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经典神话传说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代的经典神话传说(精选7篇)

古代的经典神话传说 篇1

相传古时候,仫佬山乡虫灾连年,铺天盖地的各种虫儿蜂拥而来,眼看一茬茬绿油油的庄稼,顷刻之间便被吃得一点不剩,乡亲们的心中都疼得流出了血。没有收成,人们生活可就苦啦,甚至连草根树皮都吃不上了。

人们面对虫灾真是又恨又怕,可是又无能为力。最后,山寨的老人们经过计议,决定悬重赏请治虫的能人。谁若能除掉虫害,赏给肥猪三头。

红榜一贴出,首先是公鸡前来揭榜。公鸡信心十足地来到田里,谁想还没有吃下几只虫,便被露水打湿了羽毛,冻得浑身直抖,就红着脸败下阵来了。随后,鸭子又来揭红榜,可是,鸭子是水里的动物,它在水田里游,害虫在禾苗上飞,它尽管把脖子伸得长长的,却也抓不住几只虫。它也没有办法了。最后,又有一位道士来揭榜。道士坐上法坛,做起法来,但害虫根本不听道士的那一套,道士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眼看着一年的收成又要被害虫吃掉了,人们心急如焚。但说来也巧,这一天却有一个名叫甲娘的穷苦妇女带着孩子回娘家探亲。由于家穷,再加上几年的虫灾,使她实在拿不出丁点儿东西送给父母了。此时走在路上,她心中难过极了。她一边走一边想,在路上能捡点什么东西送给父母作礼物呢?当她快走到父母家时,竟愁得迈不动脚步了,就坐在田埂上休息。几个孩子看到妈妈不走了,便到田地里去捉虫玩,不一会儿就捉了几大包。甲娘见了,心里突然闪出了一个念头:就用这几包虫作为送给父母的礼物吧!

于是,甲娘领着孩子,带着几包虫来到了父母家。她拿出这些虫,放到锅里便炒了起来。随着噼噼啪啪的响声,一阵阵的香味也飘了出来。全家人因为实在没有什么可吃了,于是便围坐在一起吃炒虫。这炒熟的虫吃在口中竟是格外的清香可口,而且还很有营养。甲娘家吃虫的事,一下子传开了。左邻右舍听说后,大家都到田里捉虫来吃。一家传十家,十家传百家,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到田地里捉虫来炒着吃,炸着吃。这样,人们不但有了可下锅的东西,而且使害虫大大减少,这一年庄稼还获得了大丰收。寨里于是奖给甲娘三口大肥猪,但甲娘谢绝不受,她把猪杀了用来回敬乡亲们。后来甲娘去世了,人们便在田间修了一座庙,以作纪念,这座庙人们称为“吃虫庙”。

古代的经典神话传说 篇2

(一) “变形”和“变相”的概念

变形是指童话或神话故事中, 人变成某种动物的形状或动物变成人的形状的一种叙事手法。诸如:人变成猴子, 鸟或者鸟蛇等变化成人形。变相则是指“在神话传说中人或者动物的本质类别不变, 但外在形式却发生了不同于原有形象的变化”1, 如:易容改装等。变形和变相的共同之处在于变化, 而变化“都是为达成某种目的, 让角色承担着自觉或非自觉地形变或相变, 进而伪装成为它类或它者”2。二者的区别则是:变形的角色承担者的变化跨度较大, 技术难度指数高, 需借助神力或超自然能力, 其变化使其所属类别发生改变;而变相的变化范围较小, 技术难度指数偏低, 较容易完成或实现。

然而, 在叙事学研究中“变形”与“变相”则可以作为一种叙事手段。这里的叙事学不同于传统的叙事学, 传统叙事学研究故事的情节、人物等。而经典叙事学则是以俄国符拉迪米尔·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中提出的“功能·行动”为开端的。他在大量研究俄国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得出“每一个故事的叙述都包含一个相同的叙事结构”3。他开创的叙事学注重对作品本源和结构进行分析, 自此奠定了叙事学的基础。之后, 又有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建构”模式, 格雷马斯的“角色模式”以及索绪尔与巴特等人的叙事学理论。自此, 经典叙事学“在21世纪文学批评的百花园中, 叙事理论正在达到一个更为重要、更为复杂和更为全面的层次”4。经典叙事学注重叙事结构、叙事话语、叙述动作、叙述时间等的研究, 对于传统神话故事文本, 本文主要从叙事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其中叙事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和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它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表层结构是指事件与事件的历时先后关系, 而深层结构则是指共时向度的故事内容与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其中表层结构的分析理念是:从句法角度分析, 叙事作品最小的叙述单位是句子, 可以将一篇作品看成是放大了的句子, 将几个句子看成是浓缩了的叙事作品, 从而可以在两者之间找到对应性的结构关系。而深层结构则是超出叙事文本的, 存在于整个社会文化语境中的文化结构。“变形”和“变相”其实是一种表层结构, 其中隐含着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通过这两种结构的分析, 可以对神话中的叙事作品进行内视角的探索。

(二) 东南亚神话传说中的“变形”和“变相”

印度尼西亚神话传说“变形”与“变相”举例:1.《多巴湖的传说》中, 西利亚渔夫撒网得到的一条颜色美丽的大鱼变成了漂亮少女, 渔夫贪恋其美色, 强娶为妻并替之生养儿子, 因渔夫违反婚前约定, 大骂其孩子为鱼子, 是畜生。美女再次变形为大鲨鱼并报复渔夫。2.《比梭马林》中, 比梭马林贵为王子而天降横祸, 为光复大业, 不惜由俊男变相为黑丑贱民, 最后经过修炼再华丽变相为昔日尊贵王子, 并同收江山美人。3.《本苏与蟒蛇》中的巨大蟒蛇也遭遇到本苏的善良而破除诅咒变形为本苏的白马王子。4.《南海娘娘》里的“小公主遭王妃和老巫诅咒而浑身长满脓疮, 由美变丑, 经历磨难后在变相为美女”5。

缅甸神话传说:1.《蛇王子》中, 蛇王子脱去蛇皮后变形为人类和自己的妻子三姑娘同寝, 后因杀蛇被蛇血溅到又重新变回蛇形。2.《葛兰童》里不仅鳄王可以变形为人类形状的俊男, 而且就连鳄妻鳄妾也都可以由鳄鱼变形为人间美女。3.《嘎姬》中, 金翅鸟变形为俊美花花公子同国王掷骰子, 再顺带着拐走王妃嘎姬, 大臣纳古威变形为虱子藏身于金翅鸟羽毛中混进金翅鸟的巢穴, 并变回人形同嘎姬私混。

菲律宾神话传说:《星湖》《处女座》《星女》中都是天上的星星下凡变形为美女沐浴而失去羽衣或翅膀, 后重获其羽衣或翅膀而再次飞天变形为星星。

新加坡的神话传说:《大白鳄》中的老隐士深感做人不如做鳄鱼, 而变形为捍卫人民的大白鳄。

在以上这些无论变形还是变相的故事中, 叙事结构都属于表层结构。在这个结构中, 变形以及变相作为一种手段, 只是实现故事叙述丰满的一个表象。其故事可以转变成一个简单的句式或者命题序列, 如印度尼西亚故事1中的表层结构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得鱼 (得妻) —生子—报复 (失妻) ;故事3不幸遭祸—变形—失而复得;而故事7则是:不孝—遭报应。对诸如此类的结构分析进行抽象可以归纳为:初始平衡→平衡被破坏→试图恢复平衡→否定性平衡或获得新平衡。而以上神话故事的叙事模式则也基本囊括在符拉迪米尔·普罗普的7种人物类型中即:反面角色、协助者、救援者、公主和她的父亲、送信人、英雄、受害者以及假英雄。这些人物类型都有固定的行为范围, 从而使叙事的序列成为常数, 叙事中单个序列的功能结构 (深层结构) 得以实现。

二、“变形”“变相”的分类

由于东南亚各国相邻, 文化交流频繁, 相同类型的故事在各国都很流行, 部分关于变形变相的神话传说有所重合, 以下将相关变形和变相的故事进行归纳。

(一) “异类”为与人类结婚或结为伴侣所发生的变形

在这一类中, “异类”的变形通常是为了和其性别相异的人类共同生活, 而不得不舍去自己所属“类”的特征, 通过变形, 变化成人类外形特征并且遵循人类生活习性。这类故事也属于动物精怪介入人间生活类型。变形完成后和其人间伴侣一起生活, 后多因意外、外界力量介入或者某人违反当初约定, 而打破这种人与“异类”结合的关系。这种异类变形为人或人变形为异类进而进行互相弥合, 其实是一种人类原始思维的体现, 即物我“交感” (sympathetic) 。然而其中深层次的意蕴却比较重要, 即就是一种人类最早的异化现象, 进而通过神话思维的变形来摆脱精神困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思维结构是不自觉的, 本能的。当然也就有一种动物性, 无目的性。

1. 女性“异类”变形

这类故事可以称为羽衣型, 这一类的变形主角, 在变形之前多为形象比较美丽女性“异类”, 如天上飞鸟天鹅、青鸠, 夜空明星, 美人鱼。她们被男方捉住, 或仙衣、翅膀之类有魔力的飞行法宝被藏而无力返回天上, 只好嫁给凡人小伙子, 以人类外形留在人间多年。她们再次变形为非人类, 多因男方违反禁忌或重新得到飞行法宝。就连《葛兰童》中的鳄妻鳄妾也不例外, 她们也是迫于葛兰童的追求, 可能也自觉地想过人间的家庭生活, 她们都保持人类外形和葛兰童做人间夫妻。但由于他人的粗暴干涉而愤然变回鳄鱼原形还击, 再返回水府, 但她们最终还是拥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这只是一种幻想而已。

2. 男性“异类”变形

这一类里的变形主角多为男性“异类”, 如蛇郎, 鳄王, 金翅鸟。蛇郎型故事比较多。蛇郎故事就是女人嫁蛇的故事, “它来源于氏族社会的动物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原始先民将蛇视为男根的象征”6。而鳄王, 金翅鸟都应该算做有灵性, 生命力旺盛的动物, 和蛇的地位类似, 也是被先民所崇拜的。在诸如此类的变形故事中, 蕴含着人类对生命神秘感的深层思索, 以及对生命力的膜拜。其实蛇在很多民族中都被奉为图腾, 其主要原因是蛇的形体和男性的生殖器有相似的地方, 而男性生殖被视为生命传播的神秘力量。当原始人类觉得生命力受到威胁时就有了类似的交感幻想。

(二) 人类的变形

这类变形故事多属于风物传说, 风物传说是关于某地方的名胜古迹和风物, 以及某些风情习俗的传说。如变形为大白鳄的老隐士, 变成猴子的古牙。而且这类变形属于终极变形, 只经历一次变形, 且一次定型, 终身不得再次变形。隐士变成的大白鳄至今还被新加坡人民所顶礼膜拜, 而古牙和他的同伴们变成的猴子及其猴孙依旧是马来西亚一个小岛的一大景观。这种变形蕴含的深层道理是, 人类谋求一种自由和解脱, 比如大白鳄和猴子都是一种自由的象征。也就是说, 他们在变形过程中只是通过变成他们还不是的东西而变成本真的自己。

(三) 人类的变相

这类变相的主人公是人类, 他或她遭到奸人迫害而变相, 或者是个人境遇的改变 (通常是变糟糕, 主角会失去原来优越的生活环境和高贵的政治地位) , 经历一系列的苦难考验, 外貌体态和肤色发生浅层次的变相。但最终这些正义的化身会战胜邪恶, 再借助宝物、超自然能力再次变相, 揭开其丑面具、盔甲或面纱, 显露出其本真俊美外在形象。这些变形和变相的故事中都蕴含着浅层结构和深层意蕴, 即人类的自我改造理想的体现。

三、“变形”“变相”的叙事结构解析

羽衣传说不仅在东南亚, 在亚洲各国都大量流行, 但东南亚的羽衣故事又有所不同。在他们的故事里, 羽衣仙女下凡多数时候的下嫁对象是普通劳动者, 多为农夫, 渔人, 猎人等, 而其他国家的下嫁对象多为王孙贵族。仙女下凡飞天是神话中的原型模式, 它体现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 及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向往美好的爱情和婚姻, 追求幸福的永恒主题。这些美丽的女性“异类”是人类愿望的集中体现。

蛇郎故事就是女人嫁蛇的故事, 而蛇郎的变形则可以用来象征男性或者人类所遭遇到的突变和灾难, 以衬托女主人公的优秀品质。他们的角色设置和欧洲的童话中的青蛙王子原型有异曲同工之处, 他们都在等待公主或灰姑娘的解救。只是在东南亚的蛇郎故事里, 女主角多由平民、灰姑娘来承担, 有时也是出生高贵的公主。

羽衣、蛇郎等, 它们来源于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原始先民崇拜飞鸟、海鱼、星辰等等。原始先民将蛇视为男根的象征。这些超自然的生灵, 涉及了超自然的生灵和力量, 这和远古人类的泛灵论有关, 人类相信“万物有灵”。而鳄王, 金翅鸟都应该算做有灵性, 生命力旺盛的动物, 也是被先民所崇拜的。在《大白鳄》和《葛兰童》中, 都可以得知鳄鱼在东南亚人们心中的地位, 它们修佛, 并且得到佛的庇护, 甚至开始阶段都不食用肉, 迄今为止还被新加坡人们视为“南海守护者”。

而风物传说中的变形得归功于想象力丰富的东南亚岛国人民。如多情善良的马来西亚人通过一座山、一个湖、一个岛来编织一则则美丽的神话传说, 借以表达他们的精神文化, 而且传说故事和神话故事相杂糅, 神秘气氛曾浓厚, 更增加地方风物的传奇色彩。而变相的发生多是主人公的一次人生转折, 有好的境遇跌入困境, 面对考验又为保存势力或避开仇敌耳目以方便重新夺回故有权势, 主动或者被动改变原有容貌。带危险过后, 自会恢复原来面容。这类神话传说在历史记载或现实生活中都有迹可循, 说明有其现实土壤。

总之, 无论变形还是变相的故事, 完全从叙事学的表层结构进行分析就会出现大量的重复并且不能充分展示叙事作品所镶嵌的内视角。深层结构分析则可以充分的做到这一点。叙事结构中的深层结构“关注作品中的文化因素, 相信故事内容的产生与整个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超出表面的深层含义”7。它的分析程序则是打乱时间顺序, 按照内容的相似性或者相同性来作纵向组织, 从而挖掘出作品中的深层意义。以上的变形或者变相故事可以用深层结构分析中的行为和结果两个元素来分析, 1.行为方面:为了某种目的或者迫于某种压力而变形或者变相;2.结果方面:失而复得或者迫于无奈的恢复原貌。这些分析深刻的反映出了东南亚文化中浓郁的因果报应观以及泛灵论的观点。这也正是叙事结构分析所要达到的目的, 透视作品中的深层文化意义。

摘要:“变形”及“变相”叙事手法的自觉或不自觉运用, 在东南亚神话传说中是一种常见现象, 也是其魅力所在。“变形”及“变相”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心理意义。“变形”及“变相”叙事手法可以构建在经典叙事学的叙事结构理论中, 以便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个角度对东南亚传统神话故事中的“变形”及“变相”进行叙事视角的解析。

关键词:神话传说,变形,变相,叙事结构

注释

11 .张玉安.陈岗龙.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第156页.

22 .张玉安.陈岗龙.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第158页.

33 .符拉迪米尔·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第117页.

44 .转引自布赖恩·理查森.新近的叙事概念和叙事理论之叙事[J].叙述学2000年第34期, 第74-79.

55 .张玉安编.东方古代神话传说第六卷, 第七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第111—113页.

66 .陈岗龙.张玉安.东方民间文学概要第三卷[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年, 第52页.

古代名医与药名的传说 篇3

华佗与“紫苏”华佗行医途中投宿在一家客栈,遇见一群小伙子在大吃螃蟹,蟹壳堆了一大堆。华佗上前劝他们不要多吃,以免伤了胃肠,可是他们不听劝告。到了半夜果然有几个人大喊肚子痛,甚至痛得在地上打滚。华佗见状非常着急,忽然想起一次采药时,见到一只小水獭吞吃了一条鱼,肚子撑得像鼓一样。它一会儿下水,一会儿上岸,显得很难受。后来它爬到岸上吃了些紫色的草叶,不久便没事了。华佗想,那种紫色的草叶能解鱼毒,一定也能解蟹毒。于是他立即唤醒徒弟到郊外去采了些紫色的草,煎汤给那几个人服下。过了一会,他们的肚子果然不痛了。华佗心想:这种紫色的草还没名字,病人吃了又会感到舒服。今后就叫它“紫舒”吧!意思是服后能使腹中舒服。因为字音相近,后人把它称作紫苏。紫苏至今仍是能解鱼蟹中毒的一味妙药。

陶弘景与“淫羊藿”据记载,南北朝时的著名医学家陶弘景是个业精于勤、对中医药具有执著追求的人。一日采药途中,他忽听一位老羊倌对旁人说:有种生长在树林中的怪草,叶青,状似杏叶,一根数茎,高达一二尺。公羊啃吃以后,阴茎极易勃起,与母羊交配次数也明显增多,而且阳具可长时间坚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陶弘景暗自思忖:这很可能就是一味还没被发掘的补肾良药。于是,他不耻下问,虚心向羊倌请教,又经过反复验证,果然证实这野草的壮阳作用不同凡响。后将此药载人药典,并命名为“淫羊藿”。

淫羊藿,为小檗科多年生草本淫羊藿、心叶淫羊藿或箭叶淫羊藿的茎叶,主产于陕西、辽宁、山西、湖北、四川、广西等地。中医学认为淫羊藿性味辛甘、温,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的功效。

古代神话传说的故事 篇4

长白山脚下的两半山屯,有个小伙叫木铁,自小父母双亡,靠吃百家饭长大。

这一年秋天,木铁在长白山深处挖到一棵上百年的野山参。这百年老山参,可遇不可求,至少能卖一百两银子。山货店老板看木铁不懂行情,只给了他十两银子,外加一张白狐狸皮。

木铁一辈子都没见过十两银子,何况还可得一张油光水滑的狐狸皮,就喜滋滋地答应了。

木铁把白狐狸皮铺在炕上当褥子。野生的狐狸皮真是个宝,数九寒天,火炕不用烧多少柴火,睡在狐狸皮褥子上热得直出汗。

这天半夜,木铁感到浑身燥热,怎么也睡不着,喝了一瓢凉水也没能让身体凉下来,迷迷糊糊地开始想起女人来。就脱掉身上仅有的短裤,趴在狐狸皮上,用手抚摸着狐狸光滑柔软的皮毛,就像是在爱抚他心仪已久的女人,渐渐地,木铁沉浸在和女人交合的快感中。高潮过后,木铁的头脑开始恢复冷静。他为自己刚才的行为感到脸红。幸好就自己一个人,否则不让人笑话死!

这时,传来一个娇滴滴的女人的声音:“公子,想媳妇了吧?”

“谁?”木铁吃惊不小,自己家怎么会有女人出现?很少有人到自己家,更何况是在半夜三更。木铁一骨碌爬起来,穿上裤子,点着灯,四处寻找。

“公子,我在你床上呢!”

木铁往床上一看,他的被子凌乱地摊在炕梢,狐狸皮褥子上压着枕头,哪有人啊?

“公子,我是你身下的白狐。”

“白狐?你……你怎么说话了?”木铁惊恐地问。

“方才得到公子纯阳精华的滋养,使我恢复了部分法力,特现身对恩公道谢!”

“你说的是真的?”木铁红着脸,问,“你是有法力的狐狸,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白狐说:“我被一个道士布下的阵法所伤,逃到深山老林中,就在我运功疗伤的关键时刻,一个猎人将我捕获,他剥了我的皮,卖给了山货店。我的魂魄本应该进入下一个轮回继续投胎,可我有一桩人情债未了,故魂魄依附在皮囊之上,希望有朝一日能遇到有缘人,帮我实现夙愿。”

木铁见白狐的话说得恳切,便相信了。他问白狐:“我能帮你做什么呢?”

白狐说:“现在,当务之急是把你的媳妇娶回来。五十里外的方家庄,有个方老员外,有个小女儿叫方晓娇。只要公子听从我的安排,不日就可迎娶方晓娇上门。”

木铁一听说能娶到漂亮的媳妇自然高兴,满口答应。

姑爷接媳妇来了

第二天一大早,木铁按照白狐的吩咐,把狐狸皮当围脖往脖子上一围,找出一身还算整洁的衣帽穿戴上,上路了。

五十里路,说远不远。木铁很快便来到了方家庄,到了方员外的府门外。方府的门口有两个家丁把门。木铁施礼道:“请通禀你家员外一声,就说小姑爷接媳妇来了。”这要是以前,木铁非挨一顿胖揍不可。可今天不同,方员外给府里的人传下话:谁要是能给小女找到婆家,赏银三两!俩门卫听木铁是来娶他们家小姐的,争先恐后跑去给员外送信。

方员外的小女方晓娇既不是人丑,又不是残疾,为何方员外这么心急将她嫁出去?原来,一向聪明可人的方晓娇前年突患邪病,整天痴痴呆呆。四处求医也无济于事。方老员外的原配妻子死了多年,有人提议让老员外纳妾冲喜,可这妾也纳了,方晓娇的病也没见好转,反而整天又吵又闹,弄得家里不得安生。一天,老员外的小妾被方晓娇吓得昏死过去。风情万种的小妾病了那还得了?方员外不惜重金请名医施救,买到百年野山参才让她起死回生。这小妾又是哭又是闹,非得要方员外把方晓娇赶出府门不可。方员外无奈,既舍不得小妾,又不忍让小女儿受苦,于是,他才传出话来,给小女方晓娇找个婆家,算是了了这桩心事。

方家是十里八乡的大户,他们家的一举一动尽人皆知,谁都知道方家的小女患了痴心疯,谁愿意娶?就这样,十几天过去了,没有一个人上门提亲的。今天,听说有个小伙子说来迎娶方晓娇,方老员外当然高兴。

老员外见木铁一身粗布麻衣,脚上一双旧布鞋,鞋尖顶出个洞,漏出大脚指头,只有脖子上围着的狐狸皮围脖还算上些档次。方员外问木铁:“年轻人,你见过我家小姐吗?”

“没见过,慕名而来。”木铁说。

“你既然连小女的面都未曾见过,怎么就说来迎娶她啊?这也太荒.唐了!”方老员外有些生气地说。

“老员外,实不相瞒,我是受高人指点,来迎娶你家小姐的,我和方小姐有三世的夫妻缘分,如果员外不信,可叫小姐出来一见。”木铁十分镇定地说。

木铁怎么有如此把握?都是白狐在他耳边告诉他的说词。

方员外叫下人把小姐方晓娇带出来。那方晓娇里老远还大嚷大叫,可一见到木铁,一下子就镇静下来,两眼直勾勾地看着木铁发愣。木铁忙上前,一把抱住方晓娇,说:“贤妻,跟我回家好吗?”方晓娇频频点头。方老员外顿感吃惊,自从方晓娇患上怪病以后,任何人和她都无法交流,今天见方晓娇和木铁似久别重逢一样,不得不相信了三世姻缘的说法。方员外大喜,赶忙命厨房准备好酒好菜招待木铁,打扫房间留木铁先住了下来。

前世之缘

一向疯疯癫癫的方晓娇怎么见到木铁就显现出一往情深的样子?这也是白狐做的手脚。白狐一见到方晓娇打门外进来,还是三年前那样如花似玉,只是魂不附体,知道是中了狐门的“勾魂索魄咒”还没解。白狐让木铁过去抱住方晓娇,就是想离近点解了她身上的“勾魂索魄咒”,可她试了试,方晓娇中咒的时间太长,以自己的法力根本无法解除。无奈,白狐给方晓娇又施了一个“一见倾心咒”,这种咒可以让受体百依百顺,是狐狸精的看家本事。因此,方晓娇见了木铁才像是见了老情人似的一往情深。

当年,白狐在大山深处修炼,想物色一个才貌俱佳的女子,修成她的模样。白狐左挑右选,找上了方晓娇。白狐给方晓娇施了“勾魂索魄咒”,让方晓娇每天三更天来后花园给自己当修炼的标本。半个月过去了,眼看这就要大功告成,方府的下人发现了方小姐半夜三更去后花园的怪异举动,告诉给了方老员外。方员外请来游方道士,在后花园四周设下阵法,白狐果真上当,若不是有些道行恐怕当场丢了性命。白狐带伤逃至深山,被猎人捕获剥皮。可她一直不忘方家小姐,自己的过错给人带来如此磨难,深感愧疚,才想到借木铁之手还方晓娇自由之身的办法。

木铁在方员外的府上住了半个多月,好吃好喝好待承。方员外命人给木铁量身定做了好几套衣服,都是上好的布料。作为方家的姑爷,寒酸了哪能行?木铁和方员外格外投缘,平日里和方员外下下棋,陪方晓娇在府里四处转转,和睦得像一家人。

这一日,方员外对木铁说:“我已经认下了你这个姑爷,你可以带着小女回家去了。”

方员外派了两挂马车,车上装满了过日子的生活用品,把方晓娇送上车,就算是出嫁了。

木铁回到家。发现自家四处漏风的泥草房不见了,变成了三间青石砌成的砖房,门楼高挑,院墙整齐高大,两侧还盖了厢房,里面拴着耕牛。原来,这些天方员外派人打探了木铁的情况,下人经过几天的调查走访,回来向员外报告:木铁为人憨厚,也挺善良,就是命苦,家境太寒酸了。

方员外一听,说:“这不要紧,只要他对小女好,我们可以帮他。”就这样,方员外给木铁夫妇置办了家业。

木铁把方晓娇领进屋。面对痴痴的新婚妻子,木铁面露难色:这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和妻子没办法沟通啊!

这时,白狐说话了:“你把我罩到她的头上,我给你一个聪明、漂亮的媳妇。”

木铁赶紧把狐狸皮罩在方晓娇的头上。只见方晓娇头上徐徐冒起白烟,片刻功夫,狐狸皮不见了,渗进方晓娇的皮肉之中,融为了一体。方晓娇一头黑发转眼间变成满头白发。

木铁看得目瞪口呆。方晓娇“咯咯”笑了起来,说:“公子,你还愣着干吗?”

木铁见方晓娇的眼神已不是原来痴呆的模样,机灵地眨着。方晓娇还是第一次开口和自己说话,和白狐的声音一样好听。

方晓娇说:“我不能把方小姐原来的魂魄复原,只能将我的魂魄附在她身上,以后,我们组成一个完好的人侍候公子,不好吗?”

木铁还能说什么,媳妇既漂亮又聪明,一时感动得泪流满面。

中国古代神话和西方神话的对比 篇5

弗洛伊德说“:神话是民族的梦。”神话是人类文化最原始的表现形态之一。就神话的产生而言,中西方神话并没有太大的差异,都是因为原始时代自然条件恶劣,人们生产方式极其落后,而为了维持和延续生命,人们渴望从自然界的诸多不可解释的现象中得到慰籍,因而对自然界的诸多现象和各种生物产生的崇拜和幻想,这就产生了神话。神话的产生无异于原始的宗教信仰,给予原始时代的人们必不可少的希望和精神力量,帮助他们战胜当时恶劣的生存环境,而且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的大脑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而神的形象虽然是他们幻想出来的,但是却是他们自己的理想状态,起到了模范作用,使他们不断追求而不断进步。然而,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民族思想、民族文化、民族气质和性格、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两者又存在着较大差异。

比如说在创世神的构成方面。西方创世神话最明显的特点是创世神有很强的系统性,在希腊神话里,在主神宙斯的领导下,海神、冥王、战神、太阳神等各司其政,共同参与创世大业,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秩序井然、分工各异的创世

神体系。而中国的创世神是零落分散,不成体系的,几乎都是单个的神,他们之间也攀不上亲戚,构不成系统。还有在创世方式,神人关系上。中国古代神话和西方神话也是有很大的不同。

现在来比较一下中国古代神话《盘古开天地》和希腊神话《神谱》的创世故事。

在遥远的太古时代,宇宙好像一颗硕大无比的鸡蛋,里面漆黑一片,没有东南西北,也没有前后左右。就在这样的世界中,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英雄,他的名字叫盘古。

盘古在“鸡蛋”中沉睡了一万八千多年,终于苏醒过来。当他睁开朦胧的睡眼时,眼前除了黑暗还是黑暗。他想伸展一下筋骨,但“鸡蛋”紧紧包裹着身子,他感到浑身燥热不堪,呼吸非常困难。天哪!这该死的地方!

盘古不能想象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忍辱地生存下去。他火冒三丈,勃然大怒,随手操起一把巨大而锋利的斧头,使出浑身气力,大吼一声,奋力挥舞开来。

“哗啦啦啦——”一阵巨响过后,“鸡蛋”中一股清新的气体散发开来,飘飘扬扬升到高处,变成天空;另外一些浑浊的东西缓缓下沉,变成大地。从此,混沌不分的宇宙一变而为天和地,不再是漆黑一片。人置身其中,只觉得神清气爽。

天空高远,大地辽阔。但盘古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担心天地会重新合在一起,于是叉开双脚,稳稳地踩在地上,高高昂起头颅,顶住天空,然后施展法术,身体在一天之内变化九次。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尺,天空就随之增高一尺,大地也增厚一尺;每当盘古的身体长高一丈,天空就随之增高一丈,大地也增厚一丈。

经过一万八千多年的努力,盘古变成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空也升得高不可及,大地也变得厚实无比。

盘古仍不罢休,继续施展法术,不知又过了多少年,天终于不能再高了,地也不能再厚了。

这时,盘古已耗尽全身力气,他缓缓睁开双眼,满怀深情地望了望自己亲手开辟的天地。

啊!太伟大了,自己竟然创造出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界!从此,天地间的万物再也不会生活在黑暗中了。

盘古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慢慢地躺在地上,闭上沉重的眼皮,与世长辞了。

伟大的英雄死了,但他的遗体并没有消失:盘古的左眼变成太阳,照耀大地;右眼变成浩洁的月亮,给夜晚带来光明;千万缕头发变成颗颗星星,点缀美丽的夜空;而他的四肢和身躯却变成三山五岳,给大地以雄壮;鲜血变成江河湖海,奔腾不息;肌肉变成千里沃野,供万物生存;骨骼变成树木花草,供人们欣赏;牙齿变成石头和金属,供人们使用;精髓变成明亮的珍珠,供人们收藏;汗水变成雨露,滋润禾苗;呼出的空气变成轻风和白去,汇成美丽的人间风光……

出自《山海经》 最初的宇宙一片混沌,从混沌(chaos)中最先生出了大地(地神盖亚(Gaea))和爱神艾罗斯(Eros),接着在大地底层出现了“黑暗”厄瑞玻斯(Erevus)与“黑夜”尼克特(Night),两者结合生出“光明”与“昼”。大地又生出了“天空”(Ouranos)。地神盖亚与她的儿子天神乌拉诺斯(Ouranos)结合,生下了十二提坦巨神(泰坦(Titans))及独目巨人、百臂巨人......。

出自《神谱》 从上面两个神话故事我们也对中外创世神话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看出了其在对待宇宙、世界及人类的态度上是有差异的,从而也影响着中西文化的不同。

盘古开天辟地体现出了中国创世神的奉献精神与牺牲精神。盘古开天辟地可以说已是对世界做了很大的奉献,而他的奉献还不只在于此,盘古死后,尸化万物,造就了世间所有的一切,他呼出的气化为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雷霆,左眼化为太阳,右眼他为月亮„„身上的小虫则化为万千人类。盘古以牺牲自己换得了人类所希翼的理想之国、光明之国。盘古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却被后人经久不息地推崇与赞美着。同样,这种精神在妇孺皆知的《女娲补天》中的女

娲身上也得到了体现。在往古之时,天塌了,地陷了,到处是浩淼的洪水,没有水的地方便是熊熊烈焰,凶禽猛兽袭击百姓,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人类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抱圆天”。于是天地太平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也得到了改善,百姓才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而女娲也元气耗尽,神气泯灭了。盘古和女娲都是为改变人类的生存面貌而牺牲的,这种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并且在他们牺牲后,并没像上帝那样要求人类服从他们,甚至也没有要求人们记住他们。中国神话中的这种不求回报的奉献与牺牲精神以及关怀人类的大我精神贯穿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与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创世神们的这种奉献与牺牲的精神也是一种务实精神。

相反,从西方创世神话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的创世神们似乎都是比较自我与自私的。西方的创世神们为了争夺或维护自我的权利不择手段 在古希腊神话中,儿子们一长大就联合起来动摇父亲的统治地位,宙斯的父亲克罗诺斯阉掉自己的父亲取代其权利,而后又被自己的儿子宙斯制服,并被其取而代之;宙斯以酷刑折磨普罗米修斯不仅是因为他为人间盗火,还在于他懂得自己将被另外的神推翻的秘密,为了套出秘密以防患除忧,便将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每天派一只鹰去吃他的肝,又让他的肝每天重新长上,使他日日

承受被恶鹰啄食肝脏的痛苦;上帝害怕诺亚子孙建成通天的巴比塔后威胁到自己的权威而混乱他们的语言阻止他们的行动;他看到人类到处作恶,破坏了他所创世界的面目就决定用洪水毁灭人类;此外,上帝所创造出来的人一开始考虑的就不是如何去奉献而是沉浸在伊甸园中。西方创世所体现的这种重个体性,重个人权利的价值观与中国人创世神话中的奉献与牺牲的大我精神是完全不同的。而且西方许多神话中出现许多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亲人乱伦,杀兄弑父等。这是在中国神话中不可能出现的。正是西方创世神们这种重个体的性格使得他们拥有强烈的冒险精神与征服欲。为了争夺或保护至高无上的权力,西方创世神不断地进行冒险与征服。

神话是各民族文化的最原始体现,神话尤其是创世神话对后世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如正是在创世神所传承给他们的征服欲之下,各种发明才相继出现,西方民族不断强大起来。我们也看到,西方创世神们传承下来的这种自我的性格使得他们每个人的个性与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从而整个社会充满了活力。但当这种精神在使西方民族不断强大的时候,而民族的内聚力不够,于是大家各行其是,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正是这样的民族性格演绎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痛苦的两次世界大战。

古代的经典神话传说 篇6

一、从内容入手, 激发兴趣, 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 抓故事内容, 激趣导入。

神话故事类文章故事性强, 学生对其内容很感兴趣, 教学开始, 抓住这一特点, 就从故事内容入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女娲补天》一课, 这篇文章学生课前已有所了解, 直接读文, 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授课开始, 教师以生动有趣的语言给学生讲女娲造人的故事:女娲一天坐在河边没事, 就用泥捏了一个小人, 当女娲将小人放到地上时, 没想到这个泥人竟然活了, 迈着小腿, 快速地跑到森林里去了, 女娲看到如此有趣, 就又捏了一个, 捏好的泥人和上一次的一样, 一放到地上就快速地跑了, 女娲越看越有趣, 就不停地捏, 一个个小人就这样出现了, 女娃越捏越多, 来不及细捏, 就把泥点洒在地上, 落在地上的泥点变成了飞禽走兽, 人类就这样出现了, 并过着幸福的生活, 可就在这时, 遇到了灾难 (板书课题) 亲手造人的女娲当看到人类面临的灾难时, 会是什么心情?请在文中找出描写女娲心情的词语, 有趣的故事已将学生深深吸引, 并对神话故事的神奇产生了极大兴趣, 顺着学生的情绪, 自然过渡到课文当中, 没有任何负担地学习, 将情感融入课文中, 朗读指导轻松而有序。

(二) 以兴趣为基点, 通过字词学习, 深入理解故事含义。

故事的含义蕴含在字里行间中, 一步步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 勾画重点词、句谈体会, 指导朗读, 这就是一个深化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在体会词句的学习中, 理解故事含义, 内心里塑造人物形象, 将单纯的词句训练向思维训练过渡。

仍以《女娲补天》一课为例, 通过朗读, 学生了解了灾难的可怕, 女娲如何补天, 这就是本课的重点, 也是认识人物品质的重要部分, 解决这一难点, 空洞地让学生去说, 无法理解透彻, 在教学中, 抓住重点词语, 让学生将补天的过程和所用的时间在课文中找出, 边读边画出相应的词语: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挖——放——炼、装——端——对准——泼, 这一系列词语已将补天的不易形象地刻画了出来, 学生同桌讨论时, 先理解了这些词语, 并做了动作进行补充, 在一画一说中, 补天的不容易, 已深入人心, 带着这份情感, 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生对女娲的认识已能在心中勾画出形象了, 不再是片面的书中词语, 人物的形象已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了, 本文的含义——女娲拯救人类, 就轻松理解了。

(三) 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

想象是人们运用旧有的表象, 经过加工改造, 形成和创造形象的心理过程, 它是智力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就需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 对文章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神话故事类文章, 情节环环相扣, 内容叙述简单明白, 可供想象的空间很大, 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去想象、去扩展。

以上例, 女娲补天所用时间很长, 所需的石头也是经过挑选的, 在这个过程中, 女娲会遇到什么困难?挖洞、冶炼过程中会不会有意外发生?向上泼时需要多大力气, 做出动作来!女娲将天补好后, 看到这五彩云霞, 看到人们的幸福生活, 会做什么?人类脱离了灾难, 看到这五彩云霞, 会对女娲做什么?说什么?一系列地引领, 拓展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充分去想象、去联想, 并联系练笔, 动手写一写。

(四) 注重从中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发展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 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鼓励他们不仅把原有教材作为启发想象的出发点, 运用已感知的教材进行加工改造, 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出发, 去畅想、去创新。构想出新的情节、新的形象,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最初接触此类文章后, 让学生练习复述文章内容, 三年级第一学期课本中有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教学完成后让学生去复述, 学生在复述中因不受背诵的困扰, 参与积极性很高, 复述效果很好。但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在掌握了文章写作特点的基础上, 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复述上, 而应该让他们自己编写, 顺其上一条中所说, 按课文内容提问、质疑, 开拓学生思维, 激发写作的兴趣。对于班级中对写作有兴趣的孩子, 结合办小报、开班会的形式, 让学生自己去创作此类故事, 可能在编写过程中, 会很幼稚, 也可能会过于虚幻, 但这都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展示自己的作品过程中, 让孩子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也是将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运用的有效途径。

二、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 注重语文能力的训练

(一) 抓文章课题, 提炼、积累成语。

学习课文的由浅入深, 就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步步深化, 神话类文章, 语句浅显易于理解, 但教育意义很强, 对后人的影响也很大, 此类文章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 要教会学生归纳、总结, 文章的题目大多都成为了成语, 有着本意和寓意, 教学中, 要给学生引领, 从有趣的内容归到成语的积累。课外鼓励学生搜集由神话故事提炼的成语, 并进行汇报展示, 将课堂中课文内容的理解, 写作手法的应用和课外语文知识的延伸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知识容量。

(二) 写作方法的指导。

中年级的学生接触写作, 方法单一, 思路较窄, 习作指导应和分析理解课文紧密结合。新教材的编写已将这两部分联系在了一起, 按单元主题选编课文并确定写作内容。神话故事的人物塑造和童话故事有些相似, 但又不是完全一样, 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区分, 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数是超于现实的, 以神化的人物为主人公, 主人公又着很强的代表性, 童话故事用拟人化的手法, 故事情节生动。

例如三年级上册中就有《走进童话故事——动物乐园》这样的习作, 在为学生创造了大量动物形象的乐园里, 让学生走进去, 戴上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 成为其中的一员, 自由编写想象故事情节, 出发点就是动物乐园, 赋予动物以人的思想、语言、动作。而在神话故事创作中, 出发点是确定此文中主人公的代表性, 在此基础上去展开想象。教学此类文章不能单一地分析, 习作指导就要在讲授课文渗透, 在质疑联想创作中加以练习。这种手法的运用和教学中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三) 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课本仅仅是一种工具, 使用它, 能将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中所受到的思想教育融入生活, 这是学习的归宿, 教学中不能脱离它, 就必须要注意文章的现实意义, 合理适度的拓展是必须和必要的。神话类故事此类意义就极为明显, 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得以人文性的体现。盘古的献身精神, 女娲为拯救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是神化的人物, 但身上所具备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三、大胆创新, 触类旁通, 补充教材《精卫填海》

古代的经典神话传说 篇7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萨维尼;先秦诸子争鸣;霍布斯;洛克;自然法学派

我的第一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系之下的古典文献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是《〈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辨析》。现在执教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的课程主要为《大学语文》,而且偏重于中国古代部分。目前我所读的是法律硕士,鉴于我的中文和法律专业背景,这篇文章写的就是《大学语文》中的法学思想。

我教授的《大学语文》分为十个主题:①艺术是什么?文学是什么?艺术和文学是什么关系?②由中国希腊神话对比看中西文化的差异;③先秦文学中的政治学说与伦理思想:诸子争鸣;④由汉代史传散文看中国的史官文化;⑤什么是美?如何美的生活?——《世说新语》中魏晋人的审美生活;⑥中国古代诗人的执着与超脱;⑦中国古代的女性主义文学;⑧《红楼梦》以及曹雪芹对中华文化之反思;⑨由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看雅俗转化;⑩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本文将主要讨论“中国古代神话”和“先秦诸子争鸣”中的法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法学思想

神话是文学,有虚构成分,不用当作研究古代法制史或者法制思想的可信材料。但艺术来源于生活,神话反应了早期中华民族的认识和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是没有问题的。西方神话神人同形同性,多有篇章描写神的享乐生活,人对神一方面是依赖的,一方面又是不尊重和敢于调侃的。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与人相貌殊异,神多是吃苦负重没有享乐的,人对神是完全敬畏的。这些差异揭示出中国是伦理型集体本位占上风的文化传统,由封闭式集体农耕生产方式决定;西方是世俗型个体本位占上风的文化传统,由开放型海洋生产方式决定。而我觉得这种集体本位伦理型的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有深远影响,虽然明朝以来的西学东渐之风,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今年来的全球化趋势使得国人的自我意识、个人主义越来越浓烈。但是,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①中国普通民众的顺从和对自己国家的奉献;②中国几千年的人治、德治传统直至今日仍然很有市场;③中国人的个人崇拜之风直至今日仍然盛行。人们总是有一种服从权威的倾向,当然也希望危急之时权威人物能够带领普通人战胜灾难。在历史以及现实中的中国,这种对权威的崇拜才不单单表现在政治生活领域,在其他领域也有明显表现,比如教育领域,学生在老师面前最好唯唯诺诺,最好不要挑战权威,而其实,每一个领域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对前者的否定上。

著名的德籍历史法学家萨维尼曾说过: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我曾经断章取义地想: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是不是就代表着我们中国的治理模式最好一直就是这种领袖崇拜型的集体本位的模式呢?但是当我阅读了王哲的《西方政治法律学说史》之后,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这本书的410页写道:“为反对法国革命的理论,萨维尼的政治学说竭力攻击和否认社会契约论的国家观,认为国家和法律一样也是民族精神的产物,或者说国家是民族的传统和经验的结晶,而这个民族精神实际上是上帝赋予一个民族的共同性格。归根结底,他还是把国家看成是神的创造者,而公民对国家及政府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服从的义务,服从国家就是服从了神的意志。萨维尼认为人民离不开国家,他们只有组成国家并在国家中生活,否则是不能享有政治权利的。在这一点上历史法学派同黑格尔一样是国家至上主义者,都是为当时普鲁士政权统治进行辩护的”。这一段告诉我们萨维尼的理论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他以国家为分析起点的,这与以个人为理论分析起点的自然法学派是对立的。针对萨维尼的理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导言中曾尖锐的批判历史法学派是“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为今天的卑鄙行为进行辩护,把农奴反抗鞭子——只要是陈旧的、祖传的、历史性的鞭子的每个呼声宣布为叛乱”。萨维尼的理论宣扬狭隘的民族主义法律理论和民族优越论,这也为后来的法西斯主义提供了理论根据。当我读到了以上这些文字,我感到清晰了很多。即使,相较于古代希腊人,古代中国人更倾向于伦理型的集体本位的文化传统,这也无法说明现当代中国不能进入一个更加讲求个体权利的时代。历史总是要进步的。那么,优良的治理模式或者说是国家模式是什么呢?我的目光投注到了先秦诸子单元和西方的自然法学派。

二、先秦诸子争鸣中的法学思想

我个人最感兴趣的就是先秦诸子争鸣。最早,我在顾准先生的言论中知道了多元思想对于社会、政治的重要性。可是,顾准先生正是因为在我们这个无论是思想还是体制上都不多元的国家提倡多元而罹祸。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六百年时间被西方学者卡尔亚斯贝思称为人类思想史的“轴心时代”,“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必将回顾这一时期并被重新點燃”。这段时间大致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当时的流派林立、思想争鸣的情况,《汉书·艺文志》有九流十家的记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自由意识,最具有创造精神,学术最繁荣的一段时期。相对自由的魏晋时期以及被现代学者称为启蒙时代的明末清初,也没有达到先秦诸子争鸣那样的活跃程度。无论何时,只要背离了百家争鸣精神,就会导致思想的贫乏和僵化,而思想贫乏僵化是整个社会愚昧和落后的开端。

我惊奇地发现,诸子中的儒家、墨家,尤其是家道家思想,有着明显的以个人主义为分析起点的自然法学派的思想痕迹。中国的这些学者生活在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前,霍布斯和洛克则生活在公元16至18世纪,相距近两千年。但同时,也非常明显的,后代西方学者的理论更体系和精致。霍布斯是古典自然法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是系统运用个人主义方法论对政治、法学原理进行解构的第一人。他的逻辑推演过程是从“人的本性→自然权利→自然状态→社会契约→国家、法律”。我尝试用这种逻辑顺序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比诸子思想与霍布斯、洛克的自然法思想。

(一)对于自然的概念的理解

(1)“什么是自然”。老庄哲学中的自然并非我们今天所说的与人类社会相对的自然界,而是指“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人使它成为”即“非人为的”。在西方哲学中“自然”的涵义有以下三种:①非人为的;②非政治的;③合乎人性的。应当说,老庄哲学中的“自然”与西方哲学中“自然”概念的相合是在前两点上即:非人为和非政治的。而儒家则在合乎人性上与西方自然法学派相合。

(2)“自然与人为的关系”。《老子》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实际道出了老子认为“自然”是最高和最好的观点。在此点上他与西方自然法学派又是相合的。登特列夫在《自然法》中写道:“理想的社会模式与实际的法律体制之间,存在着一种差别或明显对比,前者是自然法所表现出来的,后者是我们在人间世中所面对的”,因而,如何达成人为的体制与自然模式之间统一,正是现实中人们应有的社会理想。以上的论述透露给我们的信息就是“自然存在的事物往往高于人为”。

(3)“自然与真”。胡玉鸿的《法学方法论导论》第147页写道:据学者考证,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本来就含有“区分”意蕴,它意在确定何者属于自然的,何者不是;或者说何者是本质性的,何者是非本质性的。“本质性的东西可以被看作是事物真实的、真正的、正常的存在表现,相反的,非本质性的即为非真实的、不正常的表现,是一种错误、虚假。因此,自然概念也带有一种标准的意义。”此处,自然与真实、正常等概念产生莫大关联。而以老庄哲学为基础吸收了东晋以来佛学成分的魏晋玄学中的“真”的概念,正是性分之内的,本质的意思。

(4)“自然与无神论”。一般认为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将中国的哲学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它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本来就是如此,没有老天爷主宰这一切。而霍布斯也是无神论者,霍布斯进而以无神论为基础,从人的自然状态和自然权利出发构建了国家理论,肯定了君权人授,而非君权神授。

(二)对于人的自然权利、自然状态的分析

1.对于人的本性、自然欲望的分析

虽然儒家主张整体主义立场的国家观,但儒家对作为个体的人的本性和欲望却是关注的。孔子说:“仁者,人也”,就是呼吁统治者把人当人来看待。人不应当是工具。孟子说:“食色,人之欲也”。儒家将个人放在社会这个参考系中来考察,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此人为别人为国家做了什么。而道家將人放在天地宇宙之中考察。认为人有独立于他人、独立于国家的存在价值。

2.对于人的自然存在状态的分析

墨子提出的平等的爱一切的人,以及他对社会等级的反对,主张人要平等,与霍布斯对人的自然状态的描述不谋而合。霍布斯从人性论出发,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曾存在过一段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下的人们享有自然权利,这主要是平等权。

(三)对于国家建立之后,政府权力的限制问题

1.国家建立后人们是否还保有自然权利,如生命、财产、自由

孟子仁政思想中就有“有恒产者有恒心”,号召封建政府给农民一定数量的耕田和固定的宅基地,有了自己的产业,农民就会稳定下来。虽然整个封建时代都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是,我觉得,孟子的这项主张可以看作较早的对于封建国家统治下的私有财产保护的呼吁。在这一点上,孟子与洛克的观点是相同的。霍布斯认为:从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社会意味着人们完全放弃了他们在自然状态中享有的权利。洛克则不然,他认为人们达成协议进入文明社会只是交出了他们在自然状态下享有的解释和执行自然法的权利,但是人们保留了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保护和尊重这种权利是政府的责任。

2.有限政府论

在洛克看来,政府强有力,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也就是说,洛克论述的政府是有限政府,这种限制的条件是政府的权威必须以保存人的生存、自由和财产的权利为目标。进而,洛克认为,政府不是目的,而是工具。它是保障个人独立的工具。老子针对治国所发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是有限政府理论。其中的“无为”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强为,不妄为,不胡作非为,更不能为所欲为,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不能与民争利。我想建国后出现的大跃进、文革不就是强为、妄为么?而强征、血征、官员贪腐,不正是胡作非为、为所欲为么?

3.如果国家没有能够保护人民的利益,人们是否可以更换政府

洛克认为当人们确信他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这些自然权利没有得到最高权威的尊重时,他们有权废止契约,更换国家的领导,代之新的权威。孟子持相同观点。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如果一个君主是昏庸的,那么,人们就可以杀掉或者流放这个君主。这是非常可贵的我国奴隶和封建社会之交时代的民主思想。至汉代,董仲舒,用新的理论,确立了相对有限的君权思想:畏天命、畏祖制、畏圣人、畏大人、畏民。

写到最后,我感到心灵是平静的。如果现代中国能如洛克所描述的那样,那么,普通民众的幸福还是可以指望的。

参考文献:

[1]王哲.《西方政治法律学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营销策略研究毕业论文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