府尽量多地将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及自身财力分配落实到基层财政。
6. 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强化预算管理体制, 修订完善《预算法》。健全预算公开机制, 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 完善预算编制, 健全绩效评估和支出责任制度和积极探索财政风险预警机制。
7. 财税体制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
一是加快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立法工作。理顺政府间财政收入分配关系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法律上来, 形成强制的、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条款, 并加以督导执行, 这样才能真正地将改革的成果落到实处。二是财政体制改革必须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结合。围绕三级政府来调整行政层级。改革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建议设立财政政策委员会。三是赋予地方一定的举债权力。目前, 上海、广东、浙江及深圳已经作为发行地方债的试点省市, 地方的举债权会逐步在全国推广开来。
在这样的情势下,“中国新财税主义三十人论坛”于8月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目前我国的税收结构还是以企业增值税为主。可以预测的是。在未来十年中,所得税将会超越增值税成为中国的第一大税收;而在未来二十年后,消费税将会成为中国的第一大税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治理研究项目负责人高连奎强调。
对此,高连奎提出了“五增五减”的财税改革方案。一是增加享受型产品和奢侈型产品的税收,降低生存必需品税收;二是增加成熟工业品税收,适当降低高科技产品税收;三是增加机器密集型产品税收,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税收;四是增加专项服务收费,降低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等公共税收;五是个人所得税地方化,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增加纳税群体,成为支撑地方财政的重要税种。
新财税理论:个人所得税地方化
世界经济危机的本质是债务危机,其根源在于当今世界各国的财税体系已经不适合世界的发展,因此才产生了巨大的政府债务问题。新财税主义从财税改革的角度对经济危机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一个国家的财税必须得跟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得量化,古代一般的税10%,后来提高到20%,工业化初期到20%。后来到发展中国家提高到了30%,社会主义国家40%,欧洲发达国家在50%左右。一个国家从农业国到初期工业国到发展比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再到中等收入国家到发达国家,它的税收从10%提高到50%,这是自然规律。中国是中等收入国家,但是中国的收入水平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收入水平,GDP接近一万美元,但是纯税收27%左右。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中国现在靠土地财政,靠税收早就财政不行了,主要就是靠土地财政。这几年爆发的财政问题非常严重。
随着人类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财政税收必然会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政府必须不断的改革这个国家的财税制度、财税种类与财政征收方式来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财政支出的加大。以前不需要政府收入,也不需要政府治理空气污染,古代什么都不需要政府。只需要政府维持治安。现在政府什么都得做,经济越发展,越现代化,社会分工越细,老百姓对公共产品的依赖越高,公共产品越需要政府来提供。老百姓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越高,政府需要增加税收,从而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教育、医疗、养老等都需要政府。最终70%的事需要政府来做,修路和治理空气以及教育和医疗都是得靠政府的。政府不可避免的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的发展,所以政府不可避免的出现债务危机。但是这种债务危机需要财税来调整解决,但是如果不财税调整的话,赤字累计成赤字,越累计越多。
高连奎表示,“税收问题是最难解决的,税收问题第一步是影响了政府支出,政府支出一旦下滑,民间支出必须得马上下滑,因为民间支出和政府支出是一个挤出效应。一万块钱政府花了六千块钱,民间剩了四千块钱,其实货币学不是这样的,政府用政府财政,民间用民间老百姓的钱,没有冲突。政府花一万块钱不花老百姓一分钱,这是没有关系的。货币是可以不同的人同时用的,一万块钱政府可以用,老百姓可以用。政府投资压制了民间投资,政府投资上不去,民间投资必然掉下来,现在到了这样的情况。民间投资下降,很多人说到了2.8,接近零增长。简政放权,放宽限制这是微观的解决方法,但是面临的是宏观的问题。企业融资成本太高,简政放权解决不了民间投资下降的问题。民间投资下降首先得解决政府投资问题,政府投资上来,民间投资就上来。”
新财税理论从财税改革角度对经济危机提出了解决方案和改革建议:
首先,增加享受型产品和奢侈型产品的税收,降低生存必需品税收。高连奎认为,有的人占了很多的资源,如果不对他进行征税这是不平等的。巴菲特提出向我征税,因为他感觉到不平等。占社会资源多的人,有责任多交税。这是追求平等。你让马云多交税他也不会反对的,马云公司的前台可以多征税就反对。但是如何追求平等,这需要科学。我们不是增税派,也不是减税派,我们是科学的税收调整。
第二,增加成熟工业品税收,适当降低高科技产品税收。苹果七到8000块钱,这是高科技的产品,华为卖三千。成熟产品多收一点税不影响老百姓的生活,但是高科技的产品不要征税收了,促进它成熟,让它快速的成熟就可以。华为不要征税了,成熟产品不需要科技投入就是纯生产,华为手机90%的钱都给了科研人员,生产不需要什么钱。一旦成熟了以后成本可以降低90%左右,成熟产品多征税,科技产品不要征税。国家有首台套政策,国家都是有补贴的。90%的产品都是成熟的产品,可以增加一点税收,补贴10%不成熟的产品。
第三,增加机器密集型产品税收,降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税收。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越来越贵,贵到你消费不起。小的时候理发一块钱,现在最低15块钱。我们如果用一次性的纸杯两块钱买了很多,提高到了5块钱的话是不是大家用不起了呢,不是的,这是机械化的生产很便宜的。现在盐都是规模化生产的,都是很便宜的,一包才两块钱。手工产品很贵,家具很贵,没有办法机械化。我买一双皮鞋一两千块钱,一台冰箱和彩电十年都坏不了,买鞋一年穿坏了,买衬衫一千多水洗就旧了,这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东莞生产的东西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现在都转移到了越南。现在白领支出大部分都是衣服和鞋,在家里买彩电可以花多少钱,冰箱可以花多少钱,电风扇可以花多少钱。空调一两千,风扇几十块钱,但是天天买衣服企业家都有可能买穷了。
第四,增加专项服务收费,降低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企业为社会做贡献,企业的税收应该是降低,消费应该增加一点税。政府专项服务和政府专项建设增值税,美国修高速公路是靠专项征税来的,就是通过燃油税。美国罗斯福搞了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艾森豪威尔搞了燃油税。现在说简政放权,所有的都免费,政府免费了以后钱压到了企业身上。可能政府很多的服务,可能政府收几块钱的工本费。政府服务应该收费,政府给谁服务,应该收谁的钱,给谁办证就收谁的钱。办证难需要解决,但是没有人说办证贵,中国应该办证难的问题,但是现在解决办证不贵还有降费的问题。钱是压倒企业最后一根稻草,办证的钱收上来以后,把企业的钱下降。
nlc202309081611
高连奎认为,“个人所得税地方化,欧洲国家要有个人所得税根本就不可能,一万块钱在北京是低收入群体,在地方是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在地方立法,但不能在全国立法。个人所得税是成为地方的财政支柱,土地财政是一次性的。中国地方政府用个人所得税来替代,个人所得税地方人大来立法,地方费办地方事,替代土地财政,这是真正的解决问题。本来债是市政府借的,但是发债券换一下,这就是债务置换,其实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今天换给省政府,下次是不是给中央政府,中国银行买单,最终还是需要解决问题的,利用个人所得税来解决地方财政问题,利用房产税来解决财政问题。税不解决,如果财政问题解决不了,利率永远是零利率,稍微有一点利率美国和日本就不敢搞,利率提高了一点政府就破产了,因为政府要还利息。如果说政府到了一定的程度,美国和日本的结果加息敢吗,日本20年都不敢加息了,加息有破产。利息低是好事吗,错了,利息高是好事。金融的没钱赚,大家都没钱赚的,为什么现在金融火,因为它有钱赚,利息高,所以做金融才好。现在利息高,所以大家都玩金融,人人创投,人人天使。日本的信托原来是做企业贷款的,现在日本是做私人理财的,因为利息太低没得做。利息低到了一定的程度,做信托的不做了,做创投的不做了,做银行的也干不下去了,做保险和销售的也做不了。利息到了一定的程度,所有的金融板块都没得干。没有人给实体企业做融资,企业自己融资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实体企业是不可能发展的。中国的金融非常好。但是还得把利息低一点。因为现在严重地分化,新企业好,老企业都死了,本身就是好的企业,就是因为融资成本太高,财务成本太高成了僵尸企业。融资成本降低的话,财务成本低一点,那都是好企业了。中国人均杠杆跟美国不相上下,中国有这么大的规模跟美国差不多,中国的需求还要翻番。中国的货币太紧,导致百业箫条,其实根本不过剩。”
减税利大于弊
“在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方面。个人感觉可能还是减税更加利大于弊。中国十几年号称总体的财政税率没有提高,但是实际的税率是一年比一年高的,因为通过计算机系统联网了以后,征收也是越来越高的。”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北京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理事、两岸金融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郭濂强调。
“现在中国拉动经济,一带一路,特别是今年以来加大了财政支出,财政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支出已经超过原来的规模。”
郭濂认为,在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方面,个人感觉可能还是减税更加利大于弊。目前增加财政,一方面是中国十几年号称总体的财政税率没有提高,但是实际的税率是一年比一年高的,因为通过计算机系统联网了以后,征收也是越来越高的。另一方面,今年税基也增大,目前财政支出除了基本的公共支出以外,很多都是支出在经济建设方面,但是经济建设投下去总体的效率,效果不是很好。
增加支出了以后需要补,基本上都补贴到大方面了。比如说去产能,国营的可以得到补助,但是民营得不到补助,还不如减税,减税的话都是比较公平的。特别是有的高科技的民营企业,它们也是可以得到减税的优惠。不管是减税还是增税。最关键的就是优化税收征收的结构和税收的使用结构。但是总体比较而言,如果不得不选的话,我个人赞成多减税,少增加政府的支出。最近这几年政府支出的效率并不高,用于经济建设和扶贫的经济效益都不高。
房产税应该纳入其中
著名经济学家冯清表示,“以美国政府为例,所得税主要就是来自于两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对人征收的,就是个人所得税和法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2010年占40%,再加上企业所得税50%,社会保险税就是三块大的税收。地方政府的税负34%基本上来自于财产税,38%来自于消费税。我们国家的财产税没有征收,这是一个空缺,财产税的征收应该把房产税纳入财产税,房产税征收是没有道理的,交了土地使用金以后,房产税应该作为财产合并在财产税里面。对多数工薪阶层和多数百姓应该有豁免值,三千万以上征收。以下的豁免。”
冯清认为,中国社会今后出现的问题,腐败是一个,现在越来越浓厚的问题是在两极分化。因为中国的两极分化将来会造成社会的很多势力抬头,这是很正常的。应该考虑征收财产税,财产税里面进行房产税,这会缩小两极分化,有利于社会进步,对多数工薪阶层不会有影响的。财政部应该考虑在这方面的问题,现在中国的税收种类有很多的问题,很多征税是师出无名。税收怎么来的,就是因为政府保护国民,它给国民提供服务,最早是马帮,慢慢变成地方政府,变成了国家政府,所以政府提供税收使纳税人有纳税义务,对纳税人进行保护,这是合理的。
政府加杠杆换取企业减杠杆
“目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我们通过适当的政府加杠杆来换取企业减杠杆,从而保证经济的稳定运行,这还是必要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长,著名经济学家徐洪才强调。
他提出,当前需要解决公共产品的供给短缺。因为现在是过剩的阶段,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但是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恐怕不完全是政府的责任。现在提出共享发展,比如说在落实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这一种模式是政府资金发挥杠杆作用,当然财政杠杆,税收的杠杆也可以发挥作用,但是这个杠杆不是的。通过市场化的改革,很多领域供给不足是市场化程度不够,政府力不从心干不了,市场和民间想自己干也干不成,通过改革的方式是可以解决的。
他表示,通过提升政府财力也不仅仅靠增加税收,还有别的办法。比如说国有资产的无偿划拨,这是三中全会决定里面讲的很清楚的地方,这是底牌。别的国家没有庞大的国有资产,我国把这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解决社会保障,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这是可行的。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是可以促进消费的,但是过度的福利弊端也是有的。过去我们看到西方民粹主义盛行,财政逼到了困境,这方面的教训需要吸取。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的债务利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估计短期甚至是中期之内还是可以的。我们公共负债率跟GDP的比重现在不到60%。我们每年利息不到四千亿,三千亿的支出相对于10几万亿的财政收入来讲,这还是可以接受的。当期的财政赤字在3%左右,去年是2.4%,从现金流来看也是可以接受的。担忧是对的,但是现实来看有一点为时尚早。目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我们通过适当的政府加杠杆来换取企业减杠杆,从而保证经济的稳定运行,这还是必要的。”徐洪才强调。
他认为,仅仅强调优化税收结构还不够,还有金融结构和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仅是税收的制度。也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制度的改革,包括行政体制的改革。包括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府职能转变。
促增长,加税还是减税?
“经济增长现在很多人的共识就是来自生产与创新和技术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这是经济增长的主要作用。好的财税政策就把经济拯救,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主流的宏观经济学的教科书里面把财税政策。政府收钱用来开支买东西,认为这个作用是不敢改变经济增长的,只是影响当时短暂时期的社会总开支以及经济增长。只是引起了波动而已。如果要把税收政策的作用说成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很大的作用,甚至拉动经济走出危机,需要多一些论证。”广西师范大学教授吴欣望提出质疑。
“我们在GDP大蛋糕里面增加税收,虽然可以为进一步的政府支出提供资金来源,但同时肯定会从总量上挤占一部分的消费支出,投资支出。中国的消费支出在世界上偏低,如果挤占的话那么GDP的结构是否会不合理。我们国家目前民间投资下滑很厉害,如果征税这部分投资支出是不是进一步下行。”
对于吴欣望提出的疑问,高连奎指出。只有加税才能促进经济增长。“中国减税和美国减税是两种方法,中国是比例税,根本不需要减税,中国的税主要就是企业交的,本身就是按照比例交的,企业效益不好不需要交税。你有亏损交什么所得税,中国经济效益好的时候才能交税,倒闭的企业不需要交所得税。美国减个人所得税,中国本身就是有自减税的机制。税种机制自动减税的,没有必要再人为的搞减税,不减税已经减税。”
高连奎进一步表示,“政府生产和私人生产,私人生产永远是属于过剩状态,政府生产永远处于短缺状态。政府修路很多照样堵车,因为公共产品永远是短缺的状态。高铁修了半天还是满足不了需求,高速公路修了半天还是满足不了需求,没有说闲置的时候。市内的公路永远都是堵车的状态,一修路老百姓增长的需求很快,修一点经济增长量点,老百姓的需求扩大三点,永远赶不上老百姓的需求。但是私人企业扩张这是成倍的扩张。政府扩张是有约束的。这是一点点的扩张,扩张不了很多。公共产品一旦增加了以后,跟私人产品会达到一种平衡,经济危机可以避免,就可以达到交换的平衡。”
关键词:新形势;财税;体制;改革
在我国新形势下财税体制改革机制存在着发展必要性。第一,基本完成财政的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增加了预算的透明度,强化了预算支出的约束性,加强了财政对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二,通过积极的运用财政制度,完善了财政收支体系,规范了政府管理和国民收入分配的秩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应存在如下措施。第一,调整好政府间的收入分配,确保收入政策达到统一性,加强相关领域的改革研究,建立监督机制。第二,进一步转化财政职能,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管理,调整好规划与稳步推进的关系。
一、新形势财税体制改革机制的必要性。
(一)基本完成财政的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增加了预算的透明度,强化了预算支出的约束性,加强了财政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新形势下建立财税体制改革机制具有重要的必要性。有助于基本完成财政的支出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加强税收部门的职能和执行力度使财税的收取得到了重要的保证。同时通过加强法治执行力度和加强税收的管理制度使财税的缴纳过程得到了制度上的支持,使财政的支与出两种制度得到了改革,各领域人员也加强对制度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整体财税体制改革可以取得丰硕的成果,能够基本完成对框架的设计,完成整体的布局建设。
要增加预算的透明度,使整体的`收支数据得到有效的统计,并且把各执行的概况向社会公众公开,确保财税的整体过程透明的展现在公众的面前,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要追求其责任,要严格处理偷税漏税的行为。要强化预算支出的约束性,对收与支的税金要合乎法律规定,收取和缴纳的资金要符合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并要符合财政支出结构的发展,对金额的确立要受到社会大众的约束,确保财政发展和经济结构发展协调发展,平衡各体制的结构,加强财政管理的主导性地位,适当对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带动财税体制改革机制的发展。
(二)通过积极的运用财政制度,完善了财政收支体系,规范了政府管理和国民收入分配的秩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新形势下建立财税体制改革机制具有重要的必要性,可以通过运用积极的财政制度,在保证制度在合理、科学、规范的运行中取得积极的应用效果,并且机制围绕着制度来发展,使建立的机制可以带动制度取得高效的发展。在体制的改革中完善了财政收支体系,使税款的征与收都得到政策上的保证,体系在发展中得到优化和升级,整体的收支体系得到完善和成熟,体系在改革中能够符合经济发展大环境。
在改革中规范了政府管理的秩序,通过对各环节构建框架使财税的征收过程有了明确的指导,社会公众根据指导缴纳税金,使政府的纳税管理具备秩序化特点,防止在收与支过程中出现环节上的错误。同时有助于规范国民收入分配的秩序,管理部门通过计算出国民收入的各种数据,对不同收入层次缴纳不同的资金,使国民收入的分配制度取得了秩序化的发展优势。通过财税体制的改革发挥了政府对市场的调节关系,使市场的行为符合财税制度的发展,在制度的执行中增加了市场的交易次数,使市场交易更具法制化。
二、新形势财税体制改革机制建立的措施。
(一)调整好政府间的收入分配,确保收入政策达到统一性,加强相关领域的改革研究,建立监督机制。
在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机制的未来发展中要调整好政府间的收入分配,要平衡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对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政府机构要加入政策扶持,使政府的收入分配起到良好的作用,使各政府都取得联系,在不断合作和集中改革中取得最优异的成绩,使各级政府都具备财税体制改革的实力,都具备建立新型机制的水平。
要确保收入政策达到统一性,要平衡各级政府的收入关系,重点对边远地区进行政策和资金的扶持,要统一性的发放工资和收取税金,要在扶助困难地区的基础上公平的制定纳税额,要根据纳税人的收入合理的收取税金,要保证税金的收取日期统一化,要保证政府财税行为符合社会公平发展和和谐发展。
要加强相关领域的改革研究,对相关不合理的领域要进行改革,对行业之间的差距要进行拟补,要改革各领域的纳税政策,确保相关领域享受到税收改革的成果,并且通过税务改革提高行业的竞争力,提高行业的经济发展水平。要向全社会宣传依法纳税的好处,使人人都坚持合法缴税,使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在执行中取得好的效果,促进我国财税发展取得法制化和健全化发展。
(二)进一步转化财政职能,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管理,调整好规划与稳步推进的关系。
在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机制的未来发展中要进一步转化财政职能,使财政为财税发展提供保障作用,要转化财政职能的不合理问题,使优势得到发展,职能上的问题得到转化,使财政取得稳步发展,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财税建设中去,使财政体制可以带动财税体制改革机制,发挥政府的调控职能。对出现的结构问题进行调整,使收支达到平衡的状态,要优化结构的整体性发展,使税收的结构和各布局都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性。
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国家不断集中管理税收职能部门,使权利掌握在中央手中,国家可以对出现的问题集中调整和处理,使整体的税务发展不出现问题。国家应把税收管理权力分放到几个领域内,通过分开治理,使各布局都取得好的税收成果。在分权和集权的共同管理中使税收取得长足的发展,不会出现国家掌控不了的问题。要调整好规划和推进的关系,要在一定时期规划好财税的管理过程,在征收期间对政策进行推进和管理,使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机制可以在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下取得好的成果。
在新形势财税体制改革机制的不断建设中,通过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努力取得了好的发展效果,国家职能部门还将不断投入改革力度,确保我国财税朝着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带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财税机制的文明发展,用最优异的改革机制为财税发展提供新的方向,为社会的财税文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旧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很难大力支持经济增长的“新常态”,而这种“新常态”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现代经济发展核心地位的财税和金融,必须率先进行并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突破,因此深化改革财税金融体制就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财税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体制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13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7-0266-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7.07.127
河北省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全面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必然趋势,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基本确定改革思路并进行了高端的顶层设计,以此来进一步整合改革的方式、途径和手段。其中河北省的各项改革整合问题尤为突出。河北省对如下方面率先进行了积极探索:首先,对部门预算和中长期预算细化管理;其次,对政府间财政支出明确了责任划分;再次,改革实时监督,使其具备了旁站式特征;最后,改革县乡财政体制等,但是各级部门改革工作没有实现完全对接、改革进程,步骤和成效不一致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河北省财政厅为了梳理、整合,提高上述改革成果,提出了构建地方现代公共财政体系的重大举措。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遇到的瓶颈
2.1 缺乏科学高效的预算管理制度
支出预算约束的弱化,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中过度强调收入任务,出现了丰年缓收、歉年重收的现象。预算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还体现在没有对预算资金尤其是超收收入的执行进行制度性约束,年末追加的情况频发,不利于依法治税和实时监督。河北省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包括改革部门综合预算、完善项目预算、实现中长期滚动预算、开创全过程绩效管理相继推出。但是,河北省的系列改革缺乏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缺乏科学的预算决策机制、零基预算方法应用不彻底、缺乏透明的预算公开制度和程序以及配套的预算法律制度等。
2.2 税收制度的功能发挥不全面
税收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同时国家及地方政府也要通过税收这个工具来实行宏观调控并调整收入分配。其中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直接税收收入占比较低,而流转税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却占据主要地位,这就导致税收制度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能力较弱,难以发挥其自动稳定功能。
2.3 改革结构不合理
国家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的比重失衡,税收收入占比较低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导致非税收收入远远高于税收收入,而且即使是在税收收入内部,直接税收收入与间接税收收入的比重也呈现失衡的状态。在税务改革中,部分税目定位不清晰、不明确,导致河北省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了重复征税的现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职能与定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重视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财政,优化配置资源、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也需要科学的财税金融体制来保障。国家首次开宗明义地对财政进行了重新定位,进一步提升了财政的地位。
3.1 一个总体目标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通过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现代财政制度,使之具有科学的管理模式、健全的制度体系、规范的管理制度、平稳的运行程序、公正公开的政策、透明的工作流程、高效的宏观调控和健全的法律保障,以此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3.2 两条主线
首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进行了重大转变。深化财税改革决不能偏离市场机制这条主线,市场机制发挥程度是检验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最终成效的有效手段和方式。其次,发挥省级和市县两个积极性。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市县利益紧密相连,市县政府高度关注,因此在维护市县利益的基础上改革省级层面的设计和推动改革,注意调动省级与市县共同的积极性。
3.3 三项主体内容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如下三项内容:首先是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其次是税收制度的改革;最后是事权和支出责任高度匹配的制度建设。这一系列变革要以制度建设为目标,以制度措施为途径,改革作为关键环节。具体到市县,还要对市县政府债务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和控制,建立定位科学的现代转移支付制度,主要表现出基础性转移支付为主,辅之以?O钭?移支付,并通过横向转移支付予以补充的特征;努力构建现代地方税体系,做到“四个相对”,即相对完整的税种、相对独立的税权、相对协调的征管、相对健全的法制;完善市县财政体制,进一步明确划分省与市县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
3.4 四大联动改革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与社会、经济、政治、生态环境四大改革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成为其他系列改革的支撑和保障,并对社会、经济等领域变革的突破起到了关键作用。具体到地方,应着重建立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健全财政监督机制、科学管控财政收入、严格财政支出管理制度、细化机关经费管控等。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4.1 提升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观能动性
4.1.1 优化理财观念。财政部门要以现代化理念为依托,打破传统的理财思维的局限,不断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与质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科学的政治经济理念来持续提升财政的作用,并将之进一步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使之在社会保障、产业升级与收入分配等方面参与国家治理,进一步提高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的效率和效果。
4.1.2 制定超前的改革方案。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是省级及市县财政部门,各级财政部门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来平衡横向管理与纵向调控。基于横向管理层面,地方财政部门要规范财政来源,有效整合公共资源,进行科学的财力统筹,对部门预算进行制度化建设以及优化配置公共资源等;基于纵向调控层面,在改革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系列转移支付制度,均衡辖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县级财政部门要归集汇总各部门分散的财政性资金,专人专管,并结合资金的性质有效整合资金进行合理的安排预算。
4.2 规范预算管理制度
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应该具有“强公开,重支出,清挂钩”的特征,河北省要建设阳光、责任政府并进行依法行政需要建立起预算公开制度。因此,实现预算公开范围扩大,并进一步细化公开内容,完善预算公开机制,强化管理制度的监督,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将平衡状态及赤字规模预算的审核重点转移并拓展至支出预算。支出挂钩在特定时期发挥出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推动作用,但是也使财政支出结构出现了失衡的态势,因此规范预算体制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就是挂钩事项的清理。
4.3 开放金融市场体系
扩大金融业的经营范围是开放金融市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的扩大开放。扩大开放范围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有利于持续服务于社会实体经济,保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国家金融业应利用自身的国际化优势,快速全面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社会发展背景,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国际化拓展进程。金融市场需求层次的细化和相关产品的多元化,要求对政策性金融机构进行内部改革,均衡直接融资与间接金融的比重,健全保险经济的补偿功能。
4.4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首先,建立以国家社会信用部门为核心,并与各级社会信用部门密切联动的社会信用体系,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能,共同推动信用体系的发展;其次,把推行示范点建设、相关重点领域的信用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以此深化我国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再次,将政务、商务、社会以及司法诚信建设工作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环节;最后,建立健全信用立法,建设我国社会信用记录和服务机制,深化并发展社会信用体系的奖惩机制。结语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收入和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的发展进程,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进一步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就成为了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各级财政部门深入分析改革中的不足和弊端,制定科学高效的改进和完善措施,实现财税金融体制的良好构建,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财政保障。
基金项目:本文是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研究,课题号:2016245,课题组成?T:王培,周少燕,刘树,朱燕萍。
作者简介:王培,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教师,财务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中级经济师,硕士;朱燕萍,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教师,讲师,中级会计师,硕士。
一是深入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积极贯彻落实《预算法》,全面推行零基预算,将政府性基金、社保基金、国有资本经营收支预算纳入预算编制范围,有效提高了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年初预算到位率,按要求及时下达和全面公开了财政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预算编制的精准度和科学性不断提高。
二是全面落实税制改革。积极落实财政收入综合保障机制,建好用好涉税信息征缴平台,加大零散税收征收管理,夯实财政收入征管主体责任,形成全方位挖潜增收格局。积极研究分析营改增改革和构建地方税收新体系的各项政策,努力做好营改增前企业欠税清缴工作和纳税企业移交工作,实现营改增全面推行。
三是扎实推进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整合使用、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群众脱贫实用技术培训三大重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试点工作取得新成效。全面推行惠农补贴“一卡通”扩围改革,积极实现补贴资金“一个漏斗向下、兑付不出村”目标,真正方便群众、服务“三农”。
四是全面深化国有资产和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开展国有资产清查登记,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监管无缝隙覆盖,上半年电子化政府采购比重达到73%,政府采购节支率达到8%。
文|张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明确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财政制度。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会议指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是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制度创新。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有三个方面,即: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和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对财税改革进行了全面具体的部署,从国家治理体系的角度看,新一轮财税改革涉及政府与社会(市场)、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中央与地方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权利调整,对于完善国家治理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府与社会(市场)关系:
稳定宏观税负在量的层面规定了二者间分配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制度是规范政府与社会分配关系的基本制度,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明确提出了稳定宏观税负、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功能的要求,税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调节分配、促进结构优化的职能作用。
稳定宏观税负在量的层面规定了政府与社会的分配关系。从全口径预算的角度看,2012年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9.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2.6%;但全口径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为35.8%。稳定税负,首先要控制大口径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在总体上不增加社会负担。未来应通过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的比例和完善公共资源收益合理共享机制,优化政府收入的内部结构,同时结合资源税、环境税、社会保障费等改革实现清费立税,实施税费综合改革。
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功能则要求税种的改革要与现代国家的职能相匹配,方案设计时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效应,根据税种属性建立各税种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功能齐全的现代复合税制体系。中国现行税制结构中最终由消费承担的间接税的比重过高,而在获取收入和保有财产环节征收的直接税比重较低,因此税制调节收入的功能较弱,因此需要“提高直接税的比重”以增强税制整体的累进性,重点是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和房地产税改革。
在发挥好税制调节分配功能的同时,税制改革还要实现两个功能,一是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基础上,减少税率档次,优化增值税制,同时清理整顿税收优惠政策,实现税制的“中性”,避免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干预,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奠定税制基础;二是在“市场失灵”的领域要通过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消费税等税制改革发挥好促进结构优化、鼓励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作用。
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
集中体现在税收法定和预算制度两个方面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部分明确提出: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也明确指出改进预算管理制度的具体要求是: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政府行为、实现有效监督,加快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
现代财政制度中,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关系集中体现在税收法定和预算制度两个方面。中国现行的十八个税种中,只有三个税种是依据全国人大通过的法律征收的,其余税种则按照授权立法由国务院制定《暂行条例》进行规范,未来随着税制改革的推进和税制的成熟,应按照税收法定的原则逐步减少授权立法并最终实现所有税收由人大立法。在预算制度方面,在完善现行的全口径预算管理体制,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应按照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要求向社会公开政府的全部收支(包括各类政府性债务),同时落实和强化各级人大对同级政府的预算审查监督职能。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
亟须解决的三大问题
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明确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之间的税收收入的划分,但并未规定统一的省以下财政体制,也未在各级政府之间清晰地划分事权和支出责任,由此导致“事权下移而财力向上集中”的现象,而随着城镇化进程产生的巨额基础设施投融资需求以及以GDP为核心的考核机制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扭曲,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财力、事权和支出责任不匹配以及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日益突出。
下一步财税体制改革在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方面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权力和责任、办事和花钱相统一,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其主要措施是适当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同时通过转移支付建立中央和地方之间委托承担部分事权支出责任的制度。
二是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营改增”改革的推进最终将使增值税完全替代营业税,而营业税作为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被增值税替代后需要重新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在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的前提下,中央与地方税收收入的重新划分需要考虑税种的属性,在构建地方税体系的同时应重视收入划分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要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
三是改革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保留专项进行甄别,属地方事务的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转移支付改革实质上是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权利的重新配置,即“条块关系”的调整,对于提高地方政府可用财力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各部门的关系:
现行税制下的三大权利
在现行财税体制下,政府各部门的权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收入环节,有大量专款专用的项目和基金由政府部门支配,如公共预算非税收入中的各种专项收入——教育费附加、水资源费、矿产资源补充费、排污费等等;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大量基金项目,如地方教育费附加、铁路建设基金、水利建设基金等等。二是预算支出安排时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目前与财政收支增幅或GDP挂钩的重点支出,涉及7类,占全国财政支出的47.5%,即将近一半的财力被固化。三是由政府各部门支配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未来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通过税费综合改革和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的建立,减少专款专用收入项目、重点支出挂钩项目和专项转移支付,提高财政资金的统筹使用力度和支出结构调整的科学性和及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