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通假字(精选10篇)
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2.“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与”通“欤”,语气词。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古今异义
1.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动词,是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写作特点
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立论,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论点。结构严谨,层层深化。
2.善用比喻。
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二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3.善用对比。
第一段正反对比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二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白话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文学赏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孟子·告子上》)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万章下》)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正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连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困低贱的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王力先生在《龙虫并雕斋文集·关于古音通假》中写道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必须先弄清楚古音通假的性质。朱骏声说 :‘假借滥于秦火,传写杂而失其’,所谓假借或古音通假,说穿了就是古人写别字。”此说影响颇深。但是通过对通假字形成的原因和达到的效果的分析,笔者认为通假字并不是古人仓促间写下的别字,而是古人有意而为之。以下是列举通假字形成的原因和达到的效果,进而说明通假字并不是别字,而是古人有意而为之。
(一)简化
清人毕沅说 :“每念经典之文多通假借之道,非必古人字少,以一字而兼数义之用,皆缘隶写转讹,避繁文而趋便宜所成。”由于古代书写工具的限制,往往使得传抄经文者选择笔画简单的字形来代替笔画繁复的字形。
如 :《诗·邶风· 柏舟》:“之死矢靡它。”“矢”通“誓”。
《诗·小雅· 节南山》:“節彼南山,维石岩岩。”“節”通“巀”。《诗·小雅· 鸿雁序》:“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矜”通“鳏”。
有些是对形声字形旁的省略,借用声符,以达到减少笔画的作用。
如 :《诗·小雅· 大田》:“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方”通“房”。
《诗·唐风· 采苓》:“人之为言,胡得焉?”“为”通作“伪”。
《诗·大雅· 绵》:“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土”通“杜”。
(二)方言通假
“《诗·周南· 汝坟》:‘妨鱼赦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毛诗‘王室如燬 ,虽则如燬。’韩诗‘王室如火尾,虽则如火尾’。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楚人名日燥,齐人日燬,吴人日火尾。’毛诗‘惄如调饥’(《诗·周南· 汝坟》)”,韩诗作‘愵如调饥’。《说文 ) :‘愵,读与惄同。’段玉裁日 :‘自关而西秦晋之间或日惄。’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方言的不同,确实是通假字产生的一个原因。”
(三)避免用字重复
在韵文中巧妙利用通假字做韵脚,避免了用字重复。
如 :《诗·大雅· 抑》“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绳”通“承”。若“绳”用“承”,则用字重复。故用“绳”代“承”;《诗·大雅· 行苇》:“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钧”通“均”,使诗句用字不重复。
在翻检通假字时,我们往往发现,通假字的本字和借字往往受到时代的约束。某字通某字,借字往往不是随意选取的。在特定时期,各本字与借字相互佐证,呈现出借用字稳定的面貌。从这一点看,也反映出,古人在利用通假时,并不是随意选取“别字”,出于袭古、对前贤推崇等等许多原因,而形成有意为之的结果。如 :“归”通“馈”
《诗·邶风· 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左传·隐公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喧来归惠公、仲子之賵”;
《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正是由于通假字在形成时受假借等造字法的影响,有的出于就简,有的出于协韵,有的受方言影响,并在特定的时间约束下,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稳定的通用现象,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所以笔者认为,通假字并不是写的别字,而是古人有意为之的用字现象。
二、通假条件中本字与借字古音相同或相近,并不是排除了通假中意义相关的可能性,而只是不考虑意义相关的可能性
王力先生“通假字不是同源字,因为它们不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许嘉璐“通假字不是同源字。通假的本字与借字只是读音相同,却没有意义上的联系。”赵克勤“如果认为是通假字,意义就不能有联系 ;如果意义有联系,那就不能是通假字,只能是同源字。”洪诚 :“古代汉语中的某一个词,起初没有替它造出本字,或虽造有本字却不常使用 ;却依照它的声音,假借一个意义无关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寄托这个词的意义,这个字对于所标记的词来说,叫做文字的假借。”综合这几家的观点,他们大致认为通假字的本字和借字在意义上是没有联系的。但是是不是这样的呢?翻检在《诗经》中出现的通假字,还是发现了一些不同情况。
如 :“绳”通“承”。《诗·大雅· 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诗·大雅· 抑》“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绳,《说文》“绳,索也。”引申出继承意。因此“绳”与“承”意义上有联系。通过通假,也达到了避免用字的重复的目的。同时也证明了通假现象并不是古人写别字。
“取”通“娶”。《诗·齐风· 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说文》:“取,捕取也”捕取即一种获得,而娶妻之“娶”也是一种获得,因此二字意义上有联系。以“取”代“娶”出于省简笔画。
以上例子说明,在通假字中,存在着一部分本字和借字在意义上相关的用例。当然并不是古音通假现象的主流,大部分还是意义间不相关的。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种音相通、意义相近的情况存在的可能性。这种意义相关的通假,极可能是古人为了协韵,同时避免用字的重复,而产生的。
摘要:本文以《诗经》中出现的通假字为证据,对通假字概念的界定进行了新的阐释。认为通假字并不是古人撰写的“别字”,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之间可以存在意义间的联系。
关键词:通假 原因 类别 辨别方法
汉语的古代文字从广义上讲大体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帛书(带有篆书性质的古隶体)和竹简文字。在这些古文字材料中,通假字频繁的出现。故探讨文字的通假现象,并且深入研究,对我们阅读古书、考证古音、研究同源字等都是十分必要的。通假字亦是我们研究汉语的文字、音韵、训诂从古至今变化发展的宝贵资料。
一
通假字的定义历来说法不同,那么什么是通假字?我们认为,古人在撰文时不用已有的本字,而是用和本字同音却不同意的字去替代本字,把这个用来替代本字的字称为通假字。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叙·注》提出古籍中的假借字有三种情况:“假借之始,始于本无其字。及其后也,既有其字矣今,而多为假借。又其后也,且至后代之讹字。亦得自冒于假借。博综古今,有此三变。”[1]其中第二种情况的假借,就是指通假字。依此可以认为通假是假借的一种,是本有其字的假借,二者并不等同。鉴于通假与假借的复杂关系,在研究过程中对假借亦需有明确的认识,避免将它们混淆。例如:《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将之薛,假涂于邹。”这句用“涂”代“塗”,通假字“涂”与本字“塗”是成对的;《论语·雍也》:“谁能出不由户。”其中“由”,本义是“从”,假借为“犹”。故通假是以音近或音同字替代,两字同用但意义不相干;而假借是借字写词,依声托事,一字两用。
二
通假问题是自汉代以来学者们在注经过程中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假的成因问题也贯穿于整个通假现象研究的过程中。
汉字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纵观历朝历代,统治阶级为了国家的稳固,都十分关注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文字。例如秦朝的书同文,汉朝的正字运动等,使汉字逐渐趋于规范化、标准化。学者陈澧在《东塾读书记·小学》中为我们明确了通假字使用的历史界线:《说文》既出,而用通假字者少矣。也就是说,魏晋之后的古籍著书中出现的通假字,大都使用的是先秦两汉已有的通假字。
我们知道,我国最早的古籍是用笔写或用刀刻在竹简木片上的,就只能用带子把一片片竹木简串连起来成为简册。汉字的难写难记和书写材质的不方便,客观上就已经为经书的传抄造成了很多障碍。也就使得抄写经书的士子或是手工刊刻的工匠们在誊抄古籍时,为省时省工有意地选择简单易写的字来替代笔画复杂的字。[2]如《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已”通“矣”。其他的如“求”通“逑”,“员”通“圆”,“是”通“题”等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写作时,作者突然忘记了本字,就临时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些用字现象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都是些常见而且眼熟的字,故对阅读不会造成困难,这是社会习惯使然,只是对于我们后人而言,就会产生障碍,这是造成通假字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先秦时期尚未出现可供查阅的标准的统一字书,因而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用字喜好,这种行文习惯在不同程度上也会造成通假现象的产生。在某些书中属常见现象,而在另一些书里却极为罕见。比如《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这两部著作中均只用通假字“蚤”,而不用本字“早”;而《左传》则用“早”,基本上不用“蚤”。
从语音的角度出发,通假的基本的特征就是两字音同或音近。“古籍多假借,举烛鼠璞之类触目可见。假借之形成,因乎音韵。”[3]可见,语音是通假字和本字的桥梁。抄手方音引出的通假,例如:《礼记·缁衣》:“资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郑玄注:“资当为至,齐鲁之语,声之误也。祁之言是也,齐西偏之语也。”[4]而且这种由于抄传典籍者的方音造成的通假,经过历代相传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后人要研究这些通假现象,则需要拥有大量的语言材料做证据。还有些不是“秀才提笔忘字”的情况,是为了避俗而故意改字产生通假,例如委婉语在古文献中的普遍存在。如:“矢”通“屎”《左传·文公十八年》:“杀而埋之马矢之中”;“利”通“痢”,《三国志·魏书·华佗传》:“饮寒水,中泄利”,而且这种以俗代雅的情况渐渐被固定下来。
不论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所产生的古籍中诸多的通假,都会对我们阅读和研究古文献造成障碍。但从历代学者们对通假不断深入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通假虽有碍于后人顺利地研习古文,可我们可以根据通假字看到部分汉字的演变趋势,即它的字形、字义和字音的发展历程。朱骏生就认为:“不知假借者不可与读古书”,把“知假借”看做是读懂古书必备的知识。以上虽是部分原因,亦可以帮助我们管窥通假字的发生状况。
三
根据所持标准的不同,对通假字的类型划分固然会有差异。有的学者根据读音划分,有的根据字形划分,有的根据词性划分等等。笔者主要是从以下这两个角度进行类型划分,第一个是从通假字和本字的对应关系上划分;第二种是根据字形划分。
第一种分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首先通假字与本字一对一。例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泥”通“涅”,染黑。“泥”只通“涅”。《吕氏春秋·大乐》:“狂者,非不武也。”“武”通“舞”,舞蹈。“武”只通“舞”。
其次,一对多。指的是同一个通假字可以对应多个本字。如《荀子·非十二子》:“無与人争也,恢然如天地之苞万物。”“苞”通“包”,包含统揽的意思;《诗经·大雅·常武》:“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环绕,“苞”通“抱”;《谷梁传·隐公五年》:“苞人民,敺牛马曰侵。”俘虏,“苞”通“俘”,俘虏。
再次,多对一。指的是同一个本字可以有不同的通假字。譬如:《国语·晋语八》:“端刑法,缉训典,国无奸民。”“缉”通“辑”,指整理;《汉书·儿宽传》:“陛下躬发圣德,统楫群元。”“楫”通“辑”,义为“聚集”。
第二种根据字形的划分,分为有关联的和无关联的。有关联就是在音同音近的前提下,本字与通假字在字形结构上有相似部分。譬如:《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介”通“芥”,小草。《别赋》:“造分手而衔涕,感寂漠而伤神。”“漠”通“寞”。
通假字和本字没有关联的,只需二者音同或是音近即可,字形结构可以不同。例如《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可谓好学也已。”“无”通“毋”;“已”通“矣”。《荀子·劝学》:“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蟺”通“鳝”。《进学解》:“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繇”通“由”,指不遵从儒家的道统。
四
那么古书中这些举不胜数的通假字,它的读音我们该如何确定?我们又该如何辨认?
《说文通训定声·自叙》说到古籍中通假字问题的凸显,是因“滥于秦火,传写杂而失真”。首先使用本字训释通假字的是西汉初年的毛传。如《诗经·郑风·缁衣》:“还予授之粲兮。”毛传:“粲,餐也。”段玉裁说:“此谓粲为餐之假借也”。之后“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的方法,始于东汉的经学家郑玄,而且这种方法,在东汉时期的训诂工作当中非常流行。常用术语譬如“读为”“当作”“读当作”“当为”“读如”“读当为”“读当如”“之言”等。唐宋之后,注书中表示通假的术语,或称假借,或称通用,或兼称通假,没有定例。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标志之一,是清代的文字训诂学家,通过对通假字的分析,开始对文字的性质和语言的本质有所认识,研究发现词意与语音关系密切,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清代的《广雅疏证》和《经义述闻》为后来人指明了清晰的探究方向:“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主张训释词义,必须以行求音,以音求义。王力先生曾指出:“这个学说标志着中国语言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摆脱了文字形体的束缚,把语音和意义直接联系起来。”[5]
学术界一直争论的一个问题就是:通假字是否一定要读本字。《经义述闻叙》:“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焕然水释。”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提出:“字音就是字所代表的词的读音。通假字是被借来表示它的本字所代表的词的。它跟本字的读音应该完全相同。原来的读音,即未被假借时的读音跟本字的读音有出入的通假字,必须读如本字。”[6]《史记·匈奴传》:“以精兵待于幕北。”这句话的意思是:装备精良的士兵们埋伏在沙漠的北边。此处的“幕”是“漠”字的传写之误,“幕”通“漠”,沙漠的意思。那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读为本字“漠”的音:mò,而不是读mù。
掌握了通假字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其发展状况后,最终的落脚点是在实际运用中,即在浩如烟海的古文献里如何辨别通假字。笔者认为要辨认通假字得掌握以下两点要求。第一,通假字与本字声音的相同或相近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同音通假就是假借字与本字的字音完全相同。如:《诗经·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訩。”“訩”通“凶”,指恶人。“訩”与“凶”上古同属匣母东部;“忧心如惔,不敢戏谈”。“惔”通“炎”,焚烧。“惔”与“炎”同属定母谈部;《礼记·檀弓上》郑玄注:“革,急也。”“革”通“亟”,指危急。“革”与“亟”上古同属见母职部。另一种音近通假,也就是通假字和本字的声、韵、调不完全相同。如《诗经·大雅·公刘》:“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单”通“禅”,更番替代的意思。“单”属定母元部,“禅”属禅母元部。《诗·小雅·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徂”通“祖”,始也。“徂”为鱼部清纽字,“祖”为鱼部精纽字[7]。《左传·隐公元年》:“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阙”通“掘”,挖的意思,在上古“阙”属溪母月部,“掘”属群母物部。
第二,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是毫无相承关系的,如果两个字在意义上有牵连,那么就一定不是通假。这就要求研究者对字的意义有相对精确的认识。如《过秦论》:“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其中“从”通“纵”。《说文》:“从,随行也。”“纵”本义为丝絮松乱。两字意义不相关故可以通假。而下边这个例子却不能认为是通假。《史记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说文》:“倍,反也。”在表示反的意思时用背。背,《说文》解释为“背,脊也”。与正相反,故引申为反。“倍”与“背”的读音相同,可是推求它们的本义,我们发现两词具有相同的意义部分,所以不能够认为是通假,而应将其归为同源字。
当然,在通假字的识别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异体字、古今字、同源字等其他用字现象相混,可多读多分析就会厘清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各自的主要特征。总之,要想对古籍资料有十分透彻的认识和学习,掌握通假字是十分必要的。
注释:
[1]杨合鸣:《通假字浅论》,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53期。
[2]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3]胡安顺:《音韵学通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
[4]党怀兴:《通假成因说略》,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27期。
[5]王力:《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6]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7]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中华书局,2010年版。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扈江离与辟芷兮(同“僻”)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同“搢”,插。)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主辱,臣死有余僇(同“戮”,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独五人之皦皦 (同“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板)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同学们在初高中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大量通假字,以下是部分举例:
1、甚矣,汝之不惠。(惠(huì),通“慧”,聪明的意思。出自《愚公移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héng),通“横”,意思是梗塞,不顺。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chāng),通“倡”,首发。出自《陈涉世家》)
4、玉盘珍羞直万钱。(羞(xiū),通“馐”,美味的食物。出自《行路难》)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出自《大道之行也》)
见姨妈带来了聪聪表哥,盈盈高兴得欢蹦乱跳:“表哥,我带你一起去玩吧?”说着,就拉起聪聪出去了。
盈盈像只小鸟一样,整天叽叽喳喳地和聪聪讲着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可聪聪毕竟是男孩子,没两天就听得厌烦起来。
当盈盈又来找聪聪玩时,他不耐烦地撇了撇嘴:“又是你们学校的某某某又怎么样了是吧?你们女孩子就爱婆婆妈妈的,没点新意!”
盈盈不服气地噘起她的樱桃小嘴:“婆婆妈妈的怎么啦?”还一边学着老学究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念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shuō)乎?’不就是说,如果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主人就要多说话,好好招待客人吗?”
看到盈盈那副模样,聪聪哈哈大笑起来,说道:“我服了你!表妹呀表妹,有你这么读书的吗?”他忍不住更正道:“你说的原文出自孔子的《论语·学而》篇。你好好听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另外,“说”字在这儿不读说(shuō),而是读悦(yuè)。”
盈盈听得微微皱起了她的秀眉:“表哥,那是不是孔子他老人家写错别字了呀?书上明明写的是说(shuō) 字, 怎么会读成悦(yuè)了呢?”
聪聪得意地拿出表哥的派头:“那叫通假字,你现在知道了吧?”盈盈还是疑惑地望着聪聪,两只水汪汪的大眼睛里写满了大大的问号。聪聪再次得意地进一步翻译:“孔子的意思是,学了并且常常温习,不也愉快吗 ?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盈盈红着脸笑起来:“嘿嘿,我知道了。可是,表哥,通假字是怎么回事呢?”聪聪认真地讲道:“通假字就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来有那个字却不用,而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原来该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就叫通假字。好好记着,以后别再到处半罐水响叮当,让人笑掉了大牙!”
盈盈高兴得拍手道:“哈哈!我明白了,悦(yuè) 是本字,说 (shuō)是通假字,是愉快的意思。对吗?表哥!”
聪聪弯起两个手指,小大人儿一样敲敲盈盈的额头:“对,表妹!你还不算是超级小笨蛋!呵呵,孺子可教也!”
不过,为了逗弄逗弄这个爱唠叨的小表妹,聪聪故意学着她刚才摇头晃脑的老学究的架势,踱着方步说道:“欲知关于通假字的更多情况,且听下回分解。”
辨别通假字要注意:1.通假字通常比较固定,一个字不能随便与某个音同音近字通假,如“倍”与“背”通假,但不和“被”。“备”通用;2.不能互假,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乙字通甲字,如“县”通“悬”,反之则不行;3.有的字按今音读不同,但古音相同,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中的“趣”通“促”,今天已不同音了。下面将中学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归纳如下:
1.“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2.“颁”通“斑”,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3.“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
4.“辩”通“辨”,区别,如“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5.“辩”通“变”,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6.“不”通“否”,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可与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7.“宾”通“傧”,如“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分)
8.“倍”通“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9.“被”通“披”,穿着,如“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10.“被”通“披”,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11.“敝”通“弊”,闲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过秦论》)
12.“裁”通“才”,刚刚,如“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促织》)
13.“采”通“彩”,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
14.“畜”通“蓄”,积蓄,如“故其畜积足恃”。(《论积贮疏》)
15.“绌”通“黜”,罢官,如“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16.“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17.“槌”通“捶”,敲打,如“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1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19.“得”通“德”,感激……的恩德,如“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20.“而”通“尔”,你的,如“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1.“而”通“能”,能力,“而征一国者。”(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逍遥游》)
22.“反”通“返”,回,如“三餐而反”。(《逍遥游》)
23.“奉”通“捧”,捧着,如“臣愿奉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24.“父”通“甫”,人名用字,如“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
25.“盖”通“盍”,怎么,如“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6.“盖”通“盍”,何不,如“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27.“共”通“供”,如“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28.“曷”通“何”,什么,如“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29.“阖”通“合”,全,如“倾城阖户”。(《虎丘记》)
30.“惠”通“慧”,聪明,如“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31.“机”通“几”,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滕王阁序》)
32.“具”通“俱”,详细,全部,如“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33.“倔”通“崛”,如“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分)
34.“景”通“影”,影子,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35.“坐”通“座”,座位,如“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36.“距”通“拒”,把守,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37.“决”通“诀”,离别,如“(公子)辞决而行”。(《信陵君窃符救赵》)
38.“扣”通“叩”,问,如“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大铁椎传》)
39.“雷”通“擂”,擂动,如“雷鼓大震”。(《赤壁之战》)
40.“离”通“罹”,遭遇,如“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41.“帘”通“奁”,本文指嫁妆,如“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孔雀东南飞》)
42. “零丁”通“伶仃”,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
43.“敛”通“殓”,如“敛不凭其棺”。(《祭十二郎文》)
44.“闵”通“悯”,指可忧患之事,如“夙遭闵凶”。(《陈情表》)
45.“莫,,通“暮”,傍晚,如“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
46.“没”通“殁”,如“孝公既没”;(《过秦论》)
47.“免”通“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勾践灭吴》)
48.“缪”通“穆”,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49.“冥”通“溟”,大海,如“北冥有鱼”。(《逍遥游》)
50.“内”通“纳”,按纳,如“毋内诸侯”。(《鸿门宴》)
51.“女”通“汝”,你,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52.“殴”通“驱”,驱赶,如“今殴其民而归之农”。(《论积贮疏》)
53.“卒”通“猝”,仓猝,如“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54.“耆”通“嗜”,喜爱,如“少益耆食”。(《触龙说赵太后》)
55.“禽”通“擒”,捉拿,如“将军禽曹,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56.“取”通“娶”,娶妻,如“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57.“诎”通“屈”,如“其次诎体受辱”。(《报任安书》)
58.“趣”通“趋”,往,取,如“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
59.“生”通“性”,资质,禀赋,如“君子生非异也”。(《劝学》)
60.“识”通“志”,记住,如“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61. “识”通“帜”,标志,如“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
62.“世”通“逝”,如“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祭十二郎文》)
63.“施”通“迤”,逶迤斜行,在文中指暗中跟踪,如“施从良人之所之”。《齐人有一妻一妾》
64.“受”通“授”,传授,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5.“孰”通“熟”,仔细,如“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66.“属”通“嘱”,如“举酒属客”。(《赤壁赋》)
67.“帅”通“率”,如“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勾践灭昊》)
68.“说”通“悦”,高兴,喜欢,如“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剌秦王》)
69.“剔”通“剃”,“其次剔毛发”。(《报任安书》)
70.“田”通“畋”,打猎,如“今王田猎于此”。(《庄暴见孟子》)
71.“庭”通“廷”,朝堂上,如“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72.“涂”通“途”,道路,如“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73.“罔”通“网”,陷害,如“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齐桓晋文之事》)
74.“为”通“渭”,如“为是其智弗若与”。(《弈秋》)
75.“无”通“毋”,不要,如“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76.“县”通“悬”,悬挂,如“胡瞻尔庭有县獾兮”。(《伐檀》)
77.“邪”通“耶”,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
78.“向”通“响”,如“砉然向然”。(《庖丁解牛》)
79.“刑”通“型”,做榜样,如“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齐桓晋文之事》)
80.“乡”通“向”,面向,如“侯生果北乡自刭”。(《信陵君窃符救赵》
81.“飨”通“享”,受,如“飨德怀恩,词不悉心”。(《柳毅传》
82.“销”通“消”,如“云销雨霁”。(《滕王阁序》)
83.“阳”通“佯”,假装,如:“皆阳应曰:‘喏。’”(《记王忠肃公翱事》)
84.“以”通“已”,如“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85.“已”通“矣”,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86.“已”通“以”,如:“从此已去,勿复如是!”(《柳毅传》)
87.“有”通“又”,如“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勾践灭吴》),
88.“由”通“犹”,如“民归之,由水之就下”。(《孟子见梁襄王》)
89.“炎”通“焰”,火焰,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90.“厌”通“餍”,满足,如“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91.“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92.“益”通“溢”,上涨,如“今水已变而益多矣”。(《察今》)
93.“与”通“欤”,如“然后快于心与”。(《齐桓晋文之事》)
94.“蚤”通“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95.“责”通“债”,如“则仆偿前辱之责”。(《报任安书》)
96.“政”通“征”,徭役,如“三年释其政”。(《勾践灭吴》)
97.“振”通“震”,威吓,如“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二,貌恭而不心服”。(《谏太宗十思疏》)
98.“止”通“只”,仅仅,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99.“直”通“只”,如“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100.“直”通“值”,价值,如“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101.“知”通“智”,智慧,聪明,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102.“支”通“肢”,如“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
103.“质”通“贽”,见面礼,如“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104.“指”通“旨”,旨趣,用意,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
105.“濯”通“浊”,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屈原列传》)
高中语文通假字知识1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 “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桮: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披”,顶。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敝”:通“弊”,弱点。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遥远貌)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高中语文通假字知识2
堕:通“隳”,毁弃。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而:通“尔””,你的。代词。;“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蕃:通“繁”,多。形容词。“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反:同“返,返回。动词。“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 父。”
盖:通“盍”,为什么。疑问代词。“技盖至此乎? ”
干:通“岸”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估:通“贾”,商人。名词。“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灌:通“盥”,洗手。动词。“媵人持汤沃灌。”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衡: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焜黄华叶衰。”
画:同“划”,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驩:同“欢”,欢聚。动词。“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还:同“环”,绕。动词。“秦王还柱而走。
高中语文通假字知识3
还:同“旋”,回转、掉转。动词“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怳:同“恍”,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怳惊起而长嗟。”
麾:同“挥”,指挥。动词。“麾众拥豪民马前,”
惠:同“慧”,聪明。形容词。“甚矣,汝之不惠。”
惛:通“昏”,昏乱糊涂。形容词。“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混:同“浑”,浑浊、污浊,形容词。“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溷:同“混”、“浑”,混浊。形容词。、“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 “出门看火伴”。
疾:同“嫉”,嫉妒、憎恨。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棘:同“戟”,兵器。名词。“鉏櫌yōu(通耰,碎土平田的农具)棘矜qín(矛柄),非铦xiān(锋利)于钩戟长铩shā(古兵器“铍”,大矛也)。”
籍:通“藉”,垫。动词。“籍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
纪:通“记”,记载。动词。“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贾:通“价”,钱。名词。“如有营,予佐尔贾。”
简:同“拣”,选、择。动词。“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缰:同“强”,强大。形容词。“缰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疆:通“强”,强壮。形容词。“始以疆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介:同“芥”,小草。名词。“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高中语文通假字知识4
缙:通“搢”,插。动词。“缙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菁:通“精”,精华。形容词。“吾党菁华,付之一炬。”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迥:同“回”,回转。动词。“迥忆后街之屋。”
鸠:同“纠”,集合。动词。“豪民于闻难,鸠宗族僮奴百许人。”
沮:通“阻”,阻止、阻挡。动词。“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
句:同“勾”,勾取。动词。“虽小数,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距:同“拒”,抗拒。动问。“或走,或闭门旅距。
决:通“诀”,诀别、离别。动词。“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掘:同“倔”,顽强、横行。形容词。“惟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欲延岁月之命耳 ”
抗:通“亢”,高。形容词。“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
亏:同“诡”,差异。动词“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雷:通“擂”,敲击。动词。“擂鼓大震,北军大坏。”
儽:通“累”,堆矗、积累。动词。“即今之儽然在墓者也。”
纍:通“摞”,捆绑犯人的大绳子,“捆绑”义。“君之惠,不以纍臣(拘系之臣)衅“釁”通“衅”xìn古代用牲畜的血涂器物的缝隙:衅钟)鼓。”
颠:同“巅”,山顶。动词。“栗深林今惊层颠。”
帘:同“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名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列:通“裂”,分裂。动词。“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脟:同“脔”,切成块状的肉。名词。切成块状的肉。名词。
高中语文通假字知识5
廛:通“缠”,量词。“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xiān(锋利)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逗号。名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敚:同“夺”,强取、夺取。动词。“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而:通“尔””,你的。代词。 ;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
蕃:通“繁” ,多。形容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反:同“返,返回。动词。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
拂:同“弼” ,辅弼。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 ,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 父。 ”
盖:通“盍” ,为什么。疑问代词。 “技盖至此乎? ”
干:通“岸”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
估:通“贾” ,商人。名词。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
灌:通“盥” ,洗手。动词。 “媵人持汤沃灌。 ”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曷:同“何” ,什么。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衡: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
华:同“花” ,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 “焜黄华叶衰。 ”
画:同“划”,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驩:同“欢”,欢聚。动词。 “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
关键词:高中 语文 文言 通假字
文言通假字是学习文言文中最能令人“懵圈”的难点之一,但通假字又常常是文言文中必須掌握的重点,因为不突破这个通假之“迷”,可能文章就无法顺畅地阅读和理解。比如“秦王必说见臣”中的“说”就是通假字,音与“悦”相同,意思也是愉悦。倘若只按字面的音和意理解成说话的“说”,则必定会引发理解上的混淆甚至混乱。因此文言通假字的教学可谓高中语文文言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文言通假字的概念
从“通假”两个字可以分析出通假字是指具有通用、相通功能的假借字。主要指利用同音或近音的字替代通假前的字。而根据《说文解字》中的定义“本无其字,音声托事”来看,通假字产生的核心在于字音,只是为了字音的关联,不存在字体数量增加的问题。通假字的出现是为了“托事”,而根据字音将通假前的字新增了一个含义或功能。从这个解释可以推断出通假字产生前必然要存在一个“本字”,在“本字”的基础上经过通假形成同音或近音但意思不同的字。
二、文言通假字的成因
(一)形多音少
汉字作为独立于世界其他文字体系外的一种文字具有音形义于一体的特点。然而汉字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字形的发展速度和数量远远高于音节,以至于不到两千个音节要应对超过四万的字形,这就造成一个音节对应若干个字形的问题。当其中某些曾经的“错别字”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成为书写习惯后,这些“错别字”就被约定俗成地用开来,这就是现在的“通假字”。
(二)以讹传讹与就简原则
众所周知,汉字与汉语文化在历史上曾经遭受过一次巨大的劫难,也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相传当时的古书已经被焚烧殆尽,后世儒生为了拯救这些被焚毁的古书而凭借记忆勉强恢复。但是儒生们的努力行动却因为只记音节而在字形上存在不少漏洞。不仅如此,不同地区迥异的方言问题和儒生学识的差异也造成了字音与字形之间存在不匹配的现象。久而久之,通假字也越来越多。另外,传统繁体汉字书写不易,当遭遇音形不匹配的情况时,人们往往倾向于遵循就简原则选择更简便的字形,于是形成了通假现象。
三、提升高中文言通假字教学成效的策略
(一)找到规律
要想找到文言通假字的教学规律需要通过实践积累经验进行总结和发现。以《离骚》中若干语句为例:“忳郁邑余侘傺兮”、“何方圜之能周兮”、“延伫乎吾将反”、“进不入以离尤兮”几句中都存在通假字情况。第一句中的“郁邑”和“郁悒”是通假字,意思是忧郁、忧愁。第二句中的“圜”和“圆”是通假字,意思就是方圆。第三句中的“反”和“返”是通假字,意思就是返回。第四句中的“离”和“罹”是通假字,意思是遭遇、遭受。从以上的例子中不难发现,通假前的“本字”与通假后的字在读音上存在着相同或近似的情况。上面四个通假前后的字在读音方面完全相同,分别是“yu yi”、“yuan”、“fan”、“li”。由此可见,要学好通假字,一个最为典型和显著的规律就是读音上的相同与近似。
(二)遵循原则
找到规律后,下一步就要摸索出学习通假字的原则,尤其是在音、形、义方面应当遵循的原则。以《诗经》为例,“匪来贸丝”、“于嗟鸠兮”、“犹可说也”、“隰则有泮”四句话中分别存在着四个通假字“匪”、“于”、“说”、“泮”。这四个通假字原来的“本字”分别是“非”、“吁”、“脱”、“畔”,其读音分别是“fei”、“yu”、“tuo”、“pan”,意思则分别是“不是”、叹词“吁”、“解脱”、“岸、边”。从通假前的“本字”与通假后的字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读出的音节还是写出翻译出的意思使用的都是“本字”的音和意。可见,识别出“本字”是学习通假字需要遵循的原则。简言之,这一原则可归纳为“寻本字、发本音、释本意”。
(三)注重积累
这也是语言学习必不可少且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与其他专业学科或许可以用“突击”的形式实现短期内快速进益不同,无论汉语还是英语,但凡语言学习就绕不开长时间和大数量的学习、记忆、背诵以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文言通假字学习更是如此。只有足够的积累才能在学习者头脑中形成相当容量的通假“数据库”,才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日常积累时还应注意把握常规与特殊通假情况,比如“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三句虽同出《劝学》,但前两句中的通假“有”和“知”对应的“本字”“又”和“智”很明显是读音相同和近似的常规情况,但末一句的通假“生”则较特殊,其“本字”为“性”。
【《鱼我所欲也》通假字】推荐阅读:
鱼我所欲也里的通假字02-18
高中文言文通假字09-27
课本文言文通假字知识06-28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04-15
小石潭记里面的通假字09-10
初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通假字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