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精选12篇)
篮球运动后备人才是一个国家篮球竞技水平的基础.现今,我国篮球运动已逐步融入世界篮球职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潮流之中.伴随着篮球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男女篮球队在世界赛场上的成绩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训练、管理、技战术等方面固然是影响因素,然而其根本原因在于篮球后备人才的`匮乏.从培养体制、比赛制度、教练员状况、“读训矛盾”、资金状况等方面作了阐述,并提出具有相应的建议.
作 者:林友良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湖北・武汉,43007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7) 分类号:G841 关键词:篮球 后备人才 赛制 结构
关键词:大学生篮球,后备人才,现状
1 概述
大学生篮球运动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面向高校、面向社会, 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篮球人才为目标, 采取社会化、产业化运作模式的大学生专项运动联赛。自1998年创办以来, 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会员院校已经达到170多所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 是高校单项运动协会中影响最为广泛的项目之一。大学生篮球运动其宗旨是“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 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篮球运动人材。然而, 如果以竞技人才培养的标准来衡量大学生篮球运动, 它的整体竞赛水平仍然不高, 与CBA联赛队伍的竞技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大学生篮球运动联赛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其参赛队员绝大数是通过特招或免试进入普通高校学习, 他们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 专业课学习与运动训练之间的矛盾突出, 参赛队员与普通大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 忽视了参赛队员作为普通大学生的一般性, 不利于培养队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大学篮球要想走出困惑必须引入新的发展理念, 进行改革创新,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2 建立大学生篮球运动后备人才体系的重要性
制约我国篮球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人才梯队断层后备人才匮乏。会打球的“新手”和打得好的“新星”都太缺以致于队伍就变得不齐、不完整, 有的甚至不能较好地进行系统训练。受地区“全运战略”影响, 篮球训练队伍减少, 原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严重萎缩, 且训练不规范、水平不高。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使得参加篮球训练的青少年人数不断在减少, 篮球普及受到削弱, 人才产生的基础受损。解决人才匮乏问题, 不能急功近利, 东拼西凑, 不能相互挖来挖去, 必需立足长远, 从整体上系统地筹划, 科学地构建大学生篮球运动人才培育的新体系, 进而转化为领导决策, 通过一系列政策、规划、措施长期而艰苦地落实,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国高校篮球市场刚刚起步, 发展势头良好, 加之篮球运动的普遍性、竞争性、可欣赏性等特点, 使它具有巨大的商业开发价值。篮球又是我国最为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 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和市场潜力。然而, 制约大学生篮球运动篮球市场发展的因素中, 除经济、社会因素外, 篮球市场自身问题也不少, 如:主要“商品”质量不高, 即竞赛水平不高。要提高大学生篮球运动篮球市场的竞争力, 关键还是人才, 篮球市场的发展呼唤大批优秀人才的出现。因此, 必须从发展篮球产业的新高度, 对人才培养体系重新进行整体构建。
3 我国大学生篮球后备人才的现状
3.1 大学生篮球运动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及大
学生篮球运动高校的招生现状
通过对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篮球培训中心主任于萍老师的访谈得出:目前各培训基地在招生方面由前几年在本市各周边地区中、小学做为本校的主要招生渠道, 发展到全国大范围的招生模式。招生单位根据队员的专业水平、文化层次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进入学校。目前各基地对学生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减免学杂费和降低入学文化科成绩为主, 这主要根据队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来衡量, 对专业比较突出的学生实施降低文化课入学成绩的方式特招入学;对于其他水平较差的队员要通过正式的专业和文化课考试, 按正常渠道入校学习、训练。大学生篮球运动其宗旨是“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 其核心理念是———育人, 最大的亮点是“文化”。目前高校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招收主要通过夏、冬令营的选拔、基地输送、各高校的自主招生等方式进行;同时全国各高校也推出了60%的自主招生方式, 所谓的60%招生指的是:高水平运动员录取时间安排在本科二批进行。文化成绩达到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 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向考生志愿报考学校提供档案, 招生学校确定是否录取。少数体育专项测试成绩特别突出, 确有培养前途的考生, 文化成绩达到本科第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60%的, 招生学校提出申请, 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审核后按考生志愿办理录取手续, 该类考生的录取人数不得超过本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计划的30%。
3.2 大学生篮球运动培训基地的训练情况
培训基地一般采用常年训练和短训班两种模式。对一些特招的学生按年级分成梯队进行常年训练。利用寒暑假期间对篮球爱好者进行培训。培训基地每周的训练大都在6-7次, 每次的训练时间在1-2个小时之间。在训练中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技术训练比重占得较大一点, 相对的在技战术配合、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的练习上比重要少得多。教练员结构, 大多数是基地学校的体育教师, 还有少部分是授予教体结合的体校教练。近几年培训中心及各基地领导比较重视, 还从国外聘请外籍教练。尤其是在每年的夏、冬令营中都有外教亲临指导。
3.3 大学生篮球运动培训基地的经费来源
大学生篮球运动培训中心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a.社会赞助;b.活动服务收入;c.利息;d.其他的合法收入。经调查大学生篮球运动培训基地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行政拨款。
4 建议
4.1 发挥教体综合效益, 共同培养后备人才
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主管领导要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来协调两家的关系, 制定统一办学指导思想, 统一培养目标, 进一步完善教体结合机构, 实行优势互补, 真正做到“两家合办, 各尽其力”集两股力量于一体, 按教育规律和体育特点办学, 重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与提高, 充分发挥教体结合的综合效益, 共同开展和培养篮球后备人才, 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4.2 改进教学管理措施, 提高学生 (运动员) 文化水平
有条件的单位要把学生 (运动员) 文化学习纳入普教轨道, 把运动员津贴制度改为奖学金, 奖学金多少则根据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学习成绩统一评定。把运动员文化学习改为学分制。同时在管理上实行双班主任制, 即以往只负责训练的教练员也担任班主任, 对文化课教学负有责任, 以利改变教练员与文化课教师“各管一段, 相互脱节”的现象, 抓好两者之间的相互配合, 共同对学生全面负责。再者对文化课学习试行单元验收, 即每学完一个单元就考试验收, 成绩合格者进入了下一单元的学习, 不合格者应立即补学补考, 直到合格为止。
4.3 重视基础队伍建设, 完善三线训练体系
篮球二三线队伍的建设仍需各级政府、体委发挥行政领导的调控作用, 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经济上的扶持与投入, 用以改善训练条件和基层教练员的待遇, 从而调动他们训练的积极性, 逐步完善三线训练体系。
目前CUBA的竞技水平不高, 高校的篮球运动训练也存在很多问题, 训练管理不规范、比赛锻炼机会少、队员条件远未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但CUBA开辟了我国篮球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影响培训基地及高校篮球运动水平的16个因素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的发展来提高CUBA的竞技水平;在训练中, 基地的训练条件和教练员的训练指导水平排在首位, 次之为训练学时安排和学校的经济条件;管理中, 领导的重视程度至关重要;运动员的起点, 与篮球队员的来源及教练员的水平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杨亚玲, 王江.CUBA联赛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陈卫东.试论中国大学生篮球后备人才——CUBA选秀夏令营整体构架[J].四川体育科学, 2004.
[3]王少华.CUBA篮球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J].四川体育科学, 2004.
[4]颜成春.CUBA篮球人材培养模式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美国学校体育高度发达,它没有专门的运动技术学校来承担培养篮球运动员的任务,大多数体育人才都集中在高等院校,美国的少年儿童篮球运动非常普及,众多的少年篮球爱好者构成了篮球人才金字塔基础,“美国小孩一般从6岁开始接触篮球运动,进入小学后接受全面的篮球教育”,主要由体育教师、学生家长、私人篮球俱乐部的教练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传授篮球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进入中学或夏令营,再进行更加正规的训练,使其篮球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这是优秀篮球运动员培养的第一阶段;当进入高中时,身体、技术、意识逐渐成熟,通过大量的校内、校际间比赛,这些篮球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为高校篮球队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据NBA官方网站球员资料统计,超过80%的NBA球员来自美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美国大学甲级篮球队有320多支,加上乙级队、丙级队等共1500多支,如此壮大的后备人才队伍成为美国NBA职业联赛强大的支柱。
欧洲各国篮球运动也相当普及,欧洲篮球联赛的水平与影响力在逐渐提高,各国在青少年篮球训练上大同小异,基本上是依托各种俱乐部和训练中心进行的,辅以政府制定的鼓励青少年参加体育训练的某些政策,例如1994年英国政府制定了专门以青少年为对象的“全国初级体育计划”。在意大利青少年篮球业余训练也都是在俱乐部进行的。在欧洲,这些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主的公益性俱乐部,一般都享有免税等多项优惠政策,一般都有经验丰富的专职教练来任教,保证训练的质量。小运动员文化学习都是在各自学校进行,一般在下午4点后才到附近的俱乐部进行训练。这样既保证了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不间断文化学习,又能使他们从小就打下坚实的篮球基础。
世界篮球运动发达国家的篮球人才培养基本模式主要是以学校为依托,专项培养方面以学校课余训练和俱乐部为培养模版,较好的解决了体教之间的矛盾。
近几年,随着世界篮球水平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国内篮球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篮球运动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无论是代表我国篮球运动最高水平的CBA联赛,还是刚刚起步的CUBA,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后备人才的严重匮乏。调查显示,“NBA现役职业球员486人,优秀球员储备18000人,优秀球员的未来储备,即参加基础训练的青少年37.5万人;CBA现役职业球员280人,优秀球员储备900人,优秀球员的未来储备6200人。造成这一巨大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的篮球人才训练渠道在日益萎缩,而学校篮球所蕴藏的巨大能量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美国的职业篮球之所以如此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良好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即小学、中学、大学、NBA这一完整的学历教育和运动训练相结合的培养体系。职业联赛的精彩程度取决于队员水平的高低,而优秀队员的选拔则要依赖于庞大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国家篮球管理中心的一个硬性指标是“每支甲A俱乐部必须有自己的二线队伍”,这也是无奈之举,深层原因是目前我国作为篮球后备人才金字塔基础的中学篮球运动开展并没有跟上职业联赛发展的需要,体校数量与质量也在不断萎缩,大力挖掘中学篮球运动的潜力成为当务之急。“国家篮管中心的目标是到2016年,基本形成小学——中学——大学的篮球人才培养体系,CUBA成为向职业队输送人才的主渠道”。
探索我国光学科普教育和培养后备人才的创新之路
借鉴美国Hands-On Optics项目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开展类似活动的`建议和设想,并阐述了我国开展光学科普活动的紧迫性、重要意义和具备的条件.
作 者:韩国华 王云才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山西,太原,030024 刊 名:物理通报 英文刊名:PHYSICS BULLETIN 年,卷(期): “”(1) 分类号:C96 关键词:光学教育 HOO项目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秘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秘书的要求越来越高,秘书职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这个过程中,秘书人员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方能增强工作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这也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需求的秘书人员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秘书工作的现状
秘书,从世界范围看,它是分布最广泛的社会职业之一,但是在我国,却正在经历着一个从“职位”向“职业”过渡的过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从事秘书工作的都属于国家工作人员,即公职秘书。绝大部分从属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内的综合办事机构——秘书厅(室)或秘书科(室),少部分秘书人员由机关、单位配备给首长或专家做工作助手,仍是国家公务员。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多种经济模式的协同发展,我国秘书队伍的构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正逐渐与世界接轨,秘书这一行业已经成为了一个复杂广泛的社会职业群体。党政机关、工矿企业、军队,包括一些学术团体组织都设有秘书机构。秘书工作也由原来的以秘书群体为领导群体服务为主,越来越多地出现了秘书个人为领导个人一对一的服务模式。
我国目前秘书职业教育和秘书工作的现状又是怎样呢?一方面,应对秘书职业领域中出现的这些变化,我国各级各类秘书教育机构,从大中专院校中的秘书专业到社会上的各种培训机构,都与时俱进的对教育培训内容做出了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改革调整后的课程内容确实为培养新型秘书人才提供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职业技能,然而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却在专业教学和培训中被忽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是秘书角色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不少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本身为了适应新时期秘书工作的要求、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自身工作能力,也在不断自我提高要求,加强工作技能的培训,学习掌握了许多现代化办公技术。但是,技能提高的同时,却忽略了在思想认识上的同步提高,对自己的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自己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没有形成正确的定位。
作为秘书从业人员,技能的培养固然非常重要,但是,职业认知和角色定位也应该同步提升。正确的思想认识能够提高秘书人员的心理素质,能够推动秘书工作的有效开展,更能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秘书角色及秘书角色意识
“角色”,原本是戏剧、电影等表演艺术中的概念。上世纪初,由乔治•米德引入到社会心理学的领域中,意指“人处
于一定社会地位上所具有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那么,套用这一概念,“秘书角色”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当一个人处于秘书这一社会地位上时所具有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因为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经常需要扮演不同的身份,例如在家庭中可以是儿女、父母、夫妻,在社会交往中可以是朋友、敌人、陌生人。在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是当一个选择了“秘书”一职作为自己的职业时,他在工作时所应具备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
“角色意识”则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群体中对自己所处的地位以及由地位所规定的社会职责的感知和认识、自己对周围人的种种角色关系的理解与协调。相应的,秘书的角色意识也就是秘书人员对自己所担任的“秘书”这一角色的社会地位以及由社会地位所规定的社会职责的感知和认识。
正确认识秘书角色,是成为称职秘书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是脚踏实地做好秘书工作的保证,更是促进秘书职业化进程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化剂”。因此,应该把秘书角色意识的培养作为秘书职业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而且是必要的内容。
三、秘书角色意识的培养
如何培养秘书人员正确的角色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分三步呈阶梯状层层推进的方式。
1、形成基本的职业角色认知。
形成正确的职业角色认知,即摆正自我在工作中的位置,认清自己在职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秘书在职业生活中,一般扮演着三种角色:在组织单位内部,秘书只是所有职工中的普通一员,他和其他所有职工一样,都是为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而工作的,除职务不同和分工不同外,并无任何特殊之处;在和领导相处时,秘书人员是下级、是配角、是辅助者和服务者,应该接受领导的指挥和安排,协助领导做好工作,完成任务;当秘书受到领导和单位的委派,作为领导或组织的代表参加一些活动时或从事工作时,秘书人员又成为了单位的代表,可以在领导授权范围内做出决定,同时应该注意建立和维护组织在公众心目中良好的形象。
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还应该注意摆脱错误的角色认知造成的误导。目前,我国的秘书人员队伍,尤其是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秘书中,不少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有偏差、有错觉。在我国,很多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都是从秘书岗位上提拔起来的,这就容易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今天的秘书就是明天的领导。再加上我国传统“官本位”文化的影响,更是让一些人为了升官而选择了秘书职业。这种错误认识在非秘书人员中也普遍存在,以至于形成了一个“错误氛围”,也在一
定程度上对秘书人员形成正确认识带来了影响。做秘书是为做官打基础、做准备,秘书是“准领导”,一旦产生了这种错误认知,在工作中难免会无法认清、摆正自己的地位,无法用正确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工作和工作中的各种关系,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开展。这种错误认知同时也影响和阻碍了秘书职业化发展的道路,即,秘书,应该被看作是和教师、医生等一样的一种职业,而不只是一个职位,更不是一个通向仕途的跳板。许多领导人从事过秘书工作,这是事实,但走向领导岗位不是选择秘书职业的目的更不是秘书工作的本质和目标。其实,在西方,包括我国的港台地区,许多秘书人员把秘书这一职业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四、五十岁的资深秘书大有人在,而且他们以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荣誉和他人的尊重。如果把秘书职业作为跳板或者“领导储备库”,势必会影响到工作的动机和态度,甚至会急功近利、苦心钻营而无心把工作做好、做精、做细。
我们无意否定有些人走仕途的理想,固然,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身为士兵却不首先正确认识士兵的职责,这就更不是好士兵。一个士兵首先要考虑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职责,做一个优秀的士兵。
所以,培养正确的秘书角色意识首先应该培养正确的职业角色认知。
2、培养正确的职业角色认同。
虽然“认知”与“认同”仅一字之差,但职业角色认同却比职业角色认知更进一步。如果说“认知”还只是从客观上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那么“认同”则是从主观上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
许多秘书人员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常常不愿意用“秘书”两个字,似乎这两个字给人的感觉是琐碎、平凡,甚至低等,而换用“助理”、“文员”等看似更专业、更上档次的名称。的确,秘书的工作可以用琐碎、平凡来概括,但绝不低等。秘书工作可以分为三大类:办文、办事、办会。仅就办事一项,就包含了许多琐碎而复杂的内容:接打电话、收发文件、打印复印、替上司安排日程,甚至端茶倒水……这些事情看似简单并不复杂,更看不出对于一个决策的制订、一个组织的运营会起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许多秘书人员觉得自己的工作“技术含量太低”,“随便换个人都能做”,“好似勤杂工”,成就感很低。因为自己所做的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多可能都是一些不起眼的琐事,而自己在单位中也只是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辈,有了成绩是领导指挥有方,失误了却是自己的失职,甚至要背负骂名,时间久了,难免会产生职业倦怠。
其实,作为秘书人员,应该看到自己在一个组织中所发挥的作用,应该自己首先认同自己的作用、肯定自己的价值。
秘书人员在一个组织中就像一颗螺丝钉,虽然很小,很不起眼,容易被人忽略,但是作用却是不容替代更不能缺少。试想一下,一部正常运转的机器如果忽然掉了一只螺丝钉,是不是得出故障呢? 按照1997年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开始实行的秘书职业等级标准的划分,秘书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本级别的职责范围和能力要求。以最低一级初级(新标准的五级)为例,他们从事的是一般日常行政事务,主要包括接待、联络、值班、文书的印制收发、会务服务等。看似都是很简单的一些事项,但简单中亦有大学问。就拿接待工作来说,一般人认为无非就是引个路、端个茶、倒个水,有何学问可言?恕不知要做好这一工作也不容易。负责接待工作的秘书着装打扮有什么要求?为客人引路时,秘书应该走在客人的什么位置?标准的引导手势是什么样的?如何判断没有预约的来人是否该挡驾?需要挡驾时怎么说怎么做才能既挡了驾又不得罪来客?端茶送水的时机如何把握?水杯应该放在什么位置?递送茶杯时应保持什么样的仪态?秘书的形象代表着组织的形象,秘书的水平反映着领导的水平。这些看似小事,却代表了一个组织的形象,会给来客留下深
刻的第一印象。一个没有经历过秘书职业培训的人想把这么一项简单的工作做得完美无可挑剔还真不容易。这仅仅是初级秘书,中级(新标准四级)秘书主要负责起草文稿、办理公文、信息调查研究和整理。高级秘书则需要参与政务和管理事务,他们不仅是领导得力的左右手,更有可能是领导中枢的成员,工作的综合性更强,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更高,在组织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就更不容小觑了。
所以,秘书从业人员大可不必自我轻视,应该对自己的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同。
3、形成自信的职业自豪感。
在认同和肯定了自己的作用与价值,给了自己一个客观、正确的评价之后,还应该进一步以自己的职业而骄傲与自豪,树立一个“我是秘书我自豪”的自信形象和坚定信念。
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里都有一个团结高效的秘书的团体在协同合作,每一位成功的领导背后都有一个得力的秘书充当他的助手。比尔•盖茨曾经在公开场合说过:“我和微软的成功因为有露宝。”
从秘书人员在一个组织中发挥的作用来看,一个组织中任何工作的任何一个环节中,都活跃着秘书人员的身影。一个组织内部,秘书人员是助手、是参谋、是桥梁,同时又是
“管家”。日常工作中,秘书人员要为领导安排日程、处理杂务、协调事务;领导需要做决定的时候,秘书人员需要向领导提供决策的依据、参考,随时准备快速查找领导需要的信息,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决策的实施过程中,秘书人员又必须把领导的意图妥善地传达到各部门,保证各部门能正确领会决策,科学地执行决策,同时,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还必须要协调好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以保证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完美配合。所以一个称职的秘书要既能撰文办文,又能沟通协调;既懂专业,又会管理;既能处理信息,又能处理公关事务;既可以为领导办理各种具体事务,又能为领导出谋划策;既是领导的工作助手,又是领导的生活助理。
从秘书人员所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来看,在知识结构方面,秘书人员既需要具备较宽广的知识面,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在纵横两个方向上都具有较高的要求。专业知识自不必多说,应用文写作、调研统计、会议组织、档案管理、公共关系、信访接待等等。除了要精通以上这些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语文、政治、历史、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等。第三个方面对于所处的行业系统的知识应该熟悉掌握,企业管理、行政管理、文化事业管理、医疗、军事……不一而足。除此之外,秘书人员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还应该掌握一
些经济、法律、心理学、社会学、领导科学等相关知识。在一个组织中,可能有很多人是属于精英型的人才、高精尖人才。但是,他们有一个“通病”就是在所处的组织中,通常只了解本专业领域范围内的事项。只有秘书,需要对本组织所涉及的所有领域都必须通盘掌握和熟悉。尽管不是精通,但都需要略知一、二。另外,出于工作需要,秘书经常需要应酬各种客户、来访人员,为了快速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秘书必须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对种类可能的话题也要能够信手拈来,天文地理、时尚时事、文学艺术……在能力方面更无庸多说,众所周知,秘书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操作能力……如此来看,要做一个成功的秘书还真得苦心修炼不可。所以,在一个组织的职员中,也许只有秘书可以自豪地称自己是本职业范围的精英同时又是综合性人才。试问,有几种职业对从业人员有如此的要求呢?秘书不应该以此而感到自豪吗? 在我们身边,不少人包括一些秘书人员自己常常对秘书一职有一些误会的看法,例如,一提到秘书尤其是女性秘书,总是有些人戴着有色眼镜把秘书看作“花瓶”。秘书人员也常因此而觉得低人一等。其实,“花瓶”要做好也不易,也是需要内外兼修的。从外表来看,能称得上“花瓶”的,必然有良好的外在形象。如果这个“花瓶”摆在室内,能凸显整体设计,与大环境相得益彰,它的功效也就发挥了。从内在来看,秘书人员有时还真的要像一个花瓶,一个嘴小肚大的花瓶。所谓嘴小肚大,一是就秘书一职所处的特殊位置而言,秘书人员在一个单位中虽然属于管理层,但实际上是介于领导与职能部门中间的一个特殊位置上。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上,有时可能会面对一些两难的事情,比如职能部门对上级的抱怨可能会说给秘书听,上级对职能部门的不满可能会发泄给秘书;不同的部门之间的矛盾有的时候可能也会汇集到秘书这里。这时候,秘书人员就要学会做一个嘴小肚大的“花瓶”了:对于有些对工作不利,或者不利于部门与部门、领导与下级、同事与同事之间和谐相处的话,秘书人员要学会甄别,更要学会存在肚里,不能大喇叭一样地到处传到处说。嘴小肚大的另一方面的含义则是指要有足够的容量装下充足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装得下领导随时可能需要的各种信息,还得有足够的空间随时准备吸纳新的信息内容。但同时,嘴巴又要足够小,对于事关组织机密、不能透露的事情一个字也不能说,学会守口如“瓶”。
秘书人员的工作决定了他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组织机密,秘书人员应该具备高度自觉的保密意识,防止“密”从嘴出。由此来看,一个合格的“花瓶”也不是人人都做得来的。
河北省女子篮球曾经是我国篮坛上一支具有独特技术、战术风格特点的老牌劲旅。提及河北省女子篮球的战绩, 可谓是硕果累累, 不仅在国内的甲级女篮队伍中享有很高的盛誉, 更是在全国运动会的比赛中荣获前三名的好成绩。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接轨, 我国的体育事业逐步向职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迅速。虽然曾经河北省女篮成绩斐然, 但是, 忽高忽低的不稳定性另新老队员在衔接上出现了问题。特别是七运会后, 一大批老队员退役, 新队员在技战术、心理素质等方面尚未成熟, 自此, 河北省女子篮球开始走向下坡路, 连续八年徘徊在乙级队中, 虽然, 2004年经过多重努力重返甲级队伍, 然而也只是昙花一现。近几年, 河北省女子篮球呈现复苏的趋势, 努力保持成绩, 巧妙抓住机遇, 期望在日后重获往昔辉煌。
河北省女子篮球整体年龄偏年轻化, 缺少大型比赛经验, 不能与相对年龄成熟的队伍进行同场对抗。篮球运动显著地特征, 促使双方在比赛中不仅比拼身体素质和技战术水平, 更该说明的是运动经历和临场比赛经验才是篮球场上必不可少的赢球因素。篮球运动实践证明, 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平均运动年限需在8-10年, 河北省女子篮球整体训练年限偏低, 在与对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处于劣势。科学证明, 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 接受和理解新事物的能力也就越高, 说明受教育程度与接受新事物是成正比例。河北省女子篮球应注重队员高等教育的培养, 从而发掘队员新的潜力。
2、河北省女子篮球传统项目学校现状
据调查显示, 目前河北省总共有27所篮球项目传统项目学校, 其中常参加比赛的女子篮球传统项目学校共15所, 占河北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一半的比例, 其中包含男、女篮在同一个学校的范畴。这项数据充分显示河北省女子篮球传统项目在学校整体开展的情况较好, 其中河北省辛集一中、石家庄二中都是在全国崭露头角、数一数二的女子篮球队伍。
参加比赛, 必然有经费开销, 平时女子篮球传统项目学校的资金来源大多数是学校自己出钱, 其中也不缺乏让学生自己筹钱的情况, 寥寥无几的社会赞助也仅仅只限于篮球成绩较好的学校。故此, 河北省女子篮球传统项目学校资金来源不足, 局限性太强, 若再加上学校不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 就容易造成“有名无实”的篮球传统项目学校。除了经费短缺外, 河北省女子篮球传统项目学校招生来源单一也是阻止成绩进步的一大因素。学校招生大多数都是省内招生, 全国招生的只限于在全国女子篮球联赛中成绩突出的队伍, 因为成绩突出才有可能吸引外省的队员加入来到本学校进行篮球训练。
河北省女子篮球传统项目学校每年都会参加由省篮排中心组织省传统项目比赛, 这个比赛为的是检验各女子传统项目学校的训练成果。还有, 由省教委组织的女子中学生运动会, 这个比赛是为了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性的比赛而举办的, 只是少数的一两支队伍才能晋级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性运动会比赛。比赛形式的短缺, 实战经验的不足, 必然造成绝大多数的女篮队伍得不到提高水平锻炼自身的机会, 这就是实战上出现了缺口。除此之外, 师资力量也是河北省女子篮球的短板。学校培养后备人才, 都是依托学校内部的师资力量与设施进行日常的学习、训练, 缺少正规、科学、有效的训练模式。
3、河北省女子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是一个地级市, 在每一个地级市下都会由市级体育局承办市级体育运动学校。河北省女子篮球市级体育运动学校资金不足、领导不重视、生源不稳定是导致篮球项目发展的主要原因。据调查了解, 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的招生情况不容乐观, 究其原因, 可分为以下几点:
(1) 河北省地处华北、渤海之滨, 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位于华北地区的腹心地带, 包围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 自古即是京畿要地。河北省优秀的女子篮球运动员, 会流失到北京、天津两个大本营中, 外加河北省没有优异的政策吸引不了外省优秀的队员, 致使河北省后备人才匮乏, 长此以往河北省女子篮球整体水平呈直线下滑。
(2) 河北省培养女子篮球后备人才出现培养的断层现象, 由于河北省女子篮球市级体育运动学校生源不稳定, 导致无法形成高度集中的金字塔式的三级训练网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今时代的发展, 促使传统项目学校的运动员, 直接输送到高校, 从高校输送到省市俱乐部专业队。
(3) 省内学校招生长期对运动员灌输拿名次争冠军的思想, 导致运动员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练员只重视训练成绩, 文化课程的老师没有实质上的去管理运动员文化课的学习, 重训轻读现象严重, “体教结合”模式的培养没有达到最佳目效果, 以至于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 不利于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最终导致运动员无法在社会中立足。
(4) 每年参加各市级女子篮球比赛, 举办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女子篮球等级比赛, 因为人数的限制只有少数的主力队员才能参加比赛, 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河北省女子篮球市级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与运动员的培养。
(5) 河北省女子市级体育运动学校的教练员普遍学历较高, 绝大多数教练员都经历过系统的训练, 具有运动实践能力与相应的学历, 但是沿袭继承状况严重, 大部分教练员是原市级体校队员, 思维方式基本没有变动, 训练理念也是大同小异, 所以现在的教练员缺少自我创新的突破口, 沿袭了自己的“师傅”即老教练员的训练理念与方式, 追求训练成绩而忽视文化课学习, 不利于运动员均衡发展。
(6) 大多数家长担心子女进入体育运动学校会造成“大脑简单, 四肢发达”的状况, 因此, 从心理上难以接受子女练习体育, 怕影响子女学习成绩。当然, 也怕高强度的体育训练以及高对抗的身体接触会给子女身体健康造成伤害。
4、河北省女子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对策
(1) 重视后备人才培养, 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流失的重要性, 故此, 应制定约束机制, 防止高素质的优秀女子篮球运动员流失到外省。同时, 扩充招生源头,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 改变人们固有思想中的误解, 促使人们正确的认识、理解这项事业。
(2) 从实际出发, 明确河北省篮球竞技运动的目标定位, 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改革和完善河北女子篮球运动体制, 制定人才高效的人才引进机制, 做好梯队建设, 把河北省女子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列为重点项目。
(3) 河北省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投入。一方面, 加大对球队建设的投入, 为青少年在篮球训练中提供良好的环境。一方面, 提高教练员的待遇水平, 加强教练员在篮球教学中的积极性。增强招生的能力, 推动河北省女子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进程。
(4) 在河北省全省各地增加大大小小不同级别的篮球赛事, 增加女子篮球人才的实战经验的同时可以发现一些需要重点培养的个别人才。同时, 可在全省各地级市当中设置多个女篮重点培养基地, 灌输、扩大河北省女子篮球的影响力。
(5) 做好体育与教育的协调工作, 走体教相结合的道路, 共同培养河北省女子篮球后备人才, 做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业队五级女子篮球训练的衔接。在篮球竞技与全面健身上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提高河北省女子篮球人才的技术。
(6) 把竞争机制引用到教练员的选用上, 重视教练员的培养, 调动教练员的积极性, 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科学化训练, 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练员队伍。
参考文献
[1]王媚.河北省篮球传统项目学校篮球运动现状及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09.
[2]郭秀英.河北女篮现状及发展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 2007.
[3]李松涛.河北省市级体育运动学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1.
1 研究结果与分析
1.1河北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1教练员情况。通过发放回收的教练员问卷发现,河北省篮球教练员具有较高学历,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是也存在教练员队伍篮球专业运动经历不足、执教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大部分教练员兼任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教学任务普遍过重,较难在球队训练方面投入太多精力。
1.1.2 篮球后备人才身体形态指标分析。调查的河北省15所中学、少体校389名运动员中,男运动员平均年龄是17.6±0.7岁,平均身高189.3±5.5cm,其中最矮的178cm,最高的202cm;女运动员平均年龄17.4±0.9岁,平均身高173.5±4.7cm,其中最矮的160cm,最高的187cm。通过调查还发现,基层教练员在!材中,教练往往只能把队员身高上的优势当成唯一的!材标准,没有再考虑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机能指标。
1.1.3河北省篮球后备人才管理体制现状。教练员、学校、运动员分别是不同的行为主体,因此也追求各自的利益。作为篮球的后备人才而言,在从事篮球训练之后,希望能在升学、再发展上得到一定的照顾。在这方面90%学校在招生上实行了降分政策,但在招生范围上过于局限,本市招生占80%,外省招生只占5%。目前,河北省对于篮球后备力量在升学与再发展的环节上没有很好衔接,一些教练员只看重眼前的成绩,在训练上无视运动员的成长规律,不注重篮球后备人才的输送。
1.1.4河北省篮球后备人才学习和训练的现状。篮球后备人才学习与训练的矛盾比较突出,不能合理地分配学习和训练的时间,训练后体能降低,队员感觉疲乏,也影响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普遍存在着文化课成绩较差的现象。文化水平不高、理解能力差,亦会导致接受能力不强,在训练或比赛中不能充分理解和贯彻教练员的意图,致使训练或比赛的效果降低。
1.1.5河北省篮球后备人才比赛情况。由于各个学校要承受着升学的压力,因此河北省各个学校对体育的关注程度也不断降低,篮球也不可避免的陷入这种困境。各个学校相应的投入逐渐减少,因此各支队员参加比赛的次数更得不到保证。比赛是竞技体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映运动员平时训练效果的一种主要途径和直接手段。就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趋势来看,比赛次数越来越多,除了发现人才、检查运动训练效果的传统用意外,以赛代练、以赛促练,赋予了运动竞赛更多的内涵。通过调查,大部分教练反映队员参加的比赛太少,没办法起到检验训练成绩的效果。
1.1.6河北省篮球后备人才经费情况。经调研,河北省大部分篮球传统校都存在着经费不足的现象,大部分学校在训学生是无训练补贴和伙食补贴,导致后备人才经费不足,经费的不足不仅导致了篮球场地的不足、设施的不全、运动器材的短缺、参加比赛的机会减少、参与篮球训练人数急剧减少,而且还挫伤了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对运动训练的积极性,严重的还会影响外出比赛。
2 河北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培养发展对策
2.1 加强教练员建设,培养高素质教练员。我们必须把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第一、制定教练员培训计划,确定培训任务、措施、步骤。第二、完善岗位培训制度,形成培训网络,组建讲师队伍,改革培训内容。第三,建立高水平教练后备队伍,!拔一批中青年教练进行长期系统重点培养。第四,建立对教练员的奖励制度。
2.2增加资金投入,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渠道。目前,由于河北省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的各业余体校和普通高中,而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资金投入的业余篮球俱乐部。因此,在加大政府对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采取灵活的办学方针,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融入到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上。
2.3制定合理的竞赛制度,保证比赛的公正。比赛是检验青少年后备人才训练状况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我省应建设一个健康、合理、完善的竞赛体制和训练体制,从而保证我省篮球运动长久、健康、有序地发展。
关键词:帆板运动;后备人才;现状;发展对策
实际上,帆板运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夏威夷群岛,1981年帆板运动作为帆船的一个级别被奥运会接纳并认可,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首次把帆板运动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我国开展帆板运动项目的时间较迟,但发展迅速。1982年起就开始参加国际比赛,1984年我国运动员张小冬(女)在国际上为中国夺得第一次帆板世界冠军,为中国的帆板运动比赛开了一个好头。然而,目前我国的帆板运动后备人才却十分不足,这对我国将来的帆板运动比赛极为不利,因此,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一、我国帆板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帆板运动后备人才呈现缺口大,规模小,普及率低的态势。据统计,我国有专门帆板运动队伍的省市不足10个,全国的帆板运动员不足500人,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由于帆板运动属于水上运动,所以就会受到区域和地理环境的限制,在我国主要集中在沿海省市,内地省市很少有帆板运动队伍。因此,相对来说帆板运动的普及率较低,国家相关部门对帆板运动的重视度不够,是导致我国帆板运动后备人才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正因为国家相关部门的不重视,各个地方的积极性就不高,自我国第一个帆板运动员学习班成立之后,备战各个体育比赛就成了少数地方城市、少数运动员的事情;其次,也造成了经费短缺和参赛机会少的情况,大家知道,体育运动的投入是相当大的,帆板器材的价格又比较昂贵,各地方的经费十分有限,根本不能满足运动员的需要,以致很多运动员与许多国际比赛失之交臂,连参赛的机会都没有;第三,训练基地的建设不到位。全国的帆板训练基地只有秦皇岛、汕尾、东山和海口等少数城市,受到气候、气温以及其它条件的制约,秦皇岛的训练基地不再适合帆板训练,另外几个城市的训练基地设施简陋,设备紧缺,完全不能满足训练的需要,更不能达到训练的效果。
(二)运动员基础较差
我国帆板运动员的基础较差,一方面,由于帆板运动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迟,因此各方面的专业基础和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加上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依靠,使得该项运动的竞争力和实力不够强;另一方面,受地域条件的影响,我国的帆板运动员水上运动能力相对其他国家运动员较弱,对密度高、周期短的比赛形式不能及时适应,体能和身体跟不上。
(三)教练员素质不高
帆板运动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它偏重考量一个人的智力,要想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帆板教练就必须综合运动学、医学、动力学以及体育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然而,我国的绝大部分帆板运动教练都是普通的运动员出身,知识面窄、缺乏系统学习,训练手段陈旧、缺乏创新意识,一味地按照传统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这无疑会与国际上愈来愈激烈的竞争背道而驰。
二、帆板运动后备人才的发展对策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发展对策,希望能对我国帆板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提高认知,给予重视
体育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相关部门要着力宣传,提高对帆板运动重要性的认知,要有全局思想,对帆板运动事业给予高度的重视,具体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积极推动各省市的帆板运动队伍建设,提高各个地区对帆板运动的支持度和积极性,争取让更多的人投身于这项运动。
2、适当增加经费投入,争取更多的比赛机会。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帆板运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投入力度,国家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经费空缺。要给予运动员更多实践的机会,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果不去参加更多的竞赛就不能收获进步,突破自我,积累经验,要相信一次实战的效果远远胜于无数次的训练。
3、加快训练基地的建设。训练是影响比赛成绩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完善的训练场地就不能按质按量的完成训练任务,相关部门必须做好场地设施的建设工作,可以利用多种渠道,调动社会力量来完成训练基地的建设。
(二)加强训练,科学管理
要想扩充和强大我国的帆板运动队伍和后备人才队伍,就必须加强训练。要鼓励省市帆板运动队伍合作训练,达到优势互助、增强竞争的效果。有组织地举办省市之间的帆板比赛活动,训练赛场经验,从而达到提高整体水平的作用。训练时要做到严格、科学,实施优胜劣汰制度。同时,对运动员的管理也要加强,全面做好管理工作是搞好训练的基础,还要适时的对集训队进行监督。
(三)加强教练员的培训
教练员是指导老师,有什么样的教练员就会有什么样的学员。帆板运动的教练员需要加强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可以定期组织教练员培训班,共同交流和探讨训练中的问题和难题。还可以向国外教练学习经验,请国际高水平的教练来我国实际教学。当然最重要的是教练员自身的学习,尤其是综合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只有做到内外兼修,才能全面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教水平。
三、结束语
此外,国家相关部门在后备人才的培养方面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对国家帆板运动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管理和业务指导;第二,积极依托有条件的地区、城市组建帆板运动队伍,为扩充和壮大后备人才队伍提供支持;第三、改进和创新帆板运动员训练方式,注重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总而言之,要想培养优秀的帆板运动后备人才,需要国家、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社会力量的共同支持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何金. 江苏省帆船帆板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8.
[2]林雄. 廣东省帆板后备人才管理和训练模式改革探讨[J]. 体育师友,2004,05:20-21.
[3]许舸. 帆板运动体能训练思考[J]. 少年体育训练,2010,02:35.
1.1、研究对象
以开展荷球运动的郑州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部分运动员和教练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依据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查阅大量书籍和期刊文献, 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性分析,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2.2、访谈法
以开展荷球运动的高校教练员进行访谈。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高校荷球运动队现状
随着荷球运动的快速发展, 参加荷球运动的运动员逐年增加。推动着荷球运动的深入展开。后备人才培养作为荷球运动水平提高的基础受到多方重视。目前荷球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由于各学校在经费投入上的差别, 各个学校代表队组队时间长短不同、运动队性质不同等以及其它一些相关因素, 使得各个学校在球队建设和发展过程当中差距非常明显。有的学校经常参加比赛成绩比较理想, 使得荷球队可以生存下来, 而有的学校由于无经费保障, 则勉强度日, 甚至运动队已办不下去了。
2.2、高校荷球后备人才的身体素质
后备人才的训练调查得知, 高校荷球队普遍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许多运动员都是上大学才开始荷球的训练, 从而导致了比赛成绩大大降低。众所周知, 在九届世界荷球锦标赛中, 我们的国家队队员无论从传球速度, 脚步移动, 甚至在体力方面, 都赶不上荷兰、比利时等强队, 这就足以说明我们国家荷球后备人才队员的身体素质不如其他国家的队员。所以应逐步建立小学—中学—大学的培养输送体系。
2.3、高校荷球教练员基本情况
高校荷球教练员其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球队运动水平的提高。在被调查的教练员中, 30到50岁之间的中青年教练员占到了多数。有学者研究认为, 人才创造的最佳年龄一般在30到50岁之间, 因此荷球教练员的队伍正朝着年轻化的方向发展。结构还是比较合理的。30到50岁的教练员学习能力较强,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对荷球技战术的创新来说一个最佳的年龄。
2.4、荷球后备人才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情况
后备人才运动水平的高低对荷球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在中小学还没有开展荷球运动项目, 后备人才主要依靠篮球人才的培养, 而很多高校的荷球队都是擅长篮球的。而衡量运动水平的就是比赛成绩和运动等级。荷球后备人才主要是二级运动员, 由此可见后备人才一级运动员较少, 应加强对有潜力运动员的培养。
2.5、荷球后备人才的训练情况
通过对参加比赛的各个学校了解, 大部分高校都是临比赛前组队, 无赛时解散, 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全面训练, 使得球队的运动技能提高很有限。根据调查和查阅资料, 目前荷球在推广阶段, 在进行训练过程中, 存在着不重视基本技术训练, 教练员对技术的动作规范要求不够严格, 还有对一些规则比较模糊。
3、影响荷球后备人才培养因素的分析
3.1、荷球后备人才学习和训练的矛盾
荷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其中许多因素都是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的, 荷球的后备人才绝大多数都是从篮球训练开始的, 正处在各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掌握的时期, 在抓训练的同时。还要抓文化课的学习。学习与训练之间就存在了矛盾。这种矛盾绝大多数都是因为训练时间过长导致的, 因此适当地缩短训练时间, 最大化的减小学训矛盾, 提高训练质量也是解决我国荷球后备人才学训矛盾的有效途径。
3.2、荷球无专业后备人才体系
荷球运动从2004年在我国推广, 高校首先作为推广发展的基地, 目前中小学、体校还没有此项目的开展, 这使得我国荷球队的队员无一是荷球运动项目或有基础的进入高校的, 可以说是没有专业的后备人才,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荷球的发展。
4、建议
4.1、我国高校荷球队后备人才的主要来源是一些二级运动员,
擅长篮球的中学生为主, 将直接影响荷球的推广, 应加强有潜力运动员的培养。
4.2、中小学没有开展荷球运动项目, 后备人才还主要依靠篮球, 严重制约了荷球的发展。应注重技术, 多加训练, 提高运动员的技能。
4.3、学校领导应给予重视, 活化招生制度, 促进荷球运动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 提高我国荷球运动的水平。
4.4、在现有篮球后备人才体系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以中小学为基础的荷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金波.沈阳高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J].沈阳理工大学体育部, 2010 (12) .[1]金波.沈阳高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J].沈阳理工大学体育部, 2010 (12) .
[2]杨建华.高校开展合球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 :233-234.[2]杨建华.高校开展合球运动的可行性研究[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 :233-234.
[3]马耀琪.浅析合球运动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前景[J].中国电力教育, 2008年第19期.[3]马耀琪.浅析合球运动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前景[J].中国电力教育, 2008年第19期.
1 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 . 1 “体教结合”模式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传统的培养模式暴露出诸多弊端,国家为寻求突破,适时提出了“体教结合”的对策。以前,我国的排球人才培养基本靠各级市体育运动学校来培养,体校只注重体育成绩不重视文化学习的教学环境严重影响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许多体校的运动员最后完全放弃文化课学习,运动员一旦退役后与社会需求脱节,难以有更好地发展。目前,“体教结合”的培养理念已经逐渐成熟,将体育人才培养由体育主管部门单一承担转型成了体育局、教育局共同承担,教育部门的培养比重也大大增加。“体教结合”模式较好的将运动训练与文化课学习相结合,使运动员在接受运动训练的同时接受文化教育,解决了对运动员实施教育的缺失,并且使竞技运动与各级各类学校相结合,解决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脱离学校教育环境的问题。
1 . 2 “三级训练”模式
“三级训练”模式是以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优秀运动队为主体的、“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金字塔”底部采取的是以各业余体校、体育传统学校和中小学运动队为代表的初级训练模式;中间层次采取的是以体育中专和专项业余体校、重点业余体校、竞技体校为代表的中级训练模式;最顶端采取的是以国家集训队和各省、市、自治区专业队为代表的高级训练模式,即“优秀运动队”模式。虽然这一模式暴露出较多的问题:例如学训矛盾突出、运动员学历层次低,退役安置困难等,但是,在当前我国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通过“三级训练”模式培养的体育后备人才仍然占据后备人才培养的大部分,同时也是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的主要来源。
1 . 3 “体教结合”模式与“三级训练”模式的比较
不同培养模式下培养的后备人才其专项能力、竞技水平不同,所取得的比赛成绩也会有名次高低。在三级训练模式下培养的队伍比赛成绩明显好于体教结合模式下培养的队伍。在同样面临国家女排高水平运动员的选拔时,体教结合模式下培养的学生运动员往往难以入选,无法进入国家队。这样的现实也让学生运动员干脆直接报考大学,凭借专项优势上学,或者是另谋出路。而相较于体教结合模式不同的三级训练模式下培养的运动员在各个省市经由业余体校进入体育运动学校然后通过选拔进入各省市的优秀运动队,最终成为国家队的队员。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部分淘汰无法进入上一级的运动员,但是相较于体教结合模式培养的运动员,成为竞技体育人才的成材率更高。
2 我国女排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2 . 1 运动员训练年限
当前,我国女子排球后备人才在传统学校队和体校队进行训练的较多,仅个别队伍有在专业队进行过训练的运动员。通过对我国部分省份的运动员运动年限构成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各代表队的后备人才储备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内蒙古队、黑龙江队等是排球传统学校队,队员全部在学校接受排球训练,是纯粹的学生队,人员储备相对比较充足;第二类是队员是从传统学校队进入体校队(个别人在专业队),队员在体育运动学校接受教育进行训练,个别运动员进入体工队并接受进行训练与管理,此类属于后备人才不是非常充足的球队;第三类是体教结合比较好的球队,队员是专业队管理模式,领队、教练员来自于专业队,但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和排球训练,训练比较方便,后备人才储备充足,训练水平较高,是体教结合比较成功的案例。
2 . 2 训练时间与训练内容现状分析
训练次数、训练时间合理安排才能保证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通过调查发现,各个省市队的组队时间较短,这些青少年运动员每周训练9~10次,共32个小时左右,每次训练时长约3~4 h。而同年龄段的国外运动员每天的训练时间一般不超过3 h,训练时间多利用课余和周末全天。过长时间的训练会让运动员身心俱疲,一方面容易产生伤病及劳损;另一方面也会让运动员产生抵触训练的心理使其运动成绩下降。而训练时间太短又无法满足运动量和运动负荷, 同样导致运动成绩难以提高, 竞技能力水平下降。 当前我国的少年女子排球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比较注重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恢复措施,对训练阶段的划分、训练的目的与任务、比赛安排以及负荷量度、变化等也较为重视,但是对运动员起始状态诊断以及检查评定的时间、内容和要求不够重视。
2.3 运动竞赛
当今竞技体育的竞争日渐激烈,比赛场上所体现出的已不仅仅是技战术以及体能上的较量,更多的是包括运动员的心理和参赛经验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全面较量。而运动员的这些综合能力只有通过平时在实践中的不断积累去提高,同时也可通过与强手的激烈对抗,获得竞技水平全面锻炼和提高。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女子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每年参加全国正式比赛2~4次,比赛场数在20-48场之间。参加全国集训赛、邀请赛1~3次,比赛场数10~30场之间,参加省市比赛、邀请赛的队伍最多一年2次比赛。可以看出,在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竞赛体制中,竞赛场次依然不足。
3 提升我国女子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水平的措施
3 . 1 培养模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多元化发展,我国女排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有“三级训练”模式和“体教结合”模式。“三级训练”模式培养的运动员相对于“体教结合”模式培养的运动员,竞技体育人才的成材率更高。在今后的女子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应该扩大“三级训练”模式的范围,使后备人才的培养更加专业化,更具层次感。
3 . 2 提高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投入
我国女子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各个队伍的训练场地非常充足,但是训练经费还是有待提高,经费来源途径较为单一。医疗保障情况较好,但是体能教练和科研教练比较缺乏。在今后的女子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中,应加大训练经费投入,增加我国女子排球后备人才的经费来源,重视教练员的体能以及科研能力及其应用。
3 . 3 改善赛制、提高场次
当前我国女子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竞赛存在比赛场次过少、竞赛形式单一、竞赛体制不健全的问题。竞赛制度的制定应该全面顾及到对我国女子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还应该增加参加国内外比赛的机会,组织多种形式竞赛,为我国女子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3.4 科学选拔人才
在对运动员进行选拔时,要注重科学选材与训练,增加体教结合模式培养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的成材率。在排球管理中心设置青少部,安排专人负责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管理、培养,促进我国排球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在选拔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时注重吸收身体形态好,身体素质出众,基本功扎实,特点鲜明打法各异,有发展前途的人才。
4 结语
经过长时间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我国的女子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法和人才选拔、竞技比赛等都获得了较高的发展成就,运动员的素质也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在训练年限和运动竞赛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积极完善我国女子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法,加大对运动员、教练、场地等的投入,提高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和多样化,是保障我国女子排球竞技优势的重要途径。
摘要:女子排球是当前世界体育竞技中的一项重要体育项目,也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中的优势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提高体育竞技项目水平的重要战略,对女子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可以有效保障我国新一代女排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人才衔接,同时也是我国女子排球竞技体育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针对当前我国女子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现状,进行合理的训练模式和培养模式的转变,是当前我国女子排球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排球 后备人才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转型,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与模式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总体状况不容乐观,整体呈现人才数量少、普及度低、地区差异性大、教练员执教水平不高、青少年运动员文化基础薄弱、出路难等现象。同时,也存在青少年训练指导思想不统一,比赛场次少,资金投入不够,经费来源单一,后勤保障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这都影响着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和提高。
1排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1 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首先要遵循客观规律,即青少年的成长规律、教育规律、训练规律和市场规律
首先,人在青少年成长阶段,身心发展具有阶段特点,表现为顺序性、阶段性、可变性、不平衡性等方面,且具有个体差异。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了解并遵循青少年在这一阶段的这些特点,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其次,要遵循青少年排球运动员训练规律。要根据训练任务和青少年不同年龄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合理安排训练内容、训练负荷与强度,避免盲目性和经验主义。 第三,要遵循青少年的教育教学规律,通过良好的教育和有效的教学,开发提高运动员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控制能力、创造力等各种能力,为青少年运动员今后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还应遵循市场规律。在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的大背景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探索青少年运动员多元化培养途径的过程中,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不可避免的要与市场发生千丝万缕的关系。
1.2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要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
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所利用的各种资源,我们可以认为是能够满足青少年运动员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及条件。这些要素和条件是对青少年运动员实施培养的基础和根本性保证。因此,要合理利用挖掘现有资源,开发新资源,为青少年运动员发展提高创造良好条件。但这种利用、挖掘和开发在满足现有需要的同时,是以不损害其他运动员、运动队、乃至我国排球运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前提的。
2我国排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对策
2.1建立科学的选材与选拔系统
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应该遵循青少年身心发育规律,运用合理、科学的选拔方法,选拔出有潜能和天赋运动员。单纯依靠经验是很难培养出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员科学选材是培养高质量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前提和先决条件。排球后备人才培养单位进一步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联系,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增加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科技含量,根据排球运动员的成长规律和优秀运动员的有关数据,建立适合我国青少年排球运动员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选材模型。并形成青少年运动员选材、选拔跟踪机制,监控成长过程和竞技能力形成过程,构建科学的、动态的、长效的排球运动员选材、选拔机制,不断完善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进步支撑系统,提高后备人才的成材率。
2.2加大经费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根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在经费短缺状态下,增加经费投入是提高各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的主要途径,而在经费供给不短缺的情况下,提高教练员的素质,强化各项管理措施,提高现有经费的使用效率是提高人才培养单位工作水平的主要途径。 因此,青少年培训基地在经费的投入上,要以后备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核心,坚持经费投入和配置的合理性。加强对经费执行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经费的整体使用效益,确保专款专用。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在以经费投入为主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实物资助作为补充形式。
2.3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
我国目前基层教练员主要来源于退役后的运动员,很多教练员都没有受过系统的学历教育。现在部分教练员采取的还是师傅带徒弟的经验式训练的低水平循环模式。排球训练的科学化进程缓慢,高水平运动员比较少,核心症结之一就是教练员缺乏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指导。首先要加强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工作。在目前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排球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基础上,开展专门针对排球基层教练员的培训班,或将后备梯队教练员纳入该培训班中,发挥高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班的资源优势。其次,利用各种集训,比赛的机会,定期开展青少年训练的学习讨论。通过各种学习,理清全国青少年排球后备人才训练的指导思想、理念、方法。第三,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应有计划地重点选派优秀基层中青年教练员参加国际培训班或赴排球发达国家学习。
3结语
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问题,要提高我国排球运动竞技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卓有成效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并使其稳步发展无疑是一个关键问题。排球运动后备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排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切实提高我国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水平与质量,夯实基础,促进我国排球运动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实现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参考文献
[1] 周明华.排球后备人才选拔与训练体制的比较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19(5):73-74.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从篮球运动开展至今已经百年有余, 与之相关的各种配套设施越发完善。篮球运动员的培养、选拔、比赛、交流等方面已经非常成熟。世界各国的篮球运动都十分普及, 人们可以通过篮球运动强身健体, 娱乐休闲;优秀的篮球运动比赛成绩可以提升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地位。在篮球运动广泛开展和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 青少年对篮球运动的热爱逐渐加深, 对篮球运动的了解和体会更加全面深刻;中学篮球运动成为篮球发展的主力军, 在校园体育建设, 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篮球运动在为学校提供娱乐文化的同时, 也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优秀篮球后备人才。
但通过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 目前我国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能力培养、发展计划、人才输出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尤其是篮球后备人才储备的匮乏更加令人担忧。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我国篮球事业的发展。所以, 在我国篮球运动急速发展的形式下, 改善青少年篮球储备环境, 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技术水平, 完善篮球运动员的衔接, 是当前急需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现状。
研究显示, 世界各国篮球运动的发展, 都把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储备培养当成首要任务。美国作为篮球运动的强国, 其青少年篮球后备人才储备与培养机制非常先进完善。在中学和高中都有十分专业的篮球队和篮球俱乐部, 并配有完善的设施帮助发展。职业篮球队定期到学校中选拔出色的运动员, 顺利完成业余球员到专业选手的转化。
俄罗斯在各个中学引进专业篮球学校的培养方式, 增加专业篮球运动员数量, 提高中学生篮球运动水平, 在青少年时期打下良好的篮球运动基础, 为以后的发展提供条件, 解决了篮球运动的后续问题。
市场对篮球运动的协调是欧洲各国对篮球运动人才储备的重要手段。国家通过一系列措施依赖, 引导各种社会力量, 刺激篮球运动发展, 加强青少年篮球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篮球训练机构和专业篮球俱乐部的利用,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我国也有许多学者对青少年篮球人才的培养做出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曲宗湖先生在《中国学校体育和卫生发展战略研究》中, 认为学校体育代表对应该发挥极大的作用;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试点校是目前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两种基本组织形式。
2.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后备人才发展对策
2.1 深化中学篮球后备力量培养体制改革。运动能力的养成
需要时间, 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竞技项目, 篮球运动同样如此;因此对篮球运动员的培养不可急于求成, 要遵循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律。任何运动项目的训练都要经过三个时期的不断提高来完成, 小学阶段以做好基础练习, 培养运动兴趣为主;中学阶段以养成运动习惯, 提高技术为主;青年阶段以巩固技术, 实现动作自动化和培养运动意识为主。所以篮球青少年人才的培养要遵循规律, 加大中学篮球力量的培养力度, 为我国篮球事业输送人才。
2.2 加强教练员建设, 培养高素质教练员。
想要培养优质篮球后备人才, 师资力量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无数案例已经证明, 高质量的教练员团队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专项运动人才。所以, 要重视对青少年篮球教练员的素质培养, 加强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教练员队伍建设, 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 多为教练员提供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使教练员能够不断进步, 发挥潜能, 适应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需要。
2.3 增加资金投入, 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渠道。
经费不足, 是我国制约青少年篮球人才培养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当下, 政府支持是篮球运动员的主要资金来源, 社会的投入并没有形成规模。这种投资方式严重影响篮球储备人才的培养。因此, 在加大政府对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的基础上, 应该采取更为灵活的办学方针,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融入到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上。
2.4 完善篮球比赛制度, 确保比赛公平、公开、公正。
正规的比赛机制是评价运动员能力的最好方式, 良好的比赛环境能够促进运动员对篮球运动的热爱, 激发青少年对篮球运动的激情, 发展专项技能, 提高运动情操。
结语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国家篮球发展的关键环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为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我们必须对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培养现状有冷静的思考, 客观地进行研究,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对策, 进一步促进我国少年篮球运动员水平的提高, 为国家储备和输送更多有发展前途的雄厚的篮球后备人才。
摘要:众所周知, 当今竞技体育发展迅速, 各国对运动员的培养尤为重视。在各种竞技体育中篮球运动的普及程度十分突出, 不同赛制的开展和运动队伍的交流使篮球运动得以充分发展;加之篮球运动的健身效果明显, 所以在社会大众和各级学校中也得到相应的开展。在篮球运动迅猛发展的前提下, 中国国家篮球队在各大国际篮球赛事上接连取得优秀成绩, 我国篮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已经步入世界高水平行列。在篮球运动发展过程中, 青少年运动人才的培养是各国发展竞技篮球运动的首要任务, 篮球运动员后备人才的素质培养和运动能力的提高是篮球运动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青少年,篮球运动,培养对策
参考文献
[1]鲍勃·希尔.《篮球运动员成功之道》[M].人民体育教育出版社, 2004.
[2]牟克宝等.构建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发展的新框架[J].体育世界, 2011, 02.
[3]陈晓丽.浅谈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选材方法[J]才智, 2011, 12.
【浅谈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推荐阅读:
浅谈我国医药的现状、趋势及发展对策07-25
浅谈我国煤矿安全现状11-22
浅谈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及节水措施12-09
浅谈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论文12-21
浅谈我国婚纱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10-01
篮球教学中篮球意识的培养论文11-08
浅谈对篮球的认识10-07
浅谈小学篮球队的训练09-23
我国社区护理的现状06-27
我国社工机构的现状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