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外阅读指导(精选8篇)
济南育贤第二小学王文慧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就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内容、阅读数量的要求大大超过了“新大纲”,也把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成功的经验,异口同声的说是得益于课外。”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谈教师指导课外阅读的中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要参与学生的阅读
歌德说得好“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是的没有阅读,就少了教诲、少了思考。我每读完一本,就会和我的学生们聊一聊这本书,告诉他们最近老师看了一本什么书,内容是什么,老师的感受如何等等。
当我看完《城南旧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草房子》等作品后,就把这些书带进教室,挑选其中的几个片断读给学生听,并且高兴得告诉他们如果有兴趣,不妨去买一本,仔细得读一读。尤其是在跟同学们一起读完了《城南旧事》时,我就告诉学生:林海音5岁那年,同家人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一住就是26年,从那时起,她真正开始了在北京的生活。她曾说:“北平是我住了四分之一世纪的地方,读书、做事、结婚都在那儿,度过的金色年代,可以和故宫的琉璃瓦互映,因此我的文章自然离不开北平。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于是学生就与我一起加入了潜心阅读的过程,书读完后,沉醉于阅读中的孩子们竟又热情地要求进行阅读的交流。于是在在同学们的急切要求下,我们的班级读书会就这样诞生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如期地召开了《英子眼中的世界》班级读书交流会。课堂上同学们在娓娓而谈时,不由得被秀珍,宋妈那伟大的母爱深深地感动,被那个为了要供弟弟读书而被迫做了贼的人感到阵阵惋惜与不忍,并由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同时更为身为同龄人的妞儿所遭遇的悲
惨生活留下热泪。在师生的交流中,同学们体会着,感受着读书的魅力与快乐,自然也就对读书有了更强烈的兴趣。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之一是引导者。学生阅读内容的选择、阅读时间的安排、阅读后的交流、阅读能力的评价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和组织。记得在我们进行阅读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曾经为贼的对与错,善与恶展开了激烈地争论,为了更好的引导孩子,我适时地加入了自己对这个人物这段故事的评价和体会:英子曾经有个朋友,人们称他是疯子。如今英子又有一个朋友,可是别人称他是贼。英子不想要这样的记忆。她说:我将来长大了,是要写一本书,但绝不是像妈妈说的这么写:做一个坏人就应有这样的这样的下场。我要写的是:我们看海去。英子长大了,她真的写了部书,写下了“我们看海去”。其实世间的人怎是用好和坏就能截然分开的呢?世间的感情又怎是用爱和恨就能完全区分的呢?将来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分不清的人、分不清的事,如果我们也用英子般善良美好的眼光去看待,也许留在记忆里的便是如“我们看海去”一般的美好。这样的引导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观点进行论断,但是能够播撒下闪亮的种子,让学生时时怀拥真与善用纯洁的目光去看世界,就会在老师的引导中真诚的去体会。所以鉴于此为了胜任这一角色,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自愿地读书。
二、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要使学生认识到书籍的巨大力量,每一本书,每一张报都会在人们面前打开一扇窗户,由此受到一些丰富的思想教育,体会到读书是一种享受。广泛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验。不过,要使学生喜读课外书,兴趣是鼓励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努力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的最好方法,我认为是以课内教学,带动课外读书。例如我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这虽然是一篇真切感人的文章,但学生不容易一下子进入情景。可喜的是有的学生课外读过《周总理的睡衣》、《一夜的工作》、《送温暖》这些文章。他们深刻了解我们的总理是一个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不摆架子,关心人民的好总理。这么好的总理现在要和我们永别了,人们怎能不伤感呢?所以,当我介绍当时人们扶老携幼,泪洒十里长街的感人场面,有的学生伤心泪俱下,很快进入了当时的悲痛场面,朗读课文的时候也特别动情。
三、帮助学生选择课外书籍。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l.、要主题鲜明,思想健康。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过深、过古、过洋的读物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收效甚微,而且会把学生引进死胡同。
3.、要有趣味性。枯燥、乏味、缺乏艺术力量的读物难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4.、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学生的个性千差万别,对读物的喜好各有差异,有的喜欢文学,有的喜欢历史,有的喜欢自然。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自由发展。
5、要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四、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
1、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精读法等。浏览法和泛读法,是对于大部分阅读作品而言,而精读法则适于品味文中意味深长部分,仔细研读,吸其精华,语文能力才能提高。
2、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对所读内容进行比较、鉴别、评价,寻找、筛选相关的信息。读完一本好书,只了解大概,这时,我就鼓励学生在书本上把自己最感兴趣,写得最好的部分勾画出来,还可以对该部分作简要的评述,写自己的体会,提出疑问。报置了学生读课外书,我注意定期抽查学生读书的效果,对读书认真的学生进行鼓励对马虎应付读书的同学进行教育引导。
3、教会学生做卡片。卡片是笔记的一种独持形式。可以分门别类把几十种以至几百种的数据、词语、句子和对某一问题评价放在一起。将这些读书卡放在一起,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歌德也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
五、注重学生的读后交流。
交流可以在师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可以是课外非正式的聊天形式,也可以安排在课中讨论。我常常在自己读完一本书之后,就像学生做些叙述,由举荐的目的,也有倡导交流的想法。我想通过自己的说,引发学生的谈,从而形成交流的气氛。教师在学生中放下架子,敞开心怀,学生自然也愿意接近老师,有问题找老师请教,有收获找老师分享
1、交流可以在师生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之间开展。可是课外阅读在我们师生共读完《城南旧事》时,开展了一次班级读书交流会。课堂上,所有的同学畅所欲言,都对妞儿、秀贞、宋妈、贼、兰姨娘的悲惨命运感到深深的同情。“秀贞一个别人都不愿意搭理的疯子,英子却那么喜欢她,和她交朋友,你认为秀贞是个疯子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个发表自己的观点:“秀贞不是疯子,她只是思女心切才变得这样。”“疯子都是满地找东西吃,很脏,可是秀贞每天就是思念自己那个未曾谋面的小桂子,给小桂子做衣服,我从她身上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母爱是伟大的。”是啊,同学们通过认真细致的阅读,已经有了自己的不同见解,感悟能力、分辨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2、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能引发学生之间的共鸣。作为同龄人,他们的思维水平相同,兴趣爱好一致,交流起来往往会有同感。也容易形成“你读了,我也要独”的竞赛心理。所以,交流不但是对已读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新一轮阅读的促进。
一、初中课外阅读教学指导的基本特点
在初中课外阅读的指导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结合课外阅读的基本特点来展开教学, 首先, 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引导的过程中, 要充分结合灵活性教学的基本特点, 使学生在阅读时可以适应文章阅读的主要目的, 从而为学生们的学习打造出一种灵活性的学习模式,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在课外阅读的引导过程中, 要实现整体性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教学策略的建立过程中, 要以整体性的发展为整个教学的目标。通过对文章整体性内容的引导, 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从而为学生综合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 在课外阅读的引导过程中, 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外阅读能力的引导
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要提高学生们的课外阅读能力, 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能够提高主观能动性。本文就初中阅读课外推荐的书———《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 进行课程教学引导的相关探究。
(一) 阅读课程指导目标的建立
在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过程中, 通过指导目标的建立, 可以使整个阅读内容有目的地进行。例如, 在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时, 教师可以以分享读书中的乐趣、促进学生们合作交流为主要的指导目标,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融入阅读方法的相关技巧,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为整个课外阅读内容的开展铺路。
(二) 阅读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过程
1. 课程内容的导入
在阅读课程开始之前, 教师要进行课程内容的导入, 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首先可通过人物性格的理解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学习《汤姆·索亚历险记》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提前熟悉一下文章的内容, 然后找出主要的人物, 并指出其他主人公与汤姆之间的关系, 从而帮助学生们理清阅读过程中的主要思路。
2. 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以及学生实践
在课外阅读之前, 我们首先应该了解文中的基本内容。而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讲解略读的主要方式, 其中, 略读主要是指在阅读时首先要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作者的主要背景以及文章的基本内容。而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快速浏览梗概的方式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在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发现小说主要以汤姆·索亚为中心, 写了主人公与其他孩子一起经历的童年生活, 而这个过程是他们为了摆脱无聊乏味的课程以及呆板的环境所做的冒险活动。通过梗概的阅读, 学生了解到汤姆有过几次历险经历, 在他们的历险过程中最惊险的经历有哪些, 这为学生们后续整个内容的阅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内容阅读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们找出精彩的片段, 并与主要的情节进行融合, 从而使学生明白精彩片段总是梗概描述中的那些部分。而且,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快速的阅读, 掌握整个文章的主要任务, 了解撒切尔太太、贝琪、印江·乔埃等人物形象与汤姆之间的主要关系。然后, 让学生通过对历险内容的阅读, 谈一下对汤姆的认识,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空间。
3. 结合文章内容讲述文章中的精彩之处
在文章阅读结束之后, 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基本的观点表达。例如, 对撒切尔太太语言以及动作状态的分析, 掌握文章中的经典内容, 从而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能够根据文中人物细节的描写, 发现人物的基本特点。通过对人物特点的分析, 思考作者主要想要表达的基本内容。例如, 通过对小镇中人物性格的探讨来烘托汤姆的勇敢性格。因此, 对细节内容的分析, 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言技巧, 从而为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 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要想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 在文章内容引导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在根本上激发学生阅读的动力。与此同时, 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 教师也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 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摘要: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开展课外阅读课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世界的认知, 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能力, 还可以使学生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 从而为初中教学事业的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参考文献
[1]丁晓良.中学语文阅读策略与教学[J].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3.
[2]程素萍, 王聪仙.阅读策略和元阅读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训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 (05) .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261-01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于这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取决于他的阅读力量。”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更关系到一个人的精神发展高度。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续,更是充分体现学生的阅读水平,知识广度,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有段。因此,教师必须运用用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和启发有效的课外阅读。这里,我就过去对中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谈几点启示。
一、激发兴趣,让他们爱上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老师关注的东西比较关注,所以用讲故事的方法诱发他们的兴趣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记得有一次,我给他们讲有关《三国》的课文,便讲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可讲到关键处,我戛然而止,把最精彩的一段故意略去,调足他们的味口后,鼓励他们自己去阅读。后来,在班上也兴起了一小股三国热。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也可以多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读书故事,把他们的故事讲进书中,让他们成为故事的主角。这样,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二、教给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
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让他们在有兴趣了基础上,能习得一些读书方法。这样,他们也能事半功倍,领略好书的精彩。
1、选读。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篇章或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所谓精读,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速读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同时,大量的好书好文需要孩子们不带压力地去读,全凭兴趣,全靠爱好,自己想读哪类书就去读,只要不是影响身心健康,都能涉猎。这样的“素读”应该是最多的。至于在读课外书的过程中批注摘录,在中段时最好不作更多要求,因为这时主要还是以培养兴趣为主,给了太多的负担会阻碍他们的阅读欲望。
三、创设条件,让他们尽情阅读
1、建立班级图书角。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建立起班级图书角。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可以给每本书编号,分类存放,这样学生也好查找。同时,每个学生有一个专门的借书号,要借书时,直接把借书号告诉图书管理员,这样既快又省事,而且,教师也方便定期了解每个学生的借阅读情况。当然,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需要做得仔细了:每本书是谁捐的,是什么书,书是多少号,什么日子谁借去看了,哪一天还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细心,每一个步骤都能在借阅登记本上反应出来。这样的图书角,是有序的,孩子们不用为没书看烦恼,不用为书太少而发愁。小小图书角真正发挥了大作用。孩子们也可以尽情地享受阅读了。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要不惜嘴功地调动,要常在班上念叨,特别是表扬最近看书投入的同学,期以达到“表扬一个,影响一批”的效果。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甚至能够在每节课的挤出几分钟,让他们捧书而读。
3、开展活动进行阅读。活动是最好的促进平台,班上要经常开展有关活动,比如组织朗诵会、好书推荐会、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4、帮助选择读物避免盲目性。小学生求知欲旺盛,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教育需要 ,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有益的读物,避免他们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如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予以推荐;结合优秀的儿童文学奖获奖书目推荐,如冰心儿童文学奖,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等。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是将课内阅读引向广阔社会的扩展与延伸,是学生主动求知和发展的广阔天地,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所以说,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怎样做好高中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呢?下面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转变观念 激发兴趣
高中新课改在我们地区虽然已经进入第三年,但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仍不容乐观:一是学生的课余时间、双休日依然被“题海”淹没,想读书也只能是“望作业兴叹”;二是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观念和方式上依然较为严重地存在着重记忆轻理解、重练习轻阅读、重课内轻课外的倾向。这就要求师生双方都要首先转变观念,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要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就会自发地阅读大量课外读物了。因此我们以“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如《读者》、《特别关注》、《小小说选刊》等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因为这些作品贴近他们的生活,既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又是他们放松心情、调节生活的必需品。
二、推荐读物 创设环境
推荐读物。一是把与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首选;二是依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列出必读书目;三是一些时代气息鲜明的优秀报刊同样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上品,如《青年文摘》、《读者》、《特别关注》、《小小说选刊》、《报刊文摘》等等。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创设环境。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条件,合理安排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开放时间,最大限度地解决“读书难”、“借书难”的问题;二是充分发挥学校微机室的作用,每周定期开放1~2次,让学生上网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三是在班级设立图书库,做到资源共享;四是创办“露峰之声”播音节目,宣传在课外阅读中涌现出的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五是创办“露峰之鹰文学社”,开展“优秀读书心得”、“优秀习作”等评选活动,并将这些心得、习作择优参加作文大赛或向报刊推荐,让学生在作品发表及获奖中享受成功的体验。
三、制定计划 注重方法
为了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我们指导学生认真制定了课外阅读计划,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高中生三年中的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规定,我们要求学生在高
一、高二课外阅读总量为140万字,高三学年为40万字,并且要求学生三年中每天均做1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这样一来,有了课外阅读的计划,有了课外阅读的读物,有了课外阅读的环境,剩下的就是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了。
在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方面,我们采用以下方法:
(一)依托教材作品,开展作者传记阅读
要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必须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因为我们要深入欣赏和把握作品的内容和旨趣,必须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所以,在讲授课文时,我们指导学生阅读与课文有关的作者传记或者背景材料。如在讲授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时,可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李白传》、《杜甫传》和《白居易传》;在讲授屈原的《离骚》(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时,可让学生阅读《史记》中的《屈原列传》;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时,可让学生阅读《名人传记》中有关朱自清、郁达夫的生平材料。
(二)通过作家作品,开展比较性阅读
课外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巩固,从而对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认识,使学生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而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比较性阅读:
(1)比较同一体裁的不同作品。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写景状物的散文时,拿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比,同样是写景状物的散文,《荷》文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情为景所掩;而《故》文略写于景,尽力抒情,给人以厚重感。
(2)比较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如杜甫诗集中现存三首《望岳》诗,其中只有早年写东岳泰山的那首诗,表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另两首分别是写望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的作品,由于写于中年和晚年,诗人仕途受挫,理想破灭,情绪不再高昂。
(3)比较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同样是写秋天,但由于作者所处时代不同,历史背景不同,作者所表达的情怀也就不同。
(三)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开展名著阅读
现行的新教材中,有部分课文是长篇小说、戏剧或名家专集的节选,如人教版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人教版必修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自《水浒》;人教版必修四《窦娥冤》节选自《关汉卿戏曲集》等等。在学习这些课文之前,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去阅读有关原著或名家专集,因为学生对这些节选课文的单纯学习,很容易脱离原著,极易造成对文学形象片面理解。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独立阅读实践中运用课堂上所形成的阅读能力,又可以弥补对课文理解的不足,同时也是对课文学习的补充和深化。
(四)借助专题讲座,开展专题研究
我们根据选修教材,开设文学专题讲座。如“唐诗鉴赏”、“宋词鉴赏”、“元曲鉴赏”、“中外优秀散文鉴赏”、“中外小说戏剧名著鉴赏”等等。每开设一个专题讲座,都要让学生开展1~2个专题研究,如讲了《先秦诸子散文》专题后,就进行“先秦历史散文的语言特点”的探讨;讲了《朱自清散文鉴赏》专题后,就进行“试谈朱自清的语言风格”的研究;讲了《民俗文化》专题后,就进行“露峰山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的研究等等。最后写出专题研究报告,相互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提要: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课外阅读。目前,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堪忧。教师应从阅读兴趣的激发、读物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环境的营造诸方面花大力气,在学生课外阅读中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课外阅读 指导策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类的进步史是一部阅读史。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博览群书。当代青少年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要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思维,丰富情感。这一切,离不开阅读。
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但是,由于缺少阅读的氛围和必要的引导,由于学业的压力导致阅读时间的不足,由于某些家长及老师的偏见,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担忧,一是阅读量远远不够,二是没有质的保证。
鉴于此,笔者打算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激发阅读兴趣
孔子曾说过,对于一件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兴趣,何愁他们不去读呢?何愁他们不读得“欣然忘食”呢?因此,教师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具体该怎样做呢?
1、以读促读
学生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后,进而引导他们读与之相关的一组文章。如读了《最后一课》,学生有感于都德对韩麦尔先生的深细描绘,教师适时推荐《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再联系古典名著《水浒传》,指出《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性情各异,作者把他们描绘得形像逼肖,呼之欲出,值得深读。又如读了朱自清的经典散文《春》之后,再引导学生去阅读其他作家描写春的文章,也可以引导他们读一组关于其他三个季节的文章。此外,还可以由这位作家的某一篇文章延伸到他的其他文章,或由所选作品延伸到背景材料、评论性文章等。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在广阔的课外阅读中涵泳、品味,就能真正做到“得道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以看促读
在这样一个资讯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刺激正与书争夺着那些单纯的花季少年。在许多孩子眼里,电视、网络游戏远比书来得亲切生动。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读书量持续走低的重要原因。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趋利避害。现在,有许多名著名篇都拍摄成了影视作品,如四大古典名著,现代名著《阿Q正传》、《骆驼祥子》、《子夜》、《茶馆》、《边城》,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影视作品大多已制成了光盘在市场上出售,假期中,各大电视台也纷纷播映。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作品的同时,收看这些影视作品,他们对原著的阅读兴趣会大大提高。
3、以诵促读
有位外国朋友曾经说过,你们中国人说话就像唱歌似的,真是美极啦!为什么汉语有这样神奇的音感效果呢?原因之一,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不同声调的语汇组合排列起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教师如能利用汉语的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朗诵课外读物中的精美语段,势必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朗诵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不断认识的过程,朗诵是一种艺术创造!要想朗诵好,就必须潜心钻研原作的风格和感情,这样必然会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和喜爱。当学生爱上了朗诵,可以说他也爱上阅读了。
4、以写促读
教师结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布置写作的话题。如读《水浒传》,可以写一写《〈水浒〉人物系列谈》、《我最欣赏的〈水浒〉英雄》;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写一写《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保尔精神》;读《朝花夕拾》,可以写一写《鲁迅的童年生活》等。这样做就促使学生仔细深入地研读作品。
5、以展示阅读成果促读
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他们或对作品中的人物品头论足,或对作品的语言、技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此时应适当引导,让他们把写的随笔、读后感整理出来,张贴在教室里展览。学生在尝到初步成功的乐趣之后,阅读的劲头就更足了。
6、以生活情境促读
“书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当学生遇到挫折、困难而迷惘、彷徨时,我会引导他们到书中寻找答案。
有的学生由于考试失利意志消沉,我会推荐他读《贝多芬传》,看看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在失聪后的心路历程,学习他“扼住命运咽喉”的不屈精神。有的学生在取得了一些成绩后骄傲自满了,我便推荐他读爱迪生和居里夫人的传记,看看这两位在各自领域作出非凡贡献的人是何等的谦卑!
二、选择合适读物
《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第5期曾登载过一份“中学生阅读调查”的书目清单,现罗列如下:
1、学生参考书及大纲规定的必读书目。
2、网络小说,如《第一次亲密接触》。
3、武侠小说,如金庸、梁羽生、古龙的作品。
4、言情小说,如《雪儿姑娘》、《浪漫一生又何妨》。
5、当代文学类,如刘墉、余秋雨的作品。
6、漫画类,如《仙狐传说》、《灌篮高手》、《乌龙院》。
7、中外名著类,如《红楼梦》、《水浒传》、《基度山伯爵》、《欧也尼·葛朗台》。
从这张清单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整体上阅读面相当广。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让他们仅凭自己的兴趣,选择爱读的书刊,那么,那些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名著、那些反映当今科技发展的时文是不是会在他们的选择范围内呢?很难说。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李冲锋教授认为,在课外读物的推荐上,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经典性与前沿性。
何为“经典”?文学史家章培恒先生说,“能在漫长的时代、广袤的地域,给予众多读者以巨大的感动”的作品就是经典。阅读这样的作品能让学生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修养。
同时,我们所处的时代瞬息万变,教师要挑选前沿性的作品,尤其重视介绍一些反映高科技方面和时代精神方面的文章,使学生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总而言之,教师要向学生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人积极向上、语言文字堪为楷模的读物,让他们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读出收益。
三、指导阅读方法
1、“精读”与“略读”并举
中国自古到今积累了精读的丰富经验,阅读教学使用得最多的也是精读法。精读对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增强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对于如此多的书籍报刊,仅用精读法是绝对不行的。现代人要有“一视就理解,一视就成诵”的略读快读能力,而这种能力,既非天生具备,也不是学生自能习得,而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阅读学专家曾祥芹曾在《阅读技法系统》中提出略读的几种方法: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不求甚解法、扩散参读法等,让人受益匪浅。
我觉得,“略读”应始终围绕两点来做文章。一是“量”,二是“质”。既要有“一目十行”的速度,又要有“过目成诵”的能力。这就需要长期大量的练习了。
2、尊重阅读个体,提倡个性化阅读
阅读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交流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作品的意义不仅仅蕴含在作品中,更不是老师通过讲解告诉学生的,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独立地感知、理解的。
现代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其音韵的和谐、意象的凄美而广为传诵。这首诗究竟要传达出怎样的一种情感呢?这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假如教师没有揭示该诗的深层内容:这不是单纯的恋歌,而是恋爱情绪和政治情绪合为一体的抒发。——或许学生就纯粹把它当作一首情诗来读了:浓云密布,细雨纷纷,狭窄的小巷满地的泥泞,几无行人,“我”却撑着油纸伞独自在雨巷里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只听见足音,却始终未见姑娘的倩影。那个丁香般的姑娘出现又消失的设想,表达了作者多么渴望挣脱孤独和苦闷,同时又无可奈何地感到挣脱之难。这样的理解也许肤浅不深刻,也许与诗人的创作意图不完全相符,但这却是学生立足作品自主感知到的,而且是合理的、“无错误的”,应予以充分肯定。
四、营造良好环境
阅读环境可分为“硬件环境”和“软环境”。所谓“硬件环境”主要指阅读的空间环境,比如图书馆、阅览室、橱廊的规模布局、各自功能,各种阅读材料的选配、整合等。这种环境主要依靠学校决策、规划者的努力营建,侧重于物质方面。所谓“软环境”则主要指一种阅读氛围。“软环境”是建立在“硬件环境”的基础上的,固然与学校的努力密不可分,但教师对“软环境”的建设起着决定的作用。教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他们阅读的方法本身就是营造良好“软环境”的重要举措。除此之外,这里再重点谈两点。
1、获得各科教师的支持
课外阅读当然是语文老师该管的事。可如果认为它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事,那就不对了,它需要所有老师的关心支持。有些老师可能会认为:“读什么课外书啊,把课本学好就不错了!”“读这些乱七八糟的书有什么用?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目呢!” 如果这位老师是班主任,更有可能会禁止学生阅读课外书。这样,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兴趣还会高吗?语文教师辛辛苦苦调动起来的阅读积极性又被一盆凉水浇灭了。
语文是基础学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学好语文对学好其他功课是有帮助的。在课程改革蓬勃兴起的今天,数理化题目也正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题目更加灵活,更贴近生活。需要的不仅是逻辑推理能力和演算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教师要反复宣传,务必使各科教师认识到这一点。在不占用其他功课学习时间的前提下,应当大家都来提倡多读课外书。
2、获得家长的支持
课外阅读的时间有一大部分在家里。家长在学生课外阅读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应当让家长明白,孩子们的阅读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引导。然后让家长知道具体的做法:给孩子创造安静的读书空间,给孩子选择足够的好书,给孩子足够的读书时间。
更进一步说,家长要孩子多读书,自己也要多读。一家人共同学习,共同分享读书的乐趣,建立学习型家庭。这种家庭读书氛围将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其效果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
2、《叶圣陶集》
3、《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4、《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思想录》
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课外阅读指导课的课型的具体化。点拨型的课外阅读指导课
教师不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也不设计阅读提纲,更不布置阅读作业,先放手让学生自己人阅读,边读边理解、边思考,有不懂的地方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难,无论是字词或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还是写作各方面的问题都可提出来。问题提完了,学生之间能帮助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答,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稍加点拨,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问题重点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答案,整个阅读过程中可概括为:自读——质疑问难——教师点拨——重点阅读——解释疑难。这种课型,教师要作充分准备,既要深钻教材,对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作深入理解,又要熟悉学生,充分估计学生在阅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作好指导的准备工作。
导读型课外阅读指导课
在进行这种类型的课外阅读指导时,为了克服放任自流现象,减少学生自读的盲目性,因此,指导时可根据教材的特点,拟好导读提纲,一步一步地让学生按教者的指点自读。它包括阅读提纲、阅读方法、阅读检测,在学生自读之前,先公布导读提纲,让学生遵循教师指点的阅读方法,结合阅读提示,一步一步自学,自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再进行阅读检测。
欣赏型课外阅读指导课。
教师应指导学生把自己学会的生字,学会的词语,优美的语句一一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为下一次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简短评语,或找来相关的分析评议文章引导学生阅读体会,从而逐渐培养起学生以欣赏的眼光阅读,以评判的思维体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课外阅读指导课的课型的内容主题化。依据学生读书兴趣和读书内容,课外阅读指导课内容可分为童话欣赏、古诗词欣赏、小说人物细谈、儿歌背诵、绘本阅读、散文朗诵等。
3、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方法可行性化。阅读指导课要完成三个“教会”。教会指导选择书籍。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首先是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其次是选择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
教会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阅读方法的确定应根据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什么样的文章适合于泛读,什么情况下可采用精读,要一清二楚。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告诉他们,拿到一本书后,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着本书?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明确了阅读目的,才能确定科学的阅读方法。如果选择的是知识性读物,只想作一般性的了解,宜采用浏览式的泛读法,让学生按照“速读—寻找—摘记”的程序进行,如翻阅报刊可采用读版面,读标题,读导语的方法,快速了解内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材料。如果选择的是文情并茂的佳作,想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宜采用精读法,对文中精美的字、词、句、段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加以吸收。
教会做读书笔记。在课外阅读时我们要求学生注重积累。以摘录句子、片断,概括主要内容和写心得体会为主。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卡片上可摘录书名,作者,优秀片断,好词佳句等。平时在读报时发现自己喜爱的文章或资料及时剪下来,分门别类贴在准备好的本子上。
4、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成果展示的多样化。课外阅读的成果展示将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不同年级不同的阅读程度,选择不同的展示形式。
一、让儿童自主选择,体现阅读主体性
有些儿童不爱阅读文艺类书籍,却对科普杂志、卡通画报情有独钟,如果教师、家长纯粹从“服务于写作”的视角出发,强迫他们阅读优秀日记、作文之类的书籍,只会使他们逃避阅读。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样的阅读是痛苦的、无效的。我们认为阅读是儿童的自主性行为,旁人不可替代。尤其是在儿童阅读的初期,一定要从培养兴趣出发,切不可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想要激发兴趣,首先要做的是敢于放手让孩子自由选择书目,让他们读自己爱读的书,了解他们最想知道的事。只有让儿童先“读”起来,才能谈得上阅读“习惯”的培养。其实,在阅读上,儿童由于年龄、性格、性别、环境的不同,是肯定存在差异的,引导阅读的第一要旨,便是尊重差异,而强求一致是不尊重科学的表现。
一年级时,我们给家长布置了一项作业:带孩子到书店,让他们选一本一读就爱不释手的书。如果选择了幼儿读物,请不要笑话,如果选择了明显超出他认知水平的书,你也要允许,因为这里强调的是“孩子喜欢”。我们又对孩子说:假期中,要认真读一读你选中的书,不会读的字可以问一问爸爸妈妈。开学后,把你心爱的书带来,读给大家听,把你认识的字教其他小朋友认识。
后来的交流会上,孩子们有的手捧《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读到《海的女儿》语调中充满悲怜;有的抢着猜“脑筋急转弯”,教室里一片热闹;还有的竟然背诵着莎士比亚的名言,让人惊讶不已。
二、营造阅读氛围,发挥群体效应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每一个群体的成员都带着自己的个体心理加入到群体当中,但个体对群体心理有选择地接受,也可以改变其原有的心理。学生在一个特定的班级中学习,作为班级的一员,他会产生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尤其是当他的思想、观点、情感特征、行为方式等符合群体的要求时,便会得到群体的支持,这种支持会强化他的思想情感、行为,增强其自信心,推动他学习。而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从学校群体中得到肯定、鼓励,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渴望从中获得支持。
在阅读中,如果采用以下措施,可以在集体中营造浓厚的群体阅读氛围:
1.
集体讨论,使儿童明白阅读的好处、不阅读的坏处。
2. 拟定集体阅读制度。
如早晨、中午,师生一到校即读书,不随意走动。
3. 布置阅读场所。
利用教室墙壁,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格言、宣传画(如由学生创作,更具激励性),成立“书迷超市”(班级小图书馆)、悬挂“书友联络册”等。
4. 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可取富有童趣的名称,如“开心书会”“书虫快乐大本营”,为儿童提供各种各样展示的机会,如故事会、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手抄报评比、读书笔记展等,这样的活动满足了儿童看书后倾吐的需要,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能激发儿童浓厚持久的阅读兴趣,同时又引发了其他孩子对这些书籍的向往。每次活动后,都能掀起一阵相关主题的读书热潮。一段时间里,本班学生连课间都在争相传看《蓝猫淘气三千问》,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提到日月星辰、地球之谜等科学知识,他们了如指掌。
三、广开渠道,进行多元化阅读
从兴趣角度而言,让儿童阅读高深莫测、单一枯燥的读物,不仅不能产生兴趣,而且会感到乏味;从汲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来看,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而且要博览新、活、宽的读物,努力实现阅读内容的多元化。具体途径有:
1. 结合教材内容,由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使阅读由单一转向多元,由封闭转向开放
如教学《狼和小羊》,就向学生推荐《伊索寓言》;学习《梅兰芳学艺》《要好好学字》,就让学生借名人故事看;学完《狐假虎威》,就展开一次“狐狸、老虎谁本事大”的“小鬼辩论赛”(为了成功,孩子一定会不遗余力地阅读相关故事,引为辩论素材)。
2. 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动手活动,进行相关阅读
如学完《月亮湾》,让学生以“我的家乡更美”等为报头,办一期手抄报,并评比、颁奖。学生要办好小报,必然去查阅资料,收集整理阅读。
3. 结合国内外重大事件,组织谈论
可让学生主动阅读报刊、杂志,在其中发掘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电视上有飞机失事的新闻,可让学生搜集资料,交流神秘的“黑匣子”到底是什么东西。世界杯、奥运会也吸引了众多小球迷的目光,可让他们阅读球星成长经历,个人资料,成立“小球迷俱乐部”。
4. 通过精心设计的“科学认读”活动课,让学生自发地去阅读
如上“有趣的歇后语”一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些人物歇后语:“刘备的江山——哭来的”“诸葛亮借东风——巧借天时”“关公走麦城——最后一着”“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当他们提出质疑时,教师就相机引导:到《三国演义》里找答案吧!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读书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导火索,是使学生乐此不疲、神采飞扬的“兴奋剂”。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然就像花香招来蜂群,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去获取信息,体验满足,产生愉悦心情。得到的知识和愉悦情绪又会增加他们更浓厚的阅读兴趣,引起他们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怎样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我认为主要有:
1.由内——向外
在学生对课外阅读尚缺乏兴趣,还没有形成习惯的时候,这种由课内向课外的过渡显得更为重要。语文课上,抓住要点,传授方法,指导自读,引导学生由课外延伸。在课外有计划地扩大范围的阅读,旨在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丰富课余生活,拓展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具体做法有:①迁移式,如在教学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可让学生读有关肖邦的故事,读和肖邦一样的音乐家的故事,如柴可夫斯基、贝多芬等,读像肖邦一样的爱国之士的故事,如岳飞、陆游、童第周等。②扩充式,课本中的有关内容往往是一本书的一部分,可让学生把原著找来读读,如《林冲棒打红教头》选自《水浒》,《负荆请罪》选自历史故事《廉颇蔺相如列传》,甚至可以翻看《史记》。③推荐式,教师在课内适时推荐与课文有关的书给学生,让大家课外去畅读,如学习了《船长》,向大家推荐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达到加深认识,扩充阅读面的目的。
2.故事——妙引
对于不读书或不爱读书的学生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生情并茂中了解故事情节,认识人物形象,知道事物善恶,对所听故事往往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意犹未尽,产生了极强想再听的欲望。记得我弟弟小时候不爱看书,却每天爱在家边吃饭边听收音机的长篇评书《杨家将》、《三国演义》等,精彩至极,自今记忆犹新,英姿飒爽的穆桂英、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对文学名著的认识是由“听”得来的,以后进入重点中学,对这两部名著便萌发了一读为快的念头。于是埋头啃起了厚厚的原著。我曾对学生讲过盲人作家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我先绘声绘色地讲海伦渴望在第一、二天拥有光明时最想得到什么的情节,讲到第三天时戛然而止。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我神秘兮兮地告诉他们“欲知后事如何,请大家自己找书读”,学生此时兴趣盎然,纷纷要求借书。这样,并未作强制要求,由“听”到“读”,水到渠成,不知不觉中,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并增加了知识积累,智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开发,可谓一举多得。
二、指导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1.课内外沟通,拓宽渠道
首先,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阅读方法,拓宽阅读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以课本为出发点,有计划地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教学《神奇的克隆》前,布置学生翻阅与课文相关,相近的文章、资料等。学生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习兴趣大增,课堂上竞相发言。各种有创意的构想如汩汩泉水涌出。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再读读原汁原味的作品或类似的书,使知识纵横沟通。
2.根据文体,分类指导
各种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是不同的,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怎样阅读连环画、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科普读物、优秀作文和少儿报刊进行分类指导。如指导学生读像《鲁滨逊漂流记》之类的小说,可运用浏览和细读两种方法。指导学生拿到书先翻看目录,大致了解有哪些章节和故事,然后选择主要的、和自己感兴趣的细读。还教给学生根据专题收集资料剪贴、写摘要、做卡片的方法。
三、培养习惯,让学生不忘读书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而是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老师要不断地鼓励,不断地辅导。良好的读书习惯很多,如正确的坐姿、站姿,遇到不懂之处勤查工具书或虚心请教、边读边想等。我认为不应该轻视的有“三定”:
1.定书名。一旦精心选定要看的书,一定要把它读完,千万不要半途而废,努力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
2.规定时间。固定的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重要条件。合理安排读书时间,或早晨或午休或晚上,假如规定了时间,就必须严格执行,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时读个通宵达旦,忘记时一连好几天不翻一页书,这可是个极不好的读书习惯。
3.制定计划。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爱好,认真制定阅读计划,先易后难,逐步提高,勤写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有利于积累读书经验,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世纪,我们的语文教育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就得超越课堂,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只要我们老师积极地去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科学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阅读方法,认真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读书将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会以全新的感受进入一种亮丽的境界,逐渐成为“能说会道”的小灵通。
【浅谈课外阅读指导】推荐阅读:
课外阅读方法指导课教案05-27
指导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10-16
低年级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06-20
安徒生童话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09-08
《西游记》课外阅读指导教学设计11-06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10-23
《安徒生童话故事集》课外阅读指导课教案10-13
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之我见邱泽强11-06
浅谈课外阅读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的论文09-19
课外阅读名著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