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疆作文(共14篇)
人生在世,不过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我们的每一天都在与时间赛跑,生命很脆弱,同时也很伟大。没有人知道厄运什么时候降临,它来的没有丝毫征兆。也许那一天,我们还一如既往的去上课,才刚刚步入教室,迎合着清晨的微光,准备早读,便在不知不觉间被死神夺走了鲜活宝贵的生命;也许有那一刻,一切都太突如其来,让人猝不及防,很多人至死都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永远的深埋在阴暗的废墟之下,此生难以见光明。
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我们永远都是生活在她怀中襁褓里的.婴儿。不发怒则以,一发怒,我们的生命在大自然的灾害面前简直脆弱到了极致,不堪一击。如同水中中的浮萍,随水漂流,不能自己;如风中飘散的柳絮,不知道自己将何去何从;如地上的蝼蚁,柔弱到谁都能随意捏死。但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有爱,父母创造了爱情结晶的我们。因为有爱,不论多大风雨,人类也都能雨中前行,看到雨过天晴的彩虹。命如草芥,脆弱之时,百叶凋零;有时生命又犹如五岳泰山首、巍峨昆仑巅,莽莽太行山!生命总能创造奇迹,只要活着终有希望。它用自己的顽强不屈的姿态,创造了一个个永恒的神话,经久不息的奇迹。奇迹之所以会发生,定然与这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有关——那就是爱!源自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爱!
多难兴邦,汶川大地震震惊天下,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人做孽不可活,天作孽犹可恕!天灾人祸无可避免,但大爱无疆!当年的四万万人口尚且能赶走战乱,平定中国。如今已经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又怎会被如此轻易的被打败呢?我们每人一元钱,一点物资。水滴石穿,绳剧木断,积少成多,汇小流以成江海,我们浴火重生,渡过难关。
以“仁者”命名, 以“仁者助学, 共建和谐”为主题口号的公益助学项目, 是辽宁省教育基金会的一个具有专利性的教育慈善公益项目。自2007年正式推出以来, 这一项目一直自觉地坚持追求慈善公益文化品牌的积极效应, 并且取得了值得充分肯定的实绩。
2007年初, 辽宁省教育基金会收到一位80多岁的工人老两口捐赠的1000元人民币, 他们俩人每个月的工资只有1000多元钱, 却捐出了一个月的工资, 他们留下了“仁者”的名字。受此感动和启发, 基金会在当年设立“仁者”公益助学项目, 开展了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主题的“仁者”公益助学活动。在辽宁省教育基金会的仁者助学大会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联合会副主席陶西平先生发表了演讲, 肯定了“仁者助学, 共建和谐”。同年, , “仁者助学, 共建和谐”公益助学专项基金活动得到了数万名“仁者”的积极响应, 17000余名贫困学子得到“仁者”关爱。经数十万网民评选和专家审定, “仁者”群体被评为当年的辽宁省教育年度人物特别奖。
2007年以来“仁者”品牌多种系列活动渐入范式化, 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如:大型国企、民企“仁者”基金专项奖教奖学和助教助学活动;“仁者”志愿者“做善事、促和谐”活动;“仁者”志愿者赴贫困地区“送教下乡”、走访、慰问、资助贫困家庭、贫困学生活动;贫困地区大学毕业生“仁者”创业、回报家乡活动;中学生“与仁者同行——感恩励志之旅夏令营”活动;“仁者义工”奉献日活动;“做仁者——和绿色牵手”主题环保活动等等。
目前, “仁者助学, 共建和谐”的主题口号的影响力已经扩大到了省外和海外。在首都北京, 形成一个颇为可观的由业界精英组成的“仁者”团体;在海外, 则有台湾世新大学原校长成嘉玲女士、日本富士计器株式会社社长伊藤正志先生等杰出代表。到2013年, “仁者助学、共建和谐”活动共资助贫困学生近三万名, 资助款项逾五千万元。目前, “仁者”志愿者队伍达两千多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仁者, 他们履行着共同的社会责任——扶助贫困, 传承仁爱。
在“仁者”品牌的发展实践过程中, 众多的“仁者”们都一直格外地重视着“仁者”品牌的文化理念构建和文化品位塑造, 特别体现出对“仁者”理念的中国特色与文化内涵的热烈而积极的追求。
辽宁省教育厅领导在2007年仁者论坛致辞: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 不仅可以弥补刚性制度安排的缺漏, 同时还具备软性的维系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进而提升公众社会责任与社会公德的功能。
企业代表则多从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培育企业文化精神的角度, 强调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交融互动, 强调“仁者”主题活动提升了公益慈善行为的文化品位。
教育工作者代表, 从教育事业的特点和教育者职业要求的角度出发, 强调“仁者”主题活动即是爱的教育活动, 是爱心倡导、培育、呵护与传承。一位全国模范教师说:做“仁者”、做“仁师”就是在每一个孩子心里深深埋下爱的种子, 在种子发芽成长的过程中时时刻刻悉心呵护, 让人类永葆“仁者爱人”、怜贫惜弱的赤子之心。我们可能不富有钱财, 但必须富有慈善之心, 必须富有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伦理光辉, 承担起倡导仁爱、传递仁爱的责任。
考量“仁者”历程, 体会“仁者”心迹, 我们可以对“仁者”理念的中国特色与文化内涵做出以下认识与评价。
第一, “仁者”理念凸显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道德传统与现代化时代先进精神的有机统一, 对于中国广大的人民群众, 易于产生天然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仁”, 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 我们可以无愧地宣言:中华万世师表孔子所倡导的“仁者爱人”缔造了一种人类“元精神”, 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仁爱”是独属于人类又突破了人的自我中心的高尚之爱, 是人性最高层次的道德情感表现。当仁者, 做善事, 不愧天地祖宗, 不愧时代家国。从孔子的“仁爱”精神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演绎了中华民族饱含生命关怀的深厚的道德信仰力量,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第二, “仁者”理念凸显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价值伦理与新经济时代价值观念的有机统一, 对于中国广大的显性和潜在的爱心人士群体, 易于产生自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从孝亲敬长、尊老惜弱、扶危济贫的伦理要求, 到义利兼能、以义取利、助学兴教的商家信义, “仁”的文化精髓及其外延, 与中国共产党在当代积极倡导的荣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诚信观、友善观紧密契合, 更具有了历史的传承性和现实的针对性。“仁者助学”的主题活动, 将捐助者定位于“仁者”, 实质上贯彻了以人为本思想, 肯定了人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其直接反映出来的, 则是对捐助者人格的更尊重和品格的再提升, 使捐助者在行善的同时, 享受到社会的一种认可、认同, 享受到了付出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 使“仁爱”在互助、交融和传导中得到进一步地提高与升华, 有助于引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仁者”行列。
最后, “仁者”理念凸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当代创建和谐社会主旨的有机统一, “仁者助学, 共建和谐”的主题口号, 将活动意义标定于此, 可以说是选择了社会公益事业的更准确、更易于引起公众广泛共鸣的切入点。
“仁者”之名, 本身即蕴有弱势关怀、苦难关怀的悲悯情结, 在当今中国贫富分化的客观形势下, 这个字眼儿愈发具有打动人心的温暖之感。
这个心怀贫困儿童的水彩画家,这个能创作出令齐建秋先生“感动之至”作品的艺术家,就是年仅十六岁的华裔少女Nelly Hu(奈丽·胡)。
国际复合教育之家的才女
眼前的Nelly,长发垂肩,娴静温婉如邻家小妹。就是这样一个不事张扬的女孩儿,却有着不同寻常的传奇经历:
出生在南美洲利马,生长在西班牙,七岁时随父母及弟弟移居中国,先后就读于北京国际学校及本地学校,现为美国著名教育机构CMA远程教育学院十年级学生,会讲西班牙语、英语、中文、粤语四种语言,熟读中国儒家经典,《论语》倒背如流,爱好舞蹈和绘画,舞蹈作品和绘画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两年前开始学习高尔夫球,曾只身远赴美国著名高尔夫职业学院PGCC(Professional Golfers Career College)学习,成绩突出,目前18洞高尔夫球比赛差点10杆。
年纪轻轻就有如此经历和过人能力,在常人看来实在难以想象,Nelly却说的自然平常:“我想这也是家庭的影响吧。我在西班牙度过童年,但是爸爸妈妈从小就教给我中文,妈妈祖籍广东,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也说粤语,在北京的国际学校里又学了英文,所以语言不是难题。爸爸还坚持让我和弟弟从小背诵《论语》,说这里面有最伟大的智慧,所以一万多字的《论语》我和弟弟都能背下来。爸爸还特别尊重我的选择,他鼓励我学习跳舞,学习绘画,学习打网球和高尔夫球,还和我一起参加志愿活动帮助别人。没有爸爸的帮助,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
Nelly口中这个慈爱又民主的爸爸,就是著名国际复合教育专家、美国AGTA教育机构和韦弦国际的创始人Michael Hu(麦克·胡)先生。曾担任联合国体育教育及推广官员的Michael很早就认识到以体育为先导的国际复合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巨大作用,因此他采用国际复合教育的方法培养Nelly和儿子Michael Jr.。在家庭的影响下,Nelly深受中外多文化熏陶,同时培养了独立自主,积极自信的性格,这无疑是Nelly最珍贵的财富。
一个和一万个
Nelly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的决心,最早来源于一次哈佛之行。由于不满意中国本土学校只以书本成绩评判学生的做法,网球成绩已经不俗的Nelly决定只身到美国学习极具魅力的高尔夫球运动,挑战自我。在美国学习期间,Nelly同来看望自己的父亲一起参观了哈佛大学,她的生命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当时我看到那些哈佛大学的学生在医院志愿服务,照顾那些奄奄一息的艾滋病病人,还有那些没有亲属的临终病人,感觉特别震撼,特别感动。我也想像他们一样帮助别人,帮助更多的人。”
但是除了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外,究竟怎么才能帮助更多的人呢?Nelly一时也没有更好的主意。直到2007年的8月,一位来韦弦国际中国校区参观的著名美术评论家的话点醒了她。
当时韦弦国际中国校区的走廊里挂满了Nelly创作的描绘自己热爱的高尔夫球和网球运动生活的水彩画作品,齐建秋老师在看到这些水彩画的时候显得非常兴奋,说这些画“有创造性,立意新颖”,“每幅画有鲜明的主题思想,造型能力强,突出色彩的感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有现代意识,呈现现代的美感”,“运动回归自然,世界在动感中”,“让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听到齐老师评价,Nelly感到十分兴奋,有人肯定她的作品了!那么能不能把这些作品卖了,用卖画的钱帮助别人呢?
Nelly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亲,得到了父亲的鼓励和肯定。于是就有了明慧茶院的慈善拍卖,有了创作五百幅作品筹集百万人民币捐建希望书库的决心和行动。那次的哈佛之行在Nelly心中深深埋下的帮助别人的种子,终于开花了。
“拍卖这些作品筹来到钱,至少可以帮助一万个孩子。”Nelly微笑着说,“爸爸常说,‘如果我有一桶水,我会为孩子们寻找一条河’。我希望这次捐建希望书库,也能帮助贫困地区的同龄人找到他们的河,也让他们和我一样,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享受快乐的生活!”
现在,Nelly的生活很充实。每天学习两个小时美国远程教育课程,参加四个小时高尔夫球训练。此外,她还要为电视台的英语节目配音,参加北京2008奥运会志愿者活动。在如此紧张的日程中,她还要挤出时间进行创作,为了那一万个孩子的梦想。
“有很多事情要做,对我也是一种挑战,我觉得我的生活很充实也很快乐。我宁愿累得躺在床上起不来,也不愿意无所事事。能够帮助这么多同龄人,我觉得很幸福。”
的确,帮助别人的幸福是无法言表的。对十六岁的Nelly来说,她已经体会了这种幸福,并且拥有了这个世间最大的财富——懂得爱和学会爱。
5月12日,发生了禁心动魄的汶川大地震,那场地震造成了六万多人的死亡,三十七万人的受伤,和许多人的失踪,这是一场极为重大的事件,可以说是百年不遇的情况,而在现场,有位叫张健的警察,忍着自己的丧妻之痛,用自己的双手救起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说:“别人都把我当成英雄,我就要全心权意的为人民服务,哪里有灾难,我就要到哪里去。”这是多么朴实的一句话,但深深的感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就是这样一句话让他这个普通的警察变为我们公认的英雄。
在现场的温总理指挥着救援,他在现场大声喊道:“抓经一切时间救人,不能让死神带走更多人的生命,我们要和时间赛跑,和生命赛跑,大家要加油。”温总理的这句话让我感触良多,总理本可以在指挥中心指挥他们的行动,但他不顾生命危险去了灾区,就是这个细节让我们知道了总理对人民的爱,对国家的关心
初夏的午后,天晴得像一张蓝纸,几片薄薄的白云,浅蓝色的天幕,像一幅洁净的丝绒,镶着黄色的金边。我和妈妈相约着去新华书店买书,走到市心路口的时候,看到一群人围在一个穿着破烂的老爷爷身边,我仔细一瞧:破烂的衣服,凌乱的头发,一群人围着他,老爷爷的头都快低到地上了。咦!这个不是上周在这乞讨的那个老爷爷吗?怎么还在呢?
只听边上的人群也开始七嘴八舌的开始讨论了,“上周了不是来过了吗,说没钱回家,不是给你100了吗?怎么还没回去?”另一个声音又接上:“肯定是个骗子,唉!这个世道骗子太多了。”顷刻间我有种被欺骗的感觉,这个大骗子,哼!我愤愤的望向妈妈:“妈妈,我们上周刚把我的零花钱全给这个爷爷了,他肯定是个大骗子,我们快走吧。”我一边向妈妈说道,一边不停地推搡着妈妈,急切地想尽快离开这个鬼地方。妈妈俯下身轻轻的拍着我的头,微笑着说:“宝贝,人性本善,要相信人家肯定有困难,所以我们要以爱、以善良对这个世界!”
咦!我怎么感觉玄奘大师唐僧来了。我脑海里回想起了刚看的《西游记》。正因为唐僧一心向善,用善、爱一路前行,所以最后才取得真经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已经到太阳西下时,我仰着头望着妈妈,我看到妈妈的身边闪着一道金光。我再抬头望向远方,万丈金光,我好像看到旃檀功德佛正双手合十,慈祥微笑向我娓娓道来:“善哉善哉!”
“妈妈,我知道啦。”我马上从包里拿出买书的50元钱放到了老爷爷的面前的碗里,并大声告诉他:“爷爷,希望你早日找到回家的路。”说完这句,我开心的拉着妈妈的手,美滋滋的回家了。
当我看到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时,我热泪盈眶,我为中国人民的大爱而深深感动:一位年轻的母亲的遗体在都江堰的一条河边被发现,在她侧卧的怀里,是正在吮吸母乳的婴儿。母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俯身护住了自己的孩子,彰显了爱的传奇!一位年轻的消防战士在余震就要来临时,跪在地上,请求指导员让他进去再救一人,这样一个年仅19岁小战士为了灾民,宁愿牺牲自己青春的生命,为人们谱写了一首爱的赞歌!还有一个瘦弱父亲和一位年迈老奶奶,为了救孙女,不惜用自己单薄的身躯顶住梁柱,保护了孙女,体现了爱的力量!更有一位名叫杜正香的代课老师,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孩子们被救了出来,而这位伟大的老师生命永远定格在48岁,她为人们展现了无怨无悔的爱!这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数不胜数……
地震无情,人间有情。灾难发生后,党和领导人冒着生命危险赶到灾区慰问灾民,鼓舞他们要坚强,擦干眼泪,共同奋斗。敬爱的解放军战士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抢救灾民。这些不畏牺牲、英勇顽强的战士是我们的避风港,也是我们坚强的顶梁柱,中华人民得以昌盛,是因为我们这些可敬的解放军战士,他们在这次抗震救灾的行动中救出了上万人。这场灾难,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中国。人们“铸起长城”排起长队为灾区人民献血;为了灾区重建家园,人们踊跃募捐……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体现出了一种人性的美丽!体现了56个民族大爱无疆!
郭正英, 裕固族, 祖籍甘肃, 研究生学历, 国家民委民族团结杂志社总编, 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副会长、中国西部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孝文化协会副会长。曾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大展并获奖, 作品被国内外众多机构和个人收藏。
养育郭正英成长的甘肃省南裕固族自治区, 山美水秀、草丰羊肥。连绵的雪峰、陡峭的高山、无际的草原、万顷的良田、纵横的溪流贯穿成了一幅古今闻名的丝绸之路。郭正英用他对故乡的记忆描绘出了裕固族的景象、裕固族的文化和裕固族的精神。
郭正英坦言, 我对绘画艺术的热爱, 源自对西部自然风光的憧憬。20世纪70年代, 郭正英投笔从戎到西安, 十五年的军旅生涯, 不管是“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西域风光, 还是“驼铃声声马蹄碎”的丝绸文明, 以及“山从人面起, 云傍马头生”的八百里秦川风物, 都成了郭正英画面中的元素, 在其笔下有着生动的表现。
上世纪八十年代郭正英转业进京, 使他有机会观摩傅抱石、李可染、张大千等名家的精品佳作, 有机会向范曾、娄师白等名家求教。郭正英还是当代山水巨匠周韶华的入室弟子, 中国国家画院07高研班学员。他创作的《追忆祁连》系列山水画, 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热爱。无论《初雪》还是《牧歌》, 无论《雄风》还是《龙脊》, 无论《烟云》还是《晨曦》, 皆浑厚凝重, 气度不凡。他创作的《梦随戈壁》系列山水画, 无论《赶太阳》还是《大漠之子》, 无论《黄昏》还是《月色》, 无论《大漠清泉》还是《西域绿洲》, 都描绘出了“驼铃声声入梦里, 戈壁黄沙随风游, 大漠清泉甜如蜜, 西域绿州美如诗”的美好画卷。
胡杨是沙漠民族的象征, 郭正英的《守望胡杨》系列画, 弘扬了生生不息、坚忍不拔的胡杨精神。他的另一个系列《寻梦北国》, 无论《春之音》、《秋之乐》, 抑或《桦林之歌》、《桦林之火》, 画面布局上学习吴冠中大师以浓墨平铺画面, 再以浓重之红、黄、绿色层层点染, 不尽之意溢出画面。
郭正英不仅善山水, 而且工书法。其书法以临欧阳洵起步, 又学过王羲之、赵孟俯、孙过庭诸前贤。行笔圆润流畅、结构疏密有度。书与画, 已被郭正英融为一体。
郭正英经常参加书画慈善义卖活动, 善款用于资助弱势群体和教育事业。
写意胡杨
野茫茫
夜杨
唐国强、黄渤、陈好、巫刚、张山、王静等百余名青岛籍演员以及青岛籍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红遍港台地区的青岛籍急智歌王张帝鼎力加盟,不计报酬参与节目录制。节目通过经典歌曲联奏、歌舞、小品、戏曲联唱、朗诵等形式,将青岛的微尘精神艺术化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演出的许多青岛籍明星都正在全国各地赶拍影视作品,却为了这场属于青岛人的晚会而想方设法抽出时间来到北京参与录制,他们当中许多人是公益电影《寻找微尘》的主创人员第二次聚首为家乡“义务演出”。这次晚会的录制,从演员到编导,几乎全部由青岛籍演艺人员承担,规模已经扩大到百人以上。这场青岛籍演员前所未有的集体向家乡父老“大拜年”,俨然是微尘精神在延续。
在节目现场,青岛籍央视著名主持人刘羽、王宁、王小骞深情讲述《微尘的由来》,宣传微尘事迹和微尘精神,再次感动了全体观众。随着故事的讲述,《寻找微尘》的电影中的两位原型——刘桂萍和王明殿献身节目现场,并分别接受了中国著名书画家姚少华、米南阳赠送的书画作品。2009年末发生在青岛的微尘爱心故事主人公——平度市失去母亲的三胞胎姐妹的父亲陶华江,也被请到了节目现场,接受了国家一级画家雷鸣东赠送的励志书画作品。青岛双星集团总裁汪海当场表示:“我们企业这颗‘星’与青岛的影视明星都要学习微尘这颗新星。我在这里也表个态:这三个孩子双星资助定了!”青岛永新国际向微尘基金捐款100万元。著名画家吴东魁当场向汪海总裁赠画,表达了对微尘精神和青岛企业家支持公益事业的敬意。青岛籍的演员们则在节目中发出倡议书,提倡发扬微尘精神,做德艺双馨的电影人。
今年1月,华商耶鲁毕业生张磊向耶鲁大学管理学院(SOM)捐赠8888888美元 张磊出生于中国中部,曾是高考狀元,他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国际金融,至在耶鲁读MBA,并获得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张磊在解释向耶鲁捐款的行为时说,因为耶鲁改变了他的一生张磊这一做法也引來诸多不同的议论。
二范文展示:
大爱无疆
今年1月,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中国河南籍留学生向母校捐贈了一大笔钱。这件事在国內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张磊的行为是忘本,是不爱国的表现。我认为张磊的行为没有错,因为感恩不分国界,这是一种全人类都必须拥有的美德,大爱无疆。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倡导感恩文化。结草衔环、乌鸦反哺的故事家喻户晓,“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更是深入中国人的灵魂。
张磊为什么会捐款给耶鲁大学?张磊在解释向耶魯捐款的行为时說,因为耶魯改变了他的一生。这足以说明张磊捐款的本意在于感恩。
比起对人发展的意义,教育更大的意义在于对人格的.塑造。或许可称之为美德教育,這比能获得多少成功有更大的意义。教育教会一个人如何去面对瞬息万变的人生,教人如何保持自己的赤子之心。孔子的弟子们虽大多生活困頓,但始終能夠坚持一颗赤子之心,跟随老师孔子,用“仁义礼智信”感化世人。张磊的行为也是感恩的行为,是“飲水不忘掘井人”的赤子之心。美德教育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既然如此,为什么张磊的行为遭到了许多人的非议?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张磊是中国人感恩的当然应该是中国人,否则就有不爱国之嫌。其实这是狭隘的爱国主义。鲁迅是中国人,藤野先生是日本人,藤野先生却成了鲁迅先生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恩师。难道能说鲁迅先生不爱国吗?反而言之,藤野先生那么无私的帮助一个弱国的国民,也因为他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吗?不,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他这样做,小而言之,是为了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了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就是大爱。
难道说一个人的出身地就决定了一切?就决定了这个人一辈子只能在这点地方上求生?找这个思路,一个人的成败在起跑线上就已经决定好了,所以他就得跑最后,不允许他超过别人?这不是在扇我们的总设计师,领导中国从落后国家一举进入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强国的邓小平同志的耳光吗?不是在指责我们国家的神州计划是“不爱国”吗?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就不应该离开中国,更别提冲出地球了?
在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倡导全球一体化,地球是一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例子比比皆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许多国家及国际救援组织纷纷伸出援手,而印度海啸、海底地震后,救援队伍中也有许多中国人的身影,甚至有中国维和警察永远长眠在异国他乡。他们的灵柩被运回国时还享受了国葬的待遇。这不就是最高意义上的爱过吗?
1971年12月,一个伟大的组织成立了:无国界医生。至今已经在六十五个国家独立医疗援助了四十一年!
四十一年来,无国界医生按照独立自主、不偏不倚等原则,按人们的需要给予一视同仁的援助。
无国界医生自从1988年起在中国工作,初期的工作以救灾为主,间在全国超过二十次大大小小的洪水、地震、雪灾及台风中,为受影响的灾民提供紧急援助。后将救援重点转移至个别的危困社群,包括为西藏及青海的藏族居民提供基本医疗等等。而现时在华的项目有:广西疾控中心艾滋病关怀治疗项目;“病者有其药”项目。
除了在中国,无国界医生还分别在柬埔寨、贝鲁特、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库尔德、巴基斯坦和最近发生的利比亚冲突中,向无数遭排挤与医疗体系之外的人群提供紧急救援。在,无国界医生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对于无国界医生来说,预期寿命只有48岁的中非共和国,是一场寂静的危机。政府每年的医疗开支只是每人七美元,而且,在这里,每一千名病人中只有0.17名医疗人员,远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所定的2.5名的最低标准。无疑,无国界医生的加入,会使许多人死里逃生。
看着一幅幅无国界医生抢救病人的图片,细细品位着他们朴实的话语,无国界医生,多么神圣的称呼呀!世界有了这些白衣天使的存在,显得更加美丽。他们在冒着生命危险,挽救着一个个与自己素不相识的人!在,两位无国界医生哈弗和祁乐夏在索马里摩加迪沙执行人道救援任务时,在办公室遇害,可其他人,依然奋斗在第一线。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给人治病,不顾传染病对自己所带来的伤害。这种精神是多么伟大,是多么令人感动,是多么值得人们去赞扬呀!
阅读书的前半部分——痖弦致杨稼生的书信,我从中看到了一位诗坛巨子、副刊编辑家的德善情怀。痖弦对河南故乡、南阳故里的那种眷恋和深情使我想到了另一位中原骄子——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崔琦。崔琦12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宝丰到香港读书,后来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教授。他在1998年接受杨澜的采访时,一提到家乡、提到父母,就流下了眼泪。他于2007年捐资在家乡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学,并于2014年4月携全家回到阔别63载的范庄村探望。颇为相似的是,痖弦接受台湾华文作家龙应台采访时,一谈到自己当年离家、从军的情景,就不由得流泪了。尽管他在台湾文坛地位显赫,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养育他的家乡和亲人。2008年,76岁的痖弦与女儿小米一起跨越五千公里行程,把父亲的魂灵象征性地借用一把黄土从青海劳改农场的废墟地带回到河南南阳杨庄营母亲的坟头,完成了他晚年最大的心愿。在家国同构的传统观念下,仁爱之心首先体现为爱父母、爱家乡。痖弦和崔琦都是如此。
痖弦和崔琦的经历和情感有诸多共同之处:少小离家,身处海外;晚年探乡,拳拳深情。他们都由父母之爱延展到了家国之爱、人类之爱。这种爱超越了地域和政治,是一种至善至美的胸怀和境界。痖弦多次回到大陆访问、讲学、送书。他向台湾文坛推介了大批河南作家,仅仅在他写给杨稼生的书信中提到的河南作家就有近30位之多,如:苏金伞、孙荪、周大新、曲令敏、樊洛平、邓万鹏、王连明、席根、高春林、南豫见、于黑丁、庞嘉季、周同宾等。这些人的名字能够出现在痖弦的书信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河南文艺的宣传和鼓励。痖弦的笔一头连着大陆,一头连着台湾,他把这些来自家乡的文化信息传递到台湾,同时,也不断向家乡报告着台湾文坛的状况,余光中、林海音、杨牧、三毛、白先勇、洛夫、叶嘉莹、琦君等这些台湾文化名人的消息不断出现在痖弦的笔端。痖弦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把海峡两岸的文坛联系在一起了,把中原大地与台湾宝岛的文化气息融合在一起了。
痖弦的仁厚宽广不仅表现在他的家国之爱上,还表现在他的敬业精神上。他给海内外投稿作者写的书信数量之大、信息密度之高都是惊人的。许多作者从他的书信中感受到温暖和鼓舞,并由此成长为知名作家,这正如痖弦自己所说:“我有一种能力,能闻到天才的香味,当年我帮过忙的人,今天都成为重要作家。”我们知道,在这种发现人才的睿智背后,蕴含着高尚牺牲精神。他给那些不曾谋面的投稿作者写了无数的书信,却荒芜了自己的诗歌园地。
读完《两岸书》的第二部分——杨稼生给痖弦的书信时,我脑海里自然蹦出孙犁这位当代优秀散文家的形象。从创作历程到创作风格,再到个性禀赋、处世为人等,杨稼生与孙犁都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创作历程来说,两人都有长达20余年的写作中断期。从作品风格来说,杨稼生、孙犁两人都善于记述生活中细小的事情,以小见大。不管是描写荷花淀里的战斗者还是描写北湾那些勤劳的山民,二人都能够从日常故事中折射出时代风云。从行事为人来说,两人都十分低调,不事张扬,淡泊名利。就他们作品的文学价值来说,杨稼生的《叩问童心》《海蓝海蓝的眼睛》《我女儿必经此地》《杨稼生散文》《今天,您好》《北湾》与孙犁的《耕堂劫后十种》相比,毫不逊色!
道如行路,靠德承载。杨稼生的“大道”之中包涵着无尽的善良和广博的仁爱。这种品质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杨稼生具有感恩情结。他有一颗感恩之心,知恩必报的思想在他的书信里表现得非常突出。在他给痖弦的信中有一个问题被四次反复提及。这就是他对曾经给自己作品写过评论的高柏园先生身份的追问。自己的作品被陌生的读者评论,这本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杨稼生却心存感激,多次念叨!
其次,杨稼生具有悲悯情怀。他的善良还表现在他对农民怀有悲悯、恻隐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他在写给痖弦的信中谈到了一双拖鞋的最终归宿。那是痖弦在舞钢杨家小住时穿过的黄色拖鞋,它被杨稼生送给了一个赤脚的卖瓜农民。杨稼生在给痖弦的信中写道:“去年初秋,一位乡下卖瓜人,赤脚站在门前,我把这双拖鞋脱给他,他那份感激,使我心酸,想到了我们的父辈。这双拖鞋最后的归属是很意外的,绝非施舍,物薄而意重。”从杨稼生赠送拖鞋的情景自然很容易联想到鲁迅在《一件小事》中记述的一个情节:“我”没有思索地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请巡警转交车夫。不难想象,当杨稼生把自己正穿在脚上的拖鞋脱给卖瓜农民时,他同样是没有思索的,那种下意识的动作正体现了对劳动者天然的亲近和无限的关切。这种关切源自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感恩。只有具有大爱之心的人才会向那些地位低微的劳动者致以尊重。
杨稼生的善良和仁爱还表现在他向被自己忽略的朋友真诚道歉、向自己责难过的邮递员道歉、焚香祭奠桥桥、给痖弦寄赠毛衣等方面。
书信体现着写信人的品性和志趣,只有当通信人在学识水平相当、思想观念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通信才能够持续下去。正如《两岸书》序言的作者温慧敏所写:“书信从产生那天起就以独特的方式传递独特的心灵密码。”痖弦与杨稼生之间已经持续了20多年的通信传递了两人的同心之言,表现了两人的性情和人品。痖弦的博爱中不乏低调,他不大喜欢主动去接近名人、不主张去“烤红火”(在他人官运亨通时主动接近)的行事原则都说明了这一点。杨稼生的大道低回则直接以修德积善、助人为乐为承载。从痖弦与杨稼生之间这193封通信中,可以充分感受到二人在精神品格上的相似之处:宅心仁厚,儒雅博爱;高标做事,低调做人。这就是大爱无疆、大道低回的精神。这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痖弦和杨稼生以他们的《两岸书》共同诠释了这样的精神品质。
(作者为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教授)
----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有感 小昆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徐园妹
近期我通过媒体收看了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五位报告团成员从不同侧面讲述了李林森同志的感人事迹,他那对事业的热爱,对群众的深爱,对干部的关心,对家人的挚爱,深深地打动了我。泪水一次次模糊了我的双眼,心灵一次次被震撼,是什么可以使一个人对事业如此执着、忘我;是什么让他如此深爱人民、心系群众;是什么让他关爱干部,细致入微;是什么让他成为了“老百姓的组织部长”;是什么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能视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从他一件件、一桩桩的感人故事中,我读懂了,我明白了,一切的一切源于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开拓事业的求贤若渴,对中华美德的传承和发扬。
怀着对事业的热爱,对党忠诚,李林森同志创造性的开展“四评村官”选才模式,发现、挖掘称职村官,改变干部队伍结构,为事业增添活力,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怀着对事业的热爱,他爬山涉水跑遍万源市大大小小52个乡镇,走访调研,履职巡查,掌握领导干部履职、班子运行和后备干部情况;怀着对事业的热爱,他身患绝症近三年,强忍癌症晚期及多次高难度手术的痛苦折磨,隐瞒病情,尽量安排休息时间进行治疗,拼命工作,因器官移植排异反应,手指脚趾开裂,钻心疼痛,用饭盒装止痛药大把大把的吃药止痛,拖着疲惫
身体刚到医院,听说有重要会议要开,拔掉输液管奔波五六个小时赶去开会,忘我工作直至生命垂危被送进医院,仍然把病房当办公室。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关心干部换届选举,代表两会的召开,惦记着党的事业和山区群众,让人不禁热泪盈眶,肃然起敬。“燃尽生命写忠诚”,李林森同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诠释了共产党干部对党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的全部含义。
“每当看到困难群众,就会想起在家的父母。父母有难,那有儿女不肯帮的”。李林森同志视群众如亲人,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重的位臵。在达州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面临特大泥石流灾害面前,他亲临现场、紧急调度,奋不顾身,涉足半腰深的洪水,背老人、牵孩子,带领全镇党员干部奋战3天3夜,组织近2万名群众安全转移,无一伤亡;灾后重建、他心力交瘁、数度昏厥而不下火线;被当地群众和媒体誉为“拼命三郎”、“救命书记”。在3个乡镇任职期间,他总是几十块、三五百不等地捐赠或借给特别困难的群众,当了几年党委书记不但没存下一分钱却欠下了1.7万元债务,但在他离开五宝时,上千群众自发为他送行,此情此景,足以窥见群众在他心里有多重,他就在群众心里有多重。我们党来自于民、植根于民、服务于民,更应该情深于民,只有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才会自主、自觉地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李林森就是这样一座爱民为民的丰碑。
爱才如子、知人善任。李林森同志自觉落实重品行、重实绩、重基层、重公认的用人导向,关心爱护基层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干部,保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他把在偏远乡镇一干就是15年,与他交谈几
小时只提工作,不提自己的党委书记王承兴选任市森林公安分局局长,有人有异议,他说哪个人能坚守偏远乡镇15年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人们心服口服默认了。担任组织部长5年,万源市先后有18名优秀乡党委书记受到提拔重用,11名长期坚守边远高寒山乡的党委书记被交流回市级部门;他发起引进大学生千人计划,亲自发短信邀请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来万源市施展才华,亲自到火车站接志愿服务万源的大学生,冬天为每位大学生发放电热毯的温暧举动,感动想服务两年就回去的大学生继续扎根留任。因为他求贤若渴,爱才如子,大山深处才有了大学生教师、大学生医生、大学生村官,才可以因他们改变巴山面貌,打开致富之门。作为党务工作者,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在李林森同志选拔任用干部、管理关爱干部的做法上得到很多启示和启发。
人心都是肉长的,当被确诊为肝癌晚期的一刹那,李林森与妻子被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所震惊、抱头痛哭,短暂情绪反应后,李林森想到是不给组织添麻烦,不让父母受痛苦、不让儿子受影响,他欺上瞒下,与患难与共的妻子渡过了艰难的二年。在他生命垂危时发给父母最后一条信息是:人生只是一个过程,不要太难过;他希望能在儿子暑期上天堂,这样儿子可以有个缓冲期,不影响学业,他对妻子说:要好好地活下去。他对亲人有万般的不舍,但又万般的无奈,只能为儿子准备大一些的衣服,好让他长大还能穿上他为他买的衣服,尽父亲的一点心意。他说:对工作和百姓,他已没有太多遗憾;对妻儿、父母、兄妹,那无限的牵挂和愧疚凝成他眼角的最后一滴泪水。因为
他是老百姓的组织部长,家人没有沾到他的光,妹妹仍在打临工,要他帮忙的亲眷被挡在外。作为组织部长的李林森并不是六亲不认的冷血动物,他只是为了给组织部长脸面,为了“用人导向,关乎我们党事业存亡”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为了大爱才舍弃小爱。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个人不能决定自已生命的长度,但可以用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片丹心、一身坦荡来拓展他的深度和广度。李林森同志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责任,催人惊醒,令人敬畏;对工作、对群众、对生活的满腔热忱,感人肺腑,发人深省;他永远是我学习的典范,是我前进的方向。
----**镇“母亲健康快车”项目典型事例
“我不幸失手将车驶入公路旁的戈壁滩,由于戈壁滩交公路低,凹陷面积较大,车翻转一周。驾驶箱内有我和父亲两个人,父亲年纪大了,被甩出车外,我当时头部渗血,迅速爬出窗外,将病情严重的父亲拉到安全的地方等待好心人的救助,过了有五六分钟时间吧,但是我感觉过了好久都没有行人和车辆经过,我心里万分焦急,都感觉快要绝望了,就在这时,隐约看见前方有辆白色的车驶来,看到希望的我就开始有点迷糊了”。是“母亲健康快车”来了,6月15日下午5时,“母亲健康快车”在前往***镇的途中,恰遇翻车事故,“母亲健康快车”的司机张大夫立刻停车,车上有院长***及专家***立刻下车,马上奔向事主,叫醒了轻度昏迷的年轻人,发现其意识清醒,头部外伤出血,身上几处擦伤,躺在旁边的老人家则全无意识,深度昏迷,头部严重受伤,失血较多,张大夫迅疾拿来了“母亲健康快车”上的急救绷带,帮两位事主包扎以减少出血,院长一行三人拿来了担架,小心的将两位事主抬上了“母亲健康快车”,在院长及*大夫的一声声嘱咐和鼓励声中,张大夫拉响了警报,以最快的速度将两位事主送至**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在送往途中,*院长已电话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做好了一切紧急抢救准备工作。很快,“母亲健康快车”赶到了市第一人民医院,两位事主得到了及时的抢救和治疗。
事后半个月,事主***先生特地为卫生院送来了感谢信和锦旗“助人为乐品德高尚”。
志愿者:高阿兰 (上海世博会太空馆吉祥物“太空豆豆”设计者)
经历:“敬老护苗”组委会志愿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我做志愿者,是受母亲做慈善事业的影响,某种意义上也算一种传承吧。我从小就见不得老人受苦,小的时候邻居有位独居的老爷爷,我觉得他特可怜,想给他吃的,又怕他不肯接受。有一天我就抱了一包雪饼走在他前面,然后放下,自己跑了,然后躲起来看着他拿走雪饼,这才回家了,心里却比自己吃还甜蜜。长大后,知道自己有能力为老人们做点事情,就觉得义不容辞。能跟随妈妈的脚步,参加志愿者工作,我觉得很有意义。
我是从大三开始参加“敬老护苗”组委会的志愿者工作的,主要参与敬老等慈善活动的策划,帮助活动现场协调,为老人、少年儿童活动的时候准备道具,排演一些节目等。在做志愿者的3年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我们组委会的志愿者们为20多位80岁以上的老人们准备了一台名为“金色记忆”的联欢会。他们都曾是军人,为共和国的诞生和强大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大家一想到这个,就特别积极地献计献策,想着怎么为这些老英雄们表演节目,策划准备了很久。后来联欢会结束后,那些戎马倥偬的老战士特开心,都不想走呢,联欢会真的成了他们的“金色回忆”。那时候,我就觉得挺有成就感的,帮助别人,是件挺让自己开心的事儿。
我有一次在公车上遇见不给老人让位的年轻人,车上的人纷纷都在说:“人都会老,你现在怎么对老人家,没准人以后怎么对你……”这句话挺有道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善待老人吧,他们劳碌了一生,为社会奉献了大半辈子。再说,有一天,你也会老的。
志愿者:蔡丽洁(报社记者)
经历:南京市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志愿者
看见孩子微笑,我的心是软软的
我是通过参加大学里的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活动,逐渐接触到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的孩子们的。我记得第一次踏进中心的时候,看到房间里有很多孩子,他们有的沉默地坐着,有的摸着楼梯独自爬上爬下,还有的发出狂躁的哭叫声……在这个中心里,有自闭症患者,有狂躁症患者,有多动症患者,也有受过心理创伤的孩子,各个年龄的青少年都有。
在中心有一个特殊的房间,这是志愿者给孩子们讲课的教室。为了能让他们在心理疾病治愈后能够回归社会,志愿者们需要为他们讲课,帮助他们补上因为治病而没学到的文化知识,同时让他们了解到外界最新鲜的趣闻时事,以便孩子们病好后回到学校能继续学习,不与社会脱节。
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还真有点害怕和慌张,生怕自己不能与他们交流和沟通。于是准备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当我抖抖索索地上台刚报了个题目,台下就有活泼的小孩说:“这个我小学六年级就学过了”,然后站起来啪啦啪啦流利地复述了整部小说的梗概。我当时心里暗叫不好,我准备讲40分钟的内容,被他5分钟就讲完了……于是那个下午我只好撇开我的教案,和他们谈小说扯人生,少了条条框框的约束,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轻松和自然。虽然他们中有些因为心理障碍不敢发言,或是因为多动不停地举手,但他们并不难沟通,和很多院墙外的小朋友一样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也喜欢被鼓励、被肯定。我记得我上一次去的时候,有一个快康复出院的高二女生开心地对我说:“小蔡老师,我下星期就可以回家见爸爸妈妈了,然后就可以回学校继续上学了……”
看着她的笑,我的心软软的,这里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可能比同龄人更为沉重和悲伤的故事或经历,这些经过磨砺的微笑,像是重生的花朵,分外鲜艳。我就是喜欢看到小朋友的笑,他们一笑,让我觉得世界很明亮,所以我会坚持去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做志愿者,我想让那些忧郁症、自闭症的小孩重新笑起来,哪怕就是一小会儿。
志愿者:何鹤鸣 (南京大学大四学生)
经历:参与玉树震后重建规划工作
玉树,我们为你加油!
4月23号凌晨六点,我们南京大学赴玉树灾后重建规划第一小组一行四人从鼓楼出发,因为准备时间有限,我们仅仅准备了睡袋、干粮以及少许医护用品便启程了。我们正靠近不幸发生过的地方,心情更多的是焦急和沉重,如同山脊上郁结不化的冰霜。
因为玉树天气状况的原因,飞机在上空盘旋了半小时……下午五点半我们终于到达玉树。在青海大学救灾小组的帮助下,我们驱车前往玉树受灾最严重同时也是玉树县政府所在地的结古镇。在结古镇,许多当地居民自建的房屋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虽然如此,但是救灾帐篷都已分发,解决了暂时居住的问题。救灾物资也都陆续运到,废墟中的财产清理,道路疏通工作都在有序开展。废墟之上的国旗依旧迎风飘扬。
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到达了居住的营地,原来这里曾是一所学校,现在成为教育系统抗震救灾的支部。经过短暂的休整,我们开始整理自己的“基地”。帐篷里满是石砾,我们没有工具,只能简单地处理,空气中建筑渣土的粉尘常常让人窒息。在高原稀薄空气给身体带来的负担之下,简单的劳动都足以让人喘不上气来。基地里没有自来水,要到附近的藏民家里手摇抽取地下水,青海大学的工作人员帮我们从路边的电线杆上接了个灯泡,晚上我们套上睡袋便开始休息。
4月24日,我们来到青海建设系统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开会,下午,我们跟随青海省建设厅前往隆宝镇进行实地调研。第二天,马不停蹄赶往文成公主庙、古素沙塔以及主要城镇进行实地调研。虽然是驱车前行,但是几十公里的山路颠簸,加之高原气候还是让我们疲惫不堪。休息的时候,在废墟旁的帐篷营地里,我们把身上的水和干粮分给当地的孩子们,并和他们开心地交谈。地震虽然摧毁了孩子的家园,但是我们深深希望能用更多的关怀维护他们心灵的家园。这天,同行的曹教授作为此次建设系统抗震救灾团队中最年长一员,因过度疲惫、高原反应明显,发了低烧,却还在坚持工作。在我们的强烈要求和不断劝导之下,他终于答应连夜回西宁休整。26日我们其余三人撤出玉树,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规划院等设计单位在省建设大厦集中作业,从下飞机起便进入紧张的规划编制状态。经过三天两夜的奋战,终于形成了规划初步思路。
虽然已经离开玉树,但为玉树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依然在紧张地开展,后续支援小组的行程也已在紧密安排。玉树,我们为你加油,为你的重建添砖加瓦!
【大爱无疆作文】推荐阅读:
余秋雨《行者无疆》读书笔记05-31
弘扬行知大爱06-08
大爱铸师魂07-17
人间有大爱07-28
大爱创和谐09-14
大爱无声感恩父亲06-05
大爱无声铸师魂点点滴滴树形象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